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原文范文

时间:2023-11-24 17:53:11

愚公移山原文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认识的生字,理解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字音读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3:情感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交流神话故事:

2、听歌曲、猜歌名:

3、板书课题愚公移山(查字典、质疑问题)

谁知道愚是什么意思?公又是什么意思?愚公又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课文读的很认真,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

2、同学们都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了,这样真好,本课有要求我们学会认的字,现在我们就来检查一下你们的认字成果好吗?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儿?

(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为什么移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

2、同学们,想一想能带来哪些难题?

3、面对着他们的生活,劳动带来了很多困难的王屋与太行,凭借着一身肝胆,愚公做出了怎样的决定?(移山)

4、那么对于移山这件事儿,其他人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5、移山成功了吗?

学生交流,(齐读第14自然段)

6、移山遇到困难了吗?如何移山的?

7、愚公妻子对丈夫的话应该怎样说呢?是像你的妈妈对爸爸说话吗。那应该是像谁?又应该怎么读呢?

8、愚公是怎样回答的?都谁来帮忙了?同学们,看图想象一下,还有谁来了?

9、同学们,读一读描写智叟的话,从中你知道智叟的态度如何?谁能把这个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智叟的话,灵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来?

10、面对着智叟的嘲笑,愚公是怎样回答的?

11、愚公的话共有两句,最后以感叹号结束,表达出了愚公什么样的精神?(教师引读)

(四)、分析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

1、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愚公和智叟着两个老人,愚公真的很笨吗?他已经是90岁的老人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即使是山移走了,他能享受到移山之力吗?(不能)那他不是傻吗?(不是)。用我们现在的观点说他是为了谁?(子孙后代)对呀!他是为后代造福,从这个观点来看,他不仅不笨还很聪明,而且不是小聪明是(大智慧),。文中的智叟他很聪明吗?(不是)。他只是小聪明而已,目光短浅,没有远见,我们可不能做这样的人。

2、同学们,愚公挖山不止是精神连玉皇大帝都被感动了无路难,开路更难。自有后来人,为你感叹!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吗?

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课文,老师也感触颇深,最后老师送同学们一句话: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够到达目的地。

(五)、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愚公移山原文篇2

一、新时期愚公精神的内涵

(一)愚公精神的核心是敢想敢干

愚公面对太行、王屋二山,“惩出入之迂”,没有搬家而去,也没有向不便低头,而是下决心带领全家人搬掉这两座险峻的大山。正是靠着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全家人坚定了“挖山”的信心和勇气,并以诚心感动了上帝,搬走了两座大山。敢想敢干,首先要“敢想”。不敢想,干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对象。思想无,敢想就是要破“常规”、反“常态”,也就是要破旧,要创新。“敢想”是解放思想之花,要变为现实之果,还必须要敢干。邓小平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于,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光想,不干,那是叶公好龙,是空中楼阁,是无果之花。

(二)愚公精神的灵魂是开拓进取

王屋、太行两座高耸入云的巍峨大山,遮住了人们的视线,堵住了人们的出路。而愚公一家并没有被高山的险峻吓倒,而是坚决地担负起移山这一浩大而艰巨的重任。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就是为了开辟与外部世界的通道,使当地更好地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好的发展条件。这种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创造新生活的精神就是开拓进取,也是愚公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进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要坚决克服一切影响我们与时俱进、开创未来的落后观念和保守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始终保持必胜的志气、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士气,努力做到奋发有为、大有作为。

(三)愚公精神的精髓是坚忍不拔

对愚公而言,要搬走两座大山,他的力量确实显得非常微不足道,但他之所以明知不易为而为之,是因为他能从“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儿就会少一点儿”和“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中看到最后成功的希望,所以他毅然决然地朝着“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既定目标前进。愚公正是靠着坚忍不拔的精神,一代又一代、世代无穷地挖山不止,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美好理想。坚忍不拔,关键是韧字,韧,柔而固也。固而不柔则脆,柔而不固则弱,柔而固则韧。它表现的是锲而不舍的恒心,百折不挠的意志,奋斗不息的精神。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秘诀在于坚持,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缺乏耐心、缺乏韧性、心气浮躁,就无法战胜困难,取得事业的成功。

(四)愚公精神的根本是团结奋斗

愚公虽然到了耄耋之年,但他雄心勃勃,壮心不已,为打通前面的光明坦途而流血流汗,不求天,不求地,亲自率领全家老小、子孙后代团结起来一起挖山,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义无反顾地投入“挖山”的艰苦工作中。它不仅凝聚了一代人的力量,还团结了子子孙孙无数代人的力量。虽然移山是很难的,但是愚公仍然坚持移山,最终取得了成功。团结就是力量,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团结,一切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团结,任何敌人都可以战胜。

二、愚公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愚公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愚公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民族精神的缩影和体现,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在1945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意味深长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并借用这个寓言故事来激励全党全国,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正是在这样一种伟大精神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3年的解放战争,了旧制度,夺取了全国政权,建立了新中国。愚公精神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倡导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愚公精神是河南人民实现中原崛起的精神动力

自古以来,勤劳勇敢智慧的河南人民,战胜了各种灾害带来的苦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原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愚公精神的激励下,中原儿女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人民艰苦创业、改天换地,使河南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在上世纪末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当前,河南全省上下正在致力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伟大事业。实现中原崛起,既是美好的发展前景,更是艰苦的奋斗历程,其难度之大,远非挖掉太行、王屋二山可比,更需要用伟大的精神来推动。愚公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人民实现崛起、再创辉煌的强大动力。

(三)愚公精神是济源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济源是愚公的故乡,《列子・汤问》篇记载的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就发生在济源市的王屋山下,作为老愚公的后人,愚公精神更是济源人民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济源人民秉承愚公精神,奏出了推动发展、奋力崛起的时代强音。20世纪50年代,开展治理漭河大会战,两次受到国务院的嘉奖,总理亲笔签名奖旗“漭河驯服、万民受益”。20世纪60、70年代,在同志“愚公移山、改造中国”题词鼓舞下,进行了大规模的高山水利化建设,开凿了可与红旗渠相媲美的人工天河――引沁济蟒渠。改革开放后,大力兴办乡镇企业、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城乡一体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三、弘扬愚公精神的路径

(一)开展愚公精神研究,深入宣传和弘扬愚公精神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来,济源市委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弘扬、宣传、研讨愚公精神活动,愚公精神已经成为济源的重要“政治品牌”。济源市委市政府多次联合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等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探讨新时期如何弘扬愚公精神,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动力。2012年7月,济源市委启动了河南省愚公移山精神研究会的筹备工作,并于11月22日得到省委批准成立。2013年3月5日,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在济源市委党校揭牌成立,同时定期在该院召开愚公论坛, 自此,愚公精神的经常性研究、宣传和弘扬工作,有了重要的组织保障和阵地。

(二)利用典型和文艺形式,大力宣传和弘扬愚公精神

典型就是旗帜,就是方向。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济源都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弘扬愚公精神的先进典型。济源市在继续宣传老典型的同时,不断发现和推出体现时代特点、弘扬愚公精神的新典型。自2005年起,济源市委市政府先后命名表彰了15名“新愚公”,32名“愚公家乡好少年”,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大力弘扬和宣传愚公精神。与此同时,创作产生了一大批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作品,如电视剧《王屋山下的传说》、豫剧《愚公移山》、舞蹈《愚公魂》……今后,应充分利用电视台、电台、杂志等平台教育和引导干部、群众及青少年学生牢记愚公精神,努力创造新的业绩,铸造新的辉煌。

(三)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广泛宣传和弘扬愚公精神

愚公移山原文篇3

一、学习内容

(一)学习党规党纪。具体包括6项:

1.《中国共产程》

2.《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3.《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4.《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5.《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6.《中共济源市委关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实施意见》。

(二)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具体包括2项:

1.《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7年版)》

2.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三)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相关文献。具体包括5项:

1.《列子·汤问》中的《愚公移山》

2.同志的《愚公移山》

3.历任中央主要领导特别是关于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论述

4.市委书记张战伟在市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不忘初心,敢为人先,为把济源建成又富又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奋斗》

5.市委书记张战伟在市委十二届一次全会上的讲话《立下愚公移山志,定教济源换新颜》

6.市委书记张战伟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咬定目标 苦干实干 赋予愚公移山精神时代内涵》

(四)党的召开后,认真组织学习报告和相关文件

二、学习要求

要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对照反思学、持续跟进学,领会掌握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

(一) 学习党规党纪的要求。

学习党规党纪,要深刻认识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总遵循,党规是规范党员行为的具体规矩具体遵循,党纪是对党员违规违纪言行的处理措施,要逐条逐句通读领会,掌握各类违纪行为的情形和处分规定,进一步提升尊崇、遵守党规、严守党纪的自觉性。

(二) 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的要求。

学习系列重要讲话,要深刻认识讲话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深刻理解讲话的时代背景、鲜明主题、科学体系,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领会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学习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刻理解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济源更加出彩。

(三)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相关文献的要求。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要深刻领会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重要意义,深刻把握愚公移山精神的精神内涵,自觉继承和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凝聚推动济源各项事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学习方法

(一)个人自学。所有党员要建立“两学一做”专门学习笔记。党员领导干部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个人自学计划,每年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利用学校网站“两学一做”学习专栏、学校微信群、网络媒体等载体自主学习,扩大学习教育覆盖面,各支部可根据学习资料,可以编印口袋书,制作微党课、微动漫、微视频等,满足党员学习需求。党员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带着问题学。。

(二)专题研讨学。以党支部为单位,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开展专题研讨。6月研讨主题为做“四个合格”党员,7-8月研讨主题为“弘扬愚公精神”,9-10月研讨主题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11-12月研讨主题为党的精神。

要求全体党员根据研讨主题写出个人发言材料。

(三)党课辅导学。各支部要结合专题学习讨论,对党课内容和方式作出安排,通过邀请领导示范讲、专家报告讲、组织书记讲、先进典型讲,运用身边事例现身说法,互动交流,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七一”前后,学校党总支要结合纪念建党96周年安排一次党课。

(四)创新载体学。充分利用教育讲堂、道德讲堂、支部书记讲堂等资源,继续开展“五个走进”(走进党校学、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学、走进廉政教育基地学、走进项目建设一线学、走进扶贫攻坚一线学)活动;紧密结合“学树促”活动,到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愚公渠参观学习,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五)对照典型学。各支部要把树立先进典型作为引领和激励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举措,深入学习我市评选的“十大当代愚公”的先进事迹。要发挥好名师、名校长、最美教师等先进典型的标杆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学校“最美教师”宣讲报告会,扩大宣传效果,营造舆论氛围,使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成为时代风尚。还要组织党员干部以中央、省、市查处的违纪违规、懒政怠政案件为反面教材,接受警示教育,增进敬畏之心。

愚公移山原文篇4

《愚公移山》主题归纳切莫如此创“新”

陈进进

(榆林市苏州中学,陕西  榆林  719000)

摘  要:日趋侧重合作探究、创新思维的语文课堂,却也症结重重。本文通过对《愚公移山》一课主题归纳的失败课例分析辩驳,提出语文教学应适度创新,不要忘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渗透。

关键词:愚公移山;主题;创新

语文课程文本资料的导学,给予语文教师极大的拓展空间,千人千面,各显神通,但趋向于合作探究、创新思维的热闹课堂,是否真正完成“三维目标”,却值得质疑深思。笔者听到过关于《愚公移山》主题的探讨的一个课例,颇多心得,却觉应略作商榷探讨,在此发表一下浅陋之见。

对于《愚公移山》教学课例,依传统主题归纳,以及权威教参引导,大部分老师将这篇文言文的主题归纳为:“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道理”。有专家提出,教师应“创新课堂”,关注“开放性思维”。但为“新”而教会达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吗?恐怕未必!

以一堂失败课为证:有学生在公开课上质疑老师,首先,从标题解,“愚公”即“愚蠢的老头”之意,既然文题明确标示如此,那么文章主题不可能是对“愚公的褒扬”;其次,以“年且九十”的高龄,妄图搬走“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可谓自不量力;再次,“搬山”与“搬家”孰易孰难,稍一思索便见分晓,选择“搬家”才是上策;还有,以这样不切实际的思想、举动,强加给其子孙后代,足见其封建家长专制思想之苛刻、无情;最后,“太行、王屋”二山如此原生态自然保护区,以愚公一己之专制思想、毫无环保意识,将其彻底毁灭,造成巨大自然文化遗产损失。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愚公”之“愚”,无可救药,害人害己。

学生振振有词,逻辑清晰;导学老师哑口无言,尴尬至极,无法认可学生,推翻既定的权威主题归纳,但又不知如何推翻学生的质疑,最后模棱两可地结束课堂教学。

可以肯定的是,学生论辩水平、发现问题能力较强,值得肯定。但窃以为,该师课堂驾驶能力有待提高,备课应更充分。肯定学生思维敏捷的同时,也应加以时代症结或现实问题思考,语文课堂导学还应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比如:遇到困难障碍,一味逃避“搬迁”,是彻底解决问题的上策吗?我们有必要适时引导学生做一个坚毅的人。

细分析,不难发现学生的论辩看似缜密无间,实则漏洞百出。首先须明确,这是则选自战国时期列御寇《列子·汤问》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从文体讲,“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所以,寓言所述之事有虚构成份,并非完全与事实对应,它反映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那么,这个“愿望”是什么就很好判断了,不管是智叟愚公,都希望“移山”。

其次,归纳文章主题,应揣摩作者写作意图。从文本内容来看,作者的情感倾向非常明显。我们来分析一下智叟之言,“笑”,讽愚公“不能毁山之一毛”,对比之下,愚公之妻所言“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更中听,尊重事实。可见智叟之尖酸刻薄;“甚矣,汝之不惠!”事实证明智叟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妄下定论。“残年余力”,智叟与愚公应该年龄相当,但暮年之志不同,一个得过且过,安于享受,一个壮心不已,乐于吃苦。事实胜于雄辩:“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帝感其诚”,“无陇断焉”,搬山毫无疑问成功了,那么文章前面关于山高险、愚公老迈的渲染可谓“欲扬先抑”之笔了,智者未必智,愚者未必愚,可用《列子》中一句话来印证,“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可见愚公不愚,搬山成功,可悟“做事要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万事开头难,只要有开始,便会有收获”等。

再次,古代“搬家”会像现代这么容易吗?舟车劳顿,气候多变,水土不服,粮食短缺,路途露宿等意想不到的问题层出不穷,难免身染疾病或饥肠辘辘;还有,落叶归根之情,人所共有,万不得已不愿为异乡之客,这个可以留待学生去考证、思量。

最后,可让学生将时代背景分清,战国时期几乎不存在严重人为原因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时至今日才提上日程。当时生产力极其落后,在大自然面前,人如蝼蚁般渺小,梦想能够改造自然,说愚公破坏自然环境,未免无中生有了。

此外,“谋曰:‘……可乎?’”,是商量语气,而非命令语气。“杂然相许”,“妻疑”,众人献计,可以看出愚公作决定前与家庭成员商议,是个民主的家长,绝非专制顽固者。

不管怎么说,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最终应回归到作者编写这则寓言故事的初衷上来,不能脱离作者,脱离写作背景,脱离语文教育的德育渗透目标,不能一味站在当代背景解读,否则,文本将被消解殆尽。

创新,是基于务实基础的创新,不能仅仅为“新”而“新”。我们可以多元解读课例,但切忌漫无边际,要尊重文本,把握语文教学自由度,以免走入教学误区。

真正的语文课堂应当培养学生的一种大情怀,即关注社会的一种情感,而非一己情感的宣泄。现代中国人有部分缺乏坚持主义精神,钻营偷巧经商者比比皆是,影响中国在世人心目中的印象,我们语文教学应承担起品质培养的任务,而非仅思维的培养。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否则,语文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程式化。

 

 

愚公移山原文篇5

一、广泛利用现有资源,不断跟进时代步伐

使用教材过程中,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充分利用班级现有的教学资源,广泛阅读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时时引进时代的“源头活水”,跟进时代步伐。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拿出几分钟,师生共同研习学生的好作品;或开设“三分钟演讲”“每堂一首诗”“每课一成语”等栏目,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不断积累课外知识,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拿着笔记本,到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去采集,课外阅读气氛浓厚,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提高自身综合文化素质,使课堂生动有趣,寓教于乐

教师不能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丰富自己的人文积累,陶冶自己的人文品格。要凭自己丰富的学识、幽默风趣的谈吐、真诚大方的态度、和蔼可亲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尊敬和爱戴。一个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学识水平及综合素质本身就是一个标志,一个品牌,学生喜欢老师,往往就是喜欢这一学科的开始。

三、质疑问难,激发兴趣,模仿学习,巩固趣味

课堂上,教师设置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如《愚公移山》一课,要使学生了解愚公的精神,讲课文时可故意设疑:有人说愚公真是愚蠢,移山不如移屋,说说这种见解正确吗?同学们通过讨论就会得到结论,指出根据这种说法并不能说明愚公愚蠢,因为本文是为了通过叙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说明愚公精神,并不是从移山与移屋这个角度来说明愚公的,而是通过愚公与智叟的对比来突出愚公的人物形象。这样,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也都有所提高。

四、联想、感悟要有针对性

联想、感悟是最能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审美情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激励、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使语文课具有开放性、合作性、探究性,不能以自己的“感”代替学生的“悟”。教完《孔乙己》后为了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我设计了一个可供学生拓展想象思维空间的议题:范进中举后发疯,假如孔乙己也中了举人,其结局又会怎样呢?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教材有机结合,真情演绎知识内涵,提升孩子们对人生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优化课堂教学则成为语文教师的重大任务。我们只有本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这样才能创设教学佳境,丰富语文课堂。

愚公移山原文篇6

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教学也只有真正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和手段,把当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否则,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不能实现“三个面向”,就不能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不能实现。

笔者认为,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其无法达到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学生单位时间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得到更大的拓展。众所周知,单位时间内多媒体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传统教育教学无法相比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

2、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能得到更好的体现。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因为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学生的情绪一般说来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可能。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无论是在多媒体技术教学还是在传统教学中都不可缺少。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手段等无疑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上能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增强其在各方面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二、目前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存在的误区

有的教师认为,这是一个信息时代,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越多,则其教育思想和观念则愈先进。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多媒体无知或者至少对多媒体的本质和作用不甚了解的表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我们在应用多媒体时存在一些误区。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种:

1、简单的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老师常常是把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了多媒体,整节课没有亲自板书。这种做法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教师的基本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2、课件过于花哨,杂而不精。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于是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过多,背景过于复杂,整堂课课件画面变化频繁,其结果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接受和培养。

3、重视人机对话,而忽略了师生对话。有的教师的多媒体课往往是这种模式:教师把指令输送到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语文人文特点,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能力培养。

4、答案的单一性使原本丰富活泼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由于教师事前已经把答案输入计算机,教师为了求得“最佳”答案,让学生的回答尽可能与自己一致,就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导,其结果把应该是活泼丰富、学生主体的课堂变成”唯师独尊”的一言堂。

5、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很多课文,特别是经典散文,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品味,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红楼梦》、《水浒》经那么知名的编剧、导演之手出来也招来许多非议,不是很好的例子吗?

总之,在多媒体的使用上,我们存在一定认识上的偏差,这种偏差对我们的语文教学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应用的原则

笔者认为,要真正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使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发挥其功效,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合性原则。所谓整合性,简而言之是学科之间课程教学相互渗透,互相补充。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可能完全独立于其它学科的,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必须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使语文学科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才有利于学生更大限度地获取新的知识,使语文教学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所以,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让二者有机、融洽地整合。

2.服务性原则。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势在必行,但并不是说语文教学就完全可以由多媒体代替。在当前条件下,多媒体技术有其致命的缺陷:缺乏人文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明显不如传统教学……。因此,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完全服务于语文教学,根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绝不能因为多媒体使用而改变语文的教学常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无法实现语文学科功能。

3.工具性原则。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其中包括了对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删改和编辑等能力,在这些能力的培养中,多媒体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多媒体作为一种知识、信息传递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得到合理的使用,就能更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使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

4.合作性原则。前面已经说到,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形成了新的课堂模式——人机对话。这种人机对话直接明了,但缺乏情感交流,因此,在语文课件制作时,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在制作课件之前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要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谈对课文学习的看法,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件制作之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在多媒体教学中,他们不仅是接受者,还是制作者,参与者。

5.探究性原则。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把与课程有关的信息和知识存入资源库,让学生带着问题到资源库进行查阅,并在教师设置的留言板上留下自己相关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意见。这既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

五、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基于上面这些认识,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多媒体教学的一些尝试和探索,现附一堂《愚公移山》的课堂教学设计于后,与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权作引玉之砖。(这篇设计2001年8月刊登在《基础教育》第四期,下面的设计在其基础上有所删改。)

《愚公移山》课堂教学设计

1.教师导入。

多媒体FLASH播放江涛演唱的通俗歌曲《愚公移山》(没有出现“愚公移山”四个字样),听完后屏幕出示两个问题:(1)歌词中“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中的“你”是指谁?(2)“无路难呀开路更难”中的“开路”是指什么事?学生回答出“愚公、移山”后,电脑屏幕出现课文标题。教师提问:愚公移山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后来人要感叹呢?现在进入课文学习。(由寓言故事衍化而来的通俗歌曲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面的教学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用铅笔勾画出自己预习中不能理解的词、句,以备全班讨论。(学生为探究竟,阅读时的兴趣非常高)

学生朗读后,提出一些不能解决的词、句,找同学帮忙解答,教师订正。投影仪出示教师备课时着重指出的一些词、句。(略)

指明学生讲解故事大意,师生共同订正,指明学生再次朗读。

3.屏幕出示讨论题,学生逐一进行学习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多媒体提问有助于节约时间,又能使学生对问题比较清楚,简约的提示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理解课文)

(1)文中的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句“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后,投影仪显示愚公居住示意图,以帮助学生理解。

(2)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

A.妻献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B.人力少:子孙荷担者“三夫”

C.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旁人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3)刚才我们谈到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似乎都有不很赞成的意思,那他们的态度是否相同?

讨论明确: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后献疑,是关心爱护愚公,而智叟则是嘲笑、讽刺。

(4)请同学们自己出问题讨论,可以指明回答,也可以交给全班同学讨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A.愚公移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吗?表现在哪些方面?

B.愚公为什么不搬家而要移山呢?

C.愚公、智叟的名字有何含义?

D.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愚公移山原文篇7

一、鼓励质疑,开发问题资源

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倾向在现实课堂中很容易产生诸多疑问,有时还会超越老师预设的思维轨道提出新的问题。建设民主课堂,就要鼓励学生质疑,把学生的问题作为生成资源加以开发,从中不断发现新的教学价值。

一位教师在教《草船借箭》时,突然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三国演义》里好几次交战,都是使用火箭,进行‘火攻’。当时的船都是木制易燃,曹操那么聪明,怎会没想到用火箭来击退敌人呢?诸葛亮的计划不就落空了吗?”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突然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回避的方法有很多,但既然同学们的思维已被激发,它就是课堂生成的最佳资源,绝不允许错过。

老师先是赞扬这位同学敢于大胆质疑,并接着进行引导:“请大家仔细读读课文,看究竟是曹操忽视了火箭战术,还是诸葛亮计谋不全,或另有原因?”教师对“曹操为什么没有想到火攻”这个问题提供了两个回答角度:“曹操忽视了火箭战术”和“诸葛亮的计谋不全”,同时还设置了开放性提示“或另有原因”,利用新生成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思维。静默一会后,同学们从时间、天气、弓弩手、煤油资源以及大火可能对曹军舰船本身的影响等角度对曹操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天还没亮的时候,曹操被吵醒,证明他们是没有准备的。”“大雾的天气使曹军看不清对方,火箭会暴露自己。”“6000个弓弩手证明曹军离诸葛亮的船队较远,看不清是草船。”“东汉末年,石油煤油资源金贵,曹军远离本土,储备不多……”“曹军舰船本身容易着火,搞不好会祸及自身”。

教师继续引导:“是呀,同学们的想法曹操想到了,还有谁也想到了?”学生回答:“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建立民主课堂,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才敢于进行质疑,超越老师预设的生成资源才会不断产生。开发这些生成资源,不仅有利于达到预定教学目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民主课堂才真正能实现它的价值。

二、精心预设,引导科学思维

民主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引导仍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引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位老师上《愚公移山》时,从电视上看到河北济源王屋山区的农民立志做当代“愚公”,不再干挖山这样破坏生态环境的蠢事,而是通过打隧道修路来解决交通问题的报道,立即意识到对“愚公”的形象一定会在学生中引起争论,于是按学生可能的思路合理安排了预设。课中讨论愚公形象时,果然有学生提出:“愚公是傻子”、“愚公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我们不能学习这样的愚公”。

对愚公到底该如何评价?这个难题摆在了教师的面前。愚公的精神是可贵的,但从今天的标准看,愚公的行为确实是愚蠢的,甚至是在犯罪。学生能这样提出来,就应该赞扬、肯定。其实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当人们庆贺改造自然的成果时,大自然正悄悄地在惩罚人类”。学生思维中隐藏着创新的幼苗,教师必须宽待、容忍学生“不合情理”的想法,这是教学民主的应有之义。除了赞扬和肯定,案例中该教师还运用了矛盾分析方法来引导学生分析愚公的行为。

他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圈:一个代表“愚公”,一个代表“山”。形成矛盾的两个方面:“愚公”与“山”。开始与同学们一起进行分析:

矛盾的关键是:愚公要出门,遭到大山阻挡。

老师先从“大山”这个圆圈向外画几条线分别代表大山的不同作用。同学们纷纷发言:“大山阻挡愚公出门,使交通不便”,“大山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可以开发旅游”,“大山是一笔自然财富,可以种树种果”,“大山是重要的生态环境,能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

教师接着问:“愚公与大山的矛盾如何解决呢?”同学们七嘴八舌:“按愚公的办法,把山挖掉,能解决交通问题,但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按愚公的办法,会阻碍交通,但保护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解决交通问题,并非只有挖山一途,还可修路或挖隧道。”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白:把交通不便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破坏相比,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根据“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很明显,愚公是不该挖山的。

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分析“愚公”,从“愚公”这个圆圈向外划几条线分代表愚公的特点、关系人和优缺点。学生有的说“愚公年龄已大,毕其一生不可能挖掉大山”,“愚公还有子子孙孙,他企图以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来解决问题”,“愚公这样做,不仅要耗尽他自己的一生,还要耗尽子子孙孙的精力”,“愚公挖山是在毁掉子子孙孙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愚公精神可嘉,但从简单的利益关系讲,愚公简直是愚不可及,愚蠢透顶,而且因为他的坚持而更加可恨可悲。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如何客观地评价愚公?”有学生回答“愚公那种对认准了的事,‘咬住青山不放松’的坚持和韧性,是值得肯定的”;也有同学说“‘愚公移山’的精神鼓励我们的先辈了三座大山,我们应该继承这种精神”;还有同学说“这种坚持和韧性只有在做对事的基础上才值得肯定,如果事做错了,那就更加危险”;“愚公恰恰是做了错事还要坚持,就非常糟糕了”;还有同学说“书中说愚公的行为感动了上帝,派人把两座山背走了,完全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上帝知道愚公行为的后果,不仅不会感动,而且会给以严厉的惩罚。今天,太行、王屋二山不是仍矗立在原地吗?”

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1)“愚公移山”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成为三座大山的强大精神动力,必须肯定;(2)“愚公移山”的精神只有在做对事的时候是可嘉的,否则就是可恨可悲的,不值得肯定;(3)要把愚公的精神和他的具体行为分开。愚公的行为,直接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毁掉了子子孙孙千秋万代的利益,愚公行为的后果,非常严重,完全是一种犯罪行为,不值得肯定。

总而言之,对愚公的评价是“精神可嘉、想法愚蠢、行为可恶、后果堪忧”。

教师作为民主课堂的组织者,在恰当的时机教给学生正确的研究方法,它不仅可以使课堂有一个精彩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其它问题时进行迁移。民主的课堂不是灌输一个正确的结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用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来完成这个探索的过程。

三、角色互换,合作探索研究

民主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教师、学生和书中人物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角色互换的好处是从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想一想,有利于理解文本,理解对方。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教师作为普通的一员参与学生的互动,能与学生互相包容、合作共享,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老师承担了“教”与“学”的双重角色,学生在“学”的同时也具有了“教”的功能。让学生当“小先生”,更利于实现师生间的互相尊重。

有位教师在教《项链》时,就设计了这样的角色互换活动。

老师先把学生按六人一组分成八组,让学生讨论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看法,然后向学生提出:“假如我是玛蒂尔德,你们会向我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们七嘴八舌后,纷纷开始提问:“你曾经做过哪些梦?”“你拿到舞会的邀请后,是选择去还是不去?”“你是穿普通衣服去还是精心打扮后再去?为什么?”“有钻石项链借,你借不借?”“发现项链丢失后,你会怎么办?”“佛来思节夫人把项链借给你时又没有让你写借条,你有没有想过赖账不还?”“买条假项链可以避免十年辛苦,你会不会买条假项链去还?”“花十年工夫才还清债务,你觉得值不值?有没有后悔过?”“当你知道当初所借项链是假的,仅值500法郎时,你是什么感觉?”

老师把这些问题归纳后,反过来与学生一起扮演玛蒂尔德,共同来回答所提问题。结果答案是五花八门。归纳起来,有两类:

一类是与玛蒂尔德共同的一面:(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梦想着“宽敞的客厅”、“精美的晚餐”、“漂亮的服装”、“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2)不想放弃参加舞会的机会,并且一定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艳;(3)丢失借来的项链,不想失信于人,会像玛蒂尔德一样,即使破产也要归还。

一类是与玛蒂尔德不同的一面:(1)丢失借来的项链,还有另一选项:赖账。因为借项链时既无借据又无旁证,完全可以一赖了之。(2)买一条假项链应付过去,这样既不失信用,又不至破产。(3)玛蒂尔德还可凭着她“美丽动人”的资质,出卖灵肉,换来大把大把的金钱。

最后,老师再引导学生与玛蒂尔德的做法进行比较,大家明白了莫泊桑的《项链》通过对玛蒂尔德、路瓦栽先生和佛来思节夫人三个人物的描写,向人们展示了诚实守信、勤劳俭朴、宽容大度等人性之美:

(1)玛蒂尔德追求美好的生活,尽管有些不切实际,但本身没有错。丢失借来的项链后,压根没想过赖账。在信用与破产危险之间,她选择了信用。她挑战厄运的勇气可敬可嘉,十年辛苦,玛蒂尔德变得自信、高兴和得意。她的青春在劳动中绽放异彩──由以泪洗面的弱者转变为粗壮耐劳的强者,赢得了丈夫的真爱和朋友的尊重:在玛蒂尔德内心有着挥之不去的真诚与善良。

(2)第二个人物路瓦栽先生则具有珍爱妻子、勇于承担生活重担的高尚品质。玛蒂尔德苦于没有像样的衣服出席舞会,路瓦栽将积攒多时、准备用于购买猎枪的四百法郎拿出来;妻子不慎丢失项链,路瓦栽一句埋怨、责备的话也没说,而是连夜四处寻找;为了归还项链,路瓦栽不仅全数动用了遗产,而且到处借债,不顾“未来的苦恼,将要压在身上的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为了还债“他一到晚上就给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路瓦栽对妻子的理解与宽容、承担重压的勇气,足以证明他是一位好丈夫,这是《项链》向我们展示的又一人性美。

(3)第三个人物佛来思节夫人也是善良的。她是一位贵妇人,但并没有歧视贫穷的玛蒂尔德。玛蒂尔德向她借首饰,她二话没说,任其挑选,连借条也没索要;玛蒂尔德归还项链,她“没有打开盒子”检查,表明了她对朋友的信任;得知玛蒂尔德为归还项链,变成“显得老了的”妇人时,她“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十年都过去了,谁也没有怀疑那挂项链的真假,佛来思节夫人完全可以隐瞒真相,心安理得,以假取真。然而,她没有。

小说最后一笔意味深长,它集中体现了玛蒂尔德、路瓦栽先生和佛来思节夫人三人的真诚与善良,集中体现了人性之美。

由于采取了角色互换,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从角色体验中更好地理解了故事中人物的深层次问题。许多年来,我们对《项链》中女主人公的看法,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但当我们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研究,重新审视文本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某些权威或泰斗的盖棺论定时,忽然发现,原来《项链》给我们提供的远远不止我们已经知道的。

在这段案例中,老师作为课堂中的共同学习者,参与了讨论,他不是一般的“普通一员”,而是将自己扮演成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直到最后在学生的七嘴八舌中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也是一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师生的深层互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看到,民主课堂,我们大有可为。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学习者在尊重学生、鼓励质疑、合理预设、科学引导、角色互换、合作探究等方面有许多工作可做。

愚公移山原文篇8

天神一:臣在!

玉皇大帝:你去人间调查一下,看看有什么感动上天的事,回来向我汇报。

天神一:臣领旨!

天神查探归来――

天神一:启禀陛下,人间有好多好多感动上天的事啊!

玉皇大帝:哦?挑几个说来听听!

天神一:有个叫万喜良的青年修长城累死了,他媳妇儿孟姜女在长城下哭三天三夜了!

玉皇大帝(感动地):哦!你派个人把万喜良给复活了!

天神一:可是,万喜良是埋在长城底下的,他要是起来了,长城可就倒了!

玉皇大帝:上天有好生之德你懂不懂?人命最大!只要人能活着,长城倒了还可以再修嘛!这事就这么办!还有吗?

天神一:有!还有就是,有个人冬天光着身体在冰面上躺着,吸引冰下的鱼群,原来他是为了给母亲抓鱼吃。

玉皇大帝(流泪):孝子啊!你派个神仙送几百斤三文鱼给他老妈吃!还有别的事吗?

天神一:还有就是王屋、太行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老人带领全家坚持不懈地挖土,说要移走王屋、太行两座大山。

玉皇大帝(大哭):没想到在这个年代,还有这么执著的人,真是太……令我感动了!巨灵神,巨灵神你在吗?

天神二:臣在!

玉皇大帝:你下界帮个小忙,把王屋、太行两座大山挪个地儿。这事得赶紧去办!对了,搬山的时候最好是晚上去。我不想惊动太多的人,我为人这么低调,做好事从来不留名的!

天神二:巨灵神领旨!

玉皇大帝:赶紧去办吧!啊――嗯!怎么又有些困了,我先进去睡个回笼觉。

(在这个时候,愚公和他的家人顶着烈日在辛苦地挖着土)

愚公:没想到天气这么热,真是累散我这把老骨头了!

老伴:老头子啊,我不行了。看来这搬山不是什么轻松的活啊!

愚公:老伴,你没事吧?先坐下歇息会儿。

老伴:我是没什么大事,不过,我怀疑啊,你说我们移山的决定是不是正确的?

愚公:当然是正确的了!那还用说!

老伴:真的吗?

愚公:那……那还有假!

老伴:哼!你看着我的眼睛说话!

愚公:我……

(大儿子从远处匆匆跑来)

大儿子:爹!娘!我想过了,与其我们把山搬走,还不如我们把家搬到山的后面去呢!这样不比搬山容易得多吗?

愚公:有道理!臭小子,你怎么现在才说!老伴,收工!休息一下,下午把家给搬到山后面去!

(很快,在全家人的努力之下,愚公的家就搬到了两座大山的后面,从此,他们出入就十分方便了,于是,他们就快乐幸福地生活着。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风嗖嗖地吹着――)

天神二:我巨灵神下界了!哈哈哈哈哈!哦不!我低调,一定要低调!今天晚上的夜色这么浓,真是一个做好事不留名的好天气啊!让我看看今天的计划表。哦,首先是帮愚公把王屋、太行两座大山给搬走!

(天神来到了两座山面前)

天神二:原来这就是王屋、太行两座大山,好家伙,方圆五百里啊!这可不轻啊!我一手一座把它们给提起来吧!起――!不行,太沉了太沉了,反正玉皇大帝说只要挪个地就行,我就放在这吧。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愚公一家人从甜蜜的梦乡中醒了过来)

愚公:啊!这一觉睡得真爽啊!打开前门透透气吧!哎哟!我撞到什么东西上了?什么?是王屋山?幻觉!这一定是幻觉!我再打开后门试试!

(哗啦啦)

愚公:这……这是太行山的泥石流和树叶啊!怎么回事?我不是已经搬家了吗?为什么还是在两座大山中间啊!天啊!是哪个该死的混蛋干的?

天神二:啊嘁!奇怪,天气这么好我怎么会打喷嚏呢?奇怪奇怪!真是奇怪!

愚公:呜!我就说过,搬家是治标不治本的,搬山才是治本的!老伴,儿子们,起来搬山了!

上一篇:经典诗词范文 下一篇:左邻右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