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31 08:06:14

著名建筑论文

著名建筑论文篇1

那么,普利兹克建筑奖是一个什么样的奖项呢?在此,我将历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人的情况列了一个表(见表1)。介绍如下: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建筑界的“奥斯卡”,是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我以为当凯悦基金会主席2月27日宣布王澍获奖消息之后,第二天会有铺天盖地的报道见诸报端,但是,没有。这时我才意识到王澍获奖这件事还只是建筑圈子内部的一个讨论,没有扩展到公众。(顾云端语,《中华建筑报》2012年3月6日14版)这也是我答应写这篇文字的原因:在中国建筑圈外的反应寥寥可数,其原因就是很多人不了解普利兹克建筑奖,不了解中国建筑界的情况,亦不了解王澍何许人也。

因此本文从普利兹克建筑奖说起。

美国凯悦基金会(The Hyatt Foundation)设立的普利兹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每年度授予一位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认为是建筑师最具声望的奖励,人称“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以普利兹克家族的姓氏命名。该家族的商业经营活动的中心在芝加哥,长久以来以支持教育事业、社会福利、宗教、科学、医学及文化活动而闻名。

普利兹克建筑奖设于1979年,其评选程序与奖项均依照诺贝尔奖的做法而设定。向每年度的获奖者颁发10万美元和一张获奖证书。从1987年起增发一枚铜质奖章,次年又增发一尊亨利・摩尔的雕塑作品。

铜质奖章的设计是以芝加哥著名建筑师――人称“摩天楼之父”的路易斯・沙里文的设计为基础,正面刻有“普利兹克建筑奖”字样,反面刻有亨利・沃顿1624年在其《建筑要素》一书中提出的建筑的三个基本条件:“坚固、实用、愉悦”。该奖接受所有国家的提名,无论是政府官员,作家、评论家、学术研究人员、建筑师、建筑社团或工业家,实际上对提高建筑水平做出贡献的人都可以被提名为候选人,而不论其具有何种国籍、种族或意识形态。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铜质奖章背面的三个关键词――由亨利・沃顿1624年提出的建筑的三个关键词:Firmness 、Delight和Commodity,当时翻译时推敲不够,译作“坚固、实用、愉悦”,后来又有人想当然地写作“坚固、适用、美观”就更远离原义了。我觉得译为“坚固”(Firmness)、“迷恋”(Delight)、“商品”(Commodity)更为准确,更符合普利兹克建筑奖对建筑艺术本质的认识(见图一,普利兹克建筑奖铜质奖章影像)。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34年来,获奖的国家达17国,以获奖次数计名次,美国第一(8次),英国和日本并列第二位(4次),巴西、意大利、葡萄牙、法国、瑞士5国并列第三位(二次),其余9国(包括中国)均为获奖一次。

从颁奖所涉及的国家、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可以看出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的眼光和水平,称该奖为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或“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是大体名副其实的。它绝对是属于世界一级的建筑文化艺术奖项。截至2012年2月27日宣布王澍获奖,自1979年-2012年共颁奖34次(详见表1历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人建筑设计哲学/理念与代表作)。

美国凯悦基金会2月28日通知国际建筑师协会,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为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

《国际建筑师协会公报》称,15年来王澍和妻子陆文宇在中国杭州“业余建筑工作室”(Amateur Architecture)开展了一系列负责任的、人性化的、尊重环境的建筑艺术。王澍主张用“慢建造”的方式应对中国目前过热的建设风潮。他用从传统建筑拆下来的废弃材料作现代诠释。王澍强调,“人性”比建筑艺术更加重要,建造工艺比建筑技术更加重要。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Lord Palumbo)阐述王澍获奖的原因时说,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人们关于传统和未来的争论,成为持久深入的植根于自然环境,并永远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建筑。

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环境、关注建造工艺、关注建造材料……这就是王澍的建筑哲学、建筑价值观和建筑设计理念。

王澍的第一个重要建筑作品苏州大学文正书院图书馆,让建筑自然存在于“山”和“水”之间,他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用拆房现场收集的700万块不同时代的旧砖弃瓦构筑新楼。

综观王澍这几年发表的文章与演讲内容,可以看出王澍有他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王澍回忆说,“每年春,我都会带学生去苏州看园子,记得今年去之前和北京一位艺术家朋友(艾未未)通电话,他问我那些园子你怕是都去过一百遍了,干吗还去?――我智商不够高,我愚钝,所以常去……在这个浮躁暄嚣的年代,有些安静的事得有人去做,何况园林这种东西。造园,一向是非常传统的中国文人的事。”

王澍以他读元代画家倪瓒《容膝斋图》描述为例说:“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而是先想什么是有趣的事情,并身体力行地去做”。“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稍微细读一下这种描写,这些都是很有益的。比如说对画内房子的描写,‘四根柱子’,柱子‘很细’,这种词都不会乱用,其实都是在设计,在写的时候,已经是再次设计了。……在你做园林之前,你得有一个价值的判断,有一个兴趣的判断,你用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活着。否则你不会做这样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为什么有人去做,为什么大家都乐在其中?”

王澍的建筑哲学观,强调对待建筑的态度和价值观判断。王澍说:“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而不是像西人的观点那样,造个房子,再配以所谓景观。换句话说,建造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在《容膝斋图》那幅画中,人居的房子占的比例是不大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

王澍在美国大学做《小中见大,大中见小》的讲座时强调:“面对世界的态度比掌握多少知识更加重要,这是决定性的分水岭。……历史上谈园子的人非常多,童隽先生认为,谈得最好的是《浮生六记》([清]沈复 著),它基本上是一部小说,不是理论,而以一种和生命与生活有关的态度来描写。我受《浮生六记》的影响非常大,我试图做到知行合一,就是你写的方式和做的方式很像。”据在座的美国同行反映,他们确实看到了一种和他们理解的建筑学完全不一样的建筑学!

参考文献

1. 《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许溶烈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2. 《建筑哲学概论》:顾孟潮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3. 《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专辑(1979-2004)》:严坤编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年版;

4. 《园冶》:[明]计成著,李世葵、刘金鹏编著,中华书局2011年版;

5. 《园林与建筑》:童明、董豫赣、葛明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6. 《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人们相逢于建筑》:《城市空间设计》2010年第6期;

7. UIA/Communiqu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rchitects:见省略,2012.2.28

8. 《王澍获“建筑诺贝尔奖”》:耿诺,《北京日报》2012年2月29日;

9. 《王澍获“建筑诺贝尔奖”》:李健亚,《新京报》2012年2月29日C12版;

10. 《王澍,向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发一声呐喊》:方振宁,《新京报》2012年2月29日C02版;

11. 《王澍,自信的城市不需要“地标”》:李健亚《新京报》2012年3月1日C09版;

12. 《王澍:首个摘得“建筑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常非,《中华建筑报》2012年3月2日第一版。

著名建筑论文篇2

【关键词】传统;风水;建筑;水元素

1 研究背景

中国有句格言“风水宝地,人丁兴旺”,说到风水,人们总是感觉很神秘,但当你揭开神秘的面纱,就会发现它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逻辑关系。风水的产生,是人们希望自身能与自然和谐统一,进而采用的自我完善的方法。传统风水理论能够生生不息的沿袭下来,必有内在原因,我们对它应持尊重的态度,借鉴其中精华为我所用。

水是万物之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从人类诞生的那刻起,水与人的生活甚至是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水是宽泛的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很模糊,可以是冰霜雨雪,也可以是江河湖海。水与人的联系是多方面的,人对水也有着与生俱来的向往。中国古代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

建筑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与水有着方方面面的关联。建筑中的水除了作为生活要素能够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以外,还能作为建筑空间和环境的塑造元素,激发建筑师的灵感。安藤忠雄就认为:水具有刺激想象力,唤起各种可能性的不可思议的能力。

2 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多数建筑师已经认可了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然而,如何才能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是建筑师面临的一个问题。建筑师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近现代建筑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丹下健三,被誉为是日本当代建筑第一人。在早期创作生涯里,他对如何在现代建筑形象上表现传统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找到了传统建筑手法与现代建筑融合的方式,用钢筋混凝土表现出了日本传统木构建筑的美感。60年代以后,丹下健三将关注的焦点从造型转移到空间上来,越来越注重空间带给人的心理感受和精神体验,他设计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是巅峰之作。在作品中,丹下对建筑空间的精神性和象征性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通过现代技术将传统的精神象征在空间形态中加以创造。这代表了丹下健三已经从探索“原型”、“原质”的阶段进入到了探索空间象征性的阶段。

安藤忠雄是另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他将日本传统美学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结合在一起,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与外在形式相比,他更愿意涉及形式背后的情感和精神内容。他在作品中不断强调“情感本位空间的塑造”,就是那些与人的感情相连,能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不确定空间,通过空间的塑造来激发并唤起每个人内心关于传统文化的记忆。虽然他在设计中一直采用清水混凝土、玻璃和钢等现代建筑材料,建筑形式、语汇也都是现代的,但在其作品中,人们却能时刻感受到建筑散发出的淡淡的传统味道。

3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概述

传统风水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现在,风水并未完全摆脱神学阴影,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风水学涵盖了哲学、地理学、景观学、心理学、建筑学等内容,并非一无是处。对传统风水简单的抱着全盘否定或全盘继承的态度,都是不负责任、不科学的。

3.1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原始时期,为了躲避野兽侵袭,人们选择山洞作为住所,也可防止被雨水淹没。在山洞的选择上,洞口朝南,可获得更多的阳光,躲避冬季西北风。随着生产力发展,人们走出山洞,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聚居,逐渐形成村落乃至城镇。这时的风水学还处于萌芽阶段。奴隶社会时期,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各种思想百家争鸣,《周易》的出现更是极大的推动了风水的发展。到了秦朝,风水学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说。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玄学之风盛行,风水学理论渐渐完善,出现了管辂、郭璞等风水名家。郭璞被推崇为风水学祖师,著有《葬书》一书,第一次为风水做了明确的定义“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隋唐时期,风水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两大派别:形势派和理气派。形势派创始人是著名风水大师杨筠松,著有《疑龙经》、《撼龙经》、《青囊序》、《葬法倒杖》等书,为风水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清时期是风水学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大批著名风水大师,各种著作也纷纷问世,以吴鼐的《阳宅撮要》、蒋大鸿的《地理辨证》、赵玉材的《地理五诀》最为著名。

3.2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派别

“玄学”即为风水,又称堪舆,主要源于《周易》一书,以河图、洛书、五行、八卦、阴阳等为基础,主要研究住宅、陵墓、宫殿、庙宇、城镇的建设规划。传统风水学大致可分为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两部分。所谓阴宅风水就是有关陵寝的内容,基本属于迷信。阳宅风水又称建筑风水,主要是针对人的生存场所,大到城镇村落的规划布局,小到住宅的位置、朝向、室内陈设布局等,都属于它的范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保留至今的许多著名建筑都是依据风水理论建造的,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还有北京、南京等城市规划布局。

在中国古代,人们将世间万物分为阴和阳两类,认为阴阳是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决定了事物的产生并推动其发展、变化。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相互对立而又关联的现象,如天地、日月、寒暑、昼夜、男女、上下等等,并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在建筑的基址选择和布局上,就有负阴而抱阳的说法,在建筑开间设计上也常取单数,这些都源于阴阳学说。人们还将世界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将世间万物的构成要素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人们认为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央属土。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构成了一个循环,周而复始。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建筑风水中,强调“气”和“形”,要求理气与形势相结合,形理兼顾。风水理论中,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山石、建筑都可称之为山,河流、湖泊、道路都可称之为水,高低之势即为形。在建筑选址中,首要考虑的就是水法,也就是河流、道路的分布。古人认为气不能自行,必须以水而行之,气不能自止,必须以水而止之,气沿水而行,止于两水交汇处,得水止即得气蓄,形止气蓄。其次要考虑风向,也就是避免处于风口。古人认为风能够吹散或带走气,不利于气的凝聚。这就是“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的道理,风水的最高目标就是达到“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的境界。

4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对建筑中水元素运用的启示

在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中,水是重要的核心元素,基本上所有的内容都与水有关。传统风水学中对水的运用和处理方法,在某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强调的一些原则,对建筑中水元素设计有一定启示。

4.1 整体性原则

风水理论将环境作为整体系统来对待,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系统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而风水的作用就是宏观把握各要素间的关系,优化系统结构。正如《黄帝宅经》所说的“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我们在建筑中运用水元素时,也应该意识到水并不是孤立的,水与人、建筑、动植物、山石等要素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水的设计应统一于整体,应与其它要素的设计协调一致,这样才能使整体环境更加和谐。

4.2 灵活性原则

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差异大,各地土质、水质也各不相同。传统风水理论强调实地考察环境,观形审势,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灵活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使人与建筑融入到自然中,做到天人合一。我们进行水元素设计时,应意识到没有哪一种模式是万能的,不能生硬的照搬套用某一模式,应根据建筑的功能、造型、空间形式、使用者、地域、文脉等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设计,不拘一格。

4.3 山水原则

依山傍水是风水理论的基本原则之一,山是骨架,水是源泉,山能阻风,水可行气。山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有山又有水,才能称之为形胜之地。如六朝古都南京,滨临长江,四面环山,大有龙盘虎踞之势,明代有诗曰“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在建筑的设计中,应尽量将山水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突显水的特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借景的手法将山体引入到建筑中。当条件受限时,可采用人造假山配合水体渲染气氛,甚或是采用日本枯山水手法,以石为山,以砂为水,借助观众的想象力,营造意境。

4.4 适中原则

适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大不小,不偏不倚,尽可能接近至善至美。适中的风水原则早在先秦时期就产生了。《论语》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风水理论强调山势、水流、朝向都要与地穴协调,建筑大小高低也要协调,正如《吕氏春秋》所说“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接,此阴阳不适之患也。”适中原则还要求中心突出,布局齐整,周边建筑紧密围绕中心布置。在建筑设计中,可根据实际地形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形式的水体,或采用集中水体形成中心,或采用线形水体形成轴线。水置选择要慎重,不能头重脚轻,有失偏颇,要结合建筑形式,选择合理位置,取得协调适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省略

[2]马国馨著,丹下健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王建国、张彤著,安藤忠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刘宝林著,现代建筑与风水,北京,北京堪舆家建筑技术研究中心。

[5]王启亨著,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6]高友谦著,中国风水文化,团结出版社,2004。

[7]程轶松,论风水美学与传统建筑,中外建筑,2001(3):64-65。

作者简介:

著名建筑论文篇3

① 但曾几何时,当人们从追随的狂热中醒来时,发觉到头来,这只不过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其成果固然伟大,其后果也着实可悲:难道地球上还曾有过别的地方的人,虽然他们有的是财富和权力,却要象你们今天在所赞颂的国土上一样 ,花钱建造无数他们所厌恶的建筑这样的事吗? ② 建筑师们公开承认他们自己也很吃惊。他们满不在乎地告诉你,现代建筑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快要完蛋了。然而在每一次反思建筑本体的时候,每一次人类意识变更时,我们能够意识到建筑本体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建筑反映着人对居住环境的把握,是为了创造人性的空间。空间场所性的完善程度决定人们生存空间的理想化程度。人们总是需要寻找解决方案,而这不仅客观存在,也切实的反映了我们在现实客观环境中所形成的问题,以及我们所身处的困境,解决问题,处理困境,并保护好现存的古建体系,则需用唯物观点和辩证方法使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化得到融合,缩短与西方在建筑技术与设计理念上的距离(其简约手段将形成必然)

一、 人口密度 生态环境的变化,及配套设施。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与基础设施的老化,不断的困搅着我们,在其它国家我们看到了很多解决方法,如荷兰的MVRDV等建筑师通过社会调研方式,身临其境去解决问题,并划分出最佳方法,在矛盾空间中生成有续空间,并维系了原城区的完整性。一般认为,荷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也许就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的平均关系来说这一说法是有其理由的,但是荷兰的城市却远不属于世界上人口和建筑密度最高的城市之列。事实上,香港、曼哈顿、里约热内卢、上海的密度远远在荷兰城市之上。相比之下,荷兰的许多城市看上去倒象低密度的郊区和乡村。尽管如此,密度却成为荷兰当代建筑师思考的一个理论问题并从中转化出具有实验性的建筑。这或许可以解释为荷兰作为一个高密度国家的历史和现状对荷兰建筑师思维方式的影响,但是我以为仅仅这一点并不足以说明问题。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荷兰作为欧洲现代建筑的发源地之一,其深厚的现代建筑传统(贝尔拉格、风格派、结构主义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形式问题(或者从形式谈形式)所涉及的范围。在诸多非(建筑)形式的问题中。密度问题不过是借助荷兰文化中的密度情结更有现实性而已。以伦姆·库哈斯为首的都市建筑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itan Architecture,筒称OMA)和更为年轻的MVRDV小组(组名以它的三个主要创始人Winy Maas,Jacob van Rijs,Nathalie de Vries姓氏中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就是这类荷兰当代建筑师的代表。 库哈斯对密度问题的关注是由来已久的。早在70年代中期对纽约曼哈顿的研究中库哈斯就用拥挤文化来概括曼哈顿的本质。所谓拥挤文化从最为直观的角度来看就是曼哈顿式的摩天楼物体的高层高密度集聚,或者说曼哈顿的高层高密度城市形态是拥挤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但是,物质意义上的高密度并不是拥挤文化的全部含意。事实上,在库哈斯那里拥挤文化与其说是物体的拥挤不如说是内容(Program)的拥挤。这就是为什么库哈斯将下城体俱乐部(The Downtown Athletic Club)视为曼哈顿拥挤文化典型代表的原因。

二、 了解西方建筑学界的三支力量

(1)第一支力量:现代主义与晚现代主义(Modernism与Late Modern)。这是以包豪斯学派和第一代建筑师为源本和主干,在本世纪初兴起,到本世纪中叶开始占绝对优势的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思潮。它的革新精神使建筑设计理论和实用美术均产生重大突破,在艺术上为建筑的抽象造型和大工业生产的工艺美学观揭开了新纪元。但自本世纪50年代末开始,西方建筑师已不满足于形式追随功能的公式,不少人开始寻找新思路,以便使建筑作出更丰富的表达。在约恩伍重入选悉尼歌剧院之后,沙里宁紧跟设计了纽约TWA候机楼,丹下健三的东京奥运馆也接踵竣工。这些形喻建筑的作品,使人目不暇接。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在一个题目为建筑与引喻的展览会上写道:有些形式,它们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在联想力,它比纯粹抽象的构图在启示方面更富激发性。无论建筑师是否有这种追求和愿望,这些形式所唤起的联想,终究成为对建筑物最终的评价。无论建筑师是否有这种追求和愿望,这些形式所唤起的联想,终究成为对建筑物最终的评价。无论人们怎样议论那风帆迭起的剧场屋顶,巨鸟般的候机厅,事实已表明,有一股晚现代的建筑思潮开始摆脱正统信念,走向了各树旗帜,追逐形式,标榜个性的时期。这时期,建筑师在功能、结构、工艺、材料和理性之外,企图再开拓出新的领域,探求纯物质以外的因素,尝试通过建筑的形象表达出更为丰富的内涵。除此之外,现代主义思潮自60年代起,连续受到严峻的挑战,开始经受一场再验证的考验。文丘里写的建筑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书,为再验证现代主义的基本原理吹响了第一声号角。致使现代主义不断分化。菲利普·约翰逊就是由现代主义的忠实门徒,一变而为对抗现代主义的代表。他在时代急剧变化的陡坡上作了一个大回转,使人们意识到在现代主义之外(Beyond the Modern Movement)另有两支主要力量。

(2)第二支力量:为了应付今天日益复杂的世界,建筑师运用人类新思维和控制的手段--电脑技术,与代表建筑的极复杂的数学模型相联系。这就使建筑学朝着一个新的工程技术王国漂移过去。和许多其他学科相似,把该学科与电子技术相沟通。这已是一种明显的趋势。在实践中的代表形象就是美国的SOM,KPF和艾勒比(Ellerbe)等大规模设计集团。因此,当今美国建筑设计公司,按完成投资额计算时,全国的头十几名都是这类大设计集团。它们运用电子技术,以经济、快速、准确、安全的实效,及时抓住信息社会所展现的良机。这些大公司的设计,不论在美学意义上是否有价值,每项工程都会给投资者节约巨额资金,并尽快地回收效益。

(3) 第三支力量:它集聚了众多的第三代建筑师,是近十多年来才显露出一股力量。它力图建立起一个系统,这个建筑看成是具有社会含意的体系,它通过把形式的生成看作是一种文化中有含意的,特殊而精心的筹划,用以解释形式自身的性质。也就是说把建筑和人类文化与科学文明紧密衔接起来。

三、反思阶段 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有别于历史上曾有过的任何建筑风格时期,同时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有的甚至是互相对立的建筑潮流。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惑,雷姆·库尔哈斯(Rem Koolhaas)作为著名的前瞻性建筑师,创立了拥挤文化理论。而其著作《S,M,L,XL》中所描述的拥挤文化也正是冲击着当代社会的充满机会和所有潜在可能性的令人兴奋的文化现象,其中是1977年出版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的一书著者。显然一点帮助别人建立起该书与《神智昏迷的纽约》一书之间的对比关系。不过这一联系只是问题的外表,是其中清醒与理性的一方面。在另一方面,伴随着弗洛伊德的理论,非理性在滋生,好似维得勒在90年代建筑的怪诞一书中分析的建筑的烦恼的陌生。弗里辛道普1975年所作的水彩画臭名昭著的欢娱,该画的1978版本当时准备用来作为具有争议的宣言式著作《神志昏迷的纽约》,一书的封面,这幅画从超现实主义的传统继承中借用了其梦幻般的意象,同时它也来自以原始物件的消亡为顶峰效果的波普艺术,即继独立小组之后以暧昧图形为特征的盎格鲁撒克逊式的波普艺术(Po布莱克)及六十年代早期美国式的,由Co奥登伯格所从事的波普艺术。奥登伯格惯常将坚硬的物质转化成柔软的物质,而且也如同在臭名昭著的欢娱,中的情形一样,将物体人格化。奥登伯格曾经写道: 只有借助柔软的物质,对话才能展开。根据片断的不规则重整同样也可以体现Wo波罗斯及其著作的影子 ,其灵感从媒体中获得,比如《的午餐》(1959)、《柔软的机器》,(1960)以及Ao金斯伯格有关城市诗歌。同样我们也能在其中追寻出JoD柏索斯的作品曼哈顿过渡(1925)的痕迹,那种犹如电影剪辑一般的质感处理,以及Ao都柏林的表现主议的城市,他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931)也以某种隐秘的方式显现在臭名昭著的欢娱中。但无论如何,臭名昭著的欢娱是对曼哈顿的诠释,是库尔哈斯所称的那种拥挤的文化,在这里,奇异的与片断的现实并存,个体成为变异共生的个体,城市表现出机械的迷乱,而摩天楼又是众多渴望的机器。 臭名昭著的欢娱的理念植根于精神分析学理论中对于梦的机理解释,需要以易位和压缩为前提。在黑夜的场景中,两座摩天楼在床上被意外捉获。这件作品是依据片断记忆的聚集而为建筑所作的追忆和病理分析,就如地块的延伸一样成为城市的群岛。库尔哈斯认为建筑师们被文化的潜意识所操纵。曼哈顿这个仅有的,以城市状态的卑劣为生的意识形态,被人描绘成一种幻想的技巧,其蜕变遵循着一种灵媒式的运作法则。窗外高层建筑罗列,有些还冠以脸的形状,尤如基础上放置的头像,表露出曼哈顿的极度拥挤,一种地块形成的群岛和孤寂的体系,使外面这些永久性的独立巨构和屋内两座人格化的摩天楼之间获得联系的是一个实物雕塑:自由女神像。这些摩天楼使人追忆起So达利所描述的被妄想症式的批判所控制的曼哈顿: 每个夜晚,纽约的摩天楼或是装扮成巨人的形状或是变成缩小后的米列特的阿肌琉斯,无声无息,随时准备发动色情攻势并吞没彼此。另一方面,外面这些摩天楼正窥视着室内,将两位正在臭名昭著的欢娱之中的摩天楼当场抓获,其中一位是克莱斯勒大厦,另一位的形象取自费里斯绘画。画面中三束光线汇集在一处,宣扬出一种解放的意念:一束来自建筑物上方的责难的光束惊醒了两位摩天楼,其方向与室外自由女神的视线恰好平行;另一束是来自床头油画中一辆汽车的车灯并且穿越了画面的光线;最后一束是来自摆放在床头柜前自由女神的手臂中的火炬的光晕。不过自由女神究竟在宣扬怎样胜利呢?床下是曼哈顿的街道方格网,一种不带有任何变化成份的地块布局。行动中,不满的摩天楼离开了方格网,以其自身生命的运动与单调的网格系统发生对比。三种虚构的层次相呼应:画中自然的岛屿,曼哈顿这个地块相互穿插的城市化的拥挤岛屿、以及一个室内场景。在室内场景中两座岛屿相遇。通过这两座人格化的摩天楼,建筑从躺在床的一侧地上的网格所代表的无意中解脱出来。在建筑离去之后,网格被遗弃了,它似乎终于以能够摆脱建筑的自大的品格。

四、 简约主义年代----与其美学观 拥有佛教式的(东方化的朴素风格,扮演了净化空间的角色)。 简约主义迎合了优雅的整体时尚,从而避免了怀旧感伤色彩,遵循简朴审美风格,在这座纯粹的象牙塔里白色是主导色彩,具极纯粹,体现禅之奢华,禅之风格弥漫着东方宁静主题,展示了对于建筑艺术象征力的肯定,并在与自然环境的对比协调中阐释自己的艺术表达,从而创造了自身之美。使其成为设计情景中一个珍贵的例外和一项显著的成功之作,对于风格需要有清醒的意识(空旷的角度感)而伟大的建筑物通常是以非常直接的手段来创造的。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建筑与盖里或哈迪特的构成鲜明对照,替代极度表现性的是简约的形体。对建筑形体的严肃性、材料运用的精确性以及对适合特定建造地段的建筑的特殊功能的关注,是赫尔佐格和德梅龙建筑的主题。在慕尼黑的古茨画廊,其外形是一个严谨的横长向立方体,在材料上则由混凝土、木材和磨毛玻璃组成。画廊的底层有图书馆,底层的外墙由毛玻璃围合而成,由此产生一种独特的、柔和而有节制的色调,赋予博物馆封闭的外观以轻盈与明快;二、三层展厅的外墙由桦木板和松木边框组成,在材料的使用上显示出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兴趣点。浅色平滑的桦木与深色粗糙的松木互为铺承。在两层长方形的木块上,还有一层与底层相仿的展厅,毛玻璃外墙既提供室内的展厅的照度,也在外观上完善了该建筑和谐的对称性,赫尔佐格和德梅龙的建筑含蓄而隽永,平淡中蕴含着高度的建筑艺术。就象赫尔佐格和德梅龙,在80年代的日本,安藤忠雄就以其是性的极少主义的现代建筑观搞议对日益扩展的消费美学和传统的浪漫主义理想。安滕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关注建筑传统,尤其是日本的传统住宅,并深受其谦逊与淡泊的的品质所感染。但他的建筑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传统的,而是异常的现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喜用的混凝土材料。在20世纪很少有人象安藤这种把混凝土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严谨的比例,空间中对光感的追求,对材料的精选使他的建筑简朴而纯净,是密斯少就是多箴言的写照。正如安藤自己所说的,他的建筑立足于三个基本原则:可信赖的材料混凝土或木材;纯净的几何体以及自然。他指的自然,正如巴帕达基斯和斯蒂勒言中的,不是杂乱无序的自然,而是驯服的自然,也就是被人类赋予一定秩序的自然。在一个五彩斑斓、喧闹动荡的年代,安藤的建筑确实是一曲低声吟唱的静寂的诗歌。葡萄牙建筑师阿瓦罗o西扎的作品和赫尔佐格、德o龙的一样,在建筑形体上没有象那些解构派建筑师或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有机建筑那样震憾人心,但这并不是说西扎和赫尔佐格等的建筑使人无动于衷,他们同样扣人心弦 。西扎曾在1992年获普利策奖,他建筑外观简单朴素,有白色立方体之称。他在家乡波尔图沿山而建的建筑学院就是一例使人刮目相看的现代建筑精品。在西班牙加利西亚的艺术中心也是如此。这一建在三角形地段的7000M2的博物馆紧邻一座17世纪中叶建成的修道院。西扎尊重历史文脉,采用了当地建筑常用的花岗岩,以简洁的形体把时代精神与历史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我信奉的是真实的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若没原则,关系将没有秩序,?使我们的人居环境得到了质的转变。

参考书目:

1.《从包豪斯到现在》

2.《FARMAX》MVRDV

3.《S,M,L,XL》Rom Koolhaas

4.《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文丘里

著名建筑论文篇4

作者在自述中讲到,江南之行仿佛蓄谋已久。自幼年起,江南就是他心驰神往的梦幻之地。诗词中的江南、小说中的江南,“那些迷人的文字终于化作漫天的热风和炽烈的阳光,将我和我心爱的江南一起烤成了不分彼此的焦黄的生煎”。

如果说徐霞客的第一次旅行是从太湖中的林屋洞开始的。那么,黄橙的第一次旅行就是从杭州开始的。唯一不同的是,徐霞客上路时还带着挑着一肩行囊的书僮;而当年的他除了怀揣着对江南的一腔迷恋之外,几乎一无所有。

幸好,那是一个“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的年代,大好河山尚未标价,人人可以自由穿梭于美景之中。黄橙对江南的深厚情感或许可以这样表述:“落寞的江南拥抱了孤单的我,以她风流千古的名山胜水,以她无与伦比的浪漫情韵。从此,每个春天,我都与江南有个约会。犹如人鬼情未了般,穿越时空,始终不渝。”

TOP 10月度索书榜

1.《京都大阪神户玩全攻略》 本书编辑部(编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广州吃玩赏买终极攻略》 翦鑫(著) 旅游教育出版社

3.《新加坡玩全指南:2011-2012版》Jane等(编著、摄影) 旅游教育出版社

4.《成都民间的33双手》何世平、卢泽明(著) 四川美术出版社

5.《寻味江南:话说杭帮菜》 刘庆龙(著) 杭州出版社

6.《世界国家地理》 任啸科(著)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7.《英语漫谈世界文化》 龙江(主编)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8.《上海老味道》 沈嘉禄(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9.《典雅欧洲》 吉尔・印象(编) 重庆出版社

10.《寻路中国》 彼得・海斯勒(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这里是广州》

作者:徐晖(著)杨和平(摄)

出版: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

推荐指数匠

定价 ¥48

这是一本“全景式描摹广州的现代人文读本,以绝美图片展现前所未见的纷繁华丽的广州”的图书,由资深广播传媒人徐晖著、杨和平摄影。作者以人文的视角审视广州,发现深藏于这个城市中最丰富、最永恒、最耐读的“城市记忆”。

该书以城市人文作为全书基调,配以精彩的图片,让广州的城市个性及其丰富性跃然纸上。

本书不仅展示城市的个性,也体现作者的个性。无论是文中对城市的感悟及评论,还是书中插图的独特视角,都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作者徐晖说,“广州就好像一个探究不尽的谜。”徐晖曾任广东电台新闻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为了本书的写作,他不仅夜以继日勤敲键盘,更不辞劳苦遍访广州的老城新区的大街小巷,欣赏城中建筑,感受场所精神。

《御园漫步――皇家园林的情趣》

作者:耿刘同

出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

推荐指数匠

定价 ¥19.8

本书对附着在皇家园林景点景名或建筑宗旨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其中包括北京的西湖风情――昆明湖、御园中的江南名楼、私家美景入禁苑、宗教色彩的皇家园林、以景分区的宫苑园囿、昆明池水两千年、京剧的摇篮――德和园大戏楼等。

耿刘同,毕业于中国佛学院,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名园林专家,主持颐和园和苏州街淡宁堂的复建工作。主要著作有《颐和园》、《中国古代园林》、《佛学与中医学》等,主编有《中国皇家文化汇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由于作者诗画兼善,所以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专家学者对附着在皇家园林景点景名或者建筑宗旨诸方面文化内涵的解读,更是一位诗人画家独具特色的艺术的描绘。

《团山民居:珍贵的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

作者:汪致敏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

推荐指数匠

定价 ¥36

本书介绍了团山的民居,内容包括:有金有银的村庄、走南闯北的族人、深深的庭院、会说话的雕刻、浓烈的民风、世界品牌的诞生等。

云南团山民居位于建水古城以西13公里处,历史上是彝族的居住地,彝语称“突舍尔”,意为“藏金埋银之地”。团山村亦是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清末,张氏族人积极参与个旧锡矿开发,挣得巨额钱财,皆回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这些建筑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景观丰富,内雅外秀,表现了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代表了云南地方本土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

著名建筑论文篇5

关键词:世界著名城市 人文建设

世界著名的城市人文特色是在该城市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只有在过去传统的以及历史的文化遗产中,我们才能更好的认清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现居于何处,以后能够且应当干什么,以及未来应当走向何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著名城市建设向更加人性化方向发展,日趋形成为一种人文精神的管理,它依靠思想文化的灌输,价值观念的认同,感情的互动和良好风气的熏陶。

在世界著名城市的发展中,放在城市发展首位的是以“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因素核心作用,是对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高度关注。如:在新加坡的“心件”建设中,除了包括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外,还包括市民合作精神、价值观以及人生态度等内容。此外,美国的“再城市化”研究以及亚特兰大的“城市再生”计划都是城市人文精神塑造理念的充分体现。由于当今世界中著名的都市作为人文城市,因此,都十分注重自己的人文品味和人文魅力。如:纽约、巴黎以及法兰克福等人文城市都有着巨大的文化流通量。伦敦不仅是文学城市和戏剧城市,更是大学城市;巴黎不仅是服饰城市,又是文学城市;维也纳作为一座音乐城市,更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的城市。此外,根据美国、日本以及韩国的经验表明,通过人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竟会形成强大的经济竞争力。由于纽约具有以“硅谷”为代表的文化创意、软件开发和风险资金共栖的良好环境,因此又被称作“世界数据之都”。

1 世界人文城市建筑风貌的启示

21世纪的城市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相同,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能够让人充分感受到不同城市的文化韵味。如:城市的建筑不仅具有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绘画以及实用的雕塑,作为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以及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统一,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的、地域的以及时代的丰富文化内涵,更是形成不同文化氛围社会情调的重要因素。虽然纽约和上海都具有摩天大楼,但是作为现代化的建筑物却有着不同的文化韵味。北京的紫禁城和巴黎的凡尔赛宫虽然都曾经是皇宫,但是却有着东西方不同的气派和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

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文化理念十分重视历史,因此,为了增加城市建筑的文脉性,实用性的采用建筑构造、建筑符号以及建筑比例和建筑材料等历史建筑元素。注重人、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反对将城市建设成人造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一些文化名城如伦敦、法兰克福、巴黎、莫斯科以及威尼斯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城市形象文化。在莫斯科,很多建筑都受到了意大利建筑、西方建筑思潮以及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响,虽然在莫斯科各个建筑流派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但是任何一个建筑流派也没有成为莫斯科的主流建筑。莫斯科的建筑就是莫斯科的风格,由于它综合了许多建筑的优点并接受了历史建筑思想和流派的熏陶,在结合本国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汇集了各种建筑风格,从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虽然莫斯科这座城市拥有五花八门的雕塑,但是通过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这些雕塑大多都以历史为题材且是国家历史的真实描绘和反映。

世界上各个著名的城市对于自己的形象文化都是十分重视的。所谓形象文化主要是指城市的外观形象,主要包括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如:对于城市的空间布局、风格色彩、建筑造型以及广场、道路、公园和路灯栏杆,甚至是路牌广告等都要井然有序,不能凌乱无章、残缺不全,不仅要讲究城市的整体和谐和审美情趣,更要具有文化个性和艺术感。

世界著名城市都有符合国际标准又有自己风格的信息和识别系统,如市内的道路、桥梁、公园、街区、路标、路灯、门牌、垃圾箱、邮箱以及各级政府、公园、商店、广场、医院等公共设施名称、标志、符号等均有特殊样式的要求,这些可作为城市整体规划中城市景观形象的一部分来设计。纽约城市从中心区到曼哈顿到近郊四区,信息识别系统可谓全方位的。曼哈顿的主要街道呈十字行,南北为道、东西为街。它像一个巨型坐标系,人们不管在何处,都会在坐标上迅速找到自己的所在,曼哈顿主要街道都标上阿拉伯数字为序号,如第42街、第6大道。公共建筑以伟人的名字命名,如林肯艺术中心、肯尼迪国际机场、乔治・华盛顿大桥等等。数字符号便于人们识记,伟人的姓名又使人终生难忘。有些公共建设设施除了名称以外,还附有表明自身特征的图案,如医院、电话亭、厕所等,这些识别系统五花八门,既有识别功能又有艺术美感,和城市整体风格和谐一体,使城市具有可感的外在形象和内涵特质的抽象概念有机地融为一体,引起人们产生注意、兴趣、记忆、认同等一系列反应,达到塑造城市形象,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城市全面发展的目的。

新加坡国土建设规划及功能布局在1969年就完成,并以法律程序加以确立,近四十年来相关的建设按规划有条不紊进行,从根本上避免了乱拆乱建和重复建设,使“花园城市”得以实现。另外十分注重对传统历史的保护和延续,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贯穿在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和建设规划工程管理之中。英国人早先建造的总督府和高等法院,拉福尔大饭店老楼、火车站以及许多老教堂等历史建筑原样保留,并整理一新。

现代著名城市的发展,非常注重城市管理法治化,制定严格的城市管理措施。如法国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在城市规划中实行法治化管理,当时规定巴黎的城市建筑不得高于艾菲尔铁塔,并为城市建设定下中轴线。英法两国在治理伦敦泰晤士河、巴黎塞纳河时,致力沿岸文化景观保护,制定了严格的法规。

以人类与自然协调为宗旨的城市园林化,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多种要求。1962年法国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运动,将植被森林以及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编入20年规划,有效保护了整个大巴黎地区的绿色森林系统。

新加坡60年代,在道路、空地上大力种植高大的乔木,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较高的覆盖率。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了环境绿化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的空间绿化。80年代,种植果树,引进更多的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到90年代,发展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通过不懈努力,建设“花园城市”由最初追求的理念一步步变成生动的现实。

2 世界人文城市独特文化风格的启示

一些世界人文城市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去显示城市的个性化,城市空间和人居环境完美结合的独特魅力。如:纽约的华尔街、包年汇歌剧院、现代艺术博物馆、自由女神像以及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塞纳河以及凡尔赛宫等。

在巴黎,人们除了可以看见埃菲尔铁塔等独具风格的现代建筑、红磨坊等炫目刺激的现代娱乐中心以及年年翻新甚至以季节或月度为周期的时尚服装表演、先锋音乐表演和五花八门的后现代行为艺术,还能够看见星罗棋布的各种艺术馆、博物馆以及纪念性的建筑,还有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人文社科研究机构以及国际性权威文化机构等。对于巴黎而言更重要的是其拥有各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学术流派和哲学思想,众多享誉全球的思想家、史学家以及艺术家和文学家等,他们与各种高层次的大学以及研究员等一起构成了巴黎的精神文化标志。正是由于巴黎拥有这么多综合的因素,才使得其成为西方古典人文主义精神传统的坚固堡垒,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乃至“超后现代主义”的前沿阵地。

古典与现代元素的结合统一,这方面伦敦也有很好的体现。在伦敦这个古老而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人们不仅可以从古老狭长的街道中感受17-19世纪纺织工业、国际贸易以及世界金融中心昨日的辉煌,还能从顶级大学和世界博物馆、古典建筑中感受伦敦这座城市具有的深厚的历史主义和古典主义的文化韵味,还能从保留皇家宫殿和古老仪式中感受这个城市乃至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精英气质。但是这一切并不排斥爵士乐以及先锋艺术等现代文化元素。

教育才是文化的基础,科技乃是文化的精华,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离不开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在世界上,衡量一个城市文化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就是教育和科技,尤其在一些由移民发展起来的现代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亚等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在波士顿,首先看见的就是书形玻璃大厦,此乃波士顿的城市标志,这是因为波士顿拥有哈佛、麻省理工学院以及耶鲁大学等世界顶级大学,因此,波士顿一直坚持并突出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城市的定位和城市特色。麻省理工学院不仅设计了“爱国者导弹”,还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项获得者;哈佛创造了实用主义等美国哲学,为丰富西方的思想体系并为美国输送了各种高端人才;哈佛和耶鲁大学被成为培养美国总统的两大摇篮。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波士顿的重要文化元素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由于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着都是市民,因此,市民直接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形象。此外,城市需要完善的城市文化硬件设备,如图书馆、美术馆以及展览馆、俱乐部以及体育馆和学校等培养高素质的市民。

3 世界人文城市人文社区发展的启示

国际上的人文社区发展大都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

第一,韩国的人文社区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的作用。

韩国例如在保存传统民族文化精神方面能够有所成就,因此,在吸收西方式文化投资规模和市场开发技巧方面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和物力,由于结合这两方面十分成功,从而在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韩国社区居民尤其是处于现代西方文明渗透下青少年亲近传统民族文化的机会。

第二,法国的人文社区具有协调社区事务的重要作用。

法国巴黎作为世界艺术之都,有着十分浓厚的艺术氛围,因此,居民们在社区文化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浸染,从而培养出了良好的兴趣爱好以及高雅的风度气质。在该市的80个社区中,拥有数量客观的丰富类型的艺术人才。社区文化组织不仅是社区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协调社区事务的重要力量。

第三,美国的人文社区具有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功能。

从整体来看,美国的社区自治模式还比较成熟。居民在美国的城市社区中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组织,这些组织由于经常开展活动,从而能够加强会员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切磋和学习的机会。

第四,日本人的人文社区,具有促进社区文化、提升人文素质以及利于社区居民自治的特点。

在日本的城市里,每个社区都具有充足并且优越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建设,尤其在东京一些城市,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颜廷标,郭瑞东.世界著名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5).

[2]张燕红,丁国青.城市人文建设有待加强[N].福建工商时报, 2009-05-01(008).

著名建筑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 建筑作品侵权 工程建设 建筑设计

一、建筑作品是否被侵权之事实基础

在我国目前的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建筑作品的著作权问题非常复杂,表现为:法律规定抽象操作性不强;很多问题无法可依;司法部门的实践经验不够,可供参照借鉴的类似案例极少;专业性极强,牵涉建筑学、法学、司法鉴定学等综合交叉问题。这些可以从接受媒体采访的法律专业人士的表态可以看出,例如重庆丽达律师事务所一名不愿具名的律师表示:“对于建筑设计维权,我国目前还没出台专门的法律,soho中国的这一案例仅仅适用《著作权法》,但建筑设计专业性非常强,需要有相当水准的专业人士来参与,在审理过程中非常复杂。”有其他法律专业人士表达了类似观点。

一栋建筑物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三个环节:建筑图纸的设计——建筑模型的制作——建筑物的施工,相应地,与建筑物有关的产品一般也有三个:建筑图纸、建筑模型和建筑物,但这三部分并非都是我国《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建筑作品”。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第9款规定:“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的作品。”从该规定可以看出,在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中,建筑作品的保护范围只能及于建筑物本身,即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的建筑物实物,并不包括图纸和模型;也不包括建筑材料、技术方案,且只涉及外观,包括线条、装饰、色彩等,而不涉及建筑物的内部特征和装潢。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只有建成的建筑物实物才能被称为“建筑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北京保时捷中心”与“泰赫雅特中心”案(该案被称为“中国建筑作品著作权第一案”)中,涉案的原告建筑和被告的建筑均为已建成的建筑物。因此,本笔者认为,建筑作品是否被侵权之事实基础为有实体建筑构造物体只存在。

二、建筑图纸及建筑效果图著作权侵权分析

即使某一建筑物不侵犯“另一建筑物”的“建筑作品”著作权,但并不能因此完全排除“该建筑”侵权,因为还涉及是否侵犯建筑图及效果图的著作的问题。“建筑图纸不是“建筑作品”只是表明其不能以“建筑作品”作为的依据,但建筑图纸本身仍然可以作为的依据,因为在我国法律中,建筑图纸是与建筑作品并列受保护对象。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第12款规定:“图形作品,是指为施工、生产绘制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以及反映地理现象的作品。”据此规定,建筑图纸可以成为独立的一种作品(保护对象)。就本而言,建筑图纸包括设计图,效果展示图以及各种示意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建筑图纸都可以成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被称为“作品”的建筑图,只有那些具有独创性的和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建筑图才能成为法律所保护的建筑图。要成为受保护的建筑图的基本的要求是:第一,是自己做出来的,而不是抄袭别人的;第二,确实有艺术性的美感;第三,必须是独特的,没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存在。关于独创性,根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陈锦川庭长的理解:独创性是指为作者独立创作,非窃取他人的,且要包含作者的判断。他将该理解进一步运用到“北京保时捷中心”与“泰赫雅特中心”案中,认为,双方当事人对于涉案保时捷建筑系独立完成并无争议,争议的是该建筑是否包含创作者对于该建筑的美学构思或判断。司空见惯的纯粹以实用为目的而建造的“火柴盒式”楼房、根据常规设计建造的楼房、建筑工地中为建筑工人临时搭建的工棚等,因外观简单、形状普通而缺乏独创性不构成建筑作品。本案中,法院综合分析了北京保时捷中心的特征,认定该建筑具有独特的外观和造型,富有美感,具有独创性,属于建筑作品。

三、侵犯建筑作品著作权界定方法分析

(一)分析该建筑作品是否为:独立思想之表达

分析某一建筑作品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保护之范围,我们首先应当分析该建筑作品是否为独立思想表达之结晶,即,该建筑作品的创作不受其他已经、已经公开建筑作品创作之影响。

(二)分析该建筑作品创作源泉是否独立

当某一建筑作品属于著作权法保护之范畴时,分析另一受到法律之保护的建筑作品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建筑作品的著作权,我们应当分析判断该建筑作品的创作源泉是否具有独立性,即,此建筑作品的源泉不同于他建筑作品的创作源泉。

(三)过滤“公有表达”

某些建筑作品中虽然相同但又都是属于公有领域中的内容师应当删除出去,即使这些内容不再是思想本身,而是“思想的表达”。因为公有领域的内容,必须留给大众自由使用,其本身不受著作权法保护,无著作权可言。同时如果属于公有领域的东西也反映了其不具备独创性,因此不能成为受保护的对象。比如,海南凤凰岛、巴萨罗那阿格巴、伦敦市政厅、瑞士再保险公司大楼、台北鹅卵石、河南人寿大厦、重庆茶山等,特别是河南人寿大厦和凤凰岛的外形与涉案造型极为相似。这些表达都是公有领域的资源,任何人均可使用。

在建筑作品侵权案中经常会涉及到功能性设计以及为功能所决定的外观的问题,因此除了过滤掉属于公共领域的“公有表达”以外,还应当过滤掉建筑中因实用性、功能性和技术材料、技术方法而产生的外观表达。受结构力学和使用功能的限制,建筑作品的可创作的空间非常小,法律只保护独特的艺术部分。而“流线型、点状式、尖锥形的建筑”的外观造型具有实用功能,不能成为著作权的客体。

(四)“接触+实质性相似”

即只有有证据证明某建筑作品实际接触了“另一建筑作品”,并且二者在实质上具备了“相似性”,才能谈得上建筑作品纸著作权侵权的问题。

关于“接触”的认定,除了面对面实际到现场接触外,在现代传媒发达的背景下,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其他公共媒体的方式披露图纸内容,一般也可以推定为“接触”。关于“实质性相似”的认定,这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判断,即使法院的审判人员也无法判断,需要建筑领域的专家来判断,司法实践中一般的做法是法院如果无法判断会委托专业机构出具司法鉴定结论,对是否实质相似做出判断。

四、小结

著名建筑论文篇7

市区那些带有尖塔或圆顶的塔式古老建筑物,无论是罗马式、哥德式、巴罗克式,还是文艺复兴式,都完好地保存着,其中以哥德式或巴罗克式数量最多、最为著名,它们大多是教堂。高高低低的塔尖,毗连成一片塔林,因而布拉格有“百塔之城”之称。在阳光照耀下,“百塔”显得金碧辉煌,因而又被称为“金色的布拉格”。

布拉格这个名称来自德语,当地称它为布拉哈,意为“门槛”,其原因是伏尔塔瓦河在这里流经一个暗礁,水流湍急,酷似越过一个门槛。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开始建设城市时,建筑师来到这里勘察,他遇见一个老人,正在锯木做门槛,做得异常认真、仔细,建筑师深受感动,城市建成之后,便命名为布拉格。

布拉格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1000多年前,这里就是捷克王国的政治中心,从公元13世纪成为捷克王朝的第一座王城算起,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从13世纪到15世纪是中欧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依山傍水,古迹众多,国家重点保护的历史文物达2000多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老城区每一条大街小巷,几乎都可以找见13世纪以来的各种形式的建筑物,如始建于1344年的著名圣维特教堂,建于1357年的伏尔塔瓦河上的圣像林立、艺术价值无比的查理大石桥,建于1348年的中欧最古老的高等学府查理大学以及金碧辉煌的布拉格宫和历史悠久的民族剧院等。老城区的一些偏僻宁静的街巷迄今依然保持着中世纪的模样,街道用石块铺成,街灯是古老的煤气灯式,许多房屋带有宗教色彩的壁画。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老城区的许多街道已经显得过于狭窄,只准许汽车和电车单行通过。

老城中心的老城广场已经存在900多年了,是群众集会的场所。广场上的老市政厅,建于1338年,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广场南面有著名的卡罗利努姆宫,它是查理大学最古老的建筑物。卡罗利努姆宫附近有著名的伯利恒教堂。火药门楼,是老城13座城门中的仅存者。广场上有一座建于1410年的钟楼,尽管钟楼的外墙墙皮因年代久远已部分剥落,但它却以精美别致的自鸣钟而闻名于世。

凡是到布拉格的游人,总要前往老城广场观赏这座古老的钟楼,路经钟楼的布拉格市民也常常停下来校对自己的手表。每到整点,钟上的窗门便自动打开,钟声齐鸣,12个圣像如走马灯似地一一在窗口出现,向人们鞠躬。这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自鸣钟,是15世纪中期由一位钳工用锤子、钳子、锉刀等工具建造的,至今走时准确,成为人们观赏的一件珍品。

著名建筑论文篇8

来自波尔多的建筑事务所Atelier d'architecture King Kong的设计师们

用杜邦可丽耐打造了一座古城中的洁白“冰山”,

为古城带来一抹现代质感。

波尔多(Bordeaux)取自法文的“au bord de l'eau”,即“沿水”的意思,位于法国西南部,因与不列颠群岛、德国以及西印度群岛的葡萄酒贸易,18世纪成为了波尔多的黄金期。当时的波尔多被喻为法国的“小巴黎”,现在波尔多市中心的很多古老建筑就是那个时期修建的,当时的统治者、城市设计专家和建筑精英们共同建造并保留了这座杰出的建筑遗产。

但今日的波尔多古城最吸引人之处并非只有这些古老建筑,那些风格与古城气氛“大相径庭”的现代建筑,同样点亮了这座城市。这些现代建筑并没有打破古老文化的文脉,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延续着这座古城的文化历史。位于加伦河左岸的Seeko'o Hotel就是其中的现代建筑代表,以其简洁的外貌,纯净的白色,融进城市,显著却不突兀地占据着古城一隅。

由日本著名建筑师Kazuyo Sejima和Ryue Nishizawa设计的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刮起了白色盒子的建筑风潮,尤其在日本,不论是住宅还是共建,都以简约白色几何造型为荣。虽说Seeko'o Hotel在外观上看起来也很像是白色盒子形式的建筑组合,但这可不是直上直下的盒子,而是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建筑,并且不比周围的建筑高多少,即表现出自己的不同,又照顾到周边环境。来自波波尔多(Bordeaux)取自法文的“au bord de l'eau”,即“沿水”的意思,位于法国西南部,因与不列颠群岛、德国以及西印度群岛的葡萄酒贸易,18世纪成为了波尔多的黄金期。当时的波尔多被喻为法国的“小巴黎”,现在波尔多市中心的很多古老建筑就是那个时期修建的,当时的统治者、城市设计专家和建筑精英们共同建造并保留了这座杰出的建筑遗产。

但今日的波尔多古城最吸引人之处并非只有这些古老建筑,那些风格与古城气氛“大相径庭”的现代建筑,同样点亮了这座城市。这些现代建筑并没有打破古老文化的文脉,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延续着这座古城的文化历史。位于加伦河左岸的Seeko'o Hotel就是其中的现代建筑代表,以其简洁的外貌,纯净的白色,融进城市,显著却不突兀地占据着古城一隅。

由日本著名建筑师Kazuyo Sejima和Ryue Nishizawa设计的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刮起了白色盒子的建筑风潮,尤其在日本,不论是住宅还是共建,都以简约白色几何造型为荣。虽说Seeko'o Hotel在外观上看起来也很像是白色盒子形式的建筑组合,但这可不是直上直下的盒子,而是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建筑,并且不比周围的建筑高多少,即表现出自己的不同,又照顾到周边环境。来自波尔多的建筑事务所Atelier d'architecture King Kong的设计师们为了打造这种洁白纯净的Seeko'o外立面,特别有创意地使用了杜邦可丽耐(DuPont Corian)这种材料,创世界建筑之先例。

在爱斯基摩语中,Seeko'o名为冰山之意,而他们也用杜邦可丽耐打造了一座石头城中的“冰山”。该项目的主持设计师也曾说:“杜邦丰富的材料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也使得我们能够脱离传统材料的限制。”

Seeko'o有种雕塑般的外形观感,但因为整体建筑要融入周边环境,因此它的高度只有5层楼高,虽然整座建筑给人矮胖矮胖的感觉,但建筑师在外立面开启了很多竖直版的窗户,别小看这些窗户,在视觉上,起到了拉伸建筑的作用。而且简洁的几何线条搭配杜邦可丽耐半透明特性,让建筑在不同的光影中不断变化着迷人身影。

建筑外部的不规则形也延伸出内部空间的起伏变化,在内部的设计上,设计师费尽心思扩展空间的视觉感。因为建筑本身并不高,为了有效的利用空间,室内的每层层高也都不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会有空间压迫感。建筑师在房间的顶部加了一面并不是很耀眼的镜子,这样就能在视觉上增加空间的高度,并且不会觉得那面镜子碍眼。房间内的浴室则被一袭棉布帘幕与其他房间分割,简单随性,也可保有使用者的私密性需要。有趣的是,房间内的洗手台也都如同Seeko'o酒店本身的特点,纯净简洁。而酒店一层大厅内的4.5米长接待台同样是由可丽耐做成,内外统一。

在色彩选择上,设计师也有意让室内的色调与建筑特性产生关联。以白色为主色调,辅以沉稳的黑色划分空间,这种颜色的搭配也非常符合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关于亮色,设计师只是选择小笔点缀,用以打破黑白的沉闷。

上一篇:建筑资料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安装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