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纸船范文

时间:2023-10-02 21:16:23

冰心纸船篇1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现代诗——冰心先生的《纸船》(板书课题、作者)。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冰心(投影显示):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

冰心诗文的魅力是那娓娓道来的温婉的调子,是水一样的柔情,是金子般的童心。《纸船》就是这样的一首韵味悠长的抒情诗。

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师: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这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完这首诗,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

生1:我读出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生2:我感到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情的倾诉。

师:大家感受到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和对母亲深情的倾诉。(板书:对母亲的爱与思念、对母亲深情的倾诉)下面请大家再次带着这种感情去读诗。(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来朗读这首诗?(学生朗读)

师: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好,我在第二节中听出了沮丧,当纸船不能到达母亲身边时,作者很沮丧。

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语气和语速去读?

生:应该用一种比较哀伤的语调、比较舒缓的语速来读。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诗人思念母亲、见不到母亲内心特别地感伤。语速慢一点能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教师点头表示赞许)

师:谁再来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认为像第二节中的“万水千山”应该读成重音。

师:为什么要读成重音?

生1:说明纸船要到达母亲身边需要经历很远很久。

生2:纸船虽然很小很单薄,但承担的是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人希望纸船载着这份沉甸甸的爱与思念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回到母亲的身边。所以这个词更能体现诗人思念之苦,思念之深。

师:你具有诗人的语言,把我们带入更广阔的诗的意境。所以我们在读“万水千山”这个词语的时候,就应该进入这位同学为我们描述的图景中去。同学们用笔为“万水千山”这四个字标上重读符号(学生标记)。同学们,通过我们对这个词朗读重音的讨论,你认为在诗歌朗读中什么样的词语需要重读?

生:能充分地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应该重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深入体会诗的感情,把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标画出来。(学生自读标画)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看法?

生1:我认为“不灰心”应该重读。因为纸船尽管一次次地被天风被海浪吹打,但诗人并不灰心沮丧,仍然执着地一只只地叠着纸船。

师:同学们同意吗?(学生纷纷点头)那就标上重读符号吧。

生2:“母亲”应该重读。因为这是对母亲深情地呼唤。

师:对,这是一种深情的呼唤,只身漂泊在太平洋中的女儿思念母亲的情切,呼唤母亲,希望母亲能听到、能了解女儿的心愿,能理解女儿离家后的心情。

生3:我觉得“至爱”和“求”应该重读。

师:你能解释一下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3:“至爱”是“非常爱”“极其爱”的意思,“求”在这里应该是“祈求”“恳求”的意思,表达一种急切的、急迫的心愿。

师:你掌握了一种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正因为母亲对女儿的“至爱”才使离开母亲怀抱的诗人对母亲思念不已,才会有祈求纸船实现心愿的做法。请同学们将这几个词语标示一下。(学生标示)

师: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个诗节,,读出这种深情的呼唤。(学生齐读)

师:为了加深同学们的理解,老师带来了一则材料,这是冰心先生在《寄小读者七》中的一段文字:

8月17日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地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而去。(屏幕展示,教师深情朗读)

师:但愿这小小的白船能载着诗人的心愿回到母亲的身边。作者为什么要借这小小的白船儿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思念?

生:因为折纸船是儿童们的游戏,作者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正体现了冰心诗歌的特点——抒写母爱和童心,这是一种托物言情的手法。

生:我同意他的说法,只是想补充一点,老师在介绍冰心的时候,我记得非常清晰的一句是:“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我想,这首诗借纸船表达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恰恰体现了诗人的纯真的童心,恰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挚爱及我对母亲切切的思念。

师:你是一个很会学习,很会思考的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不但懂得了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理解了一位诗人的创作风格。让我们带着这种深刻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诗歌的感情,学习诗歌不但要入情,还要入境。进入诗歌所创设的意境,感受诗人所处的情境,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老师来朗读这首诗,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展开想像和联想在你的脑海中构思一幅幅画卷。

(师配乐朗读)

师:老师初读这首诗时,被诗人真诚的情感打动了,老师试着用笔记录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海浪滔滔,天风吹卷,遥遥的海岸越来越模糊了,但心中依然清晰的是母亲泪光闪闪的双眼。我轻倚栏杆,精心地将一只只用思念与泪水折成的纸船抛到茫茫的大洋之中。但这天风、这海浪又怎能知晓我的心愿?它们无情地将我的船儿翻卷回我的身边。船儿啊,求你,平安地驶去,将我的思念、我的爱带到母亲的身边。(屏幕屏示,教师朗读)

师:老师的文字只是想给同学们一点启发,让我们拿起笔抒写、描述诗歌带给你的情境。(学生写作)

师:哪位同学读读你所写的文字?

生1:浪花在大海母亲的怀抱里撒着娇,而我却孤独地倚着那凉凉的栏杆。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不觉模糊了双眼,将那小小的船儿抛下在这无边无际之中,希望能将我的思念带给母亲。海浪却无情地将它打湿了;海风欢笑着吹卷起来,又唱着欢乐的曲子离开了。我仍在不断地叠着叠着……大海呀,请您休息一会儿吧,让我那心之船顺利地到达母亲的身边;大海呀,求您了,让船儿带我的悲哀远去吧!

师:老师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深切的呼唤。

生2:海风呼啸,海浪无情地拍打着礁石。怒吼的是离别的歌,低吟的是忧伤的情。我小心翼翼地把我那沉沉的思念放进白船儿,却又怕这些纸船太小太小,无以承载我的哀愁。残酷的海风与海浪啊,我求你,求你平静一会儿吧,哪怕只一会儿。我求你们,让我的心之船顺利到达母亲的身边。

师:你的语言很具有诗的意境。

生3:海岸总是那么模糊,我翘首观望,却怎样都看不见。母亲,你可知道你的女儿对你是怎样的思念。飒飒的海风不停地向我扑来,扑向我这颗哀愁的、无助的心。我不知我该怎样做,这浪涛总是带给我遥远与不安。这时,我所寄托的只有一只只小小的船。我把我的心、我的情、我的思念全托付在这儿。只希望有一只能把我的心意传达。然而,海浪总是那么残酷,当我每一次坚定地把一只纸船投入海中时,浪涛总是把他淹没,淹没载着我的爱和思念的纸船。但我依然坚信,这纸船一定会载着我真切的思念流到母亲的身边。

师:同学们的朗读深深地把老师打动了。看来同学们都能入情入境地感悟诗歌。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学生齐背)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入情入境地感悟诗歌,这样我们才能走进诗歌,走进作者的心灵,体味诗歌的美。最后推荐大家阅读冰心先生的诗集《繁星》和《春水》,这是《繁星·序》的中诗句:

零碎的诗句,/是学海中的一点浪花罢;/然而它们是光辉闪烁的,/繁星般嵌在心灵的天空。(屏幕显示)

其实《繁星》和《春水》都是诗人随时记录的点滴感受,愿同学们也能养成这样的习惯,让我们成长的天空同样可以繁星闪烁!

入情入境话“个性”

史绍典

“诗无达诂”,是对鉴赏诗歌“个性化”的一种描述。

《纸船》是一首抒情小诗,写于1923年,是冰心23岁时从上海乘船赴美留学途中,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海上写给母亲的。要个性化地读诗,恐怕要先了解冰心诗歌的个性。老师的“导入”,就清楚地提示了冰心诗歌创作的与众不同:

冰心诗文的魅力是那娓娓道来的温婉的调子,是水一样的柔情,是金子般的童心。

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

这是解读冰心的法门;同时,它又营造了鉴赏《纸船》的氛围、定下了鉴赏《纸船》的感情基调。

入情“你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直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让学生自己说出读诗的“体验”。学生个人的体验,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是读诗的“个性化”。这与学生所处的环境、他的心境以及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

生1:我读出了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生2:我感到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情的倾诉。

一是女儿对母亲的爱,一是女儿对母亲的倾诉。切入点、落脚点是不一样的(学生中,有特别爱母亲的,也有特别要向母亲倾诉的)。

引导诵读,着重在语调、语气、语速的把握上。因此,学生可以读出“沮伤”、“感伤”等等。“沮伤”,“是纸船不能到达母亲身边时”,“我”的失望;“感伤”,则是“思念母亲、见不到母亲”时,“我”因感触而悲伤。用词的准确,说明了学生情感把握的到位。

师生在把握重音上的切磋,很有意思。“万水千山”、“不灰心”、“母亲”、“至爱”、“求”等词语重音的体会,都不是教师教学的“预设”,而全部是学生在读诗过程中、在教师引领下、师生交往互动后的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以及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

万水千山,“说明纸船要到达母亲身边需要经历很远很久”;

不灰心,“并不灰心沮伤,仍然执着地一只只地叠着纸船”;

母亲,“因为这是对母亲深情地呼唤”;

至爱,“是‘非常爱’‘极其爱’的意思”;

求,“表达一种急切的、急迫的心愿”。

从多个侧面,对全诗的感情基调作了极富个性的把握(重音的体验,应该是极具个性的)。

对“很小的白船儿”的理解,更是体现着“稚子”对“童心”:

因为折纸船是儿童们的游戏,作者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正体现了冰心诗歌的特点——抒写母爱和童心。

我同意他的说法,只是想补充一点,老师在介绍冰心的时候,我记得非常清晰的一句是:“在许多文史家的眼里,冰心是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我想,这首诗借纸船表达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恰恰体现了诗人的纯真的童心,恰恰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挚爱及我对母亲切切的思念。

这种感悟,不是我们成人所能体会得出来的,他是“稚子”(学生)对冰心的“童心”,这就是解读的个性化!

入境立足于情境的再现与再造。再现情境,是透过反复地诵读和吟咏,这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所以,当老师“朗读这首诗,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展开想像和联想在你的脑海中构思一幅幅画卷”时,学生一定有了“海浪滔滔,天风吹卷……”意象,并沉浸其中了。

再造情境,则是“试着用笔记录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恰如“接受美学”所主张的那样,作品的创作,最终是在读者的手中完成的。学生进入《纸船》的意境,是发挥“想像与联想”,再造一个他们自己心中的《纸船》。

老师以自己的“下水”作为引导,这是蓄势与孕情。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果然十分的出彩。大概是时间、或者是篇幅所限,只读到了三个学生的“作品”。因此,只能是“窥一斑而见全豹”。还有,老师对学生的赞赏,也富有人情味。

冰心纸船篇2

课堂上有两个重要的对象:教学的内容和上课的学生。教学内容是根据需要讲授的知识点汇合成的集合,它既包括既定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堂实施中对既定课程内容的改造,还包括教师甚至学生在教学中所产生的课程内容;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既定教材内容的重构——改编乃至增删、更换等,还包括其他途径的种种材料的呈现。学生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接收者,又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承载者。如何使这些知识点快速有效地为学生们所接受、理解,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精心的安排。

例如,在讲授课文《纸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前面我们读、品《纸船》,知道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请你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或最适合你的学习方式来自读《繁星》、《春水》中有关“母爱”主题的诗歌,也可选择自己平时积累或搜集到的诗歌,也可在老师提供的诗歌中去选读。

由于提供可读的范围扩大,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提示学生结合生活中相关的经历体验,使学生自然回忆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正是由于情感的高度融通,有的学生在讲述中热泪盈眶,真情流露无余,很多学生的笔下流淌出对母亲充满深深敬意的文字:

如果母爱是根线,我就是那高飞的风筝,风筝飞得再高,总被爱的丝线紧紧相牵。

寒冷的时候,妈妈是棉被;饥饿的时候,妈妈是美食;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

在洒满母爱的大道上,我们执著地前行,终会走出一个艳阳天。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流泪的红烛,不要因它无端入梦而惊讶。

在这次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了引导、点拨和激发,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展现出来。此时,我的教学注意力很自然地从教学内容覆盖到了学生在课堂的精彩表现上。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没有再考虑其他的因素,就带着已有的成功,犹如导演一般,盲目且强制地将学生推入预设的剧本当中,试图想把“做好的课”复制式地重新演绎一次,却忽视了两个班级教学场景的差异和学生个性的差异。自然,“期待”中的“精彩”与我背道而驰。

老师的心理期待是双重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首要期望的是学生能把所有的知识完全理解、消化,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潜能,超越自我,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因此,老师的心中装着即将落实的教学内容走向课堂,心中的期待是期待预设,期待已知,亦即期待学生进入预先设想的储备中,按预定的计划全面掌握所传授的知识。与此同时,老师同样期待学生在课堂上能愉快地感受到来自各方的信任和鼓励,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知识之外的如胆量、勇气、自信、大方等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当中应该得到培养的素质。

因此,在讲授课文《纸船》时,我把诗中这几个句子找出来:①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②从舟上抛下在海里;③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④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让学生通过揣摩句意,体会冰心此刻的心情。在某班教学过程中发问时,学生能很快就畅所欲言:第一句写数量之多,表明对母亲思念之深;二、三、四句中的抛、卷、粘三个字写出纸船最终的结局,暗示了纸船回不到母亲的身边了,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但是,同样这一个问题,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学生总是沉浸在思考中,未能及时回答,而我又自认为学生们本就应该知道,没有及时给与有针对性的引导、鼓励,相反在心里却产生了埋怨:“同样的问题,人家回答完完整整,你们却不会。”这样,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教学中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而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忽略学生的情感需求,显示出急燥、不耐烦的情绪,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教学双方的情绪在无形中紧张起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老师的教学机智在于能快速打通意料之外与正常的教学内容之间的通道。教育教学机智是在具体的、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境中自然迸发出来的。这首先要求老师在课前对教学内容做充分准备,考虑周全,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其间蕴含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此外,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具体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把实时情景与授课内容快速有机地契合,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引导到正常的教学中来。

《纸船》教学接近结束时,一个小男孩的声音从教室的后面传来:“老师,能不能把纸船换成一只结实点的船或是别的物品呢?”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学生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望向我。我快速做出反应:“同学们,你们小时候是不是很喜欢和父母在一起玩游戏?”话音未落,一个学生迫不及待站起来说:“我知道了,冰心可能想起了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叠纸船游戏,她借纸船想妈妈了。”另一个学生抢着说:“船是用纸叠成的,独放在水里漂不结实,容易坏,就像她远离父母,漂泊在外,无依无靠,她想通过纸船把自己思念带给母亲。人在孤单的时候是最容易想家的!”我继续追问,把学生关注的问题引向课本实质处:“文中写了几种船?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两种,一只是她当时只身一人赴美读书乘坐的大船,一只是装满对母亲思念之心的纸船。”学生回答。我接着说:“对,纸船在这里已经赋予了丰富的意蕴,并给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也暗示了冰心对母亲深沉的爱。这也就是不用结实点的船或是别的物品带替代它的原因。”在这样的特殊情境里,老师教学的灵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老师与学生的激情碰撞,智能与才干的发挥,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也得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一节课下来,不仅仅收获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收获了学生在学习上坚持不懈的探求精神。

借助理论探索,结合新课改后的课堂实践,我渐渐地感觉到往日里四平八稳的课堂如同喝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无数次的课堂经历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欢乐的对话交流和互动碰撞,往往能够生成新知,并创造出个性化知识和智慧,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效果。课堂既是学生求知的天堂,也是学生成长的领地。一个高效率的课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又要密切关注教学内容,进而还要使这二者之间形成有机平衡,而掌握与运用期待艺术,是达成平衡的可行之路。

冰心纸船篇3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你知道这是谁写的吗?没错,这正是我最崇拜的冰心奶奶在1923年8月27日在太平洋舟中给母亲写的一首诗——《纸船》。

《纸船》出自于冰心奶奶的诗集——《繁星 春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这就能看出冰心女士认为“母亲”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像这样的诗冰心奶奶还写了很多,

如:“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些短短的小诗都能表现出诗人真挚热烈的情感,对母亲的热爱。可我这才知道母爱的伟大。

聪明人,抛弃你手里幻想的花吧!她只是毫无缥缈的,反分却你眼底的春光。”诗歌集里,我最欣赏的就是这首诗了。我从前就是个爱幻想的人,天天沉迷于对未来的幻想,而不能明智地改善现在。我小时都会幻想自己的未来多么的成功,多么一帆风顺、无与伦比,但那仅仅就是幻想中的开得一朵尤其艳丽而遥不可及的花儿,不是现实,我那时学习就是因为“爱想而不爱做”变得一点也不用心,成绩也是日益地跟不上。天天幻想,很多时候会与难得的大好机会擦肩而过,我记得是我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计算比赛,其他同学全都跃跃欲试,积极准备着,而我却想象自己一定会有好成绩,到了比赛时,一看试题,就傻眼了,大部分同学都上榜了,我却一鼻子灰,那时是追悔莫及呀!喜爱幻想,而没有一点意向想努力去争取现时中真正香味扑鼻的花,那就只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白日梦!我们都应该把幻想的花扔掉,去摘真的鲜花!

《繁星 春水》这篇小说给我的启迪很大,它告诉我人类对爱的追求,告诉我母爱的伟大,告诉我要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些使我被冰心奶奶这种伟大的精神和善良的品性所折服。

冰心纸船篇4

春天的时候,墙纸会变成淡蓝色的,淡蓝色象征着天空,在蓝蓝的天空下有着一群活泼、快活的小鸟,小鸟们唱着婉转的歌儿,那悦耳的歌声让人陶醉。这春色满园的景色,让人心情愉快,能投入学习中。

夏天的时候,墙纸变成一片蓝色,蓝天下是一片荷花池,荷花池中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好似一位年轻漂亮的小姑娘,一片片荷叶就像一艘艘小船。小姑娘坐在船中,好像在采莲蓬。池中倒映荷花,顷刻间,人好像融入画中,真可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秋天的时候,墙纸会变成橘黄色,橘黄色下有一片高粱地,高粱成熟了,笑弯了腰。一阵风吹来,它们东摇西摆,好像和人们一起在庆贺丰收的喜悦。

冬天的时候,墙纸会变成一片白色,上面印着小朋友们在雪地上滑雪,在冰面上滑冰,让人看着看着,好像和他们在一起活动,顿时有了暖意。

冰心纸船篇5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小结

冰心纸船篇6

假如我是科学家,我会做出一种“神奇的墙纸”,这种神奇的墙纸,可以随着天气不断变化。春天,墙纸变成淡蓝色,上面印有小鸟的图案。蓝色表示天空,在蓝天下有一群快活的小鸟,小鸟们唱着美妙的歌曲,那悦耳的歌声让人陶醉不已。这春意盎然的景色,让人们的心情顿时愉快起来,轻轻松松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

夏天的时候,墙纸变成一片深蓝色,蓝天下是一片荷花池,荷花池中,一朵朵粉红的荷花好似一位位年轻的姑娘,一片片荷叶就像一艘艘小船。小姑娘坐在船中,好像在采莲蓬。池中倒映这荷花,让人分不清哪里是花,哪里是影。。顷刻间,人好像也融入画中,真可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秋天的时候,墙纸变成橘黄色,橘黄色下有一片高粱地,高粱成熟了,笑弯了腰。一阵风吹来,它们东摇西摆,好像和人们一起在庆贺丰收的喜悦。

冬天的时候,墙纸会变成一片白色 ,上面印着小朋友们在雪地上滑雪,在冰上滑冰。让人看着看着,好像和他们一起在活动,顿时有了暖意。

冰心纸船篇7

这个名叫阿尔尼・马格努松的男子1663年出生于冰岛。他生活的时代,冰岛隶属于丹麦。1685年,他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并留校任教。

到了冰岛后,马格努松才发现事情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由于冰岛人民长期处在丹麦的统治下,人民挨饿受冻,那些写满古代神话故事和英雄传奇的羊皮书,此刻已成了那群“暴徒”抵御严寒的衣物,要想把这些散落各地的“衣服”一件不落、完好无损地收集回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起初,马格努松试图用自己那极富感染力的“宣传”来打动“暴徒”,说服他们主动将那些“对冰岛文明非常重要”的羊皮书交出来,可长期处于异族奴役下的冰岛人早已变得绝望、颓废,人们只关心自己的死活,对他的那些“爱国”言论无动于衷。看着自己的同胞如此冷漠、麻木,马格努松既难过又痛心。

无奈之下,马格努松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开始在冰岛四处收购羊皮书。1722年,马格努松将第一批经过修复的羊皮书装进35只大箱子,让一艘船托运到哥本哈根,可这艘船却在中途沉没了。

马格努松大病了一场,病好后,他变卖了位于哥本哈根的别墅,继续他的收集工作。但没过两年,这笔钱也花光了。一贫如洗的马格努松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劳动换取羊皮书。几年时间,他“挣”回了半屋子的“衣服”。但他知道,仍有几件非常重要的“衣服”还没有“买”回来,那就是关于北欧神话的最原始、最重要的记载――诗集《埃达》。有一次,他看到一位农妇正坐在阳光下缝补几件已变成褐黄色的“衣服”。他凑近一看,不由得心跳加速:这几件“衣服”正是他寻找已久的《埃达》……这时,他才意识到,为了将这些散落于冰岛各个角落的羊皮书从一个个“抢书贼”身上“扒”下来,他已用去了整整10年时间。

马格努松将羊皮书运到丹麦,存放于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在他看来,这儿应该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了。但1728年10月,哥本哈根发生了一场火灾,大火烧掉了半个街区,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也未能幸免。虽经全力抢救,羊皮书还是被烧掉了一多半。这场大火对马格努松的打击是致命的,两年后,他去世了。

200多年后的1944年,冰岛彻底摆脱了丹麦的统治。重获自由的冰岛人立即意识到,马格努松的收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这些收藏中尤以中古时期流传下来的《埃达》最为珍贵。从1945年开始,冰岛政府就不断向丹麦索讨马格努松的收藏,经过25年的不懈努力,1971年,丹麦政府迫于各方压力,终于同意将羊皮书予以归还。

冰心纸船篇8

那条河,从小到大,一直陪伴着我,与我一同嬉戏。我喜欢那清澈的河水,喜欢触摸它的感觉。

六岁,是我家刚搬来时,我与它初次见面,当时都羞涩。我不敢靠近它,只是蹲在远处默默地看着它,它也偷偷的看我,缓缓地流淌着。因为我家搬得早,楼区里小伙伴很少,只有我、一个同岁的小男孩和一个比我们大很多的哥哥,我俩成天跟在哥哥屁股后面跑,他说我们是发扬“跟屁虫”精神。那时的草地里可以捉到蚯蚓,哥哥便把它捉来,切成一段段的绑在用树杈和线做的“鱼竿”上,我手里捧着那残缺的却仍在蠕动的小生命,不得其解。我们坐在“小堤岸”上,钓了一天的鱼,还有说有笑,说不定当时的河和它的鱼儿正笑话我们呢:“你瞧,那三个‘傻孩子’想要引我们上钩呢!”

等我上了小学,楼区里便多了些弟弟妹妹们。我们像是一群旱鸭子,跑着,跳着,“扑通”一声就掉进了水里。那水真是好清爽,我们都弯着腰,把那玩的灰秃秃的小手浸在水中冲刷一遍,水流便缓缓地轻拂过那些小手,又缠绵着漂去,荡出一圈圈的涟漪。那时,“小堤岸”已被改成了用来观赏河水的小“半岛”,一头连接着陆地,一头伸向河里,并围上了一圈一米来高的栅栏,又在一边建了直通河水的阶梯,那一圈栅栏只让我露出个小脑袋来。我便这样,每天放学后来到那里,双手尽量抓紧那“粗壮”的栏杆,将小脑袋侧伏在栏杆上,静静地看着脚下的水,缓缓地流着,拍打着大石头,发出“哗哗”的声音。

那是四年级,我拉着表哥来,骄傲的向他介绍着这位我的好朋友,并打算让它做裁判,我和表哥来一次纸船大赛。我们都用白纸精心地做了几艘小纸船,并给他们画上了精致的图案,取了好听的名字。我们把两艘小船放在水面上,等它一说“开始”,我们就一起松手。只见小船儿顺流而下,一只小虫落到船儿上,仿佛在歌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不时也有被风吹起的秋叶飘下,伴随着船儿一颠一簸地缓缓前行。再往前,遇到了激流,像是一个巨大的陷阱,船儿们终经不过诱惑,沉进了漩涡里。我和表哥扶着栏杆,为他们惋惜,更因为胜负而斤斤计较,吵得不可开交。这时的小河也犯愁——这漂亮的船儿到底哪儿去啦?

等再大些,就没有那么淘了。照我的话说,就是应该懂得了几分雅致,懂得了一些浅道理。这样一来,便经常会有些不顺心的事,我就到小河边,一手拄着栏杆,一手拽着伏下来的枝条,指尖在那些新叶上触动。再念念有词的一片一片撕下,轻轻放在掌心上,清风掠过,树叶随风飞舞,跳出优美的舞蹈,旋转着,落到水面上,溅起一圈圈记忆的纹络,遇到了激流,便又旋转着,寄托着我少女的梦和思绪,向前奔流。小河微笑地看着我,仿佛在点着头,似乎读懂了我的心思一样。这,又让我羞涩。

如今,我已经渐渐长大,已少有那样的天性了。忙忙碌碌中,不觉已到冬天,隔着窗,看外面的河,早已经冻上了一层厚冰。“冬天过后,来年春天,又会变成潺潺流水的河流。”我心里这样想,多么盼望春天早点到来。

是的,河流可以每一年都向着同样的方向流淌着,也可能永远不会有时间的尽头。但是已去了的就不会再回来。正如我,每一个冰化的季节都会去触摸一下那清凉的河水,但时间早已在那与水相逢的日子中过去,儿时的记忆,顺着河水流走,离我远去,飘到了我的心河里。我怀念童年时代的那一段段故事,怀念和小河在一起的日子……

上一篇:一句话概括自己范文 下一篇:中班上学期班务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