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古城范文

时间:2023-12-09 05:56:29

拉萨古城

拉萨古城篇1

阿松十几岁就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学习泥塑手艺,现在是一个有着二十多年从业经历,能独立承担文物修复重任的“包工头”。乐观开朗的阿松脸上总挂着笑容,跟十七八岁的徒弟们混在一起完全没有“代沟”。

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641年(藏历铁牛年)的小昭寺位于拉萨八廓街以北,寺内主要供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及其他诸多珍贵文物。2001年,小昭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从城关区小昭寺管理委员会了解到,早在一年前,小昭寺就已完成了对破旧严重的梁、柱等的设施的更换与维修,以及大部分阿嘎土工程。目前正在进行的是门廊“四大天王”的重塑和壁画修复工作。

“在小昭寺维修其间,部分小件的文物将会被暂时收藏保管起来,而对一些大的佛像也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小昭寺负责人说。在维修期间,小昭寺仍将正常开放,并设置参观游览线路引导游客参观,尽可能减少维修带来的影响。

据了解,目前拉萨市老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共有9项,已经实施的有8项,另外1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共投资3亿多元。已实施项目包括大昭寺消防改造工程、小昭寺壁画和“四大天王”重塑工程、大昭寺壁画保护工程、朗孜厦维修工程和下密院壁画修复工程等。其中,今年开工的项目有3项,包括大昭寺唐蕃会盟碑保护工程、千盏灯殿改扩建工程、小昭寺配套保护工程。

拉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新明表示老城区文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整旧如旧,延年益寿,而非返老还童。”

拉萨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_,其历史风貌浓缩在老城区。1300多年来,拉萨古城几经沧桑,已成为反映社会变迁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部“形象的史书”。拉萨市老城区内不仅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等众多的文物古迹,更有星罗棋布的传统民居,朴实厚重的造型、雕梁画栋的装饰充分体现了藏民族对建筑艺术的独到构思和特有的审美情趣。

然而,这些古建筑和民居多为石木或土木结构,房屋底层特别阴暗、潮湿,建筑存在材质和结构上的固有缺陷。随着岁月积淀,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房屋多数出现了墙体开裂、屋顶漏雨、楼板变形、木头大面积虫蛀、糟朽严重等问题。每年一进入雨季,危房险情直接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首次维修改造前的调查,拉萨老城区危房占90%,其危房占20%。

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和自治区的高度重视。1979年至2001年,国家先后投入资金2.64亿元,改建居民大院227个,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使8671户老城区居民搬进了新居。今年4月9日前,又有1096户居民彻底告别危房。

危房改造期间,拉萨市政府提出了“修缮改造与拉萨市总体规划相结合,与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周边环境相结合,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相一致;设计风格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和传统建筑风格”的改造思路。

在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的同时,市政府还确定了维修改造“两个必须”和“两个不能变”的原则:老城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必须改造,传统建筑内部设施必须改造;老城区整体街巷布局不能变;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的外观风貌不能变,甚至对施工过程如何加固墙体、整修补配木构件、油漆颜料达标质量都做了严格限定。

此外,针对近年来老城区人口密度过大,外来人口日益增多的现状,拉萨市政府对老城区居住人口适当进行了“减法”——将腾出的部分古建大院改造为精品酒店。

33岁的桑吉是来自山南农村的姑娘,她和爱人在拉萨经营的娜玛瑟德连锁餐厅位于赤江拉让大院内。这座院子已经有150年的历史。

桑吉告诉我们赤江拉让古宅质量很好。“石墙厚度超过一米。去年当雄地震时,拉萨有震感,很多附近老居民丢下自己的房子跑进赤江拉让躲避。院子里还有拉萨唯一的一水古井。二楼的铁艺栏杆是解放前驮在牦牛背上从印度运进来的,现在看上去还像新的一样,花纹非常漂亮。”桑吉说。她和丈夫在不动一梁一柱的情况下,对老宅一层进行了局部改造,改善了通风和采光条件,深受游客青睐。

在赤江拉让大院内经营酒店生意的普布丹增是土生土长的藏族人。“我们除了请有专门资质的古建公司对损坏的外墙和虫蛀的木柱进行了适当翻修外,其他基本没有动。”他说,“开业之初,原本在三楼露台设计了咖啡座,客人也非常喜欢,但后来考虑房顶的承受能力,我们就不挣这个钱了。”

普布丹增认为对古建大院最大的保护就是不破坏。据他介绍赤江拉让大院原本是个居民大杂院,墙上打洞,生火做饭,有的干脆转租给了来历不明的生意人堆放危险品。他接手大院后,将大院适度地开发成了旅馆和餐厅,这样利于古建筑保护。

“的旅游旺季只有半年左右,我可以用剩下的半年进行维护和休养。目前已经投入几百万元本着‘修旧如旧、修故如故’的原则维修加固,使古屋得以‘休养生息’。”普布丹增说。

为了客人的方便和舒适,有人建议他安装室外空调和传菜升降梯,为了不影响外墙原貌和古建筑墙体,都被普布丹增否决了。他说他会像爱自己的老父亲一样爱这个老房子,换了别人还不放心呢。

从拉萨市文物局了解到,目前拉萨古建大院管理的难度主要还在产权。这些房子的产权有的归拉萨市城关区各居委会所有,有些是私房,还有不少是过去属拉萨市和自治区有关单位公房。在拉萨市城关区负责维修的56座大院中,有9座大院具有—定的历史文物保护价值,其中4座是拉萨市重点保护古建筑,其余都是普通民居。“所以我们还要依据每座大院的保护等级和具体状况采取措施,不能 一概而论。”

年过六旬的洛桑旦巴是一位人大代表。他说,近年来,拉萨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他的记忆中八廓街老城区先后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保护维修。最近的一次始于2012年底,官方投入超过12亿元人民币,对老城区进行包括给排水、电力线路、管线改造,消防安全,供暖工程,古城特色风貌保护工程,路灯改造,规范各种标识标牌,完善环卫设施,整治违章建筑等十项工程。洛桑旦巴认为,这些与老城区居民生活紧紧相连。

拉萨古城篇2

传统文明的延续 现代文明的序言

拉萨市是自治区首府,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下游,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 拉萨市,现辖7县一区。全市总面积29539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23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近40万,其中市区人口13万,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人口占87%。 拉萨市区地处海拔3650米的河谷冲积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拉萨河自东向西流经本市,地势有东向西倾斜,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之美称。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最高气温28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4摄氏度。空气稀薄,气温低,日温差大,冬季干燥,多大风,年无霜期100-120天。

拉萨已拥有电力、采掘、机械修理、仪器加工、纺织建材、印刷、工艺美术等现代工业。享誉国内外的民族产品,地毯、卡垫等在国际市场上十分抢手。此外,帐篷、腰刀、木碗、金银首饰等独具特色的工艺美品也深受人欢迎。 拉萨历来为及其它藏区的主要商品集散地。全市商业网点达1万多个,商品丰富。通讯设施先进、程控电话已经普及,无线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国际国内直播、图文传真也已开通。科研、教育、体育、文化、医疗卫生、妇幼保健、银行、图书馆、公园等城市公共设施完备。著名的青藏、川藏、中尼公路四通八达,形成的交通枢纽。城区共有涉外旅游饭店、宾馆10多家,各类旅行社20多家。服务设施配套,民族风格浓厚,具有较高水准的接待能力。 拉萨市除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宗角禄康等旅游景点外,还有众多的小型古寺和名胜古迹多达80余处。目前又相继开发了一批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温泉、草原风光等旅游景点。

二说:拉萨城名的由来

历史的追溯 现实的演绎

拉萨是藏语的音译。如果意译,应该是神佛所在的地方。藏语里“拉”是神、佛的意思,“萨”指地方。那么,它是指哪些神佛呢?让我们翻开一千三百年前的历史去看一看。

众所周知,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兼并了临近部落,统一了高原。藏王把国都从山南雅隆迁到今天的拉萨,并在这里制定治国方针,发展农牧业,实行开放政策,学习周边国家的先进生产方式,逐渐成为强大的吐蕃王国。东娶唐文成公主,西娶尼赤尊公主。在两位公主进藏的同时,她们各自带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藏王松赞干布决定为这两尊佛像修建两座寺庙,让广大信徒朝拜。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坐落在拉萨城中央的大昭寺和北面的小昭寺。千余年来,广大的藏族信徒到供奉着两尊佛像的寺庙供奉、朝拜、祈祷,并把这个地方称作“拉萨”。后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拉萨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城市,不仅有神、佛,而且拥有更多文化、政治、经济的内涵。如此拉萨之称的由来与藏王松赞干布有密切的联系。 那么,在松赞干布迁都之前,这个地方又叫什么名字呢?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藏学家东嘎?洛桑赤列教授是怎么说的。洛桑赤列教授认为:拉萨河东起墨竹工卡县,西至曲水县与雅鲁藏布江汇合,这条流域包括墨竹工卡县大部,达孜、拉萨城全部,堆龙德庆县小部,曲水县大部地区。古时候,“吉”氏族的人大部分生活在这些地方。因此,这条河叫做“吉曲”河,这个称谓至今仍然保留着。而因拉萨城位于整个流域的中游,故而称作“吉旭”。显然这是根据江河流向与拉萨城的位置之间的关系起的名字。另外,“吉旭”一词在旧地方政府文件中经常出现,它所指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拉萨这一带地方。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拉萨还没有成为吐蕃国的都城之前,被人们唤作“吉旭”。

今天的拉萨城,市政建设以大昭寺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伸展。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漂亮整齐的居民住宅区比比皆是,横贯东西南北的宽敞道路车水马龙,一派盛世的景象一览目下。然而,地道的拉萨人的观念却依然是以大昭寺为中心的一带地方称之为拉萨。很多初到拉萨的人很不理解,那些驰骋在拉萨市区内的中巴车,售票员老是不停地大声念到“拉萨、拉萨,去拉萨的请上车”。难道自己身不在拉萨吗?其实不然,那些售票员指的拉萨是大昭寺附近的汽车终点站,拉萨的所指回复到了它最初的出发点了。

三说:八廓街

传统与现代的交汇 文化与语言的熔炉

八廓街作为拉萨古城的街市,作为拉萨的一个旅游景点,凡是到过拉萨的人都要到这条街上走走,领略一下这条著名街道浓郁的民族特色,购买一些民族土特产品以做赠给亲朋好友的礼物。

如果你没有真正到过八廓街,,也许你会有许多的遐想。一条古色古香的幽静小道,或者香烟缭绕、到处是六字箴言的宗教路径。其实不然,八廓街是一个环形的街道,这条街道上摊位连成一线,商品琳琅满目,到处都洋溢着现代的商业气息。然而,如果你把视线从商品摊位转向大昭寺前的吐蕃石碑、大昭寺楼顶上的金顶、香炉里袅袅的炊烟、转经磕头的虔诚信徒,那么你感受到的是八廓街更深的韵味、更高的内涵----文化与历史的内涵。其实八廓街这一名字本身就是它的文化与历史的一种外显。我们知道,八廓街的中心是大昭寺,寺内供奉着至高至圣的佛祖释迦牟尼象。徒步万里而来或居住在拉萨的广大藏族信徒围绕佛祖释迦牟尼的佛像在大昭寺内转一圈叫内圈或小圈,出了大昭寺大门围绕释迦牟尼像转一圈叫中圈,而中圈在藏语里就叫八廓。八廓街这一名字就是如此得来。除此还有大圈之说,在这就不赘述了。很多远道而来的广大信徒由于对佛祖的虔诚的信仰,也由于路途的遥远而返家困难,因此就留住在大昭寺附近,成为拉萨的永久居民。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又不得不作一些小买卖来维持生计,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以康巴人为主,浸透着强烈的商业气息的八廓街。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四面八方的商人都聚集在这里做生意,有本地的藏族商人、克什米尔地区来的穆斯林商人、尼泊尔来的商人、青海来的回族商人、以及汉地的商人等。他们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使用着不同的语言,行使着共同的使命,达到同样的初衷。这不仅极大的推动了八廓街的商业的发展,而且也促使形成了八廓街独特的文化与语言的熔炉、现代与传统交汇的特色。更是由于许多传统的宗教节日在这里举行,所以在世俗文化的青衣淡白上,添上了一道浓浓的宗教文化的色彩;在现代商业文明的唯利是图中,插入了一个道德与宗教的杆杠。像藏历正月里的传昭大法会,正月十五的酥油花灯展,还有藏历十月底的燃灯节等。也许把八廓街称作宗教的江,生活的河不为过分。

今天的八廓街依然是那么的忙碌,它在努力保持着传统的同时,也豁达地接纳着现代的文明。但是,八廓街人热情、好客、善良的个性依然延续着,它将会给八廓街上的游客留下难忘的记忆。

四说:拉萨的文物古迹

从宗教场所到旅游景点 从藏族信徒到外来游客

文物作为一个民族的物化文明,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拉萨作为的首府,作为传统文明延续的重地,是一座文物古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非常多。

布达拉宫是世界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每一个到旅游的游客必去的地方。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它是典型的古堡式建筑的代表作。布达拉宫殿堂内收藏由许多佛像、唐卡、壁画、灵塔、经卷等珍贵文物,这些是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活教材。然而在以前,由于种种原因,布达拉宫是不让人随便进去的,不管是信徒游客。然而今天的布达拉宫已经从传统的宗教场所变成了旅游景点,因此到了拉萨,克服高原缺氧,下定决心爬上去看一看布达拉宫,你会有很好的收获。

拉萨古城中心的大昭寺也是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大昭寺是藏传佛教前宏期的建筑产物,后来经过不断的修复扩建,规模比原来大了,只可惜原貌受到很大的破坏。不过它也保留了一些前宏期建筑的痕迹,像中心殿堂柱头上的装饰,门框的雕刻,椽子木头顶端雕刻的狮子像,都能感觉出古老建筑的特点。大昭寺作为佛教信徒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天都有大批的人在这里磕头、转经,遇上黄道吉日人就更多。藏族信徒与外来的游客在大昭寺内汇聚成一幅优美的人间天堂画。

离开拉萨往西北方向座车走二十分钟便可到达哲蚌寺。哲蚌寺是公元一六一四年创建,经过多年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庙,也是拉萨三大寺中规模最大的。哲蚌寺宏大的集会大堂和小巧的僧舍群落构成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建筑特色。与前宏期建筑的最大区别是后宏期时期出现了集会大堂。这是寺庙规模不断发展与佛事活动需要的结果。如果你想了解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建筑风格,那么哲蚌寺可谓是最佳的选择。

除此之外,拉萨的旅游景点还有很多。罗布林卡、龙王庙,都别有一番风味。如果你能赶上八月份的雪顿节,在罗布林卡吃上一顿美味的藏餐,欣赏一回古老的藏戏,那么你将能在感受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拉萨浓厚的人文景观。

五说:拉萨的甜茶馆

不蹬大雅之堂 不受礼仪约束

饮茶聊天作为一种休闲,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方有适合本民族、本地方的方式。象内地的清茶馆,国外的咖啡馆,都是对一种紧张的生活的有益调节。

拉萨是一个能够接纳多种文化,多种生活方式的地方。就甜茶馆而论,本不是藏民族的生活习惯,它是在与别的民族交往的过程中,被接纳下来的一种习惯。我们稍微留心一下亚东地方的人,就能知道这一点。亚东人普遍喜欢喝甜茶,因为亚东以前是中印边境的通商口岸,是来往与拉萨和印度之间做生意的商人进出口的主要通道,他们把印度人喜欢喝甜茶的习俗带到亚东,又从亚东带到拉萨,甜茶就这样在拉萨驻足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拉萨城的发展,拉萨街头应运而生很多甜茶馆。渐渐的经营甜茶馆成了一部分人的谋生手段,而其中经营有道还要算拉萨的回民。在拉萨的历史上能够留下名字的仅几家回民茶馆。今天拉萨清真寺附近还有很多甜茶馆,他们继承了老一辈回民甜茶馆的传统,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无论是甜茶的味道,还是茶馆的服务方式,茶馆的氛围,都有自己的特色。

拉萨甜茶馆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是上午。每天这个时候甜茶馆挤满了人,他们当中有转经的老人,有进城做工的郊区农民,有退休在家的老干部,他们每一天的生活就从这里开始。

很多人进甜茶馆喝茶,不仅仅是为了喝茶休息,而是他们边喝茶,边聊天。交谈的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小道消息;大到世界各国,小到柴米油盐。而再这一过程中,他们传递信息,联络感情,满足心灵的需求。尤其是甜茶馆里轻松幽默的交谈方式,吸引了更多的茶客在这里,而道德的约束力与传统礼仪的束缚被淡化了。拉萨人幽默风趣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今天,甜茶馆已经成了拉萨人生活的一部分,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休闲娱乐的功能,更是一种拉萨人的人生哲学,文化内涵。外地来的游客到甜茶馆一游,其意义不亚与去一处名胜古迹。

六说: 拉萨的藏历新年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藏历新年是藏族诸多节日中最盛大的一次节日。过新年的时候,藏族人以独特的方式,高度的热情,除旧岁,迎新年。而由于地方的不同,在很多具体的习俗上有不同。拉萨作为文化的腹地,有其独特的习俗。

藏历新年初一的帷幕是以背水拉开的。清晨,姑娘们背着同水桶到河边去背水,而节日盛装的阿妈,大年初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姑娘背回的头桶水盛在供碗内放到佛龛前面,敬奉神佛。而与此同时,虔诚的信徒穿上节日的盛装,手捧酥油灯,到寺庙里朝拜神佛。在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中,善男信女们念诵着经文向每个酥油供灯挨个添油,在这种方式中人们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新年第一天,家家户户在佛龛前摆上“卓苏切玛”,摆上“德嘎”,表示在新的一年历祥和瑞气。除了这两样外,还有“卓玛哲森”。,作为表吉祥的吉祥物,这三样东西在藏历新年的第一天是非常重要的。摆放好这些之后,全家人穿上最好的衣服,按年龄大小依次入坐。然后依次敬茶,敬“卓苏切玛”。从初一早上开始,凡过年期间来家的客人,进门的头一件事情就是敬“切玛”,说一声扎西德列。初一凌晨必须要喝“冠典”粥。味道酸甜酸甜的“冠典”粥是孩子的爱物。而初一早晨的另一大餐就是和“卓土”粥。

当暖融融的太阳徐徐地升起来的时候,欢乐的的人们开始走出家门,面带微笑,手捧“切玛”,提着酒壶,向左邻右舍拜年。大家见面的第一句话是“扎西德勒”,然后互敬“切玛”与青稞酒。宾主欢聚一堂,对酒当歌,非常热闹。藏历初一这天,除了邻居间互拜新年之外,亲戚朋友之间是不串门的。到了大年初二,大家才开始在亲戚朋友间走动。

拉萨古城篇3

在萧瑟的晚风中,埃布罗河拂起粼粼的波光。华灯初上的皮拉尔圣母大教堂倒映在河面上,呈现出凌越世俗的异色之美。萨拉戈萨老城沉浸在历史的暮光中,以一种明澈的神思回望着往昔的悲欣岁月。

正如西班牙南部那些多元文化错综交叠的古城一样,萨拉戈萨也因为经历过数百年伊斯兰文化的熏陶而显得风情馥郁。在老城的郊外,有着近千年历史的阿尔哈菲利亚宫兀然独立,深沟巨壕与高耸的碉楼,似乎仍在守护着摩尔王族生息于此400余年的秘密。步入禁卫森严的宫廷大门,整齐栽种着橘树的庭院象征着《古兰经》中灵魂永生的天堂。一扇扇雕镂精美的拱门彼此重叠呼应,华丽得令人窒息。虽然王宫的主人早已离去,但时光却刻意停留在千年前的某个黄昏,清风送走暑气,乌德琴的播奏依稀可闻,衣袂翩翩的恍若出没在阴晴莫辨的光影里,飘逸出来自大马士革香料的气息……

如果以朝圣者的目光注目这座城市,萨拉戈萨更是一方神迹显现的圣地。位于埃布罗河畔的皮拉尔圣母大教堂见证了基督教信仰如何在这座城市生根繁育的历史。相传耶稣12使徒之一圣雅各传教至萨拉戈萨,在公元40年1月2日见到圣母玛利亚向其显灵,慰问这位不辞劳苦在伊比利亚半岛传播教义的基督门徒。圣雅各遂将玛利亚携来的一根石柱供奉于埃布罗河畔的小教堂内,据说这也意味着“圣母崇拜”在基督教世界的伊始。

从此以后,萨拉戈萨以“玉柱圣母”名扬天下,这座珍藏着圣物的教堂也在岁月的潮汐变幻中盈缺起落,从最初的一间简陋石室,到今天高耸入云的巴洛克式殿堂,被饰以金箔、围以锦缎的“玉柱”始终是人们崇敬的焦点。也正是这宗基督教传播史上的传奇故事,令萨拉戈萨与遥远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拥有紧密的关联。作为最受西班牙人尊崇的保护者,圣母玛利亚与圣雅各共同支撑起一方千年信仰的天空。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从萨拉戈萨的皮拉尔圣母大教堂得到启示,朝向远方的圣地亚哥迈出虔诚的脚步,而这条圣地亚哥朝圣之路的分支,亦被称作“埃布罗河圣地亚哥之路”。

拉萨古城篇4

报刊市场日益活跃

不知何时起,小小的报刊亭占据了拉萨街旁显著的位置。这些面积不大的书报亭里摆放着数十种读物。“一个月弄个千把块钱,养老没啥问题。”从四川来的杨“亭主”乐呵呵地说。随着现代化城市进程的加快,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拉萨报刊市场也日益活跃起来。 拉萨市邮政局报刊订销零售公司业务负责人卫东告诉记者,以前拉萨只有国营的3家报刊销售点,且销售种类单一,可供选择的品种少,时效性差,通常要晚到一个月。那时,订阅以及零售的200多种报刊杂志大部分属于政治类,文艺期刊只有《大众电影》、《十月》、《当代》等传统品种。 90年代初期,拉萨城市人口增加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知识阶层进一步扩大,对报刊杂志的需求扩大了,知识性、趣味性的报刊也随之逐年增多。现在,仅拉萨市邮政局营业大厅内的报刊零售点就有780种杂志,可供订阅的报刊杂志有5000种之多。旺季时大厅零售点月销售额可达8万元以上。卫东说,我上学时,除了课本以外,可看的就是《日报》,没有其他课外读物,甚至连参考书都没有。现在儿子达娃顿珠上六年级,藏文同步练习册就有好几种,我还给他买了不少带图画的科普书比我小时候看的小人书可高级多了。 在拉萨,品种丰富、时效性不是很强的刊物大受欢迎。“文摘刊物《读者》、《女友》、《青年文摘》等中国著名刊物卖得最好,其他像电脑、服装、医学、美容类杂志近几年也多了起来,最贵的电脑杂志卖到四五十元钱一本, 买的人还是很多。”拉萨邮政大厅报刊零售员次琼说。 为了提高零售报刊的时效性,拉萨邮政部门对零售类刊物采用特发方式,当月刊物1日以前便可抵达拉萨。此外,拉萨还将建成占地150平方米、最大的报刊图书音像批销中心,促使报刊市场逐步正规化、规模化。 目前拉萨市国营报刊零售销售点已增加到14家,有的还配以方式灵活的音像出租和销售业务,销售时间也由每天的9个小时延长到11个小时,以满足上班族随时购买刊物的需要。此外,还增加了期刊预定等服务项目。 根据建设文明城市及读者的需要,拉萨市有关部门还在市区主要街道旁设立了阅报橱窗。人们可以随时阅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日报》等重要报纸。

“厕所革命”改变传统习俗

由于落后的传统习惯,过去,乡下人进城随处方便,拉萨街面上的卫生状况之差,是出了名的。经过市政府4年多的大力宣传和整治,如今,街头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冲水公厕已经取代了“禁止随地大小便”的标牌。 漫步拉萨街头,不时可以看到标明藏、汉、英文的收费“公共厕所”,收费员通常是些老人或妇女,打着阳伞,守着一小桌货物,随时清扫厕所,尽职尽责。每人2角钱的收费,也能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 这些近年来陆续建起的道旁冲水公厕,成为拉萨市文明的一大标志,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又使城市卫生状况大为改观。“拉萨近几年变化真是大,大街上基本见不到随地‘方便’的人了。在以前,这不可想象。”拉萨市民罗布感慨地说。 80年代末,罗布从内地毕业回到离开十几年的拉萨。他说:“那时,牛羊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也没有人管,‘禁止随地大小便’的牌子下,污秽满地,让人觉得好气又好笑,恐怕全国找不到第二个这么脏、乱、差的省会城市了。” 拉萨市城市建设委员会负责人介绍说,拉萨市容市貌出现大改观开始于95年底96年初,特别是二环路以及其他主干道的建设促进了城市文明进程的加快。到目前为止,拉萨已建成公共厕所77座,集中在主干道两侧,同时启动了绿化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经过4年多的整治,古城拉萨卫生差的状况明显改善,虽然在布达拉宫山脚下、八廓街以及朝佛人群集中地区、巷道拐角处,仍存在不少被拉萨人戏称为“90度角”的“方便型露天公厕”,但是,“随地方便”现象已逐步从街头消失。

超市受到市民欢迎

两年前才走进拉萨市民生活的小百货“超级市场”(也称自选商场),如今已经在古城拉萨遍地开花,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 在开业才4个多月的“万家福”超市,购物的人络绎不绝。超市收银员告诉记者,这个占地面积56平方米的小超市,食品、日用品种类多达8000种,平均每天的销售额在5500元以上,周末来此的顾客有400人左右,平时光顾的也不少。 1997年5月1日,拉萨市粮食局面对市场挑战,创办了拉萨第一家超市“贴心人便民超市”,开创了超市业先河。短短两年时间,“贴心人”便民连锁店已经发展到了10家,遍及拉萨繁华地段,仅前两年就盈利100多万元。随之而起的个体超市也发展到10家,其中两家还是有眼光的藏族女老板所开。 据介绍,这些超市以经营食品、日用品为主,经营规模小型化,经营状况普遍较好,缴税高于一般商店和饮食店。进货渠道正,货真价实,无疑是超市受到欢迎的主要原因,此外,花色品种繁多、市场反馈及时也是超市在竞争中获胜的重要因素。中国银行分行的宗吉一位“超市爱好者”说,在没有超市以前,她购买食品通常到百货公司、商场等,但这些地方购物很不方便,每一样商品都要“劳驾”售货员,不能“随心所欲地挑选”。而超市购物方便,货物新鲜,价格也适中,“令人满意”。 在“金叶”、“佳佳乐”、“贴心人”等装修洁净而明亮的超市,记者看到,有品牌、标明物价的食品、日用品摆放整齐,令人耳目一新。超市良好的购物环境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拉萨市民所看重。

情调酒吧进圣城

红砖墙,青石地,安静的烛光,轻柔的音乐,数盆花卉郁郁葱葱,这间充满情调的小屋有个别致的名字音乐厨房。 “音乐厨房”位于拉萨横贯东西的北京路上,它的北京主人叫祁联。 “我设计的酒吧是美式风格,古朴而有味道,偏于怀旧。在拉萨这个古典的城市中创造现化意味很浓、洋味十足的酒吧,不是别有味道吗?一方面吸引国外客人,另一方面我希望能为拉萨注入一种新的消费文化。”向阳的木桌前,祁联用他那浓浓的北京腔说着自己的得意之作。祁联今年5月份第一次进,他原打算到旅游,来了以后,却被拉萨浓郁的民族风情所吸引,留了下来。 “我觉得拉萨的歌舞厅很快就会没有市场,因为时代在进步,人的品位也是如此,拉萨人的文化层次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在文化需求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我对情调酒吧的市场很看好。”虽然到拉萨时间不长,出过国、留过洋的文化人祁联对于拉萨已经很有自己的见解了。 从酥油茶、青稞酒到啤酒、饮料乃至咖啡、红酒,拉萨人不仅对“喝什么”讲究起来,对“喝”的环境也越来越讲究。前几年风靡一时的茶馆现在生意已经大不如前,有“茶座”的歌舞厅也日益冷落,“品位”与“情调”两个词的运用频率高了起来,拉萨酒吧文化初显端倪。 距离“音乐厨房”100米处,蓝白色相间的“罗达斯”门面活泼大方,纯木质的装修设计令人耳目一新,一座老式火炉旁,几位藏族年轻人正喝着啤酒聊天。这样的场景,会让你误以为自已身在异域。“到这里来的藏族顾客比较多,差不多占到三分之二。”老板说。一向懂得享受生活的拉萨人自然不会忽视别致的环境。 “我常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到这里来喝点什么。”“音乐厨房”的主顾、广播电台记者央诊说,“你会觉得,在淡淡的烛光中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那种感觉真的很好。喝什么,倒无谓。”说话时,里查. 马克斯磁性的嗓音从音箱中轻柔飘出,在古色古香的大厅里弥漫开来。

中档品牌服装吃得开

“这里居然还有真维斯!”几位过路女孩望着JEANWEST的门面惊叹不已。北京中路近期开业的"真维斯"专卖店,明亮的大厅、大幅宣传画吸引了不少过路人驻足观看,两位红衣僧人则好奇地拿着一条纯羊毛围巾,议论着款式和价格。 “全国统一价位的真维斯服装在内地60平米左右的专卖店月销售额至少在8000元以上,作为地区的第一家,我估计这里的生意没问题,一个月几千块钱小意思。”专卖店姓李的负责人这样说。 100至400元价位之间的中档品牌服装越来越受到拉萨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品牌是第一位的。”天歌专卖店老板在谈起他的成功经验时说。在位于拉萨市繁华的娘热路口处,天歌专卖店“波斯登羽绒服”的大型户外广告牌十分抢眼。这个面积不到30平方米的小店面,因为在拉萨打响了一场“牌子战”而变得家喻户晓。 在内地的大中城市,品牌服装早在80年代中期就获得了成功。而在同一时期,拉萨人的生活仍然十分封闭。路途遥远和交通不便大大影响了拉萨与现代化生活的接轨。“那时,能给大人小孩子买几件新衣服就不错了,没有人讲究那么多。”一位藏族妇女显然没有忘记那些紧巴巴的日子,“现在,手头有些钱了,给旺堆(其夫)买衣服也得拿得出去的,不能让人笑话。” 买衣服讲究牌子不过是近几年的事,90年代以前的拉萨,“生意非常好做”,货物进到拉萨短时间内便销售一空,同时,其服装档次之低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也是数得着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萨有条件讲究品牌的人越来越多,工薪阶层和年轻人对此更为看重。在这种状况下,拉萨中档品牌服装生意火爆,“有个性、有品位”的更是出手不愁。

“流动的风景”方便乘客

“去年我换的‘桑塔那’,今年又被淘汰了,拉萨人现在‘打的’认车,我们只好换,在内地也很少有地方坐车这么高档。”来自四川的出租车司机杜普一边驾驶着崭新的“桑塔那2000”,一边深有感触地说。 杜普90年代初到拉萨开出租,那时,大街上跑的都是“长安”、“奥拓”和“少林”等中国的低档车,1996年前后,拉萨的出租车行业发展很快,红色“夏利”成为环城主要风景,也有少量的“桑塔那”神气活现地出现在街头。仅仅两年的时间,桑塔那已占据了拉萨的大街小巷,夏利车也从“的士”行列中消失了。紧接着,好象接到通知一样,豪华型桑塔那数月内“繁荣”,“桑塔那2000”成为拉萨主打出租车。 “内地出租车没有拉萨的豪华,”杜普感慨地说,“成都的出租车大部分还是‘小奥’,‘夏利’有一些,‘桑塔那2000’基本上是单位用车。” 出租车换型频繁,市民和外地游客成了受益者,车子高档了,可“10元钱走遍拉萨城”的老规距却没有变。 拉萨市公交公司琼达经理提供这样一组数字:拉萨市目前有1000辆出租车,600辆中巴,在这个总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这些车辆已完全满足市民及流动客人的需要。不过,对于普通市民来说,10元钱的“的士”和2元钱的“中巴”还是显得有点贵,他们无法靠此来保证长期的上下班。今年,拉萨市利用无锡援助的11辆公交车,开通了8条市内公交线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坐车贵”的问题。可仅仅这些,并不能让拉萨市以及附近郊县的百姓坐上便宜又方便的车。据悉,拉萨市政府已经意识到完善的公交服务体系可以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做出承诺,向内地学习,进行站点建设,完善公共交通,方便更多人。

郊区兴起度假村

拉萨古城篇5

“地中海的新娘”

――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

由于利比亚一向主张反美,该国一直受到国际制裁。首都的黎波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公元前7世纪,为现代西方文字奠定基础而闻名于世的腓尼基人,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建立了3座城市,统称为“的黎波里斯”,其中的一座成为今天的黎波里的前身。在利比亚的古代历史中,的黎波里先后受罗马、拜占庭、阿拉伯等王朝统治,其中阿拉伯人对的黎波里的影响最大,伊斯兰教的生根发芽使今天的利比亚仍然是一个阿拉伯国家。

虽然利比亚幅员辽阔,但是其国土的90%以上是寸草不生的沙漠和戈壁。的黎波里不仅是利比亚的首都,它还是该国乃至整个北非最珍贵的绿洲。这是一座典型的地中海城市――气候宜人,植物繁茂,面朝着蓝色的地中海,有连绵的黄金沙滩,自然风光极其迷人。同时,的黎波里又有着个性独特的城市风貌,市区的建筑物多为白色。艳阳当空时,白色的建筑物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洁白无暇。从海上远眺的黎波里,碧波的尽头是一片纯洁的白色,这样的景色让人不禁浮想联翩,的黎波里因此得名“地中海的新娘”。

的黎波里也是一座有着浓烈阿拉伯民族传统色彩的城市。市区里的建筑,大都以伊斯兰的建筑风格建造。查梅勒清真寺、卡拉曼利清真寺、古尔吉清真寺等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清真寺,不仅是的黎波里市民的朝觐场所,也是该城市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在的黎波里的街道上,沿途有繁华喧嚣的集市、高墙深院的民宅、精雕细刻的古寺,这些景物为游客绘出一幅典型的阿拉伯古城风景画。除了阿拉伯风格的人文景点外,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等西方列强殖民时期留下的各种西式建筑,从另一面展示了的黎波里悠久的历史和博采众长的文化。

阿拉伯的“春城”

――也门首都萨那

萨那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高原上,海拔2350米。它四面环山,气候温和,草木四季常青。在沙漠广布的阿拉伯半岛上,萨那秀丽的风光是绝无仅有的,它因此被冠以“春城”的美名,成为整个阿拉伯半岛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路途再远,定游萨那”的说法在阿拉伯人中间广为流传。

萨那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6世纪它就已是阿拉伯蒙昧时期古王朝的都城。今天萨那老城区的风貌,既是灿烂历史的遗产,又是引人入胜的人文旅游资源。狭长的小道在老城密织如网,往来的人群在其中摩肩接踵,演绎出古代阿拉伯商道的繁荣景象。城内古色古香的建筑鳞次栉比,其中有最正统的清真寺,有旧时王公贵族留下的巍峨壮观的城堡,还有形态各异的老式民居。所有的建筑都是以古法建造的,它们用青石、白石或红石垒砌而成,上面雕刻有精美的绘画。好客的也门人总是将自家的窗户开启,街上的行人与屋中的人常常互相寒暄致意,场面热闹而温馨。此外,老城内还遍布美丽的花园,清澈的泉水四处可见,令人心旷神怡。

在所有的阿拉伯人心中,萨那堪称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城市――首先是因为在伊斯兰神话中,萨那是先知诺亚带领全家乘着方舟在大洪水中幸免于难后建造的第一座城市,它具有相当神圣的意义;第二,据阿拉伯史书的记载,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座“摩天大楼”,就是在萨那建造的――有20层楼、高约60米的“乌木丹”宫,是神话和现实的结合体。据传,高耸入云的宫殿中放有通灵的铜狮,当刮风时,铜狮会用怒吼告知风向;第三,萨那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工艺”,这是因为萨那在古代是阿拉伯半岛的文化中心,经济发达,能工巧匠辈出,关于当时各种精美绝伦手工艺品的传说层出不穷,激起人们无限的想象。

在萨那,购物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体验,因为在那里买东西,和在现代商场完全是两种概念。像他们几百年前的祖先一样,萨那人至今仍然在露天的集市里做买卖。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的指引下,游客可以买到各种极富地域色彩的商品――精美的手工艺纪念品、光彩夺目的珠宝和珍贵的琥珀、色彩鲜艳的皮革和纺织品、芬芳浓郁的香料和熏像,还有最地道的“摩卡咖啡”。

“天国里的城市”

――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

大马士革有4000年历史,从古老的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一直到阿拉伯帝国时代,它一直被誉为“天国里的城市”。悠久的历史使它留下了神奇的传说和众多的古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它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大马士革坐落在卡辛山脚下的一片平原上,巴拉达河穿城而过,阿瓦什河流经城郊,整个城市内外水道纵横,使大马士革周围草绿花香,万木争荣。它的西边是地中海,南边地势渐渐升高,最高延伸到戈兰高地;东边是一片沼泽地;北边和东北边是大马士革平原。全城依山傍水,并且和平原相接,这就是大马士革的地理特点。大马士革周围大约有30公里的“古他”园林区。“古他”在阿拉伯语里是绿洲的意思,区内万木竞发,鸟语花香,绿树鲜花衬托着的大马士革,更显得美丽动人。

大马士革的旧城区至今还保存着古罗马和阿拉伯帝国时期的许多名胜古迹。纵贯古城东西的直街在古罗马时代就是全城的主街,现存的主要古迹都在这条大街上及其附近。其中有始建于公元705年著名的倭马亚大清真寺;中世纪时代的凯桑门;公元11世纪建成的古城堡,是这座历史名城的骄傲;古城的阿兹姆宫,是18世纪初阿拔斯王朝建筑的华丽宫殿;古城的哈马迪市场旁边,有一座四合院式木石结构的房屋,是古代“丝绸驿站”的遗迹。在大马士革城还有历史上各个时期建成的许多清真寺,这些清真寺都体现了伊斯兰的传统,代表了伊斯兰各个时期的艺术风貌。世界各国游人称赞大马士革为园林之城、诗歌之城、清真寺之城、古迹之城。

地上的“伊甸园”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据黎巴嫩的史书记载,贝鲁特有近5000年的历史,早在腓尼基人发明楔形文字的时侯,它的名字就已经出现在刻有这种古老文字的石碑上了。公元前一世纪,贝鲁特由罗马殖民者统治。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这里被阿拉伯穆斯林所统治。从 12世纪开始,它先后被十字军、马穆鲁克王朝、土耳其奥斯曼王朝所占领。一战后,贝鲁特成为法国的殖民地,直到 1943年黎巴嫩宣布独立。

复杂的历史背景使贝鲁特拥有了多面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充分地体现在它的城市风貌上――在贝鲁特的市区,既有像欧美大城市一样的宽阔公路,又有阿拉伯风格的狭长小道;既有高耸的摩天大楼,又有古朴的阿拉伯民居;既有基督教的教堂,又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贝鲁特的自然风光在中东地区是最负盛名的。它背靠绵延高耸的山脉,面朝波澜壮阔的大海,脚踏巨大突起的岩石,“山、海、石”共同组成了无比壮美的风景。而在贝鲁特市内,繁茂的树木、争奇斗艳的花朵,再配上蓝天白云,又是一番柔美的景象。得天独厚的风光和无比宜人的气候,曾使一位浪漫的法国诗人深情地称赞贝鲁特为“地上的伊甸园”。

拉萨古城篇6

锡拉库扎,

落魄而丰韵的美

意大利天才导演托纳多雷当了一回编剧,他回到了西西里的老家,闭关多日,写出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然后,他走遍西西里超过60多个城镇,寻访故事中幻想的卡斯提库托镇,后来,他到了锡拉库萨镇,发现这个宁静、美丽、充满生命力的地方正是他想要的。崭新的光灿灿的城市固然光鲜动人,但终归是粗浅的缺乏内涵的。而锡拉库萨,却旧得有种落魄而丰韵的美。正如在影片中,女主人公玛莲娜最美的时刻,是故事结束时菜市场里她那略显憔悴的容颜。夕阳西下,染红了地中海,染红了那条海边的路。她缓缓回头,淡然而去,迟的美人与夕阳一样,凋落的一刻美得惊心动魄。

电影的拍摄场景主要在旧市区。正如影片中所见,市内有古意盎然的教堂和街道,海边有迷人的落日,游客或徒步或乘坐马车在镇上穿梭游览,享受宁谧古典的浪漫气息。小镇中心就是那个巨大的、瑰丽的巴洛克式广场。当你慢慢走近它,仿佛电影中的场景朝你扑来一般,让人身临其境。广场上的大教堂曾是一个庙宇,建于公元前五世纪,巨大的多利安式柱子清晰可见。从教堂沿着小巷往前走,在巷子的尽头,视野豁然开朗,阳光、海水、天光交织在一起,美得令人陶醉。站在这里,即使没有绝世佳人,心里依然兴奋无比。

巴勒莫,有种风格叫混搭

巴勒莫是西西里岛的首府。这里拥有希腊的柱式、罗马人的镶嵌图案、阿拉伯人的摩尔式窗户、诺曼人的建筑形制和西班牙人的巴洛克装饰,这一切集中在一起,各种风格的糅合,给予它难以言喻的美。这个城市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石板路和教堂。小雨初停,斑驳的石板路在昏暗灯光的照耀下泛着青青的光泽,头上是伸出阳台晾晒的衣服和不知道矗立了几百年的石头墙壁。巴勒莫市区很大,其主色调是鹅黄色的石质建筑,主要的景点都集中在火车站往西北方向的区域,两条最主要的大街向北延伸,东是罗马街,西是马克达街,而从四歌区向西的艾玛纽大道,则通往巴勒莫大教堂及诺曼王宫这两个最重要的景点。

诺曼国王罗杰一定想不到,他在12世纪建造的帕拉蒂娜教堂会在800多年后成为巴勒莫最精彩的一处景点。这座属于他私人的小教堂体现了诺曼统治时期风行于西西里的综合建筑风格,古老的罗马圆柱支撑着罗马风格的内景,摩尔式的木制拱形天顶由阿拉伯风格的镶嵌图案装饰。木制天顶的装饰图案精美而复杂,反映了阿拉伯人当时的衣食住行。

入夜,在地中海深蓝色的映衬下,巴勒莫华美的宫殿、教堂和雕塑显得更加迷人。用火山熔岩铺就的路面在人们的脚下摩擦了几个世纪,又平滑又光亮,倒映着着巴洛克时代的影像。在这种怀旧的背景下,喧闹的夜市和放荡的夜生活肆无忌惮地绽放。

拉古萨,和阳光一起漫步

拉古萨是让人偏爱的古城。不同于这个岛上其他小城黑暗的调子与乱仄的街巷,当你渴望身心能够稍有安息的时候,优雅的拉古萨就在最合适的时候出现了。拉古萨是一个站立在峡谷峭壁上的城市。落日后更像是新疆喀什的老城,但比喀什老城更加立体。拉古萨拥有18世纪与众不同的风格建筑,这些建筑使得伊比利地区的巴洛克建筑独一无二,赢得了“另类巴洛克”的美誉。

拉萨古城篇7

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要是没有遇到阿米尔,我的萨拉热窝(Sarajevo)行程恐怕会是一次走马观花的泛泛之旅。

“你看,这就是著名的拉丁桥!”清晨,我在桥头的咖啡馆躲避凄风冷雨,坐在我旁边的小伙儿阿米尔一边喝咖啡一边向我介绍。他的眼睛并没有看我,而是盯着那座桥。这样的开始,让我想起那部著名的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几十年前它在中国很流行,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至少看过一遍。

100年前,就是在这座看上去毫不起眼的拉丁桥上,一次暗杀,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我用镜头布擦着相机上的雨水,说:“这座城市的历史好沉重,引发了‘一战’,‘二战’中遭到重创,又在波黑战争中遭受严重内伤。”

“那么,你为什么来萨拉热窝呢?一路过来山路崎岖,你一个女人开车,可不容易。”阿米尔问。

“要是我说,因为一部电影,你会相信么?”

“哪部电影这么有魔力?”

我忽然发现,自己居然不知道《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确切的英文名称是什么,于是绞尽脑汁描述各种细节。原本有些心不在焉的阿米尔忽然有了兴趣,他的年龄要比这部电影小得多,但他居然立刻说出了电影的名字,而且说他看过很多次!我们终于找到了共同话题,说起电影里的情节,说起瓦尔特,说起这座城市,甚至一起哼唱起电影的主题曲,引得咖啡馆里的客人和服务生们一阵侧目。

我忽然感觉,阿米尔有点像我在萨拉热窝邂逅的“瓦尔特”。我把自己在萨拉热窝的行程告诉了这位“瓦尔特”,他显然有些不屑:“这样的安排太程式化了,你根本就看不到这座城市的真面貌。”他抬手看了一下手表:“今天我恰好有空,要是你愿意,我带你看看不一样的萨拉热窝。”

阿米尔是当地一家媒体的记者,因为下雨,原定中午的一个采访推迟到傍晚,于是我便拥有了一位全天免费导游。

雨过天晴,阿米尔带着我,开始在老城里寻访瓦尔特的足迹:他曾经神出鬼没的老街道,常常出奇制胜的钟楼……商业的发展,让老城有些变了味道,到处都是餐馆和旅游纪念品店,Sebilj喷泉前总有吉普赛人伸手向游客要钱,只有在清真寺的礼拜堂中,才感受到一份难得的宁静。

我们离开那些著名景点,走近一条条我记不得名字的街道,那里有阿米尔的童年记忆。在二十年前的那场内战中,他和小伙伴们每天就在炮火下苦中作乐,在这个小广场玩耍,在那栋楼里躲避炮弹……“原本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塞族、穆族,我们只是信仰不同的一群人,那场战争,留下太多不堪回首的仇恨。”

米丽雅茨卡河(Miljacka)自东向西穿城而过,让萨拉热窝这座山城平添了一份温婉气质。河上有很多座桥,Vrbanja看起来是最丑的一座,灰色水泥路面,灰色栏杆,毫无特色可言。要是没有阿米尔带路,我可能根本就不会靠近它。但就是这座普通的桥,记录了波黑内战中一段最悲情的故事。

Admira和Bo ko青梅竹马,是萨拉热窝一对平凡而幸福的情侣,他们来自信仰不同的两个家族,Admira是穆族,Bo ko是塞族,但两家人和睦相处,家人从未反对过他们的爱情。然而,冷战时期欧洲历时最长、最残酷的波黑内战,打碎了一切美好。战争愈演愈烈,Admira和Bo ko最终选择离开萨拉热窝,但原本说好停火的双方,在他们走到Vrbanja桥中间时却忽然开火,两个25岁的年轻生命就这样永远停滞在了这座桥上,Admira用尽全力爬到Bo ko身边,两人相拥而去……

如今,那场不堪回首的内战已经过去了20年,交战双方依旧在指责是对方先开的火,但对于Admira和Bo ko来说,一切都不重要了。Vrbanja桥桥头的建筑破败、颓废,战争留下的弹孔清晰可见。人们从桥上匆匆走过,没有人在中间那块石碑前驻足,但石碑前有一束鲜花格外醒目,纪念着那对萨拉热窝的罗密欧和朱丽叶。

科舍沃体育场曾经是1984年冬奥会的场地。沿小路开车上山,眼前的“风景”让我震惊――山路两旁是大片墓地,埋葬着在内战中死去的人们,墓碑黑白分明,不同信仰的人埋葬在不同区域:穆斯林的萨义德墓地,天主教的狮子公墓,东正教的圣马可公墓……Admira和Bo ko死去三年后,也被合葬在这里,他们墓前的鲜花似乎格外多、格外灿烂。

阿米尔带我到与墓地一路之隔的咖啡馆小坐,咖啡馆前面的科舍沃足球场里有人正在踢球,不时传来欢快的叫喊声。一侧是死亡的永恒,一侧是生命的喧嚣,萨拉热窝人仿佛早就习惯了生与死之间的转瞬交替,也许,再过几十年,人们会忘记一切?

萨拉热窝街头正在举办一个战争图片展,有年代久远的“二战”图片,也有巴以战争、两伊战争、波黑内战……一幅一幅看过去,忽然觉得这样的图片展好适合这座城市,那些图片是痛不欲生的回忆,更是醍醐灌顶的鸣钟。波黑内战持续了33个月,死亡近万人,大多是平民。当阿米尔对我说“不相忘、永难谅”时,艳阳下的我,忽然有种鸡皮疙瘩掉一地的感觉。

萨拉热窝的热闹和发达超出了我的想象,白天汽车马达轰鸣,夜晚酒吧杯觥交错,人们似乎是想早早摆脱噩梦般的过去,二十年弹指一挥,萨拉热窝带着伤痕,却步履飞快。当年还算得上高楼大厦的Holiday Inn,如今早已淹没在成片的城市建筑中;购物中心前的广场上,一群年轻人正在表演他们所热爱的极限运动,飞车、轮滑、滑板……看上去跟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毫无二致;五颜六色的有轨电车穿行在城市中,时尚而充满活力;街道上,巨大的电子显示屏轮番播放着各种广告;古老的集市中,小吃和香料的味道掺杂在一起,摊主大妈热情地招呼着客人……走在萨拉热窝的大街小巷,我感到格外幸福与幸运。仅仅在二十年前,人们无论如何不敢这么轻松地走在街上,因为随时可能遭到流弹的袭击而命丧黄泉。当年,阿米尔们只能在隐蔽处苦中作乐,而现在的孩子可以在大街上恣意欢笑。

我们开车来到城外的山坡上,眼前又浮现出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情节,党卫军上校说:“看,这座城市,就是瓦尔特。”

回国两个月之后的圣诞节,我收到阿米尔的邮件,连同一张漂亮的雪景照片,从山坡上俯瞰白雪覆盖的萨拉热窝,拉丁桥就在眼前。阿米尔说:雪后的萨拉热窝很美,下次你一定要冬天来……

萨拉热窝是巴尔干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也是非常有历史感的一座城市。近百年来,这座城市历经磨难,1914年,费迪南大公在拉丁桥上被刺杀,引发了“一战”,而“二战”时它又成为反抗纳粹的核心。当然,最悲惨的还是波黑内战,这一场围城战,也成为冷战期间欧洲最惨烈的战争。

今天的萨拉热窝,已经脱离战争、飞速前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莫斯塔尔,跳桥原本是一种生活方式

萨迪奇是一个以跳桥为生的小伙子――从20多米高的拱形桥顶跳下,跃入冰凉的涅雷特瓦河(Neretva)中。

莫斯塔尔(Mostar)“跳桥”的习俗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16世纪古桥最初建立时。据说,当年男人们勇敢地从桥上跳下去,是为了吸引女人们的注意。1968年开始,莫斯塔尔设立了一年一度的古桥跳水节,每年7月底,人们蜂拥而至,就是为了观摩这个露天的高台跳水比赛。

没赶上跳水节也不必遗憾,莫斯塔尔有一群像萨迪奇这样的职业跳桥者,只要支付20多欧元,就可以欣赏到惊险的跳桥表演。萨迪奇是个看起来有点忧郁的小伙子,他坚持不让我给他拍照,或许不是出于羞涩,而是出于对自己职业的自卑。不过,他很愿意跟我聊聊他的工作,还坚持请我喝苦苦的土耳其咖啡,正好一时没有客人光临,我们便在桥头的石墙上坐了好久。

在职业跳桥者中,萨迪奇算是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可以用不算流利的英语跟客人交流。几年前,因为找不到更好的 工作,他加入了跳桥的队伍,每天能赚多少钱,完全要看游客的多少,以及客人的大方程度。他也参加过一次跳桥比赛,但没得到名次。“你知道,跳桥比赛就好像奥林匹克的跳水比赛一样难,不仅要求风格、姿势,还要看水花的多少,完全是一场职业比赛,还有很多国外参赛者,我们这些以跳桥为生的人,反而得不到好的名次。”

桥头有一家跳水俱乐部,只要有胆,交25欧元,就可以自己跳一次试试。我兴致勃勃地去了,当然,只是想看看有没有胆子够大的人愿意尝试。还真有一个澳大利亚小伙子,经过简单培训之后,勇敢地从桥上跳了下去,当他安然无恙地从水中走出来,四周掌声雷动,萨迪奇没鼓掌,只是淡淡地笑了笑:“你知道么,曾经有4个人因跳桥而死,它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的。”跳水俱乐部是终身制,一旦跳桥成功,这辈子都可以免费再跳――只要你愿意。

一个旅游团出钱请萨迪奇跳桥,见生意来了,他的脸上有了些笑容。我对他说:“好运,保重!”然后准备找个好的角度给他拍照,萨迪奇忽然回头问我:“你会出钱请我跳水么?”我一时语塞,他笑了笑,转身上桥去了。看着这个年轻的背影,我忽然有些羞愧,为了我心里一直对跳桥所持的否定态度。我放弃了拍照,在萨迪奇的咖啡杯下压了20欧元,转身走进老城。那一刻,我的鼻子有些酸,跳桥,原本是莫斯塔尔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可现在,它成了萨迪奇们赖以生存的职业。

我的伤感情绪瞬间被老城的热闹淹没了。莫斯塔尔实在热闹得有点不像话,它是我见过的波黑最聒噪的城市。其实大部分人来到这里,都是为了萨迪奇跳的那座桥,一座崭新的古桥。这座桥最初建于16世纪奥斯曼时期,在波黑内战中,古石桥连同这座城市一起被炸毁,2004年才彻底修复。原本,莫斯塔尔的穆斯林和天主教教徒并没有刻意区分自己的生活区域,可是在内战之后的修复中,处于“敌对”状态的居民却从此泾渭分明,涅雷特瓦河就像一条界河:桥东,穆斯林;桥西,天主教。

不过,因为旅游过度发达,如今双方似乎早已化敌为友,联手对付我们这些游客了。整座古城里除了巴扎就是餐馆,如果你是“战争迷”,或许还能淘到心仪的战利品,头盔、手枪、军用望远镜……店铺里都能买到,价格相当便宜。

如今古城里已经看不到半点忧伤的影子。那座重修后的古桥,变成了跳台;那些弹孔密布的房子被修葺一新,变成旅馆;楼下的老屋无一例外都变成了餐厅。我对莫斯塔尔的餐厅印象深刻,任何角落,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空地,都会放上一两张餐桌。其实,离开古桥,在莫斯塔尔还是可以找到一点清静的。我在河边找到一张餐桌,随意点了一杯咖啡和一些当地美食,边吃边发呆。老板娘忽然跑过来,热心地喊着:“快看,又有人准备跳桥了!”因为太远,我看不清跳桥的人是不是萨迪奇。

傍晚,走路回旅馆,我看到立在街旁的石头,上面写着:93年,千万不要忘记……

维谢格拉德

关于电影的乌托邦

维谢格拉德(Visegrad)有三张城市名片:修建于奥斯曼帝国时期的Mehmed Pa a Sokolovi 古桥;前南斯拉夫最著名的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 ),他最经典的作品《德里纳河上的桥》,说的就是前面那座古桥;还有或许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塞尔维亚著名导演库斯图里察修建的安德里奇电影城。

同样是拥有一座世遗古桥的城市,维谢格拉德只比莫斯塔尔幸运一点,因为城里的这座古桥,在内战中居然全须全尾地被保留了下来。不幸的是,这里的居民同样饱受内战的摧残。

维谢格拉德是前南斯拉夫的要塞城市,曾经是贝尔格莱德、萨格勒布、萨拉热窝之间的重要驿站。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它也是德军的重要补给站。如今,这里距离塞尔维亚边境不到20公里。

阿米尔强烈推荐我到维谢格拉德,因为他觉得我是个电影迷,而这里与电影息息相关。他还向我推荐了一个朋友佩特科维奇,他是当地一家酒店的大堂经理,“不仅对当地历史了如指掌,还是一个电影迷。”

佩特科维奇以无与伦比的热情接待了我,因为我是他认识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工作的酒店就在古石桥的桥头,坐在餐厅的露台上就能清楚地看到古桥。古桥正在维修,佩特科维奇带我走进工地,从一个篱笆洞中钻了进去,得以一睹其芳容。维谢格拉德古往今来的所有故事,都与这座桥密不可分。

库斯图里察是塞尔维亚著名导演,然而他的家乡却在萨拉热窝,对于前南斯拉夫国家来说这并不奇怪,许多人都有像这样错综复杂的身世。这位导演的电影《地下》,让人在悲伤的无厘头中,看尽南斯拉夫的前世今生。他的另外一部电影《生活是奇迹》,描述的是在前南斯拉夫内战中,一个塞尔维亚工程师躲到波斯尼亚小镇中修铁路的故事,影片的外景地选在维谢格拉德附近,塞尔维亚与波斯尼亚交界的山区,“拍摄时,我们经常坐在Mecavnik山上等待日落时的光线,在别人眼中,这里平淡无奇,可在我眼中,这里的时光无限美好。”或许,这里的崇山峻岭,让库斯图里察想起了故乡萨拉热窝,于是他“突发奇想”,要在这里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影家园,于是,在塞尔维亚一侧诞生了木头村Drvengrad(木头城),在维谢格拉德,有了Kamengrad(石头城)。

石头城,又被库斯图里察称作“安德里奇城”(Andri grad),用于向他最崇敬的波黑作家伊沃・安德里奇致敬。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维谢格拉德人的骄傲,他关于波斯尼亚生活的三部曲广为波黑人传颂。多年来,库斯图里察的梦想就是把安德里奇的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搬上银幕,而石头城就是他为筹拍这部电影所建。和位于塞尔维亚的木头城一样,这座石头城也成为这位伟大导演关于电影的乌托邦。

维谢格拉德并不大,内战前这里多数居民是穆斯林,而现在大多数居民是信奉东正教的塞族人。石头城位于小城的中心,就像一座城中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高耸的教堂、宏伟的宫殿、格调餐厅、性感酒吧,当然,也少不了电影院和书店,安德里奇的雕塑立在石头城中最醒目的位置,主街Promenade两旁是各种中世纪风格的建筑。按照库斯图里察的想法,整座石头城是在重现安德里奇小说中的场景,维谢格拉德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尤其是拜占庭、奥斯曼、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在城中都能看到。

在石头城闲逛的几个小时,我一边在这个仿古小城中东张西望,一边听佩特科维奇给我唠叨整个国家的历史。“内战的时候,你在哪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问这个问题。

“内战时我还小,我们全家人一起逃去了国外。”

我忽然觉得,从奥斯曼的古桥,到库斯图里察的电影城,这300米的路,好长。

斯雷布雷尼察

不相忘、永难谅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这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最著名的台词,在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时,这句台词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

斯雷布雷尼察是波黑最东部一座小小的山城,距离塞尔维亚边境很近。尽管周边山区是波黑著名的度假胜地,夏天可避暑,冬天可滑雪,但像我这样的外国游客还真的不多。

很多人像我一样,是在新闻中第一次听说斯雷布雷尼察的,它曾经因为一次大屠杀而闻名于世。2015年我拜访这座小城时,刚好是大屠杀20周年祭。彼时,全世界人们正在热议的话题是,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在纪念活动中遭遇平民扔石头袭击。在20年前的那场屠杀中,超过7000名波斯尼亚人(穆斯林)被屠杀,而在那场旷日持久的内战中,成千上万名普通的波族、塞族平民无辜死亡。受袭后的武契奇说,他还会“向波斯尼亚人民伸出友好之手”,因为“仇恨和愤怒已经够多了”。然而,仇恨真的那么容易忘记、愤怒真的能那么轻易平息么?

我是开车从塞尔维亚进入波黑的,过境时,遇到了我在欧洲自驾多年问题最多的一个海关:你去干吗?为什么要去?你是中国政府在塞尔维亚的公务人员么?……

站在旷野中的斯雷布雷尼察公墓,一眼望不到边的白色墓碑在太阳下泛着冷光,尽管阳光灼热,气温高达30多度,我依然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这座公墓埋着7000多具尸骨,墓碑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当地政府每年都会通过DNA鉴定,从大屠杀的“万人坑”中确认失踪者的身份,并在大屠杀纪念日为他们立起墓碑。2015年,又有136人被确认了身份,埋葬在这里,公墓的墙壁上贴着长长的名单。

相应地,每年也总有人不远万里加入寻亲大军中,尽管他们与这些亲人注定阴阳永隔。我在墓地中遇到了Tony兄妹,当年他们逃出波黑,分别辗转去了英国和澳洲,得知他们死去的小弟弟终于被找到,兄妹两人相约一起回故乡看看。Tony艰难地向我讲述着对弟弟的思念,却闭口不谈当年的惨剧。我能理解,或许每次讲述就是一次煎熬。我跟他们一起在成堆的墓碑中寻找着,当那个熟悉的名字终于出现时,我听到了这辈子最撕心裂肺的哭声,兄妹俩抱着那块冰冷的墓碑,哭声就像警笛一样,刺耳地在公墓周边的旷野中回荡。

多年来,我一直相信家乡古老的传统,从不在墓地拍照,连少林寺的碑林都不例外。但这一次,为了Tony和他失散的弟弟,我破例为他们一家人拍了很多照片。Tony逐渐平静下来,慢慢在墓碑中走动。1995年他的弟弟死去时刚满30岁,还没有结婚,他指向一块墓碑:“你看这个孩子,才10岁,生命才刚刚开始,就这样被残酷地结束了……这些墓碑中有很多熟人,就当我是来看看老朋友吧……”这是Tony第一次回到家乡,为了弟弟。“这个伤心的地方,我再也不想回来,甚至听到这个名字我都会颤抖!”如果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痛与恨,恐怕很难理解这种感受。“我们这些离开波黑的人,就像它,”Tony指着墓碑中的一朵蒲公英,“身不由己地随风飘荡,不知道何处是归宿。”

斯雷布雷尼察公墓旁还有一个巨大的博物馆,展出很多有关大屠杀的纪念图片以及挖掘出的物品。从来没有一座博物馆像这样,每件展品、每张图片都让我过目不忘。睁着惊恐的眼睛看着镜头的老妇人,一只冒着血滴在做DNA检测的手、可怕的“万人坑”……馆长30岁出头,惨案发生那年他只有十来岁。作为男孩儿,能从那场惨案中活下来,应该说他是幸运的,但不幸的是,他的全家人都命丧黄泉。他总觉得自己对家乡和亲人是有责任的,于是选择到博物馆工作,“这样对我很好,不仅能工作,还可以每天与家人在一起。”馆长自信是个神经很强大的人,但他还是留下了后遗症,每次听到尖锐的响声就下意识地紧张,还有点怕黑。他拒绝了我给他拍照的请求,他说:“这里的主角不是我。”

一直觉得波黑人似乎很冷漠,我深夜冒雨走进萨拉热窝酒店大堂,却没有一个人理会;在莫斯塔尔,店小二眼睁睁看着我一个人拎着沉重的行李箱上三楼,没有任何表示。而斯雷布雷尼察的这座博物馆,忽然让我理解了这一切。“我是你的好朋友,所以我杀你不需要理由。”这是博物馆展出的一张照片中,当地人在墙壁上的涂鸦,这句话代表了很多波黑人的心态。住在同一个街区的人,也许昨天还是朋友,今天就可能因为信仰不同而互相争斗,于是,人们开始多疑,对陌生人心持戒备。可是相处之后,就会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所以,我能在萨拉热窝遇到“导游”阿米尔,在莫斯塔尔会邂逅跳桥小伙儿萨迪奇,在斯雷布雷尼察遇到热心的博物馆馆长……

馆长很认真地为我一个人讲解了半个多小时,直到宣礼声响起,他说:“你不介意我先去做祷告吧?”“当然。”我说。但是,他走后,我还是很快走出了那间废旧厂房改造的博物馆,一个人在里面,真的有些害怕。

离开博物馆,我感觉自己急需补充一些阳光的正能量,于是开车来到斯雷布雷尼察城里,想找一个咖啡馆。在清真寺下遇到两个在聊天的老人,他们热情地把我领到一个咖啡馆,还坐下跟我一起喝了咖啡。苦苦的土耳其咖啡,让我镇静了很多。

如果没有那场大屠杀,斯雷布雷尼察就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小城。蓝天白云下,清真寺的尖顶格外醒目。咖啡馆里,老人们略带拘谨地跟我聊着天,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听懂对方的语言,但我们都能看懂对方的微笑。

Tips

如何前往

可从萨拉热窝乘长途汽车到达斯雷布雷尼察,也可以在维谢格拉德参加一日游。

住宿推荐

斯雷布雷尼察周边住宿不多,推荐这家Pansion Misirlije,同时经营一家不错的餐厅。餐厅主人是大屠杀的幸存者,波斯尼亚人。

Tips

波黑是前南斯拉夫分裂出来的国家中经济最落后的一个,也是最历经磨难的一个。旷日持久的内战,让这个国家几十万人丧生,几百万人成为难民。因为有比较好的自然条件,如今这里也越来越吸引游客,特别是欧洲游客。

去波黑旅行前,强烈建议先看几部前南时期的老电影,以及塞尔维亚导演库斯图里察拍摄的关于前南的电影,这样对旅行一定大有裨益。

除了萨拉热窝等城市外,还可以去巴尼亚卢卡(Banja Luka), 这里是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的首府城市,有中世纪清真寺、土耳其要塞、罗马浴室等中世纪的建筑和古迹,非常值得欣赏,城市附近有温泉。

签证

持中国护照入境波黑需要办理签证,免签证费。持有多次往返的申根签证,可以免签入境。

交通

中国目前没有到波黑的直飞航班,可在欧洲各大城市转机到萨拉热窝。

执中国驾照在波黑可以自驾车,最好同时携带驾照的公证件。在人少的地区公路上要注意限速。

特别提示

拉萨古城篇8

到清代中后期,长期的和平使得拉萨的城市面貌一片繁荣,这在当时驻藏人员的记录中屡屡可见。

驻藏大臣衙门和其机构,本身就成为拉萨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驻藏大臣衙门最先设置在八廓街北面的通司岗,前临八廓街,背靠冲赛康,《图考》中记载, 驻藏大臣衙署“闻系三层楼房, 楼高墙固, 即偶有意外之事, 易于防守”。在通司岗之乱中,衙署被焚毁,旧址上兴建了傅清、拉布敦祠堂。驻藏大臣衙门则搬迁到今天小昭寺甘丹康萨一代的珠尔默特那木扎勒官邸,“业闻多栽树木,引水入内。后因入官,作为该大臣衙门,历任驻藏大臣俱略为修葺”。特别是庆麟和雅满泰任驻藏大臣期间大肆修建住宅房屋。

再后来,驻藏大臣衙署移至扎什城。到了清代中后期,驻藏大臣衙门长期位于今天大昭寺西面,朵森格路南段一带。无论是在英国人绘制的拉萨第一张精准地图上,还是根据驻藏大臣有泰的日记,都反映出这一时代位于朵森格路的驻藏大臣衙门,规模相当可观。

除了办公、生活区域外,驻藏大臣衙门和扎什城军营内还有众多的神坛和庙宇,如萧曹庙、丹达庙、吕祖殿、财神庙、龙王庙及轿班住房等,驻藏大臣等每月拜祭,操阅扎什城的军队,热闹非凡。

城市发展和扩大,拉萨的人口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嘉庆《大清一统志》记载“卫地诸城, 首曰喇萨……今达赖居此,有五千余户”,再加上远超俗人的僧人数量,嘉庆年间拉萨的城市人口已达万人左右。宣统年间, 拉萨城市人口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据《新志》载拉萨“商贸辐辏, 街市繁盛, 人口约五万余”,再加上众多的流动人口,一遇盛大宗教活动如传召大法会,人口更是剧增,全城人口达十万以上。意大利游者在20世纪初写道,“拉萨人口稠密,不但有当地的居民,而且有大量来自其他地方的人,比如鞑靼、中原内地、俄罗斯、亚美尼亚以及克什米尔、印度斯坦和尼泊尔等地。他们全都以行商而闻名,在这里也都赚了大笔的钱财。这里的房屋一般都很宽敞,高大,用石头建造,一共有三层楼……” 八廓街的繁华已经持续了数百年。

“市中心是一个大广场,从早到晚都有人在这里进行商品交易,从下午直到日落,人们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人头攒动,拥挤不堪,要想穿行而过也很困难。”拉萨市区拥有饭店, 戏台、商店等设施,有的商店规模很大,商品品种多样,“来到吉科定又称觉康或拉萨觉沃康,即汉人所称的大昭寺),南边的街上,我们发现街道两旁有几层楼的尼泊尔商店,也有汉人商店、丝绸、瓷器和各种砖茶都摆出来卖”。

20世纪上半叶, 数次造访拉萨的英国殖民主义者贝尔(C.Bell)也不得不承认,拉萨“不纯粹是一个人的城市。这里有从西伯利亚边境和西伯利亚本土来的蒙古人,从中国很多省份来的中国人,来自尼泊尔和克什米尔的人,来自中国土耳其斯坦(新疆)的人以及来自边远地区的人。这种情况,在锡金或大吉岭是很难见到的”。乾隆时代的官员周蔼联在自己的《记游》一书中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分别来自不丹、廓尔喀、克什米尔等地商人的举止、神态和销售的货物。

晚清光绪年间的《有泰日记》也提供了可贵的旁证,驻藏大臣有泰记录他在拉萨街上买到的种种珍奇,也足以表明拉萨市面的繁华。例如“代买小套子史记精华一部,共四十本四套,价藏钱四十枚”,“送到洋人照藏内山水人物一大册有十几斤重,皆系布与厚纸所成,坚实固属坚实”,“早即纷纷送年礼,竹君送藏图一张,乃布达拉山一面横披,甚有趣。王永福拿来本地烧土罐土瓶等十件,皆按古样……”

欢乐的众神

多样的人群和种族,带来了圣城拉萨里丰富多彩的信仰和文化生活。据四川师范大学王川、杨永明考证,清代中后期,拉萨拥有多座庙宇。例如,仅关帝庙就有四座,分别是磨盘山关帝庙,吉日关帝庙(又叫“云南庙”,清代中期以后,为一批来自云南的皮革加工工人所建。从此, 凡在拉萨做生意的云南籍商人,不管其家境贫富与否,均需捐献一定数量金钱用于这座关帝庙的扩建)。还有热木其石桥关帝庙,据说20世纪50年代前,该庙之庙祝还是汉族尼姑。

有财神庙(“才喜妙”拉康),位于拉萨市八廓街居委会辖区内措那小巷内,庙中供奉财神赵公明。

有丹达神庙,位于今拉萨市鲁固居委会辖区内,为供奉进藏路上天险丹达山神而建,近代拉萨丹达神庙并供有关帝像。“常住在拉萨城内的汉族人常到庙内烧香拜佛, 逢年过节还举行庙会, 演出汉族民间戏。”

有龙王庙,一处位于龙王潭,一处位于罗布林卡凉亭侧。

上一篇: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夜深人静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