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名言范文

时间:2023-12-09 15:57:56

爱因斯坦的名言篇1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实笃一个人只有以他全部的力量和精神致力于某一事业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师,因此,只有全力以赴才能精通。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在天才和勤奋两者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是几乎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爱因斯坦的名言篇2

这个人是卓别林的好朋友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有一段时间经常和卓别林腻在一起,没有人比这位科学家更清楚喜剧大师舞台背后的暗淡人生:卓别林幼年丧父,母亲患有精神病,从小做过报童、伙计、佣人。他出名后来到美国,有一件事让所有人都哭笑不得:在一次模仿自己的大赛中,他竟然得不到头名!他的喜剧表现的都是小人物的扑腾和挣扎,这些喜剧的悲剧根源在于:小人物再怎么扑腾和挣扎都是没有用的,一切都是命里注定。

卓别林说:“我表演的是笑声里带着眼泪的喜剧。”爱因斯坦的眼泪,流淌出的正是台下的天才对舞台上好友的懂得和惺惺相惜。

细心的人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爱因斯坦其实是一个不含表演成分的卓别林:在普林斯顿,他今天在比利时王后御笔题诗的稿纸背面打草稿,明天穿着短裤拖鞋出席隆重的宴会;他甚至会帮一个小姑娘算几何题以换取她手中的小甜饼,然后躲在一边大嚼快咽;有一次出门后,他居然忘了自己家住哪里,最后竟然打电话给单位领导的秘书问自己住在哪条街……当然,最具喜剧效果的还是他与单位领导―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院长进行的谈判。那是1933年底,这位院长递给爱因斯坦一张空白支票,请他自填年薪。爱因斯坦一项项计算自己的日常所需,最后郑重其事地填下了“3000美元”这个数字。院长惊讶无比,一再和他解释美国的物价比德国要贵好几倍,让他再考虑考虑,但爱因斯坦就是不同意改变自己定下的年薪,没办法,院长在和爱因斯坦爱人商量后,不得不强行定下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年薪:1.7万美元。

这样的结果,当然应该算是喜剧。但在这出只有在天才身上才有可能发生的喜剧上演之前,却有一个大的悲剧已经落幕:1932年12月,爱因斯坦获得美国全额资助,到美国作旨在“增进美德友谊”的讲学。可次年1月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党就在爱因斯坦位于柏林的住处贴出匿名信,悬赏5万马克要他的人头。这令爱因斯坦错愕无比,反应激烈,于3月宣布退出普鲁士科学院,奉还德国国籍,誓言永不踏上德国土地。他痛快地发泄完后,把笔一掷,就带着老婆去比利时、瑞士和英国旅游了。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院长找到他时,他正在英国。

有谁知道,爱因斯坦这样潇洒的举动背后,藏了多少悲愤和辛酸?记得爱因斯坦曾对他最挚爱的女人范图娃说:“物理学家们说我是数学家,而数学家们又说我是物理学家。在科学界我没有同伴。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认识我,可我却如此孤独。几乎没有人真正了解我。”爱因斯坦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认识他并非吹牛。要知道,1929年爱因斯坦过五十大寿,柏林全城出动为其祝寿,来自全世界的礼物,据说装了一火车皮!

哪怕是一火车皮的礼物,也不能掩饰爱因斯坦一生命运的多舛:他快4岁了才学会说话;读中学时迷迷登登,被毒舌老师当面断言:“你是个永无出息的货!”;他考了两次大学,才勉强考上苏黎士联邦理工大学;他的人生目标也很平民,不过是拿到数学或物理师范硕士,做个教授混口饭吃;在大学里,德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碰到他,说:“你绝对不适合搞物理。为什么你不尝试一下其他工作,比如说医学或者法律呢?”那个时候,没有人会想到,有一天,瑞典皇后想请他吃饭,都要排三个月的队,而爱因斯坦也在为自己始终当不上日思梦想的教授而苦闷。退无可退,他只得依靠熟人关系,在伯尼尔专利局端上了一个铁饭碗。有了铁饭碗,爱因斯坦的心才安静下来,1905年,他连续发表了《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分子大小的新测定》《关于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和《物体的惯性是否决定其内能?》五篇论文。之后,爱因斯坦梦想成真做起了教授,却又因为他的板书太烂,讲起课来天马行空无人能听懂,愿意上他课的学生门可罗雀,这不能不说令人沮丧。他这般当教授几十年却没遭解雇,堪称幸运。

爱因斯坦的五篇论文,用“惊世骇俗”来形容它,一点也不过分。从1905年开始,他因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而反复被提名竞争诺贝尔奖。但每一年,都因为评委加尔斯特兰德以“相对论未经时间验证”为由一票否决。直到1922年,科学院年轻成员奥森以“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的成果再次为他提名,犹太人爱因斯坦才如愿获得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实际上,光电效应理论和相对论在科学界的意义形同于芝麻与西瓜的关系。那一年,爱因斯坦终于得奖,这当然是一个众望所归的喜剧结果,可十几年提名的波折过程呢,又确确实实让当事人想哭又哭不出声来!

爱因斯坦的感情和家庭生活,也是悲喜两重天。

爱因斯坦经历了不少女人。他对待感情的态度,就像他那个“E=MC2”的公式一样,世人皆知,却又深奥难解。

对待情人罗爱莎,严谨的科学家会写出这样的文字:“如果允许我在您身边散步,即使只有几次,我也会感到幸福,或者只要我能靠近您,我也会感到幸福。”谈到首任妻子马蜜娃,他则说:“我对待妻子就像对待一个不能解雇的雇员。我有自己的卧室,避免和她单独呆在一起。对于这种方式的同居,我颇能忍受。”

最具科学家特色和“带泪喜剧”意味的天才作为还在后面:

有一次,爱因斯坦在与马蜜娃大吵一架后,愤而出走。马蜜娃请丈夫回家,爱因斯坦让人交给她一张满是图示和公式的纸条,纸条上罗列了他对妻子的要求:“1.将我的衣服整齐地放好;2.一日三餐送到房间;3.把我的卧室和书房收拾整齐,尤其注意,我的书桌只让我一个人使用;4.你别指望从我这里得到温情,也别指望我指责你……”这还不算,当妻子点头默认后,他居然又写了第二封信:“因为我不想失去孩子,并且也不想他们失去我,确切地说,也只是因为这些原因,我准备搬回去住。毕竟在发生了一切之后,和你保持一种志同道合式的关系是做不到的。它将是合乎绅士规范的商务关系,所有私人事务都应减少到最低限度……我可以向你保证我这一方会正当行事,学会像对待任何一个陌生的女人那样对待你。”

爱因斯坦这般不可理喻的作为,很容易让人像看卓别林表演时一样忍不住地想笑。尤其是女人们,哪怕不知道爱因斯坦在和罗爱莎结婚前一周还在为娶她还是娶她的长女而纠结的桥段,听了这个故事后,对爱因斯坦的个人生活情状也应该会和卓别林的黑礼帽、文明棍、紧身西服、他脚下大号的黑色皮鞋一样印象深刻吧?相信,大多数女人都会从此断了嫁给大科学家的念头。事实上也是,爱因斯坦在感情领域里从头至尾都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根本就不适合做一个人的伴侣。

爱因斯坦的名言篇3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具准备]

爱因斯坦画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读拼音,写词语。

xǜ()胡子guǒ()被子péng()

2.课文分为哪几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2)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样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

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衣着: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着重抓住头发“蓬乱’’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

(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5)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由三名同学分别饰)

(6)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

2.阅读第二段。

(1)过渡: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

(2)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仍:—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体会“一边……一边……,,(‘一面……一面……,’在运用时的规律。

(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

(4)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5)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

3.理解第三段。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

样乱?

4.以上(文秘站:)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

爱因斯坦的名言篇4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发表于1905年,10年后完成广义相对论。1919年11月伦敦皇家学会及皇家天文学会举行联合会议,报告当年日蚀观察及计算结果,认为“这是从牛顿以来,万有引力论中最重要的成绩。爱因斯坦的推理,真可算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发扬。”会后,伦敦《泰晤士报》以“科学的革命、新时间空间论、牛顿引力论的颠覆”为题进行了长篇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轰动欧美各国,乃至世界。一时间,“相对”成风,人人以相对论为话题,甚至商家以“相对牌”为产品商标。

在当时,被称为“学术最幼稚”的中国,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同样受到热烈推崇。例如,在伦敦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报告日蚀观察计算结果三个月后,1920年2月,《东方杂志》第17卷第三期“科学杂俎”栏就以《光线能被重力吸引之新说》进行了报道。同年3月,张崧年在“少年中国学会”创办的《少年世界》第1卷第3期发表《科学界里的一革命》,对爱因斯坦和相对论作了通俗介绍。之后,科学家以极大的兴趣与热情,在全国各报刊发表文章和专著。据不完全统计,从1917年至1923年,中国报刊发表有关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论述、译文、报告、通讯、报道不下百余篇,专著十余种。

1920年11月,时任中国教育总长兼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利用赴欧美考察之机,诚邀爱因斯坦到中国任教讲学。爱因斯坦以已答应美国学者之邀婉拒。

1922年3月,当得知爱因斯坦将赴日本讲学时,蔡元培再次邀请爱氏顺道来中国讲学。爱因斯坦表示同意,在复函中说:

……我们前次见面的情景和谈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因为我的来华计划与我的别的计划相冲突,抽不开身,况且你们给的经济报酬太少,难以补偿我的旅途花费,所以只得作罢。这次日本邀我,所给报酬充裕,在日本待四个星期,再在北京待两个星期,大概是差不多的。

蔡元培允诺各校担负爱氏在中国境内旅费,并致酬金每月千元。

6月,爱因斯坦来信提出:

我十分愿意在本年冬到贵国北京大学演讲,时间以二星期为限。不过,每月报酬应由一千华币改为一千美金,并保证路途二人的膳宿旅费……

蔡元培经与梁启超商量,一致同意,于是电请中国驻德国大使代为订定。

消息传出,围绕迎接这位科学巨人的到来,中国知识界繁忙起来。报刊杂志发表消息、专号进行宣传,各大学、学术团体也相继举办专题演讲会。仅北京大学从1922年11月24日至12月23日就举办了七次演讲会。

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点,爱因斯坦乘坐的日轮“北野丸”号停靠上海汇山码头。社会各界名流、各国使馆官员、中国青年学生、报社记者齐聚码头,热烈欢迎。中午,爱因斯坦夫妇在上海“一品香”餐厅品尝了中国菜肴,随后到上海“小世界”欣赏了昆剧。当爱因斯坦游毕城隍庙、豫园,走进南京路时,青年学生欣喜若狂,把爱因斯坦高高举起。傍晚,书画家王震设家宴招待爱氏夫妇。同济大学校长德国人威斯特及夫人,日本《改造》社稻垣夫妇,大阪《每日新闻》社村田,中国《大公报》曹谷冰、张季鸾,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原北大教授张君劢,浙江政法学校教务长应时及其夫人、女儿等人作陪。

席问,王震向爱因斯坦展示了他的画作和收藏的金石古董字画,爱因斯坦赞不绝口,说:“今日得观中国名画,甚为人生一大快事。”

宴会上,爱因斯坦一再说,“中国青年,将来对科学界一定会做出伟大的贡献。这次匆匆东行,他日归来,十分愿意为中国青年奉献我粗浅的见解。”

11月14日凌晨,爱因斯坦离沪起航,到日本讲学。

就在中国各大学、学术团体热切盼望着爱因斯坦从日本归来时,蔡元培收到爱因斯坦来信:

校长先生:

虽然我本人极愿意并且还有我们互相郑重的约定,但我现在不能到中国来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痛苦。我到日本以后,等了五个星期,不曾得到北京方面的消息,那时我猜想您们是不打算践约了……还有,上海斐司德博士——像是受先生的全权委托——曾向我提出与我们从前约定不一致的报酬条件,我也因此猜测先生不情愿履行诺言。因为这些原因,我把原定访华的时间安排给日本,并且我的一切计划也将因不再访华而重新安排了。今天接到您的书信,我才知道是一个误会,但我现在已不能追改旅事计划了。

我现在请先生原谅,因为您理解我:假如我现在能到北京,我的心情该是如何之愉快啊!

如今我切实希望,这种因误解而发生的延误,将来能有补偿的机会。

爱因斯坦

1922.12.22

爱因斯坦突然爽约,令国内学界深感失望。

蔡元培在日记里记下了读信后的感受。蔡元培认为此信颇多不可解的地方。爱氏来华讲学,早经中国驻德使馆与他约定,哪想他还在日本等我们的消息,才定行止?由于爱因斯坦在日本行迹无定,以致收到国内各学术团体联名邀请函稍迟。另外,对于信中所谓全权委托斐司德博士云云,蔡元培并不知情。

当时,有关报刊对爱氏改变计划,还提出了另外两个原因:一是爱因斯坦必须赶赴耶路撒冷,那里新成立的犹太大学,请他担任校长。二是在日本盛传北大经济困难,有时教授工资只能领到二成……

事实上,正如蔡元培所说,中国人还是肯用一个月2000镑的代价,去请爱因斯坦专程来中国讲学的。

1922年12月27日,爱因斯坦夫妇乘“榛名丸”轮离开日本返欧。31日再抵上海,住在杜美路9号一个犹太人家中。翌日下午,应上海犹太青年会和学术研究会邀请,爱因斯坦在福州路17号公共租界工部局礼堂讲解了相对论。

爱因斯坦两过上海,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日记里,他记下了所见情形:路上拉着黄包车奔跑的衣衫褴褛的人力车夫,坐在路边砸石块的面黄肌瘦的妇女儿童,还有簇拥车后的乞丐……他对受奴役的中国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离开上海前,爱因斯坦对各报记者表示,“既来上海,未赴内地观光,实为最大之遗憾”。

这个遗憾,伴随了爱因斯坦一生。直至去世,爱因斯坦再未来过中国。

90年前,爱因斯坦,这位科学巨人的双脚已经踏上了中国的土地。然而,一个误会,给他,给中国现代科学史,留下了令人惋惜的缺憾。

爱因斯坦的名言篇5

在此,笔者就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为例来谈谈在互动场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教师如何通过“对话”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一、语言与图片对话,寻相似点探究人物品质,感受童心未泯

【教学片断】

师:在课文中,小姑娘是这样评价爱因斯坦的……(出示句子)

生读: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师:谁再来读读爱因斯坦说过的话?(出示句子)

生1读: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生2读: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

师:对比一下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两人的语言,你发现了什么?

生3:他们俩在说话时都用上了语气词。(老师相机圈出“嘿”、 “噢”、 “呵”)

师:你的小眼睛可真亮!让我们请女生来读小女孩的话,男生来读爱因斯坦的话,边读边想,从这些语气词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齐读。

生4:我觉得爱因斯坦就好像这个小女孩一样。(课件出示爱因斯坦的“鬼脸图”)

众生大笑

师:你从图中感受到什么?

生5:我觉得爱因斯坦很搞笑!

生6:爱因斯坦就像一个小孩子。

师:是啊,这真是一个老小孩,老顽童啊……

【评析】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通过描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相遇过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他人坦诚相待,对世间充满童心的爱因斯坦。其中,学生最难体会的就是爱因斯坦的童心。为了让学生能形象地感知,笔者通过比对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语言的相似之处,读出爱因斯坦可爱的一面,并在此基础上出示了一张教材之外的爱因斯坦 “鬼脸图”。图中这位60多岁的老者将舌头伸得长长的,活生生一个耍宝的老顽童。形象的画面给了学生极大的视觉冲击,学生们的哈哈大笑激发了情感互动的火花,大家充分地感受到爱因斯坦富有一颗真挚的童心。也正是因为这一份童心,他才能与12岁的小姑娘结为忘年交,才能谦虚地向小姑娘学习,成就课文中这段质朴纯真的友谊。

二、品质与成就对话,掘矛盾点揣摩作者意图,体会写作手法

【教学片断】

师:刚才,大家都从课文中读出了自己眼中的爱因斯坦,老师也从课外查找了一段关于他的资料,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资料: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1905年他建立了狭义相对论。这一理论揭示了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空间和时间在本质上的统一性,并且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15年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四维时空同物质的统一关系。另外,爱因斯坦对宇宙学、电磁学、量子论的研究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他认为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是当代的首要问题,他一生中发表得最多的也是这方面的言论。可见他又是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正直的人。)

师:读了这段资料后,此时的你觉得爱因斯坦是平凡的还是伟大的?

众生:伟大!

师:是啊,资料中处处都写出了爱因斯坦卓越与伟大,可是课文为什么要选取他与小女孩之间发生的这件名不见经传的小事?着眼于描写他生活上的粗心与笨拙呢?

生1:因为爱因斯坦将自己的所有时间都用来搞发明创造了。

生2: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有这么伟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不拘小节,将自己的精力花费在重要的事情上。

生3:从课文描写的小事上我们更能看出爱因斯坦不同于一般人的伟大来!

师:是啊,小事情更有说服力!像这样着眼小事来体现人物大品质的写作手法叫做“以小见大”。

【评析】

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着重描写爱因斯坦对待生活时笨拙的一面。但事实上,爱因斯坦的这种不拘小节与他投身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爱因斯坦的笨拙,全面地了解这一伟人,笔者出示了一段爱因斯坦在科学及政治上对世界作出的卓越贡献。此段资料突出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他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当学生学完课文后再听老师配乐介绍的资料、抛出问题后,全场寂静无声。课文中爱因斯坦的笨拙与资料中伟大的成就相碰撞,形成了知识互动场,挖掘出了爱因斯坦身上“平凡”与“伟大”的矛盾点。对爱因斯坦这个人物的再思考、再解读。思考之后,学生们马上就能发觉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之妙。

三、事例与格言对话,顺思维点拓宽阅读空间,品悟人格精髓

【教学片断】

师:有了诸多成就的爱因斯坦却是这样说的……(课件出示格言)

生指读: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师:你从这句话中悟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爱因斯坦特别谦虚,他获得了别人都无法超越的成就,却仍然说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

生2:我看出正因为他善于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他才能思考出别人想不透的问题,才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成就。

生3:我从“善于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想到了课文中写到他“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可见爱因斯坦真的非常勤于思考。

……

【评析】

当老师引导学生学完了课文中的事例,全面了解了爱因斯坦之后,顺应学生的思维点,运用人物格言拓宽阅读空间,形成了思维碰撞的互动场,此时的学生无疑是拨开了云雾,更深一步地感受到爱因斯坦的人格精髓。多边多元地学生读格言,谈体会,人物形象立刻鲜活而丰满起来。

爱因斯坦的名言篇6

很多物理学家都与音乐有不解之源,甚至是音乐爱好帮助他们走到了事业的巅峰。当然,对大多数物理学家来说音乐还只是业余爱好,他们与专业的音乐家是有区别的,即物理学家常常从物理的角度来欣赏音乐,理解音乐。

从物理的角度理解音乐

从物理的角度对音乐进行研究始于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后来,伽利略、牛顿、笛卡尔、惠更斯等许多物理学家都对音乐与物理的关系有一定的研究。

伽利略是一位物理学巨匠,同时也是一个很有天赋的音乐家。他的父亲精通音乐理论,著有《音乐对话》一书,伽利略也一直热爱音乐。在比萨大学学医期间,一次他在比萨教堂做礼拜的时候,注意到教堂屋顶悬挂着一盏摇摆不定的吊灯。他利用脉搏的跳动和自己擅长的音乐节拍,得出了摆的等时性。此外,伽利略受到他可熟练演奏的鲁特琴的启发,做出斜面实验,从而发现了“落体定律”。

家喻户晓的英国科学家牛顿建立了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大厦,牛顿对音乐的爱好可以从他经常带在身边的一架提琴看出。1665年,牛顿进行了有关音高、音阶和音律的研究,并留有10页手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牛顿最早提出了音乐和颜色的联觉理论。牛顿曾用三棱镜对阳光做色散实验,证明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色光组成,同时牛顿还对“七音”与“七色”之间奥妙的对应关系进行过有趣的探索,认定音阶中7个音和可见光谱中7种颜色可以对应起来。牛顿关于音乐和颜色的联觉理论发表后,有人据此曾设计制造了各种色彩乐器,开始是视觉大键琴,后来又有色彩钢琴和色彩风琴。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还将激光技术应用在色彩音乐上,这都说明音乐和颜色的确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现代物理学家中的“音乐人”

20世纪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非爱因斯坦莫属,他也出生在一个艺术之家。爱因斯坦的妈妈能弹会唱,尤其喜欢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妈妈便成了爱因斯坦的音乐启蒙老师。

爱因斯坦从6岁上小学起,就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小提琴,他甚至梦想成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员。后来,爱因斯坦虽然放弃了这一美好的理想,但他总是把小提琴带在身边,几乎形影不离。

有一次,爱因斯坦应比利时国王邀请到他的王宫做客,朴素的衣着加上手拎一个琴箱,比利时国王派去接他的司机竟然没有认出爱因斯坦,与他擦肩而过。爱因斯坦最后自己步行到了比利时王宫。在王宫里,爱因斯坦不仅得到了国王的热情款待,还与王后、一位英国女音乐家和一位宫廷女侍一起演奏四重奏和三重奏,小小的即兴音乐会持续了好几个小时,令在座宾客陶醉其中。

爱因斯坦喜欢巴赫、舒伯特、勃拉姆斯的乐曲,从古典音乐中他体验到和谐之美,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物理理论的和谐是相通的。爱因斯坦认为音乐是创造新理论的催化剂,他在研究“相对论”的时候,每当遇到困难时就拿起小提琴,一遍一遍地演奏乐曲,用音乐来启迪灵感。爱因斯坦的朋友、音乐家铃木先生说:“音乐启发人的想象力,音乐启发了爱因斯坦对宇宙的观察,进而发表了著名的‘相对论’。”爱因斯坦在1930年柏林的一场音乐会后,迫不及待地上前拥抱年轻的犹太人小提琴家梅纽因,并深情表达了对音乐的赞美之情。

说到爱因斯坦与音乐的故事,就不能不提量子力学创始人普朗克。普朗克不仅是爱因斯坦科学事业上的同事和朋友,更是爱因斯坦音乐爱好的知音。普朗克挚爱音乐,小时候就表现出出众的音乐才能,钢琴和手风琴都弹得很好。1874年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普朗克就在音乐、语言文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徘徊过。普朗克曾就自己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向慕尼黑大学教授诺利征求意见,而教授认为物理学已接近完美,没有再研究的余地,劝他不要从事物理研究。幸好普朗克没有听从诺利的劝告,不过令他自己也没料到的是,正是他的研究成果打破了19世纪下半叶物理学理论研究上的沉寂状态。在柏林科学院,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常常一起合作演奏。在两位物理学家心中,科学之美和艺术之美是相通的。在科学上,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壮丽图景,在音乐上,他们也能共同演奏扣人心弦的乐章。

爱音乐也爱物理的“发烧友”

出生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擅长跳舞和弹奏钢琴。为了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兴趣,他还在音乐厅专门为全家人定有固定的席位。

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不但爱好音乐,而且对音乐史也进行了研究,阐明了音乐发展的基本趋势。由于他在音乐上的特殊贡献,大多数现代音乐学词典中都有亥姆霍兹的大名。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也是一位很有音乐修养的物理学家,他在研究光的干涉现象时,和牛顿一样,也是将光与乐音进行类比讨论而得到重大发现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由于受到音乐理论中泛音振动的频率是基音振动的整数倍的启发,做出了原子跃迁基频与次频的猜想。除了以上几位之外热爱音乐的物理学家还有很多,如玻恩、卢瑟福、欧姆、薛定谔、居里夫人……

音乐碰撞出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的名言篇7

――爱因斯坦

1895年,爱因斯坦进入了阿劳镇上的州立中学就读。但是事实上,爱因斯坦根本不愿意再到中学去读书,因为他此前就读的慕尼黑路提波德中学的教育方式非常死板生硬,他实在不愿再接受这种压抑个性、摧残人的中学教育。所以,爱因斯坦是以极不乐意的心情进入阿劳州立中学的。

阿劳州立中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于1802年开始兴办。这所学校素以自由、民主的风气和不受教会约束的传统而在瑞士颇有名气。阿劳州立中学提倡教师自由选择教学方法。老师们思想很开通,在他们看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向学生展示知识和科学的魅力,点燃他们好奇心的火花,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他们的智力自由发展。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教学成了吸引人的有趣的活动:学生可以在物理和化学实验室独立试验;在学校的动物馆里,他们用显微镜和手术刀做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实验。

爱因斯坦第一次享受到如此自由、民主、幸福的学校生活。他的性格也发生了转变,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向内向、不爱交朋友的他,变成了笑声爽朗、信心十足的年轻人。他常常和同学一起去爬山、散步,从事各种娱乐活动。以前在慕尼黑路提波德中学,爱因斯坦是一个沉默寡言、偏执的“怪学生”,但是在瑞士同学的眼里,爱因斯坦成了一个“勇敢活泼的人”。

爱因斯坦除了跟班上课以外,由于法语有“严重缺陷”,化学“必须用功赶上”,自然史成绩也不太理想,因此老师要求他最好请人补习和自学。虽然学习相当紧张,从他以后考试的成绩来看也只有中等水平,但他始终对这所州立中学怀着依恋和爱慕之情。在阿劳中学,由于“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使爱因斯坦可以自由地思考一些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尔后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思考,最终于1905年公之于世并引起全世界震动的狭义相对论理论,就是在阿劳州立中学自由的学术氛围中萌发的。在阿劳中学,爱因斯坦第一次萌生了与相对论有关的思想。

阿劳州立中学是爱因斯坦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此,他在去世前不久还写道:“这所学校,由于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依赖外界权威的思想,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正是在阿劳中学的生活经历,更加坚定了爱因斯坦成为自由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的决心。

参考资料:

杨建邺.爱因斯坦传.海南出版社,2003.

爱因斯坦的名言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 主问题设计 设计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3

一、研究意义与背景

(一)意义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教学理念,对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体现在:

1.从课堂结构角度看,“主问题”教学简化了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使课堂呈现“抓纲拉网”式的板块式教学,有利于形成双向立体式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2.从语文能力培养的角度说,“主问题”教学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3.从教师作用来看,它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从阅读效率角度看,设计“主问题”可以大量减少“三无”――无效、无谓、无用提问,通过具有少、精、实、活特点的关键问题引领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

(二)背景

1基于原有研究积淀

“主问题”设计是在总结近20年来阅读教学中“碎问”通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过多、过细、过浅、过滥,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

2.减负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就少不了话题,就要在对话之前“构建阅读话题”,而我们看到的现象是:许多阅读话题说白了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教师不停地问,学生不停地找。

二、主问题设计的策略

(一)纲举目张――紧扣单元主题

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显而易见,纲,就是主题,正所谓“提纲而顿,一切皆顺”。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举纲”?翻开人教版版小语教材目录,就会发现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一,就是采用主题单元的方式组合教材,这个主题就是“纲”。

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我就采用了“寻纲求目”法。本单元共安排三篇课文,其余两篇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和《黄河的主人》。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本单元突出的教育主题是关于歌颂伟大人物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可定为“国魂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又是首篇课文,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在主问题设计时,我紧紧围绕本单元主题,对课文进行研习,设计出本课最核心的主问题――“爱因斯坦为什么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一问题的抛出,可有力地引领着学生进入文本的角角落落,从生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仰慕爱因斯坦的伟大。

(二)有的放矢――抓住课时重点

有的放矢,“的”就是重点,设计主问题时,要充分考虑主问题对全文内容的统领作用与对教学流程的贯串作用,但绝不能让主问题偏离教学的重点。《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相遇时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感受到生活中爱因斯坦的人格魅力。因此,我设计的第二个主问题是“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相遇时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你体会到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这个主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来来回回、真真切切地走一遭。不仅理解了知识的内容,更对知识的重点加深了印象,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拨云见日――突破训练难点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设计教学细节的艺术》中谈到:“课堂教学应重视细节设计,只有使每一部分及部分与部分之间做到优化组合,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因此,教学细节的优化不可忽视。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课文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是学生利用文本学习写人方法的好范例。教学时,我力求从“写”的角度理解教材,力图找到“读”和“写”的结合点。在教W第一自然段时,首先请学生用书中的语言描述爱因斯坦的样子。接着,我请另一名同学再来描述爱因斯坦的长相,这位同学刚想照本宣科,我附在他耳边悄悄地对他说:“我喜欢你的描述与他不同。”学生想了想,这样描述:“老人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最后,我请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的描述有何区别?”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这段外貌描写,精妙之处在于能“抓住人物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刻画人物。

(四)祛魅归真――关注思维生长点

“祛魅”本是哲学术语,顾名思义是“将魔力消除”,祛魅的目的是归真,将教学中众语喧哗、花里胡哨、故作神秘剔除。回归到教学的本真,尊重教与学的规律。

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爱因斯坦外貌的描写,我们看到一个在生活上不拘小节的科学家。学生阅读了后,对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看法很不一致,教师不应对学生的看法简单做出判断和决定,应该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研读课文,于是,我又提出新的问题“爱因斯坦成天都做什么呢?”在进一步的研读中,我适当补充了爱因斯坦生活中惜时如金的小故事,以“一面……一面……”口头练习说话为发散点,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体会到爱因斯坦分分秒秒都在研究,都在思考,每时每刻都把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课中的主问题设计一般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2、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性。3、问题要联系生活实际4、问题解决方式和成果呈现方式要多样化5、教师要对文本有深入的解读并尽可能还原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6、逐步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设计。

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优化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对于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优质提问教学法》[美]Jackie Acree Walsh, Beth Dankert Sattes著刘彦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

上一篇:小学生爱国诗歌范文 下一篇:拔河比赛口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