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翻译范文

时间:2023-10-16 21:54:29

长沙翻译

长沙翻译篇1

《沁园春·长沙》

毛主席〔近现代〕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译文

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

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尽管风浪大得将急驰的行船都阻挡了?

3、赏析

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长沙翻译篇2

关键词:《水浒传》;绰号;创造性叛逆;翻译研究

1 引言

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不仅是文本信息的转换而且使文化之间的转换,是二次创作,赋予原文本新的“生命”,使原文本的“生命”在新的国度、语言、历史、文化背景中延续下去。《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被认为是文学艺苑的一朵奇葩。自《水浒传》第一次被译为英语,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视角对它进行研究和评析,学者的态度是褒贬不一。本文依据译介学中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理论,分析和阐释了两个英译版本绰号的翻译,希望对隐藏在翻译背后的文化信息做更深的探究,最终达到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 创造性叛逆

创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这一术语是1961 年由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 (Robert Escarpit)在其著作《文学社会学》中提出的。埃斯卡皮指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郭沫若说:“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正如大家把文学翻译比做“带着镣铐跳舞”,这意味着文学翻译不仅要着眼于原文本还要做出创造性的革新。

赛珍珠是第一个把《水浒传》译为英语的人,由于赛珍珠把她的一生都奉献在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的事业上,所以她被称为沟通中西文化的“人桥”。 赛珍珠由于她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使她具有把中西文化融合的双重文化意识,所以赛珍珠具有双重文化身份。每一个译者在从事翻译的实践中都有自己所要坚持的原则和自己所信奉的翻译理念。

沙博理是精通汉语的中国籍美国专家,他翻译的百回全译本 《水浒传》( Outlaws of the Marsh) 于 1980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共 3 卷。沙博理的英译本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百回全译本。沙博理的生活经历和他的文化杂合背景使他同样具备了双重文化身份。他架起了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为《水浒传》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翻译,沙博理认为好的翻译应该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他信奉“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在翻译实践中,沙博理对于一些难以达到的对等翻译和等效翻译,采用了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该英雄的特点。

3 从《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翻译看创造性叛逆

1. 玉麒麟 卢俊义

一些习语和典故往往包含传统的文化含义,并总是被作者运用来唤起读者的联想。在《水浒传》里,施耐庵用了许多典故和传说来作为水浒将士的绰号。玉麒麟卢俊义。“麒麟”一词是人们创造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它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尾像牛尾。古人以为仁兽、瑞兽拿它象征好运祥瑞。另外它也用来比喻才能杰出的人。“玉”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如意。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它的意义便成了“声名显赫,威风凛凛,仪表如天神”的员外大人。

赛珍珠的版本:The Jade Chi’ Lin

沙博理的版本:The Jade Unicorn

我们知道 “麒麟”是一种在中国历史中并不存在的吉祥物,它只存在于中国神话和传说中,更别说在西方社会存在,所以要想用对等的英语把它翻译过来是不可能的。 但是,处于对自己的翻译目的的考虑,让读者在读到这个绰号时感觉在读中国的历史英雄人物,所以赛珍珠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将其译为“Chi’ Lin”,接近于音译的“Qi Lin”。

沙博里使用了 Unicorn 这个词,《美国传统词典》对 Unicorn 的解释是:传说中身体似马,头上长一只角的独角兽,象征好和谐和融洽的统治者。虽然 Unicorn 这个词词义和原著中的“麒麟”有些出入,但它还是能够带给读者一丝联想,因为 Unicorn 也是西方传说中的事物。

2.花和尚 鲁智深

赛珍珠的版本:The Tattooed Priest

沙博理的版本:The Tattooed Monk

因鲁智深身上有花绣,他又是出家人,故而得此绰号。赛和沙的译本都用 “tattooed”来传达“花”的意思,都成功地表达了源语信息。但是对于“和尚”二字,赛将“和尚”翻译成了“牧师”,其目的是用译语读者熟悉的文化来方便译语读者理解。但是此译法与原文有很大出入,因为中国和尚和西方牧师有诸多不同,可能会误导译语读者,故赛的译本未能成功传递源语信息和原作者意图。对于沙的译本,译语读者虽在理解上会费些努力,但此译本准确传递了源语信息和原作者的意图,与原意有最大关联,不会造成译语读者误解。

3.笑面虎 朱富

赛珍珠的版本:The Smiling Faced Tiger

沙博理的版本:The Smiling Tiger

朱富总是以微笑示人,但心思缜密,善用计谋,暗耍心机,故得此绰号。两译本的翻译都过于字面化,未能准确表达原意。Smiling tiger会给译语读者造成很大困扰,他们会以为是会笑的老虎,译本未能准确传达源语信息,这样以来,译语读者就不能理解源语信息和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因此,这个绰号还需其他更好的翻译。

4.及时雨 宋江

在中国古代人们靠种植为生,而粮食的收获主要依赖于良好的雨水天气,所以“及时雨”这一称呼说明此人的出现就像雨一样及时。“及时雨”包含着双重含义。首先,宋江为人慷慨,乐于帮助受难的人们,常常都是清囊相助;其次,宋江作为梁山叛军的头领,他是全书最重要的人物。他代表了许多想要招安的兄弟,“及时雨”这一绰号体现出宋江这个人物是为梁山兄弟而活的。

赛珍珠的版本:The Opportune Rain

沙博理的版本:The Timely Rain

宋江遇到有困难的人,总是慷慨解囊,及时出现,出手相救,故而得此绰号。“the Opportune or timely rain”显示了宋江为人宽厚,慷慨仗义,热情豪爽。从关联理论来看,这两个译本都成功地传达了原作者的意图和源语的原意,译语读者能够获得和源语读者相同的信息,故两译本均为成功范例。

4 结语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使译者对原文本产生新的解读,让文本的生命延续下去,在新的背景、时代和国度绽放更加艳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 2003(1).

长沙翻译篇3

金秋之日,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内正播放着纪录短片,“上海翻译成就展”、“东方的普罗米修斯”――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多媒体音乐表演朗诵会,历载二十春秋的上海译协品牌活动“金秋诗会”,英、日、俄、法、德等语种的文学翻译竞赛活动,纪念托尔斯泰逝世百年学术研讨会等各种主题研讨……各种主题活动的精彩瞬间陆续闪现,串联起上海翻译家协会成立25年来的坚实足迹。

这里正隆重举行着上海翻译家协会成立二十五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二十届“金秋诗会”。众多相关领导、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兄弟协会代表、艺术家以及翻译诗歌爱好者近300人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原中国侨联副主席唐闻生,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英磊,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杨益萍,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谭晶华还作了讲话。专程从北京赶来出会的唐闻生女士代表中国译协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评价了上海译界的成就,并希望上海翻译家协会团结广大会员,为上海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会还向出席会议的草婴、夏仲翼两位老会长献上鲜花,向上届译协会长戴炜栋颁发“荣誉会长”证书和感谢状。同时向黄衣青等14位翻译家颁发了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证书,向朱静等10位译协会员授予上海翻译家协会“翻译成就奖”,向陆求实等5位青年会员授予“翻译新人奖”荣誉称号,引起了场内一阵接一阵的掌声。鲁迅曾将翻译工作比喻为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窃得火种,可见翻译工作既崇高又艰辛,在大会上,老、中、青三代翻译工作者济济一堂,共受褒奖,无不显示了上海翻译工作的薪火相传。

庆祝大会之后,精彩纷呈的第二十届“金秋诗会”拉开帷幕。原本喜庆热闹的舞台忽然安静了下来,变换成了一个高雅的“沙龙”,窗外阳光撒在树叶上,一片温暖的金黄,娄际成、陈少泽、俞洛生、刘安古、曹雷、刘广宁、赵静、刘家祯、过传忠等艺术家分坐在沙发上、餐桌前,他们陆续走到台中央,激情演绎上海翻译家协会钱春绮、冯春、吴钧陶、黄杲、张秋红等翻译的17首经典外国诗歌,精美的配乐和着纯美的嗓音,让观众深深陶醉在外国诗人与中国译者共同缔造的极具感染力的艺术时空中。

与此同时,本届大会还向与会者赠送了由上海翻译家协会主编的《译家谈》。本书由上海翻译家协会原会长夏仲翼作序,汇集了六十多位译协会员撰写的译序、译论计35万余字。书籍不止对爱好文学的读者,即使对专业的文学研究人员也有相当的阅读价值。大会还赠送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及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古董商人》,让读者能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感受翻译的魅力。

长沙翻译篇4

他叫沙博理,有着美国血统的他,却持着中国公民的身份证。而且,中美建交仅30多年,他与中国的渊源却长达一个甲子。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中国女子。

爱上中文的洋小子

1915年在纽约布鲁克林出生的沙博理是在圣约翰法学院完成大学学业的。由于参加过太平洋战争,被美军公费送往耶鲁大学学中文。在耶鲁大学,他认识了很多中国同学,后来熟了,他们就跟沙博理开玩笑说:“你学的那个中文到底是普通话还是广东话?”

纽约的华侨虽多,但他们说的都是广东话。所以,沙博理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对中国龙深感兴趣的他,为了更好地学好中文,特别想去中国看看。正好军方发下来500块美金的退伍军费,他就拿去买票了。

1947年的时候还没有客机,只能坐船,买不起大客船的票,沙博理就花了300美金坐上一个小货船,经过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终于从纽约到了上海。

沙博理在耶鲁大学还有一个演喜剧的中国同学,他们很要好。他的这个名字就是那同学给起的,意思是“博学明理”。来上海时,对方跟他说自己有个朋友,叫凤子,能教他中文。

于是,在一幢破败的五层公寓楼“万岁楼”的顶层,一个三十来岁非常漂亮的女人为沙博理开了门。她穿着一身简单的旗袍,高跟鞋,薄施脂粉。她就是凤子。

在沙博理眼里,凤子不是特别漂亮,但她表情很有神,感情很热烈,让他很喜欢。

最开始,沙博理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只希望她帮助自己学中国话,学得地道一点。凤子也希望他教她学英文。后来,他们就约定一个星期二四六或者一三五,沙博理隔一天到凤子那里,她教他一个小时的中文,他教她一个小时的英文。

凤子本名封子,当时的她是封建时代的叛逆者。复旦大学毕业后她成了一名职业演员和新闻记者。但她和一个年轻的教授离了婚,因为教授期望她做一个家庭主妇,但凤子“绝不当中国的娜拉”。于是,作为中国最早主演《雷雨》、《日出》的演员,在戏剧界享有盛名的她自日本侵华之后,转移到大后方,从事新闻报道。抗战胜利后,她又回上海主持进步杂志《人世间》。1947年,她已经在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了。

慢慢地,随着交往的增多,沙博理感觉到了凤子的特别:在她身上找不到半点东方人“高深莫测”的影子。她活泼,富于表情。高兴时像个孩子似的高声大笑,生气时眼睛里冒出火焰。时间长了,他们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的爱好。他们一块儿上剧院,看现代中国话剧和古老的中国戏曲。凤子向他解释其中的情节,而且指出它们的思想、主题、习俗、文化背景。沙博理也向她分析她所看到的美国影片和翻译小说的意义。

当时的旧上海,通货膨胀相当厉害,交通主要是黄包车,沙博理在美国从来没有见过。一次,他和凤子坐上这种车后,感觉哪儿都不对劲,于是赶快下来,和车夫一起,一左一右地拉着凤子跑。他不忍心。他的举动弄得车夫目瞪口呆。

最初,沙博理来中国是想进一步学习中文,学习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的。到上海不久,凤子笑他说:“你要学这个,就不应该到上海来,而应该到北平(北京)。”可是,沙博理口袋里的钱已经快没了,怎么办呢?凤子就劝他:“你原来是学律师的,应该赶紧去找一个律师工作。”

采纳了凤子的意见,沙博理果然找到了一个律师事务所。这样,他吃饭的问题就解决了。慢慢地,他自己开了一个小律师事务所,买了一辆汽车。

更让沙博理吃惊的是,凤子竟然毫不避讳地告诉他,自己是地下党。沙博理很佩服她,尊敬她。因为他认为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的高压政策下从事这么危险的工作,很了不起。

经过凤子的介绍,沙博理认识了几位搞地下工作的人。他还以他律师的身份做掩护,使地下党避开了当时特务监视的目光。

因为有了这个外国人的身份,不能够随便来查他的房子。更好的掩护是,沙博理的律师办公室在高楼大厦里,相当讲究,好像很有派头的样子。下班以后,从解放区出来的一些人,跟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的人,不时在那儿开会碰头。

爱上中国凤

虽然前景并不明朗,沙博理还是决定向凤子求婚。在他眼里,凤子勇敢、热情、坚强,他钦佩她,并慢慢爱上了她。而他自己,喜欢中国的文化,愿意留在中国。

在凤子看来,沙博理谦虚、有礼,对中国有真正的感情。虽然是老外,出去并没有人围观。没有太迟疑,凤子答应了他。

两个人原本是想低调结婚的,但是文艺界的朋友冯亦代调皮,开玩笑“害”了他们。冯亦代为了50块美金的奖金,把这个消息卖给报纸刊登了。结果朋友们就都来问他们了,要求他们“交代”婚礼具体的时间、地点。

1948年5月16日,两人结婚了。婚后,小两口虽然很恩爱,但怎么也改变不了因不同的国情和社情造成的隔阂,这对中美合璧的夫妇,彼此的感情一次次面对不同国度冲突的考验。

1950年,沙博理与凤子的女儿出生。沙博理为她取名为“亚美”,意思是“亚洲”与“美洲”的结合。另外,沙博理稍稍掩盖了他的得意:他不敢宣称女儿是最漂亮的,而是“亚”美。

可就在这一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与美国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成千上万的志愿军战士在战斗中牺牲。凤子热血沸腾,跟一个慰问团一起去了战场。同行的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在美军的空袭中牺牲,凤子也差点丢命,多亏一小个子战士猛地把她推倒在地上,压在她身上保护她。

对美国的仇恨使凤子对沙博理产生了隔膜。从朝鲜回来后,凤子埋头于写文章,作演讲,宣传志愿军的顽强精神,将沙博理冷落一边。

沙博理当然很不快乐,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反美的情绪很高,他心里肯定不是个滋味。可凤子也饱受内心的煎熬,她恨美帝国主义,但她自己的丈夫却又偏偏是个美国人!

两人的感情陷入了危机。

其实,凤子也知道,沙博理一直是一个坚持和平的人,他曾参加过一系列伸张正义的活动。但她就是说服不了自己。无奈中,凤子将自己的苦恼告诉了上级组织,组织以“美国政府与美国人民是有区别的”慢慢地说服她。沙博理对她的爱也终于使她平息了苦恼,家庭重归平静。

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亚美的少年时期,中国与美国关系僵硬。亚美虽然改变不了自己父亲的身份,还是以某种方式表示了与国家的一致:她一直不肯说英语。

这让沙博理很孤立,也很凄然。他觉得自己似乎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日日以北京二锅头买醉。

直到很多年后,当亚美已是北京某著名医院的医生时,她很后悔当年的执拗,终于开口:“Dear father!(亲爱的爸爸!)”沙博理抱着亚美喜极而泣。

1963年,沙博理做了历史性的抉择,正式申请加入中国籍。在国务院总理的批准下,他如愿以偿,成为中国公民。

恰巧这个时候,沙博理突然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焦急的母亲放心不下留在中国的儿子,在丈夫走后的一个月,怎么着也要来中国看看儿子才放心。沙博理对已经七十多岁的母亲长途跋涉来中国很不放心,一再在电话里说自己的工作、生活都不错。可她就是半信半疑。

1963年的冬天,母亲先取道日本,再转到香港,然后到深圳。沙博理和凤子去深圳接站。

这一天,深圳罗湖桥上,母亲站在那头,沙博理站在这头,两人泪流满面。这个场面他至今都记得。母亲一来,他的朋友们都热情得不得了,请她吃饭,陪她聊天,组织上还安排沙博理带她出去旅行,苏州、杭州都去了。看到儿子在中国生活得确实不错,母亲这才真的放下心来,也就不再坚持要他回美国了。

可是沙博理回美国探亲就不那么容易了。

按照中国的法律,拥有中国护照的沙博理去美国探亲是一点限制都没有的,什么时候去美国都可以。可令他犹豫的是,他害怕自己回不来,更怕从此以后见不到凤子。因为当时美国国内还有些势力在反华,他怕对方找借口说他是中国派来的特务扣住他。

直到有一天,沙博理单位一个同事看报纸,说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已经入了美国国籍,并回国来看他老母亲。同事就跟沙博理说,你看人家入了美国国籍的能回来看自己的老母亲,你入了中国国籍的怎么就不能回美国去看你的老母亲?沙博理一想,这话有道理啊。那个时候中美还没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但政治空气明显好转了。

几经辗转,沙博理和凤子终于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土,他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以“中国人”身份访美的人。

爱上中国龙

从美国回来后,沙博理的一个朋友写了一本书叫《新儿女英雄传》。作者说这个语言比较简单,让沙博理试着翻译。正好有一天,有个领导来看凤子,发现沙博理在翻译这个,第二天就通知沙博理去对外文化联络局工作。

此后的几年,可以说是沙博理和凤子最安定幸福的几年。俩人夫唱妇随,形影不离。

《新儿女英雄传》全书译完后,沙博理把翻译的书拿到美国去,被纽约正式出版社所接受,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本书,是一个相当大的突破。那个时候,美国并不愿意将红色中国的出版物引过去。

从那以后,沙博理的翻译劲头儿就一发不可收。最初主要是“革命文学”:《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后来他也翻译“五四”时候的作品。这一兴趣促使他后来进入外文局,成为一名文学翻译家。他翻译了中国作家的许多名著名篇,包括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及其他故事》,巴金的《家》,茅盾的《春蚕》。

也正是因为沙博理的特殊性,一些导演请他在电影中客串角色。上世纪60年代,他在电影《停战以后》中扮演了“司徒雷登”式的人物。1976年在电影《长空雄鹰》中,他扮演在朝鲜的美国空军司令。甚至,他还在电影《西安事变》中扮演的美国顾问。

1969年,组织上问他愿不愿意翻译《水浒传》,沙博理当然很高兴了,抱着好几个版本的《水浒传》回家了。

第一次接触长篇古文小说,沙博理有些困惑,这是古代的一个社会,他们穿什么衣服,拿什么兵器,他都一头雾水。

就在沙博理老虎吃天般不知如何下手的时候,凤子把贤内助这个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凤子文言文功底比较好,对中国的文化又有很深的研究,所以很多问题都可以问她。不仅是词儿,而且人的思想感情,她也能给沙博理解释清楚。

可是,好景不长,这难得的平静生活就被完全打乱了。

接连而来的中国政治运动使沙博理对中国的文化进行更深层的思考。朋友赵树理被迫害致死,老舍在北京投河自尽,凤子也受到巨大冲击。

这年秋天,身为文艺界骨干的凤子,因为她的上海背景而成了重点打击的对象,被隔离写了10个月的“交代材料”后,又作为严格监管对象被下放到河北农村的“五七干校”劳动。

别人管得都不太严,周六周日还可以回家,但凤子不行。这么一来,差不多8年,他们都很少见面。她回不了家,沙博理想去看她,可同事又都劝他别去,说那些家伙都“左”得一塌糊涂,你一个美国人跑去干校看她,那些人就更要乱说了。沙博理想不通,他胡子翘得老高地跑到造反派那里提出抗议。可是,再抗议又有什么用?红卫兵们几下就把他推了出去,急得他干跺脚也没辙。

无奈,沙博理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翻译事业中,一边继续翻译他的《水浒传》,一边和女儿相依为命。

一百回的《水浒传》,由沙博理译成了既信且达又雅的英文。这本译著在上世纪70年代初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与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旧译本相比,沙博理的译本赢得了很多赞誉。

有意思的是,因为《水浒传》的英文翻译是很光荣的,各当权派都愿意往自己脸上贴金,都说是在自己领导下翻译的《水浒传》,所以他们都没有批斗沙博理。因此,沙博理笑谈“是宋江救了我”。

因为沙博理没有挨斗,老婆在干校他都不去看,所以相当长的时间里圈内人对他略有微词。也许,和时代的动荡不安交织在一起的各类情感复杂得难以言明,只有等到风平浪静之后,才能淡泊回首。

1995年12月23日,沙博理所在的工作单位外文出版局为庆祝他80岁生日举行了午餐会,他特别赞颂了他的亲密爱人。“我最感谢的那个人,”他说,“凤子在我的文学翻译中,在我的写作中,在我的国际活动中,都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她使我加深了对中国人民的爱和对中国文化的欣赏。我深深地感激她。”

这一天,沙博理在床头柜里发现了妻子写于1993年10月的作品《迎接金婚――八十自述》。在文章中,她说:“我们爱过,怨过,只有今天似乎才有所相知,才相互了解彼此的为人、脾性、喜怒哀乐。漫长的岁月,战争、‘运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人的性情有时几乎被扭曲了。直到今天,我们似乎才发现彼此的长处和弱点。……相依相伴几十年,风风雨雨过来了,互望两鬓白发,喜悦的笑容爬上了满脸的皱纹。”

1996年,凤子病逝于北京。熟悉她的人从各地发来电报表示吊唁,人们盛赞她对中国抱有的信心,对不公正现象的仗义执言,对他人的关心以及对名利的淡泊。沙博理深深感慨,凤子不只是他的妻子,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流淌在中国和他之间的一条不断的溪流,其间流淌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社会的精髓。

此后,沙博理更加勤奋写书、译书。《我选择了中国》这部自传,向国际人士介绍了一个沙博理眼中的崭新而真实的中国。然后,在他90多岁的时候,他把中国的一位世纪伟人推向了世界――受邓小平女儿邓榕的委托,把《我的父亲邓小平》翻译成英文。

如今,沙博理与女儿依然住在北京的一条老胡同里。凤子曾在她的《人间海市》(凤子的散文集,她辞世后经沙博理整理出版)中描述过他们的小院:“我们居住在一所老旧的民房里,有一方小院。我们有相同的爱好――养花。……每逢仲春时节,第一茬月季出了芽,绽开了花,我们轮番到院里的花丛中观赏。”凤子已经远行,沙博理还住在这里。女婿在上海办公司,外孙女在美国上大学。他每天早上都要打开电脑,上网看看有没有外孙女的电子邮件。偶尔得空,他也会静坐下来,凝望墙上凤子的遗照。

长沙翻译篇5

一、引言

20世纪文学翻译研究进行了第二次历史性的转变——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我们意识到文学翻译不应该局限于从语言学的层面去研究,而是从更深层次的文化研究着手。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文学翻译从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提升到跨文化交际的活动。

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介学不断地发展,理论不断丰富。法国文学社会学家罗伯特·艾斯卡皮提出了“创造性叛逆”理论,之后这一理论被借鉴到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并且成为译介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文学翻译是二次创作,赋予了文本新的生命,而且可以使文本的生命在新的语言、国家、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得以延续。翻译就是创作,创作的结果就是对原文本的叛逆,不管这种叛逆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文学艺苑的一朵奇葩。自《水浒传》第一次被译为英语,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视角对它进行研究和评析,学者的态度是褒贬不一。

本文依据译介学中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理论,分析和阐释了两个英译版本绰号的翻译,希望对隐藏在翻译背后的文化信息做更深的探究,最终达到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同时,对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作更进一步的研究,也希望学者从文化的视角,对绰号的英译研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 “创造性叛逆”

有人把文学翻译比做“带着镣铐跳舞”,这意味着文学翻译不仅要着眼于原文本还要做出创造性的革新。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基本特征就是把原作引入到无法预料的接受语境中,改变作者赋予原文本的文本内容和形式。

艾斯卡皮提出了“创造性叛逆”。他说:“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本文由收集整理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和叛逆性是根本无法分割开来的,他们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创造和叛逆的主体是译者。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很多具体的体现,如个性化翻译、误译与漏译、节译与编译、转译与改编,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有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和无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

三、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体现

作为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不但对中国文学而且对世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已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和传播。赛珍珠和沙博理的英译本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赛珍珠是第一个把《水浒传》译为英语的人,由于赛珍珠把她的一生都奉献在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的事业上,所以她被称为沟通中西文化的“人桥”。赛珍珠由于她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使她具有把中西文化融合的双重文化意识,所以赛珍珠具有双重文化身份。

每一个译者在从事翻译的实践中都有自己所要坚持的原则和自己所信奉的翻译理念。赛珍珠在她的英译《水浒传》的引言中提到了她翻译此书的初衷:“我觉得中文的语言风格与该书的题材极为相称,因此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己所能使译本逼似原著,因为我希望不懂中文的读者至少能产生一种幻觉,即他们感到自己是在读原本。”谈到翻译策略时,她说:“我尽可能做到直译……保留原作的内容及写作风格。”

在翻译人物绰号时,赛珍珠发挥了“创造性叛逆”,试图给英语读者在读原著人物的错觉,让他们在阅读的时候感觉人物就在他们面前一样,所以赛珍珠采用了个性化翻译、有意误译、删减、增加、替代和释译等方法,把人物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赛珍珠把卢俊义的绰号“玉麒麟”译为“the jade ch’i lin”。我们知道 “麒麟”是一种在中国历史中并不存在的吉祥物,它只存在于中国神话和传说中,更别说在西方社会存在,所以要想用对等的英语把它翻译过来是不可能的。但是,处于对自己的翻译目的的考虑,让读者在读到这个绰号时感觉在读中国的历史英雄人物,所以赛珍珠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性,将其译为“ch’i lin”,接近于音译的“qi lin”。

赛珍珠的翻译原则是“依其义不用饰”,就是为了让读者源语文化的精髓而坚持忠实的翻译原则。如郭胜的绰号是“赛仁贵”,赛珍珠为了让英语读者感受到郭胜是一位善使方天戟的英雄, 把其绰号译为“he who is like jen kuei of old”。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来说,这一译法忠实地再现了人物的特长。因为他们对于“薛仁贵”这个历史人物不了解,就更谈不上了解郭胜这个英雄人物了。

沙博理是精通汉语的中国籍美国专家,他翻译的百回全译本《水浒传》( outlaws of the marsh) 于1980 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共3 卷。沙博理的英译本是迄今为止唯一的百回全译本。沙博理的生活经历和他的文化杂合背景使他同样具备了双重文化身份。他架起了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之间交流的桥梁, 为《水浒传》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翻译,沙博理认为好的翻译应该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他信奉“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在翻译实践中,沙博理对于一些难以达到的对等翻译和等效翻译,采用了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该英雄的特点。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主要表现在归化和异化两方面。此外,误译、节译、编译和转译也可以归属于创造性叛逆。节译、编译和改译通常是为了特殊需求而相应产生的翻译手法,如迎合读者、方便传播或鉴于政治、道德等因素的考虑,是有意识的创造性叛逆。不得不承认,它们在传播外国文学作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沙博理把吴用的绰号“智多星”误译为“the wizard”。在中国文化中“智多星”指的是足智多谋得像天上的神仙,知前晓后,看透世上芸芸众生的智者。吴用为山寨的掌管机密军师,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所以人称“智多星”。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wizard”有两个意思:一是“male witch(esp in fairy stories);magician 男巫(尤指童话中的);魔术师。二是“person with extraordinary abilities; genius 有非凡才能的人;天才”。这两个中的任何一个解释都无法涵盖“智多星”所蕴含的意思,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误译的可能性,让读者更多地把吴用误认为西方魔幻世界的男巫师。这种误译并不是有意造成的,而是译者对这一方面的文化了解不深而造成的。

沙博理在翻译绰号时另一处明显的误译,就是把宣藏的绰号“丑郡马”译为“the ugly son-in-law”。 宣赞生的面如锅底,鼻孔朝天,卷发赤须,彪形八尺,使口钢刀,武功出众。因对连珠箭赢了番将,郡王爱他武艺,招为郡马,因其丑陋,人呼为“丑郡马”。所以此处的“郡马”一词被译为“son-in-law”,完全属于误译。郡马乃是郡主的丈夫。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宗室女封郡主者,谓其夫为郡马。”《水浒传》第九十九回:“郡主郡马,屡次斩获,兵威大振,兵马直抵昭德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这苏州抚台姓叶,号叫伯芬,本是赫赫侯门的一位郡马。”在西方是没有这样对等的称呼的,而只把宣赞身为人婿的这一点传达给了西方读者,没有让读者感受到当时朝代朝政的不济,使得皇亲国戚都上了梁山落草为寇的社会现实。

长沙翻译篇6

摘要 系统功能语法自诞生之日,就因其强大的解释功能而产生了极大影响。系统功能语法也被应用到语言教学、二语习得等各个方面,在翻译领域也有一些涉及。本文运用语篇元功能下的主位结构理论对《水浒传》3个译本进行主位结构对比分析,以期来探讨主位选择的不同给译文带来的影响,考察系统功能语法在翻译理论中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法 主/述位结构 水浒传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主位、述位理论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理论之一。国内外翻译界部分学者将其应用到翻译研究中。如Hatim&Mason(1992), Roger T.Bell(1991/2001),Mona Baker(1992)等都探讨了主位结构理论对于翻译的指导作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黄国文(2006)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3个元功能对中国古诗的翻译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语言是系统化的社会的产物,具有客观性。因此,对语言和译文以及翻译的过程都可以进行客观描述,尤其是发展历史较为悠久、成果较为丰富的语言学理论可以应用在翻译理论中。系统功能语法以其强大的解释力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它对语言功能的客观描述应该对翻译的整个过程具有指导作用。

二 理论综述

韩礼德(1994)提出了人类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即人类语言描述、构建外部世界的功能;人际功能,即语言促进人类交往的功能;语篇功能则是使语言构成语篇的功能,是指语篇的意义潜势的具体实现。主位功能是语篇元功能下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主位指语言的起点,是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所关系的成分。在英语中被选为主位的就是位于句子首位的部分,其余部分则被视为是述位。主位又可以分为标记性主位和非标记性主位,非标记性主位是指传统语法中的主语充当主位,而这种主位也是人们最常选择的主位。而标记性主位则选择了主语以外的成分做主位。主位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首先,人们对于主位的选择并非任意的,而是有目的性、有动因的。因此,主位的选择对于小句的意义、语篇的意义有着重大影响。主位不同,所传达的意义也就不同,达到的语言效果也自然不同。其次,主位结构也是达到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连贯的语篇可以通过各种衔接机制、篇章结构来达成。而主位的选择、主位推进方式也是达成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手段。

主位的这两大功能对于翻译有着重大意义。Roger Bell(1991/2001)认为,在源语文本向目标语文本的转化过程中,涉及到将源语文本分析成普遍的语义表征。翻译过程中的语义分析也就必然对翻译的整个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原文主位的选择可以帮助译者分析原作者的语言意图,可以分析其主位选择其后语义的细微差别,这样译者才会在翻译过程中考虑这些差别,并将原作者的意义如实地表现出来。

笔者在此将对《水浒传》的3个译本进行分析来看原文和译文的主位结构不同会对译文带来哪方面的影响?原文和译文的主位机构不同是否会影响到译文的连贯性?并通过此分析来考察主位结构分析在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

三 对研究文本的说明

笔者选用的研究文本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水浒传》。之所以选其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瑰宝,它是一部描写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以章回体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北宋统治时期的黑暗社会现实。小说的主要语言特点是简洁、明快、洗炼,描述生动、形象而且具体入微,使人读过之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其次,对于这样一部历史巨作,其翻译研究却很少有人涉及。20年来中国期刊网关于《水浒传》的英译研究的论文共有19篇,其内容大多是涉及书名的翻译、地名的翻译、绰号的翻译等问题。与之相比,另一部巨著《红楼梦》的英译研究却是如火如荼,研究论文数量大大超过了《水浒传》的研究论文数量,其研究涉及面也更广。笔者希望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语篇层面的分析,而不再单单停留在对于孤立的字词的纠错层次,希望对于《水浒传》的翻译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然而限于篇幅,作者无法对整部小说进行全盘的主位结构分析,而抽取了其中的47回做为文本研究对象。此回大意如下:杨雄与石秀离开祝家庄后巧遇杜兴,杜兴介绍了祝家庄、扈家庄和李家庄结盟共抗梁山的情况,并向两位介绍了自己所跟从的李家庄庄主李应。李应修书去取时迁,无奈两次都被祝家三兄弟撕毁书信,并遭其辱骂。李应前去和祝彪交锋,却被祝彪射中肩膀。杨雄、石秀去梁山泊搬救兵。宋江带兵杀到祝家庄前,派石秀和杨林乔装探路,无奈杨林因不知其路的奥秘而被活捉。石秀则靠着钟离老人的指示探到了在祝家庄如何走才是活路。宋江在庄外不见两人出来,心急救人,杀向祝家庄,却不幸中计被围。

译本选用赛珍珠1933年版All Men are Brothers(以下简称赛译),Sidney Shapiro1980年版Outlaws of the Marsh(以下简称沙译)和J.H.Jackson 1963年版Water Margin(以下简称杰译)进行主位结构分析。

四 《水浒传》原文本和3个译文的主位结构分析对比及对译文影响

笔者将47回中原文和译文的主位全部列出后,发现原文和译文主位结构的一个共同特征:大部分都以人、人物语言做主位。原作的主位总数为232个,赛译、沙译及杰译分别为257、312及165个,原作中以人做主位的数量为95例,赛译、沙译及杰译分别为164、141及47例。原作以投射部分做主语的为77例,赛译、沙译及杰译分别为63、4及6例。以被投射部分做主语的原作为0,赛译、沙译及杰译分别为0、94及32例。

原作和译作之所以会一致地选择大部分以人、人物语言做主位,是因为《水浒传》的重大成就主要就体现在这些人的重大艺术突破。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约有800多个,社会中各个阶级和基层的人物几乎都囊括了进去,而且各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小说中一百单八将更是其描述的重点,其刻画入木三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特征,而语言也是作者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因此,将人物和人物语言作为主位是不足为怪的。

3部译作主位选择的主要差别,体现在是以投射部分做主位还是以被投射部分做主位这一方面。原文主要以投射部分作为主位,在这点上,赛译与之吻合,而沙译和杰译都是以被投射部分做主位。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原作者为何全部采用投射部分做主位?笔者认为这是文化语境制约的结果。所谓“文化语境”是指人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制约着语篇的语类结构。章回体小说便是文化语境作用下的产物。章回小说是由宋元话本胎孕而成,由诉诸听觉的说话伎艺转化为诉诸视觉的书面文学的定型化产物。早期的话本实际上是一种说话伎艺向书面文学过渡的“准文学形式”,而章回小说的产生则标志着这一过渡的最终完成,也即使诉诸听觉的说话伎艺定型为一种诉诸视觉的新的文学形式。笔者认为,原文中以投射部分做主位,是章回体小说这种语篇体裁的重要表现形式,表现了当时的一种文学特色。因此译者有责任把这一时期的语篇特色表现出来。因此,赛译在主位结构选择中都选择了投射部分做主位和原文保持一致,这样其译文也就在语篇体裁方面和译文最为接近,这也是译文的一个特色。沙译大部分都是以被投射部分做主位,省去了投射部分,这样的表达更符合实际的语言交流习惯,使译文较为流畅,但是这不符合原文的语篇体裁,不利于目的语读者去了解章回体这一语言形式。杰译也同样未能体现章回体的语言特色。以上是笔者在主位数量上所做的对比,可以看出译文中主位结构的选择会影响到译文语篇体裁的表现。

除了对原作及译作进行定量分析外,笔者还对主位选择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定性分析。由分析可以看出,在主位选择的内容方面,和原作最为吻合的是赛译和沙译,虽然沙译大部分都省略了投射部分,未能体现原文语篇体裁,但译作基本都是以人物语言作为主位,这样就和赛译及原文一样,突出了说话人和话语的地位,这点和原作的写作风格和特色相同。但杰译却采用了完全和原文不同的主位结构,几乎没有一处是对应的。原文中大量使用的直接言语行为,在译文中荡然无存。这样对译文的质量有何影响呢?我们都知道,原作之所以伟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而人的性情、气质、形状又绝大部分体现在其语言之中。赛译和沙译都在人物的语言方面下大功夫,没有漏掉任何一个言语行为。而杰译却将大部分的直接引语变成了间接引语,剥夺了人物形象应有的话语权,使本来生动的人物语言变成了第三者的平铺直叙,对于人物刻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其译作堵住了人物的声口,也就无法深刻体现人物性格了。

再者,杰译在采用第三者叙述时还省略了多处的内容。如杨雄在说明他们如何和祝家结下仇时,原作者用了直接引语,而且占了很大篇幅,语言生动有趣,便于读者了解情节的展开。而杰译却只用一句“He then told about all the trouble at the inn and how Shih Chien had been captured.”匆匆带过。这样的省略或者说改写在译文中还有多处。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原文简洁、明快、洗炼的语言特色之下,译文的主位竟然比原文少了67处。这样既影响了人物刻画,又不利于读者了解故事的展开。其译文的美和忠实也就无从说起。

在主位的推进方面,译文和原文都采用了黄衍在1985年总结出来的7种主位推进模式中的第6种派生型。虽然杰译主位结构并没有和原文吻合,但是译文也大部分以人物做主位,文中大量使用指示词,译文也算是连贯的。如Mona Baker在其书中所说,主位结构的不一致也可以使译文达成连贯。

五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水浒传》的个案研究中,主位结构给译文主要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首先,主位结构的选择影响了语篇体裁的体现,影响了译者对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作品的特点体现。在前述3部译作中,赛译采用了主位结构和原作一致的做法,最出色地体现了章回体的特色,而沙译和杰译在此方面稍逊一筹。其次,主位结构的选择对译文的质量也会产生影响。赛译和沙译都和原文保持了主位的基本一致,虽然在部分还是被投射部分做主位方面有差异,但是两者都突出了人物语言的话语行为,赋予了人物不同的语言特色,使译文生动活泼。而杰译采用了不同于原作的主位结构,将动态的人物和人物语言变成了静态的平铺直叙式描写,损害了原文的语言特色,使译文大大失色。且杰译中大篇幅的略译和删译也是翻译所不能容忍的。杰译在形式上的不对等,导致其在内容和写作风格、写作特色方面都有损失。笔者认为主位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译文的评价方式,也可以用在翻译过程中帮助译者来分析作者意图,从而准确表达原文意义。因此,主位结构理论应用在翻译中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参考文献:

[1] Baker,M.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1992.

[2] Bell,R.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 London:Longma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1/2001.

[3] 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Arnold,1994.

[4] Hatim,B.& Mason I.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 London:Longma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5] 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6.

[6] 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7] 石磷:《章回小说通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8] 盛沛林:《品水浒》,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

[9] 王东风、章于炎:《英汉语序的比较与翻译》,李瑞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 许燕:《二十年来的〈水浒传〉英译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

[11] 张怡:《〈水浒传〉三种译本之比较鉴赏》,崔永禄主编:《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长沙翻译篇7

关键词:文化;名字;《水浒传》;翻译;赛珍珠;沙博里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96-02

随着世界上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快速发展,文化转移吸引着翻译界越来越多的注意。文化与语言密切相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正如前苏联语言学家朱利・洛特们(Juri Lotman)曾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也就是说,语言或文化不能独立存在。

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中含有大量的中国文化。张德鑫曾经说过: 《水浒传》是中国人生活的百科全书。(张德鑫,1995:353)沙博里也曾说过此部小说重要,不仅由于它是文学界的杰出代表作,而且因为它形象地带给读者封建社会儒家的思想、态度和一些标准,而这些又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很大的一部分,是当今了解中国理想的指南。(沙博里,1997:222)

当译者在讨论两种语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讨论两种文化。(王佐良,2003:3)这就需要译者不仅要有足够的语言知识,也要熟知两国文化。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郭建中,2000:1)然而,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对于译者来说总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当然,翻译《水浒传》 这样包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作品也不例外。

一、中国名字暗含的文化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然而名字的特点却因国而异。中国人的名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姓在前,名在后。通常,人们根据美好的意义,积极的性格,甜美的声音的原则取名。人们通常在名字上寄予社会希望,价值标准和艺术追求。下面的例子暗示着姓名独特的文化。

《水浒传》里人物众多,作者选择名字也很有技巧。许多名字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例如:秦明(明智的),索超 (超群拔类),周通(博闻多识),史勇(勇敢的),朱武(英勇的),蒋敬 (受尊敬的),李忠(忠诚), 蔡福 (福如东海),张顺 (一帆风顺),孟康 (健康),杜兴(兴旺),杨雄(雄健),郭盛(繁荣兴旺的, 精力充沛的),王英(英才卓跞)。(刘燕春,2007:86)

《水浒传》中有限的女性名字通常是植物和花的名字来表达女性的美丽,温柔和纯真。如潘金莲,玉娇枝,翠莲,玉兰,李瑞兰。也有一些名字能够看出在家的排行,这些人通常处于社会底层。如阮小二,陈三郎,赵四郎,刘一。(刘燕春,2007:86)二、绰号的翻译

《水浒传》中有一百单八将,作者赋予每一将领不同的绰号,这些绰号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特点,形象、惟妙惟肖的绰号对于读者更好的了解《水浒传》是非常重要的,现对赛珍珠、沙博里两个英译本中绰号的翻译进行比较与分析。

1.绰号的内容归纳了人物的某种品性、志向或遭际。(沈伯俊,1994:511)

(1)“霹雳火”秦明(Shi Nai’an & Luo Guanzhong, 1992:628)

Pearl Buck: The Fire In the Thuder Clap (Buck, 1933:1267)

Sidney Shapiro: The Thunderbolt (Shapiro, 1993; 1500)

霹雳火,霹雳是疾雷声。杜甫《热》:“雷霆空霹雳,云雨竟虚无。”霹雳火即雷火或电火。第三十四回:“因他性格急躁,声若雷霆,以此人都呼他做霹雳火秦明。”(沈伯俊,1994:513)秦明被赋予这个名字是由于他具有鲁莽的性格和雷鸣般的声音。赛珍珠采用直译的方法,对原文固定词语“强行”拆解,另读者感到陌生甚至有些怪异,没能把原文信息传达给目标读者。相比之下,沙博里抓住了原语信息的精髓。

(2)“黑旋风”李逵(Shi Nai’an & Luo Guanzhong, 1992:628)

Pearl Buck: The Black Whirlwind. (Buck, 1933:1267)

Sidney Shapiro: The Black Whirlwind.(Shapiro, 1993; 1145)

李逵长得很黑,第三十八回写他“不搽煤墨浑身黑”。他力大如牛,打起仗来天不怕地不怕,一直冲向前,好像“撼地摇天黑旋风”。(沈伯俊,1994:513)

“黑”指李逵黝黑的肤色,“旋风”指李逵行动像风一样迅速。赛珍珠和沙博里译法相同,都成功地表达了英雄的特点。

(3)“铁扇子”宋清(Shi Nai’an & Luo Guanzhong, 1992:629)

Pearl Buck: The Iron Fan (Buck, 1933:1270)

Sidney Shapiro: The Iron Fan (Sidney Shapiro, 1993; 1502)

这个绰号也难于索解。有人认为,扇子本为轻巧之物,今以铁为之,说明他是废物。但“铁扇子”三字并不包含贬意。大约在宋代扇子不仅能够取凉,而且是表示身份之物。地主豪绅“腰间斜插名人扇”(第六十一回)以表示自己的闲适。宋江在郓城县做押司,宋清和宋太公“在村中务农”,管理田产。宋江平时手不离扇,好像拿把铁扇子一样,是闲适之意,才得这个绰号。(沈伯俊,1994:514)

两位译者在准确地描述了宋清的形象的同时都成功地保留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4)“急先锋” 索超(Shi Nai’an & Luo Guanzhong, 1992:628)

Pearl Buck: The Swift Vanguard (Buck, 1933:1267)

Sidney Shapiro: The Urgent Vanguard (Sidney Shapiro, 1993; 1500)

先锋是古代作战时在前头突击冲敌的部队或将领。(沈伯俊,1994:513) “vanguard” means leading part of an advancing army or fleet.(先头部队;先头舰队;前锋;先锋)(A.S.Hornby,1997:1680)从上下文来看,赛珍珠、沙博里都准确地传达了源语信息。“swift” refers to ①quick or rapid; prompt(快的、迅速的、敏捷的) ②(often in compounds常用以构成复合词) that can move fast (能快速移动的)(A.S.Hornby,1997:1546). “urgent”means ① needing immediate attention, action or decision. ② showing that sth. is urgent; persistent in one’s demands.(需立即注意、行动或决定的) (A.S.Hornby,1997:1674) 。“索超”为是他性急,撮盐入火,为国家面上只要争气,当先厮杀,以此人都叫他做‘急先锋’。”(第十三回)(沈伯俊,1994:513)赛珍珠和沙博里都是从表层上进行翻译,从“急”所表达的意思来看似改译为“impatient”.

2.绰号显示出人物高超的本领、武艺或技艺。(沈伯俊,1994:516)

(5)“智多星”吴用(Shi Nai’an & Luo Guanzhong, 1992:628)

Pearl Buck: The Great Intelligence (Buck, 1933:1266)

Sidney Shapiro: The Wizard (Shapiro, 1993; 1500)

古代术数家认为人的命运同天上的星宿有关,非凡的人对应天上明亮的星,星陨即喻名人死亡。庾信《周大将军闻喜公柳遐墓志铭》:“智士石坼 ,贤人星陨。”

“智多星”意谓吴用上应天象,是智慧之星。(沈伯俊,1994:516)

吴用以他的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出名. “wizard”(有非凡才能的人;天才),赛珍珠的译法不能说错,但不及沙博里的翻译。

(6)“神机军师”朱武(Shi Nai’an & Luo Guanzhong, 1992:628)

Pearl Buck: The Wily Warrior (Buck, 1933:1268)

Sidney Shapiro: The Miraculous Strategist (Shapiro, 1993; 1500)

计谋神妙为神机。《晋书・陶侃传》:“州将陶使君孤根特立,从微自著,……志陵云霄,神机独断。”“军师”本为汉晋时代掌军务的官名,唐以后废不用,这里指能够出谋划策的人。(沈伯俊,1994:516)

“wily” means crafty or cunning; full of wiles(狡猾的;诡计多端的)(A.S.Hornby,1997:1740)。“warrior” refers to person who fights in battle; soldier(武士,勇士,战士) (A.S.Hornby,1997:1710)“miraculous” means remarkable or unexpected (神奇的;不可思议的) (A.S.Hornby,1997:939).显然,沙博里的译文较好。

(7)“圣手书生”肖让(Shi Nai’an & Luo Guanzhong, 1992:628)

Pearl Buck: The Magic Scribe (Buck, 1933:1269)

Sidney Shapiro: The Master Hand (Shapiro, 1993; 1501)

圣手是超凡之手,第三十九回:肖让善于摹仿。“会写诸家字体”,能够以假乱真。(沈伯俊,1994:516)

“magic” 指某人具有神秘、不可思议的能力,这种能力看起来似乎是做某事情相当好的原因。(S inclair, J., 2002:1170).“scribe” 抄写员。“master” (n. 大师;adj. 熟练的)“hand”也有书法的意思。

3.用使用的武器作为人物的绰号。(沈伯俊,1994:518)

(8)“没羽箭”张青(Shi Nai’an & Luo Guanzhong, 1992:628)

Pearl Buck: The Featherless Arrow (Buck, 1933:1267))

Sidney Shapiro: The Featherless Arrow(Shapiro, 1993; 1500)

箭杆的尾端都粘有羽毛,以便箭飞平稳。这里把石子比喻为没有羽毛的箭。第七十回:张清“善会飞石打人,百发百中。”(沈伯俊,1994:518)

赛珍珠和沙博里都采用直译的方法。

4.用身体相貌的特点起绰号。(沈伯俊,1994:519)

(9)“摸着天”杜迁(Shi Nai’an & Luo Guanzhong, 1992:629)

Pearl Buck: Eagle Who Flutters Against the Sky (Buck, 1933:1271)

Sidney Shapiro: The Skyscraper(Shapiro, 1993; 1502)

这个绰号是指杜迁身材比别人都高大,好象能摸着天一样。有人以为“摸着天”是预示富贵。古代占梦家说梦见你、摸天是帝王之兆,吉不可言(见《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这个含义和杜迁的地位不相称,而且他也不是因梦见摸天而有此号的。(沈伯俊,1994:519)

5.取职业行当作为绰号。(沈伯俊,1994:5230)

(10)“船火儿”张横(Shi Nai’an & Luo Guanzhong, 1992:629)

Pearl Buck: The Boatman (Buck, 1933:1268)

Sidney Shapiro: The Boat Flame(Shapiro, 1993; 1500)

宋代把船上摇橹的人叫“火儿”,即船工。(沈伯俊,1994:523)另有一种说法:宋代除了舵手,其余的船工全都叫船火儿,“船火儿”又作“船伙儿”,就是船上的伙计,这本是一种职业演变成了绰号。

6. 用古代著名武人的名字作绰号,显示自己的本领与古人相似或超出古人。(沈伯俊,1994:523)

(11)“病关索”杨雄

Pearl Buck: The Sick Kuan So (Buck, 1933:1268)

Sidney Shapiro: The Pallid (Shapiro, 1993; 1500)

自清代以来,学者们对“关索”做过许多考证,但关索之谜仍未解开。不管怎样,在宋代一定有关于关索非凡勇武的详细传说,才使那些武夫、技艺人等这样歆羡,竟取以为号;只是后来这些传说失传了,使我们今天对关索一无所知。关索前加“病” 字,是因为杨雄“面貌微黄”,象个“病”人。(沈伯俊,1994:524)

“sick” refers to physically or mentally unwell;ill(身体或精神不适;患病的)(Sinclair, J., 2002:1402)。“Pallid” means a person, his face, etc pale, especially because of illness.(指人、面色等苍白的,尤指因病)。赛珍珠的翻译误解“病”的意义。“the +形容词”表示一类具有某种特征或特性的人,沙博里较好地翻译了“病”,但漏译了“关索”。

7.用凶猛的野兽、有毒的蛇虫做绰号,表示自己本领高强,令人畏惧。(沈伯俊,1994:525)

(11)“井木犴”郝思文 (Shi Nai’an & Luo Guanzhong, 1992:628)

Pearl Buck: The Guardian Star God (Buck, 1933:1268)

Sidney Shapiro: The Wild Dog (Shapiro, 1993; 1501)

第六十三回:郝思文“当初他母亲梦井木犴投胎,因而有孕,后生此人,因此人唤他做‘井木犴’。犴,应写作“t”,不是驼鹿,而是古代北方的一种野狗,形如狐狸,黑咀。这是一种食肉兽,古人常把它和猛兽并列。所以,郝思文绰号叫“井木犴”,不仅是因为“他母亲梦井木犴投胎”,而且含有凶猛令人畏惧之意。(沈伯俊,1994:526)这里,赛珍珠和沙博里都没有将源语文化传递给读者。

8.用凶险的星辰、传说中的神怪做绰号。表示本人是令人惧怕的凶神恶煞。

(12)“短命二郎”阮小五(Shi Nai’an & Luo Guanzhong, 1992:628)Pearl Buck: The Recklessly Rash(Buck, 1933:1268) Sidney Shapiro: The short lived (Shapiro, 1993; 1501)

二郎即二郎神,是神话传说人物。宋周密《癸辛杂识》引龚圣与作阮小二赞说,二郎神“家住灌口”。他神通广大,本领高强,能够变化成各种动物器具,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俱引用作人物。“短命”是说遇到阮小二就会没命。

三、结论

本文主要从文化视角、以赛珍珠和沙博里的《水浒传》英译本为例对名字的翻译进行了比较与浅析。我们不能单纯地评价赛珍珠、沙博里的译文孰好、孰坏。作为译者,如何既忠实于原作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中异域文化的特色及语体风格,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达到其翻译的目的,才不失为好的译文。

参考文献:

[1]Liu Yanchun. On Translating of the Chinese Numeral Idioms- By Analyzing Shapiro’s English Version of Outlaws of the Marsh. MA thesi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2]Shapiro,Sidney. I Choose China-Cultural Identity the Metamorphosis of a Country and a man[M]. Hippocrene Company, 1997.

[3]A.S.Hornby.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1997.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长沙翻译篇8

为了规范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美国《工程索引》(EI)要求信息性文摘(Information Abstract)应该用简洁、明确的语言(一般不超过150 words),且在用词、句式、时态、语态以及人称等不易把握的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以方便论文的国际交流。国家标准GB7713-87中规定,为了国际交流,学术论文应附有英文提名和摘要。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于2002年9月还专门了《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写作质量标准》,明确规定了英文摘要的写作规范。

但是,对于论文摘要的翻译研究还存在很多方面的空白和不足,比如,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翻译评估标准,这势必造成摘要翻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找到可行方法提高中文摘要英语翻译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文摘要及其英语翻译基本概念

(一)摘要的定义和分类

国际标准IS0214-76,摘要是“对文献内容的准确压缩不加以解释或评论”。

论文摘要主要有2种类型:信息型摘要(Informative Abstract)和概括型摘要(Summarized Abstract)。信息型摘要也称报道型摘要,主要用于实验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论文。概括型摘要也称指示性摘要,多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论文。

(二)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特点

句式:句子陈述结构比较多,所包含的动词常常是be,have等。

人称:英文论文摘要句子的主语通常用单数第三人称(the/this paper/article),即以论文或文章本身为主体,很少用第一人称或作者自称。

时态:摘要开头表示本文所报告或描述的内容,结尾表示作者的观点和建议的做法时,可采用一般现在时;叙述研究过程及过去的工作,多采用一般过去时;说明某课题现已取得的成果,采用现在完成时。

语态:为了突出研究成果的客观性,避免提及有关的执行者,论文摘要英文句子的谓语动词常用被动语态。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表达作者或有关专家的观点时,又常用主动语态,其优点是鲜明有力。

(三)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原则

1.规范

根据目的法则,译文要取决于翻译目的。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和利于学术成果的传播,因此翻译出来的摘要应该要符合英文摘要的国际标准。

2.易懂

根据连贯法则,译文要能被接受者所理解,具有可读性,并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中有意义。因此翻译出来的摘要应该要清楚简单、通顺流畅、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3.准确

根据忠实法则,译文应以原文为基础,不能随意创作。因此翻译出来的应该要准确表达原文的内容和意义。

三、中文学术论文摘要英语翻译中的质量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中文学术论文摘要英语翻译中的质量问题

由于部分中文论文作者写作的英文摘要,绝大多数都比较粗糙,质量不佳,离参与国际交流的要求相距甚远,需要修改或者重写。一方面是由于论文作者英文写作水平有限,另一方面也由于大多数论文作者对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和国际惯例不甚了解。中文论文摘要在过去英语摘要语法、用词错误率降低的基础上,出现了复合句的一致性,上下文逻辑关系和意义完整性等问题,深层原因是用英语包装汉语思维,机械对应式的英译汉。

(二)中文学术论文摘要英语翻译中的质量问题解决策略

1.明确翻译目的

即有效记录学术成果,通过将论文的目的(Purposes)、过程(Procedures)、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s)等方面清楚诠释。

2.分析原文

对原文的分析可以分为部分。第一部分,译者重点关注文本外因素,确定原文提供的材料是否与翻译指令一致。第二部分是详细而全面地分析源文本,重点关注文本内因素。

文本有不同的功能,也因此有不同的文本类型。学术论文摘要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告之读者整篇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因此属于信息型文本。且不同的用途专业领域,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医学英语、农业英语、工程英语等因其特殊性,要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看英语在这些不同的领域是怎样运用的。专业词汇应与国际用语保持内涵一致性。

3.选择翻译策略

诺德根据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的关系,提出了“文献翻译”和“工具翻译”两大翻译方法。“文献翻译”强调源语文化。重在“再现原文化发送者与原文接收者之间交际时的情境”。“工具翻译”强调译语文化,重在表达“原文发送者与译文接收者之间在新的交际情境下的互动”。在文献翻译中,交际语言虽已改为译文语言,但交际情景还是源语文化,源语文化的语言特征仍得以保留。在工具翻译中,交际语言和环境变成了译文语言和环境,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仅做交际中的参考,重点是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的实际内容。

摘要翻译的重点是传道原摘要的实际内容,而且尽可能满足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学术论文摘要翻译不能完全只依赖于文献翻译或者工具翻译,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摘要内容的语法、逻辑的整体把握,提高受众理解度。

4.构建目标文本

中文摘要英语翻译为符合学术目的和要求的功能文本。中文摘要英语翻译的句型应简单凝练,一般由10个左右意思完整,语句通顺的句子构成。在这个环节,摘要的翻译可以从词汇、句法等语言层面着手,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许多翻译技巧。最终文本应以双方理解一致性为目标。

翻译的本质是“a textual thing”,及在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必要且有用的跨文化交际(Gregory,Michael,What can linguistics learn from translation)。通过前面的研究,学术论文中文摘要英语翻译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促进中文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马立军,邱建军,宋二春.论文英文摘要翻译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6).

[2]姜天元,殷莉,刘亮显.浅谈中文摘要的英语翻译[J].时代教育,2012(15).

[3]王芳芳.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谈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J].中南大学,2012(2).

[4]李惠英.谈学术论文的摘要及其英译[J].语文学刊,2009(4).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

上一篇:文言文学弈范文 下一篇:浪淘沙古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