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3 03:05:11

丰碑教学设计

丰碑教学设计篇1

读。笔者认为,每节语文阅读课要保证学生有1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方式方法很多,如朗读、默读、泛读或者领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等。它们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教学时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教学目的选择读的方式方法。比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安排阅读过程是:首先自由通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要求一边默读,一边动笔圈画,理清文章脉络;接着抓重点段落精读,围绕思考问题研读重点段;最后再指导感情朗读全文。当然对一些重点语句或重点段落要及时指导,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有的段落则要求熟读直至背诵。

疑。质疑问难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任何教学过程都离不开问题,教学过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便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安排质疑问难,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质疑,实际上从问“是什么”到问“为什么”,体现了由浅入深的探究过程。在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其次要做到相机诱导、有的放矢,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从解题、抓关键词句,或从文章结构、写作等方面质疑。比如教学《丰碑》一课,紧扣课题质疑,学生提出:丰碑是什么为什么称为丰碑在学习最后一段时,学生提出了:“那声音”指的是什么脚步声为什么沉重而坚定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探讨。

议。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经处于学习的主动位置,他们嗷嗷待哺地渴望教师解答。教师不应急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立即予以回答,应留出时间,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的火花继续闪烁,在亲自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理解知识。这时,采用“互助小组”组织学生讨论,则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互助小组”最大特点是人人参与,学生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普遍动脑动口,广泛交流信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需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小组要优化组合。最佳方法是好中差各1~2人组成互助小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2)精心设计讨论问题。设计讨论问题要求紧扣教材,围绕重难点,考虑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既适中又准确,切忌追求形式上的热闹;(3)主持好讨论。学生是讨论的主人,最好让学生自己主持,相信学生,促使学生深入讨论。教师只做疏导、点拨,使讨论气氛热烈,学生畅所欲言;(4)做好总结和讲评工作。讨论结束后,要充分肯定讨论成果,并通过讲评,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同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合理意见。同样以教学《丰碑》为例,我安排了两次讨论机会。一是在理解将军神态、语言的变化时,我抓住将军的两次“愣”的不同,设置讨论:将军为什么又愣住了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会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二是在理解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时,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通过讨论、品读,学生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作者的情感融入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心中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丰碑教学设计篇2

《丰碑》这篇文章我在校语文教研活动中上过一次,由于自己没有事先试教,所以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造成了不少的遗憾。本堂课的反思如下:

一、对教材,文本解读的反思

我想,对《丰碑》的解读我们很容易定位在军需处长的无私无畏精神上,这也是大家所普遍认同的。但是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以将军神态的变化烘托出了军需处长令人可敬的高尚精神,对军需处长的描写也仅仅是一百三十个字的外部形象的素描,勾勒相当精练。我们学习了这一段后都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高尚、无私、无畏。但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读者呢?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教材为什么要选用这篇课文呢?我想,他要我们记住的更应该是红军精神而不仅仅是军需处长,要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而不仅仅是谋篇布局的学习。所以我将中心思想定位到了红军的革命精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去理解文本,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二、教学教法的反思

1、一节课下来觉得自己激情洋溢,却并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上课举手情况不佳。因为课堂上提问多而繁琐,不够精简,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细琐的问题思考,发散思维少。问题一多,引导痕迹多了,教师显得不从容。如何把问题设计得简而精这是迫切需要我研究的问题。

2、上课思路不够清晰,由于对教案的死记硬背,上课不能全心全意关注学生。由于老是想着教案,心里紧张,影响上课状态,上课过程不够紧凑。

3、教学过程中对第七小节的解读不够深入,一开始讲到的时候没有带领学生很好地体会,也就没有为下面的理解晶莹的丰碑做好铺垫工作,导致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又返回到上面来,显得重复。

上好一堂课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不容易。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的遗憾似乎太多了点。

语言还不够规范简洁,我想这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了。重复性的语言太多,学生说一句,总担心其他学生没有听清楚,总要把他的话再重复一遍,浪费时间。问题不够简洁,同样的一个问题还没有等学生思考,就再问了一遍。“读完这一段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你感受最深的你用一个词语来说?或者用一句话来说你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还很多,这样的浪费还很多。而这些问题完全是可以整和的问题。肖川说:语言就是思维。我还要缜密些,再缜密些。

应变和调控课堂的能力亟待解决。在解读“晶莹的丰碑”时,当学生没有说到“力量,信念,思想”的时候,我很是着急,把答案都告诉了他们。由此可以看出,我的应变是不够灵活的,似乎以前学习的那些教学方法一下就都不见了,脑海中就想着学生一定要回答到我心目中的所谓答案——这个错误自己能认识到,但在课堂中怎么就缺乏了对学生的侧面引导呢?怎么就不会顺学而导呢?读一读再说不行吗?不能总是认为自己的预设是美好的,学生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学习。

语文教学是一片海,我饱受风浪的颠簸,却梦想前面有个无垠的奇妙世界;她又是一座大山,我饱尝攀登的艰辛,但坚信有个美妙的旅程。语文的路对我一个年轻教师来说还很长很长,我要执着坚定地向前一小步,一小步但认认真真地走下去。

丰碑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孙氏碑文;中国;耕读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7-0088-01

孙明(钅监)先生生于1877年,卒于1962年,享年86岁,乃清朝监生。他一生既亲耕亲种,又办学教育儿童。后人感念其恩德,为其立碑,碑文如下:“躬耕垅亩勤善仁信理智,教书育人朴华忠孝义”2008年丰县白衣河出土了孙明锚先生父亲孙高封的墓碑,碑上有联日:“映雪勤读书三经遗泽,种瓜遗行人五世其昌”据《丰县农业志》记载,孙高封常教育他的孩子们边读书边耕种。他每年沿路种植一些瓜,来往行人在瓜地吃瓜,从不要钱,只有吃瓜人走时带走一些,才会象征性地收些钱。所以孙高封种瓜年年赔本,但他心里乐意,他认为不但为行人提供了方便,而且也教育了后人。2013年丰县王沟镇丰西泽旧址出土了一块墓碑,碑文上有联:“克勤克俭一脉真传绍祖父,帷耕帷读两行正路教子孙。”碑的主人是清的监生孙玉良及孺人田氏。孙氏的三块碑的碑文记载了丰县200年耕读教育和耕读文化传承发展。

我国耕读教育和耕读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耕读教育已经出现了萌芽。《孟子》记载:“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古人许行提倡“人人自食其力,国君也不例外。”而这与当时以孟子为首的儒家学派提倡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格格不入的。尽管此种学说无法与儒家思想相比较,却从此形成了我国耕读教育的最初模式。

到了汉代,耕读教育得到统治者的提倡、支持,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汉刘邦的家庭就是半耕半读的,其父亲及兄长都是种地能手,而且刘邦得到了读书的机会。《史记》曾介绍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说明刘邦读书成绩优秀,是通过考试考取的官吏。刘邦做了泗水亭长之后,也并未脱离农耕。《史记》还介绍刘邦“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餔之。”汉文帝继位后,既读书,又农耕,曾经表示要亲自耕种。他曾经下诏:“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文帝在此诏中明确了以农立国的思想,并举行亲耕仪式,表示为务农带头。十三年(公元前167年)春二月,文帝再下诏书说:“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并让“帝亲耕,后亲桑”形成制度。汉武帝也是一个既重农耕又重读书的皇帝,他在上林苑试种从西域等外地引进的农作物的种子,试种成功后推广。他还在中央设置了管理农业的官员,重用了农业专家赵过、卜式等。由于汉代皇帝耕读并重,使汉代以后出现了无数的耕读人家,同时培养了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诸葛亮是最典型的例子,他躬耕垅亩,又结合实际,读书求知,使用天气变化巧安排作战事宜。他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受人敬仰的政治家、军事家。

三国以后,历代精明的帝王都重视耕读教育,耕读教育也是理论连着实际的教育。在如此大环境下,出身于耕读人家的人才辈出,其中有很多都是大家特别熟悉的。例如:《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曾有诗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陶渊明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他会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他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再如:《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也出身于耕读人家,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之一。其祖上就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成年以后,他开始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太守等官职,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了亲身体验,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后来,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作《齐民要术》一书。又如:《农政全书》的作者明朝的徐光启也是出身于半耕半读,二十岁中秀才,从万历九年以后十余年,一直在家教书务农,直到万历三十二年(1607)才入朝为官。做官期间,仍不间断耕作实验,最后授命入阁为首辅大臣,他把耕作经验和实验结果写成了《农政全书》,计七十余万字,成为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农书。由此可见,耕读人家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清王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都十分重视耕读教育,三位皇主持让宫中的画师绘制了四十余幅耕织图,也都亲笔为每一幅图题诗一首,以诗歌的形式介绍各个农业关键时期的技术要点。雍正皇帝继位第二年,就先在农坛举行亲耕礼,并诏命各府、州县也设先农坛,并让官员们亲耕,皇帝的行为及政策使耕读人家倍受人尊崇。清末最典型的耕读人家就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曾氏家族。

丰碑教学设计篇4

    一、语文教学的观念要转变

    “穷则变、变则通”,这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话,在语文教学中也一样。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可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也不只是讲题,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二、要切实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

    我们实施语文新课程教学不能只在口头上,一定要切实得到落实。在实践中如何去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一新理念。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作为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创设情景可以很好地提高语教学效率,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教师还要善于引导想象,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三、注重教学互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我们的教学就是围绕学生开展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建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的动态生成的课程教学呢?方法就是要实施教学新方法,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普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步棋,专业的棋手能够预想招后几十步棋,大师级的棋手从一开局就能看透整个棋局。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教学设计时,我们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

    四、实施多种方法提高学生思维活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角度、多种方法共同实施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解题探读发挥学生的想象,提出相关的问题。标题是文章的眼,往往能够透露一些重要信息,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帮助。熟读课文,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根据文章体裁、抓住课文的人物、词句子等方面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研究分析,主动学习。根据文中的人物的描写去发问、探究。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勇于质疑、富于想象,还要发展创造性思维,即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他们打破陈规去思考、去联想,善于多方位观察,多层面分析,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和有理有据的争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可能“一锹掘出一个井”来,它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者面前艰巨而又具有深远意义的目标,但只要我们有心计,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必将脱颖而出。

丰碑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药王山;文化;景区规划

引言

药王山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晚年隐居著书之地,后人尊称他为“药王”,因此而得名。它是以人文景观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南庵、北洞的古建筑群、碑碣石刻、摩崖造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隋墓石棺、元代传说故事壁画,一直延续到明清历代的历史文化沉积,其涉及范围之广,保存实物之多,历史文化价值之高,实属国内罕见。这是药王山景区资源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优势所在。本文以药王山景区规划设计为例,阐述在尊重自然、保护现有文化的前提下,结合景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药王山建造成为能充分展示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旅游胜地。

一、景区现状分析

1、景区综合分析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南北旅游轴线的交叉点,是南北轴线的最南端旅游景区,距离铜川城区较近。景区以西为水泥厂区,其工厂皮带廊由西北角穿越主景区而过,且东面有较大面积的采土采石区,对景区的景观影响较大,景区的主要交通道路——药王大道,是连接主景区西面的主入口。烈士陵园位于主景区西北角,景区东、南、北面为自然山地和林地,自然环境较好,仅零星村庄散布其中。

景区现有北洞、南庵、碑林和磨崖石刻四片景区,大小景点分布其中,在入口处有中医养生园、石大医、法水神井、虎守杏林等景点。此外,主景区内还有起云台、齐天台、瑞应台和关东庙等遗址区。景区南庵东南方向现有较大面积的墓群区,以及景区内北面多年前的采石区,岩石,严重污染视觉。

2、人文景观资源分析

药王山保留了众多金、元、明、清历代古建筑群,依山就势,气势巍峨,殿宇轩昂。景区的古建筑群中南庵是当年隋唐时期著名的道教观庵,也是孙思邈晚年归隐著书之地,又是明代中叶以前历代祭祀孙思邈活动中心,北洞则是明代中叶迄今,祭祀孙思邈的活动中心。西麓与山道两旁,现存石牌坊12座,木牌坊1座,以及通元桥、戏楼等古建筑遗址群。

药王山的古迹文物,都与孙思邈密不可分,体现了他的高尚医德与精湛医术,他晚年在药王山的医学巨著,充分表现出极为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是中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宝库。北洞的医方碑护罩着《千金宝要》、《孙真人三方碑》、《历代名医神碑》等6通,刻录医论、单验方1027个,这是我国古代医药的珍贵史料,引起了医药界和民间的高度重视。

药王山碑碣、石刻、造像,是我国古代书法、石刻艺术的珍宝,驰名中外。现有历代碑碣350余通,以及摩崖石刻23处、摩崖造像45尊。各类碑碣、石刻、造像,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石雕艺术水平,为研究中华民族史、宗教史、文字书法史、地方史、中医史,以及古代民俗、美术、雕刻等提供了珍贵资料。

药王山历史人文资源丰富,但是景区旅游开发投入不足,仍有许多资源尚未转化为景区旅游景点,且景区缺乏明确并相互交错的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没有带头的人文景点及核心人文主题。应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适度的规划设计已有资源,并继续深入挖掘景区人文潜力,使药王山高品位的人文景观潜在的优势展现在大众面前。

3、自然景观资源分析

药王山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清耀州知州顾曾吐亘曾诗赞曰:“古柏千株翠作堆,城东佳气若浮来。非关黄白飞升事,胜概莫如北五台”,这是对药王山自然风景的真实写照。景区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其特点:丘陵起伏,原面破碎,沟壑纵横,峡谷深邃,这些典型的地貌决定了药王山景区明显的地域范围和自然风光特色。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一地貌特色,扬长避短,强化植被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栽花,绿化美化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和恢复药王山的自然地貌,以适应景区旅游发展的需要。

药王山景区地处温带阔叶落叶林地带。天然植被以侧柏林为主,有少量刺槐、油松人工林以及天然旱生灌草群落,自然界限明显。景区内侧柏林立,四季常青,但景色单一,四季变化不够明显。观叶、观花、观果植物较少,因此,宜适度进行林相改造、景观抚育,利用宜林荒山、林中空地,填空补稀,营造补植观叶、观花、观果乔灌木,以丰富森林景色,提高美学观赏价值与森林景观品味。

二、总体规划构思

1、总体布局与规划结构

规划强调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城市、景区共生的绿色生态建设理念。将所在城市生产生活与景区旅游功能有机结合,城市生态环境与山体自然生态环境相互渗透,使景区的人文及自然空间资源得到有序发展,因此,在药王山景区原有的旅游景点基础上提出“一谷、三区、五台”的总体布局和规划结构。一谷:药王山谷沟(以药王山沟谷作为景区空间发展轴);三区:景前盛世(西部景区 现代功能及入口形象展示区)、五台圣景(核心景区 历史遗迹及人文景观旅游区)、涧灵佳境(东部景区 自然景观及休闲娱乐游憩区);五台:五台核心(围绕瑞应、起云、升仙、显化、齐天五台打造药王山核心景区)

2、功能分区规划

为了理顺各个功能区块的关系,有序组织游客,功能分区将与交通路网结合,保证各个地块的相对独立性与可进入性。在规划结构空间关系的基础上,具体安排项目及景点的空间布局可分为“七个功能分区”

入口区:位于景区西入口处,也是景区的主入口。结合景前城市道路条件,逐步建设完善各类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作为整个景区的服务中心,配置综合接待服务设施,设计入口服务中心、交通换乘站、自行车租赁点等。

峡谷景观区:贯穿药王山景区,长1200米,自入口区以“凡尘——修行——仙境”为主题,渐进设计三段带状生态景观区,形成天然氧吧和峡谷步行旅游线,沟底铺设木栈道,两侧雕刻摩崖石刻,辅以景观小品和休憩设施。峡谷尽头豁然开朗,与谷地景观片区相接。

药王山文化展示区:规划设计以药王山核心人文资源为主题的“医道同源”真人宫道教建筑群和碑碣石刻艺术馆。主要功能是作为药王山庙会活动场所,以及收藏和保护药王山珍贵的碑碣石刻资源。

北山古迹观光区:为了便于游客参观和旅游组织,将现有的北洞景区(显化台)和磨牙石刻、碑碣景区等文物史迹合并为北山片区,不再新建景点,对现有古建筑、碑碣石刻进行归类、整理和保护,作为药王山核心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南山古迹观光区:以现状南庵景区(升仙区)为起点,以瑞应台、齐天台、起云台等台地地形为基础,向东、向南扩展景区空间。复建、修建宝云寺、崇福阁、三圣殿、三教堂等古建筑群落,与北山(显化台)片区组成“五台圣景”核心景区。

谷地自然景观片区:位于峡谷景区东尽头端。以自然景观肌理和村落布局为原型,规划设计“仙人坊”自然景观群落。

源地自然景观片区:位于东部景区的源地,规划设置纪念园林(药王植物园)。采取退耕还林措施,种植乔灌木、果树、药材等。内设名人种植园、名医长廊、药材园、纪念雕塑园。

3、景观系统规划

根据总体布局和功能,景观系统规划将水体、山地、植被等自然生态元素与人工环境塑造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药王山“幽谷、灵水、圣山”景观已有的山水格局,以“峡谷景观、山体自然林地景观、道路绿化景观、院落庭院景观、形象标识景观”五大景观系统为主要组成部分,与各片区功能紧密结合的绿化景观体系格局。

绿化种植意向:以本土植物为主要品种,并具备水土保持、防风、降尘、观赏等特点。以现状侧柏林为基础,以林地为主体,结合四季变化进行植物配置,采用自然林、色叶林、树阵林地、带状防护林等具体形式。

4、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在总体规划范围中,不设置大型餐饮、娱乐和住宿设施。规划的旅游服务设施的内容,主要包括:餐饮、商业网点、服务点、医务点、厕所、游览车停靠站点等设施,并根据近、中、远期高峰日客流量的大小、游览路径、人均建筑面积和周转量、场地条件等因素规划设置。

5、保护培育规划

依据风景区风景资源的价值、级别特征、生态敏感度的分析结果,以及对缝进去生态环境全面保护和适度开发的要求,将规划范围划分为一级、二级两个等级保护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级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包括药王山风景区南庵、北洞、碑碣、关帝庙、关平牵马、摩崖石刻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自现有围墙向外延伸50米,这是风景区最核心的人文景源,也是规划设计中的重点,旅游价值高,以保护为主。

保护内容及措施:除保护景点自身原有风貌和完整性外,同时对保护区内整体环境进行控制保护,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工具及其设施进入,区内浏览交通以步行为主。控制人流,保持合理容量,制定有效的防火措施,确保重点文物的绝对安全。

二级保护区:规划范围内除一级保护区以外其他区域,是药王山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核心区域,生态敏感性和视觉敏感性都较大。

保护内容和措施:对本区域内山体、水体、植被、动物等应严格保护,实施针对性的自然保护措施,采取迁旧坟、退耕还林、严禁捕杀野生动物、乱砍滥伐和开山采石;合理引导游人规模和活动性质,加强游客的自然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在集雨、流域范围内营建水源涵养林,保护水源环境,严禁污水、污物直接排入水体。除必要的生态修复、安全防护、景观服务、景点建设设施外,不得修建其他任何建筑构筑物,并且其设施要严格控制建筑的风格、体量、尺度、色彩、规模和选址。

规划范围以外的其他区域(以药王山风景名胜区管理范围为界)划定为三级保护区,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结语

药王山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我国中医药养生文化、宗教文化与其他文化艺术的宝库,是历史留给铜川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药王山景区是以药王山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的孙思邈药王文化为特色,以保护风景区的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保持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与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为规划总体指导思想,充分利用药王山景区现有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科学性的规划建设国内一流景区,发展提升地区价值,推动所在城市资源有效利用发展。

参考文献:

[1]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康文凤,李东和.济南市华山风景区传统文化景区规划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6).

[4]王赵民,秦凤岗.关于建设药王山旅游文化名胜的构想[J].现代企业,2008(2).

作者简介

丰碑教学设计篇6

力扛爱国大旗,多形式建基地

在谈到建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意义时,中爱联相关负责人强调,这是为了充分发掘和拓展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资源,建设一个辐射全国的教育基地网络,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人们了解历史、缅怀先辈、传承文化、培养爱国情操的重要课堂。这位负责人同时指出,基地的建成,也为开展群众国主义教育活动提供了稳定的场所。他透露,该会还计划在“四五”期间建成更多基地,从而使基地网构成较完整的体系。

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多样性,该会提出了“整合政府、社会和民间资源和力量,开辟双向渠道、共建共育”的基地建设方针。首先要以各地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各地政府的作用,引导其加大投入力度,支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其次,要与各地社区、学校、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联手共建教育基地,制定共建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共育活动。

已在多省区形成爱国基地网络

据了解,目前该会已建基地的类型有:国防教育、科普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教育。在各地的分布及概况如下:

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京西青少年教育基地。该基地成立于1999年,建在京西自然风景区内,地处门头沟区妙峰山脚下第五0六军工厂内,环境优美,气候适宜,特别适应进行封闭式教育和军训,基地四周自然景点众多,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丰富。是我会指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自成立以来基地和二十余所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军训合作关系,共计承训大、中、小学生三十万人次。基地的成立得到了市军训办和有关教育部门的认可。

北京灵山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该基地主要培养青少年“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和情操,成为青少年回归自然、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寓教于乐的理想之地。这里已多次成功地举办了各种类型的集知识和娱乐性于一体的青少年生态环保夏令营,体现了“爱我中华,爱我山河,保护地球,造福未来”的宗旨赢得了社会各界很高的评价。

上海院士风采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成立于2008年,是全国首家以集中展示两院院士风采为主题的专门展馆,也是中爱联首个科教兴国型的教育基地。上海市是具有丰富题材和悠久历史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点地区,百年大学文明、百年工业文明和百年市政文明是杨浦深厚的文化积淀,区域内坐落着14所各类高等院校,其数量超过了上海市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被誉为“上海学府中央区”。杨浦区还有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共11万余人。经我会与上海杨浦区委宣传部批准,联合建立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上海・院士风采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院士风采馆分为“科学道路”、“星光璀璨”、“拜访院士”、“异域采风”四大展示馆,建筑面积两千两百平方米,共有两百多位两院院士的资料在风采馆中展示。风采馆除每周一、三、五的9时至16时向公众开放展览外,还不定期举行院士沙龙、院士科普讲坛等活动。它集展示参观、学术交流、科普讲座、休闲观光为一体,不仅是一个展示院士辉煌成就和风采的舞台,也成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基地和交流学术思想、探索创新思维的场所。在此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必将进一步提升院士风采馆开展科普教育、弘扬爱国精神的作用。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基地挂牌仪式于2009年9月2日在革命老区长治市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原副主席、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主席李德生将军特发来贺信。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顾问、军事科学院原院长刘精松上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副主席、第二炮兵原副政治委员贾文先中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副主席边利民,李德生主席办公室秘书张文炯,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副秘书长赵华,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李海渊,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何永才,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刘正辉,中共长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范丽霞,长治军分区司令员李志平,长治军分区副政委郜卫平,武乡县县委书记周涛,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馆长魏国英及各相关单位人员、新闻媒体出席了本次活动。据悉,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挂牌,基于长治市所属的武乡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历史文物及革命遗址十分丰富,是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是我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和华北各根据地8年抗战史实的大型军事专题纪念馆。它以大批历史珍贵资料和革命文物,记载了当年八路军及太行人民八年抗战的光辉业绩,展示了太行抗日的原貌,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是进行爱国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极好课堂。将该馆辟为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扩大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爱国主义教育暨活动基地网络,丰富了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类型,为进行爱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充实了新资源、增添了新场所,这对宣扬爱国主义、弘扬民族精神将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推进基地建设,彰显爱国报国情怀

目前,中爱联正大力推进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

北京“魂系山河世纪碑”就是中爱联目前在建基地中的重点项目。2000年7月,经文化部批准立项,在国家禁毒委、北京大学和中国开发区协会等单位支持下,由该会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在圆明园前园(畅春园遗址)筹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魂系山河世纪碑碑刻工程正式运作。据了解,“魂系山河世纪碑”选址在畅春园遗址 ,是因为圆明园与畅春园于1860年同被英法联军焚毁,不仅有“毋忘国耻,不振兴中华”的重大意义,更有在经历沧桑与磨难的历史基石上铸造现代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世纪碑的落成,必将成为全国青少年学习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同时也将为海内外各界人士开展爱国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它是北京继中华世纪坛之后又一座体现民族精神的宏伟的爱国主义工程。这是一座中华爱国文化传统在这里传承的人文新景,也是一座连结古今、继往开来的丰碑。它以庄严雄伟的建筑主体和优美的环境文化,为当代和后世的人们提供了一处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最佳场所,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魂系山河世纪碑”奠基以来,碑刻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海内外数十个单位及爱国人士纷纷对这项爱国公益工程给予了资金支持。目前,世纪碑的各项筹建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相信不久的将来,世纪碑将以宏伟的身姿展示给世人。

湖北三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在紧张建设之中。2005年5月,投资1.3亿元、占地86亩的“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三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湖北秭归县木鱼岛奠基。该项目与三峡大坝隔水相望,紧邻三峡库区文物复古建筑群集聚地凤凰山,集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总建筑面积将达45000平方米,项目区内绿化率将达60%以上。计划三年竣工投入使用。三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奠基于此,有利于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展现独具特色的峡江文化、移民文化,提升三峡库区的国际形象,推动三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吉林延边金达莱文化园在爱国主义基地中颇具特色。该园于2006年开始策划并开发,是以探索中国朝鲜族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及促进延边地区旅游业发展为主题的园区。园内以阿里郎宗族祠堂、阿里郎英雄阁、金达莱礼仪馆作为东西主建筑物。朝鲜风情部落作为南北主建筑物的一个完整的朝鲜族文化园区,将全面展示中国朝鲜民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据介绍,金达莱文化园是全世界1亿多朝鲜族人唯一的集历史、文化、民俗、物产于一体的园区,以全面弘扬、保护和开发朝鲜民族文化为己任。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的是希望通过文化园的建设,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延边自治州的旅游业、扶贫事业的发展,促进延吉周边的新农村建设,进而拉动延边经济的整体发展。

河南新县大别山革命传统教育与红色旅游基地也正在建设。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地,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河南省惟一的将军县。在这里,无论是鄂豫皖苏区首府纪念馆,还是革命烈士陵园;无论是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还是红四方面军总部遗址,每一个纪念地都有肃然起敬的瞻仰者。通过发展和推广红色旅游,不但能发挥以革命传统启迪后人的教育功能,还能极大地丰富和提高大别山旅游的内涵和质量,使红色旅游更富有教育性和吸引力。

西柏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也正在推进中。2009年,中爱联与有关单位共同组织了“西柏坡精神巡回展”,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反响。举办全国巡回展,形象的展示和回顾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进程。让全国各地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重温中国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前辈,感知新中国来之不易,深刻领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大激发了爱国、爱党、爱军、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举办该大型爱国主义活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让更多的青少年把西柏坡精神代代相传,牢记过去,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同时也体现了中爱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爱国工程的宗旨。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它有着悠久的文化,朴实的人民。1947年5月,在中国革命高潮行将到来之际,刘少奇、率领中共中央工委进驻此村;1948年5月,、、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来此与中共中央工委会合。从此,西柏坡的火炬照亮了华北,照亮了全中国,辐射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土地会议、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在如火如荼的战斗中,西柏坡成了中国革命的圣地,成了“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1978年,西柏坡纪念馆开馆。“革命圣地”西柏坡重现人间。由此看来,中爱联和西柏坡纪念馆可以共同组建中爱联西柏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弘扬西柏坡精神,激发人们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壮志,使党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同时,通过中爱联这个平台,可以促进海内外华侨华人与河合作,使河北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广东南方国防教育基地正在有序推进。该基地划分为国防教育园、野战游乐园、兵器博览园和军事演习园4个部分。将以国防教育为核心,通过教育展示、科技表现、军事表演、竞技比赛及军事培训等形式,达到普及国防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目的。

拟建更多基地,惠泽中华儿女

中爱联计划建造张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謇是我国清末民初时期一位以实业兴国而享誉海内外的爱国主义者,是我国民族民营企业的先驱者和近代化的开拓者。他的思想和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更好地传承张謇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弘扬謇翁精神, 锻铸爱国品格,可以在张謇先生的家乡南通市,与大生纱厂共同组建张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张謇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辐射作用,全面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南京革命教育与红色旅游基地也在论证和规划中。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民族文文化遗产和革命斗争史迹。目前,南京地区共有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等约40处,如雨花台烈士陵园、中山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等,已经基本形成了园馆齐全、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现在每年接待观众数合计都在200万人次以上,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爱联负责人指出,在南京合建南京革命教育与红色旅游基地,有一个成熟的环境,将会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丰碑教学设计篇7

吴南生同志早岁在潮汕地区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常说,我们是为理想而奋斗的一代。1942年,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遭受破坏,廖承志同志被捕,南委副书记兼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同志被捕后英勇牺牲,南委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二人被捕后立即叛变,形势十分危急。南生同志临危受命肩负重担,保护着南委书记方方等多位领导人,几经艰险,陆续把他们安全地送往延安。最后他自己也到了延安,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日本投降后,他从延安到东北,1949年3月随大军南下。建国后多数时间在广东工作,担任过省委宣传部长、省委书记等领导职务。1976年打倒“”后,他在全国最早给文艺界,率先恢复广东画院和粤剧、潮剧、汉剧、琼剧等剧院和文艺团体、艺术院校。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时,他勇立潮头,自告奋勇,提出广东“先走一步”,负责创建深圳等三个经济特区,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杀出一条血路。

尽管他工作十分繁忙,但却一直醉心翰墨,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

吴南生自小家贫,读过几年书便被迫辍学。但他黾黾勉勉,自学成才,早在1936年,他才十几岁时,便给汕头、香港、厦门等地报刊撰稿,参加发起组织汕头第一个左翼文学团体――汕头文艺座谈会。

从政之余,他一直倾情翰墨,酷爱书画,着意收藏。他一直都是亲自动手写作,1958年,出版了文学作品《松柏长青》。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出版这本书时,秦牧同志写了长文介绍说:“《松柏长青》,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报告文学、是一部交织着血和火、爱和恨、激情和热泪、怒吼和颂歌的书。……”这本书,最近又将再版,吴南生亲自为它写了《五十年再版后记》。

尤其可贵的是,他雅好鉴藏,但非独赏独乐,多次把长期收集所得献给国家或捐作善举。早在五、六十年代,他就先后向国家捐献过一批藏品,其中捐给广州美术馆的《苏仁山自画像》挂轴,特别珍贵。该画的长跋中,画家自述习画经历,是研究苏仁山生平最确切的第一手资料。1994年他把所藏精品《北宋人群峰晴雪图》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北宋真迹,目前传世不多,有确切创作年代的宋画几乎没有。但此画右下角残存“熙宁辛”三字,经著名书画鉴定家谢稚柳等鉴定考证“熙宁辛”为北宋熙宁四年(辛亥年),即公元1071年,距今938年,这是广东藏画年代最早的作品,价值连城。此件现已成省博的“镇馆之宝”。同年,他又把珍藏的自乾隆年间至近代潮汕籍书画名家黄璧、林琼等人的书画精品23件捐赠给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对潮汕地区书画艺术史的研究,大有裨益。

1986年,广东省政协在吴南生倡导下成立书画室。1994年6月,在书画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广东省政协书画艺术交流促进会(简称书画会),以加强艺术交流工作,吴南生担任会长。自此,他为书画会的建设倾尽心力,精心策划各项活动,与书画界朋友联系更加密切。书画会先后举办过多次重要展览,组织不少艺术研讨会和书画雅集等大型活动,编印出版了20多种图册和专著,大力推动书画艺术交流,成效卓著。

为扶持教育事业,支持希望工程,1995年11月,在“‘95希望工程筹款拍卖会”上,吴南生带头捐出所藏清代至现代名家书画精品10件,加上关山月等名画家捐出的作品,以及有关人士捐赠的藏品,共61件,筹得款项110多万元。1996年4月,他又举办“吴南生藏现代名家书画拍卖会”,把他历年现代名画家赠他的作品231幅拍卖,以建设上仓学校。善款共拍得400多万元,加上政府资助,建成多座新颖的教学楼宇,上仓学校旧貌换新颜。

为使书艺永久流传,吴南生早在筹办汕头大学时,已考虑在校内建立碑林,并得到校董会的赞同,后因故未果。

1988年泰国著名潮人郭丰源先生,获泰王钦赐土地,建成“泰王钦赐淡浮院”,收藏和展示中华民族珍贵文物,藉以弘扬中华文化,沟通两岸关系,促进中泰友好,此事获海峡两岸的支持。

1993年,泰王钦赐淡浮院建成。当年我国文化部从全国征集珍贵文物328件赠送该院陈列。及后,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又赠送中国著名书画家作品18幅,台湾友人也赠送了一大批文物和艺术品。

1994年底,吴南生一行应邀赴泰国访问,期间,他们到淡浮院参观,会见郭丰源先生。郭先生表示希望院内展有广东名家书画作品。归来后,吴南生邀请广东书画名家挥毫创作,共得书画23幅。郭先生亲自到穗,于1995年11月25日,在广东国际大酒店举行的隆重捐赠仪式上,接受书画赠品。

郭丰源先生由此兴起为增强中泰友好,弘扬中华文化,在家乡建设另一座淡浮院的意念。1995年8月10日,他亲莅潮州选址。吴南生得悉此讯,立即表示支持,并建议将碑林建在潮州淡浮院内,郭老深表赞同。他们商定由广东省政协书画艺术交流促进会与泰国钦赐淡浮院合作筹建中国历代书法碑林,吴南生亲自担任总策划,聘请我国著名书法家、国学大师启功、饶宗颐为碑林筹委会顾问。

在郭老倡议下,海内外潮人热心损资,潮州淡浮院于1996年兴建。吴南生也随即着手筹办碑林工程,从选定书法名家佳作,提供并收集碑拓,以至选定高质石材、高手刻工,均戮力进行。随后,陆续鸠工刻石,历时两年刻成。

1999年开始建设碑廊,并于同年完成第一期工程。他多次亲临现场谋划,又得精研中国书法史的省政协副秘书长、书法家林雅杰协助,在选定书法名家、书法珍品、各种风格流派以至征集原件等方面,益臻完美。当年年底碑林部分对外开放。

标志中泰文化交流的淡浮院,坐落于潮州市近郊砚峰山麓,沿中轴线依山建设,是一群气势恢弘的黛瓦白墙建筑。主体建筑左右两侧便是顺山势向上层层递升的梯级碑廊,宛如两条长龙,蜿蜒上下,十分壮观。

“中国历代书法碑林”大字题额,由著名书法家、碑林顾问启功题署;序文则由吴南生亲自撰作;复由当代国学大师、碑林顾问饶宗颐书丹。三者珠联璧合,时人称为“三绝”。序文概述汉字形体演变以至书法艺术发展,导引观众对碑刻有更深刻的了解。

碑林,上起商周,下迄当代,包括历代刻本和名家法书,共330余品。其中明清以后部分,大多为未曾发表过的名家书法珍品,由海内外收藏机构或藏家提供原件刻石。

纵观碑林,拥有六大特色,为当代各地碑林所不及。

一曰:时间跨度大,上下三千年,书迹诸体皆备,流派纷呈。碑石按朝代时间排列,上古文字在进门牌坊右侧,秦汉继之,唐宋在中央正面交泰殿前两侧,明、清至现代部分则接续居左侧。循序浏览,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小篆、简牍遗文、隶书、章草及草、行、楷,书体书风,众美赅备,一部鲜活的中国书法史屹立在观众面前。字体嬗变之迹,灼然可寻。如由隶入楷,东汉《尚府君残碑》,仍为隶书,但已开魏晋楷法之先河;三国《谷朗碑》,颇多隶意,为由隶入楷之过渡;西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楷书,笔划仍留隶意。至于风格演变,正如吴南生序言所云:“殷契稚拙,周金朴茂,秦篆圆畅,汉隶方峻;魏晋尚韵,隋唐尚法,宋元尚意、尚态,明清尚趣、尚朴,至近代则尚势求变。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渊源相继,代有师承。”碑林中,契金石鼓,钟张二王,欧褚颜柳,苏黄米蔡,赵董王傅,翁刘成铁注,以至近代名家,一一上石。上限远远超出《三希堂法帖》的范围。置身碑林,有如漫步于中国书法历史长廊,令人惊叹其历史绵远,持久延续而又风格流派多姿多采,使人流连忘返,为中华书法文化之博大精深和神奇魅力所陶醉。

二曰:网罗新出土文物,内容更见丰富。春秋侯马盟书,1965年出土于山西侯马;战国包山楚简,1987年出土于湖南荆门;战国楚帛书,二十世纪30年代出土于湖南长沙;秦云梦睡虎秦简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汉居延木签,发现于1972-1976年间;西汉江陵凤凰山木牍,1973年和197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西汉南越文帝九年句(吴越乐器),1983年出土于广州象岗山等,足见搜集广博,大大开拓观众视野。

三曰:碑林结合区域特点,适当选入一批广东省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的作品。鉴于碑林在粤,而自明代以来,粤籍书法家在中国书法版图中地位不断上升,因而对粤籍书法家较为留意。今存最早粤人遗墨有两件:一是近年在南京博物院发现的唐咸通年间(860-874年)《范隋告身》,内有海阳(今广东潮州)人刘(北宋宣和进士,历官礼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所题跋文一则,是现存粤中最早名人题跋文字;二是白玉蟾(1134-1229年),琼州(今海南琼山)人,遗世书件有《足轩铭》,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以后有陈献章、湛若水等。清有廖燕,广东曲江人,传世书迹绝少,碑林所刻自书《山居诗卷》,为海内孤本,十分珍贵。自清迄现代,名家辈出,如黎简、宋湘、陈澧、康有为、梁启超、黄节、商衍鎏、陈垣、叶恭绰、容庚、商承祚、吴子复、秦生、麦华三等。

四曰:重视选刻入粤名书法家作品。起自唐李邕、韩愈;宋有苏轼、米芾;明为祝允明、汤显祖;清以降则入粤者众,计有:钱大昕、翁方纲、伊秉绶、阮元、林则徐、何绍基、吴大、张之洞、黄士陵、谭延、于右任、柳亚子、郭沫若等。其中翁方纲、伊秉绶对广东书坛影响至巨。

五曰:碑林注意选刻女书法家作品。其中东晋卫铄,世称“卫夫人”,少师钟繇,尝授王羲之书法;元管道,赵孟妻,行书酷似其夫;明邢慈静,其兄邢侗,擅书法,与董其昌合称“北邢南董”,慈静笔力矫健,颇类其兄;清曹贞秀,工小楷,其书气静神闲,娟秀脱俗;现代则有吴芝瑛,所书《为秋瑾女士营葬诗》,大义凛然。“太息难为后死人”一语,振聋发聩;萧娴,贵州贵阳人,幼年随父入粤,曾师从康有为,长于北碑及隶篆,朴厚高古;冯文凤,广东鹤山人,后迁居美国,书法跌宕雄奇,善篆隶真行。

六曰:碑林刻工精细,选材上乘。碑林用石选用陕西陈仓青石,紧密坚实,利于精刻,更利于保存。刻工为京、粤知名的碑刻专家蔡学仕,他精雕细琢,原迹神态,毫厘不爽。

有此六项,足见吴南生锐意经营,匠心独运。尤有进者,历代书法家大都德艺双馨,碑文内容,深寓教育意义。吴南生尝言:“读一副好联等于读一本好书,交一位好朋友,久久不能相忘。”碑林的丰富内容,深寓教化,泽被后世,绝非鲜浅。原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在碑林《后记》中说,吴老“盖思嘉惠后学,造福后世,躬亲擘划,劳怨不避,岁逾廿稔,卒抵于成”,诚非虚语。所谓“劳怨不避”,个中甘苦可知。

2003年8月,郭丰源先生在泰国逝世,第二期碑廊工程财政陷入困难,吴南生奔走呼吁,欲觅民间赞助,以成其事,数年间举步艰难。去年,幸获广东省政府支持,工程得以继续,预计今年七、八月间将可全面完工。

与碑林建设相配合,吴南生又将碑刻作品,浼林雅杰、宇清汇编成线装本《中国历代书法碑林碑帖集》(全三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精印出版,使碑林影响广为流布。

碑廊建设告一段落,吴南生出其余绪,复于2004年春在穗、京两地由广东省政协书画会承办“广东历代书法展览”,并先后举办研讨会和座谈会。出版了《广东历代书法展览丛书》、《南越陶文录》、《岭南书学研究论文集》、《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广东历代书法展览精品集》、《广东历代书法图录》,以及上述的《广东历代书法碑林碑帖集》。与会专家对于展览及出版高度赞誉,认为这“不仅反映了广东书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表现出了这一展览在学术层面上的努力,超越了我们常见的展览,表现出了展览的学术内涵”。

吴南生同志高瞻远瞩,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书法艺术的学术层次所作的不懈努力,获得海内外人士和专家、学者的普遍赞扬,其所创建的“中国历代书法碑林”,必将永远造福于后人。

2009年5月31日

注:

契:甲骨文;金:钟鼎文;石鼓:石鼓文;

钟、张:三国时代的钟繇、汉代的张芝;

二王:东晋时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欧、褚、颜、柳:唐代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

苏黄米蔡:宋代坡、黄山谷、米芾、蔡襄;

赵董王傅:元代赵孟、明代董其昌、明末王铎、傅山;

丰碑教学设计篇8

论文摘要:辽金西京之大普恩寺,即位于今大同市城区西南隅之善化寺,该寺现存有金代撰文金代刻立的石碑一通。碑文撰写者是南宋著明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朱卉。此碑记事、述史、写人,真切感人,对辽末保大二年金辽大战给佛寺带来的巨大灾祸,对圆满大师忍辱精进重建大寺的经过,以及对金代重建的大普恩寺的建筑一一作了记述。此外,朱卉对自己被金人扣留西京十七年的生活记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一段历史的真实情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一、善化寺“金碑”之文化内涵

辽金时西京之大普恩寺,亦即今名之善化寺者,有金代撰文金代刻立的石碑。此碑撰文之人乃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叔祖父朱弃,且因其名节高尚、学优当时,故后人皆因人而称此碑为“朱弃碑”,亦称其为“善化寺金碑”。

“朱弃碑”现存于善化寺三圣殿内的西次间南侧,刻立时间为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碑体总高4.58m,宽1.28m,厚0.24m,碑额雕刻着玲珑剔透的璃首,额篆“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之记”,碑文名“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由时任鲁县开国子孔固书,济阳郡开国伯丁障仁篆额,雁门郡雕刻艺人解遵一所刻。碑座为玄武石龟跌。“朱弃碑”共19行,每行52字,总计925字,为金代石碑之精品。兹录此碑全文如下:

额篆: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之记

碑文: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诸佛菩萨之应世也,亦扰哲王之抹弊,或忠,或质,或文,虽制治不同,其趋一也。世人构达磨对萧梁氏之言,遂疑有为功德不可复作,而不知指示神地,以植五王之福;补理故寺,当获二梵之报者。释迎遗训,具存贝典,则崇饰塔庙,兴建寺宇,以示现佛菩萨境界,盖将诱接众生,同归于善二其为功德,拒可测量哉!彼达磨大士,方以妙元明心,亲提教外别传之印,则于有为功德不无抑扬,是亦因时抹弊耳,非实贬也。具愿力必当,能克遵付属,而成就兹事,其为功德尚何警耶?大金西都普恩寺,自古号为大兰若。辽末以来,再根锋烬,楼阁飞为埃纷,堂殿聚为瓦砾,前日栋宇所仅存者,十不三四。骄兵悍卒指为列屯,而喧寂顿殊;掠藏俘获纷然错处,而垢净俄变;残僧去之而饮泣,遗黎过之而增秋。阅历滋久,散亡稍还。于是寺之上首、通玄文慧大师圆满者,思童戏于画沙,感宿因于移础,发勇猛心,得不退转,舍衣孟凡二十万,与其徒合谋协力,化所难化,悟所未悟。开尸罗之坛,阐卢舍之教,以慈为航,遂其先登之志;以信为门,咸怀后至之耻。于斯时也,人以须达期,家用给孤相勉,咸蕴至愿,争舍所爱。彼髓脑支体尚无所吝,况百骸外物哉!于是举币委珠金,脱袍澎裘裳者,相系于道。累月逾时,殆无虚日。经始于天会之戊申,落成于皇统之癸亥。凡为大殿暨东西朵殿、罗汉洞,文珠、普贤阁,及前殿、大门、左右抖廊,合八十余楹。领璧变于涎值,丹镬供其绘画,攘椽梁柱饰而不侈,阶序确阔广而有容。为诸佛萨睡,而天龙八部合爪掌围绕,皆选于名笔;为五百尊者,而侍卫供献各有仪物,皆塑于善工。膝容庄穆,梵相奇古。慈悯利生之意,若发于眉宇;秘密拔苦之言,若出于舌端。有来瞻仰,莫不钦肃,五体投地,一二同声二视此幻身,如在龙华会上,百宝光明中。其为饶益,至矣,大矣,不可得而思议矣!圆满今年七十有四,自惟君恩、佛恩,等无差别成此功德,志实治安无事之时,则其成也甚易;图于干戈未载之际,则其成也实难。圆满身更兵火,备历艰勤。视己财货,犹身外影既捐所蓄,又衰檀信。经营终始,淹贯时序,皆予所目睹也。则其成就,岂得以治安无事时比哉?始予筑馆之三年,岁在庚戌冬十月,乃迁于兹寺,因得与寺众往来,首尾凡十四年如一日也。众以满之意状其事,以记为请记事之成,要得其实。今予既身亲见之,其可辞哉?按寺建于唐明皇时,与道观皆赐“开元”之号,而寺独易名,不见其所自。今楼有铜钟,其上款识,乃是清泰三年岁在丙申所铸造也。其易今名,当在石晋之初或唐亡以后,第未究其所易之因耳。后之作者,见其阔文,倘得其本末,为我著之,乃予之志也。非特予志,亦寺众之所欲闻也皇统三年二月丁卯江东朱弃记。少中大夫、同知西京留守、大同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府事、上轻车都尉、济阳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赐紫金鱼袋丁嶂仁篆额。中宪大夫、西京路都转运副使、上骑都尉、鲁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孔固书。通玄文慧师、赐紫沙门圆满提点。大定十六年丙申八月丁酉初一日癸酉,三纲:寺主沙门惠镯,尚座行完,都维那栖演立石雁门解遵一刊。

二、善化寺“金碑”之文化分析

1、佛教之信息善化寺是大同城内的一座古寺,在历史的岁月中屡跪屡起,深蕴着昔时佛教因果义理弘扬与传承的盛貌,记录与储存着丰富的佛教文化信息。据寺内现存碑记记载,善化寺创建于唐朝开元年间(713741年),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明皇李隆基颁敦诏书,令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并按年号称寺名,统称“开元寺”,而善化寺的旧寺旧址就是唐代的一处开元寺。至五代后晋时( 936946年),开元古寺改名为大普恩寺,辽金时亦称此名,迄明英宗始赐名善化寺。在明万历年间的《重修善化寺记》和《重修善化寺碑记》中,善化寺已经成为这座古老寺院的正宗名称,当地百姓则一直以其位居城南而以“南寺”俗称。

善化寺在明大同城之南门的西侧,其东侧也有佛寺称“七佛寺”。善化寺地势低凹,座北朝南,寺内的主要建筑一如唐代布局,皆分布在中轴线上,三重大殿,由下而上,由小渐大,在体积和量的变化中,体现出一种宏大、庄严、肃穆和高贵的盛唐古风。在三重大殿的东西两侧,还有两座唐代遗风的阁楼,西阁为普贤阁,东阁文殊阁于民国初年在火灾中塌毁。另外还有东西配殿,构成了“伽蓝七堂”的古制。在善化寺三圣殿内保存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以真实的记传文字,储存和传达出那个时代这座古寺丰富的佛教文化信息。

在佛家看来,兴建寺宇、崇饰塔庙的目的是什么呢?在善化寺“金碑”中即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为:佛、菩萨是以有所关怀的“应世”姿态,展现“诱接众生,同归于善”的崇高言教境界,善化寺“金碑”称之为“佛菩萨境界”。在世俗看来,释迎牟尼弃世出家专心求法,就是放弃人世的一切欲念与利益。在佛教传人中国后的西晋时代,大和尚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称佛教是“方外之宾”。佛教僧徒披裂装,断蓄发,托钵念佛,显然与世俗之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然而,到了唐代百丈怀海和尚的时代,佛教僧徒则以一种积极应世的姿态,参与人世间所有善事和公益活动,以此作为修炼佛法的重要内容,修路架桥,贩济灾民,做善于世,益事于人,积极引导众生“同归于善”。所以,本着这种思想认识,佛教寺庙和佛教形象正是以这种方式参与世俗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使人人心存善念,这即是佛菩萨的一种期待,也是佛菩萨的一种境界。在善化寺“金碑”的开题段落中,撰者朱弃以南朝时的印度僧人达摩芦苇渡江,与南朝梁武帝萧衍进言救世以为“功德”,四次阐述佛教“应世”的观点,这种功德就如同现世哲王的救弊补世一样,以此之为功德,大矣广矣。

与上述相结合,佛教表明了一种观点和态度,那就是兴建寺宇崇饰塔庙,不仅仅是信仰行为,也不仅仅是建筑艺术行为,而是佛教积极“应世”,参与世俗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一种姿态和境界。这种努力的结果和收益,就如同英明睿哲的世俗社会管理者一样,有着明显的利益众生的功德,而且其为功亦大矣。鉴此,我们可以说,这样的论述和阐释,正是朱弃所撰这篇碑文的出发点,也是建寺修庙的目的。

2,史之信息碑记之文,在于记事,在于述史。在善化寺“金碑”中,朱弃用了很大一部分文笔来记事述史。要点有三:一是从“大金西都普恩寺,自古号为大兰若”写起,追溯普恩寺的佛缘久远。然后一笔过去,具体陈述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金辽大战给佛寺带来的巨大灾祸,原本庄严宏伟的古寺,顿然间“楼阁飞为埃扮,堂殿聚为瓦砾”,“仅存者十不三四”。在这一灾变的背景下,“骄兵悍卒”横冲直撞抢掠宝藏,而“残僧”和“遗黎”则为此而掩泣叹息。这种景象,就像是我们在战争影视片中常常看到的蒙太奇,是那样的真实和形象。朱弃以文赋之笔记写战争之景,在了解史实情状的基础上,给读碑文之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与心灵感染。二是重点记写普恩寺住持圆满大师忍辱精进重建大寺的经过。圆满大师少有慧根,前有宿因,入于佛门,精进勇猛,从不退转,是一位坚定自信的佛教修行者。然而,面对辽末保大年间战火对普恩寺的严重破坏,他带领所存僧人“合谋协力”千辛万苦化缘聚资,经过长年累月地努力,从金代天会六年(1128年)至皇统三年(1143年),用了整整15年的时间把残毁的大普恩寺重新修建而成。其时的大普恩寺建筑,有大殿、东西朵殿、罗汉洞、文殊阁、普贤阁、前殿大门和左右斜廊,合计80余楹。从此记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圆满大师的大功德,也可以体悟到朱弃由此而产生的轻松和愉快的心情。接下来朱弃用24句有诗赋特征的句子来描写大殿和佛像的美妙与壮丽,来描写前来瞻仰游览者的钦佩与赞叹。以此具体的大功德回照应证碑文伊始处对佛教利益众生功德世间的议论的阐发,于文完整圆合矣。递进而下,再写已74岁的圆满大师成此功德的艰难与不易。朱弃以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写下圆满大师为重新修建普恩大寺的种种努力,记事之下,情动于衷。二是点出自己撰此碑文的机缘,实事实写,真情实感,读来亦颇让人感动。撰写碑文的朱弃,落款署名为“江东朱弃”,所以后世人们将这通善化寺“金碑”称之为“朱弃碑”。从提款得知,朱弃时任宋通问副使,与正使王伦一行前往北地问安两宫(宋徽宗和宋钦宗),当他们行至西京时,被金人扣留,长达17年之久。在此期间,金人也曾以高官厚禄诱降,但朱弃终不为所动。做为南宋的一名官员,在北方没有亲人没有自由的17年羁押,其生活的艰辛和精神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唯一能使他感到松畅和愉悦的就是他“迁于兹寺,因得与寺众往来”的这14年。做为一个“亲身见之”的当事人,他责无旁贷地担当了普恩寺重新修建之后立碑以志的撰文者,为我们保存和传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在碑文的最后,朱弃又补叙了普恩寺的历史,寺建于唐,唐明皇李隆基赐“开元”名号,五代后晋时更名大普恩寺,并对钟楼上铜钟的落款“清泰三年”做了考辩,对其网了说明,有主有次,事史圆整。

3、文化之信息从本质上讲,佛教艺术创作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类精神追求和心灵向往的一种表现,都是人类以创造的姿态美化人生的一种努力。佛教文化中的建寺塑像撰文刻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表现,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达。在善化寺《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中,透露出一种庄严凝重的佛教文化信息,也透露着辽金时代的社会文化信息,流露出碑文撰写者的人生际遇和感悟。从文化信息的角度看,善化寺“金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信息传达:一是在朱弃看来,佛教中的佛菩萨在世俗生活中的出现与张扬,同以救弊求安求富为己任的世俗社会中的帝王是一样的,不管他们表现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其所追求的利济众生的目的是一致的。这在佛家看来就是功德之事。不过,就功德而言,言的功德与行的功德显然还是有区别的,那些以不力之体,经过千辛万苦而崇饰塔庙,兴建寺宇,以示现佛菩萨境界者,达到饶益社会与众生的,才是最大的功德,重修大金西都普恩寺的圆满大师就是这种大功德的实践者。注重善的实践,注重佛教修行的社会效益,提倡有为功德,是大乘佛教的一种精神追求。像圆满大师那样,以古稀之身精勤修业募化建寺,这在江东才子朱弃看来就是无尚的大功德,是应该昭彰其功颂赞其德的。二是朱弃的筑馆教授,为北地传播文化教育。朱弃是《宋史》和《金史》皆有其传的人物,在宋徽宗和宋饮宗被金人俘押到女真故地黄龙府后,他以吉州团练使的身份被朝廷选为首批赴金问安两帝的通问副使。对其个人而言,命运便由此改变,历史也因此有了宋金冲突纠葛的另一笔记载。当作为通问副使的朱弃和正使王伦到了西京后,却被扣留于此地,前不能进,后不能归,在金人的威逼与利诱面前,展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生动故事,期间的痛苦、孤独、愤闷和磨难是可想而知的。当结束扣留,归于南方的时候,他在北地西京已经度过了整整17年时光。在被扣留于西京3年后,他“筑馆”当了传道授业的教书先生,而且在西京还很有影响,即使是上层的女真贵族,也把子弟送人塾馆中接受其教育。朱弃将深厚儒雅的江南文化带人刀光剑影雄劲粗犷的西京之地,对文化的交流与知识的传播做着默默无闻的贡献。从他那文笔畅爽记议妙佳的碑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的江东才子的大气与宏雅。三是辽与金的争战和金与宋的冲突。契丹和女真皆属于东胡游牧民族,皆起于辽河与嫩江流域。契丹建立辽朝后,在行政区划上设五京之制,而女真灭辽建立了金朝后,也沿袭前朝五京之制。辽在西京兴建了大华严佛寺,并且以国家宗庙的格局“奉安诸帝石像、铜像”,皮藏佛教典籍与其他文化图书,俨然像一个部级的图书馆。金灭辽后,依然在西京之地重视佛教和文化上的建设,在被战火毁坏的华严寺旧址上重构盛大的庙宇伽蓝,采用辽的风格和习俗,再现了大华严寺过去座西朝东矗立于高大月台之上的盛貌。就其规模和风格而言,可以见出其文化选择和审美时尚的趋同性。尽管有那场保大年间的辽金大战,但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以及共同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使得他们在西京华严寺的兴建与重建上保持了高度的文化上的相通与一致,善化寺也是如此。金宋的战与和,尽管也在碑文中显露了出来,但表面上的冲突与纠葛并没有断杀他们在短暂安宁中的文化交流。朱弃在“筑馆”授学中,在与善化寺僧众长达14年的朝夕相处中,相互的感染和学习是必然的,朱弃碑文中表现出的儒佛共表、宗教与世俗同构、义理与文采相映的特点,便是这种文化交流的明证。

上一篇:纠结的句子范文 下一篇:我心中有个太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