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活动的丰碑

时间:2022-09-12 07:13:23

古琴,活动的丰碑

人物介绍:

杨青,著名古琴家、音乐教育家。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音乐家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古琴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乐器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如果将一个人所有的经历罗列出来,便是一组数字与文字拼合而成的客观描述,不生动、不立体,没有语言的交流,谁都无法知道在这一条又一条的经历背后藏着多么动人的故事,也不会有人知道,在这些故事发生的时候,伴随了太多的艰辛与付出。

见到杨青先生那天,北京正“呼呼”地刮着大风,帽子、大衣、墨镜、长发是杨青先生留给笔者的第一印象。说到古琴,说到乐器,杨青先生总是很谦虚,而无论谈及到哪个方面,先生都能侃侃而谈,在他面前,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自己就像是一个点遇到了一个圆,不知道对方的起点、终点各自在哪里。

走进原本宽敞、明亮的琴室,才发现整个琴室已被各式各样的琴具占据了主要的空间,笔者在琴室里发现了一个小琴桌,和杨青先生聊起,方才知道这个被命名为“膝琴桌”的小物件儿,原来是先生的小发明。当笔者问到怎么会想要发明一个琴桌的时候,杨青先生回答说“因为现在弹琴的人走到哪儿不缺凳子,都缺琴桌,凑巧的是在哪里都买不到高度合适的桌子。有很多折叠的琴桌,但是还是一件家具呀,还有琴呢,一个桌子一张琴,还有行李,这样出去一次就会非常麻烦。后来就干脆自己发明了一个可以放在腿上的小琴桌。这种琴桌的平衡性好,接触面积大,这是我们认为最小的膝琴桌,方便携带也节省空间,解决了很多琴友的实际问题。”

古琴是活动的丰碑

在进行这次专访之前,笔者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古琴有几千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那么多次改朝换代,经历过那么多次战乱,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古琴一直流传至今的?直到和杨青先生聊到这一话题,才算是真正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杨青先生说:“我会各种乐器,所以我说古琴好是没有偏见的,如果你只会弹古琴,人家会质疑说你自己弹古琴当然说它好了,可是除了古琴,我还会其他乐器,我可以将各种乐器的优缺点都说出来,这样的话,我们的论点就比较公道,我们的观点会不偏不倚。为什么说古琴好呢?很简单,因为古琴有太多别的乐器不具备的优点。”

第一,古琴方便携带。古琴大约1.25米长,四五斤重,这个长度和重量适合携带。如果学乐器的话,最好是选择一件能随身带走的乐器,如果一件乐器不能随身带走,尽管它非常好,但会非常苦恼。比如说有的学生学钢琴,一旦上了中学或者大学,一般都要住校,而钢琴又不能随身带着,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平日里时常相伴的好朋友没有了,可是古琴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第二,古琴音量不大。三五知己,在一个房间里欣赏琴音是最合适的,古琴不需要太大的声音。学习乐器的孩子存在一个问题,放学回家首先要完成作业,做完作业就比较晚了,要想再学一会儿乐器就不太现实,因为大多数的中国家庭都是住在单元楼房里面,很难做到独门独户。如果在晚上还练习乐器,会影响到邻里关系。而在家里弹古琴,哪怕是在深夜,也不会影响到邻居,因为十张古琴一起演奏的音量都不及一张古筝的声音大,但是你需要古琴音量的时候又可以通过扩音来实现。

第三,古琴的寿命长。如果拥有一张好琴,几十代人都可以用同一张琴,而且古琴越用越好,越弹越好。现在出土的很多文物都很完好,因为大漆耐腐蚀,更何况古琴的漆壳里面还有厚厚的一层灰胎呢!另外古琴只有七根弦,拉力不大,不会将古琴拉坏,所以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决定了古琴的寿命非常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琴比不动产还不动产。很多人也存瓷器和字画,但是瓷器坏了之后很难修复,字画一般到了三四百年就不能经常打开了,因为纸已经脆了。琴也会坏,但可以补,而且是补得越花越好。

第四,古琴是很好的精神寄托。“欲将心事付瑶琴”是古代的一种生活习惯,比如《红楼梦》里黛玉和妙玉是弹琴的,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古代关于女子弹琴的记录很少,但还是保留了一些,比如说卓文君、蔡文姬、李清照等等有文采又比较内向的女子都弹琴。有一首琴歌叫《忆王孙》,是宋代李重元写的,“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这首诗是我们在明末清初东皋和尚的琴谱上发现的,旋律非常好听,也非常幽怨,听完之后,就会觉得这样的琴歌非常有意境,所有的心事都流露在琴声和歌声里了。其实这样的情境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因为古代信息不通,“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交通不便,“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远方的人都已经故去了,家里还在思念着他,所以有很多诗歌描写的是离愁别绪,这样的话,古琴也成为宣泄情绪的一种工具。

第五,古琴是活动的丰碑。很多琴上有刻字,其中一张琴上刻了数百字,历代人都会根据琴的声音特色给古琴起名,后人在看到这些刻字之后,会将自己的感受、心得刻在琴上,一代一代这样传下来,就有了很多注释。而且古琴这件乐器很特殊,琴、棋、书、画,还有瓷器、家具、玉器等,这些艺术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是沉默的,没有语言,而古琴是有语言的,因为抚琴是可以发出声音的。我认为古人是想跟后人说话的,但是没有录音机,他们就发明了当时的“录音机”——古琴,没有磁带,他们又发明了当时的“磁带”——曲谱,他们将自己的语言变成了曲谱,在弹奏这些古曲的时候,你就知道古人想跟我们说什么了。大家都知道,音乐一定是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语言的延续,有什么样的民族语言、地域特点、语言特点都会在音乐上有所体现。所以说音乐是一个地区语言的延续,还有一种说法是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

《古琴知识200问》,人手必备的“古琴字典”。

杨青先生关于古琴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古琴艺术是一栋大楼,那古琴各个方面的知识就是大楼里一个个独立的办公室,它们彼此独立,又有相交和联系,将所有这些汇集起来就是古琴艺术的全部,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单独拿出来都是不完整的。他认为每个人穷其一生的精力和时间只能在古琴的一个知识领域里获得一定的成绩,没有人能做到在各个领域都非常精通,所以杨青先生比较反感“古琴大师”的称号。

翻开《古琴知识200问》这本书,杨青先生在序言中写道:“尽管已经接触古琴三十多年,耳濡目染了解了一些古琴知识,但真面对某一个问题深究下去,尤其是有着几种不同史料记载的同一问题时,到底哪一个答案更准确些呢,着实让我们犯难。最后虽然定了一个相对准确的答案,可经过一段思索后又开始犹豫,于是再搜集查看更多的资料,继续论证。就这样,始终心怀惴惴,在古琴的知识海洋里不断泅渡。最后完稿之日,又成为新的不安之时,总觉得还有许多应该再进一步细究的地方,总觉得还有许多未尽之处。但经过多次补稿之后,忽然意识到——古琴的艺术知识是如此浩瀚,可能没有人能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只能是先交上一稿再逐步补充。”

通过这段自我剖析的心理描述,笔者看到了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作者在知识传播中所经历的种种心理波折,身为作者、学者该有的严谨与谦逊都深深烙进了几行简单的文字之中。在访谈中,杨青先生也对这一段心路历程作了补充“如果有问题,大家可以发表广泛的意见,大家已经习惯了各抒己见。就像《红楼梦》一样,每个人看的角度都不一样。”

《古琴知识200问》原本是为了配合出版社系列书籍的出版计划,没想到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很多学琴人都是人手一本。正如书名暗含的信息,这本书共总结了200个问题,都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解答古琴最常见的问题。再版多次之后,《古琴知识200问》有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别名——“古琴字典”。

从这本书中,除了可以获取古琴的小知识以外,还有两张附赠的CD,第一张CD里所收集的曲目都是最好的几位古琴家演奏的成名曲,如管平湖先生的《流水》、吴景略先生与孙裕德先生琴箫合奏的《梅花三弄》等等。另外一张CD中收录的曲目是由当代的著名琴家演奏的,其中用到了琴的独奏、琴与箫、琴与二胡、琴与阮、琴与歌等五种表现形式。杨青先生还特别介绍说,“可能一说到古琴,大家都认为是独奏乐器,实际上古琴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是伴奏乐器,我们查到最可靠的出处是尧舜制琴,文献的记载就是‘舜造五弦琴以歌南风’,而记载孔子说‘弦歌不辍’,‘诗三百篇皆能歌之’,可见古琴在久远的时候就是伴奏乐器。”

说到琴与阮的合奏,杨青先生提到在日本的正仓院的金银平文琴,琴面镶嵌有金丝和银丝,非常漂亮,据说是从唐朝流失到日本的。在琴的岳山左侧面板上画有三个人,其中一个人拿着一件乐器像是在吹奏,还有一个拿琴,另外一个拿的就是阮,所以从这幅画中也体现了琴和阮的关系。琴与阮在古代的画里面也经常出现,负有盛名的“竹林七贤”中弹琴的有两个,一个是嵇康,一个是阮籍,而阮咸弹的就是阮,也正是因为阮咸善弹,这件乐器就叫阮了。说到琴与阮的合奏,杨青先生还指出了阮的音色特点:“阮个性不强,共性很强,携带比较方便,音准比较稳定,所以与古琴和鸣是相得益彰的。”同时也指出现在阮这种乐器并不多见,因为专业弹阮的人现在一般都拿拨子演奏,它的声音偏硬,总是盖过琴音,所以最好是由会弹琴的人用手指弹阮,这样演奏起来才能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在众多的合奏乐器中,要说音色和气质与古琴最搭的要数箫,所以,琴与箫是公认的合奏的最佳形式。以前的箫其实很细,箫音都是用“一缕”来形容的,或者叫箫声如水。杨青先生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古琴与箫的合奏:“因为箫声是呜呜咽咽,连绵不绝的,所以箫声就等于是线,琴声是有颗粒感的,就相当于是珠子,琴声和箫声的合奏被誉为金线穿玉珠,恰似一条完美的项链。”

少儿学古琴的无数种可能

现在的经济文化如此发达,对于艺术的选择也非常自由,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杨青先生不但毫无担忧,反而告诉笔者说:“古琴艺术之门在某些历史时期对于平民百姓是封闭着的,我们现在做的所有工作就是希望能将古琴这门知识带到人们眼前,让大家看到、知道在艺术的百花园中还有古琴这么一朵奇葩,让古琴有渠道可以进入大众的视线。当然,也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加入到古琴学习中来,在艺术的百花园中看到古琴这朵花。”

过去人们常听人说琴的五根弦就象征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听了杨青先生的解释,笔者方恍然大悟原来古琴与五行的联系也可以这样解释:“古琴是木头制成的,上面的徽一般用蚌壳镶,也有用金和银的,粘合琴体的漆要经过水的搅拌、火的熬制,古琴的雁足和轸子是用玉石做的,就与土联系上了,古琴实际上是融入了金木水火土的文化元素。”另外,古代的琴弦、装琴用的琴囊都是丝制的,又有纺织的工艺在里面。所以一张琴上暗含的文化元素非常多,可是为什么小孩子能学古琴呢?

“因为古琴的技术含量不高,这也是古琴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古琴的文化和历史涵盖特别深,但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所以在古代古琴才那么普及。”杨青先生分析道,古代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弹琴的特别多,流传下来的故事也特别多,像尧舜、周文王、周武王、孔子、蔡邕、李白、白居易、坡、康熙、乾隆都有记录。“我们就会思考这些人是专业的乐师吗?几乎很少,大家知道伯牙是专业的琴师,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大军事家也是特别精通音律的,所以才有诸葛亮抚琴退兵的故事,也才有‘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的说法,可能有人会反驳说那是演义,不是《三国志》,可是古代武将里面也有很多精通音律的,比如东晋时的武将桓伊,他的笛子吹得特别好,所以古代武将是奏乐的。我们会反过来想,他们有大量的时间练琴吗?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古琴好弹。”

有人认为小孩不适合学古琴,因为他们的学识和阅历都不够,无法理解古琴的高深。杨青先生反驳道“按照这样的逻辑,孩子是不是也不能读唐诗宋词呢,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诗词的意境?”成人的理解力相对孩子来说更强,但孩子的心灵更纯洁,悟性也很好,而且学习知识讲究顿悟,音乐是最讲究悟性的。很多乐器在演奏的时候讲究速度,古琴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在古代小孩学琴的例子比比皆是,蔡文姬八九岁学古琴,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十三学得琵琶成”的描写,这些都是对学琴年龄的一种反映。古琴在中国传承的历史有几千年,对古琴的学习也是一脉相承的,有一种文化上的默认感和熟悉感,所以孩子学习古琴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一些有条件的家庭都鼓励孩子从小学习乐器,原因之一就是学习乐器有利于智力开发,因为乐器的演奏一般都是左右手和大脑同时协调进行,有利于彼此之间的配合。在说到少儿学古琴的好处时,杨青先生还特别提到一点——“所有的艺术几乎都是一心一用,比如说武术、绘画、书法等,唯独古琴的演奏要求做到‘一心五用’:左手按,右手弹,眼睛要识谱,耳朵要听旋律是否准确,口里还要配合唱词,古琴的学习几乎调动了所有的感官。”

这些年来,杨青先生除了致力于少儿古琴的教学工作,在教研方面也做了很多事情,他主编的《少儿学古琴》是我国唯一的一本少儿教材,说到编这本书的初衷,杨青先生特别感慨,因为所有的古琴教材都是不分年龄段的,但主要是给成人看的,考虑到少儿是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如果没有专门针对他们编写的教材,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就会看不懂,就会有很多疑惑。说到《少儿学古琴》这本书,还不得不提另外一个人——刘少椿先生,他于1959年刻印了一本《古琴教材》的小册子,虽然只有几十页的内容,但都是他自己用钢板刻印的。时隔五十年之后,当刘少椿先生的后人在市场上偶然看到了杨青先生编写的版本,就将原有的内容献给了《少儿学古琴》,所以现在市面上能看到的版本除了杨青先生编写的内容,还有刘少椿先生的贡献。虽然刘老先生已辞世多年,但这两本书之间的“奇缘”也为人们津津乐道。古琴的艺术虽然相隔着时间和空间,终有一个契机会让彼此相逢。

《少儿学古琴》以曲谱为主,前面有一些说明,每一首曲子都会配一首小诗作为曲解。杨青先生介绍说:“这本少儿古琴教材最大的贡献在于,书中第一次将指法图画出来了,因为古琴一直都是口传心授,以前学古琴只是跟着古琴老师一起学,老师怎么弹,学琴的人也就跟着怎么弹,以模仿为主,这样就不用研究理论方面的知识了。在这之后也有很多古琴老师画指法图,但都是以《少儿学古琴》中的图表作为标准和参考的。”

为了让孩子很好地掌握每一首曲子,在《少儿学古琴》这本书中,杨青先生还针对少儿发明了一些特殊的符号。“钢琴、二胡、小提琴都会在曲谱上标明一个音从哪里滑到哪里。可是古琴的谱子只标注了停顿的位置,但是一个音从哪里起头从来都没有标注过,后来我们在少儿曲谱上加入了这些内容,比如说‘七’就表示七徽的位置。”杨青先生介绍说。少儿学古琴的时候还会遇到手指如何按弦的问题,“我们还发明了一个符号,代表一根手指按几根弦,圆圈里面如果是两竖,就代表一根手指同时按两根弦,如果是三竖就代表一根手指按三根弦。还有很多复杂的曲子,我们会在曲子下面将其分解开,所以这样就方便大家在自学的时候能找到相应的依据。”

在与杨青先生聊天的过程中,有太多意外的收获,一个点的触发,就足以让人看到耀眼的光芒。在翻阅《古琴考级曲集》的时候,笔者又惊奇的发现原来古琴的考级制度也是由杨青先生参与发起的。兜兜转转的一圈,最终这个问题又落回到了发起人手中,“在2000年的时候,我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副会长张殿英,我们组织了第一届古琴考级。古琴考级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很多人褒贬不一,人们觉得古琴是那么高雅的艺术,怎么能考级呢?龚一先生在谈到古琴考级时就提到小提琴、钢琴考级考了那么多年,钢琴低俗了吗?现状反而是普通家庭里也有钢琴了,但是在世界艺术的舞台上,钢琴依然是最高雅的乐器之一。如果反问一句:难道古琴的生命力比钢琴脆弱吗?古琴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乐器,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承受了多少灾难和沧桑,古琴的生命力很顽强。”杨青先生还表示,古琴考级对于学习古琴的孩子来说意义尤为重大,因为古琴考级不仅要求技术,对古琴文化的考核也是非常严格的。古琴考级就是一个渐进的标准,是一种激励的措施,实际上是督促小孩提高古琴技术的督促手段。古琴一到十级的划分实际上有点类似于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的教育制度,这样一级一级考下来,慢慢就学出来了,所以利大于弊。“我始终觉得一定要有技术的基础,然后才是艺术、学术,学古琴也是一样,必须是琴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称为琴艺,然后才到琴学。”

琴梦红楼,古琴与文学经典的交集

25张原版高清87版《红楼梦》剧照、16幅肖像画、12首诗篇、12篇文章及音频讲说、12首琴歌、8种伴奏乐器,便是笔者对于《琴梦红楼》最直观的印象。简单的数字与文字的说明很难概括这本书的精致与精美,毫不夸张地说,一套《琴梦红楼》可谓是汇聚了文学与艺术的精华,其中的每一幅图片,每一个文字都是对“精美”最好的诠释。

2012年,当《琴梦红楼》这套书籍出版的时候,正值电视剧《红楼梦》播出25周年之际。在很多人心中,87年版本的《红楼梦》是难以逾越的丰碑式作品,这部作品从演员到演技在人们心中种下了一枚经典的种子。在与杨青先生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太多人为了这部作品付出了青春甚至是生命,而他看到了这些艺术家们在这部作品中的得到与失去。为了表现对这套演员班底的敬意,在出版这套作品之前,杨青先生特意找到87版《红楼梦》电视剧总摄影师李耀宗先生,也首次拿到了当年25幅原始剧照的使用权。

在书中,更是邀请到艺术家马文典倾力书写《红楼梦》中12首原诗。说到这里,杨青先生特别感慨,由于12首诗作是原文抄写,其中哪怕是写错了一笔,都要全文重新来过。可以想见,书法家在书写这些诗作的时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誊写,而是融入了百分之百的精力与热情。

当然,既然是“琴”梦红楼,古琴必定也是其中最大的亮点,在附赠的CD中,除了邀请到古琴演奏家赵晓霞、张卓和琴歌演唱家张依冉、梁雅、刘杨、胡翠波等弹奏琴曲及演唱12首歌曲以外,为了进一步答谢广大琴友,在作品中更是附上了由杨青等编订的《红楼梦》曲谱及古琴演奏指法12首,让广大琴友及红迷拥有一次亲自演绎经典曲目的机会。

此外,为了让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红楼文化,杨青先生还特意邀请到作家曹雅欣创作了12篇解说文章,其中在录制的这12篇文章的音频讲说中,是以的是杨青与徐波演奏的古琴、洞箫、竹笛、阮咸、琵琶、柳琴、钟琴、三弦共8种乐器作为背景音乐的。

惊叹于这部《琴梦红楼》的宏伟用心,透过这些已经成形的文稿和图画,笔者仿佛看见了无数人在为手头这部最终的成品而奔波忙碌、挑灯夜战。所有人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都是源于大家对古琴,对《红楼梦》的喜爱,也是一种致敬。《琴梦红楼》是古琴与古典文化的第一次对话,第一个交集,但却不是终点。杨青先生表示这次的尝试与创新得到了广大琴友与红迷的支持,这也更坚定了他要将古琴与文化艺术经典结合继续下去的信念,在之后的几年,幸运的读者可能有机会看到“琴演三国”、“琴记西游”这样形式的作品。据杨青先生透露,正在准备出版事宜的是古琴与《诗经》的结合——《琴诵诗经》,说到古琴与《诗经》的表现形式,杨青先生表示诗歌本来就是边弹边唱的,对孔子就有“诗三百皆弦歌之”的记载,《诗经》中有多首有关琴乐的描写,比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等。

“文为体,乐为魂”,杨青先生强调对于古典音乐的解释最好用原诗,不要再做任何添加,原本是如何呈现的,就要保持作品本身的完整性与原创性,在有限的音符和辞藻描绘中,将情感演绎得更动人才是真正彰显功力的地方。初步预计的12首歌曲主要来自风,他认为“风”是最能反映古代人们生活场景的,还开玩笑说《桃夭》就是现代意义的婚礼进行曲。为了这部作品能顺利出版,杨青先生可谓是做足了功夫,还特意查阅了钦定《四库全书》,并将其中的原始曲谱调阅出来作为参考。尽管每天的日程表排得满满的,甚至为了赶稿,连续几个月都要一直工作到深夜,但年逾60的杨青先生仍然觉得是一件无比愉快的事情。他说“古琴是一种时空的艺术,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应该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很好的传承下去。”

逐步融入时尚的古琴

“弹琴的人一定要看到画面——流动的、连续的、有色彩的,这样唱出来的歌声才是生动的、感人的,比如在弹奏《梅花三弄》的时候要看得见梅花,在演奏有关自然风景的曲子时,要想象得出大自然的美妙景色,并用自己的歌声呈现出来。”杨青先生在分享自己的演奏经验时这样说到。

一说到古琴大家都会想到古曲三千首,在这众多的曲目中,有慷慨激越的,有超然世外的,有平和恬静的……如果期盼在古琴曲中找到与时尚的结合点,也不无可能,杨青先生先后发行的《古琴弹奏经典歌曲三十首》以及《古琴弹奏经典歌曲(二)》两本书中,其中收录的曲目就全部来自现代流行音乐,不单收纳了近年来流行的影视精曲,如《台》、《越人歌》、《有所思》、《长相守》等,也包括了民族风情的歌曲,如《嘎达梅林》、《牧羊姑娘》、《小河淌水》等,更是融入了流行前沿的音乐作品,如《天路》、《兰亭序》、《传奇》等等。

现为国际古琴学会副会长,兼任秘书长的杨青先生,与古琴的缘分已将近四十年时间,培养出了大批古琴学子,也多次在国内外的舞台上进行过古琴的专场演出,但当笔者问到在古琴方面是否还有遗憾时,杨青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他提到古琴的软广告已经做得够够的了,比如说电影《孔子》、《英雄》、《赤壁》都有古琴,电视剧《大宅门》里的佳莉,《红楼梦》里黛玉和妙玉都弹古琴。古琴的文化是那么的久远和深厚,古琴的故事是那么精彩纷呈,但却没有古琴题材的电影。古琴的历史太过精彩,比如说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嵇康在刑场上弹奏千古绝唱《广陵散》……这样的故事难道不精彩吗?如果能拍出来,感天地泣鬼神啊!但是没有人写这样的故事,没有人拍这样的故事,如果能写出来,每一个故事都能特别动人,而且由古琴引发出来的“知音”精神,也是特别具有现实意义的,如果大家不论国籍、不论信仰,不论种族、不论男女老幼,大家都将彼此奉为知音,这个世界不就和平了吗,这个社会不就稳定了吗?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性质的教育都要来得巧妙,来得更有实际效果。因为音乐是无形的,你看不到也摸不到,但当它从心里穿过的时候是有印记的,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好,能唤醒哪怕是尘封的善念。

杨先生常说,会弹古琴的人就不会绝望,音乐是一扇门,打开这扇门,面前展现的一条路,路的两边百花盛开,前途光明。一张古琴会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一张古琴要承载那么多的历史与沧桑,即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联想到古琴经历了那么多还一直留存了下来,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如果是一个人在异地他乡,在孤寂绝望的时候,身边只要还有一张琴,弹奏的时候,耳边就会响起浓浓的乡音,父母的叮嘱,感受到祖国与故乡的温暖,怎么还会觉得孤单呢?所以,学古琴的人就比别人多了一条路,多了一扇门。

上一篇:吴向飞,有明天才有梦想 下一篇:吴振宇,生命与古琴的互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