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散文朗诵范文

时间:2023-09-28 22:29:04

配乐散文朗诵

配乐散文朗诵篇1

一、元旦迎新活动内容:

1、教师广播操比赛:具体安排见广播操比赛方案。

2、“品味书香”教职工新年朗诵会(个人赛),朗诵内容为诗歌、散文或经典的精品美文均可。

3、“明天更美好”教职工卡拉ok演唱比赛(个人赛),演唱内容不限 ,只要是积极健康的歌曲均可.

二、参赛方式:

1、新年朗诵会每个年级组选派1名教师参赛,时间安排在2010年12月24日(星期四)上午9:50准时开始比赛,地点在学校三号楼五楼报告厅。

2、集体卡拉ok演唱比赛要求每个年级组选派1名教师参赛,时间安排在12月28日(星期一)下午4:50开始。比赛地点:学校三号楼五楼报告厅

三、设奖方式:

1、按团体总分设团体奖,团体奖设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若干名。

团体总分由教师广播操比赛、新年朗诵会、卡拉ok赛三项按一、二、三等奖分别计5、3、2分。

朗诵比赛和卡拉ok演唱比赛分别设奖: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若干名。

2、评委:

新年朗诵会和卡拉ok比赛评委由各年级组选派一名教师担任评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分为选手得分。

四、评分标准:

(一)朗诵比赛评分标准:(10分)

1、内容(2分):所选作品内容积极、健康,朗诵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

2、语音(3分):普通话标准、流畅,音色优美、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3、技巧(2分):朗诵感情丰富,起伏处理到位,动作表情协调自然。

4、配乐(1分):配乐选择符合作品意境,音乐节奏与朗诵节奏基本协调。

5、仪态(1分):表演落落大方,精神饱满,台风端正。

6、脱稿(1分):全文背诵。

(二)卡拉ok演唱比赛评分标准:(10分)

1、选曲健康,积极向上; (2分)

2、演唱连贯、自如、完整,咬字、吐字清晰,音调、节奏准确,能正确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2分)

3、准确掌握歌曲的风格、特点,有较强的表现力,能做到声情并茂,富有艺术感染力。(4分)

4、着装大方得体,台风端正,展现教师的良好风貌。(2分)

五、其他要求及安排:

1、各年级组长于12月22日上午将参加新年朗诵会和卡拉ok演唱比赛的选手名单、比赛内容交教务处,并抽签决定比赛顺序。

2、新年朗诵会如有配乐请将音乐拷贝在报告厅电脑桌面“元旦朗诵”文件夹中,卡拉ok演唱比赛各组自备碟片,或将伴奏音乐拷贝在报告厅电脑桌面“元旦卡拉ok演唱”文件夹中。

3、人员安排:

分数统计:陈久久 汪开春

照相、摄像:陈合利 张映红 张刚军

音响、话筒:王传义 李书兵

舞台布置:美术教师

节目主持:刘 妮 张荣荣 方 华

配乐散文朗诵篇2

诗歌本身具有的节奏、韵律感使得它与音乐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我国早期的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实际表演中,诗歌总是用来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的,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音乐对于诗歌诵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感动听众、使韵律更和美等方面。因此,很多语文教师都喜欢在诵读诗歌的时候配上音乐。

首先,配乐诵读不适合反衬,应尽量选择和诗歌情感主题相符合的音乐来伴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很明显是一首节奏缓慢、情致绵长的诗歌,如果配上雄壮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或者像今年世界杯主题曲《旗帜飞扬》那种激情四射的背景音乐,不读的大脑晕厥才怪,还是老老实实地从班得瑞演绎的轻音乐《梦花园》中选个曲子吧。当然,可以选别的曲子,但是韵律一定要和谐。再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配上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或奥立维尔・图森的《海边的星空》,也可以配上中国的古筝名曲《彩云追月》的前半部分。

其次,配乐诗朗诵的时候,要注意诵读和音律和谐。背景音乐找好了,不见得就能达到配乐朗诵的最佳效果,这个需要对照音乐好好练习。不然,如果读的节奏和背景音乐格格不入,就会感觉像有人老在打岔一样,搅得心烦意乱,血流加速。有的教师说,课上短短的时间,给学生配乐的话大多是起来就读,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要相信学生的乐感,他们的乐感比教师想象得要好;第二,教师要课前练习好,给学生做好示范;第三,不妨多给他们点时间,多体会几次,多练习几次,酝酿好了再起来展示。其实,如果坚持的话,平时多练习几堂课,再配乐朗诵的时候,学生就轻车熟路了。就像江南水乡的船娘们,乘着小船在绿水中荡漾,假若给这美景再添点歌声,那么糯软香甜的俚语民谣随口而唱,自然听得如醉如痴。

再次,诗歌诵读品味和配乐之间的主次关系一定要分清,可不能在课堂上一味杂糅。乐助诗兴,琴添茶韵,但是诗还是诗,茶还是茶,可不能喧宾夺主,变了味。具体要求如下:其一是背景音乐声音小点,可比似有若无大一点即可;其二是该伴的时候伴奏,不需要的时候就停下吧。曾经有个教师在讲公开课的时候,整堂课一直有音乐在当背景,初听如天籁,再听如嚼蜡,最后只觉耳中有万只蚊蝇齐飞,直是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还有个教师在一堂课的背景音乐上,连换了好几个曲子,而且风格还不大一样,把上课之初好不容易营造的氛围冲淡得七零八落,意境全无。配乐,只是辅助,不能成为课堂诗歌阅读教学的主体。

当然,纯粹的诗歌朗诵晚会除外,这个时候诗歌和音乐的主次区分不是那么清晰,应该是水融的。就像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的《新年新诗会》,细细揣摩,会很有收获的。虽然教学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诗乐融合得那么好,但是通过音乐把情绪带入诗歌,把情感烘托得更浓郁,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这些方面还是能做到的。

配乐散文朗诵篇3

一、朗诵是形象化的白话表达进程

其一,经过言语窍门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改变,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维豪情和爱好,有板有眼地表达出来,也能使言外之意潜在的意义溢于言表,还能够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许底子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情出来。我在执教《智取生辰纲》时,紧紧围绕杨志“急于求成、我行我素、不善交流”的性情特点,捉住其言语和举措的要害处重复朗诵,如“骂”、“大骂”、“拿了藤条要打”、“喝道”等言语,加深了学生对杨志性情的的了解和知道,天然地了解了杨志失利的缘由之一。又如学习鲁迅的《故土》时,同学们对灰堆里的十多个碗碟究竟是谁埋下的争论不休,最终仍是回到课文里细心朗诵,重复读,从“自从” “本是”“必”本人很认为功”里发现了蛛丝马迹:应该是杨二嫂陷害于闰土。

其二,朗诵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维内容的了解。朗诵是掌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法,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我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紧紧围绕着两小儿“辩斗”的主要内容打开朗诵,经过学生自读,扮演读,教员感同身受地参加学生的扮演读,使讲堂高潮迭起,情味顿生,教材的主要内容在朗诵中被学生牢牢记住,而辩斗的口气把孩子们带进了实在的情境,似乎回归远古,无需多讲,文章的意思已经在辩斗中天然深化到孩子的心灵深处。

其三,经过朗诵能够看到作者的心机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关于文章的妙处只要经过重复朗诵才干体会到,如《孔乙己》中主人公最终一次到酒店喝酒,是“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其间的“下”“对了门槛”就很值得玩味。教育时我捉住这个细节,让学生重复朗诵并谈感触,很快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包含在里面的怜惜之情;孔乙己背对酒店里的人这一姿态一起也暗示着他的生命行将走到止境。

其四,各种语文常识、技术也只要经过重复的朗诵,在不断的言语感触中体会习得。重复朗诵便于回忆。回忆、背诵是向大脑输入信息,贮存常识财富,这是学语文的根底。其他的语文活动,是建立在这个根底之上的。没有根底,一切都成了海市蜃楼。例如经典古诗文具有特定的节奏感、韵律美,言简意丰,文化底蕴深沉,朗诵尤其是吟诵能让学生在不经意中体会一些雅词好句,培育语感。

二、朗诵仍是培育说话才干和写作才干的有用办法

朗诵有助于进步口头表达才干。读书时就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了,便能堆集词汇,了解句型,简练言语,标准白话,能培育正确、流利、明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气。朗诵还利于进步书面表达才干。由于“读”是条件,“读”是承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置加工。若是没有信息,处置信息就无从谈起。当背过的东西,写文章时若能用到它,便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我想孩子们为什么写文章不能细致入微,对话描绘不符合人物性情,是不是与朗诵欠好有联系呢?

三、常见的几种朗诵办法及效果

美读,即表情朗诵。这种朗诵办法往往需求教员创设情境,关于言语和意境较优美的诗篇和散文较适宜。教员可播放课文朗诵录音让学生对比感悟。首要放录音,需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维豪情,然后请学生朗诵,对比两者的朗诵情况,能够让学生了解该怎么读,然后体会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触到朗诵的趣味。

分人物朗诵。这种朗诵办法关于戏曲著作和小说中的对话描绘的语段较适宜。它有利于学生对著作中的人物性情和人物思维豪情的掌握。如我教《皇帝的新装》这篇神话时,请七位朗诵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别离朗诵神话中的七位人物的言语,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读到皇帝的新装被小孩子揭露出本相后,有些学生皱了皱眉头,显示出对皇帝的虚伪、愚笨、掩耳盗铃的丑陋行径感到可悲。分人物朗诵也应注重办法的多样化,可让单个男女生分人物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人物读。

伴奏朗诵。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夸姣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诵,能够营建情境,能使学生赶快进入人物,活泼讲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境,进步学生的注重力,有助于了解课文内容。进行伴奏朗诵时,应注重乐曲的意境、格谐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和谐。愉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般配,消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般配。伴奏朗诵的乐声不能太响,避免发生负面影响。

吟诵,即背诵。这种朗诵办法更适宜于古诗文教育。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时,教员可需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增强语感,堆集名言佳句,体会艺术魅力,熏陶思维情趣,进步审美才干,养成典雅气质。

高效率的朗诵课应是耳听、眼看、口读、脑想,“全频道”式承受、“多功能”和谐、“立体”式浸透。语文教员在授课程序设计方面要统筹教材思路、教法思路和学法思路,充分考虑“听、说、读、想”的最优化组合,及识记、了解、使用、剖析、归纳、评估的相机交叉。尽可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活跃的振奋情况,包管聚精会神而又轻松愉快地读好每一课。

其他常用的朗诵办法还有下列几种:1,范读;齐读;3,自在读;4,伴读;5,轮读;6,接读;7,领读;8,交互读;10,指名读;11,抽签读;12,凹凸音读等等方法。

总之,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保证时间,让孩子多读;要教给朗读的基本方法,如停连、轻重、快慢、语调、节奏等基本技巧,让他们会读;还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乐读。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感才能一步步增强,言语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配乐散文朗诵篇4

在此,主要就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和文言文的诵读教学,阐述一些看法。

一、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在诗歌教学中,应以诵读贯串整个教学的始终。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语言的结构和规律,理解课文的词句和篇章,领会语言的感彩,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中来,并使之受到思想教育。通过诵读,还可以测试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起到检查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语文的成果。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十分注重反复诵读,不仅形式多样,有集体朗诵、个别吟诵、整体篇章的朗诵、局部句子的吟诵等,而且按学生熟练的程度,分为正确的诵读、流利的诵读、理解的诵读和有表情的诵读等。为了使学生达到正确的诵读和流利的诵读,采取了放不配乐的录音,来规范读音和节奏;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地诵读和有表情地诵读,采取了放配乐的录音,来促进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并使之受到感染。诵读是读诗的基础,“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有所感知,有所领悟。

二、诵读在散文教学中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诵读教学,要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感知性诵读到理解性诵读,进而达到研究性诵读、创造性诵读。古人云:“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意象,所叙述的事情,所抒发的情感,需要师生在教和学中,通过一边诵读、一边思索去感悟。因此,针对散文的诵读教学,要努力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紧紧抓住作品的文眼来诵读,认真体会散文的感情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成篇的脉络。

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首先是教师范读,给课堂定下感情基调,同时起到示范的作用。本文开篇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最能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文眼。接下来是学生诵读,方式很灵活,可以是整段读,也可以只读一句话,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诵读时是怎样处理的、或有何感受等。这样,在诵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诵读,学生可以发现作品里交织着的情感变化就是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三、诵读在戏剧和小说教学中的作用

曹禺的《雷雨》是传统的戏剧名篇,诵读教学可以抓住戏剧文学适合表演的特点。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外结合文艺活动让学生自己表演,由此来展现舞台情境,理解戏剧人物的感情。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通过别人的诵读或表演,弄清主要剧情,对戏剧人物、戏剧冲突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戏剧人物语言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潜台词,教师要提醒学生反复诵读,反复揣摩,反复体味。诵读的难点,在于幽怨伤痛的心情与平静陈述语气的分寸的把握,二者要兼容,恰到好处。

就小说的欣赏而言,其诵读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品味语言上。选择精彩片断诵读,要注重品味语言,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教学鲁迅的《祝福》时,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了诵读。诵读课文四处描写祝福的景象,研讨典型环境对祥林嫂悲剧性格所起的作用;背诵课文三次对祥林嫂眼睛等的肖像描写,探究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

四、文言文的教学更应重视诵读教学

文言文比现代文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在诵读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包括诵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诵读作品,从而提高诵读水平。需要指出的是,诵读需与会意密切结合,从而疏通文意。

配乐散文朗诵篇5

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配乐散文朗诵篇6

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读”的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关注实在太少,它的重要意义还远远没有被教师和学生所认识。首先,朗读在地位上无足轻重,它常常成为讲课的点缀和附庸:时间有余,朗读来凑,朗读时补白者;观摩课,朗读是表演者;需要起承转合,朗读又要成为过渡与衔接者……朗读,似乎永远是可怜兮兮的配角,似乎是教师授课时的一名小卒,永远走不出教师所控制的领地。其次,朗读内容失衡,形式单调。不知是谁的规定――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享受被人朗读的权利,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则统统靠边。仍然是不知谁的规定――大合唱形式的齐读一统天下,到了公开课、观摩课,“胸有成竹”让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表演“独唱”,至于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则坐在被遗忘的角落,无法品尝朗读的倾心投入带给他们学习语文的快乐体验。久而久之,他们便形成过心理定势:朗读,只是优秀者的表演而已,与自己无关;“大合唱”时,只需张开嘴,顺势配合,造成声势就行了。再次,朗读指导乏术,朗读水平低下。这是令人忧心忡忡的现状。有的语文教师本身朗读水平就不高,又缺乏一定的理论积淀,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朗读的功用呢?笔者归纳了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几种方法,以飨读者。

一、诵读

适用于散文和小说教学中。例如,《我与地坛》一文,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人应该怎样看待生命的苦难,一切不幸生命的赎救之路在哪里?由于学生不同的经历,在理解课文折射的生命哲理还有一定距离,所以我在教学中采用诵读法,让学生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去靠近作品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对亲切、洗练文字的真切体验去领悟史铁生是在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经验倾诉给读者,用他的苦难提升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全身心投入的诵读替代了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使学生与一种更贴近文章与作者的方式,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再比如《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先让学生诵读品味,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将意境最美、感触最深的部分在组内进行诵读交流,然后教师播放背景音乐(保罗・莫里哀――俄罗斯专辑Le Sarafan Rouge),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诵读涵泳。叶圣陶先生在《前言》中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了解,而且是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互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诵读就能够将学生引入叶老所描绘的高妙境界,使学生体会了文章的意味。

二、吟读

宜用于读绝句、律诗、词曲以及诔、歌之类的短篇抒情韵文。情感是诗歌的脉络和灵魂,诗歌朗读教学应该把语言格律声调当作情感内容表现的载体,因为诗是用语言声调来建构意向,表现情感、意境、哲理的特殊艺术。这就要求诗歌朗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去领会诗的意境,又要指导学生把诗的思想情感在朗读中尽量表现出来。我个人认为,吟读实质上是一种富有音乐美感的唱读,它不仅能使朗读者进入诗境,品味其中的意蕴美,而且能传播出诗的境界,将听者带入诗人创作的意境中,对后主李煜的词《虞美人》的学习,我采用的就是吟读方法。先按平仄规律,并结合词的内容划分朗读节奏,再找出词的韵脚,然后介绍李煜因为写下这首词惹来杀身之祸的史实,指导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亡国之恨。做好情感和时代背景铺垫后,我先给学生范读,再播放古典乐曲《昭君怨》让学生进行个体品读,进入意境,与作者对话,读出词的意蕴与乐感,品尝言有尽而意无穷之美感。通过这种方法,我认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一次真实的语文体验,提升不仅是朗读能力,更是语文的素养。

三、咏读

宜用于读长篇韵文,如骈赋,古体诗之类。我认为,韵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把握语言的理趣、情致、韵味。这类课文语言上一般都十分雅致、凝练,又不失富丽之风,需要教师在“读”中带领学生体味。王勃的骈体赋《滕王阁序》,结构工稳、大气磅礴、气象万千,朗读素质较好的教师可采用诵读方法,着力在字正腔圆、情感复现、层次分明、抑扬顿挫上下功夫,一定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这是对诵读水平较高的教师而言,诵读水平一般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电教化教育功能,通过网络、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寻找适合于教学内容的多媒体工具,在课堂上播放,同样可以收到不菲的教育效果。

四、讲读

宜用于现代汉语写成的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在语言上,这三种文体较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较为平实,离学生生活较远,所以阅读兴趣也就相对低一些。对此,要充分发挥讲读的特殊功用,达到以下三种境界。一是理解主题,感受内蕴之美。文章的品质不是说教出来的,交流、对话是阐发的最佳途径。字面下的思想内核也是在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间闪现出来的。二是展开想象,激感美。学生一般对这三种文体都有一种“枯燥无味”的感性认识,这和我们的阅读习惯和教学定势有很大关系。语言的美是多层面的,通过讲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议论文、说明文准确、缜密的语言同样是语言美不可或缺的一个类别。教师的讲读要着力唤醒学生审美品格中不活跃的因素,带领学生在这三种文体中发现美、感悟美、激发美的情感。三是辨析语言,臻于艺术美。讲读,可以通过交流与对话的桥梁,领略文章的艺术美。实践证明,许多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说明文从思想性、实际价值层面来看并不算精品,但语言上的艺术美仍使他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利用讲读唤起学生对以上三种文体的学习兴趣,也使我们语文教师提高教学层次。

配乐散文朗诵篇7

一、朗读的意义

本学期选修的教材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古代诗词尤其要重视朗读,养成诵读的习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诵读诗词能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良好的语感,深切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不仅如此,朗读还能大大丰富语言的表现力。通过诵读,文学作品中那些生动的文辞、感人的描写、优美的韵律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朗读教学收效甚微的原因

在现今的教学实践中,师生双方对朗读训练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许多教师习惯大量的讲和练,而不重视朗读教学,不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在学生方面,由于受“考什么就学什么”的思想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影响,他们普遍厌倦诵读,认为费时费力又没有效果。所以,不拨开这些认识上的迷雾,是不可能落实诵读的要求的。因而,应从认识上加强探讨,才有可能建立优化诵读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高朗读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指导学生了解文章背景,理解思想内容,把握诗文的感情基调、情感变化

帮助学生了解背景,理解诗文内容,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前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了解了背景,学生就能知人论诗,容易被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所感染,从而产生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

(二)根据作者的思想情感采用相应的朗读技巧。

朗读的技巧就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把握语速、语调、停顿、轻重音。技巧本身就是为了适应诗文不同思想情感而产生的,它有助于诗文情感的充分表露。可以说,朗读的精彩就意味着理解的深刻。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有效的方法是:

首先,引导学生掌握诗文的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五言诗每句一般有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在进行诵读教学时,注意对句中节拍、句末韵脚和章节间节奏的把握,有利于学生体会诗文的抑扬顿挫之美。

其次,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调的高低不同、语音的长短各异、语意的轻重有别来体悟和表露其中的情感。通过细心揣摩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上的不同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声情并茂地诵读,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在意蕴。通过诵读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周邦彦的《苏幕遮》上阕写景,整体格调活泼,诵读时语调要欢快。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绪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要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感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诗人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心境依然欢畅,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一一风荷举”要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下阕抒发怀乡之情,语调要轻柔,读出如梦似幻的感觉。“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声音轻柔而舒缓。

再次,引导学生诵读的同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一般。通过想象延伸画外之景,通过想象揣摩言外之意。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充实它,丰富它。这样,才能使寓形于声的朗读产生真实生动和亲切感人的效果。比如,杜牧的《山行》这首游览秋山的名作,教吟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时,突出韵脚“斜”字,音调由轻细转为响亮,并配以举头远眺的神态,很能使学生的耳目产生联觉,仿佛真的看到了山上那条弯弯曲曲、一直延伸到山巅的石径。引发学生想象“白云深处”的景观:白云飘浮,烟雾缭绕,忽然有一处小屋出现了,这时学生脸上会情不自禁地露出惊叹、欣喜和向往的神色。学生在“因声入境”中产生联想,产生诸多名山胜景如在目中的感觉,将会获得极大的审美满足。

(三)因“材”施“读”,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

诗歌的朗读:应体现出鲜明的节奏,一般要舒缓一些,因为诗歌的语言非常精炼、含蓄,每个字都有极强的表现力,只有慢些读才能给听者以体会的余地和回味的时间;韵脚要读的清晰、响亮;根据情感发展的脉络读出起伏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出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散文的朗读:要有浓厚的抒情气息,把握好文章的风格,或热情洋溢,或含蓄舒缓,或高亢激昂,或委婉曲折;切忌千文一腔,平板无情。

小说的朗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必备的要素,朗读小说要抓住这三方面,用有声语言表达出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展现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其中,人物对话是小说朗读中要着意解决的问题,既要考虑人物形象的因素,又要顾及到叙述者的身份、地位、场合、交际目的等,应讲究分寸感。

(四)范读引路与学生仿读相结合

根据指导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师范读时,学生可跟着轻轻读,让学生边听边读,体味轻重缓急、语句停顿和诗文感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读书练习的机会。教师范读后请能力较强的学生仿读,其余学生注意听,读后互相点评,对读错的字、添漏字、缺乏感情、语调变音的地方加以指导,然后让学生再范读,起导向引路的作用。

周代,小学和大学(即太学)都开设“诵诗”这门必修课。《礼记?内则》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同礼?春宫宗伯下》云:“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可见当时的学校多么重视对贵族子弟进行诵诗教学。春秋时代,大教育家孔子深知诗歌与音乐对陶冶人的品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平时花很多时间教授弟子们“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据文献记载,他的弟子曾子和原宪吟唱《诗经》中的《商颂》非常出色,所谓“声满天地,若出金石”。不仅如此,孔子还善读《春秋》,曾引得老聃津津有味地聆赏。所以,笔者认为,诵诗教学是欣赏,教学古诗文、现代文行之有效的途径。

诵读是一个言语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直至背诵,不但实现了语言的积累,训练了语感,也同时受到了思想和情感的熏陶,而且还能促进能力的发展。古代的文人墨客,像三国七步成诗的曹植,南朝倚马可待的袁虎,若非平时读得多,背得多,学富五车,怎能才高八斗、文思泉涌?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们,哪一个又读的少背的少呢?有人说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能背诵《古文观止》、矛盾能背《红楼梦》等等,想必并非子虚乌有吧。没有多读多背,哪能写出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事实证明,通过强化诵读训练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基本素质,是古今通用、恒久不变的法则。

既然诵读如此重要,那么就不难想象诵读在“听说读写”几个环节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重视朗读、背诵是当代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今天教者应该好好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过程中,转变更新教育理念,全面认识并理解诵读教学的培养功能,为诵读教学准确定位,意义非同寻常!

配乐散文朗诵篇8

这里应注意的是,深入理解课文,是诵读的首要条件。诵读能力的发展,关键在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诵读能力一般表现为重音、停顿、速度和语调等方面的运用技能。诵读是读者置身于作者地位用自己的口代替作者说话,应用声音语调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发挥读物的感染教育作用。因此,重音、停顿、速度和语调等声音技巧不是超然于读物之外的技巧,它的运用受制于读物的思想感情,是由读物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学生能读准重音、停顿,恰当地运用语调、速度,应是对读物内容

准确感知和正确理解的结果。

我将指导方法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 从语文教材入手,增加背诵的容量

精选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或语言优美,或琅琅上口,如《春》

《济南的冬天》等;或形象生动,动人心弦的文章,如《海燕》;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的文章,如《论美》《敬业与乐业》等。通过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运用规律,放宽眼界,最终解决学生诵读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另外,课本中收录的文言文都是较好的朗读材料,对于培养学生语感有很大帮助。

二、从教师入手,加强教师的诵读示范

聆听出色的诵读,犹如听一首优美的歌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诵读基本功,有熟练的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洪亮流畅、饱含感情的示范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错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诱感共鸣。如在教学文质兼美的文章时,可以由读入手,采用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通过读来整体感知内容,鼓励学生形成个性见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品读,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诵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如:我们可将诵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

三、从学生入手,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新裁,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为加强诵读教学,我们可以对他们加强口头训练,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结合节假日开展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辩论会、故事会等,课前五分钟是长期对学生进行此项训练的最好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多样化语文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调动学生对诵读的兴趣,才能解决诵读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四、从生活入手,向生活学习语文

目前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教育,大语文教育的外延涉及到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听歌曲、赏音乐,甚至标语广告都包括在内,我们提倡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汉语,通过诵读准确、生动、鲜明的精彩诗文,并把这些语言材料消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读入手,带动说写,养成用规范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语文课堂上可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媒体,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看电视散文。欣赏优美散文的经典片段、优秀影片中的经典台词,让学生在认真聆听的过程中感悟诵读的魅力。亦可鼓励学生上网听朗读录音,取其精华。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地运用这些教学辅助工具,感受课外的语言美、情感美。

综上所述,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根本任务在于获得语感,而语感获得的方法就是读。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诵读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也是学习语文的一扇重要窗口,加强诵读必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诵读教学作为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大凡有建树的文学爱好者都有惊人的诵读功夫,更多地将经典作品背诵、积累。让我们提倡诵读,重视诵读,加强诵读,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添加新鲜的营养和血液,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和活力。

上一篇:给老师的一封信六年级范文 下一篇: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