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4 16:45:10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篇1

一、临洮县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截至2008年底,甘肃省临洮县共有48万农村人口,其中劳动力25.07万人。据抽样调查分析,当前临洮县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质落后。

1.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程度是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衡量标准。从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六个乡镇十二个村的204个样本中,小学文化及以下程度的占8.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8.2%,大中专文化的仅占4.8%。由此可见,农村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为主,整体素质偏低。

2.政策、法制观念淡薄。政策掌握方面,在与村民的访问与座谈中,发现村民对“一号文件”的了解仅止于农业税费减免和粮食补贴,对农民如何增收、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方法措施则不甚了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更是知之甚少,只知道是“一个好政策”,至于究竟好在哪里、有什么内容、如何建设、建设成什么样子,特别是要求农民自身如何参与、配合和努力,村民们一片茫然;对于“农机具购置补贴”、“村村通工程”、“阳光工程”等这样可带来间接效益的政策更是一无所知。法制意识方面,有些农民遇到伤害时,要么懦弱忍让,要么威言恐吓,要么暴力相向,大多首选私了,不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由此带来的更大伤害时有发生。

3.思想道德素质落后。当前,封建意识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仍比较浓厚,不少人相信天命,相信迷信,导致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比较常见。同时,农户之间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小偷小摸时有发生,农闲时节农村聚众现象屡见不鲜。

二、造成农民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据调查分析,造成农民素质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也有农村素质教育方面的原因。

1.农民自身原因。三方面因素造成农民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影响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一是目光短浅,存在短期行为。大多数农民包括部分基层干部缺乏忧患意识,只注重眼前利益,轻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二是小农意识浓厚,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沿袭传统种植办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想致富,又怕担风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等、要、靠”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托在政府身上,缺乏发现市场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三是自我封闭。部分农民不愿意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视野狭窄,既不主动了解政策、学习政策、研究政策、运用政策来引导农业生产,也不愿学习法律,维护自身权益。

2.农民素质教育工作方面的原因。多年来,为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相关单位做了大量服务性工作,为农民提供了多渠道的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服务,但由于农民教育工作机制的滞后和投入不足,使得农民素质未能获得尽快、有效地提高。

(1)培训工作缺乏总体部署。目前,临洮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有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科技局、教育局、扶贫办、党校、团委、妇联等单位,各单位的上级业务部门都安排了培训任务。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办班培训时都是各自为政,培训内容、对象往往出现重复交叉,既增加了组织难度,也浪费了教育资源,使培训难以取得实效。

(2)培训链有断点,培训方式有待改进。一个完整的培训链是由县农业科技部门办班培训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然后发挥他们的组织带动作用,把学到的知识再传授给农民。但由于有一部分接受过培训的村组干部、科技大户、农业骨干回去后并未将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传授,从而导致培训链中断,造成同一个村同一个人参加多次培训,而其他一般群众从未直接参加过培训。同时,当前培训内容单一,手段落后,方式缺乏灵活性,在集镇上集中培训的多,在村社和田间地头直接辅导的少,这种远距离的培训,直接影响了农民自觉自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职业教育滞后。职业教育是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技能教学设施普遍陈旧,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致使农民接受二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目前,临洮县职业教育部门仅有职业中专、玉井农职业技术学校、洮河机电工程学校3家,且招收的几乎都是“两后生”(即初中毕业后未考上高中、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的学生),受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民接受正规再教育的机会很少,实际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很低。

(4)文化事业发展不够。目前,临洮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至今没有一处上规模上档次的乡镇农村综合性文化设施,使得开展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缺乏载体,一定程度上滋长了、酗酒等农村不良行为。全县目前只有50个村建立了“农家书屋”,仅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3%,要实现科技文化在农村一线的日常普及难度还很大。农村和农民题材的电视广播节目十分有限,有线电视和广播在农村的普及率低下,农民接受新知识的途径狭窄。

三、提升农民素质的对策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目标的基础。当前,提高农民素质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科学制订总体目标规划。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庞大的工程,涉及教育、农业、科技、劳动、财政、司法、人事等多部门的共同参与,来科学制定总体目标规划。当前,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制订农民素质教育的任务目标,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步提高农民素质,服务新农村建设。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一半以上的农户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村村有10~20名大学生、50名以上中专生,具备条件的16~45岁农民每年参加15次以上培训。用8年的时间,使农民的文化素质由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转向以高中专文化水平为主,使受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相适应,9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科技、政策、法律水平有较大提高,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具备搜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和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2.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如前所述,临洮县承担农民培训任务的单位有8家之多,在培训时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导致教育培训零散无序,成本高、成效差。因此,应对农民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集中优势和骨干攻坚。在每年年初,有培训任务的单位可将培训计划上报给县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综合全县情况,科学安排全年培训工作计划,明确培训对象、培训任务、培训目标和方式,避免重复交叉。在培训时,可将教育对象分为留守农民、转移农民、农民骨干、农村党员干部等几个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教育,确保各个层面的农民既接受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公共科目教育,又接受党员先进性教育、科技知识教育、市场营销知识、就业技能培训等专业科目教育。

3.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学科技的主动性。目前,广播、电视已在农村十分普及,成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一条重要渠道。因此,应充分发挥县广播电台、电视台、乡镇电视转播台的作用,大力宣传科技致富的好典型,增加农业知识节目播放时间,尝试把农业知识节目办得生动有趣,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吸引农民收看。同时,深入调查农民对生产技术的需求,按需施教,使农民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只有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加大经费投入,才能保障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建立健全农民教育、科技培训专项基金,并通过逐步制度化,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民教育科技培训工作份额,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教育科技培训投入体制,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不足的问题,减轻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经济负担,为农民接受科技教育培训创造条件。

5.强化师资力量。师资队伍实行兼职教师聘用制,按不同的培训内容,聘请相关方面的优秀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单项技术与系统培训相结合,并给予兼职教师一定的报酬,切实提高农民教育与科技培训的质量、效益和水平。

6.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近年来,临洮县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精神文化事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文化娱乐事业跟不上,势必会导致农村不良风气的蔓延,阻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要不断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完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建设。通过生动的文化艺术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使农民群众在娱乐中学到新的知识技能,在娱乐中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在娱乐中学会处理农村社会的矛盾。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篇2

为深入贯彻区委《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和区政府《关于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我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确保完成今年全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任务,切实起到减少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作用。根据余杭区人民政府《关于*年余杭区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经镇政府决定,现将《*镇*年农民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下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培训任务

*年区政府下达给我镇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任务为1021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34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培训30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350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31人。根据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各镇乡作为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的责任单位。我镇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承担相应责任。镇化技术学校要根据办学实际和师资力量开展相应培训工作。各村、社区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要积极配合镇化技术学校完成各项培训任务。重点要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训、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训,突出“精兵”农业和“薪金”农民,全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道德的新型农民。

1、农业专业技能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40人。主要是根据我镇优势农产品特色,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经营一产的技能水平或能成为合格的农业产业工人。本类培训由各村组织发动人员,镇农办和镇成校开展培训。此类培训将通过理论授课、现场指导和实地操作的方式进行。培训结束后,经考核,发给绿色证书或农函大证书。

2、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00人,其中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培训100人。主要是根据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各自不同的就业需求,结合本镇就业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非农岗位就业技能培训,有序向非农岗位转移,成为二、三产业的合格劳动者。此项培训主要包括电脑、电工、电焊、缝纫车工、餐饮服务、冲压工、家政管理、车辆驾驶、机动车修理、农村经纪人、个人创业等专业。各村和有关部门要结合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人员参加技能培训,使我镇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成为二、三产业的合格劳动者。本类培训由各村组织人员,镇经发办、镇妇联、镇总工会、镇团委等负责牵头,镇成校等实施。培训后,按国家有关工种考核要求进行考核,并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50人,主要培训对象是目前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但因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和文化学历,工作稳定性差而可能重新回流到农村的农民。同时,通过培训也可进一步提高我镇企业在岗职工的素质和企业形象。本类培训由各村和有关企业(单位)组织发动人员,镇经发办、镇总工会、镇妇联和镇成校负责实施,培训后,按国家有关工种考核要求进行考核并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

今年计划培训31人。培训对象是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不含各类职高、中专、技校)未能继续上学的人员和各类高中的流生,年龄在16至20周岁,步入社会前应参加不少于6个月的相关就业技能培训。本类培训由镇教办牵头,联系各村和有关学校负责落实人员,镇成校负责实施。

二.培训经费安排

根据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对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培训工程给予资金保障,为广大适龄农民至少提供一次免费或部分免费的培训机会。因此,镇财政也将安排专项配套资金,保证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区委、区政府把“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与转移就业”列为新农村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为此,各村、社区、镇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统筹谋划*年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与转移就业工作,结合各自职责,专人分管,强化工作责任;要正确认识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的意义和重要性。镇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要做到培训信息的及时沟通和交流,不定期地召开有关会议。

2、注重实效、创新形式。要立足本镇实际,把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区分对象层次,分门别类开设培训专业,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就业率。要严格执行相关培训课程设置、培训课时、考试考核的标准和要求,真正使受训人员学到一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无业人员通过培训后,要力争推荐就业,以提高就业率。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篇3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工作;心得体会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思路

我校总体工作思路要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服务农业重大工程项目为导向,加快建立“三位一体 、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依托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2 我校16年工作进展情况

我校按照省、市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求,于12月上旬完成了培训任务。整体培训分为三个阶段,集中培训10次,实训8次,观摩交流学习5次,共计50天。为扎实做好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自10月起,我校就着手收集阿克苏市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料等工作,精心筛选,最后遴选了150名符合条件的培训学员,现已进入完善各类档案资料阶段。

3 我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点

3.1 成立领导组织,制定方案和培训计划。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工作领导为组长,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阿克苏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阿克苏市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3.2 深入调研农民培训规律,创新培育理念。我校在制定工作制度和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全方位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生产能力,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目标,认真向外地先行者学习,总结历年农民培训经验,按照试点工作探索创新的要求,制定科学的、详实的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创新了“培训不只在课堂”、“培训不只讲技术”、“培训不只是讲授”、“快乐体验教育”、“全面提升素质”等农民培训理念,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大胆创新突破,产生了更好的培训效果。具体教学内容有:(1)政策法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包括政策法规解读、人生观教育,致富观念教育和经营思想教育。通过培训了解政策,改变思想观念,激发创业热情,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2)农业基础知识传授:通过培训为农民搭建起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3)具体的小麦、棉花种植、果树嫁接操作知识和技能。(4)经营管理知识:内容包括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5)素质能力的训练:训练积极心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升精神状态。在培训形式上,采取教师讲授、实训、实践操作、素质拓展训练、课外活动交流、外出参观交流等教学形式相配合,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起到全面提升受训者素质的效果。

3.3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努力做好学员遴选工作。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学员的质量是关键。我校先是广泛收集全县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信息资料,而后又深入各乡镇,通过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搜集各乡镇种植、养殖大户资料,共收集种养业大户资料300余份;第二是对收集到的300余户种养业大户资料进行筛选,初选150户;再入户考察,我们针对筛选出的150户初选对象,由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对每户农民进行入户考察,与农户座谈,实地考察其产业情况和个人素质。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筛选,最终确定150名正式学员。

3.4 组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象素质较高,对培训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培训,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培训任务。我们广泛与本地和外地大专院校教师、农业专家联系,组建层次高、搭配合理的种植业、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队伍,主要是我市农业局、林业局高级农艺师、林业工程师、高职院校以及良种生产企业、农业示范园区等单位专家、教授。

3.5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工作。开班第一堂课由市农业局主要负责同志专题讲座,向学员讲解学习的重要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新型职业农民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丰富多彩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成功案例等。第二是严格考勤管理。要求每节课点名,严格请消假制度。将考勤结果计入学员档案,与优秀学员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挂钩。确保教学秩序。第三是用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学员,让学员有锻炼、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我们把150名学员分成8个班,所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提高了学员的凝聚力。由于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管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到课率始终保持在100%。

4 心得体会

4.1 领导重视,多部门配合,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培训项目,要求高,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不单是要求做好培训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工作。这些工作一方面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各涉及部门和社会机构的通力协作和配合。

4.2 加强管理,落实扶持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功的关键。许多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除了真正学到种植、养殖专业技能以外,就是想在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后,能够享受更多的政府扶持政策。培育对象也只有得到更多的扶持,才能成长壮大,成为真正的职业农民。因此,落实好扶持政策,是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作者单位:1.新疆阿克K市农广校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篇4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培养;广东农民教育;发展方略;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许喜文(1967-),男,华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李文清(1981-),女,华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研究实习员;陈锦梅(1970-),女,华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副研究员;贾兵强(1976-),男,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河南郑州 450052)易钢(1958-),男,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书记。(广东广州 510642)

本文是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农村建设与广东新型农民培养研究》(项目编号062D84003)的阶段性成果;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学研究项目《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村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07SJY024)的相关成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农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必须包含建设主体――“农民”自身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本精神必须体现为农民的教育权与教育程度,农民教育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

在新型农民培养的大背景下,我们针对目前广东农民教育的不足,基于发展广东农民教育的紧迫性,根据广东农民教育的需求特点,特制定以下广东农民教育的发展方略,供学术界和决策者参考。

一、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夯实农民教育根基

基础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它能为受教育者提供生活于现代文明社会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与文化,并为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奠定必要的基础。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为基点,没有较好的基础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者,更不可能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也难以实施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渠道,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广东省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仍然还很薄弱,在相当一些地区的农村里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目前,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而我们调查表明,广东省农民受教育年限偏低,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在488名被调查人中,没有受过教育的14人,占调查对象的2.9%,接受教育1~5年的87人,占调查对象的17.8%,6~8年的127人,占调查对象的26%,9~11年的158人,占调查对象的32.4%,12年以上的102人,占调查对象的20.9%。这种情况与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农村基础教育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重要意义,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必须加强和改革农村基础教育,其目标是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并以此推动农民职业技术等一系列继续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就是要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合理使用教育经费,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拖欠农村教育经费的现象发生。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CW保障机制和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加强收费管理,坚决制止中小学乱收费现象,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保证每一位学龄儿童都能完成基础文化的学习。政府还应关注成年农民的基础文化学习,对于费用、设施、师资方面要给予支持。

二、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将农民教育列为职教重点

职业技术教育是在不同水平的基础教育的基点上,对劳动者进行不同水平的专门职能和专业技能训练,使他们获得某种专门知识技能并成为某一层次劳动力的教育。它对提高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素质意义重大。[7’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取得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其中250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相比之下,美国是80%~85%,英、法、德等国是50%~60%。一项先进农业技术在发达国家全面推广平均只需2年左右,而我国需要6年左右。我国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为4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低20~30个百分点。同时,据有关专家估算,当前我国农民的培训率仅为20%~30%,大部分农民尚未得到培训。2005年广东省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15.1%,未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仍占84.9%,因此,农业教育、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民教育必须列为广东省职业教育的重点。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具体来说,农村职业教育应本着“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的文化教育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将扫除文盲与扫除科盲同步进行,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放宽招生条件和入学年龄限制,方便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定向招收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农村青年,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改革创新理念的农村和乡镇企业管理人才,形成开放式、多层次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适当设置相应的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等专业及课程,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要逐步增加对农民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政府在安排使用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时,要安排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珠海的农民培训有一条好经验,即采取政府补贴的政策,鼓励农民参加培训。在2004年初,珠海市政府把“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市

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联手制定了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培训的补贴政策,其中规定: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补贴培训费用的50%,并且实行“订单式培训”,将培训岗位与培训内容相结合,深受农民欢迎。2005年,广州市农业部门安排支农资金1977.5万元专项用于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共组织近5万名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按照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要求,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全年开设电工、汽车维修、美容美发、酒店服务、物业管理、园林绿化等近如多个专业(工种),经培训后的农民大部分顺利实现转移就业。

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提倡“订单”培训,切实做到为发展农业服务,为乡镇企业服务,为推广科技成果服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近些年来,国家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实施不少项目工程,诸如“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等,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三、拓展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全方位多形式进行农民教育

以国家为主,合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满足国家重点产业和发达地区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专门技术革新、创新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市场需求合理布局,促进学校和大中型企业结合,建立学产研结合新机制。具备条件的经过初、中级职业训练的农民都可以进入高职,经过训练和提高,使他们成长为具特殊技能的专业技术创新人才,最终将有力提升中国关键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努力拓展高等学校的职业教育功能,让高等学校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出自己的人力资源、知识和技术资源优势。以联合办学、外出办班、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等形式开展对农民全方位的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高等学校在职业教育中,要根据目前农民中老人、妇女、低学历成员多的特点,举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培训班。如实用技术培训与系统培训相结合、面向农村基层与面向社会培训相结合和短期班与中期班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农场、学校、基地结合,传授、帮助、带动一体的形式开展讲课,可实行点与面相结合,重点指导与全面培训相结合,理论讲授与现场操作相结合,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四、完善农民教育体系,逐步建立保障农民工及子女受教育权利的长效机制

抽样调查显示,教育培训能够显著地增加流动人口的收入。与小学和小学以下程度的进城民工相比,初中文化的民工收入没有多大差别,可是具有高中文化的民工平均收入高9%,中专或以上的高8%。另外,同样人群中,拥有专门技术的民工的收入比没有技术的高16.5%,而受过技术培训的民工比没有受过培训的收入要高17.5%,即平均每月多收入40元。研究表明:2005年,全国104城市劳动力市场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达49.5%。同时,农村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成为市场需求的热点。目前,高级技能人才在各行业、企业中不足4%,农业企业还仅2%。某些行业需求更为突出:如上海机械冷加工工种达到44:1,电子组件制造为27:1,在重庆高级鞋帽制作工为10:1,在南京高级裁剪缝纫工为9:1等。据统计,我国现有3.53亿劳动力就业于农业,占劳动力总数的46.9%,按照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标准,农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在10%以下来估算,我国农业劳动力只需要7500人,即有2.8亿农村劳动力需要通过培训教育后转移出农村。广东省是全国使用农民工最多的省份。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末,在广东就业半年以上的农民工达200万以上。所以说,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广东省对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尤显重要。

因此,在发展农民教育与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广东省应该重建农民教育体系,完善农民工培训工作,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农民适当分担的培训投入机制。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村劳动力和转岗人员都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培训证书。要针对国际劳务市场的需要开展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各地要开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班、“阳光工程”学校,开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使这些人学有所长,有一定的就业技能,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继续推行“绿色证书”工程,促进农民科学教育的规范化。要重视和发展后继农民教育,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逐步建立起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的长效机制。在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流入地政府应将农民工子女就学纳入当地基础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放开对农民工子弟小学、初中的就学范围限制,相应的给予就读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一定的财政补贴,减免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征收额外费用,对困难农民工子女实施救助,特困生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和补助生活费,建立优秀农民工子弟享受重点高中教育资源渠道;鼓励并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立,降低农民工子弟学校创建门槛和收费标准,实行同规划、同指导、同评估、同发展,保证落实,保证进城农民工子女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五、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大规模大范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发展远程教育作为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内容之一。由于现代远程教育技术送教育下乡,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弥补了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的不足,农民可以不离岗、不离乡随时参加学习,解决农民生产与学习的矛盾;农业远程教育成本低、容量大、覆盖广,政府办得起,农民学得起,大大缓解了农民教育培训的供需矛盾,体现了“农业大国办大教育”的特点,可以极大地解决农民教育问题。从我们调查的培训方式看,61.5%的农民喜欢面对面授课,58%的农民喜欢现场实习,6.4%的农民喜欢的电视广播,4.9%的农民喜欢VCD学习,26%的农民选择了多方式结合,0.8%的农民喜欢其它方式学习。可见,除了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外,远程教育与现代学习手段在农民教育培训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的过程中,广东省要依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资源优势,完善县级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发展广播电视中等专业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优秀教育资源送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坚持就地招生、就地培养、就地使用的原则,积极面向农村,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办学,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促

进农村地区的农民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发展远程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设施,通过播放科教片、广播、电视专栏、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收集或电子信息,开展现代科技和远程教育,并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信息网络资源,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同时,还要利用科技培训直通车、科技书屋、手机短信服务、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及时将技术和信息等送进农村千家万户,构建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大规模、大范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六、深化“农科教”结合,实现整体功能最优化

1992年2月,国务院发出的《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中指出:“农科教结合,对于形成以教治愚、以科致富、以富兴科教的良性循环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机制,对于加强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农科教的运行主要由农业部门围绕“三高农业”的发展制定农业“丰收计划”;科技部门围绕农村科技开发,制定推广“星火计划”;教育部门围绕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制定培训实用人才的“燎原计划”。将三个计划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配套实施,以取得振兴农村经济的最佳效益。农科教结合的实质是把农业、科研、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整体功能最优化。我们所说的农科教中的“农”不是单纯的小农的主管部门,是指大农业的概念,是指农业的综合部门、主管部门;“科”也是指大科技的概念,科技的主管部门,农业的科研院所、科研单位;“教”主要是指大教育的概念指教育的“三教统筹”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另外还有高校的参与。

2006年,广州市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库、实用技术库、专家库和人才库,稳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平台的建设。开展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全市建立100个农业科技示范村和2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全年各级农业科技部门向示范村和示范户推荐和赠送新优种子、种苗2万多份,新型肥料500多份,编写发放农业技术科普系列丛书57500本,有力促进新优品种、农资和新技术在示范村的应用推广。大力推进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培养专业化、高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据统计,2006年在广州各地农村广泛开展技术讲座和科教电影活动156期,采用进乡入村式的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教电影宣传活动相结合形式,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7126人次,派发农技培训资料36540份,放映科教片127次,组织农民19000多人次观看科教片,累计服务农民人数36000多人次。全年举办大型农业科技下乡咨询活动3次,中小型的技术咨询服务13次,参加咨询农民33400多人次,派发农业技术资料和优良新品种8万多份,组织农业技术人员800多人次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新成果和优质农资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2006年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贡献率、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72%、53%和90%,重点推广的良种和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同时,落实国家购机补贴政策,投入专项资金近千万元扶持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鼓励农民和农业经营企业购买各类适用先进农机具,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提高农机装备和应用水平。全市农村劳动力平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2千瓦。这是“农科教”有机结合的典型事例,为广州新农村建设夯实了基础,也为广东省新农村建设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7 加强村民素质教育,快速提升农民群体素质

当前,农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旧的思想和习惯,农村中还有一些愚昧落后的现象,农民在思想和科学文化方面还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民教育体系不合理,忽视农民素质教育。因此,发展农民教育,构建农民教育体系,以人为本,既重技能教育,也重素质教育,尤其是农民素质的教育。农民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等。

具体来说,农民素质教育就是必须坚持对农民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多层次的全面教育原则,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对党的基础知识和国家政策的教育,还要对农民开展国情、县情、镇情、村情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学习各种法规,特别是涉农政策的法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篇5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87-0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民参与到国家经济建设中的机会越来越多,作为容纳农民工生活和生产的各级企业,积极对其开展科技素质培养,主动引导他们接受现代科技知识有着现实的必要性。从个人发展角度讲,科技素质不仅是个人素质的表现,也是摆脱各种依赖关系并获得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现代化过程出现的社会现象,其自身的科技素质将直接影响着他们在现代科技劳动条件下的就业情况;因此,对新生代农民工科技素质的培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其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现代社会转型中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是伴随现代化过程出现的社会现象,其科技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质量与速度。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将“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代名词提出,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工外出务工群体中占有60%以上的比重,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受教育程度高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显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其中受过国民高等教育系列的占5%以上,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约占37%,初中水平的占58%,小学水平的仅占5%,这与老一辈的“文盲”农民工相比有很大改观。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9年;据教育部统计,到2004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比例已达到93.6%,初中入学率达到94.1%。广州市劳动市场在招聘现场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60%求职者具有高中学历,22%具有初中学历。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比老一辈农民工要高很多。

(二)择业要求高

据广东省劳动部门招工情况调查显示:月薪1 000元的工人随招随到,但月薪超千元的企业招工不难留工难,一线生产员工年流失率普遍在40%~60%,“随招随到”,又“随到随跑”,使“千元企业”陷于常年缺工、招工不辍的狼狈状态。除了工资低、加班多等,新生代农民工关注更多的是“没前途”“浪费时间”。新生代农民工与社会所固有的“民工印象”有天壤之别,他们当中没有几个愿意老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寻求自我发展,择业要求更高。

(三)精神和物质享受要求高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很多出身贫寒,身处贫困,但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不亚于任何时代的工人。广东省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收支状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们十分注重个人物质追求和精神生活享受,个人消费支出快速增加,消费不能量力而行。据广东省关于农民工工薪的调查显示,农民工每月工资平均大约为1066元,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将这些工资做如下分配:其中寄回老家240元,剩下部分大多都用于个人消费,包括娱乐、电话费、网游等;大多都是“月光族”。

(四)工作承受能力低

新生代农民工虽出生在农村,但很少有人正式干过农活,很多偏远山区的学生从小学起就寄宿在校。面对长时间的生产线上的枯燥工作,他们既缺乏思想准备,也缺乏身体耐受力。有关专家表示,农村脱贫致富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比较宽裕,同时求职就业的迫切性也相应减弱;原来农民工外出务工前,父母会再三叮嘱他们“好好干,不要怕苦怕累”,现在父母在子女临行务工前说的是:“不好干就回来,家里不缺你那点钱”。直接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漂流不定”,或“频繁跳槽”。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科技素质培养现状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科技素质需求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已经达到2.4亿人,其中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占61.6%;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为67.2%,但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如中专、中技等的比重低于40%。在制造业集中地区,技术工人在职工总人数中的比例不足8%,其中具有初级水平的农民工占60%。职工队伍科技素质提升缓慢,技能水平更是偏低,这种现象将成为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直接短板。全国政协委员、总工会办公厅主任谷常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渴望接受科技素质培养的愿望十分迫切,但因条件限制,其愿望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从中华全国总工会调研报告中发现,接受科技素质培养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第二大诉求。调查显示,70%的农民工表示迫切需要了解高科技技能知识。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科技素养诉求较高,大部分人迫切希望得到科技培养通过培养掌握新科技知识。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科技素质培养现状

是否具有高科技工人作为技术人才支撑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将是企业未来发展中的主力军,具有高科技素养的农民工是一种异质型人力资本,但我国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科技素质的培养现状却并不乐观。

1.培养机制单一

目前国内针对农民工培养所设立的机构、机制很少,职业院校是目前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的主要阵地,但职业院校是有偿培养的,这就打消了很多农民工参与培养的念头,即使参加,很多职业院校的培养内容与市场需求并不接头,或者只是在“走过场”,农民工毕业后根本就学不到“一技之长”,虽然一些职业院校与用工单位签订了用工合同,承诺农民工就业保障,但这只是针对具体行业的简单培训或简单的技术指导,这种单一的培训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择业需求。

2.培养途径和内容空乏

当前,在我国现有的农民工培养机制中,部分培养机制的针对性不强,质量较差,有部分只为获利而被动承担培训任务,其培养方案和措施缺乏合理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教学方法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少体现科技特色,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和形成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强的特色教材,“培养内容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对农民工的访谈了解到,农民工的培训途径仅仅包括政府的无偿培训、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所选择的具有针对性的单一培训,也叫流水线式培训、师徒帮带式培训以及职业院校的培训。

3.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在新生代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问题上,其组织难度还比较大,由于城乡差别大需培养对象又特点鲜明,他们大多都受过高等教育,真正从事过农业生产的是极少数,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很多家庭成了独生家庭,这无疑让许多新生代得到了家庭的偏爱甚至是溺爱,在教育问题上也是为子是从,哪怕是高考分数连专科水平都达不到的情况下家长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找关系或者出钱让子女上高职或是收费的“三本”。如此一来,学历是提高了,但真正面对工作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还停留在自己是大学生,一切都可以自己做主的观念里。面对枯燥的生产培训表现出不愿意接受,而高科技培训又接受不了,导致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使培训的组织较困难。

三、新生代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的途径

对农民工的科技素质培养主要还是应该集中在技术上的培训,这是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核心。技术培训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其中必然存在教育模式、主体、客体、内容等;教育主体是关键,它不仅仅要求由政府来担当,还应包含不同的社会组织来介入,如企业、职业院校、社会自治组织、工会等;在教育主体当中如何形成健全而完善的合作机制才是提高农民工科技素质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不断创新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机制。

(一)实行农民工科技素质多元合作机制培养

目前我国对于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的体系并不健全,政府和各种职业院校以及企业作为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的主体,在农民工培训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自2004年启动“阳光工程”以来,各级政府对于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投入大量的财、物力;如山东省在2009年开展的“百日十万”农民工培训行动计划。对于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的主流选择目前我们仍然依靠职业院校,这也是目前改善农民工科技素质培养体系、建立多元合作机制培养模式、提升培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的一个有效措施。应该由政府牵头,把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组织纳入到农民工培养机制中,并明确各培养主体的具体职责,这样才能提高实效性和扩大培养范围。

(二)加强补偿教育,提高农民工科技文化水平

我国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工群体受教育水平还是普遍较低。在现代劳动条件下,新生代农民工尽管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还是很难适应现代高科技生产的发展。为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和科技素质提高的需要,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开展补偿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补偿教育是对他们所接受过义务教育后的补偿。在加强补偿教育中应坚持基础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特点,既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基础知识的教育与传授,又要与他们的实际年龄和工作的性质相适应。将补偿教育融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当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质量,更有利于农民工的自我发展。

(三)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现代科技劳动对于生产工人的劳动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但农民工的科技水平却并不能适应现代化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无法适应新型产业要求,这是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状况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此,现代科技劳动要求必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现代科技水平。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科技水平必须加强他们的科技素质培养,除了加强多元合作机制外,更要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通过职业技校教育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之前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更有利于他们的就业和发展。因此,国家应重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加强宣传,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改变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提高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鲁昕.努力开创成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在中国成协2009年年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成教网[2010-01-04].

[2]梁忠义,金含芬.七国职业技术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教育;农民

中图分类号:G71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3.6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148-02

一、贵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

农业产业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来驱动农副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前提,以专业化的规模经营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近年来,贵州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来抓,通过政策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一系列措施,带动了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向市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促进我省农业发展的增长点。

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但总体上发展态势良好。2003年全省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900个,形成固定资产总额49.6亿元,带动农户193.9万户,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得的收入18.8亿元。至2010年,有1.25万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固定资产总额224.5亿元,累计带动农户586万户,产业化组织从业人员111万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654家。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由第一批的仅有29家,到2011年, 有251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拥有资产总额192亿元,带动农户341万户。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骨干力量。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农民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所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素质上去(指儿童入学率提高一个千分点),人口数量下来(指人口增长率下降一个百分点),这一上一下,可以使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6—1.2%。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水平上,实质上就是文化科学技术的差距,是智力发展差距,是劳动者素质的差距。而作为农业产业化主体的农民, 提高其素质更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果农民科学文化知识,就不能掌握必需的科学技术,再好的项目也很难发展经营。加大农村文化科技教育的力度,提高农民掌握生产技术、加工技术水平,增强市场意识能力,努力造就和培养有文化知识、懂得科学技术的新一代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和帮助农户进入大市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三、贵州农村教育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化的发展

随着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专业化提高,对农业主体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贵州农民教育整体水平偏低,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许多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产业化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龙头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农产品初级加工,很少有企业涉及精深加工。农业产业化主体农民没有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没有相应的技术培训,是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有技术含量的农产品的,进而也达不到所预想的经济效益。

二是农民素质较低。作为农业产业化主体的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产业化的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差,己经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瓶颈”。2011年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6%,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4.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8.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3.2%。虽然每年各项入学率都有所提高,但是高中阶段以上的入学率都相当低,普及程度低。而在农村住户劳动力文化状况会更低,远远达不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

三是专业技术人员太少,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目前贵州全省常住人口为3474.6万人,其中66.19%为农业人口,约为2300万人。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在近10年里,涉农专业严重萎缩,种植业专业几乎停办,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仅占全省招生总数的3%左右,涉农专业毕业生年均不足3000人,涉及农业教育的职校从13所减少到4所。遵义县该县镇(乡)农业服务中心在编在岗426人中,具有中级职称人数仅95人,占在岗人数的22.3%。

四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需要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目前,贵州的农业科技发展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贵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上升到4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5%,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存在优质品种不多,专用品种不全等问题。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有赖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措施的适用度及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技术的转化。

四、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研究

2012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的新政策,其中就有关于教育部分,提出大力倡导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进一步加强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建设,为农村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自主创业。对于贵州,农村教育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大力发展教育,促进农产业化的实现。

(一)依靠政府,增加对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工程。为适应农业产业化专业性,规模性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民科技培训投入体制,实行中央与地方财政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专项扶持经费。

(二)做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劳动者素质得到提高,生产力就得到解放和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贵州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脱盲难,巩固更难,但对于农民这个群体不脱盲,农业产业化根本不可能实现。扫盲成功不仅可以防止新文盲的产生,而且使原有文盲脱盲。

(三)进行教育培训要具有针对性。只有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教育培训才能受到农民认同,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在开展培训之前可通过调查问卷、沟通交流等形式弄清当地生产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现状,充分掌握农民实际需求,做好基础性工作,因地制宜,分层次地开展培训,最大限度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四)重视培养青年农民,培训专业农民。从长远来看,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身上。各级政府应加强对青年农民进行免费教育培训,鼓励他们学习技能,鼓励他们创业实践。有计划、有目的的选送有志青年到农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深造。同时,鼓励农业大专院校的青年学生毕业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1] 宋英杰、陈银春.农业产业化经营概述[M].中国社会出版,2006:29.

[2] 吕萍.对贵州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A]. 贵州社会科学, 2005,(05).

[3] 杨正国.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J].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2001,(04).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篇7

新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机构培训,农民受益

”的要求,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培训为主题,实行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引导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务工培训与农务培训相结合,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实用人

才培训,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援,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服务农民需求。按照农民实际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课程,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2、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本,广泛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行政命令、一厢情愿、脱离实际。

3、突出培训实效。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采取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方法,因人施教开展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三、目标任务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

主要培训年满16周岁以上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农民。通过培训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增强稳定就业的本领,促使加快向产业工人和市民转变,每年培训不少于10000人。

(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主要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通过培训提高其专业生产技能和生产经营能力,每年培训不少于8000人。

(三)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主要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等,通过开展农业科技人员、实用生产技术及农业政策知识培训,提高其科技素质和务农技能,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每年培训

不少于8000人。

四、工作措施

(一)丰富和完善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一是大力开展集中培训,不断增强科学发展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加强专题专项培训,不断提高服务

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本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农民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原则,按分级分类的要求,突出抓好专题专项培训。三是抓好其他各类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队伍

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他们普遍受到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学文化、业务知识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

(二)丰富和完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一是巩固和提升培训模式,不断完善培训体系。认真总结集中培训、涉农部门专题培训模式,不断完善提高,进一步发挥培训模式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为培训服务。二是采取灵活方式,不断增强培训

的成效。结合不同人群、不同的特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指导相结合等办法,开展直观、形象、易学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让农村群众学得懂、学得快、用

得上。

(三)强化培训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严格按照培训方案,注重过程管理,落实管理环节,加强监督检查,做好跟踪服务。坚持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采取农民容易接受的语言、方式、方法,因人施教开展培训,增强培训针对性,切

实提高培训质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培训学校要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和培训规模,积极面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职工等群体开展培训工作。要根

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就业需求,针对不同群体,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课程,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各类职业学校要主动与用工单位联系,搞好职业指导与就业服

务,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制定实施方案、宣传组织发动、认定培训基地(机构)、落实培训任务、确定培训内容、签订目标合同。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按照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加强监督检查,做好跟踪服务。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按照相关培训管理办法进行总结,开展绩效评价,迎接专项验收和检查。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职责明确、分工负责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管理机制,逐级落实责任制。项目县(区)要成立由县(区)主要或分管领导任组长,教育、农业、财政、畜牧(水产)等单位负责

人参加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二)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重点职业学校的骨干、带动作用,广泛动员组织各类职业、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要重点建设好县(级职教中心和乡

(镇)成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使其成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向当地有关部门申报,争取成为成人培训基地,积极承担培训任务。

(三)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设立培训专项经费,努力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安排的培训专项经费,并多渠道筹措经费资金,逐步增加经费投入。要积极协调农业、科技、扶贫、人

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督促有关单位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教育培训经费投入政策。

(四)建立督导和表彰奖励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督导评估工作,将职业学校开展培训工作情况列入考核内容,定期表彰、奖励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学校及先进个人。要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

传报道培训工作中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形成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五)广泛深入宣传,切实营造舆论氛围。建立农民培训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对基础数据和动态信息的采集、开发和管理,编好各种技术交流资料和信息简报,及时发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分析存在

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办法,按时报送工作总结。各县区要制定宣传计划,分类型、有重点地开展系列报道,充分利用网络、橱窗、标语、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的作用,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

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大力宣传新型农民培训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积极成效,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和经验。各培训单位要指定一名有一定写作能力、懂业务、责任心强的人员为信息联

高素质农民培育总结篇8

一、大化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现状

近年来,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开发项目,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状况有了较大改观,对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总体上看,大化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形势仍不容乐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1.农村人力资源质量差,底子薄,开发难度大

到2011年底,大化县农业劳动力资源平均受教育时间不足,其中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占有一定比例,初中文化程度占70%,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占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更是微乎其微。由于文化层次较低,接受新生事物的意识和能力较差,81%的农民表现出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消极“观望”心态,使农村地区形成了“人力资源质量差――科技进步的低贡献率――生产率低――人才开发重视不够――人力资源质量差”的怪圈。

2.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育不良

由于大化县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周期长,见效慢,在主观上,领导层仍把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放在相当次要的地位,将新农村建设政策上的倾斜和经费投入的绝大部分用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粮食企业的经营性补贴甚至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导致农村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比例严重失衡。直接影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源和平台匮乏,农民得到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不多。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在农村劳动力中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人数仅占15%左右,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25%左右,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和岗位培训证书的仅占10%左右。

3.农村实用人才不足,落后的农村实用人才观念和缺乏活力的政策机制与全社会重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大环境不相适应,由于一些领导对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紧迫感不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观念落后,心态不够开放,开发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积极性不高,加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市场服务跟不上,宣传不够,激励不足,管理滞后,机制不健全,致使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发展速度缓慢

1.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加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实用技术人才少

高层次人才稀缺,实用人才在产业、行业间分布不平衡,年轻的男女劳力都往广东、福建等地闯荡,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造成主要劳力和专业技术人才外流,农村实用型的乡土人才总量不足,能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人才比较少,缺乏技能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5.人才队伍不稳定,特别是师资队伍不稳定

大化县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偏低与日益激烈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市场竞争形势不相适应,制约了人才的稳定,人才环境吸引力不足,导致人才“留不住“。人才从贫困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规律在大化县日益显现。大化县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起步较晚,培训基地的建设相对落后,由于从事农业培训教育的专业人员匮乏,农艺师,畜牧兽医师等专职师资力量薄弱,不够满足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的需要,对提高培训质量与数量造成极大的不便。

6.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发展后劲乏力

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和教育培训的低水平与走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不相适应,大化县农民占总人口90%左右,农民工就业在城市化、工业化推进过程中遭遇了素质门槛,只能干重活、脏活、笨活、钱少的活。加之目前大化县教育力量不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自我培养能力有限,要使农村丰富的劳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仍然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二、大化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的着力点

大化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要走出一片新天地,必须跳出就“农村”论“农村”、就“人才开发”论“人才开发”的传统框框,把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置于全县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中,在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战略中明确着力点。

1.提高对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

农民是建设大化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农民素质高低决定了大化县农村社会主义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建设大化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在全县培育有文化、懂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农民只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具有对新技术,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才能对新产品,新品种、环保意识、食品安全、标准化知识的接受能力,才能具有市场经济知识和技能以及经营能力和转岗能力。农民必须懂技术,具备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农民只有懂技术,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使更多的农民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学化的发要求。农民要学会经营,农民只有会经营,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化农业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向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发展,才能实现致富目标。只有培育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民技术人才,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大化县的力量源泉,才能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

2.要把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和城市化结合起来

农村剩余劳动力仅靠就地消化是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向城市转移才是更可能、更现实的选择。基于此,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着眼点就不应仅仅局限于新型农民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应以有利于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培养新型市民。农村实用人才开发要和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技能素养等几个方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非农转移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身份转变和空间永久转移创造能力素质条件。

3.要依托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开发

从理论上说,人才开发可分为四个层面,即要素开发、资源开发、资本经营、产业开发,其中产业开发是人才开发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能够有效解决农民进入市场、扩大经营规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等问题,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的市场化程度和农民的素质。依托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不仅能够通过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实用人才的产业开发,反过来又能够通过农民能力素质的增强以及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的发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但目前大化县普遍实行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并非以农民为中心,在其产业链中,农民相对集中在经验较为丰富的“产”这个环节,更为重要的、对能力素质要求更高的“供、销”环节,农民则涉足不多。为此,要进行农业产业化模式创新,使农业产业化真正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以更好地提升农民素质。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发大化县农村实用人才资源

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办法的科学发展观,为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1.要明确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

大化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发展、农民富裕为目的,以提高实用人才素质和技能为目标,以实用人才培养工程为载体,以搭建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体系为支撑,在充分发挥实用人才作用上下功夫,按照“激活存量、扩大总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完善机制”的工作目标,努力建设一支有觉悟、懂科技、善创业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要加大政府的扶助和支持培养力度

县委、县人民政府应把培育新型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区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需求,分阶段实施短、中、长期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计划,突出抓好村级管理人才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村级班子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本领。以“农村党员大培训”,“八桂先锋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三进村”十万农民大培训“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绿证’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为依托,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以”科教兴县,科教兴农”为目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新型农村职业实用人才。

3.要按照“转变、拓展、提升”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作为发展背景,以培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基本出发点,坚持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服务,培养具有时代特色和增值潜力的新型专业人才;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服务,使农民以较强的技术能力进入城市。要加大经费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业投资参与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把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丰富培训内容。结合大化县的实际,充分发挥大化县职业技术中专学校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教育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县职业技术中专学校实训基地应向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开放,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形成一支总量足,素质高,结构合理,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4.积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

农村成人教育是促进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大化县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在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成人教育要与时俱进,整合劳、农、青、妇等各部门的教育资源,形成合力,继续坚持以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为核心,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优势,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加大农、科、教综合的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项目为纽带,引导帮助广大农民掌握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提高农村各类从业人员的素质,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特别要做好对青壮年农民,在乡初高中毕业生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

5.注意点面结合,示范引导,一方面做好面向广大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普及工作

另一方面要重点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带领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基层组织负责人,一批带头使用和传播先进农业技术员,一批率先发家致富,带动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种养能手,一批兴办实体、繁荣农村市场的经营能人,一批活跃在农村发展建设领域的能功巧匠。

6.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培训的作用,大力推进农业远程教育发展,建立集教育培训、推广服务、科学普及的传播多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组织平台;建立既有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平台,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基础支撑。

7.充分发挥专业培训机构,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围绕大化主导产业,开展以农业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和专业人才培养,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农村农民的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组织培训教师进村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现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农民急需技术、信息及时送到农家手中。

8.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专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广泛吸纳农业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调动教师的内在积极性,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其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上一篇:科技人员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人工智能专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