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课文范文

时间:2023-10-03 17:35:30

丰碑课文篇1

参加工作约两个月之后,校长便找到我,笑眯眯地说:“华涛,安排你上节公开课,行吗?”听完校长的话,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我异常干脆地回答:“没问题,今天晚上我就去准备。”

夜幕降临的时候,我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忙碌。困扰我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课文的选择。将语文课本从头到尾看过一遍后,我决定选用《丰碑》这一课。“上《丰碑》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幻灯片来操作。‘碑’是具体可感的实物,可以配上图片。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教案应该会受到欢迎。”为了突出“碑”的主题,我在“军需处长牺牲”“敬礼”等几处插入了大量图片。之后,为了能够很好地控制时间,我更是将每个环节花费的时间精确到了秒,并且标注在教案上。当教案定稿后,我又开始忙着刻钢板、印教案、挑选衣服。为了这次公开课,我下足了工夫。

上公开课的当天,除了学生,有10多个人听课。对于从来没上过公开课的我来说,内心难免有些紧张,我的手心都出汗了。这时,校长走过来,微笑着对我说:“我相信你能行的。”带着校长的鼓励,我做了几次深呼吸,便走上了讲台,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公开课教学。

站在讲台上,我按照计划,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赏析课文。由于准备充分,这节公开课和我预想的差不多,甚至,我自我感觉非常好。走下讲台时,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心中的紧张感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阵兴奋。我开始憧憬同事们的赞扬。

出人意料的是,我的课堂教学得到的批评远多于赞扬。有同事指出,上课时,我将“碑”字写错了。还有同事指出,这节课的重点本应该是引导学生体会军需处长的精神,感悟“丰碑”一词的内涵,而我却花大量的时间去表现单独的一个“碑”字。而我将时间具体到了秒的做法更是招来了很多人的批评,一些同事认为上公开课就应该营造一种自由的氛围。听着同事的评论,前排的我如坐针毡,脸上一阵火辣。

事后,校长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普通话好、心理素质好、能够熟练地使用幻灯片,这些都是你的优点。但是,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校长告诉我,当好一名教师需要有合作意识,而我在上课时没有跟学生有任何互动。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而我精确到了秒的操作,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见我沉默,校长又诚恳地说:“还要提醒你一点,教师要有不断反思的精神。时刻反思自己的不足,你才会有所进步。”

同事的批评,校长的教导,这些都是我在上公开课之前没有想到的。当我在为自己的一点小成绩沾沾自喜的时候,我忘了发现自己的不足。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我相信只有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件事,不断反思,不断弥补不足,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这一节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

丰碑课文篇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学习和运用批注式阅读,在自主、合作中,品读文章的重点词句。揣摩文章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表达顺序,体会课文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体会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表达顺序,体会课文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阅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课中实践,读、思、练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

共2课时,本设计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学法:运用“批注式阅读”。

上节课我们使用批注符号运用“批注式阅读”学习了《军需处长》,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读书方法学习《军需处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引出中心,浏览课文。

1、师生接读,引出中心。

师生接读课文1—2自然段。

将军的思索文中有答案吗?引导学生找出“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并板书这一句。

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为什么说“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呢?”浏览课文,寻找答案。

三、直入重点,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字字入目,句句留心。要求运用批注符号或一两个词语作在文旁作批注。

2、汇报交流(学情预设):

(1)学生可能用重点符号标注“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也可能在此处画了问号提出疑问: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还那么镇定、安详呢?这两种批注都可以这样处理:先理解“镇定”“安详”,在文中找出哪里体现军需处长的镇定、安详?引导学生抓住军需处长的动作来体会。(其中“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中的“夹”强调这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一声。)

从中你看出了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学生可能体会到军需处长是个无所畏惧、不怕牺牲、毫不畏惧的人。依据学生的体会指导学生朗读。

(2)理解本段最后一句。“单薄”强调多音字“薄”读音。抓住“贴”字理解。学生可能提出问题:为什么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他的棉衣哪去了?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恪尽职守、舍己为人、克己奉公……把你的理解融入句子读出你的感受。

(3)学生的批注还有可能是积累或背诵。背诵是课后题可以引导学生去掉部分内容,试背。

3、引读中心句。

四、理清线索,升华情境,学习将军情感变化部分。

1、继续用“批注式阅读”借助课后“思考与交流”学习将军情感变化部分。

2、小组交流完成“思考与交流”。

3、汇报学习成果。先谈一谈你对加点字的理解,再用一个词概括将军内心的情感,最后以朗读的形式表达感受。

(1)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这一句引导学生体会将军的意外、惊讶,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意外和惊讶。

(2)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找“严峻”的近义词。体会将军的“愤怒”,指导学生读出生气、发怒的情感。

引出将军的语言“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深入理解将军的情感。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地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通过比喻句体会将军的“激怒万分”“愤怒至极”,引出将军的语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通过“抽动”“抖动”的对比对将军此时的情感进行更深入地理解,感悟将军的情感变化。

(4)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

理解将军对军需处长的愧疚、崇敬,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把这几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体会侧面描写的好处,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板书:情感线索 侧面描写

5、运用说话训练理解军礼的含义。通过说话训练体会将军的愧疚、崇敬、哀悼、无奈、自责以及要完成任务的决心等多种情感。

五、理解丰碑,体会中心。

联系第7自然段交流:你怎样理解丰碑?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克己奉公、舍己为人的精神是永远闪耀光芒的丰碑。)

六、总结课文,熏陶情感。

引读文章的最后一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36页6、7题。

2、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板书设计:

军需处长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丰碑课文篇3

【关键词】语文课,开课,方法

新课的导入就像戏的序幕、乐章的序曲,它的优劣很大程度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起到酝酿学生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堂课导入部分新颖突出,就能牢牢地把学生抓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新课导入方面的一些方法。

1.析字导入法

即是通过对一些字的构造进行巧妙解析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他们的学习热情进而为新课的学习服务的一种手段。例如我在上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这课时,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聪”字,然后问学生,谁知道聪字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用耳朵听,再用心去想,最后用嘴表达出来就聪明了。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说:想要聪明的孩子现在闭上眼睛,用耳朵听老师背诵一首诗歌,用心想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再用嘴巴告诉大家。这样孩子们一下子就静下心进入到诗歌描写的情境中,新课的学习当然就事半功倍了。

2.释题点睛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很多是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来导入新课。那么对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将大有益处。每一堂课都有它的重点和难点,而重点和难点如何体现,正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能在开始的导入语上抓住文眼巧妙地把重点和难点渗透进去,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在《丰碑》一课时,先让一名学生上黑板板书了课题“丰碑”,在指导碑字的写法后立即问:孩子们‘碑’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丰’又是什么意思。那么‘丰碑’的意思就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丰碑》这一课。看看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这种释题导入法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题目的意思,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重点难点也出来了。

3.创设情境法

通过音乐、图画、故事等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动之以情,意想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领他们“渐入佳境”。创设情境的手段有很多,例如联系生活展现情境;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所以,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创设情境可以从几个发面入手。

3.1图画再现情境。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易于接受和理解,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例如在上《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通过一幅幅秋天的图、水果图让学生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进而理解了课文语言的精妙。

3.2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例如,我在上写作课《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时,一边播放《天亮了》这首歌,一边深情诉说这首歌背后的故事。2003年贵州省的一个风景区发生了缆车坠落事故,一对爸爸妈妈用双手把自己年幼的孩子高高举起,他们把生的希望给了孩子,自己却永远离开了。孩子们被悲伤的旋律和感人的故事深深感动,他们含着泪花,在老师的指引下回想到自己的爸妈,一下子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了。

4.悬念导入法

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悬念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利用悬念导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我会变》这课时,一开课我就用湿毛巾在黑板上轻轻一擦,再用嘴一吹,黑板干了。这时我抛出了悬念:水到底去哪了?学生兴趣高涨,思维被调动了,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5.谜语导入法

谜语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谜语具有思考性、知识性,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当学生听到猜谜语时,马上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如我在上《雷雨》这一课时,由猜谜语导入:需要一半,留下一半(打一字)雷。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都不见(打一自然现象)雨。这个导入活动非常有趣,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活跃气氛,放松孩子们的心情;二是引出课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文上了。

6.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就是通过复习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旧知识,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造成传授新知的契机。如果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储备的知识,引“故”而为“新”用。在设计导入时能兼顾前后单元、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能联系旧知识、挈领新内容地导入,则会抛砖引玉,让学生多方面思考、掌握新旧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丰碑课文篇4

一、建构前提,对教学突破点补白

《惊弓之鸟》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写更赢给魏王分析说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便射下大雁的原因这一重点段之前,补白展示大雁单独飞和群体飞的画面,同时播放大雁独飞时和群飞时不同的鸣叫声,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铺垫。教学《揠苗助长》时,可以紧紧抓住“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禾苗都枯死了”这几个关键句,从学文向明理过渡。教学过程中,补白相关的植物知识,突破教学重点。教师先演示禾苗的剖面图,讲述禾苗的生长规律,在演示禾苗拔高,根系被拉断时,激疑设问:如果这样做会怎样?学生讨论后,追问:这个人的做法错在哪儿?进而揭示寓意: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这里的补白或者为课文的延伸理解提供认知前提,或者在教学的转折处搭建过渡的知识桥梁。不经意间突破重难点,成为教学中的亮点。

二、链接背景,对主题深化点补白

《周总理的睡衣》一课最后有这样一段话:“多年来,邓奶奶随身带着它,一直带到北京。从什么时候起,她就有了这个针线包呢?从延安的窑洞里,从重庆的红岩村,也可能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课文中提到的几个地点其实是周总理与邓奶奶革命生活的几个重要阶段。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久远,赞美了两位革命前辈很早便具备了“艰苦朴素”的品质并一直保持着这种优良作风。三年级的小学生对这些历史背景很难理解。教学中,可以利用电影、图片,按照“北京延安重庆长征途中”的时间顺序边展示边解说。然后让学生讨论:有这个针线包的时间越推算离我们越远,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呢?从而让学生知道:课文的插图作于1977年,是纪念周总理去世一周年的。这幅简单的图画和短小的文章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光辉一生的赞美和对他高尚人格的敬佩。

这里的补白主要是把分散的情景、故事片断和人物身世、经历、事迹贯穿起来,交代清楚,使学生有完整的印象,全面的了解,以便准确地读懂课文,深入理解主题。

三、联想思忆,对情节高潮点补白

《倔强的小红军》一文最后一部分写道:陈赓返回找到已经牺牲的小红军时,回想起小红军与自己相遇时的种种“倔强”,不禁热泪盈眶。教学这一部分时,借助声像教材补白小红军临牺牲时一举一动的情境,在激情感人的解说中,使学生深刻感受人物精神的可贵。《丰碑》一课在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成了丰碑的两句话的含义时,配图配乐,补白解说,把军需处长牺牲前的心理活动展示出来。结合上文,揭示“丰碑”毫不利己,勇于牺牲的精神;联系下文,揭示“丰碑”精神激励感召队伍走出雪山,走向胜利的巨大作用。《雷雨》一课“雷雨后”写了“蝉鸣了”“青蛙叫了”──仿佛唱着赞美雨后美景的歌曲,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说说它们在唱什么呢?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在补白中使这幅“雨后美景图”更加丰满。

丰碑课文篇5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1.创设情景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开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

2.引导想象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3.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五彩池》中有“折射”一词,教师直接打开投影仪,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棱镜放到投影仪上,光线发生了变化,告诉学生这就叫“折射”。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如讲《锡林郭勒大草原》中描写湖水的句子“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中的宝镜一样”与“草滩上,有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光芒”加以比较,为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读出美感打下基础。

4.巧加提示

适时适当的提示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记事、写人的文章时对话内容较多,对于人物语言及其内心世界的把握是个难点。如:《马背上的小红军》里,小鬼说:“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由于学生对人物内心很难揣摩,所以朗读起来比较平淡。老师巧妙地加上提示语“小鬼不假思索地说”或“小鬼毫不犹豫地说”,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小鬼是装出来满不在乎的样子。学生朗读的语调也由原来的理直气壮变得没有了底气。教师的巧妙提示,使培养学生语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句式练习

句式练习具有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训练的双重功效。《海滨小城》一课,重点是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描写海滨部分丰要是通过色彩美来表现景色美的,如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海天交接的水平线上,(棕色)的机帆船,(银白色)的海鸥,还有和海鸥一样颜色的云朵。”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多彩的画面,从而感悟到海滨的美多在色彩,同时完成了词语的积累。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由于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从而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占内涵,增强语感。

丰碑课文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书法;高中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259-01

2013年2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高中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书法选修课的形式继续认识中国书法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提升文化修养,用毛笔临摹经典碑帖,尝试书法作品的创作。

传统的书法教学形式为师生手拿碑帖,临摹练习, 其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教师始终占主导地位; 教学环境单一、封闭,书帖、笔墨纸砚几乎就是全部, 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 也抑制了学生学习书法的趣味性和成就感。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缺乏自主性, 其思维受到限制,心理健康受到压制。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 对书法教学提出了新的变革。探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书法课程, 是书法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信息技术对教材的整合开发

薄薄一本人美版高中书法选修教材,一个书家一辈子也学不尽,对于有限时间和精力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

首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除了众所周知的相关专业网站,充分从博客、空间、微信公众平台中汲取养分,到时拿出来就能编辑制作,比用时再上网去搜索、制作省了很多精力,且更专业更体系。

2.信息技术在高中书法课堂上的运用

高中生中不乏小时候练过书法的,练习的渠道大致为:自己临帖,学校社团或校外培训机构。由于当时认知水平受到局限,整个学习过程以练习书写为主,学生的兴趣未能充分激发。

高中书法选修,单凭教师课堂干讲干练师生都会无趣,必须凭借信息技术整合来增光添彩。

2.1 丰富鉴赏形式,提升审美能力

碑帖展示:对于知识性比较强的书法发展史和名帖鉴赏课,尽可能利用知识容量比较大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于碑帖的高度、长度,可以通过动态长卷来展示;碑帖中的模糊、残缺,也课题通过photoshop等技术手段或对比或修补;而碑帖中的精华之笔,或截取或放大或罗列对比。

情景创设:在这鉴赏过程中,配以舒缓的古曲,动情的解说,有时候适当的插入一些视频资料。在欣赏颜真卿《祭侄文稿》时,结合《--翰墨风雅》纪录片中对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解读,一方面学生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感,更进一步了解作品的情感体现和意蕴,在对书法艺术的情感教育上进一步提升。

音乐舞蹈结合:现代书法艺术越来越倾向于音乐感,也常见民乐音乐中常夹杂着书法表演,尤其是创作中用以渲染环境,将书法的心境引导出来。在鉴赏甲骨文时,我配以埙乐,在学习篆书时配以编钟,在汉隶中配以古琴……在鉴赏草书时,我把怀素草书和水墨韵味的舞蹈结合,除了历史感,它们都具有节奏与韵律、变化与和谐等形式美的法则。

2.2 明确教师示范,省心省力互利。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是教师工具问题,字写大的同时不易把笔画写到位,二是学生座位角度关系,不易看仔细、清楚。要克服这些缺陷,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通过实物展示,教师讲解同步。例如:在书写时我们一般运用藏锋、露锋、逆锋、侧锋、回锋,提、按、顿、折、转等不同形态的笔画。这些术语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运用实物投影演示,如藏锋即笔画起笔和收笔处锋尖不外露,藏在笔画之内。可以出示笔画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行笔的过程,老师再范写一遍,比单纯抽象的讲解,更易为学生认同。学生看清楚如何行笔,就能很快地掌握书写规律。

2.3 加强课堂互动,师生和谐一堂。在教师巡回指导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典型的书写错误,我还是由请实物投影仪出场。有时我还带相机,抓拍他们的坐姿、握笔姿势、书写状态甚至拍成录像,课上直接导出来给他们学习点评。被拍者自我示范,很有学习主动性,这样,学习的榜样作用目标明确,而对于自身的错误,大家也不计较,在笑声中就知道错在哪了,对错误的认识和纠正比"无图无真相"来的更有说服力和高效。

2.4 评价形式,成果体现丰富。书法作业的点评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作业的优缺点,使书写更有针对性、方向性。每节课的作业我会将学生的作业拍摄下来通过制作PPT将更多的作业进行展示,通过本班同学作业水平梯度对比、班级与班级之间对比,共赏优秀佳作同时也提出不足之处,让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3.信息技术对课外书法教学辅佐

书法课程光靠课内学写法还远远不够,还要课外求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打开了突破时空局限的窗口。打开中国书法艺术网站,从古至今各类各家名作并点评一览无余,还有各博物馆的馆藏真迹、书法名胜,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书法知识。

为了保持学生对书法的兴趣,课外我还开展书法活动:一是上网搜寻古今书家对自己名字的写法,找到自己喜欢并适合书写的,临摹练习。二是我从网上给学生搜集一些春联内容,让学生进行选择、练习、点评,不仅锻炼了书写,还可以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三是通过网络搜集一些名人名言,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书写,贴在自己的书房、宿舍、教室,用以激励自己并装饰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激发了学习欲望,享受作品成就感的同时并铸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

信息技术整合在书法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同时, 但也存在很多让我们反思的问题,因为书法教学必须要临古,很多古代的碑帖必须依靠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所以对书法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不仅要求书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提高,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把传统的教学优点与信息技术应用有机整合起来。许多学校软硬设施都还没有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减慢了信息技术在书法教学中的普及、应用。信息技术在高中书法课程教学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练习和综合素质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3.2

[2] 秦泗帅著.山东省中小学书法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丰碑课文篇7

关键词:

阅读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既起着拓宽视野、积累知识的作用,更起着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小学语文的阅读方式也应积极改进。怎样让学生乐于读、善于读,使阅读成为学生受用终身的习惯和能力,值得我们探讨。

     一、营造阅读 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培养阅读兴趣,需要教师精心营造阅读氛围,可以在教室里张贴字画,读书名言等,在教室里存放丰富的书籍,如历史、科幻、中外名著,各国童话、寓言等;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和优秀影视作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定期组织课本剧比赛,朗读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学生欢雀勇跃,为了再现作品,同学们下深功夫进行研读,阅读范围不断扩大,阅读习惯逐步养成,阅读能力不断增强。

     二、有效预习,学会质疑

     预习是必要的,但不一定就是有效的。课前预习做得怎样,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如针对课前导语、课后练习等进行阅读预习。特别是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从课题质疑、从中心句质疑、从结果可以不唯一处质疑等。因为预习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探究创新能力,所以应该把预习作业放在比课后作业还重要的高度,认真检查,认真评价。要对提问和答问富有创意的同学给以肯定和鼓励,以达到学生积极预习,认真思考,有效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三、走进文本,精心设问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实践也证明,疑问、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因此教师应在吃透大纲教材的基础上走进文本,通过提炼抓文眼。抓准文眼就是抓住了关键词,就是抓住了文本的核心知识。那就是最刺激、最新奇、最能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并乐于去探究的学习任务。根据任务精心设问。方法如下:从课题切入,可以提问:看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思维马上集中到课题上。他们想知道是哪里的乡村,乡村生活怎么样,乡村生活有哪些特点。从文章主要脉络着手,可提问: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写的?每处景物又写了些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心句渗透,可分步提问:第一步可问中心句在哪里?学生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关键,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第二步可问:“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些这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很快就能找出文章的脉络主干。第三步可问:“哪些词句与中心句紧密关联?” 这样,有效地加速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让学生牢牢地把握课文主题和中心意思。不难看出,好的问题,易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为阅读提供动力。

     四、巧读课文  重点理解

     对于课文的处理,最好不要让学生泛泛而读,更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创设情景、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如片断阅读法,即挑优美的、思想性强的、有深度的、感人的、最重要的句段来读。这种读法吸取的是精华,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如音诗画阅读法,《草原》一课的教学就适合。用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呼伦贝尔大草原》把学生带入美丽大草原场景中,再配乐阅读部分段落。学生阅读的情感和理解再现的效果都不错。教师还应该适时采用想象阅读法。如教学《丰碑》一课时,指导学生想象阅读“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丰碑本来指什么?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是晶莹的丰碑?学生通过想象,加深理解,体验情感,升华情操,懂得伟大的精神,应当用生命去讴歌!掌握了恰当的方式,师生幸福地享受阅读。

丰碑课文篇8

《丰碑》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名军需处长,为了他人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自己却被埋没在无声的雪花中,变成一座晶莹的丰碑的感人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丰碑的阅读题目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丰碑(1)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冰坨(tuó,成块或成堆的东西),狂风狼似的嘷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2)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伤员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二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多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3)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4)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5)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6)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些迷离。

(7)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己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士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那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泊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服呢?为什么没有发给他?

(8)将军的脸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9)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剧烈地抖动着,不知是冷,还是由于愤怒。

(10)终于,有人对将军小声说:“他就是军需处长……”

(11)将军正要发火的表情突然凝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眼睑上,融化成闪烁的明珠……他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12)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13)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在弥天雪雾之中大步向前走去。他耳边回响着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b.好像是云中山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第十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4.文章结尾一段中沉重而又稳定应怎样理解?本段在结构上与前边那一段相呼应?

5.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找出一两处来,略作赏析。

参考答案:

1.丰碑原指什么?课文中指什么?

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课文中指军需部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2.有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外貌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死时是如此寒酸,从而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这是一个什么句?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从这句话体会到了军处长死时非常的痛苦与狼狈,反映了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赞扬了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4.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

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军需处长的怀念与不舍之情,为了表达他深深的敬意所以为军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5.你想对文中的军需处长说什么?

军需处长,您真了不起,为了其他的战士您英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向您致敬。我们都应该发扬您舍己为人的革命主义精神,您是我心中永远不朽的丰碑。

《丰碑》读后感那是一个冬天,一个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冬天,红军战士正在过雪山的途中,每一名战士都得到了一套新棉袄,而在那棵树下,却有一名战士被冻死了,这是谁了?他为什么没穿棉衣?队长很愤怒,当他得知这是军需处长时,眼眶湿润了。

多么好的军需处长啊!为了让战士们多一件衣服,自己穿着薄如蝉翼的衣衫,在这凛冽的寒风中受凉却一声不吭,在这交加的风雪中永远地离开了。

小时候,冬天与父母同床睡觉时,你有没有注意到被子大都裹在自己身上,父母在一旁轻轻地咳嗽,父母宁愿自己受凉,也不会与我们抢被了,文中的军需处长不也是这样的吗?文中的军需处长不就是战士们的父母吗?

当自己在冬天生病时,父母会把我们裹得严严实实,不让我们受凉,而自己只穿一件衬衫就带着我们走在了赶往医院的路上,第二天早晨,我发现父母的眼里布满了血丝。

上一篇:困难申请范文 下一篇:廉政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