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9-27 02:47:24

丰碑读后感篇1

【教学过程】

一、细读深究,体会将军内心情感的变化。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中山上,一支红军队伍在艰难地前进,作为一军之长的将军正忧心忡忡地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时,队伍突然放慢了行军速度,警卫员告诉将军“前面冻死了一个人……”。听到这个消息,将军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导朗读将军的话,通过读来体会将军沉重、悲痛和气愤的心情。当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同学们读读课文,读后讨论:将军为什么愣住了?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行了一个军礼?面对这样一位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将军心中百感交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出示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画面。)如果你就是将军,看到自己的战士,没有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却因穿着单薄,被活活地冻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设计目的:直奔重点段,意在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引导学生通过将军“吃惊――内疚――感动――崇敬”的内心情感变化,体会将军此时此刻的心情,表达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哀悼。

二、品读感悟,冰天雪地里艰难前行的忧思。在行军的途中将军曾担心什么?请同学们读读1、2自然段。现在将军还有这种担心吗?为什么?

设计目的:使学生理解天气的恶劣、战斗的残酷、装备的不足,这重重困难考验着这支队伍。

三、理解体会,军需处长用生命树丰碑。他就是那位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云中山被冻死的军需处长。(出示军需处长冻僵的画面)同学们,从哪儿能看出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是那么镇定、那么安详?军需处长不是一坐下来就牺牲的,他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军需处长的手势、神态、表情展开合理的想象。)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穿着的语句品读,感悟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精神鼓舞,红军必然会取得胜利。“作者是怎样把战士们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呢?” 齐读13自然段,从“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时,他们可能想些什么?可能说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会说些什么?

设计目的:理解“沉重”、“坚定”的含义,受军需处长精神的鼓舞,战士们充满必胜的信心。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同学们,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这座丰碑巍然屹立在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战士们克服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取得长征的胜利,取得革命的胜利。今天,这丰碑同样激励着我们,让我们记住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座――丰碑。

丰碑读后感篇2

读。笔者认为,每节语文阅读课要保证学生有1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方式方法很多,如朗读、默读、泛读或者领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等。它们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教学时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教学目的选择读的方式方法。比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安排阅读过程是:首先自由通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要求一边默读,一边动笔圈画,理清文章脉络;接着抓重点段落精读,围绕思考问题研读重点段;最后再指导感情朗读全文。当然对一些重点语句或重点段落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有的段落则要求熟读直至背诵。

疑。质疑问难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任何教学过程都离不开问题,教学过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便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安排质疑问难,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质疑,实际上从问“是什么”到问“为什么”,体现了由浅入深的探究过程。在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其次要做到相机诱导、有的放矢,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从解题、抓关键词句,或从文章结构、写作等方面质疑。比如教学《丰碑》一课,紧扣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丰碑是什么为什么称为丰碑在学习最后一段时,学生提出了:“那声音”指的是什么脚步声为什么沉重而坚定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探讨。

议。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经处于学习的主动位置,他们嗷嗷待哺地渴望教师解答。教师不应急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立即予以回答,应留出时间,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的火花继续闪烁,在亲自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理解知识。这时,采用“互助小组”组织学生讨论,则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互助小组”最大特点是人人参与,学生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普遍动脑动口,广泛交流信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小组要优化组合。最佳方法是好中差各1~2人组成互助小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设计讨论问题要求紧扣教材,围绕重难点,考虑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既适中又准确,切忌追求形式上的热闹;(3)主持好讨论。学生是讨论的主人,最好让学生自己主持,相信学生,促使学生深入讨论。教师只做疏导、点拨,使讨论气氛热烈,学生畅所欲言;(4)做好总结和讲评工作。讨论结束后,要充分肯定讨论成果,并通过讲评,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同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合理意见。同样以教学《丰碑》为例,我安排了两次讨论机会。一是在理解将军神态、语言的变化时,我抓住将军的两次“愣”的不同,设置讨论:将军为什么又愣住了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二是在理解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时,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通过讨论、品读,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作者的情感融入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心中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丰碑读后感篇3

最惯是“分飞”

成语“劳燕分飞”中的“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因为较常见,所以也就被写进了诗里。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还有燕子,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终,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因此,“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天空没有留下劳燕的影子,但“劳”和“燕”曾经飞过,曾经朝着不同的方向飞过。

“丰碑”

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竖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用来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事见《周礼・檀弓》)。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开始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

“书香”

原来是芸草之香

人们常把读书人家称为“书香门第”,以指代笃好读书和崇尚文化。“书香”是一种什么香味呢?“书香”之典出于芸草之香。芸草也叫香草、芸香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秆细,花呈金黄色,叶为倒卵形、圆形或匙形,表面带白霜,其下部为木质,故又称芸香树,由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时引入我国。它不仅具有特殊的香味,而且还是一种可用的药材,有驱虫、祛风通经的作用。

古人为了防止蛀虫咬食书籍,便将芸草放置书中,使书不被虫咬。书中清香之气,日久不散,打开书后,香气袭人,故此草深得读书人和藏书家的钟爱。他们将高雅的典籍赋予“书香”的美称,由此世代流传,指代笃好读书和崇尚文化。我国著名的浙江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享有“无蛀书”的美誉,皆因该藏书楼每书都夹有芸香草之故。如今仍有许多图书馆依旧用芸草来保护珍贵的典籍。因芸香与书结缘,与芸草有关的其他东西,也就成了与书卷相关的称呼,如“芸编”指书籍,“芸帐”指书卷,“芸阁”指藏书之阁,“芸署”为藏书之室,“芸香吏”则指校书郎。

“足下”

为何是敬称

春秋战国时,晋献公昏庸无道,害得太子申生含冤自尽,小儿子重耳也被迫流亡。重耳带着忠于他的介之推等几个臣子一连好几天都找不到吃和住的地方,在饥渴交加时,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给重耳喝。他们历尽艰辛,终于到了齐国。在齐桓公的支持下,重耳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

重耳当朝执政后,大赏同难侍从,唯独忘记了介之推,介之推就跑到山里隐居起来。后来有人为介之推抱不平,晋文公便派人去寻访介之推,但他不肯下山受封赏。有人建议放火烧山,介之推就会救母下山。重耳真的这样做了,谁知介之推仍然没有走,而与他的老母亲抱在一棵树上活活被烧死。

丰碑读后感篇4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轳辘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时往往用人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事见《周礼・檀弓》)。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了。

“劳燕”最惯是“分飞”

第一次见到“劳燕”这个词是多年之前,那时,高考在即的我们是如此惴惴不安而又忧郁感伤。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每一个少年心里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情绪。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一天,教室的黑板上突兀出现的“劳燕纷飞”四个字,一下子就深深打动了我。该毕业了,我们这群“辛劳的燕子”将被高考惊起,纷纷飞去,落下一地羽毛。

后来我飞到了一所大学的中文系,当读到“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的诗句时,才知道了自己从前的误读。

原来,“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这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因为较常见,所以也就被写进了诗里。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的还有燕子。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疾,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因此,“分飞”是“劳燕”最常见的姿态,天空没有留下劳燕的影子,但“劳”和“燕”曾经飞过,曾经朝着不同的方向飞过。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俱全”,这是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会用的词。一个人如果称得上“五毒俱全”,那么此人就该“死有余辜”了。但是,“五毒”到底是什么,却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堪称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吃、喝、嫖、赌、抽”,有人认为是“坑、蒙、拐、骗、偷”,有人认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而真正意义上的“五毒”却和这些没有任何关系。

真正意义上的“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药性猛烈的药。《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就是石胆、丹砂、雄黄、石、慈石。在这五种药材中,石胆主金创、诸邪毒气,丹砂主身体五脏百病,雄黄主鼠瘘,慈石主周痹风湿。一般认为,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砂、慈石并无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具体的做法是:将这五种药材放置在坩埚之中,连续加热三天三夜,之后产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药。此药共涂抹患处,据说有相当的疗效。

很显然,“五毒”之名虽然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但却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说是“五毒”,却可以毒攻毒,最后却成了五味良药。

丰碑读后感篇5

(编 者)

“丰碑”自古不是碑

碑本来指的是没有文字的坚石或桩,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立于宫庙前以观日影、辨时刻。《仪礼・聘礼》曾说:“上当碑南陈”,郑玄的注释就是:“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二是竖于宫庙大门内拴牲口。三是古代用以引棺木入墓穴。最早的碑上有圆孔,施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入棺也,亦即下棺的工具(和现在工地上上楼板所用的叼板机的工作原理很相似)。古时往往用大木来引棺入墓,这大木的特定称呼就是“丰碑”。秦代以前的碑都是木制的,汉代以后才改用石头。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用丰碑来牵引自己的棺材。《周礼》有云:“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所谓“公室视丰碑”,就是公室成员死后,要用以大木立于墓圹的四周,上设辘轳,用以下棺于圹。该规格本来为天子之制,后来诸侯也僭用之。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对于丰碑的使用范围仍然有着严格的限制。季康子的母亲去世之后,公输般劝说季康子用丰碑来下棺,结果就遭到了别人的一番挖苦。

显然,所谓的丰碑在当时的语境之下,就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先是只有天子才可使用,后来发展到公室成员,再往后发展到诸侯亦可用。后人沿袭了此种习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百姓也学着用起了“丰碑”,他们在自己亲人的坟前立起了石头。只是他们忘了原来的碑是下葬的工具,忘记了碑最原始的功能。

所以,后来有人开始在光秃秃的石头上刻字记录父辈的功绩,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墓碑。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的无字碑倒是歪打正着,有点符合古礼的要求。除此之外,其他人就显得有些东施效颦了。

“劳燕”最惯是“分飞”

第一次见到“劳燕”这个词是多年之前,那时,高考在即的我们是如此惴惴不安而又忧郁感伤。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每一个少年心里充满了莫名其妙的情绪。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一天,教室的黑板上突兀出现的“劳燕纷飞”四个字,一下子就深深打动了我。该毕业了,我们这群“辛劳的燕子”将被高考惊起,纷纷飞去,落下一地羽毛。

后来读到“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的诗句,才知道了从前的误解,应该是“劳燕分飞”。原来,“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因为较常见,所以也就被写进了诗里。和伯劳一起走进诗里的还有燕子。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二者就相互完成了身份的指认,共同构成了全新的意思,在传统诗歌的天空下,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急。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子,合在一起构成了感伤的分离,成为了不再聚首的象征。

丰碑读后感篇6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有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有情感的朗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分析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交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我在教学《丰碑》一文时,就侧重以读为主,体会人物的情感。《丰碑》一文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只有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情感,才能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质,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然而长征年代已久远,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令其感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我在教学时,充分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挖掘人物形象,感悟丰碑,使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

教学时,我抓住军长的三次神态变化,启发讨论:从这些神态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会到军长由愣到愤怒再到敬佩这一情感变化。如在感受军长愤怒这一环节,采用个别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去体验,使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军长已经愤怒到了极点。当学生入情入境,满腔的怒火即将迸发时,我又通过导读:让我们轻轻地告诉军长:“他就是军需处长……” 让我们悲伤地告诉军长:“他就是军需处长……” 让我们沉痛万分地告诉军长:“他就是军需处长……”让学生体会军长得知这位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内疚、惋惜、惊讶、伤心等复杂的心情,最后又通过配乐朗读,感受军长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之情。文章的结尾,为了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丰碑的真正内涵,我又设计了导读:正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着每一个战士,所以红军战士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不怕牺牲的好同志,所以军长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更因为这是一支有着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的革命队伍,所以我们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通过导读使学生的情感升华,真正理解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就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整节课下来,通过学生感情真挚的朗读、深刻的感悟和晶莹的泪花,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走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三、鼓励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检验,是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扩大阅读量,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世界,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博览和精读。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丰碑读后感篇7

一、从本土文化立场出发

回顾李林琢走过的艺术道路,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他的创作始终从本土文化立场出发,坚持不渝地以艺术的方式守望着本土文化。

作品已经表明,李林琢始终在这个古老的话题中翻出新意,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因为,李林琢是真正脚踏实地试图在本土文化沃土中构建自己艺术大厦的人。他相信,本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宝藏,一旦站在东西文化的至高点上,一切便一目了然。数年来,他发掘并迷恋着脚下的文化沃土,他也从未舍近求远,他坚持自己“耕耘即收获”式的创作方式,并以此作为对艺术信念和艺术能力的一种真正考验。

解读那些面积巨大的壁画、体积巨大的浮雕、圆雕和环境艺术,不但读出艺术家内心的信念与原则――不是用个别性的符号意义去满足观众,而且还读出了艺术家用具有普遍性和意义深广的符号整合去征服并感动观众。因为,只有后者才能包含了人类生活中永恒的魅力和“绝对精神”。所以,无论面对何种题材,重大的也好,一般性的也好,他都能从容不迫地从本土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构思和运筹。在李林琢看来,本土文化相对外来文化,更具有一种温情、人性、感怀与充实的美感。当然,艺术家在本土文化的沃土中有无新的发现能力,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本土文化中的温情、人性与感怀,及其朴素与神采飘逸,又恰恰是接近艺术真理的。她们因此成为李林琢艺术最根本的资源和动力。

二、空间创意与生态诗意

深圳东部华侨城巨石岩画广场,镂空石灯阵,茶园壁画,是李林琢“大将风度”的又一次证明。作品以强烈的空间控制能力,展示出一种宏大、开阔、深远的气度,与古朴、充实、厚重的内在之美,以及典雅、雄壮与浑然的风范。在以中国文化符号为主的雕塑群中,艺术家极重空间结构与符号秩序的处理,特别是建立起与周围生态环境的有机联系,使动态与静态,有形与无形,人为与自然,局部与整体等造型元素在对立中,实现互动互补、对立统一、和谐完整。

看似无意却处心积虑的岩画图像,被重新处理在各种形态的岩石上,使远古的、具有图腾意味和神圣祭祀的符号在一个现代文化语境中被赋予了全新的面貌和另一种意义,并在新的空间秩序中体现人、文化、自然的一体性与和谐关系。

在有意为之与人工的作用下,巨石因而被文化气息所笼罩,洋溢着生命与文化意蕴,这是一些有意味的形式,在浪漫的吟唱之中传达着本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审美之谜。值得注意的是,在偌大的空间中,椭圆形、卵形、圆柱形、方形的巨石,以及镂空的巨石上,镌刻的远古图案、纹样、符号与民族文化约定俗成的云、水、山、树等纹饰,在错落然而有节奏的空间中形成了强烈的空间阵容,气势壮观,贯通着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关系,是关于“天人合一”的协调与共的灵动感,使人面对此种宏大的场面,遂生出“天、地、人”的奇妙遐想。

在精心设计的整体环境中,巨石符号以巨大的体量与不同形状,散落而自由地布置在起伏的山野、坡地、水边上,展示出艺术与大地、艺术与人、艺术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重要的是,艺术家在尊重艺术的独立意义与价值时,也关注着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及公共空间的共享式美感营造。它的意义在于,以浪漫、抒情的民族形式,铸造如史诗与丰碑般的艺术形式,和人文向度与普世情怀,传达着丰厚的精神含义。

上述作品中的文化气息是厚重的,源于李林琢对文化符号的把握与整合,稍加注意便会感受到他选择的符号――龙、凤、云、水、山、川等,都饱含着一种浪漫精神和感怀式的风范。这些古代传承下来的历史符号,在他手下成为有“温度”的现代语言,成为现代精神、情怀的“转译”。而且,由于整合的特点,符号之间的内在机制共同体现出丰沛、充实的情感;关键在于,艺术家能在浩如烟海的文化源流中,睿智地发现某些灵性的闪光。当这些闪光之处的诗性方式体现为空间存在时,本土文化的深邃、睿智、宏大、浪漫与神采便成为具体可感的现实意象。东部华侨城巨石岩画广场,镂空石灯阵,茶园壁画都是在浪漫的精神向度上,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的,并在特定空间中洋溢着人文气息和现代感。

三、用心血打造艺术丰碑

如果对李林琢的作品给以简单概括的话,那就是――他在用心打造艺术的丰碑,他以艺术的方式去概括历史、文化和生命,以象征性的符号言说着人类文明历尽艰辛的发展历程。

特定空间中的李林琢作品,总是存在着一个颇耐咀嚼的、十分含蓄的抒情主体的形象。这个主体是对历史充满追忆和敬重的符号,也是对未来充满热情和希望的符号,她们对世界、对文化、对人类怀有浪漫而诗性的想象,又有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向往和憧憬。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李林琢艺术丰碑式的风格与品质。

以心血去打造艺术的丰碑,是李林琢艺术理想和追求的目标。所以,在实践中,他不纠缠于具体事件、主题的情节和叙述,而专注于从“外在到内在”的转换与提升,然后以开阔的襟怀和文化修养、气质,将其凝定为特定的符号,在组合中去形成空间表现的符号关系,并体现为“宏大叙事”式的关于历史、自然、文化与人的“大传奇”。因此,每一件作品的最终完成,对于艺术家来说,都是一次“炼狱”。惟其如此,才能抵达理想境界的彼岸,让精神的丰碑成为现实。

艺术的丰碑,在李林琢的艺术中,既是一种个体对世界、对生命、对文化的感受体验的外化,更是一种生命、自然、世界、历史与文化的大美的外化,并成为他始终遵循的精神原则、思想境界和艺术标准。在他的艺术中,“大美”是一道永恒的背景,与他作品中的符号、空间有着内在呼应和对应关系。因此,他作品中的符号与空间都具有一种文化意蕴,是充满灵性和人性的,承载着特定的人文情怀与象征意蕴。

这是一种宏观的把握与象征,在“以情舍理”的法则中,体现为“致广大与尽精微”的特点,并以抒情主体符号在空间中的聚散、开合,以及节律、变化,呼应着对一种感怀与敬畏,让人在面对时产生心灵和精神的净化与升华。

李林琢的作品,是一种符号空间的深度诗意聚合,具有隽永的文化韵味,其精神向度是以文化意蕴为依托的;在这里,“文化”不只是一种仪式和表象,而且还是一种根基与构架,它虽然是抽象的、理念化的,也是活生生的、可感知的灵魂与气息,它们是李林琢艺术的逻辑起点,一切都是缘此而孕育、生长的。

在我看来,李林琢的艺术意义的价值至少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啊;其一,他的创造力及其稳定性、持续程度是少有的;其二,他的作品证明在守望本土文化中获得了最基本的力量,并抵御了外界的诱惑与干扰,建立了“自信”;其三,他的“自信”,是一种对艺术本身和生命本身信念的坚定,这决定了他的价值观与艺术观。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李林琢坚持着艺术的精神意义、诗意表现和人与世界的和谐力量的表达,维护艺术的本质性品格,与此同时,他和他的艺术也日益步入更为阔大的境界。

丰碑读后感篇8

我读过许许多多的课文和文章,让我受益匪浅的文章就是在五年级学的<<丰碑>>一课。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红军队伍在环境恶劣的云中山行走时,发现有人冻死,到真相明白好,将军非常崇敬军需处长的一件事。当将军知道这个人就是军需处长时,他"愣住了"。说明将军感到非常意外,这位专门负责办理红军所需的给养的人竟只穿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原来这位军需处长将棉衣发给战士们,好让他们能一心一意地为祖国打击敌人。课文中"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表面是写军需处长的身体积满了雪,光亮透明,真像一座晶莹的丰碑,实际上是在歌颂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p舍己为人p毫不利己的高尚品质,将永远成为人们心中的丰碑。

记得在我6岁那年的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年货。来到街上,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买卖声,嬉小声等交织成一首迎新年的交响曲,非常热闹。突然,我看到有一位大约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抱着一台大电视,高兴地走着,一不小心撞到一为年过六旬的手里拿着许多东西的老奶奶,只见老奶奶"扑通"一声,屁股摔在地下,手了拿着的饼干之类的年货撒满地,她着急的说:"我的年货"。那位青年匆匆忙忙的从人群中消失了。我看到脚下有一快饼干,便趁别人不注意,躬下身子,做着一个找东西的动作,把饼干防灾自己的口袋中,便高兴的跑到爸爸妈妈的身边。

自从学了<<丰碑>>一课,对比军需处长崇高的风格,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我非常后悔,因为我不但没把老奶奶扶起,还偷吃了她的年货,如果有后悔药,我一定要回到六岁,把老奶奶扶起,帮她收拾好撒在地上的东西。

上一篇:测量实习心得范文 下一篇: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