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范文

时间:2023-11-09 16:13:10

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

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篇1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学生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1《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心得与感悟范本,欢迎参阅。

《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心得与感悟一所谓健康,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有强健的体魄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在当今日益复杂的社会中,我认为不仅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今天下午的讲座,对于我们这些还很年轻的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师生关系、家长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不协调是导致当今中小学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其中师生关系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当前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异化,要克服这些我们应该做的措施就是调适好师生关系,按照人际关系中的互动的规律去做。其中,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而人类的心理_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失调。

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去入手:首先是人际互动的心理规律是人偏好正性刺激,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即使心理明白是假的、虚的,还是喜欢听。所以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措施,比如赏识、赞赏。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就是因为赞赏可以改善机体气氛,有利于搞好儿童教育,提高教师的领导艺术,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但前提这些赞赏必须是真诚的、是被在意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就是自我性,通常情况下人都是在利益相关的时候为自己考虑的多一些,不过这也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还有就是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嫉妒之心,这是很不好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及时地观察了解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否则有的后果会很严重。还有一种就是就是羡慕之心,这是产生在一种美好基础之上的。

还有就是心理归属感。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很惧怕孤独、希望能够远离孤独,尤其是差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及时地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自己也是这个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从它的闪光点出发,逐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不觉得孤独。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希望自己的情感被共享、被分担,同时也希望自己在不幸或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有人相信。

之所以我们经常听到现在有很多学生跳楼_的、离家出走的、误入歧途的这些悲剧发生。我也在想如果我们这些教育者能够及时地去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多关心他们、去教育他们,也许就会减少这些悲剧的发生了。

通过今天上午李教授的讲解后,让我明白,学生出现逆反、任性等问题,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并非故意和老师作对。而且,出现问题的孩子正是需要我们的包容和帮助,我们老师不应该嫌弃他们,就像医生不能嫌弃病人一样,要真诚地帮助他们。当我们把问题学生当成一个个研究对象“对症下药”时,就会觉得有乐趣在其中了。我真得很庆幸能够有这么好的机会去学习,给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最后几天的学习中,我一定会好好珍惜的!

《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心得与感悟二今天的培训内容是团体心理辅导,从没参加过团体心理辅导培训的我感到漠然,不知团体心理辅导是啥东西?然而通过今天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使我豁然开朗,收益菲浅,学到了不少知识。

本次培训,我在培训的课程与对象、课程学习四种观念、团队辅导的动力要求与教学原则等方面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培训中,我们通过找另一半、小组展示、内外圈交流等活动及游戏,去积极的参与并认真体验感知,并在规则中互相认真的倾听对方的事情,对其产生共鸣,感受对方的心声,了解其情况,认真完成培训的目标任务,去提升相关的能力。

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天时间,体验的活动也不多,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些体验中收获颇丰。尤其是像我们一样战斗在第一线的班主任来说,面对有各种各样问题的学生,任务艰巨。此次培训,我认为在班主任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两点:

一、不断提升自我,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会影响到身边的人,尤其是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有策略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才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

2、老师虽然学过一些教育心理学,但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问题却是处理乏力。

只有不断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3、教师还应具有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要以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

要积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使每一个同学在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成长。

二、时刻关注并积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与成才,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关注并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1、从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排除不良的情绪等方面,进行学习心理辅导。

平时要注意细心观察学生,要能够平等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认同不同意见的分歧,创造一个谅解和宽容的气氛。

2、尊重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我们可以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与学生交流学习、生活,与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

3、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

通过班队会课,定期地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烦恼说出来,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大家一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一部分学生的心理上焦虑和压力及时地得到一定的宣泄和疏导,也使得他们可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当然,短暂的学习时间,肤浅的认识,还不足以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技能与策略。

《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心得与感悟三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己,也更有信心创造美好未来。

这门课程帮助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己,通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己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在心理课上,通过老师的教导和书本的指导,我慢慢的开始正视自己。

这门课程帮助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定要想好自己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永远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些时候,理想也等同于我们的目标,但只是有了理想却没有认真规划,在实现的路上歧路多多,看着是大道,走的是岔道,计划往往赶不上改变,到头来感叹行路难,安慰自己已经追求了过程就不要太再意结果。这是理想与现实出入太大不得不给自己的安慰。而如果你的确认真规划了你的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即定的目标,如果过程出现了偏差就及时改正,始终让自己的目标在现实的征途中存在。一旦紧咬目标,你会发现你有战无不胜的力量,而且会努力为自己的最终理想而奋斗不已。目标清晰与昏昏噩噩根本就是两种不同人生的选择,规划好你的人生,你会奋不顾身地为理想而努力,而你行动的动力,也是你每一个阶段不同的规划目标。所以一个好的人生规划太重要了,而这门课就很好的帮助了我。

人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础是心理。这门课程帮助我塑造了一个自由高尚的灵魂,为我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指导,为我的未来照亮了道路。

《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心得与感悟四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之骄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心得与感悟五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知识爆炸的今天,人类也随之进入了情绪负重的年代。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二,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其三、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主动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面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才能迎合二十一世纪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才能在其中搏击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挑战。

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篇2

——白下区小学语文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近期,我参加“区优质课”小学语文教学赛课观摩活动,聆听了邹万麟老师、李峰老师和陶玲老师的课,收获良多。之前,曾在骨干班学习时了解到,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今年教研重点,邹万粼老师、李峰老师和陶玲老师上的三堂课,以自己精心设计和课堂智慧,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两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李峰老师在教学《桂花雨》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桂花食品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的食欲,平添几分活跃气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再者邹万麟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把学生带进了作者的童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作者生活的年代的了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内心奠定了基础。陶玲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感受满天繁星、鲜花朵朵的美丽景象,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陶冶,唤醒了学生美的感受。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陶老师所执教的《鲜花与星星》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

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听读感悟,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如在第一阶段听读感悟时,陶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听老师读课文,这篇课文会写些什么呢?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陶老师要求学生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在文中认读生字;第三个阶段的自读感悟,在出示了一组组美丽的鲜花图片后,老师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读读这组词语,这些词语在你脑海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你想对满地的鲜花说些什么?而在开放引导这一环节,陶老师采用了“三多”,即多元反馈、多维评价、多向调控。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呀!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三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如李峰老师在处理课文中感受作者全家人对桂花的喜爱时运用“说”、“读”、“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最精彩的是学生用动作表现桂花雨的步骤。学生在音乐背景下边有感情的朗读,边做出身临桂花树下,感受桂花雨落下的动作,此时的学生仿佛就是童年的作者,享受桂花雨带来的快乐。

邹老师则找准了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孩子们的眼中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从而给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极大空间,学生的讨论有理有据、精彩纷呈;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笑面人生”感受得很深?我想通过本课学习,这位身体残缺但性格完美的老师一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印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 我想这些也就是我们追求的“高效”吧!

一日听课所得又岂止以上几点,但我想,光是这几点,是我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深刻领悟的。

府西街小学 杨莉

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篇3

关键词:学为中心; 为学而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61-001

“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悟”在先,教师“随”着学生的想法、学况、感受和差异而“引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学”指学生有组织、有计划的主动性的模仿,在课余时间加以自身领悟的学习;“导”是指学生在悟的基础上,教师从中对学生进行引导、纠错。当学生竭力思考,而问题又未能得到解决的关键时刻,教师才给予指点和提示,使之豁然开朗,帮助学生达到他们自己所不能完成的学业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第三册第16课《大禹治水》一课来谈一下如何构建“学为中心”的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特色。

一、为学而教,重视整体感知,理解文本

从《大禹治水》的课题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篇属于“谁干什么”的课文,那么在总结学生以往学习过的课文,我们不难发现这类课文内容结构就是由“原因、经过、结果”三部分组成的,因此,在导入环节我就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这样做一方面是使得自己接下来的教学更具条理性,其实,另一方面要让低年级学生初步学习围绕“原因、经过、结果”写一件事的方法,我个人认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能否在打好“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为学而教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写好一件事的基本要求,以便为中年级的作文打下基础。因此,在第二段的教学中,我也请“学生自己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段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以及最后学习完全文后,让学生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其目的也都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在二三衔接的时候发现,三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与低年级教学之间的衔接不是很紧凑,有脱节现象,这也是我自己日常教学中比较注重的,虽然是低年级,但教师的关注点、站位点并不能停留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要深入浅出,教而无痕,在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处,重视语文双基的训练。

二、学为中心,引导找关键词,感悟内涵

“学为中心,互动共享”的教学方法就是不断优化互动共享式课堂教学模式,以“悟”在先,教师“随”着学生的想法、学况、感受和差异而“引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在精读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引导学生自己来找关键词,如在教学课文第一段,我就让学生自己通过找重要的词语“无家可归”,来了解大禹治水的原因以及体会洪水的凶猛,并让学生用书上的句子来理解关键词;有了第一段寻找关键词的教学指导之后,在教学第二段,我则“放”的更多,尝试让学生自己来找大禹治水行动中的关键词“察看”和“引导”,并交流围绕“察看”大禹他是怎么做的?围绕“引导”大禹他又是怎么做的?在学生交流过程中,通过“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适当的进行说话拓展练习;透过“挖通”和“劈开”,明白大禹治水的方法,感受治水的艰辛和不易。这样由找关键词入手,进一步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总之,我力求在朗读中展开生与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实现学生的自主感悟,体现我校课题理念“学为中心,互动共享”。

三、实效朗读,说话练习,落到实处

课程标准对“读”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看出,这是把“读”分成了三层,首先要读得正确,这是读准、读通的问题;第二层次是读得流利,这是读熟的问题;第三层次是有感情地读,这是读懂的问题。在本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我主要是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有层次的去读,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目标逐步推进,而不是机械、重复、盲目地读。并在反复的诵读中很轻松地把课文的重点段落背出来,从而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此外,我还提炼句式,指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注重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积累。语文教育专家杨再隋教授倡行“语文课一课一得,即一堂课,目标要集中,任务要单一,要求要明确,训练要落实。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其实也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课简简单单地教,扎扎实实地读,真真切切地悟。没有花架子,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这样才能实现“学为中心,互动共享”。

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篇4

1“体验·感悟”式的教学理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以上的启示,我认为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不应该把知识和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这样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本身有着深刻的感悟,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情感和价值观也在体验感悟中得到提升,为了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思维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我们的课堂应该让学生回避书本现成结论和教师思维方式的干扰,从而实现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学生思维的充分尊重。

2“体验·感悟”式教学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是科学课堂教学活动赖以发生的物理和心理条件,是课堂活动得以进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环境都有利于“体验·感悟”式教学进行,“体验·感悟”式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事物的本质,学生除了做适当实验外,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地去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的科学课堂教学环境既不能过于沉闷,也不能过于热闹,只有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才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悟,才能让学生进行严谨的思考。

另外,“体验·感悟”式课堂教学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居高临下,以自己思维方式来干扰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和合理的评价,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更好的发挥。

3“体验·感悟”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体验·感悟”式教学的实施流程:

3.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已达成各种教学模式的共识。问题情境化后,使问题还原成人们认识事物的原始状态,并建立在学

还原认识的原始状态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师帮助者,促进者

评价葙交流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具体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八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关于“冷却热饱和溶液”概念教学中:

教材中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得到晶体?”学生由于对这个问题理解不够具体,就会很茫然,不知从何答起,而我把这个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情境,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昨天我在实验室用常温的硫酸铜溶液进行自然降温总是得不到晶体,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是具体事情,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学生一听要帮老师解决问题,思维的主动性马上提上来了,“因为常温下溶液跟室温差不多,冷却的温度变化不大,当然没有晶体析出了,应该把溶液放到冰箱里,或用温度较高的溶液进行冷·却才可以,”学生能作出这样回答,这是由于他们有这方面知识和生活经验促成。

我们初中科学教材涉及讨论问题的有些表述对学生来说还是很抽象,或者对一些同学来说是缺乏生活经验支持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分析学生潜在的认识,然后结合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把问题情境化、本土化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具体,方向更明确,探索的兴趣更浓。

3.2回避干扰

“体验·感悟”式教学是一个把问题还原成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原始状态,然后让学生重演科学家对事物探索的过程,而科学的探索离不开学生好奇心的驱动,也需要给学生主动思维的时空,因此为了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尊重学生的思维,我认为应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回避以下两方面的干扰:

回避将要学习书本中现成实验和结论的干扰,初中学生在学习科学时所表现出的好奇心一方面比较广泛,另一方面又比较容易满足,如学生对没有使用过的实验仪器非常好奇,想知道其功能和使用方法,一旦掌握了其使用方法后,学生的好奇心便消失,为了使学生对所将要学的内容保持较强的好奇心,我们不建议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和课中翻阅书中现成的实验和结论。

回避教师用自己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干扰,纵观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了解,概念、定律的建立和完善,无不包含着人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等思维能力,而在教学中教师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干扰学生,甚至用自己思考代替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失去了进行想象和创造、推理等思维能力培养的机会,也就失去了体验感悟的机会,所以在体验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而教师只是体验过程中提醒者和促进者。

例如在教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中,可以把人们对分子的认识回到最初认识的原始状态,问“分子是怎样构成物质?”学生茫然,但心里充满了好奇心,接着就提醒他们:“当人们还没有水平来认识事物本质时,靠的就是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因为这样我们的科学才有了突破,”于是让学生对分子如何构成物质进行想象和创造,他们的想象如图。

在以上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在课中翻阅书中现成的结论,或者教师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干扰,就不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和创造,也就是因为前面这两个回避,才能使学生潜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得以充分暴露,才能在体验过程中得到修正,当然回避不等于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要充分吃透教材,对相关知识要有系统的认识,并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

3.3体验过程

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体验·感悟”式教学核心环节,这个过程教师应该不断深化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充分利用,同时学生一些潜在的错误前概念也能够得到充分暴露,然后通过体验和感悟不断加以修正。

例如:在教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宇宙的起源》,在关于宇宙曾经是怎样,未来会怎样师生展开如下的对话:

提供证据:

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通过星系光谱分析发现了什么?

发现1: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发现2: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

发现3: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师:你从这三个信息中得出什么结论?

生:说明宇宙在不断地膨胀(师生一起进行了模拟实验如图)

师:如果让时间倒退,你想宇宙曾经是怎样的?

生:可能集中在一起,一个“点”上。

师:那么怎么又会出现从“点”到现在这样不断膨胀的情况呢?

生:可能曾经发生一次爆炸。

师:什么样情况下会发生爆炸?

生:能量巨大时会发生。

师:那么你认为未来的宇宙会怎样?

生:宇宙会不断扩大,对了,温度会降低。

师:为什么温度会降低呢?

生1:因为各星球在克服彼此引力在远离,相当于其机械能在增加,那内能就会降低。

生2:不对,我们宇宙很多星球不断对向宇宙释放能量,整个宇宙热能不一定会降低。

生3:但是那些不断向宇宙释放能量的星球会在未来消亡。

生4:随着那边星球的消亡,那么宇宙也会因此消亡,

以上教学让学生经历—个假说的构建过程,此过程学生的知识经验被充分的利用,又为学生的思维发挥提供了时问和空间,在学生思维被尊重的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又是互动的,这种互动是建立在严谨的思维基础之上。也正是这种严谨的思维主导了课堂前进的方向,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要对本节课的内容相关知识及知识形成的发展史有着充分认识,并且作充分预设,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机智的作出正确引导。

3.4自我感悟

在课堂中一味追求让学生进行体验,而没有感悟提升,这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使教学仍处于低效状态,实际上,体验过程是除了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外,其主要作用就是为学生自我感悟而服务,让学生对整个体验过程进行整理、分析,使自己发自内心感悟到自身的认识、及成长和发展的不足,从中获得构建有关知识的能力和提升自己的情感及价值观,即三维目标在感悟中达成。

例如:在教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四节《光和颜色》时,关于光是沿怎样路径传播的展开以下教学:

体验“光在同一均匀物质沿直线传播”这一规律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感悟这个规律中每个字存在的重要性,同时也把先前潜在错误认识“光沿直线传播”进行深刻修正,从教学效果来看,要比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结论更加有效。

体验实验设计过程,让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得以较好发挥,以及科学方法得到有效渗透,同时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可以感悟到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观察、实验证据、理性的论据,只是随着证据的不断出现,结论也会不断被改变。

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篇5

一、 咬定“语言”,开展审美性阅读

【教学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灰椋鸟》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灰椋鸟美在什么地方?

生:灰椋鸟归林时场面很壮观。

师:你们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气势壮观呢?

生:灰椋鸟归林时队伍“排空而至”。可见灰椋鸟有很多。

师: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许许多多的鸟黑压压的一大片,遮住了天空,向刺槐林压过来,像旋风一样扑来。

师:是啊,成千上万的鸟飞来了,整群整群、一批一批有多少这样的大部队啊?除排空而至,你还能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它们的气势?

生:排山倒海、遮天蔽日、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师:读出这种场面这种气势来。

【案例反思】

语文教学的“根”是什么?当然是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该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排空而至”这个词语,通过形象化的描述、成语积累、朗读体会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对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学生的感悟深入而具体,朗读细腻而感人。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语言值得学生品味、借鉴、学习。比如课文题目,再比如课文中一些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关键词句。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抓住这些语言展开多元读写,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文本、教师、编者进行对话,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深层感悟。比如,我们在学习《草原》第一自然段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再将学生已学过的古诗《敕勒歌》与之相比较,通过文中具体的词句,突出草原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再让学生用具体的语言抒写自己对草原的感受。此时,学生已被草原的美丽所陶醉,“柔和、一碧千里、渲染、翠流”等优美的词语在学生心中形成了一种力量。“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在与文本语言对话感悟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读写的无穷魅力。

二、 关注“表达”,开展借鉴性阅读

【教学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片段

师: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为什么把火星与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生: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连用了四个“同样”,你知道这是什么句式吗?

生:排比句。

师:句中的四个“同样”让我们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这句话让我知道了火星和地球之间十分相似,而且我们读起来也非常有气势。

师:你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至少用上三个“同样”,说说你生活中的某种发现吗?

生:……

【案例反思】

语文到底学什么?除了语言文字,还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在阅读中习得一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行借鉴性阅读仿写,从而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让阅读教学更为直观,让我们的学生能更好地进行阅读感悟。该案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了文本阅读,从中找出排比句,品味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也学会了运用排比的方法来表达。

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学习排比方法以外,还可以学习其他一些表达方式,比如: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也可以对文本的构段方式进行模仿,比如总分构段、过渡句的使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点面结合等,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中习得方法,通过运用更好地促进感悟。

三、 激发“想象”,开展迁移性阅读

【教学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孔子游春》教学片段

女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一个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课文中描写春色的成语中,还提到了哪些景物?你能模仿这样的表达方式,调动诗的灵感,试着接着说一说吗?

粉红的桃花

是她

青青的草地

是她

……

生1:粉红的桃花,是她漂亮的裙摆。

生2:青青的草地,是她飘逸的衣衫。

师:大自然中的景物丰富多彩。你能再从大自然中选取一个景物,继续调动诗的灵感,赞美大自然吗?

出示: 是她 。

生1: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声。

生2:不息的河流是她奔腾的血液。

……

【案例反思】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元读写是根,深层感悟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因此,学生的阅读广博,不单体现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也不仅在现有的句段表达方面,还要领悟文本的内涵,展开想象,进行迁移性阅读。这样的读写结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高。如例文中,教师由扶到放,先品味文中大自然的美,再由文中的省略号出发,联系文中成语,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仿写。接着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大自然中选取景物,进行续写。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大自然母亲的美融入了学生语言中,更融进了学生的心里。

其实,对学生进行迁移性阅读的内容有很多。除了例文中的标点符号,还可以关注文本中的空白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补写,从而拓展文本,强化表达能力。也可以根据文本的结尾,以之为起点,继续展开想象,进行续写。当然,更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改写,比如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这样的一个个练习,便让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又上升了一个台阶。

四、 链接“生活”,开展开放性阅读

【教学案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爱如茉莉》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能联系课文内容,写下你的感受吗?

出示:爱是 。

生1:爱是爸爸直奔医院的身影。

生2:爱是妈妈手脚麻木也不肯动的体贴。

……

师:是啊,平平淡淡情最真,平平淡淡爱永恒。品读了本文,相信同学们对真爱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真爱无言。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让我们去寻找真爱吧!

出示:

在我的心里,真爱就是爸爸_______,就是妈妈_____________,就是_______,就是___________……

生1:在我的心里,真爱就是奶奶每次上学前的唠叨。

生2:在我的心里,真爱就是每次作业时妈妈递上的一杯茶。

生3:在我的心里,真爱就是获得进步时爸爸的一个抚摸。

……

【案例反思】

本案例中,学生对于文本中父母之间的真爱有了很深的感悟,借机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去品味生活中的爱,也写上一段,然后集体交流一下。学生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了。

生活即课堂,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本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勾起学生对自己生活片段的回忆。比如,学了《师恩难忘》,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老师;学了《装满昆虫的衣袋》,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小时候的趣事……

元代教育家程端礼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让我们将多元读写与深层感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读写中提高语文素养和发展综合素质,从而成为“读写”的主体、“感悟”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篇6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策略中提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达到对文本的感悟呢?

一、诵读感悟――心灵交流的平台

诵读是学生感悟文本的很重要的方法。它通过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在有感情的诵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睛”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朵”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带着感情的诵读能够调动人的多种情感,教师再适当地点拨,便能将学生自己的情感与文本结合起来,产生独到的见解。通过诵读,激发起来的思维,犹如整理的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获得收成。例如,在《鱼游到了纸上》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全文,充分触摸文本语言,使学生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个性化品读文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说明理由。有了品读中对文本的理解,我第三次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中心段第6段,学生们好像经过了一次精神洗礼,读得入神而传情。一节课就在大家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达到了高潮,同时文本的深刻含义也在多次诵读中有了真切感悟,这节语文课也因多次的诵读而异常精彩。

二、品赏感悟―― 智慧火花的碰撞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我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把“品味、赏析语言美”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最妙的修辞、最准的词语、最好的句子和最富哲理的话及最难理解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默读和寻读后,在书上作了旁批。完成任务后,纷纷举手发言。班上气氛非常热烈。一个学生说:“我认为第2段着重写了紫藤萝盛开时的形态、色彩和气势,属于优美段落,其中‘流动’‘欢笑’‘迸溅’‘’等词,化静为动,生机盎然。‘欢笑’‘’还运用了拟人手法,如闻其声,如见其态,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心”。他把词语、句子与修辞的美结合到一起评说了。另一个学生说:“第6段写的最富美感,它从细节上写了花的美丽和生命力的旺盛”。又一个同学说:“‘推’‘挤’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花的活泼热闹,写出了花强烈旺盛的生命力”。还有个同学说:“最富哲理的话是第十段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为它把花和人遇到的不幸,放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认识,哲理深刻。因为不论是花还是人,不幸对它们都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永恒的,人们没有理由消极悲观,应当珍惜生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汇入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焕发出活力”。对难点的理解,大家都认为“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一句难以理解。我让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有的同学找来历史书,寻找与本文写作背景有关的“时期”的资料,问题才最终得到了解决:因为那时的人与现在的人审美观不一样,好像养点花就是不务正业,就是生活腐化,就该遭到批判。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与眼光,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着自己的内心,在他们智慧火花的交锋与碰撞中,对文章的内涵做着最好的诠释,他们的语言有时比老师更精彩。

三、探究感悟――精神世界的熏陶

语文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教会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在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引领学生探究文本主旨,拓展对文本的思考。

在学习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之后,我让学生探究:“高贵的灵魂是否仅存在于伟人身上?你们能从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找出具有高贵灵魂的例子吗?”讨论后,我让学生用“人高贵的灵魂在于 ”的句式,一人说一句话,分享彼此心灵的感悟。学生激情高昂:人高贵的灵魂在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质;人高贵的灵魂在于象白杨树一样平凡而朴素的精神;人高贵的灵魂在于农民林秀贞三十年如一日赡养孤寡老人的无怨无悔无私的奉献……一句句表达,展示着学生内心独特的感悟;一个个事例,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高贵的灵魂。夏D尊说:“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如果说数理化是教给学生做事的智慧,那么语文教给学生的则是做人的智慧。

语文课通过诵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通过品赏,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探究,展示了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广博的积累。

一堂精彩而有效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多少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在于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得到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篇7

一、以读、议、思等几个方面为抓手,革新初中数学的内容

(一)教会学生“读”

这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并伴有注意的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二)鼓励学生“议”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引导学生勤“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二、以数学活动为载体,革新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形式

数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具体的说,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观察一个物体和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第二,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和现象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中的不足。第三,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学生推荐活动,学生可以从中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第四,这一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每周至少花两个小时进行同一主题的活动,并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进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五,学生每个人都记录活动过程,通过这一活动逐渐学会操作,同时加强并巩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以体验为核心,发展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

体验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发展,它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

(一)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二)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其言语、思维有的“奇思怪想”,有的“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

开学第一课心得感悟篇8

一、醒悟――启动学生“兴趣之门”

“醒悟”即“觉醒”、“觉悟”。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使之“觉醒”、“觉悟”,好比唤醒学生沉睡的意识,使其“欣欣然张开了眼”。感到语文原来这般新鲜,这般美妙,学习语文原来这样有趣。教师如能启动学生的“兴趣之门”。让学生有“其乐无穷”的感觉,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如何去“唤醒”学生,使之“觉悟”呢?

我认为第一堂语文课一般不要急于讲课文,而应将语文学科的特点、独特的魅力以及学习的方法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感到语文学习本身是一种令人愉快的经历。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享受。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与一流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卡夫卡……,与鲁迅、周作人、老舍、曹禺……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更纯洁,使他们的胸怀变得更宽广,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敏捷,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他们将会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留恋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会于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内在的智慧、思考力、想象力、审美力、批判力、创造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试想,听到这里,学生们怎能不为之动容、动心?他们心中怎能不油然升起探求语文这座美仑宝库的强烈欲望?这种强烈的欲望,正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开始“醒悟”,但已“醒悟”的学生会有程度深浅的不同,有些学生可能仅仅只是对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句式有朦胧的新鲜感、兴奋感,对语言形式与深刻内容的关系缺乏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每一堂课中讲究教学的艺术,不断地去启发、去促动、去点燃。使教学过程不枯燥、不机械死板、不令人生厌,而且处处迸发智慧的火花,处处展示人性、情感之美,思维、钻研之趣。

二、领悟――引导学生“登堂入室”

领悟者,领会、理解之意也。对“醒悟”了的学生教师要充当“引路人”,带着学生踏上语文学习的征程,领一程、伴一程、指一程,然后目送着学生远走高飞。首先要从基础知识上引导学生入门。培养学生的语文规范意识。如字词知识、语法修辞知识、写作知识、阅读方法、鉴赏方法等等。这些知识散落在各册书、各个篇目中,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使学生领会,理解这些知识。其次,教师要将自己对课文的领悟理解以及思维创造的过程和方法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学习、模仿的具体对象。教师的特殊地位在于他既是学生理解课文意义的中介,又是学生思维方式和方向的榜样。学生可能认识文章的大多数词语,但他不一定能理解语文的意义,尤其是有些文学作品的深层意义。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扶助,同时教师这种辅导工作本身就向学生示范应如何去理解和把握课文的意义。当然,这也就对教师分析讲解课文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是富有创造性和示范性的,因为他是学生富有创意地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启蒙者和领路人。

三、感悟――促使学生“心灵震撼”

感悟,即受到感动、有感触而觉悟之意。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之处。使学生“心有所动”、“心有感触”,有联想、想象、回味、咀嚼的创造心理现象,将它表达出来了,到达心领神会、陶醉其中。

首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贴近课文的作者或其中的角色,把自己放进去,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情动得越深,与人物就融合得越好,对课文中隐含的东西就“悟”得越真切、越深刻。在这方面,教师要进行非常巧妙、到位的设计和引导,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悟情”、“悟理”。如教《孔乙己》,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孔乙己的迂腐、清高而又无助的悲惨境遇,让学生找到文中描述孔乙己上述特征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典型事例,这样学生不仅认识到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也从中悟到了产生悲剧的原因。

其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体味、去咀嚼。让思想的河流无拘无束地漫流,让感情的花朵自由自在地绽放,让眼光的落点超越教师所指定的目标。这需要语文教师自己要有胸怀、有眼光、有水平。既不要一讲到底地“满堂灌”,也不要按自行设计的“既定方针”来个“满堂问”,要给予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因为“感悟”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创造性色彩。同时,要让学生有宣泄情感、表达不同见解的机会,比如布置写“周记”、“随笔”,作业中有目的地设置“谈谈对本课的看法”之类的题型,课前演讲、编演课本剧等等,学生在这些时候往往能产生极深的感受,谈出极有见地的观点。

四、顿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顿悟”是“悟性”的最高境界,指无须长期修习,一旦把握真理,突然觉悟。学生突然开窍,眼睛一亮,精神一振,头脑中如有一道闪电划过,刹那间觉得一切都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又简简单单。这种直接从整体上、结构上把握事物是一种整体的联想,一种:短暂而热烈的,不经思索而又生气灌注的直觉感受,就是顿悟。顿悟就是学生在学习时,无须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手段而直接地突然理解和明白对象的特征、本质或内在意蕴。

我们如何为学生的“顿悟”做好前期准备、酝酿工作?我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有意开发和锻炼学生的右脑功能,即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图像化,用“形象”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上一篇:组织生活会议记录范文 下一篇:合同转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