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23 08:52:59

大学生现状

大学生现状篇1

第一,学习习惯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对于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的学习时光,大部分是在教师、家长的催促下被动进行的,当离开了父母的紧密关注,学习成为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大部分学生会感觉一下子轻松了许多,继而产生惰性心理。

第二,对专业知识缺乏兴趣。在高考择校报名过程中,学生服从调剂制度,增加了学生入学比例,但也造成了学生对专业兴趣的淡薄。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或服从调剂时,对所学专业并不是太了解,进入大学校园后才发现,自己对所学的专业并不感兴趣。在课堂上,只能硬着头皮盲目而被动地接受,不仅没有充分利用课堂时光去吸收知识的养分,也影响了教师的情绪和上课的质量,使课堂教学进入恶性循环。

第三,不能合理分配时间和利用学习资源。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参加一些娱乐性的社团活动,而对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等资源的利用显得远远不够。同时,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获取大量的有用信息,但大部分学生更喜欢网上聊天、玩游戏。第四,社会的歧视,使学生自卑,对未来感到迷茫。社会对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歧视,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企业在招聘时设置学历门槛(本科以上)。专科学生面临尴尬境地,认为学与不学都是专科,不被人重视和认可。这些因素使得部分学生对未来就业前景感到迷茫,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降低。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重构教学内容,注重点拨学生的学习方法。高职高专层次的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做适当调整,以实现学生顺利从学习到工作状态的转变。其实每个专业的专业课都包含了与工作或专业资格考试相关的内容,教师只要在课堂讲解时,注重与学生分享知识点的实际(工作)运用,让学生了解知识点的用途,就可提升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时,任课教师可以给学生强调货币制度、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及货币供求等章节中有哪些是经济师、银行从业资格证等专业考试中的考点内容,实现一点多用。这样学生不仅能完成学校里的课程考试,又能有针对性地通过专业考试,为顺利走向工作岗位积累更多的筹码。同时也可效仿一些名校在不影响知识全面性的基础上,拿出一些课时,允许学生自主选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改革现有考核制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检验理论的最好方法,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践条件开展教学活动。可适当减少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在运用中找规律,在摸索中找技巧,在实践课中升华理论知识。实践课考核可以以实践报告、小组讨论、作业考查等形式来进行。

3.构建幸福和谐、充满情感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任何阶段都是共享幸福的基础。每个人都是独立而平等的个体,每个人的思想都应该被尊重。师生共同进步是师生关系中最完美和最高的境界。这就要求教育者以爱为基础,关心、理解和信任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培养学习积极性,挖掘潜力;要求大学生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找教师探讨问题,并能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把获得的成就感、挫败感等情绪同教师分享。

4.培养学习兴趣,合理规划时间。有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高职高专学生把读书当成是谋生和求职的手段,而外语、计算机、专业知识就成为这种手段的“敲门砖”,因此他们无奈而被动地为了学习而学习,从心理上从未将其作为爱好,更不要说学习是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任务的设置应根据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成功的诱因、渴望成功的动机来制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区别来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在完成任务后都能获得“成就感”,从而逐步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资源来充实自己,提升整体素质,并尽早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分配学习、生活和娱乐的时间,使自己以健康的体魄、优异的成绩、高尚的品格去接受社会的挑战。

5.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培养健康幸福观。大学阶段,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品格。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帮助高职高专学生消除社会歧视带来的压力,正确看待自己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路径,在新的起点上确立适当的人生目标,逐步走上健康、幸福的道路。

大学生现状篇2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政策

本文为石家庄经济学院第七届学生科技基金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为《河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企业需求的调查》(项目编号:XY201035)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如今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开始备受大众的关注。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矛盾,鼓励和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开展自主创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那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石家庄经济学校数理学院课题组做了相关调查,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与企业需求调查

(一)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并未成为首选。部分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在我们对近2,000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中,如图1所示。我们发现,仅1/3的人在毕业时会考虑“先就业,后择业”。这也同时显示,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并未对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一定的认识,就业期望没能趋于现实、“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依旧有“根深蒂固”之意。(图1)

(二)自我剖析:自身定位不明确。如今,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考虑的问题过于复杂,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使原本就对就业问题很模糊的大学毕业生更加动摇,对自身定位更加不明确,遇到问题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处于各种矛盾之中。在这多元化的社会,要想谋好职,加强自身定位必不可少。(图2、图3、图4)

(三)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加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年比一年低。而我们在这次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大学生在毕业3~6个月内找到工作,而且上岗后也需要不短的时间来适应并且胜任工作。(图5)

(四)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成倍增长。而新增就业岗位远远少于毕业生的数量。因此,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择业地点和工作待遇上的期望值明显偏高。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值与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结果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和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五)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业方向与专业不对口。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2%的大学毕业生现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完全对口,大都为跨专业、跨领域的就业。甚至有16%的大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完全与自己在校期间所修专业毫无关联。这不但说明了,大学生的潜能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同时也是对现在校学生的一点警示:只要真正有能力,专业是否对口并不会成为就业时的决定因素。(图6)

二、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政策方面的原因。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并非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在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二)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也发现虽然身居城镇以及二线城市工作的大学生最初也对京津沪等大城市有强烈的向往。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毋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以及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提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这样,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对策建议

(一)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二)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三)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工作了。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其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做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四、结束语

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因期望值过高而找不到工作。相比找工作的毕业生,提供岗位的企业更多地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地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范围。

身为在校大学生,通过这次的实地调研,我们愈加感到就业的严峻性,同时,也树立了努力前进的方向。希望我们这次的成果能为正在迷惑于找工作的同学们一些启示,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更为在校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相信,只要找到“脱节”之处,并将其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大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都将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伯庆.决战大学生就业.2009.1.

[2]徐平福.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指南.2010.1.

大学生现状篇3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当代青年中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群体,大学生们承担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当代大学生关心国际时事不仅有利于了解国际形势,而且有利于提高自身明辨是非能力。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国际时事关注度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们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普遍较高,但是经过对比发现,对国内时事的关注度高于国际时事。本文从高校教育入手,探讨目前大学生时政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可能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高校教育;大学生;时政教育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互联网作为新兴领域异军突起,不仅发展迅速,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成为了可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各国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日前,本课题组成员对河南省一些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问卷360份,回收合格调查问卷353份,合格率98%。通过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大学生对时政新闻关注均比较关注,但是关注较多的是国内热点,对国际时事的关注度不足,忽略了两者的相互联系。

一、时政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重要责任。而在当前国际大环境背景下,重视时政教育也是必然趋势。尽管在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对高校时政教育做出明文规定,但是实际情况仍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时间缺乏。高校时政教育开展的时间主要是专门的时政教育课和在思想政治课上贯穿其中。而在实际情况中,专门开展时政课堂的高校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减少了时政教育的时间。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课上贯穿时政热点,这完全取决于老师的授课方式,更具有随机性,无法保证充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时政教育。

第二,方法简单。高校进行时政教育主要依托的载体是课堂,主要的呈现者是教师。而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多采用的是讲授方式为主,造成时政教育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相反的,学生通过社团、辩论赛、时政论坛等形式能很好地锻炼自己,提升对时政的理解与应用。

第三,内容缺陷。时政教育课程并未有规定统一的教材,因此高校在开展时政教育时授课内容便没有保障。而且时政课主要是针对国内外时事热点的分析,如果教师在平时生活中不注重关注新闻热点事件,那么在课堂上就只有枯燥的理论知识,不能保证有效的穿插时政课。

第四,深度不足。任何课程的主体都是学生,都要体现创新精神,时政课也不例外。有些教师在教课时,忽视教学方法的深度,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不能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深入思考,这样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主体的创新性。而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动机不足。“大学生作为时政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否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时政教育的有效性。”①有些大学生,生活中比较自我,反映在学习中就是上课积极主动性不强,缺乏学习的动机与兴趣。这既有历史原因,比如一直流传的“莫谈国事”,也有现实原因,比如就业、学业等。

二、发挥时政教育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时政教育具有时效性高、政策性强的特点,是一门综合性要求高、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②虽然目前各大高校已经意识到时政教育的重要性,也开设相关课程,但是其有效性还没有发挥到最大。针对上述时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发挥其有效性,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以课堂为主,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学生大部分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课堂的学习,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意义重大。因此,要想充分发挥时政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小组讨论、情境分析等方式,既避免了授课方式的单一刻板,有很好的将学生纳入课堂中来,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二,以课外为辅,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除了必须的课堂学习以外,高校还应注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有的学生不主动在课上学习,但是积极参与课外的一些时政论坛等活动。社团与课堂相比,具有灵活性、自发性、主动性的特点,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时政教学内容,与相应的社团一起完成课堂任务。教师课前指导,社团成员课中参与讲授,引导社团学生与课堂上的学生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社团的力量,组织各种类型的时政论坛,政策宣讲会、时政演讲等活动,真正调动大家参与其中。

第三,以自我为主,增强自身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③除了高校加强教师对队伍建设外,学生自身应提高对时政的关注度,积极投身到政治生活中来。还可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第四,以网络为辅,扩展学生学习平台。现在的大学生多为手机控,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高校可以考虑发挥网络媒体的力量,利用一些常用的社交方式,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微博、QQ群通知等,将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既增强了信息的传播广度,又可与同学们进行良性互动,便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大学生现状篇4

(一)大学生创业主观意愿因素麦可思公司近年来对大学生创业情况进行了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意愿近年来有一个明显的变化,2008届毕业生创业率为1%,2012年接近3%,但与国外相比还差得很多。徐小洲认为创业社会资源、创业知识准备、创业机警性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不强的主要因素。刘海鹰认为,卓越导向和成长导向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而利益追逐、个体的年龄、性别差异对创业没有显著影响。杨立安认为,由于创业对于我国大学生来说还是新鲜事物,了解的不多,成功经验不是很丰富,因此导致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不是很高;薛丹认为,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是:在创业时具备足够的激情,但创业知识等方面的积累不够,市场风险意识不够。

(二)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因素杜永红、苏益南通过实证调查认为,大学生创业者的自身素质构成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特别是人格特质中的能力和个性以及沟通、分析决策、人际交往等方面[3];徐小洲、严建雯认为,大学生创业资源、机会、创业自我效能、家庭环境影响、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马淑文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商业机会、创业团队和创业资金会对创业造成影响。笔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我国高等教育无论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配备、实践教学环节体验方面都缺乏实践体验环节,大学生缺乏有经验的指导和教育必然缺乏对创业的深层次认识和理解,导致片面认为只要有激情、毅力就可以创业的思想。

(三)创业政策和创业教育因素曹润林认为,在政策的扶持方面还存在财政专项资金较少、税收激励不足、融资政策体系乏力、政策统筹不成体系的问题;在创业教育方面存在课程体系、师资、指导缺失等问题。张科伟认为,国家鼓励创业政策缺少具体实施方案,很多很难落到实处,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等方面还缺乏具体的优惠政策。在创业教育方面大多数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课程建设上缺乏系统的体系,师资力量上缺乏专业型等问题。此外,余岚等研究认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采取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进行系统、有层次的分析。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着眼于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相结合、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笔者认为,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不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大学生自身认识模糊以及家庭和社会对于创业认同度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高校不积极作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意识不强、具有专家化的师资队伍欠缺、课程体系和有效的操作模式欠缺、教育实践性不足。要达到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就要从学校入手,找到问题的根源,做到有的放矢。我们也可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大学生进行创业因素分析,除了要考虑个体人格特质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外,客观因素对创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应注重实证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价值取向。

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措施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高校要强化对创业能力教育,聘请专业教师,开设必修课程,切实改变“重形式,轻实效”的现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加强投入;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加深对社会及职业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建立个性咨询室等方式。教育要克服功能窄化,不够系统现象,树立全程化服务意识。从创业能力教育理念与思路引导入手帮助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规划;同时要从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能力理念入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能力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国内大学生创业问题的研究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1、大学生创业问题重视不够。

2、大学生创业理论体系尚需完善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创业的研究虽然说已经基本囊括了和创业相关问题的,从总体上来说成果非常丰富,但内容的深度和独创性明显欠缺。

3、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和方式。

4、对于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

大学生现状篇5

课题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采取随机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网络问卷100份,纸质问卷100份),其中本科生120人,专科生80人,总计回收20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97份,问卷有效率为99%。

二、调查结果分析

1. 读书的类别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历史小说类易让大学生接受,在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中,当被问及是否愿意看社会上流行的武侠小说、卡通书、都市言情、科幻等通俗读物时,24.18%以上的大学生(主要是本科生)表示对此情有独钟,而大学生对于教辅书、文学名著的兴趣却越来越低,而且低年级同学比高年级同学阅读通俗类、人物传记更多。一些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书籍也颇受高年级大学生的欢迎,年级不同的学生在读书类别选择中存在明显的分歧。尽管计算机类、法律与公关类书籍的阅读在全体在校大学生中比例很低,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四学生,对一些直接能够为就业、走向社会带来实用价值的图书非常青睐。他们认为应该多读一些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具有实用技术技能的图书,如计算机、文秘、法律类实用性书籍。另外,很多大学生还表示自费购买外语、驾驶方面的书刊,也说明了大学生的阅读日趋功利性。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成了大学生走出课堂需要面对的第一道门槛。大学生需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因此,那些与谋职就业、社会生存相关的实用技能方面、法律方面、公关方面的书籍备受学生喜爱。

2. 读书的途径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图书馆借阅、购买、网上阅读、书店借阅、其他等项分别占52.20%、26.58%、10.74%、4.18%、6.30%,可以看出,传统的图书馆借阅、购买图书的方式仍是阅读的主要方式。与图书相比,声情并茂的大众传媒对许多人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特别是大学生,他们渴望用最少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通过网络等传媒来了解信息、获取知识。在调查中我们还得知,有81.32%的同学在查找资料时,首先选择上网,如果网上没有再到图书馆查阅图书。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只要网上能查到所要信息,就不需要去图书馆。

3. 读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有目的、有计划阅读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更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人自身素质。但在阅读的主要原因回答中。提高文化修养、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精通专业、通过考试、休闲娱乐、其他各占18.16%、16.39%、28.62%、9.44%、8.46%、18.92%,回答基本呈平均分布。在个别访谈中很多学生在阅读时是“喜欢什么读什么,想到什么读什么”,结果就可能出现以大众文化产品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情况,忽视很多经典的传统书籍,丧失了对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传承的时机。

在具体阅读过程中,只有8.7%的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读书笔记,只有19.8%的大学生对自己喜爱的书籍进行二次以上(含二次)阅读的习惯,同时做好笔记。这表明在读书目的性及计划性不明确的情况下,把读书内化成获取知识、提高个人素养方面,还有待加强。

4. 读书需求情况

大学生阅读书籍的需求主要分为三个用途:其一是阅读一些为了考取相关证书的相关实用性书籍,为以后毕业后就业做准备,其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其二是阅读纯属阅读娱乐性的书籍,此类休闲娱乐的书籍也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用来缓解学习、工作上的压力,以及所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其三是阅读一些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人文主义素养的书籍,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科学文化修养,用知识来武装自己。

5. 读书时间的个体差别

从总体来看,在读书时间分配上,46.76%在校大学生每天用在教辅书上的时间大多在1~3 小时,34.08%大学生每天用在课外书籍阅读上的时间在1 小时以下,46.2%大学生每天用在课外书阅读上的时间在1~3 小时,每学期一半大学生只阅读1~3本书。这些数据表明学生能比较充分利用时间,且在读书的选择上用在教辅书上的时间与课外阅读时间相差不大,也间接反映出课外阅读是学生业余学习的重要部分。课外阅读是大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大学生课外阅读具有行为的主动性、内容的多样性、效果的突出性等特点,但同时又具有目的性差、指导性弱、系统性差等缺点。

6. 大学生读书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在人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读书自我评价,可以清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再加以改进。在调查中,有48.6%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情况总体上比较满意,26.71%学生对自己阅读的情况不是很满意。大多数同学认为现今大学生读书状况一般,这表明在校大学生趋于理性,能清醒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三、总结

大学生现状篇6

1.资金收支概况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生活费来源方面,有88%的同学选择了父母,14%的同学选择了贷款,5%的同学获得了奖学金,11%的同学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另有2%的同学还有其他的经济来源。由此可见,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然而随着年级的上升这一比例略有下降,且来源趋向于多元化。由于课程安排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等影响,大二表现的尤为明显,有17%的同学选择了打工、7%同学获得奖学金、20%的同学进行了贷款。此时贷款也不再是农村同学的专利了,在贷款人群中约有40%来自城市。一位同学如是说:“父母为我付出了很多,我应该要学会减轻他们的负担了。”“贷款上学”成为可能后,一些持“超前消费”观的学生开始打起了它的主意。也不乏有同学认为,现在贷款有50%的贴息,比商业贷款负担轻,这笔钱可以用来进行投资或给家里购置房产。

大学生这一群体内部在经济消费水平上存在着一定差距。在问及“每个月生活费数额”时,有9%的同学少于300元,55%的同学少于500元,28%的同学少于800元,5%的同学少于1000元,另外有不到2%的同学大于1000元。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8383.96元,其中消费最高的达到1.85万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2100元。

手握如此多的现金,同学们是否能把握好自己,合理分配并有计划的使用呢?对于理财能力的结果却令人堪忧。约有74%的同学有超支情况,更有8%的同学总是出现财政赤字。可见,花钱前的考虑及统筹安排应得到我们充分的重视。一位男生说:“本来月初时计算的好好的,但只要同学一起出去玩了就很难控制消费金额了,自己也是处于无奈才透支下个月的生活费的。”另一位同学这样反映道:“书太贵了,有时看到好书就买了,然后超支在所难免。”更有人说:“她的生日就是我的末日。”看来,客观因素也的确是影响收支平衡的重要原因。然而在与其他学校的比较中,交大学生在这一方面要好一些:在总是超支的人群里交大占6%,其他学校则高达20%。

2.消费理念:诠释现性

在消费过程中什么才是同学们最为关注的?下图告诉我们质量一直是学生们关心的重点。虽然在最为活跃的大二同学中,其比重也高达61%。不可否认在经济能力有限的大学生是很难承受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的。虽然其余三个方面都差不多,但价格优势在大一学生心目中远胜于品牌优势。其中,99级的一位同学表示,面临择业与踏入社会,不得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设计以给自己加大竞争筹码。

常常以走在时代前沿为傲的大学生,其在网络购物及付费方式上却不为最先。仅有18%的同学有时会采用信用卡付费方式,另有4%使用邮购。虽然每人手上都会有一两张信用卡及借记卡,但用它去商场消费还是少之又少,更多的只是把它当作储蓄卡来用。

网络购物来到我们身边已经几个春秋了,可是在大学生之中约60%的人很干脆地否定了它。其原因是觉得网络不安全、太过于虚幻以及售后服务难以保证等,传统观念也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消费项目

诚然,不论用怎样的方式付款、到哪里去购物都阻止不了钱从我们的口袋流入商家的腰包。虽然大都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但大学生始终是消费实力不可小觑的一族。小到大学校园里无处不在的连锁超市,大到方圆几公里内鳞次栉比的卖场、餐饮店,在计算销售额时,都不得不为他们的鼎力相助而心存感激。可以说,大学生对于扩大内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除了伙食费用以外,再让我们看看其他费用的分布情况:学习、日用品各20%以上道不足为奇,而休闲娱乐也以23%与之分庭抗礼,可见大学生课余生活之丰富。不少同学也表示,交大学习太紧张,需要经常调节一下精神。分别占11%和7%的服饰和手机的消费,让我们觉得新世纪的大学生更注重个人形象,更急于跟上时代的步伐。4%的爱情投资(访谈结果显示认为恋爱费用偏高的大学生占六成以上)加上11%的友情投资,表明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人际关系了。

(1)通讯与电脑

在通讯费用方面,平均而言,每位手机用户每月消费76元,每位同学每月要打掉54元的电话卡(包括201卡及IP卡等),BP机则几乎被时代所淘汰。如果要知道各家手机制造商们推出的最新机型,相信你最先想到的应该不会是大学校园吧。但事实却是,几乎一切新宠都能在这里见到。目前,大学生中拥有手机者不在少数,且随年级的上升有明显增长趋势。据网络调查,大一新生的手机持有率约为20%,这个比率在二年级跃升至50%。再看高年级,由于实习等客观因素,超过80%的人已成为现代通讯网中的一员。在一些知名度不高的学校这个比率更高,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电子产品的拥有率还是比较高的,其中有44%的大学生拥有电脑。从对拥有电脑的同学调查得到购买电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其次为休闲娱乐,再者为查资料。当问及对电脑的要求时约70%的同学选择了经济实惠型,20%同学选择了笔记本电脑。总的看来,大学生购买电脑与专业和年级有关,其电脑消费并不是盲目的,主要为满足其发展需要,更与经济实力有关。在现今最想购买的物品的调研中,电脑也以超过50%的绝对优势胜出,其次是手机,接下来有Diskman、Walkman、照相机等等。出现这样的结果也是和现在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及校园网的开通不无关系,便捷的网络环境是导致同学购买电脑的最主要原因。

(2)网络

忘了是哪个广告的文案,却说出了许多大学生的心声:“e浪淘沙出名人。”不每日触网的莘莘学子仿佛就很难证明自己是信息时代的新人类。有的痴心网虫甚至可以凭对网络的无限热情来抵抗人类几百万年进化形成的自然欲求——食欲、睡眠。当某人迷迷糊糊地在6:30分时醒来,却发现上铺才脱衣服睡觉,也绝不会大惊小怪。同学们给“上网”起了一个昵称,叫“抄机”。可抄的都有什么呢?光怪陆离的电子游戏,牛皮吹到天也不会破的聊天室,更有五光十色的花边新闻。

大多数院校都会在开学时向学生提供一定数目的免费上机时间。但这几十个钟头只可算正餐前的开胃酒。想吃主食仍需掏钱。校内价格最低,每小时仅需1元。但缺点是网速奇慢,chinaren等较有影响的网站是很难登陆的。相比之下,校外的网吧价格翻了一翻,但愿意掏钱“慢慢享受速度乐趣”的是大有人在了。

(3)其他

旅游在大学生消费娱乐项目占有一定比例,但因费用较高,平均每人一年一次左右,其实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以及合适的价位同学们还是很愿意去旅游的。同时去快餐店的次数也是平均每人一月1~2次。

4结论与对策

1.结论与分析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

(1)价格与质量:注入现代内涵

在质量、价格、品牌、情绪等诸多影响购买的因素里面,质量的影响作用是明显的。大学生对所购商品的质量与价格的重视,使他们的消费方式注入了现代消费的内涵,即注重理性与科学。

(2)品牌与广告:突破现代框架

品牌与广告体现的主要不再是客体的物质性,而是通过一个商品符号来体现象征性和理想性。此外,商品的包装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多数同学肯定了其重要性。但大学生消费经验不足、消费心理不成熟,盲从轻信极易上当受骗。

(3)流行与时尚:令人彷徨的十字路口

据调研表明:同学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而在国外,孩子16岁后父母就不再是他们经济的主要来源,这种做法对孩子日后独立成长必将产生积极作用。没有尝过赚钱的辛苦,却享受着金钱带来的满足感。尤其是那些家庭富裕的,花起钱来更是大手大脚,他们的行为会对贫困学生产生一定压力。因为那些家庭条件不宽裕的学生要和他们交往势必也要多花钱,因此也就不愿和他们交往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隔阂。久而久之,会对一些学生的心理及个性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更一些学生的家境并不怎么宽裕,也打肿脸充胖子,拿“钱”包装自己。在节约成为难以启齿的话题时,我们在此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仅仅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父母且珍惜他们的劳动,更是为了将来独立生活做好积极准备。花钱前的考虑及统筹安排应得到我们充分的重视。一位男生说:“本来月初时计算的好好的,但只要同学一起出去玩了就很难控制消费金额了,自己也是处于无奈才透支下个月的生活费的。”另一位同学这样反映道:“书太贵了,有时看到好书就买了,然后超支在所难免。”更有人说:“她的生日就是我的末日。”看来,客观因素也的确,影响收支平衡的重要原因。

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大学生的消费。流行以金钱作为基础,面子更使一些大学生丧失了管理金钱的能力,几乎没有人能逃脱此等命运,为什么钱字头上没有以把刀,让我们看清其中的厉害关系呢?

于是乎,当老教授陶醉于远古诗歌中时,此起彼伏的铃声将悠远的意境打得七零八落。于是乎,一天发四百条短信息,快餐时代的爱情变得更为而张狂。于是乎,如何从网上下载流行音乐成了机友们最热衷的谈资。于是乎,白花花的银子在一声声“哈罗”与“拜拜”之间“恰似一江春水相东流”。一月300多元的通话费是小case,有的甚至达到四位数。

可是手机在他们的生活中真的如此不可或缺吗?手提电话的作用说到底就是让想找到你的人随时随地地找到你。而提起电话最常闻的一句却是“喂,你在干什么?”这种情况下,手机发挥的是随时随地联络感情的作用。手机的安置也有讲究:藏着不如别着,别着不如挂着。有心直口快者说得明白:“买了就为给别人看的,要不花那冤枉钱干吗。”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又充当了时尚的装饰品。

据心理专家分析,手机以及恋爱消费受示范效应和攀比心理影响较大,但主要还由大学生在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中的特殊定位决定。要解决大学生依附于家庭的特殊消费过高的问题,不仅需要对大学生加强教育,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消费因攀比心理有上扬趋势。

2.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及对策

(1)独立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是物欲在人心作祟,我作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

(2)攀比

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去强,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不是有句“谁笑到最后你笑得最好”的俗语吗?其次,一些社会媒体宣传让我们中的某些人头晕目眩起来,过度的宣传让高消费在我们心中种下了种子,我们在摒弃这些夸张的广告的同时,也要督促媒体尽量做适度的宣传。:

(3)信用

提前消费对我们已不再陌生,我们需要良好的信用记录,然而对于一个高消费者而言,信用问题显然首当其冲。在不断的“贷”与“还”的过程中,偶尔的资金周转“失误”会给自己今后的信用消费带来巨大的不便。最佳的解决方案也许只有平时适度地紧缩财政支出,为自己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消费习惯;严格控制自己每月的消费上限,也会是个不错的方法。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和信用概念应是当务之急。

大学生现状篇7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92-03

【关键词】 生活质量;研究;学生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有的大学生甚至由于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和珍惜, 一旦遇到挫折和委屈,就会出现极端行为[1]。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会引起大学生思想、观念、心理、行为和生活状态的变化,在与社会的互动中走向成熟[2]。大学的变迁浓缩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成长关涉着社会的未来,关注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译为生活质量、生存质量、生命质量等,世界卫生组织(WHO) 从人的健康的完整概念出发,认为:(1)生活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括身体机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2)生活质量是主观的评价指标(主观体验),应由被测者自己评价;(3)生活质量是有文化依赖性的,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之下。基于此,生活质量就是“个体对现时生活经历的良好状态的主观感受”[4-6]。因此,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就是指“大学生对现时生活经历的客观优劣状态及其主观感受”。

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是运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WHOQOL-100)及其简表(WHOQOL-BREF)[7]或者自制量表进行研究。争论的焦点也多集中在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上,现综述如下。

1 生活质量研究的进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的标准不仅指躯体的完整和没有疾病,而是在个人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各方面均保持良好状态。同时,医学模式也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8-9]。

世界卫生组织从1991年开始研制世界卫生组织QOL量表,并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QOL研究组。国际学术界于1994年成立了“国际QOL协会”[10]。目前,生活质量在医学领域的研究相当广泛,并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评价体系[11]。我国有关生命质量研究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社会学界开展的工作最多,医学界开展较多的为生命质量调查及其评估指标的研究,其对象多为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癌症病人以及精神病人。 中山医科大学在WHO研制的WHOQOL-100及WHOQOL-BREF 基础上,成功研制了WHOQOL-100和WHOQOL-BREF的中文版,并已于1999年12月由卫生部将该中文版确认为国内的行业标准[12]。自此,国内运用WHOQOL-100和WHOQOL-BREF中文版进行的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开始进入探索阶段。

2 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

2.1 大学生生活质量问题的探索 舒剑萍等[13]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总生命质量较一般正常人略低,其中6个领域除环境领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5个领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生理领域、心理领域较一般正常人低, 而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精神支柱、个人信仰领域较一般正常人高。我国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观发展呈现差异性和多样性:一方面大学生生命质量观在不同年龄和年级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向;另一方面不同大学生群体的生命质量观趋向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当前大学生生命质量观的发展并不稳定[14]。万素英等[15]编著的《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分别从精神家园、生活世界、两大课堂研究三大方面进行调查,选择了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学习问题、恋爱问题、消费问题、择业问题、心理问题、、网络生活、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作为主要的调查内容和研究重点,揭示了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2.2 大学生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舒剑萍等[16]调查显示,实际学习成绩与大学生生活质量相关,大学生的躯体健康因素既影响其学习,又影响其生活质量。影响大学生生活质量的还有年龄、身体状况[17]、家庭因素[18]、学习相关因素[19]。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生命质量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自身方面的躯体健康状况、专业兴趣、对学习成绩的期望值、实际学习成绩,学校方面的在读年级、所学专业、担任学生干部、因故休学/受处分/ 4门课程不及格、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和性别、人际关系、上网动机[20]。体育锻炼态度与生命质量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体育精力投入对生命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体育情感投入与生命质量无相关性[21]。生活有意义与生命质量总分关系密切,提示应加强有关生活意义的教育[22]。大学生能通过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令其在愉悦的人际关系氛围中提高生活的素质(包括生活知识、生活技能、生活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情趣)[23]。谢威士等[24]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处于中等,比发达地区稍低,但比西部地区略高,男生生理和环境2个维度平均分均略低于女生,心理和社会2个维度平均分略高于女生。董晓梅等[25]调查显示,广州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生存质量的评价处于中等水平;学生在环境领域得分相对较低,女生在社会和环境领域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肖琼[26]认为,网络交流影响了大学生的现实交流,从而影响大学生的生存质量。许多大学生是为缓解现实交流的压力和痛苦才投身于网络交流的,然而网络交流只解决了大学生一时的心理问题 ,却造成了他们更大的心理落差和心理压力。影响男生生命质量总分的因素有健康、环境、交通状况、教师、教学环境、处理日常事物的能力、朋友支持、时间支配等方面的客观状况及其满意状态;影响女生生命质量总分的因素有睡眠质量、行动能力、性问题及其满意程度[27]。张静[28]调查发现,山区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在环境领域的得分相对较低,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信息、交通等感觉不理想;城镇学生在心理领域得分高于农村;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环境领域、总的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方面均存在差异。孔兆伟等[29]调查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活质量并非是平行关系,提高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时,应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李广宇[30]对宁波大学低年级学生生活质量的调查结果表明,男生在生理和环境维度的生活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刘婷婕[31]调查结果表明,与大学生生活质量相关的因素为喜欢所学的专业、谈恋爱、获过奖励和表彰这些社会性因素。左杨[32]在对大学生的同居行为研究中表明,同居行为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及主观幸福感。杨丽等[33]对大一新生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解决问题、自责、应激量、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求助、幻想和年龄7个因素对大学新生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2.3 特殊群体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 有研究结果表明,7年制临床医学生的生存质量与诸多因素存在相关关系[34]。上岗前不同个性医科毕业生之间的生存质量各个维度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说明良好的个性不仅对获得社会支持有帮助,对自身的生活领域也具有重要影响[35]。刘国琴等[36]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的生命质量得分不高,整体水平低于四川省城市及农村同年龄人群的平均水平,不同性别间差异不明显。张国忠等[37]研究显示,医科大学生的WHOQOL-100 平均得分为60.61,略低于有关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定性估计,因而,医学生的生活质量与普通人群存在差异,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评分略高于普通人群。中医药大学生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中文版量表生活质量评分在8个维度中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以及情感职能3个维度均低于国内一般人群,从生理、心理两大领域看, 本次研究与过去一些关于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的结果一致。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领域的健康状况值得关注。中医药大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得分尤低,反映出对于因情感问题引起的生活质量降低,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处理和自我调节能力[38]。李宏革等[39]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总体生活质量较差, 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刘淑红等[40]对新入伍大学生集训期间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对武警部队新入伍大学生集训前后生活质量进行比较[41]。金松玲[42]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质量调查表明,不同民族大学生生活质量总评分间存在差异,认为主要来自社会关系的差异。对朝鲜族及汉族大学生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显示,朝鲜族与汉族大学生生活质量自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马凯等[44]对新疆师范类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师范类大学生生活方式不但影响其自身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将影响其毕业后对其学生的教育示范作用。

2.4 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干预研究 李向东等[45]对860名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应用4种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干预手段,结果说明,试验组亚健康大学生的恢复程度非常明显。吴枫[46]对大学生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表明,进行心理干预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增加值不同。杨丽等[47]研究表明,研究使用的综合心理干预模式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是有积极作用的。舒剑萍等[48]、李力生[49]研究结果表明,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辅以个体咨询的方法改善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行为,提高了大学生的生命质量及其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水平。

3 讨论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不容乐观。应开展针对不同城市、不同专业大学生生活质量及其不同影响因素的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以及针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干预研究,以便制定更加适合我国大学生生活质量研究的普适性量表,更准确地评价我国大学生的生活质量,通过干预使我国大学生的生活质量获得全面提高。

4 参考文献

[1] 谢玉亮.当代大学生生活世界的人文审视.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76-79.

[2] 连淑芳,魏传成.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报告.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7,2:61-65.

[3] 顾秀莲.研究大学生活世界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光明日报,2006-06-04(7) .

[4] 王卫华,卢祖洵.生命质量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医学与社会,2005,7:8-10.

[5] 张云.大学生生活质量、应对方式及关系的研究.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6.

[6] 张国忠,毛宗福,毕勇毅.大学生生活质量问题试探.当代青年研究,2001(4):33-34.

[7] 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现代康复,2000,4(8):1127-1129.

[8] 张继海,杨土保.生命质量研究的辩证思考.医学与哲学,2003,24(3):18-19.

[9] 方积乾,万崇华,郝元涛.与健康有关的生命质量的研究状况.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1):40-43.

[10]陈和年,胡孟璇,方积乾.有关Quality of Life 一词的中文表达.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6,3(1):53.

[11]胡国清,孙振球,黄正南.生活质量研究概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84.

[12]靳艳军, 赵根明.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在我国的应用.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6,33(6):333-337.

[13]舒剑萍,何宏宝,李景玉.大学生生命质量调查.医学临床研究,2002,19(6):401-406.

[14]张雯.大学生生命质量观的初步研究.重庆:西南大学,2007.

[15]万素英,张秋山,李维意,等. 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09.

[16]舒剑萍,何宏宝.大学生学业成就与其生活质量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3,7(30):4098-4099.

[17]舒剑萍,何宏宝.年龄与身体状况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755.

[18]舒剑萍,何宏宝.大学生家庭因素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14-415.

[19]舒剑萍,何宏宝.影响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学习相关因素.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026-1027.

[20]舒剑萍,毛宗福,尹平,等.大学生生命质量影响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22(9):1125-1127.

[21]王景贤,于春艳. 浙江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体育投入与生命质量调查分析.体育学刊,2007,14(6):123-128.

[22]李广宇,刘福军.华北两所高校大学生生命质量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5):377-378.

[23]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广东六所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78-82.

[24]谢威士,阮越.安徽省大学生生命质量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0):1123-1124.

[25]董晓梅,王声,池桂波,等.广州市大学生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25-226.

[26]肖琼.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8):91-92.

[27]李广宇,刘立军,孙德荣.廊坊师范学院大学生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651-652.

[28]张静.山区医学生生命质量调查分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5(2):67-69.

[29]孔兆伟,杨忠伟,梁洪波,等. 澳门广州两地大学生生活质量比较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7):605-606.

[30]李广宇. 宁波大学低年级学生生活质量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910-911.

[31]刘婷婕.高教园区大学生生活质量的现况调查.杭州:浙江大学,2005.

[32]左杨.大学生同居行为生活质量及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33]杨丽,刘洪波,冯晓红.大学新生生活质量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 22(6):642-643.

[34]陈芊,李飞莹,彭江滨,等.7 年制临床医学生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7):3265-3269.

[35]林海程,黎锦团,刘珍妮,等.个性特征对医科毕业生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0,21(5):386-387.

[36]刘国琴,楚亚玲,杨乐,等.399名医学生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分析.遵义医学院学报,2006,29(4):397-400.

[37]张国忠,毛宗福,毕勇毅,等.1134名医科大学生生活质量状况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48-249.

[38]林琳,朱燕波,翟双庆,等.中医药大学生生活质量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6):76-78.

[39]李宏革,蒋大力,郭秀华,等.贫困大学生生活质量调查.沈阳医学院学报,2007,9(3):163-165.

[40]刘淑红,徐海环,赵明亮.新入伍大学生集训期间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441-4443.

[41]刘淑红,徐海环,赵明亮.武警部队新入伍大学生集训前后生活质量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945.

[42]金松玲.医学院校大学生生活质量调查.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8,31(2):99-101.

[43]金松玲.朝鲜族及汉族大学生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7,30(4):281-282.

[44]马凯,吉刚.新疆师范类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与研究.昌吉学院学报,2008,4:90-93.

[45]李向东,吕刚,翟向阳,等.传统体育提高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生存质量测评和分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1):71-74.

[46]吴枫.不同专业大学生生活质量和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5.

[47]杨丽,刘盈,吴枫.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心理干预效果评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102-103.

[48]舒剑萍,吴汉荣,毛宗福.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生命质量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公共卫生,2007,23(4):502-503.

[49]李力生.团体咨询辅以个体咨询对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78-80.

大学生现状篇8

关键词:失业大学生;基本情况;生存现状

据媒体公开报道的数据,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比上年多出28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按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的2014年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为70.2%,届时将有近217万人的毕业生不能正常就业。要是算上“隐性失业”和在此之前的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历年存量,这个数据将更加庞大。这一新的失业群体常常以“找工作”、“群租”等原因聚居在城市的一个角落,成为新的弱势群体。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408名失业大学生进行了数据采集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一)年龄结构

数据显示,毕业离校后的1~3年是大学生失业的高发阶段,19~28岁年龄阶段的失业大学生人数占到所调查总人数的81.6%以上,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失业大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自1999年以来连续扩招,导致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扩大,加上近两年的经济下行趋势影响,近些年大学生失业人数也相应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大学生毕业离校后的1~3年内求职心理、求职技巧、工作能力等方面还不够成熟,求职失败的频率较高,导致失业大学生人数集中在毕业离校的头三年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不断提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会找到工作的。需要注意的是,在28~35岁年龄阶段,失业大学生占比虽然只有19.4%,但是这部分失业大学生性格、能力、心理等各方面已经定型,年龄亦不占优势,求职创业热情相对缺乏,求职成功的概率较之19~28岁下降很多,是失业大学生这一弱势群体中更为弱势的群体,更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二)性别结构

数据显示,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从调查结果来看,失业女大学生人数占比46.9%,在职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与用人单位的访谈中,多家单位的人力资源经理坦言:“从年龄上看,刚毕业女大学生,正处于结婚生育的黄金阶段,难以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单位工作,从单位长远利益考虑,在同等情况下,还是倾向于优先招聘男性大学毕业生。”不过,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和国家扶持女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的出台,这一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观。女性大学生在“教育培训、外语外贸、行政文秘、医疗护理、咨询公关”等相关行业体现出相当出色的竞争力。

(三)专业分布

数据显示,文科、理科毕业生就业较难、工科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基础学科就业较难、应用性学科就业相对容易;国家政策扶持的相关学科就业较容易,没有国家政策扶持的学科就业相对困难。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专业的就业冷热度呈现出一定的不对称性,如前些年大热的计算机、外语、市场营销、师范等所谓的热门专业近些年的就业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相反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如档案、测绘近些年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2013年文科应届毕业就业率生首次超过理科应届毕业生近10个百分点,也是最近两年值得注意的新情况。

(四)户口性质

数据显示,城镇户口大学生失业人数(占比14.5%)远少于农村户口大学生失业人数(占比75.5%)。城镇大学生在就业资源的占有上具有绝对优势。这和我国长期以来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二元对立导致的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有着必然的关系。这也与中科院2013年大学生就业调查得出的数据(2013年农村应届本科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仅有23.77%)相吻合。调查结果还表明,大学生就业情况与其父母职业及家庭收入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知识分子家庭就业相对容易,农民和工人家庭就业相对困难。

二、被调查者的生存现状

(一)经济来源

失业大学生由于自身还处于失业状态,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所以这一群体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经济层面的压力。数据显示,这一群体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比较单一,有85.12%的被调查者主要依靠其家庭资助;有9.98%的失业大学生通过不定期的临时工作获得一部分收入,有4.9%的被调查者,经济来源为其他方式。失业大学生群体收入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其家庭,是名符其实的“啃老一族”。值得注意的是,失业大学生群体有很大比例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本就处于社会底层。农村家庭供养子女完成大学学业已实属不易。子女毕业之后,因为找不到工作,还需要家庭在经济上继续接济,这对失业大学生本人来说是一种打击,对家庭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也容易造成社会新的不和谐因素。

(二)消费水平

失业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状况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其消费方式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生存的处境。数据显示:月平均消费在500元以下的占2.30%,500~700元的占24.03%,700~900元的占20.56%,900~1100元的占20.12%,1100~1300元的占20.57%,1300~1500元的占5.19%,1500元以上的占2.94%。被调查者月平均消费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状态。多数被调查者月平均消费水平在500~1300元,和当地城市居民月平均消费水平相比,处于明显的低水平。这和被调查者群体经济上不独立是密切相关的。失业大学生消费支出占第一位的是房租、水电,比例为28%;其次是教育培训、求职费用,比例为25%;再次是购买食品,所占比例为15%;用于人际交往的费用占10%;交通通讯为8%。房租居高不下、求职培训费用过高,是失业大学生群体不得不面对的两个最突出问题。

(三)居住条件

从居住现状来看,自己单独租房的占14.61%;与他人合租房屋的占33.42%;居住亲友房子的占4.93%;其他居住状态的占2.64%。可见,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商品房,也没有条件享受城市的经适房和廉租房,只能租赁房或由亲朋好友提供住处。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当前房价过高,房租费也随之提高,大部分失业大学生经济条件有限,只能靠与人合租来摊薄居住成本。第二,寄宿在亲友家中比例较低,一是因为失业大学生群体进入社会时间不长,有些还是背井离乡,其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资源有限,在当地的亲戚、朋友较少;二是因为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投亲靠友作为暂时过渡无可厚非,但是长时间和亲友居住一起生活不方便,还有可能导致一些生活上的不愉快。数据还表明,被调查者租房主要集中在城郊结合部,这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接近市区,当地农民房屋有余、租金便宜,但是条件也十分简陋,大部分仅通水电,卫生安全状况堪忧。从居住时间看,被调查者平均累计在当地居住时间为28个月左右;30个月以内的和30个月以上的各占一半左右。

(四)社会交往

失业大学生群体交往对象比例较高的依次是同乡、亲戚朋友、合租者、同学,比例分别为20.83%、20.34%、22.06%、22.30%。交往频率较低的是社区居民、邻居、房东、其他,比例分别为3.67%、3.43%、4.41%、2.94%。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被调查者交往的对象以同乡、亲戚朋友、同学、合租者为主,与社区居民、房东、邻居交往频率低,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交往倾向。这种社会关系网络的成员具有相似的家庭背影、相似的成长学习经历及差不多的经济条件。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角色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彼此拥有的信息具有重复性。对于这一群体来说,他们的社交关系还保留在原有的初级社会关系网络基础上,除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情感慰藉之外,对改变他们目前所处的困境没有多大的帮助。

三、结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直接关乎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个人发展和家庭幸福,大学生失业更是社会优质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综合上面的分析,失业大学生的生存现状可以概括以下几个特点:经济来源单一;消费水平低;居住条件差;社会交往同质化。这些特点的存在,直接制约着失业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如何帮助他们走出生存困境应引起社会各方的重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积极的干预措施已经是当务之急,也具有切实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江莹.大学生失业: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0(04).

上一篇:幼儿心理范文 下一篇:浪漫爱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