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0 13:04:28

著名诗歌

著名诗歌范文第1篇

一朵云飞进来――

带着深谷底层的寒气,

带着难以捉摸的旭日的光彩。

这是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战士在1954年写的一首题为《西盟的早晨》的短诗的前四行。在云南的西南角,有一片莽莽苍苍的高原,这就是阿佤山,西盟是阿瓦山的首府。诗人试图反映阿瓦人民历史性的飞跃和慷慨的情绪。这首诗在《人民文学》发表后,得到了著名诗人艾青的欣赏。他亲笔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公刘的诗》,刊于《文艺报》头条。后来,这首诗选入了1986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诗人成名作选》。

公刘,本名刘耿直,1927年3月生于江西南昌。1940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6年正式启用公刘这一笔名。诗人从《诗经》上挑选了一位民族先人的大名公刘,借作他的笔名。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被迫中断创作生涯,长达22年。已出版《公刘诗选》等30余种专著。《仙人掌》获第一届中国新诗(集)评奖一等奖。尚有其他多项获奖记录。

公刘是多面手,在文学创作上广泛涉猎,他的文学活动以写诗歌为主,兼做杂文、小说、散文、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电影剧本等。早在50年代,他就出版了诗集《边地短歌》、《在北方》、《黎明的城》,短篇小说集《国境一条街》,以及电影剧本《阿诗玛》。但是,人们喜欢将公刘称之为诗人,或许,这是因为就绝对数量而言,其诗作多于其文章的缘故吧!应该说,公刘的长、短诗数量多,影响也较大。

公刘诗歌创作风格从云到火的发展

公刘诗歌创作风格,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可以这样说,他前期的诗歌以清新、明快为主;后期诗歌则以雄浑、沉郁为主。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读一读公刘的《上海夜歌》(一)

上 海 夜 歌

(一)

上海关。钟楼。时针和分针

像一把巨剪

一圈,又一圈,

铰碎了白天。

夜色从二十四层高楼上挂下来,

如同一幅垂帘;

上海立刻打开她的百宝箱,

到处珠光闪闪。

灯的峡谷,灯的河流,灯的山。

六百万人民写下了壮丽的诗篇;

纵横的街道是诗行,

灯是标点。

1956.9.23. 上海

写上海夜色的诗歌不计其数,而公刘的这首《上海夜歌》(一)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人以精巧的构思,清新的语言,描绘出新中国的新上海的美丽夜色。他得心应手地用了一连串新颖、贴切的比喻,出神入化,形象地写出上海人民的劳动和创造。可以说,《上海夜歌》(一)是公刘清新、明快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记得公刘这首写于1956年9月的诗歌在《人民文学》发表时,笔者正在大学学习,当时我们一群爱好诗歌的青年人,争相传抄,争相传诵。公刘的名字就这样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

可是,好景不长。1957年9月公刘被错划“”,被迫长期搁笔,直到1978年。正如公刘自己所说的:“五十年代上半叶,我只不过是中国文坛天空中的一颗慧星,一眨眼便消逝了。”

公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参加过修水库、磨滚珠、热处理,直到“”,又成了终年与粪土打交道的庄稼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案得到纠正,公刘重返诗坛。他说:“由于积郁、由于忿懑、由于激动、由于爱,我觉得两只手同时写都来不及,我把每天清晨升起的太阳都认作一个新太阳。”又说:“来日无多,我得加紧努力”。

公刘是努力的,勤奋的。诗泉如喷涌,他迎来了第二个创作高峰。于是,奇迹出现了,在经历过胃大出血,脑血栓和右眼失明后,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他竟出版了包括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在内的20本书。

感谢生活。生活磨炼了公刘,公刘也加深了对生活,尤其是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公刘的诗歌创作风格也有所发展。后期是以雄浑、豪迈、沉郁为主了,现在我们来读一读《哎,大森林》。

哎,大森林

――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

哎,大森林!我爱你!绿色的海!

为何你喧嚣的波浪总是将沉默的止水覆盖?

总是不停地不停地洗刷!

总是匆忙地匆忙地掩埋!

难道这就是海?!这就是我之所爱?!

哺育希望的摇篮呦,封闭记忆的棺材!

分明是富有弹性的枝条呀,

分明是饱含养份的叶脉!

一旦竟也会竟也会枯朽?

一旦竟也会竟也会腐败?!

我痛苦,因为我渴望了解;

我痛苦,因为我终于明白――

海底有声音说:这儿明天肯定要化作尘埃,

假如,啄木鸟今天拒绝飞来。

1979.8.12.沈阳

1979年8月12日,对诗人公刘来说,是一个异常沉重的日子。这一天,他去凭吊张志新烈士殉难地――沈阳大洼。张志新是被“”杀害的。诗人认为,现在毕竟到了大声呼喊的时候了。于是,当天便写下了这首《哎,大森林!》,再过了18天,又写出了散文《刑场归来》。

短短的14句诗中,用了7个感叹号,用了3个问句,还有1个“?!”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我痛苦,因为我渴望了解;我痛苦,因为我终于明白――”这的确是一首饱含着诗人血泪的荡气回肠的诗歌。

关于公刘诗歌的创作风格,诗人自己认为,在原先的基础上,的确有所发展。

黄子平有篇论文《从云到火》,是在他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指导老师、著名评论家谢冕教授关怀之下写成的,最初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后来又分别收进了浙江文艺出版社印发的《全国大学生毕业论文选编》和《沉思的老树的精灵》中。

公刘说,这篇论文,倒真像一把理解我的钥匙,洞察了我的许多心灵的细节。总之,我是十分感谢这一对师生的。当一个人被正确描述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喜逢知音的欣悦,这是不难想象的。

其实,对公刘由云到火的诗歌创作风格的评论,几乎为所有的论者认同。

诗歌创作风格,为什么会有所发展,有所变化?诗人说,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是与自己几十年跌宕而繁杂的生活阅历有关。其二,增加了历史沉重感,在追求真、善、美和鞭打假、恶、丑中,能更自觉地运用诗歌这一武器。其三,继承中国诗歌传统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因而对社会、对人生,有更深一层的思索与领悟。

公刘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短诗

短诗的创作,在我国源远流长,千百年来,诗人们采用这种形式,抒情述怀,写景叙事,创作了许多为世传诵的名作。

“五四”以后,有一种精炼到只有几行的小诗,不断涌现在诗坛上。小诗作为一种新的文字形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冰心的《繁星》和《春水》代表了冰心的小诗的独特风格。诗人们创作的各具特色的小诗,形成了一片晶莹而又遥远的星群,永远地闪烁在新诗发展的路途上。

公刘继承、借鉴了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传统,创作了众多的有自己特色的脍炙人口的短诗。

诗人女儿刘粹编辑的,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公刘短诗精读》,收集了公刘在各个时期所创作的短诗150首。正如刘粹在《序言》中所说的:“关于公刘诗作中所呈现的历经半个世纪沧桑的个人心灵史”,“大抵也只能够窥豹于一斑”。

“羡慕吧,生活多么好,多么令人爱恋,为了享受这一夜,我们战斗了一生。”(《五月一日的夜晚》)“父亲啊,我的父亲!/我在为你祈祷,再也不能变幻莫测了,/我的老天,我的天上的风云!”(《读罗中立的油画》)这样的短诗当然值得细读、精读。

诗人邵燕祥指出,在七八十年代之交,公刘的诗如久久深潜的地火冒出地面,火山爆发的岩浆滚滚奔流,或写民间疾苦,或评是非功过,呼天抢地,椎心泣血,回肠荡气,振聋发聩,以诗人的全生命、全意识追问历史,震撼读者的灵魂。

“人间要好诗”,正如公刘所言,新的时代,呼唤诗人们不断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好诗。而好诗,总是能走到更多的读者中去的。“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即令如小舟一叶的短诗,也当有助于你的人生进取、知识欲求和美的享受。

公刘在诗歌创作中有着可贵的不断探索的精神

诗人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寻找新的意境、新的语言,以求突破自己。《公刘短诗精读》《序言》中,也提及这一些。

诗歌是富于形象的思维。一个好的诗歌创作者,一定要不断创造新的、有自己特色的意境。

在谈到必须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诗人时,公刘提到了好几条,其中一条,是要有“出色的语言表现才能”。

文学语言是语言的精英,诗的语言又是文学语言的精英。由此观之,诗贵精。中国古典诗歌一向有炼字炼句之说,外国也有类似的主张。

当我们在阅读公刘的诗歌时,不难发现,他的许多诗歌,语言简洁、生动,明白如话,琅琅上口,可读可诵。像《登景山》这首诗,只有短短八句,最后四句是:“我住北京城里,/北京住我心里。/纵然今日分袂,/毕竟终生相忆……”短诗的语言是质朴的、出色的。

诗不厌改。公刘写诗“总要改它十遍八遍。有的篇章压了一年乃至二年,翻出来重加琢磨,仍觉有必须删掉的瑕疵”。他又告诫诗歌作者,“要切之磋之,琢之磨之。”言者谆谆,语重心长。这是公刘诗歌创作的弥足珍贵的经验之谈。

“突破自己”,公刘这话说得何等的好啊!能突破自己,就会为人民、为社会不断写出好的诗歌来;能突破自己,就会向新的更高的目标迈进,诗歌创作之树会常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歌创作的路途是漫长的,只有不断求索的人,只有九死不悔、刻意追求的人,才会在金秋时节,收获累累的诗歌硕果。

诗人已逝去,其诗留人间

病魔无情地折磨着公刘,他太疲惫了,太劳顿了,2003年1月7日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于走完了自己生命的全程。诗人虽然逝去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深沉挚着的感情,他的不断追求,永不停歇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公刘去世后,第二天,诗人宫玺便泣成这样悼念公刘的诗句:

歌唱,呕心沥血歌唱/从南方到北方/从北方到南方/不知哪里是适合你的地方?//苦难捆不住你才华的翅膀/就百般催残你的健康/你倔强,你抗争/让每个字每页纸都放声发光/一座诗的火山熄灭了/有多少爱恨未及释放?/大书未成气先绝/你我吞声两茫茫……

一座诗的火山熄灭了,但是,其诗诚可忆,长存于人间,众多人们在哀悼他,怀念他,就是最有力的佐证。

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校分别出版的现代、当代文学史和作品选读,或有专门介绍,或选其诗作。重庆出版社配合初中小学教学大纲编辑出版的学生课外阅读文丛也选其诗篇。《大百科全书・文学卷》收有公刘辞条。

“假如我要死去/我的每一滴血/都将渗透到地下/鲜血,和诗歌一样/能营养我的国家”。

我们吟诵公刘的这些穿越时空、震荡豪情的诗篇,确实感觉到诗人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情怀,对公刘其人其诗,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感悟。

大凡包括诗歌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都能营养我们的国家,营养我们的人民,这也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必须的,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必须的。

著名诗歌范文第2篇

此次诗歌节由南京凤凰台饭店和“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联合主办。批评家何言宏担任诗歌节学术总监,诗人黄梵担任诗歌节诗歌总监,诗人育邦担任诗歌节秘书长。南京主持人马尚田义务为诗歌节做全程节目主持人。29号上午,举行了“第十七届柔刚诗歌奖”颁奖会、“2008年中国诗歌排行榜”会、“凤凰台上”征诗揭幕仪式以及“凤凰台上”诗歌朗诵会。29号下午举行了第二届“中国南京・现代汉诗论坛”。针对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新诗是一场失败”的观点进行了激烈讨论。29号晚上,举行了诗人与读者见面会,著名诗人欧阳江河、获奖诗人桑克、美国诗人汉学家徐贞敏,与南京经济台受众群中的诗友会等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会场气氛十分感人。

此次诗歌节的举办恰逢南京凤凰台饭店十周年店庆,在“凤凰台上凤凰游”的诗意环境中,诗歌节缓缓拉开序幕。主办方“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由何言宏、傅元峰、马铃薯兄弟、黄梵等南京文化界著名人士发起,于2007年和2008年分别推出了“2006年诗歌排行榜”和“2007年诗歌排行榜”暨“第16届柔刚诗歌奖”,连续两年在全国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文学报》、《新京报》、《文汇读书周报》和《上海青年报》等80多家报纸都曾广泛报道,引起了一场空前的“诗坛地震”。在此次凤凰台诗歌节上,“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推出了“2008年中国诗歌排行榜”暨“第17届柔刚诗歌奖”,再次引起了文化界的关注。

颁奖会在凤凰台饭店举行时,南京经济广播电台进行了全程直播报道。著名诗评家叶橹代表评委会宣读了授予北岛的荣誉奖授奖词。北岛特意托诗人商略发来得奖感言:“这是20年来国内给予我的唯一诗歌荣誉,请代我谢谢大家。”

著名诗人、小说家黄梵代表评委会宣读了授予潘维的主奖授奖词。接下来了大家期待已久的“2008年中国诗歌排行榜”。凤凰台饭店特地设立了凤凰台诗歌奖,并在诗歌节上由著名翻译家张子清、凤凰台饭店总经理毛立人,为“凤凰台上”征诗大赛活动举行了揭幕仪式。

一小时的电台直播结束后,在“凤凰台上”诗歌朗诵会上,南京的著名主持人马尚田、方方、李孟静等,与会诗人和观众,一起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中国当代诗歌的经典名篇、自己的诗作等,现场掀起了阵阵高潮。

第17届柔刚诗歌奖在南京诗人育邦主持和召集下,为了使评奖工作更加公正、兼顾多样化的诗歌趣味,成立了14人的评委会,首次把评委范围扩大到了全国,包括了何言宏、黄梵、树才、李少君、马铃薯兄弟、马永波、敬文东、森子、吴晨骏、何平、杨四平、育邦、陈祖君、李森等14位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批评家,旨在倡导中国诗歌的创新意识,鼓励和奖掖当代优秀诗人的诗歌创作。经评委会与柔刚先生协商,从本届开始,不定期设立荣誉奖,每届1名,(视情况可能空缺)。并从2008年11月开始向全国征集候选诗人。评选活动得到了诗界和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和热心支持。截至2008年底,评委会一共收到了160份有效提名材料,经过三轮不记名投票,最终确定了获奖名单。诗人潘维凭借《潘维诗选》获得了奖金9999元的主奖,诗人桑克和李成恩分别凭借《陌生人》等三首诗和诗集《汴河,汴河》获得了提名奖,奖金2000元。著名诗人北岛获得了荣誉奖,以表彰他对中国当代汉语诗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柔刚诗歌奖由青年诗人柔刚出资创办,创立于1992年,至今已历17届,影响力日益扩大,遂渐成为国内外诗歌界和文化界的关注热点。其纯民间立场评选的包容性、客观性和独树一帜的评议模式,使得柔刚诗歌奖成为文学式微年代的一件举足轻重的诗坛盛事。

著名诗歌范文第3篇

由于路经山东的朝鲜使臣都是文臣,不仅熟知中国历史文化,而且大都善写汉语诗歌,不少还是很有影响的文学家、诗人。如明初的郑梦周,就是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今天的韩国中学教材还收录了郑梦周的诗歌;李崇仁也是著名文学家、诗人,其文采曾得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赞赏;权近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与朱元璋有诗词往来,开启了中朝(韩)间著名的词赋外交;朝鲜李氏王朝开国元勋、首任领议政(首相)郑道传也是诗人,清初著名诗人钱谦益编撰的《列朝诗集》就收录了他的诗歌;官至领议政(首相)的李稷也是当时著名诗人,明朝万历年间编的《朝鲜诗选》就收录有李稷的诗歌;李詹也是当时的文学家、著名诗人,万历年间编的《朝鲜诗选》和清初《御选明诗》《明诗综》《列朝诗集》均收有李詹的诗。明末路经山东的朝鲜使臣,也有不少著名诗人,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王渔洋)就称赞左议政(第一副首相)金尚宪的“《朝天录》一卷,诗多佳句”,《朝天录》是金尚宪出使明朝期间的诗歌结集;被世人称为李谪仙的李民k,明朝的官员、诗人“都爱而敬之”;金地粹的诗歌也得到明朝人的喜爱,翰林院侍读学士李康先、阁老张延登曾为他的《朝天录》做序;在山东留下大量唱和诗歌的崔有海,其诗作“细毡广厦,朝夕纳诲,皆可诵也”,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朝中的官员,都非常喜欢。这都说明朝鲜使臣出使明朝留下的诗歌不仅是这一时期的中朝(韩)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多是文学佳品,值得欣赏一读。

《明代朝鲜使臣胶东纪行诗探析》一书不仅对上述朝鲜使臣路经胶东地区创作的诗歌做了解读,更可贵的是,还对每一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做了归纳总结和点评,如郑梦周的诗歌“豪放峻洁,大气磅礴”,李崇仁的诗歌“高雅脱俗,清晰严谨”,李稷的诗歌“景情交融,优游浑厚”,金尚宪的诗歌“简朴严谨,自然高雅”,李民k的诗歌“其材富博,其气雄浑”,金地粹的诗歌“清新华美,超逸脱俗”,崔有海的诗歌“藻词清拔,诗力豪横”,等等。书中对每位朝鲜使臣的诗歌特色的归纳总结,对我们阅读诗歌、理解诗歌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有很大帮助。

《明代朝鲜使臣胶东纪行诗探析》中提到的朝鲜使臣,有的虽说在文学史上没有地位,但在朝鲜半岛历史上也是值得一提的历史人物,如官至领议政(首相)、世称“贤相”的吴允谦,既宽容厚道、也敢于仗义执言的朝中重臣李德s,受“清白吏”之勋、爱国爱民、清白直言的赵纾修养与才识均得到华人敬重、不顾海路艰险、耳顺之年出使明朝的朝鲜重臣全等,这些人大多是进士出身,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这些朝鲜半岛的历史名人在山东留下的诗篇,同样也可称为明代中朝(韩)文化交流的佳作,也为弘扬山东的历史文化和优美景观做出了贡献。研读他们的诗歌,同样可以从中窥视到明代山东的社会风情,领悟到山东人民对朝鲜使臣的热情友好。

《明代朝鲜使臣胶东纪行诗探析》一书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其是明代山东人民与朝鲜人民友好往来的真实写照。朝鲜使臣崔有海在诗中发出的“地隔言虽异,心同道已亲”(见书中第354页)的心声,不仅是他本人与华人心心相印的真情流露,也是书中提到的其他明代朝鲜使臣途经山东期间的真实感受。如明初朝鲜使臣郑梦周《胶水县别徐教谕宣》中的“邂逅逢佳士,仔盟凭芍”(见书中第20页),说尽管与胶水县教谕徐宣是偶然相遇,却一见如故,像见到久别的老朋友一样的兴奋;明末朝鲜使臣金尚宪在《发登州留别吴晴川》诗中,用“三韩使节蓬莱岛,倾盖论交一倾倒”“请君尽醉扫苛礼,人生落地皆兄弟”诗句(见书中第157、158页),描绘了作者与寓居登州的华人吴晴川临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和兄弟般的情谊。明末朝鲜使臣安`一行海中遇险时,曾得到登州军民极大的无私的帮助,因而在《陶御使请见》诗中,他用“权推拯溺手,仁大活人功。厚惠终何报?三生隔海东”诗句(见书中第269页),来抒发对登州兵巡道海防巡抚都御史陶朗先的感激之情。这样的感情流露,在《明代朝鲜使臣胶东纪行诗探析》一书中有多处展现,重温这些诗篇,将会使我们重温山东人民热情好客的历史传统,更加珍惜中朝(韩)之间的传统友谊。

著名诗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唐代文学;高考;全国卷

作为教育考试的核心环节,高考卷中的每一道题都是出卷者精心设计的。在全国高考语文卷中,绝大部分的唐代部分都是以诗歌鉴赏为主。放眼近20年的高考全国卷,唐代诗歌鉴赏以杜甫、李白、王维等唐代著名诗人为主,但是近年来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也开始出现在高考语文卷上。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名家”

只要一提到唐代诗人,许多人会脱口而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笔者在整理近20年的高考全国卷时发现,除了一些年份没有考到唐代文学,基本上这20年里每一年都有会涉及到唐代诗词的考试,且一些著名诗人的诗歌会换多种形式进行考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唐代文学的重要性,唐代这些著名诗人重要的历史价值。

如表1,刘禹锡诗作连续两年成为高考的题目,且分值都相对较大。诗仙李白的诗作依旧是语文学科的考察重点;杜甫,其作品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深渊,考查较多。此外,韩愈、王维、杜牧、白居易、王勃等也考试较多。

近20年的语文高考中,除了以上这些名家,我们也不难发现还有像修睦和李华这样的作者。李华,作为唐代诗人,其尽管没有以上几位诗人的成就,但是其创作的《春行寄兴》也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好诗。修睦,所留下的诗句并不多,作为唐末五代的诗人,他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及李白、杜甫等人,但是他的作品也在那个时代引起巨大的轰动。

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唐代文学的考察都是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这与高考的考察初衷是一致的,无论是韩愈的《师说》、还是李白的《蜀道难》等,都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因此这些诗人的诗作出现在高考卷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二、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名家”选择取向分析

从恢复高考后,高考诗歌鉴赏从原来的探索,到现在形成的命题取向,高考诗歌鉴赏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选择古代诗歌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学,能够有效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培养学生的预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历史上地位卓越,刘禹锡、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影响着唐代诗歌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诗人的文学成就对后代的文学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选择“名家的作品”或“名诗”进行考察,能够让学生了解那个辉煌的历史,也能够帮助学生梳理那个朝代的发展方向。而“名诗”考察体现了高考考察的全面性,对于学生全面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具有较好的知道意义。

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也应当去了解那个时代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用现代的观念重新审视那些作品,对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予以客观的评价。

三、总结

纵观近20年来的唐代诗歌考察,我们不难领悟出卷者的考察意图。一个民族精神的源泉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无论是高考复习,还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都应当教会学生感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抓住规律,在学习名家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名诗”背后的作者,这是考点,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郭家海. 论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评价的既有取向与应有取向――基于十年(2003~2012)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分析[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3,04:53-59.

著名诗歌范文第5篇

她读初中的时候,就曾写过一首小诗:“庭前花木满,院外小径芳,四时常相往,晴日共剪窗。”这是程璧第一次写诗,写的是她童年和祖母生活的一个四合小院。2012年,她制作了第一张专辑《晴日共剪窗》,同名作品就是改编自这首童年时写的小诗。

程璧在北大读硕士时,研究方向是东方传统美学。提到设计、摄影和映画,程璧马上就会想起那些名字: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荒木经惟的《伤感的旅行》、岩井俊二《花与爱丽丝》和《情书》。一次家庭聚会时,一位朋友拿出一把古典吉他弹奏起来,她“一下就被击中了”。她加入了北大吉他协会,并尝试创作,后来有了那张《晴日共剪窗》。

研究生毕业后,程璧一度进入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的工作室工作。在此期间,她认识了一批亦师亦友的诗人朋友,包括旅居日本的著名诗人田原,后来田原又把她引见给北岛、西川、谷川俊太郎。北岛听了程璧的歌声后,说她“拥有离诗歌最近的嗓音”,并亲自为她的第二张专辑拟定了名字――《当诗遇上歌》。

2014年3月,从原研哉的工作室辞职之后,程璧在东京成立了自己的独立工作室。2014年8月,她推出了一张名为《诗遇上歌》的专辑,不仅收录了北岛的这首《一切》,还包括田原、西川、谷川俊太郎等众多著名诗人的诗作。

原研哉这样评价:“程璧的音乐我工作时反复听过无数遍,无论何时那些旋律总是萦绕脑际。即使不懂汉语的语义,透过她的声调与音质,那些顺着感觉进行的细腻的气息处理,我感受到如今中国的年轻女性在感受着什么,想要追逐着什么而生活。在大时代变迁的时刻,年轻的感受性把这些变迁作为养分吸收并茁壮成长。”

达人探微:

1.只要想做,只要坚持,什么时候都不晚。学吉他,是程璧读硕士的时候突然产生的想法。小时候她只在“学校的军鼓队、合唱团”参加一下活动,是个乖乖的好学生。可以说,她在音乐的道路上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她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 敢于尝试,做好自己喜欢的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胆的尝试相当于成功的一半。程璧并不是音乐专业,但为什么走上音乐这条路?为什么要把这些著名诗人的诗作改编成歌曲?因为喜欢诗歌,因为喜欢音乐,程璧做了这样的尝试,用音乐来阐释诗歌和自己的美学观念。

著名诗歌范文第6篇

2014年5月7日上午,中法两国以“诗歌历程与场域”为主题的互动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举办,两国诗歌领域代表分别做精彩发言,法国驻华使馆白良公使、易杰文化专员均莅临现场。当日下午,一场引发中法诗人诗意共鸣的诗歌朗诵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倾情上演,中法两国诗人以诗的名义交会、对话,吟诵彼此的诗文,共同回溯、见证、沐浴于超越时间和国度的诗歌光焰。

“在革命需要战斗的时候他曾战斗\在革命需要牺牲的时候他就牺牲\他以一种冰冷的方式消失于世界\他以一种残忍的程序留给我悲痛……”这是中国诗人骆英的《枯骨的父亲》选段。

“唐寅是画家\唐寅活在十五世纪\唐寅活在明朝对我们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唐寅画画就像若斯丁・亚纳丁写音乐……唐寅说,从眼睛里出来同我一起梦想永恒吧。”这是法国诗人雅克・达拉斯的诗作《唐寅》选段。

这一段段精美的诗文与一声声铿锵有力,抑或委婉悠扬的吟诵之声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属于诗的国度。同时也拉开了“2014・中法诗歌节”的帷幕。

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中浓墨重彩的点睛之笔,2014年5月7日-14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法国驻华大使馆、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坤诗歌发展基金、中国诗歌学会共同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为你读诗》协办,世界诗歌运动、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予以支持的“2014・中法诗歌节”先后在北京、黄山以及银川隆重举行。此次活动共邀请到中、法两国三十多位著名诗人及评论家共聚这场“无国界”的诗意盛会。

为了推动中法诗坛的对话及交流,与法国诗歌界保持多年交往的中坤诗歌发展基金希望通过与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法国驻华大使馆、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北京市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及中国诗歌学会的强强联手,将法兰西的浪漫多情与“回归”之路上的中国诗歌相融、碰撞,共同为中法文化的深度交流谱写一曲动人乐章。

本次“2014・中法诗歌节”以诗歌交流为主,兼有学术接触、文化探讨等主题活动,旨在通过诗人间的直接对话和诗歌朗诵等形式的接触,就“诗歌-文学-文化”生态所共同面临和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活动共邀请到包括法国著名诗人、翻译家、“阿波利奈尔诗歌奖”及“法兰西学士院诗歌大奖”得主雅克・达拉斯 (Jacques Darras),知名诗人、“龚古尔诗歌奖”得主安德烈・维尔泰(André Velter),青年诗人、翻译家、批评家、“阿波利奈尔诗歌奖”得主琳达・巴罗斯(Linda Maria Baros)在内多位法国最富盛名的诗坛泰斗及出版界翘楚亲临现场。中方嘉宾则由谢冕、张同吾、高洪波、谢友顺、贺绍俊、王家新、西川、树才、任洪渊、臧棣、杨克、姜涛、王明韵、杨梓等多位诗歌评论界杰出代表及著名诗人出席,为此次中法诗歌节带来不同以往的“中国诗歌印象”。

在北大校长王恩哥看来,中法建交五十年之际,两国诗人为世界上最美的事业――诗歌而相聚于新诗发源地之一的北京大学,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精神价值。

其实中法诗歌交流已逾百年之久。中国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对法国现当代诗歌产生重大影响。曾在中国居留七年之久的法国当代著名诗人安德烈・维尔泰说,诗歌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古典诗歌奔涌在他丰沛的内心世界里,激荡起无穷无尽的诗情。

和中国一样,具有浪漫情调和自由精神的法国也具有优秀的诗歌传统。雨果、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圣琼・佩斯等法国诗人,将法国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推向世界,也直接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人类面临共同的生存课题――在经济高速发展中,文化元素与生存环境的内在关系。

中国诗歌学会名誉会长张同吾认为,诗歌作为精英文化和世界良心,以其天职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寻找人类没有被世俗和功利玷污的童心。

在诗人骆英(原名黄怒波,中坤集团董事长)眼里,诗歌作为一个民族的财富与灵魂,关乎人类文明的状态和人性、精神世界的建构。“它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本质的事物上,譬如历史背景、文化关联、言辞感官等,这种心灵的追寻是人类意识最深挚的表现,也成为人类彼此对话的一个窗口。”

“中法诗人之间的直接对话非常有必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教授胡续冬表示,总体来看,无论法国诗人还是普通的文学读者,对中国诗歌的了解几乎都只限于中国古典诗歌。“像中法诗歌节这样的活动,对于推动法国诗人在中国文化现场直观感受和认识中国诗歌,意义重大。”

伴随着东西方的文化认同,中国与欧洲关系交融、向前,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流。中法两国关系作为其中的一个代表,自50年前建交起便确立了民族文化与国家关系无法割裂的战略高度,而一个世纪前双方对彼此深厚文化根基的仰慕与尊重,也在时间长河里愈加浓烈。

“不仅是法国,世界需要聆听中国的声音――传达中国经验的灵魂之声。”维尔泰说,中国诗人对悠久历史与苦难大地的心灵回响、对国家民族命运未来的追索发问,表达了中国人最高美的向往和诗思,这将是世界诗歌潮流永恒的火花。

圣-琼・佩斯与圣-琼・佩斯亭

“2014・中法诗歌节”北京站还安排了一个极具特殊意义的活动――法国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圣-琼・佩斯纪念亭的落成仪式。

近一个世纪前,法国诗人圣-琼・佩斯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叫“桃源”的道观里,以妙峰山庙会为背景写下印象派长诗《远征》。1960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4年5月8日,来自中法两国的诗人在当年圣-琼・佩斯创作地,共同见证了圣-琼・佩斯纪念亭落成揭幕、纪念石刻立碑仪式,并现场现场朗诵了其代表作《远征》选段。

著名诗歌范文第7篇

与会评论家一致认为,赵红尘倡导的“画诗主义”是唐宋以来一种文人画的传承和延伸,赵红尘作为一位杰出诗人,以诗入画所显现的诗意,使“画诗”在当代艺术中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文本价值与历史价值,成为一种不可复制的异数。理论家分别对赵红尘综合运用国画、油画、雕塑、装置与诗作提出不同意见。潘维对赵红尘国画中宏大的抒情作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个人美学意识形态”新论,车前子则对赵红尘的油画气质给予新释,并建议艺术家以油画为发展方向:夏可君、谭五昌与向卫国教授从画诗的学术角度提出各自观点;宋琳用“超现实主义”来比喻赵红尘诗与画之间的内在联系,莫非则以“心服”来形容观画感,但对赵红尘只有两年画龄提出质疑,他开玩笑说,如果只有两年画龄毹画出如此境界作品,其他画家都可以不画了。

以下为部分专家诗人发言摘录。

赵红尘的诗画:吸纳生命的空场

夏可君(著名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这个时代,有诗人进人绘画,这无疑是绘画的幸运,无论从我们这个有着深厚文人画艺术传统的文化而言,还是从当代中国艺术缺乏一种内在的诗性气质而言,诗人画画都会带来一种独特的光晕,诗人赵红尘的作品让我们充满了期待。

看到那些动则十几米长的水墨或者设色长卷,没有强大的能量是画不出来的。绘画越是靠近身体的气息,尤其是水墨,是表现性的水墨和泼彩风格,越是让绘画成为呼吸的无器官的身体,也越是具有气感。画家与身体神经的关系成为无法复制又深密吻合的气场。把诗歌的激情转换为绘画的丰涵,这个转换的力量来自哪里?这是作为诗人赵红尘的酒量,他曾经写过长诗――《酒神醉了>,那是诗人在醉酒之中写出来的三千六百行的诗句。正是这种难以言喻的酒神精神和迷狂状态,让赵红尘可以很快进入绘画艺术的奥秘:自由的放松与否成为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彻底的投入与否成为绘画空间敞开的尺度,幻视的刺激也带来了形式的生机,意向的激荡也冲击着感觉的神经。

以一个诗人的敏感,赵红尘自觉提出了“画诗”的艺术理念。所谓画诗,既是继承了传统美学画中有诗和诗中有画的理念,但又与之根本不同,这是要把诗性充分地带入画中,诗歌与绘画的连接在哪里呢?传统绘画从元代开始,因为笔墨书写性成为绘画的主导,同时还有画上的题诗出现,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深入展开,尤其是传统绘画的写意性的不及物以及平淡的气质,使绘画的诗性其实并没有得到充分展开。我们这个时代随着诗人对事物之物质性的发现,对生命情感的自身感发,让画面充满个体身体的气息以及自然灵魂的喧嚣,为水墨增加了新的表现力。

如此富有张力的色彩和线条,有着强烈的现代感,这来自于对身体丧失或者身体舞蹈的幻念,绘画对于赵红尘不仅仅是作画。而是生命的舞蹈,但是身体在画面上是缺席的,因此,颜色的深重和颜料的叠加,密不透风却又吐纳自如,这是绘画在进 入与出离之间,在丰满与空缺之间,保持着节奏与韵律。这些大幅作品与其说是盈满的,还不如说来自于画家对―个无尽缺席的世界的触摸和接近。

传统诗画缺乏张力就在于缺乏对险峻的表现,而赵红尘的作品,尤其是《峭壁系列》,并不仅仅是传统皴法和皴染的手法,而是剥去其形质和内在精神,触及险峻的峭壁,那是面对峭壁的死寂,让石头的沉默与尖锐同时得到表现,绘画既要触及它又要抵御它,因此画家以层层叠加的设色来融和或者柔和坚硬的峭壁,使之被生命的呼吸所充满,而在水墨作品上,则带入了巨大的承受力,这是以生命力来抵消峭壁的死硬。

当诗人赵红尘自觉提出“画诗”的艺术观,他把二十多年写诗的激情注入了绘画之中,就为绘画带来了一种浓郁饱满又宛若天成的风格,其大气沉着的画风深深吸纳着我们的凝视。

在“赵红尘诗画研讨会”上的发言

向卫国(著名诗评家、南方诗歌研究所所长)

“画诗”并不是新鲜的话题,中国古代早就有“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但是,“画诗主义”却是一个新的绘画理念,它第一次明确地主张用“画”写“诗”,而不是简单地从诗中看出某种画意或者从画中体现诗意而已。提出这样的主张,实际上再一次表明甚至是强调了赵红尘的诗人身份,这是不是可以看作是一种暗示?即便将来赵红尘成长为―个声名显赫的画家,他个人仍将更加珍视自己的诗人身份,换句话说,今天从诗歌向绘画的转向,可能对他自己而言仅仅是另一种诗歌形式的尝试。这里边有―个根本的理解,即吴冠中先生所说的“艺术韵最高境界是诗”。

但是,画毕竟是画,并不直接就是诗。从目前赵红尘的画来看,是以国画为主的,这是中国的东西:而赵红尘诗歌的主要资源来自西方,荷马、但丁、里尔克、聂鲁达可看作他的授业画师,这点我是比较了解的。而西方艺术的美学精神,包括诗歌和绘画,跟中国艺术的美学追求是很不同的,前者偏于再现,即对生活、生命过程和程式的呈现,因而充满矛盾的张力和戏剧性,是动态的美学;后者偏于对世界存在的领悟和感受,将世界理解为和谐的整体,主张消解矛盾,反对主客分立,从绘画角度讲更偏于静态的空间的美,其最高境界是主客同一的“无我之境”。那么,赵红尘的“画诗”必然遭遇一个东方画与西方诗的审美矛盾,他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既是一种美学本体上的问题,也必然成为艺术表现上的难题之一。

通过对赵红尘现有绘画作品的阅读,我感觉到他已经找到一些解决上述难题的方法,水墨设色所突显的诗性与思想性为其独有,油画《愤青》系列肖像画以“一只眼开一只眼闭”标志性符号深刻揭示当代青年内心的复杂面,极有可能成为一个驰名“艺术品牌”!这个就只能通过对具体系列作品的解读来分析了,有机会时我可以专门写一篇这方面的文章,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谈了。总之一句话,赵红尘的画诗主义,如果能够找到一些勾通诗与画、中国与西方的审美意识之间差异的艺术桥梁和技术手段,是很有可能开创出一个中国现代艺术的新空间的。

谭五昌在赵红尘诗画研讨会上的发言

(著名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红尘是一位优秀的抒情诗人,他前些年创作的抒情长诗《酒神醉了》受到诗坛的广泛关注,我记得树才曾对红尘的抒情长诗《酒神醉了>给予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高评价。现在,红尘又以画家的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个人认为,红尘是一位很有才情的画家,

他的国画与油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染力,而且充溢着丰盈的诗意,这当然与红尘的诗人身份关系密切,并构成了其绘画作品一个极为鲜明的标志性的风格特色,这应该是红尘将其绘画作品系列命名为画诗的内在理由。在我看来,一幅绘画作品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都必须富有诗意,才可能具备高端的艺术品格,其实即使一篇好的小说也必须用是否富有诗意或诗性来加以评估,在这里,我们应对诗意或诗性这个概念作宽泛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红尘的画诗或诗画系列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就红尘本身的画而言,我认为他的画色彩比较丰富,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段比较多样化,见出画家本人的功底,刚才老莫(莫非)也提到,红尘能画出这样水平的画,决不是二年三年时间能达到的,是要数十年累积的,虽然红尘动笔画画时间很短,但有诗歌作底子另当别论。我刚才注意到,有许多观众在用相机拍红尘的绘画作品,而且在互相讨论,这说明观众至少对红尘的部分绘画作品是很认可很喜欢的,我个人认为红尘的国画作品古典审美意味比较浓郁,油画作品审美上的现代感则显得强烈一些。当然,整体上看,红尘在绘画作品中对古典、现代乃至后现代的审美元素有较好的融合,体现出开放的艺术审美趣味。

事实上,画与诗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与门类,它们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功能。一首诗能否成功的转译成一幅画呢?我个人认为很难做到。诗歌基本上属于一门听觉艺术,而绘画属于一门视觉造型艺术,它们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不可通约性。比如说,我们阅读一首诗所获得的审美感动与相关信息,与我们阅读一幅画所获得的审美感动与相关信息肯定是存在一些差异的。所以,红尘所倡导的画诗主义可以理解成画家本人的一种艺术追求,目前并不存在广泛的认可度。当然了,如果可君将来写一部艺术批评史,能把红尘所倡导的画诗主义写进去,我完全不反对的(笑)。

宋林的发言

(著名诗人、画家)

美国诗人史蒂文斯在《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一文中说:“我推想以研究绘画来研究诗歌是可能的,或许是一个人能够在成为诗人之后成为画家,更不用说以对天才的有效利用同时从事两种职业了……”我新近才结识韵赵红尘先生正是在成为诗人之后成为画家的,他认为从事绘画是写诗的延伸,故将自己的画作命名为“画诗”,即用色彩表达并非只有文字所能表达的,人们称为诗性的东西。说到底怎样称呼自己的作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的特质如何。可视的经验与不可视的经验可以相互转换,成为一首诗或~幅画,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画的同源即苏轼所谓“诗画本一律”的观念,早已体现在古代文人画传统中。有趣的是,当代诗人中的一部分正在尝试着接续与改写这一传统,赵红尘是活跃于其中的一位,并且他的热情预示着巨大的潜能。我猜测,他的艺术理想就隐含在他的一首诗《随意与抽象》中:“自由往返于任何领域中的核心语是随意与抽象”。

著名诗歌范文第8篇

2007年8月9日,来自世界3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杰出的当代诗人,在中国青海美丽的青海湖畔,共同见证并完成了一个创举,那就是向世界《青海湖诗歌宣言》。实际上就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就已经以它独特的地理诱惑和人文魅力,给这个有着伟大的诗歌传统以及多元文化共存的世界送去了一个惊奇,这是来自离太阳最近的地球“第三极”、来自被称之为人类最后净土青藏高原的一次从未有过的文化震撼。

正如波兰国家作协主席、著名诗人马雷克・瓦夫凯维奇所做的评价:“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是东方的一个创举,它把关注自然和环境作为了一个重要主题,特别是选择了一个全世界都关注的特殊地域,作为诗歌节的永久举办地,同时,它还是一个让不同文化背景和的诗人,理解差异性文化和差异性地理的最好去处。它是世界的高地,能给不同种族的诗人们带来无限的灵感。大量的文物古迹已经证明,这里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可以说是历史奇迹般地选择了青海,也可以说是青海选择了这一历史性的机遇,作为一个刚刚创立就被普遍认同的国际性文化品牌,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已经以它特殊的地域载体、新颖的时代创意和深刻的诗歌文化内涵,毫无愧色地载入当代国际诗歌和中国文化发展史册。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已经成为继波兰华沙之秋国际诗歌节、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诗歌节、德国柏林诗歌节、哥伦比亚麦德林国际诗歌节之后,又一重大国际诗歌节。

以“人与自然――多元文化的共享与传承”为主题的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不仅高品质、高质量地完成了它全部的议程和各项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它就像一条连接过去和未来、连接东方和西方的文化链条,它既延续着青藏高原悠久的各民族古老文化,又通过这个平台,为复活这个世界神奇的诗意梦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创立和成功举办包含着以下几点重要因素:1、在世界范围内,诗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然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世界进入后工业化和信息爆炸时代之后,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对机器和技术的过分依赖,为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和重建人类的精神世界,而诗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和它永不衰退的感召力,必将在人类的精神复兴中承担起一份光荣的职责。2、一个有着悠久诗歌传统的中国,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民主的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国际诗歌节。这个国际诗歌节,既是当代中国软实力建设的一个标志,也展示了古老灿烂的中国诗歌文化对世界的强大魅力。3、当代世界正迎来一个相互理解和协作对话的时代,青海是多种文明沟通交流、兼容并蓄、多元繁荣的典范,又是多种宗教和谐共存的地方,而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立足于这样一方乐土,恰恰为不同文明提供了交流和对话的平台。4、青海有着伟大的诗歌传统,这里是全世界最长的、并且是活形态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的诞生和传播地;实际上,这片由海洋中诞生的高原,从它面对人类之日起,就从未改变过它诞生激情和创造梦想的作用,它也必将给今天的诗歌之魂注入无穷的力量。5、青海湖既是这个世界上以天然洁净著称的高原大湖,更是一个被神圣化的人类精神载体,用它的名字命名国际诗歌节无疑就充满了象征意义,那就是诗歌永远是滋润人类生命的雨露和照耀人性的光芒,永远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交流对话的纯洁话语。

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是中外诗人植根于自己丰厚的文化传统,面对青藏高原放声歌唱,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是第一次全世界众多诗人以诗意的目光共同关注青藏高原这片净土。诗歌节组委会已经征集、翻译、编辑了部分作品,不久将结集出版。这部诗集无疑就是那些“无限灵感”的结晶。在首届诗歌节期间,组委会出版了参加诗歌节的中外诗人的作品集《通往世界的门扉》,以求借助诗人的目光了解世界的多彩;把这些诞生于高原沃土的诗篇命名为《最后净土的入口》与之呼应,以期透过诗人的目光展示高原的魅力。不论他们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具有什么样的审美情趣、立足什么样的文化根基,诗人们都在此履行了他们在《宣言》中的神圣承诺:“我们将以诗的名义把敬畏还给自然,把自由还给生命,把尊严还给文明,把爱与美还给世界,让诗歌重返人类生活!”

在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青海省政府决定2009年8月在青海省举办“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第二届“诗歌节”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诗歌学会主办;青海省文化厅、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青海省广播电视局、青海省新闻出版局、青海省旅游局、青海湖景区保护与利用管理局、青海省文联承办。诗歌节的主题是:“现实和物质的超越――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举办时间定于2009年8月7日――10日。本届诗歌节将邀请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位中外诗人赴青海参加诗歌节的相关活动。诗人的文化背景更加多样,涉及地域和语言的覆盖面更为广泛。由组委会统一设计印制中、英文两种邀请函,按照组委会确定的邀请范围,分别由中国诗歌学会和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组委会负责发出邀请。

第二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有多项重点活动,包括开幕式暨高峰文化论坛、诗人采风创作、青海湖诗歌墙揭幕仪式、小型诗歌朗诵会、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颁奖、诗歌音乐演唱会等。

1.开幕式暨高峰文化论坛

8月7日,在西宁青海会议中心,举办以“现实和物质的超越――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为主题的高峰文化论坛。论坛将与开幕式有机结合;届时由青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中国诗歌学会等有关官员出席并致开幕词;组委会负责人将作论坛主旨报告;中外著名诗人代表发言,按照国际会议惯例,进行现场同声翻译。

2.青海湖诗歌墙揭幕仪式

本届诗歌节将在青海湖畔修建一座长25米、高5米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诗歌纪念墙,将青海湖诗歌宣言、诗人签名及荣获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诗人肖像一起镌刻在青海湖诗歌墙上,届时将举行隆重的揭幕仪式,这对于打造诗歌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

3.采风创作活动

诗歌节期间将组织中外诗人,以环青海湖地区为重点,进行采风活动;以青海为创作背景,以青海人文历史、自然景观和人民生活为主题,激发诗人的创作热情。

4.小型诗歌朗诵会

为充分抒发诗人的情感,诗歌节期间将多地点、多方式、有组织的举办多场小型诗歌朗诵会,广泛进行文化交流与对话,让所有来青海的诗人代表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5.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评奖

组委会届时将聘请13位文学诗歌界专家组成金藏羚羊国际诗歌节评奖委员会,其中8名中国专家,5名外国专家,专家评委是既有代表性,又有公信力并在国际诗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者。通过多轮严密推荐筛选评定,最后评选出一位世界普遍公认的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获得者。组委会将设计安排隆重的颁奖仪式,获奖者本人届时将来青海到会领奖。

6.音乐诗歌演唱会

09年8月10日在西宁举办“青海――生命与自然的颂歌”大型音乐诗歌演唱会。届时邀请国内著名的朗诵艺术家,与省内文艺工作者联袂奉献一台高质量的音乐诗歌演唱会,诗歌朗诵篇目精选赞美青海的优秀诗歌作品,并伴以歌曲、音乐、舞蹈等形式,充实和丰富音乐诗歌朗诵会内容。演唱会以青海高原为背景,以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为主题,节目创意、策划和节目编排都着力体现时代性和诗歌艺术的特点。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作为一个双年节(每两年举办一届),今后将如期举办,每届将会有各不相同的特点。09年第二届诗歌节将呈现出这样一些更为突出的亮点:首先,本届诗歌节以“现实和物质的超越――诗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构”为主题,更加关注诗与社会、生活和人类的精神的关系,把关于诗的思考引向深远的意境,所以开幕式的论坛上将会有很多精彩的演讲值得期待。第二,第二届诗歌节邀请了更多国外著名诗人,地域和语言的覆盖面更广泛,更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声望和成就将进一步提高诗歌节的品质。第三,将举行青海湖诗歌纪念墙揭幕仪式。青海湖是最有诗意的境地,在这美丽圣洁的青海湖畔,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庄严诞生了“青海湖诗歌宣言”。青海湖诗歌纪念墙将以高原文化传统中最为神圣的形式,铭刻诗的庄严和诗人的心声,记载历届诗歌节的风采。第四,本届诗歌节将首次评选颁发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藏羚羊是世界珍稀物种,被誉为“高原精灵”,自由而美丽,这正是诗歌精神的绝好象征。这是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最高荣誉。这个奖项将会持续下去,今后每届都会评出一位获奖者,并将其肖像、简历等铭刻于诗歌墙。

大美青海,风华绝代青海湖,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期待着有更多的朋友到青海观光旅游,到青海感受高原的人文历史和自然之美!

(本文图片由青海日报杨展望提供)

青海湖国际诗歌节

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评委会成员名单(按中文笔画排序)

南尼・巴莱斯特里尼 (意大利)

叶廷芳 (中国)

刘宪平 (中国)

吉狄马加 (中国、评委会主席)

雅克・达拉斯 (法国)

张同吾 (中国)

张清华 (中国)

树才 (中国)

安东尼奥・科利纳斯 (西班牙)

赵振江 (中国)

高兴 (中国)

托马斯・萨拉蒙 (斯洛文尼亚)

罗伯特・孔・戴维斯-翁蒂亚诺 (美国)

金藏羚羊国际诗歌奖评委会成员

巴莱斯特里尼

南尼・巴莱斯特里尼(Nanni Balestrini),意大利著名诗人、作家。1935年生于米兰。他是“六三社”重要成员。曾长期致力于艺术形式的创新,写过“视觉诗”、“电子诗”、“录音带上的诗”等各种先锋派实验作品。主要诗集有《垂悬的石头》(1961)、《如何行动》(1963)、《其他手续》(1965)、《我们可是要另做一个》(1968)、《轻松的民谣》(1975)和《尼克蒙特小姐的叙事诗》(1980)等;除诗歌外,他还从事小说创作,代表作品有纪实性长篇小说《暴力色彩》(1976)和三部曲《伟大的造反》(1999)等。

叶廷芳

叶廷芳,著名学者、翻译家。1936年生于浙江衢州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64年调入中国(社科)科学院外国文学所,先后任文艺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中北欧文学研究室主任。主要著作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现代文学之父》、《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美的流动》等7部;编著有《论卡夫卡》、《卡夫卡全集》、《20世纪艺术精神》、《外国经典名著选》、《外国百篇经典散文》、《世界名家随笔金库》等30余部;译著有《迪伦马特喜剧选》、《溺殇》、《卡夫卡读本》等。

刘宪平

刘宪平,著名翻译家。1954年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俄语专业。曾在莫斯科大学语文系进修。1985年起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负责人,欧美同学会会员,俄罗斯作家协会名誉会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代表,他还担任全国对外友协、中俄友协、中阿友协理事。从事俄苏文学翻译,迄今已发表翻译作品150万字。译著主要有《母亲的心》、《国际女郎》、《阿富汗战争的悲剧》、《手提箱》、《我们一家人》、《模仿者》等。1991年和1992年先后获得戈宝权青年文学翻译奖和彩虹翻译奖(此奖已并入鲁迅文学奖)。

吉狄马加

吉狄马加,著名诗人、作家。彝族。1961年生于四川大凉山。原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现为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第十届政协委员。一级作家。作为具有广泛影响的一位国际性诗人,已在国内外出版诗集近二十部,其中诗集《初恋的歌》获中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诗集《一个彝人的梦想》获中国第四届民族文学诗歌奖。多次获得中国国家文学奖和国际文学组织机构的奖励。2006年被俄罗斯作家协会授予肖洛霍夫文学纪念奖章和证书。同年,保加利亚作家协会为表彰其在诗歌领域的杰出贡献,特别颁发证书。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多国文字。曾多次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和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国际活动。2007年创办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并任诗歌节组委会主席。

达拉斯

雅克・达拉斯(Jacques Darras),法国著名诗人、翻译家。1939年生于法国芒什海峡附近。现为毕卡迪大学名誉教授,教授英美诗歌。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诗歌和诗歌的翻译工作中。从1988年起创作一部长诗《梅河》,诗题取自法国北部一条河流。1978年创办诗歌刊物《今日》,2001年参与创办诗刊《今日诗歌》并任主编。他翻译过惠特曼、庞德等众多英美诗人的作品。散文作品有:《谁在谈欧洲?》、《我们都是德国浪漫派》、《我们生不是为了死》、《岛屿看守地平线》等。2004年获阿波利奈尔诗歌奖;2006年获法兰西学士院诗歌大奖。

张同吾

张同吾,著名诗歌评论家、作家。1938年生于哈尔滨。196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在高校中文系执教多年。1983年调入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国际诗人笔会秘书长。多次主持国内和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主编多种诗集与诗论集。主要著作有诗评诗论集《诗的审美与技巧》、《诗潮思考录》、《诗的灿烂与忧伤》、《沉思与梦想》、《诗的本体与诗人素质》、《枣树的意象和雨的精魂》、《青铜与星光的守望》以及小说集《不只是相思》、小说评论集《小说艺术鉴赏》、诗集《听海》、散文集《哲学的白天与诗的夜晚》、随笔集《放牧灵魂》等,三次获全国优秀图书奖。

张清华

著名诗歌范文第9篇

我拿起话筒,对方不等我开口便问了:是老伍家吗?我说我就是。对方自我介绍:我是《xx诗社》的主编,上个月托你向你的好友著名诗人柳方约的诗歌,如刊物要急用,是不是可以把诗直接送到诗社来,今日可是最后期限呐!

我心里格登了一下,但马上镇定下来说:可以,可以。

挂了电话,我犯愁了:真是糟糕,把这么重要的事给忘了,上个月已经收了人家诗社给的重金约稿费了。

正在着急的时候,我忽然间想起,今日和柳方有个约会,何不趁这个机会让他马上写一首诗,这有何难,他是:著名诗人嘛。我马上兴冲冲地向柳方家赶去,仿佛在垂危的时候拉到了根救命稻草一样。

“老哥啊,你看今日可真不凑巧,我们家柳方被省作家协会拉去,非要做五天讲座啊,这里里有他给你留的一张便条。”柳方老婆的一番话,可把我原有的热情浇了个透心凉。

怎么办呀?我拿起柳方留给我的便条犯愁了。

突然,我灵机一动,有了!便拿着便条飞也似地冲回家。

不久,那家诗刊在卷首便刊登了我送去的柳方的得意新作。只见诗是这样写的:

便 条

受省作协之邀

需作五天讲座

请你吃饭的事

推迟到下礼拜

具体到时通知

原谅

下附主编评介:不愧是名家名诗,于平实的语言之中霄舍深邃之意;一改诗人以往诗风,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惊叹。此诗是超现实主义诗歌的――座里程碑,必然给新诗坛带来一股冲击波……

此诗刊登不久,国内许多大小杂志竞相转载,一家著名诗刊甚至把该诗收入二十一世纪百首名诗中。

柳方讲座归来,面对一个个荣誉,简直一头雾水……

[原载2007年第4期《文化博览》]

插图/佚 名

土豆

北 岩

农村里 一些

灰头灰脸的家伙

像穿墙而过的老鼠

在我家里

滚来 又滚去

进了城 土豆

被包装 贴上标签

叫马铃薯 或者

洋芋

超市 又见土豆时

它用圆圆的眼睛

看着我 仿佛

我只是它的某个

乡下亲戚……

[原载2007年第2期《绿风》]

著名诗歌范文第10篇

6月23日,第五届“中国东莞观音山诗歌节”于东莞观音山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本届诗歌节由《人民文学》杂志社、《诗刊》社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诗人、作家以及诗歌爱好者济济一堂,以诗会友庆祝端午节,追怀伟大诗人屈原。《诗刊》常务副主编商震等著名诗人、多家部级文学刊物资深编辑及广东省作家协会有关领导莅临观音山出席诗歌节活动。来自深圳、东莞、中山、惠州等地的各地文学社团也前来共享诗歌盛会。

现场举行了第五届“观音山杯”全国诗歌大赛颁奖仪式,本届“观音山杯”全国诗歌大赛历时近半年,共收到诗歌来稿三千余首,在全国诗坛颇具反响。经过激烈角逐,一等奖由来自四川的女诗人朱巧玲获得;二等奖分别由山西的诗人韩玉光和四川的诗人羌人六获得;三等奖分别由黑龙江的邢海珍、重庆的杨康及北京的范明获得。现场进行了精彩的歌舞表演和诗朗诵。部分获奖诗歌由著名诗人现场作了激情四溢的朗诵。

观音山诗歌节为广大诗人与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全国各地著名诗人、作家进行了签名售书活动,文学爱好者能与自己心仪的诗人、作家亲切接触。一些在文坛崭露头角的新锐作家也出现在签售现场,如李新春、汪雪英、罗德远、云潇、吕茹、樊子、朱巧玲等。

下午举行了诗人游园采风、即兴作诗、诗人联谊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诗人们的创作灵感在灵山秀水之间得到激发和释放。

每逢端午节,观音山都会以诗歌的名义,汇集诗坛名家,举办端午诗会,以传承中华文化,宏扬时代精神。 2008年端午,首届“中国东莞观音山诗歌节”在观音山举行盛大开幕仪式;2009年端午,第二届“中国东莞观音山诗歌节暨全国100名打工诗人诗稿义卖”活动在观音山成功打响;2010年端午,在第三届“中国东莞观音山诗歌节”上,全国著名诗人会集于此,各大媒体记者蜂涌而至;2011年端午,第四届“中国东莞观音山诗歌节”上举行了《新诗人》首发式。《新诗人》由新诗人诗社和观音山文学社联合主办,至目前为止,新诗人诗社和观音山文学社的成员已达2000余人,他们已构成中国当代诗坛不可忽视的力量。

《诗刊》杂志社副主编商震精辟地概括了观音山诗歌节对于诗歌、诗人的意义:“观音山连续五届在这个日子,以诗歌的方式来祭奠缅怀敬重诗人以及诗歌,是非常恰当的,不是普通意义的狂欢,而是一种带有诗性意义的,对诗人的缅怀纪念和对当下诗歌的一种激励。”中国是有着千年诗教传统的国度,楚辞和诗经一样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在端午节举办诗歌节正是要激活传统、承续传统,特别是在市场化浪潮中文学趋向边缘化的当下,观音山诗歌节逆流而上,无疑将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和繁荣注入新的活力。参加诗歌节的诗人们的倾情朗诵,现场那些普通读者对写诗、读诗的热情,都显示出我们这个民族对诗歌仍然一往情深,诗歌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必将会到来。

本届诗歌节以“走进文化名山,打造诗歌圣地”为主题,以诗歌诠释观音山作为一座佛教名山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观音山诗歌节自2008年创办以来,社会影响力也逐年增大,已是东莞的一张文化名片。观音山诗歌节推出了众多的诗坛新人,已成为中国最具魅力、影响力和品牌效益的民间诗歌节之一。观音山森林公园除大力挖掘观音山自然生态文化与佛教文化内涵,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也为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和交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诗歌的表现手法范文 下一篇:劳动诗歌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