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范文

时间:2023-10-15 19:20:18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篇1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难点;建议

中职学校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基础职业教育的场所,也是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基础阶段,教师在教W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无论是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是教师的教学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决定着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学好语文这一科目,才能使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结合语文教学现状,中职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意针对教学中的难点设计出良好的教学方案,从而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一、当前中职语文对中职学生的吸引力不大

语文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中职学生主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掌握专业技能,语文等基础文化课程感到枯燥无味,不予重视。当前中职语文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语文学科的性质。在中职学校里,语文只是一门文化基础课,不像专业课那样有吸引力,所要学习的内容本身也很枯燥,字、词、句、段、文几部分的反复学习使得学生从内心就比较抗拒对语文的学习。其二,教师教学模式的传统化。由于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是以基础教育教学为标准,在新课程改革之下,对中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语文不同于专业学科实操性强,学生通过在实践活动就可以高效地学习。因此,要改变中职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现状,教师就要研究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像乡村职校,学生文化基础差,知识面狭窄,学习意识跟不上时展需求,家长思想落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现状,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找出适用的教学模式。

二、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难点

(一)中职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难点

文言文是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难点之一。文言文这种文体历史悠久,古人写的传记、游记大多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如今通用的都是白话文,文言文要用白话文翻译之后才能理解。因此,中职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案例一:文言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以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作: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雕刻了一个记号,并且说道:“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之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他的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掉入水中之后将不会再随船而行,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这篇文言文简短,且比较容易读懂。但对于很多中职学生而言,还是难以理解。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文言文需要进行翻译整理之后才会变为白话文。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语句进行调整,且要具有一定的技巧。许多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通假字,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多积累。对于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学生在学习和翻译的过程中则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功夫,教师在讲解时也需要仔细,及时解答学生在翻译和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写作教学也是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写作大致分为命题写作和话题写作两大部分。写作在中职语文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应用文的写作。总分150分的语文试卷,写作分数高达60分,也就是说写作成绩占整个语文成绩的2/5。中职语文写作主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三大类型,其中记叙文是中职语文写作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很多中职学生写作基础差,看着作文题目往往不知怎么下笔,或者开了头就不知该写什么。学生在写记叙文时,通常都是以流水账的形式对人、事、物进行描写。与其他写作体裁相比较,记叙文的写作较为简单,但越是简单越不容易写好。写作需要学生长时间的积累,对词语的积累、对写作技巧的积累。将优美的词句放入写作之中,文章才不会显得干瘪;拥有写作技巧,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毫无逻辑顺序。因此,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写作是一大难题;而对于中职语文教师而言,写作教学也是一大难点。教师只能从基础教起,要求学生掌握好写作基础,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三)诗歌鉴赏是中职教师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唐诗、宋词、元曲,诗歌发展到唐朝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在不同的环境和遭遇下写出了众多情感不一的诗歌。而现如今的中职语文教材中也涉及对诗歌的学习和鉴赏,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则具有双重性:一是偏爱诗歌,二是读不懂诗歌。

案例二:诗歌鉴赏,要求学生对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概括。

无 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语文教师在对此诗进行讲解之前,要求学生对此诗进行翻译,即:

相见较难而离别却是更难,况且又兼东风使得百花凋谢,更加令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的时候才吐完丝,蜡烛要燃尽成灰时蜡油才能枯竭。女子早晨装扮自己就是担心两鬓的头发会改变颜色,男子晚上长吟必然会感到月光也会使人寒冷。远处就是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可以为我去探看远方的人。

如果仅是从此诗的字面意思对此诗进行理解,可能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很容易理解成诗人李商隐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誓死报效祖国的决心。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此诗有所理解之后,就会发现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悲伤、痛苦之中,以女性的口吻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之情以及坚忍的执着精神。

三、针对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提出相应的建议

以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不同学生其学习的难点也有所不同。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所存在的难点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和安排,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基础。一方面,强调学生要清楚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弱点和难点,在教师对相应板块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进行讲解时,专心听讲,总结经验和方法,以便于自己在学习中所用。当然,学生也不一定非要按照教师的方法按部就班地学习,只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在对重难点进行讲解时要着重强调方法,让学生学到方法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不同板块,教师教学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相同,教学中的难点教学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设计更精细的教学方案。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加强交流与沟通,共同克服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四、结束语

当前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对于培养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中职学生在对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之上对语文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语文素养,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对中华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文化也能很好地传承和发展。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态度并不端正,教学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中职学校的相关领导者和教育者要努力探索改革的路径,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中所出现的难点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晓红.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考试周刊,2013(67):60-61.

[2]马炅增.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65-67.

[3]黄艳.从文言文方向出发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新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5(04):144.

[4]曹频.以项目教学构建中职语文教学新模式的实践研究[J].职业,2014(33):33-34.

[5]梁|.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03) :83.

[6]陈子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2016(02):52-54.

[7]杨艳.对新时期下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J].才智,2016(32):166.

[8]叶红妹.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02):156.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篇2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 翻译要求 翻译原则 翻译方法 注意事项

中学课本里收录的文言文,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阅读这样的作品,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文言文翻译,它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训练,它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教学生翻译文言文呢? 我一直坚信一种教育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翻译要求、原则和方法步骤。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从句顺”的原则。“字字落实”即在具体翻译时,对句中的实词及有实义的虚词,都必须字字翻译不能遗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要求译文与原文字词对号,字字有着落,句句有对应,而且译文要直达原文之意。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文从句顺”是指在保证译文能够体现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译文能够句意通达,不出现语病。

二、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有留、补、删、换、调、选、译。

1.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帝号、朝代名、官职名等予以保留,不翻译。

2.补。文言文在一定条件下常省略一些成分,如主、谓、宾等成分及介词、代词等,翻译时要补上。例如“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促织》),“顿”是“立刻”“马上”的意思,翻译时前面应补上省略的谓语动词“感到”或者“觉得”。

3.删。句子中有的文言虚词只起一些辅助作用,如表示宾语前置或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字,起舒缓语气作用的助词“也”,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其”,表发表议论的助词 “嗟夫”,偏义复词中只起陪衬作用的语素等,都无法翻译而必须略去。例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夫”略去。

4.换。翻译时应把用法消失的古代词语换成现代词语。例如“岁征民间”中的“岁”要换成“年”。“而翁归,自与复算尔”中的“翁”应换成“爹”。

5.调。要熟悉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遇到那些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式,须进行调整。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中“安在”是谓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中“余”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中“安”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把它们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重新调整。

6.选。选用多义词语的恰当义项进行翻译。从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到语境中的临时义,要仔细斟酌。例如“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顾”有七个义项: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但(只是)、反而(却)等,此处选“但”才好。

7.译。所谓“译”就是要翻译出实词、虚词的意义和虚词的具体作用,要译出通假字的本字的意义,要译出固定句式的固定翻译方式,要译出文言文中比喻、借代、引申等情况下不能直接翻译的部分。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直接翻译为“连秋天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显然不通顺,应当意译为“连最小的东西也不敢占有”。

三、文言文翻译的注意事项

要想把文言文翻译的更准确、得体,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翻译方法和原则,还要给学生讲清楚翻译的注意事项。

1. 注意互文合叙

古文中互文合叙句式较常见。互文指把本当合在一起说出的两个词语或句子拆开,上下各出现一个理解时需要将两个词语或句子合起来意义才完整。合叙指古文中把本应当分开叙述的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合并为一个句式表达,从而使语言简洁紧凑,读来上口。这两种句式,翻译时容易出现错误,要注意识别,该分则分,该合则合。例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为互文,意思是“负者行者在路上唱着歌,在树阴下休息”,不能错误地翻译为“背东西的在路上唱着歌,走路的在树下休息”。

2.注意凝固句式

古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或称“凝固结构”。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如:“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不亦……乎”用来表示语气委婉的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吗”,“不亦惑乎”翻译为“不是(太)糊涂了吗?”再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无乃……乎”也是文言文中表示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行吧”。

3.注意婉词表达

古人说话写文章时,对于某些或不愿、或不便、或不忍直接说出来的话,常用婉言表达。它在文言文中运用相当广泛,尤其是外交礼仪、人际关系方面,翻译时要译出本意。例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中“以颈血溅大王”,含义是“要和大王你拼了”。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中的“会猎”绝非是会合打猎,而是要和对方打一仗的意思。翻译时一定要把它们的含义揭示出来。

注意典故使用

古人好用典,遇到典故,大家较熟的可以直译,生僻的就要充分合理地译出它的含义。例如:“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应译为“(我担心自己)像冯唐那样轻易地衰老了,像李广那样难以得到封爵”。

总而言之,文言文翻译既有规律可循,又要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在要求学生掌握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同时,也需要学生主观能动地进行思考,这样才能比较准确、生动、形象地将原文翻译出来。

参考文献:

[1] 胡桂兰.浅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J].读与写,2008,(5)

[2]阎立钦主编.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篇3

【关键词】熟语;翻译;汉语;葡萄牙语;历史;宗教;民俗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熟语则是语言的精髓。它作为一种极具魅力的语言表达方式,除了日常表达之外,更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在过往历史中的文化沉淀。熟语中的文化特性是其不容忽视的部分,它扎根与人民生活,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它或以诙谐幽默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并伴随人民生活变化而不断积累。不同国家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特性,熟语是能够体现文化差异与共性的一种语言。

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沟通的必要手段。中国与葡萄牙在各自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出富含自己文化特性的熟语。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不同的是,对于熟语翻译而言,就不仅仅局限于对句意、词汇的翻译,而是需要将文化与语言进行融合。只有在了解两门语言文化与语言的同时,才能更好的进行熟语翻译。懂得从文化视角看葡汉熟语,是翻译熟语的先决条件。了解两种语言文化,将一句熟语与其文化相联系,在明白这句熟语所要表达意思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才是正确翻译熟语的方式。

一、“熟语”与“翻译”的定义及理解

《辞海》对于“熟语”的定义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中一般不能改变其组织。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

根据汉语熟语的界定,无法在葡萄牙语中找出具有完全对等定义的熟语概念,但基本可以对等为葡萄牙语中的“Fraseologismo”,其中所指包含“Express?es e frases idiomáticas(idiomatismos)”、“Provérbios”与“Outros(combina??es lexicais com distintos graus de liberdade)”。“Fraseologismo”可以由两个或者多个词汇构成,任何一个词汇的替换、遗漏或增添都由可能对其语义解释产生影响。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翻译”的定义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

翻译是语言的转换,但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熟语的翻译不是停留在原句的表层意义的翻译,而是需要从熟语来源开始一层层揭示熟语表露出的方方面面,最终选择使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呈现源语言所要表述的意义,同时又可被对象语言的使用者普遍接受。

将以上定义联系起来,可以看出熟语翻译不是仅仅将句子与词汇转述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而是在于如何更好地将原句的意义通过另一种语言方式进行表达的行为,又或者,是将原句中的文化意境体现在另一种语言中的行为。

二、“熟语”的来源综述

汉语熟语的主要来源为:历史故事与名人轶闻(身在曹营心在汉、卧薪尝胆)、自然环境与山川物产(瑞雪兆丰年、水滴石穿)、寓言故事与神话传说(开天辟地、愚公移山)、(善恶到头终有报)、社会环境与生活经验(人靠衣裳马靠鞍、一口吃不成个胖子)。

葡语熟语的主要来源为:历史典故(vitória de Pirro ou vitória pírrica皮洛士式的胜利、discuss?o bizantina拜占庭式的讨论)与寓言神话(Calcanhar de Aquiles阿基里斯之踵、Espada de D?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Ver para crer眼见为实、sabedoria salom?nica所罗门的智慧)、民俗文化(onde há fumo há fogo无风不起浪、Em terra de cegos quem tem um olho é rei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从以上的来源中不难看出,无论是汉语熟语还是葡语熟语,其来源无非是历史沉淀、与民俗文化。但与汉语不同的是,葡萄牙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西班牙语有着密不分可分的联系。原始葡萄牙语(9~12世纪)的很多表达使用的是拉丁语。之后出现的古葡萄牙语第一阶段(12~14世纪)被称为葡萄牙语―加利西亚语时期,加利西亚语是西班牙的官方语言之一,与葡萄牙语的书写发音都非常近似,均属印欧语系罗曼语族。古葡萄牙语第二阶段(14~16世纪),形成通用葡萄牙语,在其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各个殖民地上广泛使用。自此之后,通用葡萄牙语与各个殖民地及其附近区域内使用方言相互融合,渐渐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点的当代葡萄牙语,基本上当代葡萄牙语可分为欧洲标准葡萄牙语、巴西葡萄牙语及非洲葡萄牙语。

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并非仅与该国家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相关。葡萄牙语的发展进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拉丁语源与希腊语源,书写上可与西班牙语相通,并且与米兰德斯语、加泰罗尼亚语、意大利语、法语及其他罗曼语族的语言存在很多共性。这也就导致了在大量葡萄牙语熟语中并非真正意义上融合的是葡萄牙的文化,而是起源于某些使用这些语言的地区或国家。无论是地理位置、历史发展还是文化融合,这些因素所产生的联系同样形成了葡萄牙语熟语的一大特点。

三、“来源”分类及熟语举例

(一)历史沉淀(历史典故与寓言神话)

葡萄牙王国建立于1143年,15至16世纪则通过海外扩张迅速崛起,在15世纪末达到了鼎盛时期。与此同时,葡萄牙航海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船队远征,在非洲黄金海岸加纳建立要塞,随后抵达安哥拉海岸,沿非洲西海岸南下航行发现好望角,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今莫桑比克等地区)。不久之后抵达印度西海岸,自此开辟了欧洲至亚洲的航线。在16世纪中期,葡萄牙的海外殖民地已覆盖非洲、拉丁美洲(主要为巴西)与亚洲的大片土地,使得葡萄牙帝国达到了巅峰时代,其殖民历史长达近六百年之久。

大航海时代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无论是葡萄牙帝国,还是统一后迅速崛起的、且在海上同样颇具实力的邻国西班牙,相互之间对饮食、艺术、建筑,体育,与语言等文化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航海大发现(Descobrimentos)自那时起成为葡萄牙人引以为豪的历史大事件。文化在历史中沉淀,慢慢渗透到语言中,形成了很多与如此一段历史密不可分的熟语。

葡语熟语ovo de Colombo,直译为哥伦布的鸡蛋(ovo鸡蛋,de的,Colombo哥伦布;现译为“哥伦布竖鸡蛋”)。哥伦布是意大利航海家,在葡萄牙一直遭受冷遇,但西班牙统一后不久,就受到西班牙伊莎贝尔女王的召见,并得到西班牙的经济与物质支持。起源故事是在为哥伦布举办的发现新美洲大陆的庆功宴会上,他听到了一些达官贵人攻击性的言论,说只要想到就一样能发现新大陆,这很平常。于是哥伦布提出谁能把鸡蛋竖立起来。没有一个人能做到,但哥伦布却轻轻地将鸡蛋磕破,稳稳地将它竖立起来。所有人反驳道,这样的话他们也可以做到。哥伦布回答道,毫无疑问你们都可以,但仅仅想到是不够的,除了我之外,并没有任何人去做了这件事。

葡萄牙语对这一熟语的解释是,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容易且明显的解决办法,但实际上先前却没有人真正去做。汉语中在意思上可以类比的熟语有“万事开头难”、“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但都无法完全等同于ovo de Colombo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皮洛士式的胜利(vitória de Pirro ou vitória pírrica)意指代价高昂的胜利,并有极大的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是得不偿失的胜利。起源于公元前280―275期间发生于罗马与古希腊之间的皮洛士战争。拜占庭式的讨论(discuss?o bizantina)指的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讨论,特别是不产生任何实际意义或无人问津的讨论行为。起源于十五世纪发生的土耳其人入侵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时,掠夺焚烧整座城池,妇女并杀害末代帝王君士坦丁十一世・帕里奥洛格斯,而当地的神学家无动于衷还在议会上讨论亚当是否有肚脐,天使究竟是哪一种性别。

从上面简述的三个熟语中可以看出,葡萄牙语除了因航海大时代的历史而产生了不少与海洋航海有关的熟语,还涉及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历史事件。

比较而言,汉语熟语也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逐渐沉淀,这些历史事迹多记载于《史记》、《三国志》等著作中,比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破釜沉舟”等。其中破釜沉舟在葡萄牙语中因为类似的历史典故也有近似的说法“queimar as naus,queimar os navios ou queimar as caravelas”(queimar烧毁,naus/navios/caravelas均表示船只或帆船),起源于坐落于意大利西西里岛东岸的叙拉古(Siracusa)的暴君Agátocles,在船队抵达非洲海岸后准备对迦太基人发起进攻,在进攻迦太基之前,命令烧毁自己船队的全部船只,通过这种方式来使得士兵明白没有退可选,只能向前进攻。

寓言神话方面的葡萄牙语熟语多源自古希腊神话,而汉语熟语多来自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Calcanhar de Aquiles阿基里斯之踵意指致命的弱点,起源于希腊神话,阿基里斯是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他的脚跟是唯一的弱点,后因战争中刺中脚后跟而死。Espada de D?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原意是时刻需要警惕的危险,源自古希腊传说中达摩克利斯一直羡慕国王所拥有的权利,受到国王的许可,他在一次宴会上与国王互换身份,达摩克利斯起初非常享受,但当他发现国王命人仅用一根马鬃将利剑悬挂在他头上时,他完全失去了品尝美食与享受权利的兴趣,并表示再也不想得到这样的幸运。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开天辟地用来形容前所未有的事业、愚公移山起源于民间传说,用来告诉人们持之以恒方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以上可以看出,因历史典故、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而产生的熟语,有些可以通过类似的相关事件而寻求基本可以实现意义等效的熟语,而有些已被群众所熟知的典故与传说无需再译。对于涉及到通过历史典故与寓言故事及神话传说而产生的熟语翻译,无论采用哪种翻译方式,都需要在对其所叙述的事件有所了解之后,才能做出最合适且最容易被认可和接受的成熟翻译。

(二)

中国的佛教道教历史悠久,“不看僧面看佛面”、“五体投地”、“镜花水月”均起源于有一千九百三十多年历史的佛教文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起源于作为中国本土宗教且有仅两千年历史的道教。而葡萄牙受天主教文化影响较深,“Ver para crer”(ver看,para为了,crer相信),是起源于《新约圣经》,当中讲述使徒Tomé对耶稣的复活表示怀疑,并确定一定要自己去验证并且感觉到,否则什么都不相信,近似于汉语熟语“眼见为实”。“sabedoria salom?nica”直译为所罗门的智慧,所罗门是圣经中的一位人物,也是治理以色列王国长达四十年之久的第三任君主,因其明辨是非且公平公正的特质而被世人熟知,这一熟语所要表达的意义在于有能力公平公正地进行处理的大智慧。

是熟语翻译的难点,主要原因在于中西方所涉及的文化因素本身上就有很大的区别。从语言层面上来看,词汇与表达方式均存在显著差异;从价值体系方面来看,受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影响的各种价值观离不开“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修身养性悟道,而西方宗教多体现出其哲学与逻辑的特性,甚至融入到社会当中成为个人责任感的道德保障。因此,对待方面的熟语,则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懂得变通。直译通常情况下会造成不知所云的尴尬局面,需要在寻求共性的同时,从不同及其所表现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出发,力求被译后的表达能够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更加合理。

(三)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传统习俗、饮食习惯等方面密不可分。中国地大物博,气候环境变化多端,古代以农业为主,涉及气候特点的不少熟语与气候中的二十四节气有关,同时农耕的重要性也体现在以“民以食为天”为代表的熟语中。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被誉为母亲河,从而使得熟语中多出现“黄河”,比如“跳进黄河洗不清”、“不到黄河心不死”。而葡萄牙语从其起源国家葡萄牙来看,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濒临大西洋,海上资源丰富,渔业则作为其重要产业,因而也就产生了很多与海洋mar与鱼peixe有关的熟语。比如Filho de peixe sabe nadar(直译为鱼的孩子会游泳,与汉语中“有其父必有其子”可对等),Mar calmo n?o faz bom marinheiro(直译为平静的海洋锻炼不出好的水手,联想到汉语熟语中“不经一番寒彻骨,哪的梅花扑鼻香”)。

在民俗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是饮食文化的不同。这也就使得对于意义相近的葡汉熟语,表述词汇的选择上可能有所区别。了解饮食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对于寻找对等熟语来说有着重大意义。比如在汉语熟语中多与米、各类蔬菜及农作物有关,比如“粒粒皆辛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米煮成熟饭”、“小葱拌豆腐”,而葡萄牙语中涉及到的食物多为面包p?o和奶酪queijo,“Bocado de mau p?o,nem para ti,nem para o teu c?o”(直译为坏的面包你自己不要吃,也不要给你的狗吃,联想到的汉语熟语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Estar com a faca e o queijo na m?o”(直译为手上有刀和奶酪,意思是有能力或条件来解决某件事,联想到“胸有成竹”)。

对于民俗文化类的熟语,有较大的可能性能够寻找到基本对等的说法,但前提仍然是需要对民俗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有所了解,才能较快的在同类熟语中发现合适的表述。

四、结语

不同国家的文化自然不同,但如何在不同文化中寻求语言(特别是能够体现出文化特质的熟语)共性,则需要从文化视角对应来看熟语。历史在语言中的长期沉淀、对语言的影响、以及民俗文化中行行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且逐渐被熟知的成形表述,都是针对寻求不同文化熟语差异与共性的重要方面。只有在熟知这些方面所涉及的有关信息,在了解熟语定义及来源、明确何为“翻译”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熟语的成熟翻译。熟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句的翻译,而是以融合语言与文化为原则,以寻求语言及文化异同为过程的,以实现语言文化成熟转换为宗旨的翻译。

参考文献

[1] 殷莉,韩晓玲.英汉习语与民俗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 景丽华,陈玉春.浅议英汉熟语异同[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1).

[4] 史思琪.从文化背景看中德熟语的差异及翻译实务取向[J].理论观察,2012(2).

[5] 刘耘.英汉习语的来源及其翻译[J].高等函授(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0(4).

[6] 李华.英汉习语的不同来源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差异[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4,7(2).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篇4

一、诵读形式要多样

古人在学习方法上早就总结出一条有效的学习途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教学方式,在诵读中可积累语言知识,可培养语感,可陶冶情操。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只要真正走进文本,与人物同呼吸,与经典相融合,我们才会读出个体的体悟,读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达到忘我之境界。因此,诵读的方式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变一变。

1.平行比较法

何谓平行比较,即把学生读、老师范读、专家朗读置于同一平面比较。例如,在学习《空城记》时,学生甲、乙各读一遍,老师朗读一遍,听录音范读。在朗读前,老师提出要求,请学生在字音、停顿、情感投入等方面作比较,评一评谁读得准,谁读得好,说出你的看法。学生的眼、耳、心都调动起来,注意力、敏感性、鉴赏力及朗读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2.小组竞赛法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当下流行、高效的学习方式,在朗读教学中也可引入,其竞赛的方式也要呈现多样化。

例如,可以进行三个层次的比赛,第一轮比读得准,第二步看读得齐,第三回评读得好。最后,老师、学生评价。第一、三轮小组派代表参加,第二轮小组全员参与。这一过程,既实现了朗读三个维度逐级提升的训练要求,又是小组凝聚力的一次考验。

二、翻译训练要变化

文言文,首先是“文”,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更深入地把握文意。而文言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所以,翻译的方式也要变。

1.主角互换法

教师先给学生做一个范例如何讲解,学生照着老师样子学。例如,讲解《桃花源记》,老师串讲第一段,学生发现问题,有时老师不妨故意犯错,考查学生的关注度和理解程度。第二段学生仿照老师串讲的方式进行。第三段,小组合作讨论关键词及文意,最后汇总问题,共同解答。选择我译、你译、大家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转化主角,让学生参与到译文学习中来。

2.文白互现法

通常我们是把文言文语段翻译成白话文,同样也可以换一个程序来个逆推理。老师先给出某一语段或某一句话的白话翻译,学生依据白话文译为文言文,此方法最好用于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对章句了解不深,还没有达到熟读成诵的时候进行效果尤佳,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表达习惯的熟知程度,另一方面也可就学生的创作与作家的作品作比较分析。

例如,在《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实践中,我把这篇课文的点睛之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译文呈现给学生,请他们说出原文,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者”“经纶”的用法是否真正理解。反向译文不仅使学生对关键字词有了更深的体会,还有助于诵读、记忆,可谓一举两得。

三、成语典故要积累

成语典故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对成语典故的了解和积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文化素养。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典故是“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门庭若市”,《礼记》中的“教学相长”“玉不琢,不成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史记》的“毛遂自荐”“运筹帷幄”“青云直上”,《鱼我所欲也》的“舍生取义”,《五柳先生传》中的“不求甚解”,《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庖丁解牛》中的“游刃有余”,《秋水》中的“贻笑大方”,《老子》中的“祸福相倚”等。对于成语,要理解其意思,学以致用。

典故在古文中还有许多,例如“刻舟求剑”“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等。对于典故,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出处,还要理解其含义,使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学会运用典故,提高文采,丰富内涵。

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提高了。在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要积极探索,不断开拓思路,不断转变方式,不断探索教法,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篇5

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一、引言

习语是一个国家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和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过去,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主要停留在语言交流方面,很少考虑文化的迁移。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渗透的情况。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由于生存环境、、思维方式和历史典故等的差别,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本文就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英汉习语的比较

1.英汉习语的不同定义

牛津高级英语词典对习语给出如下定义:

(1)language of a people or country;specific character of this,e.g. one peculiar to a country,district,group of people,or to one individual;

(2)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

汉语字典里也有相应的定义:习语是人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断句,是语言的精华。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成语和典故等。

如定义所示,英汉习语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存。不同语言的习语在表达相似意思时,会出现语言形式上的不同。因此很有必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翻译习语。

2.英汉习语反映的文化差异

(1)生存环境的差别

每个民族的习语都与其人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大西洋沿岸的岛国,四面环海,航海历史悠久,所以许多英语习语源于海洋生活。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plain sailing (一帆风顺),go with the steam (随波逐流)等。相比而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汉语中有许多与土地、农业有关的习语,如斩草除根 (to stamp out the source of the trouble ),顺藤摸瓜(to track down somebody or something by following clues)等。比喻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 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是挥金如土。

(2)的差别

宗教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佛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各宗教派别中占据核心地位。人们相信有“佛主”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佛口蛇心”、“借花献佛”、“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在西方国家,尤其英美国家人们信仰基督教。《圣经》被看作是基督徒的圣书,是西方国家文化艺术及意识形态的基础。因此,出现了许多出自《圣经》的习语,如“doubting Thomas”怀疑的托马斯,现在代表那些“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

(3)思维方式的差别

思维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发展的深层机制,它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汉字的形成来源于汉民族对客观事物的直观思维。而西方注重科学、理性、分析和实证的思维传统使其往往借助逻辑去论证、推演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重视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运用。这种思维差异表现在语言上为:汉语惯用具体、形象的词来表达虚的概念,英语则擅长于用抽象的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无疑会对习语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汉语有句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和豆就是两个具体的形象,这句话的含义用英语来表达就是“As a man sows,so he shall reap.”

(4)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的差别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黔驴技穷、叶公好龙等都源于寓言故事。英语中的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神话故事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丰富了习语,成为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能忠实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好的译作总是结合各种翻译方法的。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

各民族的文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共性的东西。英汉习语中也会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习语所表达的实际意义相同,可以互译。这时候我们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来处理这类习语。

2.直译加注

好的直译可以有助于获取目的语的文化信息,但是有些情况下,由于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带任何注释的直译可能或给读者带来迷惑。直译加注是一种简捷方便的方式,它可以弥补直译的缺陷。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尤其是一些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

3.意译

一些文化意义很浓的习语,直译不能传达文化意义,更换又易将译文文化强加到原文文化中,增词太多无异于解释,遇到此种情况应采取意译。还有一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pins and needle,译为:如坐针毡;get cold feet,译为:临阵退缩。

4.意译加注

有些情况下,意译也未必能很有效的传递出文化信息。意译再加上必要的注释,可以提供相应的文化背景及典故。

5.文化借用

“文化借用”指的是文化的特性可以从一种文化借用到另一种文化中。有时,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却有相同的内涵意义。这时,我们可以用“借用”方法来维持交际意义。尽管概念意义不同,但是却有相似的文化意义。例如:

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习语翻译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翻译,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障碍,更要逾越文化的鸿沟。掌握习语的翻译,对于培养语言的领悟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陈志立.英语习语的特征与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8).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篇6

游灵岩记

[清]姚 鼐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①,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中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②”云。

余初与朱子颖约来灵岩,值子颖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至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颖,为子颖他日之来也……

张峡夜宿,姚鼐记。

(选自《凫藻集》,有删改)

[注]①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②政和:宋徽宗的年号之一。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状如叠石为城墉(城墙)

B.度其高,当在岩之十九(十九丈的地方)

C.其岩谷幽邃(幽深)

D.值子颖有公事(公务)

2.下列各组句子中的黑体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其状如叠石为城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

B.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颖

C.名之曰“甘露之泉”/南则重嶂蔽之

D.横出斜援,乃登/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灵岩高峻的一组是( )

①其状如叠石为城墉,高千余雉②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③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④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⑤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趋,帷张而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游了泰山之后,接着游灵岩。灵岩是座巨大的石山,周围像用石叠起的城墉,只有南边缺了,灵岩寺就在南边的柏树林中。

B.树林中积满了白雪,初升的太阳照在上面,好像透明的一样,积雪的寒光反射在寺庙的墙壁上,墙壁都好像在晃动了。

C.灵岩寺左右有很多竖立的石块,上面有很多古人的刻字,有的被人墁入壁中,有的却被人“取石为砌”,作者就看到砌上有“政和”的字样。言下有惋惜之意。

D.作者此次游灵岩,留下两个遗憾,一个是好友朱子颖因为公事繁忙未能一同前去;二是更加幽邃的琨瑞山,没有来得及看。作者在文章后半部分明确表达了这种意思。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游钓台记

[清]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f岩傲睨,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崖际草木,亦作严冷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飓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

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①卧游五岳,孙兴公②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选自《静庵集》,有删改)

[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观看,自称“卧游”。②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1.对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篇7

关键词:口译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57-01

中国在政治、经济上的成就日益受到世界瞩目的同时也正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司、团体、个人等到这里经商、访问、旅游。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对外交流和国际交往中不可忽视。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势必成为社会的主力,在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高职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要求学生能够将一般题材的英语借助工具书翻译成汉语。”那么如何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环境中培养出合格的、能够进行普通日常、外事翻译的人才,如何对现有的口译教学模式进行改善,以使其更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教学理念,则成为我们在职业教育下的口译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高职高专口译教学现状

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高专体系下的英语口译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从而培养技能型人才。但目前,高职高专口译课程开设较晚,口译教学设施仍处于欠缺或是不能满足常规教学状态,口译课程的教学方法更是延续本科的教学理念,没有形成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各个学校或是按照本科教材生搬硬套,或是没有目的性、系统性的自编讲义,东拼西凑的应付一学期的授课内容,种种做法都不能够达到我高等职业教育对合格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口译课程亟待改革,使其沿着有序、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在剖析了口译课程的现状后,结合笔者近十年的口译教学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种改革方法以供研究。

二、改革口译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用人市场对高职高专口译人才的需求我们可以知道,在外事接待、商务谈判、涉外旅游、涉外访问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市场。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弱,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想切实可行的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授课中,且选取内容难易适度,适合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我们在选材上就不能脱离实际。口译材料应结合课堂所授技能和真实口译准备,而不是没有背景介绍的单独成段的材料。因此在口译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将体现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我们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过程,纵向过程即按照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思路,教学内容设计为7大模块:外宾迎入、产品展示、参观公司、业务谈判、晚宴聚会、旅游休闲、外宾欢送这样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类似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演练,加深印象,加深技能。而横向过程则是由于口译工作包罗万象,涉及各个行业,每个行业又千差万别,有各个领域的术语,所以平时必须要扩大知识面,对各个领域都要培养兴趣,而这一点单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完成,所以在课后我们每个教学周都要布置一定话题的阅读翻译任务。横向纵向相结合,形成一个教学网状结构,真正使学生不遗漏知识点。

三、改革口译课程教学方法

(一)口笔译结合、课内外结合

口译与笔译作为翻译的两种实践形式,其关联性不言而喻。如果说口译是上层建筑,那么笔译便是下层建筑。简而言之,口译的基础是笔译。在口译训练或实践之前,笔译要过关(至少必须是同步进行)。这两者不仅并行不悖,而且前者的质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口译水平的高低或发展潜力的大小。口译人才的培养若离开笔译训练的基础既是刻舟求剑,也是行之不远的。如若忽视笔译的重要性,或者笔译训练的量不够,那么势必会有头重脚轻之嫌,口译上的作为也难以更进一层。因此,在口译课程进行的同时,老师还给学生以不同的笔译任务,要求学生每天在课外利用工具书翻译200字的旧报纸《CHINADAILY》,每学期大约翻译2-3万字,以此来增加学生词汇量和阅读信息容量。在课堂实训的过程中,教师和班上其他学生一起倾听该学生的翻译过程分析,并拿出其他同学翻译的一段报纸进行视译,并记录下翻译过程中有误的或不准确或漏译的地方。在结束之后,要求倾听的同学对这些地方进行分析、纠错。在每次学生发言后,教师都应及时进行总结和提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针对学生口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再作一次强调,使学生们加强记忆、重点掌握。对学生们在口译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问题,再作一次重新讲解,并强调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尤其对学生口译中的分歧,要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和说明;对学生的讨论要以正面激励为主进行评价。

(二)“三人行”训练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将学生三人组成一组,可以分为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是由其中两位同学充当英汉双方,另一个人则是充当口译员。老师会在课前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课上练习时老师随机抽取练习小组,让学生利用课前的背景知识进行练习;第二种是两个学生根据自己编写的对话内容进行对话,教师另外指定班上另一学生为其对话进行口译。在口译结束后由同学对整个过程进行评述,从中发现优缺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集体点评,便于学生查缺补漏。由于学生能够针对译前准备材料进行提炼和总结并发表观点,对口译的内容进行预测,基本上达到交传口译的能力。另外在这种仿真模拟中,同学们既没有实战口译时那么紧张,有没有自我练习时的过分放松,张弛有度,对于基础较差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相对理想的练习方法。

在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关于口译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关于口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我们目前研究所取得的一些理论方法还有待于在今后的口译教学中进一步检验与完善。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是古代文化的结晶,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热爱民族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习语文的各方面的能力。然而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却有种难于上青天的感觉,甚至有些学生有厌学的情绪。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改进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诸位同行交流共享。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学习的难度非常大,如果不好好引导,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刚开始学习,我们不能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初中文言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内容的学习都不是问题。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让学生喜欢文言文的学习,享受文言文学习带来的乐趣呢?其实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最为重要,在充分研究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无趣”到“有趣”,让学生喜欢上古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文学素养。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导入,可以利用一些成语的由来导入,还可以利用一些古代名人的故事引入等等。入选教材的每篇文言文,都有其写作背景,教学时,可以将背景中的作者身世、遭遇等,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如在上《刻舟求剑》寓言故事时,课前布置学生讲述这个故事,看看谁讲述最为精彩,上课时让学生来个讲故事比赛。在学生特别熟悉这个故事后,再来学习文言文,让他们比较文言文与他们讲述的故事之间的差异,文言文字词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异同,学生就会体会文言文字词的魅力。

二、加强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重视积累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指导。文言文的学习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师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如文言文中的古代年号、地名可照录不翻译,翻译时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义词,调整倒装句的语序等等。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文言文的学习,遇到问题怎么办。如果遇到难词、难句,可以看注释,查资料,小组讨论,请老师帮忙等等。在学习文言文之前,让学生准备专门的笔记本,用来记录文言知识,这里面包括疑难字、通假字、重点词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指导学生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因为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通过古今汉语词语的迁移理解,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每学完一课指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总结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学会的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何体会,感觉有哪些还没有做到最好,可以采取怎么样的方法去补救,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等方面去总结。每一节课都这样总结,既可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又可以使学生养成凡事总结的习惯,总结也是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的过程,也是系统复习巩固的过程。

三、强化文言文学习中的读背教学

读背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通过读背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读背,通过读背让学生慢慢形成内在的理解能力。刚开始可能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反复阅读,等到了熟练和背诵时,学生就会从最初的感性认识,提升到一个阶层,再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上升到理性认识。读背教学符合语文教学中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读背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还能帮助学生培养记忆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读背是在一定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当学生理解了文言文内容,从心灵上产生了共鸣,对后续的读背会产生促进作用。在进行诵读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分段背诵;相互背诵;理解记忆等等,同时要通过诱导启发学生掌握文言文所特有的语言表达规律,像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使用,古今词义的变化,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以及一些特殊句式等。在朗读时还要注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通过语气和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每一个初中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去研究和实施。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通过诵读等一系列技巧教法的传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勇.谈谈怎样开展初中文言文教学[J].新课程,2012(5).

上一篇:三句半台词范文 下一篇:数学脑筋急转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