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城:铸就丰碑传千秋

时间:2022-07-13 06:10:58

“具茨巍巍,溱洧泱泱。轩辕之丘,天降轩皇……宇内一统,万民景仰。”

2006年3月31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举行,由李铁城为大典起草的拜祖文,这一天在全球炎黄子孙耳边回荡。

李铁城,是郑州的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多次为炎黄二帝撰写祭文的传奇人物。特别是1996年,他为陕西拜祭炎帝起草的拜祖文,后来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供世人赏阅……

撰写《祭炎帝文》

说到李铁城写《轩辕黄帝之碑》,得从《祭炎帝文》说起,而说《祭炎帝文》,得从一则征文广告说起。那是1996年,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了一则征文广告,向海内外有识之士征集“祭炎帝文”。这引起了李铁城的注意。

当时,他引起学界关注的新作专集《新道德经》刚刚出版。为了这本书,他已是心神俱疲,决定休息一些时日。而这则广告所要求的内容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撰写了《祭炎帝文》应征。

李铁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涉猎碑文创作。他先后为陈氏始祖、新密原地下党县委书记王东旭、台胞陈超凡、豫剧大师陈素真及本村为群众做过好事的李国安等撰写过十多通碑文。其中引起巨大反响的当推为登封一头义牛撰写的《义牛冢记碑》,一时间声名鹊起,被人誉为碑文专家。

以他数十年的学养,写碑文本是驾轻就熟的事。但炎黄二帝是中华始祖,写祭炎帝文,非一般文章可比,不涉猎则无碍无咎,一旦涉猎则必祭以心血。他闭目凝神,思索如仪,然后以饱满的激情费一昼夜写毕,此后是润色、定稿、寄出,不久被征文组织者告知文章中奖。2001年,这篇《祭炎帝文》被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选进高中语文教材,享誉全国。此前,四川著名戏剧家魏明伦涉猎碑文,有名望,现在,二人被人并称为北李南魏。

就是这么一个机缘,在2002年的时候,引出李铁城先生另一篇更为辉煌的碑文《轩辕黄帝之碑》。

新郑向称轩辕故里。当地有始祖山、黄帝庙、黄帝祠等胜迹及其传说。2002年春,新郑市为了打造区位优势,凸显地方特色,决定以开发黄帝文化为龙头,发展当地旅游事业。当地在规划了黄帝故里风景区的同时也为黄帝铸鼎立碑。为黄帝立碑是大事,为黄帝碑撰文就尤为重要。他们开始寻找,但无合适人选。这时有人推荐了李铁城。

时任新郑市委书记的张春香在听人介绍过李铁城后,就找来《祭炎帝文》,研读后说:“我读了李老师《祭炎帝文》之后,就想,黄帝碑文的作者,除了李老师,没有第二人了。”当即决定,以特邀的方式请李老师执笔。

人们说,世界上任何事情的生发及其成功,都有它的机缘。看来,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事情就这样确定下来。李铁城开始着手撰写碑文。

撰写《轩辕黄帝之碑》

李铁城当年写《祭炎帝文》时,由于是征文,能否获奖都无所谓,而《轩辕黄帝之碑》一文,则非等闲可比。作为炎黄子孙,能为始祖碑记,李铁城感到骄傲,同时也感到忐忑。他时时反问自己:黄帝德配天地,功高盖世,我能把他的功勋以及人文精神原原本本表达出来吗?这样重大的文章写出之后能得到当代人的认同吗?如此思量,使他逾加谨慎小心,不敢稍有疏忽。思虑既妥,铺开稿纸,他毕恭毕敬地写下了碑题:轩辕黄帝之碑。

碑文共660余字,是标准的短文。碑文起句:“夫天地悠悠,生生灭灭。”寥寥数字,涵古盖今,思越时空。表面看似乎离题颇远,实则此正体现了作者赋予碑文思凝万古的浑厚和深远。起承之下,文章开始状写黄帝为我中华文明“继炎而起,肇造初创,毕其大成”等一系列彪炳千古的殊勋,从“教民耕牧,始备糗粮。建筑宫室,暑避寒藏。制造舟车,以便来往”到“荣制音律,始娱宫商。苍颉造字,告别愚盲”;从婚丧嫁娶之仪的确定到衣食住行之具的规范,皆有描述,一一备至。

在写碑文的时日里,为了集中精力不被分心,李铁城到街上买了一大摞烧饼作为干粮,宵衣旰食地写。有时,为了写稳一个字,他竟能沉吟半日。尤其是在夜半,忽然想起某个字不妥,睡梦中他就推被而起……

亲自操刀 “书丹”

按照通常作文的惯例,李铁城将稿子又放了几天,然后删改润色,待到确信文笔圆满无有疏漏之后才送新郑市委审看。时任市委书记的张春香拿到稿子,细细阅读后召集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和当地一些研究黄帝的专家学者共同审看,大家传阅之后,均无异议。至此,《轩辕黄帝之碑》定稿。

接下来的工作是书碑。所谓书碑,就是把文章书写在石碑上,供石工雕刻。据说,古时的书碑程序是:工匠先在碑文原稿的背面描上朱砂,然后粘帖在石碑上,再用布锤排打,把朱砂复印在石碑上,最后由石工依样雕刻。人们常见的碑文落款有“某某书丹”之类的写法即是由此而来的。这一次,李铁城决定亲自“操刀”,直接把碑文写在石碑上。

把碑文直接写在石碑上,自古以来极为稀少。难怪工匠们也愕然:把碑文一笔一笔工工整整写在石碑上,这可能吗?能写好吗?这可是需要很深的功底的啊!工匠们的担心未尝没有道理,因为他们没有见过。但李铁城胸有成竹,淡定自若。没见过他正楷书法的人也许想象不出他的字会规整到何种程度,但见过的人,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他的正楷书法是可以入帖的。

2002年4月的一天,春暖花开,风和日丽,李铁城先生开始“书丹”。

轩辕黄帝碑碑高三米,宽两米,要想把碑文直接书写其上,用站姿或坐姿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方法就是伏身趴在石碑上,一字一字写去。在石板上写字和在纸上写字,其难易程度截然不同。在纸上写字只要气不轻浮,可以不管呼吸,随意挥洒就是;而在石碑上写字第一个必须注意的就是呼吸,屏息静气,聚精会神,然后落笔,写毕,起笔调息。就是说,每一笔都必须在两次呼吸之间完成,这样才能在技术上保证每一笔每一字的工整端然,才能在整体感觉上保证一种气韵的流畅连贯。

平常对艺术之美以及艺术精神一丝不苟的李铁成,而今对黄帝之碑尤其如此。如同对碑文的撰写他不允许有一点疏漏一样,“书丹”时他不允许自己出现一处败笔。稍有不满意,即擦去重写,使每个字的每一笔以及每一笔的起落运行都匀称得体,明快流畅,浑厚清醇,精神一如。

历时数日,“书丹”完成。李铁城先生又反复校勘,直至觉得万无一失,才回郑州去了。

刻碑风波

在碑刻完成两个月之后,《河南画报》社准备给李铁城先生和他的《轩辕黄帝之碑》搞个专访,需要配发实景照片,于是就驱车前往新郑黄帝故里看碑。

李铁城先生兴致勃勃。因为碑刻完成之后他还没有看过呢。可是,当他们一行风尘仆仆来到目的地,入眼看见黄帝碑时,只一眼,他就勃然变色:碑文雕刻得太粗糙了。他费数日之功端端正正书写的碑文,不说浑厚清醇、精神一如的神韵,单是最基本的匀称得体、明快流畅的技法都失去了准则,画虎类犬。他不能自制,什么也不看了,只绕着黄帝祠前那个广场转圈,口中还念念有词:这怎么行?这怎么行?那时,广场上有许多游人,大家看着这个满头银发的老者如此模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纷纷询问。这样在广场上绕了几圈之后,他断然决定,此碑文必须磨掉重刻!否则,他心里难安。

把碑文磨平重刻,谈何容易?因为此必须把黄帝祠已经修好的白墙蓝瓦的围墙推倒,让起重机开进来把石碑拆除放倒,再把碑文磨平,然后重新书碑,重新雕刻,重新竖立。不仅麻烦,费事费工,而且费钱。李铁城先生当时就想:哪怕我自费重刻,也不能让这样粗糙的石碑矗立在这里,被人讥笑,愧对始祖。

他当即找到张春香说明情况,张春香听后,毫无犹豫:“既然如此,就按您老的意思,重刻。”

他说:“重刻的钱可由我来出。”

张春香说:“那哪成?碑刻既然不入李老师法眼,那是我们工作没做好,我们就没有理由不重新返工。您是专家,您出于一个学者的良知,对新郑人民负责,对千秋万代的后人负责,作为我们,更应该对新郑人民负责,对千秋万代的后人负责。”

当时正值旅游旺季,张春香对他说:“这样,等旅游季节一过,立即落实此事。”

他心中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轩辕黄帝之碑》赢得世人赞叹

2006年三月初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举行。《轩辕黄帝之碑》碑文那朗朗上口的节奏韵律,那既典雅又通俗的今古文风格,加上那悠扬典雅的古乐,赢得了人们的赞叹,给大典抹上了浓重的一道亮色。

2005年9 月12日,省委书记徐光春陪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负责同志来到轩辕黄帝故里。在《轩辕黄帝之碑》前,他们站下来观看,从头看到尾一个字一个字诵读。末了徐光春赞叹说:“河南真是人才荟萃啊。”

现在,在黄帝故里,《轩辕黄帝之碑》已成为品牌景点。人们来此旅游参拜,此碑是必览之处和拍照留念之处。《轩辕黄帝之碑》的碑文还被拓了下来,印成了碑帖,一经面世,即在文化圈中引起很多人惊讶。因为在人们的眼中,李铁城先生是学者是诗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画家和书法家。

《轩辕黄帝之碑》矗立在轩辕黄帝故里已经三年多了。三年多来,它已经接受了千千万万前来寻根祭祖的海内外华人的检验,被人推崇备至。而这时的李铁城先生的思维却已经移向别处,他受邀为曾是古郑国的荥阳市写下了《郑氏三公碑》,最近还为郑州市的文庙写下了《孔子之碑》,为诗圣杜甫故里写了《杜少陵先生赞碑》,为邯郸的赵王陵写了《赵王陵碑》等等。这些碑文,内容各具特点,文采一如既往,气势雄浑,从容华美,且有的已经和《轩辕黄帝之碑》一样被雕刻落成,有的正在筹划之中。

李铁城先生说:“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一言以蔽之,就是能为社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有益的贡献。我一介书生,三尺微命,晚年能在‘今古文’的碑文领域为我们的社会文明富强略尽绵薄,我愿已足,除此而外,别无所求。”

上一篇:吾思吾梦吾向往两岸记者中州行 下一篇:人文始祖黄帝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