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3 02:13:48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篇1

张丽钧

在新疆的高昌故城,我们的参观团遇到了一群推销小铃铛的小姑娘。小姑娘都是六七岁的年龄,个顶个那么漂亮,大眼睛忽闪着,浓密的睫毛让人生出检验一下真伪的欲望。我买了一个小女孩的铃铛,其他的孩子立刻“嗡”地围过来,强行将她们的铃铛往我手里塞。我说我要不了那么多,她们却一定让我要。我十分无奈,只好将包里的口香糖送给了一个粘我最紧的女孩。女孩接过口香糖,用浓重的烤羊肉串的口音一字一顿地对我说:“你很漂亮!”我听了很吃惊,没料到她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我弯下腰,抚摸着她满头的小辫子说:“你才漂亮。”

小姑娘们继续跟着我们的团队走。拿到口香糖的女孩不停地朝同伴炫耀着,可当同伴向她伸手讨要时,她却把攥着口香糖的手藏到了背后。小姑娘们跟定了我们团里的女士,一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样子。为了斩掉这尾巴,我示意姐妹们送她们一点小食品,于是,大家纷纷拿出了话梅、巧克力,我发现,不论哪个小姑娘,只要一接到礼物,一定会对施舍者说一句:“你很漂亮!”最后统计,我们团里所有的女士(包括最无姿色优势与年龄优势的女士)无一例外地统统收到了这样一句恭维语。

在接下来几天的时间里,“你很漂亮”成了我们团的一句流行语。有人给你递了一瓶水,你要说“你很漂亮”,有人给你开了一下门,你要说“你很漂亮”。有位先生,尽职地为“唱山歌”的女士们站岗,最后博得众姐妹异口同声的一句赞美:“你很漂亮!”那位先生苦笑着,说:“这真是世界上最歹毒、最恶俗的一句赞美语。”

我不知道是谁教会了小姑娘们这句汉语,也不知道小姑娘们在说这句话时是否懂得它真正的含义,我只是觉得满心不舒服,为了这个被贱卖的句子,为了孩子过于讨巧的嘴巴。

我想,贫穷对人心和人性的扭曲是多么叫人惊骇。正义的丧失,良知的泯灭,抢劫,偷窃,行骗,,在所有这些“疾患”当中,都可寻到“贫穷”的病菌。这些“硬伤害”足以让人悲伤叹惋,而常被我们忽略了的“软伤害”更是惹得人泫然泪垂。为了使自己的口腹之欲得到暂时的满足,可以放弃尊严;一旦自己卑微的愿望得以实现,可以违心谄媚。在这样小小的年纪,骆宾王在咏鹅,杜甫在咏凤凰,而这些孩子,却要苦苦修炼功利滑黠、心口不一,为的是在苦寒的生活当中为自己赚取一点点的甜味。

“你很漂亮”,我不要这句刺耳椎心的恭维语,我只希望一个六七岁的女童本真、率直甚至略带一点刁蛮地望着我,用属于自己的声音,和我对话。

昂尼斯的自责

高 低

要谈昂尼斯的自责,不能不先说说爱因斯坦当年的处境及相关情状。

1900年秋天,爱因斯坦虽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但他在那些“正统”的教授们的心目中,乃是一个不安分的“异端”,故而未能留校。在毕业后的这段时间,爱因斯坦为找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而屡屡碰壁。他向德国莱比锡大学的维纳教授、奥斯特瓦尔德教授写信,谋求助教一类的职位,没能成功。1901年4月12日,他还写信给荷兰莱顿大学物理学教授昂尼斯:“尊敬的教授先生,我听一位朋友说,您那儿有一个助教的位置还空着,恕我冒昧谋求这个职位……”希望也落空了。求职连连受挫,并未影响到爱因斯坦乐观、坚韧的天性,以及对科学的探索。1905年,已在伯尔尼专利局当了小职员的二十六岁的爱因斯坦,石破天惊地发表了五篇震动世界物理学领域的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在此基础上又于1916年建立广义相对论),从而改写了人类科学史。

1911年秋,第一届索尔雅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与会期间,那位当初拒绝爱因斯坦求职请求的昂尼斯教授满怀歉意,向爱因斯坦表示了深重的自责:“现在应该由我来给你当助教了!你十年前寄来的那张明信片我还保留着,将来把它送到博物馆去,让后人看看我这个老头子有多么糊涂。”

不难识察,昂尼斯教授的道歉和自责是恳切的、真诚的。不问昂尼斯是否将那张非同一般的明信片送到了博物馆,仅凭他能够不怕“塌台”地说出这番话,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正是在这一年,昂尼斯发现了物体的超导现象,引起世界物理学界的关注)。人对事物的认识,人对人的认识,总是有一个过程,有眼不识“千里马”,也情有可原;其实,昂尼斯也可以装憨――“从未收到过那张求职明信片”――如果爱因斯坦提起此事的话;再说,毕竟是十年前的事了,没准儿爱因斯坦本人早忘了(即使没忘,以爱因斯坦的度量,也未必会提及旧事),你昂尼斯又何苦自讨没趣,挑起旧事。没有人要求昂尼斯教授这么做,这是他的自我检省。以昂尼斯教授的资历和眼光,不可能不知道:其时,任何的人和事,无论好坏,只要与爱因斯坦的大名联系在一起,无异于“载入史册”,而自我揭“丑”,则难免要遗“丑”万年。然而,昂尼斯就是昂尼斯,他果敢而无情地自揭其“丑”,真是“傻”得可以。这就是昂尼斯教授的标格。在我看来,这反倒成了昂翁的一个可敬可爱的闪光点。

设想类似的情形发生在中国:那些一度拒绝过“千里马”的角儿,很可能装得若无其事;或者会刻意辩解一番,叹一叹苦经和自身当时的为难之处;甚或还会有人把自己打扮成伯乐,说是早就发现对方是一匹千里马了,只是由于……

这其实已不是在下的设想了,现实社会,种种“巧为人”的角色,我们见得还嫌不够吗!

从爱因斯坦“求职”到昂尼斯“求责”,笔者悟出了一种人文意义上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篇2

附属斯坦福大学的“斌斌培育学校”是美国十佳幼儿园之一。实际上,这个幼儿园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实验学校”,心理学系的教授和博士生以这个幼儿园的小孩为研究对象,来探索少儿心智发展的规律。

斯坦福大学关于儿童心智发展的研究处于全世界该项研究的前沿,深刻影响着欧美国家的幼儿教育,所以说,“斌斌培育学校”并不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他们所采用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基于最先进的少儿心理研究而制定的。

这个培育学校如此有名,自然竞争十分激烈,可是它的招生条件既不考试,也不趁机抬高学费,而是根据报名的先后以及与大学的关系而选择,所以我们这些穷博士生的孩子也有机会进去学习。要知道,斯坦福镇是美国百万富翁最密集的地方之一,硅谷的大老板就多住在此,比如乔布斯一家那时就是在这个镇上居住。假如这所学校一切为了钱,即使学费再高,也会有很多富人送孩子来上。我们当时送女儿上这个学校的时候,一个学期就是几百美元的费用,主要用于小孩在学校的零食和购买小孩活动用品,有困难的家庭还可以减免学费。

1996年,我们一家从南加州来到斯坦福,那时晶晶已经两岁多了,就先给她报了名。等到晶晶满3岁的时候,接到学校通知可以去上。开始的几次,幼儿园鼓励父母留在学校陪小孩玩,等小孩熟悉了环境后,父母就不再需要陪伴了。

我对晶晶的学习过程进行了仔细观察。老师不教他们任何文字、数学,也没有教材,更不让他们买什么书,就是给这些小孩提供各种材料做手工,引导他们种花种草、喂养动物、玩游戏、排节目。与此同时,老师还创造各种机会,诱导小孩用语言表达自己。

我每次去接晶晶,她要么是兴致勃勃地在做自己的工艺品,要么是与别的小孩玩得兴致正高,都要等上一阵子才能把她哄走。总之,晶晶给我的感觉是:在学校很快乐,很喜欢学校,甚至都不愿意回家。两三个月下来,晶晶就能用流利而地道的美式英语,让我这个在美国混这么多年的老爸自叹不如。

认为美国幼儿教育只让小孩玩耍是个错觉

很多人认为,美国的教育只是让小孩玩耍,其实这是个错觉,他们并不是放羊式地让小孩随意玩耍,而是让小孩在“精心设计”的各种环境中,通过动手做东西或者游戏玩耍来培养他们的发现能力、独立能力和交际能力,从而直接或者间接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这所学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即使对于三四岁的小孩,老师就开始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社交能力。老师不强制孩子们一定要做什么,教室里摆放着各种手工制品的原材料,让小孩子自己去选择自己爱做的事。每个小朋友的选择不一样,做出的东西也不一样,很能反映孩子的想象力。所以,半天课下来,小朋友做出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大人孩子都很有成就感。老师只是在一旁帮助他们如何做好一件东西,只起引导协助的作用,并不一定要教他们什么。所以,这学校没有教室,没有黑板,也没有一排排的凳子。小孩子们各自忙各自的,不需要静静坐下来听老师讲知识。

学校的主要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小孩天生的好奇心和自发的学习兴趣。学校的活动注重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孩子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二是老师引导小朋友做活动。所以,老师没有事先规定好的教学任务,更没有什么教材,而是在幼儿园的教室内外精心设计布置各种各样的道具、玩具、材料,让每个小朋友都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室内有制作手工艺的材料、戏剧道具服装、音乐、书籍、字母塑料造型等等;室外则有沙子、水、塑料砖块、园艺工具、攀爬的玩具甚至还有小动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乐趣,而且可以做各种花样翻新的事情。

一切以分数评判优劣的教育,会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非常遗憾,晶晶只在这个学校待了1年多,因为我毕业到新加坡工作,就不得不离开这里。晶晶在这个学校到底学了多少知识和技能,我也看不出来,只觉得她非常快乐,非常喜欢那里的老师和小朋友。离开美国之前,老师还跟小朋友们一起为晶晶举办了一个送别派对。那时晶晶还小,很多事情还不明白,不知道这是跟小朋友和老师的最后快乐,这也意味“告别”了自己快乐的童年,要到一个只重视读书识字的华人社会。

来到新加坡那年,晶晶已经4岁了,我们就在住处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找了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到幼儿园报道的第一天上午,老师就对晶晶进行“智力”测试。先是让晶晶拼写英语单词head(头),因为英语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所以老师首先关心的是小孩子的英语能力。晶晶第一个字母“h”都写不出来,老师用鄙视的眼光看着晶晶,然后用十分不耐烦的口气说:“那你就把你的英文名字写出来。”晶晶在纸上划拉了半天,自己的名字也写得丢三拉四。老师又问了晶晶一些算数问题,晶晶也茫然无所知。就这样晶晶被认为是“智力发展有问题的孩子”进入了这家幼儿园,时常被老师冷落在一边,老师似乎已经看出这孩子将来没什么前途。

你可别说,新加坡这小小的一家幼儿园,老师配备倒是很齐全,英文、中文和算术各有不同老师承担,他们给小孩子正式上课,每天的课程都是排好的,还布置家庭作业。而斯坦福的斌斌培育学校则没有分科老师,一个班只有一个老师负责,外加一些心理学系来做儿童心理研究的博士生一起带着那帮小孩。

华人世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树立“榜样”。晶晶班上一个长得漂亮可爱的小女孩深受老师喜爱,有些女教师还专门给这个小女孩单独买礼物,目的是鼓励其他小朋友向这个姑娘学习。结果,其他小朋友都羡慕得不得了,一帮小孩天天都围着这个小姑娘转。这个小女孩认为晶晶说的英语很奇怪,跟她的不一样,说:“你不会说英语,我不要跟你做朋友。”其他小朋友跟着一个个孤立晶晶。我们想,反正1年多晶晶就该上小学了,也不太在意这些,只希望晶晶白天有个去处就行。然而,孩子从那时起,已经与童年的快乐渐行渐远。

在教育上,新加坡是一个比中国还要传统的地方。这里秉承儒家的传统,很重视教育,从小就让小孩子读书学习,一切以分数评判小孩子的优秀与否,比中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的小孩从两三岁起就被拔苗助长,被早早地灌输了各种知识,也不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否能够理解,更不会考虑他们是否感兴趣,所以很多新加坡的小孩根本读不到研究生,早就不想学习了。即使大学提供奖学金让新加坡的学生读研究生,也很难再提起他们读书的兴致,因为小孩在起跑线上已经输了。

然而,新加坡则有不少人都对自己的教育体制感觉十分良好。就普通公民教育来说,也许他们的这种良好感觉有道理,然而在培养创造力和出大师上,新加坡离世界的距离可能比中国更远。

华人教育的共同特点是,忽略儿童的独立性、自尊心和交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压制甚至扼杀了他们天然的好奇心、兴趣爱好和自我发现的习惯,从小让孩子过着从书本到作业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使他们丧失了童年的快乐。由于忽略了“从动手做事中领悟学习”,所以培养出来的多是只会做作业考试的书呆子。 新加坡的情况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值得每一个华人父母思考。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篇3

英国诗人、讽刺作家理查德・萨维奇在伦敦曾一度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由于缺乏食物,他病得很厉害。幸亏医生医术高明,才得以康复。

医生一次次送来催索诊费的帐单,萨维奇都无法偿付。最后,医生急了,亲自来到他的家里,对他说:“你知道,你欠了我一条命。我希望你有所报答。”

“是的,”萨维奇说,“我欠你一条命,为了证明我对你的诊治不是无所报答,我将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你。”说着,萨维奇递给医生两卷书:《理查德・萨维奇的一生》。

聪明

有个人在交际场合中一言不发,哲学家狄奥佛拉斯塔对他说:“如果你是一个傻瓜,那你的表现是最聪明的;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那你的表现便是最愚蠢的了。”

看电影

丘吉尔有一只心爱的卷毛狗,名叫鲁弗斯。

一天晚上,在首相的乡间别墅里放映电影《雾都孤儿》,鲁弗斯像往日一样,在它主人的膝盖上占据了一个最好的位置。

当影片放到比尔・赛克斯为了摆脱警察的追踪,准备淹死他的狗时,丘吉尔用手捂住了鲁弗斯的双眼并说:“亲爱的,现在不许看了,等会儿我会告诉你后来发生的事。”

高层公寓

贝因哈特(法国一著名女演员)晚年时极喜清静,多住在巴黎的一家高层公寓里,但崇拜者仍不断来访。某天,有位年事已高的崇拜者来看望贝因哈特。他好不容易爬上了高楼,气喘吁吁地来到了贝因哈特的住所,等他稍稍恢复一点体力后问道:“夫人,您为什么要住得这么高?”

“哦,亲爱的朋友,”贝因哈特乐滋滋地对他说,“这是我至今依然能使男人们的心怦然跳快的唯一办法。”

熟悉

美国的五星上将马歇尔当年在一场宴会后,主动提出送一位漂亮女孩回家。漂亮女孩见他开车走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有到达她自己的家门口,便对他说:“先生,你是不是对这里的路不熟悉,怎么车子走了这么久还没有到?”

将军笑着回答说:“不,我对这里太熟悉了,不然的话,我怎么能开车转一个多小时而不经过你的家门呢?”

后来,那漂亮女孩成了他的妻子。

卓别林斗强盗

有一次,卓别林带着一大笔现款走在路上。突然,从草丛里跃出一个蒙面强盗,他威胁卓别林交出钱款。卓别林答应了,并对他说:“请在我帽子上开两枪吧,我好回去向主人交代。”“叭叭”两声,强盗照他的话做了。

“再在我的衣襟上开两枪吧。”卓别林又说。“叭叭”两声,强盗又照做了。

“最后,请您再在我的裤腿上打两个洞,拜托了。”强盗一听,不耐烦地又在他裤腿上给了两枪。

卓别林知道强盗的手枪里再也没有子弹了,便一脚把他绊倒,飞也似地跑了。

可怕的唠叨

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名声大振。在一次宴会上,一位女士坐在爱迪生旁边,无休无止地吹捧身边的爱迪生,最后说:“先生,真令人惊叹,你居然发明了会说话的机器。”

爱迪生摇摇头说:“会说话的机器是上帝用亚当的肋骨在伊甸园制造的,我发明的只是一种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关掉的说话机器。”

不事二主

有一次,马克・吐温和主张一夫多妻制的摩门教徒争论。

马克・吐温说:“一夫多妻,连上帝也反对。”

那位摩门教徒问:“你能在《圣经》中找到一句禁止一夫多妻制的话吗?”

“当然可以,”马克・吐温说,“马太福音第六章第二十四节说:谁也不许侍奉二主。”

正好相反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经常在公园里散步。一次,他来到一条小道上,遇到了一位曾经指责他的作品的评论家。两个人都要通过,越走越近。

“我是从来不给愚蠢的人让路的!”评论家先开口傲慢地说。

“我正好相反!”歌德笑笑,等让在路旁。

总统滋味

有一次,林肯总统在白宫会见某国总统。该国总统个子长得特别高,两个人站在一起,就像两根垂直竖起的炮管。林肯乐呵呵地说:“想不到您个子比我还高呢,怎么样,当总统滋味如何?”

“您说呢?”那位总统反问道,“我感觉天天像吃了火药,总想放炮。”

解渴

英国诗人斯克尔顿,一次赴宴,酒喝多了回不了寓所。于是,住进了一家小客店。半夜,他渴得厉害,大喊伙计要水,但没人应他,又喊自己的马夫,马夫也不在。

“怎么办呢?这样下去可不行!”他灵机一动,大声喊道:“救火啊!救火啊!”顿时,全店乱成一团。他继续喊叫,不一会儿马夫和伙计便冲了进来:“火在哪里,怎么看不到呢?”

“在这,”斯克尔顿指着自己的喉咙,“火在这里面,快给我端水来,浇灭它!”

表演

一次,里根总统在白宫钢琴演奏会上讲话时,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跌落在台下的地毯上,观众发出惊叫,但是南希却灵活地爬起来,在200多名宾客的热烈掌声中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正在讲话的里根看到夫人并没受伤,便插入一句俏皮活:“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应这样表演。”

靴子

有一天,一位外国使者看见林肯在擦自己的靴子,非常吃惊地说:“啊,总统先生,您真伟大!您经常擦自己的靴子吗?”

“是呀,”林肯答道:“那么你经常擦谁的靴子呢?”

赴宴

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笑着说:“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胡说

胡适经常到大学里去讲演。有一次,在某大学,讲演中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生的话。引用时,他就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他写的是:“胡说”。

竞选

里根第一次竞选总统时,在一次竞选大会上,当他大声向人们许诺的时候,一个小孩子哭了起来,小孩子的母亲刚想把他带出会场,里根看到后,对这位母亲说:“女士,你不必把孩子带出去,他的哭声是决不会打扰我的。”“我知道,先生。”女士说,“但你的喊叫打扰了我的孩子!”

距离

富兰克林没有成名以前生活很艰苦,有一次一个富翁想侮辱他一下,于是对富兰克林说:“喂!你看看自己,跟一头毛驴能差多远?”兰克林听后迅速用手量了一下他和富翁之间的距离,他坦然地答道:“近得很,最多只有30厘米!”

跳舞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成名之前,一次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家的舞会。他邀请一个年轻漂亮的贵族小姐跳舞,这位小姐傲慢地看了年轻的普希金一眼,冷淡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

普希金没有生气,微笑地说:“对不起,亲爱的小姐。我不知道您怀着孩子。”说完,他很有礼貌地鞠了一躬。

愿望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问作家肖伯纳:“你现在已经年近古稀,年轻时候的愿望都已实现了吗?”肖伯纳回答说:“年轻的时候,父亲责备我,揪我的头发,当时我想,要是没有头发该多好!今天,我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宪法会议

在一次制定美国宪法的会议上,有位议员说:“在宪法里要规定一条:常规部队任何时候都不得超过5000人。”

华盛顿平静地说:“这位先生的建议的确很好。但我认为还要加上一条:侵略美国的外国军队,任何时候都不得超过3000人。”

不务正业

委内瑞拉总统查维斯的油画画得很好,有几十幅画以高价卖出,他把卖画所得设立了奖学金。一年秋天,在一次颁奖仪式上,忽然有位学生问道:“总统先生,难道你平时没什么事做?不然怎么会有时间画画呢?总统画画是不是不务正业?”

查维斯想了想说:“我平时的工作非常忙,但我坚持每天都拿出一个小时来画画,所以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我想如果我像你们这样天天到学校上课的话,我一定会成为你们中的第一。”

脑袋更聪明

美国政治家霍勒斯・格里利是《纽约论坛报》的创办人。一次在火车上,他看见邻座在读一份《太阳报》,便与他攀谈起来,并建议他买《纽约论坛报》来读。不料那位家伙说:“我也买《论坛报》,不过我买它是用来擦屁股。”格里利说:“噢,只要你坚持这样做,那么用不了多久,你的屁股会比脑袋更聪明。”

草图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帝为什么先创造男人,后创造女人?”撒切尔夫人回答说:“这很简单,任何一幅完美的作品诞生之前,都会有一个粗糙的草图。”

永恒

有一次,一个美国女记者走访爱因斯坦,问道:“依您看,时间和永恒有什么区别呢?”

爱因斯坦答道:“亲爱的女士,如果我有时间给您解释它们之间的区别的话,那么,当你明白的时候,永恒就消失了!”

甘霖

亨利・克莱是位温和的蓄奴派领袖,在对待奴隶制问题上,他被人讽称为“伟大的妥协者。” 但有一次,他在演讲中观点略有变化,便有几个奴隶主想用“嘘嘘”声压倒他的声音。而克莱则向听众们喊道:“绅士们,你们听到这些声音了吗?这就是真理的甘霖撒落在地狱的火焰上发出的声响!”

意识

爱因斯坦的二儿子爱德华问:“爸爸,你究竟为什・么成了著名人物呢?”

爱因斯坦听后,先是哈哈大笑,然后意味深长地说:“你瞧,甲壳虫在一个球面上爬行,可它意识不到它所走的路是弯的,而我却能意识到。”

足够

1930年,德国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做《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

爱因斯坦闻讯后,仅仅耸耸肩道:“100位?干吗要这么些人?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

代表什么

爱因斯坦解释道:“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

“z代表什么?”青年迫不及待地问。

“代表少说废话。”爱因斯坦说。

单身汉

德国杰出的自然学家亚历山大・洪堡德在喀山拜访俄国非欧几何学的创建者罗巴切夫斯基时,他问数学家:“为什么您只研究数学呢?据说您对矿物学造诣很深,您对植物学也很精通。”

“是的,我很喜欢植物学,”罗巴切夫斯基回答说,“将来等我结了婚,我一定搞一个温室……”

“那您就赶快结婚吧。”

“可是恰恰与愿望相反,植物学和矿物学的业余爱好使我终生只能是单身汉了。”

保守秘密

罗斯福任美国总统以前,在海军部供职。某日,一位朋 友问及海军在大西洋的一个小岛筹建基地的秘密计划。

罗斯福特意向四周望了望,然后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

“当然能。”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篇4

打开伊朗地图可见,一条名为扎格罗斯的山脉自西北到东南将伊朗领土一分为二,东北边是大片高原,而西南的胡齐斯坦、霍尔木兹甘省平原悬附在扎格罗斯群山之下,伸往两河流域和阿拉伯半岛。于是,胡齐斯坦就像扁担一样挑起了两河与雅利安文化。一方面,它将波斯文明置于两河文明影响下。雅利安人公元前1500年从里海东西两岸南迁后,受两河亚述文明影响,使用楔形文字,建造华丽宫殿,饰以人面兽身浮雕。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携伊斯兰教扩张之际,胡齐斯坦扼守高原入口,御敌两年之久,最后因一名守军私下皈依伊斯兰教通敌,防线崩溃,伊斯兰文明得以长驱直入征服伊朗高原。直至近现代,支持先知家族的什叶派阿亚图拉们,以库法―巴士拉―纳杰夫三角区为基地,借道胡齐斯坦传递宗教信息,遥控库姆和马什哈德的毛拉们左右着从立宪革命到伊斯兰革命的伊朗政治进程。甚至在两伊战争期间,萨达姆亦以胡齐斯坦为切口向伊朗发动袭击。另一方面,胡齐斯坦也是伊朗影响中东、输出革命的出口。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两河流域实力式微,伊朗趁虚而入,以胡齐斯坦为基地,培训伊拉克什叶派民兵对抗美军和逊尼派势力,扶植伊拉克什叶派政权,并影响叙利亚、黎巴嫩的什叶派势力。所以,胡齐斯坦省虽威胁着伊朗的民族认同,却也是伊朗走向地区大国的跳板。

阿拉伯族人口大省

清晨,海拔骤降,枯山变绿田,油井与椰枣树并立,潮湿的味道扑面而来――我搭乘大巴来到胡齐斯坦。突然,“吱”的一声急刹车,还没等我回过神来,一群羊群从大巴前悠哉悠哉地漫步而过,后面跟着一位头裹花布、着通身袍、脚踩拖鞋的牧羊人――那种只有阿拉伯人才穿的平底凉拖。“这帮阿拉伯野兽”,身边的旅客看了看我,无奈地说道,似乎为外国人看到这般奇景而感到羞愧。不过,胡齐斯坦省却是阿拉伯族人口大省,这趟从德黑兰至胡齐斯坦省的大巴也不例外,故此言一出,这位旅客几乎要被周围愤怒的目光活埋。在我随后的旅途中,每每与伊朗人交谈,总有一个主题挥之不去――伊朗人与阿拉伯人、雅利安高原文明与两河平原、阿拉伯沙漠文明的冲突。

“喂,那个中国小伙,苏萨到了,该下车了”,大巴司机向我喊道。苏萨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冬都(春夏秋宫分别位于伊朗的波斯波利斯、哈马丹和伊拉克的泰西封),拥有2500年的历史,据说规模不在波斯波利斯之下,可惜如今几乎荡然无存,仅剩地基。反倒是遗址旁边一座四层高的城堡更吸引眼球:四方形的形状,异于伊朗传统的圆形布局;墙面上的射击孔鳞次栉比,顶层支立着数架火炮。据说,19世纪末法国考古探险队发掘冬宫时,正值伊朗恺加政府孱弱、地方治安恶化之际,法国政府便修建了这座城堡,驻扎武装力量防止出土文物被部落武装盗抢――当然,文物最终归了法国。

在冬宫对面的河边,是犹太先知但以理的陵墓。但以理曾利用大流士一世国师的身份,为以色列地区犹太人争取利益,亦是犹太人与伊朗人友谊源远流长的见证。他去世后,前来朝觐的犹太人络绎不绝,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可惜,蒙古入侵后,但以理的棺椁下落不明。如今,但以理的陵墓上建起了锥形屋顶,大门、双宣礼塔、伊旺则彰显伊朗什叶派风格。由于穆斯林亦接受犹太和基督教先知,加之什叶派认为先知和圣人可替传福,因此但以理陵内的善男信女熙熙攘攘。我问一位守陵人,既然伊朗政府如此敬重犹太先知,为何还与犹太国以色列为敌?这位老先生字正腔圆地回应道:“历史上的犹太民族早就灭亡了。如今的以色列和犹太人是西方为了欺负穆斯林虚构出来的。”

从但以理陵墓出来,我打车前往古埃兰宗教遗址屈高赞比。屈高赞比位于苏萨以南15公里处,是座具有3000余年历史的埃兰宗教庙宇。尽管民族主义者一再强调雅利安人是伊朗的主人,但胡齐斯坦真正的原住民是属于两河流域人种的埃兰人。他们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明,只是公元前1500年被从里海南下的游牧雅利安人征服,而成为今日伊朗(意指“雅利安人的土地”)的一部分。

遗址没有任何商业开发的痕迹,入处口立着块牌子,指明这是世界文化遗产。这里的门票也和伊朗其他景点一样,非常便宜(仅相当于一元人民币)。遗址四周很冷清,我似乎是当天惟一的游客。看门人热情地把我请进简易的售票亭,拿出本子,请我写下姓名、国籍和护照号。估计是怕我误会,他解释说,政府每年拨给古迹的费用十分有限,各景点经费配额直接与外国游客数量挂钩,所以一有外国人前来参观,都务必要记录下对方的信息。我翻了翻本子,发现上次到这里的游客已是三周之前,是一对法国夫妇。

屈高赞比正正方方,原有五层,如今塌了两层半。20世纪前,整座建筑被埋在地下,直至被法国考古队偶然发现。我发现庙宇四周各有一个蓄水池,看门人说,这是祭祀人在仪式前净身用的。这点与伊斯兰教传统很类似,如今伊朗各清真寺庭院中也多设有自来水池,方便穆斯林在祷告前小净。于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屈高赞比成为伊朗宣扬伊斯兰教与伊朗本族信仰一脉相承的例子。站在遗址旁,我不禁遥想起当年古埃兰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景:国王携众祭司沿着台阶环绕上到顶层,向女神奉献祭品……

与“的哥”谈政治

参观完屈高赞比,我打车南下胡齐斯坦省首府阿瓦士,去见几个在Facebook上认识的阿瓦士石油大学学生。一路上,司机不停地谈论政治。看到路边林立的油井、天然气井,他摇摇头叹气说:“你看看那些忙碌的工人,他们在家里反而用不上天然气,每天挨冻。”

“那天然气去哪了?”

“全卖给土耳其这样的邻国了呗。然后把赚到的美元放进真主党、叙利亚,还有一些非洲国家的钱包,搞反以活动。反正就是不给伊朗老百姓。你说阿拉伯人跟犹太人的破事,伊朗瞎参与啥?”

“看来你也不喜欢阿拉伯人”,我笑着说。

“他们就是帮没文化的牲口。哞~哞~”,他又用手指了指脑袋,“钱多了没事干,就琢磨恐怖活动。”他叹口气接着说:“可惜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连他们也不如了。瞧人家沙特,政府把石油收入全分给老百姓,当地人基本不用工作,每天在家喝茶念经抱孩子。”

到了阿瓦士汽车站后,我换乘本地出租车,前往卡伦河岸。这次的司机是个阿拉伯人。我先用阿拉伯语问候他,然后用波斯语与他聊天。他摇摇头,问我:“怎么不学阿拉伯语?那也是联合国语言之一。波斯语算啥?最多是阿拉伯语的附庸。”此话倒是不假,在伊斯兰教的征服下,如今波斯语的半数词汇源于阿拉伯语,仅保留了印欧语系的骨架。不一会儿,话题又不可避免地转向了政治,司机滔滔不绝地谈论胡齐斯坦阿拉伯区独立梦想,抱怨阿拉伯人所受的不公待遇。看来,即使在伊朗这样的宗教国家,民族认同也渐渐高出了宗教认同。

“别担心,这儿是南方,比北方开放”

到了卡伦河岸,我的四个伊朗朋友早就铺开了甜点饮料在此等候。我与两位男生拥抱亲颊,一位半搭着头巾的女生主动与我握手,而另一位女生头巾裹得严严实实,只是对我点头笑了笑。他们四人是两对情侣,读的都是工科,但是很关心文化和政治,用当地话来说,他们都属于“罗尚费克勒”(思想闪光的人),也就是“知识分子”。

我们围坐下来,其中一对情侣相互依偎着,好不亲昵。“这成么?”我怯怯地问。那名叫哈迪斯的女孩将一只手吊在男友马苏德的颈上说:“按理说不成。不过别担心,这儿是南方,比北方开放。”另一对情侣中的男孩子苏鲁士问我:“对伊朗观感如何?”我老老实实地答曰:“百姓不错,其他的不好说。”他哈哈笑道:“所有国家都这样嘛!由于我们政府一些言行,地球人都把我们当成。但实际情况你也看到了。其实我们本质上不是伊斯兰国家,我们从语言到饮食再到衣着,都属于欧洲文明。”

这话一点儿都不假。波斯语是印欧语言,懂英语的人掌握起来很快。伊朗上流社会吃西餐、穿西服,礼仪举止宛如英国绅士。伊朗文化人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喜爱与伊朗有关的西方事物。我与苏鲁士相识,正是因为我们都爱读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的作品。苏鲁士喜欢伯林,是因为伯林曾与伊朗知识分子贾汉贝格鲁对话(该书译本已在中国出版,即贾汉贝格鲁所著的《伯林谈话录》)。而尼采也因《查拉斯特拉如是说》而广受伊朗人追捧,尽管这本书的内容与伊朗传统拜火教祖(音译为查拉斯特拉)没有半点瓜葛。

苏鲁士的女朋友、衣着保守的萨摩娜并不赞同男友的言论:“我们是伊斯兰国家。但政府那套政策不代表真正的伊斯兰教。先知和伊玛目们的言行表明,伊斯兰教应该是自由的,而不应规定人们该穿什么不该穿什么,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哈迪斯穿得开放,但我们依然是好朋友。苏鲁士很世俗,但人很好,所以我选他做男友,没有任何问题。”

“你看你,又喜欢上愚昧的阿拉伯人和他们那套东西了。”苏鲁士对萨摩娜笑道。

萨摩娜涨红着脸说:“我不喜欢阿拉伯人,我只喜欢追求真理。知道其他民族有能力通过间接方式了解神,唯独阿拉伯人愚昧,才把圣人降到阿拉伯人中间启示他们,并用阿拉伯语写成经书。”然后她对着我说:“当然,你现在看到,政教合一既毁了政治,又毁了宗教。不过这不是伊斯兰教的错,而是因为我们继承了伊斯兰教到来之前拜火教文明的政教合一这个负面遗产。”

我把话题转向了生活:“你们对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出国读书。”马苏德说:“可惜因为制裁,里亚尔贬值,出国的希望很渺茫了。”哈迪斯安慰他:“留下来也好。伊朗今天陷入这般境地,就是因为最优秀的人才不堪政治压迫,全跑到西方,结果政府落到一帮烂人手里。”

“所有的伊朗人都是爱国者,没人愿离开故土。可有良心的人留下来还有活路么?”苏鲁士冷笑着说。

我问两个女孩对家庭婚姻的看法。萨摩娜说:“在读大学之前,我觉得生活就是结婚生孩子。可是现在我的想法变了。要在伊朗社会活得有自尊、有自信,我们这样家庭背景一般的女孩子必须有知识、有事业。至于结婚的事,苏鲁士很西化,不喜欢结婚。我很爱他,实在不行,等苏鲁士服完兵役,我们一起出国同居。”

苏鲁士抬起头看着她。萨摩娜话锋一转:“当然,现在同居不行。两个人还没毕业,还没有工作。而且,我妈妈是传统的人,如果我不经同意就跟男孩子同居,她会伤心难过。”

哈迪斯摇摇头,说:“这个社会跟西方比还很保守,结婚还是安全些,对你也有保障。”

……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篇5

当爱成了控制之爱

一个孩子的出生对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那个娇嫩的小生命一落地,就几乎占据了母亲的全部关注,成为邻里之间谈论的永恒话题;那个一贯坚强的父亲抱着这个代表生命延续的婴儿也开始眼角湿润,喃喃低语。

凝视着这个家庭的“VIP客户”,父母对未来充满了幸福的憧憬。

在爱的期盼中,孩子逐渐长大了。也许是这个爱太浓了,也许期盼太高了,也许是父母需要弥补的缺憾太多了,其结果就是父母计划按照自己的设想塑造出一个关于孩子未来的完美人生,这时我们把这种爱叫作控制之爱 。

“我还不是为你好?”

“爸爸妈妈还会害你不成?”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你懂什么?按我说的做!”

这时,孩子身上像有一根绳子被父母牵在手里。也许,是父母希望孩子少吃苦,也许是父母希望儿女少走弯路,也许是父母觉得孩子还不够成熟,总而言之,孩子的一切都要由父母来做主。

小张是个24岁的新员工,他苦恼于不知道该如何与同事建立关系。在聊天中,他透露了自己儿时的生活状态:爸爸是个军人,在家中也像在部队一样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他人。小张从小就成了邻居、老师眼中懂事的乖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小张作为“别人家的孩子”屡屡成为同学父母教育自己孩子的榜样,他为了维持父亲的骄傲也越来越会观察父亲所发出的任何信号,以迎合的态度来满足父亲的种种期望。直到今天,努力和其他同事建立良好关系的他却被同事们疏远,因为他们感觉小张“很假”。小张感到非常委屈,“我只是希望他们喜欢我,我不知道是我哪里做得还不够好”。

以控制为名的爱容易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极端的结果是把孩子培养得如同牵线木偶。孩子丧失了自我独立的能力,一旦远离父母屏障的保护,就像没有安全感的幼儿,在野外瑟瑟发抖。父亲的强势,让小张习惯了依附。从小到大,上学、报考学校、来到单位这些事都是父亲做主,他已经习惯了别人告诉自己怎么做,而忘记了自己想怎么做。另一种极端的结果是因家长过度地限制导致孩子出现报复性叛逆,他们夸大自我的个性,非常强调自己的喜好,出现从“乖宝宝”到“恶魔”的极端转化。

小美自小乖巧听话,可到了十几岁后却变得妈妈不敢相信这还是自己以前那个懂事、乖巧的宝贝女儿了。打扮怪异,浓妆艳抹成了这个青春少女的典型标志,看到妈妈对于自己离经叛道的行为束手无策,小美变得更加横行无忌。其实,小美只是以这样的行为来证明自己长大后的独立,以“恶魔化”的方式来反抗母亲的控制,并且在母亲的无奈、沮丧中体验报复的。

该如何去爱?

该如何去爱?这成了父母们深深思索的问题。

有一种爱叫放手,那么是不是应该完全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在无拘无束中成长才是真爱呢?放手不是放任,而是大手拉小手的关爱。父母是港湾,给孩子提供远行的助力;父母是高山,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能看到更美的风景;父母是一本书,让孩子体味到做人做事的内涵。

孩子如同小树,父母如同园丁,幼儿时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注,父母要撑起一片天,给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建立充分的信任,为以后的成长搭建良好的基础。

孩子慢慢长大,耳濡目染之下,接受的信息增多,父母要逐渐加以管束,修剪枝叶是为了让小苗能够长得刚正。宋・朱熹《〈大学章句〉序》有云:“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时候要先教孩子做些基础的事情,养成勤劳的习惯,教会孩子基本的礼仪,培养他们担负起力所能及的责任。

小苗长成小树,园丁不再呵护备至,但需定期巡视,关注小树的成长,防止小树长歪。成长就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在一次次的超越过程中,人的自身会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提高。

当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园丁就很少关注了,其将独立面对自然的洗礼,面对雨雪风霜的考验。

那么,从倍加呵护到完全放手之间,父母可以做些什么来表达我们的爱呢?

学会欣赏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与其总夸别人的孩子,不如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新加坡有一部电影叫《小孩不笨2》,在影片中,开始被父亲认为一无是处的成才,因喜欢武打,最终代表新加坡出赛,赢得世界武打冠军。虽有艺术成分,但现实中亦不乏其例,所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喜欢,都有可能做出成绩。欣赏,是种能量,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融洽关系;欣赏是种动力,可以促使孩子更加自信,增强面对挫折的勇气。

所有父母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爱是种能力,邓颖超曾经告诫过我们:“母亲的心总是慈的,但是慈心要用得好,如果用得不好的话,那结果就适得其反。”

关注成长

竞争的世界是残酷的,我们为了在竞争中存活,拼命赶超。在此背景下,我们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有时过分关注了比赛的结果而忽略了体会成长的过程。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唯独爱因斯坦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如果横向与他人对比,爱因斯坦的板凳没有其他同学的作品好,会使他痛苦;而爱因斯坦所采取的是纵向与自己的过去对比,发现板凳越做越好,能发现自己努力后的进步。

“你同学都考90分以上,你怎么才考80分?”会让孩子沮丧。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篇6

一、把握提问的角度,促使学生开窍

生态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而最佳角度则在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采取“一例多问”,即对同一内容从多种角度提出问题,以拓宽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实践证明,同一个问题,由于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所以提问应当尽量避免“是不是”“怎么样”等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力求变换出新颖的角度。例如在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时,为了研究文章的结构,教师一般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在教学时,我一反常规地发问:“这篇课文是由三幅生活画面组成的,每幅画面中都有生动的人物形象。请你找找看,是哪三幅画?”【出示填空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相__(撞),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相__(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相__ (等)。不难看出,前者是按套路来提问的,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而后者别具一格,以学生开窍为基准,能使学生兴趣倍增。

二、把握问题的难度,提高学生认知

提出难易适度,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是营建和谐生态课堂的又一保证。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在未认真看书或未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还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努力之后才能回答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事,往往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1)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2)在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艄公有什么特点?(3)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表现在哪里?到文中画出相关句子。这样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化难为易,使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跃进到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三、把握问题的坡度,创设思维台阶

有位心理专家提出了“解答距”这个概念,即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解答距的长短能反映出问题的难易。一般来说,提问可分为四个级别:所提的问题,学生马上可以回答,属于初级阶段;所提的问题不过是现成“套路”的变化与翻新,属于中级阶段;所提的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属于高级阶段;所提的问题要求学生采用特有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创新阶段。解答距也随之分成“微解答”“短解答”“长解答”和“新解答”四种范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题的坡度,为学生增设台阶,使之能拾级而上,直达知识的高峰。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我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的提问:(1)谁三顾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2)怎么顾的?(3)结果如何?(4)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说明刘备和诸葛亮是怎样的人?这几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提问的坡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随之逐步提高。

四、把握问题的密度,引导准确思路

我们要重视课堂的和谐生态,就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净化语文教学的环境。适度的课堂提问有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路引导的问题,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反之,问题太多,太杂,或者毫无价值,只会浪费课堂时间,不但使学生厌乏,提升不了思维能力,更加吃力不讨好。因此,教学中切忌“满堂问”,应控制提问密度,精化提问质量,将提问与讲授、讨论、自主探究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为学生创设精准有效的思维方式。

五、把握提问的深度,优化课堂结构

生态课堂的问题,提出的应该是相互关联的问题,帮助学生在关联中认识关联,在整体中认识整体,在知识学习中培养思维能力,避免水来土掩的问题应对,使学生走出“问题黑洞”。课上,教者要留给学生充分的心理空间,适当的独立深思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把握好问题的深度,努力构建起优化的课堂结构。现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1)初读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学问题:宋庆龄同志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外形美,而且也认识了樟树的内在美,这为结尾处学习樟树象征宋庆龄的品质作了铺垫。(2)深入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学问题: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为什么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a.我让学生再读课文的第四、五两段,启发学生将“樟树――故居――故居主人”紧密联系起来思考。b.补充关于宋庆龄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从资料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樟树的影子?(3)拓展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不能运用借物喻人手法,选择生活中熟悉的花草树木进行一番外形、品性的描写,并且揭示出它的象征意义呢?可见生态课堂上问题的引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篇7

17岁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尤萨夫扎伊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她的博客激怒,她被枪击,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如此接近死亡。但是,“如果她没有给我们写博客,巴基斯坦的问题可能依然会在黑暗里被隐藏,不被世界所知道。”

实际上,如果没有,马拉拉现在还是学校里安静听课的学生。她跟世界上其他小孩子一样喜欢哈利・波特,她的书包上面就印着哈利・波特的图像。她热爱学习,她读贝娜齐尔・布托的传记,还有奥巴马传记……

但周遭的环境却在2008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斯瓦特地区的控制权,并且禁止女童接受教育。当着许多全国性媒体大人物的面,11岁的马拉拉做了生平第一次公开演讲,质问“怎么敢剥夺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

她为BBC撰写博客,记录每一天的上学和生活。她的博客一开始只登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后来被翻译成了英文,放在BBC的首页进行推广。一夜之间,这个叫“矢车菊”的小姑娘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她的行为也最终引起了的不满――“杀了马拉拉”,据报道,巴基斯坦的狙击手研究马拉拉上学的线路近一个月。马拉拉最终逃过一死出国治疗。

一个巴基斯坦维权女孩倒下去,而一个少女政治家马拉拉诞生了。

2013年7月12日,马拉拉在她16岁生日这天来到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与来自80多个国家的几百名学生参加青年大会。联合国把当天定为“马拉拉日”。她出了自传《我是马拉拉》,并将这本书送给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女王。她现在有了许多的追随者,包括谷歌副总裁梅根・史密斯、歌手布鲁诺・玛斯和宇航员马克・凯利等等

当然,她也面临比从前更多的批评。许多巴基斯坦人认为她是父亲包装出来讨好西方的产品,是“黑色魔鬼奥巴马”派来离间分化穆斯林的特使,甚至有人怀疑,她受到枪击的事件就是尤萨夫扎伊和美国人合伙策划的。

赞誉和诋毁之下,马拉拉比从前更加安静。那个曾经在BBC的博客里写着自己喜欢看连续剧和玩游戏的女孩,现在不上Facebook,甚至没有手机。她很少看电视,并且删掉了iPad上的“糖果粉碎传奇”游戏。她现在更专注于高尚的目标:“我们必须强调全球各地儿童面临的问题,用它突显女童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面临着的问题。”

或许正如BBC的负责人阿默德・汉所说:“她正在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等级论:

最美好的爱情,大多从未成年朱丽叶们开始启程

少女改变着世界,少女的也成就了无数老男人的爱情。当然爱情的故事里不分老幼,的气场上更是人人平等。只不过最美好的爱情,大多从未成年朱丽叶们开始启程。

高晓松显然深谙此道。

高晓松的前妻徐粲金(网名夕又米)是在一次选美活动中与高晓松相识的,当时她年仅17岁。高晓松似乎对其一见钟情,说“她的眼睛脸型长发,符合一切我对美女的标准”。而夕又米的奋不顾身从其文章中也可窥一斑:“当我遇见晓松,我充满热诚拼尽全力去爱。他教会我认识这个世界,为我打开很多扇窗户。对于未来,我曾有无数幻想,想一直陪伴他,想在他老得走不动时搀扶着他的胳膊……”。

然而,童话总是用来骗人骗己的。当高晓松突然提出离婚时,夕又米“像从童话世界被忽然扔进倾盆大雨,浑身湿透。”接下来的一个月,她严重失眠、毫无食欲,迅速瘦成了一把骨头,直到有一天她看见手机里女儿的灿烂笑脸,“忽然深深刺痛了我。我现在的样子,配做一个母亲吗?”她决定振作起来,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创了一个服装品牌,现在的她拿到了美国绿卡,品牌越做越好,公司也越做越大。她终于可以说出:我不是高晓松前妻,我是夕又米。

科学家研究显示,年纪越小越有为爱付出的潜质,20岁以下的女人更容易做私奔的祝英台,30岁以上的女人则大多是“为奴隶的母亲”。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世纪佳缘联合的《2012―2013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称,90后比80后和70后更渴望爱情,55%的80后受访对象想结婚,而70后只有44%,90后更愿意跟身体魅力相当的人恋爱、结婚、生子,80后则趋向于社会身份。

美国摇滚天王“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当初邂逅妻子普莉西拉时,对方只有14岁;前世界足球先生、金童卡卡前妻卡洛琳,十八岁高中毕业后就嫁给了超级明星;当然还有无数老男人和他们的“少女传说”――82岁和28岁的杨振宁、翁帆,72岁的毕加索和27岁的杰奎琳,一巴掌打开记者的邓文迪和默多克之间有37年的距离……

杨振宁说到了老年,终于看到了中华民族崛起的曙光,太太翁帆说会替他看见“天大亮”;

邓文迪则说:“我利用他,但不用他的钱;我上进,并且有野心。”爱情使然也好,名利当头也罢,没有她们的搀扶,年迈的大师只能在艺术的殿堂里踽踽独行;没有她们的顽强,大师的遗志只能在财产的争夺战中损耗殆尽。

少女的物化和被物化:少女也希望梳妆台上摆放的是雅诗兰黛“红石榴”而非“百雀羚”

法国10岁嫩模戴兰・布隆多在《VogueEnfant》大片因勾人的姿势引争议,母亲是设计师,父亲是足球运动员,戴兰四岁便在时装秀中亮相;美国4岁的女童小曼迪则凭借“丰乳肥臀”在《选美小天后》节目中引发轰动,她戴的假胸足有C罩杯大,还垫起了臀部;还有世界最年轻的设计师Mayhem只有4岁……

过去说少女情怀总是诗。但如今,诗歌早就不盛行。很少再有人用“豆蔻年华”、“二八年华”这样的词来形容今天的少女,就像没人再用“新新人类”这个词来形容今天的少年,它们都了无新意,铺满灰尘。有一些新词汇是专门为她们发明的――嫩模、萝莉……

和嫩模、萝莉一起出现的,通常是这样的图片,少女浓妆艳抹或素面朝天,或遮或掩地显露着身体的第二性征。这种消费青春的方式放在十年前会引起一片哗然,十年后少女和看客都能泰然处之。

就像电影《手机》里,葛优躲在教师寝室偷数停在校门口的豪车究竟能装下多少女孩,当8个女孩从车里钻出来时,我们和他一起感叹这群少女的社交生活超乎想象。这一幕曾经稍显夸张,但在视频网站上看过17岁的武汉车模曹阳穿着暴露地站在闪光灯下之后,再回看这个情节只会觉得波澜不惊,司空见惯。

日本很多女中学生把20岁定为一个美好的开始――“20岁我会戒烟和不做坏事,早结婚并每天沐浴爱河”。据统计,高二女学生中有32.3%有行为,高三女学生更高达44.7%之多。

不仅仅是在亚洲,在美国,同样有女学生通过约会和易换取金钱的情形,而这其中,甚至有不少是为了偿还贷款的名校大学生。她们将“援助”的对象叫做“糖心爹地”。一家中介网站创始人,41岁的布兰登・韦德称,“大学生是我们网站上‘甜心宝贝’的主力军,而且数量一直在不断增长。”据他估计,网站80万用户中有35%是学生。

在国内,电视里15岁的林妙可说话滴水不漏,吸烟陪酒等负面新闻不断,胸部丰满身材凹凸有致的照片在网络上疯传。还有女学生在选秀节目里奋力出位更是司空见惯。如今的少女喜欢自拍,在微信上和陌生人分享照片;出入夜店,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房间里最整齐干净的地方是梳妆台,上面摆满香水、眼影、指甲油、眉笔和唇线笔……

于她们而言,“青春与大腿是一笔可以肆意挥霍的资本”,这又怎么不对?在对于未来的某些憧憬上,少女和父母是一致的:他们同坐一桌吃饭,都知道三文鱼好吃;同行出街,都认同宝马是比自行车更好的代步工具。成人渴望有一栋真的别墅来代替广告上的“家园”,少女也希望梳妆台上摆放的是雅诗兰黛“红石榴”而非“百雀羚”。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教学设计篇8

从1991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举办第一次国际儿童交流活动至今,已走过了20个年头。这20年中,交流活动由中日两国合作,发展到中日韩三国共同组织,再到中、日、韩、法、澳、乌兹别克斯坦等多国参与。活动初期,主要是组织各国孩子在草原上野营,锻炼意志,培养友谊;现在,主办方还带领各国青少年游历文化名城,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来啦

今年7月25日,第二届宋庆龄国际青少年交流营在北京开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常荣军亲手将总营旗交给营员代表。大约120名营员来自中国、韩国、法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六个国家,还有20多位各国领队。日本学生本来计划组团参与,但因为发生核泄漏事故后,进入中国的各项检查比较繁杂,时间来不及,只好遗憾地放弃。俄罗斯派来一名成人随行考察,为以后派团参加做准备。同行的还有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慈善》杂志社的随行记者,工作人员以及英、韩、俄、法四国语言的翻译志愿者一共将近40人。

翻译志愿者是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为此类国际交流活动特别设置的。他们都是外语系的在读大学生,按需要被分配到10个小队中,不仅担任翻译,还是各小队的组织者,更是营员们喜爱而信赖的大姐姐大哥哥。他们的学识、爱心与辛勤,是活动成功的重要保证;他们自己也在这个难得的国际交流机会中学到了很多,成熟了很多。

当然,活动的主角还是来自各国的营员们。

10名法国营员来自《环球时报》下属的中文学校,都是华人。他们的法语自不必说,中文讲得也不错,不少人还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交流起来最为得心应手。10朵马来西亚金花是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推荐的,来自槟华女中独立中学。1910年,孙中山在经历了9次起义失败后,排除万难,继续为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筹募经费,其第一笔重要经费就来自槟城。而槟华女中独立中学则是孙中山的支持者秉承其女子兴学教育理念而创立的,在当地影响很大。这些女生开朗可爱,能歌善舞,马来西亚语和英语都讲得非常地道,还有很好的中文功底。领队吴美润女士自豪地说:“我们不仅会说汉语,还会写律诗,还能读古文!”40名韩国营员的语言水平就比较寒酸了,年龄大些的勉强能讲些英语,小点儿的干脆只会说韩语。一个十八九岁的大男孩用不太流畅的英语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发现,英语真的很重要!”好在他们人数众多,加上比较会玩,倒也乐在其中。这些孩子来自韩国青少年文化院与韩国农渔村青少年育成基金会。“农渔村”在韩国非常有名,致力于帮助偏远农村和渔村的青少年,其创始人是一位终生未婚的女士,去年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提名。7名澳大利亚营员来自当地宋庆龄基金会的合作单位康平医疗机构,清一色都是白皮肤、浅头发的白种人,成为一片黑头发黑眼睛的亚洲人中一道特别亮丽的风景。同样吸引大家眼珠的还有10个乌兹别克斯坦孩子。为了扩大影响,今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特别联系了乌兹别克斯坦驻华使馆。大使馆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选择了一所高级音乐学校,学校推荐了这支10人小乐队。他们的民族器乐合奏让大家感受到神秘悠远的中亚古风,而他们身心合一、完全无拘无束的现代劲舞更让大家看到这个古国现代、自由、激情的一面:“我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近40个中国孩子多数来自北京朝阳青少年活动中心,有的擅乐器,有的会书法,有的爱歌舞,在台上表演时总会技惊四座,引来阵阵掌声与喝彩。但在台下,相对其他国家――包括近邻韩国――的营员,他们就羞涩内向得多。一说要选队长,澳大利亚男孩丹尼尔马上开始咳嗽,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最终如愿以偿;乌兹别克斯坦男孩在台上和着萨克斯曲子大跳现代舞,澳大利亚女孩则披着国旗、抱着袋鼠在台下空场跟着跳;跳舞狂欢时,不仅是各国孩子,已届中年、明显发福的各国领队们也都舞得激情四射。但这些时候,除了几个活泼的志愿者和一两个会跳拉丁舞的小女孩,我们中国营员基本都心甘情愿地充当看客。不过,他们中的一半都在12岁以下,不方便与大哥哥大姐姐们(其他国家的营员基本都在12岁以上)交流,也是一个原因。而且,他们只是不习惯当众表演,其他的快乐绝对不少。在乌兰布统草原放风筝时,因为老天太照顾这些远道来的客人,一点儿风都不忍心吹过来,因此,放风筝成了拖着风筝狂奔。但所有的孩子――包括中国孩子――仍旧兴致勃勃,一遍遍地尝试,虽然最终也没有几个风筝能飞上天,但这种欢呼中的狂奔本来就是天大的快乐。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工作人员买的风筝质量真是好,与大地零距离接触了那么久,最后收拾时竟然一个都没有坏!中国小营员还幸运地找到了一个特别喜欢和他们玩的法国大哥哥,天天跟着他打闹跑叫。只是曾经乐极生悲:玩耍中,一个中国女孩跑回宿舍,开玩笑地顶住门不让大哥哥进;后者不知道,飞起一脚,结果女孩的额头被门撞了一个大包,大到女孩抬眼竟然能够看到!不过,在随队医生面前,他们不敢说实话,以至过了好几天,医生还在嘀咕:“这吃牛排长大的确实不一样,轻轻一推门,就把咱们的孩子撞成这个样子!”

求同存异

文化背景不同,性格不同,营员间的误会甚至小冲突自然是难免的,但大家也在这当中,慢慢地学习着相互间的接受、包容与理解。

开营后的第一个活动是以小队为单位画队旗,既要展现不同国家的特色,又要相互协调、主题明确。韩国营员人多势众,总想占据主导地位,结果遭到其他国家――尤其是法国――孩子们的坚决反对。几个韩国学生坚持要在队旗上画上骷髅和滴血的爪子,让一个法国华人女孩出离愤怒:“不行!太恐怖了!要这样我就退出!”来自中国大陆的法国领队也对她这么强烈的反应有些不解:“她是从东南亚过来的,是不是她的文化对骷髅之类的东西很排斥?”另一个小队倒是一致同意以熊猫作为自己的吉祥物,但队名叫什么却争执不下。那个绰号Big Panda、体形也非常对得起这个绰号的法国男孩希望直接叫“熊猫队”(后来在草原上,营员们挨个儿骑马照相,他坚决不上去,因为“马会被压疼的”!);韩国人觉得太直白缺乏创意,要叫“假熊队”(显然他们不知道熊猫其实就属于熊科,只不过是吃斋的熊而已);澳大利亚孩子最幽默,说熊猫眼圈发青,干脆叫“青眼队”吧。

不同国家孩子的性格也不同。澳大利亚队的七个活宝,唱国歌时那调儿简直都跑回澳洲老家了,人家也不在乎,照样是边唱边笑,有时甚至笑得唱不下去。但韩国营员表

演完帽子舞,有一个得有十七八岁的大男孩一下场就痛哭起来。工作人员以为他表演太累身体不适,赶紧去找随队医生。医生拎着药箱跑过去,转眼又回来了。问:“怎么这么快就好了?”答:“不是病,是表演有个小失误,他心里难受!”

不过引起最大混乱也带来最大乐趣的,还是语言问题。

在宋庆龄故居参观时,一个澳大利亚女孩站在一个木板做的衣服撑架前发呆。英文注解上写着“宋庆龄女士生前穿过的旗袍”,但她肯定看不懂旁边那四个中国字:“归库保养”,一定在琢磨:这样的木板怎么穿在身上呢?她旁边那个女孩(估计是韩国人)还跑到衣服撑架的旁边仔细观察,肯定遇到了同样的困惑。

每次照合影都是项耗时费力的大工程。英语志愿者让澳大利亚营员站在这边,韩国孩子一见,跟着跑过来;韩语志愿者请他们站在那边,澳大利亚孩子一瞅,也站了过去。乌兹别克斯坦的孩子则左看右瞧,搞不明白自己该站在哪里。每次都是摄像师加N种语言的N个志愿者在队前队后大呼小叫半天,才能把队伍整好,好在无论如何,大家的笑容始终灿烂。

拔河时,有个小队因为语言问题吃了大亏。站在队前面的都不懂中文,裁判喊了声“预备”,他们开始调整位置;裁判喊“一二三,开始”后,他们看着绳子一下子从手中溜走,都瞪大眼睛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在承德那个晚上,两个营员过生日,餐厅准备了生日蛋糕。蜡烛点燃,大家唱起“祝你生日快乐……”唱完后,两个小寿星刚想吹蜡烛,又响起“Happy birthday to you”的歌声,她们赶紧直起腰。之后唱的好像是法语,再后又唱了三遍,估计分别是马亚西亚语、韩语和乌兹别克语。蜡烛都快烧到头了,来自世界各国的生日祝福才算结束。真是:心急吃不上生日蛋糕!

何时再聚

短短的七天中,六国营员们一起,登长城,游故宫,感受古城的悠悠历史;逛奥运村,看杂技表演,领略首都的现代风采;参观宋庆龄故居,了解这位世纪女性伟大的一生。之后,交流营来到文化名城承德,参观避暑山庄与小布达拉宫,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最后,在雄奇俊秀的内蒙古乌兰布统草原上,大家祭敖包,放风筝,欣赏极具蒙古族风情的马术与歌舞表演;星空下,围着篝火尽情狂欢。

短短的七天,给所有的营员都留下难忘的记忆。“能和这么多外国朋友在一起,这个机会太难得了!”这是中国营员的心声。从故宫出来,一个马来西亚女孩很陶醉地说:“刚才,我摸着红红的墙,心里想,‘天哪,这墙可有上千年的历史啊’!”(悄悄纠正一下:故宫的历史应该是600年。)法国营员也都是华人,同为炎黄子孙,来到祖辈们生活的地方,感受华夏文化,让他们特别激动。一个韩国青年发誓:“有机会,我一定要再来中国,一定要多花时间去了解中国,中国的文化太深了!”他的父母都是研究孙中山的学者,他父亲的一位日本同行多年前曾带队参加过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组织的中日草原夏令营,听说又有国际交流活动,他赶紧告诉老朋友:“一定要让你儿子去看看,肯定收获很大!”来自隆冬时节的澳大利亚孩子,来自神秘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学生,他们对中国可能还很陌生,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人的热情好客,相信已经深深印在他们的心灵深处。

上一篇:五一节旅游范文 下一篇:图书馆个人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