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园创业范文

时间:2023-11-23 23:05:58

大学生校园创业

大学生校园创业篇1

大学生创业园定位策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提出要“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普遍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孵化基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2010)3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孵化服务,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充分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团体等多方资源,发挥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现有园区和孵化基地的优势,建立一批大学生创业园,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和企业孵化服务”,随着高校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党的十把就业政策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鼓励自主创业”。因此,创办大学生创业园,再次成为高校“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存在问题

自从2001年中国首家大学生创业园在成都诞生以来,经多年探索实践,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了一批典型。但许多高校在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上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目标导向不正确

高校最主要的功能是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培养创业型、经营型、商务型、应用型人才服务。但是近年来,由于政府“创业带就业”的政策导向,以及学校“大学生创业园吸纳就业”的功利追求,使得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的目标导向在“促进就业,提高就业率”上,这无疑偏离了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目标,并且由于大学生创业园的局限,想通过大学生创业园提高就业率的目标也是实现不了的。汪光华撰文指出“把实施创业教育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不仅有以偏概全之嫌,而且还将使创业教育带有强烈的功利性与短视性,并最终损害创业教育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2.评价指标不科学

一些人在评价大学生创业园成功与否时,把“从创业园中真正走出了多少创业成功的老板,孵化了多少个成功的企业”作为标准,这是不对的。因为大学生创业园只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个载体、一个平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少数的创业成功的精英,而是培养更多具有开创精神、创业意识、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因此,对大学生创业园的评价应该落实在“是否充分发挥了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功能?是否有力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模式创新?是否突出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3.管理指导不到位

据了解,一些学校在建设大学生创业园过程中,仅局限于把经营场所建设好交给学生,提供各种免费服务,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理顺创业园的管理机制,对入园企业的规范管理及激励帮扶欠缺,“重建设,轻管理”;另一方面,对创业学生的个性化指导,特别是经营指导不到位,完全听由他们自生自灭,“重服务,轻指导”。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大学生创业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发展瓶颈难解决

大学生创业园发展面临三方面的难题:一是创业项目难筛选,入驻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项目一般都较小,但要找到市场前景好、可操作性强、适合学生创业的项目很少、很难;二是创业资金难筹措,高校学生大多家庭不富裕,对学生的资金支持有限,国家及地方政府虽然有创业资金低额贷款,但实际申请非常困难;三是创业学生难胜任,大多学生创业热情很高,但创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偏低,甚至不适合创业,难以创业成功。

二、功能定位

根据大学生创业园的目标定位,结合高校的特点,高校建设的大学生创业园应成为微型企业孵化器、人才培养实验田、办学特色展示窗、校企合作示范园。

1.微型企业孵化器――基本功能

大学生创业园的一个基本功能是孵化微型企业。因为大学生创业园的经营场所有限,创业学生的资金有限,创业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慢慢提高,所以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主要以小型微型企业为主。大学生创业园要提供创办微型企业的场地、水电等优惠条件,还要按照“引导――孵化――高飞”的大学生自主创业“雏鹰计划”三大步骤,指导学生创办企业并进行企业管理及市场开拓,帮助学生把创业梦想变成创业实践,把创业项目变成企业实体,孵化一个个微型企业,成熟长大后再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2.人才培养实验田――主要功能

大学生创业园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个载体,它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要将大学生创业园建成“实训+实战+实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资源,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设计“见习+实训+实践+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活动与企业商务活动融合在一起。一是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职业见习项目,要求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二是把实训课安排到入园企业进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专项训练职业技能;三是把入园企业的工作任务(项目)交给学生完成,如网页设计、营销方案、物流配送等等,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四是学生到入园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担任企业员工,参与经营活动。

3.办学特色展示窗――衍生功能

从创办企业类别上,能看到专业建设特色,从创业项目上,能看到教学科研成果,从创业企业主身上,能看到人才培养质量,从大学生创业园的管理上,能看到学校的文化内涵。因此,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要与本校的专业类别、人才定位、地域特色、教学科研成果等相联系,体现本校的办学实力,成为展示办学特色的一个窗口。例如,农业院校建设大学生创业园,要考虑扶持学生创办“服务三农”的微型企业,筛选“服务三农”的创业项目,开展面向“三农”的经营业务;地处沿边、沿海地区的院校,要考虑优先帮扶涉及国际贸易的创业项目。同时,特别是要帮助本校师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创业项目。

4.校企合作示范园――重要功能

大学生创业园为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一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因企业就在校园内,双方可以很方便地共享师资、设施设备等;二是企业经营与应用人才培养路径相吻合,能较好地将人才培养过程融入企业经营过程;三是合作动力问题得以解决,学校为入园企业提供经营场所、水电等优惠条件,企业还可以享受税收减免等政策,并且入园企业许多业务都是面对在校学生的,因此企业对与学校的合作更有积极性;四是入园企业主均是本校的毕业生或在校生,对母校有感情,为双方沟通合作奠定良好基础。正因如此,校企双方更容易建立机制共建、人才共育、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紧密关系,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大学生创业园将成为校企合作的示范园。

三、管理模式

从高校建设大学生创业园的情况看,目前大学生创业园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学校包办型、校企合作型、自主管理型。

1.学校包办型

学校投资建设经营场所,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相关管理规章制度,负责入园企业、入园项目的筛选、评审,为入园企业免费提供场所水电、物业管理、工商注册、财税、法律咨询、创业资金、人才推荐、市场开发、招商引资等全方位的创业服务。这种模式可称为“保姆式”管理。这种模式为创业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与服务,在建设创业园初期可采用,但不利于创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2.校企合作型

学校与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创业园,由学校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组成创业园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园区内的企业进行项目评审、培训、管理与技术指导。学校与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与力量在帮扶学生创业的同时,通过收取一定的管理费获得回报。这种模式可称为“协管式”管理。这种模式可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同时让创业学生感受企业化管理,增强成本核算、风险意识,有利于企业成长及创业园持续发展。

3.自主管理型

大学生创业园的企业主组成业主委员会或管理委员会,作为创业园的管理主体,负责创业园的运行管理等一切事务,学校只是提供协助与服务。这种模式可称为“自主式”管理。这种模式给创业学生最大的自,并真正参与到创业园的管理中,能锻炼与提高创业学生的能力。

四、建设策略

1.教学系部与入园企业对接

学校各系部要与大学生创业园入园企业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建立相关度高、渗透性强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紧密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双方资源,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共同合作育人。

2.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对接

建立专业建设与企业建设融合机制,将人才培养过程融入企业经营过程。一是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二是安排学生到入园企业进行实训实习,参与入园企业的经营活动,教学课堂就是经营场所,教学过程就是经营过程;三是将企业经营业务交由学生完成,经营任务就是教学任务;四是企业参与学生实训实习考核,经营业绩就是实训成绩。通过人才培养与企业经营的无缝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3.教学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

人力资源对接:一方面,“教师――经理”对接:学校派老师到入园企业担任管理人员或是指导顾问,入园企业的老总或高管担任学校专业课教师或者实训指导老师;另一方面,“学生――员工”对接:学生到入园企业实习实训,成为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员工又接受学校的培训,成为学校的学生。

技术资源对接:学校对入园企业进行创业办证、项目论证、经营指导等一条龙的技术服务,入园企业以真实的经营案例指导学生实践,并以讲座的形式将成功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

环境资源对接:大学生创业园既是专业教学的教室,也是企业经营的场所。

设备资源对接: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免费提供给入园企业使用,入园企业的设备仪器也免费提供给实习生使用。

4.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大力倡导“产业文化进学校,行业文化进专业,企业文化进课堂”,通过大学生创业园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平台。一是邀请企业高管进校宣讲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理念文化;二是对入园实训的学生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让学生体验企业管理文化;三是每年组织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商务礼仪、营销等比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意识、规范意识等企业精神,培养企业行为文化;四是将实训基地“包装”成企业,按照企业环境进行布局装饰,张贴安全生产标语、生产操作流程等,营造企业工作氛围,建设企业物质文化。

参考文献:

[1]汪光华.开展创业教育急需辨明的几个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2]陈加明,龙艳.高职学生创业园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

[3]黄玲.“十七大”以来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9).

大学生校园创业篇2

1 项目背景概述

当前,“创新驱动战略”已成为我国新常态经济增长形势下的国家重大战略,成为未来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全国高校积极谋划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建设,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顺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适应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成才发展等要求的战略需要。

H大学是一所以工、医为主,理、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留学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继续教育等全方位教育层次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2013年6月省委常委会做出H大学整体搬迁决定后,学校主管部门即开始着手新校园大学生创业园建设规划工作。

建设创新创业科技孵化园符合国家“双创”发展战略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理念和技术的最新变化趋势,符合学校实验实践教学的理念、定位和总体规划,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推动地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具体如下:①营造校园及地方创新创业氛围,吸引更多大学生及社会人士关注创新、创业;②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群体创业能力。③用创新引领科技发展和创业实践,缓解大学生群体就业压力,以创业推动就业,固本培源,激发就业倍增效应,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④打造创新创业高科技产品。推进创新、创意向产品的顺利转化。⑤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国家战略,为建设创新驱动型城市,建设创新驱动型大国,提供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创业型人才。

2 H大学创业园区功能区规划及设置

H大学在前期走访调研了部分省内外高校创业园区,就当前高校创业园区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在“创新开发、创业培训与教育、创业所需场地、资金、创业过程中法律、政策方面的服务”等各方面的实际需求,进而确定创业园建设在“科研及其转化,创业培训与教育,以及提供创业资源”等方面的核心功能。最终搭建了以“创业APP平台”为中枢,集“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实训教育中心、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实体创业中心、众创空间”等为一体的拥有“六大核心功能区”的创业园区。

“创业APP平台”的中枢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整合,信息的共享,以及各功能区的通联,包括“项目库、资金库、沙龙信息共享、资源库、交流平台”等基础模块,将学生创新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让学生创业者与投资人互相连接,促成人才与人才、科技与资本结合;同时,为已达成初步意向的投资方与创业团队方以及孵化园管理方提供一个良好的谈话环境和高效的成果展示场所,也为孵化园内部各团队以及项目的管理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和展示场所。

“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形成“点、线、面”整合的服务网,为我校参与创新创业的师生、科技人员以及投资的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孵化和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做好及时、全面的服务。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分三大功能区,分别为创新创业项目咨询中心、创业政策及法律服务中心、创业平台数据中心。

“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中心”为全校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能力课程的教育实训。聘请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对同学们开设创新创业学堂、论坛,进行创意、创新和创业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业项目孵化中心”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输出的基地,以“关心、扶持、资助自主创新创业、成就梦想”为宗旨,搭建“项目挖掘+过程辅导+引资推动+基础支持+管理咨询”的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对拥有较好创意、创新和创业项目但尚不成熟的团队,提供1年场地、设备和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和初期指导,进行项目孵化。项目孵化成熟后,推荐到实体创业中心继续发展,并推向市场。

“实体创业中心”对持有成熟创新产品和创业项目完全具备创业条件的创业团队,提供从工商注册、税收登记、资金资助、贷款融资、法律服务、财务代理等方面“一站式”创业服务,培植一批中小微创新型企业。对科技创新能力强,经过园区成功创业孵化的优秀创业企业,积极与相关行业专家和企业联系,进行投资及扩大企业规模,鼓励其进行产业化发展。

“创业学院”致力于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具有综合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创业人才。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纳入该学院,并且每年从其它专业大一新生中遴选60人编班进入该学院。以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为先导,采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个性式引导(辅导),网格式授课,阶段式培养,螺旋式推进”的培养模式,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夯实创业基础,训练创业素质,拓展创业能力,培育创业项目,最终实现大学生毕业即实现成功创业并带动部分大学生就业。

3 H大学创业园区运行及管理

3.1 运行机制

在以“创业APP平台”为中枢,集“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创业实训教育中心、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实体创业中心、众创空间”等为一体的拥有“六大核心功能区”的创业园区搭建完成后,H大学创业园区的运行机制也基本定型。形成了以“创业APP平台”为连接平台,以“项目指导和优化”为辅助平台的“项目+资金”联动运行机制。如下图所示:

3.2 创业园区运行管理

管理机构建设。H大学成立了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与服务工作。责成招生就业处具体负责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专家指导团建设。通过校内选配和校外聘请,聘任一批富有创业经验与创业能力的专业教师、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为创新创业导师,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技术、智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经常性的咨询、专业化的指导和跟踪服务。

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孵化园管理、创业基金管理、创业导师管理、创业项目管理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建立具有学校特色、专业特点和行业特征的创业咨询、扶持与指导服务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孵化园资金、技术、场地、专业指导等资源的作用,为广大创业创新研究和自主创办企业提供支撑。

专项基金建设。通过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成功校友的支持,多渠道筹措,设立华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专款专用,对进入园区创新创业的学生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项目管理程序。项目管理是高校创业园区管理的核心。H大学制定了项目筛选与入驻规范,入驻项目日常管理规范,项目运行阶段考核机制,项目退出机制等系统的项目管理程序,保证创业园项目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4 结论

大学生校园创业篇3

从学校的层面来讲,学校的核心任务就是教育,其中包含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德育。将校园咖啡厅放手交给学生社团来实战经营,配以相应的出品、营销方面的指导老师,可以将三种教育融合在一起,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强调素质教育,通过指引,再由素质教育升华体现人的品德素质。这才是大学教育最应该做的事。

创建校园咖啡厅不仅仅是为了开一家咖啡厅赚钱,或者提升学生的技能,更重要的目的是要以咖啡厅为平台,推广咖啡、餐饮文化,其背后的产业价值是学生更需要去学习和体会的。具体的做法,就是要通过开设各种与之相关的知识讲座、技能培训等文化活动,让咖啡逐渐走入大家的生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根据咖啡行业创业人才所需的各项职业能力,可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全方位专业技能+经营策略+营销技能。需指导学生开展市场调研,通过分析调研数据,弄清在本校开咖啡厅的可行性及所需面对的问题,要因地制宜、创新性地设计出各种对应方案。要教会学生在创业大潮中不随波逐流,紧扣实际情况,善于寻找“市场空白”,能够不断创造新颖的“话题”以保持咖啡厅的“新鲜度”。核心目标是要在校园咖啡厅经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多数学校的咖啡厅采用的是对外承包的形式,这样就错失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好机会。也有部分学校采取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下面就以广州某大学的咖啡厅为例进行分析:该校出资建设硬件,其他事宜由企业负责,包括技能培训、设备和货源的提供等。咖啡厅的经营范围包括产品和培训活动。产品有:现制的咖啡、西点以及企业经营的食品、食材等。培训活动则是面向社会的亲子类休闲餐饮DIY,有咖啡拉花、饼干烘焙等多种课程,活动多安排在周末和寒暑假。

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能减少资金投入,经营初期在外力的协助下能迅速让项目上马,但学校在经营过程中难于监管学生的学习收获,很多情况是学生最终只成为了普通打工者,难于接触到咖啡厅经营的核心,更不用说将自己的创业想法付诸实践。关键还是要配备校内教师长期进行技能和经营方面的指导,以增强学生实训的目标性。

我国高校内绝大部分师生平时较少接触咖啡,但对于新开业的咖啡厅还是会有较浓厚的兴趣,此种兴趣是短时的尝鲜,要想能长久地吸引顾客,应积极主动地培养市场,让目标消费群体更多地了解咖啡文化并将其内化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调查还显示,顾客对免费的餐饮知识讲座和培训有强烈的兴趣,可通过此途径宣传咖啡文化。因为大部分人平时较少喝咖啡,所以相对于醇苦的黑咖啡,更乐于接受奶香浓厚,甜味适中的意式咖啡,尤为中意样式美观的意式拉花品种;除咖啡外,顾客还希望能吃到更为丰富的食物,如甜点和小零食等。

未来咖啡行业的发展将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有准确目标客群定位的各类小众咖啡厅将取代大品牌连锁咖啡店成为主流,此类咖啡厅的特点是小而精,老板往往就是生产者,且一人身兼数职。咖啡厅除经营咖啡外,还兼售茶、酒、西餐、西点等。

根据以上分析,可尝试如下经营方案:

(1)为推广西式餐饮文化、培育市场,可通过微信平台以提前预约的形式,定期开设相关的知识讲座和品鉴会。如在红酒品鉴会上,我们会推出几款经典的红酒和西餐,并邀请国际三级侍酒师前来讲解红酒品鉴和餐酒搭配的基础知识。

(2)成为创意人才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与相关机构合作,挂牌成立校园创客空间,固定活动时间,为每次活动提供主题策划和相应的服务。

经营策略:

(1)在咖啡吧内兼销售店内食品的原材料(如咖啡豆、牛排、酸奶粉等)。为降低经营风险,可考虑场地寄卖的形式,即不直接进货售卖,而是免费提供货架给供应商展售,店员负责销售并从中赚取提成。

(2)成立“格子铺”。在咖啡吧内摆设两个立柜,柜子分割为很多带玻璃门的小格子,我校学生可免费租用格子寄卖自己的物品,可由咖啡吧员工代销(赚取少量提成),也可自己来咖啡吧内销售。此举既能为咖啡吧吸引客流,拉动酒水饮品的消费,又能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小型创业的平台。

(3)寒暑假期间,面向从化地区开设亲子类的餐饮DIY休闲培训活动。具体可设咖啡拉花、花式饮品、茶艺、饼干和蛋糕烘焙、手工冰激凌制作等多种课程。

定价策略:

(1)价格策略:为提高创业者的高品质服务意识,同时兼顾学生的消费能力,咖啡吧的各类产品采取“量少而精”的出品,以此保障中低段的价格水平,适当保留少量高价产品。也可推出优惠套餐,将份量大、成本低的食物与少量高档食品搭配,既能保证出品水平又能吃饱,同时兼顾了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承受能力。

学生是初次创业,为降低经营风险,在初期不宜每日做太多的品种,但为丰富专业技能训练的内容,可制定更利于成本控制的“固定套餐”销售方案。即设计五个单人套餐,每日只推出两套。每天的单点品种均出自当日套餐内容。

宣传策略:

(1)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我校学生的餐饮消费意识仍普遍处于初级水平,即以吃饱为主要前提,很少关注到餐饮文化、餐饮礼仪在未来职场社交的重要性,或者无从了解。为了培育市场,我们计划定期免费开设与餐饮相关的社交礼仪知识讲座(如“红酒品鉴”、“你所不知道的宴客礼仪”等),以吸引学生消费群体光顾,初定每半月举办一次,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形成系列化。也可在周末开设短期的实践培训课程,我校学生仅需在店内购买原材料即可参加培训。课程可通过微信平台报名,根据项目操作条件,一次容纳5-10人培训。

【参考文献】

[1]王保江 .创新创业导航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6 .

[2]徐井宏,缪纯 .聚合―国内外创新创业平台案例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

大学生校园创业篇4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创业;问题;对策

一、导论

大学生校园创业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地点大多在学校内,依托学校及周边熟悉的环境和旺盛的人气,方便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边进行学业一边开展创业活动。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意识到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探索和了解社会,了解相关行业的基本运作模式,学习管理知识,学会处理资源与信息,积极参与校园创业及各种社会活动。随着各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的出台,大学生校园创业的热情也日益高涨,但是大学生校园创业不仅要有热情,更要有审慎的态度,必须具备有相应知识和能力,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校园创业的教育与引导。从目前大学生校园创业现状来看,大学生校园创业依然存在种种问题,本文尝试提出解决大学生校园创业难的对策,对推动大学生校园创业提供借鉴。

二、大学生校园创业的现状

大学生校园创业并非新生事物,在新一轮大学生创业热之前,早有一部分敢于开拓创新的大学生基于各种原因开始了自己的校园创业路,他们通过个人摸索,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创业模式,并且对周围同学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同时我们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校园创业仍然持保守态度。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校园创业呈现出如下的状况:

(1)自发的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形成了一些较成功的创业模式。大学校园中存在着一批市场意识比较强的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在大学校园中积极创业,通过校园创业的实践,他们一方面解决了自己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他们通过实践摸索,形成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创业模式。比如知识型创业模式、创意型创业模式、兴趣型创业模式、学习服务型创业模式、生活服务型创业模式和季节型创业模式等。(2)大学生对校园创业有浓厚的兴趣,但参与比例不高。虽然大学校园中活跃着一批自发的创业者,同时政府及高校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倾斜扶持大学生创业,但是大学生校园创业的比例仍然比较低。调研的结果显示,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带来的压力以及各种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推出,大多数大学生逐渐转变了就业观念,认同了创业是实现自身理想与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对创业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不多。有创业想法的人虽多,但是真正将想法落实于实践的人却很少。(3)大学生对自己创业能力的评价低,信心不足。尽管多数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创业意识,在评价自己的创业能力时,大多数同学感觉自己缺乏创业能力,信心不足。他们对具体的市场不了解,缺乏开拓市场和分析市场的能力,容易忽视潜在的风险,对于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能辩证客观的分析和看待。

三、大学生校园创业面临的问题

从目前大学生校园创业的现状来看,已经有一批自发的大学生校园创业者在校园创业路上先行一步,他们勇于开拓进取,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创业模式,并在创业中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锻炼了个人的能力,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虽然他们抱有较高的创业热情,但是由于创业能力的缺失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他们对于校园创业仍持保守态度。总的来说,大学生校园创业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自发的创业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创业模式,但是同时我们看到大多数现有的校园创业模式属于“练摊式”贸易型项目,进入门槛低,缺乏技术含量,赢利性不高,竞争力不强,同时占用过多时间。大多数的校园创业者目前还处在低水平竞争的状态,服务性质趋同,缺乏创新性。大多数自发的创业实体,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管理混乱,分工不明确以及对行业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入。比如有些学生有一些管理和营销的知识,但是他们普遍缺乏明确的管理意识,几个人合作的小店没有规章制度,也没有意识到应该用规章制度来解决他们的管理混乱问题。营销理念、营销知识也很缺乏,没有有效的促销活动和宣传活动,有的虽然做了促销活动但是促销效果不佳等。自发的学生创业活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都是靠着学生的自我摸索,缺乏科学管理,经营管理水平低,往往随着学生的毕业,创业活动也随之宣告终结,缺乏必要的连续型。(2)缺乏资金来源,筹资艰难。缺乏创业资金是制约大学生走上创业路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现在高校很多学生创业都是自筹资金,而没有得到学校和社会企业的资助,这使得大学生开展校园创业举步维艰,同时也迫使他们不得不选择一些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且比较容易操作的传统行业,如如餐厅、咨询、零售等小而适合自己的行业,从而样以较低的成本来积累经验。(3)创业教育与指导缺失。从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大学生都渴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参观考察成功企业,增加与企业家的交流机会,而对高校自身的教学不认同,这反映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薄弱,主要体现在严重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系统化的创业教育体系以及配套的实践课程。

四、解决大学生校园创业难的对策

大学生校园创业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看到一部分积极主动的大学生自发的校园创业行为取得了成功,但是同时也看到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校园创业依然阻力重重。针对大学生校园创业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拟提出如下对策:

(1)对于现有的大学生创业实体给予必要的指导,改进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导他们从自发的创业活动中逐步进行创业模式的升级,提高创业项目的竞争力,同时通过扶持已有的大学生校园创业实体将有助于对周围其他学生形成正面影响,促成更多学生进行校园创业的尝试。由于大多数现存的自发校园创业模式形式比较单一,缺乏竞争力,所以通过引入必要的创业指导,引导他们对现存的创业实体进行升级改造将有助于提升这部分创业实体的竞争力,并促进创业活动的有序进行。同时针对现存大学生校园创业实体缺乏必要连续型的问题,可以引入必要的机制,使得已有的比较成功的校园创业实体通过学生间的传承得以延续,这一方面将有助于成功的创业活动、创业经验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为在校生提供更多校园创业的机会。(2)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高校可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创业,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引导性资金,主要用于大学生校园创业。对于大学生创业基金要进行科学管理,相关部门应研究制定创业基金年度支持项目指南,编制创业基金的年度财务决算和工作计划,制定立项审查的工作规范及标准、项目验收标准,负责项目的申请受理、立项审理、实施过程的监理、项目验收以及使用效果的综合评价等工作。(3)学校要积极探索创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校园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主渠道。通过开设创业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创业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这种教育体验,使大学生获得创业知识和感性的认识。高校要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渠道对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提高其创业教育的能力,加大对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的指导。教师应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调研企业家个性及其创业史,进行市场调查,学习风险投资知识等活动,为他们校园创业作好心理、经验、知识准备。

参考文献

[1]兰欣,杨安.大学生校园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四川省九所高校实证研究[J].统计教育.2010(4):27~31

[2]乔中国,张艳,张岩.校园创业模式调查[J].中国劳动保障.2009(12):29~30

[3]李洪磊,韩放.大学生创业教育[J].企业导报.2009(11)

大学生校园创业篇5

关键词:团队组建 项目转化 市场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32

1 大学生创业大赛的不足

第一,创业团队组建处于自发状态,组合不科学。

在系内举办的创业大赛中,创业团队基本上都来自同一个专业甚至一个班;在承办的校级创业大赛中,跨专业、跨系组队参赛的自发性报名几乎没有,成员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这种情况下的团队组合使得创业计划书中在对项目的整体运营的描述不全面,而在团队成员自身熟悉的领域上占的篇幅过重。例如在电子工程系参加齐鲁大学生第二届、第三届创业大赛的团队中,队员的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产品营销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但都是技术类专业,导致项目的阐述偏重于技术环节,对项目实施的其他方面缺乏说明。

第二,项目选择上感性多于理性,思维过于狭隘,专业知识与技术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对参赛项目的分析发现,服务类项目较多,像“时尚糕点坊”、“大学生自助饰品店”、“酷龙艺术团队”、“90休闲吧”等主要集中在手工制作、特色专柜等小型的休闲娱乐项目,这类项目都是一些“小本经营”,门槛较低,确实适合在创业初期选择,只是不少的参赛项目的目标消费群定位仍然是大学生,说明参赛者还是缺乏社会阅历与社会实践,还不能脱离自己熟悉的校园环境去选择项目,对市场经济的感知度不够。选择创业项目时,应该从自己熟悉的行业入手,若是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优势,围绕专业知识进行项目转化,更突出了项目的专业性。

从2010年起,电子系社会实践部与创新协会合作,参加齐鲁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项目均以电子系参加电子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为基础,进行市场调查,项目分析;立足于专业知识,拓展思路,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也为校园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第三,缺乏市场调查,对竞争对手分析不充分。

只有在充分的进行客户调查和竞争者调查后,才能进行市场机会的量化,做好市场目标和战略。在参加校内创业计划大赛的项目中,只有少数几个项目附上了市场预测和调查数据。大部分的计划书中没有明确替代产品和竞争对手,没有分析竞争对手,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缺陷,可见计划书中对项目的选择是带着主观随意性的。

第四,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创业计划书不完善。

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许多参赛者仅凭自己的灵感和想法参赛,不知道如何撰写创业计划书,对项目前期的市场调查缺乏深入、论证不严密,对市场预期把握不够科学、准确,对项目计划构想不够细化,对队伍的管理制度设计上明显经验不足,在财务分析上过于主观随意,总体上来说项目缺乏成熟度和可实施性。

2 完善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建议

第一,培养学生市场意识,引导学生在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商机。

有了清晰的市场需求和准确的目标顾客群,才有创业机会。有了创意,需要通过市场调查,才能充分地分析竞争对手和替代产品,找到自身的优势,划出竞争空间,寻找合作伙伴,弥补自身的缺陷。通过市场调查,量化市场机会,确定营销目标,制定销售价格。引导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充分的客户调查和竞争对象的调查,获得足够的信息数据,例如客户数量及其愿意支付的价格等,在此基础上有效地预测市场并制定营销计划。

第二,组建知识结构完善的创业团队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

创业团队要以项目为载体来组合创业小组的成员,要打破成员班级、专业及系的界限,使创业团队内部知识结构完善。团队成员要做好专业技术、管理、财务、营销等的合理分工。团队成员要有学习不止的习惯及快速学习的能力,在现在社会中,技术与商业模式更新极快,要不断地保持学习状态,快速地掌握它,利用它。创业是辛苦的,完成一份完善的创业计划的任务也是繁重的,创业队员要真诚友善地对待他人,才能在共同努力的过程感到愉快,才能高效地开展工作。

第三,在项目实施上强调盈利模式的设计与论证。

盈利是生存的根本,项目必须经过盈利模式的论证才可以实施。盈利模式的设计是创业计划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盈利模式设计中要包括销售价格、预测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需要的现金流量等,或者通过详细的财务报表来说明项目资产负载、营业收入、利润分配,通过报表论证盈利的能力。

第四,创业计划大赛的改革。比如在赛制安排上,可以降低比赛参与门槛,方便学生参与,扩大影响面;在比赛内容上,可以把创业需要的内容细化分割,如技术应用设计、服务理念创新、市场推广新意、广告创意等,最后整合完整的创业计划比赛。另外,组建相应的专家评审团,给出专业指导。通过上述的改革,构建完善的大赛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更好的发挥大赛在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上的积极作用。

第五,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国家有关政策及相关法律知识,像大学生创业贷款政策、大学生村官创业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等,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政治觉悟。

综上所述,通过创业大赛这样的活动去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通过创业大赛,选拔和发现用于创业、善于创业的大学生创业人才和项目,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并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大学生校园创业篇6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管理;运营模式

创业教育,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开拓事业的精神与能力。目前,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各国竞相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提出创业教育的奋斗目标,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创业可以实现自主就业、持续就业,面对我国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无疑是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高职院校里开展创业教育,通过对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进一步挖掘与优化,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园存在意义与现状分析

在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就总体情况而言,这一教育尚存在不少问题,如广大师生对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学院缺乏体系完整的教育课程;即便有创业教育课,也多为“纸上谈兵”,主讲教师自身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历;学院创业实践环节薄弱;即使有实践,也往往停留在大学生商贸集市、创意设计竞赛等层次;学院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保障体系等等。

大学生创业园集市场、创业学生、学校于一体,融产学研于一身,依靠其规范有效的运营机制,可以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环节领域中发挥出极大的作用。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在管理与运营模式上普遍受到了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其健康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一)创业教育观念淡薄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创业教育对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本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我国高职院校尚未普遍推行有实效的创业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的师生还未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普遍认为创业离高职大学生太遥远,学生应该先就业,再创业,认识不到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方式。因而造成学生在申请大学生创业园运营项目时,无法找到合适的指导教师,遇到困难时也不能及时得到学校方面的支持,使得一些很好的创业项目胎死腹中。

(二)创业资金短缺

在大学生创业园运营的项目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想创业的大学生通常热情十足,但资金短缺。作为学生个体创业,他们大多只能投资千元左右的项目,故学生在创业时往往选择一些技术含量不高,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小较容易操作的行业,如礼品饰品店、书店、毛绒玩具店、纯净水配送店等小而适合自己的行业,可这样的创业项目更换频率高,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地发展。

(三)管理制度未能健全并完善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始进行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时,只是象征性地设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中心,这一管理中心通常挂靠在学院某个管理部门。由于缺乏独立的机构管理,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匮乏,不能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或者即使有相应的制度,却不能保障顺利实施,使得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展开。

(四)地理位置不适宜

因大学生创业教育园是一项新兴事物,各高职院校在建校时还未有此项规划,所以在已建好的校园内找到适合大学生创业园的位置是非常关键的。毫无疑问,大学生创业园的地理位置应尽可能靠近消费群体,才能保证有长期而稳定的客源。选址不合适将直接影响在园所有项目的经营状况,导致高校大学生创业园从一开始的红红火火,到后来的生意萧条,门可罗雀。  (五)运营模式单一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园大多采用学生自主创业这一单一的运营模式。大部分学生是在学校学习了创业与就业指导课程后,一时兴起萌发了创业的念头,但这种激情式的创业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常比较盲目。由于缺乏前期的商业调研与考察,只靠几个年轻人的热情与冲动,使得创业项目往往无法长久发展。

二、强化大学生创业园的管理,创新运营模式

(一)更新观念;健全管理;优化环境

高职院校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注意更新观念,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创业教育管理框架和一支强有力的创业教育专家队伍。学院需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的课程不仅要传授创业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经营管理和相关综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品质,增强其创业能力。高职院校要大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选聘富有实战经验的创业导师,以解决目前创业教育“纸上谈兵”的问题。

学院需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由学院主管领导与相关部门领导共同组成,全面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全校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教育工作。学院要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保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确保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

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校内合适地理位置创办大学生创业园。同时,在创业园内设立大学生创业园管理中心,该中心是园区运行的决策指导机构。管理中心人员由专职教师和部分热爱创业的学生组成,专门负责园区内所有事物的处理,全力做好园区运营项目的申报与遴选、确立项目名称、签订入园协议、登记注册、发放营业执照、新店开业宣传、项目运营指导、项目管理等一条龙服务工作,彻底实现大学生创业园的自主经营。

与此同时,大力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网络、院报、专家讲座、专题报告、大学生创业协会、社团组织等,进行创业教育知识、校内大学生创业典型的宣传报道,营造一种强烈的创业氛围。通过定期举办“挑战杯”创业大赛、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设计大赛、SYB创业培训、学生素质拓展、WKB团队训练等,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励其创业与团队协作精神,使之从中获得创业灵感。

(二)保障资金;创新模式;促进发展

高职院校需要在大学生创业园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创业园在运行的初期是由学校提供启动资金,学校为创业园提供生产、经营的场地、房屋、设备等基础设施费用。而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是资金的缺乏,他们在创业初期根本没有任何资金的积累,无法将创业项目做大做强。这就需要学校为大学生开辟融资渠道,为其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可结合当地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给予学生提供优惠的贷款与风险资金引入政策。学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也可采用在创业园中设立“大学生无偿创业资金”的方法,以无息贷款的方式向创业者提供无偿支持。同时,学校还可设立创业奖励金,对园区内创业项目特别是业绩优秀的项目进行评审,给予相应的资金奖励与支持。另一方面,学校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流程,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敞开方便之门。

目前,创业园学生自主创业这一单一的运营模式已严重制约了创业园的发展,改革和创新运营模式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可依托各二级系(部)所设专业的优势,结合各系(部)校外实训基地和与之有联系的校外企业、公司,共同建立系(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在系(部)挑选部分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由专业教师、校外企业家对其进行专门指导,使其亲身经历创业项目的研发、生产、经营以及产品销售整个过程。大学生创业园管理中心可以和学院各系、部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合作,选择适合在园区经营的创业项目,可由校方或校外企业投资,将该项目直接落户大学生创业园。

大学生创业园、系(部)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校外企业这种“三位一体”的新型的运营模式,即:学校引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将为大学生创业园长久稳固地向前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模式的锻炼,使学生既实践了课堂上所学的创业知识,又认识了市场规律和规则,熟悉了市场经营的全过程。

大学生校园创业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17-01

校园文化,简而言之就是高校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内涵,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从传统的校园文化来看,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学生形成创业基本素质的因素,比如:学校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教材和教学手段比较呆板、校园文化活动匮乏、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考核手段不够健全等。因此,在更加重视学生船业素质培养的高职类院校,要牢牢把握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结合高职类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创业能力。

1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

(1)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要想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确保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就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在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思想意识导向、学生的行为目标导向和社会道德导向都会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如果校园文化是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学生的创业意识就会得以加强,有利于创业兴趣的提高和创业需求、创业动力的形成,并潜移默化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社会道德感、社会使命感,树立起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远大理想和宏伟志向。

(2)校园文化的广泛性是创业能力形成的必要因素。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种类越来越多,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也日渐广泛,涉及到理论学习、文学文艺、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校园文化形式、内容、种类的广泛性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在活动中找到自信,校园文化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另一个方面,广泛的校园文化对于创业教育来说,为学生迅速获取各类信息开辟了广阔空间。

(3)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校园文化是学生在心智成熟后、踏入社会前重要的学习历程,优良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石。一方面,校园文化是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能够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符合新时代的价值目标体系、生活方式,这样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人格形成起着必要的引导作用和熏陶作用。其次,大学生不仅参与文化活动,涉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促使他们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文化活动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从而使大学生形成比较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人格。

(4)具有协作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特别是那些需要相互协作才能顺利开展的活动中,能够使他们的协作意识得到充分的锻炼,逐步形成很强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而在创业活动中,只靠个人有限的能力是不能够获得成功的,只有通过协作交流,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才能把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好、开展好,在此过程中,为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奠定基础。

2 建设具有创业氛围校园文化的策略

(1)重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明确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在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鲜明地体现职业院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不仅如此,还应该将时代精神体现出来。教育者要以发展的眼光和未来社会创业人才的标准对待校园文化建设和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审视传统文化,寻找新的增长点,还要对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研究,并对多方文化元素加以融合创新,为校园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为学生的明天和未来创建具有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因此,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思想和鼓励创新的元素,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

(2)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为创业型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校园文化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保障学校正常秩序的机制,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依据和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切实有效地规范师生行为,才有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顺利开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和领导制度的建立都必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学校要在教学管理、教师考核、资金应用、学生奖励等方面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倾斜,鼓励广大学生开展和参与具有创新意义的创业实践活动。

(3)再造物质和精神文化,为创业教育提供有效手段。把校园精神、价值观念、规章制度等潜移默化地传给广大师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这些观念和规章制度被师生接受以后,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就会受到积极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把创业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各项具体工作中,重点体现在创业教育的具体行动上。利用学校的社团活动、广播、校报、校刊、板报等多样的宣传工具, 扩大宣传力度,把学生创业的优秀榜样、校园文化精神具体化、生活化,使广大师生有学习和追求的目标,从而增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可信度和感召力,形成相信科学、勇于创新、乐于进取、甘于奉献、团结友爱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

(4)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在高职院校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教育活动,并在活动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注重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把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广大学生具备较好的创业人文素质和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成立有利于进行创业教育的学生社团,把学生社团作为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技能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深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创业组织建设,创业体验。

大学生校园创业篇8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活动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意义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它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是校园生活多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反映高校办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提高和加强师生运用思想、能力、知识的重要实践手段,是师生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不断创新,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不仅有利于广大师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和谐文明校园的创建。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广大师生提高了素养,陶冶了情操,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挖掘自身的潜能,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和谐文明校园的创建。

2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动力不足

部分学校对校园文化活动创新认识还不够全面、准确,对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理解还不够深入到位,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尤其是很多高校为了推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学校开展活动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或者学院派下的任务,而没有从学生个人发展,学生成才的角度综合考虑,导致很多学生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下降,学生被动地参加活动,还有一些高校的学生活动数量很多,导致学生学习精力分散,很难保证学习的情况下更好地通过参加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2.2 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注重形式,不注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部分高校活动数量非常多,远远超过学生的负荷程度,使原本有意义的活动转变为形式应对。部分校园文化活动不贴近学生生活,不贴近学生实践,尤其是不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等。还有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活动的规模,注重形式,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举办活动,不注重在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能力。校园文化活动种类多而且更新不及时,没有选择那些符合时展,有助于学生更好成长的校园文化活动。

2.3 活动参与主体由以学生为主,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不够

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以学生为主,主要是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参与,专业教师很少参与校园活动,与同学交流比较少,部分专业教师认为大学生应该以专业知识学习为重,还有部分老师认为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会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影响着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和育人作用的发挥。同时专业课教师课业任务重,还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任务多而重使很多老师产生职业倦怠,不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由于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基本是由校团委、学生处等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开展,而有些活动因为活动负责人受传统观念和个人阅历影响,没有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2.4 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吸引力

部分高校开展活动保留以往的传统,没有根据时代的特点进行及时的调整,导致有些活动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活动内容上看,校园文化活动中娱乐文化的比重太高,比如十佳歌手大赛、舞(下转第54页)(上接第22页)蹈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知识有关联的活动较少,绝大部分学生集中在文娱体育、人文素质、社会服务实践等活动上。还有一些学校因为招收艺术生,使非艺术生学院很难在娱乐文化活动中获得好成绩,严重影响了非艺术生学院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同学们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3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思路探索

3.1 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大学精神,彰显校园特色文化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大学精神一旦被大学师生所认同,便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从而转化为大学师生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建设学校特色文化,这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也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活动,通过对品牌活动的积极引导,使之成为学生活动中的标榜,带动全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高校要努力结合本校和学生实际,积极挖掘和培养校园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学生成长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3.2 加大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创新的重视力度

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校园文化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加大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支持力度,从学校领导层面以及广大师生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中亮丽的风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专业教师的学业优势,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力。还要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确保校园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建立校园文化活动中心,为大学生的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和空间,建设富有生命力、吸引力、凝聚力的校园优质文化活动。

3.3 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校园文化活动一定要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学生活动中来,使学生活动中娱乐文化类的比例缩小,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活动比例,高校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育和引导作用,以学生为本,师生共同参与,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尊重学生,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学校通过各种鼓励措施,让专业课教师主动参与到学生活动当中,进一步了解学生所想、所需、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教师成为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发展方向的航标。广泛听取专业教师和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意见,把广大师生反映的情况及时汇总,通过实地调研、咨询交流等办法全面掌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3.4 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校园文化活动创新要以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为目的,所以校园文化活动创新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把校园文化活动当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平台。一方面,每次活动还要进行活动总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当前大学生普遍就业压力比较大,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韩明涛.大学文化建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 王晓玲浅析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1).

上一篇:揭后语范文 下一篇:赞美老师的名言诗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