新业态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6 04:06:12

新业态发展报告

新业态发展报告篇1

【关键词】《江南都市报》;办报理念;品牌建设;创新经营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都市报兴办风潮中,《江南都市报》应运而生,经过十余年的市场化运作与创新发展,成为中国报业30强、江西省发行量最大和影响力最强的报纸,近十年来一直保持着江西报业市场“一报独大”的地位。《江南都市报》的迅速崛起与持续发展,既缘于对都市报先驱办报理念的继承,更在于其对本土报业环境与受众市场的研究、对办报理念的创新。以下,我们将以《江南都市报》的发展历程为经、以传媒生态变迁为纬,探讨其市场化发展与创新路径。

从“百姓立报”、“生态办报”到“品牌强报”

从创刊到发展为江西报业“一报独大”地位的过程中,《江南都市报》的办报理念在传媒生态环境变迁中不断发展、成熟。创刊之初以“百姓立报”,继之强调“生态办报”,读者定位从“老百姓”发展为市民。2000年前后,在其跃居江西报业一线地位的紧要关头,江西市民报同质化程度日高,为此,《江南都市报》以“品牌强报”为理念,注重品牌打造,从而稳立江西报业潮头。虽然在《江南都市报》的品牌建设与发展中,“百姓立报”、“生态办报”、“品牌强报”呈现出办报理念发展的阶段性,但三者并非截然分离,而是相互交融与贯通的,特别是在持续发展时期,办报理念的交融性更为明显。

1994年1月26日,作为《江西日报》晚报性子报的《赣江大众报》出版试刊号,4月1日正式出刊,发刊词为“我们都是老百姓”。“老百姓”的报纸定位,给读者以亲近感与认同感,赢得了社会认可(该发刊词也因此荣获当年的江西新闻奖)。1997年8月1日,《赣江大众报》更名为《江南都市报》,发刊词还是一句话“我们一心为百姓”。同样简短的发刊词,进一步强化了其关心百姓疾苦的办报宗旨。

江西报业市场欠发达,市场容量有限。所以,《江南都市报》一创刊即面临着《南昌晚报》与《信息日报》等老牌报纸相对强势的竞争压力。虽然“老百姓”的办报理念,使其在读者市场立住脚,但发展压力很大,到1997年下半年仍未能扭亏为盈。为谋继续发展,《江南都市报》在坚持面向读者大众办报的同时,又随时展不断研究读者发展状态、传媒生态,致力于追求精准定位。正如《江南都市报》原总编辑王晖所说,必须“生态办报”,即要充分考虑当地(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对报纸的发展定位要科学、准确。《江南都市报》创刊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正是江西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潮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社会不断发展,传媒生态也不断变化。这些状况,都对《江南都市报》的定位与办报理念提出了不断发展的要求。所以,在深入发展中,《江南都市报》的“百姓”定位面临着调整与拓展。《江南都市报》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与理性分析,认识到江西报业市场的高端白领读者不多,普通市民占绝大多数,因此,将读者定位于普通市民,把报纸办成市民报。

在将读者对象更精准地定位于“市民”后,《江南都市报》即以“关注都市冷暖,关心百姓疾苦”为宗旨,立足南昌、面向江西大中小城市城镇居民,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他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努力发展成为党和政府满意、群众欢迎的大众传媒。首先,丰富专栏,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围绕读者不同层面的需求,《江南都市报》不断推出《市民热线》、《新闻110》、《江铃都市新观察》、《探索江西》等近30个专栏,内容涉及国内外最新消息、时事热点、健康资讯、购车买房、百姓休闲等。同时,还注意使用“市民”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与传播方式,如《都市新观察》话题新闻用聊天的口吻与读者谈观点和思想[1]。其次,强化社会责任感,致力于社会公共事业,关注民生,塑造爱心媒体。创刊伊始,《江南都市报》即先后与“希望工程”、中国扶贫基金会、省市慈善总会等机构与单位合作,开展新闻助学。18年来,共帮助9820名寒门学子跨进大学殿堂。

在《江南都市报》的快速发展中,江西传媒生态日新月异、市场化程度日高,竞争日趋激烈。用生态学中生态位规律的观点看,任何媒体都有其时间与空间上的生态位,亦即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土壤和条件,及其在这一状态下的特有行为和作用,很少有两种媒介能长期占有同一生态位。[2]在同一报业市场,如果内容产品与定位差别不大,市场生态位竞争必然激烈。就《江南都市报》而言,内与《信息日报》,外与《南昌晚报》、《消费都市报》、《江西商报》等存在明显的生态位竞争。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江南都市报》强化了打造品牌、经营报纸内容的理念。

首先,注重培育新闻名专栏、提升公信力,并以此为基础扩大读者群、塑造自身品牌。1998年7月22日,《江南都市报》开办“市民热线”,倾听民声,调解民间纠纷,针对重大政策的出台或市民集中反映的问题,请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报社接听电话,并将市民与政府官员对话内容登在报上。7月25日,“市民热线”扩为每天一版,设《昨日读者来电》、《社情民意》、《读者新闻》、《郑义调查》等栏目。“市民热线”一头连着百姓,一头接着政府,成为政府和市民沟通的桥梁,在密切党、政府和人民群众联系,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有效缓解社会矛盾的同时,提升了报纸品牌知名度。

随着都市报转型期的到来,《江南都市报》还明确提出“脑中有导向、心中有读者、眼中有市场”的办报方针,进一步强调以正面报道形成传播热点、引导舆论,并在“市民热线”的品牌基础上,于2000年开通热线电话“新闻110”,以扩大品牌效应。为整合品牌资源,2005年8月,将市民热线、新闻110、315消费维权热线等整合为一,接受读者报料、咨询、建议、求助、投诉,在省内率先成立“新闻110呼叫中心”,实现24小时值班,集电话传真、短信报料、BBS与网络报料等于一身,成为江西新闻媒体超级报料平台。

其次,《江南都市报》针对不同读者需求推出专栏,通过内容细分打造品牌优势。如其《江铃都市新观察》专栏面向机关干部、专家学者和大中专院校师生等读者,每期一个话题、两个整版,议题涉及国计民生的深层问题,观点新锐;“江南时评”则就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评论,注重时效性、贴近性和原创性。而《深度调查》、《探索江西》、《收藏大观》等专栏,不仅不断吸引和扩大着特定读者群,还由报社在商标局注册商标,共同形成其内容品牌优势。2010年1月21日,《江南都市报》又推出《博客江西》专版,精选省内网站博客上的优秀博文,开创了报网互动的新形式。

从“自办发行”、“广告”到多元化经营

都市报是报业市场化发展的产物,内容生产与品牌建设是基础,创新经营则是其发展的关键。综观其发展历程,《江南都市报》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在研究江西传媒生态及其发展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不断丰富经营理念,既搞活经营又强化品牌。

其一,“移花接木,自办发行”。1985年1月1日《洛阳日报》自办发行,并掀起自办发行热潮。《南昌晚报》是首批跟进的报纸之一,但经营至1998年仍无法保证报款的稳定回收,于是决定放弃。而此时,南昌区域市场潜力并未充分开发,《江南都市报》视此为良机,毅然承接《南昌晚报》的发行队伍,于1998年7月1日与邮发脱钩,全面自办发行,并以县区宣传部为依托点,扩大发行覆盖,走市场化发行道路。实践表明,自办发行为其市场化发展成功抢占了先机。《江南都市报》开始也是邮发,创刊当年发行数约8000份。自办发行后,到2000年,发行和零售即达16万多份,通过80个发行站点,900名发行员将报纸直接送到读者手中,在发行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发行质量也大为提升。2004年,其发行量增长至35万份,稳坐江西报业头把交椅。至今,经10余年的经营,《江南都市报》已建立起全省最大也最有战斗力的发行队伍,总人数达3000余人,强势渗透省会城市,全面覆盖包括10个地级市在内的二、三线城市。

其二,广告,利用内容品牌加强营销。广告是报纸的命脉,广告运营能力决定了报社的生存和发展。从1996年开始,《江南都市报》实行广告招标承包,广告利润逐年增长:1997年118万元,占江西日报社的4.5%;1998年304万元,占全社的9.2%;1999年911万元,占全社的24.4%。此时,随着自办发行网络建设的不断加快和发行量的增长,在促进广告经营发展的同时,也对《江南都市报》提出了创新经营模式的要求。2000年,《江南都市报》实行全面的经营改革,先是规范报纸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广告归口管理,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编采与经营分离,广告部由简单的拉业务上升到经营管理的高度,服务、协调、策划、管理、监督成为其主要职能。是年9月,《江南都市报》利用内容品牌与发行市场的发展优势,在全省率先全面实行广告制,使其广告发展进入快车道。当年广告利润达2126万,首次超过《信息日报》与《江西日报》,占全社的37.9%,并扭亏为盈开始上缴利润……

《江南都市报》的广告制还与其整体发展结合,进一步完善。一是实行一级制,并对商设置进入门槛,保证实力雄厚的广告公司参与,保证广告款及时到位。二是开展广告招标,把原由某些广告公司垄断的项目拆分招标,防止公司垄断。三是分别在年初和6月份实行一年两次招标,而且通过招标,要求广告公司一年内的广告投放必须达到一定量,甚至细分到月,按任务完成情况实行淘汰。四是广告价格细分到每天、每版,加大细分广告份额,以实现每日版面利润的最大化。五是严格规范,确保广告经营部门的良性运行。[3]

实行制后,《江南都市报》广告运作不断成熟、规范,保证了报社利润的最大化。2003年,广告营业额排名进入中国报业50强,成为江西唯一进入中国报业100强的纸质媒体。2004年,其广告收入为1.15亿元,占全省报纸广告总收入的33%,发行量达35万份,是江西日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多的报纸,而且每年都保持较高的增幅。从2007-2008年度开始,进入全国都市报30强,2008年广告收入突破2亿元。2011年广告收入达2.7亿元,占江西报业市场1/2,发行近50万份,再创新高。

其三,多元化经营应对报业寒流。随着传播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媒格局悄然改变,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广告收入增长减缓,发行总量出现萎缩。为应对这一问题,《江南都市报》依托强大的发行网络,通过采编部门和广告部门的良性互动,从2007年开始,尝试从单一的依靠广告收入到多元化经营的战略转型:以报业为主,综合利用和发展报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利用报纸品牌、采编、发行和广告等方面的优势,进行资金和人才的有效调配,进行行业、部门间的协作,创造最大的协同效应,实现报社利润的最大化。2007年4月,重启广告直投业务;6月,承接《报刊精萃》发行;7月,《今日家庭报》;11月,创办DM杂志。2008年,开展城市配送业务(给订户提供送米、送油、送水等商品服务),介入外包业务(从被动的广告转为全程性的融入,如承包企业的广告策划外包业务),打造品牌实业体等。[4]2010年,还与新媒体合作,开通淘宝天下“壹报壹店”江西馆。经过近4年的努力,其多元化经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实现广告发行和多元化总收入2.8亿元。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江西新闻出版三十年”(08TW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晖.既汇集资讯又提供观点――从《江南都市报》话题新闻看都市类报纸办报思路的拓展[J].新闻战线,2004(6).

[2]邵培仁.传播生态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J].新闻界,2001(5).

[3]本刊记者.靠什么打造区域强势品牌――南昌报业之格局观察[J].中国记者,2005(11).

[4]王少君.以多元化经营抵御报业寒流――兼谈江南都市报的多元化之路[J].新闻战线,2008(1).

(作者为江西财经大学新闻传播系教师,博士)

新业态发展报告篇2

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的历史性贡献

党的十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列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三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将邓小平理论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列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三次是将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因而这是十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也是十的历史性贡献。

“八个坚持”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把握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报告强调,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八个坚持”是基于十报告中三个“没有变”提出来的,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八个坚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

“五位一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党的十报告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认识到实践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党的十报告提出党的建设也是“五位一体”,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将反腐倡廉建设列制度建设之前,一方面,表明党中央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高度重视,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如十报告所强调指出的,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执政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另一方面,说明制度是贯穿于前四项建设之中,是带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

两个“五位一体”中,都有一项具有净化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体现着自然界的净化;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肌体的自我净化。

“四化同步”揭示了“四化”的内在联系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的每“一化”都有各自的目标、要求。“四化”之间又相互融合、互为促进。坚持“四化同步”,必将促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大幅上升,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使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更显著。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可以提高效率,也是提高工业经济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一项开创性工程,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四个意识”是执政党自身建设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四个意识”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十分宝贵的经验,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党更加成熟的标志。增强“四个意识”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成功应对国际错综复杂的形势和国内艰巨繁重任务考验的特质要求。

“四个监督”是既完整又相互联系的监督体系

党的十报告强调,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个监督”既是完整的监督体系,又是相互间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监督是关键。“四个监督”首要的是党内监督,包括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党的纪律监督,党的专门机构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党员领导干部,这也是监督的难点。目前在一些党组织和党员中,对党员领导干部监督仍然存在“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的状况,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对加强党内监督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实行有效的监督负有重大责任。

“三型”建设表明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自觉把握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过去的提法是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服务型是十报告新增加的。在十报告中,人民是个关键词,服务也是个关键词,服务人民是十报告的最大热词。“三型”中,学习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人唯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迅速跟上时代步伐,否则,就会落伍掉队;服务是中心、是目标,彰显执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创新是动力,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前提。加强“三型”建设,表明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

“三个自信”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

党的十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这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这种精神状态,十报告作了这样的表述:“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三不”、“三奋斗”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三清”是执政党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三清”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政治建设的方向,也是执政党的本质要求。前提是党风正,党风引领政风,核心是政风清,政风关乎政府形象,关键是党员干部自身正。党的十报告将干部清正列为“三清”之首,足以说明,保持干部清正的极端重要性。

“三关”体现了党对青年寄予的厚望

党的十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对青年关注、关心、关爱,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作为全党的一项战略任务提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青年寄予的厚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关心下一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薪火相传的事业,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工程。各级党政领导、相关部门、群众组织、社会各界都要关心、关爱青年,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作出新的贡献。

“两个翻番”说明更加重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

党的十报告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两个翻番”亮出了两个鼓舞人心的指标。双指标中一个是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要求,一个是对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的要求。双指标同步提出,说明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在实现经济总量增长指标的同时,更加重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

“两个目标”成为两座里程碑

党的十报告亮出两个百年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是质的飞跃,意味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两个百年目标也必将成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美丽中国”首次见之党代会报告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是十报告的一个新提法,而且报告中第一次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三大”发展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

“建设海洋强国”是十报告新要求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也是十报告的新提法。报告还明确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四个路径,即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这四个方面,前三个方面是分别从海洋的资源、经济和环境来表述的。第四个方面牵涉到国家的。对于国家,我们历来的态度是坚决维护。这四个方面既是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也是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达到的标准。

“文化创造活力”是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全面、深刻认识

新业态发展报告篇3

关键词:广告媒体;生态环境;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6-0106-04

随着广告市场细分和新媒体的产生,对传统媒体霸主地位的疑惑,及对新形式媒体的探索已经成为广告研究机构、广告人关心的热点。安徽省是一个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的省份,但其广告媒体业却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安徽省广告营业额近40亿元,在全国排名前15位,广告经营单位近4000家,从业人员40000余人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安徽省广告媒体业近年来得以不断完善、壮大,为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及市场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省内企业乃至国内相关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动作用。随着安徽省广告媒体队伍的壮大,广告市场竞争激烈,继而产生了一系列违规操作、盲目发展、广告市场管理混乱、人才溃乏、跳槽等扰乱广告媒体生态环境的问题。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2008年我们针对“安徽省广告媒体业生存状态”做了专项调查,及时、客观、全面、系统地调研了安徽省广告媒体业的经营、生存、发展状态,以期能找出广告媒体业的发展空间、趋势,并提出合理方案。

一、对安徽省广告媒体业经营态势现状的分析

广告媒体生态借用的是生物学中的“生态”概念,具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意义:宏观意义上的广告媒体生态是指社会和历史意义上的,主要包括社会变动、经济发展、人文特征的能动作用或者限制作用;微观意义上的广告媒体生态是指广告媒体内部的运行机制、员工关系、工资构成、媒体文化以及广告业之间的竞争生态、业务运作生态等内容。本次我们调查研究的侧重点在于安徽省广告媒体业的经营机制、产品服务、媒体客户、市场潜质等态势。

(一)安徽省广告媒体业的构成生态

本次调研的安徽省广告媒体业中,电视广告媒体19家,广播广告媒体8家,报纸广告媒体15家,其他广告公司33家;按照覆盖范围划分,其中,全国性广告媒体5家,省级11家,地市级26家。调查显示,无论从安徽省广告媒体业数量上的总体分布还是从生存竞争环境及竞争力来看,电视广告媒体依然占有绝对优势,其次是报纸广告媒体,这符合了全国广告媒体业的大态势,同样存在媒体广告业常说的“吃肉、唱汤”之市场状态。

(二)安徽省广告媒体业的经营现状

以电视媒体为例,自2006年始,安徽省的城市电视台由于地域原因,广告经营的难度很大,但调查显示,总体来说2008年安徽省电视媒体表现不差,虽然有很多不利于地方城市台发展的政策出台,除省台外绝大部分地方台的经营业绩依然做到稳中有进,地方电视台中尤以合肥和芜湖电视台表现突出。城市台中创收比较好的大部分集中在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市。一般来讲,由于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民收入较高,购买力较强,社会零售总额也较大,所以广告业较发达,城市电视台广告经营发展也较快。就报纸来说,《合肥晚报》无论是实际经营额度还是调查中的受众感知度都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其它合肥市地域内的报纸广告媒体的经营业绩基本是稳中有升,但随着国家对医药广告的控制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地方报纸广告经营业绩下滑,广播等其它媒体也出现相同态势。

(三)安徽省广告媒体从业人员状态

1.注重广告人才的人际沟通能力

媒体广告业的管理者认为,广告人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人际沟通能力和责任心。广告从本质上讲就是沟通,要求每个广告人都必须具备较高的人际沟通能力。图1为样本媒体认为的广告媒体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的家数可以看出,安徽省广告媒体对从业人员人际沟通能力和责任心要求较高,对从业人员外语能力要求最低。本次调研的媒体限定在安徽省范围之内,具有地方性和本土性的特点,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覆盖全国的媒体比例比较小,所以在规模上相对来说不是很大,广告业务区域性比较强,能承接跨国业务的媒体不多,这是对外语水平要求较低的原因之一。

2.安徽省广告媒体对广告部门员工的培训状态

安徽省广告媒体自身虽然很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每年都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几乎没有不培训员工的媒体(徐豪,2007)。但是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很少,每年用于广告部门员工培训的费用超过10万元的媒体几乎没有,一般都在2~5万元之间;而且很少送员工到国内外大公司或高校培训,大部分都是在公司内部进行培训。由此可见,对员工的培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媒体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广告客户逐渐呈现多样性、多元化,这必然要求加强对员工的指导和培训,在企业内部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而从一定意义上说,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尤其对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媒体要不断地给员工“充电”,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完善媒体自身,以求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安徽省广告媒体业营销策略生态分析

(一)安徽省广告媒体业的影响力分析

广告媒体的影响力是可以量化的,量化的标准是收视/收听率(电视、广播媒介)和发行量(纸质媒介),在此方面,问卷主要涉及“媒体收视/听率、发行量等调查数据的来源状态”、“媒体自己监测数据的调查方式”、 “媒体对数据提供商(专业媒体监测机构)所提供数据的可信程度”等三个问题。从调查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广告媒体业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广告的数据监测,其次就是从专业机构购买相关广告数据,媒体普遍认为从专业机构购买的数据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安徽省媒体广告业应该逐渐加大聘请专业机构进行广告专项调查的力度,这样更能增强数据的精确性和周密性,提升广告媒体业的正面影响力。

(二)安徽省广告媒体产品或服务的选择

广告媒体根据自己的媒体定位会选择符合自己媒体特点的产品或服务,图2为样本媒体投放广告的行业的家数。可以看出,在媒体投放广告的行业排名中前几位分别是房地产、药品、医疗服务等行业,而在媒体投放广告最少的是洗涤用品类行业。对媒体最具吸引力的行业依然是房地产业,但是也有了一定的变化,通讯产品及服务类行业的上升趋势比较明显,对媒体的吸引力也很大。这说明,通讯产品及服务类行业也是未来对媒体最具开发潜力的行业,以前并不被重视的教育产业现在也已经开始吸引媒体的眼球。对安徽省广告媒体来说,最理想的客户就是诚信高、信誉度好、重视品牌力的打造、产品投放期长、有发展潜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这样的客户有利于双方的长期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双赢的目标。

(三)安徽省广告媒体业客户(广告主)选择策略

安徽省广告媒体业采用的主要推广方式就是人员推销和广告宣传。媒体加强与客户的日常沟通和交流,为客户提升服务品质采用的方式就是为客户提供更合理的媒体策划服务,尽量做到让顾客满意。一般情况下,媒体投放量较大的品牌/企业会得到媒体较大的折扣回报,也就是说广告投放量大的企业得到的实惠会比较多。从另外的角度看,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实力的限制,在广告投放方面相对弱得多,媒体累计购买这样的举措实际上对中小企业来讲是一个障碍,并不利于中小企业广告的投放。在今后的发展中,媒体应该进一步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广告投放,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给中小企业适当的优惠,使他们的广告投放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方、民族企业的发展。

(四)安徽省广告媒体业的定价策略

价格策略是广告公司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经营方式。数据分析显示,安徽省广告媒体普遍认为价格战并不是竞争的有效手段,媒体广告时段/版面定位及价格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参照广告自身的供需情况、以往的价格、收视率及发行量等指标。媒体有自,调整的空间就会比较大;媒体广告时段/版面经营一般都是由媒体的广告部统一经营,各频道/栏目很少拥有独立的广告经营自,这也说明安徽省广告媒体目前在价格策略上存在很大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广告业的健康运行和发展。随着省内、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广告媒体也在广告市场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这就必然要求给予广告媒体更大的价格自和经营权,以促进广告市场以及广告业的良性发展。

三、对安徽省广告媒体业生态的展望

(一)传统广告媒介潜力巨大,新兴媒体形式快速发展,生存态势良好

从安徽省整个广告市场和媒介发展的特点看,新型媒体形式不断创新,传统媒体广告投放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由于其巨大的受众规模仍旧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而且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电视和报纸占总体广告营业额的比重仍将持续攀升。媒体对广告制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安徽省广告媒体应该在近期内加强对自身的改革和建设,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量身定制刊播方案。

图3为调查得出的样本媒体认为未来几年有望开发的新形式媒体的家数。可以看出,互联网是未来几年最有望开发的新形式媒体。据《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2007―2011年展望报告》中称,未来5年内中国的互联网市场总量将增加到925亿美元,在2010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将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互联网作为未来最具开发潜力的媒体,有着巨大的竞争优势,因而也必然成为时下安徽省媒介机构在未来几年竞相开发的一个热点媒体。而手机媒体和移动电视媒体等新兴媒体形式,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重视境外媒体机构对安徽本土广告媒体的挑战

自从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广告业就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目前世界上排名前10位的广告公司已全数通过兼并、收购等多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部分企业通过间接控股形式建立了合资广告公司,甚至建立独资广告公司,以分享中国每年以两位数发展的广告市场(安平信,2005)。目前,安徽省内部分广告媒体机构已经感受到了时下境外媒体机构对本土媒体机构的冲击和挑战,有一定的生存危机感;但大部分的广告媒体机构仍旧觉得境外媒体机构对本土媒体造成的压力较小或是尚未造成压力。

总之,调查分析显示,对于安徽省本土的广告媒体来说,目前的生存状况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从未来形势和发展趋势来看,媒体不应一味地盲目乐观,应该具有忧患意识,立足于媒体长远的发展目标,不断完善、壮大媒体自身,增强媒体的竞争力,发挥媒体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安平信. 2005. 调查:2004年中国电视媒体报告 [J]. 中国广告(2):55-56.

徐豪. 2007. 成就别人 成就自己:金鹃国际广告公司行之有效的人才招聘机制[J]. 现代广告(7):125-127.

Research on the Marketing Environment of

Advertising Business in Anhui Province

XU Hao YANG Lei CHANG Chunmei WU Qiong SHI Chen

(School of Literature, Art and Media,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Abstract: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advertising business and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have caused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marketing environment, such as violation operation, pellmell development, managerial confusion, shortage of talents, jobhops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operatio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advertising business in Anhui province, this thesis, from consciousness,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scientifical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dvertising market,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business strategies, and rationally analyzes the fine development, trend and challenges for existence.

新业态发展报告篇4

广州、深圳这两家报业集团战略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双方充分利用其在各自城市的新闻采编与传播优势,集合新闻资源共用,相互开放版面,编报各取所需,或进行联合采访、联动报道等,增强报刊及网络舆论引导的辐射力,进一步扩大受众市场,推进两大城市的国际化进程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步伐,活跃珠三角乃至港澳台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二、双方充分利用其在各自城市强势媒体优势和市场影响力,进行广告客户资源交换,增加广告市场份额,共同提高市场竞争力。并积极利用双方驻国内的各机构进行业务交流与紧密合作,扩大广告市场领域。通过多种切合市场需要,同时不损害报纸公信力的形式吸引客户,达到两地经济信息相互延伸,使媒体广告增量,获得报业经济的共赢。

三、双方作为国内两大知名城市的主导媒体,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采编和经管队伍建设,通过进行人员交流,定期互换记者、编辑及经理管理人员,培训报业人才。通过不同工作环境的锻炼与培养,让彼此的员工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完善自我,提高技能,为双方报业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宝贵的人力财富。

四、双方对当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报刊出版带来巨大冲击与挑战,有着共同认识,认为通过合作,必须大力发展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这是报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辉煌舞台。为抢占数字媒体技术制高点,双方将紧密地相互交流新媒体拓展经验与创新产品,并在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依托相互的自身实力和有效资源协同作战,实现报业出版的跨越式发展。

五、双方充分利用其在各自城市的社会资源与报社的人力资源,紧密配合两市的中心工作,联合主办有益于提高人民文化素养、提升社会人文精神面貌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型社会活动等,其中包括联合国内其他媒体及境外媒体共同参与承办,在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同时,带动新闻媒体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积极性。

六、为使双方的战略合作务实求是、运作顺畅,并达到合力共赢、共同发展之目的,建立合作联盟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商讨合作的具体项目与具体事宜。联席会议主席由双方的社长轮流担任。合作联盟联席会议下设战略合作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与落实联席会议决定的项目与事项。并通过若干专业工作小组的实施。

――深圳报业集团发展研究部研究员梁金河

寇凤书:广深结盟,剑指“南方”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深圳报业集团的联盟,主要目的在于希望巩固在广州和深圳两大市场的广告优势,进而对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尤其是《南方都市报》构成实质性的压力,遏制后者在上述地区的增长势头。然而,报业的竞争远非如此简单,其结盟的效果仍有待观察,而且这个盟约并不会扰动南方报业的既定战略,只会加速这些战略被实施的进程及其对抗烈度。

从广深两个报团盟约的主要内容看,其中有两点最关键:一是通过广深两个市场的广告互惠,继续提高彼此在当地市场的垄断级别,为南方报业的拓展制造麻烦;二是新媒体的协作,希望以两个报团的合力抢占新型的赢利空间,继续封堵南方报业的未来赢利。应当说,这两个方面都是目前广东报团主要的竞争内容。广州日报与深圳报业的联盟,不过是将这些问题挑明罢了。

问题是,广深结盟对南方报业究竟有多少威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南方报团尤其是《南方都市报》在深圳和广州的发展始终受到来自于非市场因素的牵制,不过由于南都自身的不断强大,类似的行政干扰和区域市场垄断始终未能遏制南都的掘进。即便在结盟之前,深圳报业集团已经在利用市场的行政优势,干扰南都在深圳的发行与广告。在结盟之后,这种干扰是否能提高遏制的效果,主要看广告商的投放策略。换言之,决定权并不会随着结盟的产生而自动转换至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深圳报业集团手中。

南方报业或者说《南方都市报》若要从对抗性的结盟中“解套”,最可倚重的仍然是新闻,这始终是南都的强项,也是结盟者无法复制的竞争力量――从报业竞争的核心看,这依旧是核心竞争力,而在这一方面,即便广深两大报团联盟,仍然无法对南都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致命威胁。所以,不管有无外部针对性的盟约,《南方都市报》乃至南方报业要做的只是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在新闻的价值上开进、巩固、升值。此外,盟约的本身,不会改变广州日报与深圳报业主要是党报的市场印象,这是盟约本身无法战胜的弱点。

不过,乐观是谨慎的乐观。至少在新媒体这块,南方报团在规划上的确落后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集团旗下的网络媒体或者说报纸内容的新媒体程度还未达到理想状态。但由于新媒体的特殊性,它倚重报团现有内容的发展程度,使得南方报团在新媒体的竞争中会呈现出后发优势。目前,南方报团的新媒体发展战略已然在新的集团班子到位后,梳理完毕并且制订出面对市场的新媒体应对计划。始终要强调的是,新媒体的发展质量和后劲,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报纸的新闻制作水准,因此,广深结盟的新媒体部分不能说具有先天的优势,如果结盟无法在新闻制作上战胜南方报业、超越《南方都市报》,那么,结盟的威胁力度将会自然下降。

当然,结盟意味着区域市场中行政因素的“联姻”,虽然这种“联姻”绝非真正的报业市场竞争所理应具备的,但仍然会提供竞争的变量。从这点来说,本人对广深结盟的威慑力持有限度的认同,但人们对它的长远竞争性、以及对于实现一个良序的报业竞争环境不该报有希望。

郭全中:广州和深圳报业市场竞争态势变化的结果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深圳报业集团的此次合作,是广州和深圳报业市场竞争态势变化的结果。我的看法主要有两点:

一、此次二者的战略合作,是应对广州和深圳报业市场竞争态势变化的措施,可以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广东省报业市场竞争一直很激烈,这里有实力很强的四家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和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而且竞争的战火已经从广州、深圳两大主战场烧到佛山、东莞等次中心城市市场。

随着这几年中国报业市场整体环境的变化,这四家报业集团的实力也在此消彼涨,广州、深圳乃至整个广东省的报业市场的竞争态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广州市场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广州日报》和《信患时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旗下的《羊城晚报》和《新快报》形成五虎相争的态势。其中,《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处于第一集团军,《羊城晚报》处于第二集团军,《新快报》和《信息时报》处于第三集团军。各种监测数据都

表明,经过近几年的竞争,《广州日报》虽然仍牢牢占据广州报业市场第一位的宝座,但是其广告额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南方都市报》继成功超越《羊城晚报》成为第二位之后,继续快速发展,大有赶超《广州日报》之势;《羊城晚报》一直在大幅度下滑;《信息时报》一直不死不活;《新快报》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尚不能对其他竞争对手形成致命威胁。在这种情况下,2006年《广州日报》把《南方都市报》定位为自己的全面竞争对手,携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在报纸的版面设计、采编、发行、经营和管理上不断创新,力图遏制住自身的下滑态势和全面打压《南方都市报》的生存空间。

在深圳报业市场上,竞争的主角是《南方都市报》和深圳报业集团,之前《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试图进入深圳报业市场都铩羽而归。目前,在单张报纸上,《南方都市报》的发行量和影响力都是最大的,但是由于深圳报业集团联合旗下的所有报纸在广告经营上封杀《南方都市报》,其广告经营额一直不是特别理想。但是,靠打压这种手段毕竟不能长久,《南方都市报》在深圳的广告额上升是迟早的事情,这将使深圳报业集团失去一定的市场份额。

因此,通过分析广州和深圳两个报业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此次二者的战略性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共同的竞争对手――《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在广州市场面临《南方都市报》越来越有力的挑战,深圳报业集团也面临同样的压力,而且深圳报业集团也不愿意长期偏居一隅,也想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可以说二者这次合作是一拍即合,在深圳和广州两个市场上同时对《南方都市报》发起攻击,而且还不知道会不会有其他报纸加入这个战团。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和联盟,实力尚弱的《南方都市报》如何应对将决定广州和深圳乃至广东省报业市场的下一阶段的竞争态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考验《南方都市报》智慧的时候到了!

二、这次战略合作能合作到什么程度尚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

双方这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共同对付《南方都市报》,当然,他们双方也在五个方面达成合作协议,但是从他们的合作协议来看,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因此,双方能合作到什么程度,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分析一下他们的合作协议:在采编资源共享与互动上,在目前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区域化报业市场上,报业集团内部的采编资源尚难实现共享与互动,两家报业集团之间要实现采编资源的共享与互动难度极大,即使能够勉强实现,其成本也会高得出奇;在新媒体发展交流与市场拓展方面,双方估计更难有所作为,不仅仅是因为开发新媒体技术不是报业集团的特长,也不应是报业集团去做的。更重要的是目前深圳报业集团和百度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3G网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如何在新媒体的合作上处理这些关系就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因此,在这两个方面,可以说双方更多地是姿态性的合作,很难取得实质性结果。

而余下三方面的合作,二者可能能取得一定的成果。例如,在广告经营联盟与拓展上,二者可以分别帮对方拿到一定份额的广告,这方面能够取得一定合作,如双方可以互相本地广告主在对方城市的广告投放。

曾春光:顺应传媒发展潮流的“牵手”

众所周知,广州是广东省会城市,是我国拥有报业集团最多的城市,有成立于1996年的全国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还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及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相关的竞争策略与发展模式一直都是焦点,早就有“大三国”与“小三国”之说。“大三国”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指三大报业集团的主报,即《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一说则是指这三大报业集团。至于“小三国”,原本指《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信息时报》三张子报,后演变成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三报为主要竞争对手的格局,三报都在广州以外的城市开办有“地方版”,且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份额。

三大报业集团探索出了三种各具特色的集团化发展之路。2005年10月27日,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宣布“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两大集团适应媒体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优势互补,强强合作,增强党领导的主流媒体在新闻舆论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打造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信息互动平台,创新大型国有文化产业集团经营运作模式,有利于报业和广播电视业实现跨媒体合作发展。

2006年6月30日,广东肇庆市委机关报《西江日报》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签署合作协议,《西江日报》加盟南方报业,增加后者成为其第二主办单位。《西江日报》保持“七个不变”,即作为肇庆市委机关报的性质不变,独立法人身份、名称和报头不变,围绕肇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好宣传服务的宗旨和职责不变,人事管理制度和权限不变。而南方报业可以做的是,利用其成功的办报经验和强大的采编优势,对《西江日报》的宣传业务进行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双方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且在印务和纸张采购等经营环节加强合作。

到2006年底,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总营业收入首次突破30亿元大关,达到31.63亿元;其中,《广州日报》单报的广告收入(含地方版、特刊和夹报广告)达到18。03亿元,连续13年在全国平面媒体中保持广告总量第一的位置。在进入集团发展的第二个10年后,集团新一届社委会号召全体员工“创新突破,再创辉煌”,以掀起中国报业创新的“第三次浪潮”,并确立了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国际文化传媒集团,把《广州日报》办成国际一流城市主流大报和著名媒体产业品牌的战略。

戴社长表示,广州、深圳都是广东省两个大型中心城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深圳报业集团是这两个相对独立大都市的主流报纸的报业集团,双方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包括采编、广告、发行、出版、经营、新媒体战略等等,对探索两个大型报业集团的横向联合,最终形成共赢的局面很有意义。同时,两家都有很多广告客户希望自己的广告在广州、深圳两大城市同一时间“落地”,而且都希望选择在两个城市里覆盖面最大、竞争力排名第一的报纸,而这个任务只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深圳报业集团能做到。现在,两大报业集团合作,广告客户只要选择一次就等于把两个地方的“第一”都选择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初,国际传媒巨头展开合作战略扩张市场的消息接踵而至: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开价50亿美元收购道琼斯(控股着《华尔街日报》);微软打算用500亿美元收购雅虎;加拿大汤姆森集团以87亿英镑并购路透集团;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合并组成的集团则稳居全球第一的位置。

笔者认为,在报业集团跨地域、跨媒体扩张的内在要求与当前体制与政策诸多限制的矛盾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深圳报业集团建立战略合作联盟,顺应了时代潮流,是新形势下党报做大做强的新尝试、新探索,将成为业界的一大创举,不仅为中国报业集团的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题,而且将有效地促进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并提升中国本土报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林忠礼:

报业竞争趋向深层次发展

将竞争对手纳入自己的价值网络,并与其结成战略联盟,在实践中既竞争又合作,发生在中国报业最发达地区的广州、深圳两大报业集团战略联盟的组建,是报业竞争走入更高层面、更高阶段的经典性标志,它预示着报业竞争的焦点已从产品、价格等传统层面转移到了以报业集团为载体的价值链及相应公司战略层面上来。

早在2002年,喻国明就提出,我国的传媒业已经进入了“合竞时代”。本次两大集团的结盟为这一推断给出最好的注脚。

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以上具有资源互补优势的企业,出于对整个市场的预期和企业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经营风险的考虑,为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要素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它是连接市场与企业的中介,可以发挥组织市场的功能。战略联盟的主要成员从自身的资源禀赋出发,基于各自能力,进行包括产品生产在内的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战略联盟,可以发挥乘数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使整个价值链环节实现增值。

战略联盟作为报业集团竞合战略的实践模式,其理论背景是:报业集团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资源稀缺性的现实决定了报业集团必须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方面,报业集团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竞争;另一方面,不同报业集团所拥有的迥异资源却决定了他们之间必须进行互惠性的合作,才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于是,当合作方发现可以找到共同使用彼此的资源和能力的方法,使彼此都能创造出自身的、新的、极难为其他集团所理解和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时,报业集团就会采用合作战略。

广州、深圳两大报业集团的结盟也是报业竞争的现实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逐步提升和我国报业产业市场的逐步开放,报业集团要面对来自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竞争态势,报业集团必须充分利用竞争与合作战略,变竞争为合作、既竞争又合作,合作方共同培育市场、引导受众,由此,报业集团之间,报业集团与供应商、受众之间的关系,已经演化成复杂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博弈关系。报业集团对其他参与方不同的竞争与合作行为选择,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的经营绩效和优势持续,也会对其它参与方的行为和绩效产生深层次的关联作用。

所以,从以上理论、实践两个意义来讲,两大报业集团的结盟“不仅是中国报业发展与改革的创新举动,对于国际报业之间探索合作都具有借鉴意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广州日报社社长戴玉庆如此说法并不为过。

梁金河:

传媒界战略性合作发展的新趋势

面对境内外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和传媒产业化步伐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国内传统传媒集团间跨地区、跨媒体的战略合作,呈现出了一种快速反应、全面推进的发展趋势。此次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深圳报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协议就是一个具体表现。

广州、深圳两报集团的战略合作,体现出了国内传媒集团发展合作的新趋势。这种趋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战略合作开始进入到了一种实战阶段。

国内传媒业跨地区战略合作,自1997年7月创办《北京晨报》,2001年合资创办《京华时报》、《经济观察报》,到2003年的《新京报》,2004年的《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合作报刊的创办,现在已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传媒力量,并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办报模式。

二是媒体的资源整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方面最突出表现在《第一财经日报》和《新京报》的诞生。《第一财经日报》的投资背景,权威、独立、专业,该报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主管,并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是上海最大的传播集团,从资产和经营规模上讲,亦是中国第二大传媒集团,旗下拥有雄厚的电视广播资源。“第一财经”即是其中的一个著名品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中国首家报业集团,连续十多年名列全国报纸广告收入前列。 北京青年报社为北京报业市场龙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国传媒业的三大重量级集团联手联合主办《第一财经日报》,打破了广电部门和报业之间的界限,实现了中国首个跨地区、跨媒体报纸的创举,完成了“第一财经”从电视、广播到报纸的跨越,对中国传媒业的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第一财经”的合作模式,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充分肯定和上海、北京、广州三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一财经日报》的使命是:力求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权威性、最受尊敬的财经日报,成为一张和中国经济的未来相匹配,和《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世界级的财经日报相对应的百年大报。

《新京报》的运行机制,实际上是权力形态模式中的一种权力嫁接机制,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机制与现代报业市场竞争的发展方向不完全相适应。权力形态与资本形态的不同特性决定了两种模式不同的市场扩张效果:资本形态模式的扩张讲求市场效率,这种扩张长远来看更容易做大做强;而目前权力形态模式在行政、地域、政策倾斜等因素作用下,可能更易见到成效。比较盛行的一种看法是:《新京报》是中国传媒业发展历史进程中一个体制上的开创性探索;在现实的市场竞争中,《新京报》更具有体制上的优势。

三是传媒业的产业化发展趋向日益明显。

新业态发展报告篇5

2019年全国“两会”已于3月15日胜利闭幕。今天,我们利用这次党员大会开展季度党课学习,主要目的是,认真学习领会参加有关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进一步动员分公司机关党支部全体党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结合各自工作实际抓好“两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开启实现战略规划目标的新征程。

下面,我们从会议基本情况、主要精神、两会上的保险声音等三方面进行学习。

首先跟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两会”,“两会”是对自1959年以来,历年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统称。

“两会”召开的意义:

根据中国宪法规定:“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一、会议基本情况

两会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3日至13日、3月5日至15日在京召开,2000余名全国政协委员和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国是、共议大计。

这次“两会”意义特殊,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审查了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查了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听取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

在会议期间看望全国政协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参加联组会,分别参加了全国人大内蒙古、甘肃、河南、福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审议,同代表委员充分讨论交流、共商国是、听取意见和建议,就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军队建设等重大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各方面工作、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提供了重要遵循。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篇章。大会传递的正能量、发出的好声音、展示的新成果,充分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生机活力,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对于坚定中国信心、凝聚奋斗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会议主要精神

2019年全国“两会”精神,主要体现在参加团组审议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一)参加团组审议的重要讲话精神

在内蒙古代表团,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一”,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在甘肃代表团,指出,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他围绕脱贫攻坚提出了“五要”,即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要咬定目标不放松,要整治问题不手软,要落实责任不松劲,要转变作风不懈怠。总书记特别指出,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

在河南代表团,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他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六要,即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

在福建代表团,同样金句频出,如“做企业、做事业不是仅仅赚几个钱的问题。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是本分”。如“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

 

(二)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8年政府工作主要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显著成绩:一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是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四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五是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六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2018年重点抓了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保持平稳运行;二是扎实打好三大攻坚战,重点任务取得积极进展;三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五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发展动力继续增强;六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良性互动格局加快形成;七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八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关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总理从国际、国内、政府自身三个层面作了深刻阐述。关于做好2019年的政府工作,总理强调要把握六条原则:一是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二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三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四是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五是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六是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同时强调要注重把握好三个关系:一要统筹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凝心聚力办好自己的事;二要平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对于2019年的政府工作任务,总理从十个方面作了具体部署安排:一是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二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三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四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五是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六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七是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八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完善市场机制;九是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于政府自身建设,总理从三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一是坚持依法全面履职;二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三是切实强化责任担当。

值得注意的是,两会期间,报告起草组根据代表委员意见建议,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报告共修改83处,吸收涵盖了代表委员提出的大部分意见。报告修改前约19300多字,修改后是20200多字,增加800多字。修改主要集中在六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科技创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乡村振兴,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释放内需潜力。认真听取和采纳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是政府依法施政、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的内在要求,是回应社会关切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体现。通过这些修改,报告更加完善,更好地反映了人们的心声,有利于更好地凝聚共识、推动工作。

可以说,报告释放了很多利好,抛出了很多民生大礼包。如,今年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低15%,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低20%以上;要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特别是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再如,支持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加快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使更多事项不见面办理,确需到现场办的要“一窗受理、限时办结”“最多跑一次”,不再让繁琐证明来回折腾企业和群众;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政府部门做好服务是本分,服务不好是失职。

总之,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客观实在,分析形势深刻到位,部署工作突出重点,推动措施务实可行,是一个聚焦发展、深化改革、突出民生、催人奋进的好报告。

三、两会上的“保险声音”

“听完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保险分散在各个领域中,在服务民生、对外开放、乡村振兴、旅游、交通等方面都需要保险来发挥作用,这对保险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努力成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对《中国保险报》记者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共有15处提及“保险”,包括养老、就业、医疗、深化农村改革等多个民生方面问题,涉及农业保险、大病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养老保险等诸多方面。这足以显现,保险业日益被赋予更加重要的角色,这也为2019年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主旋律,更为我们寿险公司发展提供了平台。

一是要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继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增强保险业的风险保障功能”,并将之作为“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拓展”是指保险业要扩大保障范围,而“增强”要求保险业不但要扩大保障范围,还要提高保障额度,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比如,商业保险机构对大病保险的发展功不可没。目前,商业保险机构承保了全国90%以上的大病保险,服务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超11亿人。“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努力提高理赔效率和服务水平。再比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做好常见慢性病防治,把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国家在积极推进医保扩面工作,我们商业保险也可以尝试做一些相关的工作,比如,面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开发一些差异性的保险产品,同时在健康管理方面加大力度。

二是要坚持改革,严以律己。近两年随着银行保险行业监管的不断加强,保险一方面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守住风险底线的同时,其自身改革也在同步推进中。坚持回归保障,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才能增强其风险保障功能。过去一段时间,我国保险业处于“粗放型增长”的状态中,虚假宣传、骗保等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一些中小险企生存空间被一再压缩。对于这些乱象,近几年监管“重拳出击”,保险监管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为我国保险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制度环境。随着行业转型,我国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已经进入新阶段,保险业既要做到坚决守好风险保障底线,又应当加快改革发展,肩负新使命,担当新责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提供更多支持,保险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新业态发展报告篇6

研究广告经营生态环境变化:广告经营创新的立足点

在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背景之下。报业广告经营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广告投放渠道多元化。新媒介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广告主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广告传播平台,借助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新的科学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通信卫星等渠道,使新媒体个性化、细分化、互动化等传播特点得到全面凸显,一些新媒体的广告价值也因为媒体本身价值的进一步开掘而大大提升,为它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注意力资源。

广告受众碎片化。现阶段,媒介数量上的扩张和质量上的细分化导致广告受众注意力的分散,而媒介市场受众高度细分化和碎片化,导致受众的广告接受习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媒介经营的目的是在受众破碎下,重新聚合一定数量的受众,从而产生注意力经济,为媒介的广告经营生产大量相对单一的受众。

以“融合经营”实现资源整合:广告经营创新的必然路径

首先,融合经营应该是技术上的融合,即两种或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新传播技术。以手机报为例,它以手机彩信技术为基础,把传统报业的文字及图片内容发送到用户手机中。又如手机二维码广告。它将手机需要访问、使用的信息编码到二维码中,利用手机的摄像头识读。其次,融合经营应该是内容上的融合。数字化使各媒体产品有了共同的平台基础,这给媒体产品的整合带来了便利。各个媒体的内容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相互嵌入,并根据各个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需求进行重组和分装。例如。分类信息广告在报纸和网络上同步刊登,网络分类广告易检索,报纸分类广告可信度高,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再次,融合经营还是产业上的融合。一些报纸媒体企图通过单一的“报纸+网站+手机”的形式实现数字化转型,把媒介融合简单地理解为报纸内容的数字化,等同于多媒体叠加和报纸内容的多向。

建构新商业模式:广告经营创新的核心

变革传统的商业运营模式的必要性。传统的报纸运营模式是以新闻内容生产为基础,以吸引受众注意力和广告主广告投放为手段,通过广告,报纸印刷、发行等渠道完成新闻销售和广告销售的双重目标。这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商业运营模式。这种生产模式,一方面使报纸自身各个环节的成本居高不下。严重阻碍了报业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扩大。例如去年以来新闻纸价格的骤增,使国内一部分报纸纷纷提价,增加了报业经营的成本。另一方面。在传统的运营模式下。报业自身经营已遭遇透明天花板,要开挖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得借助新的商业模式的建构。而一种商业模式就代表着一种盈利方式,一个好的盈利方式不仅可以使报业经营长期获利,还可以为报业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蓝海市场。

借助与新媒体的融合,建构报业新商业模式。新媒体近些年来的迅速发展。不仅仅是凭借其技术的优势。还有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全新商业操作模式。例如,互联网在订阅、第三方支持、按产品或使用次数收费、服务等商业模式的推广应用上,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收益。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报纸与新媒体的经营融合将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新媒体的商业运营模式尽管还不够成熟完善,但已被证明是高效的。或许它能为传统报业发展走出网境提供一些发展的参照。

首先。传统报业相对封闭的运行态势必须打破。从新闻内容生产到广告经营,再到印刷、发行这一系列环节,在媒介融合的形势下,必须做到与其他媒体、与市场的结合。所以说,传统报业新的商业模式必须建立在一种开放式经营的基础之上。例如,报业经营性资源的剥离以便市场化运作,对资本市场的参与以便募集更多的发展资金,这些都将为传统报业建构新商业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其次,传统报业在媒介融合趋势下,重塑自己内容供应商的角色,利用内容优势,发掘个性化、多元化的增值性业务收费。报业数字化改革为报业建构其新商业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以手机报为例,不久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报告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的调查,手机报业务的普及率已经达到39.6%,是手机媒体业务中普及率最高的业务。这表明手机报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地方手机报主要参与者是报社和移动运营商,双方直接合作。报业提供内容,移动运营商负责渠道,收入来源主要为每月3元到15元不等的包月费和WAP网站浏览费。但是在盈利手段上与传统的报纸相比,缺乏广告的盈利方式。尤其是手机3G时代到来以后,如何把传统报业的广告资源与手机报进行整合,也将是未来值得探讨思考的问题。

新业态发展报告篇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下称“报告”)中再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中,又旗帜鲜明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应该说,这进一步坚定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政治根基。

报告提出的若干目标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商机。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全社会经济发展。另外,报告还明确提出“经济持续健康成长”的子目标,在子目标的具体内容中,无不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勾画出巨大发展空间。

分析发现,科技型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机遇更大。报告不仅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认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且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无疑是对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巨大鼓励与支持,相关部门未来有可能出台对科技型民营企业的扶持措施。此外,报告也提出“提高大中型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也表现出对科技型民营企业的偏好。

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也有望得到更大的发展甚至扶持。因为一是报告明确表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二是在报告中提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及“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可见未来内需会极大加强,再结合报告“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的要求来看,内需作为实体经济的基础会更加坚实。

环保及低碳产业将现利好趋势。生态与环保很早之前就进入党代会报告,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即所谓“五位一体”,并发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响亮号召,还是第一次。这无疑将给环保及低碳产业带来巨大利好。事实上,报告在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颇费篇幅,而且十分系统,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非常见深度和高度的系统表述,彰显了真抓实干的决心。

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将获得更多支持。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政府有可能遴选一批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尤其是科技型民营企业,尤其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民营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从而孵化出一批世界水平跨国公司,进而带动有一定基础的民营企业走出去,真正加快走出去步伐。

此外,报告内容还将直接惠及其他一些行业和领域,如报告已经明确写出要加强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再比如,在民营金融和医疗方面,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尽管之前的政府文件都已经论及,但在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及,这都是第一次。

新业态发展报告篇8

关键词:学科战略情报产品 知识构建 实现过程 研究方法

分类号:G350

1、学科战略情报研究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随着网络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因此,世界各国对科学的战略决策依赖日益增强。学科战略情报研究作为科技战略决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及其科研机构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发展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科战略情报研究利用情报学方法,针对特定学科研究学科发展脉络,跟踪监测国内外战略研究对象的最新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得出某个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态势、战略重点、前沿热点,预测判断未来发展趋势,为国家层面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组织机构的高层决策者在制定国家、机构学科发展规划,确定某个专项、重大项目的重点部署方向,评价国家、机构、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时提供科学、准确的事实依据、数据案例、经验借鉴和决策参考。

根据一定的主题,把收集、整理后的情报资料,经过分析研究,编写成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形式的快报、专报、专题报告,是学科战略情报研究工作的最后一个重要程序。学科情报研究成果编写质量的好坏与编写形式,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效果,所以,本文拟阐述学科战略情报产品的分类、研究过程、分析方法,以及学科战略情报产品的质量特性及其保证。

2、学科战略情报产品分类

目前,国内对学科情报产品分类的角度很多,尚未达成共识。笔者根据多年的学科战略情报服务实践,结合学科战略情报研究产品的内容特点,将其划分为学科领域发展前沿与热点问题动态监测报道类产品和学科领域研究报告类产品,如图1所示:

2.1 学科领域发展前沿与热点问题动态监测报道类产品

学科领域发展前沿与热点问题动态监测报道类产品主要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报道世界科技强国重要领导人在科技方面的讲话,国家机构或国际重要组织针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最新战略规划、计划、路线图,国际重要咨询机构的重要研究报告,某一学科领域出现的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新生长点,某一学科领域最新的国际会议信息等。

学科领域动态监测报道类产品属于动态监测性的信息报道类刊物,它要求的信息是科学研究性的、动态的、最新的,所报道的信息要新、准、快、全、深,且信息量要大。它是学科情报研究人员定期(半月或者一个月)向高层决策者提供最新带有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和前瞻性的学科动态情报信息。目前国内外学科情报服务的实践中,从产品报道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来划分,学科领域动态报道类产品主要包括动态监测数据、数据库、动态通报服务和监测快报等4种类型。比如,中国科技信息网的网络动态科技监测数据,法国科研中心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网络监测数据库,加拿大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动态通报服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创办的基础科学研究、现代农业、空间光电、先进能源、信息、地球科学、气候变化科学等13个专题的《科技动态监测快报》,中国科技部基础司和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办的《基础科学研究快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学科政策动态》,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创办的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asic Research(每两月一期)以及日本理化所创办的RIKENRESEARCH(每月一期)等。

2.2 学科领域研究报告类产品

学科领域研究报告类产品是学科战略情报研究的重要产品,通常人们所说的学科战略情报研究产品主要指这类产品(以下简称研究报告)。它以分析说明、归纳提炼、论证推测为宗旨,结构严谨,分析深刻,结论和目标明确,具有预测性、总结性、判断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前沿性等特点。根据研究报告的性质,主要可以分为综述性研究报告、述评性研究报告、预测性研究报告、评估性研究报告、背景性研究报告等。笔者从多年的学科战略情报服务实践出发,根据学科情报用户需求和学科情报服务层次的不同,将学科情报研究报告划分为重点前沿领域重大战略咨询报告、重点学科领域专题咨询报告、学科领域国际发展态势分析报告、重点学科领域论文或专利统计分析报告、学科发展的科学结构地图报告、目标科研机构的科技布局与科技发展战略调研报告6种类型,它们之间既有本质区别又有紧密联系。

2.2.1 重点前沿领域重大战略咨询报告 这里的重点前沿领域不是用户方提出的,而是情报人员在充分了解世界科学前沿发展的基础上,自主提出并分析潜在的或将来可能突破的前沿科技问题,或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情报人员在充分研究世界科学前沿发展动态,了解国家战略需求,全面调研分析发达国家有关科技政策和部署的重要计划、项目的基础上,总结出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前沿科学问题、关键技术,形成从问题提出、研究意义、国内已有基础、国内存在的差距、应该往哪个方面发展、解决思路和方案等一套完整、系统的能够推动和引领某一领域的发展和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报告。这类报告具有规划性、战略性、全局性、谋略性、指导性等特点,支持高层领导和决策机关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纳米技术应用》调研报告,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研究理事会每年的一些重要学科领域报告,如《美国能源的未来-技术与变革》、《调控量子世界:原子、分子物理和光学》,欧洲研究理事会的《前沿研究:欧洲面临的挑战》、《欧洲量子信息处理与通信》等报告都属于这类报告。

2.2.2 重点学科领域专题咨询报告 重点学科领域专题咨询报告针对用户制订发展战略、规划、科技项目立项计划等决策需求,围绕用户提出的重点学科领域,调研国际基本情况,包括发展历史、现状、水平、研究成果、动态、特点等,全面分析发达国家有关科技政策和部署的重要计划、项目,总结出该学科领域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前沿科学问题、关键技术。这类报告具有针对性、信息性、准确性等特点,支持用户科学决策。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国内外基础科学领域(数学、物理、化学)交叉与重大前沿报告》、《核心数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国际能源展望》、《国际能源战略与技术进展》、《能源科技创新战略》等都属于

这类报告。

2.2 3 学科领域国际发展态势分析报告 这类报告主要是由情报人员自主选题,分析某个前沿学科领域、某个重点方向、某个关键问题、某个热点问题或技术领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形势和状态,通过对学科领域近lO年或者年度进展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研究,对国际国内状况进行分析和对比,预测学科发展趋势,在对当今该学科领域发展现状与趋势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几年内我国重点研究方向和具体措施的建议。这类报告具有准确性、全面性、客观性等特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情报研究部瞄准国际前沿和人类面临的重大需求领域与方向,开展态势分析,分别于2007年初、2008年初、2009年初、2010年初和20I1年初完成了《学科领域国际发展态势分析》当年度的研究报告汇编,并向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和相关科技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对决策者了解我国与国际的差距、把握学科发展态势、进行科学决策和选题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还有中国化学会主编的《化学学科发展报告》,中国物理学会主编的《物理学学科发展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科学部编写的《物理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日本政策研究所定期出版的《科学技术趋势》等也都属于这一类型的产品。

2.2.4 重点学科领域论文或专利统计分析报告 是指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围绕用户指定的某一个学科领域,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科学计量法或专利信息分析法,针对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论文文献或专利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的报告。此类报告使用指标和数据库,利用情报分析工具(如TDA分析工具和Aureka分析平台等)和数理分析工具(如SPSS统计分析软件),找到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表现各种现象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或发现从表面上难以发现的规律。这类报告具有基础性、信息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准确性等特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中国及中国科学院化学领域/天文学领域文献计量统计报告》、《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纳米技术专利统计分析报告》、《国际复合材料专利分析报告》等报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国际高能物理前景的定量分析报告》等都属于这类报告。

2.2.5 学科发展的科学结构地图报告 指通过绘制科学结构全景图反映当前科学发展态势,分析科学研究特性,考察各国科学活动优势领域,揭示科学热点研究领域、各学科内部体系结构、交叉学科的知识关系、知识结构图等问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科学结构地图2009》是这类产品的典型代表。

该类学科战略情报产品主要利用ESI数据库作为信息源,利用文献计量学理论和方法,通过同被引分析对岛被引论文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相互关联的高被引论文簇及研究领域,通过关键词分析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对这些研究领域的内容分析,确定这些研究领域的名称,绘制科学图谱,探究科学领域结构。

2.2.6 目标科研机构的科技布局与科技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指针对用户指定的目标科学机构,根据用户对目标科研机构了解的需求,重点调研目标科研机构的战略定位及其调整,战略发展重点,未来发展目标,科技布局及其调整,重要的研究中心、研究小组、研究负责人及其承担的重要课题、重点研究方向与重要研究成果,科研绩效评价方式,资源配置及其变化,重要产出――论文与专利分析,在某个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如在空间光电领域)等。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学科战略情报研究特色分馆编写的《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跟踪调研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国际科研机构发展态势分析》、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美国世界顶级研究机构调查报告书》和《欧洲世界顶级研究机构调查报告书》都属于这一类报告。

3、面向不同决策需求的研究过程及研究方法

学科战略情报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战略决策的需求,不同的决策需求需要不同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最终提交不同类型的研究产品。笔者将决策者对学科战略情报的需求归纳为以下4类:

3.1 确定国际科技前沿、热点领域,为资助机构部署先导性专项、重大项目、重要方向性项目提供决策服务

在专题研究咨询报告中,其目标是推动和引领某一领域的发展重大关键技术。这类研究咨询报告主要采用资料调研法、网络站点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重点调研美国、欧洲、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等世界科技强国或者目标领域强国在目标领域的战略规划、路线图、国际大型研究计划、权威机构、思想库、权威部门的重要研究报告、重点资助机构最新部署的项目内容,结合内容分析法与科技政策分析法、文献计量法和专利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准确识别、遴选和把握国际上目标领域的前沿方向和前沿问题;研究国内的重要规划、计划、项目部署,指出重要研究机构已有的基础,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面向国内需求两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分析潜在的或将来可能突破的前沿科技问题以及在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存在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报告中要提出问题,阐明研究该问题的意义,指出中国或者中国科学院已有的研究基础,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案。

3.2 确定国际重点机构的战略发展重点、机构设置、研究小组的重点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我国、中国科学院遴选国际合作机构、方向以及遴选引进人才提供决策服务

这类报告要求选定国际重要机构为目标机构,如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欧洲世界顶级研究机构、美国世界顶级研究机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等,研究它们的战略发展重点、机构设置、研究小组的重点研究方向和学术带头人。主要采用资料调研法、网络站点调查法,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采取实地调查法,重点研究目标机构的战略发展重点、优先发展领域、学科布局、机构设置、研究小组、研究小组负责人、承担的重要项目、项目负责人、重点研究方向等。这类报告不需要情报研究人员的观点、判断、建议和意见,而是将研究的客观情况如实提交给决策者,让他们自己判断是否与目标机构合作,在哪些领域和方向合作,引进哪些人才等。

3.3 分析某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其态势,对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做出基本判断

这类报告以某学科领域(如粒子物理学、纳米科技)的研究论文和(或)专利文献为数据集,从世界、国家、科研机构、大学、学科领域、学科领域主题、技术领域等方面,采用统计分析、科学计量法、文献计量法、专利分析法和主题聚类法等,利用TDA数据分析器和Aureka分析平台,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对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其态势进行分析:世界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哪些国家与科学机构(大学、企业)在该领域具有高产和高影响力的国际科技论文,论文的学科分布及其变化,世界关注的研究主题及其变化,中国的该领域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在该领域比较活跃的研究机构/大学,中国科学院在该领域比较活跃的研究所,专利文献

(反映技术)主要领域分布与变化,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发展态势、竞争实力、技术领域布局、支撑科学发展的重要技术储备、研发主体的构成特点以及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

4、学科情报人员的知识构建及学科情报产品的质量保证

学科情报研究工作是在广泛收集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提供一种具有高附加价值的深层次知识服务。学科情报研究产品的质量依赖于情报研究人员的开拓精神,学科情报研究人员的水平决定着学科情报研究工作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因此,学科情报人员应该具备以下知识和技能:①具有学科专业背景,掌握相关学科核心信息资源。②具有快速学习能力,在当今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要在本专业的基础上,触类旁通、博采众长地熟悉和了解多个专业的知识,熟悉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规划、科技发展战略以及科技发展动态等,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③具有很高的英语阅读和翻译水平。据统计,互联网上约90%的信息资源都是英文信息。④要具备很高的文献综合研究和分析研究能力,掌握情报调研及文献信息的定性分析方法,能对某一个学科、专题、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撰写深度研究报告。⑤熟悉并会使用科技论文文献和专利数据库,熟练使用各种论文和专利分析工具和分析平台。⑥掌握文献计量方法、科学计量方法以及专利分析方法,熟悉并会使用学科情报研究中常用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指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情报的情报源越来越复杂多样,新的机构、刊物、网站如雨后春笋,数量剧增,各种信息呈指数级增长;学科情报研究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用户对情报研究快速反应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科情报研究除了要求相关人员不断构建自身的知识外,还需要建立良好的组织机制,组建合适的情报研究课题组,制定良好的工作流程,确保各种产品的质量。

为了保障学科领域动态监测报道类产品的质量,要采取以下措施:①把握需求,明确定位,既要把握领导决策的需求,还要了解科研人员的需求,辩证地结合两种需求的特点,给予满足,既有前沿报道,又有全面、集成分析,将“科技报道”与“情报方法”相结合。②强化组织机制和人员保障,建立不同学科背景、不同语种的编辑小组和作者群,如《科学研究动态监测快报――基础科学专辑》成立了由两位同志组成的编辑小组,建立了覆盖数学、物理、化学、力学、天文学等学科背景的作者群,还要建立掌握英语、日语、德语语种的作者群。③建立规范的监测和报道工作机制,即建立基于学科领域的权威网站、期刊,实行循环扫描,及时跟踪监测,实时报送信息。④加强选题、内容的筛选。与读者沟通交流,征求读者意见和反馈,对报道内容进行征询,加强信息采集、信息筛选、翻译校对的流程管理,抓住“热点科学问题”、“焦点问题”,保证信息的新颖性、时效性。⑤制定详细的信息检索、筛选、翻译、校对工作流程。⑥建立质量评价指标,如建立“编辑工作机制”指标、“选题信息质量”指标、“编辑排版质量”指标、“决策咨询价值”指标等,确保产品质量。

上一篇:肺结核预防治疗范文 下一篇:房地产开发的分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