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低碳新业态的努力

时间:2022-09-29 10:00:41

2010年6月21日~25日,陕西省委宣传部组织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新社,以及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西部网、《西部大开发》杂志等16家驻陕中央媒体和省市主流媒体,围绕“低碳经济新业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两大主题,选取省内陕汽集团、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西电集团、兴化集团等典型企业,进行了为期5天的专题采访,以展示陕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积极成效。

这些企业所展现的勃勃生机和创新精神。让我们震撼、感动。随着这些新产业所带来的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陕西正在摆脱依靠投资拉动的单一增长模式,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低碳经济,节能先行

“十一五”以来,陕西省实现了单位GDP能耗连续4年持续下降,到2009年已累计下降17.57%,距离完成整个“十一五”的进度目标只差15.13%。

单位GDP能耗又叫万元GDP能耗,即每产生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所消耗掉的能源。据专家解释,要完成万元GDP能耗降低的任务十分艰巨,因为单位GDP能耗的降低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新上项目必须具有先进的设备、工艺、技术和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推行有效的节能措施等等。

陕西是如何实现单位GDP能耗连续4年下降的呢?主要有5项措施:

1.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十一五”前四年,关停小火电124万千瓦,淘汰水泥、焦化、钢铁、电石、铁合金及造纸落后产能4700万吨。2.积极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项目。省级财政安排1.5亿元资金支持工业燃煤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项目200余个,形成节能量280万吨标准煤。3.狠抓重点企业。加强对20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考核、计量工作。到2009年,200户重点用能企业累计完成节能量约860万吨标准煤,提前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4.加强重点领域管理。“十一五”前四年,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分户供热计量改造面积176万平方米,全省可再生能源建筑面积达到41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了交通运输领域的节能。5.将节能约束性指标作为省级部门和市(区)政府综合考核的前置条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有力地推进了节能各项工作的落实。

记者随“陕西低碳经济新业态”采访团,无论走到陕汽集团、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还是西电集团、兴化集团等,它们都是遵循“低碳经济,节能先行”的原则,将节能减排放在战略位置。

兴化集团是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老企业,由于受工艺技术和设备水平的制约,建厂初期同许多化工企业一样,生产过程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如今,兴化经过不断更新和跟踪最新科技技术,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低碳经济模式,做到无废物生产。2009年,通过节能降耗,让原料“吃干榨净”,不仅为企业增加效益3000多万元,还减排二氧化碳55万吨。

在低碳经济时代,兴化为更好实现低碳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总投资39.98亿元的兴化节能及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正在建设中,环保建设资金就达2.5亿元。

该项目采用氨、醇、碱联产工艺,利用氨合成过程中的一氧化碳生产甲醇,利用二氧化碳生产纯碱,将甲醇合成过程中的废气送入氨合成系统作为原料气。这种生产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大大降低产品能耗,真正实现了碳氢互补、低碳发展,每年还可减少70多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生产过程实现了无废弃物生产。如项目用水,由于引入兴平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年节约一次水1400多万吨。

为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彻底实现,陕西将继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实施一批节能“短平快”项目,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新能源汽车,成行业“先锋”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其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及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陆续出台,这一行业即将驶入快车道。陕西省在此新产业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陕汽的新能源汽车成为了行业“先锋”。

在今年4月的西洽会上,由西安高新区和陕西省电力公司西安供电局,以及陕汽集团、比亚迪汽车公司联手合作的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项目,落户西高新。

根据四家单位签订的“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框架协议”,由西安供电局负责在高新区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电动汽车充电站和充电桩;由陕汽在高新区投资设立西安兰德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从事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对外合资合作业务;比亚迪公司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高新区管委会提供相关优惠政策。

据悉,这样由政府、供电企业、汽车企业、新能源研发四位一体组合成的新型产业集群,达产后年产值目标将过百亿。

6月21日上午,记者在陕汽集团采访到,在此之前,陕汽早已拉开了打造世界绿色新能源自主品牌重卡的帷幕:2009年3月,全球第一大环保客车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陕汽举行,陕汽欧舒特公司为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提供1600台环保客车底盘,标志着陕汽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中取得了重大突破。2009年4月,陕汽在上海宣布,成立国内首个“重卡新能源实验室”,并了中国重卡行业第一个宣言――《2009陕汽重卡绿色宣言》。

而从2005年开始,陕汽就联合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重点院校,在国内率先着手单一燃料天然气发动机的重型商用车研制工作,为新能源商用车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陕汽先后承担了“国家863”新能源商用车的两个重大项目课题,并成功开发出液化天然气(LNG)和压缩天然气(CNG)燃料大马力重卡和客车底盘以及微型电动车桥等新能源产品,并逐步形成了产业化格局。其中CNG、LNG重卡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填补了我国天然气重卡产品的空白,产品远销国外市场。此外,陕汽在电动商用车以及客车产品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电动码头低速牵引车、混合动力城市清运车、二甲醚汽车等绿色环保商用车产品已经进入研发试制阶段。自2007年以来,公司累计销售近千辆CNG、LNG重卡和近千辆CNG、LNG客车底盘,其中重卡和客车的CNG、LNG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是国内首家CNG重卡研制并批量投放市场的企业。

预计到2012年,新能源客车产品占陕汽客车总量的50%,将达到年产5000辆微型电动汽车及6万根微型电动车桥的产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光伏产业,已完成全产业链布局

陕西太阳能光伏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了以陕西电子信息集团为龙头的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预计到

2015年,将实现约400亿元的销售收入。

2006年,陕西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新能源产业,为此整合了黄河集团、西京电气总公司、陕西烽火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凌云电器总公司、西北机器厂、陕西群力电工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卫光电工厂等8家企业,成立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加速推进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的建设。

目前全产业链布局已经完成,覆盖了从原料到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整个生产环节。根据规划,2010年陕西太阳能光伏全产业链建设,投入25亿元,实现200兆瓦太阳能电池产能。到2015年,全产业链各环节建设累计投入约124亿元,全面完成1000兆瓦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建设,同步完成太阳能光伏辅链、辅料链、设备链的建设。

记者在黄河集团了解,当前该企业的太阳能光伏产品产销两旺,主要市场在国外。如太阳能电池组件已取得欧洲TUV认证和美国UL认证,与德国Solvo Solar公司签订了50MW的年销售协议;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合资成立分公司,负责北美地区的销售和服务;在德国布点4个、西班牙布点1个,负责欧洲地区的销售和服务;在新加坡设销售1个,负责东南亚地区的销售和服务等。

高技术环保产业,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依托军工技术优势,陕西同样正在大力发展高技术环保产业,已经在开发环保型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设备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产业化发展已成为陕西经济新的增长点。

例如,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双金属复合管,在石油、化工、环保、食品及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材,降低了资源消耗,而且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该企业已成为中石油、中石化等大企业集团的最大供应商。

西电集团通过近年高端产品技术研发和高端产品的安全投运,已成熟掌握输配电设备高端制造技术,并以此为优势进军核电、新能源、智能化电网等输配电领域,以产品的高可靠性、高性能、低损耗技术,实现产业升级。

在此基础上,西电集团还不断开发小型化、高可靠性、低损耗、低噪声等节能环保型的交、直流输配电设备。如:自主开发研制的目前全国最高电压等级的750kV电力变压器,已投运于三峡直流工程和西北750kV示范工程,其技术水平(总损耗、产品重量)指标国内领先;另一主导产品,断路器小型化改型后,产品外形尺寸减少44%,大罐壳体及灭弧室零部件的原材料消耗量大约减少40%左右,灭弧室零部件比原来减少一半,SF6(六氟化硫)气体减少38%,减少占地面积近50%……

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开发的新一代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已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航模、通信设备、电子设备、电动玩具、电动车等各个领域。

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开发的太阳光电、光热和其它可再生能源利用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西船公司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整合现有产品与资源,将煤炭开采过程中储量丰富却被白白浪费、污染环境的煤层气回收利用、提纯发电,除用于煤矿生产外,还可并入国家电网。

据了解,下一步,陕西还将加大科技投入,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并制定和实行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政策,建立健全低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西部正处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调整中,陕西低碳经济新业态的积极探索和努力,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些新产业所带来的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陕西正在摆脱依靠投资拉动的单一增长模式,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上一篇:发展前景展望 下一篇:产业转型:陕西军企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