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手抄报内容资料范文

时间:2023-10-05 04:52:24

国庆手抄报内容资料

国庆手抄报内容资料篇1

10月1日,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国庆节。学校要求我们每人出一份手抄报,假期回来后交齐。“真倒霉,我又要开始忙个不停了”,不过,还好国庆节七天的假期还长着呢。等我选定了适当的时间,便要开工了。

我急匆匆地买来4开后便马上一头钻进书堆,用了着整整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寻觅自己需要的东西。我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精神的养料,最后我把所要的资料都找好了,书里夹满了纸条,我把找到的内容全都翻开放在书桌上,然后精挑细选出设计美观,插图合理的版面,接着拿出一张白纸,把参考设计出来的版面大略画一下,把需要改进的地方重新画一下,最后,我终于胸有成竹,要正式画在4开纸上了。

我拿着铅笔全神贯注地把设计好的版面画在4开纸上,接着把“庆国庆”三个大字画在空白处,然后画上各种插图,最后把需要染色的地方涂上颜料。嗯,就这样,国庆节手抄报的版面设计和主题就完成了。

不过,这样还不算完成,必须进行下一步,总不能让版块空着不管吧!所以还要写上些有关的内容,嗯,这次主题是“庆国庆”,我就应该写些有关国庆这方面的内容,幸亏我已经把内容找好,要不然啊,我就又要像没头苍蝇似的一头扎进书堆去翻翻找找了,不过我还得好好安排一下,版块有大有小,写进的内容必须适当,还有标题的字数必须与小标题的纹制设计合适,不能张冠李戴,力求每一方面都比较大方得体。内容写好了,整张手抄报也就基本上完成了,但最后还有一点可不能疏忽了,就是要认真检查,看看需要染色的地方局部有没有忘了染,小标题有没有忘了写,有没有地方是铅笔迹还没擦掉……

国庆手抄报内容资料篇2

一、学校重视,同事合作,充分准备

1、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就成立一个活动小组,通过商讨后才确定这一系列的"迎国庆"活动方案:国旗下讲话、唱歌比赛、手抄报(中高年级)和画画比赛(低年级)、作品展示方案。

2、学校领导的重视,老师的配合,使得活动得以顺利地完满结束。例如在国歌比赛前,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利用课后的时间带领班级去练习和彩排,音乐老师也从旁协助给予指引和帮助。在手抄报和画画比赛,班主任大力鼓励学生参加比赛,美术老师更是一个个地从旁指导,使得这次的手抄报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二、报名踊跃,参与积极

自活动宣布开始,班主任就积极激励学生参加,而学生也自发地组织起来,例如在手抄报比赛中,学生就以个人或者几个人为一小组来参加比赛,而且为使得内容更为丰富,他们在课后的时间里到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里查抄相关资料,这样的一种比赛热情,使得在评比的时候,我们收到的那60多幅的手抄报,不但画面美观,其内容的精彩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活动的精彩,令人回味

1、每周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都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契机。随着国旗的冉冉升起,奏起雄壮的国歌,全体少先队员那规范的队礼,洪亮的歌声,队员那雄壮有力的讲话,怎能不使爱国主义情感在同学们心中升腾?

2、唱国歌比赛则掀起了国庆系列活动的高潮。在这里,同(!)学们充分地体现了团结与合作,互相配合的精神。无论从上场到下场,他们那一丝不苟的动作,他们按雄壮的声音,微笑的面孔都展示了本班的风采。

3、手抄报比赛(中高年级)和画画比赛(低年级)则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画面的精美、布局的合理、字体的端正,无不令人惊叹: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实在令人敬佩。

国庆手抄报内容资料篇3

感恩节手抄报资料1

感恩节由来

感恩节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xx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xx年和1620xx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在第一个感恩节的这一天,印第安人和移民欢聚一堂,他们在黎明时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唱歌、跳舞等活动。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初时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的1863年,林肯总统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

感恩节手抄报资料2

懂得感恩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他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描绘着一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他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精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才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感恩很简单又很深奥。感恩的心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一丝的关爱,一丝的感激。感恩的心是公平的,不论你是家财万贯的大富豪,还是贫困无助的穷苦人,感恩的心永远是正直的。只要你对世界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你的精神就是最富有的。

感恩每一位父母,用我们的爱回报他们无私的奉献,用我们的心抚平他们心中的痛楚;感恩每一位老师,用我们的情报答他们无量的教诲,用我们的成绩来换取他们欣慰的一笑;感恩给予我们关爱的人;感恩美丽的大自然;感恩美好的全世界。虽然我并不懂得什么大恩大德,但我知道对每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这样,上苍会安排更多的幸福伴我同行。

在我懂得了感恩的那一瞬间,我终于发现,原来---生活可以这样美好。我对每一个人充满感恩,回报我的是每一个人更多的关爱,这些关爱将我包围,使我身在爱河中,无比的幸福。

如果你还没有学会感恩,那么试着去多爱别人一点,慢慢的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其实感恩很简单,很美好。这时你就已经懂得了感恩。

感恩节手抄报资料3

火鸡怎样成了如今感恩节的主要“吉祥物”呢?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在16世纪某一年的收获节上,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正在吃烤鹅。这时传来消息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SpanishArmada)在前往攻击她心爱的英国途中沉没了,女王高兴不已,于是又要了一只鹅来庆祝这一捷报。因此鹅也就成了英国丰收季节的爱鸟。当清教徒们从英国来到美国时,烤火鸡代替烤鹅成了主要菜肴,因为北美大陆火鸡数量更为丰富,比鹅更容易找到。

火鸡即吐绶鸡(Turkey),又称七面鸡,本为野生,现已驯化为肉用家禽。全身被黑、白、深黄等色羽毛。头、颈上部裸露,有红珊瑚状皮瘤,喉下有肉垂,颜色由红到紫,可以变化。公火鸡尾羽可展开呈扇形,胸前一束毛球,母火鸡重为8-9千克,年产火鸡蛋50-80枚,每枚蛋重20-80克。饲养品种以“青铜火鸡”和“白色火鸡”为多。

火鸡以其体形大,生长迅速,抗病性强,瘦肉率高而受人瞩目,可与肉用鸡媲美,被誉为“造肉机器”。火鸡肉不仅肉质细嫩、清淡,而且在营养价值上有“一高二低”的优点。一高是蛋白南含量高,在30%以上;二低是火鸡肉在国外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保健食品,同时,火鸡肉也是益气补脾的食疗佳品。世界上有许多国家以火鸡肉代替牛肉、猪肉、羊肉和鸭肉。

感恩节手抄报资料4

感恩的相关名言

1、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

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6、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萧楚女

7、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

8、吃水不忘挖井人。

9、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10、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1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12、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13、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14、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

15、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16、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

17、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18、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19、可怜天下父母心。

20、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感恩节手抄报资料5

感恩的格言

1、用真诚浇灌友谊;用感激浇灌亲情。

2、我们可以通过感恩的桥梁,走向光明的未来。

3、忘记别人对不起你的,记住你对不起别人的。

4、不会宽容别人的人,就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

5、心中常存感激,心路才能越走越宽。

6、不要总是数着自己付出了多少,要记住从别人那得到了多少。

7、精彩完美的人生,是怀着感激的人生。

8、心存感激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9、学会怀抱感激,才会有人生的信念,生命的动力。

10、会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会珍惜的人,才能够快乐。

11、感激是扇没有上锁的门,不需要钥匙便能打开。

12、百年轮回千年等,他世不做陌路人。物事人非性已改,依旧不泯养鱼恩。

13、心灵的花朵需要永爱来浇灌,感激的世界需要用真情来装点。

14、让感激的射线延伸到浩瀚的苍穹,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一道永恒的记忆。

15、为他人弯腰,拾起善意的心情;为他人着想,换来真切的感激。

16、虽然你忘了给我翅膀,但您教我用理解飞翔。

17、感恩的心是由无数次伸手感化而成,伸出你的手,感化别人的心。

18、登高山之巅,勿忘父母情;入成功之道,切记恩师意。

19、用感激的心去赢得微笑,用幸福的微笑去面对人生。

20、回报所有的施予,包括痛苦;感激全部的幸福。

感恩节手抄报资料6

感恩节的简介

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备感亲切。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它和早期美国历史最为密切相关。

1620xx年,一些英国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去美洲寻求宗教自由。他们在海上颠簸了两个月之后,终于在酷寒的11月里,在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陆。

在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危急时刻他们得到了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活下来的人们在第一个春季即1620xx年开始播种。整个夏天他们都热切地盼望着丰收的到来,他们深知自己的生存以及殖民地的存在都取决于即将到来的收成。最后,庄稼获得了意外的丰收,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为了感谢印第安人的帮助,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此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感恩节庆祝活动便定在这一天,直到如今。届时,家家团聚,举国同庆,其盛大、热烈的情形,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

感恩节庆祝模式许多年来从未改变。丰盛的家宴早在几个月之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人们在餐桌上可以吃到苹果、桔子、栗子、胡桃和葡萄,还有葡萄干布丁、碎肉馅饼、各种其他食物以及红莓苔汁和鲜果汁,其中最妙和最吸引人的大菜是烤火鸡(roastturkey)和南瓜馅饼(pumpkinpie),这些菜一直是感恩节中最富于传统和最受人喜爱的食品。

人人都赞成感恩节大餐必需以烤火鸡为主菜。火鸡在烘烤时要以面包作填料以吸收从中流出来的美味汁液,但烹饪技术常因家庭和地区的不同而各异,应用什么填料也就很难求得一致。

国庆手抄报内容资料篇4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部署,根据市旗有关要求,我校开展了以“我们的节日·中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中秋情浓意更浓”为主线,全力突出中秋节的“团圆、和谐”的节日特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活动准备充分。

学校按照上级的部署制定了“我们的节日·中秋”活动方案,各班班主任组织学生搜集有关中秋的来历、民间风俗、经典诗词并利用班晨会课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全体学生知国情,爱祖国、爱家乡。

二.活动丰富多彩。

1.开展了“迎中秋诗文诵读”主题班会活动。各班师生精心准备,以诵读传统经典诗句的方式来欢庆中秋佳节,诵读内容及形式丰富多彩,在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中秋习俗,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组织传统文化宣讲活动。通过开展黑板报专题专栏、手抄报、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形式,大力普及传统节日知识,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倡导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3.开展以“感恩、团圆”为主题的手机短信寄语活动。利用网络媒体,上网寄语、留言,发手机短信,抒发感恩党、感恩祖国的感言。向外地乃至国外的亲人传达节日的问候,表达团圆、思念的情愫,在家家思团圆的氛围中,融入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民族大义.

4.举办迎国庆、中秋手抄报展和“喜庆祖国六十一华诞”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全校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图书查阅等途径,搜集有关国庆、中秋节的资料制作手抄报和黑板报,由学校择优张贴宣在传橱窗供同学间交流学习。

国庆手抄报内容资料篇5

2019国庆节活动策划方案

一、活动内容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录像、亲身体验等方式,感受人们欢度国庆的喜悦心情。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唱歌、跳舞、写诗、画画等)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热爱。

3、知道我国的国名及国庆节的由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4、学习收集有关资料。

三、活动重点和难点

活动重点:感受国庆活动的热烈,知道我国的国名和国庆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活动难点:理解祖国的含义,学习收集资料。

四、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人们欢度国庆的图文资料,如阅兵式、文艺演出等。

2、教师准备有关国庆节来历和庆祝活动的相关资料(开国大典和十一庆典、“五十”国庆大阅兵的录像)。

3、教师准备祖国风光录像。(包括长城、故宫、长江、黄河、天安门等祖国著名风光及各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录像。)

4、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国庆节来临之际周围生活环境的变化,如街上布置的花坛,建筑物上或学校、单位门前庆国庆的标语、灯饰,电视里呈现的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坛等。

五、活动设想

对于如何过国庆节,学生都比较熟悉,一般是家长利用长假带着外出游览或走亲访友,但国庆节的由来及对祖国的理解,是一年级小学生认知区域中的一个 “盲区”,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过生日”这一生活情境入手,以“我为祖国过生日”这一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说对国庆节的了解弄清学生的未知,针对学生的未知开展下面的教学,并播放相关录像使问题得以解决;通过观看祖国风光录像知道祖国是指全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并在收集资料、观看十一庆典、“五十”庆典录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祖国庆祝生日等活动中体验人们庆祝国庆节时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2019国庆节活动策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情操。在国庆61周年到来之际,我校将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以“怀感恩之心,唱祖国颂歌”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二、活动主题: “怀感恩之心,唱祖国颂歌”

三、活动日期:  2019年10月1日——2019年10月31日。

四、活动安排

1、诗歌创作比赛活动

参赛主题:“感恩祖国”、“感恩母校”

参与对象:3——6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过程:整个活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班级选拔

各班班主任利用国庆放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我爱我的祖国(或学校)”诗歌自创活动。国庆假期结束,各班选择3份优秀作品上交。文本稿送交顾静雅处,

电子稿件发送至共享目录大队部—2019国庆节安排—感恩征文文件夹。

第二阶段:校级评比

语文组及大队部组织老师对征文进行评比,各年级评选出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

评委老师:xxxx

第三阶段:校级展示

优秀习作展示:

(1)学生誊写获奖习作,进行展览;

(2)各班利用班队课欣赏同学们创作的诗歌。

(3)利用红领巾小广播朗读获奖诗作。

上交截止时间:2019年10月11日

2、手抄报创作比赛活动

参赛主题:以感恩祖国为主线,围绕民族团结教育自拟主题

参与对象:5——6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要求:

(1)各班班主任利用国庆放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感恩祖国”手抄报创作活动。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的报道,积极了解国内外新闻,特别关注建国67周年以来,在民族团结上做出的努力。国庆假期结束,各班至少选择2份优秀作品上交。

(2)在8k纸上,让学生自己设计版面,自己写,自己画,调动班级学生积极性,办出具有特色的小报,增强学生的美感,成为他们展示自我的平台。

上交截止时间:2019年10月12日

3、格言征集大赛

参赛主题:“感恩母校”

参与对象:3——4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要求:各班班主任利用国庆放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感恩格言”创作活动。国庆假期结束,各班至少选择5条格言上传至共享目录大队部---2019国庆节安排---感恩格言文件夹。

截止时间:2019年10月12日

4、班队课安排

主题:“感恩祖国”

参与对象:1——6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安排:

一年级聆听爱国故事(或观看视频)并进行爱国教育;

二年级学唱爱国歌曲并进行爱国教育;

三~六年级举行“我对祖国知多少”知识竞赛,竞赛方式由年级或者班级自行安排,竞赛题目在网盘---大队部---2019国庆节安排中已共享,请 班主任 老师提前下载。竞赛中有突出表现的给与加分,并纳入四好少年评比。

5、板报竞赛

参赛主题:“ 祖国妈妈,我爱您”

参与对象:1——6年级全体学生

检查时间:2019年9月30日中午 12:00

6、班队活动展示课。

主题:“感恩祖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展示年级:五年级

国庆手抄报内容资料篇6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2005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重点课题“昆曲学”(项目编号:98BGA06)阶段性成果之一。本文作者为“昆曲学”子课题“中国昆剧志”人物传记条目编写人。

作者简介:桑毓喜(1938- ),男,汉,江苏苏州人,中国昆曲博物馆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昆曲理论研究。)

摘 要:抢救、挖掘昆剧遗产,是开展昆剧研究工作之本。作为“昆曲家”组成的“昆剧资料学”,内容广泛,涉及史料、剧本文学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昆剧遗产;昆曲学;昆剧资料学;戏曲研究

中图分类号:J802.6

文献标识码:A

Excavating Treasure and Rescuing Heritage

-My Work on the Kunqu Opera Materials in Retrospect

SANG Yu-xi

抢救、挖掘昆剧遗产,是开展昆剧研究工作之本。它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史料、剧本文学、曲牌音乐、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方面面,现被列为“昆曲学”组成部分的“昆剧资料学”,实际上与昆剧的其它学科也是息息相关、无法完全分割的。今天,我主要联系自己数十年工作实践作一些历史性的回顾。

我于1960年4月调苏州市戏曲研究室工作后,长期从事昆剧等戏曲资料的抢救、挖掘事项。其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寻找昆剧等历史遗存,主要搜集相关文字、图片、抄本、唱片等文物、文献资料;二、访问老艺人、老曲家、记录相关历史、艺术资料。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我更偏重于后者,因为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在我曾经访问过的百余位老艺人、老曲家,现尚健在者已廖廖无几,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一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数十年来,我不辞艰辛,尽心尽责,在昆剧等戏曲资料领域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果,现中国昆曲博物馆珍藏的大批昆剧文物资料,其中大部分是本人亲手或参与征集来的。即使退休后,仍退而不休,乐此不疲,协助中国昆曲博物馆挖掘、征集到一大批昆剧文物资料,其中包括沈传芷、刘传蘅、方传芸、郑传鉴、张传芳、薛传钢、周传沧等已故“传”字辈艺术家及他们业师,原姑苏全福班名小生沈月泉的一批昆剧遗物;尤其令我终生难忘的是:2003年5月,我曾致函好友、著名昆剧史学家陆萼庭先生动员其为昆博捐赠事,很快即得到他的积极回应,于同年6月、8月他先后两次亲自挑选,将其成名作《昆剧演出史稿》(1980年1月初版本)的全部手稿,及其长期精心收藏的极具有价值的昆剧文物、研究资料三十余件(其中有晚清苏州人物画家胡三桥于清光绪五年所绘昆戏画四帧底片,清末民初曲学大师吴梅、江南曲圣俞粟庐的墨迹、手稿,著名昆旦周凤文的老唱片,赵景深教授早年用毛笔书写的信札等),无偿捐赠给正在筹建的中国昆曲博物馆。同年9月21日他突然取出名曲家樊伯炎先生生前用中国出水画笔墨为其精心绘制的一幅“康平居”(陆萼庭的书斋名)立轴,悬挂在书房中,并对其夫人郑傅霖女士说:“这幅画我准备先挂几天,也捐赠给中国昆曲博物馆。”岂料仅挂了十余个小时,翌日凌晨六时十分即因突发心脏病在家猝然逝世。事后,郑女士按其遗愿将这幅“康平居”立轴,连同庭先生所藏获奖证书、自撰论文等手稿,名人文稿、信札、墨迹及有关昆曲剧照、唱片、曲谱、书籍等各种昆剧文物、研究资料共达四百二十余件,已全部捐赠给中国昆曲博物馆珍藏。现可以这样说今后如有学者要专题研究陆庭先生,那就得前往该馆查阅相关资料。

“宁波昆剧”史料的发掘,及是我人生历程中干了件为昆史“填补空白”而引以为豪之事。宁波昆剧,简称“宁昆”或“甬昆”,宁波本地人又称为“本昆”或“本班”,属昆剧的重要支派之一。但历史上鲜有文字记载,为了弄清它与苏州昆剧的历史渊源关系,1961年冬起,在我室副主任、昆剧专家顾笃璜先生的委派下,我先后六次深入浙江省宁波、慈溪等地查访,几经周折,终于陆续找到了民国初年红极一时的“宁昆”名老生陈云发、高小华、五旦周来贤、四旦林根兰、王长寿(兼编剧),小面严德才、主笛徐新章、鼓师张顺金等八位老艺人,利用他们应聘莅苏为江苏省苏昆剧团青年演员授戏之暇,我与徐渊先生合作,在逐个访谈的基础上,记录、整理成《宁波昆剧老艺人回忆录》书稿(约十五万字),它较详尽地介绍了“宁昆”兴衰演变历史,戏班组织体制,班规习俗,脚色行当,常演剧目,表演艺术特色,名艺人小传,掌故轶事等等,1963年1月由苏州市戏曲研究室列入“戏曲研究资料丛书”内部印行后,在昆剧史学界影响较大。陆萼庭先生于1988年4月6日对该书作出书面评价称:“我一向推重这本书。抢救工作是多方面的,记录表演艺术之外,史料的记录重要。这本书记录忠实,涉及的面也较广,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至少有这样三点:一、‘宁昆’的活动,几乎完全不见于文字记载,此书填补了空白。对了解昆剧走入民间,提供了具体次料。二、‘宁昆’的活动,足以代表江南江湖(水路)班的特点,目前对昆武班,以及文班下乡演出的情况,多语焉不详,借助此书,可以概知。三、其中有关演出习俗的记载,尤具价值,不仅对研究戏曲史有用,研习民俗学的也应注目,《三跳》、《十二出不同的赐福》等。我认为此书如作一些修改补充,是值得公开出版的。”当今某些专家、学者撰写昆剧发展史,凡是涉及“宁昆”这一支派的,无不引用该《回忆录》提供的丰富翔实史料,本人应邀为海峡两岸分别出版的“昆剧(曲)辞典”撰写的有关“宁昆”许多辞目释文,也均得益于此。从该《回忆录》问世,迄今已经历了四十余年的风风雨雨,物是人非,当年参与口述的陈云发(生于1883年)、高小华(生于1891年)等八位“宁昆”老前辈,以及与我合作记录、整理者徐渊先生均早已一一仙逝,本人已成为完成这一书稿的惟一幸存者。现深感遗憾的是:该《回忆录》虽极具昆史研究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仅作为内部资料印行,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也有友人建议,可将此书写成《宁波昆剧发展史》,予以公开出版。有这么多丰富史料,再加以力所能及的补充,考订,写成一部“宁昆史”专著确非难事,但我再三考虑,还是保持老艺人口述的原貌较好,因为这八位口述者,属于“宁昆”最后一代演员、乐师,但辈份高,比“苏昆”的传字辈演员高一辈,留下这份全国独一无二、“原汁原味”的“宁波昆”历史资料,更显得珍贵,且随着时代的推移,其研究价值必将愈益彰显。最近,本人已与台湾中央大学戏曲研究室洪惟助教授商定,对该书作了较详细的修订,并增补了《序言》、《宁波昆剧概述》、《寻觅“宁波昆”踪迹》等文稿后,列入洪教授主编的《昆曲丛书》第三辑,将于2009年在台湾公开出版。今后如果条件许可,再在大陆出版简体字版本。这样,也就了却了本人的一大心愿。

李翥冈手抄曲谱等遗物的发掘,这是我抢救昆剧遗产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李翥冈(1873―1945)字季、号馥荪,别号蓉镜,原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上海。早年与人合资开设洋行,后长期在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等机构任职。年青时即酷爱昆曲,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参加上海霓裳集曲社,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始,由其发起创建赓春曲社,主持社务长达数十年,是清末民初上海曲坛颇有影响的人物。他工旦角(主五旦),擅唱曲目颇多,又能“彩串”,资历又深,被曲友们尊称为“老郎菩萨”。他的另一突出贡献是:平生嗜爱传抄、收藏昆曲手抄本,成为其公务之暇的一大乐事。四十年来,不管严寒、酷暑,常利用空闲伏案撰写,从不间断,积累了大量昆曲手抄本,属上海著名的曲本收藏家,为昆曲的传布、保存发挥了很大作用。例如:民国二十三年(1934)12月,仙霓社于上海小世界游乐场首演的前、后本《一棒雪》,即是由李翥冈先生提供的全套曲谱。由于李氏早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叶即逝世,他的后裔现居住在何地?尤其是经历了“”十年浩劫后,这批手抄曲本能否幸免于难?因毫无线索,我们也并未将其列为调查、征集目标。事有凑巧,那是1984年9月,有位五十余岁的上海人王某某,来苏找到顾笃璜先生,他自称是李翥冈的外孙,随身带来的二册保存完好的手抄曲谱,令我们的眼睛一亮,经过你仔细鉴别,这确属李翥冈先生手书的昆曲精抄本。王某某一再打听这些手抄本的价值,对我们询问的手抄本共有册数及现收藏者的姓名、住址,却违莫如深、不肯透露任何细节。但通过此事,也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讯息:李翥冈的昆曲手抄本有可能还完好地保存在上海。当时我M怀信心地决定绕过王某某,亲自赴沪查访,首选登门拜访了上海的一些知名老曲家,终于摸到了已故世多年的李翥冈长子原居住的大体住址,随即马不停蹄地连续走访了十余个居民委员会,终于有幸找到了时年八十余高龄的李氏长媳。她说,其公公李冈翥的所有遗物均由小儿子李冰掌保管,并提供了他家住在上海成都北路××弄××号的具体住址,使我喜出望外地顺利找到了年逾古稀、体弱多病的李冰掌老先生,我讲明来意后,他二话不说,将长期精心保存的乃父昆曲手抄本等多种遗物全部捧出,表示愿意捐赠给国家收藏。这一大批昆曲文物资料,后经清点、核对、计有:

一、李翥冈抄录的有关昆曲、传奇等手抄本共一百六十册。这些手抄本均保存完好,其中昆曲曲谱精抄本一百二十六册,载戏七百五十七折,均属宾白、由词、工尺谱三者俱全的舞台演出本,都用毛笔书写,字迹刚劲有力,工整清晰,宫谱精密周全,并分别题签、盖章、线装成册,其中不乏罕见本。例如:《南楼传》曲谱,仅《昆曲大全》刊印过四折,而李氏抄本有十六折;《渔家乐》曲谱,原传奇本已佚,《六也曲谱》等共载戏十四折,李氏抄本有二十七折;《十五贯》曲谱,《昆曲大全》等共载戏八折,李氏抄本有二十五折;《邯郸梦》曲谱,《集成曲谱》等共刊印过十四折,李氏抄本有三十二折;《梅花簪》曲谱,也仅《昆曲大全》刊印过四折,而李氏抄本有全谱,共达四十折之多;等等。此外,另有一册《昆曲全目》,也极珍贵。其原本来自清嘉庆年间内庭供奉陈金雀(原名荫,字煦棠,号金觉,工小生,以演《金雀记》成名,嘉庆帝乃赐名金雀)的祖传抄本。该《全目》内载昆曲传统折子戏目录一千二百九十八折,大多是清代中叶仍在舞台上演出的戏目,从中可窥见历史上昆曲演出剧目的概况,是一本极为重要的昆曲剧目文献资料。民国初年,李翥冈从陈氏孙辈处发现该抄本,借来抄录装订成册。现陈氏原藏本下落不明,因此,李翥冈手书的这一传抄本,已成为目前惟一能见到的孤本。

二、《安天会》等油印曲谱二册。这是民国十六年(1927)初,昆剧传习所学生在沪实习演出期间的排演本,属该所遗存在世极少的实物之一。

三、《昆曲粹存》一套(六册)系民国八年(1919)石印本;《六也曲谱》一套(二十四册),系民国十一年(1922)石印本。两种石印曲谱每册封页上均盖有赓春曲社方形篆体印章,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收藏价值。

四、昆曲老唱片九张,均属20世纪20年代高亭公司发行的上海著名业余昆曲家的唱段。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李冰掌老先生未提任何要求,即同意本人临时写一张清单将物件全部带回了苏州。临别时他一再叮嘱“要保密”,因为前几年俞振飞先生曾去他家要过这批昆曲手抄本,他未同意。后本人向领导汇报后,感到这批昆曲文物资料价值极高,遂由苏州市文化局名义颁发了一张奖状,并发给奖金人民币三百五十元。

此外,在这次征集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向李冰掌老先生了解、记录了乃父的简历与生平事迹,为我后来撰写李翥冈先生传记提供了资料基础。

后经了解,我上述提到的这位王某某,确是李翥冈的外孙。当时,他向舅父李冰掌要了二册昆曲手抄本,抵达苏州摸底,获知这批手抄本价值其甚高,还未来得及与舅父会面,却不意被我们捷足先得征集而去。为此,他十分恼怒,特地赶到苏州,指着我鼻子在光其火:“侬这个人……”。面对这样的指责,我非常坦然,因为我这样做毫无任何个人私利,只是为国家抢救,保存昆剧遗产悉心操劳而已。

如今,这批凝着李翥冈先生毕生心血的昆曲遗物,已发挥了积极作用。原苏州市戏曲研究室编印的《传统昆剧演唱珍本汇编》,已陆续问世的有全本《浣纱记》、《一捧雪》、《风筝误》三种,均是以翥冈先生的昆曲手抄本为蓝本梓印的;前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在苏州举办的多期昆剧培训班的学戏教材,也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这批昆曲手抄本。随着中国昆曲博物馆在苏建立,现李翥冈先生的昆曲遗物,已全部转入该博物馆珍藏;尤其是其中李氏手书的一百二十六册昆曲谱精抄本,更成为馆藏艺术珍品与瑰宝。

在长期从事抢救、挖掘昆剧等戏曲遗产实践中,也是自己逐渐熟悉业务、不断提高昆研水平的过程。自1986年起,我先后应聘参与了《中国戏曲志・江苏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苏州戏曲志》等九部志书、集成的编纂、撰稿工作。其中尤其是为《中国戏曲志・江苏卷》撰写的《昆剧剧目一览表》(约二万余字)、《昆剧“传”字辈演员一览表》(约一万余字),在《中国戏曲志》总编辑部专家审稿时即引起重视,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这是当时担任《江苏卷》编辑部副主任王永敬先生来信告知的)。

《昆剧剧目一览表》收集元、明、清杂剧、传奇等一百六十七种中六百余折(出)近代常演的昆剧折目,按剧目产生的年代次序排列,并将作者姓名、原剧出(折)目数、版本出处、演出概况等,一一加以考证、注明。此外,还着重将属于晚清姑苏四大昆班(全福、大章、大雅、鸿福)的常演剧目,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传”字辈演员常演剧目进行对照、排比,并用符号标明。这样与原计划仅一般性排列演出剧目的表式相较,大大增强了史料性与学术性,但这样的构思、无疑是“自找麻烦”。本人除翻阅了大量各种版本的原著、舞台演出本与手抄本外,又花了整整半年时间,先后在苏州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翻遍了自20年代至40年代初的《苏州明报》、《申报》等报纸,从大量演出广告中,录下“传”字辈演出剧目四千八百四十七台,经过认真筛选,剔除重复,综合统计出“传”字辈演出剧目实为近七百折(出)从而纠正了某些著作中均将“传”字辈演出剧目列为四百余折(出)的记述。这一新的考证结论,为写好《昆剧剧目一览表》提供了坚实的资料依据。

20世纪20年代,苏州昆剧传习所陆续培养出多少“传”字辈演员?众说纷纭,连尚健在的“传”字辈艺术家本身的说法也很不一致。本人经过反复调查研究,确定了划分“传”字辈的界线为二:一、属于昆剧传习所的学员;二、在昆剧传习所阶段取得“传”字艺名者。从而将新乐府、仙霓社阶段十余名虽用过“传”字艺名,但并非传习所学员,不应列入“传”字辈行列者排除后,首次作出了“传”字辈演员实为四十四名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按艺名、本名、籍贯、生卒年、师从、应工行当、擅演剧目、备注等栏目,列表一一加以注明。由于《昆剧“传”字辈演员一览表》,不仅所列演员全,各项次料翔实,且具有首创性而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我国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先生于1991年10月12日,曾亲笔致函赞扬我“工作勤奋,治学严肃,为中国戏曲志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与郭老并不相识,他的信札,对我激励、鼓舞很大。这封信,我至今珍藏着。

此外,我还应邀为海峡两岸两部“昆剧(曲)辞典”撰写辞目四百余条,计27万余字,以及在《20世纪江苏文化名人》、《苏州当代文化名人》、《中国昆曲论坛》、《戏剧论丛》、《戏曲艺术》、《艺术百家》、《苏州杂志》、《戏剧电影报》等专书、杂志、报刊陆续发表的文稿,连同出版的《昆剧传字辈》专著等共达一百余万字。在这些文稿中,并没有高深的理论,主要还是属于昆剧等戏曲史料稿中,并没有高深的理论,主要还是属于昆剧等戏曲史料范畴,如近现代的昆班、曲社、演出剧目、人物传记等等。由于内容丰富翔实,尤注重挖掘第一手资料,受到专家及有关人士的好评。例如:我于1987年11月4日访问俞振飞大师后,为《中国戏曲志・江苏卷》很快写出了质量较高的《俞粟庐》条目释文。尔后,还完稿《曲圣俞粟庐》一文,发表于《苏州杂志》1992年第1期;并由香港《大成》杂志222期(易名为《俞振飞的父亲“曲圣”俞粟庐》全文转载,陆萼庭先生阅读后,曾于1992年3月3日致函称:“《俞粟庐》一文写得甚好,叙述翔实,如从师韩华卿的年份,学于滕乔醋、王鹤鸣的细节,当是经过多方求,始克有此。读后很感兴趣。据海上曲家刘D万回忆,顾公可所藏老手书《哭像》曲摺后有粟老长篇题跋,其中提到同治壬申年遇晤甫里韩华卿‘授以叶氏之学’。所忆年份正与大作相合。”我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撰写的另一重点条目释文《王季烈》,乃是我亲自拜访王守泰先生,并与他多次通信、切磋后写就的。该条目释文曾获王守泰先生首肯,他于1990年1月12日复信称:“先严传记,我认为内容翔实,另无修改意见;”又说:“《集成》人物传由你执笔,深庆得人。”顾传d是“传”字辈中最具号召力的著名小生演员,但由于他很早即弃伶、求学、转业,并于1949年5即举家移居台湾,因此,在大陆能查获他的资料很有限,更从未发现过他的照片留影。为了写好《顾传d》条目释文,我先后八次与传d的遗孀、已年逾八旬高龄、定居美国的业余昆曲家张元和女士通信,承她提供了不少有关顾传d的文字和照片资料,使我顺利地完成了撰稿任务,也获得了张元和女士的赞许,她于1991年8月2日曾函复称:“大函及外子传记初稿均已收到,所撰文字精炼详实,非常感佩。”此后,我还完成了《“传”字辈中第一人――记昆坛名小生顾传d》文稿,刊载于《艺术百家》1997年第4期。张元和女士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陆续从美国邮寄给我的有关顾传d等剧照、便装照等十余幅,现均已转入中国昆曲博物馆珍藏。其中有昆剧传习所全体学员于民国十五年(1926)四月于上海徐园拍摄的“种牛痘”照,乃是该所学员存世的惟一集体照;另有剧照多幅,均拍摄于“新乐府”初期,即民国十七年(1928)。其中有《割发代首・刺婶》(由顾传d饰张绣,朱传茗饰邹氏)、《狮吼记・跪池》(有不同场景的二幅,由顾传d饰陈季常,朱传茗饰柳氏,倪传铖饰坡)、《贩马记・团圆》(由顾传d饰赵宠,朱传茗饰李桂枝,倪传铖饰李奇,周传瑛饰李保童);便装照有顾传d个人照多幅,顾传d与张元和的结婚照,顾传d与朱佳茗的合影照等,均很珍贵。现由《中国昆剧大辞典》、《中国昆曲艺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苏州戏曲志》及拙著《昆剧传字辈》等刊载的部分照处,皆来源于此。

昆曲堂名班,属坐唱昆曲,兼能自行乐器伴奏的职业班社。历史上许多红极一时的昆班名角,如周凤林、沈月泉、丁兰荪、尤彩云等等,以及著名曲师,如吴秀松、许纪s、高步云、李荣生(阿荣)、陆巧生等等,皆出身于昆曲堂名班。因此,堂名班在城、乡普及昆曲艺术、培养昆曲人才方面贡献颇多,但这一群体,在旧社会地位低下,很少有文字记载存世。1994年前后,我在《中国昆剧大辞典》主编吴新雷教授的嘱托下,曾多次在苏州、吴县、常熟、昆山等地调查,访问了周祖福、徐伯钧、蔡y荣、薛剑峰、包元儒、吴锦亚、高慰伯等十九位昆堂老艺人,完稿并在《辞典》上发表了苏州《洪翠堂》、《允德堂》、《添福堂》,吴县《合和堂》、《北万和堂》、《南厅和堂》,常熟《春和堂》、《鸿福堂》,昆山《永和堂》等二十余个昆曲堂名班的释文,留下了一份较重要的昆堂历史资料。

还应该一提的是:拙著《昆剧传字辈》,这是历经十余年查访、资料积累、直到本人退休后才完稿的作品。该书自2000年12月由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出版、发行后,受到各地昆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其他读者的好评。在一片赞扬声中,我首先要怀念、感谢已故世多年的好友陆萼庭先生,他是本书出版前第一位予以充分肯定、热情赞扬的著名学者,这除体现在他于1999年7月为本书所写的精彩《序》文中外,还从吴文化与昆剧史的视角,于2000年1月31日对书稿又作出了三点书面评述。他说:“一、昆剧系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历史上与苏州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如写苏州文化史、艺术史,便不能不写昆剧,而且要以重点来写。二、剧艺术必将发扬光大,‘传’字辈对现当代昆剧艺术(传统的承续)的贡献以及他们在现当代昆剧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容低估和忽视的。三、《昆剧传字辈》一稿撰写过程,用力甚勤,不仅提供了‘传’字辈的信实的生平活动资料,而且实际上叙述了二十至四十年代南昆演出活动的史实细节,其价值将随时间的推移而益增。”尔后,陆萼庭先生还多次与我商谈今后出版修订本事。他说:“《昆剧传字辈》与我的《昆剧演出史稿》有内容上是完全衔接的,希望你过几年能找一家较正规的出版社再出一本修订本。”我完全赞同这一意见,并已逐年作了些资料准备,现正积极投入了《昆剧传字辈》修订本的撰写工作,除订正某些差错外,预计较初版本能增添五万字左右,全书约25万字,做到内容更正确、丰富、翔实、配置的照片也从现十四幅增加至五十幅左右。祈望能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于2010年公开出版,以作为2011年纪念昆剧传习所成立九十周年时的献礼,既不负萼庭先生生前对我的期待,又为自己挚爱的昆研工作能写下一个较圆满的句号。

国庆手抄报内容资料篇7

【关键词】明清时期;媒介批评;视角;方法

人类的新闻传播总是在某种既定的利益和利害关系的舞台上展开的现实活动,其活动的结果必然又会生成某种新的价值关系。明清两朝,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出现了新的景观,不仅封建官报的发行体制更加完善,而且起源于宋代小报的民办报纸亦获准公开出版,成为社会上的一项公开事业,媒介接触成为朝野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日常功课,是他们政治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新闻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反思新闻活动的媒介批评日渐活跃,成长为制约新闻事业发展的一种社会性因素。本文通过挖掘相关史料,力图对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媒介批评的主要内容与特色,略作梳理和探讨,冀为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研究提供另一线索。

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活动虽然大量存在,但政治体制不周延,信息传播系统不完善,加之元朝国祚短暂,所以现存的文献典籍中,鲜有元朝的媒介批评资料可供征引。“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闻事业,到明展到了新的阶段,封建官报的发行体制更加完善。渊源于宋代小报的民报报纸获准公开出版办报成为社会上的一项公开职业,并且出现了使用活字印刷的报纸。”[1]185而且,“新闻”“消息”“讯息”“音耗”等词汇,在当时的社会中已被大量且经常地使用。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明代的媒介批评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由于邸报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会作用日益扩展和增强,多次出现主动利用报刊制造舆论进行政治或军事斗争的伪造章奏事件[2],因此,人们对邸报功能的认识也渐有扩展,臻于深化和全面,从而使得明代媒介批评的视角出现了很有意义的延展和转变。

虽然与其他封建王朝一样,明代的媒介批评主体并不仅限于统治者一隅,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3]明代统治阶级出于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从政治角度对媒介的限制和批评在明代的媒介批评序列中,仍然占据着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信息传递工作,他曾特别叮嘱通政司第一任主官说:“卿其审命令以正百司,达幽隐以通庶务。当执奏者勿忌避,当驳正者勿阿随,当敷陈者勿隐蔽,当引见者勿留难。”[4]对信息传播机关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明代皇权高度集中,对邸报的传发管理非常严格,由于明代邸报长时期大部分是非印刷品,在辗转抄传的过程中,笔迹混杂,很容易增损作伪,这使邸报成为进行政治斗争的有力工具。

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十一《筹边》有云:

近日都下邸报有留中未下先已发钞者,边塞机宜有未经奏明先有传者……幸而君上起居,中朝政体,明如悬象,原无可掩。设有造膝附耳之谋,不可使暴于众,居然传播,是何政体。又如外夷情形,边方警急,传闻过当,动摇人心,误事大矣。报房贾儿博锱铢之利,不顾缓急。当事大臣,利害所关,何不力禁。[5]

其批评口吻和理路,与宋代周麟之的《论禁小报》几乎毫无二致。这是因为,批评者的阶级地位相同,面临的传播问题相似,所以他们对待媒介的态度也就无多区别。但时代毕竟在前进,面对统治者过度控制报道、信息闭塞的局面,社会上的反对声音越来越洪亮。

明代万历年间曾一度实行过严格的新闻检查,致使新闻传播机构顿时陷于无报道素材的半瘫痪状态,许多习惯于从邸报上获取信息的官员不以为然、颇为不满。南京户科给事中段然大声疾呼道:“禁科抄之报,不使謄传,一世耳聋,万年长夜。”[6]需要指出的是,段然的这一批评文字,恰被刊于邸报,因而在当时腾播众口,影响广远。作为“中兴英主”的崇祯皇帝,比起他的先辈来更加热心于新闻控制,即位伊始即宣布道:“各衙门章奏,未经御览批红,不许报房抄发,泄露机密,一概私揭不许擅行抄传,违者治罪。”[7]这一政策激起了文官集团的严重不满,刑部左给事中左懋第上疏争辩曰:

奏疏发部,有必当密者,有不必密者;有可密于事先,而不必密于事后者,有当密于今日而不必于明日者。如事关兵机,方且动于九天,藏于九地,何可不密也?如警报何边,寇扰某地,动静之情,胜败之事,廷臣知之,以便各献刍荛;各要害知之,以便共图备御,何当密也?况邸报之抄传有定,道路之讹言无端,疑揣转甚,张皇孔多。廷臣纵有所闻,未免因而箝口,何可密也?如制边之策,诸臣有密奏,密之可也,边已安矣,仍当使廷臣知其何策以安边。剿寇之谋,诸臣有密奏,密之可也,寇已平矣,所当使廷臣共知其何策以剿寇。此可密于事先,而不必密于事后也。如逮有罪之人,不密,恐其将遁;人已获矣,必昭布其所以逮之故。如诛有罪之人,不密,虑其人将自裁;人已正法矣,则必昭布其所诛之实。此当密于今日而不必密于明日者也。盖人臣事君,原无不可使天下共知之言;而朝廷行事,更无不可使天下共知之事。慎密原为成事,事成便复昭然。所谓理本相成,变而不失其常也。臣今日不言,而使朝廷一时缜密之事,因遁沿为故例,甚至科录史馆皆不能启什袭之藏而笔之,而一时之疑信犹其小者,后世之信史何所取裁?且谓壅蔽纶綍自臣等封驳之臣始矣。[8]

这篇媒介批评意味浓郁的文字,透露出与此前有所不同的价值取向。左懋第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邸报传发内容范围控制的必要,而是就“机密”的边界和范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所谓机密,情况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不注意加以区别的话,就有可能造成言路壅蔽;控制传抄内容,本是为了控制社会舆论,但如果过多地限制邸报刊登的内容,反而会引起“讹言无端,疑揣转甚,张皇孔多”,造成社会舆论更大的混乱。左懋第还提出:现在的邸报报道,要对后来的历史和史学负责。应该说,这种看法既合情理,又很中肯。尤其是左懋第的论断逻辑和思路显得机巧敏锐,既是以从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作为批评的出发点,又将时、地等因素纳入对传播内容的思考范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无独有偶,同时代另一政府官员祁彪佳,也上疏崇祯皇帝,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

事关军情,犹然茫视,迟慢漏泄,为误不小。仰见我皇上深谋远虑,超越千古,盖有见于不密之害也。然圣谕又不尝以某本不妨抄传、某本不应抄传,令科臣看详否。臣愚以为不应抄传者,几先之秘,临事之谋,制胜出奇,呼吸万变者是;不妨抄传者,强弱之分,顺逆之势,去来之状,胜负之常,疆场情形,一彼一此皆是。且以言乎塘报,则将士上之督抚,督抚上之皇上,敌国之人,尚能得诸侦探,岂辇毂之下,不宜公之睹闻?以言乎章奏,则皇上下之该部,该部下之督抚,疆围之外,尚必见诸施行,岂阙庭之前,不许共相昭揭。今各科臣惟漏泄之不是虞,致缄藏之过密,略涉军务,概禁抄传。……自抄传禁而情同射覆,隔若面墙,欲借箸而苦曲折之未谙,欲请缨而惮遥揣之未真。……尔来盗贼纵横,人喜语乱,自抄禁而讹言四起,纷呶万端……忆已巳敌震都城,臣乡两旬邸报不通,谣传日四、五至。……大凡封疆任重,欺蔽易生,自抄传禁而专困之驰奏,俱不得扬言于在廷;言路之纠弹,遂不敢凭臆于局外。……伏乞皇上于诸凡塘报、奏章,苟非密切机宜,外廷必不可预闻者,沛发明旨,照常科抄。[9]

祁彪佳的见解与左懋第几乎完全一致,只是在辩驳的思路上有所不同,他是通过列举禁止邸报传播的诸多害处,以打动皇上取消禁令。

大概是因为持反对意见的官员过多,而且禁止邸报传发确实弊端多多,崇祯皇帝只好作出妥协和让步。他在祁彪佳的疏本上批复道:“言官留心兵计,自可据悃陈谋,岂必尽借邸报,况前谕兵科详审本章,原非概秘示疑。今后除密切事情外,可照常发抄,以信前旨。至召对,朕自酌行,毋庸陈请也。”[9]一向独断专行、自我感觉良好的崇祯皇帝,在汹汹舆论面前,不得不退回到最初的出发点上。这初步显示了媒介批评的强大效果。

虽然明代邸报就其性质而言,无疑是统治阶级的忠实喉舌,是一种体制内的媒介,但明代士大夫知识分子的媒介批评仍然出现了有意味的变化:媒介批评的主题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对新闻检查和控制的否定性评判方面,为媒介存在提供辩护。他们之所以会在媒介批评中为邸报的发展留置了一定的生存空间,是因为与宋代相比,明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与邸报的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媒介成为他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日常性、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邸报阅读,他们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就不能抱持正常的平衡:“读报、评报、藏报和利用旧报资料从事著述,已经成为明代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经常性活动,成为他们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172换言之,明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已经对媒介形成了一定的依赖关系,他们对邸报功能的认识和批评,也必然会超出此前通过一味地封杀媒介存在和发展来维护社会秩序的单一视角,而具有更宽阔的视野,显示出媒介批评有意义的转变。

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闻事业,到清展到最后阶段,走完了它的最后一段路程。封建官报的发行体制趋于定型。肇始于宋、明两代的民间新闻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同时也受到了官方的束缚,摆脱不了已经僵化的模式,难以抵挡近代化新报的竞争。清朝是皇权高度集中的王朝,统治者对媒介的宣传功能深有体认,如乾隆就曾命令“将该督等前后奏折及批谕廷寄一并钞发……俾中外臣工共知惩劝”[10],十分注意对邸报的控制工作。清代是跨越中国历史分期的一个朝代,清代新闻事业发展的整个历史,包含了中国古代报刊与近代报刊两部分的内容,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前中期,尚未受到外来侵略,在这个时期,占据中国新闻传播主导地位的是邸报、京报等中国古代报刊;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入侵,近代化报刊日益成为中国社会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因此,与此相匹配的清代媒介批评,也可相应地划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古代媒介批评和近代媒介批评两个部分。以邸报、京报等古代报刊为批评客体的媒介批评可以称之为古代媒介批评,这与宋、明两朝的媒介批评在性质上具有更多的相似性。虽然早在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出版,就拉开了中国近代化报刊的大幕,但性质上属于古代报刊的邸报、京报等新闻媒体并没有在近代化报刊诞生之后迅即消失,而是与近代化报刊并立共存,一直到清朝覆亡之后,才和读者永远告别。所以,从存续的时间上看,清代的古代媒介批评也一直延续到清代结束,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为中国近代媒介批评所彻底取代。

在我国历史上,清代是由少数民族统治汉民族的一个特殊朝代。清王朝是在人民反抗与满汉贵族间的反复斗争中,建立和实施其统治的。有清一代,满清统治者与汉族民众之间的种族仇视、满汉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也必然会反映到新闻传播领域之中,并具体地表现于对媒介批评主题和内容的集中和关注上来。清代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不仅控制邸报的传发内容,还限制邸报的发行范围。雍正初年就发生过地方官员禁止“胥役市贩”阅读邸报、“倘有犯者,立拿重惩”的事件。统治阶层的媒介批评不仅关注媒介的统治功能,还关注媒介的社会风俗导向作用:“此辈一阅邸抄,每多讹传以惑众听。以风俗人心所关。”[11]力图将媒介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一方面说明清代媒介有了很大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也说明统治者对媒介的注意和观察也向更为广阔的道德生活领域延伸,媒介批评的视野更为宽广。

提塘小报在清朝初年公开存在,并没有被当局视为非法,在一般官员的心目中,它被视为以科抄为主要内容的正式官报的一种补充。“提塘小报受到当局的注意和限制,起始于康熙末年。当时曾经以上谕的方式禁止小报的发行,但没有显著效果。直到雍正乾隆两朝一再查处以后,小报才被完全禁止。”[1]201清代统治阶层的主要办法是通过几起残酷的报案,将媒介批评完全异化为面目狰狞的媒介恐怖和文字狱。

雍正四年五月初五,雍正曾召住在圆明园内的王公大臣10余人在园内勤政殿侧的四宜堂会面,请他们吃了过节的粽子,逾时而散。对这次活动,提塘报房的小报报道如下:“初五日,王大臣等赴圆明园叩节毕,皇上出宫登龙舟,命王大臣等登舟,共数十只,俱作乐,上赐蒲酒,由东海至西海,驾于申时回宫。”[12]其中的登舟、作乐、赐酒、游园等情节纯属子虚乌有,时间也说得不完全对头,属于严重的新闻失实。雍正当时登基不久,皇室权力斗争激烈,他对小报的报道十分敏感,认为是对手的流言排陷,立即批交兵刑二部详细审讯务究根源。最后以“捏造小抄,刊刻散播,以无为有”[13]的罪名,将发行小报的何遇恩、邵南山二人判处斩刑。清廷的律令中有不少关于“讹传”的处分办法,以禁止不实报道。乾隆十四年,又发生了江西漕运系统两个低级官员抚州卫千总卢鲁生和南昌卫守备刘时达伪造题奏和御批事件。乾隆为此先后发过二十几道上谕,多次使用“大恶逆徒,逞其狂悖”“胆肆讪谤”“不法已极”等严厉辞句,定性穷追,督促查办,最后主犯被并置重典处死。通过耸人的批评语句配合严厉的处罚,清朝统治者实现了对新闻传播的有效控制。

对提塘报房和民间抄报人所发行的各类报纸,清廷并不一律禁止,只是对他们的传报活动加以约束和限制。但民办报房和它们编印发行的《京报》,在乾隆中期到同治初期这一段平稳发展的时期后,就开始走向没落了。在总结报房京报没落的原因时,人们一般将之归结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上的原因,在于官方对这类报纸控制过严,新闻的面太狭、量太少,时效性太差,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方面的需求。客观上的原因,在于近代化新式报纸的出现。近代化报纸的信息量大,新闻的时效性强,兼有新闻、评论、广告和文学作品等多方面的传播元素,可读性较强,因而刚一出现就成为中国本土报纸的劲敌。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京报相形见绌,很难抵挡。这一观点当然是符合实际的平实之论,但需要指出的是,媒介批评在中国古代报纸没落的过程中,也部分地起到加速的作用。自从近代化报刊诞生之后,新的批评坐标系也随之出现,中国古代的媒介批评在批评主体、理论资源、批评视角等方面都发生了有意义的转变。邸报、京报作为古代报纸,其原始、落后的一面,很容易被那些熟悉了近代新闻传播的西方人所察觉,他们不断地在新式报刊上撰文对此加以评述,随着新式报刊影响力的扩大,这些批评邸报、京报的文字也迅速扩散、广为人知。如1853年8月,《遐迩贯珍》就曾发文批评道:

除系要事,关系官宪,应奏朝廷者,毕竟入于京抄。众所公睹,列后所叙各情间亦得于此。但所叙仅撮其时日及地方,因其铺张各说,原难凭信,且其所载,专指军兴之事,亦未精详,尤属迂阔。故除时地之外,足征不讹者无几。或知其股目几何,盘踞何方,朝廷若何震慑而已。至若西人志向之所起,图谋之所终,并人马之总数,暨各股之或统摄或分雄,京抄俱未之载。[14]

由于只能是对官文书的摘录,只能在官方提供的信息范围内进行报道,并没有自己采集的新闻,所以邸报、京报的新闻报道不仅无法做到精详,缺失应有的细节,而且,对某些极其重大的新闻事件也竟然付之阙如,以近代新闻价值理论的观点来看简直不可思议:“英人之在沪者,相聚而谈曰,去岁之荒灾不可谓不大而且远矣……吾辈所不解者,中国之京报所有日行之公事皆列于中,如山东之灾亦属中国之大事,而京报所列并未多见,故中国朝廷并不能详知山东之大灾也。”[15]特别是近代化报刊在中国出现后,以自身的新闻实践,将近代新闻观念充分展示出来,在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古代报刊的不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代化报刊在诞生之始,为了迅速占领中国读者市场,报刊主持者除了在新闻实践中采取各种吸引读者的办法外,还积极发表评论,即利用媒介批评,将近代化报刊与中国邸报、京报进行比较,来争取人们的认同。如《申报》在初创刊时,曾接连发表过《邸报别于新报论》(1872年7月13日)、《论中国京报异于外报新报》(1873年7月18日)等文章,阐释两者的区别:“中国之邸报与之各别者,邸报之制但传朝廷之政事,不录闾里之琐闻也,是邸报之作成于上,恶新报之作成于下。邸报可以备史臣之采择,新报不过如太史之陈风,其事虽殊,其理则一,其法虽异,其情则同也。世之阅邸报新报者,当不以予言为河汉也。”[16]这些比较性的阐释,一般不直斥邸报、京报的落后、保守、陈腐,而是说两者各有所长,指出了两种报纸的区别,抓住了要害,论证显得非常巧妙。特别是它所说的近代报刊下情上达的舆论功能,反映出两种报刊的时代差别。这样阐释很能为当时的中国广大读者所接受,在凸显《申报》优点、争取读者方面甚为有效。该报创刊不久,发行量就迅速上升,成为上海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在近代新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之际,中国邸报与京报被时代遗弃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更为重要的是,以近代新闻实践为基础,借助西方新闻理论资源,中国古代媒介批评顺利地实现了话语和视角的转换。

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是封建地主阶级及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自然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伴随着中国古代报纸,中国古代媒介批评也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的历程。明清两朝媒介批评的话语实践中,虽然也曾经存在为新闻传播争取生存空间的声音,但还显得较为零散、微弱,西方新闻理论虽然在清朝后期输入华土,但还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声音,媒介批评的主体内容基本上仍是官方政治意志和意识形态的直接表达。批评视角单一,媒介批评窄化为单纯的政治批评;批评方法简单,主要是通过有权力依托的官方话语,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政治判决和道德定性,是这一时期媒介批评的主要特征。

[本文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史(1815-1949)》(12YJA860005)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沈瓒.近事丛残[M]//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3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4]明史:卷七十三.职官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1781.

[5]明史资料丛刊:第三辑[M].南京:江苏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91.

[6]万历邸钞[M]//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84.

[7]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九[M]//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76.

[8]天府广记:卷曲10[M]//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84-85.

[9]祁彪佳集[M]//尹韵公.中国明代新闻传播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85-86.

[10]蒋良骐.东华录[M].乾隆二十六年五月戊午日上谕.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咮批谕旨》第十七册引雍正五年二月浙江观风俗使王国栋奏。

[12]《清世宗实录》卷四十四,及王先谦:《东华录》雍正四年五月庚子条。

[13]《清世宗实录》卷四十四,雍正四年五月庚子日谕旨。

[14]《遐迩贯珍》第1号,1858年8月,转引自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5页引。

[15]记英人论去岁灾事[N].申报,1877-05-02,第1538号.

[16]邸报别于新报论[N].申报,1872-07-13,第64号.

(作者为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闻学博士)

国庆手抄报内容资料篇8

1 前言

天然气具有质优、清洁、高效、燃烧污染小和有利于改善环境等优点,因此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是世界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市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截至 1999年底,重庆市气田探明天然气随 3200亿m3,占全国已探明龌的20%。可采储量2300亿m3。随着城市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发展,治理大气污染,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工作的全面剧,公建用气必将得到迅速发展。旧的供气管理方式将难以适宜这一新的变化,为了保证准确计量,控制输差及安全平稳供气,必须对公共建筑供气管理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下面本人就以重庆市的实际情况,探讨公建用气应采用专人进行管理的方式,这样才能维护管理好,达到安全、平稳供气,合理计量,防止泄漏,控制输差,有利于天然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管理现状

重庆市的民用天然气从 1980年发展开始,至今已有二十年之久。民用天然气发展给城市人民生活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几年来,蓝天白云再现重庆天空。重庆市的主城区民用气已达85万户,气化率已达85%。

1998年前,在发展居民用气的同时,市内也发展了少部分公共建筑用气。1999年开始,根据供气形势的状况,大力发展公建用气(商业、集体、锅炉、燃气空调和热水机)才提到议事日程,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商业和集体用气增长势头很猛;而居民用气的增长减缓直至趋于稳定。

目前对公用气的管理,是采用与居民用气混合在一起进行管理的方式。抄表是按区域划分给抄表人员,在抄该地区居民气表的同时,抄公建用气户的气表。收费也是由该片区收费员直接收费,维护、维修也没有单独的人员负责,如图1所示。

3 目前管理方式的弊病

随着近几年城市民用天然气发展重点的转移,商业和集体用气量的增多,计量装置也出现多样化。除常见的皮膜表外,其它腰能流量、涡能流量和旋进旋涡流量等计量装置陆续增多。这些计量装置各自特色,有的是直接读数;有的在读数后乘上一个修正系数,系数又分为固定、可变系数。因为这些计量新伙伴的加人,突破了民用气计量抄表的单一直读数据模式,给抄表工提出了新的课题。如果处理不恰当,可能计量不公平而产生供用气双方矛盾。

公建用气调压装置也出现繁杂化,现有组合式,单独式、悬挂式和落地式等。由于调压和计量装置五花八门,给维修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民用气的调压、计量装置型号单一,维修方式简单,但维修量大;公建用气的调压、计量装置型号多样,技术要求高,但维修量小。因此维修、管理采用同样的方式,是不利于居民用气调压、计量以维修为主的管理,也不利于商业、集体用气调压、计量以维护为主的管理。如果要求每一个维修人员都熟悉、精通这些设备,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对维修人员按分工侧重学习和熟悉不同的调压、计量设备,以达到维护管理这是可行的。

民用气根据用气性质确定了不同的气价。居民、商业、集体、锅炉和燃气空调等用气都有不同的气价。每个收费员在辖区内都管理着多种不同的气价,且抄表、收费方式仍然是传统的手工书写,抄表、收费的台帐就得有多套表格,容易造成收费混淆;统计出来的各类气量和销售数据也不准确,当然不能真实地反映各类用户用气的经营状况。服务对象不同,服务的方式和管理方式却是同样的。居民用户是指家庭、住宅用气户,而公建用气量指一个团体,即某个法人单位、企业、团体用气户。一般居民用气的供气方式是在楼栋前设置悬挂式调压箱,调压到2.OKPa——3.OKPa后,用低压管输送到每个用户,户内安装计量表对用户进行计量。公建用气的供气方式是为用户设置专用的调压装置(少数的小用户可台用调压箱),将气压调到 5.0KPa—2.OMPa后,对某种设备(或用户)设置计量表计量。居民用户因为每个家庭有不同的作息时问,进户抄表难。公建用户因工作时间是一定的,定时抄表容易。居民用户不具备维修能力,也不允许擅自拆、改供气设施。公建用户都设置了专门的用气设备维修管理部门或人员,因此具备维修管理能力,也允许对在产权所属范围内的设备进行维护维修。而现在将居民用气、公建用气混在一起管理,就不太恰当。

4公用建筑用气是近期发展的重点

从1999年开始全国实施清洁能源工程,作为城市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来抓。政府部门下决心,由市环保局、市监察局及各级人民政府分工负责,有政策和资金支持,这给天然气利用市场找到了新的民用气发展增长点。这意味着原有的燃煤市场很大部分让位于燃气市场。

今年开始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和进日液化天然气(LNG)工程为城市天然气能源提供了有利的供气条件和可靠的供气保证。

我国燃器具和燃气设备市场不断扩大,也为公建用天然气打下了基础。燃气灶具、沸水器、热水器、热水炉、热水机组、锅炉、空调、烤箱等不断更新换代,这些产品的广泛应用扩大了城市公建天然气队伍。

当居民用气气化率达到一定程度,用气量的增长速度逐年减缓。这样,公建用气的发展将成为城市天然气利用市场发展的重点。

公建的用气量较大,如一台80Nm3蒸吨用气量的锅炉按每天8小时工作计算,它相当于居民493户的用气量(1.3Nm3/户)。公建用气在民用气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最终公建用气量会超过居民用气量。

5 公建(商业、集体)用气的管理模式

根据公司的机构设置、经营规模和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可将公建用气管理方式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设专门管理机构的公建用气;一种是设专人管理,而不设专门管理机构。

(1)专门管理机构的管理方式是设公建管理站,把公建的抄表、收费和维修管理职能都放在公建管理站内,站内的工作人员再分片作业。如图2。

专管机构的管理方式的优点是必全体职工对公建用气的政策和规定理解透彻,有利于宣传和正确执行政策;②可根据公建用气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③便于收集各类数据资料,真实地反映公建用气的运行状况和供气情况;④对专业设备的调试和维护管理在技术和业务上提供了保证。而它的缺点是管理地域范围宽,管理人员得多跑路。具体办法是抄表员每月定时上门抄表,除报停和拆除外,无论是否用气都必须抄表到户记录在案,要求抄表进户率 100%。收气费可采取支票和现金交费相结合的方式,由用户直接到管理站交费。维修方法是

首先明确供用气双方各自的维修维护范围及各自的职责和承担的义务。再就是定期检修和报修相结合,维修人员按制定的定期检修时问,准时认真维护运行设施、设备,并作好设备运行检修记录。安排维修值班人员,对受理报修的,实行不超过十二小时上门服务。

由于是专门人员管理,抄表人员熟悉用户情况,与用户便于沟通,能够定时抄表和掌握用户的用气状况。用户直接到管理站交费,减少了收费时携带巨额现金的风险。维修范围职责分明,维修人员对专用调压计量设备的维修技术钻研有的放矢,对设备的性能和运行工况了如指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了公建用气设备正常运行。

(2)专人管理方式是在按区域划分的管理站,将居民用气和公建用气管理职能不分开,只设公建的专管人员进行抄表、维修;收费由站上业务直接办理,该方式如图3所示。

专人管理方式的优点是由于地域管理范围窄,用户集中,管理人员工作方便。但不能突出公建管理的专业化特点,对公建用气的市场变化情况感觉迟钝,不利于公建用气的发展和对整个供气市场的决策,而且运行设施和设备的维护管理也达不到专业管理水平。

它的具体管理办法是管理站设专门的公建抄表员,对辖区内的公建用气户抄表,要求每月定时进户抄表,抄表率必须达 100%。收气费是由用户直接到管理站交费。维修工确定几个兼职公建的维修人员,实行定期检修,报修必须在第二天处理。专人管理方式适合管理规模较小的公司采用。

上一篇:斑鸠调范文 下一篇:公司制改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