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泌乳素血症研究进展

时间:2022-07-07 07:04:40

高泌乳素血症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45-02

泌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为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一般人群的患病率为0.4%[1],生殖功能失调患者可高达9%~17%,且女性高于男性。目前关于高泌乳素血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均已达成共识,但在治疗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如何时、何种情况下需要选择药物、手术或放射治疗,药物治疗需要持续多长时间等。而有益于患者的、合理的治疗方案应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

1 泌乳素的结构信息

泌乳素(PRL)垂体前叶分泌的多肽蛋白激素,其基因在人类第6号染色体上.它可分为[2]“小”PRL:分子量为22000,单节型激素,具有高亲和性与高生物活性;"大”PRL:分子量为50000,为二节或三节型结构,低亲和性、低生物活性,但在中转化成节型“小”PRL ;“大大”PRL:分子量更大,为100000,与受体结合力差,属低亲和性;异型PRL:分子量为25000,比“小”PRL的免疫反应差,但是大量存在于血浆中.这4种分子形式均具有免疫活性,但程度不等,以小分子PRL最高.

2 高泌乳素血症的原因

高泌乳素血症的病因较为复杂。引起HPRL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特发性、药物因素及下丘脑,垂体肿瘤等等。具体可分为:

2.1 下丘脑及其附近的肿瘤:颅咽管瘤、多发性内分泌肿瘤、大脑瘤和某些继发转移病灶,其原理是压迫或刺激下丘脑,使PIF分泌减少或PRF分泌增多;压迫垂体柄,影响门脉血运,PIF不能到达垂体,使垂体PRL分泌增多[3]。

2.2 垂体病变[4]:泌乳素细胞瘤,病理生理基础可能是由于下丘脑PIF功能紊乱,垂体前叶失去抑制,垂体分泌PRL的细胞增殖,最后诱发腺瘤;分泌生长激素的肢端肥大症;空泡蝶鞍;非分泌性垂体肿瘤(即无功能垂体肿瘤)。对于垂体微腺瘤,高泌乳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与垂体ACTH和GH腺瘤引起相应激素分泌过多造成的严重危害相比相对轻微。

2.3 其他内分泌疾患或病变: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引起泌乳一闭经。

2.4 药物的影响:长期服用利血平或氯丙嗪类药物,为妨碍下丘脑PIF作用的药物,解除了PIF的作用,垂体PRL的分泌增多;

2.5 其他:胸壁病变如胸壁损伤[5](包括外伤、手术、烧伤或带状疮疹等)也可能通过反射而引起PRL分泌的增多,其他非内分泌腺肿瘤伴“异位性”泌乳素分泌综合征,如支气管癌或肾癌。

3 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断

高泌乳素血症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外周血清PRL水平持续高于正常值的状态,通常认为2次以上检测血清PRL值大于25~30 ng/mL方能诊断。实验室检查则应根据病史选择妊娠试验及甲状腺、肝和肾功能等检查。在排除生理性、药物性及肝、肾、甲状腺疾病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后,应做头颅或鞍区病变的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压迫垂体柄或分泌PRL的颅内肿瘤及空蝶鞍等。鞍区病交的影像学检查中,MRI检查的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多方位成像,在对垂体微小肿瘤的检出及鞍区病变的定性、定位诊断等方面都明显优于CT检查,并且无放射损伤,可多次重复,是鞍区病变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MRI检查常规包括薄层、小视野的矢状位和冠状位T1加权像序列,且需至少1个平面(矢状位或冠状位)的T2加权像序列。尽管有些病变MRI平扫即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但仍建议同时行鞍区增强MRI检查以提高病变检出率,必要时还应行鞍区动态增强的MRI检查。无论何种病理原因引起的PRL升高,均可抑制生殖轴的功能,表现为女性月经失调、不孕,部分患者出现溢乳。因此,高泌乳素血症的诊断应详细询问相关疾病的病史和月经史,有无头痛、视野症状,体格检查时注意有无溢乳.

4 高泌乳素血症的治疗

高泌乳素血症可抑制生殖轴的功能,引起不排卵、月经失调及不孕。长期不排卵使子宫内膜长期暴露于雌激素作用且无孕激素的保护,可引起子宫内膜增生,甚至发生子宫内膜癌变。卵巢功能抑制的程度与循环中有活性的PRL水平呈正相关,卵巢功能完全抑制可导致Ⅱ度闭经、骨质疏松症等。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对健康造成的影响、是否存在肿瘤以及肿瘤的大小和部位而定。生物学治愈的标准:血泌乳素的基础值降至正常范围

具体治疗分为:

4.1药物治疗: 为首选疗法。对于腺瘤较小,没有造成严重的压迫症状;患者对药物敏感,但需终身服药;诱导妊娠或者治疗妊娠期泌乳素腺瘤增大;作为术前准备,使肿瘤缩小;术后泌乳素持续不降或复发。

DA激动剂,此类药物至少都能特异性地激动垂体泌乳素细胞上的DA受体,抑制泌乳素的分泌,因此适合用于除其他原因之外的所有高泌乳素血症,包括垂体瘤。.溴隐亭初始量为1.25mg /日 ,餐中服,服药3天无明显副作用,逐渐递增,常用剂量5mg ~ 7. 5mg /天 ,分2 ~ 3 次服,最大剂量l5mg / 天。溴隐亭的主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头晕和性低血压等,大多服药一周后好转,建议在晚餐后或睡前服,个别副反应明显者,可改为阴道内给药2. 5mg / 天 ,其吸收较好,用量减少,副作用小。

卡麦角林是继溴隐亭以后开发的新型麦角生物碱衍生物 具有长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作用 ,卡麦角林对垂体泌乳素细胞的多巴胺 受体有高度选择性和亲和力 副反应较小 一项关于卡麦角林和溴隐亭对的对照研究表明[6]:卡麦角林组83%恢复正常, 溴隐亭组59%恢复正常。对卡麦角林的耐受性亦优溴隐亭 卡麦角林组仅 3%患者不能耐受而停止治疗 ,溴隐亭组为12%.尽管卡麦角林有很多优势 但目前并不作为治疗的一线药物 因为尚缺乏此药对妊娠是否安全的详细资料。

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不仅可抑制垂体泌乳素肿瘤分泌PRL,也可促使泌乳素肿瘤瘤体萎缩。现已证明,80%~90%的微腺瘤(肿瘤直径

4.2手术治疗:

手术有一定的危险性,且复发率较高[8],仅用于直径≥10mm的垂体大腺瘤或经正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无效的垂体腺瘤患者。适应证为:对药物治疗抵抗或耐受;不能接受长期药物治疗的蝶鞍内的肿瘤;肿瘤压迫到视交叉。

4.3对症治疗: 因甲状腺功能低下所引起的HPRL,给与甲状腺素片治疗;因利血平或氯丙嗪所引起的泌乳,一般在停药后泌乳即渐自行消失;口服避孕药后的泌乳-闭经综合征者在停药后常不能自愈,而需调经:如能恢复正常排卵月经,泌乳亦常渐消失。

4.4放射治疗:传统的放疗仅适用于有广泛侵袭的肿瘤。术后,可引起垂体功能低下、视力障碍或放射性颞叶坏死等并发症。如今只作为对手术反应不佳的患者的辅助治疗。

4.5期待治疗:高泌乳素血症本身并不威胁患者的生命

泌乳素微腺瘤的发展十分缓慢,约有10%左右的微腺瘤可以不经任何治疗自行消失。对无明显症状、不要求生育的微腺瘤患者,可考虑不予治疗。但是高泌乳素血症对骨密度会产生不良影响,需要进行监测。定期的CT或MRI检查,肿瘤增大及时处理

4.6其他: 应用-刀和X-刀治疗垂体腺瘤的剂量[9]、疗效以及对垂体功能的影响和对视交叉、视神经、周围血管神经结构的损害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般说来,应根据病因选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对有生育要求的高泌乳素血症患者,治疗目标是使PRL水平降至正常,解除高PRL对生殖轴的抑制,从而恢复排卵。甲状腺功能减低者的治疗应采用甲状腺素类药物,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者应采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颅内或鞍区病变患者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的病情而定。

而在首选手术治疗的垂体肿瘤患者中,尚有残留、垂体全功能下降等术后并发症。鉴于上述循证医学证据,许多医师提出,对有生育要求的垂体泌乳素肿瘤患者,不论是微腺瘤还是大腺瘤,均应首选多巴胺激动剂治疗,对多巴胺受体激动荆治疗不敏感者可采用手术治疗。但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超过3个月可使瘤体周围组织纤维化而造成手术困难,因此一般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3个月疗效不显著者应及时采用手术治疗。对于无生育要求的非垂体肿瘤的高泌乳素血症患者,可不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治疗。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泌乳素血症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是否有生育要求以及对生殖健康的影响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多巴胺激动剂治疗对大多数高泌乳素血症及垂体泌乳素肿瘤有效,而首选手术或立体定位放疗仍需更多的关于疗效、残留、复发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

参考文献:

[1] 杨卉,林其德.高催乳索血症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2004,23(3):147

[2] 陈景海.溴隐亭治疗高泌乳激索鹿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5):601

[3] 盛燕.高催乳索血症的药物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2):7l

[4] 王冲.潜在性高泌乳紊血症30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1(1):694.

[5] Andrews ZB,Grattan DR.Opioid receptor subtype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prolactin secretion during pregnancy and lactation.JNeuroendocrin01.2003,15(3):227-236.

[6] (美)Leon Speroff,(美)Robert H.Class.(美)Nathan G.Kase。李继俊主译.临床妇科内分泌学与不孕第6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35―339.

[7] SerriO,Chik CL,Ur E,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yperprolactinemia.CMAJ,2003,169(6):575-581.

[8] Emiliano AB,Fudge JL,From galaetorrhea to osteopenia:rethinking serotonin―prolactin interactions.Neuropsychopharmaeology,2004,29(5):833-846

[9] Valdemarsson S.Macroprolactinemia:Risk of misdiagnosis and mismanagement in hyperprolaetinemia.Lakartidningen,2004,101(6):458-465.

上一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综合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下一篇:PICC置管在乳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