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9-17 20:55:38

刻舟求剑的故事

刻舟求剑的故事篇1

1、刻舟求剑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凭主观做事情。同样人不能死守教条,当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的看待问题。

2、刻舟求剑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江时不小心把剑掉进了江里,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但这位楚人却笑着摇摇头,说自有妙法。

3、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然后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一会儿到岸后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后,他就沿着记号跳进江里去找,却遍寻不获。

4、这个故事后演化出的成语就是“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道变通的意思。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来源:文章屋网 )

刻舟求剑的故事篇2

通过读《科利亚的木匣》,我从科利亚找到木匣的经过受到了启发:四年前科利亚需要十步才能走到埋箱子的地点,四年后科利亚走五步就可以了,这说明他长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的个子长高了,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反例: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我们千万不要像“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再也找不到他的剑了。正如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2008-11-19

三年六班

刻舟求剑的故事篇3

摘要: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流行的这样一种论辩、立说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即:许多思想家、辩说家们为了确立某一抽象道理的合理性或荒谬性,常常举引其他在内容上与之很不相关的事物的情况来比类所要阐述的观点和看法,以浅显的事物的情况来说明和论证深刻而抽象的道理。《淮南子》把这种现象概括为“言事”与“言道”相结合,“言事”为“言道”服务。

关键词:言事 言道

《淮南子》这部书“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唐・刘知几《史通》),是西汉诸子百家之学的最后一次呐喊和结集,是我们研究先秦思想文化的极为珍贵的史料。《淮南子》在中国逻辑史上的一项重要贡献在于其提出了“类可推,不可必推”的推理思想,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类不可必推”的原因。同时,《淮南子》也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辩说实践的现象给出了一个关于辩说特点的概括,这就是言事与言道相结合,言事为言道服务。它在自序即《要略》篇中指出:

为人之昏昏然,弗能知也。故多为之辞,博为之说。又恐人之离本就末也。故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

“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同时,“言事而不言道”又“无以与化游息”。所以,言事与言道二者不可分离,需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言事乃是“末”,言道方为“本”,所以言事是为言道服务的。

言事与言道相结合,言事目的是言道,这种思维方式在先秦文献中有诸多体现,试举例加以分析。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为宣传儒家的政治道德理想而周游列国,四方兜售其“道”,可谓不遗余力。一部《论语》记录了他和其弟子的对话,这其中就有不少地方的言道就是通过言事来进行的。

孔子倡导人应当要有诚信,为此他指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为了说明人应当讲诚信,孔子先从反面指出,作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这是言道。接着又言事:牛拉的车缺少“”,马拉的车缺少“”,则车根本不能前行。前者与后者同理,即“人而无信”如“大车无,小车无”都是不可以的。在此,虽然言事在后,言道在先,但言事却是为言道服务的。

墨家被韩非子认为是先秦时期和儒家并列的两大“显学”之一,其创始人墨子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辩说大家,他较之先秦其他思想家和辩说家们更为经常地使用言事以言道这种论辩方式。《墨子》一书中的重要内容均是以墨子与论敌对辩的形式出现的。

墨子认为人们“立言”、“立辞”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才能保证言、辞的正确性,他指出:

言必立仪。言而毋(无)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辩不可得而明知也。(《墨子・非命上》)

人们“立辞”以陈述、断定事物的情况,其内容必须有一个标准给以衡量,没有这样的标准就无法明辨是非、利害,这就好像在制陶模的旋转的轮子上放立测量时间的仪器而测量早晚的日影(时间)一样,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在此,墨子引“运钧之上而立朝夕”作譬,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们立辞如果没有标准就如同“运钧之上而立朝夕”一样,结果是“是非利害之辩不可得而明之。”所以人们立辞必须有“仪”。我们知道他所谓的“仪”就是“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愿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不可以“运钧之上而立朝夕”属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具体的“事”,以此来说明“言而毋仪”之不可,从而确立“言必立仪”这一抽象道理的合理性。

孟子有“好辩”之称,晋人鲁胜说:“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见《晋书》卷六十四《鲁胜传》)。这说明孟轲的辩论逻辑可能受墨家逻辑的影响。以事言道更是他在《孟子》中经常使用的辩说方式。

孟子主张以“仁政”治国平天下,他说: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章句上》)

虽有离娄的目力、公输般(鲁班)的技巧,但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画出方形和圆形,这是“言事”。虽有尧舜之道,如不施行仁政那么也不能平治天下,这是“言道”,即治国之“道”。思想必须借助于合理的方法手段才能实现,画方圆和平治天下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所以孟子可以前者推类后者,以事言道。

荀子是战国晚期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正名》篇和后期墨家的《墨辩》标志着中国古代名辩逻辑理论的建立。他认为“以类度类”,“类不悖,虽久同理”(《荀子・非相》),因此他在进行辩说时也经常运用推类的逻辑方法以事言道。

荀子主张以礼仪、法度来教化国民以增强国力,他指出:

刑范正,金锡美,工治巧,火齐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蠡舟孟、刎牛马忽然耳。彼国者,亦强国之“剖刑”已。然而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荀子・强国》)

新铸成的宝剑,如果不用磨刀石加以磨砺,那么它就不锋利,连绳子都难以斩断;如果加以磨砺(除去表面的硬皮),那么它就变得锋利无比,切割铜器、宰杀牛马便轻快自如。这是生活中的这样一条经验:宝剑锋从磨砺出,是为言事。同理,国家之始亦如刚出模时的毛坯,如果不用礼仪法度这种“磨刀石”加以教化其国民,使之协调一致,那么国家便不能强盛,致使“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而如果用礼仪法度教化民众,使之协调一致,那么国家便可强盛(兵力强劲、城防牢固,敌国不敢来犯)。这是治国方略问题,是作者意图表达的真正思想,是言道。宝剑锋利,因为使用磨刀石加以磨砺,同理,国家强盛也是因为利用礼仪法度加以教化的结果。在此,荀子是从正反两方面以事言道。

庄子主张“无辩”,但《庄子》一书中对许多抽象道理的阐述也是运用了以事言道、援类相推的论说手法。其《寓言》篇中就指出其写作特点之一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凡是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无论是禽言兽语,无论是离奇故事,无论是素不相及的历史人物,或是海阔天空的对话,都属于寓言之列。

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仪、法度,其犹、梨、橘、柚,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庄子・天运》)

所以,那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并不是好在古今相同上,而是好在平治天下上。所以,把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作个比喻,就如同山楂、梨、橘子、柚子一样,它们的味道虽然各不相同,可是都是可口的。所以,礼义、法度这些东西,是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而不断变化的。

作者以山楂、梨子、橘子和柚子譬三皇五帝的礼仪和法度,言事是:山楂、梨子、橘子和柚子味道不同,却都可口;言道是:三皇五帝的礼义法度内容不同,却都能平治天下。而山楂、梨子、橘子和柚子要待时而产,所以,礼义、法度这些东西也要“应时而变”。

再看《韩非子》中的一个以事言道的例子: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薛地筑城,并固执己见的下令不准别人劝阻。齐国有个人原意用三个字来劝田婴,超过三个字便“请烹”,这引起了田婴的兴趣,而客人说完“海大鱼”后便要离去,这更是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让客人详加解释。

(客)答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也,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海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靖郭君曰:“善。”乃辍,不城薛。(《韩非子・说林下》)

以大鱼譬喻齐王、海水譬喻齐政权。海中大鱼任游自在,但如果失去了海水,那么连蝼蚁都可以在他身上为所欲为;您长期掌握齐政权,逍遥无比,而如一旦因为“城薛”而失去齐政权,那也是无家可归、任人欺侮,没有什么好处。前者言事,后者言道,这里所谓的“道”是具体的事理。齐人通过这样一番劝说,最终使得田婴“不城薛”,即劝服了齐王。

杂家著作《吕氏春秋》尤为提倡“推类”的思想,因而其中言事以言道的例子亦不鲜见。

有人主张治国当变法,如这样一个例子: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刻舟求剑”是不能成功的,因为“舟已行”而“剑不行”,这是言事。以“故法”治国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因为“时已徙”(时代已经变化了)而“法不徙”(法度没有随之改变),这是言道。作者是以“刻舟求剑”的荒谬性来说明“以故法为其国”的荒谬性,这种荒谬性就在于:对象已经变化,而作用于对象的手段却仍没有变动。这里所言之事的内容“刻舟求剑”不管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作者杜撰的,如《庄子》所说的“寓言”,其荒谬性却是勿庸置疑的,所以在此可以用来作为言道的依据。

在先秦诸子典籍中我们可以发现诸如以上所举的相似的例子甚多,限于篇幅,不能尽数。但是,据以上儒、墨、道、法、杂五家七个例子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言事与言道相结合,以事言道。这里的“事”往往是指人们对世界的,包括自然的、社会的看法。有的是些自然事物的属性或自然之理,如前面所举的“、梨、橘、柚,味不同,而都可口,且待时而产”和“海中大鱼,荡而失水,蝼蚁得焉”,就是分别述说了不同水果的属性和“待时而产”的自然规律以及海中大鱼“网不能止”的属性和“失水为蝼蚁所欺”的自然道理;有的是些生活中的常识、经验等等,诸如“大车无,小车无”根本不能行走、“运钧之上立朝夕”之不可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宝剑锋从磨砺出”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共同认可的经验、常识和事理;有的则可能是假设或杜撰的“事”,如“刻舟求剑”的故事。

无论所言之事的内容如何多种多样,也不管其表现形式是祥述的事情还是简单的命题,它们通常都是生动、形象和浅显易懂的,为大多数听者和读者所乐意接受的,这也就限制了所言之事的内容通常是自然界、日常生活中以及社会一般领域内的事物、现象或简单的事理。所言之事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得言事与言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具体与抽象、浅显与深刻的层次性关系,符合人们认识事物、接受思想由浅入深的特点,因而通过言事而言道也就具有了必要性。另一方面,所言之事本身(内容或包含的事理)应当具有合理性、可信性,只有具有这样的真理性,言事才有可能为言道提供可靠的依据,否则,从言事到言道的推类过程中就缺少了最起码的逻辑要求前提可靠。前面所提及的“事”都是真理性的认识。

所谓“道”,范围也比较宽泛。首先,可以是各家各派的政治理想、伦理道德价值观,如孟子的“仁政”、孔子的“诚信”;其次,可以是些政治主张、治国方略等等,如《庄子》中的“礼仪法度当应时而变”、《吕氏春秋》中的“治国当变法”、《荀子》中的“强国应教化民众”;再次,还可以是一般的事理、道理和规律,如“言必立仪”和“靖郭君不应在薛地筑城”。

总体看来,所言之道常常是社会上层建筑领域内的比较抽象的道理和事理,相对于所言之事来说,它不具有生动、习见的特点。另一方面,在言事与言道相结合、言事为言道的过程中,所言之道是否合理可信有赖于所言之事的真理性与否以及言事与言道的联结方式“推类”这一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逻辑力量如何。

《淮南子》的作者们意识到了存在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辩说的这样一个特点,因此才概括借鉴地指出:《淮南子》的作者们“为人之昏昏然,弗能知也。故多为之辞,博为之说。又恐人之离本就末也。故言道而不言事,则无以与世浮沉;言事而不言道,则无以与化游息”。恐怕人们对基本的理论和抽象的道理不能够彻底地通晓,所以著书立说时要广征类似之世事、博引可用之譬喻,以事言道。这样才不至于只是空洞地言道而不联系人们所熟知的世事,达不到干预、教化和改造社会的目的。而过多的援引“辞”和“说”,又担心人们着重于此而忽视了所要明确的根本,即“道”。所以言事是手段,言道才是目的,否则就只是就事论事,不能引申揭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一些抽象的基本规律,掌握不了根本,就实现不了以道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刻舟求剑的故事篇4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河南 洛阳471000)

中图分类号:G7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201-01

摘要:寓言往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挖掘寓言故事的教育功能,对学生自我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寓言;教育;启示

数学教学在重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教给学生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并使之养成习惯,这样,学生便能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应用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需要教师坚持不懈的引导,巧妙的点拨。寓言故事,诙谐幽默,生动活泼,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使人在开怀一笑的同时进德益智,深受学生喜欢。在数学教学中,不失时机的引入寓言故事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较快的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方法,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一、“龟兔赛跑”的启示

“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奋发图强的弱者也能战胜骄傲自满的强者和骄者必败的道理。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更是如此。很多学生都了解这个故事,而教师要使其懂得其中道理,还要结合身边人、身边事,列举一系列具有较强说服力的事例来告戒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特别是数学程度较低学生的斗志和信心,使其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和学习主动性;同时,提醒学习优秀者养成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二、“乌鸦喝水”的启示

“乌鸦喝水”的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往往胜过蛮干,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多想办法,多动脑筋。数学中往往有不少类似这类的问题,就像乌鸦想喝瓶子中的水一样,直接喝,喝不到,惟有智取,才能如愿以偿。如,在要求学生口算“89×101”时,由于数值较大,且因数的位数较多,故不易直接得出结果,而如果运用乘法分配律,把该式看作“89×(100+1)”时,便立刻简单了许多,学生能够脱口说出结果是“8989”。数学中很多知识点之间都是有关联的,因此,有许多一题多解的情况出现。“乌鸦喝水”的故事提醒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特别是在遇到“此路不通”的情况下,不妨换个角度重新思考,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愚公移山”的启示

“愚公移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成功。学习也是如此。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许多困难或挫折,但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正确、及时的引导、疏通,并要经常鼓励学生、支持学生,以坚定学生的信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四、“刻舟求剑”的启示

“刻舟求剑”深刻地批评了那些经验主义者,它提醒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要着眼于变化了的客观环境,不要拿老眼光看待新问题。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刻舟求剑”式的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定势思维”。如,学生在解答“一根12米的绳子,第一次

剪去全长的,第二次剪去剩下的,两次共剪了多少米?”时,许多学生没有注意到题中“”与“”两分数单位“1”的区别,而习惯性的列式“12×+12×”或“12×(+)”,导致解答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用心思考的良好数学思考习惯。

五、“亡羊补牢”的启示

“亡羊补牢”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而一旦出现问题,还要针对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在数学教学中,有时教师会把学生易出现的错误列举出来,以提醒学生。而对于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各类错误,教师应深入分析,认真对待,要将学生解题时错误的思维展示出来,指出症结,引导学生及早转过弯来,按照正确的思路解决问题,并适当进行强化练习,以巩固效果,确保今后不出现同样的错误。

刻舟求剑的故事篇5

我忆着江南的春雨。那丝丝缕缕、飘飘洒洒地淋刷翠竹的美景令人如痴如醉。若立于古建拱桥之上,放眼迷离婉转的江河,雨如雾,雨如烟,桥如画,画中带着淅沥雨声,烟雨江南便是一幅最美的天然写意画卷。偶然间,伊人轻摇樯橹,吱呀声中,搅动烟波浩渺,一河轻流便划了优美的曲线。弯弯曲曲中,伊人轻歌,润了江南满城的春色。竹林、阁楼、画舫、行人、细雨缠绵交织成的美丽,永远镌刻在动感的人间。“盆盎盈庭花簇簇,潇湘一阁竹森森。到处有清阴。”这就是江南。江南好,怎不恋江南?

循着历史踪迹,我踏上了江南。瑟瑟风寒的深夜,乘一叶扁舟入江,去体验小舟横截冬江的意境。两岸渔火映衬白雪,星星点点;江水滔滔摇着冰凌,卷浪拍岸。滔滔如诉的江浪声,似乎在讲述着前人的故事。

自古江南名人辈出,苏东坡、白居易、鲁迅、蔡元培……苏东坡的文采给江南美景添了绝妙的小注,正如画家工笔泼墨后,在画卷上轻按一方红印,让人赏心悦目;其一名句“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轻轻落笔,便画起了春日里舟横江心,词人倚榻观岸、绿竹成壁、红楼匿梦的美妙。白居易深情望江,暮色深时轻吟浅唱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写出了江南的动静,写出了诗人的秋情,更写出了千古文人对江南的爱恋,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表白更抒叹出了无数人胸中的积郁。或许,唐琬儿仍在倾听陆游的这句千古绝唱?

江南岸上,还有孙中山的伟业故事。两江总督府改建的总统府里,是随着江水婉转而驻的一个无法忘记的故事。土枪打响了革命的声响,震撼了江南。颠沛流离的中山先生,用他的行动证明了人生的意义是:“天下为公”。若生逢其世,或许,我也会成为一个跨马扬鞭,率军冲锋陷阵的志士?记起电影里蔡锷将军拨剑南天的豪气,不觉血往上涌,欲用剑刺天,斩杀天下邪恶!但此时,却掩面惭愧……

前人已逝,随着涛涛江水,连同他们的故事、写进了历史的文卷里。只留后人望江兴叹:时光无情,世事变迁。

涛声无眠,听见江水击舟的哗哗声。在这涛声如歌的深夜里,忽然间感怀无数:

人生多像匆匆流过的江水,在一个点停留瞬间,然后,便匆匆而去,不复回返;滔滔江水洗涤着历史,但洗不去凡尘琐事,两岸渔火对愁眠,为何而愁?我是否也能如那浪花一样,对着江岸,冲击一番?人生的意义,要在这江水里慢慢地寻了;

爱缘多像一次候渡,早了,要久久的等候渡船;晚了,渡船已去,只好望江而叹。只有在一个恰好的时间登上那首客船,在茫茫人海里遇上恋人同船。古人云:“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不正是此意吗?

在这个有了污染、遍布了污物的人间,寻一方心灵静土,去思去想,如从蚕中抽丝,或许能抽到写着前途的一根?如此,便会明了。然而,我无法抽到写着未来的那条,更无法明了人间世事。不愿逐流,无奈随波。因为,一滴水怎么能挡得住东流之势呢?只好,停了感怀,多些愁绪……

静夜听江,回望夜色苍茫中江的来路,曲折如我。作不了跨马扬鞭的将军,也作不了笔留青史的文人,只能悉闻人间烟火,在这个世间写许多无奈。曾经的心灵重负如舟载山,几近沉没;怅然若失间,闻江南女子轻唤如歌,伊人洞箫声声悠扬,帮我卸了满载的重负。如此,我便心有所系,情有所牵,不去顾念许多了。

刻舟求剑的故事篇6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远远的凝视着,知道九日后荆轲雪洒咸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金碧辉煌的钟楼上,李煜撕心裂肺地哀悼。

诗人与剑客我很难把这两个陌生的名词串接在一起,但我想,我是能够借此去完成那些未完成的篇章,在梦里。

黯淡了的刀光剑影,眼前是十二道金闪闪的令牌。仰天长笑,心头却掠过一道伤悲。壮志未酬身先死,亭下白绫三尺铁青的脸上你苦涩的笑在空气中凝固,长久的叹息飘散尽尽。只剩下你的那杆红缨枪,是那最后一剑的悲伤。岳飞的故事我想我应该尽力写的壮美,但我不能。在深深的缅怀中,我涤尽在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那不单是为英雄含恨而逝的愤怒,我清楚的明白。

我不止一次的遥想在那个繁星漫天的夜晚。紫禁之颠上吹雪刀的哀鸣,柳叶剑的呜咽。我来的太迟,错过了天外飞仙,却在模糊中望见那剑式中的最后一剑,悲伤?我听见西门吹雪的刀在叶孤城左胸砍过的声音,接着便看见叶孤城倒下一瞬嘴唇轻轻的蠕动。我竭尽全力希望诠释其中的契机,我想,那便是最后一剑的伤悲我让思绪打断,整理了一下脑中不断浮现的片段,诗人与剑客我想他们深深窈陷的眼眸里是藏着什么的,就像李白与毒独孤求败摘幻想中的向视一笑,那相互问候在我心中化为永恒。

蓦然回首,我忽地发现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与武艺超群的剑客其实是那样的相似。独孤求败一生只求一败却无法达成心愿,李白仕途失意,烂漫的诗中有悲罔的叹息,还有荆柯,李煜,叶孤城,他们在生命褪去的最后一刻,亦或是幡然醒悟之时抬剑问苍天,在天际中划出那最后一剑的伤悲。是悔恨是遗憾还是思愁。

刻舟求剑的故事篇7

我们不会忘记《拔苗助长》中那个担心禾苗长不快而把它们一棵一棵往上拔的宋国人,我们不会忘记《南辕北辙》中那个想去南方的楚国却拼命往北赶的魏国人。每一则寓言都是一个流传已久的精彩故事。

《守株待兔》让我们懂得:偶然的一次机会,不应该去注视它,到头来只是一场空。《刻舟求剑》让我们知晓:不知道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自己的主意,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一则则寓言都闪烁着一道道智慧的光芒。寓言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当代人的精神食粮。它带给我们幽默,带给我们启迪,带给我们灵感,带给我们思想;它同时也带给我们新的思考、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想象。

寓言短小而精练,却蕴涵了一个个大道理。寓言,幽默而诙谐,却又成了流芳百世的故事。寓言,古人的智慧,今人的启迪。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刻舟求剑的故事篇8

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上一篇:坐井观天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会诊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