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和《哥斯拉》音效配乐比较

时间:2022-10-20 11:28:03

音效是电影的有机结构ぜ霸诹讲坑捌中的气氛和烘托作用

电影中的音效,是音效配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影中的有机结构。它通过演奏录音技术与对白合成一条声带,随电影放映而被观众所感知,起到营造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电影刚诞生的时候受技术限制还是无声默片,为了弥补无声片的缺憾,放电影的同时用唱机播放音乐,甚至招来配音演员在现场配音,但是再好的配乐也不能弥补天生的不足。那么,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作为影片场面背景的各种声音效果,也就是所谓 “环境音响”。

从声源来看,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自然环境中的声音,大到风雨雷电,山呼海啸,细如虫鸣鸟语。像《2012》中的巨型海啸、火山爆发、冰川融化,这些声音给人逼真的现场感受和震慑人心的气势。第二类则是社会环境中的声音,和自然环境声音相比,它要更加复杂,除了诸如汽车、门窗等物品发出的声响外,还包括了作为背景音响出现的人声和音乐。如《哥斯拉》中,大哥斯拉穿过纽约市区时,人们尖叫声,市长演讲的嘈杂及警笛声,这些看似平常的声音,却对人的心理造成暗示,制造了观众紧张情绪。

环境音响最基本的作用是营造一种真实听觉空间的手段来应用的,环境音响参与到影片的叙事当中,更多时候是营造一种气氛,烘托某一场景的情绪基调。这时,环境音响无形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情感表现手法,推动着人物心理的发展变化,也打动着观众的心灵。《哥斯拉》中的核试验爆炸,一只产于南美的大蜥蜴受到了强烈的核辐射,变成一只雌雄一体的庞然大物时的声效,对观众的听觉冲击,以及引发人们的反思无限制开发地球的后果是显而易见。再如后,哥斯拉作为背影穿过纽约某写字楼的声响,代替了人物尖声,随后,它给媒体员工的震撼是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这些情景再折射到观众的心里,感同身受。

显而易见,两部作品中,《2012》的音效更加宏大,丰富。在1400个特效,尤其是CGI电脑特效后的繁琐音效,远远超出《哥斯拉》数量和内容。火山、105级的地震、数千米高的海啸交替而来,火球岩浆满天飞,巴西耶稣像垮塌,美国洛杉矶沉陷,喜马拉雅山被淹没等背后的音响效果,让你的耳朵深深颤栗于地球的悲壮。与此相比,《哥斯拉》中飞机引擎、哥斯拉脚步声、直升机呼啸的听觉冲击显得小巫见大巫,音效不如前者丰富,相对单一些。

配乐在两部影片中的抒情性、は肪缧院推氛方面的作用

(一)电影配乐中的插曲

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节奏和音乐语言,来表达这些节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场景。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对电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电影音乐是在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电影音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现代音乐体裁。电影音乐也不像一般供音乐会上演出的纯器乐曲和舞台演出的歌剧音乐、舞剧音乐那么夸张和程式化。

现实性音乐包括在电影生活场景中出现的各种音乐(或歌曲)。这类音乐(或歌曲)都是由剧作家、导演事先在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中安排的。由作曲家专为电影创作的,着重表现画面中所没有或不能表现的剧中主要人物的动作,特别是心理活动。人类习惯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感受客观事物。结合音乐的听觉形象,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象的立体感。音画结合可形成“四维时空”的运动着的立体感。例如在《2012》中人们面对“方舟”不能搭载更多的人时,这种困难在音乐声中预示着希望和良知,而在《哥斯拉》中时不时地有管弦乐响起,预示着隐藏的或仍未发现的小哥斯拉将被找到,延展戏剧情绪。

音响还有扩展画面空间容量的表现功能,包含“外延”和“内涵”。一是从“外延”上扩展。用画面外的“内在音响”的产生的听觉虚像,让人“似乎看到”另一个空间的情形。比如在《哥斯拉》中,哥斯拉并未出现,但是在纽约市街道的脚步声,市长演讲时桌子的晃动和会场维警察持秩序的安静声音,在人们的内心视象中,空间比画面中展示的范围“扩大”了。

二是从“内涵”上的扩展。画面的空间范围并没有“扩大”,但它的内部的张力增大,力度、密度增强,让人感到空间中的“拥挤”“紧张”“透不过气来”。在《2012》中,才上过几节驾驶课的“准后爹”开着飞机面对将要撞上的迎面山峰,飞机的轰鸣及音乐声令观众紧张,捏一把汗。《2012》中常有铜管、弦乐齐奏,音乐很好地把握住了影片真正的主角――人类的免疫力及人类的存在和延续。

(二)电影配乐中的主题曲

主题曲对一部电影来说很重要,可以和电影融合在一起,对电影起到点睛之笔;也可以单独存在为听者欣赏。或许多年以后,人们已不记得这部电影,但主题曲却让人难忘。哼起主题曲时,电影又在脑海里重放。《哥斯拉》与《2012》同为灾难性题材的电影,音乐在情绪高度飞扬的状态之下,达到了最大情绪的期待与满足。电影配乐的传统做法就是希望剧情的最高点就是音乐的高潮。这种音乐是在写一种情绪和气氛,而并非是单纯地强调音乐与角色间对话的结构。这二者电影配乐的相通性在于同是煽情圆号的英雄主义,在撕心裂肺的灾难来袭的同时具有温暖的人性烘托,抓住了震撼、悲伤、顽强的特点。基本上,两部电影的配乐与剧情,具有相互搭配呈现的功能,当能够听到音乐的同时,它应不仅仅是音乐,也有画面上的浮动。它们是独立的灵魂,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跟影片本身对抗,而另一方面却又在帮衬,跟一般的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是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成功的配乐就在于此,这也是两部电影的共通性。

《2012》主题曲Time For Miracles是这位被誉为“Rock God”的音乐天才亚当•兰伯特的作品。不羁的黑发、魅惑的眼线、双手涂着黑色指甲油,已经成为Adam Lambert的标志,这位刚出道便已赢得众多关注的乐坛新星,他用一场又一场演唱会级别的演出,攻陷着每一位挑剔听者的耳朵;他用华丽挥霍的嗓音、激情四射的舞台、阳光灿烂的笑容、善良幽默的品性与摄人心魄的魅力,俘获了无数歌迷的心。Adam Lambert风暴已经席卷而来,这不仅昭告着“Glam Rock”的强势回归,更标志着迷惑摇滚在新流行乐时代的复活和与之融合。

在这首歌里,有灾难演绎到一定程度的极致。在灾难面前,人类生离死别的悲苦,个人英雄主义的壮烈,人性的黑暗与光辉,随着Baby you know that maybe its time for miracles.Cos I aint giving up on love这段音乐,以高亢激昂的形式得以展现,较先前的节奏明显加快,是曲中的高潮部分。而You know that maybe it's time for miracles “你知道也许已是奇迹来临的时刻”,唱得触动人心弦,唱出人类面对灾难时的无奈和希冀。Time For Miracles有个平缓部分,随后速度加快,再平缓,再加快,依次循环。音乐的动机是从半音开始,出现后便转调,有了纠结的情绪,且速度还更慢,会产生很压抑和阴沉。在灾难片中,人们往往因为眼前出现的一切恐怖事件而变得内心恐慌,作曲人一般会以这样的形势扩大这种恐惧心理,达到与电影画面相辅相成的作用。当人们仿佛预见灾难即将来袭时,心中的不安与企盼随着舒缓而又稍带悲怆的音乐开始,一段接着一段,音阶提高,缓慢而不急促,但转音完美得无可挑剔。当地震爆发,大地摇晃之时,音乐高潮来临。起起伏伏与影片发展配合得恰到好处,显得音乐在影片中很整齐。每一句唱词都仿佛弥漫在人们心里,使人们对灾难、对人类的希望充满思索或带着伤感。好的配乐就在于此,它不一定要过于强烈,但是可以让观众跟着起伏,让人整个融入影片中。

《哥斯拉》的主题曲Come With Me是上世纪90年代末Rap界的弄潮儿Puff Daddy(中文翻译“吹牛老爹”)原名Sean “Puffy”Combs的作品,他早在纽约州念大学时就立志当一名说唱乐手,1994年在他个人公司BadBoy创下1200万张唱片销售记录的同时。他还参与许多Hip-Hop组合作品的后期制作。虽然在Come With Me的歌词中,出现的、贫民窟、联合国、牧师等词语与电影似乎并不相干,但歌曲的节奏宛如世界末日的脚步声,渐行渐近。

同样是电子合成乐的Come With Me(哥斯拉),使用了架子鼓,这是与Time For Miracles(2012)最大的不同。鼓点的落下给予人一种灾难袭来之后的重创,是来不及述说的一种悲怆与凄凉,以一种相对较为直接的方式告诉给观众。即便没有看过电影的人,只是凭听它,就能感受到那种心理极度紧张和慌乱的节奏。这段音乐其实具有重要的表演角色,它能让你预知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节奏的张弛有力使得剧情更紧凑更具连贯性,且加强了导演想要的感受。鼓点的使用也是一个亮点,它是放大后继续夸张的雨点敲击石板的声音,接近一种自然状态,接近人的声音。它与电子乐的配合,就有了自己的特有性质:上下起伏很大,或两个音贴合得很近,还有音高差距很大的滑音,能造就一种急促呼吸的节奏。

《哥斯拉》也有进阶性和过渡性,但曲子开头就已呈现出急促,恐慌不安,没有具体的旋律性歌词,以rap说唱形式为主。这种概念性的音乐,没有所谓针对剧情长短而编写的节奏可言,这种音乐犹如放入一种颜色进去慢慢渲染,它可以从任何一段剪接进入,它主要是起种强调作用,有悲伤但又有点轻快的感觉。可以把它想作是一种美,但也可以是种悲,是同时存在的。有时音乐的情绪还未走完,画面就换了音乐就会跟着被切断,但二者糅和出来的悲怆重金属乐也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主题曲与影片内容相当契合,仔细听,会发现影片内容和音乐节奏亦步亦趋,跌宕有致。这也是电影主题曲和一般配乐的区别,既与影片相关,又可以独立存在。

[参考文献]

[1] 鲁涛.影视语言[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2][挪威]彼得•拉森.电影音乐[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3] 韩j.2012世界末日又是一场末世预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

[作者简介] 周勇(1972― ),男,陕西西安人,硕士,榆林学院艺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心理学。

上一篇:《2012》的生态学警示分析 下一篇:浅析《红磨坊》中的音乐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