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品德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25 19:54:00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1

关键词:品德教育 幼儿教育 培养

幼儿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良好品德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现代教育要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幼儿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幼儿品德教育是培养幼儿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园、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家园共育,齐心协力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保育和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文明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是每位教师和家长必须明确的目标,孩子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培养是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并不是孩子进了幼儿园,所有的教育都交给了老师。目标明确了,我们才有工作的方向和动力。家长要和老师经常沟通、交流,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比如有的孩子偷偷地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玩,家长发现后要及时询问清楚,和老师共同商量教育的措施,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二、以榜样为引导,促进幼儿良好品行的养成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之一,孩子会通过模仿道德行为形成认知,教师本身的良好品质是养成幼儿品格的重要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以及幼儿比较熟悉的教师、家长、幼儿和童话人物,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要利用他们认同的榜样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幼儿去学去做,真正把对幼儿品行的引导落实到我们平时的言行之中。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在巴黎答记者问时说:“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是受益终生的。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教师应为人师表,规范言行,时时处处起到榜样作用。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集体的团结、协作,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的好人好事,都应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促进其良好品行的养成。

三、利用环境开展渗透教育,强化良好行为习惯

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看似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实不然,环境对幼儿品质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我们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针对幼儿们爱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寓品德教育于幼儿园整体环境中,利用他们周围的人、物、事等来渗透德育教育,让幼儿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在宜人的环境中情操得到陶冶、身心得到愉悦,享受快乐的童年。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师可以对幼儿园和教室进行布置,在教室、楼道、走廊、活动区域等环境中悬挂一些德育挂图、名人语录以及一些生动、形象又富含哲理的德育漫画等等,营造出一种氛围,使每一面墙壁、每一条楼道、每一块活动区域都发挥形象直观的教育功能,让幼儿们天天耳濡目染,在不自觉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在幼儿园草坪上立着“花草在微笑,请你勿伤它”、“爱护脚下草,莫折枝头花”等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时刻提醒孩子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还比如在寝室悬挂“太阳爷爷睡着了,请安静入睡”的卡通图片,提醒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不打扰他人休息。

四、知行统一,注重实践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巩固和升华教学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具体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的“习”就是实践的意思,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要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付诸行动,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实质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教给孩子们一些礼仪礼节,要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就会使孩子们感受到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形成讲礼貌的良好品德。

五、结束语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所以我们幼儿教师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幼教的我们要时时处处树立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儿,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隋波 浅谈当前幼儿的品德教育[J]. 成才之路,2011,(01) 。

[2] 程小玲 优化幼儿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J]. 教育艺术,2010,(06)。

[3] 刘桂云 如何培养幼儿的道德观[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2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成为学生表率,营造德育气氛

俗话说“为人师表”,教师是在育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这才是德育。教师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形象会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教书育人,离不开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教书育人的最基本要求。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认为注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自己的细小的言行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要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启迪学生;要处处以身作则感染学生。

二、注重学生情感教育,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该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教师要始终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例如: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地向学生道歉;对学生的哪怕是丁点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受尊重的,自己的努力是得到老师的认可的。这样不但不会使教师的面子受损,反而能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初中英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和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学习外国风俗习惯的时候,教师一方面传授给学生西方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国内外风俗习惯的异同,让学生了解中国更多的文化,适时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比如,如果被人当面赞美“You are a pretty girl!”、或“You look beautiful today.”时,西方式的回答一般都是:“Thank you.”西式的回答直截了当,而中式的回答因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体现出谦虚谨慎的语气。另外在课堂上,每节课刚开始的时候都会有Free Talk 这一环节。也就是让大家轮流给同学们读一些英语名言警句、外国名人小故事等。此做法的好处有很多,除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还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学到很多课本之外的道理,以此也就受到了良好熏陶。

我们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将德育自然地渗透在平常的教学中。随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生理和个性特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不但丰富了课堂文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使学生懂得什么是善恶、美丑。

四、课内、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然而英语又是一门实践课程,英语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与课内、外活动相结合,例如在说的方面,我鼓励学生在课堂多发言,并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圣诞晚会等活动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充分展示自我。对于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采取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方法,给予更多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发出学习热情。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3

一、培养班级责任感

班级是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一个人在集体中的表现,往往间接地表现了他对社会的态度。做好班集体的工作,是对集体尽职尽责的最主要的体现。

十多年来,我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外,着重进行爱校、爱班级的集体主义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我是班集体中的一员,我要为班集体负责,要为班级增光添彩。我从“自己的事自己做”着手。我班的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班里除3个竞选的中队委以外,学生们毛遂自荐8个课代表,16个学习小组长,4个劳动小组长。此外,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大到纪律、学习、卫生,小到桌椅、粉笔、窗台等,都是同学们积极报名去做。如:申佳和袁文静负责黑板讲台的卫生,申佳奇负责关门窗,范佳宁负责管理花草等。各负其责,分工细致,同时还要接受别人的批评和监督。同学们的责任心很强,52名同学,生怕自己管理的范围有不足之处而被扣分。这样在劳动中培养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增强了主人翁意识,陶冶了情操。为了让学生感受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我班还实行一人做一天值日班长,管理班级当天的事物。由于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班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培养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

教育学生要有“仁爱之心”。要在接受别人爱心的同时,以同样的爱心对待别人。只有这样,同学之间才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协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不能讲那么抽象的概念。而且,一个孩子如果连他的父母也不爱,还会爱别人、爱家乡吗?必须使儿童经常努力给家人带来欢乐,否则儿童就会长成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在他心里,既没有做孩子的孝顺,也没有做父母的慈爱,更没有为人民做事的伟大理想。①”(一)教育学生爱身边的人,并且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是培养其爱心最有效的途径。我不仅注重这方面的日常教育,而且还做了在节假日孝敬父母长辈的特别规定。如:“三八妇女节”时,我让学生用一个行动、一句话或送一件自制小礼物向妈妈献爱心,怎样表达这份爱心个人自定,但一定要让妈妈把感受写在学生的成长记录本中。去年的“三八妇女节”,我班的张强回家后就开始做饭,当妈妈回到家时,他正在盛饭。他说:“妈妈,今天是您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为您献爱心,做好了饭,你就准备吃吧。”妈妈在记录本上写下了:“我的强强真的长大了,有这样的好儿子,我真幸福。”这是五年级学生为妈妈献爱心,他们大多数是为妈妈做家务。我还充分利用劳动课,每周学的劳动知识,星期天就安排学生尝试、实践。让学生为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养成劳动习惯,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感谢和关心,同时又能使自己在一次受到感染和教育。(二)教育学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增强社会责任感。2008年汶川地震,南方雪灾,去年玉树地震,我班学生都拿出自己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给了灾区,就连家庭很困难的王航也累计捐款20元,这就是爱心,这就是社会责任感。对偏远、贫困山区的小朋友,我班学生每年都要送去学习用品;对本校的贫困生,同学们都能伸出援助之手,一支铅笔、一块小小的橡皮,一个作业本,都体现了学生的仁爱之心。

三、培养是非观

是非观念淡薄,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学生犯错的重要原因,也是品德不端正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易受个人欲望和需要所驱使,产生不考虑品德标准和他人利益的行为。

2.意志不坚定,不能用正确的道德观战胜个人不合理的需求,产生不良行为。

3.不良习惯的影响。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是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行为、坚持正确行为的不可少的心理因素。

培养学生必要的生活习惯,教育他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采用恰当的方法,萌发他们的道德心。比如:我发现学生中有打人、骂人的粗暴行为,除了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说服教育外,还在全班进行集体讨论,在学生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现自我教育。遇事奖罚分明,以奖为主。另外,还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让学生感到榜样看到见、摸得着,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榜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通过努力使学生分清美与丑、对与错、好与坏,在他们的行为、思想上进行正确的品德导向,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形成了良好的班风。 转贴于

四、培养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4

>> 浅谈独立学院学生干部的培养 论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方法 试论独立学院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动力 独立学院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浅析独立学院学生干部的培养 独立学院学生干部的培养 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考 论独立学院学生干部的培养 谈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独立学院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探讨 独立学院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能力培养 独立学院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研究 浅谈独立学院学生干部骨干培养 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独立学院学生C语言编程能力培养研究 独立学院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会计》兴趣思考 独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案例分析 独立学院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之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3).

[2]牛磊.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2008(10).

[3]论大学生责任感使命感[C]..

[8]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EB/OL].http:///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05523.htm,2006(7).

[9]唐先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新西部,2007(4).

[10][美]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田平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89.

[11][美]加德纳.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能[M].霍力岩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2]陈敬桔.浅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01(1).

[1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5

一、以趣导学,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那里就没有记忆。”枯燥的说教式课堂教学只会让小学生感觉乏味和抗拒,更谈不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吸引他们注意的课堂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气氛,让小学生乐于参与品德课堂的学习,使品德课教学更有有效。

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的“寒假生活交流会”,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非常低,什么行为是好、坏都难以区分。下学期开学的第一节品德课就为学生创设“寒假生活交流会”的情境,能立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认真听讲,积极地参与教学内容的讨论“我的寒假之最:最开心的事、最有趣的事、最喜欢的事、最烦恼的事、最有意义的事”等等,让一年级的学生积极地回忆和思考,培养了学生认真参与、仔细聆听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互相说说,集体汇报、评议让课堂气氛更热烈,激发学生乐于交流、分享、共同探讨的兴趣。判断假期中最有意义的事,让学生初步学会辨别生活中的好行为与坏行为,理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少而不为”的道理,培养他们是非辨别的能力。另外,还可以结合讲传统故事等形式吸引学生兴趣,启迪他们在故事中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通过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全程投入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上品德课,在传统美德故事中启发美德的认识和形成。

二、以身作则,情理融合渗透文明习惯教育

模仿是小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乌申兹基说:“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因此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为学生树立最好的榜样,让教师的个人品德行为影响学生。例如在每一节品德课中,教师都能注意个人的衣着仪态、言行举止,一言一行都渗透着浓浓的师爱,学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心底敬爱着这样的教师,在课内、课外的言行上都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文明有礼而富有爱心的老师培养的学生将具备同样的良好品德行为。正如教育学家巴特尔所说的:“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三、课内外实践体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实践出真知,最大的培养在于持之以恒的行动实践训练和验证。歌德说:“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动作,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因此良好品德行为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养成就越牢固。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6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堂活动;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34-01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品德教育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

1.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

《品德与社会》课程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尤其是教材内容。教师要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道德认识。然后再通过校内的道德实践,获得与道德知识相符合的道德经验。例如,《我们遵守规则》一课中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感受生活处处有规则。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场所、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规则。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开动脑筋,想象社会生活中的人都不遵守规则,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学生们想到了很多:上课时随意进出教室,课堂秩序会很乱;司机不遵守规则,会发生交通事故;人们随处扔垃圾,我们的生活环境会很脏……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规则还体现在哪些地方。在这样的想象中,在这样的探讨中,学生忘却自己的身份,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乘坐无人售票车要主动投币;在银行取款时要排队,要站在一米线以外;考试时不能偷看别人的答案;下棋时不能悔棋,等等。这样既落实了知识目标,又使他们的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得以锻炼,达到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目的。

2.利用课堂活动影响学生

《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只有在笑中才会学会笑,在哭中才会学会哭,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载体即是活动,教师要设计、安排、组织好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然真实的活动场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有所思考,有所体验,而后有所感悟。如表演、操作、小品、游戏、实践、调查等活动形式,让儿童能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活动中去探究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悟出做人之道理。活动时一要贴近儿童,二要突出目的性,三要注意活动有序性,四要注意活动参与性,五要注意在活动中的探究性与交流性。如学习《我来学当家长》这一课时,可以预设一个星期按学生在家长帮助下学习记账,给学生设计好一个表格让学生记好收入和付出。授课时,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从中悟理,学生会很快得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方面帮助学生懂得合理开支,树立节约意识,增进对父母劳动的尊重;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小就了解家庭经济的来源与支出,懂得量入而出,也为将来进一步承担起家庭责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利用实践活动强化学生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贴近生活,真实反映社会的课程。教学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是把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成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从各种渠道了解的情况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从"知"到"行",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教学《爱护公用设施》一课前,我请学生去调查他们周围路灯、垃圾箱、IC电话机等遭破坏的情况。调查结果对他们触动很大,并纷纷谴责破坏公物的行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爱护公用设施"的道德理念。再如,教学《学校周围有什么》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对学校周围的建筑物进行调查记录。由于学校周围的环境比较复杂,街道纵横交错,小区众多,车水马龙……学生独自活动很不安全。因此,我在指导课上,制定了详细的调查计划,并根据学校周边的情况,把学生分组,把任务细化。再请家长陪同指导,让学生亲自参考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利用教师言行带动学生

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往往会高过自己的父母,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当孩子们表现出对动物好感的时候,或者对某些弱势人群表示同情的时候,教师不能嗤之以鼻,而应当以同样的热情和孩子们交流心得,或者鼓励孩子们对这些事情的那份热情。当孩子们感悟到老师对他人的那份关爱时,也会跟着付出自己的爱。从而培养了学生形成具有爱心的好习惯。当孩子们随手扔垃圾时,教师不妨弯腰拾起,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带动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逐渐形成。

总之,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的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让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社会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参考和新课标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7

1.那么在幼儿的教育工作中品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呢?

1.1 爱父母,爱家,爱老师,爱同学

1.2 懂文明礼貌:见人热情招呼,大人问话要认真听,有礼貌地回答;请别人帮助时,要用商量的口气,得到别人的帮助要道谢;到别人家不乱翻,不乱拿东西,打扰了别人要表示歉意;自己的玩具,用品在使用后放整齐;走路不横冲直撞,坐有坐像,站有站样;生活有规律,按时起床,按时就寝;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粗话;讲卫生,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吐痰,遵守公共场所秩序,不大闹,不喧哗;爱护公物、不损坏花草、树木、以及公共设施。

1.3 爱集体、爱劳动,从小培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和自我服务性劳动,增强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1.4 艰苦朴素、诚实谦虚;美的基础是真实善良,诚实是美好心灵的核心。首先要培养孩子富于同情心,要教孩子说真话,不说假话,不撒谎;要教育孩子养成爱惜粮食,爱惜公物,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5 遵守纪律,勇敢活泼,教育孩子有规律的生活,按时休息,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2.这些内容是怎样贯穿在各种游戏中呢?我是这样做的

2.1 在游戏活动中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当今社会幼儿,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这些孩子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家庭成员百般疼爱,处处迁就,便滋生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进入幼儿园后成为集体的一员,玩具要大家一起玩,个人行动要服从集体的要求等等一系列变化。这就使得幼儿从入小班开始就要学会协调关系,正确与人交往……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加的活动,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幼儿自主的学习,是活动的主体。

在游戏中还要教幼儿懂得使用交往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设置情景,教会幼儿一些游戏中的礼貌用语,如:请你给我一个XXX,对不起,谢谢等,并督促幼儿在游戏中加以运用。除了教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外,还要在游戏中循序渐进的教一些互相谦让,共同使用玩具的方法。如在进行结构游戏前教师总是事前提醒幼儿:要爱护玩具,不争抢玩具,跟同伴友好合作等。可每次游戏的时候,开始幼儿似乎还记得这些"规则",时间一长,幼儿就开始"犯规",有的把玩具扔得一地,有的用脚踩着玩具,有的同伴间争抢玩具,抢不过时就拿起玩具砸人……。我在幼儿刚入园时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投入同一种玩具数量较多,这样幼儿就能人手一份的进行自我游戏。一段时间后,将同一种类型的玩具数量减半,这就使得幼儿之间必然要相互联系,进行合作。到了大班的幼儿教师帮助、引导他们互相协作,使游戏顺利进行。

在对集体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幼儿的个别帮助。个别幼儿攻击行为强,经常抢人玩具,抓人脸,打人,其他幼儿都怕他防他,他在集体中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这样的幼儿除了帮助他改正缺点还要注意在集体中保持他应有的地位,用他的点滴进步鼓励他改正攻击,树立信心。对于个别有正义感而又显得鲁莽的幼儿,教师要经常分析道理给他听,多加以引导,使他明白如何爱过讲道理去帮助同伴,带领同伴一起游戏。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通过许多细微的小事积累、培养、训练起来的,通过每一件生活小事,持之以恒贯穿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之中。《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决定了幼儿园绝大部分时间以游戏性活动为主,游戏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对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游戏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2 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角色意识和角色扮演能力。角色游戏是幼儿认知社会角色、理解社会角色关系的主要途径。不管何种社会角色,都有相应的角色行为、角色规范及关联的社会关系。人的一生中扮演着种种角色,就个体而言,有以生物因素为基础的性别角色;就家庭而言,有构成家庭的家庭角色;就社会而言,有维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社会角色等等。每一种角色的相应能力都不是天生的,要靠后天学习。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通过扮演某种特定角色来展示这种角色特定的行为、规范及相关联的社会关系,扩大对社会职业角色的理解。所以,只有培养幼儿良好的角色意识和角色扮演能力,幼儿才能切实地认知自己身边的各种角色,通过自身的真实感知、领悟起作用,使幼儿处于主体的地位。而模仿又是幼儿乐意进行的一种行为,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通过游戏活动塑造和建构幼儿的道德主体。使幼儿主动去爱身边的各种角色,才会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家,爱家乡、爱祖国。

2.3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孩子勇敢坚强、自信开朗的性格。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是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 要培养幼儿勇敢的性格,必须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游戏活动,经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幼儿,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小畏缩的心理。教师还可教给幼儿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使幼儿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幼儿的胆怯行为大多因缺乏自信心才产生的,而自信心又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例如:幼儿会对雷电、风暴感到恐怖,对黑暗感到不安,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造成的。教师若给其讲解有关知识,教给一些相应的处理方法,幼儿的恐惧感就会减轻不少。 如果幼儿确实不够勇敢,能力较弱、天赋较差,教师对幼儿的要求就要尽可能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如当幼儿完成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后,要立即给予肯定,不管这事多么小,多么微不足道。这样做对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好处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事、故事、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中富有勇敢精神的形象,设计成表演游戏,让幼儿通过角色的扮演,亲身的感受来影响和教育幼儿,帮助幼儿克服恐惧心理,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2.4 在游戏活动后注重评价。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看看幼儿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规则是必要的,但过于繁琐、生硬,就变成了套子,束缚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些教师不必要在游戏前提一大堆的要求,只要在游戏过程中遇到不恰当的行为,教师不妨给以一个提示,有针对性的教育。在结束后引导幼儿一起评价自己和同伴的游戏过程,通过评价让幼儿学习和掌握判断是非的标准。学习区分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让幼儿通过自己和别人的评价学会自律,把外在的行为要求变成内在行为的需要,通过评价不断掌握规则,强化幼儿良好行为。

良好品德的培养篇8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学习习惯

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授这一门课程时,要善于把教材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在其中使学生不断深入课本,在生活中学习教材知识,也能在教材相关知识的学习中感悟生活,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这门课中,教师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我做了一番探究。

一、在细心观察生活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教师通过这门课,引导学生以日常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又启发学生联系日常与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适时将所学知识、经验应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个过程其实离不开一颗仔细观察生活的心。教师可以以学生身边事物导入课程,再从课程中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从而联系教材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良好学习习惯。比如,在教授《愉快的暑假》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对刚刚度过暑期的学生进行相关发问,从学生的暑假经历等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当提到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等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过去的暑假,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假设暑假即将到来,让学生在学习了本节课后,试着规划自己的暑假等等。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回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同时又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在留心观察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

二、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中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从贴近学习生活的品德与生活课着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培养。比如,在上《愉快的暑假》这一节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暑期做了什么事情?”“如果让你给自己规划一个暑假,你会怎么规划,从而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呢?”等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当学生满怀激情时,教师更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生活是小学生学习生涯中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教师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区治理意见范文 下一篇:校园欺凌的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