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管晏列传范文

时间:2023-12-04 04:56:38

史记管晏列传篇1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宴子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名词作动词,穿丝绸衣服)

B.既而归,其妻请去(离去)

C.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即小看的意思)

D.其夫为相御,拥大盖(印章)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节俭力行重于齐/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B.解左骖赎之/久之,越石父请绝

C.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D.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其夫为相御

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分别表明晏子“求贤”“礼贤”和“荐贤”的一项是( )

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及帛②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③晏之于是延入为上客④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⑤晏之荐以为大夫⑥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抓住车夫妻子从门缝里窥视的细节,来揭示一个女子的内心隐私。从瞬间的窥视到提出离婚,御妻的神色、姿态、心理已然活现,不仅闪耀着个性的光芒,也表现了她的心计、意念和独特的看人标准。

B.作者写石父、写御妻、写御者,是为了写晏子。这种借宾形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丰满。

C.司马迁赞美晏子,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D.一个身为囚犯的石父,晏子却解救他,尊重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晏子却提拔他,荐为大夫。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晏子的国相风度。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译文:

(2)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史记管晏列传篇2

关键词: 晏殊婉约词 悲情书写 北宋文人文化 历史文化语境

寒士的悲苦有生活根源,艰辛的生存决定他们的生命意识里储存着先天的忧伤。在那些朝代更迭频繁的时代,朝不保夕,为全身远祸而焦虑,为报国无门而愤懑,为生活难以为继,如此等等都迫使他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由之产生的人生空漠感自然是深沉的、浓烈的。在北宋建国后,经历很长时间的太平岁月,加之文人的生活优裕,应该说有宋一代文人是舒服的、滋润的,可文学史现实恰好相反:北宋文人“道貌岸然”的表象之下是挥之不去的悲情意绪,在大多数文人的心底里都有一股冷气在袭着他们,尤其是高官文人。

以晏殊为例。少年时以神童招试,赐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兼枢密使。当时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和张先等均出其门。晏殊《珠玉词》凡134首,多感时伤事之作。从《珠玉词》来看,晏殊婉约词书写的愁苦悲情亦普遍而浓烈。再看其门下的范仲淹、欧阳修、张先的词里那些大量存在的惆怅悲情,虽无泛滥之势,但也涓涓长流。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1]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月落红应满径。――张先,《天仙子》[2]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无重数,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3]

这些被延续了的悲情书写,我们不排除人生挫折感的根由,而是要寻找有没有除此之外的缘由。上面列举实例只是对这种词风书写存在的一个证明,这里还是解决比较源头性的晏殊的婉约词里的这些内容的问题。

刘《中山诗话》谓:“晏元献尤喜江南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4]论起与南唐宰相冯延巳的词风渊源,应该是不难的:同为高官,位及宰相,生活优裕,仕途宏达,都写怅然若失、无由解脱的愁苦之情,都不失富贵气。论起时代条件,可谓优越,人生又无大挫折,词作里的那种感时伤事悲情书写源泉在哪里呢?冯延巳的南唐和晏殊时代的真宗、仁宗两朝比起来,真可谓天上人间。晏殊的时代在北宋开国后的“太平日久”的时期,这是冯延巳所没有的历史境遇。

我们不妨先看文学史的结论。

第一种解释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意识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十分强烈,他们以国家天下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隐患。“心忧天下”的风范为他们所崇尚。这是中国传统士大夫文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加之,宋代的国势已远不如盛唐,开国之初,北方被石敬瑭割让出去的燕云十六州仍然在辽人的统治下,南方曾为唐代流放罪人之地的O州一带已属越李朝的版图;被辽和西夏两强敌威胁,文人治兵的制度使得宋代的军事孱弱。惧内强烈,战事败多胜少,对外的巨额岁币和对内的冗官冗费,内忧外患的现实让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第二种解释就是宋代对佛教的保护和鼓励政策。[5]佛家的出世思想和对彼岸世界的关注,这对中国文人是个提醒:从充实现实人生转而开始关注后世,这本是个古老的话题,可没有像佛家那样认真严肃地理性思考过。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在儒家那里是回避死亡话题的,死是被搁置了起来的一个思考命题,尽管可能很有价值,并且直接面对每一个生人。而佛家的重新出场会直接地唤起北宋文人的这种“空观”意识,人生里的那些往日镜像带上伤感的色调与心底的那种人生空漠的悲情意绪在这个层面讲应该是合理的存在。

我们要是细心思量,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是不是少了一个反面,如果辩证地看,决定事物存在的可能性因素都该不止上述几点的。一味地从悲苦的角度思考悲苦,这种思维惯性是不是让我们忽略了什么?比如,人生大致通达、身居高位、一生亨通,生活的时代又是太平盛世,那么这些因素有没有对这些人物的心底的悲情意绪产生过影响?

有人认为,晏殊在富贵气下的怅惘之根源,是宗法伦理在文人性格构成中有先天规定性的压抑性存在,是抒情主体的思想体系和个人人格的一种裂变,由之形成的一种处理美的冲突的思想方法。[6]也有人提出说,一部《珠玉词》,既是晏殊对人生、生命进行思考、探求的心路历程的艺术再现,又是人类面临生死问题时的焦虑挣扎的真实记录。[7]这样的界定是粗放的、暴力的、不说明根由的。一个时代的某种情绪不能简单地在一个时代的作品里找缘由。说晏殊生性敏感,有比常人更深重的时间紧迫感和危机感,这是个不是结论的结论,也是个定论,适用于任何时代的任何诗人。要说身居高位的晏殊的理性呢?这样的前提下,只能在“诗余”的词里表达更方便和随意,这不更能说明问题吗?一个时代的繁华难道只供物质的丰腴而不对一个时代诗人的心灵产生影响,连潜移默化的、隐性的都没有?这是个大问号。

讲到宋代文人性格的形成与构成,都得谈到儒释道的融合对其的影响性构成,都得讲到孔孟思想对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结构的先天性影响。有宋一代的繁华,从物质和娱乐角度客观地讲,一点不比盛唐逊色。宋初百余年,国内安定,生产持续发展,经济高度繁荣。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宋代还逐渐取消了都市中坊和市的界限,不禁夜市,为商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8]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对当时的生活盛况有详细的记载,城池规模、市井分化、节日宴游、杂耍、婚丧嫁娶等都在列:“灯霄月夕,雪季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9]这样繁华的都市,提供的生活的丰富程度是不难想象的,创造的娱乐空间和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享乐之风的盛行除却了皇帝的提倡之外,这样富足的环境自身也能孕育出。“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10]在娱乐中度过悠闲的日子该是那些都市人的基本生活方面。而宋代文人的消费能力和参与娱乐的热情根本就不用怀疑。再就“词”这一文学体式本身而言,其为“艳科”或“诗庄词媚”的先天规约,就与娱乐有着不可断绝的因缘。

这里我们该珍视一个简单的现象:商业时代的更迭速度。商业时代的最大的特点是变化太快。城市的繁荣和娱乐业的兴盛,普遍的不受重伤的悲欢离合是频繁的。人口的剧增、流动也是必然的。从人的心理上,在大都市里,生人最多,熟人最少。这是个基本事实。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那种陌生感的激化和加强是预定的。“人生百岁,离别易,会逢难”(晏殊,《拂霓裳》),在人际交往上是这样,熟悉的一转身就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面对离别,“美酒一杯留客宴,拈花摘叶情无限。争奈世人多聚散,频祝愿,如花似叶常相见”(晏殊,《渔家傲》),只能以此安慰自己。在这样的时代里,因之而生的这样一种涌动的底层情绪逻辑上说是普遍的。

繁荣的城市经济生活和丰富的娱乐生活,这是北宋晏殊时代的基本日常。当然,繁荣的城市经济生活应该是丰富娱乐生活的一个前提。本文在这里试图分析娱乐作为北宋文人工作之外的基本生存内容,找寻一种时代生活语境对时代人物的心理影响。这既是个外因的考察,又是从心灵内部进行探寻。

美国人尼尔・波兹曼揭示了娱乐的一种影响规律:不管是什么内容,也不管采取什么视角,一切都是为了给我们提供娱乐。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使是报道悲剧和残暴行径,结束了都带有“要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式的邀请。所有刚才的一切在上演中都被不当真了对待,[11]所有一切都被当成一种事来对待,而不再成为一种必然的担当,这是娱乐时代给人的最大的影响,应该说,“拿别人说事”成为娱乐时代人的一种生活惯性,一种不自觉。而对北宋那些高官文人来说,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么?他们不会像普通人一样,在勾栏瓦肆里流连而忘返?他们对一个时代的不断变化是不会没觉察和感知的,尤其是作为父母官,这样的眼光和关注是少不了的,也是其职业修为内定的。这是常理。晏殊的“闲愁”“清泪”的自然书写就很恰当地印证了这样一种时代人的心理特征。那样的婉约书写是轻描淡写的,不伤及肺腑的,但也是绵长的。叶嘉莹在《大晏词的欣赏》提出“理性诗人”一说,解释晏殊词“情中有思”之特色,分析晏殊作为“成功型”诗人一类是为其根源。[12]这一的解说很有价值:成功词人的婉约词书写中理性因素的加入,凸显了晏殊词的个性与不同,同时开辟了从反面思考的新途径。

这个逻辑上,我们再回来看,晏殊作为高官文人的心底的那些悲情忧伤的基因,在变化面前,在涌动的陌生潮流里,沉淀在心底的还能藏得住么?所以晏殊会在《浣溪沙》里自然地吟出“小园香径独徘徊”的忧伤。那是一种面对变化的时代带来的陌生随之涌起的孤独,一位不会伤及心脏的,无大碍的,可以感染人的,继承了前辈文人传统的“哀而不伤”忧伤的雅致。这是我们诗歌传统里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它在晏殊的时代里有了晏殊独有的个人特色,也是被延续着的一种诗歌命脉。

北宋晏殊时代的娱乐文化为文人增加了一条舒展的渠道,为宋代文人的情感的正常抒发提供了真实的可能。也是北宋浓厚的娱乐氛围造就了晏殊婉约词的特质。它与文人遗传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佛学对死亡的激发等一同铸就了有宋一代在晏殊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铸就了晏殊独特而不俗的婉约词书写。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主编.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 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

[2]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 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

[3]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 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

[4]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 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6-7.

[6]孟楠.小园香径独徘徊――论晏殊词作中富贵气下的惆怅之情[J].文教资料,2007,7,(21).

[7]田干生.人类灵魂的焦虑与挣扎――论晏殊《珠玉词》的生命意识[J].江淮论坛,2002,(5).

[8]漆侠.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J].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1).葛金芳.宋辽夏金经济研析[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

[9][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1,序.

[10][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1.

[11][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吴艳莛译.娱乐至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7.

史记管晏列传篇3

    关键词:史记  平民女性  人格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着,更是一部文学巨着,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文学史上,她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人物描写与刻画。司马迁在写人时,又严格遵循着“实录”的原则。他笔下的人物,既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又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读《史记》,我们看到的不是木乃伊,也不是寺院庙宇里的泥塑像,而是跃动在各自“历史舞台”上有血有肉、有灵有感的活生生的人。且不论帝王将相、诸侯大臣,即或是其中的几个女性形象也很出色。 女性,是人类永远不衰竭的话题。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历来处于从属的卑微地位。从《诗经》中的“赫赫宗周,褒拟灭之”开始,女性大多被定位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倾国倾城的祸水。尤其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更是造就了不少关于女性的历史谎言。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女生的描写还是比较公正的。不论是《殷本纪》中“洗澡时因吞吃燕子蛋而生契的简狄,还是《周本纪》中外出见巨人脚印因心爱踩之而生弃的姜原,虽然有些离奇,但那是本着”契“和”弃“都是奉天意而诞生的这个意图而引用《诗经》上的传说罢了;不论是《周本纪》中“奔密康公”的三个女子,还是《吴太伯世家》中为争抢采摘桑叶而使楚吴相互攻杀的少女们;不论是《秦本纪》中释放三囚的文赢,还是《外戚世家》中的后妃和妃殡们……总之,司马迁对她们的评价还是比较公平的。尽管对她们的描写着墨不多,且大多是只述其事而不记名,但在这众多的女性中却有几个个性鲜明、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

    平民女性,指出身于平民的女性,其中包括帝王、诸侯、大臣家为人作奴仆杂役者,和没有封地的小官的女儿。《史记》平民人数不多,约有25人。因平民女性和政治事件关联较少(医官女儿缇萦除外),不宜按政治分类。按个性精神风貌可划分为小市民妇媪、高义母、孝顺女等。太史公塑造的平民女性个性突出,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一、小市民妇媪形象分析

    《史记》中有很多小市民特色的平民女性。她们为《史记》人物画廊增添了许多滑稽和幽默的亮色。所谓小市民特色,从《史记》人物看,比较倾向于指势利、实利、虚伪、狭隘自私的一类市民风格。《史记》涉及的小市民妇媪很多,有王媪、武负、刘邦嫂、淮阴亭长妻、苏秦嫂等。

    着名的势利人物是苏秦嫂。苏秦落魄而归,其嫂挖苦嘲笑;苏秦衣锦还乡,富贵而来,嫂子恭敬侍侯,不敢仰视。当苏秦打趣地问她为何前倨而后躬时,嫂子回答:“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话语单纯、直率、粗俗得可爱。俗话说:丑到极点就是美。苏秦嫂可谓美。

    还有一种势利是小气中带着实利。以刘邦嫂、淮阴亭长妻为代表。当刘邦未发迹时,游手好闲,时常带人来大嫂家吃饭。时间一长,大嫂就不耐烦了。当刘邦再次带人来时,大嫂用勺子故意将锅底刮得啵啵响,刘邦只得走开。他记恨大嫂,后来当了皇帝,故意不为大嫂的儿子封侯,经太公请求,才特意封为羹颉侯。无独有偶,淮阴亭长妻对前来白吃饭的韩信颇不耐烦,故意一大早就吃饭。当韩信赶来,锅里已经没有饭了。刘邦嫂和亭长妻的小心眼举动,充满了山野村妇的朴实可笑。这种实利的乡土女性,太史公写得素朴可爱。

    刘邦故里小酒店主王媪和武负的势利,则透出一股趋炎附势的世故气息。

    (刘邦)“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王媪和武负是两个小酒店主。太史公虽然写刘邦为真龙附体而生,但决然不会相信刘邦当真是真龙天子转世。但太史公用一本正经的语言,不经意间揭穿了刘邦自己刻意编织的神话。武负、王媪“见”刘邦头上“常有龙,怪之。”奇怪的方式当然就是大呼小叫,逢人便说。刘邦为真龙天子的神话便广为传播,于是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也就是说,自从“见怪”以来,高祖每次喝酒,都给武负、王媪酒酬数倍。两人年末虽“折券弃责”,实际上得到了很多好处。在这部小小的戏法里面,刘邦是个导演者,王媪武负二人便是演员。

    二、高义母形象分析

    在平民女性里面,还有一组光辉感人的平民母亲形象,学术界称之为高义母。有春秋时期介子推母,战国吴起卒母、和秦末汉初的漂母。

    首先是大义从子志的介子推母。介子推追随保护晋文公有功,晋文公论功行赏,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有怨言。《史记?晋世家》记载了他们母子的一段对话: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俗话说,母以子贵。没有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富贵的。然而介子推母为了儿子高洁的志向,慨然提出入山隐居,直至烧死,也不肯出来见晋文公。正是因为有如此深明大义的母亲,才有介子推如此狷洁之士。

    吴起卒母,战国魏文侯时人,军事家吴起士卒之母。吴起在为将带兵时,爱兵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争为其效命,万死不辞。吴起为一个皮肤生疽的士卒吮吸伤口。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哭了起来。请看太史公的感人记载: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别人以为:名将吴起为一个小小的士卒吮疽,这应该是士卒和其母的荣幸。为何卒母还要哭呢?卒母的回答让人感叹不已:“往年吴公为丈夫吮疽,结果丈夫拼命战死沙场。而今吴公又为儿子吮疽,不知儿子又将死于何方?!所以大哭。”对此,台湾蔡师信评论说:“卒母前有丧夫之痛,后有失子之忧,也都毫不怨尤,而连称‘吴公’两次,以示衷心尊崇,该多不易。” 卒母深明大义,明白吴起爱兵是报国,而士卒拼死是报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吴起卒母能够从大义出发,忍痛割爱,夫死子继,可谓高义。

    ;  秦末漂母,慈善仁爱。当韩信面有饥色,钓于城下。漂母见而怜惜,一连几十天都来河边漂洗,次次给韩信带来饭食。韩信表示将重报。漂母却大怒:“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施之不图报,这就是朴素而真挚的平民女性。明钟惺对此评论说:“信喜而言报,母怒。此一怒,何其有品也。”漂母之怒,怒在韩信把她同一般施恩图报之人那样看待。何其高义和高洁的村媪、再者,或许漂母慧眼识人,看出韩信不是等闲之辈,便极力相助。漂母的关爱给了韩信极大的奋斗勇气,当韩信被封为楚王之时,最先想起的是回报漂母、后人记住了漂母的慧眼识人,和那份雪中送炭的温暖。当寒门士子怀才不遇,倍感孤独和苦闷时,禁不住怀念漂母。唐人崔国辅有一首专门吟咏漂母的五言排律近体诗《漂母岸》:

    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王孙初未遇,寄食何足论。后为楚王来,黄金答母恩。事迹遗在此,空伤千载魂。茫茫水中渚,上有一孤墩。遥望不可到,苍苍烟树昏。几年崩冢色,每日落潮痕。古地多圮,时哉不敢言。向夕泪沾裳,遂宿芦洲村。体现了一种对漂母的缅怀和怀才不遇的孤寂。李白更是大声直呼:“沙丘无漂母 ,谁肯饭王孙”他深念漂母,在《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赠新平少年》《猛虎行》等七首诗中都用了漂母饭信的典故,呼唤一种温情和相知。漂母的形象已成了深邃识人、和智慧慈祥的母亲代名词。

    三、贤明妻形象分析

    平民女性中,司马迁还塑造了一位贤明睿智的妻子形象,那就是《管晏列传》中晏子御之妻。《史记》记载如下: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晏子御之妻是一位贤明的女性。首先,她有一双慧眼,能够从丈夫的驾车姿态表现能看出其浅薄和洋洋自得,能从晏子的谦卑平凡看出其志念深邃。其次,身为人妻,她能当机立断,请求离去,激夫励志上进。使丈夫不断自新,提升人格,从一个平凡的车夫成长为一名大夫。晏御之妻,其贤明胜过男儿。《史记》中这样的平民妻虽只此一人,但光彩夺目。

    四、孝顺女形象分析

    平民女性中,还有一个孝顺而勇敢的才女,就是缇萦。缇萦,汉文帝时太仓令淳于医之女,事迹见于《孝文本纪》和《扁鹊仓公列传》。文帝十三年五月,淳于医因行为不慎,触犯法律,按规要去长安处以肉刑。汉代肉刑断损肢体,轻者致残,重者会死。五个女儿在后边嘤嘤哭泣。太仓公将行,骂其女说:“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小女缇萦自伤泣,于是随父到长安,上书汉文帝说:“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下诏废除肉刑。

    缇萦上书,陈述肉刑之过,甘愿入官府当婢女,替父赎罪,求让父亲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情、理俱在,感动孝文,从而使肉刑废除,父刑得免,并为一朝百姓造福。缇萦可谓一位急智勇敢的孝顺才女。正如太史公所称赞:“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

    司马迁还塑造了一批极有个性平民女子:卓文君夜奔相如,大胆当炉卖酒,可谓勇敢叛逆;聂荣为了扬弟大名,义奔韩市辨认聂政,铿锵有力,高呼苍天,悲恸而死,可谓勇敢刚烈。

    太史公还怀着赞叹和敬意,记载了两位能干的女性商业家。四川寡妇清,经营祖传丹砂矿业,得秦始皇尊重,为其筑女怀清台,礼抗万乘,名显天下,被太史公称为素封。妇人陈君夫,以相马闻名天下,可称女中伯乐。

    太史公还满怀同情,记载了为贵族做杂役而饱受压榨的女性,如汉济北王府中侍者韩女,和高级技工女子竖。女子竖是汉济北王买来的高级技工,被剥削压榨,日夜辛苦劳作,最后累得吐血而死。

    除了以上贵族、平民两大类外,还有的女性充满神秘色彩,所以归入他类女性,共有三人:白帝子母,黑夜田野哭子。西王母,周缪王见之而“乐之忘归”,应该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美貌妇人,而到了司马相如的笔下,西王母已“皬然白首”而穴处,是一个能够使唤三足乌的白发老妇。素女,神秘而幽怨。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素女鼓瑟,音悲而幽怨,太帝不忍闻,禁令停止,素女不听,太帝将其瑟断为二十五弦。后世李商隐的《无题》诗,就以素女之幽怨和叛逆而起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史记管晏列传篇4

2、轶事的出处

(1)《史记·管晏列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2)唐代 刘知几《史通·暗惑》:“且案太史公云,黄帝、尧、舜轶事,时时见於他说。”

(3)清 姚鼐 《金麓村招领莫愁湖》诗:“轶事纵传何必详,元功极贵同泯亡。”

(4)秦牧《艺海拾贝·》:“ 中西画史上都有这么一桩轶事。”

史记管晏列传篇5

1 广雅书局据稿本刻书目录 

广雅书局所刻书中,可确定为据稿本刊刻者大部分收入民国九年(1920)徐信符汇印的《广雅丛书》。光绪末年广雅书局停办后,版片坌积于书局藏书楼十峰轩之东新建的藏版楼,编次错乱。民国初年,广东图书馆在书局旧址建立,附设广雅版片印行所,徐信符董理图书馆事,兼管印行所事宜,清理广雅书局版片,择其板式一律者,汇为《广雅丛书》印行。据丛书卷首徐氏编次的《广雅书局丛书目录》,《广雅丛书》收书一百五十三种,含经部二十六种,小学十一种,杂著十七种,史学九十二种,集部七种。诸书题名下标示原底本类型,有原稿本、传钞本、家刻本、传刻本、自刻本、明刻本、遗书本、丛书本等。其中标识为“原稿本”者,即广雅书局据稿本刊刻的书籍,包括清代十五位作者的二十五种著作,具体如下: 

经类三种:丁晏《周易解故》一卷、《书蔡传附释》一卷、《诗集传附释》一卷。 

小学类六种:承培元《说文引经证例》二十四卷、《广潜研堂说文答问疏证》八卷,郑知同《说文本经答问》二卷,钱绎《方言笺疏》十三卷(附何翰章《校勘记》一卷),郑珍《汗简笺正》八卷,朱百度《汉碑征经》一卷。 

杂著类三种:朱一新《无邪堂答问》五卷,郑珍《亲属记》二卷,陈澧《东塾遗书》。 

史学类十二种:方恺《晋书地理志校补》二卷,周家禄《晋书校勘记》五卷,王先谦《魏书校勘记》一卷,洪钧《元史译文证补》三十卷,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四卷,徐文范《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十二卷,汤球《晋纪辑本》五卷、《晋阳秋辑本》五卷、《汉晋春秋辑本》四卷、《三十国春秋辑本》十八卷、《十六国春秋辑补》一百卷、《十六国春秋纂录校本》十卷。 

集部一种:丁晏《楚辞天问笺》一卷。 

除《广雅丛书》所收者外,广雅书局据稿本刊刻的重要书籍还有赵一清《三国志注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这些著作的来源、择用和价值,反映了广雅书局刻书的旨趣与特色。 

2 广雅书局所刊稿本的来源 

2.1 由局中通儒硕彦搜遗访佚而得 

广雅书局开设后,即聘陶福祥、廖廷相等经术名儒提挈一切,并广延硕学知名之士参与局事。局中通儒硕彦或性嗜藏书,或精于校勘,多善版本目录之学。他们日事铅椠,互相考订,并随时留意搜遗访佚,于是四方珍异孤本,麇聚纷来。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稿本由著名藏书家、广雅书局提调方功惠购藏,主持书局刊刻事宜的广东盐运使王毓藻出资刊刻。王毓藻和方功惠分别作序和跋,记述是书购求与刊刻经过。王序云:“岁在丙戌,南皮张尚书总制两粤,设广雅书局,余以运使承乏其间,暇与柳桥太守语及此书,太守言曾以白金购得原稿。”方跋自述其留心购求是书,“最后得稿本于沪上,适南皮张制军督粤,暇进是编”。周家禄《晋书校勘记》稿本乃广雅书局校勘人士陶浚宣于浙江瑞安学者黄体芳处访得,陶氏于光绪十六年(1890)记云:“今年夏浚宣客都门,于瑞安黄副都丈处始访得之。”陶浚宣尚于浙江杭州藏书家丁丙处访得赵一清《三国志注补》稿本。丁丙之子丁立中《先考松生府君年谱》卷四载光绪二十年(1894)五月乃父“以赵一清《三国志补注》纳之广雅书局”,“广雅书局刊刻史学丛书,凡数十种府君举”,“赵氏补注交陶心云孝廉送局付刊”。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六“三国志注补六十五卷”条载:“光绪十四年南皮张尚书之洞督两广,设广雅书局,编刊《史学丛书》,会稽陶孝廉浚宣假是稿本携粤。” 

张之洞还专命门人缪荃孙访求应刻之书,此事在当时传为美谈。屠寄致缪荃孙书札云:“闻阁下往扬州,一路访书,甚善。”梁鼎芬致缪荃孙函亦云:“南皮创设书局,诚为美举,得君采访校勘,局面尤大,样本尤精雅,真快事也。” 

承培元《说文引经例证》一书即为缪荃孙访求而得。承培元,字守丹,江苏江阴人,优贡生,师承著名学者李兆洛。《说文引经例证》刊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光绪十八年(1892)闰五月吴翊寅跋记录是书刊刻始末,云:“先生所諟正者也。歾后手稿尚未写定,江阴夏君勤邦缮录成帙,厘为二十四卷。合肥李编修经畲谋刻未果,稿藏其家。适粤中书局采访遗籍,陈君名慎携之以来,详加雠校,始以付刊。”名慎即陈熙治,字翔翰,承培元弟子。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五月二十三日载:“许子舒来谈,讬微若向翔翰假承守丹先生培元著《说文引经例证》,答语含糊,未知有假否。”二十五日记:“翔翰送《说文引经例证》来,共六册。”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闰二月二十四日载:“寄承先生培元《说文引经考例》六册。”据此可知,《说文引经例证》当由缪荃孙自陈名慎处访得。 

史记管晏列传篇6

   关键词:史记  平民女性  人格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文学史上,她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人物描写与刻画。司马迁在写人时,又严格遵循着“实录”的原则。他笔下的人物,既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又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读《史记》,我们看到的不是木乃伊,也不是寺院庙宇里的泥塑像,而是跃动在各自“历史舞台”上有血有肉、有灵有感的活生生的人。且不论帝王将相、诸侯大臣,即或是其中的几个女性形象也很出色。 女性,是人类永远不衰竭的话题。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历来处于从属的卑微地位。从《诗经》中的“赫赫宗周,褒拟灭之”开始,女性大多被定位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和倾国倾城的祸水。尤其在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更是造就了不少关于女性的历史谎言。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女生的描写还是比较公正的。不论是《殷本纪》中“洗澡时因吞吃燕子蛋而生契的简狄,还是《周本纪》中外出见巨人脚印因心爱踩之而生弃的姜原,虽然有些离奇,但那是本着”契“和”弃“都是奉天意而诞生的这个意图而引用《诗经》上的传说罢了;不论是《周本纪》中“奔密康公”的三个女子,还是《吴太伯世家》中为争抢采摘桑叶而使楚吴相互攻杀的少女们;不论是《秦本纪》中释放三囚的文赢,还是《外戚世家》中的后妃和妃殡们……总之,司马迁对她们的评价还是比较公平的。尽管对她们的描写着墨不多,且大多是只述其事而不记名,但在这众多的女性中却有几个个性鲜明、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

   平民女性,指出身于平民的女性,其中包括帝王、诸侯、大臣家为人作奴仆杂役者,和没有封地的小官的女儿。《史记》平民人数不多,约有25人。因平民女性和政治事件关联较少(医官女儿缇萦除外),不宜按政治分类。按个性精神风貌可划分为小市民妇媪、高义母、孝顺女等。太史公塑造的平民女性个性突出,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一、小市民妇媪形象分析

   《史记》中有很多小市民特色的平民女性。她们为《史记》人物画廊增添了许多滑稽和幽默的亮色。所谓小市民特色,从《史记》人物看,比较倾向于指势利、实利、虚伪、狭隘自私的一类市民风格。《史记》涉及的小市民妇媪很多,有王媪、武负、刘邦嫂、淮阴亭长妻、苏秦嫂等。

   著名的势利人物是苏秦嫂。苏秦落魄而归,其嫂挖苦嘲笑;苏秦衣锦还乡,富贵而来,嫂子恭敬侍侯,不敢仰视。当苏秦打趣地问她为何前倨而后躬时,嫂子回答:“见季子位高金多也。” 话语单纯、直率、粗俗得可爱。俗话说:丑到极点就是美。苏秦嫂可谓美。

   还有一种势利是小气中带着实利。以刘邦嫂、淮阴亭长妻为代表。当刘邦未发迹时,游手好闲,时常带人来大嫂家吃饭。时间一长,大嫂就不耐烦了。当刘邦再次带人来时,大嫂用勺子故意将锅底刮得啵啵响,刘邦只得走开。他记恨大嫂,后来当了皇帝,故意不为大嫂的儿子封侯,经太公请求,才特意封为羹颉侯。无独有偶,淮阴亭长妻对前来白吃饭的韩信颇不耐烦,故意一大早就吃饭。当韩信赶来,锅里已经没有饭了。刘邦嫂和亭长妻的小心眼举动,充满了山野村妇的朴实可笑。这种实利的乡土女性,太史公写得素朴可爱。

   刘邦故里小酒店主王媪和武负的势利,则透出一股趋炎附势的世故气息。

   (刘邦)“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王媪和武负是两个小酒店主。太史公虽然写刘邦为真龙附体而生,但决然不会相信刘邦当真是真龙天子转世。但太史公用一本正经的语言,不经意间揭穿了刘邦自己刻意编织的神话。武负、王媪“见”刘邦头上“常有龙,怪之。”奇怪的方式当然就是大呼小叫,逢人便说。刘邦为真龙天子的神话便广为传播,于是 “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也就是说,自从“见怪”以来,高祖每次喝酒,都给武负、王媪酒酬数倍。两人年末虽“折券弃责”,实际上得到了很多好处。在这部小小的戏法里面,刘邦是个导演者,王媪武负二人便是演员。

   二、高义母形象分析

   在平民女性里面,还有一组光辉感人的平民母亲形象,学术界称之为高义母。有春秋时期介子推母,战国吴起卒母、和秦末汉初的漂母。

   首先是大义从子志的介子推母。介子推追随保护晋文公有功,晋文公论功行赏,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心有怨言。《史记•晋世家》记载了他们母子的一段对话: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至死不复见。

   俗话说,母以子贵。没有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富贵的。然而介子推母为了儿子高洁的志向,慨然提出入山隐居,直至烧死,也不肯出来见晋文公。正是因为有如此深明大义的母亲,才有介子推如此狷洁之士。

   吴起卒母,战国魏文侯时人,军事家吴起士卒之母。吴起在为将带兵时,爱兵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争为其效命,万死不辞。吴起为一个皮肤生疽的士卒吮吸伤口。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哭了起来。请看太史公的感人记载: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於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别人以为:名将吴起为一个小小的士卒吮疽,这应该是士卒和其母的荣幸。为何卒母还要哭呢?卒母的回答让人感叹不已:“往年吴公为丈夫吮疽,结果丈夫拼命战死沙场。而今吴公又为儿子吮疽,不知儿子又将死于何方?!所以大哭。”对此,台湾蔡师信评论说:“卒母前有丧夫之痛,后有失子之忧,也都毫不怨尤,而连称‘吴公’两次,以示衷心尊崇,该多不易。” 卒母深明大义,明白吴起爱兵是报国,而士卒拼死是报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吴起卒母能够从大义出发,忍痛割爱,夫死子继,可谓高义。

   秦末漂母,慈善仁爱。当韩信面有饥色,钓于城下。漂母见而怜惜,一连几十天都来河边漂洗,次次给韩信带来饭食。韩信表示将重报。漂母却大怒:“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施之不图报,这就是朴素而真挚的平民女性。明钟惺对此评论说:“信喜而言报,母怒。此一怒,何其有品也。”漂母之怒,怒在韩信把她同一般施恩图报之人那样看待。何其高义和高洁的村媪、再者,或许漂母慧眼识人,看出韩信不是等闲之辈,便极力相助。漂母的关爱给了韩信极大的奋斗勇气,当韩信被封为楚王之时,最先想起的是回报漂母、后人记住了漂母的慧眼识人,和那份雪中送炭的温暖。当寒门士子怀才不遇,倍感孤独和苦闷时,禁不住怀念漂母。唐人崔国辅有一首专门吟咏漂母的五言排律近体诗《漂母岸》:

   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王孙初未遇,寄食何足论。后为楚王来,黄金答母恩。事迹遗在此,空伤千载魂。茫茫水中渚,上有一孤墩。遥望不可到,苍苍烟树昏。几年崩冢色,每日落潮痕。古地多圮,时哉不敢言。向夕泪沾裳,遂宿芦洲村。

 

  体现了一种对漂母的缅怀和怀才不遇的孤寂。李白更是大声直呼:“沙丘无漂母 ,谁肯饭王孙”他深念漂母,在《宿五松山下荀媼家》,《贈新平少年》《猛虎行》等七首诗中都用了漂母饭信的典故,呼唤一种温情和相知。漂母的形象已成了深邃识人、和智慧慈祥的母亲代名词。

  

   三、贤明妻形象分析    平民女性中,司马迁还塑造了一位贤明睿智的妻子形象,那就是《管晏列传》中晏子御之妻。《史记》记载如下: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晏子御之妻是一位贤明的女性。首先,她有一双慧眼,能够从丈夫的驾车姿态表现能看出其浅薄和洋洋自得,能从晏子的谦卑平凡看出其志念深邃。其次,身为人妻,她能当机立断,请求离去,激夫励志上进。使丈夫不断自新,提升人格,从一个平凡的车夫成长为一名大夫。晏御之妻,其贤明胜过男儿。《史记》中这样的平民妻虽只此一人,但光彩夺目。

   四、孝顺女形象分析

   平民女性中,还有一个孝顺而勇敢的才女,就是缇萦。缇萦,汉文帝时太仓令淳于医之女,事迹见于《孝文本纪》和《扁鹊仓公列传》。文帝十三年五月,淳于医因行为不慎,触犯法律,按规要去长安处以肉刑。汉代肉刑断损肢体,轻者致残,重者会死。五个女儿在后边嘤嘤哭泣。太仓公将行,骂其女说:“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小女缇萦自伤泣,于是随父到长安,上书汉文帝说:“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下诏废除肉刑。

   缇萦上书,陈述肉刑之过,甘愿入官府当婢女,替父赎罪,求让父亲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情、理俱在,感动孝文,从而使肉刑废除,父刑得免,并为一朝百姓造福。缇萦可谓一位急智勇敢的孝顺才女。正如太史公所称赞:“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

   司马迁还塑造了一批极有个性平民女子:卓文君夜奔相如,大胆当炉卖酒,可谓勇敢叛逆;聂荣为了扬弟大名,义奔韩市辨认聂政,铿锵有力,高呼苍天,悲恸而死,可谓勇敢刚烈。

   太史公还怀着赞叹和敬意,记载了两位能干的女性商业家。四川寡妇清,经营祖传丹砂矿业,得秦始皇尊重,为其筑女怀清台,礼抗万乘,名显天下,被太史公称为素封。妇人陈君夫,以相马闻名天下,可称女中伯乐。

   太史公还满怀同情,记载了为贵族做杂役而饱受压榨的女性,如汉济北王府中侍者韩女,和高级技工女子竖。女子竖是汉济北王买来的高级技工,被剥削压榨,日夜辛苦劳作,最后累得吐血而死。

   除了以上贵族、平民两大类外,还有的女性充满神秘色彩,所以归入他类女性,共有三人:白帝子母,黑夜田野哭子。西王母,周缪王见之而“乐之忘归”,应该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美貌妇人,而到了司马相如的笔下,西王母已“皬然白首”而穴处,是一个能够使唤三足乌的白发老妇。素女,神秘而幽怨。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素女鼓瑟,音悲而幽怨,太帝不忍闻,禁令停止,素女不听,太帝将其瑟断为二十五弦。后世李商隐的《无题》诗,就以素女之幽怨和叛逆而起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总之,《史记》中的女性形象,贵族女性形象复杂多变,平民女性个性突出,充满了社会生活气息,可以说是《史记》伟大而成就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3]韩兆琦.史记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韩兆琦.史记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版.

   [5]杜芳琴.女性观念的衍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6]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季羡林.先秦两汉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聂石樵.司马迁论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9]张克.史记人物辞典[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施丁.司马迁研究新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于兰.《史记》中的几个女性形象[j].语文知识,2005,(2).

   [12]于兰.谈《史记》中的几个女性形象[j].语文天地,2005,(11).

   [13]王晓红.简论《史记》中的女性人物[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4]张莺.尊重历史 尊重女性——浅议《史记》中女性形象[j].安康师专学报,2004,(1).

   [15]蒋建梅.司马迁对女性的赋形—浅论《史记》中的女性形象意义[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史记管晏列传篇7

发 音: yáng yáng dé yì

释 义: 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

出 处: 《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示 例: 一席话说得夏作人~。(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六回)

史记管晏列传篇8

基础释义:1、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管中窥豹。2、暗中察看:窥探。窥测。

组词:窥探、偷窥、窥视、窥见、管窥、窥伺、窥测、窥镜、窥看、窥望、窥覩、窥寻、窥覰、窥觊、窥塞、窥筩、窥纪、窥覗、窥观、窥深、窥觇、窥阚、浚窥、窥攻、窥隙、窥竞、窥恣、窥儗、窥窥、窥算、斜窥、窥觑、窥盗、窥玩、窥取、窥窬、窥戎、窥睨、窥知、窥破。

古籍解释:

《唐韵》去随切《集韵》《韵会》缺规切,音魁。《说文》小视也。《广雅》窥视也。《论语》窥见室家之好。《玉篇》亦作闚。《庄子·秋水篇》用管闚天。

上一篇:清明古诗一首范文 下一篇:贴春联左右怎么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