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山深处“现代愚公”

时间:2022-09-07 09:14:59

麻山深处“现代愚公”

120米,一段常人不到两分钟就能走完的距离,却让黔南大山深处三名党员走了足足400多天。

平塘县大塘镇西关村三名党员,为带领群众养殖大鲵致富,用400多天时间,硬是在大山里拓宽深挖出一个120米长的山洞,而这120米,在他们眼里,就是一条各族干部群众奋力脱贫奔小康的幸福大道。

震撼:在这幽静的山林

“山坡上的石阶是我们用铁锤、钢钎凿出来的,原来洞口只有1米宽、半米高。”这一项目的发起者村支书李友林在洞口用手比划着。

真是别有洞天。洞外赤日炎炎,洞内却凉爽如秋。虽有几个大功率的灯泡,洞内仍觉得有些阴暗。两排用瓷砖贴好的71个水池,整齐洁净。沿着中间修整的步道缓缓前行,殊不知脚下的石板是在原有洞的基础上又向下深挖了1.5米。洞壁几乎全为灰黑间或带些白花的岩石,整个洞难觅岩层的纹路,给人的感觉是在一块巨石中穿过,但又深怕头顶上的大石会突然塌下来。用手触一下头顶的岩石,又坚又凉,抓起脚下一块石片用力一划,竟然不见痕不起粉,如同钢板。

虽只有120米,但感觉走了好久才到洞的另一端。“现在才挖了一半,往前还有120米就到水源点了,等以后见了效益,一定挖到底!”老李的语气颇显沉重。

从洞口出来,喝上一口流出的山泉,真真领悟到甘甜如泉的深层内涵。

老李介绍说,国家对炸药的使用有严格规定,而且使用炸药可能会引起山洞坍塌,因此,开凿山洞不能靠炸药,所能依靠的主要就是铁锤、铁楔子和钢钎,电锤是他们最现代化的工具,但由于汽油发电机功率太小,致使电锤经常出问题,甚至烧坏,一天只能进深0.3米左右。

“愚公一家敢移两座山,难道我们几个共产党员还凿不出一个洞?只要能让群众富起来,山再大、石再硬,也要凿穿凿透!”老李的声音铿锵有力。

挑战:不仅是梦想

一眼望不到山的尽头,看透的是这里土地的贫瘠。牛场组稍有些能力的村民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儿童。三名党员,本分朴实,但言行举止间折射出他们绝对是本地的能人。

“这些年,我们一直想为这个组的群众找条致富路。眼看其它村组通过种茶走上了致富路,但这里由于坡太陡,不适合种茶。怎么办?等靠要?一拍屁股外出打工?是党员,就不能走,要留下,要为群众闯出一条致富路。”老李说话依旧掷地有声。

他们带领群众探寻过多种致富路径,养鸡养猪,种植葡萄、蔬菜,但一直没达到预期效果。

2010年11月,老李在猫洞山半山腰上发现一个约240米长的山洞,洞里流出的泉水常年不断。有过多年养殖大鲵历史的他,敏锐觉察到这个洞很可能适合养殖大鲵。但这个洞只有1米宽、半米高,洞太小,无法规模养殖。除非把这个洞向两边拓宽,向下挖深。凭多年建筑经验,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

放弃?若迈出第一步,就再也不能回头!成功?也许会倾家荡产。

老李、谭丰盛、吴桥剑,还有两名不甘贫困现状的群众商量了整整一个晚上。“养殖大鲵,目的是孵化出鱼苗,再把鱼苗分发给村民喂养,成立专业合作社,由其回购外销,这样就能带动群众致富。我认为可以干,也一定能干成!”老李用手掌使劲拍了一下桌子,谭丰盛、吴桥剑和两名群众终于点头同意。

他们请来专家,经科学探测和鉴定,凿洞的安全性没问题,而且水质非常适合大鲵生长繁殖。

他们专门自费到贵定县大鲵养殖基地参观,到省水产所咨询。他们说,这叫“求师学艺”。

究竟该由谁凿洞?找外面施工队承包,一立方米要花1000元,在原来基础上凿出120米长、6米宽、2米高的洞,需近100万元。这对他们来说可是天文数字,况且又有谁愿意干凿山打洞这种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的活?他们决定“自己干!”

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借遍了亲戚朋友。老李在留下为妻子治病的钱后,把所有积蓄全部拿出来,谭丰盛、吴桥剑把原本打算修建房子的钱全部拿出来,两名群众也从牙缝里把钱“挤”出来,还不够!只要是认识的,只要是有可能借到的,软磨硬缠,总算筹集到25万元,这就是他们开始“愚公移山”工程的启动资金。

2011年2月8日,农历大年初六,随着一阵清脆的鞭炮声,历时400多天的凿山开洞大会战拉开序幕。

执着:从不放弃信念

400多天,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冬寒酷暑,他们咬紧牙坚持着。

首先要凿出一条从山顶到半山腰洞口的路。山坡很陡很滑,人站不住。他们把绳子的一端系在山顶的大树上,另一端系在腰上。两人在山顶松紧绳子,两人在山坡凿路,两小时轮换一次,依次往复。

凿路靠的依然是铁锤、铁楔子和钢钎。受伤是常有的事,就是铁锤砸肿手背、铁楔子刺破手心,也只是简单包扎一下,接着干。30天,终于,一条较缓的石阶路从山顶通到洞口。但拓宽挖深120米山洞的战役才刚刚开始。

在外打工的五名群众知道后,毅然回来和他们一起干。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看不见五指才收工,渴了喝口泉水,饿了吃碗冷饭,白天困极了就靠着岩石打一下盹,晚上干脆就在洞里打地铺,一天工作整整14个小时,日复一日。

到了农忙季节,谭丰盛的妻子累得实在承受不住,吵过闹过;老李陪妻子在贵阳刚做完化疗,就立即回到工地。唯一要做的,就是咬紧牙关,不停歇,不耽误。

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资金不足。开凿的仿佛就是一个无底洞,仅仅60米,好不容易筹集的25万元就全部用完了。镇党委获悉,立即帮他们联系农村信用合作社,贷出25万元,总算没有停工。

2012年4月16日,随着最后一拖车的碎石运出洞外,拓宽挖深120米长的山洞终于实现了。放鞭炮!那响彻山谷的鞭炮声,这群铁铮铮的汉子的啜泣声,交织成“愚公移山”这一千古绝唱。

足足400多天,他们倾尽全力,开挖土石方近1000立方米,用掉电锤10把、铁锤20把、铁楔子约200个、钢钎近40根,用坏拖车50多辆,被划伤砸伤更是不知多少处,至今在谭丰盛的头皮上,还留着一道深深的疤痕。

向前:把愚公做到底

洞凿成了,池修好了。鱼苗怎么办?每条鱼苗价格1000多元,预计至少需要30多万元。他们真的没辙了。

远远的,一辆四周全是泥的灰旧越野车驶来。老李他们太熟悉了,来了,终于来了!

已记不清这是扶贫队第几次来牛场组了。扶贫队年初来这里调研时,听到三名党员为带领群众致富凿山挖洞的感人事迹后,扶贫队队长、省人民出版社副社长王平十分感慨:“这就是贵州新时代的愚公啊!省委派我们来这里开展‘帮县、联乡、驻村’工作,就是要帮群众富起来,要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尽最大力量帮助他们!”

几个月来,扶贫队为他们理清工作思路,提升成功信心,争取多方扶持,几名年轻队员有时就和他们一起干。今天,当扶贫队告诉老李已为他们申请了30万元的帮扶资金,那一刻,话语已是多余,唯有的,他们与扶贫队的同志紧紧地拥在一起。

扶贫队答应,要帮他们购买上好的鱼苗,扶持他们把这个项目带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下一步,他们要打通剩下的120米,不到水源不死心;要建林下养鸡场,发展特色养殖业;要将更多的党员、群众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贫困的标签永远、彻底摘掉!

有个企业家听说这个凿山400多天的感人事迹后,特来洞里实地察看,以试探的口气:“如果买你们这个山洞要多少钱?”

“多少钱都不卖!凿这个山洞,是我们用双手把一块块的石头凿出来的,这都是我们的血汗,这就是我们的命,我们的希望啊!”凿山愚公们的声音响亮且充满底气。

站在洞口,当你看到凿出来的碎石堆积成一座座石堆,你还会把这仅仅看作石堆吗?这是大山汉子比巍巍群山还要牢不可摧的铮铮脊梁,这是汉、苗等各族干群用血和汗水砌筑而成的岿然屹立的“精神高地”!

平塘县大塘镇西关村的党员和群众立足现实、主动作为,穷则思变、敢于创新,不怕困难、锲而不舍,齐心协力、勇往直前,他们是贵州新时代的“愚公”,是践行“开放创新、团结奋进”贵州时代精神的典范,他们也一定能够冲出黔南层层大山深处的“经济洼地”!

在贵州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的新时期,在广泛开展“帮县、联乡、驻村”活动中,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愚公,也一定会上演一幕又一幕贵州新时代“愚公移山”的活剧!(作者系省直机关赴平塘县党建扶贫队队员、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尹 辉)

上一篇:给语文课堂活动一个实在的名分 下一篇:轮换对称不等式的证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