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养老保险条例范文

时间:2023-12-13 17:40:04

浙江省养老保险条例

浙江省养老保险条例篇1

善待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省1999年制定并于2002年修改的《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对建立和完善切合浙江实际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职工退休后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至2007年底,全省参保人数1076万,其中离退休人数160万,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1180元(2008年调整后为1310元),居全国省市第三位。基金累计结余604亿元,支付能力达到28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乡一体化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应对“银发社会”,是摆着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城镇个体劳动者参保、做实个人账户、完善退休金计发办法等问题作了新的规定。为进一步完善我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更好贯彻国务院决定精神,修改现行条例显得十分必要。省人大常委会适应新形势,对《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适时进行了修改。

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松绑

“养老保险金,我们这里都没有的。我们是按照工作量来定报酬的。”我省的立法工作者在访问在杭外来务工人员时,得到的最多回复是:“养老金交了也没有用,还不如直接加到工资里。”

据统计,目前,浙江省外来务工人员总数达1780多万,其中本省1260万、外省来浙520万,而参加养老保险的外来务工者只有200多万。在一般外来务工者眼中,并不把养老保险作为今后养老的依靠,养儿防老仍是他们心目中养老模式的首选。

除了观念上的问题外,更多还是制度的制约。现行条例规定,参保人员跨统筹范围流动的,只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不转移统筹账户资金。这意味着转入地将更多地承担职工退休后的基础养老金,并且还要承担今后养老金的调整部分。

举例而言,当一名农民工从A城市流动到B城市,作为接收的B城市,接收了转入人员后,在基金上,除了较少量的个人账户资金的转入外,却要支付其相当年限的养老费用;另一方面,退休人员在B城市生活,还要参与分享这个城市的公共资源,客观上加重了B城市的负担。

“目前,我省养老保险仍然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统筹,统筹层次太低、条块分割已凸现诸多社会问题。”浙江省一位政协委员指出,“全国农民工达1.5亿,制度建设的滞后,已带来严峻的社会问题,加快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已迫在眉睫。”

“流动人员养老金流动障碍,如果解决不好,将影响到几十年后这类人群的养老问题。”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养老保险处的同志表示,“完善流动人员的养老保险关系续接,将会更好地维护参保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将极大地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的养老方式从传统的依靠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的模式转变,从而大大缓解今后政府的养老压力。”

我省外来务工人员多,但由于无法跨省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致使外来务工人员不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修改条例过程中,有的地方建议对来浙务工人员参保后回原籍地的,明确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处理,或者对外来务工人员实行相对独立的基本养老保险办法。

由于跨省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属于涉及省际关系的全国性问题,地方性法规无法解决。鉴于目前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正在考虑制定相应规定,为此,修改决定作了衔接性规定,明确参保人员跨省流动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个人账户档案和储存额的转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目前,由于个人账户资金储存额较少,职工退休后所需的养老金主要是从统筹账户支取。为减轻本地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实践中,一些地方对养老保险关系的转入设置限制条件,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如一些地方对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入本地的参保人员,要求其在本地的实际缴费年限应满5年或7年等。

有的地方提出,省级统筹前,统筹地区对基金平衡承担保底责任,立法应当兼顾省内不同统筹地区的合理利益诉求,参保人员在本省跨统筹范围流动的,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同时,按个人账户储存额的一定比例转移统筹账户储存额。有的地方建议增加各地不得设置此类限制性规定的内容。

为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修改决定规定,各地对省内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不得设置限制条件;同时,考虑到转移统筹账户储存额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且难以明确一个固定的比例,因此,修改决定授权并要求省人民政府制定保障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续接的具体办法。

建立延缴制度,修改最低标准

市民陈先生今年59岁,他1997年参加养老保险,到2009年退休时才刚刚缴费12年,不满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累计满15年的规定,按照现行条例的规定,他将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不到养老金。

现行条例规定,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条件但缴费不满规定年限的,不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根据该规定,如果参保人员应缴纳15年养老保险费,因各种原因致使其退休时未缴满15年,即使仅差一年半载,也无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同时也不允许其通过补缴相差年限来取得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各地普遍反映,这一规定没有为参保人员通过自愿延缴来达到缴费年限,从而享受正常的基本养老金待遇留下空间,存在明显缺陷,有欠公平合理,也不利于激励参保缴费。同时,将未缴满规定年限的职工一律简单地、绝对地排除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范围之外,与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目的相悖。

为建立和完善更为公平合理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激励职工参保缴费,实现普遍的老有所养,修改决定规定:“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不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规定的,参保人员个人可以按照当地城镇个体劳动者的缴费标准延缴,延缴后符合第三十一条规定条件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此次法规修改的又一个重点问题是,最低基本养老金的标准定多少?立法调研中,不少地方反映,最低养老金按照现行条例规定的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计算,一些地方的最低基本养老金高于当地在岗职工工资。例如宁波、绍兴、湖州的最低基本养老金均高于当地在岗职工最低工资10%以上。此外,还出现同一地区内参保早、缴费年限长、缴费多的退休人员与一些参保晚、缴费年限短、缴费少的人员领取相同基本养老金的现象,不少地方出现了缴费满21年或者22年的职工与缴费满15年的职工,退休时领取相同数额养老金的情形,不利于形成“早参保、多缴费、多得养老金”的激励约束机制。

为克服现行制度的弊端,并兼顾新老制度之间的平稳过渡和衔接,在综合考虑居民目前生活水平、各地平均养老金水平、基金支付能力的基础上,经过测算,修改决定将最低基本养老金标准确定为当地上年度月平均基本养老金水平的60%。这样规定,可以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并能够适当平衡各地最低基本养老金水平,抑制其过快增长。

保留“双低”政策,扩大参保范围

“‘广覆盖’大社保体系的推行,说明浙江省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澳大利亚世界养老保险中心主任约翰•皮哥特教授表示,“实践证明,‘双低’政策是一项行之有效的过渡政策,把为数众多的非公企业从业人员积极有效地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为今后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尽可能扩大参保范围,同时又兼顾一些规模较小、盈利水平低的乡村企业及其职工的承受能力,现行条例第五十七条授权省人民政府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这类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双低”政策。

但是,1999年制定的“双低”政策是否已经过时?“双低”政策在实践中是否走样?

在修改决定草案征求意见中,对是否继续保留和实行该政策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一种意见认为该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养老保险扩面工作,有利于职工权益的保护,根据当前实际保留这一政策是必要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双低”政策影响了企业的公平竞争环境,实践中不少地方是企业按低标准缴费而职工按正常比例缴费,如果职工仍按低标准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明显不公平,应当取消该政策。还有人建议,“双低”政策不要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可作为单独险种。

浙江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研究后认为,根据目前不少企业规模小、负担重、经营困难等情形,为了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实行“双低”政策,适当降低这类企业和职工的缴费标准是必要的,但对参保职工而言,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平,为避免其适用范围不当扩大,建议将其适用范围明确为“规模较小且盈利水平低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另外,针对“双低”政策可能影响企业公平竞争环境,法制委员会建议省政府适当调整缴费标准,尽可能摊平企业负担;进一步完善计发办法,保护职工合法权益。

省人大常委会采纳了法制委员会的建议,新条例在保留“双低”政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相应修改。

如果说,“双低”政策是养老保险扩面的传统法宝,那么要织起一张更大的养老保险网,无疑需要祭起新的利器。

据省人事厅统计,目前,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但未纳入编制管理的职工约有10万人。这类未纳入编制管理的职工无法参加行政或者事业保险。同时,由于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其中绝大部分也没有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为保障这些职工的合法权益,修改决定明确将其纳入参保范围。

浙江省养老保险条例篇2

论文摘要:建认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浙江的农村社会保障面临挑战,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不少的问题二因此,应当建立城乡一休化的二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推进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改革发展、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浙江省不仅进入厂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二位,由于浙江的社会经济较发达、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速度上升迅速,浙江乡村衡量老年型人口的四项指标均高于城市地区‘可见,浙江乡村的老龄化程度比城市地区严重,面临的挑战比城市地区更大(见下表)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浙江作为全国第一个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的省份,更应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先行一步。

一、浙江省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在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上有了拓展:一是集中在敬老院供养,由所在村提供粮食资金,由乡镇企业收人、乡村提留和地方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二是老年人分散供养,由村级基层组织给予照顾。但这一保障项日所涵盖的老年人口比重较小。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救济,主要是建立在.“三提五统”基础上的“五保”制度。此外,浙江从2001年起,将农村居民也纳入到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中。当然,能享受到这一制度的人,目前所占比重较小。

目前,浙江的农村老人养老模式大致有三类:

一是家庭养老模式——养老经济上的支持力来源主要是来自家庭成员;二是自我养老模式——主要的经济支持力来自自我的储蓄或者其它的劳动所得和投资所得;三是社会养老模式——主要的经济支持力来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养老金支持或者是社会人道主义的帮助。在上述三类养老模式中,又以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为主。

在社会养老模式中,其主要经济支持力来自以下几种类型:

(一)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是浙江农村的一个新型养老模式,1995年在全省展开。由于目前农村养老保险正处于过渡期(由民政部转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有此交接工作还没有完成,所以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没有大的发展。

(二)农村社区农民退休金制度这是富裕农村社区为保障本社区老年农民养老的一种形式,其资金主要来自村办企业的利润、出让土地款或其他集体经济资产。村养老基金实行退休金制度,其标准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而定,不同程度地解决了本社区农民的养老需求。

(三)计划生育养老保险与计划生育公益金等计划生育养老保险的保险对象是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与纯女户父母养老保险。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浙江提出了在全省探索建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重点对有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进行社会救助.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障近年有所发展,但目前浙江农村仍以家庭养老和以个人自养为主,作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核心部分的社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城乡养老社会保障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其存在的问题十分尖锐和复杂。

(一)认识偏差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深受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浙江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最大误区:由农村解决自身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

(二)立法滞后农保工作至今尚没有一部完整规范的、由人大通过的法律,导致实际工作中体制关系难以理顺,法律责任不明确,政策尺度难把握(如开展农保与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等矛盾,直接影响农保制度的确立。

(三)基本方案尚需完善首先,方案需进一步精算。现行方案缺乏令人信服的坚实依据,尤其是在一些具体测算指标上尚无完整的体系。其次,如何体现风险共济的保险原则。目前浙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完全个人账户制”,这种方案权益关系明确、符合农民的心理。但它背离了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政府、单位和个人的基本特征。同时,完全的个人账户制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无法统筹、难以体现风险共济。这又背离了社会保障的根本性质。

(四)社会化水平低,投保人数占应保人数的比例小国家规定农村养老保险对象为20 - 60岁的农村居民,但是目前浙江农村20-60岁的投保人数占应投保人数的比重不足50 % 。

(五)人均参保值低,根本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基本养老的需求到1999年底,全国有8000多万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累计收人保险金仅为184亿元、1998年向59.8万参保人发放养老金“人均42元”(中国社科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课题组,2000),略高于各地支付给“五保”老人的平均费用。这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只能起补充作用,而不能起保障作用。

(六)养老金缺乏适当的保值增值措施,投资渠道单一目前浙江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存人银行,二是购买政府债券。这两条途径的收益率都非常低。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如果不能实现当初农民投保时国家承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12.9%的利率,则养老金不仅不能保值和增值,反而会贬值。

(七)公平性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般是补干部不补群众,干部补得多、群众补得少。

(八)管理不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分散,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机构设置不健全,使得管理水平低下。加之将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管理、使用集于一身,有悖于国际上将征、管、用分离的通行做法,致使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难以得到保障。

三、发展趋势——对策思考

对于农村养老问题,如果仍然局限于从农村寻找解决的途径,必然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应当看到,正是农村特别是广大的农民工对城市经济的无私贡献,推动了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21世纪,农民的养老问题陷人了困境。如果不能及时建立以社会公平为前提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来推动城市的发展,势必会极大地挫伤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要最终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只有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这样,广大农民才能真正公平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一个重要原则:损益补偿。也就是说,在此政策中受损的群体在彼政策中应得到相应补偿,以利于维护各种利益的均衡。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损益补偿”的具体表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大势所趋。浙江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和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理应为全国树立榜样。浙江以强大的经济后盾来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支持条件

1理论支撑

(1)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符合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社会保障有两个基本理念:生存权和社会公平。首先,生存权具体表现为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其次,社会的发展追求两个目标:即“公平和效率”。市场经济自动倾斜于效率,社会保障则是通过国家干预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而向公平倾斜的制度。当然,这两者之间需要实现最佳组合。

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上看,社会保障的第一责任人是政府,其基本要求是保障每个公民基本生活的尊严。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国家可以根据具体的地区条件,采取不同的方式,以体现保障水平的区域性差异等。但是,差异性必然以普遍享有社会保障为基础,必须以“社会公平”为前提。

基于社会保障的上述理念,构造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必须以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代际和谐,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发展目标。农村老年人同样是法定公民,政府和社会有责任来保障其晚年的生存状态;而他们无固定的养老收人、其生活风险和困难程度要甚于城镇老年人,从而更需要社会保障。

(2)浙江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迫切性和必然性。第一,浙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的过程,实质上是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不仅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消除城乡壁垒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第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应对农村老龄化的需要。浙江农村正面临自然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双重压力。大多数老年农民既无积蓄(或少得可怜)、又无保障(没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覆盖面小且保险水平低,其生活基本上依赖子女的供养。这种供养缺乏“制度”刚性,弹性余地很大)。农村老年人口的“老有所养”成为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政府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三,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摆脱浙江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困境的惟一途径。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采取属地管理。农民只有取得当地集团的成员权,才能在需要社会保障时得到一定的保障。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使农村过剩劳动力真正从经营土地上转移出来。也就是说,要使农民自觉地从土地保障中解脱出来。这就必然要求有新的社会保障作为替代机制。

(3)笔者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第一步,在农村首先建立与城镇相类似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保险(养老和医疗保险)法定化、补充保险(商业保险)市场化和救助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线,救灾救饥等)社会化的机制灵活的农村“社保”体系;第二步,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保障系统,为实现城镇社会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之间的制度接轨做准备,最终完成两者之间的转换与衔接、真正实现一体化。

2实践条件

(1)浙江的经济发展良好,为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浙江的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这一切都为进一步健全浙江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浙江人口年龄结构处于“黄金时期”,为建立农民养老保障提供了最佳时机。人口生育率的快速下降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口会逐步超过未成年人口,而进人老龄化社会和随之而来的高龄化社会。在这一人口变动过程中,某一时期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中间大,两头小”的人口结构,也就是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都比较低,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人口学者称这段时期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黄金时期”。

一般来说,这样的“黄金时期”可以持续30年到50年,并主要取决于生育水平下降的速度。生育水平下降越快,高比例劳动力的潜在发展机会就越大,黄金时期的持续时间也越短。浙江的老龄化来得又早又快,其发展机遇也既早又快,稍纵即逝。

研究结果表明,一个社会的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的30-40年是储备积累资源、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最佳时期,时间少于此期,则会使养老基金储备不足;时间太长,又必须面对巨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等问题。据预测,浙江将在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进人老龄化高峰期。我们必须抓住现在的“黄金时期”快速起步,时不可失,时不我待。

(3)农村居民的养老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建立新的养老保障体系提供犷心理基础与思想保证。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经过十年的发展,已建立起了初步框架,具备了进一步完善的许多可行性条件。据对浙江农村的有关调查显示,62.6%的农民认为有必要交纳农村养老保险金,只有8.3%的农民认为没必要交养老保险金。可见,解决养老问题切合大部分农民的需要。用养老金方式养老已逐步被农民接受。这说明,农民养老保障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为建立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与思想保证。

(4)加人世贸组织,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世界接轨创造了时代机遇。进入wto以后,社会保障的运作与管理将越来越规范化、公正化、社会保障的体系与制度趋于法制化和科学化。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必将与世界接轨,要接受世界的评判。目前我国正在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组织机构的培养与建设,其发展速度很快。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性教育在浙江的迅速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专业化队伍和专门化机构力量将会得到改善,从而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世界接轨创造了时代机遇。

(二)建立与完善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总思路

以人为本,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国家财政一体化与区域财政适度差异相结合,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集体、社会等多元投人为渠道。积极提高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程度;量入为出,分类指导,分阶段运作;逐步取消城乡差异,确保物质供养、兼顾生活照料、注重精神慰籍,稳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的城乡一体社会保障现代化管理体系,实现浙江省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具有适切性的“三位一体”的农村养老模式

浙江省养老保险条例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我国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始建于1955年,60多年来,对保障退休人员生活、稳定职工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这种制度也逐步暴露出诸多矛盾和问题。比如,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与企业在养老体制和养老待遇上形成了“双轨制”等。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牵涉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正确处理好改革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关系到人民利益、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

一、浙江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概述

2008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8]10号),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五省市先期开展试点工作,探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浙江省作为先期试点省份,做了一些积极和有意义的尝试。省内部分市县进行了养老保险费的缴纳,如宁波市,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4%,其中单位补贴2%,随着工资收入增加缴费比例随之调整,最高不超过8%,市本级范围内单位缴费率为21%,各县(市)市在低于21%的幅度内进行具体测算;金华市职工个人每月按照本人缴费工资的7%缴纳,最终达到8%,用人单位每月按照职工缴纳工资的22%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杭州市职工个人按本人缴费基数的7%缴纳养老保险费,参保单位按单位缴费基数的23%缴纳养老保险费,等等。2015年以前,浙江省内各市在缴费范围、个人及单位缴费比例、缴费基数等方面没有统一规定,没有统一比例,且费用仍主要由财政与单位共同负担,而与缴费多少没有很大关联。省内在改革试点推进中十分谨慎,速度缓慢,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15年1月,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5〕2号),规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方向和内容,标志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了关键性进展,意味着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15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浙江省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对改革的范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职业年金制度等作了明确规定,在养老保险缴费上,浙江省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费基数是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个人缴费基数按本人缴费工资来算,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分别占缴费工资基数的20%、8%;建立职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由单位、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8%、4%来缴纳,该基数与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一致。实现了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业务经办进展情况的通报》(浙人社发[2016]29号),截至2016年全省已有6871家机关事业单位办理参保登记手续,参保人数32.63万,其中在职缴费20.91万人,领取养老待遇的退休(职)人员11.71万人。从省本级来看,参保单位323家,在职缴费3.15万人,领取养老待遇人员1.04万人;从各市县来看,参保单位6548家,在职缴费人员17.81万人,领取养老待遇人员10.61万人。30多个统筹区,成立了专门经办机构或在经办机构内部增设业务科室,200多名工作人员专职从事业务经办工作。多个统筹区开设了基金支出户开户银行、开通了业务经办管理信息系统、启动了业务经办工作并支付养老金,为顺利完成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浙江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自2015年8月浙江省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以来,基于试点时期积累的经验及改革前的精心设计,浙江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比较顺利,但改革毕竟触及到浙江省3万多个事业单位百万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依然严峻。

1.专门法规缺失

当前,我国20多个省份公布了地方养老金实施方案,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仍然没有统一的法律政策,更没有针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法规细则,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主要是由各地方制定不同的实施办法实施意见来推进的。浙江省2015年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6年又针对《意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出台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由于立法滞后,缺乏法律依据,导致实施意见、办法等缺乏根基,在没有完善设计的情况之下,导致了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现状。事业单位对实施多年的传统养老制度进行改革,仅仅依靠行政部门的一些政策来推进,缺乏约束力和强制性,阻力大且不规范。

2.信任问题

浙江省事业单位已经实施了绩效工资,除改革性津贴、特岗津贴保留外,其余均纳入绩效工资范畴,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及总量受到较为严格的规范限制,不得突破。浙江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由绩效工资和基本工资构成,与绩效工资改革前比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缴费基数比较低,未来养老待遇或会受其影响。此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对“中人”特别设计了10年的过渡期,以保证“中人”退休后10年内待遇水平不降低,但10年是不是一个合适的期限,能否保证全体“中人”的养老水平不低于改革前,10年过渡期后会不会由于没有政策依据而面临待遇断崖式下跌的风险。“中人”目前退休要返回至2014年10月1日这个时间点,暂时按老办法计发退休费,至今未按新办法进行养老金清算。鉴于此,大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对社会化养老缺乏足够的信心和信任,不利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3.关系接续障碍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目的是改变养老”双轨制”现状,重要意义之一是可以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形成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从目前实施情况看,浙江省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统筹层次比较低,而且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根据浙江省规定,参保人员在同一统筹范围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流动,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参保人员跨统筹范围流动或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并以本人改革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基金。由于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制度仍有较大差距,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金仍高于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加之省内各地区养老待遇的差异,导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向企业及基层地区流动,必定会使其养老保障权益受到损失,即便是在省内各市区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权益也将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了人才地顺利流动。

4.违规风险

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浙江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和职业年金实行实账积累管理方式,此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基金和职业年金,由单位缴费的部分为个人缴费工资总和的28%,并且先涨工资后缴费,以调整在职人员的基本工资来对冲养老保险的缴费成本,以保证职工个人收入水平基本不下降。调资及单位部分养老保险缴费额除财政补贴的部分经费外,其余大约3/4缴费资金需要单位自筹,对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事业单位来说,经费压力非常大,尤其是清算2014年10月至2016年的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时,由于当年的经费预算支付不足,社保清算不容置缓,导致一些参保单位只能全力以赴各方筹集资金,难免会出现挤占和挪用资金现象。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相对有限,每年要支付大额的养老保险费,如果不解决筹资问题,资金违规使用的风险将一直存在。

三、浙江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宣传工作

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个人由不缴费到缴费,在心理上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破旧立新,必须要持续深入加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逐渐克服人们心理惯性的影响。同时,要尊重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多年来形成的对工作单位的热爱之心和归属之感,要针对群众关切的问题准确解读政策,让大家认识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是要剥夺退休人员的养老权利,而是要破除原来单一地依靠国家和单位保障、社会养老不公平及自我保障意识不强的传统制度,建立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体现公平原则、适合事业单位行业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宣传,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认识到参加养老保险是老有所养的重要保障,是抵御各种不可抗拒风险的安全网,相信政府以人民福祉为己任的宗旨是最可靠的保障。

2.完善制度供给

有效的制度供给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根本保障。因此,要尽快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法规,或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进行修订,或者制定出相关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法规,又或者制定专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管理条例等,从制定单项法规入手,将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的目的、原则以及权利和义务等进一步明确,破解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只有先行立法,将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社会化与制度化,进而实现其强制性,有效遏制改革中的违规问题,从而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康持续发展。

3.强化资金筹措

事业单位不能等靠财政拨款,要依靠自身管理和改革来实现开源节流。比如高等院校,属于公益二类事业机构,办学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自筹资金主要来源于服务性教学收入、科学研究和产业开发收入、社会捐赠等。高校应该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从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中获得资助;充分发挥基金会和校友会的作用,扩大社会捐赠的来源;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编制管理,节约成本;积极开展教育资源的经营等等,千方百计地增加学校收入。政府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需要承担一定的转制成本,通过发行债券、,变现部分国有资产以及不断探索新的筹资渠道等方式,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政府应该为事业单位合法合规筹集资金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以此缓解财政和事业单位的资金压力,杜绝单位违规使用资金情况。

4.提高统筹层次

逐步建立省级养老保险基金调剂制度或实行省级统筹,不断提高统筹层次,解决地区差异。建立企业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物价变动、职工工资增长、收入水平提高等情况,并兼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财政负担能力等因素,加快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加速双轨制并轨的速度,尽快缩小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在养老保险制度上存在的差异,既更好地体现了社会公平和公正,又有助于实现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单位间合理、顺利流动,使职工的利益得到有效的维护。

5.建立激励机制

逐步建立缴费与待遇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目的是规范收入分配制度,使收入与绩效密切相关,优绩优酬,更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绩效工资水平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改革的全面深入进行,实行动态调整,对绩效好的事业单位,确定绩效工资上浮幅度,允许其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允许事业单位在自筹资金能力比较强的前提下,提高职业年金的缴存比例。缴纳的费用和享受的待遇要成正比,多缴多得,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同时,要做到省内各市区之间、新旧制度之间、新老人员之间的统筹兼顾,妥善解决不同地区间、新老制度下,在待遇水平上的衔接,既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平衡,考虑到老制度下退休人员的既得利益,又应该保障缴得多的地区享受更高的养老待遇,尤其是要解决好“中人”的养老待遇平衡问题,增强其对改革的信任度,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们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5]25号).

[2]俞贺楠.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中养老保险问题研究[J].社会保障,2016(3).

[3]刘智.浅谈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经营管理者,2016(3).

[4]连明伟.基于事业的那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分析[J].发展研究,2016(1).

浙江省养老保险条例篇4

论文摘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试点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浙江省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及城保准备不足,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家庭和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建立祈农保制度迫在石捷。针对新农保面临的覆盖面和保降水平、基金保值增值和可持续性及与其他社保转续等问题,提出分类保障分步扩面,分层管理分级补贴筹资,保持制度弹性兼容性接续等措施,从低水平起步,以保基本为目标,推进新农保的试.点和推广。

随着浙江省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进城,人口老龄化到来特别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以家庭和土地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制度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而城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目前还没有为农业转移人口的参与做好准备,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迫在眉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试点,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浙江省经济总量、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排名均非第一,但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却一直领先于全国。目前,在全国省区中已率先做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障的全覆盖。考察浙江省新农保试点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推进浙江省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及对其他省市的试点和推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浙江省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考察

浙江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始建于1992年,根据民政部下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浙江省在杭州、宁波和嘉兴三地的14个县(市、区)进行农保试点,并于1995年颁发了《关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全省农保逐步发展起来。1999年后由于农保政策本身乏力及政府态度动摇,全省农保工作处于维持状态。2004年浙江省了《关于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努力建立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适当补贴和统帐结合方式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从2006年始有29个市县率先启动了区别于“老农保”的新政策。2008年以来,又有16个县(市、区)启动了新政策,截止2008年底参保人数已有近50万人。

(一)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2008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各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试点”和3月份全国人大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各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之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在2009年9月22日出台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中规定,从2010年1月1日起,全省凡符合条件、年满60周岁的本省户籍城乡居民,都可按规定享受政府提供的每人每月60元基础养老金。全省有11个县(市、区)被列入试点范围,其中淳安县、余姚市、平阳县、德清县、嘉善县、嵘州市、普陀区、绪云县被列入国家首批新农保试点县(市.区),永康市、江山市、玉环县被省政府列为试点县(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基础养老金自2009年12月4日在淳安县文昌村首发以来,各县(市、区)均举行了基础养老金首发式。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1月25日,全省101个市、县(市、区)中已有90个统筹县(市、区)的基础养老金已经发放到位,全省590万60周岁及以上的城乡老年居民能足额领取到基础养老金。

国务院在2009年9月公布新农保试点文件以前,浙江省从2006年就开始在29个市(县)率先启动了区别于“老农保”的新政策,变“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为“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筹资,实行个人缴费、公共财政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补贴的资金筹集机制,在强调农民自身的缴费责任之外,还体现出了政府公共财政的扶持作用,参保人员个人缴纳的养老费全额记入个人账户,而政府财政每年作出预算安排,注入养老金基金,确保养老金的支付能力。这些市(县)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还分别探索出了“一体化”的嘉兴模式、“四保一体”的慈溪模式和“3+2"的临安等模式。这些农保新模式与后来国务院公布的新农保政策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合理性,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养老问题。国家新农保政策公布以后,这些先行的市(县)正在抓紧调整和完善当地的政策,做到与国家政策衔接。

(二)充分体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特点。浙江省新农保的对象明确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为主。嘉兴市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规定,全市年满16周岁至60周岁不符合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愿一次性低缴费参加农保的各类劳动者,都将被纳入应保尽保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2008年共有80万农民符合参加条件,财政将补贴3.5亿元。比较“老农保”实施方案,由于纯农户参保没有相应的集体补助,因此,纯农户参保的并不多;而新农保明确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为主,对农村各类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要求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障。这充分体现了新农保的普惠性、基础性和公平性。

与“老农保”单纯依靠农民自我储蓄积累相区别,浙江省新农保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地方财政补贴”三方分担保障费的筹资机制。财政不仅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和缴费年限养老金,而且对参保人缴费实行补贴。对参保人个人缴费,建立了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引导鼓励农民参保缴费。1992年民政部制定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基本方案中规定了“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资金筹措原则,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对参保的农民来说,集体很少有给补助的,国家扶持也常常落空,实际上社会养老保障对农民来说是一种个人养老储蓄。新农保中市(县)、乡镇、村分级补助补贴的资金约占一半左右,个人缴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50%,因而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保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全省各地60周岁以下的城乡居民参保踊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特别是45周岁一59周岁年龄段人员参保意识强、积极性高。据浙江省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2月底全省的保费收入为590.68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0.3%,其中人身险为365.82亿元,增长4.4%,寿险为323.62%,增长了4.6%。

浙江省新农保制度还具有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可衔接性。国务院公布的新农保试点仅覆盖农村居民,而浙江90个县(市、区)从2010年1月旧起,全部启动实施《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规定具有本省户籍,年满16周岁(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除外)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均可在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该规定所纳入的参保对象比国家公布的要广,这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预计到2012年,全省实现新农保制度全覆盖,将比国家计划提前8年完成。新农保基本与城保制度相一致,其区别主要在于缴费基数不同,这可通过调缴费基数实现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的衔接。因此,新农保也可以认为是通向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平台。

(三)大力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管理水平。浙江省在全国统一标准版新农保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本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政策和经办模式实际,进行了统一软件本地化开发。该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于2009年10月25日启动。目前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信息系统己经能够满足符合条件、年满60周岁的本省户籍城乡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以及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业务经办和统计分析的要求。2009年底,浙江率先完成了对全省发放基础养老金的业务支撑。2010年该信息系统将完成对试点市县的业务支撑,2012年全省将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信息系统全覆盖。浙江省将实现以信息化手段支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的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督、决策支持等工作,用信息网络系统提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浙江省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克服了因“老农保”制度设计上存在的筹资渠道单一、公共财政支持不足、集体补助难以落实以及农民缴费困难等问题,所导致的农民参保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社保工作难以开展而处于停滞不前、维持现状的状态。因新农保政策设计本身的科学合理:强调国家对农民养老所承担的重要责任、明确政府资金投入原则要求;在制度模式中确立基础养老金制度,明确地方政府对农民养老缴费的补贴制度,实现了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成为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新的政策安排,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在认识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但是,新农保也面临着一系列足够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涉到新农保制度能否持续发展。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及保障水平问题。新农保制度实行以来,一些地方的小城镇户籍的居民,由于他们只是改变了户口,未离开土地,仍然处在既入不起城保也不能入农保的尴尬境地。新农保使广大农民养老金从无到有,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仍然偏低。浙江省规定的新农保缴费标准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和500元,五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参保档次,多缴多得。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缴费年限养老金三部分组成。在不计利息、且现行基础养老金金额及政府补贴标准不变的前提下,假设参保人今年45岁,年缴费100元,连续缴费15年,到60岁时,每月能领取养老金104元。而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衡州市2009年的农村低保标准线就己经达到每月188元。也就是说该参保人巧年后所领到的养老金还不及现在衙州市农村的低保金。可见,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仍然很低,同时农村和城市的养老保障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可持续性及保值增值问题。按照浙江省2009年9月20日公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规定,社会统筹资金由财政提供,省财政按照省里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60元基础养老金给予补贴,其中参保人所在市、县(市、区)财政对参保人缴费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月30元。根据浙江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月到8月,全省地方预算收入仅增长5.6%,而财政支出增长达17.3%。初步测算,预计2010年全省各级财政将为此项支出金额为45亿元,其中省财政将支出14亿元,这会给省财政收支平衡带来不小的压力。由于新农保基金的筹集中,一半左右来自于地方财政特别是县、乡镇两级和村级集体的积累。在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吃紧,而承担的社会事务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新农保作为一个刚性的制度安排,没有国家和省一级财政的持续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对养老基金筹集和待遇支付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而且,由于地区经济状况的不同,还会带来财政支付能力的差异问题。随着新农保工作的普遍展开,农保基金总量会急剧增加,如何利用现在基金的滚存结余的运营来达到保值与增值的目的,以便渡过农村人口老龄化高峰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危机,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据史料显示,2006年浙江社保基金的综合收益率大约为1-2%,而同年浙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了3%,社保基金基本上是处于贬值状态。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础建设不完善及与其他养老保障转续问题。新农保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能否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服务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从2009年9月新农保政策公布实施以来,广大农民参保热情十分高涨,踊跃参保。但是,依据我们课题组的调查,目前浙江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构建设并没有跟上农民参保的需要,还没有做到机构、经费、场地、制度、工作、服务“六到位”,还没有一支能够延伸到村民小组中的社保工作队伍,为参保农民提供及时快捷的服务。

随着我省农业劳动人口(主要包括在乡务农的农民即耕地农民、进城务工的农民即农民工和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既失地农民)的流动性日益频繁,失地农民由城保转换到新农保、耕地农民由“老农保”转换到城保或新农保、进城农民工由“老农保”转换到城保、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农保等等,势所难免。实现新农保与其他社保在全省范围内规范转续,结算不同社保政策间、不同地区间的基金,承认农村居民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养老保障权益,还缺乏详细的办法。加快省级统筹步伐,提高统筹层次,解决地区间因利益关系而影响社保关系转移接续,以及加快信息化联网建设为转续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尽管新农保制度确定了体制转轨接续的相关措施,但并未形成合理的转轨接续成本筹集与分担机制,能否实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平稳过渡,把乡镇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的养老体系,试点结果是否具有推广性尚待观察。

三、浙江省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加大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一项处于头等重要地位的基本任务。新农保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到浙江省农民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浙江省新农村建设、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试点与推广,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障的多层次全及盖。浙江省各地政府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具体办法,实施分类保障、分级补贴、分层管理、分步推进。积极扩大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将所有城镇被雇佣人员,包括进城农民工,均纳入到城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内;坚持权益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分清雇主和雇员的缴费责任;设计出高低不同的社会养老保障缴费标准、不同的报销比例和给付水平,允许参保人员自主选择,并给予不交费或者低缴费的优惠待遇,以提高进城农民工放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而加入新制度的收益。

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务必坚持从低水平起步,以保障基本养老需求为目标,然后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务必同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农村实际、农民承受力相适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人群的农村养老方式,不同区域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现状,来进行分类设计和分步实施,建立与地区经济增长非均衡战略相适应的农村养老非均衡保障制度。同时,新农保制度建设要与其他养老保障措施相配套,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仍然不能完全脱离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其他措施的实际情况,要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达到保障老年生活的目的。

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决不能以行政手段强制农民参保,而应以制度优越性来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自愿参保。城乡社会养老保障的全覆盖并不意味着城乡居民100%的覆盖。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首创的德国,其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经过了120年的发展实践,至今,其实际覆盖率也未达到100%,而是90%左右。尽管浙江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全国领先的位置,但仍未达到构建全民养老保障的经济条件。少数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未必要强求建立新农保制度,或许,在这些地区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采取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增加社会救助资源的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可能是更为有效和现实的选择。

(二)大力拓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筹资果道减轻财政压力,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与可持续。浙江省各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放松投资管制,为农村养老基金创造更多的投资渠道。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提供的资料,允许社会保障资金投资的国家,其保险基金投资比例一般为:公司股票60%,公司债券17%,政府债券6%,短期贷款3%,抵押贷款11%,房地产投资3%。借鉴国际经验和依据我国金融市场的现实,养老保障基金的投资渠道在保留必要的备用金的前提下可以有存入银行,购买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还有房地产等投资渠道来拓宽。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监管机构,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金限制性投资政策,确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健康持续发展。从国际财政支出结构看,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支出项目,是必要的费用。如加拿大的社会保障项目为39%,日本为37%。而据浙江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社会保障支出为15%,而这15%的社会保障支出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了城镇居民。目前浙江省城镇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而农村养老保障才刚刚开始起步。所以,应根据城市反哺农村的原则,各地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收入基础上,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社会保障资金向农村养老保障适当倾斜,并深化社保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节约管理成本。

(三)有效解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接轨转续问题,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降的有效街接。城保应保持开放性的特点,使其具有与原来城镇职工和新农保的衔接接口。当参保人员身份转变后能够实现养老保障待遇的转移和参保年限的积累;提高城保的统筹层次,赋予社会统筹帐户基本养老金既得受益权,使社会统筹帐户成为一个可以携带的账户形式,便于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时养老保障关系转续;加强社保信息系统建设,使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转移就业时,可以将城保与新农保中的统筹账户受益权和个人账户基金结余顺利转移。比如,对失地农民,通过转换新农保受益权和“土地换保障”的方式,获得城保社会统筹帐户基础养老金受益权。

浙江省养老保险条例篇5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浙江在新阶段的发展要求

2005年,浙江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是全国率先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发展时期的省份。浙江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结构已发生深刻的变化,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新阶段。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浙江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把解决城乡分割、农工分离的难题作为突破口,打破城乡二元体制,2005年颁布了《浙江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004年实现了近5年来的首次回落,由2003年的2.43:1缩小到2.39:1。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缩小城乡差别的基础,在2005年全国百强县名单中,浙江的上榜县(市、区)有30个,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之首,全省超过1/3的县(市、区)跻身全国百强。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有106个欠发达乡镇与沿海发达地区106个发达乡镇“结对”共谋发展,众多发达地区的产业加速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使得欠发达地区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百姓收入有了明显提高。2005年,浙江省级重点扶持的211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村由2003年的556个减少到300多个,1000元以下贫困人口发生率由7.8%降为5.9%。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不断加大社会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逐步改变了以往经济发展腿长、社会发展腿短的局面,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快提升。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全国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评估,浙江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已列全国第3位,位居上海、北京之后。

二、加强社会建设是浙江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浙江经济已经形成规模,市场发育日益成熟。政府在处理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已经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建设在推动浙江深入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浙江过去致力于发育市场,现在更加注重发育社会。政府通过扩大公共服务、购买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会事业等方式,大大增强了调控能力和服务能力,形成了小政府大服务的格局。我们在调查中感到,地方政府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观念,即政府、市场、社会是三种不同的运行机制,关键是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浙江发展社会事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加强公共财政建设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会事业。这些年来,温州、台州、义乌、萧山等地,纷纷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引入社会发展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教育卫生等事业。2004年,浙江成为全国各省区中第一个基本普及15年教育的省份,流动人口适龄子女的入学率达9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浙江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4.18%,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65.75%。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浙江也认识到,随着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快速增加,社会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浙江认真总结推广“新枫桥经验”,重视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的体制机制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国社会安全感调查中,浙江排在前面,不是偶然的。适应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变化,浙江加快城乡社区建设,加强对社区居民自治功能的整合,发挥社区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等方面的作用,构建社会基层的新型社会管理网络。浙江在乡村社区建设中把“中心村”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村庄整治和建设,推动农村社区服务业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使现代服务业的网络向农村新社区延伸。随着组织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浙江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方法,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社会的自组织能力。浙江目前民办非企业单位达8000多家,在全国位居第二,绝大多数民办非企业单位都属于教育、医疗类组织,提供了近9万个就业岗位。

三、共同富裕是浙江发展道路的一个新特点

通过发展人人创业的“老百姓经济”,浙江走出了一条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路。主要表现在:与其他省份相比,浙江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都较小。比如,从社会收入差距看,浙江2003年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4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乡差距看,2004年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是3.2:1,而浙江是2.4:1;从地区差距看,浙江的欠发达地区人口和农村贫困人口比例远低于其他发达省份,即便是浙江欠发达的丽水和衢州地区,其农民人均收入也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另外,浙江正在积极推进统一公务员的工资工作,如浙江的义乌,公务员统一了工资水平,全部取消小金库和单位化的奖金、津贴,同一级的干部,在财政部门和档案部门工作,工资水平是一样的,而且各地方机关聘用的司机、清洁员等,工资水平也是统一规定的。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自1986年以来已连续19年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浙江在1997年摘掉了最后一个贫困县的“帽子”,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县的省份。与此同时,中等收入人口的比重不断扩大。浙江是外来农民工较多的一个省份,到2004年,浙江流动人口达1200万左右。浙江现在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和本地生活,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在这方面,浙江重点抓了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农民工公寓,使数百万农民工住上了廉租公寓。二是为农民工建立“三级机构、四级网络”的就业服务平台,免费为本地和外来农民工服务。三是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浙江的58万农民工子女中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96%,其中2/3在当地公办学校入学,民办学校则作为补充。

四、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为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浙江人期望走在全国前面的意识很强烈。过去到浙江调查,这种走在前面的意识,主要表现在发展市场经济方面。这次在浙江调查,发现这种走在前面的意识,开始表现在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安全网方面。人们似乎已经普遍意识到,健全社会保障安全网,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浙江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基础。浙江社会保障实行“全覆盖”的重点,是生活困难群体和农村。浙江各地根据实际的财力,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办法,在农村积极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无助老人集中供养制度、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等。早在1996年,浙江就把农民列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4年,浙江60多万城乡低收入人口享受了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其中51.4万是农民。浙江的农民养老保险工作也是走在全国前面的,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农民养老越来越难以单纯依赖土地和家庭。从1995年开始,浙江省在农村实行自我保障为主、自助与互济相结合、储蓄积累式的个人帐户养老保险制度。随着《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的实施,目前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的57.5%的农村劳动力,也包括就业的外来农民工,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职工养老保险的范围。浙江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以县为单位的大病统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颁布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至2004年底,全省已有81个县(市、区)建立了这一制度,现在要求到2007年所有的县都要建立这一制度,覆盖到80%以上的农户。宁波市农民大病统筹的筹资额每人每年达到了60元—90元,是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均筹资最高的地区之一。浙江还较早实施了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和就业安置的办法,2002年浙江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征用工作的通知》,对现有征用制度进行改革,要求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及时支付征地补偿费用,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办法,加大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力度,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所需资金,按政府、集体、农民各出一点的原则解决,市、县政府承担的费用可在土地出让金收入中列支,集体承担部分可从土地补偿费中列支,个人承担部分在征地安置补助费中抵交。这种“土地换社保”的制度,使浙江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对土地应有的权益开始得到更多的补偿,到2004年底,全省有139万被征地农民纳入各种形式的社会保障。目前,浙江已基本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没有社会保障的状况在浙江已经基本结束。

浙江省养老保险条例篇6

各地养老金运行“贫富不均”

近期有关养老金并轨的消息引发全国关注,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黑龙江和上海的代表委员都关注起了养老金缺口的话题。只是,他们关注的出发点各有不同。

对于黑龙江的代表委员来说,他们担心的是眼下本省的养老金运行有些“揭不开锅”。根据黑龙江省财政厅向黑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提交的《关于黑龙江省2015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的报告》,2015年黑龙江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一项收支缺口达202.6亿元。《报告》还指出,人口老龄化严重以及劳动人口外流对黑龙江的养老保险形成了较大压力。

上海的代表委员担心的则是,5年后甚至10年后养老金运行可能存在风险。上海市人大代表、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窦玉明拿出一组数据:“现在上海的养老金支出是2500亿元,未来5年,预计这个数字会涨到3500亿元,10年后是最难的,要达到5000亿元,比现在翻一番。这个缺口从哪里出?”

事实上,全国各个省份养老金运行情况差别较大,有的省份收支存在缺口,且持续扩大;有的省份当期还有结余,甚至达上百亿元。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显示,如果剔除财政补贴,截至2012年,我国有19个省份的养老金当期存在缺口。辽宁、黑龙江的缺口均超200亿元;相比之下,有12个省份的养老金当期收大于支。其中广东最高,当期收支结余高达652.09亿元,江苏、浙江和北京也都超过300亿元。

医养结合呼唤护理险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养老服务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浙江省两会上,《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高票通过,几乎同时,《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也由北京市人代会通过。而上海市两会专门拿出半天时间邀请代表集中讨论“大力促进医养结合,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各地养老服务条例的出台源于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沈晓初说,上海目前的老年护理服务、老年医疗服务方面的人员增长,远远跟不上上海老龄化发展的水平,“我们正想办法跟市教委合作,加强培训,增加上海的老年护理和老年医疗技术人员”。

江苏政协委员程朝晖建议建立以政府、个人、雇主等形式多元的资金筹措模式,精心测算,确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筹资标准。他说:“一个健康的养老保险体系,应该由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商业保险共同组成,不能期望基本养老保险将所有的事情都办好,实现‘老有所养’,还需要家庭和个人未雨绸缪,做好社会保险之外的功课。”

社区门诊设老人病房

在广东省东莞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东莞市政协委员、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蓝光明建议,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人病房或康复病房,采取免费、半免费和社保报销等多种形式,解决长期患慢性病老人的健康保健问题,可减轻家属长期请保姆的经济负担或保姆不会保健的顾虑,为社会释放生产力。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杨杰孚在日常接诊时发现,真正需要面对面和医生交流以及做一些检查和治疗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并不是很多,一半以上的患者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亲自来医院就诊。在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他建议利用网络、手机、电脑等工具,建立医患间的在线交流平台。

家庭养老医护费纳入医保

在四川省成都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刘军委员建议将老年人健康与护理部分费用分年龄设定包干补助标准,纳入医保支付。而针对居家养老中符合家庭病床认定条件、接受社区日间照料、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可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医保基金给予适当比例的分担支付。

对于居家养老医疗报销问题,在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徐凤芹建议,设立护理保险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从保险基金中拨出一部分经费,这对失能和失独老人非常有益,也会缓解大医院的住院压力。目前一些大医院里,有些失能和失独老人占着病床不愿出院,原因就是在医院的开支可以报销,而回到家里报销不了,因此,应该将护理保险与社保等对接。

出台广场舞管理办法

过去一年,因公共场地资源不足,导致一些地方的广场舞变成了“小区舞”“地铁舞”;还有舞者在公园为抢占地盘而交恶;广场舞噪声扰民事件也常见诸报端。

针对以上状况,在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上海市人大代表陈d萍认为,政府部门要及时排摸所在区域所有能开展或适宜广场舞活动的广场、街心花园、小区、公园、绿化场所等公共场所,以期地尽所用。及时制定出台有关“加强社区广场舞团队建设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切实解决广场舞团队在活动中所涉及的场地使用、经费开支、人员数量、活动时间等问题,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延伸阅读

各地两会关键词

作为全国两会的预热,地方两会每每透露着各地发展的新热点,通过这些关键词可以预见全国两会的一些新看点。

【关键词1:新常态】

“淡化GDP”成各地构建2015年经济“新常态”重要内容。其中,北京、天津等19省市下调GDP增长目标,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提出“经济平稳增长”。

【关键词2:一带一路】

各地争搭“一带一路”顺风车,自贸区申报降温。“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各地部署今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融入、踊跃参与”成为各地共识。

【关键词3:深化改革】

2015年是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所有省市在谈及改革时,无一不提及农村改革。

【关键词4:依法治国】

各地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多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均辟有专门章节对“依法行政”展开阐述。

【关键词5:雾霾治理】

浙江省养老保险条例篇7

一、巩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成果

1、各地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两个确保”的要求,继续把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作为首要任务,切实落实当地政府负全责的责任,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保发放”的长效机制。

2、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筹措机制,确保做实个人账户后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对当期发放有困难的县市,由当地财政给予补助。

3、完善省级调剂基金的管理使用办法,建立对困难县市的考核激励机制,按照目标责任与省级调剂相结合的办法,继续对困难县市实行调剂补助,确保困难县市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二、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

4、按照《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规定的范围对象,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城镇自由职业者)、进城务工人员为参保重点,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

经济较发达县市要在巩固基本全覆盖成果的基础上向全覆盖推进;困难县市要创新工作思路,落实目标责任,加大扩面力度,实现基金收支平衡;中间县市要摸清底数,排出计划,明确目标任务,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养老保险基本全覆盖。民办非企业单位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5、从2006年1月1日起,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基数统一调整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缴费比例统一调整为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县市,缴费基数一步到位有困难的,可分3年过渡,2006年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80%,2007年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90%,2008年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95%,2009年起全部到位。有条件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也可以在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0%至300%之间确定缴费基数,缴纳养老保险费。

6、各地要进一步落实“4050”人员和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为他们参保缴费创造条件。

7、要重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参保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可直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经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用人单位要继续按时足额为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为减轻农民工个人缴费负担,允许农民工按照“双低”的办法参保缴费,退休时按照“双低”办法享受基本养老待遇。各地要按照规定,认真做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缴费工作。

8、本省城镇户籍参保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经本人申请,社保机构核准,可适当延长缴费年限,延缴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延缴期间本人必须按月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延缴后缴费年限仍不满15年的,一次性支付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按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9、用人单位和参保人员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参保人员当年应缴未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经社保机构核准,非本人原因造成的,允许在次年4月30日前一次性补缴,补缴的基数为补缴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补缴的比例为补缴时当地政府规定的比例。补缴的养老保险费按补缴时规定的个人账户记入办法和规模一次性记入补缴时的个人账户,并按补缴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补缴年限的缴费指数。

三、调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

10、从2006年1月1日起,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按本人缴费基数的8%记入个人账户。目前职工个人缴费比例尚未达到8%的县市,从2006年1月1日起要统一提高到8%。

11、各级社保机构要加强对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管理,认真做好参保人员个人账户记录,清理核实个人账户信息,及时纠正个人账户记账不全、不规范的做法。

12、参保人员跨统筹范围转移时,各级社保机构要按浙社险〔1999〕66号文件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的转移手续,其中1998年至2005年期间个人账户规模按当时记入的个人账户储存额转移,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规模(含补缴以前年度的个人账户)按8%转移,同时转移参保人员历年缴费工资和实际缴费指数信息。

13、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省内跨统筹范围转移时,各地应严格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办理转移,转入地社保机构应及时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不得以各种理由设置转移条件。凡不符合省规定的转移政策,应予纠正。

四、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政策

(一)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14、“新人”基本养老金的计发

1998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职工(即“新人”),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满15年及以上,从核准退休的次月起,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用公式表示: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

(1)基础养老金月标准=(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参保人员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全部缴费年限×1%。

式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参保人员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

参保人员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为:参保人员本人退休时历年缴费工资指数(含视同缴费年限的替代指数)的平均值。

(2)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相对应的计发月数。

计发月数按《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见附件一,下同)执行。

15、“中人”基本养老金的计发

浙政〔1997〕15号文件实施前参加工作,2010年12月31日前退休且缴费年限满10年和2011年1月1日后退休且缴费年限满15年的“中人”,退休时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组成,用公式表示: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其中:

(1)基础养老金月标准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计算公式与上款相同;

(2)过渡性养老金月标准=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997年底前平均缴费工资指数×1997年底前本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1.4%。

式中1997年底前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为参保人员本人1997年底前历年缴费工资指数(含视同缴费年限的替代指数)的平均值。

16、退职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

浙政〔1997〕15号文件实施后参加工作,缴费年限满15年及以上的“新人”;浙政〔1997〕15号文件实施前参加工作,2010年12月31日前缴费年限满10年和2011年1月1日后退休且缴费年限满15年的“中人”,经县以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且又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可以退职。退职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退职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与退休人员相同。

17、按“双低”参保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

根据浙政办发〔2003〕59号文件规定,按“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办法参保的人员,从2006年1月1日起,个人账户全部由参保人员本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参保人员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按以下办法计算:

(1)1998年1月1日后参保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上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乘以缴费系数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用公式表示:

基础养老金月标准=(参保人员退休时上一年度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参保人员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系数×全部缴费年限×1%;

缴费系数={正常缴费年限+∑[(低标准缴费年度企业费率-划入个人账户比例)÷(当地同年企业正常缴费费率-划入个人账户比例)〕}÷全部缴费年限之和;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与正常缴费人员相同。

(2)1997年12月31日以前参加工作,1998年1月1日以后退休的人员,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同时,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的计发办法与正常缴费人员相同。

18、上述公式中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不满1年的,计算到月,缴费指数保留到小数点后4位。

19、2005年12月31日以前已经退休(退职)的人员,仍按原办法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养老金正常调整办法。

(二)调整相关养老保险政策

20、为使基本养老金新老计发办法平稳过渡,设置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实行新办法与老办法进行对比。按老办法计算基本养老金时,凡执行浙政〔1997〕15号(或浙政办发〔2003〕59号)文件规定的,计算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时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水平封定在2005年。

21、过渡期内退休(退职)的人员,基本养老金按照“增加的逐步增加,减少的不减发”的原则,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低于按老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的差额部分予以补齐;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高于按老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的,高出部分按一定比例予以封顶限制,封顶限制的比例逐年增加,具体由省劳动保障厅在每年年底根据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水平、养老金调整等情况公布次年的封顶限制比例。2006年退休(退职)的人员,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高于按老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的,高出部分按30%予以封顶。2011年1月1日后退休(退职)的人员不再实行新老办法对比,退休(退职)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全部按新办法规定的标准发给。

22、未按规定按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中断缴费人员,在退休(退职)计发基本养老金时,其计算基础养老金中的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应计入中断缴费年限的指数,中断缴费年限期间的缴费工资指数为零,其平均缴费工资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断缴费人员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全部缴费年限的缴费工资指数之和÷(全部缴费年限+中断缴费年限)。

全部缴费年限指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

全部缴费年限的缴费工资指数之和=参保人员本人退休(退职)时历年缴费工资指数之和+参保人员本人视同缴费年限×统筹地的替代指数

23、对1997年12月31日以前获得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等称号、2006年1月1日后退休仍保持荣誉的参保人员和1997年12月31日以前获得科技成果奖等奖项的高级专家、2006年1月1日以后退休的人员,以及1997年12月31日以前从事井下、高温、有毒有害工作累计满5年以上、2006年1月1日以后退休的人员,继续按浙政〔1997〕15号、浙政办〔1986〕54号、浙政发〔1993〕227号文件规定实行增发一次性补贴,一次性补贴的计算公式为:

劳动模范一次性补贴=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0%×增发比例×180;

从事井下、高温、有毒有害工作一次性补贴=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0%×增发比例×120;

有重大贡献的高级专家一次性补贴=参保人员退休时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20%×增发比例×180。

24、“新人”缴费年限不满15年;“中人”2010年12月31日前缴费年限不满10年和2011年1月1日后缴费年限不满15年,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参保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按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25、参保人员在当年尚未公布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之前达到退休(职)年龄的,有关部门应及时为其办理退休(职)手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先预付一定数额的基本养老金,待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正式公布后再为其核定基本养老金,预付的差额部分予以多退少补。

26、继续执行退休人员最低基本养老金保障制度。最低基本养老金标准按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40%确定。凡企业退休人员当年计发的月基本养老金数额低于最低标准的,由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予以补足。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参保人员,退休后不能享受最低基本养老金待遇:

(1)按照“双低”办法享受基本养老待遇的人员;

(2)中断缴费的人员;

(3)退职人员;

(4)执行“前补后延”的人员;

(5)本办法实施后未按省里统一规定的缴费基数和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

(6)上年已按规定享受最低基本养老金待遇的人员。

27、“协缴”人员及参保人员失业后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死亡,缴费年限满15年的,可享受企业退休人员同等标准的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费,其所需费用在养老保险基金中列支。如参保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其所需费用在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

五、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28、根据我省实际,按照统一部署、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在确保养老金发放的前提下,从2006年1月1日起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1)做实个人账户的基本原则。做实个人账户要实行老中新分开,即:以2006年1月1日为分界点,之前已退休的,退休前已有账户不做实;已经参保尚未退休的人员,以前没有做实的个人账户不再做实,以后缴费逐步做实;之后参保的人员,个人账户从参保缴费开始逐步做实。

(2)做实个人账户的目标。根据各地基金结余和财力状况,对2005年末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在12个月以上(含12个月)的统筹地区,做实个人账户起步比例为3-5%,今后逐年提高,有条件的地方可一步做实到8%;支付能力在12个月以下的统筹地区,做实个人账户的比例由当地政府确定。

各级财政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做实个人账户后,各地要根据财力可能给予适当补助。今后,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做实个人账户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历史隐性债务。

(3)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运营。个人账户做实基金应与社会统筹基金实行分别管理,两项基金不能相互调剂使用。

(4)做实个人账户指导性意见及具体操作办法另行制定。

六、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

29、根据《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省政府令第188号)的要求,严格执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实行用人单位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职工个人按工资收入核定缴费基数,单位缴费与个人缴费分核办法,要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五费合征”,努力提高征缴率。

30、凡是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对拒缴、瞒报、少报养老保险费的单位,要依法处理;对欠缴养老保险费的,地税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追缴力度。要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应收尽收。

31、逐步统一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规范基本养老保险统筹项目,严格执行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各地不得擅自扩大统筹项目和出台调整计发办法的政策。

32、各地要不断完善离退休人员领取基本养老金资格认证办法,建立制度,定期审验,严格查处欺诈冒领基本养老保险金的行为。

33、切实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任何地区、部门、单位或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也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或与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混设。

3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机构建设,调整充实专业人员,完善协同监管机制,保证基金管理监督制度的落实;加强内部监督,制定内控监管办法,防止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继续发挥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共同维护基金的安全。

35、各地要进一步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的意见》(浙政发〔2004〕36号)精神,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渠道,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力度。

七、建立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

36、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职工工资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基本养老金的具体调整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共同制定。各地不得擅自出台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待遇的政策。

八、积极发展企业年金

37、企业年金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增强企业人才的竞争,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各地要积极推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具有相应经济负担能力的企业,经过集体协商,建立企业年金。

38、企业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制定的企业年金方案,应严格按照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企业年金方案和基金管理合同备案有关问题的通知》(浙劳社老〔2006〕22号)规定执行,做好企业年金方案报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备案工作。

39、实行企业年金的企业,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建立的企业年金,其所需费用在不超过本单位工资总额5%范围内列入企业管理费用支出。

40、各地要加强对企业年金受托机构、托管机构、账户管理机构和基金投资机构的监管,切实做好企业年金基金监管工作,实现规范运作,维护好企业和职工的利益。

九、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41、要高度重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责任,加大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的工作力度,使全部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

42、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个到位的要求,落实工作条件、充实专业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推进街道(乡镇)社区的工作平台建设。

43、要不断拓宽社区管理服务内容,建立起规章制度完备、服务程序规范、服务内容丰富、服务形式多样化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不断满足退休人员多层次的需要,提高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十、不断提高社会保险能力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

44、各地要高度重视社保机构和经办能力的建设,规范社保机构的名称、性质和职能,切实解决经办机构的人员编制、办公场地和工作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抓好社保机构的队伍建设和装备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工作标准,规范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手段,加强人员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为我省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十一、其他

45、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省统计局核定,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公布。

46、本办法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过去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按本办法规定执行。

浙江省养老保险条例篇8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的成长和壮大,剖析浙江地方金融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002年至2009年期间,浙江出现15家城市商业银行,它们都是以城市信用社基础上成立的,从而使浙江成为全国拥有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最多的省份之一。这些与浙江经济发展及地方政府的支持是离不开的。本文通过宏观经济、微观金融和地方政府政策等各个方面来剖析彼此的内在联系,并从地方金融―浙江地方商业银行这个角度提出目前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及措施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浙江城市商业银行 地方金融经济发展 作用 问题 政策措施

问题的提出

金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金融主体的银行业更是如此,如果说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枢纽,那么银行就是经济的脉络。地方金融机构的存在和发展,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和作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的浙江,中小企业是当地的经济基础。

由浙江商业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杭州商业银行、宁波银行、台州银行、温州商业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等15家商业银行构成的民营金融机构,在金融改革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理念创新和服务创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形成了民营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共同高速发展的可喜局面。浙江商业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等15家城市商业银行,从1995年3月起先后开业以来,发展高速,经营稳健,机制灵活,管理规范,责任层层到人,不良贷款率一直很低。15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建立,为有效地缓解浙江中小企业资金供应紧张,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高速发展的民营经济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供条件

(一)浙江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浙江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发源地和中国加工业的重要基地。从浙江省统计年报显示,截至2008年12月,全省私营企业319808户,个体工商户2015224户。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各级政府坚持“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实现浙江民富省强”这一区域发展理念,努力为以股份合作制和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使浙江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现在,浙江经济增长势头持续强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民间投资和需求旺盛,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浙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1992年,浙江省GDP为1128亿元,财政收入为118亿元,到2009年,浙江省GDP达到14748亿元,财政收入7365亿元,民营经济的比例占到整个GDP的75%以上。浙江民营经济不仅仅在整个GDP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更重要的是,浙江GDP和财政收入的增加值,90%以上都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到2009年,浙江民营企业所创造的GDP已占全省的75%以上,浙江财政收入的65%也来自于民营企业。

改革开放以前,浙江一直是“三线地区”: 火线,建设短线,海防前线。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中央对浙江的投资不多,而且所投的资金大部分投向了三农基础设施建设,国有企业比例不高,国有经济占GDP的份额低,财政收入少,政府缺少拉动浙江经济发展的资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浙江城乡人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比较浓,民营经济发展比较早,聚集了大量的民间资本。通过当地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老百姓投资办实业的干劲非常足。

从统计部门了解到,“七五”以来,浙江的固定资产投资80000多亿元,而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的比例达到70%以上;“九五”期间,浙江固定资产投资10685.84亿元,政府投资比例仅占22%,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比例达到78%。浙江民间资本投资的大幅增长,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的经济增长,大大地提升了浙江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浙江经济综合实力已位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农民人均收入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居民人均收入仅次于上海、全国排名第二,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浙江从工业基础落后的省份,转变成为加工制造业发达的经济强省。

(二)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富裕了百姓并促进了就业

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20元,在全国30多个省、(市)中排名第24位。20世纪80年代初,人多地少的浙江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许多人走南闯北,四处谋生,不怕辛苦的浙江人在改革开放的机遇中完成了原始积累。现在,浙江的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22024元,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65元,全国百强县有36个,位居全国第一,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多数民众生活已从小康走向富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十年中国经济要翻两番,建设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的目标,浙江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到2012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浙江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000年,浙江国有成份经济的职工仅占从业人员总比例的15%,85%的的劳动力都由民营企业解决就业。吉利集团是一家以生产汽车为主的民营集团企业,为吉利集团配套的相关企业达到568家,仅此一项,就解决了8.2万人的就业岗位。此外,浙江的民营企业还解决了大批外省富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的就业,以浙江万向集团为例,该公司直接间接解决就业人数量11万人以上,其中省外工人占总比例的70%多,劳资双方关系和谐,集团公司及子公司职工工资高的上万元,平均在2700元左右。

浙江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及现状

(一)浙江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据浙江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08年12月,全省实有私营企业338809户,个体户2212238户。浙江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经济发达,是我国民营企业最活跃的地区,也是我国轻工业品市场的重要集散地和制造基地。随着浙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总量也相应地扩张,并且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截止2009年末,浙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1465.98亿元,贷款余额21213.28亿元。其中地方性银行金融机构(包括城商行、农村合作行等这些银行金融部门),存贷款比例分别达到38%和39.2%。

在浙江省的金融业中,地方性银行金融机构占整个比例的40%左右。尤其是浙江省的城商行发展很有特色,银行从开办的第一天开始,就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化、市场化标准去运行,建立与浙江经济和企业文化相适应的运作机制。经过十多年的摸索,银行为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信贷服务的理念与方法,得到了央行和银监会的高度肯定和同业金融机构的推崇。

银行的市场定位都相当明确,为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与国有工、农、建等五大行,招商、民生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形成大小优势互补的格局,同时具有极强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浙江城市银行金融机构大多都是本地的民营资金投入所建,服务于本地为已任,在浙江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地方性小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互补性很强,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它们利益与共,相互推动、形成了有机的利益共同体,促进浙江经济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了其职能和作用。同时其自身的发展也成为全国地方金融中的一个亮点,成为浙江的一张名片。

(二)浙江城市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作用

浙江这15家民营地方城市商业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为本地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长期以来,这15家地方商业银行为实现这一目标,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和经营理念。在浙江许多中小企业是家族制的,并且数量众多,由于种种原因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不对称,许多中小企业被国有五大行等拒之门外,却成为了滋养浙江15家城商行成长的养分。由于它们自身地缘、人缘信息和运行机制同大银行相比有较大的的优势,各银行从开办的第一天开始就专注于为中小企业服务。

在选择了这个目标市场后,15家城商行苦心经营,成为中小企业成长的合作伙伴,遵循商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中小企业服务不仅在信贷上进行支持,并且把大多资源都围绕着中小企业运转。不但为过去无法从国有银行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融资,而且为自身的发展创造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建行17年以来,已累计向小企业发放贷款达28万多笔、1300多亿元贷款,共扶持7万多家小企业,创造了30万多个就业岗位。浙江稠州商江业银行成立以来,已累计向小企业发放贷款达41万多笔、3686多亿元贷款,共扶持31万多家小企业,创造了62万多个就业岗位。在浙江地方商业银行对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贷款占比例达到75%以上,目前获得贷款的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达33多万家,单户贷款平均余额为46万元。截至2008年末这15家银行拥有贷款客户211339户,其中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贷款210392户,贷款余额1955.41亿元,占比例分别为91%和84%。

浙江的城市商业银行虽然也做“锦上添花”式的金融服务,但其更注重为中小企业“雪中送炭”。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由于浙江是一个外向型经济依附度较高的地区,大多的行业都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与原材料、基础工业材料等相关行业的企业,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深入,大宗原材料狂跌,企业资产缩水严重,一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停产、倒闭。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小企业本来就已经受困,如果此时再大量逼债,企业很可能会倒闭。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为企业共同排忧解难,把珍贵的资金不断地注入到这些急需扶持企业。据统计,2008年的这一年中,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为小企业贷款户数为322689户,余额为3716亿元,户数较年初增加217738户,小企业贷款户数增长率达31%,金额较年初增加925亿元。

以泰隆商业银行为例,2008年1至2月,就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9218笔,贷款金额71.78亿元。2007年9月,在金融危机刚有苗头的时候,泰隆商业银行就派出大量客户经理,对贷款中小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通过各个侧面来了解企业信息。在对全部小企业进行摸底和风险排查的基础上,该银行确定了对那些有订单、抵抗力强的小企业继续支持的策略。为此,不断检验和完善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风险控制技术,通过改进服务、产品创新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泰隆商业银行继续授予分支机构充分的小企业信贷审批权限。要求营销团队对小企业贷款不敷衍、不推诿,对老客户申请的贷款实行半天回复承诺制,对于新客户实行两天回复承诺制,确保90%以上的信贷业务都能在分支行直接办理,确保一般贷款都能在1天至2天内完成申请到发放的整个流程,保证客户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贷款。

作为竞争对手,浙江商业银行不断优化中小企业贷款程序,根据中小企业的市场变化加快创新业务,加大对地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保证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浙江商业银行又确定今年全年的贷款目标为884亿元,与2009年比较增长230亿元,增长率达到27.78%。针对信贷资金贷款的对象,15家浙江地方城商行将确保新增贷款以中小企业客户为主,计划今年在浙江投放新增贷款共915亿元,增幅为28.46%,把贷款需求在5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做深做透。在此基础上,继续实施培育中小企业成长的“茁壮计划”,选择一批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地方城商行在直接给中小企业贷款扶持的的同时,15家城商行利用自身的对国家政策了解和信息渠道方面的优势,对于一些经营上存在问题的企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引导他们调整经营思路,不断改善企业管理上存在的漏洞,适时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逐步摆脱困境,同企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与中小企业之间建立起体戚与共的鱼水关系,使得15家城商行与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浙江省高速发展的经济,使中小企业像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也为这15家商业银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基础客户群。到期2009年12月,在浙江15家城市商业银行存款总额已经突破9450亿元,仅次于工行浙江分行,在浙江地区排名第二。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政策措施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浙江省这些地方性城商行金融机构发展较好,但是国家政策及经济环境中也存在发展阻碍,主要问题有:

信誉问题,由于这些机构相对国有工、商、农、建等五大行和招商、民生等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其规模较偏小。由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历史原因,居民储蓄一般选择国有五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又加上我国尚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因此这些小银行的信誉问题是天生的弱项;税收问题,从中国人民银行了解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税负在33.8%,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更重达到39.8%,这就使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不能更多地考虑长远发展规划,影响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不平等待遇问题,在许多地方,目前在地方政府的一些政策上,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开户和存款政策上,禁止地方性小银行准入,这些小银行与大银行还存在不平等的待遇,就大大减少了它们赖以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风险问题,地方商业银行主要的贷款对象是规模比较小的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由于经营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相对国有大企业来说贷款风险较高,而政府没有对地方商业银行实行特别的风险准备、风险补偿政策,这样地方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就比较大。

(二)进一步促进浙江省地方商业银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金融影响经济,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核心地位的作用。可以说,哪个地方搞好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哪个地方的经济就胜人一筹。浙江实践经验证明,浙江的城市商业银行对促进浙江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的发展,对浙江高速发展的民营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解决农村经济问题其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搞好浙江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对浙江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发展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

政府要把发展地方性银行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作为政府重要的战略性工作来抓。浙江城市商业银行经过了长达20多年的发展基础,积聚了为中小企业融资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良好的人脉关系,而浙江经济又持续高速的发展,这些都为浙江城商行的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浙江政府应该利用这些良好的条件,把发展地方性银行业作为一项关键的产业来培育和发展,也把它作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战略工作来抓,使之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强大的加速器。把浙江的银行业做大、做强,打造金融强省,使浙江的城商行成为特色的地方性银行。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把浙江的地方性银行产业发展好了,必将会持续地促进浙江经济快速发展,通过金融强省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具备发展条件的浙江银行走出浙江,发展总部经济。

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对金融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我国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金融法规、准入政策将与国际接轨。浙江政府首先是在不干预金融机构自主发展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引导银行的依法合规经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以实现地方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其次,加强地方性银行业的发展规划,编制《浙江市地方金融发展规划》。同时,也将加快形成农村地区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浙江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完善我省的金融市场。

在财务税收政策上给予进一步支持。地方城市商业银行以当地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为服务对象,由于这些企业生产经营不稳定,业务风险较大、经营成本较高。当地政府因考虑到以上因素,在政策给予一定的支持,尤其在税收、坏账核销等方面降低他们的负担,鼓励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在人才的培养和产品研发上有更多的投入,给予地方小银行一定的优惠和补贴。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国外银行成熟的、丰富的金融产品将直接与我们地方商业银行竞争。因此政府应在允许范围内,积极创造条件,更好地贴近、服务当地的地方银行;鼓励他们培养和引进高级金融管理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

为地方性银行金融机构创造了一个公平、合理、宽松的业务发展环境。目前,浙江城市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规模都还小,发展中还需要政府给予创造良好的环境,甚至在政策上倾斜。比如,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户和存款上,应予开放和倾斜。这些小银行赖以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于存款,而他们的存款来源于本地,贷款也全部发放在本地,政府给他们的存款多了,也就给本地的企业贷款多了,同时也促进了这些银行的发展和壮大。

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支持当地城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原则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从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试图通过财政补贴解决国家政策鼓励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各种对中小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频繁出台,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2008年12月,浙江省15家地方性城市商业银行实践可持续贷款模式,推行小额贷款,按照商业原则可持续原则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方式。但银行经营小额贷款,因为单笔金额小,贷款户地域比较分散,同时这些企业的财务不健全,生产经营不稳定,可提供的担保物有限,银行的每笔货款不但经营成本较高而且风险大。因此,当地政府应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的资金,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给开办小额贷款的银行按照发放贷款额度的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补偿,以鼓励他们发放小额贷款,实现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浙江民营金融的发展.中国金融时报,2009(8)

2.浙江省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浙江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通知.地方法规,2008(6)

3.张国良.浙江商业银行民营化暗涌 改制获地方政府支持.南方都市报,2002(7)

4.王主止,竺祖野.围绕中小企业服务 浙江民营金融.中国财富网,2009(11)

5.赵菲.浙江经济的草根模式.中国报道,2009(1)

6.付睛.浙江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上海金融,2009(9)

7.黄军民.关于进一步促进我省地方性银行业发展 打造金融强省的建议.浙江省政协网,2008(2)

8.孙春方.浙江地方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财经论丛,2008(5)

9.李上博.浙江省冒出三家城商行.地方经济,2009(9)

上一篇:五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范文 下一篇:规章制度汇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