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与人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0-05 05:26:27

动物与人的故事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1

[关键词]哈萨克族 动物故事 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063-01

一、哈萨克族民间故事

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体系十分庞大,种类繁多,其中民间故事的内容也很有特色。

民间故事从狭义角度讲是指与神话、传说并列的散文叙事作品。哈萨克语的民间故事同汉语的“故事”“古话”词意相接近。

哈萨克族民间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极为丰富,是哈萨克族民间叙事创作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一个门类。根据这些民间故事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又可以把它们分成一些具体的类别:动物故事、幻想故事、世俗故事、系列人物故事和笑话。其中的动物故事是本文所重点涉及的类别。

二、哈萨克族动物故事

动物故事是以动物为主角来开展故事情节的,有的动物故事讲的全是动物的事,有的动物故事也讲到人或植物,但动物总是作为主角的。这一类故事通过动物与动物或者动物与人之间的纠葛来展开情节。故事中出现的动物被充分人格化,会讲人类的语言,做人才能做的事情,甚至具有和人一样的思想感情及心理活动,但同时它们又具有动物的本来面目和生活习性。

三、哈萨克族动物故事形成的原因

哈萨克族的动物故事涉及到哈萨克人的生活习俗和生产习俗的各个方面,并对哈萨克人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哈萨克族的动物故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哈萨克族对动物的特殊情感

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和动物打交道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由于长期和动物“交流”,哈萨克人民不仅熟悉各种动物的习性,了解它们的喜怒哀乐,并且对他们有着深厚的个人情感,正是由于这种深厚的感情,他们对动物自然而然有了一种人性化的谅解,认为动物也具备人类一样的思想感情。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诞生了众多的动物故事,他们会饥饿,比如《熊、狼和狐狸》中的熊、狼和狐狸;会恐惧,比如《马见了骆驼为什么不安》中的马;会耍小聪明,比如《鹌鹑的花招儿》中的狐狸……总之,人们对动物的这种特殊情感,造就了一个个生动的动物故事,因人对不同动物的不同喜恶之情,动物故事的主角才一个个或善良、或奸诈、或可爱、或令人憎恶。

(二)借助动物揭示社会秩序

在哈萨克族的动物故事中,总能发现有这么立场鲜明的两个敌对冤家:或是狮子与牛,如《狮王与犍牛的友谊》;或是狼与兔子,如《猴子裁判》;或是狼与狐狸,如《狼和狐狸》……一方强势,蛮不讲理,欺压弱小;一方弱势,连生命都随时处于危险之中。这样立场鲜明、对比明显的动物故事显然被哈萨克人民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那就是揭示社会秩序,尤其是社会矛盾。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哈萨克族下层民众没有足够的发言权,他们是被欺压、的一方,有冤无处申,有苦无处诉。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会把对当权者的怨恨、对社会恶势力的憎恶、对自身状况的不满以其他方式发泄出来。比如动物故事。动物在一定程度上是普通哈萨克人民情感宣泄的手段之一,人们通过动物故事,揭示社会秩序,赋予不同的动物不同的身份,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中存在着的种种不公现象。

(三)利用动物特征,达到教育、教化目的

仔细研究哈萨克民间动物故事,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故事中涉及到的动物除了具有动物自身鲜明的特点之外,它们还拥有人的情感,而这,就为哈萨克人民借动物来说“人话”,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

由于哈萨克人对很多动物的习性极为了解,他们就可以拿动物来教育、教化人们。《狐狸、牧羊人和熊》中的牧羊人有点类似于汉民族寓言中的东郭先生,意在告诉人们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脱毛的麻雀》则是在说人与动物是共同参与活动的,要顾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以动物的特征来教育、教化人们,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联系哈萨克族民间文学口耳相传的特点,用人们熟悉的动物作为主角讲故事,能被人们认为是极自然、极亲切、极合理的,一方面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也会让熟悉动物习性的哈萨克人民更易于接受。狼的凶残、狐狸的狡猾、马的小聪明、骆驼的痴笨、兔子的智慧……这一切,都是哈萨克人天然的教科书。正是道德教育的需要,在哈萨克族中产生了大量的有教育作用的动物故事。

四、结语

哈萨克族的民间文学体系庞大,其中动物故事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这些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寄托了哈萨克族对动物的深厚情感,并用这种轻松的故事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很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教化本族的族民。哈萨克族的动物故事是哈萨克族民众的智慧结晶,体现并传承着哈萨克族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林继富.民间故事[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毕.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1月版.

[3]王堡,雷茂奎主编.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2

【关键词】人物角色;性格表现;动画创作

“人物角色”是指的是整部成熟动画影片中的主角,“人物形态设计”是指一部动画片中出现的人物角色形态、造型服装、道具等来开始的绘制及制定动画片作为动画绘制的一个特别种类,动画中的人物角色形象和现实出演的电影电视人物相同,他们承担着呈现故事人物刻画,推动故事情节以及表现人物性格、命运和故事主题的重要责任。动画影片中的人物角色形象也会形成动画整体格调的重要因素。

一部完整动画创作的灵魂就是动画角色形象,优秀的动画角色凭借新奇、夸张的造型设计、搞笑、聪明的性格因素,积极乐观的人生经验以及丰富的现实生活相重合而赢得了社会各个年龄阶段观众的欢迎,从而在这形成了很大的商业价值。一部成功的影片首先会有成功的角色塑造,慢慢的随着时间的逝去,动画故事中的故事剧情会慢慢的在观众的记忆中淡化,但丰富多彩、个性特别的动画角色能深深的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设计角色造型与其他设计艺术元素一起支撑整部动画的艺术风格并在这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各种类型的动画影片编排故事中,部分动画设计过程的本质和基础是动画人物角色,它们引导着一部动画片的故事情节、创作风格、发展趋势等。动画影片里动画角色的意义不止限制于动画情节本身,类似于真人电影明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好的动画角色造型有着不同于电影以外的品质。动画角色设计不止是灵感创作的前提基础,同时也还决定动画影片的方向和精髓,从而影响影片的制作成本与时间。

一、角色造型对动画人物性格的影响

作为观众,许多人认为一部动画能否吸引观众主要在于动画故事细节是否精心、吸引人、引人入胜,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就是人物动画的构想。动画中人物性格塑造是整个动画片的主题,是动画的标志。动画人物是整部动画中心的载体,人物构想是否形成,也是说明着这部动画的创作是否圆满,是对近期的贸易动画片的形势来说,了解到整个动画的故事内容是不容易想象成实实在在的产品,然而就动画人物引荐出来的动画附属形象会非常合理的形成了完整动画是否成熟的其它形式。在动画人物中首先要塑造鲜明的动画人物性格,让动画人物的人物塑造充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使动画人物有思想、有个性、对观众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的。

动画人物的性格塑造鲜明,形成一整部完整动画。例如最近的国产动画片《熊出没》故事里的光头强每集动画人物的出现都会给人思想停留的时间长,每集动画中光头强的人物性格都与人物本身的特点紧密结合。但是我们都知道的动画和电影最大的不同就在动画人物情节和动画故事都是制作者贴近生活想出来的,并且电影大多数会反应现实生活与动画的故事题材相接近,两者的内容都是丰富多彩。在每部动画中可以发挥最大想象凭空构造,尽管美中不足,但人物形象刻画到位。

二、塑造动画中人物外貌

动画剧情的好坏决定着动画角色塑造是否成功,同时延伸到人物的性格及动画人物外貌成功与否的关键。它可以来自各种形式形成的丰富多彩的角色群体,一部好的动画外在造型和外貌尤为吸引人,甜美形象、高冷形象或者英俊冷冽的人物刻画最给人记忆深刻,其中外形阴冷、造型怪异、行为较为极端的往往令人非常厌烦。动画人物的身体形态和外形外貌为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也为动画故事引起跌宕起伏情节,构造人物内心角色设定铺路。人们喜欢一部动画片往往就会去观看动画人物,这样才能让观众看下去并且想看下集的冲动。动画人物角色阳光、正直、帅气。例如《围棋少年》中江刘儿为人精灵古怪而又有些天高地厚,有很强的正义感,十分珍视同伴。而《海贼王》表现的比较热血,人物性格鲜明,人物造型独特,几乎与人物性格融为一体。故事情节大小构架不仅围绕在一起,故事的发展来龙去脉也是整部动画的魅力所在。

三、动画中角色创作的技巧

动画故事的选材与动画中角色形象的来源密不可分,人们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更多的艺术创作更高于实物本身。给与的人物色彩越浓重,刻画人物的故事情节越是精彩,人物的流畅性越是分明,我们给予故事的前因后果就更加明显。

如果故事节奏缓慢,人物刻画不具体这可能就是一部失败的动画,没有合理的故事情节,这个动画片可放弃继续制作下去了。在观众视觉下的动画人物都是有生命的,他们可能没人们想的那么完美甚至出现缺陷,但是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确是不容忽视的,不管一个角色在动画中起着什么作用,来自本质事物的精心整理。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个角色的可爱而喜欢它。例如《樱桃小丸子》里面的小丸子,尽管上小学每天的幻想不曾减少,她的可爱最贴近实际生活,不得不说作者也是将生活融入到整部动画中来,有些故事情节看出现在的小孩不想写作业,一直等到暑假快过完了才开始加班加点的写,我想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

动画角色是动画的根本,而且在整个动画领域也是重要的。在五彩斑斓中用理性之光去开启历史的隧道,人们可能会从科技发展角度给予动画形成的基本时间。或许我们在以往的历史中过多地追寻动画的定义,而忽略了动画本身的内涵,更疏于思考动画文化的定义;也许我们在观看动画时出现多少次得到感觉的新奇和感情的波折,再次回头看动画图像的来龙去脉时,早与我们的生活早已息息相关。动画作品的每一次叙事,无疑不是一次人生意义的追问,而那些充满了动感的线条和布满了光感的色彩,又何尝不是带给我们的饱含了生命的韵律。

参考文献:

[1]袁晓黎.《动画编导基础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孙小林,钱博弘.《动画概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昌柱,王飙.《动漫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3

论文关键词 社会法制 交通安全 民事纠纷 赔偿问题 法律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2011年11月15日,甲驾驶普通二轮摩托车,由诸暨市王家井镇A村驶往王家井镇B村,17时08分,途经诸暨市王家井镇A村至B村道路乙单位门口地方,与乙所饲养的狗发生碰撞,致甲受伤及车辆损坏的事故。甲认为乙饲养的狗突然横穿马路,冲撞到其行驶过程中的摩托车,致其受伤,并以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诉至法院,要求乙赔偿医疗费等各项损失共计8万余元。乙律师辩称,第一、发生碰撞事故是事实,但交警部门调查后,认定为交通意外事故,双方均无责任,故乙无须承担赔偿责任;第二、实际情况是甲骑摩托车在乙门口撞倒被告饲养的狗而造成甲跌倒,不应定性为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

二、分歧的产生:侵权法律关系的不同理解

本案主要争议焦点是如何对此事故进行法律关系定性?是适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还是适用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不同的法律关系定性指向不同的法律适用,司法实践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本案应认定为道路交通事故。就本案来看,甲驾驶二轮摩托车在道路上通行时与乙饲养的狗发生碰撞,狗在法律上的定义是物,系乙所拥有的财产,乙未按规定饲养,任由狗在公路上独自乱窜,在管理上存在重大过失,致使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本案完全符合交通事故的构成要件,应认定为道路交通事故。

另一种观点认为,本案不应认定为交通事故,而应认定为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认为,饲养的动物没有路权,不能成为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就本案来看,乙的狗在公路上与甲发生碰撞,造成甲人身财产损害符合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责任的规定,故应按照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进行裁判。

三、解决之思路:本起事故的法律关系定性,及对该类型案件的裁判思路

(一)法律关系的定性

该法律事实既符合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的构成要件,亦符合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的构成要件,属于因同一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导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侵权法律关系的竞合,即法律基础的竞合,从而引发在适用法律上的冲突。

首先,本案符合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的构成要件,理由:1、虽然交警部门认为此事故不属于交通事故,而认定为意外事故,但笔者认为在本案的法律关系中,狗在物权法属于一种特殊的物,也属于侵权法上的财产,根据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第(五)项的规定,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件。"此时,交通事故的构成要件仅为:事故主体至少一方为车辆(机动车、非机动车);事故产生空间是道路(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事故产生原因是车辆方过错或意外;事故造成的后果为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狗作为其主人的私人财产,在道路上与机动车相撞,无疑是一种财产损失,符合现行交通事故的构成要件。

其次,本案亦符合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我国立法规定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归责原则采纳了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具体体现为《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八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构成要件为:(1)须是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即人工喂养和管束的动物(动物园的动物、野生动物排除在外)。(2)须是动物加害他人。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的立法本意是基于动物本身的危险性、以及对饲养人、管理人苛以严格的管理责任与对受害人的特殊保护。饲养动物致人损害应作扩张解释,虽通常表现为积极的、独立的动作造成他人损害主动攻击撕咬、扑抓等情形,但造成他人损害不限于此。因此,饲养的动物在特殊情况下包括受惊吓、恐惧而诱发的动作以及动物本身无意识的动作造成受害人损害也应包含在内,如牛卧铁轨、宠物狗逗留道路引发交通事故等情形亦应囊括在内。(3)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免责事由的法定性,为严格动物饲养人、管理人的责任及充分保护受害人权益,本条明确免责情形为受害人故意或重大过失,除此之外,不能减轻或免除饲养人、管理人的责任。(4)须有受害人受损害的事实,包括人身损害与财产损失。(5)须有因果关系。就本案来看,乙的狗在公路上横穿与甲发生碰撞,造成甲人身财产损害符合饲养动物致人损害责任的规定,符合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的构成要件。

(二)裁判思路

既然机动车与狗在道路上发生碰撞,造成甲受伤的法律事件,既符合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的构成要件、又符合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的构成要件,且原、被告双方均要求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关系进行裁判。那么,作为裁判者,又该如何对案件进行裁判。

笔者认为,首先,对案件作出裁判,应先确定原告之诉讼请求,对请求权进行确定,即请求权定性,继而再寻找请求权法律基础。所谓请求权定性,就是给原告的请求权所依据的法律关系确定性质,就是法律关系定性法豍。对请求权进行定性,以及寻找请求权法律基础的意义,即在于将具体的民事纠纷或者法律事件与具体的法律规范进行连接,为裁判者正确适用法律作出裁判架起桥梁。参照请求权竞合理理论,同样应赋予原告选择请求权法律基础的权利。本案甲作为原告的侵权请求权法律基础为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继而应继续寻找该法律基础的法律规范。根据上述分析,原告之请求,符合侵权责任法关于饲养动物损害责任纠纷的构成要件,故应按照该原告之请求作出裁判。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4

关键词 故事化新闻 新闻要素 变体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The Variations Of “5W”and“H” In News-story

QuJirong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425100)

Abstract Story-style news enables news to be individual in its unique way of narrating the news story, and it is one of the means that printed media can achieve success in the drastic competition. The story-style news enables the news reporting to return to the facts, seeks the readability of news and respects readers’ reading experience.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exploiting the factors of the greatest human interest and feelings, emphasizes the vivid story scenario and rich feelings and consciously puts emphasis on the artistic beauty and style in the course of narration.

Key words story-style news “5W”and“H”variation

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媒介激烈竞争引起的媒介资源相对过剩,而这种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媒体内容的日益趋同。如今的新闻竞争很难做到信息源的独家垄断,所谓“独家新闻”也只有在报道方式上追求个性以寻找出路。故事化新闻以其独特的讲述新闻故事的方式让新闻极具个性,是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手段之一。在现今商业主义的气息之中,叙事成了消费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叙事的时代,一个“讲述”的时代。在这种新的话语环境下,如何把现实生活中的重大政治、经济、法制等严肃主题的新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化形式表现出来,是新闻传媒探索的一个现实命题。只有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才能保证信息传播的效果。

关于新闻的故事化报道的界定,目前并无统一认识,人们引用得最多是曾经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著名记者富兰克林对“故事化报道”所下的定义,即“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开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是“一种形象化的报道方式,即以讲故事的形式报道新闻”。①

传统的新闻旨在传递信息,而故事化新闻则在此基础上强调对受众接受体验的尊重。故事化新闻不再着重纯粹地提炼、概括新闻的信息,而更注重将新闻回归事实,还原成一个真实的故事,发掘事实中最具人性、人情的因素。在叙事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描述的艺术美感和写作风格,并以此带给受众阅读享受。在价值取向上,传统新闻更注重新闻的重要性,而故事化新闻更倾向新闻的接近性、趣味性和人情味价值。这些差异表现在新闻要素上,两种不同风格的报道方式也有所不同。新闻中的各个要素在故事里都有了相应的变体:“What”情节;Who人物形象;“When”过程;“Where”现场; “Why”悬疑;“How”语境设置。这些变化都增强了新闻的故事色彩。

一、“What”:“何事”向“情节”的转变

无论采用什么方式、何种手段报道新闻,“What”始终是最基本的要素,它也是众要素中唯一不可或缺的,因为新闻报道就是对事件的报道。就信息传递而言,最核心的莫过于事件的结果,因此在传统新闻里,往往也是将重点放在对事件结果的报道上。但故事化新闻不一样,虽然也报道故事的结果,但更关心的是事件发生的过程。只有将过程演绎成情节,新闻事件才能转化成新闻故事。

从新闻真实性要求来说,故事作为事件的延伸,只是记者写作的素材,容不得任何篡改和虚构。记者真正能得以发挥的是新闻故事的情节。按照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观点,情节是故事得以被人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皆非的独特方式。②在新闻报道中,这种扭曲主要表现在记者对事实的选择和对时间的处理,使故事的情节在报道中呈现出来。我们知道,按时间顺序发生的新闻事实本身是不存在所谓情节的,只有理清事情的联系,并将它们以某种因果关系呈现出来,才可能形成情节。新闻事件的情节化,就是强调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故事化新闻之所以吸引人,首先就是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新闻故事的情节具体表现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动作或因果关系中,其诱人之处在于事件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过程中的无限可能与唯一结果之间的矛盾。故事的情节一般包括在受众心理上引发兴趣及其它情感的某些冲突、悬念,比如偶然事件与必然结果、尖锐的矛盾、举棋不定的选择等。因此记者不仅仅告诉受众新闻事件的结果,更要描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抓住其中的矛盾,并将它展开为丰富的故事情节。这就要求记者通过采访、调查让这些“意外”得到合乎逻辑和令人满意的形式解决。因此记者要善于思考和捕捉事件中存在相互联系的片断,在报道中以恰当的顺序、视角和节奏呈现故事,并适当留出空白,给受众留下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和推理的机会。

二、“Who”:“何人”向“人物形象”的转变

在传统新闻里,作为“五要素”之一的“Who”要素,指的是行为的发出者或接受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某些机构,他们的基本作用都是为了传递事件的信息。故事化新闻里,人物一般是专指人。他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符号,而是有着丰富内容的人物,是鲜明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故事化新闻提倡“事件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在新闻诸要素当中更注重突出人物要素。且不管是不是推动事件发展的中心人物,他们的重要性都得到放大了。他们既是信息的传递者,也是情感的传递者,更是新闻本身要加以表现的对象。人物的个性表现在其思想、情感、语言、行为和心理等方面与普通人的异质性上。因此在故事化新闻中,叙事是围绕人物展开的,描写人物特定的生存境遇,传达人物特有的思想感情,每个人都是独特而不可取代的。故事化新闻之所以能更感动读者,原因就在于它将故事与人物的命运联系起来,表现出对人命运的关怀,体现人的价值和意义。而受众对新闻故事的关注,也出于对自身命运的思索。故事化新闻就是要让受众通过故事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将他人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使新闻叙事为受众提供联系过去与现在、他人与自己的桥梁。在非事件性新闻中,由一个或一些人物串联起整个故事,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叙述模式。因此李希光教授甚至认为“在讲故事新闻学里,人物高于主题 ”,③虽然是否高于主题不好说,但由此可见人物形象的刻画在故事化新闻中的重要地位。

三、“When”:“何时”向“过程”转变

在新闻中,时间不仅仅具有作为记录事件进程标记的作用,它既可以提示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也能阐释许多事件的意义并揭示事件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有人指出,新闻报道的时间已不再是自然附着在新闻事件内部的一个元素,时间具有相对的叙事能力。④新闻报道所讲述事情的时况和叙述时况之间的差别可以造成时况上的扭曲,而这种扭曲是叙事作品在将事件时况转换成作品时况时的必然结果。因为和自然时间相比,新闻里的时间总是断点的。它可以选择某些时间点,也可以选择某些延续的片段。不同的选择就有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前者侧重时效性,后者注重可读性。

时间作为表明事件先后顺序的维度,在传统新闻里通常用以告诉受众每个时间点所对应事件状态和结果。故事化新闻的时间更侧重时间的延续性,将它表现为一种过程,以时间来串联起事件的起源、发展及结果,并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它不仅仅提示事情的先后顺序,也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各阶段所蕴含的情感线索。新闻故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必须提供许多具象的细节引领受众去还原事件,让他们能依据细节和想象重构故事;也要有详细过程让受众积累和释放他们的感情,因为受众的情感总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酝酿的。同时,新闻故事对时间顺序的调整,并没有改变事件的性质,但却可能形成悬念等故事元素。因此在故事化新闻里,时间要素已经有了超越本身意义的功能。

四、“Where”:“何地”向“现场”的转变

电视新闻比较容易做到这点,只要记者善于观察思考,镜头会忠实地纪录下现场的一切。对纸质媒体而言,现场感的缺失却是一大弱点。这恰恰也为文字新闻提供了可以努力拓展的空间。任何新闻事件总是与特定的地点联系在一起的,故事化新闻要做的就是把事发地点转换成现场,将事件中最生动过程、最传神的细节描绘出来,引领读者身临其境进入故事,感受故事。

现场感来自好的描写。故事化新闻的一个特点就是一种突出描述艺术,强调文字描述对感官的刺激。这就要求记者深入现场,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分析。事件的状态情景、人物的动作语言、场面的背景氛围都是记者要仔细观察的重点。更为关键的是调动各种感官将观察到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描绘出来,让读者得到亲历现场的感受。有经验的记者善于模仿镜头的运动,从多个角度将现场用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读者就很容易获得记者描述的形象,接受记者传达的感情。

在“何地”向“现场”的转变的过程中,鲜活的直接引语、生动的细节总是重要的内容。生动的细节叙事可以避免文字信息传播中的概念化、僵硬的缺点,以具体形象的细微特征还原新闻现场的情景和氛围,形成一种虚拟的现场效果,帮助读者进行想象。这种“还原”既可以表现出新闻事件的细微部分和细小变化,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又有助于传达微妙的情感体验,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读者的阅读体验总是建立在新闻提供的人物、事件的信息与自己的人生经验之上的。通过对新闻中这些最细微情节的描述的联想,读者就很容易体验到新闻发生时的气氛,感受到新闻人物的独特个性。因此,对话、动作与环境等细节在故事化新闻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五、“Why”:“何因”向“内因”的转变

“Why”在新闻中通常是指新闻的背景要素,也就是相对新闻主体事实而言的事实和信息。它不是事件发生的最新状态和动态,而是用来解释、说明新闻事实的各种其它事实材料。包括事实背景、人物背景和知识背景等。新闻背景可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来展示事件及人物,有利于故事情节铺叙和气氛的营造。当作为新闻背景的信息转化为人物、事件的内在动因以后,读者能更加清楚整个事件的全貌,在整体上把握新闻故事,更加清晰地体会到新闻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在有些故事化报道当中(比如《华尔街日报》的故事化写法),故事只是一个由头,背景信息才是核心。在这样的报道中,记者就要更好地将“Why”要素转化成故事的内在动因,使背景信息与故事主体融为一体,否则故事就会游离于背景之外,导致新闻背景与主体的脱节。

一般来说,这些材料不是新闻主体事实的内容,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外部推动力量,是“外因”要素。但从辩证的角度来说,外因与内因的区别只有在一定的范围才有效。扩大事件的范围,就能显现出新闻背景与新闻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背景也能成为推动事实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样,背景就成为新闻故事的内在组成部分。这也是“Why”要素在故事化新闻中的特殊转变。故事化新闻中,记者要善于发掘出背景材料中的某些信息,使之成为人物活动的内在动机或者主体事实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当然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记者的意志改变。但记者可以通过扩大或者缩小报道范围,使这种联系得以明白表现。事实上,作为新闻背景,它对人物、事件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总是存在的,记者并不需要夸大这种联系,而只是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让它得以显现。

六、“How”:“何果”向语境设置的转变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How”所代表的“结果”,并非报道的主体事件的结果,因为作为事件一部分的“结果”已经包含在“What”要素之中。“How”相对于新闻主体事件而言,也是要素,它要呈现的则是新闻事件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也就是新闻事件发生后所产生的意义和影响,也包括对事件后续发展的预测。受众对新闻事实后果的评价直接决定着他们情感的反应强度,这种评价往往是与他们自身的利益紧密相关的。⑤

一般来说,受众了解了主题事件的信息之后,就会对事件的影响以及人物的命运产生较为强烈的关切之情。而“Whow”要素所提供的信息则能满足受众的这些需要,并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对受众的情感进行导向。利用“Whow”要素所提供的信息在受众身上唤起独特的阅读反应和情感效果,从本质上属于新闻叙事的时候的语境设置。⑥故事化过程中,记者选择适当的“Whow”素材对受众的情感反应进行引导和强化。它不是一般地提供事件的最新动态或者外界的反应,而是选择某些与受众可能相关的事实,带他们体验同时代人的情感,譬如焦虑与释怀、悲伤与欢乐。一般来说,这些事实应该具备几个特点:它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到受众自身的利益,或者满足受众的某些情感诉求,能进一步引发受众的注意力,让新闻故事具有持续的吸引力,深刻地保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注释

薛国林:《当代新闻写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2页。

莱蒙,雷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四篇论文》。转引自蒋原伦,张柠主编:《媒介批评(第二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4页。

李希光:《写人性的故事与找回记者的尊严》,《新闻传播》,2006年04期。

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78页。

若文:《面对新闻情感信息,“新闻”概念应该重新界定 ――新闻情感信息传播探讨之一》,《今传媒》,2007年第3期。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5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阅读小说,与阅读一般的记叙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还应根据小说的特点,着重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这样才能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欣赏小说作品。

【解题思路】

一、把握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也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造的。小说的作者一般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意思。分析故事情节对阅读小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分析故事情节的前提是熟悉情节。

二、揣摩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小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为两种:一种是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物的一些事迹来写;另一种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即把同一种类型的若干人的特点、趣味、动作、信仰等抽取出来,再综合到一个人身上。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全面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感悟作品的主题。

三、注意环境描写。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天地,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社会根源。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地域风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等都有不小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反映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就在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物活动的天地,探寻人物性格的社会根源,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优秀的小说总是在典型的环境中刻画出人物的典型性格。

【解题技巧】

对于故事情节的考查,命题者在小说阅读命题时,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对人物形象分析试题设计,大致包括三种题型:一是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二是概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解答此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二是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三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论,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6

一、把握故事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造的。小说的作者一般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意思。分析故事情节对阅读小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分析故事情节的前提是熟悉情节。

命题者在小说阅读命题时,大致包括以下3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它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是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小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为两种:一种是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物的一些事迹来写;另一种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即把同一种类型的若干人的特点、趣味、动作、信仰等抽取出来,再综合到一个人身上。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全面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尤其要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感悟作品的主题。

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试题设计,大致包括3种题型:一是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二是概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解答此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二是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三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三、注意环境描写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天地,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社会根源。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地域风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等都有不小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反映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就在于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解人物活动的天地,探寻人物性格的社会根源,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分析环境描写,不应当孤立地进行,而应当与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优秀的小说总是在典型的环境中刻画出人物的典型性格。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7

【关键词】 煤矿机电事故 预防措施 整改

煤矿机电事故,是指机电设备(设施)导致的机电运输类事故,包括运输设备安装、检修、调试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煤矿八类事故分为顶板事故、瓦斯事故、机电事故、运输事故、火药事故、放炮事故、水灾、火灾、其他事故。其中机电事故与运输事故是分开的,但煤矿习惯把机械、电气、运输通称为机电运输事故。

1 煤矿机电事故预防探讨

煤矿运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后,系统安全理论把人、机、环境、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跟踪预防,从中发现事故的致因,揭示出预防事故的途径。针对煤矿作业分散、设备繁多、分布面广、自然条件恶劣、管理难度大这样复杂的特点,紧紧依靠一种技术手段,一次危险源辨识、一次风险控制,很难杜绝事故的发生。

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不能认识到所有的危险源及其风险,即使认识了现有的危险源,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出现,又会产生新的危险源,这样就对跟踪整改,持续辨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概率降到最低。万一发生事故,也可以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较轻的程度上,发生这起事故,通过预防和控制今后不发生类似事故,持续跟踪和研究已发生的机电事故意义重大。

研究煤矿机电事故,不难发现多起同类事故摆在面前,煤矿生产不可能根除一切危险源,但可以减少现有的危险源的危险性。要减少总的危险性而不是只消除集中选定的风险。传统的机电事故管理往往是模板式原因分析、号召式、经验型的防范措施,严重缺失对防范措施的实施反馈、检查反馈和处理反馈方法,一定要重视防范措施的探讨与实施。我认为,煤矿井下设备埋下的隐患及故障是导致不安全行为或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从事故后设备多次改造、反复整改和人机试用后的效果来看,大部分违章事故是人与设备的不协调造成的,设备操作不合理将人的正常协调平衡现象制约,无疑为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现代安全理念在煤矿的运用,要求井下设备具有操作规避装置和所有设备具备应急装置,对使用好现有设备提出了更高的安全预控、探索整改、跟踪辨识的标准与要求。

2 煤矿机电事故原因

煤矿事故数据与现场实际不符。统计的数据大多是发生了较大机械事故、运输事故、电气伤人事故或死亡事故的数据,忽视了许多潜在的隐形的事故,导致事故的分析、预防、控制与实际不对称。

言吉不言忧,回避事故的真实性。由于煤矿在机电事故后言吉不言忧,导致潜在隐患没有被发现,机电类似事故也频繁发生。

设备选型不当,相互使用不匹配,应付凑合使用。煤矿存在设备超容量过负荷运行,发现后跟踪不连续,隐患整改不彻底,且对设备存在的危险源未能实时跟踪监测,对制定的防范措施未能跟踪落实,导致潜伏的或已发现的隐患处于失控状态。

机械的特性与人的特性不匹配。即设备系统允许的响应时间与人的行为响应时间不等同。

过高的估算“人”的风险类型和“人”的危险源。低估了物的不安全状态,在设计、制造、物料选择、工作环境、维修等地方埋下隐患,没引起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由于机电设备较为复杂,品种繁多,事故发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一是机电设备老化。由于安全投入与设备更新不及时,很多设备超期服役,超负荷运行,只能靠修补和加强运行状况的监督来维持生产。二是近十年煤矿效益较好,但引进国外设备后,技术岗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不到位,对设备性能知知甚少,未能很好的开展设备的辨识工作,最终造成机电事故较多。

在购置设备方面,随着机电设备市场的放开,大量劣质机电产品涌入煤矿市场,非防爆产品、非煤矿许用产品在煤矿的非法使用,设备的设计、制造、使用与环境不相适应,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事故隐患。

煤矿井下工人基本素质较低,多数人不具备基本的安全保护技能,有章不循者大有人在。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掌握特种作业技术不娴熟,再加上特种作业人员频繁调换,岗位的调整,也埋下相应的安全隐患。

3 树立机电事故是可以预防的理念

用本质安全的观念树立预防机电事故的理念。生产活动中离不开使用设备,离不开能量的运用,就存在着意外释放的可能性,也就必然存在着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事故的发生是有条件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最小化),我们就要抑制(破坏)事故发生的条件,避免事故发生。煤矿的安全生产决定了永远的预防,机电防范措施全过程持续的动态跟踪改进管理,是有效防范同类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跟踪、探索与改进,改变了人们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只注重事故表面人的操作因素而忽略了硬件事故在事故致因中的传统观念,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系统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人的身体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躯体,自我防范与正确使用设备(工具)是人生来就具有的。人自身协调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来完成的,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让煤矿机电设备与人相适应,让煤矿工人与设备相融合,从而避免煤矿机电事故。

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通常所说的安全或危险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培训和高压的处罚更能帮助消除设备隐患,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动,你就会从每一个细节分析人与设备的融合,你就会超前预防设备许多事故的发生,提前辨识出隐患,就会有许多安全改造,安全发明,安全革新,安全防范。

设备达到本质安全,不要向外求救,要靠自己对设备性能的掌握,环境的分析及人员的适应与操控逐一辨识人的安全,其实人与设备,人与环境最初的接触是辨识与人不相适应最好的时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之表面的直接原因。在人与物两大系列中,人的失误占较大地位, 但必须考虑到再先进的设备总离不开人。伤亡事故完全来自机械或物质的危害,但更进一步追踪,机械还是由人设计、制造和维护的,物质也是由人支配的。对许多机械伤亡事故跟踪分析,不难发现,事故多藏于设备隐蔽处,一但发生了事故认为是人的疏忽所至,往往人们认为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实际是设备隐藏着隐患没用发现与认识,这点就告诉人们对危害只是有限的认识。

4 煤矿机电事故预防的实施步骤与实例

4.1 用事故预防原则对照排除隐患(如图1)

2008年9月5日,连采队副队长张某带班,接班后安排张某某先清理5联巷开口处浮煤,后又安排梭车司机范某去四联巷搬运支护材料,当范某行走至皮带机尾时发现皮带没有运转,便违章从皮带上跨越,蹬上皮带时皮带突然启动,将他拉倒在皮带上,从皮带机尾的电缆架下穿过。破碎机司机乔某听见范某一声喊叫,且看见一束灯光在皮带上闪出,就立即按皮带闭锁按钮停机,随后立即实施现场抢救,及时将范某送往就近医院治疗。经医院检查拍片后发现范某肺部有充血且腰椎骨折。

(1)消除隐患,只是一种期望与努力方向,采用机器人工作面或无人采煤法和红外线检测方向。在现有生产活动条件下暂时难办到

(2)预防发生,延长起机预警时间,把全公司416部胶带机预警时间由7秒延长到30秒,(通过这起事故,发现国内现有胶带机保护装置预警时间为0―15秒,且厂家出厂时预警时间均设置为7秒)。从生产厂家设计上加大预警时间。

(3)减弱发生:重新调整胶带机平直度,避免皮带跑偏与震动,减少底皮带浮煤。

(4)隔离方法:增加机尾至破碎机段的可伸缩防护栏,随着破碎机的前移,可伸缩防护栏跟着防护,消除了破碎机与机尾之间可能行人的缺口,且安装了防护栏与机械电气闭锁,只要进入机尾,破碎机和胶带机必须停电;增设合格的行人皮带过桥。

(5)连锁自动化控制装置;机尾增设拉线急停保护,跑偏保护安装在纵梁上方,即能防止皮带跑偏又便于人为搬动。

(6)醒目警示标识,在机尾两侧增加“皮带运转严禁清煤”,把急停开关,警铃喇叭紧跟机尾移动。

4.2 用事故预防经验对策排除隐患(如图2)

某矿连采队在2011年9月27日井下搬运大型设备(破碎机、连采机、锚杆机)时发生伤亡事故,夜班4时10分左右,设备行走到30联巷。由于连采机行走电机高温,所以停机加水冷却,在行走过程中,破碎机司机樊某坐在履带上方铁板上,一只手把着破碎机固定自己,另一只手操作左侧行驶手柄,右侧行驶手柄用密封圈卡住向前行驶,停机时只是把密封圈用手向上提了一下又放在原位。4时40分,张某在未经带班队长安排的情况下,自行启动破碎机油泵电机,因破碎机右行走操作手柄被密封圈卡住,处在行走位置,破碎机突然向右侧摆动,将张某挤在破碎机料斗和煤壁之间,致使张某头部挤伤死亡。辨识前后对照表如表1所示。

同类同样的事故从多方面反复启示人们,为了防止事故,关键在于发现和识别危险。这涉及到操作者的感觉能力、环境的干扰、避免危险的知识和技能,现场实际操作经验特别重要等等。

4.3 在操作过程中用人机匹配行为排除隐患

(1)操作过程是否可控制

(2)工作过程是否在观察范围内

(3)范围内的物体异动是否可察觉到

(4)对异常、异动等信息是否可以理智处理

(5)处理异常对人的关联、对物的关联中否安全

(6)处理异常的环境空间、时间空间是否有危害

(7)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人、环境和设备暂定壮r下,操作者的技能、速度、敏捷、准确可控,认为相对安全。

(8)若人的工作过程具备稳定性,按正常行为工作,危险无法避免,那就必须通过机械的改进、传感设定 、信号提示等减少或消除人的危险。井下首次使用15型双臂锚杆钻车存在问题跟踪预防整改实例对照表如表2所示。

如果对已发生的任何一起煤矿机电事故进行跟踪,都会发现在它们后面还有若干更深层次的背景原因,这些背景原因表现各不相同。归结起来不外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研究人的同时不可忽视煤矿机电设备背后隐藏的诸多隐患,这些在设计、制造、配置、维修中埋下的隐患正是跟踪预防、整改探讨的重点。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8

[关键词] 初中科学 设谜 教学艺术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就是问号。”这就说明了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问”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好问的兴趣呢?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要围绕着如何去“问”,如何设置谜团来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入手。

一、利用故事来设谜的教学艺术

在科学课堂上,如果有一位会讲故事的老师,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变成故事迷,使课堂气氛愉快活泼,时而歌,时而笑,时而游戏,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含义。就初中生的心理成熟程度而言,对于以故事的方式来讲授科学知识,是比较受欢迎的,同时,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认为故事教学可使学生心情愉快、学习语言、涵养性情、增进知识、引起学生的想象、陶冶爱好、增进友谊、抑制恶感、培养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因此,利用故事的方式来设谜,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1.教师在讲故事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技巧

首先,自己要有浓厚的兴趣,彻底了解故事的内容以及科学知识的内容,将两者相结合,时刻记住以学生之心为核心,以故事中的人物为主而忘掉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情节中,引学生入境。

其次,要有自然的姿势与动作,用恰当的语言和语调,并要常常练习,才能熟能生巧,教师要明确讲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故事而言说故事,而是要为了引起学生的疑问,设置一个科学谜团,在故事中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在学生脑海中构建“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图像。

最后,讲故事的环境(教师、学生以及一切之物)要注意:随时随地随事都要留心,以引起学生爱听故事的动机;教师讲故事时,最好处于教室中间而非讲台,与学生的距离可以贴近一些,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同时也容易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2.以故事来设谜的具体方法

教师在结合科学知识来讲故事时,可以充分地利用初中生非常喜爱的《福尔摩斯探案记》中柯南道尔作为故事的主角,来编一个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可以这样来设置故事:

有一天晚上,柯南道尔被一阵阵刺耳的响声吵醒,原来村庄里的人们敲着锣打着鼓地在街上游行,经打探得知,原来是在附近的一片墓地上,有村民在一个没有星星,没有月亮的晚上,在漆黑的夜里,看到墓地上那火光闪闪烁烁,明明灭灭,飘飘忽忽,于是“鬼火”的事在村里传得飞飞扬扬,柯南道尔为了揭开这个谜底,开始了一系列的侦查活动。

教师将故事讲到这里,就可以提问学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难道这世上真的有鬼的存在吗?那鬼火究竟又是哪方神圣?这样引人入胜的故事,就会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去思考这个谜团究竟是怎样一回事,然后再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不点自燃的蜡烛》,给大家揭开谜底,动手一起去“探案”,同时,还可以利用实验来证明最后的“探案”结论是否正确。教师先准备好相应的器材,然后取一支点燃过的蜡烛,固定在安全的地方(烛芯要长并且尽可能弄松散一些),接着在试剂瓶中加入5毫升左右的二硫化碳液体(注意它有很强的挥发性),再用镊子夹取一块黄豆大小的白磷放入二硫化碳中,塞上瓶盖,轻轻摇晃,任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中形成溶液。最后用滴管取少量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滴到烛芯上。接下来要耐心地等待片刻,就会看到神奇的现象出现了,不需要点燃,烛芯就自己燃烧起来了。原来,将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滴在蜡烛上以后,由于二硫化碳挥发快,在烛芯上就留下细小的白磷颗粒。白磷与空气接触,发生缓慢氧化逐渐积聚热量,当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时。白磷便自燃将烛芯点着了,自然界中“鬼火”现象的原理与上述小实验差不多。因为人或动物的骨骼中含有磷的成分,当尸体腐烂后,有机物被分解,留下含磷的无机物,经过一系列的变化,便产生了自燃现象。

二、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设置谜团

“习以为常”是科学精神所要批评的对象,因此,要教会学生学会从平凡的事情中看出不平凡的科学知识来,就是我们进行初中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就如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从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引发了他的思考,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在教学中,教师仍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做到启发学生的“爱问为什么的”的习惯,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的踪影,发现科学的魅力无处不在。如在学习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明白世间的生物与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生物群落中,不仅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且和它所在的环境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温度、阳光、水分、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一下教室外面的花盆或者草坪上的土壤,为什么土壤上会有一些小小的孔洞?这是谁造成的?为什么会这样?然后,教师在提出一系列问题后,才开始为学生解开谜底,原来是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同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植物的生长。

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仙人掌能耐受长期的干旱,适应沙漠环境;哺乳动物发达的四肢,适应在陆上行走或奔跑……生物对所栖息的环境具有普遍的适应性。教师还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来配合教学,给同学们播放《动物世界》等优秀的影片,在观看时,要提醒学生观察为什么这种生物会有这样的特性?观察他们是如何对自身生存而进行保护的?接着再介绍关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科学知识,如保护色,就是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天敌发现,对御敌和捕食有利。拟态,就是某些生物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地相似的现象。拟态可以以假乱真,难以被其他生物发现,有利于动物的捕食或御敌。另外,还要结合当前的全球气候情况,跟学生共同研究探讨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创造共赢,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学会思考和解答问题,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结束语

初中科学是一门极富思辨色彩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科学知识,还要通过课堂的设谜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发挥其探求科学殿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周广强.课程资源开始和整合能力培养与训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小班幼儿游戏范文 下一篇:分式方程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