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11-08 17:52:52

史记中的故事

史记中的故事篇1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历史故事的引进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

故事以文字或者口语形式在民间传播,生动形象的故事往往会深入人心,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随着故事情节曲折的发展,学生留下深切的记忆。有意义的历史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将我国特有的优秀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讲解历史故事中渗透历史知识,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并且在详细地描述历史事件的同时能够为学生增添不少乐趣,因此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课程当中。

2.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初中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初中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发散思维比较强,更喜欢接受新鲜有趣的新事物,如果历史课本过于单调无聊,初中生在课堂上就会出现溜号、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对历史开始产生厌烦的情绪。将历史故事运用到历史课堂的教学中,逐渐成为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热情的有效途径。在聆听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就可以完成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和记忆,增强历史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的素质整体提高。比如教师在讲到大唐盛世的历史阶段女子体态丰盈,可以引用杨玉环贵妃醉酒的故事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至于唐朝繁荣的具体表现,则可以通过与邻国的外交以及进贡礼品等诸多小故事来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优化历史故事在初中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将故事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固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是要建立在所引用的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的价值和作用基础上,即所引用的故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能胡编乱造,没有实际的依据。

1.引用的故事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授课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对当节课的教材一定要熟悉,然后根据教材上的历史内容选取合适的历史故事。故事的选取要着重于其内容和教材紧密的联系以及所反映出的深刻内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且加深记忆。如在讲述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引用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关于林则徐将军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都可以将给同学们听。鸦片带给清朝时期的人们是怎样一种痛苦,爱国人士纷纷投入到禁烟的行列中,为了禁烟牺牲了很多壮士,顺势引导学生们对这一历史事件充分认识,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加强对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象,唤起初中生的爱国情怀。

2.注意引用史实故事、文学故事以及民间故事教师引用历史故事一定要注意故事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就故事题材来说,一般分为三大类:史实故事、文学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的故事。对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通常情况下都会在史书上有记载,所以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都可以通过史实记载物进行查证,比如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其中记载了楚汉相争中的鸿门宴,可以按照史书的记载向同学们讲解,只要注意历史背景准确无误,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即可。文学故事和历史相关联的有很多,其中包括的成语故事和历史小说也不计其数,成语故事比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围魏救赵等都是由历史故事总结而来。文学故事中的历史小说有《隋唐演义》以及《水浒传》等,这些故事是在一定的史实基础上添加一定的情节加工创作的,引用时要注意不要被故事的情节误导,要客观地引用,使初中生在其中认识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民间故事大多数是人们口耳相传至今,比开天辟地、蔡伦造纸、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具有丰富的神秘色彩以及想象空间,但是大多数都呈现出当时的政治状态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运用民间故事时一定要强调其具有一定的臆想性,并且注意其历史背景的可信性。

史记中的故事篇2

一、巧用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巧用情景导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教学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与课堂历史内容有关的情景中。在所设计的情境中,给学生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我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十八课三国鼎立这一节课时,在上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观看结束后,我观察他们个个兴趣盎然。于是我问:请问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接着我又问: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学生高兴地拖着长音答:魏——蜀——吴。以这种形式开头,层层递进,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之后上新课的内容,整节课的效果都非常的好。

二、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巧妙的历史故事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很多的历史知识和人生哲理。学生不喜欢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历史是讲过去的事情,时间相隔太远,无法理解当时的历史氛围,也无法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感受。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许多的历史小故事在课堂上讲述穿插,这样既能集中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的注意力,最主要的也还是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首先,所选历史故事要很有趣 ,其次老师的语言要生动有趣。有时候一个教师上课幽默与否直接会影响学生对你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讲课时做到情感饱满,声音抑扬顿挫,富有激情,能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通过精彩的历史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

当然在学生讲述历史故事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历史真实性的引导,不能歪曲历史。选择对教学有用的历史故事是首要考虑的问题。首先历史故事必须要基本忠于客观历史,以往在选择的标准往往只注重故事性即只要学生感兴趣就可以,忽略了基本的史实,长此以往会造成不可挽救的错误,因此在选择故事时必须要谨慎;其次选择与课本知识相关的故事;第三故事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导向性;第四要对历史故事即时加以点拨,之所以选择历史故事作为教学手段之一,就是要发挥故事的作用,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状态,需要老师即时加以点拨,也可利用一些视频资料辅助教学,教学实践中要运用录音、幻灯、动画、投影、视频等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更形象生动的展现历史故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历史故事,这样比平铺直叙的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三、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因此很多人认为学习历史除了考试以外没有什么别用途,很多初中学生正是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把历史完全当做“副科”学习,上课不听讲,考试临时突击记忆。历史与现实有着紧密的关系,反思过去,是为了明天的更美好,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正是吸取隋亡的教训,开创了贞观之治。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一定要将课本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及时抓住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通过学习记忆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学科最让人头痛的就是记忆量大,只有学生记得下,才能使学生学习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所以学习历史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技巧,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我认为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1) 顺序记忆法: 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 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 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 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 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 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 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 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 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再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 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 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史记中的故事篇3

关键词:历史故事;高中历史;必要性;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基本涵盖了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与世界史的全部内容。不同时期的历史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遗忘历史知识,记不住历史事件的情况,一方面与历史知识本身庞杂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得当,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到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使得学生没有形成一个关于历史学科完善的知识体系。在新课标以后,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将历史故事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素质的必然选择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都趋向成熟,并且其记忆力已经达到了成年人的正常水平,对于机械记忆的知识会很快遗忘,但是理解性记忆和实践性记忆的能力有了很好的提高,虽然在记忆力方面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注意力与理解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相关历史故事的讲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近期发生的菲律宾申请国际仲裁与中国争南海的时事热点话题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郑成功等历史故事使得学生明白领土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以延伸学生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领土观念。

2.基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要求教师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教授还要重视对于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态度的培养。例如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被动学习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催促,那么历史教师在讲解百家争鸣相关知识的同时,就可以向学生们讲述孔子、孟子等人对待学习与知识的态度,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些小故事,通过这样故事的讲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师的思想教育,这对于学生提升学习态度以及今后的为人处世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3.历史故事是历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

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丰富的实际案例与素材,学生在听教师讲解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课堂环境,历史一去不再复返,教师只用联系历史背景以及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才能够进行历史知识的了解。例如很多学生不理解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说明当时农民与商人的生活状况,可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表现商人地位的地下与农民的生活状况。

二、历史故事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具体方法

1.借助历史故事进行新课程的导入

历史故事的运用可贯穿于整个历史课程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历史知识的学习。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给学生一个新知识的学习缓冲时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快速进入教学状态。

例如学习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从在西安华清池山上被抓的故事引入,由于这段历史故事常常为人津津乐道,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张学良与杨虎城活捉的地点:西安华清池旁边的山上。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这个故事引入为什么被抓;张学良、杨虎城二人抓的过程是怎样的;被抓后的结果如何等问题。这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达到引导学生的课堂效果。

2.通过历史故事表现历史演变

在顺利地进行课堂的导入之后,教师在具体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历史故事向学生展示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辛亥革命常常是学生记忆的难点,却是历史学习需要重点把握的历史事件。辛亥革命从兴起到最后的结束一共经历了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之中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件例如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等。很多事件发生的时间十分接近,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对于不同历史故事的串联,虚拟一个民国时期的战士,通过讲述民国战士的经历和遭遇将各类事件进行串联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学生在回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知识点时就会想起民国战士的各种遭遇。

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短暂而又宝贵,教师应该着重抓住课堂学习时间,通过历史故事使得学生学习知识之余要重视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训练,通过课堂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开展多样的小组讨论活动。在无形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通过知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新的历史知识的讲解过后,学生需要经历一个对于知识吸收理解的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抓住机会,通过历史故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先关的知识点,这样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历史知识并且不断强化对于历史的记忆。

例如在学习完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之后,很多学生可能对于日本的侵华战争仍然存在着模糊的理解与认识,并且对于战争本身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就要针对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进行理解,可以采用借今说古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战争的问题。借助近年来日本与中国的之争、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等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向学生说明日本侵占他国领土的非正义性、美国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

三、结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使得学生掌握到扎实的历史知识,学生在长期的历史课堂的熏陶之下不仅学会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历史是一面镜子,不同类型历史故事对于学生会产生教化作用,让学生学会如何生活,如何处理各种问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红艳.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效果研究[J].考试周刊,2014,92:134.

史记中的故事篇4

一、将历史故事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素质的必然选择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都趋向成熟,并且其记忆力已经达到了成年人的正常水平,对于机械记忆的知识会很快遗忘,但是理解性记忆和实践性记忆的能力有了很好的提高,虽然在记忆力方面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但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注意力与理解能力还有待提升,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相关历史故事的讲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近期发生的菲律宾申请国际仲裁与中国争南海主权的时事热点话题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故事使得学生明白领土主权的重要性,这样不仅可以延伸学生的历史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领土观念。

2.基于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课改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要求教师不仅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教授还要重视对于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态度的培养。例如很多学生都存在着被动学习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催促,那么历史教师在讲解百家争鸣相关知识的同时,就可以向学生们讲述孔子、孟子等人对待学习与知识的态度,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些小故事,通过这样故事的讲述,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师的思想教育,这对于学生提升学习态度以及今后的为人处世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3.历史故事是历史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

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丰富的实际案例与素材,学生在听教师讲解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课堂环境,历史一去不再复返,教师只用联系历史背景以及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才能够进行历史知识的了解。例如很多学生不理解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说明当时农民与商人的生活状况,可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表现商人地位的地下与农民的生活状况。

二、历史故事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具体方法

1.借助历史故事进行新课程的导入

历史故事的运用可贯穿于整个历史课程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就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历史知识的学习。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给学生一个新知识的学习缓冲时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快速进入教学状态。

例如学习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从蒋介石在西安华清池山上被抓的故事引入,由于这段历史故事常常为人津津乐道,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张学良与杨虎城活捉蒋介石的地点:西安华清池旁边的山上。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这个故事引入蒋介石为什么被抓;张学良、杨虎城二人抓蒋介石的过程是怎样的;蒋介石被抓后的结果如何等问题。这就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达到引导学生的课堂效果。

2.通过历史故事表现历史演变

在顺利地进行课堂的导入之后,教师在具体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也可以使用历史故事向学生展示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辛亥革命常常是学生记忆的难点,却是历史学习需要重点把握的历史事件。辛亥革命从兴起到最后的结束一共经历了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之中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件例如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等。很多事件发生的时间十分接近,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对于不同历史故事的串联,虚拟一个民国时期的战士,通过讲述民国战士的经历和遭遇将各类事件进行串联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学生在回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知识点时就会想起民国战士的各种遭遇。

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短暂而又宝贵,教师应该着重抓住课堂学习时间,通过历史故事使得学生学习知识之余要重视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训练,通过课堂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开展多样的小组讨论活动。在无形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通过知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新的历史知识的讲解过后,学生需要经历一个对于知识吸收理解的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抓住机会,通过历史故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先关的知识点,这样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历史知识并且不断强化对于历史的记忆。

例如在学习完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之后,很多学生可能对于日本的侵华战争仍然存在着模糊的理解与认识,并且对于战争本身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就要针对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进行理解,可以采用借今说古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战争的问题。借助近年来日本与中国的钓鱼岛之争、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等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向学生说明日本侵占他国领土的非正义性、美国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

三、结语

史记中的故事篇5

关键词:历史教学;兴趣;提高;记忆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83-01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涉及到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民族、外交和思想文化等领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念、影响等纵横交错,要记忆的知识很多, 由于学生对教材不理解或理解不深,记忆方法不当或者不愿意花太多时间记忆,学生普遍反映“记不住”或是“背了就忘”,产生了畏难情绪。要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我认为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专注于对该事物的研究和探索,这时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记忆效果最好;反之,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昏昏欲睡,记忆能力明显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一、 鼓励学生编写历史小故事、历史短剧或历史小品,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如果教师按部就班,一一讲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编写历史小故事、历史短剧或历史小品,扮演喜爱的历史人物。这样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提高记忆能力。

历史成语典故是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并逐步演化,渐渐成为中华史籍文化中的瑰宝。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这段历史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定一个人为组长,小组成员分工,让他们利用上网及课外时间阅读,搜集这一时期的成语典故,编写历史小故事,然后在历史课上互动和交流。经此引导,像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一个个成语小故事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预期的效果。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成语的出处,理解了成语的含义,而且提高了学生阅读和写作历史故事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记忆更加深刻,可谓一举多得。

在学习《和同为一家》时,我鼓励学生将文成公主和亲嫁入吐蕃这段历史编写成历史短剧,形象地再现了历史情景: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唐太宗特地为她铸造了两面黄金宝镜――日月镜。宝镜能照见中原河山,让她在思念家乡时拿出来看看。为了完成大唐与吐蕃世代友好的使命,文成公主毅然扔掉日月镜,踏入吐蕃地界,成就了民族团结、和同为一家的伟业。这样,就把一位思念故土,却又顾大局,识大体,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文成公主形象地再现出来。整个历史短剧流畅、生动,既重现了历史的真实,又融入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

编撰历史小故事或历史短剧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对知识的选择、整合和运用的过程。一方面,它可以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强化记忆。

二、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意识,调动全体同学的参赛热情,是提高学生记忆力的方法之一。

竞争性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竞争,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近年来,有关新疆、、台湾的话题比较多,学生会产生困惑。 在学完《中国古代历史》后,我让学生以“新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为主题,进行了一场历史知识竞赛,同学们踊跃参加,不甘落后。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协作,相互配合,阅读、梳理了相关知识…… 通过历史知识竞赛,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疆域、领土的历史认同感,开阔了人文知识视野,同时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以及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有利于记忆能力的提高。

总之,历史学科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它需要一定的艺术、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小结、更新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史记中的故事篇6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运用

历史故事是传承历史的重要途径,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故事”与“历史”本身之间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他们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

1.历史故事的运用,有助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众所周知,兴趣是教学最好的老师,是主观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主体倾向。它是促进学生主动走进课堂,参与教学的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历史故事因为其自身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幽默活泼的语言,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只要教师合理加以利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引导,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2.历史故事的运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重难点

历史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见证,其教学内容具有历史性、时序性,亘古不变。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课文的理解非常困难。而历史故事则通过形象生动的语句,塑造新的教学情境,以性格鲜明的人物特点,打破历史的陌生感,帮助学生重新理解,突破课本重难点。

3.历史故事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学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有效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历史故事的引入,学生对历史有了一定的理解,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和对书籍的分析、整理,把历史故事的各个环节再次进行整合、创造。

总之,历史故事被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对教学本身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历史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恰当地借鉴相应的历史故事,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陈述,能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简单的事物变得清晰。因为故事本身具有“趣味性”“娱乐性”,适当的运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走进课堂理解、识记。同时,通过历史故事的运用,可以降低知识难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德民.故事开发:历史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6).

[2]王德民.故事选择与意义生成:从张元先生讲隋唐史说起[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05).

[3]何成刚,陈伟壁,沈为慧.“于非事实中觅出事实”:虚拟故事中“虚”与“实”的思考札记[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05).

[4]赵士祥.“神入”历史人物的教学艺术:学习张元先生讲隋唐史[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9(02).

史记中的故事篇7

一、巧用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大部分高中生在小学时代都喜欢听《上下五千年》中的历史故事,也爱看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电影或电视剧。而历史故事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后的故事。运用历史故事是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途径去展现历史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环境中学习历史。只有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他们才会对学习历史有高度的热情,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历史。正如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的确,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巧用历史故事就是其中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在讲到“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县尉和县丞,逐步削弱旧贵族的势力范围”的内容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古代,有个改革家在变法前,担心人民不相信,就在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下令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城北门,赏给十金。人们感到很奇怪,只是观望,没有人去搬。他又下令把赏金增到五十。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了城北门,果然获得五十金的重赏。这说明政令一旦下达,就要坚决执行。这位改革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而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就有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推行县制,用中央委派的官员来治理地方。这样巧用历史故事能够使学生对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识记,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巧用历史故事能活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死的、静态的、抽象的,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如果教师再以机械的方式呈现这些内容,课堂教学就会沉闷,没有吸引力。要想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教师应活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将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想情感等揭示出来,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1第六单元第2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中“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内容时,我运用了以下案例:罗莫洛生活在罗马共和国早期,他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罗莫洛生前立下遗嘱:希望他死后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将其家人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法官会怎样判呢?这样,原本沉闷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就活化了,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了起来。

三、巧用故事可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利用故事教学要以教育目的为核心,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和教材实际需要去选用素材。所选用的历史故事一定要注意简短、真实而典型,切不可虚假乱造、冗长。否则,就会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比如,有的教师在讲“”这一史实时,向学生讲一些当时造反派如何造反的故事,学生们是听得饶有兴趣,但这有什么教育目的呢?学生听了又有什么益处呢?可见,所选取的故事内容要与教材息息相关,要为教育目的服务。如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内容时,插入一段戚继光亲自参战的动人故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戚继光跨上战马挥舞双剑,东砍西杀,他的部下大声疾呼:“主帅冲锋了!,,士兵们听到喊声,顿时精神大振,英勇无比。经过四年的战斗,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基本被肃清。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为驱走倭寇的斗争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必然对民族英雄戚继光产生无比敬佩的心情,从而对他的英雄事迹产生兴趣,达到无意识记的目的。这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的选用不仅达到了教学要求,还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编制便于记忆的奇特的故事。由于有些历史知识本身枯燥无味且难记,若把其改造得有滋有味,则可使学生充满浓厚的兴趣,如可把“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相关内容做如下编制:在一个漆黑的地下室,堆放着大量美元,突然,砰砰!两声巨响,通天(北)大门微微拉开,红太阳光芒照射进来,黑暗顿时变光明……这个奇特的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这一主体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掌握了这段历史知识。如时间允许,还可以让学生把历史故事编排成历史情景剧进行表演,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且记忆深刻。

史记中的故事篇8

摘要:《史记》中的成语历来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但多是讨论《史记》中成语的形成方式以及句法构成,在讨论《史记》中成语的来源时缺少具体而明确的语料支撑,也忽视了成语的使用对《史记》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本文即从《史记》中的成语入手,先考证其成语的具体来源,再论述其作用。

关键词:成语;《史记》;来源;特点;作用

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中国文学作品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史记》相比前代的史书作品如《尚书》、《国语》、《战国策》等,其最大的文学成就在于司马迁对人物的刻画,作为纪传体史书的开端,司马迁以人物为中心,从人物的语言神态、行为动作、思想品质、生平遭遇等几个方面入手,展开历史的画卷,将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统一起来。而在对人物的刻画过程中,成语的运用不得不说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司马迁以高超的语言技巧,用简洁而凝练的文字,或承袭前人引据史料,或自成体系善于创造,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一、《史记》成语的来源

《史记》中的成语来源于前人著作典籍据统计有五十二个,绝大多数来自于《史记》之前的史书如《尚书》、《左传》、《战国策》等,也有少部分取自于前人优秀的散文奏疏如贾谊《过秦论》、李斯《谏逐客书》等。下面就笔者的统计逐一作以说明:

(一)《战国策》

1.百发百中(《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出自《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3.以一当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战国策・齐策一》:“必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

4.废私立公(《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出自《战国策・燕策一》:“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

5.犹豫不决(《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出自《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6.披坚执锐(《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二》)

出自《战国策・楚策一》:“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

7.天府之国(《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8.痛入骨髓(《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9.前倨后恭(《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曰:‘嫂何前俾而后卑也。’”

10.势不两立(《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出自《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12.不遗余力(《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出自《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13.图穷匕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14.无可奈何(《史记卷一百二十・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太子闻之,弛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二)《左传》

1.退避三舍(《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2.唯唯否否(《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三)《礼记》

1.亡国之音(《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出自《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又:“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

2.发扬蹈厉(《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出自《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

3.喜怒哀乐(《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出自《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5患难与共(《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出自《礼记・儒行》:“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礼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

6.流言蜚语(《史记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出自《礼记・儒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

(四)《国语》

1.山崩川竭(《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出自《国语・周语上》:“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2.众口铄金(《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出自《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五)《韩非子》

1.一鸣惊人(《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2.论功行赏(《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出自《韩非子・八说》:“计功而行赏,程能而授事。”

3.良药苦口(《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4.道不拾遗(《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6.危如累卵(《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出自《韩非子・十过》:“其君之危,犹累卵也。”

7.兔死狗烹(《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

(六)《老子》

1.天道无亲(《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

出自《老子》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2.无为自化(《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出自《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尤物将自化。”

(七)《庄子》

1.一日千里(《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出自《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

2.白驹过隙(《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出自《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s,忽然而已。”

3.善始善终(《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出自《庄子・大宗师》:“善妖善老,善始善终。”

(八)《荀子》

1.后发制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荀子・议兵》:“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2.变心易虑(《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出自《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

3.博闻强志(《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出自《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4.顺风而呼(《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出自《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九)《淮南子》

1土崩瓦解(《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出自《淮南子・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蒲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武王左操黄钺,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

2.攻城略地(《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攻城略地,莫不降下。”

(十)《墨子》

1.不可胜数(《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墨子・非攻中》:“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

(十一)《论语》

1.社稷之臣(《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论语・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季孟之间(《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出自《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3.言信行果(《史记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nn然小人哉。”

4.无所不至(《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出自《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十二)《楚辞》

1.短兵相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出自《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2.延年益寿(《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出自《楚辞・高唐赋》:“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

3.怀瑾握瑜(《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出自《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4.弹冠振衣(《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出自《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十三)《谏逐客书》

1.随俗雅化(《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出自李斯《谏逐客书》:“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地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2.土壤细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出自李斯《谏逐客书》:“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十四)《过秦论》

1、同心并力(《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下》:“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

2.瓮牖绳枢(《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上》:“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m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揭竿而起(《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上》:“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通过以上对于《史记》中成语来源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史记》中有些词语首见于《史记》以前的古代典籍,这些词语在当时不一定是成语,由于以后不断地使用,就成了汉代成语宝库中稳定的一员。从《史记》如何继承和使用它们的情况来看,又分为三种情况:首先是《史记》从古代著作中,以一个固定词组的形式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完全继承下来;其次是古代著作中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词组,经司马迁在实际运用中加以修改提炼,后来在语言发展中约定俗成,逐渐发展为成语;还有就是古代著作中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史记》继承其原意,文字上有较多的加工,后在长期运用中逐渐凝炼为四字格的成语。

二、《史记》中成语的特点及作用

(一)《史记》成语的特点

可以说,《史记》文学成就上的闪光点主要在于对人物的描写,作为代表着古代历史散文最高成就的文学著作,它所撰写出的一系列人物传记,以历史和当时的人物为中心,在宏观描绘历史画卷的同时,也微观地表现出个别人物的具体情态。这其中,对于成语的使用则是一大亮点。

首先,《史记》中的成语有一部分是根据故事传说而来的,这些丰富的文学素材通过书面文字的记叙或者是人民群众的口耳相承,而变得为大家所熟知,从而有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史记》在运用这些故事的时候,往往会对其进行文学性的加工,使得《史记》出于表意的需要,在用这些历史故事时,用最精炼的语言把它们概括成后世常用的成语典故。这一类成语使《史记》的叙述更加形象传神,因为读者一看到它们,自然而然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生动完整的故事。而成语背后的故事又是那么耳熟能详,无须多费笔墨,仅靠简单的几个字,就可令人对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和言外之意能够心领神会,《史记》的语言也因此而更为简洁精炼。

其次,《史记》中的成语数量颇多,内容涵盖面广。《史记》有五十余万言,形成了成百条成语,数量颇多,内容涵盖天文、星象、地理、动物、植物等。《史记》中的内容包罗万象,使得书中各式各样的成语层出不穷。《史记》成语从内容来看,以表现人物特点为主。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成为它的一大特色。“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从王侯到将相,从权贵到平民,从君子到小人,从政治大家到文人学士等都能在《史记》中找到相应位置,表明了司马迁对那些人物的态度。对人物细致生动的刻画,呈现出丰富的人物特点,是《史记》成语的另一大特点。

(二)《史记》成语的作用

1.《史记》中成语使用的意义

1.对前代文学的继承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道:“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又说:“余述历黄帝以来至于太初而讫,百三十篇。”由此可见,司马迁的著史抱负是宏伟的,他要著述的是一部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直到当时社会的长篇巨制,时间跨度长达三千年。《史记》的思想内容和编撰体制也反映了司马迁的著史抱负:从记述的人物看,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从反映的社会面看,既有反映政治、社会生活的纪传,也有反映文化、科技、军事、经济的八书;从涵括的疆域看,既有汉朝的统治区,也有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大宛等异族生活区。而司马迁要建造这样一部囊括中外、贯通古今的历史“大厦”,就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作为“砖瓦”。在当时“诗书往往间出矣”、“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身为太史公的司马迁可以“史记石室金匮之书”,查阅大量的文献。但是在早期发展的各民族中,它们最初的历史总是以‘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的。《史记》通过运用成语记述等方式最大程度的保存了这些宝贵的文学遗产。

另外,先秦文献资料先天不足,后来又大量散失。如《尚书》所的各种文告,不载日月,算不上合格的历史著作。《春秋》是以鲁国十二国君为编年线索的大事纲要,它记事非常简单,类似于今天报纸的新闻标题,且还残缺不全,严格地说来,也难以称为一部合格的史书。到战国时期,史官制度渐趋完备,史料也渐趋丰富,但“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保存下来的史料极为有限。楚汉之争的战火又进一步破坏了先秦的文化典籍。司马迁的《史记》某种程度上是对于这些文献典籍的筛选和总结,其中成语的使用也可以说是对于前代文学的继承。

2.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从唐宋古文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把许多诘屈聱牙的古书词句译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成语,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

《史记》中的成语扩大了汉语语言的词汇量,出自于史记的成语故事也成为后代文学的源泉和养料,《史记》的许多成语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元代出现的列国故事平话,明代出现的《列国志传》,以及流传至今的《东周列国志》,所叙人物和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史记》。明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也是大量利用《史记》中的材料。《史记》的许多人物故事相继被写入戏剧,搬上舞台,据博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有180多种。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杨树增,《史记》语言的艺术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1988(05)

[2]王朝忠,《史记》的语言特色小议[J].德州师专学报,1996(01)

上一篇:生活十讲范文 下一篇:不到黄河不死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