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概括自己范文

时间:2023-11-26 23:03:31

一句话概括自己篇1

利用平常时光,训练学生每周写作周记。要求学生,把自己在这一周感受最深的人和事详细地记录下来。人不离事,事不离人。人或事件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均可,过程要完整。引导学生看自己写的人或事,为什么要写它,有什么想法,利用一两句话进行适当议论,提炼中心,引起对人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爱憎美丑的情感。写人或者记事要注意重点突出,详略搭配要得当,逐步形成一个小文。

二、帮助学生养成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向语言抽象概括思维过渡的关节点上出现障碍,严重影响抽象概括时,教师必须提供语言的阶梯,努力唤起学生的语言,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说话”,提高抽象概括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1.设计语言的逻辑阶梯。语言本身具有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的逻辑阶梯,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阶梯,唤起学生的语言模式完成抽象和概括。

2.设计语言的情境阶梯。要使学生流畅地表达,必须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使学生产生要说、能说的阶梯感受。可采用把概括内容较多的条文改写成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将重点语言填写进去。也可以设置某种语言情境,让学生说话。

3.对学生的练笔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对每次练习的结果,给出恰如其分地评价,指出优点、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三、学生积累一定的素材后,要进行不同形式的练笔,以提高其写作能力

1.游戏性练笔。比如,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使学生练习说话;还可以连词说话,例如每节课的开始,可用三至五分钟时间把预习提示中“注意下列字的读音”方框的词连词说话,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

2.仿写训练。使学生仿照例名或修辞来写句子或一段话,如依照《春》中的句子,以“旭日”或“晚霞”其中一个为话题写出两个比喻句。也可以仿照下面的例句,以“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开头,写一句话。

3.想象性训练。设置一定的情境训练写作,如“同学们对《西游记》都相当熟悉,对孙悟空手中的那根变幻莫测的“如意金箍棒”更是羡慕不已。我适时地激发:假如我有一根金箍棒……当学生们积累了大量的生活与书本材料,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练笔之后,就能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表达出来。

一句话概括自己篇2

尊重学生的观察。课开始师生互动中,老师自然微笑地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好人吗,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从笑容中知道”、“从摸我的头的动作中知道”、“从你说话的声音中听出来”等等。从老师笑得越来越开心中知道,有的答案是他所没想到的,但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大加肯定,直夸学生聪明、善于观察。

尊重学生的认知。原老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自主概括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刚开始回答的几位学生是用一个句子概括的,原老师却及时肯定地说:“你能把文中很长的起因叙述用一两句话说明,你已经读懂了故事情节。”后来的学生用几个词“一天深夜、大雾、撞车”概括的,原老师仍微笑地评价:“概括的更简炼了。”他没着急、没批评学生“你没弄清要求用四个字的词概括吗”而仍鼓励学生“还能在此基础上更简炼吗”“你敢挑战已经回答的答案吗”。多么友情、激励的提示,给已经回答的答案以尊重,给未回答的学生以自信。

尊重学生的理解。老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不要赔钱,反而向撞自己车的人感谢”的出人意料的结果,能从文中哪些词语体会到。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从文中一句话能体会作者的诚实,有的说从几个动词中体会到的。老师微笑着,像是看到了学生有了收获而欣慰,并且对那位找到文中一句话的学生也给了充分的 肯定:“你从这整句话中体会到了,你肯定是善于表达的孩子。”真诚、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感到了老师的和蔼可亲。

尊重学生的阅读。学生读课文时,老师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用词概述”、“互相帮学”、“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等方法和阅读自信。老师丝毫没有打扰学生阅读、让学生必须怎样读、必须读几遍、必须读哪些句子。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中,老师尊重了小读者的阅读,给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我觉得,这种读法,产生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

一句话概括自己篇3

一、整体感知能力考查题

即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了解。如记了什么人,什么事,怎样的顺序,反映了什么情感。考题通常有以下几种:

1.内容整合类。

例如:绍兴市《月光下的探访》第1题:“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叙述了一次充满诗意的月夜探访,按‘示例’,说说作者探访了哪些对象?”天津市《家书》第1题:“从经济状况来看,你觉得延论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线索整理类。

例如:山西实验区《唐家寺的雨伞》第1题:“小说以一把油纸伞为线索,依次写了商人_________丢伞________得伞的过程。”临沂市《泥土的声音》第1题:“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这些整体性感知能力考查题,一般出现在阅读分析前几题,难度一般。应对这类试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利用“浏览”、“粗读”的阅读方法,用简明的语言依文章的顺序进行概括。答题的完整性是这类题目得分的基本要求。

二、分析能力考查题

即对文章内容的某些方面通过阅读、思索而有收获的一种能力,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如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对标题理解等。考题通常有以下几种:

1.词语内涵类。

例如:绍兴市《掀开“巫山人”的神秘面纱》第1题:“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第二段画线句‘动摇’一词的含义?”山西实验区《唐家寺的雨伞》第5题:“结合语境,品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含义:完璧归赵___________;瘫__________。”

2.句子含义类。

例如:兰州市《母亲的月光》第3题:“最后一段,‘你会知道,这种小小的成全,对你和母亲而言,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连云港市《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第2题:“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3.标题理解类。

例如:海南课改实验区《最美好的礼物》第3题:“怎样理解标题‘最美好的礼物’的含义?”河北课改实验区《我看到了一条河》第6题:“谈谈你对‘《我看到了一条河》’这个题目的理解。”

这些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题,都要结合具体文章、具体语境回答,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捕捉那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重要句子,结合上下文去寻找、揣摩和体味题目的双重含义。答题时要抓住要点,挖掘内涵,语言连贯。

三、概括能力考查题

即对文章中心、材料、人物的把握,这是一种综合阅读能力,包括对人、事、物、景的概括和评价。考题通常出现以下几种:

1.片断概括类。

例如:绍兴市《月光下的探访》第2题:“第2段和第4段,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是不同的,请分别用一个词语加以概括。”湛江市《赌》第2题:“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暴君穿越沙漠的心理过程,用三个词语或短语将这一过程概括完整。”

2.情景概括类。

例如:济宁市《家园落日》第2题:“文章写了几种情况下的落日?请简要概括各自的特点。”江西《听雨》第4题:“春雨让‘我’兴高采烈,文中描写了哪些场景来烘托作者的这种喜悦之情?请概括回答。”

3.人物概括类。

例如:襄樊市《小葱青青》第2题:“本文从多方面对小姑娘进行细致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小姑娘具有怎样的品质?”天津市《家书》第2题:“菊的哥哥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你能依据本文分析他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吗?”

这些考题既需要分析,又需要总结概括,还需要用恰当的、精练的词语表达出来,回答的空间较窄,难度较大。应对这些题目,一定要按照试题概括的具体要求,能够统揽全篇,抓住要点,提纲挈领,综合归纳。答案有的蕴含在文章内,有的要求自己概括,最好分条列出。

四、欣赏能力考查题

这种能力通常涵盖两个方面,即对文章整体的评价和对语言的品味,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次。包括对文章写作技巧、修辞、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对语言、内容、情感、主题等的揣摩、欣赏。考题一般有以下几种:

1.词语、句子赏析类。

例如:绍兴市《月光下的探访》第5题:“选文中有两个画波浪线的句子,请任选一句加以评析。”金华市《那枝康乃馨》第3题:“根据要求完成下面读书卡片。”

读书摘录卡片

标题:《那枝康乃馨》,作者:朱克波

出处:《时文选萃》

摘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容、结构赏析类。

例如:临沂市《泥土的声音》第5题:“本文在内容、结构、语言、写法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色,请你就其中一方面举例分析。”黔东南州《让铺》第4题:“你认为文章中哪些细节真切、感人?写出来并进行赏析。”

阅读欣赏是考查考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应答这类考题时,首先要对文章内容、结构、主题等有非常清晰的感知,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分析作品的形象、特色及其作用,能够感受语言魅力。答题时应从文章出发,联系已学的知识,做到观点清晰,语言连贯。不过这类题目通常给考生较多的思考和表达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作出个性的理解。

五、探究能力考查题

即对人物内心、文章主题、自我感受等进行探讨、深究的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能力。在一段现代文阅读中一般只出现一道题目,形式也大致相同。

例如:厦门市《亲吻爹娘》第2题:“……写出小三子此时的心里话。”山西省《与我同行》第6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听到母亲说打火把的是父亲时,你会想些什么?”嘉兴市《父亲的眼神》第5题:“‘我的心乱成了一锅粥’一句表现了‘我’复杂的内心情感。请揣摩‘我’当时的心理,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字。”

应答这类题目,要针对文章内容、写作意图,将阅读、思考、探究、创造、表达等多种能力调动起来,既注重文本内容,又要有自己的创造性,观点鲜明、独特,言之成理。要防止为了追求新颖,抛开文章具体内容和情景的“自由谈”。

六、实践能力考查题

即将阅读文章后的体验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体现人文关怀和教育导向。这道开放型的阅读题总是出现在阅读分析的最后,题目形式如下:

例如:湛江市《赌》第4题:“读了这篇小说后,你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临沂市《泥土的声音》第6题,“……读了本文后,结合你对土地的认识,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河南《妹妹扮演的角色》第5题:“爸爸的一句话让妹妹改变了态度,让我40年仍然记忆犹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应该怎样对待家长的引导?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应答这类开放型实践题时,要把握两个关键:首先从文章主题出发,发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其次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实际生活的积累中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并展现出自己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中考现代文阅读基本上从以上六个能力角度出题,虽然文章不同,题目不同,但题型大体相同,题干在4~6题左右。考试时做到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整合信息,把握主题;立足原文,逐一解题,一定能突破难点,取得好成绩。

一句话概括自己篇4

所谓“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作品主题”,即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要告诉人们的文章最主要的意思,包含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两个方面。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可发现该考点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考查关键词语来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通过考查划分语段内部的层次来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把握;通过概括文段的段意来考查对思路的把握;考查层次的划分、层次安排的特点与作用;用一句话或分条概括出文段的大意;概括某一部分或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解题技巧】

一、分析文章结构

1.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1)整体结构分析。如分析小说作品的结构思路,常从开端、发展、结局、高潮等入手。考生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析小说线索:人物、事物,单线、双线,主线、副线,明线、暗线。二是概括小说情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分析散文作品的结构,则要先把握整体:一是把握线索,分清层次关系(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总分总、总分、分总)。二是照应:首尾照应,前后语意照应。三是过渡:承上启下,统领下文,总结上文。四是开头段落作用:在结构上点明主旨,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点题,交代事情起因。(2)局部结构分析。逐段细读时,考生要寻找关键词语及中心句,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标示段意。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文学类文本中段的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主要有记叙段、描写段、抒情段和议论段四类。这里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一般来说,抒情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记叙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懂得这一点,有助于考生进行段内层次分析,梳理段意。

2.抓住文章的段落中心句和标志句。中心句的出现常常在段落的开头、中间或结尾。找准中心句,弄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就能准确地分析段落的层次结构。标志句是指表现或暗示作者思维进程或文章结构层次关系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借助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表顺序的词,“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表范围的词,“不仅”“如此”等关联词,“此外”“同时”等过渡词。阅读时,考生还要注意那些具有区分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

3.分析文章的线索句和一些反复出现的词语。线索句在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为作者的表达和读者的理解起到了桥梁作用。线索句有时与文章的题目有关,有时是在文章中多次出现的写物或者表达某种感情的句子。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以及叠词,往往起强调作用,考生在阅读时也要加以注意。

二、概括作品主题

1.抓住关键词句,恰当理解文意。考生阅读时,注意抓准关键性的词句(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等)。如所概括的具体内容是单句,可从句子的结构入手;如是复句与句群,可从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入手,如是文段与全文,可从分层入手,通过分析,准确找出关键词句,适当采用文中的现成语句来概括主题。

2.注意标题与文体特点。文章的标题最能概括文章的中心。因此,考生阅读时,要注意文章与标题是如何对应的。同时,要注意文眼与标题的关系,文眼起统率全文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有时标题即文章的文眼。阅读时,考生一定要弄清作品的体裁,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戏剧,要通过梳理,弄清楚作品写了什么人或事,人或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

3.注意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主要的人与事。阅读文学类文本,考生要注意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只有了解了写作背景,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准确地概括出作品的主题。有些文学类文本以写人为主,概括这类文章的主题时,考生要注意准确抓住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而概括那些以记事为主的文学类文本的主题时,则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意义和社会影响。

4.分析开头与结尾,采用逐层归纳法。有些文学作品开头开宗明义,点明了主题;结尾卒章显志,表明主题。为准确概括出文章的主题,考生可依次归纳出各段的内容要点,然后把各段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同步突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决 斗

谭延桐

欧洲曾流行过一种风俗:决斗。

当两人发生了龃龉或冲突,各执一端,互不相让时,便约定时间地点,并邀请证人,兵戎相见。显然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格斗。普希金便是在这样的决斗中死去的。――我始终不能理解,一个好端端的生命为什么要让它在决斗中毁灭呢?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眼间便倒下了,倒在他人的咒语和狂笑里,倒在别人的谈资里,倒在死不瞑目的时间里,还有比这更残忍的吗?这样的斗法,虽然形式上废除了,但实质还在。

这便是精神上的决斗。

一句话概括自己篇5

关键词:提问 概括 想像

一、巧设提问导读

教师梳理课文,从课文整体出发,设计出能贯穿课文内容,支撑全文的提问来引导学生阅读。对提问的设计,不要追求答案的惟一性而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提倡教学民主,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时要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受自身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的影响,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肯定学生的首创精神和新颖独特的见解。培养他们勤于思考,敏于发现,勇于发言,敢于表达的习惯。

1.以“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

教师设计一系列导读的“主问题”形成导读提纲。“主问题”是指问题群中最重要的,最能拨云见月、道破天机的那一问。特级教师顾德希说过:“凡是好的阅读课,能给学生以启发的是一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抓好了这句话或几句话的理解,学生就会茅塞顿开。”恰到火候的高明一问,才是主问题设计的关键。教师涵泳课文,巧设一组主问题贯穿课文,适时抛砖引玉,引导学生阅读。

2.“一句话概括”导读

教师设计从整体上能概括课文内容或者故事情节或者人物形象等多角度的对课文阅读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阅读检查。比如特级教师宁鸿彬教《皇帝的新装》,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快速读课文后给“皇帝”加上一个形容词,用“一个的皇帝”表述并引用课文中的话说明。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一个自欺欺人的皇帝。这种一句话概括,角度非常宽广,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达成共识时切中课文的主旨,便于教师灵活掌握学生了解课文的层次水平。这种导读,很多课文都可以采用,只要教师善于钻研教材,做到“熟能通其窍,精能尽其妙”,一定能设计出巧妙的“一句话概括”的导读设计。

二、“读”占鳌头导读

即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采用多种读的形式,反复锤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使课文“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刘国正曾这样回忆他的语文老师:“他喜欢吟咏,咏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唱,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用了15年时间研究学生的读写量。结论是:“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4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默读超过200小时以上(包括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这400小时就是一个学生获得阅读基本能力所必须的训练量。

以读来完成对课文的理解,采用范读、领读、点名读、听读、自由读、速读、分组读、试背读等多种读的形式来理解文义。在读中批、读中思、读中写、读中疑、读中问、读中摘中完善读的过程。诗词教学中多采用此种导读设计。

古代律诗、绝句、词的教学由于篇幅短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学生基本能够当堂背诵。“诗无达诂”,以读来引导理解,使学生在读中自悟自解,再稍加点拨,默写应该不成问题。

三、以图导读

1.以表格导读

教师以图表引导学生阅读,在完成图表的检测中了解阅读的效果。比如学《鲁迅自传》,在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学生自读梳理后全班交流自读情况,从而完成对课文的初步阅读。再如《纪念白求恩》中对第2、3段的导读,教师可设计表格来引导学生完成阅读。

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完成以上表格,四人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这种导读多适用于一些自读课文,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再稍加点拨,从而完成阅读教学。

2.以画导读

教师在析讲时以板书设计引导学生“披文入理、披文入情”,以此启发他们把脑中之画变成笔下之画。这种教学多适用于古代的一些诗词。诗词意境优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析讲时要疏通诗歌语言。一切优秀的诗歌都“语言可以明万意”(刘禹锡),“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分析字词句要弄懂弄通,抓住关键处,体会出新味,品尝出细微之处(如意思、感情、音响、色彩等)。板书设计,“把美学思想渗透到板书实践中,力求体现出内容的完美、语言的精练美、构图的造型美、字体的俊秀美”(王松泉),以启发学生理解诗歌,从而使学生用自己的认识、体验、感情、想像和联想去努力体会诗人的认识、体验、感情、想像和联想,继而形成想像画面,完成对诗歌的阅读。

总之,“导”有多种方法,不能拘于一法。一堂课中有时独唱一枝,有时并驾齐驶。共同的目的是要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创造,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得,读有所创。

参考文献:

一句话概括自己篇6

师: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看看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待会儿站起来说一说。

(学生读,并试着说)

师:你们对自己说的情况满意吗?

生:不满意。我觉得说了前面的就忘了后面的,说到了后面又想起了前面的忘了说。

生:不满意。我觉得自己说得不清楚。

师:要把和尚做的准备工作说好,必须认真读课文,弄清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

(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生:这一小节共有4句话。第一句讲和尚请人到水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儿。

师:不错。如果能简洁明了些就更好。老师教同学们一个概括句意的方法,就是抓关键字词。这一句可以概括为:“潜水摸牛”(板书)。请同学们读第二句,把关键的字词画出来。

生:大船装沙。

生:备船装沙。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下面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概括3、4两句的意思。

生:第三句可概括为“跨船搭架”。

生:我觉得用“拴船搭架”更好。

生:第四句可概括为“粗绳拴牛”。

生:潜水拴牛。

师:现在我们把每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所做的准备工作都弄明白了,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的。

生:课文用“先、然后、再、又”这几个词把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

师:现在请同桌间互相把和尚所作的准备工作有序地说一说,待会儿,请两位同学说。

(学生练说,再请原先试说的那两位学生说,学生评价)

师:两位同学比起先说得清楚多了,也有条理多了。不过,还可以说得更具体、更准确些。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词语表现出和尚对准备工作考虑得非常周到。

生:因为铁牛很笨重,所以和尚用了“很大的船、结实的木料、很粗的绳子”,从这儿可看出和尚考虑得很周到。

生:还有“紧紧、牢牢”两个词也可以看出他想得很周到。

师:是呀!作者用心良苦的这些词语可不能轻易丢掉的。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待会儿,再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

(学生练说)

[反思]

一句话概括自己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开放情怀

在一节校内的教研课上,老师执教了《槐乡五月》一课的第一课时,在学生初读后,老师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并且要求其他学生在倾听课文1-3自然段后,每一自然段分别用一个句式来说一句话,第一自然段是:“啊,”,第二自然段是:“呀,”,第三自然段是:“呵,〖CD#7]”。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趣味性,同时也有很大发挥的空间。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学生交流的语句有:啊,槐乡到处都是槐花,真似瑞雪初降啊;啊,孩子们用篮子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真满足啊;啊,五月的槐乡浸在香海中啦;啊,槐花饭真香啊……可以说,学生的交流视角各不相同,每一句话都非常真实,也非常鲜活。在2、3自然段交流时,同样如此。可以说,这一处设计体现了教者设计的精心。可是,在评课环节,一些老师对此有不同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这样的交流对于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意义不大,每个学生只交流到一段话中某个点,对于整个段落内容没有形成整体的认识;二是学生的交流随意,漫无目的,体现不出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三是学生对段落的理解没有层次,没有顺序,思维散乱,这样的练习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和对中年级学生关于段的概念形成似有不妥。

诚然,评课中老师所提出的意见都有可取之处,如果站在老师的角度来读课文,从概括的角度,课文第一段写了“洋槐开花多又美,香气醉人”,第二段是“孩子们尽情享受槐花饭的香甜”,第三段写的是“槐乡的小姑娘用槐花装扮自己,小小子有口福”。学生的说话,与段落表达的主要内容有一定的不同。如果引导学生思考每段段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是不是更为恰当呢?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以为,指向段意概括的教学是一种思路,但上述教例中老师的做法有不可否定的,常常被我们所忽略的地方。是什么呢?是语文老师应该具有的,语文学习的情怀。

语文是感性的,语文是形象的,语文是情意相融的,语文是与生命共通的。我们的教学最不能缺的,是诗意的情怀。在我们一味关注语言表达,注重实践运用,语文偏向于工具性,教学也越来越直接,越来越走向功利,似乎只有达成目标,看得到结果,这才是我们语文课堂所体现的教学价值。但是,语文学习的韵味呢?语文学习的情致呢?一句“啊,”,没有统一的答案,没有固定的要求,只是说出对语言的感受,表达自己阅读的想法,我口说我心,学生的语言充满着诗意,而这时的文本,不是标准化的实践运用对象,而是打动心灵的可亲可感的诗行。感受到语言的温度,体验到学习的自主,这本就是语文学习最核心的要义。让课堂多一些诗意,多一些从容,这时的学生才能爱上语文,爱上学习。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亲切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的体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认识,这需要还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时空。语文教学,需要老师具有开放的情怀。让学生可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能够表露自己的喜乐,还愿意将自己对文本最初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也许,这些不会很严谨,或者也不够妥帖,但这就是学生最真实的声音。当他们可以不用在意老师的指示或是标准答案的要求来进行交流和分享时,我们的课堂会是学生学习的真正“学堂”。激发学生个性的飞扬,打开课堂学习的视角,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灵活,这也是语文学习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一个“啊,”的句式,不正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有效开放吗?

语文不应该是严肃的,刻板的,不应该有固定的套路,沿袭的思维。就拿段意概括来说,抓住重点句,说出内容要点,进行句式填空提炼,每一种方式都有其可取之处,但同时,也有其弊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只为了关注段意概括出来的结果,忽略了教学艺术,忽略学生学习的兴趣点,那么,学习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课堂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能成为学生生命绽放的过程。语文教学,老师应该有不断创新的做法。让我们的教学时时带给学生新鲜感,带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这是我们应努力追求的教学现场。也许,课堂会有不完美,但也远比一成不变的课堂更有吸引学生学习的魅力,这样的课堂,更会铭记在学生内心的深处。因为,当教学唤醒学生的心灵时,课堂跳跃着智慧,闪动着情感的火花,谁会忘记这美妙的体验?

一句话概括自己篇8

一、从课文中汲取营养,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型进行变形及识记

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几句话,背诵下来。只要给学生适当的指导,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学生的创造力是惊人的。这样,学生在朗读文章的时候也开始留意文中的句式和高级词汇,并积累。背诵、储备一些精彩的文句,套用或模仿这些句子对写作大有裨益。比如必修一的Module 1 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中的句子:“Ms Shen’s method of teaching is nothing like that of the teachers at my Junior High school.”“I don’t think I will be bored in Ms Shen’s class.”“In other words,there are three times as many girls as boys.”

二、复述课文

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某一具体内容或整篇课文提出概括性、启发性及评价性问题,然后让学生把若干问题的答案通过整理串成课文的梗概。也可变换叙述的角度进行训练,如重点介绍某个人物。这种训练,一方面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另一方面又不能照抄原文,要对原文素材有所取舍,重新组织进行再创作。当学生经过概要练习后,逐渐领会和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要领,当进行独立的、正式的文章写作时便不会思路全无,条理不清。其次,能够让学生通过参考原文,吸收原文的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的长处,写出结构近似、语言简洁的短文。再次,这种写作对培养学生学会抓住文章重点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写概要的过程是对原文内容概括的过程。它实际上是一个逻辑分析和信息筛选的过程。因此写概要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概括和组织能力。概括全文之后,应对文章进行认真的检查、修改,对照原文,检查是否遗漏某些要点,句子是否流畅,是否有合适的衔接词,有无语法、拼写及标点符号的错误等。

三、就教材进行摹仿写作

仿写既能反馈出学生对课文的体裁及重要句型的掌握程度,又能促进学生对课文所用语言材料的系统掌握,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课文中常出现许多习惯表达方式和一些特殊句式,还有一些适合某些特定情境、场合的常用句子,适合特定语境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教师要向学生多强调、示范,特别是一些常用于文章开头、结尾和中间起承接作用的惯用语、衔接词,要让学生多练习,并能运用到写作中去。

四、理解课文,适当改写

改写是一种广泛采用的语言教学策略,课标也要求高中生能根据课文改编短剧或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改写是在保持原文主体内容不变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人称、语言、结构等方面。尤其是对短文与对话相互改写时要注意语言、时态、时间表达等方面的改变。这个练习也同时训练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比如直接引语转换间接引语。教材中可改写的地方很多,或整体或局部,这些都需要教师潜心研究,细心挖掘。对课文的改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五、续写课文

续写就是用创造性的思维丰富课文,即对课文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和完善,给原本没有结局的故事加上一个合理的或出乎意料的结局。续写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使学生积极地发挥想象力,尝到创作的乐趣。

六、深层挖掘,练习应用文

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与现实生活贴近的话题,可让学生就这些话题阐述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练习应用文的目的。例如在学习了Module2 A Job Worth Doing之后,让学生理解本模块所学词语和结构的句子,熟练地运用动词的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完成求职信的写作任务。

七、各抒己见,先议后写

高中新教材的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关于社会热点问题也很多,可以让学生就教材中某一热点问题或观点,进行自由讨论,然后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课文Animals in Danger,学生正确理解濒危动物的现状,正确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能就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总之,围绕教材进行的写作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好路子。英语教材中的写作素材无处不在,只要教师潜心挖掘,学生认真完成,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冀成会,蒋学清.高级英语写作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上一篇:名言大全范文 下一篇:冰心纸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