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素与高血压

时间:2022-07-17 10:48:35

【摘要】

肾素与高血压

1898年,提格雷斯特和别尔曼把动物肾脏组织的提取物通过静脉注射入动物体内,引起了动物血压缓慢而持久的升高。由于这种物质来自于肾脏,所以他们称之为肾素(renin)。1954~1957年,Skeggs证明了血浆中有血管紧张素系统(AN-AngI-AngII),1958年Skeggs合成了血管紧张素II(AngII)。几十年来,人们通过对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的深入研究,终于揭开了高血压神秘面纱的一角。

肾素是一种水解蛋白酶,由肾脏入球小动脉旁的肾素细胞合成、储存并释放到血液中。血管紧张素原产生于肝脏,在肾素的作用下可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 (AngI);然后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I,是人体内很强的升高血压物质,在体内起着调节血压的作用。如果该系统异常,会引起血压升高,还可引起动脉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心肌肥厚、肾动脉硬化肾功能下降、醛固酮增多、水钠潴留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如果能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失去活性,血管紧张素I就不能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I,不但血压会下降,血管壁肥厚也会逆转,心脏、肾脏功能改善,醛固酮分泌恢复正常。人们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1965年,Ferreira发现巴西窍蝮蛇的毒液含有能增强缓激肽作用的因子。此后,Bakhle和他的合作者报道了缓激肽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Ⅰ向血管紧张素Ⅱ转化。1979年,库什曼和昂戴蒂首先研制成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经过几十年的研究,ACEI已成为一个大家族,包括含巯基(SH)的卡托普利、阿拉普利、左芬普利,含羧基(Coo)的依那普利、西拉普利、地拉普利、贝那普利、赖诺普利、莫昔普利、培哚普利、喹那普利、雷米普利、螺普利、群多普利,含次膦酸基(Poo)的福辛普利,等。它们的作用机制总体上相同,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

近年来人们对血管紧张素Ⅱ做了大量研究,揭示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多种药理作用,其对缓激肽释放系统的影响正日益引起重视。缓激肽是一个具有血管舒张效应的多肽,通过激活花生四烯酸途径,引起前列环素(PGI2)的合成,并刺激一氧化氮(NO)的释放,从而对血管内皮产生作用,对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延缓缓激肽降解,增加NO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干扰巨噬细胞贴附于血管壁,预防血栓形成。正是通过这双重机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提供了降压、脏器保护的一系列临床益处。

从100多年前人们认识肾素,到现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突飞猛进,使我们在高血压的诊断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素细胞瘤、肾动脉狭窄等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更为准确。在高血压的治疗领域贡献更大,带来了三大类优秀降压药物的问世: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在这个环节诞生了直接肾素抑制剂(DRI) 阿利吉仑,使血管紧张素I生成减少。这是近10年首个新型抗高血压药物,降压作用确切,副作用少。作用在第二个环节的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培哚普利等),使转换酶失活,减少血管紧张素I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伊贝沙坦、缬沙坦等)作用于最后一个环节,使血管紧张素II与受体AT1的结合受到拮抗而起到降压作用。这三类降压药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首选的降压药物,它们降压平稳、长效,改善血管结构、心肌肥厚、心肌缺血和心脏、肾脏功能,不影响血脂、血糖的代谢,明显降低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的致残率、死亡率。副作用很小,安全可靠,是目前临床医生战胜高血压的有力武器。我们完全可以说,肾素方面的研究为人类战胜高血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一篇: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耐药怎么办 下一篇:最便宜的乙肝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