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范文

时间:2023-10-08 03:16:58

幼儿园游戏

幼儿园游戏篇1

[关键词]幼儿园民间游戏;教育性的超载;教育性的外化;自然性的膨胀;民间性的泛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4-0020-04

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各国各民族的重视。在学前教育领域,作为民间文化重要载体且深受儿童喜爱的儿童民间游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不少研究者尝试将儿童民间游戏引入幼儿园,探索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建构。但由于对幼儿园民间游戏与儿童民间游戏之间的差异与联系等问题缺乏研究,在实践中出现了将儿童民间游戏简单搬入幼儿园、强加给幼儿园民间游戏过多教育价值等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剖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合理地构建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

幼儿园民间游戏是儿童民间游戏经过教师教育学视野的审视,进入幼儿园后的存在形态,它与自然状态下的儿童民间游戏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具有一些新的特质。幼儿园民间游戏具有三个相互交织与内在联系的基本特性,即选择的“民间性”、人为的“自然性”和自觉的“教育性”。在实践中,如果这些特性出现失衡或者分离,就会导致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异化。这种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性的超载

幼儿园民间游戏自觉的外在教育性必须建立在儿童民间游戏自发的内在教育性的基础上。如在一次“跳房子”游戏中,教师首先分析了“跳房子”所具有的自发的内在教育性(如可以促进儿童单脚跳、双脚眺、投掷等方面技能的发展,促进儿童对顺序、距离等的感知与判断,还可以促进儿童协商、轮流、合作等社会性发展),在此基础上,将其引入幼儿园,并确定“跳房子”作为幼儿园民间游戏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练习单脚连续跳,二是探索与发现跳格子的不同方法(纵跳、横跳、对脚跳等)。在该案例中,教师对幼儿园民间游戏“跳房子”教育性的挖掘与确定是合理的,因为她是在考虑了儿童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在“跳房子”作为儿童民间游戏所具有的自发的内在教育性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的。当然,教师可以对儿童民间游戏自发的内在教育性进行自然与合理的拓展。如在“跳房子”这个民间游戏中增加一个目标,让幼儿根据“房子”中的单双数边念儿歌(“见单单脚跳,见双双脚跳,蹦蹦又跳跳,来把房子造”)边跳房子。但如果教师在“跳房子”这个民间游戏中增加的是这样一个目标:让幼儿通过计算“房子”中算式的结果并根据这个结果的单双数来确定是单脚跳还是双脚跳,就可能会因超出儿童发展水平而出现教育性超载的现象。

幼儿园民间游戏教育性的超载表现在质与量两个方面。判断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教育性是否存在质的超载的基本标准是游戏者的能力,当教育性超出了游戏者的现实能力就可能出现质的超载。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游戏时儿童的能力水平更易处于最近发展区。因此,教育性虽超出游戏者的现实发展水平但仍处于游戏者的最近发展区时,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出现质的超载。判断是否出现质的超载的最终依据是教师所确定的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教育性是否超出了游戏者在游戏中实际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

除了质的超载之外,还可能会因教育性体现过多而出现量的超载。教育性体现过多往往意味着游戏过于复杂,特别是规则过于繁琐,可能会让游戏者应接不暇而最终放弃或中断游戏,这即是幼儿园民间游戏教育性在量的方面的超载。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教育性是否出现量的超载,最终取决于对游戏者而言是否过多。

幼儿园民间游戏教育性的超载是一个相对的关系范畴,是相对于具体的游戏者而言的。教育性超载的实质是教师过分强调了幼儿园民间游戏的工具价值,不同程度地割裂了幼儿园民间游戏自觉的外在教育性与儿童民间游戏自发的内在教育性之间的联系。因此,克服幼儿园民间游戏教育性超载的关键是,恢复与强调儿童民间游戏自发的内在教育性在幼儿园民间游戏自觉的外在教育性中的基础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分析儿童民间游戏具有的自发的内在教育性的基础上。考虑游戏者――儿童的发展水平,确定幼儿园民间游戏自觉的外在教育性(即幼儿园民间游戏的目标)程度,并根据儿童在游戏中实际表现出来的水平相应调整目标。

二、教育性的外化

幼儿园民间游戏教育性的存在形态在儿童与教师视角中有明显的差别:在儿童视角中是自发的与内在的,而在教师视角中则是自觉的与外在的。作为游戏,幼儿园民间游戏必然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种纯粹的游戏精神――自成目的性。儿童是自发地参与游戏活动,并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发展的。换言之,对于儿童而言,游戏的教育价值并非其参与游戏的目的与动力,它只是游戏的“伴随物”与“副产品”。例如,儿童并不是因为意识到了“捉迷藏”游戏具有促进身体健康、感知能力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多方面价值而参与其中的,完全是因为喜欢才参与的。“捉迷藏”游戏具有的这些潜在的多方面价值完全是在儿童参与游戏过程中自然而然实现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教师从教育学视角审视儿童民间游戏,将其引入幼儿园进而成为幼儿园民间游戏时,不论是儿童民间游戏还是幼儿园民间游戏所具有的教育性都转化为一种自觉的与外在的存在形态。换言之,教师是在清晰地认识到幼儿园民间游戏所具有的多方面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作出选择的,有时甚至会为了实现某些自认为重要的教育价值而对游戏进行改编。

幼儿园民间游戏教育性的理想存在状态是,教师视角与儿童视角的内在统一。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教育性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是自觉的与外在的。因为这是教师选择与改编幼儿园民间游戏的重要依据。但如果教师向儿童明确揭示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教育性,即将儿童视角中的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教育性转化为自觉的与外在的。那必将破坏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游戏性。这即是幼儿园民间游戏教育性的外化。一旦儿童知道了某个幼儿园民间游戏所具有的教育价值,知道了自己通过玩某个游戏要试图达到某些发展目标,也就是说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时,这个幼儿园民间游戏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游戏精神的“自成目的性”。在一次数学活动“对称”中,教师让幼儿用塑料插片、积木等开展游戏活动。操作前,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即要体现“对称”。有一幼儿用积木搭建了南京长江大桥(他事先参观过南京长江大桥)。笔者在观察中很关注他搭的桥是否体现了“对称”,并不时地问“这个对称吗”之类的问题,他并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做了一只小船拿给笔者看。笔者问他:“这个小船哪个地方对称呢?”他听了之后,仍

没有回答,并显得有些失望。又过了一会儿,他干脆将小船拆了。在这个案例中,“对称”这一教育性对于教9币与笔者而言是自觉的与外在的,而对于这个游戏中的幼儿而言却是自发的与内在的。事实上,他搭的小船中也体现了“对称”,而笔者更希望他能明确指出小船的哪个地方体现了“对称”。换言之,笔者试图将该幼儿视角中游戏的教育性转化为自觉的与外在的,从而破坏了该幼儿的游戏。

三、自然性的膨胀

作为游戏,儿童民间游戏也应该是一种自发、自在与自足的“自然活动”;但作为幼儿园游戏,它又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具有人为的色彩。儿童民间游戏在进入幼儿园成为幼儿园民间游戏的过程中,原本具有的纯粹的自然性就会打上教师的印记,成为一种人为的“自然性”。有研究者比较了儿童民间游戏的自然情境和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教育情境后指出,“从过去在街头巷尾、田间河边做游戏到在幼儿园做游戏,这个过程确实存在一个微妙的变化,这是两种不同的‘游戏场’。‘自然游戏场’(前者)是由幼儿自己创设的,他们设置游戏活动的边界和区域,营造游戏的情感氛围,并将自我陷落在游戏中;‘教育游戏场’(后者)更多是由教师设置,幼儿在这个场内再去创设自己的个人游戏场,个人受整个大场的牵制,这样个人在游戏中必须时常记得大场的边界和规则,将个人规则与之相协调。就纯粹性而言,自然游戏场中的游戏显然要高出教育游戏场中的游戏。”(z’儿童自己创设的“自然游戏场”生发出的儿童民间游戏的自然性更具有纯粹性与天然性,而教师创设的“教育游戏场”引发的幼儿园民间游戏的自然性则更具有外在性与人为性。

幼儿园民间游戏自然性的“人为性”,恰恰是教师作用的体现,它为教师更好地实现幼儿园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提供了可能。但是,教师在指导幼儿园民间游戏时也不宜过分强调儿童民间游戏原本的纯粹自然性,不加干预。如在“娃娃家”游戏中,有教师发现“妈妈”一直抱着“娃娃”哄“娃娃”睡觉,自始至终只做单调的动作,教师为了避免干扰或打破“娃娃家”游戏的“自然性”,始终没有加以干预。也有教师发现幼儿在游戏中发生激烈争执甚至肢体冲突时,仍然犹豫到底要不要干预。在这些案例中,教师也许过分夸大与强化了幼儿园民间游戏的自然性,弱化甚至否认了对这种自然性进行“人为性”改造的必要,最终导致了幼儿园民间游戏教育性的丧失。这即是幼儿园民间游戏自然性的膨胀。

幼儿园民间游戏作为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存在形态,其自然性被打上“人为”色彩是必然的。“幼儿教育的历史已经表明,被‘筛选’‘改造’和‘再造’是游戏进入教育者的‘视野’之后不可避免的命运。”“筛选”“改造”和“再造”三种基本策略“都主张对儿童的‘自然活动’加以程度不同的‘管理”’。因此,幼儿园民间游戏自然性膨胀的实质是教师将对自然性进行“人为性”改造置于放任不管的危险境地,主动放弃自己作为一名专业工作者对幼儿园民间游戏的自然性进行干预的职责,这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不负责的态度与表现。既然幼儿园民间游戏的自然性不可避免地会被打上“人为”色彩,那么教师就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自觉地对幼儿园民间游戏进行干预,力求为其自然性打上更加科学合理与绚丽多彩的“人为”色彩。就上面的“娃娃家”游戏而言,教师可以以“邻居”的身份,通过“串门”的行为,自然进入游戏情景加以干预,例如,发现“娃娃”生病并建议“妈妈”带“娃娃”去“医院”看病,以自然拓展“娃娃家”游戏的内容。在“妈妈”带“娃娃”到“医院”看病和“医生”互动的过程中,在其他“邻居”闻讯后前来“探望”引发更多的人际互动中,“娃娃家”游戏的教育性将得到更大的拓展与丰富。在此过程中,教师并不会因自己的介入而破坏“娃娃家”游戏的自然性,相反会因此而使“娃娃家”游戏的自然性得以保持的同时,赋予自然性以更加科学合理和绚丽多彩的“人为”色彩,拓展与提升游戏的教育价值。

四、民间性的泛化

幼儿园民间游戏区别于幼儿园游戏的根本特性在于其民间性,它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具有民间文化的一些属性。“不记名,非职业的,也就没有谁能从中博取金钱和名誉;与特定情境相联系,不包含情境外的功能,就是为情境中的人及其活动的;其中的一些部分,尤其是风俗习惯、象征符号,是悠久的传统。”㈣可以说,与特定情境相联系的情境性,是幼儿园民间游戏的一个基本特性。幼儿园民间游戏来源于当地的传统、自然、生活、文化,是当地历史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产物。正因如此,幼儿园民间游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即不同地域往往产生并流行不同的幼儿园民间游戏,如在有“竹乡”之称的浙江安吉县就产生了许多扎根于“竹文化”的幼儿园民间游戏,在竹筒系列游戏中有一个“竹筒接力”游戏①:两组幼儿分两列纵队排列,每组幼儿两两组合分别拿竹篾一端,向前跑到放竹筒处,按要求穿几个竹筒后返回(数量不断增加),或从竹篾中取出几个竹筒后返回(数量不断减少)。此游戏的规则要点是:比赛时每组幼儿每次取多少竹简必须统一规定,并且不能散落到地上,否则重来。强调幼儿园民间游戏地域性的同时,我们并不否认幼儿园民间游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即不同地域也流行着许多相同或类似的幼儿园民间游戏,如捉迷藏、跳房子等。

幼儿园游戏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乡土材料

在2012年9月新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曾明确指出: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基本思想,并进一步明确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随后在各地召开的全国幼儿游戏与课程、教学关系研讨会都对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做了阐述并形成相关报告。至此,幼儿园教学与幼儿园游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幼教界工作人员的普遍关注。但是,现阶段的学前教育仍旧存在重理论学习、轻游戏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下,游戏在学前教育中大多时候充当着“配角”的角色,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处于边缘地带,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学前教育教学游戏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幼儿园环境中游戏因素的缺失

在杜威提出的“活动课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经验是机体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学前儿童而言,依赖于感知器官是他们认知周围环境的主要方式。目前,很多幼儿园在课程设置和空间布置方面还没有完全注意到需要给孩子们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广阔的游戏空间,这就严重制约了游戏教学活动的开展。

2.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但是在这种教学制度的影响下,教师习惯于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而游戏教学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灵活化,需要具备随机应变能力,要关注每一位幼儿的兴趣和个性差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在调查中我发现受以上因素的影响,幼儿教师虽然基本上都具备扎实的基本教学功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缺乏将游戏化思想转化为实践的技能。

二、实现游戏化教学的策略

1.创设魅力十足的游戏化环境

幼儿园环境主要是幼儿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的一个整体的感知背景,这一背景为幼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提供了直观的感官刺激。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幼儿创设出富有教育性与游戏性的学习环境。我园是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在课程游戏化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做了很多的尝试,包括创设适宜的游戏化环境,合理地安排游戏化课程……我园还多次就游戏化课程和环境向姐妹园开放,这也是我园的办园特色。近日,我园把《乡土材料在户外活动中的开发与利用》作为十三五课题的研究方向。首先,我园充分利用幼儿园原有环境创设出一个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只有安全,教师才能放心大胆地开设各种游戏;只有舒适,孩子们才能投入到游戏之中。接着,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幼儿游戏材料少成为教育游戏化的一大限制,我们就想方设法挖掘身边的乡土材料,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游戏材料。在游戏材料准备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到就地取材。比如,我们利用汽修厂的废旧轮胎,上色后放置于操场,既美观又实用。孩子们在户外游戏时,自由取放,可以滚、攀登,或可以用作孩子玩乐后休息用的板凳;我园就利用废旧课桌椅和报废的滑梯做成了沙池,供孩子自由玩耍,体验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常根据孩子的学习需要带领他们一起到户外去收集一些常见的材料,比如利用远足参观活动,我们搜集花瓣、麦穗、树叶等,然后,孩子将收集到的材料通过自己的想象动手制作出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不仅可以增添游戏材料,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2.完善教师专业化教学技能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加入游戏因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完善专业化教学技能。而且在开展游戏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孩子带出教室,带到室外组织活动。比如,我园在开展园本化课程时,常常会利用本地稻草来创设名为“稻草之家”的活动区。在不同活动区内,我组织孩子们利用常见的稻草来进行不同的游戏教育。例如,在手工区内可以用稻草来进行编制活动;在体育区内可以利用稻草编制长绳、飞环等,并利用这些劳动成果来进行体育锻炼……在这种活动中,我们不仅可以为孩子营造和谐有趣的教学氛围,锻炼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更可以在实践中充分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我们还在路上,对如何使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有趣,如何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能动性,使幼儿园的游戏化教学更深入,我园会不断地做更多的深入研究,并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范元涛.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

幼儿园游戏篇3

1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1.1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内涵

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所谓游戏化教学,就是根据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的状况而提出的,是为了让心理机能尚未完善的幼儿不至于承受正规教育带来的强烈压力,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游戏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在这类活动中也有游戏般的体验,从而促使他们能自主参与,主动建构,在轻松中达到一定的预定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游戏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孩子主动学习过程,是一种教师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幼儿内在需要的活动,是一种孩子在活动中感到愉悦感到好玩而又是一种教学目标非常清晰的活动。

1.2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特征

游戏化教学的过程对应的是充满游戏性的教与学的结果,游戏化的教学所具有的游戏性特征应包含了游戏化教学的外部条件特征和游戏化教学的内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条件特征主要表现在:(1)幼儿自由选择活动主题与内容。(2)幼儿自行决定活动方式。(3)与幼儿的能力相匹配的活动的任务难度。内在特征主要表现在:(1)幼儿主体性的发展。(2)幼儿存在差异化。(3)幼儿游戏性的体验。

2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在幼儿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仍需加强

为了能够得出比较详细的记录和结论,作者采用了观察法,在幼儿园现场持续观察两天,仔细记录了教师的指导幼儿的过程。在此次观察活动中,作者观察到了,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担任多种角色,这致使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产生了较大的随意性,产生这种随意性的教师比例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更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的教师都知道在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指挥者,但是半数以上的老师在实际操作和参与的过程中并没有把握好这个尺度。教师在指导方式上应该放开手,给孩子们更多的自主性,对幼儿给予科学有效的游戏指导。

2.2 形式化、自由化、模式化在游戏教学中体现明显

通过观察,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中主要存在三点问题:第一,游戏当做是一种提高儿童注意力的单纯手段,过于形式化。第二,部分教师将游戏与自由活动的概念相混淆,脱离了幼儿的“游戏”当中,过于自由化。第三,把游戏当做是课程的一种,用集体教?W的方式,给孩子们设定了固定的角色和动作,以既定的形式评价幼儿的游戏水平,过于模式化。

3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有效实施的对策

3.1 教师对教学游戏化的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不是被动的搜教育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毕竟学习是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的,幼儿的学习是幼儿自己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或研究、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所以,幼儿教育不能无视幼儿已有的经验,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要把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应当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3.2 教学游戏化环境的创设

最新研究表明,幼儿的游戏行为与环境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幼儿游戏直接受物质环境的制约与影响。正是游戏对环境的这种依存性,为我们通过游戏实施教育提供了可能。因此,创设游戏环境的过程就是把教育意图客体化的过程,就是把教育目的、内容具体化,贯穿、融汇到所要创设的环境中去。

3.2.1 教学游戏化环境应增强的教育性和参与性

游戏环境的教育性,其基本因素有两个,其一是通过建立立体设计增强系统性,以保证游戏环境平衡状态。根据幼儿好奇心强,注意对象十分广泛的特点,充分利用室内外的地面、墙面和空间构成一个环境系统,以幼儿能够接受的形象与符号,向他们提供成长所需要的全面而系统的刺激信息。

3.2.2 教游戏化应创设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幼儿园游戏篇4

关键词:游戏、手指游戏、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正文】所谓手指游戏,就是利用人体器官-手来进行表现、想象、创造,也就是用手指头玩的游戏。它通过手部动作和对应言语去构造情景而开展游戏活动,可以一边游戏,一边吟唱,其内容生动具体,形式活泼轻松,事实证明,让幼儿经常做手指游戏,能刺激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从而刺激大脑的发育,对健脑十分有益。“幼儿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苏霍姆林斯基这句经典之语高度概括了儿童教育的思想内涵。动手即动脑,手脑并用能促进幼儿心智发育。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在《童年的秘密》中论述:“人的特征之一就是自由,人能自由地运用他的手。这手不只是运动的手段,而且是智能的工具。手使心灵得到舒展,使整个人与他的环境建立特殊的关系。”

因此,手指游戏,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十分重要。对语言、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所以,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手指游戏在教学中的教育意义进行阐述:

1 消除幼儿入园焦虑,使之情绪稳定

新入园的幼儿,离开了亲人的怀抱,来到幼儿园,面对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环境,会哭闹不止,他们往往以哭闹来表现自己对环境的”恐惧感“,这时,老师就要想出办法,安抚幼儿,取得幼儿的信任,从而让幼儿喜欢老师,此时,如果你做手指游戏,你就会发现,苦闹的孩子会慢慢停止了哭闹,看着你或和你一起做游戏,但这个手指游戏即要符合幼儿心境,好玩,互动性强,还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好动,好模仿。如《大木桶》

这个游戏生动,有趣,易学。幼儿从中得到了快乐。一句让我看看是什么,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孩子们的情绪渐渐平静了下来,转移了注意力。拉近了老师和孩子间的距离,增进了老师和孩子的亲近感,信任感。

2 借助有趣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进行人际交往的工具,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所以帮助孩子发展语言智能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孩子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才能逐渐掌握语言这种交际工具。

以语言学习活动为例,根据手指游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常常伴有朗朗上口的儿歌、顺口溜、说唱,节奏鲜明、饶有趣味等的特点,将手指游戏与幼儿语言教学结合,可为幼儿提供多种语言发展的实践机会。这种结合不但培养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反应能力及表现能力,还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节奏感,丰富了孩子的语言感受性。可以说,手指游戏提供了一种宽松、真实、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如《秋叶飘》此手指游戏根据中班树叶飘的语言活动改编,游戏的介入使原本很长的故事变得通俗易懂,借助手指造型拓展了幼儿对儿歌内容的理解,极大的丰富了幼儿的语言感受性,丰富了幼儿儿歌领域的知识含量,丰富了幼儿的词汇,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节奏感,加深了对秋天季节的认识,训练了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提升了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3 培养行为习惯, 内化常规培养

首先,借助手指游戏,提高孩子自理能力。如在生活活动中,我们借助手指游戏《洗手歌》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针对幼儿依赖性强、自律意识差的特点,我们通过《穿衣服》《系鞋带》等手指游戏来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利用《手指睡觉》手指游戏帮幼儿养成睡觉前安静的习惯。其次,通过手指游戏,教会孩子文明礼仪。我们根据手指游戏适宜配儿歌吟诵的特点,将文明礼仪教育蕴含其中。如通过手指游戏《大哥在哪里?》,让幼儿在游戏的同时运用拇指说出游戏当中的语句,让“谢谢”“你好吗”等礼貌用语潜移默化地根植到幼儿心中。

《纲要》指出,要科学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时间,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前饭后、盥洗前后等过渡环节。此时幼儿的状态都比较放松,自觉遵守常规的意识也常常较弱。将简单易行的手指游戏贯穿于这些环节之中,可有助于幼儿建立规则意识。为此,在各个过渡环节中,我们为幼儿准备了“手指歌”“石头、剪子、布”等趣味的经典手指游戏活动,将其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这样,既减少了幼儿的消极等待,又预防了无事可做而引发的打闹现象。如手指游戏“饭前手指游戏大串烧”的运用,即能起到维持秩序的作用,又能保证幼儿的双手卫生。

4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收集手指游戏和教授过程中,教师们系统研究和学习了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纲要》精神,更准确地把握住了手指游戏在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开始积极观察幼儿,在观察中捕捉教育契机,并且开始意识到应将教育的理念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手指游戏研的实施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幼儿园游戏篇5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户外游戏;合作意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一些新型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去,这就加速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我们了解到,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确定游戏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探索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注重游戏的协调融合,实现游戏与教育的高度结合。这项规定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适应了当今社会的教育形式。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帮助幼儿开发智力和思维,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课程的游戏化能保证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激活思维,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倡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呢?

一、丰富游戏内容

传统幼儿教育中虽然也存在游戏教学方法,但是游戏活动单一,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效果较差,影响孩子智力的开发,造成儿童思维单板,缺乏创造性。要想更好地实现游戏化的教学理念,就要丰富游戏内容。

1.开设晨间游戏活动

清晨是幼儿创造性和注意力最强的一个阶段,在清晨,幼儿经过晚上的休息,对新的一天满含热情、充满期待。所以,教师要把握住幼儿最佳的学习时机,开设晨间游戏活动,让孩子快乐地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

晨间游戏活动的设计,主要依据孩子的兴趣特点来进行,由于每个幼儿的兴趣、特长有所不同,所以,晨间游戏活动要尽量丰富化、多样化。教师可以将晨间游戏活动分为几个不同的游戏区,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例如,将活动区分为图书阅读区、数学计算区、美术区、创造发明区、舞蹈区等,热爱数学的幼儿可以在清晨通过计算的方式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热爱创造的孩子,可以在清晨开动脑筋,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手工作品;热爱舞蹈的孩子可以在清晨通过活动身体、拉伸筋骨开启一天的幼儿园生活。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在一天的开始阶段就充满热情、愉悦身心。

2.增加户外游戏活动

知识不只来源于书本,更来源于生活。幼儿园课程不仅仅要重视课上的学习,更应该增加幼儿户外活动的机会,让孩子能够充分地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幼儿的学习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识的学习具有随意性,缺乏目的性。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户外的游戏活动成为适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教育方式之一。

二、创新游戏活动方式

游戏活动角是传统的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一种游戏活动,包括图书角、音乐角、积木区、自然区、益智区等多种游戏活动。虽然游戏内容丰富,但是由于游戏活动方式都大同小异,所以,不能很好地引发孩子的兴趣,创新游戏活动方式成为必要的手段。

在游戏活动角可以设立角色扮演区,孩子可以根据感兴趣的事物,选择扮演老师和学生、买菜人和卖菜人、超市收银员和顾客、动物管理员和动物等多种关系。这些人物关系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关系,孩子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了解人际关系,培养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协商意识和合作意识等。

三、加强教师的培训

教师是孩子在幼儿园的第一引导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游戏化理念的倡导和应用离不开老师的帮助。教师的培训和幼儿园结构的调整是幼儿园实施游戏化课程的重要任务。

首先,幼儿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集中教学为小班教学,合理安排师生比例,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照顾,这种转变还能保证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其次,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游戏化课程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比较欠缺,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通常有种手足无措之感,并且很难把握游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度,导致游戏化课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在教学中起到反作用。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培养教师游戏化课程设计的能力,强化教师的游戏化理念,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师资水平等。

总之,游戏化教学要想在幼儿园中得以实施和发展,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我国的游戏化课程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游戏化课程教学设计还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秉承游戏化理念,进一步提高游戏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马爱.倡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5(13).

[2]吴瑞传.倡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20-221.

幼儿园游戏篇6

        第一个阶段为辅助期,我们将游戏作为组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以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或调节情绪,消除练习时的枯燥乏味之感。如教师出示一几何图形中,对幼儿说“我请来了图形宝宝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接着要求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特征,并找出周围环境中与该图形相似的物体。此时幼儿仍然处于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状态之中,游戏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仅仅是一种辅助作用。

        第二阶段为组合期。教育目标从仅是传授知识转向重视智力的发展,这一变化推动了游戏在教学中的介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的游戏逐级成为教学环节之一,并与其他教学环节组合成一个更为充实的教学活动。 

如在中班的认识数字“6”的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演示之后,组织幼儿进行“送礼物”的游戏,让每个幼儿依次手持一张数字卡片去送与该数字所表示的数量相同的礼物,以巩固幼儿对6以内数字的认识和数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此时游戏的作用是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注意的持久性。

        第三阶段为融合期。 教师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成几个游戏之中。当游戏结束时,教学要求也随之达到。如中班的“拾豆豆”游戏,幼儿要爬过小山坡,钻过山洞,拾起5粒豆豆后迅速跑回来,这一游戏不仅帮助幼儿巩固了对数的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以及不怕困难的品质。 

        第四阶段为整合期。这一阶段游戏作为教学过程,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促进了幼儿的情感,态度以及与同伴友爱、合作等社会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已发挥了对幼儿进行整体教育的功能。 

幼儿园游戏篇7

一、游戏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游戏材料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1.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阶段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的游戏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戏材料,若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时,就容易发生争抢。因而成人在帮助他们开展游戏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为避免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

2.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他们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先喊“娃娃起床”再给他洗脸,喂饭。“汽车司机先把车开到北京,再开到上海,最后开回苏州”等。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把游戏开展下去,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在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伴随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材料本身就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

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气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入游戏材料。例如,“菜场”游戏进行到一半,来了一位“顾客”要买肉骨头,可“菜场”没有现成的肉骨头卖,怎么办呢?游戏似乎只能终止,或者“顾客”改买别的菜。可是,这位“顾客”是因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医生”说要熬肉骨头汤给她喝。情急之中营业员灵机一动,拿起一团橡皮泥,压扁,再搓成条,然后把橡皮泥的两端捏圆,于是,肉骨头就有了,“顾客”高兴地买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

二、游戏材料应功能丰富,应用灵活。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从角色游戏中看出,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我们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纸,笔,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动室里。鼓励幼儿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造。

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象征性,材料的象征性也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的。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号物。如中班幼儿在开展“医院”角色游戏时,开始提供药瓶,听诊器,针筒等成品玩具,以后逐渐减少。先将听诊器拿走,幼儿就会去寻找类似圆形物的插片,瓶盖等,再用一根绳子串上,变做成了一只听诊器。接着拿走针筒,幼儿会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比如,幼儿将各种纸做成菜,将纸棍做拐杖等。这样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游戏材料应具动态性。

1.材料的流动性。幼儿游戏材料要以幼儿的实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而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电话,一家有篮子,一家有茶杯。这样,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东西,就必须想办法:a去寻找代替物。b自己制作。c到别家去“借”。d去超市购买。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2.材料的变化性。如,废旧的笔管可作“理发店”的烫发卷筒,“商店”将其和油泥结合制成许多飞机、帆船等当玩具卖,“饮食店”则当作吸管给客人使用。这说明材料的可变化性,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幼儿园游戏篇8

关键词: 游戏 幼儿发展 魅力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过程本身就是交往的过程。

游戏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与想象,促进幼儿智力、体力和社会性发展。游戏还提供幼儿自己得到的体验,使其在游戏中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从人的心理年龄特点看,游戏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游戏固有的趣味性及丰富的玩具材料使幼儿产生兴趣,还在于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模拟角色的言行,实现角色的愿望,满足求知欲。

一、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时期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由于骨骼肌肉发育尚不完善,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游戏特别是体育游戏,能增强幼儿的体质。俗话说:“捂捂盖盖脸皮黄,冻冻晒晒身体强,懒懒洋洋好生病,蹦蹦跳跳增健康。”幼儿喜欢各种体育活动与户外活动,如幼儿对体育游戏“熊与木头人”、“工兵与地雷”、“青蛙捉害虫”等十分喜欢。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锻炼身体,有利于幼儿整体机能协调一致。幼儿经常在室外进行体育游戏,能增强幼儿的体质,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与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使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低,幼儿的身高体重达标。

教师可以组织攀登、追逐、跳绳、滑滑梯、走平衡木等活动,促进幼儿大肌肉群发展,并使动作趋于协调。手影、手指操、折纸、捏橡皮泥、串珠等游戏可以锻炼幼儿手部肌肉群的发育及协调能力,使动作趋于精细。当教师提供了这些游戏内容,幼儿便可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选择游戏内容,并在游戏中发展运动能力。这样两者相辅相成,运动能力伴随游戏水平的提升而提高。

游戏能锻炼幼儿的意志力,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抗挫折心理素质,发展幼儿肢体的协调性和规则意识。特别是竞赛性的游戏,培养幼儿既能赢得起更输得起,赢了不要狂妄自大,输了不要闷闷不乐、一蹶不起的心理素质。如幼儿在玩游戏《龟兔赛跑》时,有的幼儿为了尽快到达终点,不顾规则要求,有的幼儿站起来跑,很快就到达终点。这时有的幼儿不高兴了,提出抗议,我让幼儿自己讨论,不按规则进行游戏行不行,很多幼儿通过讨论,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规则办事,有规则,才有方圆。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身体运动,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肌体发育。

二、游戏可以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美好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幼儿发展友情、交流信息、协调合作必不可少的社会化技能。我们可以通过组织游戏、参与游戏、指导游戏等培养与发展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幼儿在角色中学习,并不断完善与自我发展,从而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首先要加强幼儿的游戏规则意识,各类游戏都有其规则,只有遵守游戏的规则,游戏才能顺利进行。我们重视在游戏中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让他们学会轮流、等待、有秩序、守纪律。如进行“银行”游戏时,幼儿都要到“银行”里去领钱,但是人较多,幼儿就要排队,要不然,“银行”的营业员就不会给你钱。在游戏中,幼儿就有了轮流、等待的经验。

其次要让幼儿了解承担游戏角色应履行的权利与义务,不做与角色身份不符合的事。如在做“娃娃家”游戏时,“妈妈”就不可以丢下“宝宝”一个人进行活动,必须带上“宝宝”,照顾好“宝宝”,做一些符合自己角色的事情:卖菜、烧饭、整理娃娃家……

再次游戏能激发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儿童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游戏中,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的交往语言学习随处可见。例如:在游戏“娃娃家”中,扮演母亲的孩子对同伴态度不好,同伴就提出抗议:“妈妈说话不是这样的,妈妈说话是轻轻的,很温柔的。”扮演母亲的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妈妈”,但是她又必须改变自己的语言输出方式,尽力模仿“妈妈”说话的口气,操持“家务”,照料“孩子”,分派家里人的“工作”,并与周围人交往,这样她就能比较自然地学会交往语言。

最后游戏让幼儿理解了合作的含义,学会了协商的方法,懂得了齐心合力的好处。如通过让幼儿扮演医生、奶奶、老师、司机等角色,让幼儿体验关心、爱护他人的情感,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行为及与人交往的技能;通过“同心协力”、“运西瓜”、“两人三足”等游戏培养幼儿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与品德,从而提高幼儿合作交往的能力。

三、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愉快,无拘无束,这样的自主活动能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合理、充分、和谐的发展。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因为游戏是活动的指南,在于活动过程本身的享受,而不是在于对活动结果的追求。幼儿在活动中始终是自由自在、毫无心理压力的。因此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获得通过自我努力而成功的欢欣和自豪。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将使幼儿的求知欲及生、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只有游戏才能使幼儿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激起一种完全出自本身的勇气,才能促进其个性和谐发展。

虽然幼儿游戏中幼儿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性。他们自己找材料,出主意,想办法、动手操作,那么教师在投放材料上不仅要充分,而且要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以促进不同水平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例如:在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一些幼儿不愿上幼儿园,其主要原因是幼儿园的环境和活动对幼儿限制过多、过死。活动室内就像小学一样摆满了桌椅,留给幼儿的空间很少,幼儿每天玩什么游戏、玩什么玩具都要由老师指定、分配,幼儿没有选择的自由,只能服从。为了扭转这一状况,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如把玩具柜分放到各活动区,玩具柜内贴有标记,每次游戏后,幼儿将玩具、材料按类及标记收放好。到了大班,师生共同商议玩具的摆放及活动区的规则。这样可以促进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增强自主性。

四、游戏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手段之一。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幼儿不仅从外界吸取知识经验,而且把自己头脑中的丰富想象表达出来,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例如在游戏“商店”里,我观察到萌萌小朋友因买不到电脑而苦恼。在游戏评价时,我向幼儿提出,现在电脑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好朋友,但我们这里还没有电脑出售,怎么办呢?问题一提出,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用积木做、用纸箱做、用泡沫做……品种多样。电脑城构建起来了,并走进了各个游戏区。可见创造是游戏顺利开展与发展的动力,反之游戏能调动幼儿的创造力,两者相辅相成。

游戏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为幼儿所接受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游戏,把教育渗透到游戏中,力求在实施教育中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从而实现从思想观念到教育实践一系列的根本转变,促使每个幼儿在自身基础上得到发展,极大地散发游戏的魅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清相国范文 下一篇:愤怒的蝴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