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计划生育证明范文

时间:2023-10-18 18:02:45

深圳市计划生育证明

深圳市计划生育证明篇1

①年满6周岁,有学习能力。

②父母双方或一方持有具有使用功能的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

③申请学位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本市连续居住满1年、连续参加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满1年。

2、非深户籍人员子女在深圳市接受义务教育,入学需要提供以下材料:

①户籍证明材料:儿童出生证明、户口簿、身份证及父母的户口簿、身份证,具有使用功能的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港澳籍儿童、少年还需核验港澳永久性居民身份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回乡证)、公证部门提供的父母与子女亲属关系证明。

②居住证明材料:在学校招生片区内实际住房的,核验《房产证》或《不动产证》或《购房合同》(包括购房交款收据);在学校招生片区内租房居住的,核验房屋租赁管理部门核发的、登记备案时间连续满1年以上的《房屋租赁凭证》,或住建部门出具的连续满1年以上的《保障性住房租赁合同》。

③社会保险材料:父母双方或一方在本市连续参加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满1年的记录。

④计划生育信息:适龄儿童、少年父母现居住地社区工作站登记的计划生育信息。

深圳市计划生育证明篇2

[关键词]深圳大职教 资源 问题 建议

[作者简介]张明德(1942- ),男,江苏南通人,深圳中华职教社调研组调研员,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翁晓波(1957- ),男,台南人,深圳中华职教社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刘大文(1969- ),男,北京人,深圳中华职业教育社调研组调研员,研究方向为双元制与校企合作。(广东 深圳 51803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168-02

本文定义的深圳“大职教”,是指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由市教育、人社、文体旅游、民政等各系统举办的,以培养各行各业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学历和非学历在内的公办、民办中高等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深圳建市30多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如何,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多大,新形势下深圳职业教育如何改革发展,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弄清楚。本课题经深圳市政协主管领导批准,由市中华职业教育社立项并组织实施,采用实证研究方式,旨在系统摸清35年来深圳“大职教”发展的具体情况,重点聚焦深圳“大职教”的资源现状、发展特色、存在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调研计划由基础组和访问组分别实施。基础组主要运用历史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辅以问卷和专题座谈的方式,先后向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和行业协会及典型学校发出调查问卷327份,在职工密集的宝安、龙岗和龙华新区组织了12场139人参加的小组访谈会。访问组重点走访了深圳第一职业学校、第一职教集团、第二职业学校、携创技工学校、海龙教育公司等单位,举办了全市职业学校校长调研工作座谈会,多维度丰富调查样本数据。此外,访问组还先后赴重庆、澳门和南京参观访问了近10家典型职业院校,作为本课题进行比较研究和借鉴的外部样本。整个调研活动历时半年,结果如下。

一、深圳“大职教”资源状况及发展特色

1.资源状况。截止到2013年,由深圳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全日制高等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分别有3所和22所(含技工学校2所),3所高职院校分处南山、龙岗和福田,22所中职校分布在除大鹏新区之外的9个行政区,每区2~4所不等。由市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非学历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机构有702家,其中,属市、区两级教育局批准的非学历民办职教、成教机构419家,属市、区两级人社局批准的职业培训机构283家。近十年来,深圳政府对公办职业院校的基本建设投资有了大幅度提升。2005年以来,深圳市政府共投入40多亿元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职业院校,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部级实训基地30个,市、区两级财政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校外公共实训基地30多个。

调查表明,深圳全日制中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发展平稳。第一,全日制公办职业院校年度招生规模增幅较小。以2012年为例,全市22所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共计招生1.22万人,为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当年招生数3.75万人的1/3、全市普通高校当年招生数2.58万人的1/2。全市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当年平均每校招生仅为545人,2012年前后年度数据基本与此数据持平。第二,在校生规模相对较小。2012年全市22所公办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规模总计为3.21万人,为全市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10.97万人的1/3,高职学校人数占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7.56万人的1/2。第三,毕业生相对较少。2012年全市公办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共计0.95万人,为全市高中阶段毕业生3.19万人的1/3,高职毕业生占全市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1.83万人的1/2。上述数据表明,深圳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只相当于全日制普通教育办学规模的1/2左右。

2.发展特色。总体来看,深圳职教事业起步较晚,从无到有,在短时间内获得了长足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政府对职教事业的高度重视。例如,深圳市政府去年批准实施的《深圳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不仅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大,而且经费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今后几年,每年年度新增的教育经费将超过50亿。雄厚的资金投入使深圳现有职教资源存量不断得到优化。“不求办多,只求办精”,在一定程度上不失为深圳职教发展的一个特色。

第一,学校数量不多但优质示范校比例较高。深圳现有的22所中职学校中,国家重点校5所,省级重点校2所;技工学校中的国家重点校2所,省级重点校2所。也就是说,深圳省级以上重点示范校为11所,占全市职校总数22所的50%;现有3所高职学校已有2所进入部级示范校,占高职校总数的70%。深圳中高职学校重点示范校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此外,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已达到22个,组建中等规模的职教集团2个,这些资源在深圳职教改革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学校数量不多但职教品牌的创新较多。例如:闻名省内外的新鹏职高的“工学交替”模式;闻名全国电大系统的开放职校“双元制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享誉全国中职系统的第二职校创维校区“厂中校”模式;被教育部命名的宝安职校“契约型、厂中校、六层推进、三方受益”模式;被全总命名的广东省唯一一家“全国总工会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等。

第三,学校数量不多但技能大赛所获殊荣不少。在近几年全国职业院校系统技能大赛中,深圳成绩屡居全国前列。例如:2012年获得一等奖14项19人次,二等奖20项21人次,三等奖27项40人次;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上,深圳荣获一等奖4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7个、优秀奖24个。

第四,学校数量不多但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数量庞大。从民办培训机构的调查结果来看,深圳民办职业培训撑起了深圳“大职教”的半壁江山。目前,经市、区教育、人社、文化、民政等部门注册的培训机构(含成人学校)中,44%为公民个人举办,45%为民营企事业单位举办,约11%为行业协会和大型国企举办。在市人社局注册的222家培训机构,年培训量高达70多万人次,占全市年培训总量近50%。深圳民办职业培训的特点是不限户籍,不论身份,面向人人,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二、深圳“大职教”的问题及原因

1.深圳职教资源严重不足,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极低。一是中高职院校数量较少,规模偏小。深圳现有22所中职学校中,市教育局主管的19所中职校是深圳职教行业的主体,中职技能人才年平均贡献率约为1.6%。2011年,深圳高等职业院校招生15141人,毕业12429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2925人,毕业12833人,深圳中、高职每校对社会技能人才贡献率分别为0.1%和1%;深圳高职院校只有3所,在校生38811人。按年需求高技能人才10万人计算,深圳目前高技能人才自给率约为12%,社会贡献率依然处于低水平。二是职业培训能力不足。深圳职业培训机构的绝大多数规模小,实力弱,层次低。从办学规模来看,年培训量在500人以下的占40%;500~1000人的占20%;1000人以上的占39%;万人培训量以上的约占1%。从教学场地来看,500平方米以下的占37%,500~1000平方米的占29%,1000~5000平方米的占28%,5000平方米以上的仅为6%。

2.专业设置偏离产业需求,同质化、普教化、碎片化倾向严重。调查显示,在3所高职院校已开设的近80个专业中,计算机、电子、通信、市场营销、媒介、设计、消费品生产、物流等近10类专业的重复率为100%;管理、人力资源、行政、汽车、工程机械等5类专业重复率为70%;22所中职校有近八成学校重复开设计算机、通信、电子、市场营销、媒介、设计、消费品生产、物流等10个专业;近五成学校开设财会、金融、动漫、珠宝等六个专业,普遍不开设或很少开设生产一线所需要的车工、焊工、裁剪、电工、模具等专业。调查还发现,有的中职学校还开设了所谓的“国际班”,其实是为了满足少数有国(境)外教育消费需求、希望获得国(境)外大学文凭的户籍家庭子女提供的有偿教育服务。还有些学校内设“高考补习班”,为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恶补”服务。上述教育形式在多数培训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龙岗区的培训机构培训量每年达到40000人次,而实际为一线技术工人提供的培训每年不足2000人次。

3.深圳职校在省一类、国家一类和世界技能大赛中处于落后地位。部级技能大赛分为国家一类和国家二类,国家一类指跨行业(包括各级各类工业企业、服务行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举办的大赛;国家二类指国务院某个部门单独举办的大赛。深圳近年来获得的全国技能大赛奖项属于国家二类技能大赛奖项。2012年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省级一类大赛)有63个职业、77个组别,深圳职教界获得前三名的仅3人,而广州市职业院校获得前三名的共64人,远超过深圳职业院校获奖人数。2012年世界技能大赛中,广州职业院校获3项奖,深圳职业院校获奖为0。2013年德国莱比锡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广东省职业院校参赛者获奖8人,其中6人为广州市职业院校学生获得,深圳职业院校获奖仍然为0。

4.民办职业教育受歧视,发展前景堪忧。民办职业院校在建校申报校名时屡受阻碍,师生没有享受与公办院校师生同等的待遇,人员培训也受阻。此外,民办职校受歧视还引发办学内讧。调查中也发现,2013年有23%的民办教育机构得到了政府资助,但额度只占民办教育机构总收入的2%。此外,民办职业院校在缴纳税收、经费投入方面与公办学校不平等。

出现以上问题有以下原因:一是用普教的理念办职教。调查发现,一方面,技能人才缺口较大,职业院校毕业生数量不足;另一方面,中职毕业生缺乏顺畅的上升通道,难以进入高职院校深造。二是过分依赖“人口红利”。深圳产业起步于“三来一补”的简单加工业,普通农民工都可以胜任这类工作岗位。充裕的劳工资源使深圳“依赖人口红利”,加上受“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重白领、轻蓝领”等观念的影响,“普高热、大学热、出国热、白领热”蔓延。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低人口质量的持续将会衰减人口红利。我们已经从技工时代步入高级技工时代,普通技工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型产业需求。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和再培训,才能使人口红利水平得到维持。”三是利益大于公益。职教行业存在强劲的逐利行为,即在专业、课程、教材等技术层面出现以模仿、抄袭为代表的低投入、高效益、小风险的发展方式,导致职教办学同质化、企业连年“技工荒”。行业的逐利行为使政府部门利益获得了合法土壤,导致部门分割、各自为政。四是体制制约活力。公办学校一直沿袭政府“行政化编制”和“体制化管理”,教师成为“准公务员”式的特殊群体,师资队伍丧失了更新机制和活力。教师绝大部分来自普教,缺少必要的职教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行业交流、技能比赛和教育教学研究风气淡薄,缺少全市统一规范的专业评价机制、评价标准以及开放透明的社会化、大众化监评机制和途径等。这些造成深圳职教总体资源存量偏小,能量不足,质量一般,社会影响力偏低。

三、加快深圳“大职教”发展的对策建议

1.整治存量,规划增量,逐步扩大职教资源总量。建议摆脱“以户籍人口(200多万)为职教发展规划依据”和“规划部门化”倾向,面向近千万常住人口,以“大特区、大产业、大视野”规划“大职教”,从源头和顶层解决深圳职教“存量偏小,能量不足、质量一般”和发展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将职教增量重点放在人口和新产业密集的新兴工业区(功能区),实现深圳职教的大手笔、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2.放开限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办学。职教资源采用市场配置模式,一是可以激发办学热情和投资热情;二是有利于增强公办学校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三是可以提高职教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避免政府教育投资的浪费。建议积极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办学,特别将专科起点、万人规模的大职校作为发展重点。政府采用“负面清单”方式行使审批、监管和服务职能。应切实转变对民办职教的态度。具体来说,在教育用地、资金分配、教师薪酬、师生补贴、人员编制、职称评定、评优奖励、税费征收等方面停止使用“双重批准”;清理废除“土政策”,并以“正面清单”的方式,严格约束政府监管行为,用制度保障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

3.构建管、评、办分离的“大职教”监管体制。调查发现,多年来政府部门多头管理造成管理混乱,上级部门对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教师配置、课程标准、质量评估甚至教研教改等都要用“红头”(文件)或“口头”(指令)加以干预,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全市建立由职教专家组成统一的督导评估委员会,为学校提供指导、帮助和咨询服务。

4.积极试验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和“现代学徒制”新经验。实践证明,我国校企合作的最大难点是政府与社会各方包括行业、企业、学校、社区组织的职能定位、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不明晰。为此,建议政府适度放权,还权于社会各方,充分利用特区“先行新试”的有利条件,在现有两个职教集团框架内大胆颠覆传统思路,进行校企联合招生、工学交替和现代学徒制的创新性试验,为全国职教深度改革提供校企合作方面的新鲜经验。

5.建议以“大学生回炉”方式逐步改善深圳人力资源结构。每年涌向深圳求职的内地大学生不下20万,可以对这部分大学生进行长、短不同学制的“回炉再造”,好处如下:一是有利于改变深圳现行劳动力结构,提高企业技能人才的匹配精度,增加作为经济发展重点城市的人力资本存量;二是有利于加大新兴技术职业的开发力度,催生智力密集型产业成长;三是有利于发展应用性高职教育,倒逼中职教育进一步端正办学方向;四是有利于城市管理者树立全面人才观和城市发展观;五是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6.以地方法规形式,保障来深农民工及其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建议政府以新型城镇化、城市化、现代化为契机,重构深圳现代化“大职教”体系,即在投资建设职业教育和培训实体的同时,顺应“大数据”时代要求和广大来深圳的建设者的需求,运用无线网和云技术,积极构建深圳职业技能网络学校、网络课程和网络视频学习平台,为来深圳的建设者创造学习新天地。与此同时,应加快完善进城农民工学习培训的若干优惠政策和法规保障,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学习体系。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培训高级技工可以创造新的人口红利[EB/OL].,2013-02-04.

[2]李宗尧,张明德,王义智,等.高级技能人才培养[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3]钱民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深圳市计划生育证明篇3

尽管深圳并没有像北京一样明确提出生产服务业这一概念,但从2007年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的1号文件中可以看出,以创新金融现代物流专门专业网络信息服务外包为主的高端服务业即涵盖了生产服务业的全部内容。

在1号文件中,深圳确立了发展高端服务业的几个重要措施,这主要包括:构筑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平台,构建依托城市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人力资源丰富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资源“洼地”,拓展高端服务业发展空间;加强深港高端服务业合作,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制定发展高端服务业的相关法规及配套政策,加快管理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步伐,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路径,动力和模式创新。其目标是将深圳建设成为创新型区域金融中心、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创意设计之都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商务活动中心。

目前,深圳以物流金融等行业为主的生产服务业已经形成了较强的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

物流业

从深圳来看,现代物流也是其在建设创新性城市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综合服务体系,是21世纪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圳物流业不断发挥了对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的支持和服务作用,也成为高端服务业的核心组成部分,物流业初步形成以国际物流为重点区域物流为基础的产业特点。2006年深圳物流业总产值达到1374.03亿元,仅深圳港港口全年货物吞吐量就达到17597.77万吨,在全国物流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今,深圳的第三第四方物流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深圳市的六大物流园区的集群效应也初步显现出来,这些都为深圳物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会展业

深圳是我国第四大会展城市,会展业呈现出大展多,新展多,国际性展会过半、科技型展会比例高大型超大型展会发展快的特点,高交会文博会光电博览会等已发展成为在中国和世界具领先位置的品牌展会,会展已是深圳实行名牌战略的旗舰产业。2006年深圳的会展总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深圳市政府设立了“会展业促进办公室”统一管理会展业,并先后出台了支持会展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会展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全面支持。

金融业

金融业作为深圳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一直保持稳步快速增长。2006年,深圳金融业总资产达到了1.6万亿元,金融业年收入增长率超过当年GDP的增长率。深圳金融机构资产不断增长外资金融机构发展速度加快。截至2006年末,深圳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总资产约为1.4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左右,金融总资产存贷款余额居全国大城市第4位。是中国第三大保险城市。全国两大证券交易所之的深交所进入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新阶段,上市公司市价总值17791.52亿元。创业投资发展迅速,投资机构和资本均居全国第一,成为国内创业投资集聚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服务外包业

作为全国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深圳服务外包业务已具备一定规模,初显集群效应。深圳实行鼓励服务外包的政策,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和以金融物流等供应链管理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外包企业可优先申请使用外贸发展资金外贸专项贷款。政府支持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水平,对改造提升的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支持。深圳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快深圳市服务外包发展的若干规定》,从启动资金、认证费月补贴人员培训补贴物业购置租赁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和方便人员出入境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扶持鼓励深圳服务外包业的发展。

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撑外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和交易成本,增强投资者信心,更需要有好的政策措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深圳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基于一个宽松、科学和高效的政策体系 这些都是北京市发展生产服务业值得俏鉴之处,现做如下总结。

完善制度体系

制定配套政策和发展规划

政府高度重视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深圳市从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制定各种奖励创新、优化投资环境等具体措施入手,通过实施财政政策、融资政策和激励政策,推动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政府近两年颁布的1号文件分别对发展金融业和高端服务业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此外,针对不同的高端服务业,由相关部门制定专门的扶持政策。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业涉及大量的知识产权,深圳市先后出台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配套政策和知识产权指标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扶持力度,并建立中介机构与中小企业服务对接机制。

推行标准化工作

深圳着力推进城市标准化实施战略。从标准研制标准实施以及标准化支撑服务入手,逐步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使标准化成为促进高端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商贸流违、交通运输、旅游,文化等主导服务业制定相关服务标准,以标准化手段提升主导服务业的竞争能力,培育和规范标准化中介服务机构,标准研究咨询服务检测、认证等批中介服务机构,推动标准化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规范认证市场,推进认证产业做大做强。

明确发展战略

确立重点产业

重点产业和主导行业的确立与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及文化传统有较强的关联度,同时,这些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释放的巨大示范效应和扩张作用 又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深圳依据自身发展特点将物流、金融,会展等作为优先发展的行业。深圳的城市建设目标即是将深圳建设成创新型区域金融中心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创意设计之都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商务活动中心。在金融业方面深圳通过

设立货币经纪公司,发展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拓宽衍生产品交易,组建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建设金融配套服务基地和全国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多方面入手进行金融创新。在物流业方面深圳通过对辖区内综合性和服务技术性重点物流企业进行评估认定,组建综合性和集散型的六大物流园区,实现物流业的规模发展。在会展业方面,深圳利用高交会和文博会的品牌效应和带动作用,积极扶持其他专业会展品牌。鼓励外商投资会展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会议展览中心的配套服务。

实施品牌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无论是从企业层面来看,还是从产业层面来看品牌的规模效应和资源优化配置作用都非常明显,实施品牌战略既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壮大,更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随着经济加速发展,深圳市大力推动企业培育自主品牌。自2003年以来,为加大名牌培育和创建力度深圳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领导主持11个部门组成的‘名牌战略联席会议’,设立了‘市长质量奖’、‘名牌产品百万奖’等,激励企业争创名牌。近日,《深圳市实施名牌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式实施,标志着深圳市名牌战略已形成系统思路。

形成产业聚集

聚集是指各种产业及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相同产业的集中由于技术研究创新容易,具有大批量采贿与营销的便利,能够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深圳根据经济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趋势,先后形成了六大物流园区和四大金融服务中心。各产业聚集区承担自己独特的职能,在业务与功能上又与其他园区紧密联系。

完善保障机制

机构设置

为推动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深圳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市高端服务业发展工作。在该小组的领导下,办公室具体负责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协调与配合,负责高端服务业项目资助计划的实施。各级政府和部门 行业协会负责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做好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资金支持

深圳通过采取财政预算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手段,对重要会展和品牌会展,以及重点物流企业金融、物流等领域的创新性人才等高端服务业和高级专门人才实施资助计划,给予资金支持。

资源保障

在城市建设规划修编过程中,统筹考虑高端服务集聚发展功能区用地,加快金融中心区和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规划建设。拓宽高端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大高端服务业项目招商引资和规划培育力度,建立和完善高端服务业重大项目储备库。

人才激励

深圳市计划生育证明篇4

关键词:深圳;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发展战略

基础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潮流。很多区域和学校都将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作为地区教育发展或学校发展的重大追求和重要特色。然而,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潮流中,在态度上,既有积极认真的探索,又有急功近利的追潮;在过程上,既有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又有认识不足的思想困惑;在效果上,既有促进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又有各种形式主义的折腾。促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健康发展,既需要我们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又需要我们理性反思、认真总结、系统谋划。

一、教育国际化的概念

教育国际化,既是一个历史话题,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时代话题。春秋末期教育家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古希腊时期大学生自由流动,可以说是古代的教育国际化。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以及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形式逐渐多样化。今天,产品、服务、技术、资本、能源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度不断加深,国际化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我们要在历史发展中理解教育国际化。近现代以来,我国教育国际化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从第一个留学生容宏远赴美国留学,到现在我国100多万留学生遍布世界各国;从第一个传教士来华传教,到现在全国各地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纷纷聘请外籍教师;从出国上预科到在国内学习AP课程,无不见证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21世纪,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许多学校纷纷改校名,或改为外语学校,或改为国际学校,或改为双语学校等。

我们该如何理解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不是西方化,而是伴随全球化发展兴起的各国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等各方面的相互理解、交流、博弈、认同、共生的发展过程,包括各国教育之间的学习与借鉴、继承与创新、对话与沟通、输入与输出等。具体而言,教育国际化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教育国际化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国家现代化及全球化发展的一部分,深受各国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及民族文化特点的影响。

第二,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历史过程。初期,国际化以各国之间的各类资源的流通以及各类交流活动为主;发展中逐步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主,形成教育的国际化品质,以国际化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

第三,教育国际化是在弘扬民族文化基础上与各民族各国家教育的双向交往过程,绝不是单边运动,既包括教育的“输入”,也包括教育的“输出”。

第四,教育国际化是立足自我发展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平等交往过程。加快自我发展是基础,促进共同发展是目标,平等是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原则。

第五,教育国际化包括对全球问题的共同关注和对人类共同目标的追求。正如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所指出的,教育国际化就是要求教育“反映出各国共同的抱负、问题和倾向,反映出它们走向同一目的的行为,其必然结果是各国政府和各个民族之间的基本团结”;“在消除了偏见与沉默的情况下,以一种真正的国际精神发展相互间的接触。”

二、深圳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践

深圳是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年轻城市,以建设成为现代化与国际化先进城市为发展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及水平的提升,深圳在基础教育国际化方面也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探索,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也有很大提升。

(一)政府引领

推动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教育国际化,政府是主要推动力。深圳在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中,政府发挥出重要的引领作用,包括四方面工作。

一是抓规划。把教育国际化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要素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教育规划之间,与教育其他方面统筹谋划。2013年《深圳市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2012- 2020年)》,明确了今后几年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目标,部署了各项推进工作。

二是抓标准。质量标准的国际化,对一个城市的教育国际化具有整体的带动作用。深圳市政府以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为标准设立了市长质量奖,把教育部门纳入其中。深圳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试验,目前约有70所试验学校,计划在试验基础上向全市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将全市中小学的管理过程和质量标准引入国际化轨道。深圳在《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中,将“国际素养”与学生的品德素养、身心素养、学习素养、创新素养、审美素养、信息素养、生活素养并列,提出“扩大学生国际视野,增进全球意识,理解多元文化,全面提升学生国际交流、合作、竞争等国际素养”,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纳入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三是抓项目。围绕基础教育国际化,深圳推出了一系列项目,比如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姊妹学校(园)缔结计划、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行动、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行动、深港澳教育深度合作行动、国际化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行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行动等。多数项目持续实施,效果良好。比如,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已实施10多年,全市中小学约有5000名教师到美国、英国等脱产学习3个月以上,该计划明显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通过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国际项目极大地加快了基础教育国际化步伐。

四是抓保障。为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政府在经费投入、政策配套、制度建设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学校主动

学校是推进教育国际化的主阵地。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归根到底是由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体现出来的。深圳各中小学结合校情对教育国际化进行了广泛探索,不仅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大力引进境外优质资源,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提升学生国际素养。

一是重视英语学习。深圳各小学使用与香港合编的英语教材,一年级的学生就开始学习英语。为加强英语教学,有的区域将全区英语教师都派到海外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全员培训。

二是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全市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中小学超过300多所。比如,深圳市南山区育才三小于2002年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十多年来,育才三小开发了六个系列20多本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课程,每年举办国际风情游园会,每个班代表一个国家开展各国文化展览活动,还与国际学校建立友好关系,组织学生共同开展活动。育才三小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到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等各学科教育中。

三是广泛开展缔结姊妹学校(园)活动。全市近400所中小学与国外中小学缔结为姊妹学校(园)。深圳小学与日本1所小学结为姊妹学校已超过20年,每年都组织师生互访。

四是普遍聘请外籍教师。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等地的中小学都聘请了多名外籍教师,有的中小学外籍教师超过10名。

五是积极引进境外优质课程资源。深圳中学、深圳外语学校、深圳实验学校等一批高中学校开设了AP课程。一批民办学校积极引进国际课程,打造国际课程特色,积极参与国际化学校的评估认证。

六是追踪国际教育前沿。深圳各中小学普遍关注国际教育动态与发展前沿,重视以国际视野规划和引领学校发展。福田区十分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对国际化的推动作用,重视建设“慕课”社区,积极推进学生在线学习,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环境下的学习新方式。

(三)深港为重

深圳在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把推进深港教育合作作为重要内容,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深度化、经常化的合作局面。深港两地政府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建立了两地教育局长定期会议制度,就两地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及时磋商。两地政府已经成功举办四期深港校长论坛。两地学校交流合作密切,经常开展互派师生、文艺汇演、夏令营等交流活动。深圳设有港人子弟学校和港人子弟班,两地学校还经常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式、新途径。

(四)立体推进

深圳在基础教育国际化推进模式上呈现出立体推进的格局。不仅市一级政府在力推,各区政府也十分重视教育国际化。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是全国基础教育国际化试验区。深圳各区积极开展教师海外培训,引进国际课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南山区举办中美校长论坛,深入推进“国际儿童阅读联盟”“视像中国”等项目合作。福田区开发了国际理解教育读本,举办中外校长和教师对话沙龙、专题讲座和网络交流等活动。另外,学生和家长也积极参与到教育国际化行动中。

(五)品质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深圳各区、各校的自觉行为,从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与资源引进为主的阶段进入到以提升深圳教育国际化品质为主要任务,以国际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深圳基础教育国际化,以教育理念国际化为前提,以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国际素养为核心,以课程和教学国际化为重点,以教育开放与国际合作为抓手,以本土化实践为基本原则。深圳基础教育国际化拓宽了深圳教育视野,促进了先进教育思想观念的传播,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激发了深圳基础教育的强大活力,成为深圳教育发展的重要生长点和动力源,为深圳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深圳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深圳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而言,深圳教育国际化与深圳经济国际化水平有很大差距,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国际化水平也有很大差距,与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的先进城市的定位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如何抓住时代机遇,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是深圳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问题和迫切的实践任务。当前,深圳基础教育仍然面临着教师队伍国际化素养不高、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不多、国际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缺乏品牌等问题。

(一)明确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新阶段、新定位

深圳基础教育国际化已经从资源引进和活动开展进入到以提升深圳教育国际化品质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大力引进各类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资源和开展合作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促进本土教育的更好发展,从而培养具有国际素养的人才,这就需要把引进的资源和开展的合作内化为深圳教育的国际化品质。所谓教育的国际化品质,是指通过教育国际化要素的结构化发展,以及国际化要素与本土教育要素的融合,在本土教育体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国际化特质与品格。基础教育国际化品质发展,是国际化资源引进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达到一定量和一定水平后的质变阶段。进入这个阶段,基础教育国际化在形态、任务、重点、策略等各方面都会发生重大变化。

在国际化目标方面,既要考虑教育整体发展需要,又要考虑深圳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的先进城市的战略需要,还要考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需要。教育国际化要成为深圳教育发展的重要生长点和强大动力源。与此同时,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排头兵,要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的教育强国形象,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教育国际化要全面确立和实践“学生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教育国际化不是为官员做政绩的,也不是为教师镀金的,更不是学校用来表演的,而是为学生更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做准备的。

在教育国际资源引进和国际交流合作方面,要促进其结构化发展。深圳需要加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建设,引进各类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参与更多高水平的国际活动。另外,还要进一步明确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加强资源引进和活动开展的战略规划,提升引进的各类资源和开展的各类活动的结构水平,提高与本土教育资源的匹配水平,增强资源引进和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实效性,发挥出国际教育资源和活动的最大效用。

在教育国际化内容和任务方面,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素养、全球意识的人才。深圳的学生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民族的多元文化;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要有与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同龄人一样优良的综合素养和国际素养,与世界同龄人共同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共同守护人类的地球家园,共同发展全世界共有共享的人类文明。

(二)大力创新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方式

教育国际化的推进方式直接影响到国际化的成效。基础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一个“化”。“化”,不是一时一地的,而是持续的发展过程;不是外在依附的,而是内化、融合的自主发展过程;不是表面浅层的,而是深度稳定的内在品质。因此,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关键要在“化”字上做足功夫,不能一味地加课程、加活动、加成本,要学会做减法,甚至除法与乘法,要把国际化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大力创新国际化的推进方式。

一是要以提升教师的国际素养为主渠道。不仅要有一定数量的外籍教师,重视英语教师的国际素养,而且要重视各学科教师的国际素养。教师是教育国际化的推进者和提升者,要推进教育国际化,首先要培养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有计划、多渠道地对所有教师开展国际素养的全员培训。

二是要大力促进国际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各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把学科教学过程变成教育国际化的实施过程,把课堂变成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阵地,把教育国际化课程化、课堂化、经常化、制度化。

三是要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推进教育国际化,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营造多元化与国际化校园文化。教育国际化,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很多国家的文化知识,即使如此也只能是“知道”很多,更关键的是内在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特质的国际化。因此,广大中小学要开放办学,学习国际先进理念,融入多元文化要素,建设多元文化的共同体,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提高师生的国际素养。

(三)高度重视社会力量的助推作用

国际化是全社会的共同潮流,教育也具有社会性。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不仅是学校和政府的责任,也不是仅靠政府和学校就能做好的。教育国际化资源不仅在异国他乡,也在我们身边。在超市,我们也许可以看到美国的大豆、荷兰的奶粉;在电视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叙利亚危机,听到普京演讲;通过网络,我们可以知“天下”。因此,我们要学会发现和利用身边的国际化教育资源,要积极利用企业、公益组织、家庭等各种力量、各种资源推进教育国际化,要把推进教育国际化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教育国际化的助推作用。

(四)积极推进国际化与信息化的联动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中指出,信息技术对磨平这个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信息技术极大地加快了知识数字化的发展速度,方便了知识的跨地域传播,也使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成为可能,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公共课程、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学习社区等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地对教育、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革命性影响。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不但推进全世界的共享,更为我们创造一个全新的未来。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和要求,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应用到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以下方面。

第一,全面加强现代信息能力建设。我们要着力培养年轻一代的信息素养。深圳将“信息素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中,提出要着力培养中小学生获得、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遵守网络规范,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信息素养。与此同时,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家长的现代信息能力,还要关注学校、社区的现代信息能力建设。只有当学校、家庭、政府和社区的各项信息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时,信息技术的革命性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第二,最大限度地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是推进各类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应用。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开放课件”项目,已得到世界各国大学的积极回应。网络学校、远程教育、微课程资源库建设等拓展了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水平。深圳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产业的优势,明确重点领域,合理规划,采用多种方式加快建设各类优质资源库,最大限度地汇聚世界各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推进移动学习,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第三,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质量保障新机制。信息技术在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各种各样的挑战,甚至存在多方面的消极影响。我们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质量,包括数字化内容与教材的质量、学生新型学习的质量、教师新型教学的质量、网络安全等。在以信息化推进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把质量摆在重要位置。没有质量的信息化和国际化,都是严重的资源浪费。

深圳市计划生育证明篇5

前  言

时尚是不断引领消费和生产的新潮流新趋势,是提升城市活力、魅力、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关键要素,已逐步渗透和根植到经济社会的全过程和各领域。随着全球城市格局变化、我国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消费需求品质迅速提高及新生时尚力量强势崛起,时尚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把握先机,抢占高端,助力转型,做强做优时尚产业,既是我市应对全球疫情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城市能级和促进生活更加美好的必然选择。

为大力发展时尚产业,提升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依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等,编制《深圳时尚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本规划综合考虑深圳城市功能定位、时尚产业发展趋势及基础优势,明确重点发展时尚消费电子、服装、家居、钟表、首饰、美容美发美妆、皮革、眼镜、其他时尚产品及服务等消费者相关行业的创意设计、品牌营销、创新智造等特征突出、市场影响力大、附加值高的核心功能环节。通过实施本规划,显著提升深圳时尚产业全球美誉度和影响力,有力支撑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一、发展基础与重大机遇 (一)发展基础 1.文化引领特色鲜明。40年来,深圳实现了从“文化沙漠”到“文化高地”的巨变,形成了开放多元、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为时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深圳依托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充分融合东西方文化元素与人文精神,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时尚文化,成为中国内地时尚前沿城市。

2.制造产业基础较好。深圳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转移机遇,有效集聚和发展了一批时尚领域的制造行业,服装、家具、钟表、黄金珠宝、皮革、眼镜等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加快由“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深圳产品”向“深圳品牌”转变。深圳工业产值国内第一,电子信息制造业全球领先,为提升时尚产业发展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制造基础。

3.特色领域优势明显。深圳是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设计之都”的城市,工业设计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深圳是全国重要的服装基地,女装占据全国引领地位。钟表产业链较为完备,精密制造能力较高。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发展成为国内的制造中心、交易中心及信息中心。美容美发美妆在全国占据龙头地位并发挥标杆作用。家居、皮革、眼镜、工艺美术品等逐步迈向产业链价值高端。时尚与科技相互融合,科技时尚成为新亮点。

4.发展环境较为成熟。深圳经济繁荣、宜居宜业,城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人均GDP位居国内第一,时尚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人口多元、开放包容、勤奋务实、充满活力,有利于捕捉时尚潮流、孕育时尚新力量、尝试时尚新产品和新服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完善,国内外高端时尚资源加快汇聚,为时尚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重大机遇 1.“双区驱动”战略对深圳时尚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深圳引进世界高端创意设计资源,大力发展时尚文化产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要求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支持深圳建设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引进世界高端创意设计资源,设立面向全球的创意设计大奖。深圳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大力发展时尚产业,赋能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2.全球时尚格局调整为深圳时尚产业发展提供新契机。

伴随着全球时尚之都兴起和更替,时尚产业也随之转移和发展。近年来,全球经济再平衡加速发展,时尚中心逐渐向亚洲转移,时尚产业发展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时尚产业向外溢出,创意设计人才加速流入我国,中国企业反向收购国际品牌之路不断拓展,深圳时尚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3.新兴科技应用为深圳时尚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呈现智能化主导、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的态势,以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时尚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时尚产业设计过程、生产方式、商业运营、消费模式全面变革。深圳持续加强源头创新能力,新兴科技推动深圳产业向高端跃升,时尚产业发展新动能加速形成。

4.消费升级为深圳时尚产业发展创造新空间。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有着更多的期盼,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服务消费规模持续扩大,个性时尚消费迅速壮大,大规模的时尚消费市场加速形成,深圳时尚产业发展空间持续拓展。

深圳时尚产业的发展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巴黎、伦敦、米兰等国际时尚之都相比,深圳时尚品牌的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知名度还有较大差距,品牌综合营销能力较弱。二是原创设计水平和深圳风格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深圳原创设计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深圳元素不够突出,难以满足时尚产业升级需求。三是时尚产业发展人才梯队建设任重道远。深圳在时尚创意设计院校建设方面基础薄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师人才、时尚领域复合型管理运营人才、工匠大师等时尚高端人才稀缺。四是产业链资源整合与市场响应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快消费、快时尚的新趋势新形势,深圳时尚产业链环节优势资源高效整合、协同发力的能力不足,时尚产业快速适应市场的能力亟待提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关于深圳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把握全球时尚产业发展新趋势,坚持文化引领、科技赋能,坚持生产端与消费端共同发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市场影响力的时尚产业集群,加快建成全球知名的新兴时尚产业高地,奋力打造富有深圳科技特质的国际新锐时尚之都。

(二)基本原则 ——设计支撑。强化设计的核心支撑作用,弘扬中国文化、特区精神,着力提升全社会设计能力,培育和增强城市设计力量,以设计提升时尚产业发展能级。

——品牌带动。强化品牌的引领作用,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大幅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创建世界级品牌,以品牌带动时尚产业发展潮流。

——创新驱动。强化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着力提升研发工具、设计方法、关键材料、智能制造的自主创新水平,增强时尚产业科技驱动力。

——融合发展。强化融通思维,促进跨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生产与消费、线上与线下、实体与虚拟等融合互动,发展“时尚+”新业态。

——开放协同。强化国际化思维,立足全球视野,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汇聚时尚产业优质资源,示范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时尚产业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培育形成增加值超6000亿元的时尚产业集群,时尚要素与资源的集聚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支撑体系完善,创意设计能力、品牌营销能力、创新智造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全球重要的新兴时尚产业高地。

——产业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建成2-3个环境优美、配套完善、产业链协同的时尚产业集聚区,形成2-3个国际化、高品质、有活力的时尚消费中心。引进或培育若干集设计研发、运营管理、集成制造、营销管理为一体的企业总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创意设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力争形成2万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设计机构,培育和汇聚一批时尚产业创意设计领军人物,创意设计师超过12万名。创意设计整体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努力建成国际知名的创意设计之都。

——品牌营销能力显著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品牌推广服务体系,引进若干国际高端品牌,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影响力的时尚品牌,培育一批设计师品牌,打造1-2个具有全球影响力、风向标式的时尚活动,引进培育1-2家国内外顶尖时尚媒体机构和若干时尚新媒体,深圳时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快速提升。

——创新智造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时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和方法,促进时尚领域的新技术应用,培育一批时尚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形成一批跨界融合的时尚新产品和新服务。推动传统产业制造方式智能化转型,建设若干个时尚产业工业云和消费者大数据库,个性化订制、柔性制造、云制造等时尚高端制造业态占比显著提升。

(四)发展重点 紧跟时展潮流,顺应时尚产业动态发展趋势,结合深圳时尚产业发展基础与优势,重点发展时尚消费电子、服装、家居、钟表、首饰、美容美发美妆、皮革、眼镜、其他时尚产品及服务等消费者相关行业的创意设计、品牌营销、创新智造等核心功能环节,推动时尚产业迭代更新。

时尚消费电子。重点领域包括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机器人、软件等产品和服务。

服装。重点领域包括男、女服饰,儿童服饰,老年服饰,休闲服饰,内衣,个性化定制、高端私人订制服饰,纺织面料等。

家居。重点领域包括家具、厨具、照明灯具、家用纺织品、工艺美术品、智能家电及整体解决方案等。

钟表。重点领域包括传统钟表、多功能钟表、时尚休闲装饰型钟表、专用计时钟表等。

首饰。重点领域包括黄金珠宝、钻石、翡翠、玉石、白银、珍珠、日用饰品等。

美容美发美妆。重点领域包括化妆品制造及相关配套产品、美容美发等。

皮革。重点领域包括皮鞋、箱包、皮具、皮衣,皮革制品的优质材料、配饰件,生态皮革制品、智能箱包及其他特殊功能皮革制品等。

眼镜。重点领域包括矫正眼镜、太阳眼镜、变色眼镜、隐形眼镜、防辐射眼镜、装饰眼镜及光学镜片、新型材料等。

其他时尚产品及服务。积极发展时尚产业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拓展时尚展会、时尚消费、时尚运动、时尚文化、时尚营销、时尚媒体与传播等领域。

(五)总体布局 统筹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发展定位,完善生产与消费环境,促进时尚产业空间集聚,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支持福田区集聚优质国际时尚价值链资源,打造综合型时尚运营中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时尚经济总部中心和交易展示窗口。支持罗湖区以珠宝首饰为重点,建设国际化高端时尚基地。支持南山区以科技时尚为重点,建设湾区新锐时尚中心。支持宝安区建设时尚产业发展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支持盐田区黄金珠宝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黄金珠宝时尚制造基地。支持龙岗区、龙华区、光明区等以眼镜、服装、钟表、消费电子产品等为重点,建设特色化时尚产业基地。支持坪山区、大鹏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时尚产业特色化、精品化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世界级时尚产业集群 建设各具特色的时尚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时尚产业载体建设,促进时尚产业集群发展,形成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时尚产业分布格局,研究编制时尚产业地图。支持福田区在车公庙片区建设湾区时尚总部中心,在华强北片区打造科技时尚创客孵化基地,培育国际化时尚“橱窗经济”。支持罗湖区打造水贝黄金珠宝首饰产业集聚地,巩固深圳珠宝在全国的引领地位。支持南山区荔秀服饰文化街区转型升级,依托南山高新区培育科技时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宝安区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等多元化时尚产业载体。支持龙华区建设大浪时尚小镇、观澜文化小镇,打造时尚产业新城。推进建设光明区“中国时间谷”、龙岗区横岗眼镜产业集聚区等时尚产业基地。支持大鹏新区探索时尚与自然山水融合发展新业态,加快培育影视时尚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区域打造以免税业务为牵引的时尚产业园区。

促进优势传统产业时尚化转型。通过时尚设计、品牌运作、展览展示、全媒体传播等方式,促进时尚元素与优势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时尚产业集群。以服装、家居、钟表、首饰、皮革、眼镜等产业为重点,支持企业加强时尚设计、流行预测、商品策划,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功能、新材料的研发。引导企业加强组织优化、流程再造,缩短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周期,为市场提供独特的时尚产品,满足周期短、变化快的时尚需求。

发展新兴时尚业态。顺应时尚潮流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新趋势,推动时尚与科技、生产、生活、文化融合发展,打造“时尚+”新业态。鼓励企业应用推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新技术,发展跨界融合的时尚新产品和新服务,提升时尚产品科技感。大力发展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无人机等时尚电子新业态。培育发展在线展示、交易、拍卖、定制等时尚电子商务新业态。探索发展时尚文化、时尚运动、时尚健康、时尚动漫等新业态。

支持时尚企业做大做强。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时尚企业培育支持机制,树立一批时尚企业典范。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鼓励企业通过整合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与国际时尚品牌公司合作,打造若干个国际时尚巨头。培育发展一批在创意设计、关键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品牌营销推广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一批业绩突出、成长性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明星时尚企业,为时尚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打造国际时尚消费中心 打造活力时尚消费新载体。坚持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打造多维度时尚消费空间,促进产品集聚、品牌集聚、消费集聚,支撑消费升级。以福田中心区、罗湖核心商业区、南山后海湾、龙岗东部商业中心、盐田沙头角、宝安中心区、深圳北站商业中心等核心商圈为重点,着力推动空间升级、业态升级、品质升级,导入免税购物中心、首店、旗舰店、品牌店、直营店、概念店等业态,持续培育建设品牌集聚的国际化时尚消费热点。以车公庙、福华路沿线、罗湖水贝、深圳湾、大浪时尚小镇等区域为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引领性的时尚风范地标。支持各区加快传统商街改造升级,培育活力时尚特色街区。鼓励依托机场、旅游景区、展览馆、美术馆等区域培育融合型时尚产品和服务体验消费新平台。

拓展时尚消费新领域。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倡导绿色、健康、品质、简约的时尚消费新理念,激发时尚消费潜力,促进时尚消费发展。着力发展新零售、免税购物、保税展示体验、概念餐饮、休闲旅游、体育健身、电子竞技等时尚休闲运动消费。促进智能信息消费终端、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等时尚信息消费。推动文化与时尚消费融合,发展文艺演出、微电影、艺术鉴赏收藏等时尚文化消费。繁荣夜间经济,打造一批夜间消费网红打卡地,拓展时尚消费时间和空间。

培育时尚消费新模式。把握个性消费潮流,顺应“无接触”消费新趋势,瞄准消费新力军,优化时尚消费发展环境,推进时尚消费多元化发展。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拓展营销渠道,推动时尚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创新消费信贷产品,鼓励开发时尚消费金融服务新模式。引导时尚产业园区强化营销功能,发挥资源集中优势,打造一批特色工厂直销示范点,培育工厂直销店模式。

(三)提升创意设计国际影响力 加强创意设计载体建设。推进创意设计园区升级改造,加快推进载体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园区。支持深圳文化创意园、中芬设计园、前海深港文创小镇、南海意库、高北十六创意园、华侨城创意文化园、F518时尚创意园、万科云设计公社等创意设计产业园区环境升级、业态升级、模式升级,加快建设深圳米兰国际时尚创意设计产业园,规划建设龙华设计产业园,打造集研发、创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设计产业发展载体。建设“众创空间”“创新工场”等创意设计空间。支持文化艺术场馆、图书馆、书城开辟创意设计空间。

推进创意设计国际化发展。积极推进创意设计企业引进与培育工作,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在国际知名设计城市建立深圳创意设计海外推广中心,对接深圳本土与国际创意设计资源。加强与国际创意设计机构交流合作,支持企业通过设立国外设计中心或收购国外设计机构等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支持举办国际化时尚设计赛事,积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相关会议和活动。依托深圳创意设计馆建设,搭建全球创意设计精品展示、交流平台。

提升创意设计引领支撑水平。推动时尚设计理念及元素在生产制造、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服务交流等领域广泛应用,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意设计水平。提高创意设计基础能力,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着力突破创意设计基础理论、核心工具、关键技术等,加强创意设计基本理论、规范标准等基础研究。鼓励企业发展设计环节,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分离设计环节,设立独立的设计企业,培养和壮大全社会设计服务力量。挖掘企业、高校、设计机构、行业协会的设计资源,推进设计与品牌、标准、运营融合发展。

(四)促进时尚品牌全球化发展 发展深圳时尚自主品牌。树立精品思维,打造精品文化,实施品牌创新工程,制定时尚产业分行业自主品牌培育计划,建设自主时尚品牌梯队,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品牌体系。对标国际最高最好最优,支持服装、首饰、钟表、家具、眼镜及美容美发美妆等时尚领域企业注册国际商标,提升深圳区域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创建世界级时尚品牌。支持时尚企业申报国家、省、市著名商标。鼓励本土设计师品牌发展,建设深圳时尚产品原产地标识系统。

引进国际时尚品牌。依托时尚消费新载体建设,积极引进国际顶尖品牌和高品质的中高端品牌,吸引世界著名时尚产品进驻,提升深圳品牌的质量与层次。加强与巴黎、米兰等国际时尚策源地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投资、收购、兼并、特许等方式,整合国际时尚品牌销售渠道,汇聚国际高端时尚品牌。鼓励国际知名时尚企业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国际品牌本地化发展。吸引国际设计大师来深圳建立工作室、创立时尚品牌。大力引入国际专业品牌运营管理团队及服务。

加大深圳时尚品牌推广。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实施“深圳品牌”整体营销推广计划,丰富城市文化品牌内涵,以城市为名片参与国际性活动。设立深圳品牌海外推广中心,助力提升深圳女装、手表、珠宝、家具、时尚科技和“横岗眼镜”等企业和产业品牌的全球认知度、美誉度和知名度。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展览、赛事等活动,在主流时尚媒体、新媒体、城市公共空间、大型购物中心推广深圳时尚品牌。

(五)推进时尚与科技创新融合 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动智能化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增强时尚产业科技驱动力。支持时尚企业建设各级各类创新载体,围绕时尚化需要,研究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工具、新材料、新装备。鼓励企业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开发数字化设计工具,提升行业数字化设计能力。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跨界融合创新,开展美学和色彩研发、人体工学设计、生物力学研究、人机交互研究、虚拟现实与辅助设计研究、用户体验测试研究等,提升时尚科技含量。

发展时尚智造新模式。创新生产制造模式,大力培育个性化订制、柔性制造、云制造等时尚高端制造业态,生产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的时尚产品,打造全球时尚智造高地。加快跨行业、跨领域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普及,促进制造型企业或第三方平台提升供应链数字化能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产业“数据中台”,以信息流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协同联动。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推广机器人应用,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智能化、工厂运营管理现代化。

提升行业创新服务水平。结合各细分领域差异化发展需求,建设一批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和服务水平。面向创业孵化、创业资本、市场开发、信息共享、体验展示、网上交易、知识产权、管理咨询等需求,规划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培育若干科技服务平台,加强时尚产品的检测、认证、评估、行业标准制定等工作,鼓励家具、钟表、首饰等领域科技服务平台提升发展水平。支持时尚企业制定高于国家、行业或地方的标准,打造时尚产业的深圳标准。推广时尚产品绿色标志认证。引导企业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

(六)提升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 提升时尚活动国际影响力。支持设计、服装、首饰、钟表等领域的重大时尚活动,提升深圳时尚活动国际知名度。策划举办国际一流的时尚论坛、峰会、展览、产品会等新时尚活动。吸引世界级时尚活动落户深圳,支持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国内外知名承办商在深圳举办时尚活动。吸引国际知名公司、知名品牌来深圳召开全球新品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举办“云论坛”“云展会”“云尚节”等系列活动,提升时尚传播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向全球传播深圳时尚。

加强媒体引进与建设。引进国内外顶尖时尚媒体机构,扩大本地时尚媒体影响力,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时尚新媒体和自媒体。鼓励国内知名时尚媒体机构在深圳设立分支机构,合作出版新型时尚杂志。支持深圳媒体转型,通过资源整合,搭建时尚媒体矩阵平台。引导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平面媒体等传播载体,加大对时尚产业、时尚活动等的报道力度,时尚流行趋势、推广时尚生活观念、分享时尚生活体验,开创深圳时尚风格。支持建设面向渠道、时尚买手、设计师的时尚资讯网站和新媒体。发展时尚品牌自媒体,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粉丝营销,传播品牌文化,展示时尚新品。

(七)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积极推进知识产权领域改革,进一步提升深圳时尚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能力。建立健全时尚品牌、创意设计项目知识产权预备案制度,鼓励时尚企业和设计师及时进行专利申请和著作权登记,鼓励时尚企业申报国家、广东、深圳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交易、托管等平台和机制,促进时尚产业知识产权高效有序流通。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分红等形式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预防、预警和快速应对机制,严厉打击涉及时尚品牌、创意设计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

打造时尚人才梯队。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支持我市高校加强时尚专业学科建设,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时尚教育资源,培养跨界融合、接轨国际时尚的专业人才。支持开展时尚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推进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技能工匠型人才。创新时尚人才评价制度和体系,着力引进国内外时尚领军人才和知名设计师、高技能人才、高层次营销人才等。鼓励时尚买手、时尚营销网红、时尚舆情分析人才等时尚潮流人才发展。支持时尚人才的创业发展、创作活动、学习深造、国际交流等。

丰富时尚文化内涵。按照“文化塑造产业,时尚改变城市”的理念,汲取中华文化精髓,突出深圳改革创新特色,推进传统特色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彰显科技时尚文化,塑造新时代时尚文化体系。加强时尚文化积累,鼓励建设时尚文化载体,打造时尚产业发展的内核支撑。树立时尚文明城市形象,营造深圳时尚生活、审美、消费氛围,引导市民生活时尚化、时尚生活化。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深圳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建立时尚产业专题联席会议制度,与我市时尚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充分衔接,协同推动我市时尚产业发展。市相关部门要持续优化扶持政策,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实施细则。各区(新区)要出台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和时间节点,促进本区域时尚产业集群发展。

(二)强化资金支持

加大财政对时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支持各区(新区)将时尚消费街区消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纳入区政府投资计划,市政府可适当给予补助。由政府引导基金、行业龙头企业等共同出资,按照市场化方式设立时尚产业发展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时尚产业的金融支持,办好时尚产业特色支行,增加适合时尚小微企业的融资品种,加快发展商标权质押等新型信贷业务。支持时尚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三)保障空间需求

适应时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特点,积极探索业态复合、功能混合、弹性灵活的供地方式。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等方式,挖掘时尚产业发展空间,按相关规定合理提高容积率,鼓励时尚产业“上楼”。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化、专业化的时尚产业园区,打造一批标志性的时尚特色街区、商业中心。顺应时尚产业加工制造环节与创意设计、品牌营销等功能的空间分类趋势,引导时尚产业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都市圈内优化空间布局。

(四)抓好评估考核

建立健全深圳时尚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制度,完善信息机制,加强产业运行监测分析,为时尚产业发展决策和监督考核提供支撑。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梳理总结规划实施情况并报送市政府,定期对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市发展改革委可会同市政府督查室联合督查督办。

深圳市计划生育证明篇6

在这百花齐放的民主年代,似乎没有特定的现代园林景观专家可言。自从“洋枪炮”第一次敲开了中国景观设计的国门,国内的景观开始进入了概念时代。事物被概念化、抽象化、务虚化,一个外观普通的花钵被称之为西班牙花盆,普通木质花架变成了法国庄园风情:几株南方植物就成了澳洲风情;卵石倒一地叫做日本枯山水:啥东西也没有,被称为美国现代极简主义等等。

“存在就是合理的”,这句话验证了当代中国园林市场的发展历程和方向。园林设计与其他设计行业一样,要的就是信誉、专业和服务,所以当初赶紧“洋化”的“农民汉”又只能回到自己田里,踏实干回“老本行”。社会最终只剩下靠信用、专业和服务赢得市场的专业户,无论其是否讲外语,大家开始看清本质需要,市场逐步戴上理性的眼镜,而所见之物正是通过大浪淘沙般精选得到的各景观品牌设计单位的作品。同时它们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真实的生活环境、艺术的欣赏、美好的遐想:他们的存在把务虚变为务实;他们的存在让人们得到了心灵的慰籍:他们的存在让社会逐步恢复了秩序。

看新西林

作为一直以实现优化人们居住环境为已任的国内知名景观设计机构,SED新西林景观国际(Siteline Environment Design Ltd,)始终坚持实践与研究并重的方向,在设计中研究,以研究促进实践,勇于创新,坚持“现代、生态、自然、和谐”的环境设计理念,坚持“永远的品牌设计目标和客户永远是第一”的信念,想客户之所想,设计注重考虑成本,以尽可能低的材料价格达到尽可能好的设计效果,以主动跟踪式的客户服务,确保客户沟通流畅,理念完全实施,从而达到迅速提高客户楼盘品质的目的。 SED新西林景观国际是国内最具专业影响力的环境景观规划及设计公司之一,主要从事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及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及城市天际线规划,公园绿地及旅游区规划设计,环保产业咨询,生态环境评估(EIA)等专业领域,致力于创造、研究、推广高品质的生活和生态环境,是全球最具权威的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ASLA)公司会员,欧洲园林建设协会(ELCA)、亚洲园林景观建设国际协会(ALCA)海外理事单位,中国《景观设计》杂志理事单位, 《房地产纵横》杂志理事单位,2005年中国地产峰会“中国十佳园林景观设计机构”,2006BDCI国际最佳景观设计机构。

2000年开始在国内开展业务,公司就决定把中国地区总部设在中国改革最前沿城市――深圳,由一批具有美国、瑞典、英国、菲律宾等地丰富实践经验的外籍设计师及海归专家组成精英设计团队,坚持以打造中国最好景观设计品牌为目标。

正是在品牌信念和专业服务的坚持中,新西林取得稳步跳跃性发展,在香港合作创立瑞典SED环境景观研究所,2004年在上海设立代表机构,2006年在成都设立代表机构,完成项目已遍及北京、深圳、杭州、南京、武汉、南昌、成都、西安、贵阳、海南、山东等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已服务万科、金地、沿海、杭钢、富春东方、合生创展、钱塘、蓝光、创维、联发、南山等集团客户及各地政府部门,年均完成项目面积超过数千万平方米,凭借优质、高效、专业的设计和良好的品牌服务,再加上充分利用国内外所学先进设计理念,确保每项设计都能达到国际水准,与中国实情完美结合,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和客户的认可,成为国内最早与国外合作,且在国内外设计理念结合实施做得很好的企业。

精英团队

好的设计,离不开好的设计团队,更离不开好的设计师。

作为精英团队中的精英,首席设计总监黄剑锋先生以他一贯坚持的严谨、务实、追求完美的设计精神对待每一件作品、每一个客户,这种作品式的责任感也感染、激励着全体设计团队,进而升华到企业一种坚持不懈的理念和方向。

黄剑锋先生早年毕业于深圳大学建筑及土木工程学院,1996前往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留学深造,获环境规划系工程硕士。2000年凭借与瑞典合作契机,归国从事景观规划及设计工作,现任瑞典SED新西林园林景观有限公司总经理、设计总监、瑞典SED环境景观研究所常务所长、深圳大学建筑及土木工程学院校友会副会长、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会员、深圳市城市规划协会会员。2005年《中国房地产配套商品牌录》特邀公司设计总监入选地产上游配套企业专家顾问团成员,入选深圳建筑业、环境工程专家委员会专家,2006年获评国务院“中国有突出贡献专家”,人选国家专家库。

2000年,设计作品深圳万科四季花城二期中轴线及组团环境,获建设部“国家康居示范小区”评审各项指标名列第一,人选中国名盘30强、深圳市民喜爱的十大明星楼盘。2003年,合肥碧湖云溪大型生态别墅园区项目获全国人居建筑环境规划方案评选“综合大奖”。武汉丽水佳园项目获中国房地产业协会“21世纪希望之星・中国创新楼盘”、 “绿色生态住宅奖”、 “创新设计奖”。2004年,合肥金色池塘项目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国际花园社区奖”,获中国国际景观设计作品大赛专业组奖。深圳万科金域蓝湾获“全国住宅100强第一”:“第十届中华建筑金石奖” “规划设计类”金石奖。2005年,深圳天琴湾景观设计荣获由欧洲园林建设协会(ELCA)和亚洲园林景观建设协会(ALCA)联合颁布的中国内地唯一亚洲最高级别大奖――“亚洲最佳园林景观范例奖”,荣获由中国房地产联合会、《世界经理人周刊》社、华尔街邮报网站、世界地产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05中国地产峰会评选“中国100金牌别墅”和“深圳市10佳金牌别墅”。成都时代尊城荣获中国(成都)楼市总评榜“2005成都楼市十大名盘”、“2005年度房地产第三届金芙蓉杯楼盘金奖”。2006年,成都蓝光雍锦湾荣获中国(成都)楼市总评榜“2006成都值得期待楼盘”。北京高盛沿海赛洛城项目荣获《中国房地产报》“2005-2006中国十大最具价值品牌大盘”。

几年来已成功完成城市及公共设施类项目:深圳福田区华强北商业街环境景观设计、深圳福田区深南路、华富路、红荔路景观设计、深圳华侨城地产东部华侨城茶溪谷景观概念设计、瑞典斯德哥尔摩海港“自由贸易区”概念性规划、广东核电集团深圳长湾北部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浙江金华仙源湖休闲旅游渡假区、浙江金华婺城新区城市生态绿轴规划、浙江台州市中央商务区(CBD)城市设计、湖北三峡大学校园环境总体规划、青岛城阳区城市中轴景观规划、深圳外国语学校景观规划、海南海航三亚航空旅游学院景观规划、东莞城市体育公园规划、东莞石龙镇一河三埠滨水规划、山东淮坊市白浪河滨水区域景观规划等,房地产类项目:深圳富春东方地产大梅沙天琴湾首席南中国半岛豪华别墅、深圳万科金域蓝湾三期、深圳万科城商业街、佛山万科兰乔圣菲、武汉万科金色家园、厦门万科金域蓝湾、深圳金地集团龙华梅陇镇社区、创维集团鸿洲地产海南三亚时代海岸大型高尚社区、海南澄迈京杭花园豪华别墅区、杭州奥兰多置业奥兰多小镇、钱塘集团合肥英泰地产金色池塘大型社区、合肥泰峰地产碧湖云溪别墅区、江苏常州金新地产金百花园

国际社区/青山湾花园、江苏南京中元地产东郊小镇大型高尚居住区、沿海集团绿色家园地产(武汉)丽水佳园/(南昌)丽水佳园/北京高盛地产沿海赛洛城绿色建筑社区、山东烟台南山集团体育公园2号地高尚住宅区、南昌联发置业江岸汇景高尚住宅区、广州合生创展集团东宇山庄纯别墅大型居住社区、四川蓝光实业集团雍锦湾高尚别墅区/香瑞湖花园高尚居住区/皇后国际五星级国际公寓/紫檀山高尚别墅区、成都时代物业柏仕晶舍/丽都美语/时代尊城大型居住区、贵阳中天集团中天花园、贵阳三力地产贝地卢加诺山地豪宅、深圳金光华地产新天地名居、深圳阳光华艺高山花园半山豪宅等等国内外知名项目近二百项。

经过多年景观设计实践,黄剑锋和他带领的团队创作的优秀作品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与肯定。1998年至今,其作品、论文陆续在ASLA、AQUA、瑞典皇家理工学院、 《深圳中青年建筑师》、 《新世纪中国特区风采》、《深圳景观规划》、《中国景观设计经典Ⅱ》、《中国景观设计经典Ⅲ》、《时代楼盘》、《景观设计》、《房地产纵横》、《中国热销楼盘景观规划j J》、《中外景观》、《花园别墅景观规划》、深圳商报、深圳特区报、《中国花卉报》、深圳电视台及国际及国内各地专业主流媒体转载。在总结多年设计实践和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后,黄剑锋先生提出“在设计中将中国文化精髓融入世界先进景观环境创作,创造新世纪人居环境文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思想,在实践设计中注意加强与国外先进设计理念、手法和融合,在实现国外设计理念与中国实情结合,取得良好景观整体效果方面处于国内较为领先的地位。

企业文化

公司虽然仅有5年的历史,但一直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作用。倡导“尊重顾客,诚信务实”的经营文化:“尊重员工,人尽其才”的人才文化:“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设计文化,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良好机制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为了给顾客提供优质、专业的景观设计服务,公司通过提高设计师水平、完善内部设计规范、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完善后期跟踪服务等方式,尽可能为全体顾客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为顾客开放提供设计、管理、沟通方式等各方面意见反馈的渠道,不断改进企业不足,以最好的状态和水平为顾客服务。

直以来,企业文化使公司同仁紧紧团结在一起,他们朝气蓬勃、团结友爱。新西林召开的“管理层例会”最能体现其企业文化。充分利用外出考察、活动等机会,公司项目经理以上管理层会集合在一起,大家就公司经营理念和管理策略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管理层例会被视为新西林企业文化的核心。参加会议的人在轻松的气氛中拉近彼此间距离,沟通再不是一件难事,公司各级同仁也了解到各分支机构、各部门的最新进展,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讨论完善。在例会上,与会者通常会花上一些时间来讲述一些创新构想,大家不会马上否决这些构想,而是先认真思考如何让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例会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管理层的沟通讨论,更好地决策完善内部管理的一系列措施,以此来明确下一步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

长期以来,公司把如何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以及对既有人才的培训和提高看成一项首要任务。为员工制定培训与发展计划,让员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工作职责,并鼓励他们勇于迎接工作中的挑战,公司还对设计能力较高且合乎条件的员工进行国外考察学习培训。此外,还通过培训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所有员工进入公司后,经过岗位培训,员工对公司的背景、福利制度以及规章制度等都会有更多的了解和体会。

深圳市计划生育证明篇7

一、2005年工作总结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完成市城管局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党建工作任务为重点,以贯彻《深圳市直机关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若干规定(试行)》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深入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认真按照局党委的统一部署,采取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党员大会、举办培训班和讲座、召开座谈会、参观革命圣地等形式,系统地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个条例》和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带头实践“三个代表”的自觉性。

2.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党政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和执政水平。严格执行《深圳市市管单位领导集体重大问题议事规则(试行)》,重大问题坚持集体研究,并做好重大问题会议纪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遵守党纪政纪,保证政令畅通。深化创建“好班子”活动,不断加大创建“好班子”工作的力度。

3.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促进反腐倡廉工作落实。从严治党,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特别是中纪委三次全会提出要严格执行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两个条例》。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人事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4.加强对群众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工会继续深化“送温暖”活动,加强对离退休干部职工、体弱多病、生活困难职工的关心照顾。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先后组织开展篮球比赛,“七一”文艺表演赛,职工乒乓球、羽毛球、象棋、拖拉机比赛,竞登梧桐山比赛。积极参与市政府组织的关爱行动、捐资助学、帮困助弱等,捐款共1万多元,捐衣195件。组织团员青年到欢乐谷参观学习,切实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团员理论培训活动,充分发挥青年组织的优势,促进青年工作的开展,巩固提高创建“青年文明号”成果。组织女职工到武夷山参观学习,关心女职工的特殊需要,为女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

(二)安全生产警钟长鸣,确保一方平安。

1.经过多年摸索实践,结合我处实际,制定了7个应急预案以及《梧桐山风景区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办法》,做到“三不放过”。森林防火实行常年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打早、打小、打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各管理站的巡察。

2.购置防火器材,完成了对讲机同播工程改造,所管辖的31.82平方公里面积,未发生大小火灾。10月18日大梧桐由于施工电焊火花引起山火,由于市领导和城管局领导重视,各方支援,扑救及时,过火面积2000多平方米,属于森林火警。

3.对六个管理站的防雷、避雷设施进行了彻底整改,通过了市气象局防雷专业部门的验收检查。

(三)抓好春季植树造林工作,改善风景区植被状况。

1.春季植树造林方面,计划内资金、维护费资金均已按统一部署完成了招投标,施工正按合同进行,现已种植乔木62740株、灌木81150株、藤本3000株,两个工程共完成整个工程量的85%。继去年开展的“我为深圳最高峰添绿”和种植“深圳晚报读者林”的活动后,今年我们继续与深圳晚报联合发起我为深圳最高峰添绿的活动。共有60多个家庭和单位参加了活动,共种植亮叶冬青等乡土树木500多株。对梳理行动后的空地种植苗木1000多株。

2.科研工作方面,完成了《切花红掌推广试验》课题鉴定验收工作,《桫椤保护与繁育研究》完成野外数据收集工作,转入数据整理和论文撰写,去年保护性移植栽培的桫椤小苗和去年采集的桫椤孢子播种试验成功出苗,现已上盆栽培开始观测记录。《深圳乡土园林树种选育推广试验》课题,在圃苗木保留10个品种各500株,为明年课题验收做准备。《梧桐山风景区环境容量和游赏模式的研究》课题,目前已开展课题数据的收集工作。《废弃土石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研究》课题,正在进行论文撰写,拟于年底申报课题并鉴定。

(四)加快风景区建设步伐。

1.根据今年2月4日市委常委会议纪要,我处委托设计单位对仙桐体育公园的总规进行了调整,删去了综合馆和室内停车场等建筑物,压缩了投资规模,已报市政府审批。今年4月,在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的支持下,已完成仙桐体育公园的征地赔偿工作,并已划定仙桐体育公园用地红线。

2.仙桐路续建已开工建设,五亩地至小梧桐登山步道、小梧桐环境改造、小梧桐停车场及配套设施、好汉坡护栏、小梧桐供电均在进行施工。

3.好汉坡登山步道、登云登山步道、泰山涧护栏已竣工验收。

4.五亩地森林浴休闲区、赤水洞景区完成了规划设计,并报市规划局审批通过。

5.望桐路已完成施工图报建,市发展与改革局已下达了2146万元的建设计划,关于苗木补偿手续,与梧桐山股份有限公司、梧桐山苗圃场合作完成了苗木清查工作,正在谈判补偿事宜。

6.马水涧登山道已申报2005年立项,二号园道南段、北段均已申报2005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沙头角至大梧桐登山道已申报2005年新开工2005年续建项目计划,盐田至大梧桐登山道已申报2005年新开工项目计划。

7.登山大本营取得了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项目预算报送审计后,进行招投标。

8.大梧桐顶天池完成了施工图设计与预算编制,正组织队伍进场施工。

9.上山公路防撞栏正在编制预算,准备进行招投标。

10.沙头角管理站完成了邀请招标,报市建设局批准,取得了开工许可证,正准备进场施工。

11.大梧桐供水完成施工,待外电完成后试泵验收。

12.泰山涧登山道、登云登山道增设了休息桌凳、垃圾桶、标志牌等辅助设施。

13.梧桐烟云、凤谷鸣琴详规经专家评审,调整后报市规划局。

14.完成了大梧桐停车场配套设施室内外装修工程的结算审核、校对工作。

15.完成了罗湖区水务局立项的乌石鼓石场绿化工程预算、工程招投标手续。

16.完成各管理站和管理处的各种零星维修工程及各有关单位在梧桐山建设涉及的补偿、树木迁移等各项事务。

(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梳理行动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以拆除违章临时建筑物为重点的各项整治任务。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提出的对市容环境进行“梳理行动”的重要决定,将梳理行动落到实处,我处精心组织,成立了梳理行动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梳理行动实施方案,采取各项有力措施,扎实开展了以拆除乱搭建为重点的市容环境“梳理行动”。在此次梳理行动中管理站、执法队多次协同有关部门联合行动,共拆除山边违章乱搭建约3500平方米,消除了安全隐患。组织执法队员上路巡逻,参加市城管局联动管理,全面清理“乱摆卖”,每天超额完成任务,全年清理“乱摆卖”共20143宗,实现无零申报。

(六)日常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1.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控制各项费用开支,凡应招标的项目按市政府的规定进行采购招标。坚决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杜绝“小金库”。

2.人事管理方面,继续建立个人档案信息工作,完成了全处干部职工工资调整和人事档案整理工作,与劳务工签订新的劳动合同书及《责任书》,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和劳务工体检。

3.档案综合管理方面,已完成2003年档案归档工作,文书档案共383件,相片档案106件,实物档案2件。2005年收文共581件,发文共127件。

4.固定资产、后勤服务、水电维修、车辆管理等日常工作运转有序,无一例安全事故。

5.做好护林防火工作的同时,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市民的思想,抢救受伤游客,寻找迷路登山者,参与救助危难游客近20多宗。

6.加强了环境卫生日常管理监督工作。积极开展“清洁深圳月”活动,清理卫生死角,采取消杀、投放药物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严防“非典”和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

7.规范企业运作,强化内部管理,全面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开展公司体制改革调研工作。

(七)完成了几项重点工作。

1.春节期间,举办了以“山花烂漫迎新春”为主题的公园文化节,丰富市民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

2.重阳节期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梧桐山登高节,市委书记黄丽满、市长李鸿忠等6名市领导出席开幕式,整个登高节活动安全有序,得到了群众和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成为我市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

3.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工作,争取将《深圳经济特区梧桐山风景区管理办法》上升为《深圳经济特区梧桐山风景区管理条例》。完成了《条例》初稿、修改说明,并上报市城管局。

4.成立园博园挂钩领导小组,积极支持园博园建设,为四川、湖南两个省的参展单位安排住宿、提供车辆等服务,协助他们完成景点的建设工作。由我处承建的园博园引绿弥烟工程荣获室外景点银奖和优秀设计奖,室内专业类展览深圳乡土园林绿化树种选育研究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

二、2005年工作思路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市委三届九次会议精神,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为事业单位改革作好准备。继续开展公司体制改革、仙桐体育公园管理模式调研。

(二)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坚决查处违法建筑和违法用地的决定,在2005年6月30日前拆除我处辖区内违法建筑。继续巩固梳理行动取得的成果,做好后续管理,拆除一片,整治一片,绿化覆盖一片,坚决防止乱搭建回潮。

(三)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保护管理好风景区资源,完成凤谷鸣琴、梧桐烟云景区详细规划的审批工作。

(四)一丝不苟地做好护林防火,安全生产工作。

(五)继续做好立法的前期工作。加强和市人大常委会经济工委、市法制局的联系,继续调研,修改《条例》初稿,争取进入立法程序。

(六)认真抓好申报部级风景区的工作。

(七)加快风景区开发建设步伐。

(八)继续办好第三届梧桐山登高节,要按市领导的要求越办越好,真正办出品牌,成为全市最有影响力的活动之一。

(九)加强党的固本强基工程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保持队伍稳定、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作用,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

2005年,我们将在市城管局正确领导下,更加踏实努力工作,尽快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在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把风景区保护好、管理好、建设好。

深圳市计划生育证明篇8

起草落实文件,筹备召开会议

珠三角大多数地区已完成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实施意见的起草工作。如广州市政府在2013年12月审议通过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对于民办教育发展定位、联合执法机制、差别化扶持、规范特色发展、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教师年金制、教师入户、风险保证金制度、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免试入学、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制度等作了规范。深圳市已经出台《深圳市民办教育管理若干规定》、《深圳市民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补贴试行办法》、《深圳市中小学教师长期从教津贴实施办法(试行)》、《深圳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10多份系列文件。佛山市《关于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已完成征求各部门意见。珠海市起草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基础教育规范特色发展的实施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湛江市印发了《民办教育发展规划(2013-2018年)》,东莞、惠州等市明确了“十二五”民办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民办学校布局、规模、结构。同时,各地积极筹备召开民办教育工作会议。

加大财政扶持,促进规范管理

深圳市制定《民办中小学财务审计工作指引》,建立民办学校办学经费三方共管制度、学校年度财务审计集中公告制度、民办学校办学情况定期公告制度等。佛山市建立了民办学校年度审计制度。珠海市通过网上办事大厅审批民办学校。东莞市对民办学校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完善。佛山、肇庆等地完善了年检制度。惠州市对“年检不合格”的民办学校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整改。中山市对民办学校举办者进行培训。湛江市印发了《民办中小学办学情况信息公告办法》。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深圳市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的15%固定用于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纳入财政年度教育预算,2013年安排民办中小学校发展经费约6亿元。广州市每年安排民办教育专项资金1亿元。佛山市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专项资金达13165万元。东莞市市级财政从2010年至2014年,连续5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民办学校。中山市本级民办教育专项资金由2013年200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1000万元。梅州市本级财政从2013年起每年设立民办教育专项资金100万元。湛江、江门、惠州等从2014年起每年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其中湛江市本级300万元。二是实行学位补贴制度。深圳市向民办学校符合条件的学生每人每年给予小学5000元、初中6000元的学位补贴。佛山市各区对民办幼儿园就读的户籍儿童给予每年每人300-680元的补贴。三是资助民办学校发展。广州市政府新通过的文件规定,民办学校达到标准化要求,市级财政给予一次性补贴25万元;达到规范化幼儿园要求,一次性补贴8万元。东莞市财政2013年起对民办学校校车给予补贴,2013年市级财政投入6292万元;对评上规范化的民办小学每所奖励15万元。四是建立教师从教津贴制度。深圳市及东莞市部分镇区对民办学校教师每月给予300-1000元的津贴。广州市政府新通过的文件提出“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民办学校专任教师发放从教津贴”、“采取积分制办法解决民办学校教师入户问题”、“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民办学校为教师购买年金”。深圳市龙华新区将公办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如安家补贴、房租补贴等覆盖到民办学校。惠州仲恺高新区规定民办学校教师均可享受社保财政补助。实行教师津贴,有效地稳定教师队伍,如深圳市实行教师津贴后,84.6%的民办中小学配套为教师增加了工资,工资平均增幅11.2%,教师流动率下降16.2%。

加强内涵建设,推进特色发展

广州市2013年起开展了公民办特色学校的评定工作。深圳市设立民办学校办学优质奖,并对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的民办学校给予奖励。顺德区委托民办教育协会对民办学校招生进行监督,并从2013年12月起开展民办学校特色项目评选。在推动教育国际化特色发展上,深圳市出台《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2013-2020年)》,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开展国际合作,探索民办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允许民办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前提下进行国际课程试验。目前,深圳市有11所民办学校进行高中国际课程试验,20余所民办中小学在校本课程中引进国际理解课程。

全省民办教育工作会议以来,通过全省各地各学校的共同努力,民办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3年底,全省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含幼儿园、不含培训机构)11891所,同比增长1.5个百分点;在校生542万人,同比增长5.2个百分点。据初步统计,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创建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51.7%,全省规范化幼儿园中民办幼儿园占65.39%。全省民办高校学生总体就业率达98.81%,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7.81%,高职毕业生就业率98.89%,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曾经,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走出“精英化”,迎来了大力发展民办、私立大学的重要契机,从而使我们看到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在民间;曾经,中小学教育在中国从“应试化”教育逐步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大批的民办、私立中小学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同样使我们看到,更多的特色和优质也在民间。然而,中国教育的民间之路起步且艰而行之亦难,它需要不只是办学的资本、政策,还有规则、保障和来自社会的认可。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民办教育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开拓了办学的视野,起到“解政府经费不足之忧、排群众优质教育需求之难、补公办教育模式单一之短、探求教育体制改革之道”的重要作用,为解决当前公办教育的弊端、推进整个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上一篇:中药苍术范文 下一篇:关于礼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