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窗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10-27 13:45:14

天窗阅读答案

天窗阅读答案篇1

冬天风大,摇着树的影子。我看见了三十年前的我,和同学们挤在学校前的一面土墙上,用后背在砖块上蹭痒。昏黄的阳光笼罩大地。

操场一角有一位老人,戴绒线帽,穿黑色棉袄。他用红薯糖做糖塑,卖五分钱一只。一只火炉,火炉上一只铝锅,加热后的红薯糖,像柔软的琥珀,温润光泽。老人拿一只小勺,舀一勺糖,他抖动手腕,液体的糖从小勺中流出,流到铁砧上,铁砧上有一只竹片。围绕这只竹片,掌勺的手,时而浓墨重彩,时而惜墨如金。

竹片拿到手里,上端的糖塑栩栩如生,晶莹剔透。要么是花脸典韦,要么是手提哨棒的武松。这是位民间高人,他稔熟四大名著里的形象,用糖来一一勾勒。糖塑再好,无奈舌头贪婪,昔日英雄,几分钟后,终将在舌尖上落难。

一群孩子簇拥在周围,高举手中的五分钱。我挤在其中。突然,身后有人清晰地叫了一声:“查一路,你没有爸爸!”回身一看,竟是我的同桌,我踩了他的脚尖,没容我解释,他已经拔剑出鞘了。一下,就击中了我。

是的,这年的秋天,我父亲死了。这是我的疼痛和短处。我成绩优异,品行端正,长相清秀,老师喜欢。可是我没有父亲。我羡慕那些有父亲的同学,他们的父亲大都是农民,高大剽悍,孔武有力。扛着锄头在教室外巡视,透过破窗向教室里偷看,用目光打压他人,呵护儿子。

待在那里,我试图抓住什么来抵御内心的疼痛。我没有哭,因为我没有哭的习惯。但无力反击,因为说不出话来。这年我才八岁。

老人做出了激烈的反应。他用小勺敲打着锅沿,又用小勺指着我的同桌,大声呵斥,臭小子,这么小就知道往人心窝里捅刀子,不要想吃我的糖塑,你滚一边去!他最终没有给他糖塑。

轮到我时,他递给我两只。举起其中一只,是举棒的悟空。这只很大,悟空刚劲神武,一棒冲天,横扫阴霾,是送给我的。放学的路上,我把它举起来,对着太阳。阳光透过糖塑照过来,深红的,暖暖的。我看了很久,风很大,人并不觉得冷。

我把它插在窗台上,有时候我把它拿到屋外对着阳光扬起脖子,阳光变成了深红色,暖暖的。我想把它留很久。可是,第二年的春天,它粘住了几只飞虫。母亲说,吃了吧。我舔了一个上午,吃下了一个冬天的心情。屋外,阳光热烈而凶猛。一切都会好起来。

人生的路上,我努力去遗忘别人曾经给予我的伤害,而将那点点滴滴的温暖一一攒起。积攒多了,心里就有一轮太阳。心中有了一轮太阳,站立在风中,寒冷来袭,爱与激情不会离我很远。

冬日暖阳阅读练习题:

1 请说说冬日暖阳的含义是什么?

2 写同学的父亲在窗前巡视的情景有何作用?

3 猜测老人送给我举棒的悟空这只糖塑的用意是什么?

4 我舔了一个上午,吃下了一个冬天的心情。品析这句话

冬日暖阳阅读答案:

1.答:老人对我的爱护, 人间的温暖,爱与激情

2.答:写别人的父亲,表达了作者自己没有父亲的辛酸苦楚,更突出我内心的悲痛

3.答:希望安慰我受伤的心灵,也想让我学习悟空的刚劲神武、坚强。

天窗阅读答案篇2

首先,要明晰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题型。大致来说,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可分为:整体感知题、信息提取题、品味赏析题、拓展延伸题等。

具体而言,不同的题型答题思路和方法各有不同。答题时既要注重对文本的阅读,要求考生在阅读中感知、在阅读中理解;又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认真阅读题干,捕捉题干中的信息,分清题目类型,明确考查方向,做到有的放矢。这就要求考生对不同题型的考点,能够做到了然于胸。

整体感知题考查的是理清文章的基本写作思路,把握并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的能力,同时也要求能够综合全面的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信息提取题主要关注提取、筛选、辨析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的能力。品味赏析题细分之下包括语言品味和写法赏析等方面,如:解释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的含义和作用,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赏析优美、精彩的语言;品析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说明和描写等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赏析文学作品,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做出简要的评价,并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和有价值的疑问。拓展延伸题要能够结合现实生活或相关资料,针对文中某一问题进行初步探究并发表具有创造性的见解;能根据文章提供的语言信息展开合理的推断、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如,2010年江苏南京中考语文试卷现代文《天窗》的阅读题第19题:“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1)赏析下面的句子: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此题就是典型的语言赏析题。

第21题“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

B. 第②节中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C. 第③节中‘凉风便一丝丝地滑过肌体’中,‘滑’字既写出风的轻柔,又表现出母爱的温馨

D.文章情境交融,通过雨景和月景的对比描写,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感伤”。这样的一道选择题,则综合考查了对文章内容、主题、语言、写法等方面的品味和赏析。

其次,要辨析文体,文体有别,因文答题。不同的文体解题思路不同答题的表示角度也各异。

以说明文为例,说明文常见考点包括: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这就要求考生对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有全面而清晰的理解和把握。从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入手提炼说明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答题时,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把握或平实或生动语言的语言风格,针对性地作答。如作答“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此类题,我们的对策是:(1) 表态(删还是不删)。(2) 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 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 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不仅要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的分类,也要能够清楚地分析不同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如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往往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则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通过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列数字,往往是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某一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某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摹状貌通过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诸如此类,思路清晰,答题自然就顺畅精准。

天窗阅读答案篇3

2011年高考语文福建卷的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三篇《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的作者林天宏,看到自己的文章成了高考题,欣喜之余,“好奇心起,找来试做了一下,对照标准答案,能拿到一半左右的分数。”尤其是第15题:“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作为标准答案的“答题要点”是:“1、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的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2、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3、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作者林天宏本人在自己的博客里不无落寞地说道:“标准答案忽忽说了一堆,真正的原因足,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出卷前问问我好吗?”

为什么作者分析不好自己的文章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这些题目的“标准”答案是命题者制定的,而不是作者定的。如今各种语文阅读的考试,对命题回答正确与否的决定权既不取决于教师,也不取决于阅器者,更不取决于文章作者,而是取决于对选文进行命题的人。鲁迅先生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文学审美功能的角度看,文学应当允许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思想、情感等结合自身的经历加以诠释、发挥。允许读者作为审美主体通过文学想象对客体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但不应当是脱离了作者本人的写作思想、创作意图的。当命题者成为了持有上百万考生生杀予夺大权的尚方宝剑的唯一裁判时,命题者心中的那一个“哈姆雷特”形象便成为了所有考生应当解读出来的上百万个“哈姆雷特”中唯一的标准,考生必须答出来的唯一答案,所以我们不得不经常看到教师对于现代文阅读中学生的质疑和自己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的不一致而语无伦次、莫衷一是的“乏自信胜回答”的尴尬局面。

命题者解读的“独裁”容易导致超文本化、去作者化的“过度解读”。由于中考、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命题者“独裁化”的命题和解读,还会导致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盲从和不自信。对于各种报刊杂志、教辅资料中的现代文阅读,无论其中出现多少疏漏、错误,即使是打字印刷校对错误,既没有及时质疑、纠正的途径,一般教师也懒得去纠正,一道选择题的答案“C”错误地印刷成了“D”之类的现象难免会发生,一些因命题者的偏执和陋见而炮制出的模棱两可的答案更是时有出现,让教师也无所适从,不敢轻易下结论。直接导致教师对照教学参考书或参考答案,一读了事,不敢去作详细推敲分析。即使是在中考、高考阅卷期间,也很少有老师愿意或敢于对试题的答案进行质询,大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根据参考答案批改即使有错责任不在自己、早些完成任务早点回家休息的态度,这在极大程度上培养出了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尴尬的不自信态度。更助长了现代文阅读教学向死胡同的进一步延伸。

例如,孙犁的《嘱咐》里的阅读练习题:下面对水生嫂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女人一怔,睁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既有盼到丈夫归来的喜悦,又有埋怨丈夫迟迟而归的心酸);B、女人一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表现出水生嫂不忍丈夫离去、又深明大义的复杂情感);C、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水生嫂高贵美好的心灵和丰富的情感);D、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嘱咐的话语中着力突出1快回来”三字,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依恋之情)。几个学校的老师都在争论,有老师说选A,可现实生活中“心酸”的“埋怨”怎么可能没有呢?有老师说选D,因为“好好打仗”应该是女人着力突出的话,可“快回来”难道就不应该“着力突出”吗?作为一个女人,她理所当然希望丈夫“快回来”。让老师们无所适从。几个答案看着好像也都对,最后很多老师认为,这道题极有可能是因为命题者认识的错误或打字印刷错误,导致答题者的困惑不解。众议结果,按照参考答案,不再讨论。命题者为了考查学生的所谓分析能力,经常炮制出一些摸棱两可的题目,有意制造出一些所谓深度的干扰信息,搞得学生头晕目眩,为了一道似是而非的题目,经常这样搞得教师莫衷一是,自信全无,语文阅读教学怎么能不陷入一种“知其重要而无法教”的怪圈中呢?

天窗阅读答案篇4

一、试题特点

今年试卷的结构和试题数量及各部分的分值都没有变化,试卷内容更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考查。诗词默写部分增加了对诗句的理解运用的题型,文言文部分试题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课外阅读部分的文章则选择了以“了解自然”、“共创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篇目;写作部分的主题确立也趋向于引导我们学会善于发现他人优点。总之,今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体现了教学大纲、新课标和考试说明的精神及要求,试题的难度适中,提问方式明确,便于我们入手答题,有利于我们考出真实、满意的成绩。

二、今年试题较去年试题的变化

三、今后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古诗词部分。

写正确:试卷上考查背诵的方式就是默写,因而我们在复习时,不仅要背会,更重要的是要写正确。在复习时要反复默写,对笔画比较繁难或容易写错的字,要看清它的结构,落到实处。

理解:记忆需要一个过程,死记硬背的东西容易忘记,只有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最牢固;而且理解性默写也要求按提示写出合适的句子,不理解诗文的意思是很难准确回答的。

运用:除了熟练地背诵与默写之外,还要多加强对诗句内容的分类整理及实际运用,多做诗句运用及化用方面的训练题。

例如:①运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名句,写一段完整的话。

②化用名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一段完整的话。

③“此中有其意,问谁领会得来?”化用了_________的《________》中的诗句,原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例:陈旧的事物日趋没落,新兴的事物日渐兴起,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②例:春天的觉真是睡得舒服,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推开窗子,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窗外的树林中处处可以听见鸟儿欢快的鸣叫声。③陶渊明《饮酒》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2.名著导读。

对名著的复习不仅应了解书名、作者、主要人物,还应把握书中的主要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作品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阅读部分

1.文言文阅读。

中考文言文语段阅读多选自课内,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平时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

理解要深入,要善于提出问题,通过钻研、请教、讨论,寻求比较满意的答案。记诵要准确、熟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由于文言文考查内容比较简短,答题时贵在准确、清晰,一般不需要随意发挥。

当然,复习时也要注意:①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对课下注解的理解;②作必要的知识点归纳,以便宏观地、全面地、具体地掌握知识;③重点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2.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

除了要了解两种文体的基本常识、熟练掌握两种文体的知识点之外,还要通过做一定数量的课外篇目训练题,来强化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意识及总结概括能力。

3.记叙文阅读。

除了了解此种文体的基本常识、熟练掌握此种文体的知识点外,还要通过做大量的课外篇目训练题,来强化对文章脉络、故事情节、情感线索、人物性格特点、作者写作意图的训练,以及对文章中词、句、段的理解。

(三)写作部分

今后在写作方面的训练仍以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为主,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强化:

1.写“本色文”。从写真实情感开始,学会写真话,写实话;

2.积累素材,养成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走出抄袭的误区;

天窗阅读答案篇5

关键词:语文课改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2-0007-02

作者简介:黄维全(1978―),广西全州人,本科学历,讲师,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课改以来,参加过大量观摩课堂活动以及教师理论培训之后,笔者对语文教学改革及课堂实践都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以下笔者结合个人课改实践经历,谈三点有益的探索。

一、 通过深入解析纠正习惯性错误

一般默记古诗文的方法是死记硬背,这时功底好的学生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就会出现记忆错误。为此,笔者在一次古诗文名句默写教学中尝试利用解析错误的办法,帮助学生鉴赏古诗文,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的第一个活动中,笔者叫了基础偏弱的五个学生到黑板前默写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末句、文天祥《过零丁洋》末句、李白《行路难》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结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何当共剪西窗烛”的“烛”写成了“竹”;“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汗”写成了“汉”;“忽复乘舟梦日边”写成了“忽复沉舟梦日边”。

这些错误本不应该,但是否都有合理的、想当然的“逻辑”呢?笔者没有批评这些错误,而是以这些错误作为教学的新起点,深入寻找错误逻辑,反问全班学生,为什么原文里是“烛”而不是“竹”?是“汗”而不是“汉”?是“乘”而不是“沉”?说完后,让学生整体理解全诗,重新鉴赏诗歌。针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大家理解了这写的是一个动人温馨的故事场景。主人公远在外地,收到所爱之人的情书,想着怎样答复,但巴蜀多雨,道路泥泞,一时是回不去了,但是思念没有被阻断,所以想着有一天回到故里,一定将当初的那一份思念告诉爱人,在某个夜晚,互诉衷情,聊个痛快,直到烛火熄灭。因此,“何当共剪西窗烛”绝非窗下有“竹”。

后两个错误中,学生的“前意识”原来是这样的:文天祥是汉族,所以他的牺牲在精神上自然是为了激励汉族的后代;因为古诗中学过“沉舟侧畔千帆过”,想当然就写成了“忽复沉舟梦日边”。当学生们把这样的错误逻辑说出来时,笔者才意识到以往一味强调正确答案的教法并不合乎学生的实情。针对这些错误揭示正确的逻辑,恰恰是值得教师去做的事。于是笔者顺势分析“汗青”一词的本义,指出从本义“竹子的水”再引申为“竹简制作”的历史联系;辨别“乘舟”与“沉舟”的不同语意从而区分诗歌的不同用字。后来笔者在专门的古诗鉴赏教学中也故意出错以引起学生争论,进而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古诗文。

二、 结合学生笔述,提高教学针对性

对学生来说,阅读理解一直是语文考试中的重难点之一,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之一。但是许多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的自我感觉与别人相比是没有差别的,其实,尽管理解差不多,但表述往往有极大差异。为什么会这样?只要认真分析与比对,便会发现不同表述与理解背后的差异,其实这种差异也反映出一个学生语文功底的差异,以及语文素养的高下。所以,试卷讲评教学如果只是给出正确答案就没有多大的实质性意义,有选择性地讲评一类问题,揭示学生本身的不同因素才更有意义。笔者在一次考试试卷讲评教学中尝试了一种有效做法:让不同学生呈现自己的答案,然后全班讨论,比较优劣,分析个人学习的不同做法,进而总结语文考试与个人学习方法的比较关系。

【诗歌】“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唐・元稹《西归绝句》)

【问题思考】请赏析“小桃花树满商山”富有的意韵。

生1:用桃花满山绽放,表现心中的欢快自在。

生2:表达了作者因为自己能够回到皇帝身边,而感到高兴欣喜,看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3:作者应该想说像自己这样的文人在京城到处都是,也就没什么好稀奇了。

生4:当时作者正临水读着召还自己的京书,心中的喜悦激动可想而知。“小桃花树” 代表他喜悦的心情,“满”字更是生动地表现了此时作者内心世界的春暖花开,作者以情寄景,使得文词优美、形象,却又委婉表现出心中的喜悦。

生5:“小桃花树满商山”与上联“春风”相对应,看似说春天的到来,实是表现这一召旨如同春风吹入诗人的心坎,吹开了他冰封的心,绽放了朵朵桃花,总之,诗人很开心!

生6:诗句寄情于景,以桃花烂漫、春光明媚的自然景象来衬托诗人自己因为友人书信而感到的温暖以及愉悦。

这些答案全部呈现在大屏幕上,哪个学生是最接近表达要求的人呢?仔细分析会发现,很明显,1、2、3号学生的语言过于贫乏,言不达意,很不到位。后面3位学生回答有厚度,但是这三位又有所区别。5号能说出来,但语言过于个性化,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规范,跳跃性大。4号语言符合规范,自我经验相当丰富,但是层次不清晰,表达的意思不够清爽,过重复。相比之下,6号的回答清楚、符合规范(贴近文本)。她们之间的差异,笔者知道大概跟平常的学习方式有关,5号爱阅读,但是不注意规范;4号爱阅读,但是不爱口头表达,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6号爱阅读,注意规范,同时喜欢表达,参与讨论。通过这一展示,学生明白了语言表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个人平时的学习方法有密切关系。

笔者觉得这次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问题,也帮助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真正能促进学生进步的有益做法。

三、设计“学生答教师提问”环节增加自学乐趣

自主学习的形式可以多样,关键是在这种形式中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学习的乐趣。如培根的《谈读书》,如果从精读的角度来学习,学生们的兴趣不大,因为这篇文章道理过于丰富。笔者尝试先让学生充分熟悉课文,而笔者试着充当一个记者,不断地根据文章的内容提问,让学生回答。结果,课堂极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大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与理解程度,最后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下是本课的活动设计:

(一)布置提问任务,给10分钟熟悉课文。

(二)答教师问。

1.一个人独处幽居时,为什么最好读书?

2.一个人非常善于高谈阔论,说话漂亮,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一优势的?

3.处世判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什么?

……

通读全文。

(三)课后笔者专门分析了这一现象,认为硬性提出背诵要求,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因为学生对别人所讲的道理天生反感,不容易接受。当笔者把作者的一些观念通过提问的形式转变以后,学生的学习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都急于想知道怎样更好地回答提问,于是就快速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将其变成自己的知识。在这一问一答中,笔者不断有意地区分着文章的结构与层次,所以,学生理解甚至默记课文就变得容易了。

参考文献:

[1]张人利.后“茶馆式”教学――一个以学定教的教学[R].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2010.

天窗阅读答案篇6

而制约教学效率的通常有两块短板:教学目标和反馈练习。教学目标指导和制约着教学活动,促使教学活动追求明确目的,达到明确结果;反馈练习反作用于教学活动,促使教师调整教学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高效达成。据此,提高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效率,就应该解决教学目标和反馈练习问题。

一、寻找有效的教学目标

“标”在哪里?一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二是考纲,三是根据教学实际和中考要求总结出的目标点――考点。知道了“标”在哪里,就要善于寻找,将其挖掘出来,展示在复习教学中。寻“标”的具体行动如下:

(一)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弄清现代文阅读教学和考查的一般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规定,初中生阅读的目标有15条,其中第4、8、9、10条是针对现代文阅读作出的重要规定。解读之,就可以寻找出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考查要求。

比如,第4条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解读:这是现代文阅读的通则,考查学生的整体感知、梳理思路、了解内容和品味语言等能力,这就是阅读教学及检测目标。

(二)解读考纲,把握现代文阅读复习和中考考查的方向

考纲是中考的方向,规定着中考考查的范围与内容。这是中考复习根据,解读之,可以把握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范围和题型。

以解读南京市考纲为例。

南京市每年中考前会有《南京市中考指导书》,其中有关于中考的“考试说明”,也有考试主管部门对于中考命题方向的讲解,叫“中考说明宣讲”。这样的“说明”和“讲解”,就是南京市中考考纲,对当年中考起着导引作用。

比如,对于阅读文学作品,课标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而南京市2011年的“考试说明”对此有自己的具体说明,考查的要求是“阅读文学作品,能理清文路,感受形象,能分析作品的创作特色,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作品的情感和内涵”。解读南京市的“考试说明”要求可知,指导南京考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 要关注以下内容:(1)小说要理清情节发展,散文要弄清写作思路;(2)小说要分析人物形象,叙事散文分析“人”的形象,写景散文分析“物”的形象;(3)了解小说和散文的创作手法,比如对比、欲扬先抑、衬托等;(4)品味语言;(5)把握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把握小说和散文的主旨。

再比如,南京市近年“中考说明宣讲”,规定了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方向:原则――课内外勾连,稳中有变;选材范围――课外,篇数不定;文体――散文、小说、议论文、说明文(诗歌、戏剧、童话、寓言不考);考查范围――整体感知、理解文意、信息筛选、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质疑探究。解读“中考说明宣讲”,现代文阅读复习就可以有的放矢。

(三)解读中考试卷,归纳“考点”

解读当地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准确把握考点,针对考点进行现代文阅读复习,可以提高“命中率”,有效提高阅读达标率。

以解读南京市2009―2011年三年中考试卷,归纳散文阅读考点为例。

2009年散文《蔷薇几度花》基本考题是:(1)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2)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解读考题,可知考点是:感受形象、分析重要词语的含义、品味赏析语言、分析某一物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写法)。

2010年散文《天窗》基本考题是:(1)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2)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3)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什么(选择题)解读出的考点是:概括事情、品味语言、分析标题的作用、理解文章内容。

2011年散文《雪地烤红薯》基本考题是:(1)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手忙脚乱红薯打起精神称红薯高声吆喝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2)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3)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第⑨段“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烤红薯的微涩与甘甜”中的“微涩”和“甘甜”意蕴丰富,请揣摩并写出平头少年的内心活动。解读出的考点是:梳理文路、分析人物、环境描写的作用、想象能力(揣摩心理活动)。

通过解读南京市近三年中考散文阅读题型,可以总结出中考散文阅读的基本考点:分析标题作用(或含义)、理清文路、概括内容(或事情)、分析人物、分析环境的作用、品味语言(句子和词语)、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二、进行有效的反馈练习

有了目标,现代文阅读复习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从而避免“无效”劳动;为了强化目标,促使目标有效达成,提高达成率,还需进一步进行巩固目标的反馈练习。而这种练习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效率。

(一)注重反馈练习的系统性,以“精”取胜

1.分类分点,全面覆盖

中考复习时间紧迫,更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复习计划、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比如,计划用30课时进行现代文阅读复习,对散文、说明文、小说和议论文阅读进行分类训练,分好课时进行。比如散文10课时,说明文6课时,小说6课时,议论文8课时,分类展开,避免盲目性。

对某一文体进行阅读训练,还要分点展开,点点相连,覆盖该文体阅读的绝大部分考点。以说明文阅读复习为例,说明分点式练习的运用。

选择南京市2010年中考说明文《云锦,世博会上的南京名片》作为阅读材料一。该阅读五道考题,其中常规考题三道:(1)阅读第②节,说说南京云锦的“雍容华美,内涵丰富”表现在哪些方面。(2)第③节介绍《九龙图》有什么作用?(3)第④节画线句中加点的“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这三道考题分别包含了说明文阅读的筛选信息、说明方法(举例子)的作用、品析语言等考点。选择南京市2006年中考试题《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作为训练材料二。该阅读有这样两道考题:(1)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个特点。(2)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这两道考题包含了说明文阅读的另外题型: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和说明文的逻辑顺序。那么,进一步选择说明文阅读材料时,就要考虑选择含有说明文其他题型的材料。比如试题要包含说明文标题的作用、理清说明思路以及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题型。

这样选出的三、四个阅读材料,基本覆盖了说明文阅读的题型和考点。用之进行反馈练习,可避免大量的重复性训练,从而提高效率。

2.有效整合,查缺补漏

中考前,各地一般会进行一模和二模考试。一模、二模考试结束后,许多教师会将大量的一模、二模试卷印发给学生做。这样一味地做试卷,耗时耗力,往往收效甚微。

那怎样做呢?根据实际学情和一模、二模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以前的中考试卷和一模、二模试卷进行有效整合,或删减或增加,整合出有针对性的新试卷,进行查漏补缺和巩固练习,以有效提高阅读答题的正确率。有知识点缺漏的,就选做包含这些知识点的试题;有错误率高的,就选做该知识点进行巩固。

3.突出重点,关注“新”点

现代文阅读复习,既要针对当地历年中考都出现的常规题型,进行重点练习;还有根据当年中考的新考纲,关注“变”的部分,进行“新”考点练习。

以南京市2008年、2009年、2010年中考散文阅读为例,进行分析。这三年中考,散文阅读都考了语言的品味赏析;2008年散文《田野上的白发》、2009年散文《蔷薇几度花》都考了分析人物品性;2008年散文《田野上的白发》和2010年《天窗》都考了概括事情。这些是基本考点,要重点掌握。2010年考了散文标题的作用,2011年考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较之以前,这是不断出现的新考点,需要当年复习时予以关注。

解读本地前几年的中考阅读考题,可以了解基本考点,还可以预测当年新考点。抓住这些,中考效果就有了。

(二)注重点评的指导性,以“巧”取胜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重在精练精讲,尤其注重反馈点评的指导性。点评反馈练习,反对只对答案不讲方法的做法,也反对教师一言堂讲解的做法。点评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归纳总结方法,突出点评的普遍指导性和适用性。

以点评语言品味赏析题为例。

南京市2009年中考《蔷薇几度花》的语言赏析题是:赏析句子:“(蔷薇)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指导学生品味赏析这一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这句描写的对象是蔷薇,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写出了蔷薇的什么特点?用这种方法写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表达了作者对蔷薇的喜爱之情”,可以回答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可以采用“问问题”方式赏析句子,归纳出赏析写景句子的一般方法:修辞手法 + 景物特点和表达效果 + 表达情感。

这样学生在做赏析句子的考题时,至少可以知道从哪里入手了。有方法才有效率。

三、编制有效的复习材料

在专题阅读训练进行之后,指导学生编制中考现代文阅读方法总结材料。总结材料的基本内容包括:阅读题型(考点)、解析、答题方法和例子,所选例子最好是学生最近所做的阅读练习中的例子或中考例子。将几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总结材料汇编成册,作为中考复习材料使用,会收到很好效果。

复习材料样式不再举例。

天窗阅读答案篇7

例1(2007年江苏盐城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一名句,为读者传神地描绘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如果要为该文插图,你认为哪一幅图最合适?

解析此题的命题形式是为课文选配插图,插图的选配应与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相一致。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题干的主旨,二是研读备选插图,了解备选插图的特点。根据题旨,我们可以知道,插图要配合表现莲花的形象和品格的一句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此所选插图首先要与莲花有关。C图是,显然不符合要求;A图虽与荷有关,但内容是荷叶及刚露出的荷花苞,与要求不符;因此最合适的图为B。

例2(2006年四川眉山市)下面这首词是苏轼38岁时(1075年)偕同僚出城打猎时而作的,请你阅读后完成文后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从词中找出与图中A、B、C、D箭头所指的相对应的词句写在下面。

A 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有的地方同词中的某些词语或客观事实不相符,请指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诗词鉴赏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命题形式,试题设计富有新意。第1题要求找出图中箭头所指的相对应的词句,答题先要读图,明确箭头所指的具体事物,然后到词中找出描写此事物的词句。参考答案: A:右擎苍 B:锦帽 C:貂裘 D:左牵黄。第2题要先根据词的内容观察画面找到切入点,然后作分析,既不要轻意怀疑一切,也不能因是教材图画而不敢指出错误。要这样思考:既然命题有提示,肯定有错,这样才可能大胆质疑。参考答案:图中没有画出“卷”的情态,因为人物的衣饰、乘坐的姿势、马的尾巴、马行走的姿态等都没有体现出马儿快速奔跑的状态。(如学生答图中苏轼的胡须与苏轼当时38岁的年龄不相符也对)

例3(2005年福建漳州市)仔细观察文中插图,在文中找出与画面内容相对应的句子,并用“________”划出。

附:文章片断及插图

皮影戏传入漳州地区后,则盛行于民间。每逢夏季的晚上(尤其是农历七月普度期间),市内的街头和农村的广场,经常有皮影戏的演出。富家做生日、佛事以及新屋落成时,也常请皮影戏班来凑热闹。常演的剧目有:《哪吒闹海》、《白蛇传》、《西游记》以及民间故事的折子戏,如《白贼七》、《谢灵舍》等。漳州皮影戏所刻的人物,脸谱造型夸张,发型、头盔精致,服装花纹细腻,图案近似宋法,但不着色。演出的形式:将影窗竖立于桌面上,四周以竹竿或木杆撑住,悬挂帷幕,成为一个匣形的小戏台。艺人或蹲或坐或站,手持皮偶杆子贴近影窗操弄,用油灯的灯光照射出影子,配合锣鼓音乐来演唱。民国初期,漳州东门岳口有一位著名的皮影老艺人,他擅长演武戏,两手能操纵四个皮偶对打,姿势生动,场面不乱。

解析此题为2005年漳州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漳州皮影戏》中的一道试题。一般来说,文章的插图与文章的内容是相互照应的,插图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插图表现的是漳州皮影戏的表演形式,因此解答此题时,只要到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仔细品读文章,文中描写漳州皮影戏表演形式的句子为:“将影窗竖立于桌面上,四周以竹竿或木杆撑住,悬挂帷幕,成为一个匣形的小戏台。艺人或蹲或坐或站,手持皮偶杆子贴近影窗操弄,用油灯的灯光照射出影子,配合锣鼓音乐来演唱。”所以,答题时只要在此句的下面画上波浪线即可。

天窗阅读答案篇8

下面,我们辑录几则小笑话,让同学们读一读,品一品,也练一练。

一、阅读笑话《贼多》,然后答题。

有一外乡青年,去东北某城市出差,向一位当地人打听这儿的可住宿的宾馆有多少,东北人回答说:“贼多,贼多!”吓得这个年轻人连连后退,赶紧地离开了那里。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3期)

1.在普通话词汇里,“贼”是个名词,是指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来看,在东北人的方言里,“贼多”是_________的意思,“贼”变成了形容词。

3.听完东北人的话后,年轻人为什么吓得“连连后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笑话,你有什么启示?请用简要的语言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笑话《飞机你来开吧!》,然后答题。

有个人不管坐什么车,都要靠着窗户的。

一天,要去坐飞机了,拿登机牌时跟小姐说他想要一张靠窗户的,小姐说没有了。

登机后,他随便找了一个靠窗的座位坐了下来,突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这是我的座位。”

他说:“我就喜欢这个座位,我就是不让!”

那个人苦苦哀求,无济于事,于是很气愤地说:“那好吧,飞机你来开吧!”

说完,他掉头就走!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3期)

5.词语解释。

无济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笑话中的“那个人”是干什么职业的?你从哪里知道?为什么不先直接点出他的职业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做错事就应该道歉。如果这位坐错位子又不让的先生回头来向掉头就走的那个人道歉,他该怎么说?请代他准备一下,并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笑话《随机应变》,然后答题。

一推销员向客户推销钢化玻璃杯。

“我们的杯子质量是值得信赖的。”他边说边向客户做商品示范。

可是他碰巧拿了一只质量没过关的杯子,猛地一摔,杯子碎了。

“你们看,”他镇定了一下,笑道,“像这样的杯子,我们就不会卖给你们。”

(选自《读者》2009年第6期)

8.加点的词语“这样”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说这位推销员是在随机应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假如你是现场的客户,你还会买这位推销员推销的钢化玻璃杯吗?为什么?请简述自己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笑话《一律》,然后答题。

我喜欢写诗,投稿很多,但都被退了回来。

妻子问:“整天写七律,就不能少写几律?”

我说:“五律的也被退回来了。”

妻子想了想,说:“那你就写一律吧。我看好多报刊上都写着‘来稿一律不退’”。

(选自《读者》2009年第4期)

11.上述笑话里,“七律”、“五律”的全称分别是________ 、_________。

12. “写一律”中的“一律”是说话人自创的词语,它指的是并不存在的“__________”,“来稿一律不退”中的“一律”一词,一概解释为__________的意思。一词多义,混为一谈,由此产生了喜剧效果。

13.面对妻子的误解,“我”该怎样向她解释说明?请用简洁的语言试一试吧。

参考答案

一、《贼多》

1.偷东西的人(或“小偷”)

2.很多(或“非常多”、“十分多”)

3.东北人说“贼多,贼多”,是说本地可住宿的宾馆非常多。可是年轻人不懂它们的方言,误以为本地小偷很多,对此他并没有思想准备,于是吓得连连后退。(大意对即可)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以从“推广普通话很有必要”、“入乡随俗,首先要努力懂得方言俚语”、“沟通交流过程中,要做到不懂就问”等角度谈启示。

二、《飞机你来开吧!》

5.对于事情没有任何帮助或益处。(也可以解释句中意思:对于请他让出座位没有任何作用)

6.他是飞机驾驶员,从他说的“那好吧,飞机你来开吧!”一句可以看出,坐那个位子的就是开飞机的人,也就是说,他是开飞机的。

先不点明他的职业和座位的特殊性,就是制造误会,由此带来幽默效果。

7.例:对不起,驾驶员。我只是喜欢坐在靠窗的位子上,没想到占的是您的位子。请您回来,为我们开好飞机,好吗?(话语中至少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道歉,二是请他回来开飞机)

三、《随机应变》

8.一摔就碎(答“质量没过关”、“质量不合格”也算对)

9.例:推销员摔钢化玻璃杯,原来预计玻璃杯完好无损,以此来证明他们的产品质量十分过硬。可是,这只玻璃杯被摔后就碎了,出乎他的意料。他赶紧变通一下,说这样的杯子不会卖给顾客,以此说明它们对顾客是负责任的。(大意对即可)

10.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例:我还是会买这种玻璃杯的,因为,我从销售员敢于当中摔杯的举动,看出了销售商对这种商品质量的信任。至于这只杯子被摔碎,肯定只是极个别的,而不是普遍的。

四、《一律》

11.七言律诗 五言律诗

12.一言律诗一概

上一篇:关于植树节的诗歌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应用考试试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