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学家范文

时间:2023-12-09 15:58:12

著名物理学家

著名物理学家篇1

一、用观看影视代替文本阅读的原因

第一,据名著改编而成的影片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名著不断被翻拍成影视作品,而且拍摄技术越来越先进。比起名著本身,名著翻拍的电影更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首先,影视中的画面逼真,场景宏大,清晰度高。这让学生如临其境,它的形象直观及给人的震撼,不是原作可以相比的。其次,影视作品的故事性更强。特别是电影,它一般都会抽取主要故事情节,删去一些枝节,使故事简化。在此基础上,对所保留的情节精心安排,叙事简洁流畅,且会适当安排细节,增加笑料。再次,在学生群中拥有极高人气的影视明星在片中的精彩的表演也牢牢吸引着学生的眼球。

第二,较多名著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表现在多方面,首先是语言上,外国的或古代的名著的语言风格与习惯与现今的语言风格与习惯相差很大。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第三卷的集中而详细的介绍,可能不太符合中国人多的阅读习惯。比如,《红楼梦》的语言虽算浅显,但称谓及常用语都与现在有所不同。其次是背景上,名著中的故事有其独特的背景,这些往往与现实生活想去甚远。比如,《红楼梦》、《家》中显示出的封建家庭的生活方式,一个大家族生活在一起且长辈在整个家族中具有绝对的权威甚至能控制每一个人的婚姻的现象在今天还存在的可能性很小。《巴黎圣母院》中显示的欧洲中世纪的教会的权力,流浪的吉普赛人及人们对他们的看法。这些都构成了阅读障碍。再次,是内容上,通过阅读全文来弄清楚人物关系及所有情节包括细节部分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长篇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更是如此。另外,名著中的一些审美习惯可能也与现今的相去甚远。如对宝玉进行肖像描写所用的词语在今天看来更适合于用来描写女性。

第三,学生的浮躁心理。学习紧张的高中学生用于阅读名著的时间非常有限,加上学生阅读时追求的是情节的新奇和由此带来的刺激感,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品味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具有永恒魅力的名著,部分同学急功近利,找到了用观看相关影视来代替阅读名著这一看似省时省事的“捷径”。

二、用观看影视代替文本阅读的危害

观看由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对学生了解名著当然有一定的帮助,但如果用此来取代阅读名著则不可取。

第一,只观看影视不能很好地把握名著中的情节、人物的心理。电影电视剧是对名著进行再创作,原作的情节被删改是在所难免,很难保证影视中的情节与名著中的情节一一吻合,哪怕是基本忠于原作的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如《家》中的抓阄一节,抓阄人在小说中是觉新的父亲,在电影中则变成了觉新的祖父。情节不全或失真会严重地影响同学对原著的看法。另外,观看影视不能很好地了解人物的心理。比如大卫因母亲去世离家时那种悲痛和因受到全体同学关注而产生的得意,若不看名著是很难了解的,而这样的心理又恰恰是一个小孩子,一个在学校生活得不快乐的小孩子的心理。不了解人物的心理,就不能很好地了解人物的行为和形象,对人物的把握会不深入或有偏差。

第二,只观看影视不利于把握名著的艺术特色。首先,观看影视时,注意力完全被情节及人物吸引住了,几乎没有过多的心思、精力去思考名著的艺术特色。学生首先注意到的是人物的服饰、表情、动作等,关注的是故事的发展和结局,而不会想到自己对名著缺少了艺术特色上的了解。其次,任何由名著改编而来的影视都不可能绝对忠于原著。《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游太虚幻境是全文最大的伏笔,可影片中并未出现。

第三,只观看影视让学生缺少了在阅读名著中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和精神境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至关重要。教材中所列的名著数量有限,这几部名著所起的作用绝不仅是让学生高考可以作对一个选择题,而应当是担着引导学生了解中外名著,喜欢上中外名著的重任,而只通过观看影视来了解名著显然是一种偷懒或急功近利的做法,没有把眼光放长远,没想到课文中所列名著只是学生了解其他名著的一个窗口。学生阅读名著可能有一些障碍,但若坚持看下去,就会有看懂的时候,也能习惯各类写作风格,自己也能掌握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阅读方法,这样阅读能力就能提升,但只观看影视则会让自己的阅读能力原地踏步。学生也不能在阅读时很好地去感受思考作品内容及内涵,去和作品交流,也就不能很好地受到名著的熏陶,在阅读中提升文化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提高学生重视文本阅读的策略

堵不如疏,学生对由名著改编成的电影的兴趣比对名著本身的兴趣还大,这是事实,但是,教师还得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名著本身上来。

首先,要转变观念。阅读名著应当受到学生、老师还有相关领导的重视。以前只是建议多阅读名著,却并未有硬性规定,学生上自习课看名著都有可能被老师批评,名著地位卑微。现在虽然已选择题的形式纳入了高考,但学生在名著上花的时间还是不多。另外,要认识到名著电影虽然可激发大家对名著的兴趣,但不可作为阅读名著的替代手段。

其次,教师应该用一些方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讲述名著问世以来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人们对名著的评价发生了变化的原因等,让学生了解名著在历史上受欢迎的程度,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被强迫来读名著的可怜而孤单的读者。比如《三国演义》,可以介绍人们把蜀汉一方当成正义的一方的时间和理由。可以设置一些悬念,如针对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一语,让学生发表看法,再去看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还可以挑一部分内容师生共赏,一起领略名著之美。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的部分,可以单独拿出来花时间品析,甚至可以让同学朗读。

教师要适当布置阅读任务,合理设置一些题目,让学生可以在小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去阅读。要定时检查阅读成果,可以以小组内讨论,小组间抢答的形式进行,这能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的氛围,知道在阅读名著的道路上,自己并不孤单,并能从阅读中取得成就感,进而喜欢上阅读名著。

阅读名著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且还在不断地发生着改进。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所有的方法中,用观看影视来代替阅读名著,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方法。

著名物理学家篇2

关键词:教师知识体系的建立;名著阅读兴趣;分层教学;摘抄积累;影视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如下:“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如: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当代文学作品,建议教师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升入初中以来,学生不仅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而且还要从有限的休息时间中抽出一部分用于课外阅读,况且这一举动有时还不能得到部分家长的认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在教学中针对名著阅读我尝试过以下几种做法,现与各位共同分享。

一、教师知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名著阅读教学走捷径

教师全面、整体的名著知识结构的构建至关重要。它决定教师认知的高度、知识延伸的宽度,同时也决定学生了解名著知识的深度和名著阅读兴趣的浓度,还将影响到学生喜爱名著的程度、阅读名著的速度。教师对必读书目了然于心,自会在课堂内外熟练驾驭名著考点,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共同阅读、共同成长。

二、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名著阅读见成效

1.趣味导入教学,将名著中的细节或精彩片段作为普通阅读教学的导入部分,先将学生走进名著的“胃口”打开。如教学《丑小鸭》《香菱学诗》《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孤独之旅》等篇目时可摘取相关情节中引人入胜的部分导入在课堂上设置悬念,吸引学生课下去读更多的相关篇章。

2.课前趣谈名著(形式如表演、朗读、对话、背诵、印发知识点问卷、抽签讲故事等),内容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本册教学任务中的名著篇目随机安排,目的在于让学生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并通过不同的方式自主完成名著篇目的阅读,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学生还能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下深刻体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作品主题,这些独特的个人体验也将助推语文课堂迸射出奇妙的思想火花。可谓是知识在于积累,兴趣在于培养,能力待于提高,功夫全在平时。

三、分层、分阶段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名著阅读做到“少食多餐”

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余力精心阅读,教师就要指引他们进行合理的名著读,并读出自己的见解、感悟和乐趣。每册必读的书目可合理的分配在18个教学周中,每月利用一节课进行读书交流,既能促进学生总结阅读中的收获与感悟,还能帮助读书进度慢的同学加快阅读速度。读书交流既是对某一阶段名著阅读的总结,也是新的名著篇章阅读的开始。针对阅读速度快的同学教师还可推荐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学方面的书、励志方面的书。如龙应台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或阅读三毛、余秋雨、林清玄等作家的散文。名著的学习不能等,不能攒,不能靠,不能丢,这就迫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规划时间,分配学习名著的时间。

四、摘抄应日月积累,有助于名著阅读“消化吸收”

1.摘抄喜欢的句段。文学作品中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共通之处应慢慢品味,阅读课上也可让学生反复诵读或一月交换一次摘抄本阅读,相互学习加强生生间的阅读交流。

2.摘抄经典的句段。某些文学作品之所以经典,自有其中的奥秘与魅力,理应抄下用一生去体味。

3、摘抄生动的细节描写。这个细节描写的内容或喜或悲,或大或小,或简或繁,或美或丑,或真或假,或短或长……这其中自有可以学习借鉴之处。

4.摘抄景物描写的句段。看景不若听景,听景不如读景,读景不如写景。怎样才能将满眼的风光汇于笔下,需要功夫,这功夫在乎平时的积累和思考。集思广益,终有一获。文见百家之长,将百家之景汇于心中,自有一杆秤衡量眼中的风景该如何下笔,从何处落笔。

五、影视作品,有助于名著阅读画上感叹号

影视作品集声音、景色、人物于一体,既有较美的视听感受,又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视班级情况自定时间,组织学生欣赏名著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从视觉上加深对名著、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一学期来对某名著从读、听、说、演、写,再到看,可谓一举多得,促使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有机结合。教师可谓用心良苦,学生可谓收获满满。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还检验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能力和解读能力。

著名物理学家篇3

关键词:家校合作;名著导读;现状;对策

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是: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七至九年级总量为260万字以上,每学期读2至3本名著),并推荐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很多学生阅读的除了课本就是什么作文大全、满分作文之类的辅导性书籍,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教学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农村中学“名著导读”的教学现状

每册语文教材的后面都规定了学生本学段必读的名著篇目及相关的导读内容。新课程设计“名著导读”板块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编者的意图是好的,但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与之相悖的现象。为了应付考试,有的教师只是把语文书上的名著内容划一划,阅读名著变成了介绍名著,有的则把“名著导读”演变成了死记硬背作品中人物形象、主题;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去享受阅读名著带来的乐趣,那么汲取营养、开拓视野、丰富思维就更谈不上了。

(一)家庭方面

一方面是家长的重视程度不高,他们认为读一些与课本无关的书是“不务正业”。占据很多的时间去读“名著”,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不大。另一方面是农村家庭大多刚过温饱线,家庭不可能有很多藏书。现在的图书价格倒是一直处于“牛市”,这让很多家长心有余而力不,学生有的名著阅读计划只能束之高阁。

(二)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农村中学的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弱,对名著的涉猎较少。面对大部头名著,容易产生了畏惧心理。一些名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太远,无法激起他内心的阅读欲望,即使看了也无法领略个中的滋味,不能与名著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不能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其次,学生缺乏人生阅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人生阅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很难与文本进行对话、产生交流和碰撞。再次,学生时间紧张。学生的课程多、压力大,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阅读。即使去读,也是三分钟热血,这不得不使学生“就重避轻”。

(三)老师方面

新课标语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板块,为教师的“名著导读”教学提供方向,也为学生的名著阅读提供了引导,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引领学生读懂读好名著。可在老师的实际教学中,导读却时常被遗忘在角落。尽管很多教师认识到了文本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些教师为了能在最少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收获,以教师的咀嚼代替学生的阅读,把名著的“面粉”制成“压缩饼干”塞给学生,把初中阶段必读的十几部名著浓缩为一张名著“知识大全”,分别从主要内容、阅读感受、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几个方面阐述,美其名曰“名著导读”。学生只要把讲义上的内容背出来,就可轻松应对考试。有的老师没有认真制定好计划,名著导读被视为“鸡肋”。还有的教师则不顾初中生的特点,大讲写作方法,架空鉴赏。这样的导读教学必将影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甚至对名著阅读产生畏惧或厌烦的心理。

二、家校合作,落实“名著导读”

(一)注重沟通,让家长理解和支持课外阅读。

让家长重视学生的名著阅读。一开始,家长的重视程度不高,他们认为读那些书是不务正业。在家长会议上与家长沟通,有的家长说那些东西考试又不考,就算考也就考那么几分,不值得花费太多的金钱和时间。我们多次开家长会,与他们恳谈。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搜集来的新书多了,种类也多了。

(二)建立班级图书角,分享名著。

在农村学校的图书室的藏书量有限,家庭藏书较之城区学校也是相形见绌,无法满足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需求。我们发动全体学生回家搜集名著,开发利用身边的资源,瀚海拾贝。每位同学给大家推介自己的书籍时,还要求附上读书心得或一段文字说明推介理由。书虽然旧了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把全班的名著汇总、分类,设立图书角。每月组织一次班级图书交流分享活动。

(三)用好每周的阅读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名著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有充足的时间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学生的学习压力本来就很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名著。我们课程表上每周有一节阅读课。我们每周充分利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积少成多,引领孩子徜徉在名著的海洋里,享受读书的幸福。

(四)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过,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名著阅读也是如此,把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保证了有较大的阅读量,又保证了阅读的效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应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若是自己的书籍,阅读也可在字里行间或空白处作批注,以帮助理解和记忆。如果读有所感,可写一点读后感,但不要作为硬性任务严格要求,把阅读成为学生的一项沉重的负担。这样从中真实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名著阅读不仅是语文老师的事,它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正确引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学生的阅读方向引向经典名著,让阅读名著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q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Z]q2011

著名物理学家篇4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著,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二、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积累名言警句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五、写读后感巩固

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品读名著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同学们也可以从阅读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经验。希望大家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名著里汲取更多的养料。

六、多进行读书交流

定期(半月或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同时,要倡导一种新理念:师生同读,父母子女同读。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同读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让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交流读书感受,益处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能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培养;更能提高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

七、鼓励创新

著名物理学家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文学素养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名家大师们交谈,可以增长见识,启迪心智,并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随着课改的深入,扩大课外阅读量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者的共识。因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各年级阅读的要求和数量。名著阅读是课外阅读中的一大重点,新的初中语文教材就增加了《名著的推荐与阅读》专项。与此同时,几乎各级考试也把名著作为一项考察内容,这都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提供了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初中教学时间紧,学科多,学生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而名著阅读又是阅读中的大工程,很多学生望而却步。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名著阅读落到实处,是当前急待解决的艰巨任务。那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

一、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采用学生感兴趣课外阅读形式,让他们在愉快中阅读课外名著,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可以采用如下形式: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同学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结局之时,教师戛然收声,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这部作品。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推荐后孩子们纷纷要求借书或买书。这样让他们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名著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形式引导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或家长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结合名著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二、采用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方法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如果孩子们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懂方法地去书海中逛一圈,对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不去吸取技巧,不能用到写作上,不能提高思想修养,这样的读书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们爱读,更好引导他们会读。下面我就谈几种有效的名著阅读方法:

精读法和摘录批注法。所谓精读法,就是作品中的精彩情节或喜欢的人物等,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和边想,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摘录批注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的需要的人物形象,精彩情节等摘抄,对阅读的喜爱的人物或精彩的情节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这样在阅读中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更有实效,才更有收获。

速读法和选读法。速读法是对所读著作集中注意力快速地观其概貌,在快速的浏览中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这样可以让学生读到更多的著作。古今中外的名著无计其数,作为初中生不可能这么多时间把这些著作都读完,也没有必要把作品一字一句全部读完,所以采用选读法,选自己最喜爱的人物或故事情节进行阅读。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读到更多的书,了解更多自己喜爱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还可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

评述法。阅读了名著后要进行评价(评述),评述法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做法一般是写读后感的形式。另外,现代的学生具有竞争和表现欲特点,所以可以采用课堂争论,故事情节的表演、谈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人物、讲述自己最喜爱的文学故事等形成进行评述。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名著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名著,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名著;还可以每周划出一、二节正课,有计划地开展名著阅读及指导。

开展活动进行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四、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名著阅读计划的顺利实行需要时间上的保障,利用课堂时间是不现实的,只用在校时间也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学生利用校外时间进行阅读,大多数学生不住校,主要是在家阅读。

许多学生家长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学生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课本上,阅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对学生读名著不仅不支持,甚至横加干涉。所以语文教师应利用家长会与这类学生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讲清现在语文考试方向的变化,努力转变他们这种根深蒂的错误思想,并介绍教师在名著阅读上的教学计划和同学们的读书计划,在此前提下,要求家长在工作之余督促学生抽时间进行名著阅读,鼓励有兴趣的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交流。

著名物理学家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引导;兴趣;培养;方法;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46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34

一、知识竞赛

竞赛是引起兴趣的重要方法,这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可以作为经常使用的方法。这种形式生动活泼,趣味盎然,学生乐于参与,热情较高。一般情况下,学生得到通知后,都会积极准备。有趣的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也容易内化为学生的良好习惯。通过这种活动,学生自然会课外读物产生兴趣,也很有可能比较深入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此外,教师还要将课堂竞赛、班级竞赛和校际竞赛结合起来,形成大环境和小气氛经常互动,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长效机制。

二、推荐书目

文学名著浩如烟海,而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漫无目的,甚至经常被一些低级趣味的读物所吸引,沉迷其中。所以,教师应给学生推介书目,尤其要突出传统意义上名著,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艺术和文化素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需要来推荐书目,要突出经典名著,引导学生认识名著的文化含量、人文地位、经典型、示范性以及教育作用、审美价值等等,从而将学生的兴趣引入到对经典名著的高雅阅读和鉴赏中去。此外,教师在推荐时可以对名著做一简单介绍,还可对阅读该著作的好处举例介绍,尤其是名人读书事例和学生中阅读名著获益的典型事例,树立榜样,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引起其阅读兴趣。

三、课堂阅读

利用课堂进行引导仍然是解决学生阅读兴趣问题的主要途径。为了解决时间上无保障、无人督促从而不阅读、无效果、不易考察的难题,教师不妨挤出一点课堂时间,或者定期开设名著阅读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或指导学生阅读某部名著的某些篇章,或讨论某个名著的情节人物,或评赏其艺术风格,或仿写其某个片段,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至于语文教材上节选的名著片段,就更是难得的阅读材料,一定要利用好。对此,教师不妨加点课时,适当拓展,布置点课外阅读的作业。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其他名著或篇章、写读后感等等。若有条件,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讲座,联系“国学”概念,开展讲授和研讨活动,既加深对名著的理解,也对阅读进行引申和拓展,以便使阅读兴趣持久和深入。

四、命题演讲

演讲也是激发和培养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多年来,我的课堂节节都有演讲,给了学生不小的收获。有时候,我出的演讲题就是有关课外阅读名著的,比如“评价名著中的一个人物""名著不能不读”“我读名著的收获”,等等。当然,出题是以推介名著和激发阅读争取为目标,所以,演讲题目要结合演讲学生自身特点和对文学名著的掌握程度。演讲前,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关名著知识的简单辅导,帮助他设计题目、从著作中筛选论据,指导其方法,增强其信心,以便使其演讲能够积极、正面地影响其他学生,产生触发兴趣的效果。同学现身说法,其引导、激励作用,往往要好于教师的硬性规定。

五、写读后感

读和写要密切结合,才能对阅读进行深化。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布置定期定量读书笔记、阅读心得等任务,特别是假期,尤其对阅读量嫌少的学生,一定要安排课外阅读名著的任务,使他们在难得的假期里取得相当的收获,教会并使其坚持摘录语句、复述故事、撰写读后感等。

六、家长带动

著名物理学家篇7

[关键词]引导 山区中学生 名著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名著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正如所说:读《三国演义》,可以领略到诸葛亮口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能学习孙悟空的疾恶如仇……许多名著内容丰富,结构巧妙,情节精彩,主题深刻,是文学之精华。因此我认为: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到名著里遨游,让名著知识伴随学生,定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发展能力。可在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山区中学,老师应怎样引导好山区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呢?这是重要而又难执行的任务。下面,谈谈我在此方面探索出的一点思考与方法。

一、根据现状要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1.山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目前山区中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存在令人忧虑的现象。主要表现为:⑴教学资源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经调查,学生除了作文选之外,其他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大工,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山区镇连一家正规的书店都没有,就是想买书、租书,也没地方。⑵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只热衷于教科书,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教育或不允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⑶缺乏兴趣。大多数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看动画片、看球赛或电视剧。而对名著却不感兴趣,不想看。⑷缺乏引导,名著难以理解,特别是半懂不懂的文言文名著和外国名著,许多青少年无所适从。

因此,对于山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我们在高度重视之余更应明确: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通过有效途径,来开辟学生学习的新天地,开拓学习知识的新领域。

2.利用一切资源,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⑴是以学校的图书室为主要阵地,鼓励学生到读书室借名著来阅读;⑵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找或借,凑几十本书。学生就可以有书可读了;⑶利用上网查看。个别同学家有电脑的,并提醒学生上健康的网站如:教育服务网等;⑷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家长联系,如:用至家长信,让家长了解阅读名著的好处,赢得家长的支持,尽量为子女提供名著书籍与阅读时间。

二、培养兴趣,使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的强烈愿望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名著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教师和同学推荐名著的好片断读给大家听,或选取一些合乎学生心理特点的影片看,如《真假美猴王》、《醉打蒋门神》等。让大家去感受其中的情节。创造机会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名著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这样做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还可起到促进大家多读书,发挥读好书的作用,形成榜样和竞争的力量的氛围。

 

2.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歇后语、名言警句、人物介绍和名著知识竞赛等。形成学生学习强烈的心理动机,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3.开展名著阅读比赛和成果展览。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外阅读评比表”,一月进行一次小结,一学期进行总结,看谁读得多,看哪个小组读得多,并做到持之以恒。可以借用活动课等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知识竞赛、讲故事、谈读后感、讲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等形式汇报阅读的成果,以检验大家的阅读效果。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效果,也可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热情,又能让学生主动、自觉的阅读名著。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1.轻松读得,富有实效。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过,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我们也可对名著阅读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就是简略地读,涉猎性地读。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断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则要采用精读的方法。精读,可以理解为积累性的阅读或探究性的阅读,更注重内容的内化和运用。精读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精读和略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读往往建立在略读的基础之上。如《朝花夕拾》一本书,常常是先浏览一番其中的十篇作品,通过逐步了解、感知才会发现其中是否有值得精读的内容。比如当读到某段话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读,深入感悟;如果读到描写百草园景物的十分优美的语句,对自己习作有帮助,不妨把它摘录下来,背一背。这样,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的效果。

2.制作读书卡。⑴作摘抄。将读物中的作者、主要人物及性格,精彩情节、名言警句、分类地抄在卡片上。经过选择、抄录,这些材料就成了自己的财富,以便日后查阅、使用。⑵作批注。随读随在字里行间加上各种符号,在正文、两旁加批注,以助理解和记忆。⑶作笔记。这是与写作练习结合的一种方法。阅读后,写出提要(或提纲)、读后感等,把阅读所得加以提炼、概括、系统、引申,最后整理成一本本的读书笔记,如《随感录》、《名言警句》等。这样从中真实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提高文学素养。学生就可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

总之,山区语文教师应正确引领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把通向语文知识名著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引领学生逐步学会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让名著伴随学生左右,体验名著阅读的乐趣,使山区学子从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并养成终身读书的习惯,从而收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张俊.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2]魏海松.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3]语文课程标准.

著名物理学家篇8

关键词: 电视剧 现代名著改编 家庭题材

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电视剧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消闲娱乐和接收文化的重要方式。虽然中国电视剧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在短短半个世纪里,从闻名中外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到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名作都是电视剧创作者热衷的题材。近几年更是掀起了一股翻拍经典名著的热潮。作为一种维系文学原著和电视剧的重要纽带,改编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这里研究的以家庭为题材的现代名著较其他文学作品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此类名著的改编在遵循文学改编的普遍规律的同时,也要重视改编的具体原则。本文主要以近年来的翻拍剧《家》、《金粉世家》(以下简称《金》)、《京华烟云》(以下简称《京》)为例,阐明当前电视剧对以家庭为题材的现代名著的改编原则,分析改编得失,探究影响改编的主客观因素。

一、改编的原则

从文学名著到电视剧是从一种文艺形式转换到另一种文艺形式的过程,这其中涉及重要一环――改编。电视剧对任何文学作品进行改编,都有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以家庭为题材的现代名著因其特殊的时代、题材、情节结构和公认的艺术魅力,又会涉及更具体的改编要求。

电视剧对文学原著的改编是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再创作不等于重新创作,它受到原著的影响和制约。能被冠以名著头衔的文学作品,已经具备公认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特别是家庭生活题材的现代名著更因语言的通俗性和题材的大众化,其作品内容更是被大众所熟知。因此,正确理解并切实做到忠实原著是改编者进行再创作的首要原则。忠实原著并不是指改编者要毫无自我创造意识地对原著进行照搬照抄,而是要合理地维护和体现原著的精神,它是整部文学作品的“灵魂”,渗透在作品的各个方面,包括主题、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和基本风格。只有抓住了“原著之魂”的创造才是合理的改编之道。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文学作品和电视剧是两种具有独立品格的叙事艺术,它们有各自的语言特点和对情节结构的要求。因此,改编在忠实原著的同时也要尊重电视剧的艺术规律。从叙事语言上看,电视语言较文学语言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电视剧创作往往凭借电视语言这一特点,着力于将内部事物表象化,这样的处理方式顺应了电视剧叙事手法的需要。从情节结构上看,家庭生活题材的文学名著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作品中人物繁多,关系复杂。作品中所反映的矛盾冲突大多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它所展现的往往是一幅庞大家族的生活画卷。而电视剧作品则要求故事线索相对简洁,剧情发展紧凑,把这样多线索多头绪的情节结构毫不修改地放入电视剧作品中显然不合适。这使得编剧在改编原著时,必须抓主要线索,这样有利于突出主线,加快剧情发展。因此,在对两种不同叙事艺术进行转化的过程中,做好结构的调整、情节的取舍和语言的转换是改编成功的一大关键。

任何名著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是社会客观环境和作家主观创造共同结合的产物。家庭题材的现代名著是以中国现代史为时代背景,在这个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作为传统守旧代表的中国式家庭不可避免地被卷入时代的大潮中,因此大多数作者将他所描写的中国旧家庭作为当时的典型,通过家族的兴衰来反映中国的社会面貌和历史变迁。因此在改编这类作品时,改编者要深入了解名著背后特定的历史时期及那一时期的文化特征、社会面貌;研究人的心理、情感和思想观念与时代背景的联系,以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失去时代留下的印记,落入当代偶像剧的俗套。当然尊重原著背后的历史,这并不意味着脱离当前的社会和生活,完全按照当时的历史角度进行改编。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寄乎时序。”[1](P445)任何文学的发展都会受到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状况的影响,改编作为一种文学活动同样也会受到时代的限制。因此,在与时俱进的改编中当代意识的参与是必须也是必然的。而且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跟随时代的脚步而不断绽放出新的价值和魅力。西方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更多的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2](P26)可见,真正的名著不是机械地反映一段时期的历史和社会,而是包含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和超越时空的价值,比如家庭题材的现代名著涉及的家庭情感问题及当今许多现代人的困惑和社会热点也存在着共通性。因此,改编不是简单的复制,它需要改编者在“当代意识”的参与下开掘出作品中具有时代意义的内蕴。

二、改编的得失

现今,改编自现代名著的电视剧作品良莠不齐,不乏精品,但也掺杂着许多叫座不叫好的“次品”。它们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引来了观众等各方面人士的褒扬和批评。下面以近年来的热播剧《家》、《金》、《京》为例,从正反两方面来管窥当前电视剧对家庭题材的现代名著的改编得失。

(一)改编的不足之处

张恨水的《金》描写了北洋政府时期京城金氏家族的兴衰史。故事并非完全纪实,却是当时社会的典型。在原著中,男主人公金燕西是一个典型的纨绔子弟,甚至在家道中落时,仍留恋于鱼龙混杂的交际场,这与历史和社会对其影响所形成的纨绔劣根性有密切的关联。而改编者则有意淡化了其情感单薄、自私自利的本性,把他美化成一个感情专一、本性善良的青年,忽略了正值新旧思想激烈冲突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创作意图:“揭露若干民族陋习和不合理因素之改造”。[3]此外,冷清秋这个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同样偏离了历史的真实。她作为一个保守的传统女性,即使离婚后“出走”,也只能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远离世事纷争。作者在谈及这个人物时说:“在冷清秋身上,虽可以找到一些奋斗的精神之处,并不够热烈。”[4](P41)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女性思想的局限性。但在电视剧中,那个强烈要求自由独立的新女性,与作者笔下北洋军阀时期半旧不新的冷清秋极为不符,造成人物与时代的脱节。改编者在忽略时代背景的同时,也淡化了富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传统风俗民情的体现。电视剧《金》将原著中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风俗,如点戏、游山、赏秋等,改换成了现代派的浪漫场面,使原著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气息荡然无存。电视剧《京》的改编者也同样忽略了许多中国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原著中详细描写了传统的婚嫁礼节:木兰成婚的第三天,按照规矩“新娘必须向曾家的每一个人‘敬茶’,算是正式见面。……晚上又开宴席,请新娘全家,叫做‘会亲戚’”。[5](P380-381)从这些繁琐的仪式风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传统大家族的生活艺术,但电视剧对其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削弱了传统“家和”观念的展现。

除了地域特色表现不足外,电视剧《京》改动较大并引起强烈争议的是曾姚二人的情感生活,看过原著的读者都知道,电视剧中扩大版的婚外恋其实是编剧从原著中姚家少爷体仁和丫鬟银屏之间的爱情故事嫁接而来。编剧将原本美满的婚姻结合改编成木兰阴错阳差嫁为人妇,荪亚稀里糊涂被迫接受一场无爱婚姻。木兰为了维护家族利益和尊严以牺牲者的身份走入婚姻;面对第三者的出现,木兰保持着知识女性宽容大度的一面,想以此改善与丈夫的关系,挽回摇摇欲坠的婚姻。最后改编者安排曹丽华的死,从结果上看丈夫回心转意了,但却是以第三者的生命为代价换回的婚姻。电视剧更多地表现了木兰的容忍、无奈和悲哀,缺少“京城奇女子”的风范,削弱了其达观智慧的一面。观众面对这样的木兰只有同情和怜悯,而不是如原著中一样由衷地产生一种钦佩和赞赏之情。改编者对原著中主要人物形象的扭曲也导致电视剧作品丧失了原本的思想文化精神。林语堂笔下的理想女性――姚木兰是作者在儒道基础上形成的中庸哲学的代言人。作为“道家女儿”,[5](P2)面对婚姻的抉择和丈夫的出轨,木兰都表现出了超脱和豁达的情怀。同时作为“儒家媳妇”,在崇尚礼法的曾家,她也被认为是曾家媳妇中最贤德能干的一个。林语堂将自己亦儒亦道的哲学思想完美地融合在木兰的身上,但改编者却将婚姻幸福、人生圆满的木兰改编成一个在婚姻漩涡中挣扎而又束手无策的不幸女人,使原著中恬淡洒脱的气质、亦儒亦道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消失殆尽。此外,剧中充斥着暗算、复仇、暴力等现代元素,破坏了原著平和淡然的格调。观众很难在剧中感受到原著作者所传递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

(二)改编的成功之处

原著《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其中之一,旨在通过封建大家庭的描写来揭露中国旧社会的吃人本质。因此,巴金对“家”的腐朽残酷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其中包含着纷繁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家庭关系。如果改编者对原著内容不加删选地照搬照抄,这种改编方式显然不适合影视剧创作。电视剧《家》的改编者选取了一个主要角度,以几位年轻人的爱情为主要线索,重点突出了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主人公的爱情婚姻生活,使得剧情在围绕主旨展开时更加紧凑,引人入胜。改编者在对情节结构的调整中也融入了当代意识。电视剧在原著的基础上,更着重表现人性压抑和情感矛盾。在经典文学作品中寻找现代人所关注的人性人情,这样的改编方式既继承了原著的精神,又赋予了作品新时代的意义,引起当代大众的情感共鸣。

三、影响改编的因素

从文学名著到电视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再创作过程,其中改编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艺术形式的差异、改编者的创作水平、文化语境的变迁、接受者的审美倾向等主客观因素或间接、或直接、或交错地影响着整个改编过程。

(一)艺术形式的不同

影视和文学作为两种艺术形式有各自不同的传播媒介。文学作品是作者通过文字符号有规律的组合将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呈现给读者。而影像则是导演通过拍摄技巧将具体真实的声音画面等影像符号组合起来变成直接可感的屏幕形象呈现给观众。语言文字具有概括和抽象的特点,影像较文字更直观,因而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但影像要表现深层次的东西像人物的心理活动则十分困难。因此,如果拍成电视剧,将概括性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画面,这个过程注定会省略一些原著中不符合或不适合影像呈现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常说难以超越原著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影像表现方式的特殊性,改编者在创作过程中必然要扬长避短,突出画面的呈现和人物的对话、动作,淡化或省略原著中许多不易影像表现的内部事物,如人物内心的对白、心理细节的描写等。由于电视剧本身容量比较大,为了弥补内蕴表现的不足,编者往往会把着重点转移到外部事物的表现。这里涉及一个改编者自身的创作水平、文化素养和意识形态问题。同样是加强客观情节的展开和画面设计,改编者的关注点和审美倾向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有的改编者仅仅是因为原著内容的平实,而在故事情节、画面设计上大作文章,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戏剧看点和画面美感上,从而忽略对人物性格的演变等原著内蕴精神的关注。而有的改编者则更注重影视作品的文化性和艺术性,所强化的外部情节和画面效果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形象和作品文化精神服务的。如原著《家》中,巴金使用大量文字来表述人物的内心对白,但由于影像符号自身的局限性,改编者势必要将部分心理活动转化为其外化的行为动作。虽然这样的展现方式没有原著中的内心对白那么精彩到位,但改编者还是为挖掘和真实地反映人物内心情感作出努力。此外,电视剧《家》的总体色调灰暗低沉,觉慧的回忆也是从一个大雪纷飞的昏暗的傍晚开始,这与小说《家》忧郁苍凉的情感基调十分吻合。

(二)时代的文化语境变迁

时代文化语境对影视作品的改编和接受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改编者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必然会制约思想观念和审美价值,这会直接影响到改编策略和创作倾向。接受者即观众也是特定时期社会中的群体,他们的审美趣味自然也会跟随时代的脚步发生改变。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的带动下,后现代主义渐渐兴起。随之从哲学、文学等专业领域扩大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后现代主义追求文化的无深度、平民化和游戏性,它渗透到影视中就表现为以视听冲击代替故事情节,以感官享乐取性思考,从平面找意义,抛弃对思想本质的追逐。在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观众更乐意追求注重娱乐消遣的大众文化,满足当下即刻的感官冲动,寻求现实心理的满足。而电视剧的创作者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也抛开了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责任。电视剧《金》中就加入了过多的现代元素,把偶像化的情节画面作为其重要卖点,虽然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但模式化的现代做派不合时宜地出现在以民国为时代背景的电视剧里着实让人觉得别扭,同时电视剧作品也失去了原著的传统文化韵味,成为一场绚丽却空洞的视觉盛宴。

当然,后现代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在电视剧的创作中我们无法把它排除在外。因此,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体现合理的时代精神就十分必要了。电视剧《家》的编导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从作品中挖掘出了能引起现代人情感共鸣的内容并加以突出表现。这样既体现了原著的思想精髓,更赋予了名著与时俱进的价值和意义,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同,这从根本上找到了一个尊重原著和适当延伸创新的契合点。

(三)接受者的审美倾向

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电视剧亦受到商品化经营模式的影响,收视率已经成为衡量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作品要赢得观众持久的关注和喜爱,改编者在改编时就必须给欣赏自己作品的观众定位。从性别上讲,大多数女性较男性而言更偏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虚构性”节目。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由家庭题材的名著改编而来的电视剧因其题材和节目类型更容易引起女性观众的兴趣。因此,在改编前和改编过程中,改编者都要特别重视研究女性观众的审美倾向和关注点。

女性观众作为家庭题材电视剧的重要接受群,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虽然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做家庭主妇,但在大多数的中国家庭里,女性出于传统道义和责任还是主要的家务承担者。她们往往边看电视边做家务来消解无聊情绪,同时保证看电视这种行为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她们做家务的进度,这就使得女性在观看电视时的注意力不可能十分集中。因此,她们自身并不会十分关心电视剧蕴藏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对一个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来说,他更不会在意改编后的电视剧是否忠实于原著精神,而是把看电视剧当成一种休闲娱乐、消解寂寞的方式,因此电视剧的戏剧效果更能引起其兴趣。原著《京》中大多数的家庭情感矛盾并不激烈,主体基调从容缓和。改编者为了增加看点,在姚、牛两家之间虚构出许多矛盾。一波三折的剧情发展更容易打发走观众现实生活的无聊和寂寞,即使这只是暂时性的消解。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家庭情感问题暴露出来,同时,当代女性对自身的婚姻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度也在日渐提高。因此,多数女性会自觉关注和偏爱与此有关的电视节目,特别是包含了婚姻家庭热点问题的电视剧。因此,即使是在改编时受时代限制较强的名著,改编者为了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也往往会融入具有当今时代意义的社会元素。《京》的改编者通过铺陈渲染将作品中只是一段小插曲的婚外恋演变成了一场“惊天动地、声势浩大”的婚外情。这其中木兰所遭受的痛苦无奈和挽回婚姻所做的努力也许能引起一部分观众的共鸣。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电视剧的传播力量,以及观众的覆盖面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力量,俨然成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在当今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改编成功与否与电视剧作品的质量高低休戚相关,同时也会对观众和影视艺术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电视剧因其直观性的表现方式,更易于大众接受。将家庭题材的现代名著改编成电视剧作品无疑能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获得普通观众对原著的认知和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当前大众对经典文学的关注度和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发扬也具有积极意义。越来越多的现代名著进入影视改编的领域,为电视剧创作注入新元素和新活力,但影视的快速发展也显现出它的弊端。相形之下,影视剧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一些改编者由于自身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并没有真正懂得影视与文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得电视剧作品不可避免地走向内涵和意义的消解,失去永恒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只有在文学和电视剧艺术创作中找到契合点,才能使两者完美地结合,散发更璀璨的艺术魅力,最终使电视剧创作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勰著.龙必锟译注.文心雕龙・时序[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9).

[2][德]姚斯著.周宁等译.走向美学与接受理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9).

[3]范伯群.张恨水研究和通俗文学理论建设工程[A].通俗文学评论,1994,(4).

[4]张恨水.我的写作生涯[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6).

[5]林语堂.京华烟云[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4).

上一篇:细雨绵绵范文 下一篇:资治通鉴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