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植树节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10-16 06:42:19

关于植树节的诗歌

关于植树节的诗歌篇1

校本课程《校园植物文化》以植物为载体开展系列活动,引领学生走近植物,积极挖掘植物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创造性运用植物文化育人,通过感知植物、诗词吟诵、现代散文赏析、文化品读、雅闻趣事、歌咏植物等研究性学习,构建以自主探索为基础,合作学习为主体的开放的学习过程,实现在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等方面的个性发展,培养人文情怀、提高艺术修养、丰富生活情趣。

校本课程《校园植物文化》由生物和语文两部分组成。语文教学活动分为四节,通过组织学生阅读与校园植物相关的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和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配合生物学课程调查校园植物资源;探究植物各种生命现象及规律;培养观察方法,写好植物观察日记;背诵相关的诗文积淀人文素养;阅读名家散文,丰富情感。所有这些活动都会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编排语文阅读第一节“物竞天择・人与自然”,特别在贾祖璋的《葵与向日葵》之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在这篇关于生物学分类知识的科学小论文后面,安排学写自然科学小论文有它的合理性,指导高中学生撰写自然科学小论文富有重要意义。从写作教学目的看,我们培养的高中学生,将来绝大多数都要去从事生产劳动和科技工作,指导他们撰写自然科学小论文,可以为他们将来的科技写作打下坚实的荃础,使他们终身受益。撰写自然科学小论文,一般都要建立在自然学科的科学实验或实地科学考察活动的基础上,是一个使中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刻化和条理化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要对自己接触的自然科学中的某些事物现象、问题或某个专题,进行比较深入广泛的探索研究,并加以论述,写成科学小论文,以揭示其特征、意义及规律,这种科学小论文的学习非常必要。它是培养青少年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从跨学科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生撰写自然科学小论文,无论对自然学科的学习,还是对写作学科的学习,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和不可低估的价值。

诗歌是语言和文学的精华,而每一个青年心中原本都有诗意的人生向往,只是被压抑在教育体制的冻土下。屈原所谓“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杜甫所谓“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李白所谓“万物兴歇皆自然”。他们“大天而思之”,对于天地的博爱无私,自然的规律性,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都有极好的形容。诗人亲近自然,不论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日月山川,风雨雷电,都能触发他们的灵感,引起许多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品读诗词就是让高雅的诗歌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纳入我们必经的人生历程之中。当诗歌对我们显得亲近,我们的心灵就会比较自然地感受并萌发诗意。因此第二节编排了诗词品读以及“综合性学习解意象品诗歌作诗词”。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语文辅导以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点。以花草树木植物为象征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是各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种共同现象。人们在欣赏花草树木外在美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们某种特定的意义。文人学士通过咏诗赋词,把他们内心的感情和审美情趣寄托于大自然的花草之中,这些形象从外界移入诗中时,为诗人的思想感情所点染、浸润,传达着一种感化、教育的力量,因此诗人都非常重视创造意象。意象在诗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绝大多数诗歌就是通过意象来诠释作品的哲理,通过意象来破解作品的寓意,通过意象来鉴赏作品的意境,通过意象来与作者进行艺术、美学、心灵与精神的交流。在诗歌学习中,分析意象,就是分析文学物象中所蕴合的意义,正如艾略特所说:“表情达义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鉴赏诗歌的意象,就是要让学生将自己所接触到的诗歌中的意象分门别类地作梳理。通过查找有关意象的资料,用简明文字概述意象的寓意。

散文这种体裁,精粹警辟,形式自由,能够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写植物的散文在情物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或喜、或忧、或悲、或思的情感,通过情感倾向的宣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因此需要学会在阅读过程中由体味作者的情感进而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语文第三节散文品读之后安排了以“植物与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活动。植物历来就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尤其是中国园林植物在配置上更是受历代山水画哲学思想的影响,在植物的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注重色、香、用。不仅仅是为绿化,而且要能入画,意境上求深远、含蓄、内秀。植物象征意义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是生活习俗。以花草树木为象征,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是各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种共同现象。古老的中华大地和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以松、梅、竹、菊和牡丹为代表的植物文化,而西方人以玫瑰、百合和栎树为代表的植物文化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影响的结果。汉民族注重以花木喻人,西方人注重以花代言,这是汉英植物文化最重要的区别。汉民族以花木喻人,关注的是花木的内在气韵与人之精神品质的联系。西方人也以花木喻人,但着意的主要是植物的外部特征与人之外貌的联系。

要求学生从生活中自己身边开始,观察各种植物和我们自己文化的关系。再利用网络查询,搜集世界各地相关资料完成各项专题作业。比如:1.选出你心目中,对人类文化最具影响的或在应用上最特别、最有趣的植物,谈谈你的认识。2.花语是人们用花来表达人的某种感情与愿望,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逐渐约定俗成的,为一定范围人群所公认的信息交流形式。如果让你在校园内选择一种植物代表我们学校,你选哪一种,谈谈理由。这些相关专题作业的设置将会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与植物的关系。

关于植树节的诗歌篇2

但这些发生都从感官的运作开始,进一步说,从诗人发达的视觉开始,正是它作为方法,细致地撑开陈舸的植物色情学研究。在陈舸的诗里,“色情”从不同角度勾连而成。放大镜般的、慢镜头的“看”和“凝视”,完成了对细小植物局部的观看仪式。“凝视”的极端性,牵引出一种强烈的双向的刺激关系。发达的视力刺激了植物在视觉中的影像,膨胀着它在文本中的显现。但做一个反转,也可以说,正是植物刺激、旺盛着“看者”的视觉神经,正是它培育出一双放大镜般的眼睛,它们吸引目光、锻炼亚热带式的眼球。所以,在植物的色情学研究中,对“色”的体验主体在受刺激的器官被诗化之后,就转移到人的视觉能力。这满足了写作者观察的欲望,同时也满足诗歌需要更新形象来清新自我的本能。从这个动力机制来看,陈舸诗中通过蒙太奇式的迅速转换,所引动的“植物”与“身体”(多指女性身体)的相互攀附、混淆,在某种程度上是视觉-植物(或视觉-身体)相互刺激所达成的解放:

你涨红的脸,鼓起的胸部

难道还不足以

做为野花的证据?

又握住你空闲的手指,

柔软,让我战栗。

你的样子无邪、满足

我突然感觉到

更多鲜花,掩饰的惊惧。

――《野花》

“身体”与“植物”在功能上都催动视觉,同时,身体与植物相互提供解放的动力、空间。陈舸通过他发明的“植物色情”研究,为中国传统诗歌中“女性-植物”这个“文学装置”的内部结构,提供了新的吸引和解释活力。他将重心转移到写作的动力机制――特别是视觉机制、形象机制上,让阅读最终回转到写作者发达的感官,而这又与陈舸诗中的自我的形态学牵连,可以说,《林中路》和《沉箱》中的“植物色情”诗作提供了个人形象中凸鼓的视觉部分。

《瘦者说》作为《沉箱》的开篇之作,有意识地让自我形象嶙峋尖削的部分显示出来:

我瘦如走动的竹子,对不起。

正如但丁所言,瘦削包含着

全部的欲望。我,感到抱歉

如果瘦,也是对你们的干扰。

“自我形象”与植物联系,我―竹子―我,“我”因为“竹子”而获得了一个焦点,对“我”的认识与对“竹子”的认识相互依赖。但在第二行对自我的认知迅速从与“自然”的认同跳转到“文化”认同――即对但丁 “瘦削包含着全部的欲望”的认同。随后,诗的第二节对上述欲望具体化了:

我抚摸身体里,毛皮光滑的

小啮齿动物,一刹那,静息。

我熟悉它们,世间诸般变相:

女人,熟瓜果,钱币,别墅。

对抽象“欲望”的认识,再次依赖于“自然事物”,而这事物又迅速与发达的视觉相联络、刺激,个人形象中茁壮的视觉部分随时旺盛起来。接着第三节视觉、意识的焦点在表面上发生了偏移:

诗有时如此机械,可以旋转

伸缩,剪贴,拆卸,再拼贴。

有时候,我厌烦透了,带着

这么多争吵的词语,还要穿

不合适的外套。

“身体”转向了“诗歌”,“欲望”转向“争吵的词语”,但转向从一开始就在发生,以对“我”的描述始,“自然”(竹子、小啮齿动物)向“身体”“欲望”的转移,再从其向“诗歌”的漂移,陈舸的这首诗完成了对其诗歌结构的展示。他的诗歌篇制短小,“瘦”,但内部不同维度在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的同时,又生长出其他维度并逃逸出来。它的内部包含着巨大的信息的解放、解域化,但他的语言风格使他的诗有一种与之相反的节制感。“我厌烦透了,带着/这么多争吵的词语,还要穿/不合适的外套”,这是陈舸诗歌的风格,但在个人写作史和自我认同之中,或许这也被他当作难以克服的障碍。所以《瘦者说》将自我形态学、诗歌风格学、甚至色情学都“伸缩、剪贴、拆卸、再拼贴”在一个短小的、疾速的词语现实中,同时与感官的清新和具体相结合,又使这个词语现实获得了一个具有限度的表面,它赋予诗歌质朴的一面。

诗人以“色情学研究”对植物进行想象,从而锤锻了自己发达的感觉能力。而对于动物,他则用想象的手术刀将“意志”移植到对象的结构内部:

在那个深夜发生了什么?怎么样的警醒

迅捷、闪避、纵跃和下坠?

我在早晨看见了它。

静静的,一动不动

保持着在树叶和灌木丛里的姿势。

这一次,剔除了掩饰的背景

置身于透明,但加上了可怕的清澈。

在龙眼树支撑的黑暗里,在和它

融为一体的微光里,它被什么样的星

体吸引

为哪些鸟雀所惊

――《水中蜥蜴》

在这里,蜥蜴保持着“写作者”所具有的质朴――“静静的,一动不动/保持着在树叶和灌木丛里的姿势”,和敏感性――“怎么样的警醒/迅捷、闪避、纵跃和下坠?”。所以,很快发生了不可遏制的偏转:

它潜在树叶间隙里,和我对峙

轮动着眼,观察我――

对于异己的疆域

我们不安,好奇,但并不轻浮

蜥蜴完全偏转到了作为“观察者”的蜥蜴,并最终引出了对“观察”本身的“观察”、“评价”。此时,对“蜥蜴”看似客观的外观、形态的描述:

长尾巴弯曲,褐色花纹的鳞片,

竖着尖锐背鳍,伸出腿爪――

像被它自身钉在水里。

这些描述迅速被重组,蜥蜴全身的力量、紧张感,与作为观察者的“蜥蜴”的专注、紧张感是一致的,甚至一开始它的紧张就来自于观看的专注。因而,“我”对蜥蜴的看偏转到“蜥蜴”的看,再偏转向对“看”自身的“看”,诗歌的正面显示的是“蜥蜴”,但这个空间的反面则是一直在“看”的“我”,每一次对形象的描述都携带着对“自我”力量的使用,何况这首诗里潜伏着反省式的认知。

所以,当日常生活、场景、片段被诗人分泌成一种词语现实时,通过偏移、翻转、隐逸、与自我形态纠合等,它们呈现出一片诡谲、复杂的气象,《钓鱼人的一天》、《对付马蜂窝的办法》、《沉箱》、《螳螂笔记》、《清理池塘》等诗歌就是将日常琐碎点滴转化为气象学的典范。就像一滴水在温度的牵制下,变革形态,并推演出气象的变化多端一样,在陈舸这里,日常点滴经过感官的孵化、点播,变得有声有色,并被编进紧锣密鼓的结构中,像一场大气现象,动力、装置催生出崭新茁壮的雨线,这种雨线经过喻体的转换,在陈舸诗中具体为一根根敏感的神经线。《一畦地》这首诗,是陈舸在诗中将神经线移植进自然的一个标本。在描述植物时,陈舸钟爱它们的根茎、纤嫩的卷须、鼓凸的叶脉,对于动物,则强化了其眼睛和尾巴,对事物生命力的刻绘,使他的语句变成聚集了各种刺激、感受的神经线(网):

这块地,已经收拾

整齐:从蜷曲变得细碎、平坦,

沉浸于自身的潮湿和想象力。

一个没有画过图表的人,将它的界线

拉得笔直,比井水还清晰――

互不干扰的区域:白菜,刚镂刻出碧

汪汪。

竹架缠绕着苦瓜谨慎的卷须。

而芥菜,不知为什么,被萝卜围了起来,

如果不是看见,黑土上暴露的

一截白色根茎,差点就

将它们混在一起。紧缩的圈子,维持着

什么秩序?

――《一畦地》

根茎、叶脉、卷须,是灵敏的神经感知的结果,但在陈舸的诗中,它们本身就是神经,是所有生命中敏感得发烫和消瘦的神经,所以陈舸这类诗歌并不像田园诗、山水诗那样表现出闲适的特征,反而因为对自己感官、神经的过度使用,显出高度的专注,这克服了日常生活的涣散感。

但诗人又不止于此,他不满足于由感官的专注促成的力度和复杂性,他有了新的对“险境”的渴求,在写作的某段时期,他痴迷于将自身置于高空的钢丝上,痴迷于那种一不留神词语的肌体、结构就坍塌、毁灭的危险感。这集中在《术士的烦恼》、《画家的告别》和组诗《电影手册》等诗作中。这些诗类似于卡夫卡的《变形记》的写法,自我的判断、感觉处于一种高度的紧张和分寸感当中。在格里高尔变成甲壳虫之后,对其自我感觉的描述变得异常艰险,这种感觉介于“虫”与“我”所组成的“感觉装置”之中,一方面它要用四肢在墙上爬动,遇到障碍,同时还要对自己的卧室表露出某种熟悉,要听到卧室外父母的恐惧、咒骂。所以,在这里卡夫卡将自己置身于稍不留神就会使自己精心营造的装置失真、落入全面象征化的圈套的险境当中。如果将写作做几重的还原,陈舸所处的险境之“险”不下于此。他搜寻与“自我”对等的“他者”,他们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精神、具有文化意识,比如“画家”、“术士”、“电影角色”、甚至只是无名的“她”等,诗人将“自我”与这些“他者”混为一体,就像卡夫卡将格里高尔和甲壳虫混为一体一样,然后开始书写,在词语的细线上,一端是“他者”的悬崖,一边是“自我”的悬崖,诗人就把这种险境里磨练为精细的诗艺。

在他掌握的秘密里

散发着疯狂的,灭绝的气息。

他发现自己过于精密,疲倦

――《隐约》

在《隐约》这首诗里,诗人把词语注射器的针头推向自身,而这针对的却是他对秘密的掌握的过分精密。这似乎是为拓展更开阔的文本空间而做的一次自我调整。在陈舸最近的新诗《滩涂》中,那种疯狂、灭绝的气息被另一股强力调息,他借助于一个粗线条的、滚滚的“时间之轮”碾平了一些过度发达的感官滋生出来的细节,而为诗歌增添了一个粗粝的、硬质的边框,“时间”、“历史”、“目标”、“规划”等词语概念性的扩散在语句中:

而时代的车轮滚滚

湾流被悍然截断,海水划分清浊界线

像黑白木刻里

超自然力的笨重一刀。

关于植树节的诗歌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一.调动视觉———利用图片、视频引入

《猫》在常规语文教学活动中,以课文为基础的阅读教学是基本形式。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更贴近学生生活,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例如《猫》这篇课文,对于猫,学生都不陌生,但由于作者郑振铎生活的年代与学生有一定距离,行文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在备这课时,笔者精心制作了上课的幻灯片,通过制作的幻灯片,在屏幕上投影猫的图片,并放映猫的小视频,通过视觉的冲击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把文章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正式上课前在屏幕上播放出猫的幻灯片时,有不少学生已经为猫的可爱姿态所折服了,笔者借机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让他们讲一讲家中的猫,并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根据课文中出现的三只猫的特征和经历,分别为它们起个性化的名字并解释一下起名缘由。经过播放图片进行引入,学生能更加轻松地亲近文本,更快地融入课堂,由于与自己的生活相关,听起课来也格外地认真,思考也随之变得更加地积极。

二.调动听觉———运用朗诵感悟

《天上的街市》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朗读,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象。在朗读中,诗歌的情感能够更自然地融入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我进行《天上的街市》这一现代诗的教学时,将“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在引入时,先提问学生牛郎织女的故事,然后让全班同学第一次齐读诗歌,做到读顺字句,读懂字面意思。口头给学生讲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要做到读准音节、读出节奏、注意重音。在范读前,提醒学生注意句子中的重音、节奏,然后进行教师范读。在范读结束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循环展示牛郎织女、银河等的图片,播放范读录音,多媒体展示能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环境中,再一次体会诗歌的意蕴和情感。在两次范读结束之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揣摩诗歌读法,请部分小组来进行展示,教师作点评。最后,再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诗歌,提示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在脑海中描绘相应的画面。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在分析灯星辉映图、街市珍奇图、骑牛来往图、提灯闲游图这几幅图画时能够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情感,成功激发起学生对诗中牛郎织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视听结合———动画《植树的牧羊人》

文本阅读是最为常见和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是较为成功的传播信息的途径。但是在教学中,文本阅读存在不少限制,对初中学生而言,较长的文章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支持下,阅读教学也有了更多可以利用的有效途径。动画是中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信息传播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利用这一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由绘本改编而来,绘本曾改编为动画,在这样的条件下,动画可以成为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在学习文章前先播放《植树的牧羊人》动画,提醒学生注意观看、了解细节,尝试找出牧羊人的性格特征,归纳出牧羊人的人物形象。在观看动画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找出动画与课文不一样的细节,并口头讲出动画补充了哪些课本没有的细节。在动画的吸引下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对牧羊人的人物形象的了解也更为形象、具体,本课的学习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四.小结

关于植树节的诗歌篇4

【关键词】中英诗歌 济慈 音美 形美 意美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39-01

济慈是19世纪初英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创作曾对唯美主义和意象主义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从选材上看,他所选的材料是清新的自然事物。从艺术处理看,他期待人们不要驻足于文本本身,希望给人以深刻的反省。从意境看,他的作品的艺术美感不是出自所选材料本身的审美属性,而是源自这些材料所引发的一系列内部触觉意象。

现以《I Had A Dove》为个案,具体分析汉译本中的美学再植:

I Had A Dove John Keats

I had dove and the sweet dove died.

And I have thought it died of grieving.

O, what could you grieve for? It feet were tied.

With a silken thread of my own hand?蒺s weaving.

Sweet red little feet!Why should you die?

Why should you leave me sweet bird!Why?

You liv?蒺d alone in the forest-tree.

Why pretty thing!Would you not live with me?

I kiss’d you oft and gave you white pease.

Why not live sweetly as in the green trees?

汉译版本一:

我有只鸽子

我有只鸽子,这可爱的鸽子死了,

我想它的死是因为太过伤心,

啊,它为什么伤心?

只因它的两只脚被我亲手纺出的银线捆紧。

又红又小的脚,多可爱!你为什么死去!

为什么离开我,可爱的鸽子?什么缘故?

你曾经单独的生活在树林里,

漂亮的小东西!为什么不跟我生活在一起?

我时常喂你,给你洁白的豌豆,

你为什么不愉快的活着,像活在绿色的树林里?

汉译版本二:

我的小鸽子

鸽子,我心爱的小鸽子,已不复存在,

我想它是死于悲伤,

何缘悲伤?哦,只因我亲手搓成的一根丝线,

曾把它那只小脚捆绑

那双红色的小脚,为什么这般陨殁,

为什么弃我而去,心爱的,你究竟为何?

小精灵哟,你曾独栖林中树,

为什么偏偏不肯与我同住?

我常常喂你豆子把你疼爱,

你为什么不想在绿林中那般欢快。

一、意象美的再现

首先,从两首诗歌的题目上看,第一个版本以《我有只鸽子》为题,未免太过平实滞重,只是简单的陈述,从而显得缺少诗歌的意象之美。而版本二《我的小鸽子》首先加入了“小”的概念,使得鸽子的可爱形象立即生动起来,也从侧面显现出诗人对鸽子的疼爱。从而很立体地为我们呈现出我与鸽子之间的情绪,为后续失去鸽子的痛苦做铺垫。

文中第一节后面关于“a silken thread of my own hand?蒺s weaving”,前后两个版本的翻译略有不同,其一为“纺出的银线”。另一个为“搓成的一根丝带”。纺成和搓成对意象的表达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纺线一般是古代的行为,很容易让人的思维形成跳跃,而这种跳跃显然是不必要的。另外,纺线是一种时间持续长的行为,会给人觉得蓄意已久,此外与捆绑鸽子脚的意象也不甚搭。而搓成的显然是一种生活化的词语,很符合主旨的表达。另外“丝线”的选择也是很有道理的。丝线的形象是柔美的、华丽的,一般用于束缚雅致的事物,如青丝等。但这里用于束缚鸽子的自由,便是一种强烈的反差,对意象的表达很是独道。

二、形美的再现

从两首译文的形象上看,第一首诗歌的整体排版采用了错落的,短长结合的形式。这在表达诗人内部情绪时,无疑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有一种回环的韵势。但是相较于版本一,版本二的形式更为让人中肯。因为它前一节采用了短长错落的形式,是为了控诉自己,释放自己的内心情绪,有一种自责的愤恨之情。而后一节,主要是叙述小鸽子过去与我生活的画面,情绪的抒发相对较少,像是暴风雨之后的宁静,所以这种采用整体形式一致的排列顺序应该是较为妥当的处理方式。

从两个版本的语言上看,显然第二个版本的语言更为凝练而富有深意。第一个版本的语言,存在着过多冗杂,多余的语言的描述。而该首诗歌的原文,其特色就在于通过简单的事件,串联起读者内心深层次的情绪感应。所以用此方面应该更富有哲理性,使人深思。另外原诗的另一特色就是运用多种回环的质询,来表达诗人内心悲切的哀痛,版本二很好的做到了紧贴原文的情绪的抒发形式,再现了内心的自责情绪。

三、韵律美的再现

版本二的韵律是英式的“abab”韵,符合英式的特点。而且再现了原诗的尾韵模式。如“树、住”“爱、快”。译文二后半节末尾的几句话堪称是该首诗翻译的亮点所在,“你曾独栖林中树,为什么偏偏不肯与我同住?”押韵的同时,也为我们勾勒出诗人幽怨而又哀痛的内心感触。

四、小结

两个汉译版本都力图最大程度的贴近原作,都做到了在平述中见真实,传达出对小鸽子逝去的伤痛,对自我行为的体察。但从音韵、形式、意境的具体操作上分析,在美学再植上更胜一筹。版本二在语言上也做到了精炼,富于感染性,能够深刻地勾勒诗人内心阐人深思的情绪。最后,期望在平衡多种翻译关照的同时,能出现更多关注美学再植视域的改译佳作。

参考文献:

[1]李云启.英诗赏读与美感再植.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谢文利.诗歌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3]吕叔湘.英译唐人绝句百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0.

[4]金.等效翻译探索[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5]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P114.

关于植树节的诗歌篇5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传统璀灿辉煌,传统节日异彩纷呈。传统节日、节气风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们通过构建校本课程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并体验传统节日、节气,进而在经典诵读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培养身体健壮、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有中华文明自信的学生的育人目标。

一、诗意耕种,亲近自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是流淌在历史岁月中的古老歌谣。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工业化、信息化主导的现代文明形态中,人们逐渐疏远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文明。很多人都不知道七夕、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不知道谷雨、芒种、寒露、霜降这些节气,导致了对传统文化的疏离。为扭转这一局面,我们以普及耕种知识为起点,研究农耕活动内容,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的主题式耕种体验活动,促进学生身体、人格的健康健全发展。

(一)开展种植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美好

学校开展的种植活动注重将科学课与劳技课相统筹,学生吟诵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在学校的“开心农场”里种下果树苗、点下牵牛花种、撒下青菜种……学生可自由组合分小组承包。每组由小组长分配任务,浇水、施肥、松土、间苗、灭虫等,这样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的劳作技能、体验耕种的喜悦,给生活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的孩子多提供一些亲近自然与土地的机会。当孩子们看到播种的菜籽在自己的呵护下发芽出土,看到细如蚂蚁触角的小苗一天天长成绿油油的青菜时,他们会由衷地感叹生命的奇妙。更重要的是,种植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呵护生命、爱护花草的责任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协作的能力,大家在耕种过程中学会了发现、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分享。

(二)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共享自我成长的乐趣

白露过后,学校组织学生走进“梦田农场”,帮助农民收花生。当孩子们来到花生地,看到丰收的景象,充满好奇,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在收花生的过程中,学生们秩序井然,拔得起劲、摘得仔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在劳动中,孩子们却热得满脸是汗,有的还吟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来。孩子们在品尝劳动的快乐时,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寒露过后,学校又组织学生们一起去挖红薯。在主持人激情澎湃地布置任务后,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生龙活虎地奔向自己的责任区域。他们或用铲子挖掘,或互相协作拖拔红薯秧。他们在劳动中分享快乐、学会感恩、收获成长。

在丰富的农耕活动中,学生们发现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关于天时: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关于地利:黄土变黑土,多打两石五;秋后不深耕,来年虫子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关于人事: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甘薯收。孩子们吟诵着、劳动着,心中油然升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建构课程,传承经典

学校开展了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春节”为节点的主题式研究活动,课程分为《清明春雨》《夏至纵歌》《秋思绵绵》《冬日恋歌》4个单元,共24个篇目,对应24个节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不是来源于教材,而是自己围绕节日、节气进行构建与探索,挖掘民俗活动的丰富内涵。如在《清明春雨》一章中,一是要探究清明由来,认识晋国名臣介子推,了解介子推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高风亮节。二是制作家史。孩子们手工制作纸花,拟制挽联纪念祖先;制作“家族树”、续写家谱,了解自己的家族文化,挖掘潜藏在自己家族血液中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由此学生初步形成尊亲敬祖、孝老敬贤的传统伦理观念。三是继承英烈遗志,践行家国梦想。“烈士陵园英雄小传”的写作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们追念先辈和革命烈士的高贵品质,了解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种下“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种子。比如,子剑同学的《清明》就记录了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

清 明

天阴浓雾醇,

回乡扫墓尘。

夜来思先辈,

哀思悼英魂。

学校开发的“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通过开展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挖掘民俗活动的文化渊源,寓德育于生活。

三、诗意经典,弘扬文化

为了深入开发“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达成文化育人的目标,学校派教师分赴焦作、石家庄、鄂尔多斯等地参加新教育年会,购买有关教育著作,开展校内论坛,聘请专家到学校指导工作。结合“二十四节气”开展了“听风沐雨过清明”“中秋诗会”“我们的端午节”等经典诵读活动和“青青园中葵”等系列晨诵活动。

(一)经典诵读

学生诵读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经典古诗文。立春,学生读“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雨水,学生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惊蛰,学生读“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春分,学生读“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学生用节气诗闪亮每一个日子,诗意地行走于四季的轮回与更替之中。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亲近母语,亲近文学经典,不断升华爱国情感。

(二)闯关激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让孩子们爱读、乐背,老们想了很多办法。闫老师的晋级闯关就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晋级闯关活动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摘选有关某一节日节气的诗歌。然后,开展经典诗文诵读积累活动――“节日节气经典古诗文积累大闯关”,以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为三关,每关设固定字数的经典诗文积累为过级挑战,逐级晋升。闯关游戏吸引着孩子们热情主动地参与经典诗文的积累与感悟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仿写创编

开展“我是小诗人”活动,结合节日节气及物候特征仿写自创诗歌,逐步回望汉语魅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文化底蕴。现撷取几颗稚嫩的“果实”,以飨读者。

小暑・农家乐

温风汩汩挟热浪,

荷塘漾漾采藕忙。

农家声声碾稻谷,

消夏口口新米香。

处暑・观小儿吃西瓜

处暑正午流火天,

空调屋内也流汗。

最妙小儿吃西瓜,

飞涎三尺湿肚圆。

千百年来,人们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二十四节气”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社会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意义。“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既传播了知识和文化,又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于植树节的诗歌篇6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有着深厚的情感,不仅喜爱植树种花,而且还留下了许多植树诗文。

尤其是唐朝,植树绿化蔚成风气,不少诗人积极倡导和参加植树活动,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李白写诗回忆所种桃树

749年春,漂游在南京的李白漫步郊外。此时,一望无际的桑田里,茂密的桑树葱葱绿绿,睡眠一冬的蚕儿也开始吐丝了。望着清新如画的江南春色,李白触景生情,思乡、思亲之情油然而生,他挥毫写下了《寄东鲁二稚子》一诗:“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全诗由江南春耕时节写起,继而对自己三年前在家中楼旁栽下的桃树展开描写,由树及人,抒发对儿女的一片想念之情,怀乡土之心、思儿女之情跃然纸上,凄楚动人。

李白因在朝中受权贵排挤,怀着抑郁不平的心情离开长安,开始了生平第二次的漫游。时,李白携妻子许氏、女儿平阳投奔在济宁为官的亲戚,并居住下来。据《太平广记》载:“李白自幼好酒,于兖州习业,平居多饮。又于任城县构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客至少有醒时。邑人皆以白重名,望其里而加敬焉。”其中提到的 “酒楼”即现在的济宁太白楼。李白居济宁期间,他偕同夫人、女儿在太白楼旁亲手栽植桃树。后来,儿子伯禽出生,夫人许氏因病去世。后又娶刘氏女为妻,生子颇黎。没过多久,李白开始到江南漫游。

李白写下《寄东鲁二稚子》一诗时,在南京居住已近三年,畅游在诗情画意的吴地春色里,李白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想到自己浪迹江湖,住无定居的经历,便怀念起老家的田园。不知此时的田园,是谁在耕种。春耕的事已来不及料理,而自己的归期尚茫然无定。李白想起自己临行前亲手栽下的桃树,猜想如今应长得与酒楼一样高了,此情此景,李白更是想起了娇女平阳在树下玩耍嬉戏时的情景,或许此时女儿手折花朵倚在桃树下盼他回家,而他却一别三年没有回来。想到此,李白不由得思绪万千,肝肠寸断。他撕片素帛写下远别思亲的情怀,寄给远在济宁的家人。

杜甫植树和农夫打成一片

760年春天,在成都城西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著名诗人杜甫望着一座新落成的草堂,欣喜不已。尽管不是高楼大厦、琼楼玉宇,但是对于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杜甫来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他抚今追昔,回望自己的坎坷之路,唏嘘不已。

想到此,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狂夫》一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S娟娟净,雨`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此时正值春季,杜甫自己动手植树,他四处寻找树苗花草。杜甫在《诣徐卿觅果栽》一诗中描述找寻苗木的情景:“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坊里为求来。”求得苗木以后,杜甫在草堂前种花植树,饮酒赋诗,酒酣耳热后,竟与当地的庄稼汉、老农夫扳脖子、搂腰,在一起打闹,“相狎荡,无拘检”。

树木栽植好后,杜甫精心管理,细心呵护,修剪、施肥、浇灌,俨然就是一位经验丰富、辛勤劳作的园丁。他在《恶树》一诗中写下自己管理树木的感受:“独绕虚斋径,常持小斧柯。幽阴成颇杂,恶木剪还多。枸杞因吾有,鸡栖奈汝何。方知不材者,生长漫婆娑。”

白居易动员忠州百姓一起植树

819年春,一艘大船在长江边的忠州城停泊靠岸,从船上走下来一位中年人,此人就是新任忠州刺史、时年46岁的大诗人白居易。

夜晚,在忠州官衙的白居易彻夜难眠,他想到了繁华的京城,曾任左拾遗的白居易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甚至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元和十三年(818年)改为忠州刺史。

819年,白居易被派到忠州,白天行路难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他的眼前,此情此景,他的心情糟糕极了,当晚写下了《初到忠州赠李六》的诗:“好在天涯李使君,江头相见日黄昏。吏人生梗都如鹿,市井疏芜只抵村。一只兰船当驿路,百层石磴上州门。更无平地堪行处,虚受朱轮五马恩。”

抱怨归抱怨,但是作为一方“父母官”的白居易仍然是尽职尽责的。他漫步忠州城时,见四周的山冈满目荒芜,目透十里,发出了“巴俗不爱花,竞春人不来”的感慨。他苦口婆心,动员民众植树栽花,并亲自到城郊和百姓一起栽树种花。他在《东坡种花》一诗中写道:“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有购花者,不限桃李梅。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

为了培育管理树苗,他每日带领童仆,除草、中耕、施肥、培土、浇灌。树木成林后,白居易看到自己亲手栽植的树长大成林,种下的花卉争相盛开,喜上眉梢,漫步其间,写了很多寄情于树木、花草的闲适诗,如“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

白居易在调离忠州回京城时,对忠州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感情,依依不舍。即使到了京城为官,仍念念不忘在忠州的植树种花的岁月,他曾在诗中说:“每看阙下丹青树,不忘天边锦绣林。西掖垣中今日眼,南宾楼上去年心。花含春意无分别,物感人情有浅深。最忆东坡红烂漫,耶桃山杏水林檎。”

补白

唐代诗词里的春天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人才辈出,大唐文人纵情抒发春天,因而留下了大量描写春天景致和情感的诗篇,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唐太宗李世民用诗抒发自己的壮阔梦想:“慨然抚长剑,世岂邀名。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这首题为《还陕述怀》的诗篇,是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大唐王朝一统天下之后而写。李世民缔造的大唐盛世起航,唐诗的春天也开始了。

大气磅礴的李白,烟花三月,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在热闹非凡的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陆龟蒙说:“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在春天的气息中,他们更多的是梦想和期待。

盛世的繁华,需要诗歌来装点和陪衬,而诗人眼里的春天,正是这盛世的再现,大诗人白居易的《春游》一诗画龙点睛:“上马临出门,出门复逡巡。回头问妻子,应怪春游频。诚知春游频,其奈老大身。朱颜去复去,白发新更新。请君屈十指,为我数交亲。大限言百岁,几人及七旬?我今六十五,走若下坡轮。假使得七十,只有五度春。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而大唐的少女也来送上她的春之歌。女诗人薛涛信笔拈来:“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草复哀鸣。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簪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这正是大唐盛世的呐喊。在经济繁荣、交通畅达、疆域辽阔的时代,大唐文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才有了在春季里亲近自然、深入观察、远足而广泛的经历。

唐朝春天的气息也在诗歌中扑面而来。那时的风是这样的:牟融说“正是太平行乐处,春风花下且停骖”;贺知章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商隐说“桥峻斑骓疾,川长白鸟高。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那时的雨是这样的:孟浩然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王维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杜甫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那时的花是这样的:白居易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杨巨源说“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关于植树节的诗歌篇7

1.1天人合一理念,体现自然美

1.1.1植物造景尊重自然。

避暑山庄山地森林覆盖,平地榆柳成荫,康熙提出“庄园勿动树勿发”的思想,保留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原始美。山庄西北多山而东南多水。设计者顺应自然,借峰岭的自然地势划分景区,形成各具特色,层次丰富的景观。在西北山区,注意保护天然植被,保留原始的成片松林,人工植树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针阔叶混交,以油松为主调的山林景观。在北部平原区,是以杨、柳、榆、槐为主的阔叶林,古木参天,人工造景时宜松则松、宜柳则柳,不破坏自然景致。在东南湖区,种植低矮灌木或小乔木,造就水面漂浮落花的美景。由此可见,避署山庄保持了大自然原始、粗旷的风貌,将自然风景巧妙融汇于园林景观之中。

1.1.2植物造景法天象地。

避暑山庄拟仿自然之形态,利用植物的花期和叶色变化,使园林景观具有绚丽的季相之美。春天梨花竞相开放,轻纱素裹,“微云淡月时情景尤绝”;夏天水滨青萍涌翠,亭亭玉立,荷花朵朵,摇曳生姿,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秋天枫叶,温彩流丹,霞升满山;冬天以青松、白雪为主题,“批把垒玉、蜡瓣舒香”。避暑山庄推崇天人合一理念,使植物与风霜雨雪雾霭云露交相辉映,利用植物的自然属性建立众多景观,创造一年四季景色,引起品评者“喜怒哀乐,感于吾心”的体会。

1.1.3植物造景人造自然。

避暑山庄北部是占地近66.7hm2的平原。开阔的草地,奔驰的骏马,嬉戏的麋鹿,配上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空灵与辽阔、恢弘和畅远的草原画卷。为了搞好民族关系,在万树园北部的草坪上散落着数10座精心搭建的蒙古包,使到此会盟的蒙古上层贵族宾至如归。这些蒙古包如白玉镶嵌在碧绿的草坪上,“宛自天开”。乾隆帝赞叹到“绿毯试云何处,最维避暑此山庄。却非西旅织裘物,本是北人牧马场。”

1.2传统文化理念,体现社会人文美

1.2.1按寓意配置植物。

避署山庄借植物寓志,立意高远。如曲水荷香主要以荷花为主,取义洁净无暇,“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水系堤岸种植柳树,柳树象征吉祥,又被文学家赋予了“离情别意”的韵味;静寄山房种植槐树,象征高贵、文化,《全唐诗话》中有“槐花开,举子忙”的诗句;水流云在种植丁香,被佛门称为“西海菩提树”,象征爱情和幸福;松云峡和如意洲种植桃树,象征辟邪、逃凶,此外与爱情相关联,有“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誉;文园狮子林种植竹,象征清高脱俗、虚心坚韧、高风亮节;松鹤斋遍植油松,饲养仙鹤,松涛声声,鹤鸣阵阵,寓意松鹤延年。拟人化的植物寄托着山庄主人淡雅的情怀、崇高的理想,含意深邃。

1.2.2按诗情配置植物。

避暑山庄配置植物景观时“栽花种草全凭诗格取裁”,构筑“诗意”空间。如曲水荷香是一座大型重檐攒尖方亭,亭内有流水潺潺,弯环曲折的石渠,亭外有摇曳生姿的荷花,“荷气参差远益清,兰亭曲水亦虚名”。又如梨花伴月一景,春意黯然时节,皎洁无暇的月光下,簇簇梨花争相开放,散发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一眼望去,洁白的梨花仿佛隆冬时节的皑皑白雪,飘落枝头,异常圣洁清凉。植物景观与古典诗词相互渗透,文因景就,情景交融,为后人留下了追思往昔繁盛之景的凭借。

1.2.3按画理配置植物。

避暑山庄根据画理安排风景构图。“松不烦新种,石皆入古图”;“山庄也自寻常看,写入画图故合诗”。这些诗歌说明避暑山庄的植物景观因画成景,景作画观。

2.结语

避暑山庄崇尚自然,拟仿自然,“天人合一”和“传统文化”的植物造景理念对于当代园林的构建仍有借鉴意义。避暑山庄由于历史原因,遭到了严重破坏,保护和修复工作需引起重视。

关于植树节的诗歌篇8

关键词: 中国诗歌美学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 艺术美

一、中国诗歌美学的境界美

《礼记·乐记》说:“诗,言其志也。”(张少康:7)荀子在《乐论》中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张少康:24)受此影响,“《毛诗大序》就明确提出诗既是‘志之所之’,又是‘吟咏性情’的”(张少康:48),而庄子所说的“无乐之乐”方为“至乐”(张少康:32)所强调的是师法自然、没有人工痕迹的自然之美,至此中国诗歌美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确立。从《诗经》、《楚辞》开始,到唐诗宋词,中国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都是沿此传统绵延发展的。创作内容上强调诗言志、诗言情,而创作风格上则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强调师法自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诗歌、音乐、绘画浑然合一,中国诗歌也呈现出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把这几个中国诗歌美学要素巧妙地融为一体的绝佳例证。

读此诗,每个读者眼前都有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而夕阳下流转的画面中浸染着让游子断肠的思乡之情。在这首小令中,作者把几个意象信手拈来,按层次排列,在浑然天成,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枯藤老树枝头傍晚寻宿的乌鸦,近旁小桥流水环绕的人家,秋风中马背上愁肠百结的旅人。枯藤、西风显示萧瑟的秋天节气,夕阳透露出归家闭户的信息,而古道瘦马上却是疲惫孤独的旅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张少康:119)马致远《秋思》中的意象和感情构成了诗歌的三境。王国维说:“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8)《秋思》用字极其简洁,只用二十八个字就构建出中国诗歌独特的美的境界。

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诗歌批评理论既独特又包容,也可用来解读欣赏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西方诗歌,帮助读者感知中西文学的个性与共性,看到中西诗歌作品在中国诗歌美学理论框架中美的契合。

二、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艺术美

1.简单的语言,生活化的主题——师法自然。

美国乡村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善于运用口语化的简练语言,从日常生活题材中提炼诗歌主题,描述自然美景,发掘人生哲理,抒发内心情感。他的诗歌中少有生僻晦涩的词语和复杂难解的句子。比如Mending Wall选取补墙这样一件日常小事,运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诗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而A Prayer in Spring一诗更短,只用16个诗行、4个诗节来描述春天果园里百花盛开的景色,从而抒发诗人面对美景心中涌动的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此诗有生动形象的比喻,却没有超出普通读者阅读能力的词汇和句式。同样,Good Hours一诗也用词简单,描述诗人冬夜独自散步时心中的孤独感。此外,弗罗斯特还有更简洁却极富生活哲理的小诗。比如Devotion这首诗把一句话分为四个诗行:“The heart can think of no devotion/Greater than being shore to ocean-/Holding the curve of one position/Counting an endless repetition.”(Edward Connery Lathem:247)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大家未必思考得出的哲理。无论篇幅长短,弗罗斯特的诗歌都呈现出浅显直白的风格:“The chief hallmark of Frost’s style,particularly in the early volumes,is its simplicity.Frost tends to use a plain and idiomatic language marked by a lack of multisyllable words,a relative avoidance of formal or literary diction,and a generally indicate a formality,abstractness or ornateness of diction.”(Christopher Beach:15)正如上文所言,弗罗斯特的诗歌从主题内容到语言形式都质朴简洁,这恰好是中国传统诗歌美学所侧重的创作原则。Going for Water一诗可代表Christopher Beach概括的弗罗斯特的诗歌风格。诗人运用最简单的词语,最直白的口语化句法,如同聊天一般自然地把诗句诉诸笔端。诗歌的主题是取水这样的日常小事,简单的语言中流淌出的也是如同取水这件事一样自然的语气和情感。这放到中国传统诗歌美学中,就是不假修饰的“师法自然”。

2.灵巧的比喻。

中国传统诗歌在创作方法上强调赋比兴。弗罗斯特的诗歌运用大量优美的比喻,方于貌且拟于心。Mending Wall中,那面不断被毁坏修补的墙寓意深刻,比喻人与人之间难以破除的隔膜和不容易维持的关系。A Prayer in Spring一诗把白色的花朵比成夜晚的仙魂,把飞鸟比成流星,把鸟喙比成缝衣针。在前文提到的Going for Water的最后一个诗节中,水滴就像珍珠,而落入池中却变成一片银色的叶子。这些比喻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美好想象。此外,弗罗斯特的比喻优美奇特。比如Wind and Window Flower一诗中,女孩儿被比喻成窗内的花儿,而男孩儿则是冬天的风。而A Patch of Old Snow中,角落里一片未融化的沾满污点的积雪被比喻成一张被风吹跑的报纸,雪上的污点就是报纸上面的字迹。几乎无人会由一片雪联想到一片旧报纸,此比喻中诗人的巧思令读者折服。在The Rose Family这首简短的小诗中,弗罗斯特分别用苹果花、梨花和李花比喻爱情,并与玫瑰比较,表达爱情的唯一性。这些美丽、惹人喜爱的花儿都不能和玫瑰相比。只一个比喻,诗人就把爱情的美好、崇高与忠贞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所以,比喻手法的运用是弗罗斯特诗歌很重要的风格特点,它不仅给诗歌创造出灵动的画面美,还有助于诗歌情感的表达。

3.诗情画意的境界。

前文提到比喻增强了弗罗斯特诗歌的画面美。此外,弗罗斯特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词汇的大量运用也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比如,Mending Wall一诗中墙、石块儿、狗、牛、邻居、苹果树等词语就勾勒出一幅温馨的乡村画面,对此,中国的读者不但不会陌生,反而会感到亲切,因为这也是中国传统田园诗歌中的画面,就像“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一样富于自然的乡间气息。再比如他的A Prayer in Spring一诗也运用了花、果园、蜜蜂、果树、飞鸟、流星等具有形象美、色彩美和动感美的词汇。诗的前三节中每一节都是一幅中国风格的画面。第一幅是满园春花的远景,第二幅是蜜蜂绕花树的近景,第三幅是花丛中急飞而过的鸟和停飞空中的蜜蜂的特写。每一幅画都包含诗人浓郁的内心情感,读者甚至可以听到他边描绘边对上帝的祈祷。这16行浅显晓畅的文字表达诗情画意,非常契合中国诗歌美学“诗言情”的标准。第二、三诗节还各用了一个比喻让诗歌的画面更加鲜明生动,这两个比喻都是夜的意象,第一个用“ghosts by night ”比喻“the orchard white”,第二个用“the meteor”比喻“the darting bird”。中国文学故事中向来就有花仙、花妖的形象,《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歌里也有“花魂”之说,所以诗人把雪白的花朵比喻成花仙或花魂无意中与中国式比喻契合。流星是各民族都熟悉的景象,所以中西读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美。阅读弗罗斯特一些简短的小诗时,读者脑海中可能还会出现一些中国诗人的诗句。比如笔者默吟A Time to Talk一诗时,就想到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以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即使没有读到全诗,友人、马、山、锄头等词语也会让中国读者联想到古诗中经常出现的友人相遇、戴月荷锄等画面主题。虽然弗罗斯特的时代同孟浩然、陶渊明等中国诗人的时代相隔千年,他们的祖国相隔重洋,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呈现给读者的美的感受却是等效的。

在脍炙人口的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一诗中,有林、舍、雪夜,还有停在林边马背上的诗人。这首诗画面感极强,而且有静(夜、树林、湖)有动(飘飞的雪花、小马)。雪夜笼罩下的树林、村舍、冻湖是一片寒冷黑暗中的剪影,虽然萧瑟秋风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显出一分明丽和温暖,但枯藤老树上寻宿的乌鸦,西风中的瘦马和雪夜黑暗中树林边的停驻所传达的是两个跨越了时空的诗人在旅途中体会到的同样的孤独。而且,弗罗斯特在整首诗歌中用了四个尾韵,每个诗行中词与词之间也都用了不同的腹韵(whose woods)和尾韵(see me),以及节奏感极强的轻重音组合,使这首诗歌在朗读时极富音乐的美感。飘飞的雪花中,西方的诗人告诉自己还有诺言要履行,所以必须继续赶路。诗歌最后的两个复句是一个闭合式的回答。西风古道上的东方诗人在想什么呢?对家的思念,对前途的担忧?“断肠人在天涯”是东方诗人的结句,但它给读者留下了开放式的想象空间,这是两首诗歌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弗罗斯特这首诗具备了王昌龄诗歌的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同马致远一样,弗罗斯特表达的是内心真情,这也符合王国维的诗歌境界说。所以,弗罗斯特的诗情画意契合了中国诗歌美学标准,尽管诗人运用不同的语言,但他的诗歌中有很多与中国诗歌暗合的因素。

三、结语

弗罗斯特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喻和简单直接的句式,选取日常生活场景和事件作为诗歌主题,语言质朴、自然清新、简洁晓畅,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这非常符合中国诗歌美学中“师法自然”的思想和“诗言情”的标准,而诗歌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与诗歌形式融合至浑然一体,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一种其他西方诗人所不具有的与中国诗歌相通的境界,因此,弗罗斯特的诗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根植于西方相通于东方的艺术美。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Christopher Beach.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Poetry[M].Chongqing:Chongqing Press,2006.

上一篇:六年级日记大全范文 下一篇:天窗阅读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