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选择范文

时间:2023-10-03 16:57:49

学校的选择

学校的选择篇1

【关键词】学校再造;内涵;目标系统;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1-0036-02

【作者简介】朱治国,江苏省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江苏张家港,215600)主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博士。

教育始终处于变革之中,美好的教育与杰出的学校正是在不断地变革中得以呈现的。随着社会发展,学校变革已经进入没有“蓝图”的时代,凸显教育品质、突破自我实现发展、系统化建设等必然成为学校建设的关键支点,学校再造,已经成为新时期卓越学校建设的一种选择。

学校再造(Reengineeringtheschool)可以定义为:学校主动对自身进行重新设计和建设,以形成稳定高效的教育系统并保持自我更新与进步。学校再造有三个层面的内涵:①学校再造是学校主动自我重建,以提供更优质的学校教育为自我更新的主要目标。②学校再造是学校整体性的重建,包括从学校的观念系统、组织机构到师生生活方式的转型,而重要的是“头脑的根本改变”,避免出现“一个不断改变的主题和一个持续保守的系统并存的局面”。③学校再造使学校系统产生动力,促进学校发展并使之不断进步。

一、学校再造的目标系统建构

在学校再造的体系框架内,优质学校不再有固定的模板和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优质学校所具有的“活力因子”是基本趋同的,它们的有效运动形成独特而有效的学校内部流程,使学校具有巨大的创造力。

学校再造研究基于大量的学校样本分析,厘清了优质学校需要具有的12项“活力因子”,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学校再造的目标模型:

1.共同的愿景。对每一所学校而言,有清晰的愿景是非常重要的,这一观点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校长所接受。但是,在学校再造中,愿景并不是写在墙上的标语口号,而是为与学校有关系的所有人所认同的共同的学校发展愿景。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协调区域的领导、教师以及社区家长的认同,而在学校内部,再造型校长是关键。

2.强调学习。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是学校再造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点必须具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让教师成为学习者,另外是建立并传递给学生高期望值的学习系统。在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不断地教学改进和课程支持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这是学校再造的环境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需要营造学校内外共同的环境系统。学校外部需要在学区内学校之间、家校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学校内部师生之间、各部门之间建立相互链接的网状关系。而内外部环境系统都以积极的学习行为为核心,遵从认同与鼓励的价值观。

二、学校再造的基本策略分析

通过对处于不同阶段学校的分析,我们认为,要实现学校的成功再造,并使学校不断走向卓越,至少需要持续注入并提升五种动力以形成完整的学校再造的能力系统,它们相互融合,统一于具体学校的再造行动之中,以实现促进每一所学校发展的核心目标。

1.区域领导与评价:学校再造需要政府在场。

让政府在场,其核心是政府要实施“道德领导”。这是一种要求我们因责任、义务、正义感、承诺以及其他带有道德意味的缘由最初回应的规则。学校再造中驱动政府的“美好的东西”是什么?一是遵循教育规律。领导者则应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校发展规律,清晰判断教育发展趋势,在教育发展的宏观角度判断区域教育发展和学校变革的选择。二是立足每一所学校发展。要建立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种层面的领导系统。三是制订权力清单,艺术处理有为与无知问题。发挥学校自身在变革中的“自组织”功能,使学校在再造中“自行产生特定有序结构”,实现包括课程建设、教学改进、教师成长以及教育质量提升在内的“自组织系统”的自我生产。

2.系统设计:基于学生中心的顶层设计。

卓越学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教育质量卓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学校教育目标和学校主要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长与成才是核心。那么,什么是成长?《现代汉语字典》(2011版)解释:(1)长大,长成;(2)向成熟的阶段发展。就基础教育而言,成长的内涵应该是呵护学生的自然生命的成长,同时通过教育促使学生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形成,长成完整的人。关于成才,《纲要》中提到了“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三类,这是从整个教育体系对社会人才的供给方面提出的目标,而从基础教育的目标来分析,则主要是为这些人才的培育坚定基础。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纲要》第一次提出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要求,这也是基础教育学校如何改进学校,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方向。

学校再造的系统设计,应该基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这个核心来进行顶层设计。

3.再造领导:校长勇气第一。

在学校再造过程中,学校领导者的角色至关重要。学校领导者需要具有综合性的素质,理想、学术素养、领导能力等固然重要,但是,起关键作用的是领导者的“勇气”。“再造者的勇气”包括三个方面:(1)走出自我。更多的校长是在凭借着自己知识结构和已有的经验再造和管理学校。他们始终走不出自我的认识范围,发现学校再造与以往的学校变革的不同。(2)创新求变。学校再造或者说任何的变革过程中,对领导者再造目标的持续专注的能力和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智力,都提出相当高的要求,因为再造不是维持而是改变,改变需要不断注入动力与活力。(3)怀有理想。许多校长在学校再造的问题上关心个人利益和眼前事情更甚于学校利益、学生利益,往往这样的校长缺乏对教育的理解。显然,能承担其学校再造的校长应该具有“利他”胜于“自利”的勇猓始终怀有教育的理想。

4.持续的教学改进:确立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个性化学习是通过创造一条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兴趣和抱负的教育途径,不管学生的天赋和学习背景如何,而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机会充分发挥其潜能。个性化学习意味着高质量的教学。(1)个性化学习以道德为目标。个性化学习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为目标,这种成长与灌输式学习单纯追求学习成绩不同,它要实现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2)个性化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个性化学习基于学生的基础,学习策略与学习者的经验、知识和认知发展状况相关,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升学生的自信、能力,最终使学生走向自主和自我实现。(3)个性化学习需要教师的主动作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他们是真正的教学管理者,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开展分层教学,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为学生开发所需要课程等。

5.网状组织与协调:构建“鸟瞰”的组织关系。

构建一个包括学校内部、学校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在内的三重的有效网状组织,并使之能协调产生推进学校进步的力量,对于学校再造至关重要。而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是构建“鸟瞰”的组织关系,改变教师以往的关心自己的工作或局部工作的“虫瞰”存在状态,使教师主动将自己融于学校整体之中,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因子,既关注自己的教学工作,同时又关注学校的工作,真正走向“鸟瞰”的工作状态。

学校的选择篇2

关键词:逆向选择;原因分析;对策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逆向选择现象屡见不鲜。因为在经济学的一般分析中,竞争模型的最重要的假设就是完全的市场信息,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不过是一个极端而已。逆向选择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也并不存在矛盾,也可以说,正是由于理性人假设和信息的不对称,才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

一、逆向选择的概念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指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资源扭曲配置的现象,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它的一般定义为有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引起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经济现象。

二、学校食堂存在的逆向选择现象及原因分析

学校的食堂一般都是对外招标承包的,这样既省却经营的烦恼,又能坐收渔利,各个窗口之间有很大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实行了统一的价格,也在饭菜质量上有所差别,也存在竞争的关系。由于目前研究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本文以高中、本科和研究生就读的学校的食堂为参考系,抽象出下面的简单的模型。当然,与实际生活中的学校食堂仍有所差异,为此首先做了一系列的假设。

1. 基本假设

(1)各个窗口“自由“竞争,由于一个学校存在的食堂及窗口数量有限,可以将其看做寡头垄断予以分析,也就是说某个窗口价格的变动会考虑其他窗口的反应。本文将窗口数量假设为两个,并且做的饭菜一个窗口质量很好,一个一般。

(2)在较短时期内,学生的消费水平及偏好稳定。在我们论文所考察的时期,学生的消费水平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偏好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3)食堂和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正如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学生对食堂饭菜的质量往往没有管理者了解的更透彻、更准确。

2. 建立模型

本文中采取的模型,源自于旧车市场的逆向选择模型。旧车市场上的车辆有优劣之分,正如食堂中的饭菜有好坏之分,从经济学的角度,两者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如图所示,横轴为对单个窗口饭菜的需求量,纵轴代表单个窗口平均的价格水平。饭菜质量很好的窗口的供给曲线为S1,质量一般的窗口的供给曲线为S2,通常状况下,随着价格的上升,食堂饭菜的供给会增加,花样也会多种多样,相应的质量也会有所提高。学生对饭菜的需求曲线为D,随着价格的上升,学生对单个窗口的饭菜的需求量是下降的。均衡的价格和数量见图示。当然,这种需求不会一直随着价格的下降而上升,因为随着食堂价格的下降,饭菜质量一般会随之下降,但受学校管理制约及总的需求量存在上限等方面的约束,存在一个极限值,本模型的分析仅限于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一般状况。

学生可以接受的价格通常在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之间的平均水平。假设学生可以接受的学生食堂饭菜供给是S’,那么S’就处于S1和S2中间。这个时候,学生可以接受的均衡价格就为P’。由于学生愿意支付的这个价格低于P1,那么就会选择价格稍低的饭菜。这样获得一本分消费者剩余,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这样选择的结果就是,价格稍高的窗口,也就是质量很好的窗口由于超出同学们的支付水平(或接受水平)而被大多数同学所忽略,从而慢慢地淡出学校的食堂,出现饭菜质量一般的窗口充斥食堂的局面。当将假设放开到有限的多个窗口的时候,这种现象将会更加明显,当然,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窗口的数量也不会一直增加下去。

3. 产生逆向选择现象的原因分析

学校食堂存在逆向选择问题,与食堂的经营模式有很大的关系。食堂一般是对外招标承包的,谁出的标价高或有内部关系,谁就会拿到经营权。受利益的驱动,学校对经营权的分配一般只考虑承包费的高低,很少顾及经营资质,是否守信,是否有经营能力等等。这样一来,由于存在监管的缺失,饭菜质量,卫生的等令人堪忧,出现逆向选择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另外,学生在学校几乎是弱势群体,在校规校纪等各种规章度下,针对饭菜质量等问题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也是逆向选择现象存在的原因。

三.改善学校食堂饭菜质量的建议

学校食堂是为学生及老师提供饮食服务的,加大对学校食堂的监督从而提高饭菜的质量,是学校监管部门一项重要的责任。这样做不仅利于教职工和同学们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和长远发展。本文所阐述的模型虽然有些极端,但从某种程度上对当前学校食堂饭菜质量不高做了解释。结合该模型和自身的实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加大外部监督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监督体系。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所以加大监督尤为重要。建议成立专门的监督部门,这个部门可以由学生会成立,定期对食堂饭菜的质量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予以通报。当同学们发现卫生的问题时,也可以及时向该部门举报。对于饭菜质量一直得到同学们认可的窗口,给予公开表扬,或者是学校给予奖励。

(2)完善食堂竞争及退出机制。随着学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承包商之间及各个窗口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我们可以参考东北师范大学食堂等做的比较好的食堂,在学校的引导下合理竞争,不断提高运营水平和饭菜质量。较为重要的是,竞争的同时也要有退出机制,对于饭菜质量一直上不去的窗口或承包商,要与他们解除合同关系。在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下,想必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会不断改善,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可。

(3)引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员工或承包商。学校食堂不同于其他经营部门,经营者在考虑利润的同时,也一定要有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即不能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在市场提供服务,政府进行调控,师生及社会进行监督的模式下,要引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承包商或员工,这一点要在招标或招聘环节上下功夫。

(4)加大对学生的补贴力度。由模型可以看出,饭菜质量一般的窗口充斥食堂的局面与同学们的支付水平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设想,假如同学们可以负担得起价格水平较高的饭菜,那么质量一般的窗口将会由于无人光顾而慢慢退出。所以可以加大对同学们的补贴力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只要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和多位一体的监管机制,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在保持公益化的前提下,逐步放宽餐饮企业进入学校食堂的准入条件,实行行政运作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结合,学校食堂的建设会越来越好,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丰收。(作者单位:1.中央财经大学;2.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 上海三联书店, 2004

学校的选择篇3

【关键词】校园网贷 违约责任 负面新闻 借贷消费

一、网贷平台的功能特点

(一)还款方式

在调查的150名大学生当中,50%的同学喜欢按月还本付息,因为这样灵活度很高,还款的负担也不是很大,与之优势相当的是“贷款期限内支付利息,到期一次还本”,这种还款方式灵活度大的同时,资金利用率更高,这两种方式适合于短期借款。约21%的同学倾向到期一次还本付息,较分期而言,这种方式在借贷期间可以自由支配资金,贷款者只需在到期日之前攒够本金和利息一次性支付即可,省去很多中间环节,适合生活费变动幅度比较大的同学使用。

(二)贷款产品组合的种类数目及选择余地的大小

借贷平台主要向大学生提供两种贷款方式,一种是商品分期,一种是现金分期。像京东白条、蚂蚁花呗主要向客户提供延后付款和分期付款的金融服务,而类似于“拍拍贷”这样的网贷平台向客户直接提供资金借贷。54%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前者,因为对于大学生而言,较大的开支在于购买化妆品和数码产品,淘宝、京东这样的大型网购平台,可以满足超前消费的需求,又有安全保障,受到了很多同学的欢迎。直接向平台借款灵活度更高,资金的用途更广,只是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上班族广泛,所以直接的资金支持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使用率低。

二、网贷平台的构建特点

网贷平台多种多样,有名气比较大的,有门槛低、借款速度快的,有违约责任小的,本文选取了得票率比较高的选项来分析影响校园网贷平台的因素。

(一)平台安全性高低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最在意的是网贷平台的安全性。网贷平台真假难辨,有的平台打着“急速贷款”的旗号,却暗藏着惊人的高利率,学生图了方便却不幸陷入骗局,还不起巨额借款选择轻生。类似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可见校园网贷平台危险重重。而像淘宝、京东比较知名的大型购物网站较其它形形的借款平台安全性比较高,受到了同学的欢迎。

(二)名气的高低

平台的名气也是影响大学生选择的重要因素,名气大的平台,一是商品的质量有保障,二是大学生可以通过周围人的使用情况做出判断。口碑好的平台,值得信赖。

(三)违约责任追究力度

南都记者曾曝光了某校园信贷平台催收十步曲,分别为:①给所有贷款学生群发QQ通知逾期,②单独发短信,③单独打电话,④联系贷款学生室友,⑤联系学生父母,⑥再次联系警告学生本人,⑦发送律师函,⑧去学校找学生,⑨在学校公共场合贴学生欠款的大字报,⑩群发短信给学生所有亲朋好友。据称,一般到第四步,逾期的学生就会乖乖就范。我们不要小看这十步,每一步对借款人来说都是不胜其扰,甚至胆战心惊。

校园网贷恶性事件层出不穷,那些选择轻生的大学生无非是受到了网贷平台的恐吓。大学生生活费满足不了自身的需求,又难以向父母和朋友开口,只好选择网贷平台,但是他们也会担心如果不能按时还款会受到怎样的处罚,这终究是对自己的还款能力抱有怀疑的态度。

(四)审核能力

大学生通过网贷平台借款想要解决燃眉之急,但是如果平台审核程序很复杂,审核速度很慢,大学生会寻找其他途径来解决棘手的难题。

三、平台的负面新闻

“校园贷”又出事了!新学年开学一个多月,国内高校就发生多起网络借贷事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2.67%的学生在听到负面新闻后,认为网贷平台的安全性差,并且不会再选择网贷;38%的学生认为其影响一般,但给自身的消费选择提供了一些参考;19.33%的学生认为其不会产生负面影响,他们认为凡事都有两面性。

不少大学生认为“校园贷”的存在有着合理的因素。我国大学生已达3000多万人,有调查表明,超过8成的大学生缺钱。不少学生申请“校园贷”,未必是为了过奢华生活,而是确实存在经济困难。比如,有贫困学生来到一线城市求学,国家助学贷款只解决了学费,较高的生活成本让他们有时不得不借钱急用;又如,有学生立志创业,但贷款无门,也往往看中了网络融资平台。网络贷款,或将是时代赋予人们的新兴消费形式。对于大学生这个纯粹且特殊的消费群体而言,校园网贷利弊双生,关键是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

四、网贷平台的自身宣传

有同学反映,之前经常在教室、食堂看到人人贷、人人分期、趣分期、校园贷之类的广告,最高好像可贷30万元,有些平台分几个月还款,有的可长达几年。有的平台甚至在校园内通过发放礼品的方式增加平台注册人数。而且好多平台打着“门槛低”“审核速度快”的口号,吸引了众多资金有限、消费欲望强的学生。再加之大学生猎奇心、盲目消费、攀比心理作怪,校园贷很快悄悄潜入了普通大学生的生活。经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是通过QQ、微信和微博这些社交平台了解到校园网贷,也有部分同学是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发现了分期付或者是延期付这些付款方式。

我们在设计问卷调查的过程中,设置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假如你想借1000块,贷款期限3个月,凭第一直觉,你觉得哪种方式对你更有利?其实表内前三个选项“月利率0.83%”、“月还款339元”、“总利息17块”都是一样的,只是表述不同罢了,但是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总利息17块,着并不多,但是它的实际利率是非常大的,月利率0.83%,年利率就是9.96%,而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为4.35%,网贷平台的贷款利率高出了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一倍之多,对于没有金融概念的同学而言,换一种表述就被骗,可见,网贷平台陷阱很多。

参考文献:

[1]孙振淋. 大学生“校园网贷”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国药科大学学生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16, (30).

[2]包艳龙. “校园网贷”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征信, 2016, (8).

[3]张明志. 嬗变与应对:基于当代大学生借贷消费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2009.

学校的选择篇4

关键词:音乐教学 教学模式 公共音乐

大学音乐教学已经不像初高中那样得到充分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有淡化的趋势,虽然国家教育规定对于艺术课程的设置,制定了教育计划和范围,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还是存在种种弊端,教学模式有待改善。本文试图探讨一种高质量的公共音乐教学模式,争取最短时间普及音乐教育功能,指导教学,为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一、高校教学模式的特性

一种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安排的一种可行的教学活动框架。高校公共音乐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基础上,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构建一种稳健而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框架。这种教学模式至少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特征:

(一)可操作性。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是根据一定指导思想去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有规律可循,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可以说,这是一种程序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被模仿、被传授和学习,被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学习后,用来运用指导自己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学中,不能把学生当成观众,而是参与者、创造者和表演与欣赏者。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设计一套情景,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这样就是一种可操作的模式。

(二)完整性。一套教学模式,必须是完整的。首先,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有其完整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操作过程是完整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去参与课堂,唤起学生对未知的探索欲望。最后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也有完整的评价系统,对于课后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三)针对性。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是有针对性的教育,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培育学生审美能力 ,进行德育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所以课程设计,内容选择都决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针对性。

二、高校音乐教学模式的功能

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提供了一定有规律规范的教学框架,依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其对音乐教学意义重大。

(一)可以更新教学观念。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不是为了培养艺术专家,重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健全大学生人格魅力,培养适应社会的复合型人的才。无疑,音乐是融德育、智育、美育等为一体,学习音乐可以铸造完美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这种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培养自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旧有的一人堂的教学不适合高校音乐教学,音乐教师应该寓教于乐。高校公共音乐教学首先是人的教育,而后才是音乐的教育,育人是基础。高校教师,能够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来支配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一定的思想指导,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可以改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两个概念,很多人把他们弄混。教学模式是较为系统化的操作体系,而教学方法是具体操作手段,是教学模式体系中构成要素或有机的组成部分。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是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选择过程中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是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

(三)公共音乐教学模式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是在考虑所有教学规律、方式、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内外部条件,选择最优的的组织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的选择,正式考虑了优化教学的原则,认真进行贯彻执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身教学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和提高,经过修订的教学模式,更能灵活指导教学实践,是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最终能够改善和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三、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最初我国高校设置公共音乐教学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之后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主要是为了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情感,完善个性。当前教育部提出把音乐教育纳入正规本科教育体系,设置公共音乐课。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学起步比较晚,很多教学模式都是模仿正规音乐院校的教学,教学模式古老传统化。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使得课堂气氛凝重,学生学习被动消极,尤其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实施随意性强,偏离学生课堂主体的思想,不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课程设置流于形式。特别是一些高校,只把音乐作为公共选修课,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教师也是为了应付任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另外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模仿了艺术院校的方式,没有根本上形成自己独立的模式,片面强调音乐文化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的变形,与普通高校教育目的偏离,不能完全去感受音乐的内涵和情感,完全成了知识的复制。尤其是高校课堂要留有固定的作业,其实就是复制和背诵原有的观点,没有创新性,音乐中隐藏的,潜移默化的情操没有被挖掘和探讨,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审美能力。在以灌输知识为主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成了复制他人思想的课堂,过分强调教学一致性的高校,执行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忽略大学生个体差异,限制了个性发展。

由于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种种问题,切实需要一套全新的适合时展的教学模式,高校音乐教学模式改革是必要的。

四、建立新型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有三个因素起着主导作用,而这三个因素的结构,是决定现代教学模式的基础。这三个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改革教学与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升华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而依靠书本等媒体为主的教学,可以丰富课堂氛围。通常情况,一套优秀的教学模式,是合理组合三者的关系,调节三者结构才能让教学模式发挥最大效能,有序进行教学。探讨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应适合时展。

(一)以人为本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教与学重新解读

现代认知理论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符合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特点,学习是获得信息后经过理解加工的过程,重视人的内心和感悟,是发现价值的过程。但是实践中,如果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网络媒体等,实现视觉和听觉并用,提高教学效果。关注学生,以人为本,让个体的个性最大限度发展。学习是知识在学生心里重新构建的过程,学生作为主体,主动的学习才能达到知识构建,改变教学中心,以学为主替代以教为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媒体,以人为本,教为辅助,学为目标,构建知识。

(二)由知识传递向学生自主转变,由学生接受到学生参与转变。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应当以“导”和“助”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设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教师摆正位置,变教为导,课堂上教师多加引导,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大学生自由联想能力,领悟音乐真谛,并且在不偏离音乐的共性基础上,让学生对音乐进行再创造,感受音乐美感,升华音乐的美。独立思考,认知音乐,发现音乐的美感,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三)由单一发展向多元发展转变。高校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多元文化,大学生已经有自主的思考和多方面发展的能力,不能依靠统一标准来教学。高校公共音乐教学重视多元性文化,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背景。思维智力本身就是多元的,理解音乐、感知音乐,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力,突出学生的个性学习。

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时代赋予教学不同的使命,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发展契机会促使各种教学模式出现,选择最合适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为美育教育选择正确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穆霏.浅析音乐教学模式的选择[J].硅谷,2009,(10).

[2]井晶.普通高校音乐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刘淑玲.音乐教学模式探微[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S1).

学校的选择篇5

关键词:就业;专业结构;产学合作;就业指导;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6-0093-04

近年来,高校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对我国就业形势带来一定影响,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实,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据。促进就业,需要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学校,也应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促进就业。目前,各个学校为促进就业虽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但整体而言,学校在教育结构、培养模式、就业指导及学生就业观的培养方面均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之处。为应对就业的复杂形势,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为切实促进就业,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对策。

一、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结构

目前,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结构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如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大相径庭,有的专业供不应求,有的专业供过于求;同一个专业,也存在教育层次不同而就业形势迥异的情形。为此,及时调整教育结构,成为学校当前极为迫切的一项任务。教育结构包含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和区域结构等,其中专业结构是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才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专业结构受制于学校的体制与人才培养的周期;另一方面,也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专业设置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引起技术结构变动而产生新的专业人才需求的反应,又是产业结构带动专业设置发展的结果。脱离产业结构的需求来设置专业,人才培养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专业建设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标准,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布局、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每一所学校都希望自己的专业设置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也都不愿看到学生自身的专业与社会的需求相背离,更不愿让一小部分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专业影响到学校就业市场上的口碑,因此,学校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主动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是理性教育者的必然行为。

各学校可以充分考虑本校的软、硬件资源和外部经济条件,突出专业适应性,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做到人才供求对路。当前,要特别注意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缩减供大于求的专业,调整优势资源提高供不应求的专业规模;调整专业口径的宽窄,合并相同或相近专业,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增强适应性;加强老专业改造,根据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柔性设置新兴专业与交叉专业,在同一专业中设置若干专业方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分流,对传统的专业结构进行动态的优化;适当削减人才市场需求不足的专业;面向第三产业和非国有经济的特别需求,设置相应专业。、另外,在教育的内容方面,要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改革实践教学模式,适当减少演示、验证性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技能实训,以使学生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考核。

二、创新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产学合作

“产”指的是产业,“学”指的是学校。产学合作指的是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跟产业的合作,把产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这方面,美国、加拿大等国都有一些产学合作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合作教育”的实施办法大致是,学生自入学起授业半年后,便将企业的实际训练和学校的教学以2个月左右为期交替进行,到毕业前半年,集中于学校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其主要特点是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合同;教学时间分配大致为1:1;合作专业范围逐渐扩展等。在加拿大,“合作教育课程”是高等院校普遍实行的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它最早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于1957年从美国引入。目前,加拿大全国提供“合作教育课程”的大学已超过100所,每年参加的学生约7万人。对于参加“合作教育课程”的学生来说,到企业去不仅仅是“带薪实习”,还是一门重要课程,只有经企业和学校考核合格,才能取得学分。每期“合作教育课程”结束,学校都要组织专门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企业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团队精神、业务能力等的评价,还有学生在工作结束后写出报告的质量等。加拿大合作教育联合会指出,“合作教育课程”一方面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为用人单位创造了提前发现和培养适合本单位所需人才的机会,也为能力出众的学生打造了就业的“直通车”。有统计表明,参加“合作教育课程”的学生不仅更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起薪也比一般的毕业生要高。

实践中我国探索了许多产学结合的可行做法,如采取人才预制、定向培养、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适销对路的社会有用之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还可以采用工学交替的产学结合模式,学生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的方法,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订单式”人才培养,正是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前提,以胜任岗位需要为目标,切实推进了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衔接。开展产学合作,对学校和企业都大有裨益,可以说,对双方是互惠互利、双赢多赢的。实践证明,凡与企业结合紧密的学校,其毕业生就业情况必然大大好于其他学校。其原因在于,有效的校企互动保证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企业需要的“适销对路”的员工。

产学合作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但现在产学合作基本上还只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学校应重视这一机制,宣传这一做法,千方百计扩大与产业界的合作领域和合作范围,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

三、深化就业指导,当好学生就业高参

在学生就业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学生就业排忧解难。如英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任务一般由学校承担。英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它既是学生们就业信息的

主要“数据库”,又肩负着为他们排忧解难、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任务。服务部的资料储藏非常丰富,不仅有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也包括各种奖学金、教育基金资助下的深造途径。服务部的工作人员常年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络。在英国大学里做就业辅导的老师大多都拥有心理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因此对于毕业生的辅导除了择业外,还包括个性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更重大的内涵,预约谈话的毕业生终日不断。

目前我国多数学校也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重点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切实发挥相关就业指导部门的积极作用。毕业生就业指导相关部门,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还要承担起面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因此,应加大对相关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必要的“软件”及“硬件”设施,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第二,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促进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要建立一支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开拓创新意识、敬业爱岗精神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同时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在转变学生择业观念、择业方式、方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以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现在,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工作。实际上,对学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涉及到许多学科和领域,其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是每一个就业工作人员,特别是就业指导教师应该掌握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挑选一批素质过硬、责任心强、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教育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其次,应把所有从事就业指导课教学的人员按专业教师的要求进行培养,鼓励和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培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实战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批职业化、专业化教师队伍,从而将就业指导职业化。第三,积极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就是从学生入学开始,依据“双向选择、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理论,学校通过教学计划对学生分年级、分阶段,以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心理测试指导、学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为指导体系,结合学生共性和个性,采取有效方式和措施实施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实现职业目标。要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培训,将就业和创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保证开足开齐就业指导课,以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咨询、资金申请、公司注册等有关服务和指导;举办形式多样的招聘会;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第四,加强就业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建设。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主要形式为开办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利用该平台为学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检索、分析、归纳和综合,包括介绍就业政策、就业市场、就业指导、就业工作、考试指导等信息,为毕业生、企事业单位提供求职、招聘信息的交流。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信息化很强的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工作手段。学校应实现信息传递、政策、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四、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观

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因就业问题而引起的学生的诸多思想问题,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眼下,充分做好当前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及引导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教思政厅[2009]1号文件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学校要提高对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地各高校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引导与就业工作统筹考虑和安排。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院(系)具体组织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虽然客观上仅仅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决不了学生就业的思想问题,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突出适应学生就业要求的针对性,在思想认识上能为学生就业解疑释惑、减轻压力。思政教育要帮助学生彻底转变就业观念,正确面对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切忌将择业过于理想化。要使学生认识到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2 000万,而且人数还在逐年增多。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一些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就业岗位流失等问题。专家预测21世纪前20年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但由于受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1世纪前20年中国仍然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种供大于求、供求失衡的现象将持续数年。所以,学校要大力开展世情、国情和社情教育,大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使学生认识到目前的就业困难不是人为造成的,也不是由于个人学习不好、能力较差、运气不好等原因产生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目前,各学校应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切切实实地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做好就业服务。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整毕业生就业心态,帮助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压力;要专门组织针对毕业生的心理危机排查、现场咨询、心理测评、心理讲座等,积极为毕业生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渠道,保证毕业生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要注重发掘校友中的先进典型,树立正确择业就业榜样。如邀请成功校友同母校开展讲座、座谈、联谊、论坛等,积极宣传和报道在各行各业做出贡献的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样,能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觉到成功距离自己并不遥远,从而更容易接受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学校的选择篇6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课程;选择

课程作为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高级专门人才的质量。就课程领域而言,主要是三个环节: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本文拟从课程编制这一维度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的课程选择与组织问题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选择

确立培养目标是课程编制的首要任务。培养目标体现了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规定了人才培养活动的指向。美国学者斯塔克将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分为三个层次,即单门课程的编制、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以学院为单位的课程编制。课程编制活动的分层次决定了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应是分层次的。

宏观层次培养目标,即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明确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了我国高校宏观培养目标。

中观层次培养目标,即学校培养目标,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是高校课程选择和体系构建的大类依据。中外高等教育史上,人才观不同导致的有关大众人才与精英人才、学术人才和实用人才、通才和专才的争论一直不休。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校根据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特征,综合考虑学校的传统、地域、服务面向、资源等因素,经调研、论证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提出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既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对社会需求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竞争力。

微观层次培养目标,即学校各专业培养目标,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的问题。此目标由各学院依据学校总的培养目标,对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论证后组织制订,做到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规格具体,文字表述精炼明确。

二、课程选择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一致性原则

培养目标作为课程选择的直接依据,决定了课程选择的价值取向。课程选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因此,课程编制主体应对培养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应关注教育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这一本质属性,重视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学校应该教什么,即作为高校究竟应该为学生提供哪些课程。二是学生应该学什么,即究竟哪些知识对学生是最有价值的。深入认识和明确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使课程选择与培养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如果课程选择与培养目标脱节,则课程选择必然盲目。

2.整体性原则

课程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不是单门课程的结果,也不是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课程选择内容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的展现。高校只有通过课程体系的整体才能达到育人的功能。

课程选择的整体性主要包括内容要素的整体性和内部结构的整体性。课程选择中应对课程选择内容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科学论证,对课程总体结构进行系统研究,明确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逻辑关系,实现内容要素间的系统连贯和相互协调,内部结构的一致性和统合性。课程选择中应注意避免以下现象出现:

(1)经验设课。地方高校不考虑学校具体情况,经验不加分析的采取“复制+适调”模式,搬用复制重点院校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形成的课程体系适用性差,难以形成专业特色。

(2)实用设课。从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出发,选择有直接社会效用的课程,而舍弃那些虽不具有直接社会效用,但在构成课程体系整体性上不可或缺的课程,使形成的课程成为简单拼凑、任意组合的混合体。

(3)因人设课,或无人不设课。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来选择课程,尤其是选修课程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有什么样的教师设什么样的课程,变相地限制了选修课程的选择性。

(4)重复设课。对课程选择内容要素缺乏深入认识,课程设置重复,造成资源浪费。重复设课主要有横向重复和纵向重复,横向主要表现为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内容重复,纵向主要表现为专业教育课程中必修课程之间、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

3.开放性原则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是开放的。课程体系作为高校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应该适应外界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

社会发展需要、科技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是课程发展的强大外界推动力,也是课程变革和更新的主要影响和制约因素。高校要正确处理课程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1)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性与课程的可能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使高校课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被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市场调节机制更多的被引入高校。但是,市场调节对高校而言往往是一种事后调节。同时社会职业有数千种,新的职业还在不断出现,高校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去满足,片面的社会需求导向只会破坏课程系统的生态平衡。当高校面对社会发展需要时,首先应分析它们对高校课程而言的合理性,从而筛选掉一些“不合理”的社会需要。如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毕业生上手快,强调人才的即时效用。如果高校为了就业率,不加分析的加以满足,那么高校无异等同于职业培训机构。其次,判断所获得需求信息的真实性,加强对社会需要的预测。高校应根据自身承担能力对合理的社会需要进行理性选择。如果一味迎合所有“合理”的社会需要,则只能以降低质量为代价。

(2)科学发展需要的无限性与课程的限定性。课程是长期以来学科内容和结构积淀的一种定势,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具有很强的限定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使得高校课程很长时间里滞后于科技发展,课程内容更新慢。因此,高校应随时吸收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不断更新或增设先进课程,舍弃陈旧课程,使课程内容跟上时代步伐。

(3)学生发展需要的多样性与课程的发展性。当高校面对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时,课程选择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关注现代社会的高等教育只是学生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人的发展具有未完成性,高校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应该是走向未来和发展的,课程与学生的关系应由精英化阶段的学生适应课程转向课程与学生的相互适应。泰勒曾经指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始终记住学生在其中起积极作用的重要性。如果学习经验是学习者所期望的东西,他们会一心一意投入其中;如果学生对期望他们学习的是什么不清楚,他们就会中止、做错,甚至公开避免进行尝试。高校应把部分课程的

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与课程在双向选择中互相适应,保证学生在实践选择出来的课程时有满足感,从而使学生和课程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课程选择成果――温州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必修课程引入选课机制

高校课程体系内容要素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要素和专业教育课程要素。针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我校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上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横向结构上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学分比例为1:2,做到比重协调。纵向结构上打破传统的分段实施模式,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识教育课程体现异中之同,专业教育课程体现同中之异,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全校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公共课程,包括全校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编制活动在学校层面进行。在培养方案全面修订之前,我校首先对公共选修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以课程的思想性、基本性、整合性、时代性和普适性为标准,对课程进行筛选。公共必修课程中,我们引入选课机制,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等课程分别开设A、B或A、B、C等层次,实施分级教学。既为不同专业达到基本要求提供选择,也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提供选择余地。

专业教育课程作为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编制活动以学院为单位进行。为较好地处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使用、学生继续深造的“接口”问题,专业基础课程按法学、经济学、工商管理、数学、化学、生物科学、电气信息、电子信息科学、机械、土建等专业类群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按模块化、多方向设置。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目标更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体系独立化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实现实践体系独立化、实践课程全程化。课程组织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类实践形式均纳入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整体、系统安排,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体系。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同步推进。理工类专业,实验课程设有单门课程实验、综合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设有低年级的认识实习、中途结合课程的生产实习、毕业前的综合性实习等。文科类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训、社会调查等有机结合。我校2007级培养方案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课程累计学分达到总学分的15%以上,理工类专业实践课程累计学分达到总学分的25%以上。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外教育学分化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安排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项目化、学分化,纳入2007级培养方案,使其成为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规定课外教育总学分为10学分,其中必修项目为6学分,选修项目不低于4学分。

4.开发温州资源,突出课程特色

我校按照管理学上的“差异化经营战略”,针对温州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社会氛围,挖掘温州众多中小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群体资源,让他们进课程、进教材,形成“中小企业创业实务”、“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等特色课程,并通过推行“双百人才联动计划”,请企业家进校园、进课堂。同时,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纳入教学主渠道,作为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体系中单独设置以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为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系列,以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学生为创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5.主修与辅修、双专业相结合,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提供平台

学校的选择篇7

关于特色学校的界定,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类主要从特色学校的“种差+属”的概念界定上进行述说,特色学校的“属性”是“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差性”就是“特色”。当然,对于“特色”这一“差性”的界定,研究者们也有各自的观点和主张。第二类主要从特色学校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上给予阐释。有的学者认为,特色学校的本质特征是“学校的个性化”;有的则认为,特色学校的本质特征就是一种“学校文化模式”。

笔者认为,一所学校至少同时具备以下五个要素方可称为特色学校:即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的制度设计、深度的学生参与、优质的办学项目,以及显著的办学成效。其中,鲜明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形成特色学校的灵魂,具有引领作用;创新的制度设计、深度的学生参与、优质的办学项目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前提条件;形成独特的、科学的、稳定的办学风格和具有显著的办学成效是形成特色学校的本质内核。

创建特色学校需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作引领

特色学校需要彰显学校个性化,这种个性化首先体现在办学理念的个性化。它是校长个人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其它干部、师生价值观和共同愿景的融合,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坚守的价值观及其实践,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生长点,具有引领作用。特色学校只有体现出学校全体成员的价值观时,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和信仰,特色才能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才能持之以恒,学校也才会真正发展壮大。只有成为教师长期实践、学生亲身感受得到并广泛受益、家长和社区所认可的特色才是真正的学校特色。

【例1】武侯高级中学的办学理念

武侯高中栉风沐雨14年,一直致力于从“乐学教育,品质武高”的办学理念中含英咀华,推陈出新。这一办学理念强调“乐学”而非“乐教”,首先在于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其次,学生要“乐学”,其前提是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有清醒的认识,要做到这点,学生应是具有良好道德心理和美好发展愿景的学习主体,学生“乐学”暗含了“学知先做人”的道理。再次,强调学生“乐学”,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其年龄阶段接收能力结合在一起,这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发展规律。此外,学生“乐学”,则要求教师“乐教”,这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的不断成长和学校制度建设的与时俱进。最后,学生“乐学”则会学业精进,则会彰显个性气质和特长发展,这对树立学校品牌,打造品质校园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学校理念虽仅八字,但涵义深刻、思想隽永,辐射到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是创建特色学校的源头活水。

创建特色学校需有创新的管理制度作保障

虽然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积累的结果,但主观上的能动性与客观的现实性相结合,借助各种措施加以推动,却能加快学校特色建设的步伐。它具体表现为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学校特色发展的愿景、短期目标、实施步骤、每项任务的负责人;特色如何在教学方面渗透,实施特色建设的成本预算是否清楚而准确;是否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每个教职员工是否清楚特色与学校改进之间的关系,教职工如何民主参与,家长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如何等。“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只有良好的制度才能为创建特色学校保驾护航。

【例2】武侯高级中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设计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武侯高中通过宣传教育、建章立制、开展教育质量评价和诊断活动、分析利用评价结果,奖励质量成就,逐步将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思想方法及体现教育质量保障思想的一系列措施引进学校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准确把握学校教学质量地位。实施“三个控制、三个扩大”;高度重视学生对改进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确立学生在学校教学质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评价教学等制度。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充分发挥教师在质量活动中的作用,学校制定了《骨干教师(后备人选)认定和考核办法》、《青年教师导师制度》、《见习期教师、入门期教师、胜任期教师考核评估》制度,以及教师集体备课、评课、培训、进修和相互听课、赛课、制度等。

创建特色学校需以学生的深度参与为内核

普通学校建设特色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专门技能的特殊人才,也不是要把学校办成专业技能培训学校,而是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从学生个性出发的特色建设应具有宽泛性,应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发展,以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为特色建设的主阵地。在兴趣小组活动内容的设置上,学校兼顾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尽可能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活动、项目设施、平等的学习机会和相应的学习条件。在尊重学生自的前提下,学生选择到了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学校将特色活动渗透到校内各方面工作中,并与外界开展交流互动,接受外界评论,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貌。

【例3】武侯高级中学学生的自省互帮参与

武侯高中启动“8+五”学生生涯规划(“8”包括理想、道德、人文素养、思维素质、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实践能力、特长发展;“五”包括领导力、活动、社团、课题、方法),形成学生生涯规划与成长手册一一《我的奋斗》,让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德育长跑中,通过介绍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发展自我、丰富自我、铭记自我,不断地实现自我提升,力争“做志存高远、具有国际视野、人文素养高、科学素质强、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武高人”。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各年级学生分会和团总支的作用,增强学生会和共青团的凝聚力,各年级的学生分会和团总支接受校学生会和团委的指导,同时又指导、帮助各班开展工作,极力打造一片属于学生自己的发展天地,在社团的组建和发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自主管理能力。目前学生社团大体分为学习型、科技型、兴趣爱好型、志愿服务型等四类,涉及文学社、演讲社、拉丁舞社、电子竞技社在内的20个社团,注册学生达1000多人。学校还借助长期以来“志远班”形成的“自强、自尊、自信、自立、自主”的志远精神,开展形式多样的全员社团实践活动,如孔子诞辰周年的“祭孔”大会、九九重阳节期间的感恩活动等。

创建特色学校需以优质的办学项目作支撑

在多元化的世界格局和市场化的经济浪潮中,单纯的知识性教育使受教育者在社会化生存中日渐感到捉襟见肘。而具有美术、音乐、体育、播音、编导、主持、小语种等技能型人才在就业、执业过程中却能如鱼得水。在政府所能提供的优质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教育需求的今天,对教育逐渐觉悟的老百姓更善于通过比较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来形成自己的教育选择。而那些具有优质办学项目的学校往往备受青睐。因此,立足学校区域实际,通过集中力量来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人新我特”的学校优质办学项目,无疑是创建特色学校的一条创新之路。

【例4】武侯高级中学的优质办学项目

武侯高中在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根据艺术教育的特点,积极推行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开放型课堂,让艺体类学生走出教室,在实践中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达到教学的目的。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以美术为龙头,音乐、体育、播音、编导、主持等全面发展的百花齐放的艺术教育发展态势。2010年的全国艺术招生考试,西部6省的考点继续落户武高,不仅吸引了近20所高校到校招考,开创了历史新高,清华关院、中央美院、中国美术学院三大关院更是汇集一堂。同时,学校先后开办了全国第一个英西双语高中留学预备班、西南地区第一个英法双语高中留学预备班,在丰富多元办学模式的同时,努力探索国际化办学之路。学校先后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西班牙拉里奥哈大学、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等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就西语生的留学问题达成合作意向。国际化办学的十年时间里,武侯高中已先后向美国罗拉斯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埃大学、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世界知名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

创建特色学校需体现出显著的办学成效

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就是形成先进办学理念和思想、促进学校办学制度的完善和提高、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打造学校品牌,促进学校办学整体升位的过程。这过程本身就是学校办学成效提升的最有力的证明。它进而外显为政府或上级教育部门的表彰或奖励,以及教育同行的认可或赞誉。通过宣传,形成口碑效应,为学校在更高、更宽的平台上,创建更好的特色学校提供可能。反之亦然。因此,创建特色学校与形成办学成效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正所谓“尝鼎一脔,而知全味”。

【例5】武侯高级中学的办学成效

武侯高色学校创建的成果,我们可以从下列数据略见一斑:学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从开办时的2个高中教学班,到今天的40多个高中教学班;办学实力逐渐增强,获得四川省示范性高中、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四川省教育科研基地校、四川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示范校、四川省艺术特色学校、国防生源基地学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源基地学校、清华大学出国留学基地学校、全国青少年科学实验活动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英语教育实验基地、全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验学校、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学校、全国综合高中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理事长单位、全国艺术先进学校、全国科研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办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特色给了武侯高中鲜活的生命力,打开了生存发展的广阔通道,然而打造学校特色、成就品质武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

学校的选择篇8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就医方式选择意愿;Multinomial Logistic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65-02

一、引言

目前,在校大学生患病后就医方式选择主要分为“重病选校外医院,小病选校医院”、“选择去药店买药”、“选择去校医院就医”、“选择去校外医院就医”和“等待所生的病自愈”五种类别,而在校大学生就医方式选择意愿这一课题尚未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且对此课题的进行研究的学者也很少,为此,文章基于南京市六所高校的调查数据,对在校大学生就医方式选择意愿进行实证研究,并尝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1.数据来源

文章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年11月所组织的“南京市大学生医疗保障调查”。本次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调查对象为南京市六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调查员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2011级本科生,整个调查过程中总计发放问卷25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20份,合格率达到88%。

2.描述性统计

从本次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南京市受调查的六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男性大学生占到53%,并以在校本科生为主,占到整个样本的72%,其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受受访学生占到整个样本的61%;在所有的受访者中,拥有城镇户籍的占到51%,农村户籍的占到49%;在家庭人均收入方面,有8%的受访大学生其家庭收入处于1320元以下,20%的受访大学生其家庭收入分别处于1320-2000元间和2001-2500元间,15%的受访大学生其家庭收入处于2501-3000元间,处于3001元以上收入的大学生占得比例最大,为37%。

三、变量选择与赋值

四、模型选择与计量检验

文章接下来进行研究在校大学生就医方式选择意愿的差异及其成因。根据前文所述,在校大学生就医方式选择意愿分为五个类别,即“重病选校外医院,小病选校医院”、“选择去药店买药”、“选择去校医院就医”、“选择去校外医院就医”和“等待所生的病自愈”,由于文章着重于分析比较三个水平之间差异及成因,即分析结果是以“等待所生的病自愈”作为参照类别,其余四个类别分别与参照类别比较,最终选择使用多项选择模型(Multinomial Logistic)来估计各种影响因素在不同类别之间起怎样的作用,该模型可以归结为如下形式:

其中,i=1,…,N;j=1,…,J。N为样本规模,J为在校大学生就医方式选择意愿的五个类别,x为影响因素向量。

文章选择倾向于选择“等待所生的病自愈”的就医意愿为参照类别。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β)反映与属于“等待所生的病自愈”相比,属于其他类别的倾向。当解释变量的系数为正时,说明相对于参照类别来说,该变量对于属于其他类别的就医方式意愿有着相对概率为正的影响,即在校大学生就医方式选择意愿更倾向于属于哪一类别;而当解释变量的系数为负时,说明相对于参照类别“等待所生的病自愈”来说,该变量对于在校大学生就医方式选择意愿属于其他类别的就医方式意愿有着相对概率为负的影响,即倾向于偏离这―类别。

对模型(1)的估计结果详见表2,模型相关指标均说明回归的效果良好,由此,文章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首先,从个人的基本特征来看,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的在校大学生患病后选择就医方式的意愿倾向于“去药店买药”,这可能与家庭经济收入低、生活费用低有关,此外其他因素与在校大学生就医方式的选择意愿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其次,从校医院的服务特征来看,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业务水平、医院的医疗设备情况、医生数量是影响在校大学生患病后选择就医方式的重要因素。具体说来,服务态度和医生数量对选择“重病选校外医院,小病选校医院”和“选择去校医院就医”两种就医方式有显著性影响。

最后,从近一年来在校医院就医的经历来看,以往就医次数和就医花费是影响在校大学生就医方式选择意愿的显著性因素,而在校医院看病的花费是影响在校大学生就医方式选择“校外医院就医”的显著性因素。

六、结论与建议

文章基于南京市六所高校的调查数据,通过相关计量模型的检验,对在校大学生就医方式选择意愿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主要结论如下:

家庭人均收入、校医院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校医院医生的业务水平、校医院的医疗设备情况、校医院医生数量、以往就医经历和自负医药费金额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就医方式的选择意愿,具体是:相对于参照类别选择“等待所生的病自愈”的就医意愿来说,校医院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校医院医生的业务水平、以往就医经历和自负医药费金额对于在校大学生就医方式选择意愿属于其他类别有着相对概率为正的影响,家庭人均收入、校医院的医疗设备情况和在校医院医生数量对于在校大学生就医方式选择意愿属于其他类别有着相对概率为负的影响。

并且,经比较可以看出校医院的服务态度、医生数量和以往就医经历对在校大学生就医方式选择意愿发挥着相对较强的影响作用。此外,文章分析认为,尽管许多受访学生对校医院拥有些许不满,但由于校医院距离最近、手续最方便、费用最低廉、可以报销费用等不可比拟的优势,“有病去校医院”仍然是不少大学生的最终选择。

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文章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力度改善高校医院的诊疗环境,提高校医院的诊疗水平和服务水平,更新医疗设备和药品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要根据学校在校生人数合理配置医生、医疗设备等医疗资源,避免医疗服务的供需出现矛盾。

2.视具体情况提高在校大学生就医费用的报销比例,对于家庭拥有困难的大学生提供看病补助,视患病严重程度确定补助的力度和金额。

参考文献:

[1]刘丹,刘志凤,薛钢.医疗保险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调查――基于江苏三所高校的调研数据[J].法制与社会,2010(28):181-182.

[2]刘希洋,芦哲,张洵,段玉慧,王雨恬.高校校医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11):124-126.

上一篇:心理健康手抄报题目范文 下一篇:虎年短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