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

时间:2023-09-18 13:19:14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1

一、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3月新型综合档案馆开工建设,2017年上半年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不断提高新档案馆的管理水平,在2020年前达到省一级档案馆标准验收。在此基础上,加大政府信息和已公开文件的收集保管工作,切实把档案馆建成人民群众公开利用信息的场所。积极创办党史教育、科普基地、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基地等各种宣传教育平台,举办各种专题档案展览展览、主题活动、实物陈列,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文化品味,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到“十三五”期末,馆藏档案和重要珍贵资料100%实现数字化,建成文件级目录库、专题目录库、全文数据库、音像数据库等数据检索体系,档案查全率、查准率达到100%。建成电子文件中心。2020年全面建成数字化档案馆。统一全县档案数字化管理软件,构建全县数字化档案规范体系。

三、档案资源建设。加大档案接收量,到“十三五”末,馆藏档案资料的总数达到10万卷(册)左右。加强生育、户籍、学籍、婚姻、医疗、卫生、保险、就业及社会保障、土地承包、林权改革、产权登记、人口普查等涉民档案的收集工作,到“十三五”末,民生档案占馆藏比重达60%以上。加大对散存在民间的重要档案资料的征集力度,使馆具特色。

四、档案综合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全面实行立卷合格证制度,实行年检并加大对年度档案工作目标绩效考评的力度。完成5个以上乡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的创建工作。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实行目标责任制。引导各类企业贯彻执行《企业档案工作规范》,进一步推进企业规范化管理、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五、档案法制建设。每年集中开展“两法”知识宣传咨询活动。健全档案行政执法机构,配齐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2

80多年来,学校以学风优良、人才辈出而闻名。朱训、周克玉、赵连城、韩星臣、王琢、周德藩、夏振亚、曹振琦等一大批著名学者、专家都曾在此求学。近年来,学校领导提出了“五个打造”的办学理念,即打造诚信阜中、品位阜中、品牌阜中、激情阜中和绿色阜中。校园内四季飘香,曲径通幽,透出环境育人的文化气息。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着力打造感恩型校园文化,正在建设中的南校区占地300余亩,将成为苏北地区设施一流的现代化学校。

一、加大投入,为推广现代信息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以“五个打造”办学理念为依据,探索出了全新的办学思路,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在注重传统学科教育教学的同时,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学科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为特色的新型教育模式,全面推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学校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电教处,其职能是加强对现代化教育设施的资金投入进行论证和评估,逐步形成了以信息技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学校先后接待过中央电教馆、省市电教馆并组织的多次参观交流活动,承办了全省中学生信息技术夏令营活动以及省、市、县电教部门的多项活动。

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积极进取,前瞻思考,勇于开拓,敢为人先,在学校现代化设施的投入上不惜重金。学校分三期投入近千万元的资金来启动和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首先,投入280万元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优先配备电脑,为每一个办公室配备一至两台电脑;为每个班级都安装了价值7万元的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计算机、电动屏幕等多媒体设备;投资180多万元装备了5个视听多媒体教室,采用TOP2000教学平台,不仅满足了学校大型集会和讲座的需要,还满足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素材进行教学的需要。

二、强化培训,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学校制定出《语音室管理制度》、《微机室管理制度》、《校园网中心机房管理制度》、《校园网用户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使用管理制度》以及《电子阅鉴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基本实现了学校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教师业务档案管理、班主任业务档案管理和学生档案管理等的数字化。

学校先后办了二十余期培训班,对所有教师进行考级培训。同时积极组织老师们进行电脑操作、课件制作、网络设计等各种比赛,迅速提高了教师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目前,教师们不仅都能熟练的操作电脑,而且都不同程度地掌握几何画板、PowerPoint、Flash及Authorware等实用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以CAI教学公开课为契机,营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的良好氛围。学校每学期均安排一次面向全市的公开教学活动。为丰富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现代电教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效益,促使各学科组在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研究课件制作和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

三、立足校情,构建信息技术课程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还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方式和鉴别能力,这是当今中小学教育素质教育中面临的新任务。因此,学校密切联系校情和学情,构建“必修+选修+竞赛辅导”的信息技术课程模式。

1、配置专业师资,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作为部级示范高中、省重点中学,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期望很高。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引进了12位师范大学的计算机专业的青年教师,学校并没有因为升学压力而有所偏废。目前,学校在初一、初二和高一年级全面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在高二年级开设了选修课。根据江苏省从05年全面实施新课程,下学期学校计划在高二年级还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学校的信息技术工作的成绩取得辉煌的成绩。历年由省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会考中,学生的通过率都在91%以上。学生能够做到浏览互联网、下载网上资源、发电子邮件、简单的文书处理、制作简单的个人主页。

2、重视竞赛辅导,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为了满足计算机爱好者和在计算机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学生的多方位发展,目前,学校在各个年级都不同程度的开设了小报制作、动画设计、程序设计等竞赛辅导课。一方面是为省、市、县各部门组织各类信息技术竞赛推荐人才,另一方面也为更多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展示和发展的平台。

四、相机渗透,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学校多年来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全面渗透,充分利用声、光、电技术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现代化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实施课堂教学,切实体现了学校的课堂教学以师生互动度、学生渗透度、思维发散度、学生合作度为目标的新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方面,在全市乃至全省处于领先地位。2001年省青少年计算机奥林匹克应用竞赛中,潘腾宇、顾颖同学分获省一、二等奖;在省首届青少年电子制作大赛中

,初中组荣获团体一等奖,高中组荣获团体二等奖。2002年省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邱汉成、陈成、姚远等同学获一等奖;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中,陈昕同学创作的《绿茵垫土》作品获得二等奖,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王湛亲自为其颁奖;2003年在省青少年奥林匹克信息技术应用竞赛中(一、二阶段),殷雄峰、王伟、王茳、何晨等同学获得一、二等奖;在05年省电子技师应用技术大赛中,学校初中、高中代表队均获得省团体一等奖,其中7名同学获得一等奖,7名同学获得二等奖,学校被评为先进单位。教师在辅导学生中倾注了汗水和心血,许多老师撰写的论文在省论文评比赛中多次获奖。

这几年,捷报频传,体现学校办学实力,再创佳绩,体现学校提高办学品味的信心。1999年被授予“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2000年,取得了江苏省计算机应用奥林匹克夏令营活动的主办权。2005年上半年顺利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和“盐城市德育先进集体”的验收,下半年被表彰为“省现代教学仪器管理示范单位”,高考成绩喜人,名列盐城市10所部级示范高中前三强。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3

1、以信息化带动检察队伍建设

首先,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检察队伍素质,推进干部管理机制立异,更新干部观念,拥有首要的作用。检察干部在运用信息技术进程自身就会不断地提高科技素质、扭转工作方式、更新观念。

其次,以多媒体、网络、视频会议等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电子途径为检察干部学习培训、创立学习型检察院,提供了史无前例的便捷手腕。远程教育、远程培训、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自助学习、电子藏书楼、电子资料库等,使电子学习受众面广,方式灵便,教与学既可同步也可异步,可以最大限度地突破时间空间限制,解决工学矛盾,实现及时学、按需学。

第3,实现案件信息的计算机管理、/,!/计算机辅助办案之后,可以进1步量化干部工作任务以及工作质量,有助于树立干部绩效考查与管理的现代化机制,实现对于工作进程的动态监督。

第4,树立检察干部信息动态数据库,各级领导以及政工部门可以随时掌握干部的基本情况,包含检察队伍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春秋结构、部门散布、地区别布等宏观信息,为干部队伍的分类管理与培训、人材提拔与培育、干部交换、树立专家库等提供丰厚的信息资源。

第5,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政治思想教育方式立异的首要手腕,网上调查、网上谈心、党建论坛等情势多样,便于了解干部的思想动态,有针对于性地展开思想教育工作,进1步调动检察干部的踊跃性。

2、以信息化带动检察业务发展

二000年全国检察机关科技强检工作会议以来,检察机关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二00一年完成为了检察机关1级专线网数字化改造工程,高检院以及三二个省级院建成为了基于五一二K中继路线资源的检察1级专线网,实现了专线电话、视频会议以及数据传输功能。到二00三年底,全国已经有二三个省级院建设了2级专线网,联入专线网的地市级院二五四个,建成3级专线网并联入全国检察专线网的县级院四九一个;所有省级院、二八七个地市级院以及一八个县级院建成为了计算机局域网;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省人事部门计算机考试的检察人员六五四一八人。

目前,信息技术在下列方面患上到发展:

一.网络利用逐渐深刻,信息,专网邮件以及法规检索全面开展。文件通知、法律法规、典型疑问案例、内部刊物和其他文档资料的计算机管理与网络查询,极大处所便了工作、提高了效力;电子邮件、网络传真、网络论坛为信息交换提供了利便快捷、本钱低廉的方式;

二.网络办公、办案业务利用正在起步。网上举报、电话举报、传真举报,极大地提高了检察机关发现职务犯法的能力;多媒体出庭示证,强化了办案人员的证据意识、提高了公诉水平、增强了出庭效果;

三.专线电话、电视会议系统的利用不断深刻。远程案件汇报与讨论、远程侦察指挥与调和、案件信息远程传输,提高了检察机关快速调配检察资源、突破案件以及应答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案件信息的计算机管理与网络同享,可以规范办案流动、加强流程管理、增强办案的透明度,为展开案件质量综合考评、加强内部监督制约、保证公正执法提供便捷的手腕;

五.通过与公安、法院、司法、海关、税务、工商、电信、银行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联网,有效地搜集、调用检察工作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及时发现、预防、侦破以及惩办各种背法犯法行动,有效地对于侦察、审讯、执行等诉讼流动和其他执法流动进行监督;

六.应用互联网推广综合治理措施,推动检务公然、加强法制宣扬、搜集社情民意、亲密与人民大众的联络、广泛应用其他社会信息资源、建立检察机关优良的社会形象。

检察信息化是推进检察业务以及队伍建设现代化的首要手腕,同时检察业务以及队伍建设的利用需求又是检察信息化建设的动力以及发展源泉。咱们要争夺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以信息网络为支持、以业务建设以及队伍建设需求为导向、以信息资源为核心、安全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教学;显著性差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4-0004-05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属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由于其地域的特殊性以及多民族的特点,本文就该地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现状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促进该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针对呼伦贝尔地区中学教师发放,包括市、县、乡级共7所中学。在样本选择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学校类型将本市中学分为重点校和一般校,并根据重点校和一般校教师人数比例3∶17,在重点校发放问卷45份,一般校发放问卷255份,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3份,有效问卷252份。问卷回收率为91%,有效率为92.3%。[1]

2.研究方法

本问卷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主要从课前准备、课程实施及课后辅导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其中课前准备主要从三个问题来调查,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问题二)、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进行备课(问题三);课程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问题来调查,即教师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问题四)、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或其他工具软件)来展示教学内容(问题五)、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拓展学习内容(问题六)、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问题七);对课后辅导主要从以下两个问题调查,即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问题八)和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问题九)。为方便读者阅读,下文图表中对于问卷涉及到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的问题均以上述问题代号代替。

问卷每一个题目都采用Likert式五等分计分方式,教师在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选项中选择适合自己想法的答案,非常同意记为5分,同意记为4分,不确定记为3分,不同意记为2分,非常不同意记为1分。

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分析

据调查,目前呼伦贝尔地区中学教师已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包括课前准备、课程实施以及课后辅导,我们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行为进行加权平均数统计,并对其重要程度做了简单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主要是课前准备,其中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问题二)排在前两位,其次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后是课后辅导(问题八和问题九排在第八和第九位)。

具体应用情况如下:教师在备课时,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的占被调查者的77.8%(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的教师占80.6%(问题二),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进行备课的占69%(问题三);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占71%(问题四),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或其他工具软件)来展示教学内容的占75.4%(问题五),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内容的占65.5%(问题六),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的占75%(问题七)。教师在课后辅导中应用信息技术较少,如常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教师占被调查对象的37.3%(问题八),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教师占44%(问题九)。如图1所示。

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差异性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我们探索分析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学校类型的不同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判断。根据前期对样本的分析,各个样本均是随机抽取并相互独立,来自服从正态分布的整体并根据方差齐性检验,方差相等,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样本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即ANOVA检验),并以P

1.性别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问题一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sig.=0.03

2.年龄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年龄主要分为20—30岁、31—40岁、41—50岁、51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对各个年龄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所示,问题一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sig.=0.00

3.学历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学历主要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对不同学历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所示,教师的学历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有三项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是问题一(sig.=0.01

4.教龄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教龄主要分为5年以下、6—10年、11—20年、21年及以上四个阶段,对各个教龄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所示,教师的教龄主要在问题四(sig.=0.01

5.学科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按照中学学科的重要性及学科性质,将学科分为数理化、语外政、史地生、音体美、信息技术和其他六个方面。对各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行为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根据表6显示,各学科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并无显著差异。我们进一步对各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均值加以分析,发现以下几点:

(1)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各种行为活动中,均值最大的绝大部分都出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除问题三和问题八),这是因为就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而言,信息技术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内容而存在,故应用较多。问题三和问题八分别是教师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的资源和常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较迅速,而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应用较少;同时,信息技术在中学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像其他课程纳入中考或高考的范畴,往往很少有留作业的情况,因此对于学生的辅导也较少。

(2)对于数理化这些理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比较多,而且从网络和资源库中搜集资料相差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理科课程知识点比较固定而决定的。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以展示教学内容为主,然后依次为创设情境、补充或深入说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对于语外政这些文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做教学补充和说明教材内容,然后依次是展示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4)对于史地生这些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然后依次为补充或深入说明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拓展学习。

(5)对于音体美这些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创设情境和补充或深入说明教材内容,然后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最后为展示教学内容。

6.年级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中学教师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年级组,对两个年级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表7所示,初中和高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并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均值分析,在准备教学资料方面,初中教师比高中教师利用Internet搜集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情况要多,而使用资源库中资源的情况,初中教师却不及高中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这一项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基本持平;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方面高中教师较初中教师更多一些;而在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这一项,初中教师应用相对多一些,但不明显。在课后初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情况要多于高中教师,而指导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情况相对高中教师要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由于高中生较初中生有更好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高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方面比初中教师更多一些。

7.学校性质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根据呼伦贝尔地区实际情况,将呼伦贝尔地区中学分为市重点中学、区/县重点中学和一般校三种类型,对三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表8所示,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在问题一(sig.=0.00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主要是对教学中教师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和学校类型,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从上述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学校类型的差异是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学历的差异,其他性别、年龄、教龄只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个别方面有影响,而任教的学科和任教年级并无显著性差异。

因此,学校的基础设施状况、领导及环境的支持仍是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尽心教学的最大因素,需要高度重视。其次对教师本身的学历、年龄、教龄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态度与能力也需要进行关注,而对于任教的学科和年级则根据其不同的性质进行合理使用即可。

参考文献: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5

纵观国内的数字校园建设,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学校自主建设,一种是区域统筹建设。学校自主建设模式是由学校自主申请经费进行重点建设。其优势在于学校很容易掌控实际需求,突出自身办学特色;缺点是难以实现数据和资源的区域共享,易形成重复建设导致资金浪费。区域统筹建设模式以区域资源和数据共享为目标,兼顾区域教育理念和学校的特色。其优势在于易统一数据标准,实现区域共享;减少重复投资,降低建设成本;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大兴区的数字校园建设采取区域统筹建设模式,并力争向“云数字校园”目标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区域统筹建设模式虽然有诸多好处,但对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管理能力和区域教育信息中心的整体架构设计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建设初期,就要非常注重建设完善的组织机构、有效的管理制度、可持续的保障政策、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区域统一的数字校园基础架构。

下面就我区在数字校园区校共建模式方面的思路和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降低投资风险,确保数字校园建设成功

因为投资有风险,所以建设需谨慎。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候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因为技术设备的快速更新,而必须面对“推倒重来”的窘境,造成资金、资源浪费。因此,我区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时,首先考虑降低投资风险、确保项目成功的问题。

第一步,构建数字校园区域统筹的组织机构,即大兴区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教委主管教育信息化、财政建设中学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三位副主任联合担任;成员包括区教委中教科科长、小教科科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和主管中教研、小教研、信息中心的三位副校长等。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数字校园建设进展情况工作汇报。

第二步,落实区级实验校评选制度,确定实验学校评选原则和工作流程。评选原则包括自愿申报、兼顾城乡、优中选优。工作流程包括学校申报、统一培训、方案评审、下校调研、校长答辩、确定名单。在评选过程中,我区积极组织申报校进行方案设计培训,并开展对申报校的下校调研活动,测试申报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方案评审和校长答辩。最终,确定了大兴区第一批数字校园实验学校,共计16所,其中包括市级数字校园实验学校7所、区级数字校园实验学校9所。实验学校名单确定以后,由大兴区教委《关于推进大兴区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京兴教发[2014]24号),予以政策支持。该文件包含四大重点内容,一是确定大兴区“十二五”期间的数字校园建设目标,即建50所数字校园。二是确立大兴区教育信息化五级认证评价体系。三是制定大兴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分级认证评价方案。四是大兴区数字校园项目立项和资金管理办法。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有效降低了投资风险,确保了数字校园建设成功。与此同时,制定了大兴区数字校园“十二五”建设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区中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实现全区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依据数字校园五级认证评价方案,全区中小学:至少50%学校通过数字校园一级认证;至少30%学校通过数字校园二级认证;至少20%学校通过数字校园三级认证;至少10%学校通过数字校园四级认证(数字校园示范学校)。

二、大兴区数字校园区域统一基础架构建设成果

经过两年的论证,我们发现只有统一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架构才能保证数字校园进一步走向“云端”。为此,我区首先统一了用户管理和实名身份认证系统。利用权威数据建立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实名信息和实名账号,实现账号全区统一;全面解决区校两级应用的统一身份认证,实现单点登录;利用数据互操作技术,实现区校两级平台无人值守的数据自动同步,为后续各种应用的建设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统一应用管理系统、消息管理系统、存储管理系统实现了个人门户系统的统一。

1.统一应用管理系统

2014年3月底,大兴区的“应用商店”正式上线。“应用商店”是所有已开发应用的数据中心,区信息中心和学校都可以在应用商店挑选并添加应用,教师可以在这里浏览所有区、校两级应用,查看应用介绍,并将其添加到个人应用中心。值得一提的是,应用管理系统实现了学校“零部署”的“云服务”架构设计,降低了数字校园的总体建设成本,统一了基础数据标准,为进一步建立全区统一的消息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

2.统一消息管理系统

建立了全区统一的消息数据中心,消息中心提供标准消息推送接口,汇聚所有第三方应用系统的消息数据,向用户提供集中、统一的消息推送服务。这其中包括三种推送方式:(1)通过校园通(即时通讯)系统与消息中心的整合,实现了客户端消息门户。(2)通过个人中心与消息中心的整合,实现了Web消息门户。(3)通过智能手机和短信平台与消息中心的整合,实现了移动终端消息门户。

3.统一存储管理系统(2014年争取实现)

现阶段,大兴区正针对该项目申报经费预算并进行整体设计。统一存储管理系统是想为全区教师建立“个人文件柜”,让其成为教师的知识仓库。我区将进行以下3项工作:(1)在云存储的基础上实现全区教师的统一存储管理。(2)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海量的云存储空间(云盘)。(3)为区级资源共享提供更加优质的基础环境。

通过以上工作,大兴区就可以实现个人门户系统的全面统一。个人门户是用户使用数字校园的入口,其质量和用户体验直接影响到数字校园的成果转化。

除此以外,我区统一了数据互操作系统,现已实现以下成果。(1)实现了各学校CMIS数据的共享和应用;(2) 实现了CMIS系统与校级认证系统无人值守的数据同步;(3)实现了校级认证系统与区级认证系统无人值守的数据同步;(4)实现了校级认证系统与校级OA系统无人值守的数据同步;(5)实现了区级认证系统与校园通系统无人值守的数据同步;(6)实现了区级认证系统与网安审计系统无人值守的数据同步;(7)建立了教师实名信息、组织机构等基础数据规范和数据,为区、校两级的数据共享建立了标准。

三、大兴区数字校园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成果

一谈到信息化管理,大家可能就认为是要做一个大型网站或者OA系统,其内包含排课系统、考勤系统、校车管理系统等。其实远没有这么简单,为构建完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我区针对日常管理平台、软件进行了细致地分类,将大兴区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划分为基础管理平台(OA办公系统等)、具体业务管理(教务、工资管理系统等)以及教师沟通交流(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手机短信等)三大类。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打造,大兴区取得了多项信息化管理成果,建成了区级OA协同办公系统、电子公章系统、校园通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等,全区的各数字校园实验学校也统一部署了校级OA办公系统。

1.区级OA协同办公系统

该系统内包含1 800个公共账号,主要用于区教委的行政办公工作。举一个简单例子,以前负责公文流转的工作人员为完成一份区教委的公文批判单需要到很多部门进行审核,工作非常烦琐,也非常费时。自从区级OA协同办公系统建成后,这项工作就变得非常方便了,各部门审核人员只需要“点几下鼠标”就可以轻松完成整个流程。区级OA协同办公系统运行3个月便起到了高效、绿色、低碳的效果。

区级OA中已经实现的表单流程包括:大兴区教委公文审批单、大兴区教育委员会公文批办单、教委书记主任办公会议题会签单、教委公章使用申请单、领导干部离京外出审批单、社会大课堂活动审批单、学校群体活动审批单、数字校园项目立项审批单,共8项。

2.电子公章实现普及应用

大兴区教委在区级OA办公系统基础上,全面推广电子公章,为全区所有教育单位制作的电子公章,清除了无纸化办公的最后障碍。

3.校园通系统

在管理信息化体系中,校园通的作用重点体现在即时通讯功能的应用上,它是教师的协同工具,实现了教师之间的实时交流和文件共享。

4.全区统一办公电子邮件系统

电子邮件系统是重要的教师协同应用系统,大兴区教育网电子邮件系统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校园通系统实现整合,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电子邮箱,可以通过校园通客户端单点登录进入个人邮箱,用户体验方式与QQ邮箱相同。

5.各实验学校部署校级OA办公系统

OA协同办公系统是数字校园一级认证的必选项目。我区的16所数字校园实验学校都已部署了校内的OA办公系统。2014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在这些学校推广OA办公系统的应用,进行应用模式研究。

四、大兴区数字校园建设经验和成果总结

我区近两年在数字校园建设方面的经验包括两方面:一是区校共建模式的探讨,这种模式能够很好地降低投资风险,保证投资的高效利用;二是探索出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方法论。区校共建模式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下面重点介绍数字校园建设的方法论。

所谓数字校园建设方法论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认识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和处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方法论共有两种,一种是技术路线的方法论,另一种是实践路线的方法论。

技术路线的方法论指从技术的角度去阐述数字校园建设的方法、步骤,解决以往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规避由于应用系统重叠、数据不规范、账号不统一、系统间无法交互等所带来的建设风险。

大兴区数字校园基础架构建设方案由大兴区教育信息中心统一设计,各实验学校参与论证,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和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基础架构实现了六个统一。这是迈向“云”数字校园、“云教育”的关键一步,是迈向大数据应用服务的关键一环,是我区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实践路线的方法论是要解决数字校园“是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我区对数字校园建设做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为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将数字校园建设内容按难易程度分级,形成大兴区数字校园五级认证与评价方案(以下简称“五级认证方案”)。第一级是数字化管理,这部分内容是最容易推动的,只要有行政驱动就能很好地完成。第二级是数字化教师发展。人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都需要人来操控,因此只有提升人的素质,才能保证设备的高效应用。第三级是数字化学生发展。第四级是数字化课堂教学。第五级是数字化远程教育。

“五级认证方案”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立体模型,理清了建设脉络,统一了思想,使“数字校园”这一概念由抽象变具体,为学校开展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步骤,避免了盲目建设和“追风”,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夯实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大兴区数字校园“五级认证方案”的建设模型是国内最早提出的数字校园解决方案,是从建设到应用,再由应用到评价最全面的数字校园解决方案。

为解决“怎么建”的问题,我区采取了4项措施。

(1)通过区校共建模式将数字校园建设的风险共担。区信息中心做好顶层设计和基础架构建设,将涉及全区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应用作为区级应用(公共服务),申请专项资金进行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学校负责做好校级特色应用建设,保证各校特色鲜明地开展数字校园建设。

(2)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可持续的经费保障政策。大兴区教委为区级数字校园实验学校拨付建设启动经费,启动经费主要用于一级认证中数字校园基础架构和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当启动经费执行完成后,实验学校仍然可以通过项目立项审批流程,继续申请数字校园建设专项经费。对学校提交的项目立项申请,由区教育信息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通过论证后方可立项;对于通过立项的项目申请,区教委按照项目预算给学校拨付专项经费。通过项目立项和资金申请、审批管理制度,保证了数字校园建设资金能够持续投入,使想发展、有积极性的学校得到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建设项目的及时落地。

(3)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双认证工作,着眼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的提升,考试内容围绕市、区、校三级应用,重点考核教师对各应用系统的掌握与运用,保证了巨额资金建设起来的各种应用系统、设备设施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降低了投资风险。

(4)科学的评价机制。依据“五级认证方案”,针对每一级认证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指标,这里面既有每一级要实现的建设目标、主要任务,还有教师能力认证的指标,最终形成了大兴区数字校园五级认证评价体系,实现了分级建设、分级评价。评价指标清晰明确、操作性强、指导性强,把以往的结果性评价变为过程性、自主性评价,使学校成为评价的主体。

纵观国内数字校园建设,多则上千万元,少则几百万的巨额投入,有些甚至建完了又推倒重来,致使资金大量浪费。大兴区数字校园建设通过区校共建模式,统一区域基础架构,实现了标准化部署。每所实验学校建设经费投入100万元,解决了其他区域学校几百万的建设项目。不仅如此,大兴区的建设模式极具生命力和可复制能力,通过实践证明未来第二批数字校园启动,在区级“私有云”的基础上,每所学校的数字校园一级认证的建设经费只需50万元,极大地降低了投资成本,建设周期也将变短。

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大兴区数字校园建设模式在国内得到了专家、同行的认可,被称为“大兴模式”。但该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还只是初步完成了一级认证的建设内容,后面还有更多的内容等待我们去实践和探索,大兴区距离实现真正的数字校园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途,我们也将不懈努力。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6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从课程设置看,我区自1999年开设信息技术课以来,信息技术教育曾经红火一时,各校争先恐后地开设信息技术课。至2007年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中小学新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信息技术学科由原来的独立学科被纳入综合实践课程中。随之带来一系列问题:教材的问题,开课年级的问题,课时的问题,教学管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开展。

从硬件配备看,我区于2005年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为每所中学配置了一间多媒体教室及一间计算机教室,小学也初步建成多媒体教室和农远资源接收室。小学计算机教室是自筹经费建成,购置的计算机配置低,数量也不足,现在设备老化严重,不能正常运行。

从教材建设上看,2005年长春市电教馆组织省内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家编辑出版了长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现已改版两次。

从师资队伍建设上看,我区99%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专业不对口。现有约40%的专任教师参加了吉林省教育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大专班和本科班在职培训,并获得学历证书。目前,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任教师41人,具有计算机专业学历的有15人。

(二)我区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存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调研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缺少检查力度。教师的教学相对随意,教案只是用来应付检查,没有实用性。

2.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不统一,版本混乱

从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被纳入到综合实践课程里,教材也发生了改变,导致各学校信息技术教材不统一。

(1)由于我区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区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不一的局面。初中继续沿用长春市电教馆编写的信息技术教材,但教材版本混乱,更新不及时。同时,部分小学使用综合实践教材,综合实践教材只有五、六年级才有部分信息技术相关内容,而区教育局要求小学只在三、四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因此,导致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难以真正开展。另外一部分小学则使用长春市电教馆开发的教材,但往往版本老旧难以满足学习需要。给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管理、信息技术教师的备课与教研活动的开展等带来了一定困难。

(2)还有一些学校没有为学生征订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教师自编教学内容,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给学生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带来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3.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课时难以保证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前,我区信息技术课开课年级为:小学三至六年级,初中七至九年级。课时为每周2课时。自新课改实施后,教育局重新统一开课年级与课时,规定小学三、四年级,初中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课时为每周1课时。后来初中信息技术课调整为每周2课时。调研中发现,我区各个小学信息技术开课年级不统一,有在五、六年级开课的,也有在三、四年级开课的,少数学校一、二年级也上信息课,课时为1课时。初中基本按照教育局要求在七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但课时又不统一。

4.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课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甚至没有考试和考评。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小学学段和初中学段学业结束,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没有一个综合考量。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6.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属于半路出家,对本学科知识缺少系统的认识。还有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学校计算机、网络的维护与管理,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教师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专心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免会影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效果。

7.信息技术设备不完善

此次调研的6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部分学校由于计算机教室建设不达标,不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设备严重老化。即使有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教学内容没法实践,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个别中小学使用的计算机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8.学校领导不重视

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

由于部分学校近年来招生速度过快,规模变化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信息技术教室建设长期无法纳入建设目标和设置计划。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只重视学校行政科室或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计算机的配备,导致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落后。

二、建议

(一)明确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根本,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教学创新,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

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合理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注重情境创设和意义建构;立足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配备水平,加强常规教学管理,保证信息技术课正常有效地开展

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配备要达到标准,能满足教学需要。

教学管理要明确到人,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首先要明确领导分工,狠抓课时计划、教学常规、教学进度和教学活动管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要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求,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规范教案书写,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地实施。

全区对信息技术教学要统一管理,统一信息技术教材,统一开课年级,统一课时。

(三)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学科评价考核体系,坚持发展性、诊断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原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考核。平时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学期末学校要组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考核,考核内容要紧扣教材,考核结果可以以等级的方式呈现;评价的方式要注意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结合、上机操作与电子作品结合、一次考试与学生多次选择考试结合。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区统一组织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将信息技术列入学业考试的考核科目。第三,要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估督导检查,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方案。

(四)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必须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岗培训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建议每两年至少要开展一次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题培训。

(五)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切实提高教研实效

加强各级电教机构建设,特别是学区与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建设,形成有效的教研网络。聘请部分专家型教师担任兼职教研员,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研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研究、指导、服务和业务管理等作用。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发现和培养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总结推广教学经验。以校本教研为主线,深入学校、课堂和学生,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由重点研教转向重点研学,增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7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稳步推进,撬动多个经济领域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国家“十三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走在信息时代十字路口的图书、情报、档案三家文化服务机构,应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引入“互联网+”思维,实施一体化,本文作者试探三者一体化实施路径,以卿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行动 图书 情报 档案 一体化 路径

1 引言

在今年的“双十一 ”,根据阿里巴巴统计数据显示,11月11日零点交易开始后52秒破10亿元,1小时破353亿元,超2013年全天,首单13分种便送达签收,截至11日24时,天猫“双十一 ”全天的交易额达1207亿,无线交易额占比81.87%,覆盖235个国家和地区。双11当天,共产生6.57亿物流订单。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与我国“互联网+”行动的稳健开展。

2 “互联网+”行动开展状况

自从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国家各行各业都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探索“互联网+”的实际应用,截止2015年底,互联网工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商贸、互联网通讯、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民生、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政务等社会多领域在“互联网+”发展中均取得阶段性成果,尤其在互联网商贸中,“互联网+”发展更加迅猛,阿里巴巴、京东、当当等电商利用“互联网+”在各大节日挣得盆满钵满。随着“互联网+”行动的深入开展,“互联网+”也必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路一带”开创更加宽松、自由的空间环境。

3 “互联网+”行动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必要性

3.1 “互联网+”行动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互联网+”技术日臻完善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信息产业的迫切诉求,互联网在二十一世纪得到了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并被人类具体运用到科学研究、工、农业发展、医疗、金融、教育等多个社会领域,助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010年之后,伴随着于扬(易观国际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以来,“互联网+”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深入实践,并以改变世界、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之势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催生出多个以信息为核心的新生产业。作为传统的图书、情报、档案三家文化服务机构,在新的形势下愈来愈被国家重视之际,其发展的滞后性和片面性愈加突出,渭纵向发展已完全制约了三者的发展。融合思想是“互联网+”技术的主旨,信息融合倒逼图书、情报、档案必须走一体化战略方能发展。

3.2 “互联网+”行动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上档升阶对信息技术的必然要求

2015年底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实现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实现国民经济绿色发展、上档升阶,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在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中充分自身优势,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进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上档升阶。在信息技术努力支撑经济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本身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之一就是要融合或整合,具体到图书、情报、档案三家文化服务机构,就是要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业务工作一体化,融合为统一、集中的信息网络,进而为我国各产业发展提供高效、便捷、多维度的信息服务,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3.3 “互联网+”行动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点――信息经济的内在要求

在以往人们认识中,只有资本、生产资料和人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社会生产中,才能产生社会效益。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的依存度的提升,人类愈来愈认识到信息和资本、生产资料和人一样均能成为社会资源,同样能够为人类创造财富。在“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中,“信息经济”首次被列入,这也意味着信息产业有望成为“十三五”规划中的新增亮点。“信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壮大唯一支撑点就在于信息的整合,其中之一就是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

4 “互联网+”行动下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实施路径

图书、情报、档案业内专家和研究人员均都清楚,由于隶属关系、人员安置、技术层面、资金投入等种种原因,目前三者一体化仍停留在口号和书面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新的“互联网+”行动下,实现信息经济的健康成长,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需要采取以下实施路径。

4.1 树立客观、现实的信息思维意识,强化一体化思想

无论是图书馆界、情报界还是档案界,均都不能否认的现实就是“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资源融合之势,而且发展形势非常强劲,无论是公共图书馆或是专业图书馆,无论是国家最高级图书馆还是地方一般图书管都在信息资源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譬如先行一步的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等。作为图书、情报、档案三家文化服务机构,尤其是他们的上级和他们本级的决策层,要树立客观、现实的信息思维意识,强化一体化思想。

4.2 创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服务平台

创建一体化服务平台是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和发展一体化的核心要义。没有一个规划科学、高瞻远瞩的信息服务平台,面对浩如烟海的各式各样信息,三家信息服务机构中的任何一家甚或三家都难以完成数以万计的海量信息资源融合。通过创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服务平台,尽最大可能实现三者信息进行有效融合、利用。平台的特点就是实现三者统一标准,能够自动转换和开发,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5 结束语

“互联网+”行动下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三者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自身改革创新的需要,只有建设一体化、实施一体化,才能发挥三者的最大服务价值,才能更好地服务信息经济社会,才能为实现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丁恩多.我国数字档案馆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1):79-82.

[2]陈瑞萍.土地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J].科技传播,2012(03):57-58.

[3]肖红琳,杨利华.新技术条件下图书情报档案的整合性探析[J].现代情报,2014(05):11-13.

[4]张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J].情报资料工作,2013(03):33-35.

作者简介

李媛媛(1983-),女,河南省南阳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图书资料专业。研究方向为图书馆信息技术与数字图书馆。

作者单位

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1-0003-03

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和内蒙古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对如何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明确“能力提升工程”的目标

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对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即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并且都从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进行了细化。那么,我市的“能力提升工程”目标应该如何定位?笔者认为必须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主要是我市信息化设备配备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我市的目标制定应以教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为主,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考虑发展性要求。具体来讲就是:通过能力提升工程,要使每位中小学教师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使每位教师能熟练操作本校的多媒体设备,了解常用软件(如PPT、视音频播放软件、交流通讯软件)及任教学科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公式编辑器等)的功能并能熟练应用,使每位教师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搜集、获取、加工、制作、传输和管理技能,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和日常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设计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明确整体目标的同时也要明确年度目标和任务。

二、明确“能力提升工程”的步骤和方法

这是要解决具体怎么做的问题。国家和自治区都出台了宏观的《实施意见》,盟市、旗县区应按照《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中观”的《实施方案》, 学校则应该按当地的实施方案出台适合本校的、“微观”层面的《实施细则》,这样才能保证“能力提升工程”有序推进。下面详细介绍“能力提升工程”中微观层面的步骤和方法。

(一)建立市、旗县区、学校“能力提升工程”专家库

建立专家库的目的是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提供研究、指导、评审、培训等专业化支持和服务。专家要从各级电教、教研部门和学校遴选,要从从事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培训的人员中遴选,各级专家库成员要覆盖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不能出现“盲区”,最好保证在3名以上,对专家库成员也要加强培训,实行动态管理。此外,“能力提升工程”一定要得到信息化设备厂商的支持,目前,许多学校存在将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当演示型设备来用的现象,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交互功能,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技术问题。就我市而言,涌入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厂商较多,品牌各异,不同厂商的信息化设备使用方法不尽相同,电教人员也不可能熟悉所有品牌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办法,因此,一定要得到设备厂商技术工程师的支持。

(二)征集或选购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案例资源

征集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收集历届中小学教师电化教学能手赛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基本功大赛中的优秀作品,收集各级各类评选活动中上报的优质视频课例,通过专家库成员的评选,形成本地信息技术应用优秀案例资源库,为“能力提升工程”提供优质课例和案例资源,同时,也开阔了一线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思路,增强其应用意识。案例资源的征集同样也应该涵盖各学段、各学科,不能有“盲区”。而且要按演示型和交互型对应用案例进行分类(因为有的学校只有演示型多媒体,有的学校则是交互式多媒体),如果案例征集不全可考虑选购一些优秀案例,选购时尽量让专家库成员参与进来,以保证其质量。

(三)选择“能力提升工程”试点

地市要选择旗县区先做试点、旗县区要选择学校做试点、学校要选择学科做试点,学科要选择教师做试点、而且试点内容要分学科、分学段、分章节内容进行,决不能一拥而上,如果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中受挫2次以上,积极性会大大降低,那时就有可能出现劳民伤财、没有实效的结果。那么,试点应该如何选择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试点旗县区的选择,宜以信息化设备配备率较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相对较高的旗县区为主。

(2)试点校的选择,宜以教学质量相对薄弱的学校为主。如:农村中小学校或城区结合部中小学校,这些学校生源较差,师资力量相对不强,升学、评比压力相对较低,有利于“能力提升工程”的开展。

(3)试点学科和内容的选择,宜以能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适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学科和章节内容为主。如物理中磁场的相关内容,摸不着看不到,但是通过磁场的相关动画,可以将摸不着看不到的知识形象化,方便学生理解掌握,还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动画演示,能让学生直观、清楚地了解物距、像距、正倒立、大小、虚实、物像的位置关系,等等,这样既能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也能营造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4)试点班级和试点教师的选择,宜以平行班中成绩“较差”的班级和青年教师为主。与老教师相比,青年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接触信息化的环境和应用相对较多,如网上购物、网络购票,等等,他们更宜接受新事物尤其是信息化带来的变革,也比较有激情。老教师通过多年的经验提升,多数已成为名师,基本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方法和风格,他们多数不愿改变,对信息化带来的变革积极性不高,而且名师所带的班级通常都是生源较好的班级,如果选名师及所带班级做试点,名师的压力也会比较大,会有许多顾虑,而选择成绩“较差”班级和青年教师做试点,即使失败也没有多大的影响,而如果试点成功,对自已却是一个很好的专业提升的机会,同时,对不愿应用信息技术或者排斥信息技术的教师来讲,也会起到一种倒逼的作用,最终整体提高所有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开展“能力提升工程”的前期调研

专家组要事先制作详细的调研方案,明确调研的目的、内容、流程、人员及分工等,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信息技术应用评价表,等等,既要有针对学校的信息化调研表,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研究、管理、成果等情况进行综合了解,又要有针对教师的课堂信息技术应用评价表,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实地考察、教师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全面了解学校一线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明确各学科一线教师实际应用的需求,并将这些问题和需求进行分类梳理,然后,开出对应的“处方”――培训、研讨、公开课、示范课、专家讲座、课题研究、竞赛活动,等等,针对目前我市的实际现状,培训也许是最直接有效的一个“处方”。

(五)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为确保培训取得实效,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上述调研了解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而且以校本培训和研修为主。

1.分设备进行培训

如触控一体机应用培训、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培训、投影+幕布的应用培训。交互设备一定要让设备厂家技术工程师参与到培训中来。

2.分阶段进行培训

先进行全员培训,讲授一些简单的、共用的东西,之后进行骨干培训,主要针对试点班级和学科的培训、再次是研究型应用培训,培训难度逐步提升。

3.分对象进行培训

如校长培训(包括副校长等校领导)、环节干部培训(如教务主任、教研主任等)、一线学科教师培训,等等。校长培训主要是提升校领导的认识,加大校领导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环节干部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一定要得到环节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也应对其进行培训。学科教师培训是主阵地,要以教研组为单位,针对前期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学科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培训,将培训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科教师培训一定要重视学科工具(如数学中的画图软件、公式编辑器等)的应用培训和学科资源的搜集、获取、加工、制作、传输和使用方面的培训。

4.分形式进行培训

培训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专家”讲,其它教师听的这一传统模式,要提倡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既要发挥教师空间、名师工作坊、研修社区等信息技术平台在培训中的功能,同时,也要开展专家讲座、公开课、示范课、借鉴前期征集的优秀案例和课例进行深入的校本教研等现场实践培训。

5.分层逐级培训

自治区培训地市专家组、地市专家组培训旗县区专家组、旗县区专家组培训学校专家组(即学校信息化应用骨干教师),学校专家组再进行校本培训,依次逐级培训。

(六)开展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推广

试点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试点教师在教学和日常工作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有效应用,使之逐步常态化。

三、进行考核评价和整改完善

以开始确立的“能力提升工程”的目标为依据,结合前期调研发现的问题和教师的实际应用需求,对试点校、试点班、试点教师的能力提升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验证以上能力提升的步骤和办法是否有效。比如:通过随机抽查试点教师应用信息化设备进行上课的比率和应用水平,与培训前进行比较,考察其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是否提升,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通过期中或期末考试,考察实验班的成绩和以前比较是否有所进步,和名优教师所带的“重点班”的成绩差距是否有所缩小等来验证“能力提升工程”的效果如何,从而营造良好的应用氛围,逐步提升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通过考核评价,对“能力提升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查漏补缺、逐步完善“能力提升工程”的各个环节。

四、全面推进“能力提升工程”

将“能力提升工程”试点后的经验在全市推开,整体推进,在推进中不断创新和完善。

五、“能力提升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成立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各校校长是能力提升工程的第一责任人),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该项工作,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既要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相关科室(如财务、人事、电教、教研)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同时,也要得到教育系统外部(如设备厂商、财政局、人事局、编办)相关部门的支持,如人事部门出台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评优、职称评聘和绩效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财务部门要保证“能力提升工程”所需各项经费按需足额到位。电教、教研和设备厂商共同为“能力提升工程”提供专业和技术支持,等等。只有各方协同推进,“能力提升工程”才能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

(二)完善机制,提供保障

1.建立强有力的督导机制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要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建设和应用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督查和指导。

2.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

每年对“能力提升工程”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不合格的给予通报批评。

3.要建立队伍保障机制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育技术队伍,为“能力提升工程”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三)拓宽能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笔者认为,就我市现在的实际情况,培训是最主要的途径,课题研究、竞赛评比活动、网络研修等是其必要的辅助手段。通过课题研究可将信息化应用不断引向深入,开展各类竞赛和评比活动,推广优秀应用和案例,要坚持能者为师,充分挖掘一线教师中的“应用明星”,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四)充分发挥全自动录播教室的功能

上一篇:租赁协议范本范文 下一篇:浙江省养老保险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