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谣范文

时间:2023-11-29 21:08:45

拉萨谣篇1

“拉萨”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如同画家们用笔调在那里轻轻划过一样美丽。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在拉萨城中央的普陀山上坐落着。这雄伟壮观的建筑如同从天而降的宫殿飘落在红山顶上,又给我们立即展翅飞翔,冲天而上的。而坐落在四周山上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吉寺似乎经不住从布达拉宫璀璨的金顶上发出的光芒一样渺小了好多。唯有矗立在“古城区”的大昭寺遥遥相望,好像给它暗示着什么。在城东轻轻流着的拉萨河,伴着“走出雪山“的歌谣,带着人民最诚挚的祝福,去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而城西的“天上铁路”伴着走进的歌谣,天涯海角的游客迎到,迎到神秘的拉萨。

当我们步入八角街的时候,你会被这里的一切所陶醉。别说这里的人有多么善良好客,别说这里的文化有多么神奇奥秘,单从整条街的轮廓图,你会感到无比的神奇。当你从这陶醉的视野里醒来的时候,才会感到你已经步入举世瞩目的八角街。八角街是围着大昭寺的一条宗教、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街道,是自治区首府的明珠。在这条街上让你感到神奇的不光是民族文化、民族建筑、民族服饰,还有手持佛珠、经桶的转经人。虽然我不知到佛在何方,或许你也讥笑一翻,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那种执著追求的精神。一个刚从纽约或东京回来的游客,当这种或许愚昧或许神秘的现象出现在你眼帘的时候,似乎感到自己步入另一个世界,而八角街的所有一切无不给游客另外的感觉。

看那红山顶上,雄伟壮丽的宫殿,闪光灿烂的金顶,光芒四射的酥油灯,还有游客们永不停息的脚步声,在这蓝天白云覆盖下的古城拉萨,伴着清凉的春风载入历史的宝典,伴着明媚的阳光向着未来前进。

看拉萨的四周,一座座高矮不一的山峰连绵起伏地围绕着,如同披了绿色的军装,戴上雪白的头盔在这里站岗着的守卫,守护着这祥和宁静的古城拉萨。这里的山虽然没有热带地区一样茂盛的树林,但这里的山能栽培最具生命力的高原植物。冬天,拉萨的山是酣睡了的山,盖上厚厚的棉被在那里入睡。夏天,拉萨的山是清醒了的山,穿着绿色的背心在云雾中耸立着。

看大街小巷,别具风格的民族建筑,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还有不时的从窗户里传来念经声无不吸引你所有的注意力。或许突然有个小孩报着你的腿要钱,但你千万不要为此而大做文章,这也许就象雪山上停息着的乌鸦一样点缀了整座雪山,没有它或许少一份好奇心。

再看这里的人,咖啡色的脸颊在乌黑的秀发下传递健康的信号,粗壮的躯体乃是挑战高原恶劣环境的法宝。炽热的夏天,穿着无袖袍的大姐小妹打着五颜六色的阳光伞,走过宗角禄康公园,游过罗布林卡。而那些粗壮的男孩似乎经不住酷暑的阳光一样很不自禁地靠近打伞的姑娘。寒冷的冬天,人们穿着用羊皮制作的各种民族服饰毫不在乎地坚守自己的岗位,这里没有一个人因为气候的寒冷而进入冬眠,这才是藏民族相传千年的精神。

还有山清水秀的林芝自然风光,眺望无垠的羌塘草原的美景,神秘壮观的冈底斯山,雄伟的世界之最珠穆朗玛峰以及日喀则的风土人情无不吸引你的游欲!的旅游景点美不胜美,而拉萨之所以举世瞩目是因为它不仅迈上现代化的伟大征途,而且完好无损地保留着远古的神秘文化。这里既可以听到时代激烈的警钟,又可以分享来自远古的念经声。这就是的首府,神奇的圣地拉萨。让我们手牵手向着世界唯一的一片境地高歌一曲,分享这里的远古文化,分享这里的自然生态。

拉萨谣篇2

由科恩兄弟执导的《醉乡民谣》诙谐而又动人地讲述了一个天赋总是受到失败和噩运所阻的民谣音乐家的故事,这与科恩兄弟2009年的作品《严肃的人》中一个普通男人与全世界为敌的境遇不谋而合。《醉乡民谣》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缺陷更多的人物,而男主角奥斯卡·伊萨克堪称精湛的表演,让科恩兄弟再度献出了一部细腻的人物传记类文艺佳作——《醉乡民谣》讲述艺术,讲述妥协,以及那些未曾品尝过成功滋味的追求梦想的人们。

一个失败男人的内心独白

影片所描述的故事发生于1961年冬,民谣歌手勒维恩·戴维斯小有成就的二人组忽然解散,于是他想要单飞以实现自己的独立音乐人梦想。戴维斯具有优秀的创作能力,却摆脱不了人们心中已经无法突破过往成就的印象。事业挣扎的他生活捉襟见肘,甚至经常借宿朋友家。更为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一位朋友吉恩·伯克利告诉他自己怀了他的孩子,而她却是个有夫之妇。

与科恩兄弟的《巴顿·芬克》、《严肃的人》和《缺席的人》一样,影片的故事围绕一个面临人生十字路口的中心人物展开。《醉乡民谣》某些时候给人的感觉像是一部音乐剧,伊萨克和其他演员在影片中奉献了许多完整演唱,同时,这也是一部公路电影、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记录勒维恩寻求事业突破的一次次尝试。

科恩兄弟在《醉乡民谣》中带给观众的愉悦在于,剧本对这个奋发图强、也偶尔目光短浅的主人公的形象刻画,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急不徐地慢慢展开。伊萨克此前给人印象最深的演出恐怕也只是《亡命驾驶》和《罗宾汉》中的配角出演,而这一次他的表演充满了魅力,同时表达出了主人公内心那种节制的愤怒。勒维恩完全不是很多电影都会刻画的那种成就惊人、却做人失败的俗套艺术家形象。影片为观众献上了一个令人尊敬、却逐渐对梦想丧失信心的男人的内心世界。值得我们指出的是,科恩兄弟并没有在影片中讽刺主人公的希望——与《严肃的人》一样,他们在勒维恩的遭遇中提炼出一种辛辣的幽默感,却又对他的苦境充满关怀。影片从始至终并没有明确向观众解释,勒维恩为何没能在蒸蒸日上的民谣界出人头地,而这也正是主人公自己的困惑: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无法突破。

细腻的抒情隐喻

不同于传统的叙事方法,影片没有用大型音乐比赛来推动情节发展,而是截取了勒维恩·戴维斯生命中一周的时间:听说吉恩怀孕的消息,参加一场小型演出,请唱片公司的人听他的唱片,发现关于自己过去的一些秘密。整部影片偶尔会显得有些松散:出现几个有特点但是却不容易被人记住的配角,但是整部影片看似漫不经心的叙事,充满同情、又不乏幽默地道出勒维恩的心路历程,无论他成功与否。

影片的主角毫无疑问是勒维恩·戴维斯,其他演员更多地是作为绿叶陪衬。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凯瑞·穆里根,尽管戏份不多,但是她扮演的吉恩面对与勒维恩发生后怀孕所承受的羞辱,令人印象深刻。而贾斯汀·丁伯莱克、加内特·赫德兰和科恩兄弟的老搭档约翰·古德曼,表现均差强人意。影像方面特别设计的舞台效果也令人印象深刻,开篇戴维斯自弹自唱一首歌,10多米高的银幕上只有一束混杂着些微晨光加柔了的水蓝光斜斜铺陈,戴维斯兀自投入低吟浅唱。科恩兄弟“霸道”地直推方式既直接又不容分说,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冒险之举。为了营造年代感,人物脸部也做了特殊处理,柔柔的浅蓝光线围绕在舞台之上的歌手,仿佛加上了一层玻璃纸,透着光晕看起来既遥远又如家般温暖。

影片的环形结构也颇有深意,开头部分,戴维斯早上搞丢了一只猫,结尾时,他及时关上了门猫没能跑出来。这只在他的旅程中三不五时就会出现的猫被导演赋予了多种功能,有时是伙伴陪着他感受冷暖,有时是转场的契机,转眼又是抒情的隐喻,还可以是温暖的笑料。《醉乡民谣》在技术层面上同样优秀。首先是摄影师布鲁诺·德尔博选择去饱和的年代感镜头,以及美术设计杰斯·冈彻对于60年代纽约的细腻再现。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充满乡愁的纽约:科恩兄弟锐利的对白和对于人物挣扎的清晰观察,没有让叙事显得太过温吞。至于影片中的音乐表演,可以说是非常出色,伊萨克的唱功令人信服。勒维恩·戴维斯可能从来不是明星,但这个突破性的角色也让主角演员奥斯卡·伊萨克一战成名。

追忆民谣岁月

《醉乡民谣》的原名为Inside Llewyn Davis,即片中主角的名字,准确地反映出导演如此命名的意图——勒维恩·戴维斯就是整个民谣界,他的悲喜苦痛浓缩了所有民谣歌手的经历。科恩兄弟以真实歌手自传性质的小说为改编基础,虚构出了戴维斯这个人物,用他的一段音乐跋涉之旅串联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区,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隧道去感受50年前美国的音乐精神。

上世纪60年代初,纽约曼哈顿格林尼治村,这个后来的美国民谣圣地在世界上还默默无闻,谁也想不到它日后会孕育出著名音乐人鲍勃·迪伦,会成为世界流行音乐成功商业运作的发源地。然而,艺术和音乐的萌芽已在此展露头角,因而科恩兄弟的影片《醉乡民谣》便锁定了这个民谣音乐的孕育期,这个对梦想追逐的过程。

1961年,纽约曼哈顿格林尼治村的一家咖啡馆,一场精彩的民谣演出拉开了电影的帷幕。影片以清新、冷峻的色调完美而精致的还原了美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纽约曼哈顿。在那个年代的格林尼治村,年轻音乐人组起的小乐队和排满演出的小咖啡馆随处可见。怀揣着音乐梦的少年勒维恩·戴维斯在这里艰难地打拼,窘迫的境遇让人简直难以想象仅仅几年之后这里会成为举世瞩目的音乐圣地。《醉乡民谣》讲述的便是这段摧残星光背后,黎明前最晦暗的时期。

扮演主角戴维斯的奥斯卡·伊萨克在电影方面知名度相对不够高,却曾是乐队主唱,本片采用现场实际演唱而不是后期棚里录音的形式拍摄,对演员的歌唱技能要求自然很高。实际证明,这位33岁的拉丁帅哥不仅把一首首年代歌曲演绎出了经典味道,表演也深得时代精髓,将一个民谣歌手纯粹的追求状态传神地再现银幕,即便是不了解民谣史的人也能在简单纯粹的视听环境中感受灵魂被抚摸。这样的题材与设置,最经常出现的状况是,整部电影好似一部“MV大串烧”,按照音乐节奏剪辑一些似而非、形而上的画面,停止叙事。然而,科恩兄弟的“三百米队伍才华”,在于他们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本片里的演唱,是直接地呈现人物弹唱,简单剪辑,属于人物情绪发展的段落,亦可算是一种感性叙事。重要的是,这些演唱深深地影响着它的受众,不管是电影里的听众,还是荧幕外的观众。

回归朴实的科恩兄弟

科恩兄弟携《醉乡民谣》亮相第66届戛纳电影节,最终夺得评审团大奖,这是两兄弟首次在戛纳斩获此类奖项。事实上,科恩兄弟是戛纳电影节的老主顾了,他们第一次入围戛纳的电影《巴顿·芬克》,为他们赢得了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三个大奖。随后的《冰血暴》和《缺席的人》为兄弟两个又赢得了两次戛纳最佳导演奖。乔尔·科恩与其弟伊桑·科恩的兄弟组合在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独立影坛都几乎是无往不利的金字招牌,也是所有演员期望与之合作的对象之一。从演职员名单中,非常明确哥哥乔尔是导演,弟弟伊桑是制片,两人合作撰写剧本。但现实工作中却没有这样明确的区分,兄弟俩总是一起策划、一起写剧本,一起去看电影,片场上经常看到他们窃窃私语,交换着只有他们才懂的意见,甚至在生活中他们都共同抚养一个收养的孩子。他们的电影作品独具特色,其情节不落俗套,往往强调命运的某种不确定性。此次《醉乡民谣》收获评审团大奖,足见科恩兄弟电影事业的创作激情有增无减。

科恩兄弟虽然知名度很高,在奥斯卡混得很开,但是他们是不折不扣的独立导演,并非常自豪于自己的独立电影人身份。乔尔·科恩的妻子,奥斯卡影后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曾经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说:“谢谢你们对我们的工作的肯定。”一句“你们”和“我们”,把她心目中商业导演和独立导演之间的界线分得清清楚楚。所以他们一出道,就以极富想象力的剧情编排,和机智的黑色冷幽默,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如今科恩兄弟已经功成名就了,拿过奥斯卡和金棕榈之后,两兄弟近些年的电影反而有些回归朴实了。比如《醉乡民谣》,其大部分的剧情都是最工整的剧情片套路,穿插着少量科恩兄弟习惯性的冷幽默。在剧情和技术手段方面的淡然让音乐与歌曲成为《醉乡民谣》最值得称道的部分。该片音乐由格莱美获奖音乐人T Bone Burnett主刀,即使是戴夫·范·容等人的原唱歌曲也经过了重新编配,其表现为,加大电影一般声画关系里音乐的分贝比重,使歌曲尽量完整呈现,除了原唱歌曲外,配乐也相当出色,但绝不喧宾夺主。仅仅从音乐来看,《醉乡民谣》是绝对值得影迷们收藏的一张原声大碟。穿插在电影当中的若干首民谣让人如痴如醉,和电影的剧情部分的冷静,却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影片主题。

他们说:

科恩兄弟按照自己的方法,为民谣的黄金年代唱了一首挽歌。——《综艺杂志》

科恩兄弟又拍摄了一部杰出的电影,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民谣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并且将其视觉化地表达了出来。

——《好莱坞报道者》

《醉乡民谣》是科恩兄弟最好的作品,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戛纳电影节的最大亮点。——《卫报》

拉萨谣篇3

被城市永远跟踪的迪伦与莫西子诗

1961年1月,冬天最冷的时候,一个叫罗伯特・艾伦・齐默曼的20岁小伙来到纽约,混迹在格林威治村(“垮掉的一代”诞生地)的街头巷尾。

“那地方就是个没水的地下溶洞,光线昏暗,天花板低得都快撞上头了,横七竖八摆满桌椅。就在那儿,我开始了驻唱生涯。”――他后来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鲍勃・迪伦,第二年,这个来自明尼苏达乡下小城的年轻人,发行了第一张唱片《鲍勃・迪伦》。

他感受到了歌谣的使命,在冰冷的城市,在遥远的时代――那几乎是全世界年轻人最好的时代,凯鲁亚克喊着“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寻找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冲向命运的旅途。21岁的鲍勃・迪伦看到了天空的号角,人间的悲辛,生死之于命运:

一个人要几度抬头仰望

才能看得见天幕?

一个人要长几只耳朵

才能听见众人哭?

一个人要死多少次才觉知

太多人已经死去?

答案呀,朋友,飘浮在风中

答案飘浮在风中

半个多世纪后,跨越时空的距离,一个叫莫西子诗的中国年轻人,以一首《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向迪伦致敬。他唱道:“不是你亲手点燃的,那就不能叫做火焰,不是你亲手摸过的,那就不能叫做宝石。你呀你,终于出现了,我们只是打了个照面,这颗心就稀巴烂,整个世界就整个崩溃。”语感的撕裂,命运的归宿,莫西子诗回答了迪伦的疑问,却又在一个新的角度,画出了世界的天平。

迪伦初到纽约时,对这座天下第一都市的认识是:“我不是来寻找金钱和爱情。我有很强的意识要踢走那些挡在我路上不切实际的幻想。我的意志坚强得就像一个夹子,不需要任何证明。在这个寒冷黑暗的大都市里我不认识一个人,但这些都会改变――而且会很快。”莫西子诗却唱出了对城市的绝望《把城市拉回乡下喂狗》:“城市,正在竭尽全力让我们悲伤。是时候了,是该下决心了,我决心,一车一车,将城市,拉回乡下去喂狗。”

半个世纪,城市经历了什么?那些热情歌唱城市的曲调,又经历了什么?我们要把怎样的城市拉回乡下喂狗?对了,那是波德莱尔的城市,是狄更斯的城市,是工业文明的下水道,这样的城市,是应该被拉去喂狗。

但别忘了,我们还有《成都》,还有那些温情的城市赞歌。只可惜,一旦进入城市,便永远不能离开了。过去的梦想早已湮灭,现代化覆盖整个地球,我所看到的,只有卡萨菲斯无奈地嘶喊:

你不会找到一个新的国家,不会找到另一片海岸。

这个城市会永远跟踪你。

你会走向同样的街道,衰老

在同样的住宅区,白发苍苍在这些同样的屋子里。

彼岸:在诗与远方中饥肠辘辘

此岸(城市)的焦虑,终归是有办法解决,那就是彼岸(乡下、远方)。

海子说:“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大街上。”

即使与城市相伴一生的迪伦,也会在“一个阳光温暖的早晨”,自纽约城漫步而出,“帽檐遮着我的眼睛,朝向西部的天空出发”。他说:“民谣在我的脑海里响着,它们总是这么响起。民谣是个地下故事。”

彼岸可以是前方的另一个世界,也可以是后方过去的世界。往前走,跨过去,河的那边,海的那边,可以是故乡;往后走,退回去,树的后边,山的后边,也可以是故乡。

乡下,远方,集市,小镇,这些被淡淡忧伤笼罩的词汇,总会是民谣的组成部分。在这里,民谣和诗歌相通。如同迪伦所唱:“时光静寂流逝,你找到你的心爱。不是没有理由搭一辆货车去小镇,不是没有理由再去那集市。也不是没有理由再来来回回,不是没有理由去每个地方。”

即使在遥远的历史深处,那些掺杂了乡野气息的文字和歌谣,也会把我们带向彼岸世界。天苍苍,野茫茫;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海子在诗歌中呐喊:“我的琴声呜咽,我的泪水全无,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当然,远方也可以“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小河这样定义民谣:当我们含羞时,我们弹吉他唱歌;当我们孤独时,我们弹吉他唱歌;当我们丑陋时,我们弹吉他唱歌。民谣就是脚踩大地,不害羞地歌唱。

然而,一切呐喊好像一夜间失去了意义。唱与不唱是一样的,一个人的小清新转化为大众的小清新,世界就失去了意义。君不见,大理早已不是大理,丽江也不再是那个一米阳光的好地方,拉萨的大街上,文艺青年如过街老鼠。

即使城市又如何?譬如北京,“站在后海的银锭桥,歌声四伏,这里曾经是翻唱和口水歌的小型演出集散地,音乐只是酒吧的某种副产品。几乎所有的酒吧门窗大开,用原创、独立民谣、‘好声音’某某某的广告牌招揽生意。‘董小姐’‘南山南’的情绪泛滥。”不过,音乐市场依然平淡的今天,音乐平台开始对数字音乐版权圈地时,刚刚消费且追忆了一场又一场的“摇滚当年”后,独立民谣终以一种“纯净音乐”的姿态浮出水面。

一个混乱的时代,终究产生了混乱的艺术。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我想听首歌,嘶哑的、深沉的都行。但我不想听民谣了,不管你‘是不是有故事的女同学’,我也不想知道你的‘南方艳阳里是否有大雪纷飞’,我在你们的诗与远方中已经走得饥肠辘辘,我太累了。”

拉萨谣篇4

赵雷生于1986年,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比起同龄的孩子,他小时候确实很淘气。父母都是生意人,对他管教宽松,虽说家庭条件不算太好,但父母总会尽可能满足赵雷。

那时的赵雷近乎“要风是风,要雨是雨”,无所畏惧,喜欢破坏东西,爱撒野,不安分,招猫逗狗是日常,但无忧无虑。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让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同时对这个时代和北京的变迁有着格外深刻的感触:胡同和四合院,柏油路和溪流,大大小小的集市和咖啡馆……他所见到的,后来都一一写在了歌里。《少年锦时》就是他笔下的老北京,清汤寡水,恬静而美好。

13岁那年,赵雷才真正有了他的音乐梦。他看了一部两岸合资的电影《美丽新世界》,伍佰在里面扮演了一个流浪歌手,在上海的地下通道背着吉他唱歌。赵雷喜欢那种酷酷的模样。这个画面就像一把火,吸引着当时年幼的赵雷,他毅然决定要做那样一个歌手:自由唱歌,无拘无束,洒脱不羁。

17岁时赵雷在高考的紧张氛围中抽身,一个人背着吉他踏上追逐音乐之梦的征程。他喜欢唱罗大佑、任贤齐、动力火车的歌,效仿着伍佰的姿势,却难掩小孩子的性情。

孤独的流浪歌手

高三的下半年,赵雷把小舞台从地下通道转到了后海的酒吧,一晚上 80 元,他开始有了稳定的收入。他深知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于是高中毕业后,即便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也果断放弃了,继续坚持着追逐音乐的初衷。

从街道到酒吧,从人来人往到拥有了变化着的游客听众,赵雷的青春随着歌声和汗水一起浸没在土地中。

2006年,赵雷正式告别北京,孤身一人开始他的音乐旅行,做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流浪歌手。

第一站他去了成都,在成都的小酒馆里赵雷有了最多的感触,也直言成都是他的第二个家。家,陆陆续续回了很多次,每一次都备感亲切。这些,赵雷后来写进了歌里,成了《成都》: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你会挽着我的衣袖 我会把手揣进裤兜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 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但赵雷在成都待得并不久。2007年因青藏铁路的开通,赵雷辞别了成都,拿着借来的700元徒步去了拉萨。在拉萨,赵雷是清苦而拮据的。在后来的采访中,他回顾了当年的境遇:“我们经常吃泡面,吃不起肉,也煮不熟,而且因为不容易耕种,拉萨的菜也比其他地方贵很多,最后没有X了,就每天蘸着盐吃土豆。”

后来因为拉萨浮游吧的拆除,赵雷重新启程,开始了新一轮的流浪。

他每天都背着吉他,在酒吧唱,去拉萨街头唱,像一只自由的鸟,唱给藏族的姑娘,唱给喜欢的人。那时的赵雷,美好得像新生的太阳。

如果说拉萨的日子是自由,那么丽江的日子更像一次乌托邦的乐享了。赵雷在丽江开了一间酒吧,每天和朋友们唱歌、晒太阳、喝酒、聊天,这些俨然成了生活的全部,信马由缰、自由惬意。

而多年以后,赵雷重返丽江,却发现物是人非,于是,一首《再也不会去丽江》应运而生:

再也不会去丽江

再也不会走在那路上

别问我丽江在何方

是谁践踏着那颗安静的心脏

……

凤凰涅,理想不灭

前七年或许还在研习布局,想想如何去排列组合人生这幅画的景与物,那么从2010年开始的后七年,赵雷开始逐渐成熟,最终凤凰涅。他带着一腔傲骨,在偶然的契机参加了2010年的《快乐男声》。那年赵雷24岁,他唱了马条的《塔吉汗》和自己的《画》,开场是一段振奋人心的话:“有些人可以唱歌,有些人必须唱歌,我就是那个必须唱歌的人。我是赵雷,我要掀起中国原创音乐的新浪潮。”

2012年,赵雷和浩子、小猛、冠奇、旭东几位音乐人做了一次“十个轮子上的民谣之路”的全国巡演,从成都出发到深圳,一路向东,15座城市,30个日与夜,他们用音乐挥霍着青春。

2013年,左立翻唱唱红了《南方姑娘》,赵雷又一次回归大众视野。

到了2014年,赵雷才真正迎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关口。他出现在了《中国好歌曲》的节目录制现场,一首原创歌曲《画》获得了评委刘欢的高度赏识,并将这首歌收录专辑。

赵雷曾这样解释他眼里的理想:“理想就像打斗,打赢了,你就实现理想了,所有理想都是在拼。”他好像一点点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2015年,赵雷的原创作品《少年锦时》被《中国好声音》选手翻唱,引发轩然大波。赵雷2015年和2016年的演唱会场场卖座,一票难求。2016年10月,《成都》正式版上线,一经便刷爆网络,10天超过十万的评论量,飙升率达到999%,当然,还不包括《无法长大》这张数字专辑的畅销。

赵雷离理想越来越近,也慢慢让更多人找到了“谁是赵雷”这个答案。他拿着吉他上了《歌手》后,一首《成都》风靡全国,赵雷慢慢从小众变成了人尽皆知。

可是,赵雷依旧保留着本心,理想不灭;够吃够喝就好,不刻意、不贪心;做喜欢的音乐,让更多人接纳民谣这类原创音乐――相信他会一直是这样的赵雷。

拉萨谣篇5

这是美国电影《乐韵情缘》描述的故事。这部电影的主演是著名的美国乡村歌手乔治·斯特瑞特。

1952年,斯特瑞特出生于德克萨斯州的普迪特。十几岁时开始,他就在父亲的牧场一边帮助编制篱笆、放牧牲畜,一边弹奏吉他演唱民谣。当兵期间,他在夏威夷组建了一个浪漫乡村乐队,复员后进入西南德克萨斯州综合大学学习农学课程,又重新组建乐队。参与《乐韵情缘》的拍摄后,斯特瑞特在影片中演唱的四首插曲登上了排行榜,从而声名鹊起。平时,他就隐居在德克萨斯的农村里,与田园草木自然作伴,从中汲取音乐创作的源泉。

从最初到现在,不管是直接抑或间接,美国乡村音乐在不断述说着与乡村有关的故事与心情。

“这是你的土地”

美国乡村音乐的源流可以追溯到18世纪前的本土印第安音乐,后来渐渐地融合了欧洲宗教的赞美歌与黑人音乐的风格。19世纪初,乡村音乐的演唱演奏者多是在美国南部乡村生活的白人农民或牛仔,以及异乡漂泊的伐木工、矿山挖掘工。

黑人作曲家斯蒂芬·福斯特创作了许多带有浓郁种植园风格的歌曲,在乡村音乐中最富盛名。1826年7月4日,福斯特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劳伦斯维尔,在一个擅长唱歌的黑人保姆的熏陶下,他从小喜欢歌唱,并自学吹奏长笛,16岁就开始编创歌曲。成年后,福斯特与哥哥一起到辛辛那提经商,深受黑人民歌的熏陶,他写下了《故乡的亲人》这首歌,后来成为佛罗里达的州歌。1852年夏,福斯特带着妻子来到肯塔基州的巴特斯顿农场,在劳作之余,与黑人交谈,学习音乐,深知黑人生活的劳苦与艰辛,写下了《我的肯塔基故乡》,这首歌又成为肯塔基州的州歌。1864年,福斯特病逝,年仅38岁。他一生创作了200余首歌曲。

《哆来咪》是来自俄克拉荷马州的乡村歌手伍迪·格思里创作演唱的歌曲。格思里生于1912年,本是罗杰斯和卡特家族的“粉丝”,因为时运不济,他家破了产,生活无以为继,做木匠、摘棉花、打零工,流浪于南方的乡村之间。他写了一首《上帝保佑美国》,是根据卡特家族的一首歌的旋律重新填词的:“我看到救济站的门前站着老乡亲,看到他们饥饿的样子,我问自己,上帝真的保佑美国吗?”

那时的纽约,是乡村歌手麇集谋生的地方。在一次演出中,格思里认识了洛马克斯,还有被誉为美国民歌之父的皮特·西格。1919年,皮特·西格出生于俄克拉荷马州,两岁时随父亲一起开车到山村里,用小提琴为村民演奏民歌。村民们弹着班卓琴,唱着道地的本土歌谣。他与格思里结成了好朋友,两人一起上路,以歌唱解决食宿,到了格思里的家后,皮特·西格独自离开,经过了8个月的乡村旅行,重归纽约。他与几个同好在格林威治村组建了一个“年历社”,正巧格思里带着他的家人抱着吉他讨生活,老朋友又聚在了一起。 1942年皮特·西格入伍。格思里则随商船出海,途中遭到了德军的袭击。他九死一生回到纽约,经过洛马克斯介绍,认识了唱片公司的老板摩西,将自己的歌曲都录了音,他把《上帝保佑美国》这首歌改成了《这是你的土地》,后来成为美国的“第二国歌”。格思里的结局并不妙,他精神失常,发疯了。

皮特·西格回纽约后,在一个演唱会上结识了美国黑人歌手罗伯逊。罗伯逊生于1898年,父亲是讲道师,居住在新泽西州。他的成名曲是《老人河》,“老人河”是美国人对密西西比河的尊称,这首歌讲述的是对黑人悲惨生活的感叹。他和皮特·西格的演唱并不顺利,遭到了包括三K党之类的右翼分子的攻击,并差点因此送命。

电波中熟悉的“老乡音”

与《乐韵情缘》情节类似的还有电影《乡谣情缘》,呈现的美国乡村音乐同样非常出众。在这部电影中,凯莉·卡特是一名乡村音乐明星,因为不堪娱记骚扰,酗酒过度,而被关进强制戒酒所。在那里,她遇到了年轻的乡村音乐作曲家比奥。比奥善良温柔体贴,风度翩翩,才情横溢,但在现实中,她无法选择他,陷入了迷惘的状态。在电影的最后,她唱了一首歌《我与田纳西》。这部电影是在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拍摄的,2010年11月9日,在纳什维尔举行了这部电影的首映式。

纳什维尔是田纳西州的首府,也是众所周知的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1925年,纳什维尔一家新近成立的广播电台开设了一档“老乡音”专题节目,邀请当地的乡村歌手演唱,吉米·罗杰斯就是最早的一位,无线电波将他的歌声传到素不相识的观众耳朵里。

吉米·罗杰斯1897年出生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母亲去世后与继母生活,14岁参加工作,当上了一名铁路工人。罗杰斯向一同工作的黑人劳工们学习布鲁斯的乡村音乐,并经常到一些黑人唱片店购买唱片。在进入纳什维尔广播电台演唱之前,罗杰斯患上了肺结核症,被迫结束他的扳道工职业生涯。幸好流徙在南方乡村巡回演出的大帐篷乐队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他在乐队里弹奏班卓琴,不久还组建了自己的一个帐篷乐团,但一场大风却把他的家当刮得无影无踪。

罗杰斯给电台录制歌曲全是白干,他要求电台付费却遭到拒绝。反而是著名的维克多唱片公司慧眼识珠,为他录制了唱片《睡吧,宝贝》。这张唱片十分畅销,唱片公司却支付了27美元的报酬,罗杰斯对此很不满意,他找到一位名叫皮尔的唱片商录制了第二张唱片,其中一首《T代表德克萨斯》唱出了一个乡村漂泊者失恋后的忧伤情绪。这首歌被皮尔改名为《忧郁的忧得尔1号》,出版后大卖100多万张,后来连续录制到《忧郁的忧得尔13号》。罗杰斯的歌曲把夏威夷吉他韵味融为一体,带有乡村黑人民歌浓重的布鲁斯蓝调风格。他性格豪爽,不善理财,繁重的工作毁坏了他的身体,最后贫病而终。

拉萨谣篇6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有条不紊地进行开来。小学音乐作为新课改的重点,在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和音乐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启蒙阶段,为学生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音乐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阶段,小学音乐新课程改革给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微课”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音乐;微课教学;有效学习

《小学音乐新课程改革论》强调,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善课程教学机制和体制,引进新型的“微课”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在合作、创新、自主的学习环境下不断培养自己的音乐乐感,提升对音乐的整体感知。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很轻松地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点明了正确的学习方向。所以在小学音乐新课改的背景下,引进微课教学模式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小学音乐微课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引进“微课”讲授教学重点

“微课”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抓住教学的重点,便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理解,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拉萨谣》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练习本歌曲,进行具体的吐字和发声练习,结合具体的民族风情,体会自然质朴、深邃的思想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藏族民歌的创作特点以及其他相关的人文知识。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播放《拉萨谣》的视频舞蹈,提高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感受这首音乐的魅力。接着给学生在小视频里面展示藏族民歌的一些基本创作特点和人文魅力,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充分融入这些人文因素。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这首音乐的演唱节奏,同时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本首曲子的“旋律线”,使学生跟着《拉萨谣》的“旋律线”进行具体的演唱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微课”很好地抓住了教学的重点,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引进微课讲授教学难点

微课教学模式给学生讲述了所学内容的难点,并把难点进行简化,促进学生理解,便于学生对后面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音乐乐感。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人教版)《鹰》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唱《鹰》这首歌曲,在歌曲练习的过程中注重理解运用渐强、渐弱记号的演唱模式,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由于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在有感情歌唱过程中熟练掌握力度记号在歌曲中的应用”,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这节课的难点教学内容,通过音符演奏的动态效果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解说,使学生掌握这种练习模式。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力度记号的演唱练习,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基础练习完成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鹰》的演唱练习,使学生先跟着多媒体上的音乐进行哼唱,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轮唱训练等,逐渐训练学生二声部的合唱能力。“微课”讲述教学难点的模式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提升了W生的音乐素养。

三、引进微课激发学生兴趣

微课采用多媒体的展示形式,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动态的图画和优美的音乐,从而促进学生有效理解课堂的重点和难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小学音乐《可爱的家》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本首歌的演唱技巧,通过饱满、深情地演唱,培养学生对家的热爱。在上课之前,教师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小视频,对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阐述,即“使学生可以看懂这首歌的乐谱,并学会跟着乐谱和弹奏进行模唱”,教师带领学生紧紧围绕着教学重点和难点,给学生播放一个《可爱的家》的小视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之后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乐谱,带领学生分析具体的演唱模式,从而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

在小学音乐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音乐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引进新型的微课教学,把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进行一一阐述,促进学生的有效理解和深刻思考,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李薇.浅谈微课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2015(2).

拉萨谣篇7

古印度诗人迦梨陀娑在《云使》中,讲述一个药叉因怠忽职守而贬谪他乡,从而于“七月初他看到一片云飘上山顶,像一头巨象俯身用牙戏触土山”。这“恋缱绻而遭远别的多情种子”不免想起家中的娇妻,乃意动神驰,竟托付这片云为爱人捎去音讯。

阿里的云朵,是这世上的奇观。1998年我从新疆搭东风卡车入藏,一翻过昆仑山,就已经为天边那“巨象”一样的云朵所震慑阿里的云,在阿里以外是无法想像的奇迹。

也不知道是云朵还是民歌,驱策着我的朋友德庆,使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斜挎装着笔和本子的书包,走遍阿里大地,采录所能听到的每一首民歌。德庆所参与的是一项盛大的文化事业,称之为“三套集成”的民间文化发掘和整理工作。出生于山南地区的德庆奔波于阿里与山南两地,被采录到的美妙歌谣深深吸引而乐此不疲。

某些事物以神秘的方式关联着:比如阿里和山南,二者虽然相距数千里,其中却存在不可思议的因缘。山南是藏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有全藏第一块农田、吐蕃王朝第一座王宫雍布拉康,而早期的吐蕃文化深受来自今天阿里的象雄文明的影响,后转信佛教后,乃将政治中心迁往拉萨。在经历了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热巴巾的全盛时期后,因朗达玛灭佛被刺,而使吐蕃陷入战乱分裂。吐蕃王族仓惶逃亡,其中一支到达阿里,在这里建立的阿里王国,后来分出拉达克王国、古格王国与普兰王国这“阿里三围”。古格王“拉喇嘛意希沃”延请阿底峡入藏,开启了藏传佛教“后宏时期”。拉达克灭古格后,古格王族再次踏上逃亡之路,只是此次他们的路线与先祖来时正好相反他们一路向东。其中的一支,当他们到达山南曲松谷时,望见河谷两岸风光像极了古格象泉河谷的“扎达土林”。

那一刻,“恋缱绻而遭远别”的王室成员在破碎山河中,找到一个映现过去的镜像,唤起了深深的乡愁,遂停下脚步,在河谷中建立起拉加里小王朝此地距先祖出道的地方并不远,雍布拉康和藏王墓只在一二百公里外吐蕃王室世系绕了一圈,又回到了他们的源头。

再次揣摩命运的无常,正如云朵般幻变不息。古格灭亡后,噶厦政府遣大将噶丹次旺击败拉达克(1642-1682),引进被称为“供云乐舞”的“噶尔鲁”。想那供云乐舞的起源,当与阿里的云朵相关。此种乐舞典雅庄重,渐渐演变为“宫廷乐舞”,但最早的起源却是来自民间,所谓阿里十三种“鲜”(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以及喜歌、悲歌、酒歌、正歌等,这些音乐自象雄乃至更早的时期一路绵延传承,并融汇了克什米尔及周边东西文化交汇之地的乐风。自转入“宫廷”之后,供云乐舞渐渐成为华丽典雅的乐舞。2004年我曾看到由雪巴拉姆剧团演绎的一小段。八名身材修长的女子身著长袍,随舒缓音乐款款曼舞,只见腰身微晃,裙摆飘垂,如同望云,刹那不觉,已然幻变。

“三套集成”动员了小学教师、学生、医生等大量人力收集民间音乐,据德庆回忆,他和同事们总共采录了上千盘磁带,有些至今仍锁在库房里,有些却不知所踪,令人叹惋。好在一部份采风的成果已经出版,如《山南民间歌谣集成》,我在其中找到了曾在听过的最美的歌谣:

“我想要的恋人,是那核桃之花,

要在黄昏盛开,要在黎明消失”。

类似的歌谣常常让我想起《云使》的味道,一样的情感炽烈,大气磅礴:

“北斗虽是男子,仍旧返回北方,

昂宿虽是女子,横穿天空而驰。”

有的坦率热诚如“汉丝帽子下面,一对双眼皮大眼,望的是我这边。请你一直望着”;自然也不乏狠料,如这句“要找有主情人,需要魔鬼野心”。有一首歌唱起 “诺桑王子”的故事(《诺桑王子》是藏戏之一)。传说王子的宫殿就在“阿里三围”之一普兰,即是今天县城之外、孔雀河岸峭壁之上那悬空的洞窟寺。歌中唱到,当诺桑王子回到宫殿,看不到他的爱人引卓姑娘(引卓为仙女,因受到嫉恨的王妃的陷害,飞去它方隐遁)时,王子心情哀伤,流连低吟:

“雪光映日之时欢喜呵欢喜,雪水融落之时悲伤呵悲伤;

悲伤的时候没有安慰,悲伤已过再不需安慰”。

拉萨谣篇8

摇滚大师都会

>> 2014中国“创业梦”报告 2014中国楼市大猜想 2014中国最佳创业城市 2014中国最佳创业园区 2014中国品牌力指数 2014中国铜市场展望 中国,世界开始的地方 2014中国高新产业转型前瞻 2014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2014年中国经济前瞻 外媒热议2014中国经济 2014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2014中国经济可能爆发危机吗 2014中国九大艺术趋势 2014年中国粮食新政与趋势 2014中国经济新信号 2014中国股市十大猜想 2014中国护照签证新政 2014中国绿公司年会在南宁举办 2013/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2014中国世界音乐开始集结 2014中国世界音乐开始集结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万象")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世界音乐中国现状 广义之世界音乐

摇滚大师都会玩点世界音乐

既传承了传统文化,也与当下时代背景相融合,这是世界音乐的一大特点。从广义上说,流行音乐中只要加入了民族音乐特点,即可称之为“世界音乐”。摇滚乐中也有世界音乐,披头士就曾把印度的西塔琴大师拉维・香卡带到美国,和自己一起上台演奏。滚石乐队的吉他手布莱恩・琼斯则制作了摩洛哥村庄乐师们的仪式音乐唱片,这张唱片后来被研究者们称为是历史上第一张“世界音乐”唱片。

而中国的摇滚音乐家中致力于探索民乐元素与流行元素结合的也不乏其人,其中首推窦唯。窦唯擅长民乐吹奏,在他的个人专辑《黑梦》中就融入了笛箫。而窦唯吹笛子的画面,最著名的记录当数1994年那场席卷香港的红《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同台演出的何勇高喊的“笛子!窦唯!窦唯!”也因此成了经典名句。“魔岩三杰”时期之后,窦唯过上了仙风道骨的隐遁生活,在创作中对中国民乐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艳阳天》创造出来的悠然意境,胜似神仙。千禧年之后,窦唯用鼓、竖笛、扬琴等中国器乐创作了音乐系列《暮良文王》,在《三国・四记》中的《夜行灯火》、《雨一》中也用到了笛子,其后的《山豆几石页》、《祭然品气国》和《东游记》等都恰到好处地融入了萧、瑟、古琴的音色,淋漓尽致表现了中国音乐之魂与魄。

继窦唯之后,摇滚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俨然成了挑拨观众兴奋神经的好方法:摇滚新教父谢天笑的古筝已成符号;雷鬼风格的龙神道也在音乐中运用古筝,在中外均大受欢迎;老牌后摇乐队沼泽以古琴为主角与西方乐器相碰撞,也备受好评。民谣音乐人中运用民族乐器的更是不可胜数,从广义的角度几乎可以说,中国一半的当代音乐都可纳入世界音乐范畴。 狭义之世界音乐

用现代手段表达传统意境

从狭义而言,谢天笑虽用了古筝,表达的还是现代人的情感,算不得典型的世界音乐。典型的世界音乐是以现代与传统结合的手段表达传统文化意境,朱哲琴可算最广为人知的代表。在她的作品里,藏语唱腔作为基调贯穿始终,如同辽阔的积雪高原,连绵起伏,一望无际,偶见几处人家;现代流行色彩让歌曲听起来不那么沉闷,却融合得几乎不着痕迹。

事实上,光靠民间器乐的简单叠加无法创造出具有永恒价值的世界音乐。相反,若是能让西方乐器为中国所用,哪怕用交响乐团,也能演奏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音乐。在这一点上,参加了十三月“民谣在路上-新乐府”长沙站的龚琳娜对丈夫老锣“西为中用”的创作方式十分推崇,她对本刊记者表示:“老锣他有一个曲目叫《白云泉》,是白居易的诗。他用两根黑管、两个笙、两个笛子、一个手风琴。他说想做一个天、地、泉和云的对话,手风琴代表地。但是两根黑管怎么跟笛子在一起?听完排练我就惊了,那黑管吹出来特别中国,因为笛子很亮,黑管比较中音,他写的旋律完全让黑管吹中国的味道,但是黑管又弥补了中国吹管乐的亮,黑管比较柔和,所以它把中声部补齐了,手风琴就像地。不是要把西方的乐器拿进来,而是把西方的中声区、低声区拿进来,这样民乐就可以在上面飘了。老锣现在的创作就把西方的概念拿来,但是全部为中国音乐服务。” 世界音乐之困境

装神弄鬼镇住了国际,却无法说服同胞

“墙内开花墙外香”常常被用来形容世界音乐在中国国内的现状。萨顶顶在国际上捧获大奖,在国内的好评却寥寥。一部分的原因是,老外对于东方文化的接受门槛并不高,并且由于他们对于中国的特定想象,要镇住他们,只需要形式上的虚张声势即可。正像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说到那座半山腰上的建筑,“里面是立体化的西式布置,但是也有几件雅俗共赏的中国摆设。炉台上陈列着翡翠鼻烟壶与象牙观音像,沙发前围着斑竹小屏风,可是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显然是看在外国朋友们的面上。英国人老远的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

而国内同胞生长于斯,所谓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是贩卖包装噱头还是有扎实的情怀填充,同胞们自然比国际友人分辨得清楚。世界音乐中的装神弄鬼之作尽管镇住了国际,却无法在国内引起同样的热捧。

而世界音乐之中无疑包含着极为优秀的部分。那些既有传承又有创造的作品如何才能为更多国人所知?操办演出自然是一种良好的方式。我们也有世界音乐节品牌――杭盖音乐节、北山世界音乐节等每年都邀请国内外顶级乐团,音乐形式也不局限于摇滚,每场都能吸引到众多歌迷前来,却始终无法像草莓、迷笛那样呈现“连锁店式”的发展趋势,但这一状况相信很快将会有所改变――2014年5月,十三月唱片旗下的“民谣在路上”品牌重以“民谣在路上-新乐府”重新出发,将专注于采风、收集、整理、制作大量的优秀的原生态音乐以及戏曲类作品,把中国的声音推向中国的更多城市。长沙站的第一次亮相便汇聚了龚琳娜、霍尊、山人乐队、零点乐队,并邀请了蒙古长调与云南布依族的民歌演唱者与零点乐队、山人乐队合作,表现十分亮眼。 从民谣到世界音乐,中国声音新玩法

如何突破中国世界音乐在国际吃香而国内反响平平的现状,是许多音乐人正在探索与实践的课题。今年起,十三月唱片作出一个新鲜尝试:推出“新乐府”演出品牌,搭载于其原有的“民谣在路上”品牌,并借由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技术和逾六千万的用户平台,将世界音乐推向普罗大众。本刊记者独家专访十三月唱片总经理卢中强,了解了他们对于世界音乐、中国声音的新玩法。

南都娱乐:“民谣在路上-新乐府”发起的契机是什么?

卢中强:“民谣在路上”演到两百多场之后已经面临一个很大的瓶颈――很多地方已经重复演了很多场,无论从艺人的资源整合还是从演出的新鲜感来说已经很难有突破了。关于做一个世界音乐的品牌,我已经想了有将近两年的时间,而且我们也做了一些准备,包括找什么样的音乐家,未来做什么类型的音乐,做什么样的制作和编曲,我们也做了一个摸底和调研,我们手上已经有很多真正唱得好的少数民族的歌手。

南都娱乐:为什么想做一个世界音乐的品牌?

卢中强:我从小受戏曲的影响比较大,我是在剧场大院长大的,我母亲就是黄梅戏演员。我觉得现阶段,整个华语的创作对我来说,我个人觉得实在以及你给是不好玩,没意思了。反而是这样一些无论是原生态还是戏曲的经典的东西,我一直强调进行合适和得体的二度创作,给他们一个大面积的传播,给他们一个留存,比做一些原创是更有意义一些的,所以就萌发了这样一个想法,做一个品牌叫做“新乐府”,把经典的东西做一些新的尝试。

南都娱乐:这个“新乐府”和古时候的“乐府”有什么联系?

卢中强:新乐府在古代和诗歌的关系也很重要,我们很快就会有“文学发起人”的概念,会有大量的诗人来介入、填词。

南都娱乐:为什么将“新乐府”搭载在“民谣在路上”之上?

卢中强:我还是在做民谣,这是真正的民谣。“民谣在路上”已经有了一个平台,而且本身也有了品牌,有一定的口碑和票房号召力,这是“民谣在路上”的先决条件,只不过我把民谣在路上的门类和音乐的丰富性更加突出强调了。

南都娱乐:“新乐府”邀请音乐人有什么标准?

卢中强:比如霍尊,他自己已经有了一套语言的辨识度,就是所谓的中国风。这个辨识度很有意思,那么进一步考虑,可不可以跟昆曲有交集?我们未来就会找这种本身辨识度很高、中国烙印很强的艺人,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未来的呈现会是多方位的,有些音乐家可能根本不知道会和谁合作,原生态也好、戏曲也好,我希望这些音乐家能够玩即兴。

南都娱乐:不同于主流歌手,民间音乐人都是普通人,如何去集结这些音乐家?

卢中强:首先,我们身边有很多音乐节,其次,山人乐队也好,做编曲的朋友也好,他们已经采过大量的素材,他们很清楚这些声音要去哪里找,对于民歌比较丰富的地区,我们都会有一个很好的方向。另外,原生态这个概念前几年炒得还是很热的,光是央视就有一个《民歌中国》,邀请了很多非常棒的音乐家,我们很有可能就会去找这一类的大数据库去合作。如果要做戏曲,这个东西就更多了,中国每个城市都有戏校,很年轻的孩子都在里面接受专业的训练,甚至深癖的剧种,都有专门的孩子从小学习。这个时代这些孩子不光学习传统的戏曲,还通过互联网接触新的东西,所以他们要是跟更丰富的门类去跨界玩的话,就会比老一辈的艺术家玩得更有意思。

南都娱乐:在“新乐府”的各场巡演中,会邀请不同的音乐家还是会有所交集?

卢中强:山人乐队会是一个固定的月底,他们每年在云贵大量地采风,会带来好玩的音乐家和我们一块儿玩,其他的,比如上海的戏班、内蒙的杭盖、广州的玩具船长,他们都可以来跟我们玩这个东西。 中国世界音乐5大门派 1.天籁派

朱哲琴

朱哲琴可谓中国在世界音乐领域的集大成者。1995年她发表专辑《阿姐鼓》,幻现出一个关于死亡历史的审美风景,让听者回归梦境般的――那与世隔绝的神秘高原,宗教秩序井然信仰至高无上的净土,俯瞰世界思索人生的制高点。这张专辑面世之后在中西方均引起巨大震撼。经过多年的民族音乐寻访,2013年朱哲琴推出新专辑《月出》,依然致力于多民族音乐基因与当代时空的互动。 2.国际派

萨顶顶

萨顶顶与朱哲琴一样都运用了藏族元素,但两者的感觉有很大不同。《万物生》的歌词充满了梵语,她自创的唱腔、夸张的妆容和一身艳色,甚至她的名字,都满足了西方人对于藏族及藏传佛教的想象。2008年萨顶顶获得BBC世界音乐大奖等多项国际奖项,并且是中国首位被格莱美邀请的歌手,近年来她在选秀节目上露面颇多,而人们大约也早已忘了她曾是唱着舞曲《咚吧啦》的那个周鹏。 3.母语派

马木尔

马木尔主唱的IZ乐队是国内新晋的世界音乐歌手,他所有歌曲都只用哈萨克族语演唱,却不局限于传统的哈萨克演奏形式,而是把具有现代先锋精神的黑色摇滚加入冬不拉的弹唱里,几乎不加宣传就能吸引众多追随者。 4.狂野派

山人乐队

山人乐队来自云南,成员包括汉族、佤族、布依族。他们的乐器稀奇古怪,多数是云南当地的特色乐器,歌曲动机也有许多是从云贵地区采集而来的民间音乐。运用民族乐器再融合摇滚、雷鬼与Ska等元素,山人的音乐显得自由、奔放,充满生命的原始野性。近年来,山人乐队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节舞台上大受欢迎。 5.先锋派

龚琳娜

上一篇:节假日放假范文 下一篇:室内风水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