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行为习惯范文

时间:2023-11-25 09:01:44

良好的行为习惯篇1

关键词: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习惯培养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任何好习惯都是相通的。一个生活习惯不好的人,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习惯的培养。欲求好人生,先求好习惯,欲求好习惯,只需要做一件事:告诉学生如何去做,激发学生愿意去做,支持学生努力去做,鼓励学生坚持去做。

一、告诉学生如何去做

学生总希望做一个被教师喜欢的学生,这一点每个教师都深有体会,实施起来也非常容易。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目标坦诚地告诉学生,使其成为学生集体的追求。多介绍优秀学生的事迹和优秀班集体的情况给学生,这样做的直接目的便是让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哪些是教师希望和肯定的行为,让学生能够有很好的方向意识,在不自觉中朝着大家认可的方向去努力。

二、激发学生愿意去做

教师的期待只是指明了学生发展的目标或方向,为了让这种期待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笔者经常向学生请教一些班级工作的做法。例如:面对一名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笔者会向班委会或者全体同学征求处理意见,学生会提出许多可供借鉴的方法,足以让这个学生记住教训。纵然违纪学生会有好多个理由,诸如记错作业、忘带了、弄丢了等,但学生最了解学生,他们比教师更了解事情的真相,更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来约束。律他并不是教育目的,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律他过程,正是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完善班级的各项常规制度的过程。班级工作头绪众多,但并非杂乱无章。有很多程序性的工作,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不断重复操作。例如做值日、上课间操、做眼保健操等。班级常规工作的方方面面、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商量解决办法。在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并用实践证明的过程中,班级的各项常规应运而生。教师从健全精细化制度开始,在实现班级精细化管理的进程中,建立了多样化、精细化的制度,让班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生明确知道了什么时候应该干些什么、应该如何去做,做得好会怎样、违反了纪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些制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管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都深深地烙在学生心中,便于学生遵守。

三、支持学生努力去做

1.一切行为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只要制度中有的,教师一律要照章办事,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守纪的习惯,不能因人、因心情随意更改。否则容易在学生心中形成定势,让制度形同虚设。

2.确立落实重点,逐项突破。班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笔者有一个切身的感受便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贪多嚼不烂,使行为养成留在表面。一齐下手,教师没有精力,学生记不住,效果不好。针对班级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时期确立重点、强化训练,才能巩固成果。

3.不断强化,及时反馈。任何制度的落实都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在初始阶段,都会出现反复,因而需要不断强化训练。班主任、学生干部要靠上抓,反复抓,抓反复,及时掌握情况,迅速作出反馈。每周班干部例会,关键时候的重点问题要日日反馈,甚至半天一反馈。

4.人人都当班干,提高工作能力。人的能力是逼出来的。人天生就有做好某项事情的潜能,只不过多数时候是由于与自身的惰性相抵消罢了。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上课读书写字、打扫卫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要自己带领或监督其他同学做,就有点怯懦。可想而知,如果不是教师“逼”的话,这些学生可能一辈子与班干无缘。如果在生活中多一些这样的善意“逼迫”,学生的发展可能会更好。

四、鼓励学生坚持去做

良好的行为习惯篇2

一、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就现在初中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生理变化阶段,心理要求独立、自作主张,但缺乏把握好自己的能力,小学升到初中又是从严格管教到逐渐向自觉自立管理的过渡阶段。现在农村留守学生增多,租住房屋学生增多,行为习惯差,抓学生养成教育,抓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应注重细节

说话、走路、吃饭、吐痰等生活细节,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如果不注意,一旦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就会影响他人,甚至会影响到国家声望。谁都见过“不随地吐痰” “便后请冲水”“静”“不乱扔垃圾”等文贴,法国社论:中国不要把痰吐到全球。形象往往通过人的行为习惯体现出来,一个吐痰的细节,就因为我们养成了随地吐的行为习惯,让我们在世人面前丢尽颜面,蒙受羞辱。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如此。不随手丢垃圾,在校园内轻声慢步,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学习用品摆放……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都是建立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之上。提倡从一点一滴抓起,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教育的机会,逐渐使全体学生的行为习惯统一到一个标准上。为了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班主任要腿勤、眼勤、嘴勤、手勤,全天跟班。为了掌握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要挤出一切时间多进班、多接触、多观察、多指导、多交流、多参与学生活动,在工作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同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应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祖辈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良好有效的方法。班主任在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基础打好了,对后面的班级管理有很好的帮助。

四、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应发挥课堂优势

一堂课的好坏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的联系。它能体现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的功能。所以每个教师必须自觉地承担起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的职责。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训练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给学生做表率,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发挥示范作用。还要通过课堂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于纳入课堂的堂规管理中,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系列行为表现作为衡量其学习表现,做人的品质标准之一。

例如:上课时,老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习惯,养成主动学习的学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要求学习知识,课堂40分钟让学生学有所得,人有所思,这样就不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去讲小话、开小差了。再如让学生做练习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习惯,并要求学生从小讲究笔画工整,作业整洁等良好习惯。让学生在练习之余能得以好的享受熏陶,得以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严谨、细致、认真,讲求效果,讲究美观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堂上,培养初中生的合作习惯。现在孩子多独生子女培养合作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必须唤起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个人的学生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鼓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

五、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应不断完善,持之以恒

不断完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是在不断积累中趋于完善的,正如有人所言:三天改变观念,三个月改变习惯,三年改变命运。例如,有些农村人刚进城,无论是说话、穿戴、还是到人家做客等,总是带点农村人的习惯,如吸着烟到处走,吃饭吧嗒嘴,上穿西服下穿牛仔裤等,常被城里人冠以“土包子”“土鳖”之称 ,但过个十年八年,就没人说了,因为他们完全变成了“城市人”。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完善的过程。

持之以恒。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它是后天积累、慢慢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吸烟是个坏习惯,许多人也知道,也试着戒过,但中国烟民的数量仍很惊人,为什么?习惯养成了,改起来不容易,需要恒心,需要毅力。是千古绝唱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无与伦比,这得益于他的终身学习、酷爱读书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一生读书之多、之广、之深、之活,无人能比。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生的主宰,要拥有它,绝对不能少了“恒”字。

养成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师生都应作长远打算。教师,须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学生,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图快。师生须密切配合,老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必有成效。

六、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应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学校要将学校校训、培养目标、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内容写在宣传栏上,时时警示学生;组建校园广播站,开辟校园新闻,学生生活,好人好事,语文沙龙等专向播音,使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激和熏陶,使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监督和约束。利用团队活动、周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题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加大自我教育力度,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还可以利用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晨会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说理教育,使学生行为习惯始终不脱离学校要求。在早操、课间操上找到突破口,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

我相信,只要我们多方努力,采取各种手段为学生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让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多次重复的机会,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定可以养成。

七、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应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在培养行为习惯方面,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典范。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初中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是模仿。他们可塑性强,给他们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十分重要,如果用正面的典型给他们做榜样,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纪律方面,多给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及时树立典型,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来要求自己,从而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榜样还有矫正作用,它像一面镜子,可以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如:要求学生参考好的班级的礼貌表现、组织纪律、集会、排队、升旗和课间活动等。直观形象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找出自己的不足,比较快、比较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同学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八、培养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应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作用

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单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孩子的生活,接触最多的人是自己的父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对教育子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尽量做到言行举止不“出格”。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并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同步性。

良好的行为习惯篇3

关键词:幼儿 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226-01

美国教育家约・凯恩斯曾经说过,“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生的成长有多么重要。一个人在小时候就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促进他健康成长。因此,在幼儿时期就应引导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因此,作为家长和幼教老师,都应对幼儿进行科学训练和常规引导,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其日后全面发展和成才打坚实的基础。

1 影响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不利因素

人的行为习惯极易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幼儿也不例外,家庭、幼儿园、社区的环境都会给他的成长带来影响,好的环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坏的习惯也会限制他的健康成长,环境因素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环境中影响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不利因素有一些,生活亦教育,教育亦生活,家长和教师都应化弊为利,防止不利因素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

1.1 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摇篮,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之前,幼儿基本上都在家庭里度过,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给幼儿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不过现实生活中,家庭里不利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大大存在,比如,家里老人作为隔两辈的人,以前带孩子和教育孩子的有些理念已经很落后了,不适应新的时代,但老年人可能因为比较固执,还是喜欢用以前的手段和方法带孩子,比如轻易呵斥、恐吓孩子,这很容易伤害孩子幼小的自信心;家长初为人父母,加之独生子女的政策,对自己唯一的孩子过分宠爱、迁就等。

1.2 同伴群体的影响

幼儿在外玩耍,或者是上了幼儿园,周围同伴就是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同伴的习惯就会给他带来很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的幼儿在跟同伴交往时,不知不觉的就学会了他人的不良习惯。比如,在幼儿园内,有一个幼儿爱说脏话,慢慢别的孩子也会学说脏话了;有一个孩子爱打闹、抢东西,别的小孩也会向他效仿等。

1.3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媒介异常发达。电视里有些制作水平低劣的动画片、不健康的电视剧、手机和电脑里充满暴力的游戏,都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报纸上就报道过有小孩看了《奥托曼》,从窗户往下跳;看了《喜羊羊与灰太狼》,学会了动手打人;有小孩看了《熊出没》,结果用斧头砍伤了自己的手指。可以说,很多幼儿身上的不良习惯,都是从电视电脑上学来的。

2 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对家庭和睦气氛的形成、对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1 良好行为习惯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很多种因素制约着幼儿个体的健康成长,但习惯是其重要的基础,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幼儿的成长将受益终身。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从小就做事认真,从小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为他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先生“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华罗庚教授的刻苦自学习惯,这些都成为他们走上成功道路的基石。可见,进行习惯教育,是形成人的教养、构成个人个性和人格沉淀的平台,对于幼儿来说尤为重要。

2.2 良好行为习惯有助于家庭和睦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但有利于幼儿成才,也有利于家庭的幸福。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古人都知道年少时就应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幼儿养成了良好行为习惯,一方面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家里形成和睦的家庭气氛。比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收拾房间、洗衣服、做简单的饭菜,能洗刷餐具、扫地、倒垃圾,主动帮助家长干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孩子能这样做,家长肯定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2.3 良好行为习惯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升

行为习惯涉及人的修养,涉及人际关系,良好行为习惯能够有利促进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幼儿最终会长大,会成为社会的主人,现在,社会上出现人口素质下降、道德滑坡的情况,假如每个幼儿都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他们长大后进入社会,无疑我们的下一代将会是高素质的知识群体,一代接一代的话,我们社会中人口素质就会得到总体提升。

3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办法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是循序渐进、逐步积累、逐渐定型的过程,幼儿要想形成良好的习惯,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就应该开始培养,需要家庭成员的齐心协力,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因素的大力关注。

3.1 家庭成员应统一思想,齐心协力

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统一认识,这样才不会使幼儿产生困惑。同幼儿交流时,不能爸爸说一套,妈妈说一套,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又是一套,这种家庭分歧很容易就把正确的教育方式变成不正确,首先家长得达成统一意见,共同制定措施,引导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幼儿学习吃饭、做简单的劳动时,不能呵斥,应多加鼓励,多陪他玩游戏,陪他阅读,久而久之,幼儿就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良好行为习惯。

3.2 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

幼儿到了适龄期,家长就应该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开始全新的集体生活,切莫因为过分溺爱孩子,让幼儿晚上或不上幼儿园,尽管社会上有些幼儿园发生了一些不良事件,但幼儿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很有帮助的。幼儿园有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学习简单的劳动、养成爱动手的习惯,学习讲卫生的好习惯,以及讲文明懂礼仪的习惯。

3.3 社会因素的关注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国家广电总局应该加强幼儿类节目的审查,保证幼儿看到健康、活泼、动感、充满正能量的动画剧;加强社会风气的引导,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督与管理,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等等。

总而言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持之以恒的反复训练、巩固,任重而道远,相信只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多方努力,每个幼儿都会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石向东,许凯.从社会性发展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教育导刊,2006(6).

良好的行为习惯篇4

【关键词】幼儿 良好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规律性

1.1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人一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命运从思想、行为开端,但要落实于行为习惯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注重这一时期各种习惯的培养,是为他将来成功地走向社会垒下的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良好的习惯是指符合当前社会规范和幼儿自身发展水平的,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认知学习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习惯是有规律的、整洁卫生的;独立的、不妨碍他人的;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文明的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而形成的,它可以使幼儿对社会生活有更好的适应行为。

1.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性

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一是趋早性。即人的良好习惯萌发于幼儿期,宜从小培养。二是渐进性。幼儿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内容由少到多,要求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三是反复性。幼儿在习惯形成过程中会出现反复,他们的行为起伏变化,表现不稳定。而且,幼儿期善于模仿,容易接受外界影响和成人教导,他们正处于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关键期。“少小若无性,习惯成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育不当,把握不好,这一时期常常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措施和注意的问题

2.1幼儿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

幼儿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应该养成好习惯,主要有好的生活习惯:应养成基本的自理习惯,如饭前洗手、按时作息、自理生活、做事有计划、做事专注、认真、整理玩具、不乱丢杂物、不挑食等习惯;还要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应学会基本的与人相处等习惯,如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礼貌待人、爱护环境、遵守秩序、自制自控、耐心倾听、行为文明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按时完成作业、合作学习、独立思考、善于钻研、制订计划、正确书写、观察比较、保护图书、细心认真等习惯。

2.2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办法

在幼儿习惯培养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好办法,比如说教师榜样法、情景表演法、游戏教育法、环境教育法、歌谣教育法、家庭协作教育法等。下面简单的介绍几个习惯培养方法。

教师榜样法指的是: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幼儿的习惯其实就是父母与老师习惯的影子,因此教师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无形教育措施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幼儿的习惯中,幼儿对老师是非常崇拜的,经常会听到小朋友们说:“这是老师说的”“这是老师做的”,比如老师在教育孩子们关心他人时,教师应当通过关心小朋友为别的孩子做出榜样,地上掉了碎纸,老师自己首先捡起来,这种以身作则的榜样,会逐渐变成幼儿的习惯。

情景表演法指的是:情景表演具有模拟生活场景、增强幼儿体验的作用,因此可以根据教育的重点和幼儿的特点按照不同的主题设计情景,让幼儿在情景中模仿与体验。比如客人来了招呼客人的情景,幼儿生病了关心幼儿的情景,小朋友弄脏了小手的情景,组织幼儿参与情景表演,强化幼儿的行为方式,促其养成习惯。

歌谣教育法指的是:朗朗上口的童谣,简单易记,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老师可以把相关行为规范编制成歌谣,让幼儿记诵,既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又能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尤其在开始活动前,先记诵童谣,然后开始活动,可以促使幼儿按童谣中的要求去做,便于养成习惯,比如在吃饭前,先让幼儿记诵童谣“吃饭了,快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说话,不挑食,人人夸我好宝宝。”幼儿经过这样几次训练和强化,能够较快地形成正确的行为模式。

家庭协作教育法指的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模仿较强的时期,父母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要形成家长与幼儿园的教育合力,增强教育力度,如果做得相反,幼儿园的教育力量就有可能弱化甚至抵消。在具体工作中要通过多种措施提高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比如聘请幼儿教育专家给家长们举办讲座,定期举办家长学校,交流教育心得,克服家长在教育幼儿中的误区,使家长主动配合幼儿园,家长有意地给孩子们树立榜样,做孩子模仿的对象,达到家园要求一致,形成教育合力。

总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很重要的,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幼儿园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反复强化,才能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他们的人生奠基。

结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理念,将习惯养成教育来作为基本的幼儿教育培养目标。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养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强化,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巩固。这样,才能有望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刘培英.幼儿行为问题之影响因素的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4).

良好的行为习惯篇5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规范 优化 协调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顾名思义,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确实,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个父母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引用一位名人的话提醒望子成龙的家长: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二、让学生明确要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习惯是好的,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益处,哪些行为习惯是不好的,对自己或别人有什么危害,从而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

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经常地规范、强化、监督检查。先让学生熟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可以利用班会课采用以下一系列方式逐条逐条地组织学习:1.读一读,做到读准读熟。2.背一背,做到脱口而出。3.默一默,做到牢记于心。4.议一议,做到明辨是非。5.写一写,做到批评与自我批评。6.评一评,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先进带后进。然后学校、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规范、强化,并组织班委会、少先队监督检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优化校园文化氛围,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1.建设学科教学阵地,努力把思品课、班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

2.认真立足校园软文化建设的一批教育阵地,例如:国旗下讲话、班会、班级主题活动、校园宣传橱窗、校园广播、校外德育基地等。同时还要切实注重校园硬文化建设,让校园每一方墙壁、每一寸土地都具有教育意义。

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喜爱活动是学生天性,活动既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活动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源泉与基础,是班级工作的核心内容,而富教于乐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因此,围绕规范开展好活动,让学生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在游戏中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在比赛中找到不足,逐步改正。例如: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系列活动;针对不尊敬长辈、不团结同学的现象,开展“这是你吗?”的讲座活动;针对学生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开展“粮食的抗议”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自觉珍惜粮食。

四、教师身先士卒,示范引路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教师比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自然视老师为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作示范,严以律己、从我做起、为人师表、言行一致。在政治思想、民主意识、文化知识、工作作风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成为小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

例如:为了让班中同学做到不乱扔纸屑,见到纸屑又能主动拾起,在每次上课进教室后,老师就应该首先观察地上有无纸屑,如若发现,就应该走过去把纸拾起来,然后走到卫生角投进纸篓,再回到讲台开始上课。经过多次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一来一往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老师身上,不时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似乎所触动,长期以往,一部分人就会自觉地和老师一样去主动拾纸了。教师要始终以班集体的一员身份为班级服务,如扫帚倒了,桌子歪了,讲台脏了,等等,教师都始终主动亲自去做。我心中牢记着这么一句话:“与其说上十次,不如做它一次。”

除了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习惯,给学生作出表率外,还要树立班级、学校的榜样,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让学生从身边的人学起,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身边的榜样”“我要向他学”“这样做才对”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对方的优点,鼓起超过对方的勇气,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五、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统一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知行合一的结果,但是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校内和校外,自己说的做的不一致的现象,校内是好学生,而在家里是“小皇帝”,这样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双重人格,染上言行不一的恶习,必然会影响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明确对学生的要求,力求做到要求一致,形成合力,不给孩子营造“小皇帝”的环境。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加强教育,督促检查,并认真做好子女在家的行为训练,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章永生.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指导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军.走进新课程[J].学苑音像出版社.

良好的行为习惯篇6

一、培养良好体育习惯的外因

1、体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教师要严于律己,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一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要求体育教师以身作则、举止大方、率先垂范、用规范的行为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学到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加强对教材的研究,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规定练习时间、科学定量、合理安排强度、规范细节要求”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训练。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解示范、准确规范、组织严谨,课后及时对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教学内容情况及表现进行反思总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2、课堂纪律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保障。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跟课堂的严密组织分不开的。教师在授课时,要语言精炼、思路清晰,学生的注意力才能集中。在严格的课堂管理中还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课堂上管理太严会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抹杀,管理的松了学生会自由散漫影响课堂教学。也就是说对学生的管理要做到收放自如,把握住尺度,教学效果就会达到最佳。

3、营造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影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集体行为习惯对自身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并起到约束、促进、巩固和发展作用。在教学中,可采用游戏、教学比赛等方法,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要求,让学生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才能;同时也要发挥同他人集体协同配合的能力,让学生在集体练习中,养成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习惯,从而达到养成好的集体行为习惯的目的。利用学生良好的集体观念,让学生体会到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敢于和不良行为习惯作斗争,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从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4、重视和发挥有体育特长学生的作用,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实际的工作中严格要求他们,应对他们做到一视同仁,正确的鼓励、支持,错误的就批评指正,使他们明白教师对他们既充分信任又严格要求,这样使体育特长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体育特长生刻苦训练、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优良品质时时刻刻影响着周围的学生,其他学生无形之中受到感染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内因

1、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在良好的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体育兴趣的培养,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兴趣后,对课堂教学效果和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学质量也就会提高。在授课中要用创设情景、语言幽默、寓教于乐等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并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2、增强健康意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体育课教学中,通过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解到正确立姿、坐姿、跑姿和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姿态,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明确的健康意识,为学生以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学生要多引导鼓励,少批评。

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还需要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要择机对其进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喜悦,从而调动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

4、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现在,有些学生家长和个别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只要文化课好就行了,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并不关心,认为体育锻炼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对体育锻炼不重视,甚至产生抵制、消极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进行必要的技术教学外,还要教育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对人的影响,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放在首位,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三、形成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途径

1、教学过程中的日常行为教育。

在课堂上,要严密组织并启迪学生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严格要求学生,从个人的养成教育人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教育学生不迟到,早退,要穿校服,佩戴胸卡,有学生需严格执行请假制度。积极参与学界的各种文体活动,教育学生要团结合作,遵守活动的规定,文明、公平、公正的参加比赛。

2、教学过程中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

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是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培养学生的体育行为习惯。如,通过队列、队形等教学任务培养学生来历风行的作风和组织纪律性,利用耐久跑的教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短跑和接力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球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体育教学中还经常有意外事故发生,因此还要教育学生要有安全意识。

良好的行为习惯篇7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影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氛围、环境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都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行为举止不文明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举止,长此以往,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1]相比学校,家庭是小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而父母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行为习惯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并且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小学生自身的原因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事物的好奇心强,而且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比较差,外界事物的缺乏判断,对于自己好奇、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模仿,所以很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还有一些学生天生顽皮,会做各种破坏性的事情,而他们自己也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考虑后果,长此以往也会逐渐成为一种坏的行为习惯,甚至对自己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对策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和教师是小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家长和教师的言行对于小学生来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范本。家长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使其自觉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行为举止。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做榜样,身先士卒,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典范,促使学生认真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强化学生榜样的作用

在班级中,教师也可以利用优秀的学生做榜样,要求其他学生效仿。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认真观察和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秀行为,并让他们在班级里讲述自己的文明、健康的行为,为其他同学做表率,促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在班会上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身上的优点和不足,看到其他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努力学习,认真改正自己的不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转变自己。

3.营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学校、家庭都要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对于学校来说,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学校的走廊墙壁上贴上标语,例如:脚步轻轻、说话小声等,在校园的草坪、花坛里放置标语“我很怕羞,请别碰我”、“小草招招手,请你绕道走”等,用人性化的标语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在班级内部,设置班训,创作板报等,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其次对于家庭来说,家长也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恩爱和谐,在孩子面前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环境,努力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积极评价小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是十分重视的,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教师应积极评价、鼓励学生,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促进整个班级、校园的和谐发展。在学校中,对于行为举止文明,具有良好道德风气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使学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更好的改正和加强自己的行为习惯。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能挖苦、刺激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客观的评价学生行为,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让学生在关爱、尊重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行为习惯。

5.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

要切实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双重作用,合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和表现不一致,为了更全面、更好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就要加强联系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不同的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监督和改正小学生的错误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秀梅.浅议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入手 抓好养成教育的意义[J].中国农村教育,2010(11)

[2]孔令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良好的行为习惯篇8

关键词:幼儿;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61-01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的,他们通过不同的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这两年的带班实践工作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要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鼓励,更离不开家长的重视和熏陶。

1.教师对幼儿习惯的养成起着主导的作用

教师担负着培养幼儿的神圣职责,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培养并提高幼儿习惯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1.1 循循善诱,向幼儿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幼儿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开始的时候,只要幼儿掌握简单的生活规则,比如,上课的时候,要安静地坐好,认真听老师讲等等。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1.2 以夸奖和鼓励为主努力做到寓教于乐。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当幼儿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也就会自觉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为了。

1.3 将教育融入到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并以此教育小朋友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同伴之间要互相谦让,争做好孩子。

1.4 老师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今后,我们互相监督,不让坏毛病再出来好吗?"所以教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起表率作用。

2.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从小事抓起

τ诩页だ此担孩子是全家的希望,自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爸爸妈妈们就在考虑怎样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高人一等",尤其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培养孩子,将来就有可能落在别人的后面,后悔莫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要靠家长一点一滴地培养,从日常生活做起,从细小的事做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家长们该如何教育培养呢?教什么、培养什么?

2.1 家长的配合 ,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间的联系与配合的重要性从幼儿刚入园接受教育开始。我认为,应让家长参与教育,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在家要多注意孩子的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在家一定向亲人打招呼,促进孩子文明礼貌的形成。另外,家长为了与教师对幼儿进行一致的教育,还可利用来园接送孩子的机会与教师交流,彼此了解幼儿在园、在家的表现情况,以及时表扬强化和更全面地评定幼儿。

2.2 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自己。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即使是能力差的幼儿,只要我们发挥他的长处,并提供一些取得成功的机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就能让他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我们更应该尊重幼儿,特别是发现幼儿犯了错误,不能用打骂或一些较难听的言语来刺激他们,而应抓住他们某些特长或进步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正面强化。家长因势利导,正确对待幼儿的逆反心态,从常规教育入手培养良好习惯,使幼儿也自己作出了确当的自我评价。

2.3 家长应成为幼儿的榜样。家长要以身作则,使幼儿学有榜样,行有准绳。如:要求幼儿礼貌待人,家长首先就要使用礼貌用语。重视教育,在生活中注意孩子的一言一行,如亲戚朋友来家里,要让孩子主动问好,在路上碰到要打招呼,在幼儿园要向老师问早,放学说"再见"。我相信,只要家长能够充分地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幼儿一定会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故事、儿歌、歌曲、影视等作品的艺术形象很强烈的榜样力量和感染力,幼儿也很喜欢模仿,这些榜样对幼儿具有最直接、最具体、最形象的影响。

2.4 引导教育幼儿关心别人,共享快乐、学会谦让。 为了幼儿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杜绝幼儿不良性格和行为滋长,家长应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着手,让幼儿的良好习惯得到陶冶,如吃东西时知道谦让,不能自私独霸,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让幼儿与同伴交往,特别是教育其与他人友好相处,照顾好比自己小的同伴,能借玩具给同伴玩,对小同伴应该谦让、关心、友爱,引导幼儿踊跃参与献爱心活动,通过献爱心活动使幼儿学会如何分享别人的快乐,理解别人的痛苦。家长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类似的教育机会,积极的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谦让、合作、谅解的教育,让幼儿心灵播下关心别人,与人共享快乐的种子。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时期最应该培养的,这是根的教育。所以抓得越早越好,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幼儿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实践,从而更好的巩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习惯,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老师、家长、社会要齐心协力,只要我们正确引导教育,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 刘全礼.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修订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2] 张梅林.儿童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北京出版社,2004.

[3] 郭淑斌,赵东梅.幼儿家庭心理教育方略(还孩子本色).暨南大学出版,2005.

[4] 盛琳.培养了不起的孩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上一篇:机会来了范文 下一篇:安全生产大家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