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课范文

时间:2023-11-16 08:36:39

太空课

太空课篇1

我在电视上看了太空授课,地点是在太空中的天宫一号。宇航员是: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主讲是王亚平。

开始上课了,她讲的都是什么原理,我根本也听不懂。但是他们在太空上的动作很搞笑,可以翻跟斗什么的。做实验的时候有陀螺,讲的是定轴原理。陀螺在高速运转时,轴心的方向不会发生改变。还有太空上的水,竟然可以做成一个水球。在太空里的东西是多么奇妙啊。

走向太空,走向神秘,也走向了与地面上不同的生活。我想,长大之后也要当宇航员,为祖国贡献力量!

河北秦皇岛青龙县青龙第一实验小学四年级:朱光照

太空课篇2

“我来个悬空打坐吧!”只见聂海胜轻盈地在半空中盘起了腿,好似有神功。“那我来一个大力神功吧!”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摇晃着飘出很远,“地面课堂”响起了笑声和掌声。

轻松拉开大幕之后,王亚平变起了一出出戏法,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悬空打坐、大力神功,这两招专属武林高手们的“功夫”,经过两名航天员在太空的演绎,引来了同学们的阵阵喝彩。航天员表演之后向同学们提出了问题:在地面上,人们一般用天平、台秤等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从而计算物体的质量。那么,失重环境下该如何测质量呢?

天宫一号上配备有质量测量仪,这个质量测量仪就是设置在天宫一号舱壁的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看上去像飞船舱壁上的一个箱子。拉开“箱子”后,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装置上的LED屏上显示出数字“74.0”,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

在给同学们解释了仪器的应用原理之后,王亚平还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课后思考题: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呢?

解读人:地面课堂主持人之一、北京人大附中物理老师宓奇

【解读】在地面上,弹簧秤提供的弹力跟重力是平衡的,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弹簧伸长的长度不一样,即重量是不一样的。在太空,因为微重力环境,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弹簧秤上,两个弹簧指标是平齐的。因为没有重量的概念,弹簧秤就没有读数。

天宫一号里的“质量测量仪”,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一定律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据了解,这个原理在航天活动中比较常用。例如,航天器在运行中会耗损,质量会发生变化,就影响轨道控制的精确度。这时,可开启推力器,并同时测量航天器的加速度,从而准确掌握航天器的质量。

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受力后是左右摇摆还是做圆周运动?这个稍有物理常识的人都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太空就变得超乎想象了。

在第二个实验中,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钢球,这就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单摆。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拴小球的细线呈弯曲状静止,将其拉高后,结果并没有发生变化。

接下来,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小球就开始绕着T形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即使中心轴的角度发生改变,小球也仍然做同样的运动。而同样的动作在地面对比实验中,就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解读】小球单摆是一个经典的运动模型。在地面上,小球单摆具有等时性,比如摆钟。在太空中,由于小球失重,只剩下一个绳子的拉力,理论上说,单摆上的小球无论放在哪个位置都不会动,小球会飘浮在空中。

但在实验中看到,小球提高到一个位置时,发生了晃动。即在太空中,如果给了小球一点初速度,小球就能在绳子的牵引下做圆周运动,如果摩擦小,这种圆周运动是匀速的。据了解,太空中的一个小动作、天宫一号设备的运转,甚至呼吸,都可能造成小球运动。

为了证实高速旋转的陀螺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的定轴特性,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把它静止悬放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飞向远处,轴向也发生了改变,期间,聂海胜也对陀螺进行干扰。

紧接着,王亚平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陀螺,通过道具让它旋转起来并悬浮在半空中,这时候再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只是轻晃一下,并不翻滚,而只是保持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解读】旋转的陀螺体现出很好的定轴性,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原理,即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角动量会保持恒定。据了解,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体现,比如子弹从枪膛里出来时高速旋转,这样保持稳定性和准确性。不论在太空还是在地球,都遵守角动量守恒原理。

在地面上,陀螺需要支撑物实现转动,而陀螺与支撑物之间的摩擦产生的干扰力矩等因素改变了陀螺的角动量,使其旋转速度逐渐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转方向,最终停下。在太空中,给静止的陀螺一个初速度,陀螺就会向前翻转。给正在转动的陀螺一个初速度,陀螺的轴向几乎不变。

据了解,利用角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实现卫星的定向控制。而有些轿车上,就安装了测量车身纵向和横向摆动的陀螺传感器,可以实现车身稳定度的控制。

在水膜实验中,王亚平拿起一个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但是甩出的水珠必须用吸水纸迅速收集起来,避免其乱飞影响设备安全。

接着,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袋中,再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颗小水滴。随后,王亚平又往水膜表面贴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解读】在地面上,只有经过处理的肥皂水等才能表现出比较强的张力特性。因为地面上的液体表面张力无法抗衡地球引力的作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内部的趋势,导致表面就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是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绷紧的力。

在太空中,表面张力使水膜似橡皮膜圈在金属环里,并且比地面上形成的水膜更大、存在时间更长。据了解,液体表面张力在航天活动中有重要应用。科学家们制造了表面张力贮箱,利用表面张力推动液体推进剂流动。

为了进一步证实液体在太空的表面张力,王亚平用金属圈重新做了一个水膜,然后用饮水袋慢慢向水膜上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还有一串小气泡。聂海胜取出一支注射器,抽出水球中的小气泡。

王亚平用注射器向水球内注入空气,在水球内产生了两个标准的球形气泡,气泡既没有被挤出水球,也没有融合到一起,水球也没有爆裂。紧接着,她又用注射器把少许红色液体注入水球,红色液体慢慢扩散开来,透明的水球就变成了粉红色。

【解读】航天员向水膜上不断注入水时,这些水就能够均匀分布在水膜周围,逐渐形成水球。太空中去除了重力对物体形态的制约,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液体表面张力很明显,液体的表面积会缩到最小,就变成了水球。在地面上,由于有密度差,如果注入红色液体,扩散会有一个总体的趋势,就像鸡尾酒里的层次分明。但在太空中没有密度差,扩散就比较均匀。

评价

对于此次太空授课,一位授课专家组成员表示,选取“失重”的课题,主要是考虑要跟中学学过的有关知识原理相关联,另外还要安全可靠、体积小、质量轻。

2007年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该专家表示,和芭芭拉・摩根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后者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

太空课篇3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主讲。”当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从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太空中传来熟悉的问候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作为太空授课的“地面课堂”,330多位师生在这里亲身经历与“神十”航天员的天地连线。

在天宫一号实验舱里,指令长聂海胜当起了“助教”,负责配合“主讲”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要先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才能把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这别开生面的一堂课时时爆发出惊呼声和掌声,让师生们兴奋不已。

“在太空失重环境中,我们个个都像武林高手,在生活中你们都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重量呢?”在聂海胜演示失重环境下的“悬空打坐”“大力神功”后,主讲教师王亚平开始了第一个演示实验——太空中如何称重。启发式提问引来地球上的教室里学生高高举起手臂。

“在家时我用电子秤测量体重,测量大物体时可以用曹冲称象的办法测量物体质量。”“称重的方法有三种:中药房里用杆秤,买菜时用托盘秤,在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学生们的回答不仅让太空中的老师频频点头,也让现场迸发出热烈掌声。

在全国数千万名师生的注目下,王老师给大家演示了小球在太空中的单摆运动和圆周运动、高速旋转的陀螺旋转、神奇的水膜试验、液体表面张力能使水膜变“魔法水球”,这些都让学生们觉得分外神奇。

13岁的人大附中学生徐海博幸运地在课程中获得了提问机会,他关心的是太空中的上下方位问题。王亚平在指令长聂海胜的帮助下表演了一套“杂技”动作,分别进行了悬空横卧和倒立,并解释,“航天员在太空中无所谓上和下的方位区别。不过,为了便于工作生活,航天员们为天宫一号人为定义了上和下,把朝向地球的一侧定义为下,并专门在‘下方’铺设了地板。”

徐海博对这样的回答方式非常满意。他表示,为自己能亲身参加中国第一次、世界第二次太空公开授课并提问感到自豪。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他更关注王老师讲述的失重环境为人类造福的例子。在失重环境下,人们能够获取结构更加均匀完整、尺寸更大的半导体晶体,有利于开展材料学基础性研究,优化和改进地面生产工艺。失重条件下冷原子钟的频率稳定度会大大提高,可以应用于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些都让他增添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

王老师的讲解风趣也让课堂笑声不断。“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史家小学四年级的邱甜获得了最后一个提问机会,她一连串问出:“您在天上看到的窗外景色与地面有什么不同?星星会闪烁吗?能看到UFO吗?”

王亚平微笑着一一作答:“透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也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过UFO。由于我们处在大气层外,没有大气的阻挡和干扰,看到的星星格外明亮,但是不会闪烁。同样,由于没有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太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我要告诉你一件奇妙的事情,我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邱甜说,她还没有开始学物理,但通过这堂课她对失重、牛顿第二定律、水的张力等有了难忘的记忆,她也特别喜欢“漂亮、聪明的王老师”,由此萌生了去当航天员的理想,如果不能实现她也愿意做个传播知识的老师。

同学们的问题还有很多,“航天员老师,你们在天上的生活用水是从地面上带到天宫一号去的吗?可以循环使用吗?”“您能看到太空垃圾吗?天宫一号是否有应对太空垃圾的防护措施?”“请问你们在太空中采取哪些措施对抗失重对人体的不利影响?”航天员们一一作答,不仅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更开启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之门。

下一堂太空授课,我希望……

这次的太空授课,是不是激发了同学们对太空的莫大兴趣?如果还有下一次,你想问宇航员老师什么问题呢?听听别的“科学粉丝”的提问吧?你也可以想想,如果有机会的话,什么是你最想知道的!

太空是怎么培养出蔬菜的?

静电会产生引力,在失重情况下,还会产生引力吗?

从太空看,地球是什么样的?

水的蒸发,在失重的情况下和地球上的有什么不一样?

磁铁在太空中还会相互吸引吗?

航天员每天看16次日出,生物钟会乱吗?

低重力情况下,一些化学反应会变快,在无重力情况下,化学合成会出现什么状况?

众说纷纭:梦想真的照进了现实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物理教师宓奇:“同学们见到这些现象的时候非常兴奋,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充分展示,这次课堂的内容也可以进入到我们以后的课堂中,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基础物理原理。”

北京十二中钱学森航天试验班高一学生宋欣珂:“平时我对物理就很感兴趣,希望以后能够投身科研。航天员展示的失重状态下的水球实验非常精彩,我打算去查阅一些水的表面张力的相关资料。同时,航天员们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也很令我敬佩,要向他们学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中初一学生张凝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水球实验,场面真好看啊,但好多原理我还没想明白。我觉得太空挺神奇的,地球上做不到的在那里都能实现。我的梦想就是去太空看看。”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垣小学五年级学生郭龙舟:“太空里的事情都太奇妙了,宇航员们在失重的情况下,可以轻易做到很多生活中难以想象的动作,他们还能空翻呢,等我长大也要上去体验一下。”

贵州贵阳市实验二中校长余红:“这堂‘太空课’尽管只有短短几十分钟,不能完全满足孩子们对太空的好奇和遐想,却展现了天地间的神奇,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了‘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种子,这些种子必将生根发芽,引领他们不断追寻无限的‘科学梦’。”

等待22年,全球第一次太空授课

我国是第二个实现太空授课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太空授课的国家。说到世界上第一次太空授课,其背后是一个十分悲壮的故事和长达22年的坚持。

早在1985年,美国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课的构想,并且为此训练了两名女教师,一个是麦考利夫,一个是摩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第二年飞船升空时,麦考利夫与飞船一同殒梦地球上空——那次,飞船“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而破碎。

然而,摩根并未放弃这个上天授课梦,为此她又准备了22年。终于,在2007年,她跟随“奋进号”飞入太空,肩负着航天员、教师和麦考利夫的继承者三重身份,弥补了这一遗憾,太空中55岁的摩根给孩子上了25分钟的太空课。

通过视频互动教学,摩根摆弄着乒乓球和水滴,并同其他机组成员向孩子们描述了关于太空的生活,充满了喜怒哀乐。成百上千的少年挤满美国爱达荷州的发现中心,这里距摩根成为宇航员之前教书的小学不到100英里。

一个孩子问太空训练的情况如何。在回答时,摩根及其身边的两位同事装作训练的样子。另一位少年想看看太空中喝饮料的情景,摩根他们用吸管插上饮料袋,挤压出一些泡泡,吞下红色饮料,但泡泡四处漂浮。

之后,12岁的佩根问:太空看星星是什么样子?回答是:星星一直稳定发光,不会闪烁,因为太空没有大气干扰光线。当被问及有关教师和宇航员双重角色的问题时,摩根表示,“宇航员与教师实际上是同一职业,我们都需要不断探索、发现和传授。作为一名教师,最得意的是能和孩子们一起相处,而作为一名宇航员,最美好的则是能在太空中与大家分享这一切。教师和宇航员都是令人十分愉快的工作。”

畅想太空:我的月球之旅

我坐着时光机来到了1000年后,哇!3013年真是不同凡响。街道上到处是悬浮汽车,每个人都忙碌着。我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张海报。上面写着月球之旅。这可是个难得的好机会,此时不去,更待何时!

我立刻报了名,开始我的月球之旅。我坐上超光速飞船向月球进发,一下子便来到了20.44万千米高空中,这时候电脑发出警告,离月球还有18万千米。一瞬间便来到了月球。

月球上什么时候盖起了宾馆?宾馆的招牌上刻着五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广寒宫宾馆”,我想,这八成是嫦娥仙子开的宾馆吧!我走进去一看,有一个人影向这边奔跑,她身穿彩衣,披着白纱,手里抱着一只玉兔,美极了!“Hello!欢迎光临!”我说了一句:“谢谢!”我走进宾馆找了个空座位坐下,叫了几盘这儿最出名的酒菜。不一会儿,一桌巧夺天工的酒菜便上桌了。每道菜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就是不知味道如何。我怀着试一试的心理尝了尝,哇!这儿的菜不光中看,吃起来更是让人叫绝。不知是哪位神仙做的莱,我让嫦娥仙子把这儿的名厨请来。这不是灶神吗?怎么当起厨师了?这时天外来了个旅行团,他们个个都怪模怪样,天哪!我居然看见了外星人!天庭什么时候也开始了外交关系?牛郎织女正骑着牛儿向这儿奔来,你一定很奇怪他们俩怎么能在一起呢?其实王母娘娘早已下令能让众仙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可让猪八戒和吴刚大有可乘之机,他俩不分昼夜地为嫦娥做义务劳动,希望讨得嫦娥的欢心。齐天大圣驾着筋斗云来了,瞧!他拿着今年他代言广告的手提电脑正在会网友。宙斯和他的妻子赫拉、儿子赫耳墨斯开着劳斯莱斯在天街闲游。许仙、白素贞也在这儿吃饭。法海来了,不用担心,他们现在可是朋友了。

吃完了饭,我便来到了这儿的风景区瑶池仙境。这儿的荷花可真美,还闪着金光,五彩缤纷。听说,这里的水能治百病,我带些回去试试。随后又来到了蟠桃园,这儿的仙桃可真大,5元一个,真馋人。

太空课篇4

今天今天上午在我们学校的会议室里四、五、六年级的全体师生观看了由神州十号飞船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在离地球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上给所有中小学生上的一堂课。

此次太空授课意义非凡,不仅体现出了国家对中小学生的关爱和我国在航天事业进步很大,证明了中国学生好学、好问,求知欲望强。

这次太空授课王亚平任主讲,聂海胜任助教,张晓光任摄像员。三位宇航员配合十分默契。王亚平老师面带微笑,讲的绘声绘色,十分动人。有时还会说几个小笑话,让我们更能理解其中的奥秘。有时又通过几个简单的小实验让们亲眼见证了地球上与太空失重环境奇妙的差别,各种各样奇妙的实验让我们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太空授课的成功,是宇航员和地面工作人员精心准备,密切合作的结果,是以进的航天技术为保障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肩负着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重任,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好好学习,积累知识。去探索发现宇宙的奥秘、地球的奥秘造服人民群众。让全世界都能倾听到中国的好声音,让中国梦伟递到更遥远的地方。把中国变强大起来,不再被别的国家所欺负。

通过这次的太空授课,我不仅认识空中奇特的物理奥秘,还让我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和自信。谢谢王亚平老师的精彩授课。

六年级:万志凡

太空课篇5

记得我在上《我驾神舟游太空》这节美术课时,一上课,我就问学生:“你们有没想过像鸟儿一样,在天上飞啊?”学生顿时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听完学生的想法,我说道:“你们想得真好,今天,老师带来了宇宙飞船,送你们到太空中去玩一玩!”接着,在给学生介绍、交流了有关太空的知识后,我说:“你们想坐着什么样的宇宙飞船去太空呢?你们想象中的太空是怎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呢?你们最想到哪个星球上去探险呢?”学生都踊跃发言,个个兴奋地描绘着自己心中美丽的太空之旅,有的学生甚至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画笔。我顺势就将最有效、最快表现画面的绘画方法教给了学生,只见学生都赶紧拿起画笔,刷刷刷地画起来,他们载着梦想的翅膀,快乐地在心中的宇宙里畅游。

很快,一幅幅美丽的画就在学生的手中诞生了。他们争先恐后地介绍着自己心中的宇宙、飞船、宇航服,述说着一个又一个飞天的梦想,还给自己的梦之旅起了名字,让这美丽的画面在幼小的心灵中生了根。我对学生深情地说道:“同学们,这不仅是你们的梦想,更是我们全人类的梦想,我们能让杨利伟上天,能让翟志刚上天,也一定能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实现这个美丽的梦。”学生听着我的话,思绪仿佛飞到了很远的未来,他们面带微笑,憧憬着那美好的世界。

这一课给我的感悟非常深。美术课不像有些学科那样主要运用聚合思维,寻找单一的答案,如果学生仅靠自身的闭门造车,想象思维只会逐渐枯萎。而那些来自小伙伴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作用不可小看,每个人的美术创作都不尽相同,呈现的视觉形象更是丰富多彩,当学生置身其中,像见到了万花筒,目不暇接,它有时比教师的讲课作用更大,也更益于难点的解决。另外,学生范画欣赏也是美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在这堂课中,我出示了几幅学生所创作的《太空旅行》作品,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受到了启发,明确了自己想画什么,可以运用哪些方法以及如何更好地去表现它。

美术是一门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视觉艺术。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我们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体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终生必备的美术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捕捉生活中快乐的瞬间,感受世界万物的自然之美,并引导学生加上自己的创造之美,画出心中的美,把心中的美丽影像和美好情绪体现在画作中,带给自己,也带给他人美的体验、美的氛围,还要将这份情怀陪伴学生走过流金岁月,创造美好的未来!

在中学里,美术一直是学生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课堂上,他们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展示自己的才能,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展现他们脑海中的世界。我教美术已有十多年,让人高兴的是看到学生们在课堂里快乐地学习,与他们交流天真无邪的想法,一起完成他们眼中的世界;更让人高兴的是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中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

“望着学生们那明亮的眼睛和稚趣的图画,看着那变幻的线条、缤纷的色彩,我感动,我庆幸,我是一位美术老师,我将倾其所有,让他们的世界美丽如画……”怀着如此简单而纯真的信念,十几年如一日,我勤恳而恬淡地做着中学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每当有人问我教什么学科,我说教美术。一听是教美术的,便会接着说:“那好啊!美术课轻松,好上,随便画一张画,让学生们照样画一画,一节课也就过去了。”是啊,回忆以前我上学时的美术课,的确是这种教学模式。可如今,当自己站在讲台上,其中的感受就不能同日而语了。现在的美术课堂,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提倡新型的教学方式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自主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作品,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其中的愉悦,享受成就感。

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的兴趣来源于生活,来自于自己情感世界的密切沟通。要想让学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教师首先要调动起学生对这一事物的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独立的、自发的认识需求上寻找突破口。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美术课程标准》也提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学习兴趣在美术学习中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也知道兴趣可以转变为学习的动力,但是,兴趣是不可强求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兴趣可以激发,因为并非所有学生都对美术学习感兴趣。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茶余饭后人们总爱讲些津津乐道的故事自娱自乐。故事更是以它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故事更是情有独钟。所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会利用故事这一优势,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引入一些画家的创作故事,从而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乏味为妙趣横生,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无穷的乐趣,也使学生更喜欢上美术课。

太空课篇6

“叔叔,请问您在飞船发射升空的时候紧张吗?”

“叔 叔,在 太 空中怎 样 吃 饭、睡 觉呢?”

……

现场听课同学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这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课,让孩子们如此兴奋和喜欢呢?

原来,这是一场精彩的“太空课堂”授课。2015年11月5日,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08所《军事文摘・科学少年》杂志联合青岛市黄岛区教育体育局发起的全国中小学生“太空课堂”山东站活动走进山东省青岛市。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英雄航天员张晓光亲临“太空课堂”现场,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生动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受到了授课现场同学的热烈欢迎。

当张晓光身着出征服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富有浓郁航天科技教育特色的青岛市黄岛区太行山路小学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阵阵欢呼声,能与心目中的航天英雄面对面交流使同学们无比兴奋,早准备了一肚子的问题要向张晓光叔叔请教呢。

在“太空课堂”上,张晓光从自己成为一名航天员的亲身经历讲起,结合我国航天科技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以航天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并为获得“雏鹰争章”的少先队员们颁发了太空奖章,寄语同学们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加入中国航天队伍,牢记国家的尊严与使命,热爱科学、勤于实践,勇攀科学高峰,为伟大祖国屹立世界强国之林贡献一份力量。

授课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被英雄航天员张晓光叔叔的精神所感染,在互动环节大家踊跃提问。张晓光耐心地为这些对太空、对航天充满好奇心的同学们一一作答,精彩的阐述赢得大家的阵阵掌声。整个授课过程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既加深了青少年对航天知识的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神秘太空的向往,受到在场学生的热烈欢迎。

2013年6月20日,张晓光曾作为摄像师于中国最高的讲台―离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上,在失重环境下,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再用手持摄像机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把图像传回地面课堂,与王亚平、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共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本次全国中小学生“太空课堂”山东站活动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主办,二院208所《军事文摘・科学少年》杂志、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教育体育局承办,得到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和中国航天基金会的指导与大力支持。

全国中小学生“太空课堂”于2014年5月7日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少将亲授第一课。全国中小学生“太空课堂”启动一年多来,通过在《军事文摘・科学少年》杂志开辟“航天员与小读者面对面”互动栏目、举办“太空课堂院士名家进校园”“太空课堂走进中西部地区”“全国中小学生太空课堂夏令营”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间掀起了关注航天、热爱航天、探索航天的热潮,全国中小学生“太空课堂”成为传承航天精神、传播航天技术、放飞航天梦想、凝聚中国航天事业创立近60年来,中国航天人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 成就。《军事文摘・科学少年》作为面向青少年进行航天科普教育的权威刊物,将始终以“为孩子插上梦想飞天的翅膀”为己任,继续推 进全国中小 学生“太空课堂”活动在全国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激发他们认识航天、关注航天、投身航天、筑梦航天的理想与情怀,让中国航天事业薪火相传、永续辉煌,以航天梦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

小链接

在美丽的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有一座绿树掩映的美丽学校―太行山路小学。学校建于2009年9月,占地30亩,建筑总面积12648平方米。建校以来,学校一直坚持“正气树人、品质立校”的办学理念,秉承“不诚无物、见贤思齐”的校训,努力打造“文明正气、灵慧阳光”的校风。

太空课篇7

“天神”再度对接

2013年6月13日13时18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十号”飞船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我国第5次成功实现空间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曾介绍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交会对接任务包括工程系统: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着陆场系统和空间实验室系统。交会对接任务的完成,需要系统密切配合和协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两个航天器在空间的交会对接,对各大系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天神”完美展现“太空之吻”的背后,是更为令人惊叹的技术支撑。

自主相对测量技术决定交会对接成败

自主相对测量技术是决定交会对接任务成败的关键之一。其相关设备需满足精度高、作用距离和视场范围大等要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交会对接自主程度和技术水平。

周建平介绍,交会对接相对测量敏感器通常分为远场和近场敏感器两类。

远场敏感器一般作用距离为几十或上百千米到百米量级,目的是测量目标飞行器相对追踪飞行器的位置和速度,用于交会对接“寻找目的段”和“接近段”。近场敏感器一般作用距离为几百米到对接,用于交会对接的近距离接近段和平移靠拢段,除了速度、距离等信息外,它还要对两个飞行器的相对姿态进行测量。在我国数次空间对接任务中,航天科工研制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发挥了精确引导作用,力助“天神”完成“太空之吻”。

自控、手动对接技术同时掌握提高成功率

实施空间交会对接的另一关键问题,是在综合考虑燃料、效能和安全性的条件下,设计稳定、可靠、容差容错能力强、自主功能强、优化高效的控制方法。这就关系到制导导航和控制技术。

载人航天交会对接的控制手段包括自动控制与人工控制,周建平表示,这两者均需具备。

目前,我国已成功实施五次空间交会对接,其中包括四次自动对接和一次手控对接。“神十”任务期间,航天员还将继续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对接机构是我国自主研制最复杂的空间机电设备

对接机构是实现两个航天器捕获和刚性密封连接的关键设备之一,具有捕获、锁紧、密封、分离等功能。

“这是一套十分复杂、精细的机电设备。”周建平介绍说,例如“锥-杆”和“周边”式对接机构,均由主动、被动两部分组成。被动的一端安装在目标飞行器上,主动的一端则安装在追踪飞行器上,两个飞行器进入对接走廊后利用其相对接近速度实现捕获,然后由对接机构完成锁紧等操作。对接完成后,对接机构处的舱门开启,形成追踪和目标飞行器问供人员和货物通行的通道。此外,对接机构上还配置了气、液、电对接接口,能够为目标飞行器补给推进剂和气体,并实现供电和信息并网。

交会对接对地面测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交会对接飞行中,地面要同时对两个飞行器进行测控,并在两三天内完成对追踪飞行器的多次精确轨道控制和预报。周建平表示,由于每次机动前的测控弧段相对更短,精度和实时性要求更高,这都对地面测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地面测控系统包括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东风发射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东风测控站、发射首区各光学站、山西太原站、陕西渭南站、福建厦门站、山东青岛站、新疆喀什站、和田站、卡拉奇站、纳米比亚和马林迪站等境内外测控站,以及位于三大洋的“远望”系列测量船等。

神奇的太空课堂

6月20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主讲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

这是一个神奇的课堂,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课堂!毋庸置疑,中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是成功的、圆满的。那么,本次太空课堂到底都有哪些看点呢?

展现了神奇奥秘的太空世界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随着这一句来自天宫的问候,有史以来内容最神奇、教室最高远、观众最庞大的一课开始了。

首先是聂海胜悬空打坐、王亚平弹指秀“大力神功”。之后,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等一个个演示实验因为“失重”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中国的航天员们给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上了一堂生动漂亮的“太空课”。无论是对于中国成年人来说,还是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太空课堂中的五个实验都是新奇的,它让人们切切实实感受和领略到了神奇奥妙的太空世界和多姿多彩的太空生活。

锻炼了航天员协调配合能力

在本次“太空课堂”中,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三位航天员分工非常明确:一个主讲,一个协助,一个负责拍摄。镜头里,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航天员们在课堂上表现得是那么的轻松自如、一丝不苟。

据一位授课专家组成员表示,和美国人芭芭拉·摩根2007年8月14日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后者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此外,太空授课计划在一年前的神舟九号时就在筹备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航天员们在太空中唱做念犹如闲庭信步,那可是货真价实的真功夫啊!一堂短短的“太空课”,不仅考验每个航天员适应太空生活的能力,更考验和锻炼了航天员之间的协调和配合能力。

激发了孩子们探寻太空的激情和好奇心

在太空课堂上,学生问航天员的问题可谓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

“我们在地球上,如果想要吃一碗热腾腾的面很简单,那如果在外太空想要吃热腾腾的面,可以吗?”

“眼泪是往下流的,还是往上流的?”

“你们在太空中能见到变形金刚吗?”

“如果看到外星人的话,会拍照片给我吗?”

用“前无古人”来形容这次太空课堂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这堂课大大地激发了孩子们探寻太空的激情和好奇心。本人坚信,在这个特殊课堂的启迪和影响下,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大地上一定会诞生成百上千个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

显露了中国成熟的航技术

神舟十号飞船是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发射升空的。主要有四大任务:任务一,提供天地往返运输服务;任务二,进一步考核航天员各种能力;任务三,首次航天员“太空授课”;任务四,进一步考核各系统协作。

时至今日,中国航天员已经打破了自己的纪录,在太空中生活了十多天;而太空课堂上,每个演示实验都非常成功。最重要的是,尽管在太空生活已经十多天了,但航天员们个个精神抖擞,仿佛在陆地上生活一般,这些都有力地说明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是可靠的、成熟的。

虽然本次是世界第二堂、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但全国有8万余所中学的6000余万名师生同步收听收看,这无疑是一个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对话“神舟十号”乘组:太空之美是无与伦比的

7月11日,圆满完成“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结束医学隔离,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与媒体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请看《科学启蒙》小记者从北京发回的报道。

谈感受——

乘组生活充实愉快,太空之美无与伦比

记者:两次飞天,您的从容和自信令人印象深刻,这次有哪些新感受?

聂海胜:与其说是我个人,不如说是整个航天战线的从容与自信。

具体到这次任务,我们“神十”乘组过得很充实,也很愉快。与“神六”不同的是,我们学习和参与两个飞行器的控制和管理,新增加了交会对接、组合体在轨维修实验、空间医学实验等大量的控制和实验任务。同时,我作为飞行乘组指令长,除了团队管理外,还要执行手控交会对接任务,责任大,压力也大。最终,我们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记者:对两位第一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来说,太空和自己想象的一样吗?

张晓光:在太空我们记录了许多美好的瞬间,那种无与伦比的美,是无法想象的。

王亚平:做任何事情都会和想象的有所不同,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一样。总的来说,这是一次充满惊喜而非惊险的旅程,在太空中自由翱翔的体验比想象中更加美妙,窗外的景色美到令人震撼。我无法找到合适的语言去描述那样的颜色、那样的轮廓,因为这些在我生命中都是第一次出现。

记者:在太空有没有遇到有风险的事情?

张晓光:在训练中我们开展了许多安全预想,在心理上、技术上做好了特殊情况处置准备。这次飞行我们没有遇到,非常感谢所有的航天科技工作者。

王亚平:工程总体和训练团队预估了任务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地面组织我们开展了针对性训练,制定了在轨医学防护措施,因此我们很快适应了太空环境,身体状态也一直很好。

谈梦想——

飞天梦永不停歇,期待能够走得更远

记者:15年坚守梦想,15天飞天圆梦。圆梦后您怎么看待梦想?

张晓光:飞天梦想实现的一刻,我非常淡定从容。都说风雨过后是彩虹的美,但经历过的那些风雨才是我最值得珍惜的生命历程,我的飞天梦将永不停歇。

记者:王亚平老师您好,中国最“高”讲台上的授课,感觉如何?您的下一个梦想是什么?

王亚平:在距离地球300多千米的轨道上,我们与地面的教师和同学共同度过了难忘的40分钟。对我来说,那是我第一次与同学们进行直接交流,第一次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提出的问题,让我感到既激动又幸福,他们稚嫩认真的声音里传递着对太空的无限好奇和向往,我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

我已经找到了一条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道路,我的梦想就是希望做得更多,走得更远。

谈未来——

中国航天员完全适应中长期太空生活

记者:从“神五”到“神十”,中国已有10名航天员成功访问太空,您作为飞行时间最长的一位中国航天员,是否认为中国航天员已经做好了未来在空间站长期驻留的准备?

聂海胜: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分“三步走”,下一步就是要开始筹备建立我国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航天员将长期在太空工作和生活。从“神五”到“神十”,我们都是在为中长期飞行打基础、积累经验。

从我执行两次飞行任务的经历看,中国航天员完全能够适应中长期在太空的工作和生活。

当然我们还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航天员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储备要求更高,航天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飞行器控制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掌握更为复杂的出舱技术和交会对接技术,开展更为复杂的空间实验等。同时,飞行时间的延长,在轨发生应急与故障情况的概率大大增加,航天员必须胆大心细、果断处置。另一方面,心理方面的挑战大大增加,长期与社会隔离,在狭小密闭环境工作生活,还要考虑乘组成员间的性格差异、心理相容性、团队意识等因素,以及长期在轨飞行可能发生的医学问题,要求航天员有医学处理能力。

太空课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空常识。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反映太空活的课件或图片。

2.学生查阅的太空生活资料,彩笔和画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生活的画面。教师讲述:这两位叔叔是谁,你们认识他吗?(学生谈话)他从太空中返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太空中的趣事,你们想了解这些事情吗?那就让他们给我们讲讲太空的趣事吧!(板题)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好奇心,实现向文学的自然过渡。)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先自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再向别人请教。

2.采取同桌互读、小组分段轮读、指名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练读2至4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空中究竟有什么趣事?(睡觉、喝水、走路、洗澡)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了字词障碍,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识字

1.请小朋友拿出字卡,学生的字卡预先做成各种形状,如飞船等(根据学生的想象自己完成。)自由读字卡、同桌互相指认、小组内识字比赛、全班开火车读。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字扩词。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如下训练:

(1)确读出下列带有生字的词语:太空、宇航员、杯子、失去、半空中、平稳、穿鞋、洗澡

(2)去掉词语中熟字开火车读生字:空、员、失、半、平、穿、洗

(3)找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字。

(4)教师念读字词,学生亮出卡片。用“空、平、洗、杯”等字扩词。

(5)用“要想……必须……、要想……得……、为了……都……”各说一句话。

(本课要求学生认读的生字较多,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复现生字,才能保证识字效果得以巩固,完成识字任务。)

四、写字

1.整体指导,发现规律。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杯、板、浴)教师范写。

2.学生仿写,师生评议。

五、朗读自己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并向同桌同学说说自己喜欢这一段内容的原因。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丰富对“趣事”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拿出字卡小组抽查认读情况,给生字组词。

二、精读课文

1.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读的好,选拔一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比赛要求是:一是要让人听了觉得新鲜有趣,二是让人觉得惊奇。

2.全班比赛。

三、感悟

1.小组学习讨论,太空生活怎么有趣?与我们地面上生活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加深学生对太空生活的认识。(绑在睡袋里、只能用吸管吸、穿带钩的鞋,走网格地板)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争取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这么奇特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失重”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中的趣事,并进一步弄清发生这些趣事的原因,丰富学生认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愿望。)

四、扩展

1.你们还知道太空生活中别的趣事吗?是怎么知道的,谁来向大家介绍?

(把课外搜集与课内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2.以“我要向宇航员叔叔学习”为题,想象在太空中会发生什么事?并说说自己将来想在太空中做点什么?

3.自由想象太空的奥秘,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树立大语文观念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体现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反思

通观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文能力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运用多种阅读形式,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重视学生在读中的独特体验,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

语文是一门艺术,朗读是表现这门艺术的途径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我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读书。在精读训练中,抓住词语读,一句话读、一段话读、全文读、自由练读、比赛读、你读我读、大家读,形式多样化的训练朗读,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我淡化了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心去体会,再用朗读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受到朗读的训练也是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是朗读使这节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主体活动突出,课堂气氛活跃

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变知识传授为学生全体参与,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们从开始导入到最后的思维拓展,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老师则是发挥了启发、点拨、解惑的指导作用。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学生自己找出课文有趣的事情是:睡觉、走路、喝水、洗澡。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整个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读”,采取自读、选读、有感情读、齐读等方式,形成良好的主动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部分语言不够精炼。

2我的评价语言不够贴切,不够及时。使得不能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

3.在课堂上的随机处理课堂上的发现问题不够机智,处理的太过简单。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

上一篇:重阳诗范文 下一篇:莲的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