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完美的爱范文

时间:2023-11-16 15:09:09

表面完美的爱篇1

[关键词]蒂姆・波顿;童话;《剪刀手爱德华》

在这部充满着童话故事般的纯真与善良的《剪刀手爱德华》中,导演蒂姆・波顿将童话的叙事模式进行到底,在暗黑系的场景、荒诞的剧情之下,竭力展现出世人的心灵之美和纯真的爱情的魅力,因此,这个唯美的童话故事撼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一、《剪刀手爱德华》的叙事

《剪刀手爱德华》讲述了在一座古堡中的发明家专心于自己的发明创造,在他弥留之际,创造出机器人爱德华,发明家将毕生的心血倾注于这个机器人,他将自己对于人世间的美好印象都传授给了爱德华,但是发明家仍旧没有逃过死亡的归宿,但是直至逝去,机器人爱德华也没有最终完成,发明家留给爱德华的除了一颗纯真、善良、充满人性美好的心灵外,还有一双剪刀手。发明家去世之后,爱德华一人孤独地生活在这座远离城市的古堡中。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化妆品推销员佩格的误入,打破了古堡的平静,同时也使爱德华获得了在现实社会的一段不平凡的记忆。充满怜爱的佩格没有被爱德华的外表吓倒,不忍心他继续孤单地生活下去,而是将爱德华带入家中如母亲般对其进行照料。在这个小镇上,爱德华用自己的剪刀手帮助邻居修剪花园,为镇上的女人设计发型,受到了小镇居民的喜爱。在这里,爱德华似乎得到了新生,在佩格家居住的日子里,爱德华与佩格一家和睦相处,并慢慢爱上了佩格的女儿金,爱德华单纯地爱着美丽的金,愿意为她做任何事。作为机器人的爱德华最终还是没能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下去,在一系列的误会发生后,爱德华虽然爱着金却不能跟她在一起,甚至连拥抱都做不到,爱德华不得已再次回到了古堡中,在那里继续修剪他的植物,创造着他自己内心的童话世界,为自己心爱的人修剪雪花……

二、蒂姆・波顿电影的纯净和唯美

波顿梦幻般的想象力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电影呈现给观众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电影中哥特式的暗黑和童话故事中亮丽颜色的搭配,形成视觉上的冲击,使童话故事的气氛更加鲜明,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带给观众的是一种独特的唯美享受。

“色彩是电影中的下意识元素,其带有的强烈的情绪性,呈现的不是意识和知性,而是表现力和电影氛围。”[1]在《剪刀手爱德华》这部电影的开始场景中,呈现给观众的是外部充满着冷漠恐怖的哥特式黑调,连初入镜头的男主角爱德华也是一身的黑色和没有一丝血色的苍白的脸,通过这种冷漠的色调,使观众深刻地感受到爱德华的孤独。随着佩格的进入,她的眼前呈现的是另一种景象,郁郁葱葱,通过这种色彩使孤独的爱德华纯真的童心开始萌发出来。而佩格一家居住的小镇更是童话色彩浓重的另一个世界:色彩亮丽的建筑、车以及小镇居民的穿着。

在这样鲜明的对比之下,小镇的人气、温暖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爱德华第一次来到佩格的家中时,映入眼帘的便是色彩鲜艳的装饰风格以及金房间里的玩具,爱德华温暖的笑容立刻出现在脸上。在这个小镇上,爱德华换上了白色的工作服,用他的剪刀手为邻居们剪头发、修剪园林以及做出各种美丽温暖的树雕。爱德华也因此受到小镇居民的喜爱,生活在色彩丰富如同童话般的小镇上,他内心的纯真与温暖渐渐出现在脸上。

在爱德华的剪刀下,园艺设计、树雕都充满了童真童趣,“艺术超越艺术本身,是人性的一种解放,也是内心的解放。”[2]这些充满着爱德华丰富想象的作品,无论是小镇女人奇怪的发型,还是那些活泼生动的艺术造型,都是他内心孩子般纯真的表达。在第一次帮助邻居剪头发后,爱德华的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在爱德华重回古堡后,在思念金时,他的剪刀会不由自主地刻出金的美丽形象。爱德华呈现的唯美的艺术形象,不仅完美地表现出他自己内心的纯净美好,更使电影的童话故事般的叙事方式有了物质上的寄托,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蒂姆缔造的童话世界。

三、内心世界唯美的纯真与善良

一直独自生活在古堡中的爱德华,生活在发明家告诉他的童话世界里,他眼神里的纯真与美好没有任何的杂质,脸上的笑容也都是发自内心的。而生活在小镇上的佩格一家,似乎是象征着在现实的世界里那唯一会发现美与善良的眼睛。

爱德华的创造者没有给他完整的躯体,生活在古堡里的爱德华有着乱七八糟的头发,面无表情,还有一双可怕的剪刀手,但是发明家留给了他一颗完美的心灵:如同孩子般的单纯美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发明家是在竭尽全力地完成了爱德华这个作品才去世的。他留给爱德华的是孩子般纯真的内心和温暖的笑容。即使发明家给爱德华残留的剪刀手只要轻轻一下就能夺去别人的生命,但他用这双剪刀手为人们创造出美丽的园艺、发型以及冰雕。爱德华孩子般的心灵,因为长期的独居,使他更加渴望与珍惜家庭带来的关爱与温暖,然而也是这孩子般的内心,使他像一个孩子一样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开心就笑,生气了就会像孩子一样离家出走,会在不喜欢的邻居家的窗口剪一个魔鬼似的树雕,这种幼稚如同孩子一样的做法,也只有纯真的爱德华才做得出来。正是因为他拥有孩子般的纯真,让爱德华用自己的剪刀无私地为小镇上的居民服务,即使受到了伤害,他也不会用剪刀手去伤害别人。或许,导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其实发明家不是没有完成爱德华的创造,他是特意留着爱德华的剪刀,希望他在受到伤害时能够保护自己,可是爱德华纯真的内心使他不忍去伤害这些人,这样的剧情设计更加凸显了爱德华内心的善良。同时在爱德华单纯的世界里,他的人生观也是如同孩子一样――一心一意对待自己的爱人和朋友。他没有我们的是非观念,只要是对爱人和朋友好的,他都会去付出,他做着一切他认为是对他们好的事情,或许这样的是非观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完全正确,甚至有些愚蠢,但正是这一份愚蠢才让我们看到爱德华纯净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更加怜惜爱德华。

电影中,佩格第一次见到爱德华并没有被他阴森的外表吓倒,而是不忍他继续孤单地生活下去,于是将他带回自己的家中,像一个母亲般对他进行照料与教导,她看爱德华的眼神像极了一位充满慈爱的母亲,鼓励他融入这个小镇,让如同孩子般纯真的笑容在爱德华的脸上停留。佩格一家尽力地维护着爱德华内心的纯真,在一开始,佩格一家就真诚热情地包容着爱德华,包容着他的孩子气,包容着他单纯的是非观。佩格会在爱德华犯下错误时,将责任归结到自己身上,因为她想要守护爱德华的孩子心,在爱德华与小镇居民的矛盾达到高潮后,她还是不忍责怪这个单纯的孩子,只是责怪自己在将爱德华带回家时,没有全面地考虑,过于草率。出于对这样单纯美好的爱德华的保护,一家人选择让他继续回到古堡,因为在那里,单纯的爱德华才能活下去,爱德华身上的纯真才能保留下来。或许在蒂姆的设计中,佩格就是爱德华的母亲,虽然作为机器人的爱德华不明白母亲到底是什么,但是这种感情,爱德华会理解的。或许多年以后,独自居住在古堡里的爱德华,思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爱人,还有这位母亲――佩格。

四、爱情世界里的纯粹与浪漫

爱德华爱上了佩格的女儿金,在爱德华的爱情中不掺杂任何的杂质,他默默地保护着自己的爱人,金让他去偷窃,他会毫不犹豫,被抓住后始终没有说出幕后指使,被释放回家后,金问爱德华:“你明明知道,为什么还要去做?”爱德华回答说:“因为是你的要求。”他也会为保护自己的爱人而杀死占美,在爱德华单纯的心里,爱情就是这样。在思念金时,他会不由自主地雕刻出她的雕像。这部电影中的爱情,没有太多的表白,也没有任何亲密的画面,但观众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份纯洁的爱情。电影中的爱情是那样美好,因为爱德华爱着金却不需要任何回报,虽然他深深地爱着金,但他更害怕会伤害到自己的爱人,他宁愿重回孤独,用自己的剪刀来怀念自己无法拥有的爱情。在爱德华纯真美好的心里,对于无法拥有的爱情,他选择了遥望怀念,这样唯美的结局,或许是这份单纯美好的爱情最好的结局。这部电影的最后更是将这份爱情里的唯美展现到了极致:若干年后,已经变成老奶奶的金向自己的孙子讲述自己年轻时的这份爱情,她告诉孩子,这个小镇因为那个单纯美好的爱德华而开始下雪,并且金一直都知道,雪在下,古堡里的爱德华也会在。这就是唯美的爱情故事,虽然不能在一起,但是彼此怀念,而且一直都知道你就在那里。

“鬼才”导演又一次展现了他的才华,这份爱情以分离告终,爱德华重新回到那个哥特式的古堡,这就是爱德华命运的归宿,因为他是一个机器人,虽然发明家给了他一颗纯真善良的内心,告诉爱德华什么是爱,却没有告诉他机器人的这个身份。这个身份是无法真正融入现实社会的,这个远离尘嚣的古堡才是他命运的归途。此外,在这个有着黑暗的哥特式色彩的古堡深处,有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也有一个有着孩子般纯真与善良的人在为自己的爱人雕刻着雪花,而在到处洋溢着童话色彩的小镇上,只有佩格一家能够真正地接纳单纯美好的爱德华,这份纯真与善良却无法存活下去,在这个远离尘嚣的角落里,爱德华孤单的身影却呈现出不一样的唯美,进一步深化了电影温暖、童话般的主题,深深地撼动了观众。

五、人物的唯美呈现

在电影的演员选择上,波顿又一次展现了自己独到的眼光,这种眼光更是将这部电影中的唯美表现得恰到好处。饰演男主角爱德华的约翰尼・德普将他完美的演技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虽然作为机器人的爱德华表情不多,但是约翰・尼德普用一双眼睛将爱德华内心的纯真完美地展现出来。爱德华一开始的诡异、冷漠、害怕在约翰尼・德普的眼神中都得到了完美的诠释。爱德华在整部电影中的台词不多,然而每一句都深深地打动着观众。在女主角的选用上,导演的眼光更是独到,薇诺娜・赖德的美丽更是将这种童话故事般的叙事方式展露无遗,在冰雪世界里穿着白裙的她,简直美到令人窒息,呈现出来的唯美画面更是吸引着每一位观众。人物的完美诠释,将观众带进了导演蒂姆・波顿的童话世界,然而电影不是真正的像童话故事一样有美好结局,虽然金在最后爱上了爱德华,但他们没有在一起,而是选择了相忘于江湖,或许这样的处理才是现代童话的完美结局,因为作为机器人的爱德华外形上是不会变化的,而美丽脱俗的金却不能同样的被时间遗忘,既然注定要分开,那么希望我在你的心里永远是最美的形象,这种现代式的童话结尾,让作为成年的观众更加念念不忘,电影最后爱德华在古堡中孤独的身影,更加给电影带来了一种唯美。而这样的唯美正是约翰尼・德普和薇诺娜・赖德的完美呈现。电影的主题曲更是将这部电影的唯美推向了极致,由丹尼・艾夫曼制作的电影原声,那梦幻圣洁而又带有忧伤的音乐,给电影塑造的童话世界带来了另一种韵味,增加了电影的表现力。

六、结语

黑色与冷漠的外表下,存在的可能是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这是观众眼中的剪刀手爱德华,同样也是“鬼才”导演内心的童话世界。通过电影,波顿毫无保留地展现着自己的内心,同时,他也是在告诉观众,现实生活虽然残酷,但美依然存在,而我们更需要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接纳美的善良内心。

[参考文献]

[1] 邵清风.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涵.每个人都有一双剪刀手――评电影《剪刀手爱德华》[J].新闻世界,2010(12).

[3] 卢帅.浅析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中的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2014(17).

[4] 宋辉.《剪刀手爱德华》的唯美向度[J].电影文学,2014(24).

[5] 朱晓荃.纯粹的人性与遗憾的爱情――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黑童话因素[J].青春岁月,2013(15).

表面完美的爱篇2

云南卫视首办选秀

“爱心”、“绿色”成关键词

“完美声音”以“动听中国、绿色选秀”为口号,是云南卫视在2012青春励志音乐季,推出的全国首档全开放大型歌唱选秀。包括昆明、长沙、杭州、沈阳、广州、西安在内的全国六大唱区以及成都直通区、网络直通区陆续开始接受报名,倡导绿色公益的“爱心音乐教室计划”同步启动。

为倡导绿色公益主题,“爱心音乐教室计划”将邀请中国6位顶级音乐制作人加入“爱心联盟,创作以云南”为主题的公益歌曲,送给6位选手演唱,进行慈善发行,为云南建立6个多媒体音乐教室,让山区的孩子也有机会接受音乐教育。

云南卫视副台长杨慧民介绍,《完美声音》所要呈现的选秀不是简单的娱乐,节目要比拼的也不单纯是歌声,所要呈现的是音乐之美、艺术之美、青春之美和人性之美,要搭建一个让年轻人展示才华的绚丽舞台。《完美声音》的节目创意和方案是实实在在的原创,总结了以往选秀节目的经验。

会上,邀请到了唱片公司的代表到场,他们纷纷表示将不拘一格选出“好声音”签约。

“非常完美”系列演唱会总策划、总制片人王健光表示,“非常完美”将和《完美声音》进行合作,比赛的人气王将受邀成为演唱会嘉宾,与孙燕姿、萧亚轩、蔡依林、张惠妹、林忆莲、刘若英、郑秀文、梁静茹、莫文蔚、李玟这10位天后中的4位同台,9月底联袂放歌昆明。

现场,媒体抢先体验盲听环节。到场的媒体记者变成了受访对象,发表各自对于盲听的看法,记者们亮出了“噱头”说、“观望”说、“期待”说。活动评委代表宋柯老师现场模拟。一对未见庐山真面目的组合选手清唱了云南特有的海菜腔。

据总导演彭莹介绍,除了之前热极一时的“盲听”,“完美声音”在内容创新上可谓下足了工夫。她表示“盲听只是预选赛阶段的一个创意,在之后的每场比赛,每个阶段的比赛中,都会有不同的创新设计逐一呈现”。

年满18周岁成唯一条件

评委总决赛化身“护航者”

彭莹表示,完美声音对于参赛选手几乎是零门槛,不限性别不限职业不限外貌不限音乐形式不限表演阵容不限是否有约在身。可以是喜爱音乐的萝莉,也可以是热衷唱歌的大叔,可以组合可以乐队,只要达到法律规定十八周岁,都是《完美声音》的潜在寻找目标。

此外,区别于其他选秀类节目,《完美声音》首次启用“盲听”概念,让评委与选手空间分离,不被视觉左右,全身心投入“声音大筛选”,“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整个预选赛阶段全凭听觉说话,评委可以通过观看观众的反映判断大众的喜爱。选手则直面听众引吭高歌,完全杜绝与评委近距离接触时引发的“临时恐慌”。

表面完美的爱篇3

一、关于人物特色的描写

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作者塑造了很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爱斯梅拉达是整部小说的中心人物,加西莫多、克洛德等人都是在她的周围进行展开的。他们各自都对爱斯梅拉达表达自己的爱意,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爱意程度和不同的爱意性质都透露出他们每个人不同性格和品质,与主人公爱斯梅拉达之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作者对爱斯梅拉达这一人物进行精心塑造,是一个将真、善、美都汇聚一身的完美人物,是作家本人所持有的理想人性的一种具体体现。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一个从小生活在吉卜赛的姑娘,是一位美丽动人、富有青春朝气的善良姑娘。她不仅有着美丽的外表,同时也有非常优美的歌声和舞姿,美得都让人无法分清楚她到底是人还是仙。只要她出现,人们就会感受到像太阳一样的强大魅力,所有的人都会像潮水一样朝她涌来,对她美丽的容貌和优美的舞蹈进行观赏。对于她的魅力,基督教的副主教克罗德也为她倾倒。爱斯梅拉达从小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平静、自由的,因此塑造了她非常朴实的外露性格。当看到诗人格兰古瓦将要被绞死的时候,爱斯梅拉达为了救他,竟然和他结为了夫妻。在众人的目光下,爱斯梅拉达将水递给了丑陋无比的加西莫多。在爱情方面,她更崇尚自由,因此对营救自己的卫队长献出了自己的真心。在小说中,副主教克罗德和爱斯梅拉达之间的冲突描写彰显了爱斯梅拉达的善良内心。因为遭受别人的陷害,爱斯梅拉达入狱了。在监狱里,副主教对她进行威逼利诱,说只要她顺从了他,他就会将她救出来。但是爱斯梅拉达却毫不领情,对于副主教的这种无耻行为她给予了坚决拒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生活面前,爱斯梅拉达是非常懂得其蕴涵的意义的。对于自己心爱的人,爱斯梅拉达愿意不顾一切的付出,不求任何回报,而对于副主教则是非常厌恶的,将他坚决拒绝,由此体现了她内心所秉持的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原则。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就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征,她代表了人生当中的真善美,是作者为自己人生理想的一种寄托。然而,这样的好女子却仍然无法摆脱残酷的命运,最终还是被施以绞刑。爱斯梅拉达的死是因为受到别人的诬陷而导致的,是一种假恶丑对真善美的一种毁灭的展现,实则体现了一种平民百姓在黑暗的社会中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理想的一种真实展现。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这样的一个完美人物,但是却有着悲惨的命运,从而向读者深刻揭露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并希望唤醒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进行追求的意识。

小说中的副主教克罗德是一个非常阴险、狡黠的人,和爱斯梅拉达的纯洁善良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如果把爱斯梅拉达比作天使,那么克罗德就是魔鬼,是一个有着非常复杂性格的人。在很小的时候,克罗德就被父母定了自己的职业为牧师,在神学院对各种宗教课程进行学习,阅读了很多的宗教法律、法规,将自己的生命和热情都归功于宗教,生活非常清苦和僵化,是一个对宗教有着较强意识和情感的好牧师。面对异性的诱惑,克罗德能够运用自己的毅力对自己的欲望进行控制,在自己的内心里始终对上帝非常忠诚。但是爱斯梅拉达的出现却让他的内心不再平静,就如亚当无法拒绝夏娃一样,克罗德的命运完全被这位美丽的姑娘牵引住了,内心对她充满了无限的爱恋。于是,克罗德便开始对爱斯梅拉达进行疯狂的追求,迫切地想占有她。面对爱斯梅拉达美丽的容颜和美妙的舞姿,他的眼中闪烁着对青春的渴望。然而对于爱斯梅拉达,克罗德的爱并不是一种真实的感情,而仅仅是一种肉体的欲望,是一种想要占有她的欲望。透过克罗德,我们看到了当时宗教的那种虚伪和黑暗,是一种美和丑之间鲜明对比。通过和爱斯梅拉达之间的对比,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善良的人越来越善良,丑恶的人越来越丑恶。

克罗德的一生是非常悲剧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宗教。是宗教把他从一个善良的男子变成了丑恶的副主教,在他的内心深处,慈悲是有的。在自己的父母都死了之后,对于还在襁褓中的弟弟他亲手接过来,当看到长得很丑的弃婴将要被烧死的时候,他将孩子抱走了,对他进行耐心抚养。在这种清心寡欲中,克罗德的善良被逐渐走向了畸形。对他而言,禁欲和本能的情欲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他的内心感到非常痛苦,唯有通过自虐来使自己得到解脱。同时,爱情也使他感到非常疯狂。在对爱情的追求方面,他的内心是向往美好的,但是所使用的手段却是非常丑陋的。在他身上聚集了善举和罪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性格,从而体现了富有艺术色彩的人物形象。

二、情感特色的体现

在和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加西莫多是非常渴望被尊重和理解的,自己的感情总是非常被动的。克罗德是抚养他的恩人,在他面前,加西莫多是非常卑屈的,就像一个奴隶一样。那些鄙视他的人,他也是非常凶恶的,就像魔鬼一样。在克罗德的指使下,克罗德对爱斯梅拉达进行劫持,未果之后被抓。在刑台上面被鞭打的时候,他内心发出了要水喝的声音,但是人们却都只是对他进行诅咒和嘲笑,唯有爱斯梅拉达将装满水的葫芦递到了他的嘴边,此时的加西莫多眼中有了灼热的泪水。这一滴热泪是他内心情感和灵魂的颤动,对后来他用自己的生命救爱斯梅拉达埋下了伏笔。

在没有爱斯梅拉达给他喂水之前,加西莫多的心中只对养育自己的恩人有爱,是克罗德给他进行了洗礼,同时还给他取了名字,费了很多周折教会他说话。当他被狗和孩子追赶着欺负时,是克罗德对他进行保护,并为他谋得了职位,即圣母院的敲钟人。对于加西莫多而言,自己的工作和克罗德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东西,他的所有一切都是克罗德给予的。当爱斯梅拉达给他送了水之后,他内心的生命寄托便放在了爱斯梅拉达身上。当听说爱斯梅拉达被陷害之后,他便不顾一切跑向刑场对她救助,并让她在圣母院避难。对于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加西莫多已经爱上了她,并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她。当爱斯梅拉达被吊死之后,加西莫多看到了一个非常恐怖的笑,犹如魔鬼。此时他内心的所有猜测都得到了证实,将自己的恩人――副主教毅然推下了钟塔。加西莫多的内心是非常善良的,充满了正义感。克罗德在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之后便对她进行毁灭,但是加西莫多却是非常无私的,宁愿将自己的生命献给这位自己心爱的女子,只为了让她能够过得开心。加西莫多内心的纯洁使他的形象顿时变得非常伟大,身材的畸形也被内心的美好所掩盖。对于加西莫多性格的这种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本人所一贯持有的正义的人道精神,善良、爱情战胜邪恶的强有力力量,能够对人类进行拯救。

三、电影中细节的特色分析

通常,电影播放的时间在两个小时左右,对于书中的所有细节是不能完全展现的,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删减,通过小说的外形框架来对原著的灵魂进行凸显。对于一些被删减的场景,为了让其更加形象鲜明,需要通过一些额外的补充镜头和细节来进行补充。

(一)长镜头与特写镜头

在小说的全篇,爱斯梅拉达就是一个中心人物,同时也是1956年拍摄的电影中的一个剧情中心。在对她的场面进行拍摄的时候,使用的都是一些长镜头,如此便可以通过节奏的放慢来实现深刻印象的预留。在电影的开始,对于在广场上跳舞的爱斯梅拉达,通过使用长镜头来表达她舞姿的美丽,不仅吸引了片中所有人物的眼球,同时也深深打动了观看电影的观众。同时在影片中还运用了很多的特写镜头。如在爱斯梅拉达跳舞的时候,影片通过特写镜头展现了她和克罗德之前的不期而遇,她的眼球中明显表现出了惊恐和不安,原先的热情奔放立刻变得僵硬,让读者感受到特写的真正作用,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二)服装

在影片中,爱斯梅拉达是剧情的主角,因此在服装的穿着上确实也进行了一定的安排。在她上绞架的身后,她身上所穿的衣服是白色的。这种穿着是书上安排的,同时也是一种通用的囚服,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当她跳舞的时候,服装上面的搭配便需要进行一番精心设计。电影中,爱斯梅拉达跳舞的时候穿的是大红的衣服,在约会的时候穿的是金黄色的衣服,这两种颜色都是暖色调,同当时的封建社会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尤其是与电影中副主教永远的一身黑色道袍更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创作手法也是导演惯用的一种对照原则。影片中人物的性格通过服装进行表现,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爱斯梅拉达是一位有着吉卜赛人热情性格的姑娘,红色正是她对生活热情奔放的态度。在和心爱的人约会的时候,她所穿着的金黄色代表了她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三)细节的增加

小说中的爱斯梅拉达是一个完美的形象,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对于这种完美,书中并没有给予说出,而是用加西莫多的眼泪来向读者进行表达。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加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的赞美之词,当喝完水之后,他望着爱斯梅拉达连发出美的感叹,一直目送这位美丽的姑娘走下了刑台。通过增加这一细节镜头,我们感受到影片向我们传递的一种对真善美的赞颂,更加凸显了影片的主题。

四、结 语

表面完美的爱篇4

关键词: 爱 美 联系 相通

人们对于爱与美的认识几乎和文明社会有着同步的联系。早在古希腊,荷马不仅把帕里斯和海伦的情爱当成其史诗的起因,而且留下了爱神与美神合一的重要思想。在中国古代,孔子讲“里仁为美”。仁就是爱,美和爱这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爱与美不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是相通的。

1.感性与理性的超越

爱是一个十分普遍的概念,在远古时代,主要表现为友情、爱情、或生命力的象征;在中世纪则表现为对上帝的神爱;在现代,爱的内涵更加广泛,主要表现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原则。爱不仅是一种情感活动,而且是人道主义的核心思想和人实现自我完善的效办法。爱的内涵表明“爱”首先是一种情感状态,只要使用这个词,它所引起的都是温暖、热情、幸福、完满的感觉,它将“过去的”、“现在的”或“期待的”爱与被爱的情景一起推上心头。可见,爱具有情感上的力量。这是否表明仅仅情感就可以代表爱的本质呢?如果是,我们便可以像斯宾诺莎那样把爱作为某种情感之一来加以讨论,但是斯宾诺莎同时又指出:爱是一种“有思维的主体方式”。[1]帕斯卡尔在《关于爱的激情的对话中》颁布了几乎难以置信的定律:“爱即理性。”[2]换言之,他们把爱从情感领域提高到了人类理性的领域。事实上,人类的理智与情感是相结合的,所以爱不是单纯的感性的爱或单纯的理性的爱,而是感性与理性的超越。需要注意的是理性的爱并不总是战胜感性的爱。爱的这种感性与理智的超越同样也在审美中,“审美离不开感性,但审美又不能只有感性,一个时代和一种理论如果过于专注对情感内在审美属性的开拓,也会将文学创作和美学理论研究引入误区。因为浪漫主义追求情感的放纵虽然带来了审美的自由和解放,但也很容易造成理论的失范和审美王国的混乱无秩序,将人们思想完全引入一种无政府状态”。[3]同时,过度的理性会使人丧失自由,一个失去自由的人根本无法感受到美。于是,审美需要两重超越。首先,它必须超越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它的感性色彩。这种超越主要靠直观来实现,超越将审美中的理性内涵化成形象与情感,而摒绝概念与逻辑的这种理性本来的形式。其次,审美必须超越感性。审美作为人类高级的精神生活方式,它的高级层必须达到与认识中的理性认识同样的高度,尽管不取理性认识的存在方式――概念与推理。可见,感性与理性的超越是爱与美都必须达到的境界。

2.主体与客体的融合

人的精神发展阶段,是从“原始的人与世界的合一”到“主体-客体”的关系阶段,当人的精神发展到主体与客体阶段时,已经说明了人与对象是分离的,人与对象世界的分离使人产生一种孤独,也感觉不到美好。为了克服分离,人们去爱,爱实现了人与对象世界的统一,从而产生了“万物一体”的境界,“万物一体”正是人类精神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一种美的境界,美学界普遍认同“万物一体”也是审美意识的境界的本体论根据。可见,爱和美有着相同的哲学基础,它们都源于人与对象的“一体性”,这种“一体性”说明了人与其对象,人与这个世界有着纯精神的联系,人类正是在这种纯精神的联系是一种通畅、和谐、完满的联系时,才感到自由、幸福和美。换句话说,爱的发生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其世界一体化状态的依恋感和留恋感。而人们正是把人的心灵与对象事物所包含的精神意蕴之间实现交流和沟通,产生契合和共鸣的过程,即人与其对象精神上一体化的过程普遍地称作是审美。每一种爱都不是独立的和单方面的,它总是处在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中,爱必须是对某物或某人的爱,是对象性的爱;爱是双向的,它要求双方的相遇、结合。爱的这种双向活动的过程,作为人类的审美活动也不例外。从美学的角度来讲,审美是人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化的活动涉及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在审美活动中,必须确立一种人、物相连的整体观念,虽然人是物质世界的产物,人又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但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会陷入一种美学的迷误。“我们只能说在审美活动中自然贡献了它们的形象,人贡献了他们的感觉和认识能力,美的产生正源自这两种要素的融合”。[4]可以说,爱、美两者的主体与对象都是“我―你”相互回应的关系,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3.爱与美的普遍性

“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体验。有的体验并不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而有的体验则是所有人都必须要经历的,哲学中把这种体验叫做原体验,爱正是这种原体验”。[5]因为凡人都有自爱、异性之爱、父母之爱、自然之爱、胞爱等各种爱的体验,也说明了爱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问题之一。而从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同样意外地发现:从古到今,不论人类遇到任何的艰难险阻,对于美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反而愈来愈顽强,愈来愈深刻,愈来愈普遍。“世界上有好,有恶人,恶人就不爱善;世界上有愚夫,有智者,愚夫就不爱真。但不管好人还是恶人,不管是愚夫还是智者,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爱美”。[6]换句话说,相对于真和善来说,只有美,才是无论什么人,都为之感动,并能充分体验到的,因此美也是人类的原体验,也是人类最普遍的问题之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俗语更形象道出了审美的普遍性。我们也会想:为什么美会与人类与生俱来,会使得那么多的人竟为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德国哲学家舍勒何其机智地说:“我们一般乐意想象、思考和回忆的,就是我们所爱的。”

4.爱与美都需要有相应的形象性

爱与美都需要有相应的形象作为对象化关系的基础。爱与美虽然都是抽象的心理体验,却又都是关系范畴,有特定的指向性,具有对象化的要求。爱与美的对象越具体、越生动,就越能引发爱与美的感觉,越能形成强烈的升华能量。尽管爱表征着人类自身的发展水平,它积淀了丰富的社会历史的内容,但爱总是被特定的对象所激发。《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对艾斯梅兰达的爱用语言是表达不出来的,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极差,“呜呜”的声音好像嘴里含着什么东西,他挤到艾斯梅兰达的面前,人家吓得赶紧躲开了。这时他就躲到楼上敲钟,用钟声表达对她的爱。看到这里,每个人都不能不被他所感动。艾斯梅兰达对他非常感激,也感觉到这个人的善良是任何其他人都比不上的,但她终究没有对他产生爱,因为他缺少美的外表(形象)。同样,审美特别强调“观照”,观照一方面意味着事物有形式,一方面意味着形象为美而欣赏。如康德强调审美不借概念,形象是美的存在方式,以及黑格尔所认为的:“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的确,爱与美都需要一定的形象性。如果世界的本质是爱,它的外表是美的话,那么所谓美也就是“得到心灵的承认并使之愉快,进而激起的爱慕之情”。对于美学来讲,它首先强调的是对世界开放自己的感官,然后要看这被观照的物象是否能引起我们的爱,是否能引起我们的审美愉悦。在这里,情感上的爱和适志怡情的审美感受是我们对事物作出评判的价值天度。[7]所以说,美只寓于形式中,而不是寓于物质中,因为只有形式才为我们所领悟。

5.爱与美都是人的自由本性的显现

自由是跟自觉联系在一起的,没有自觉就谈不上自由。所谓自觉指的是人对自己的行为的目的有事先的意识。正因为有了这种事先的意识,才有所谓选择。有了多种选择之后,才有所谓自由。自由与爱是息息相关的,你不能把它们分开,只有处在自由的状态,你才能看到整体,才能看爱。同时,自由的活动是不受目的、概念、功利等因素的限制的。按照康德的观点,审美刚好是这种不受功利、概念、目的限制的活动,因而是一种标准的自由活动。在现实中,当人们面对“利”与“义”的选择时,由于“利”“义”难以两全,因此不管根据哪项原则进行抉择,都会受到来自另一项原则的压力,从而多少会感到不自由。席勒说:“当我们怀着去拥抱一个应该鄙视的人,我们痛苦地感到自然的强制。当我们敌视一个我们不得不尊敬的人,我们就痛苦地感到理性的强制。”[8]席勒这里所说的自然(感性)和理性或转换为“利”“义”。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席勒说办法是借助于美。也就是说,当我们根据美的标准进行选择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到来自这两方面的压力,就会进入自由的游戏。席勒说:“但是如果一个人既赢得我们的爱慕,又博得我们的尊敬,感觉的强迫以及理性的强迫就消失了,我们就开始爱他,就是说,同时既同我们的爱慕也同我们的尊敬一起游戏。”[9]无独有偶,美学家阎国忠认为,美与爱之所以不可分,是因为它们都植根于人的自由意志之中。显然,对美的观赏需要有一种自由的心境。无论外在的规则或内在的欲求都不能制约美的观赏,换句话说,只有在超越了外在的规则及内在的欲求的条件下才能进入美的观赏。同样,对爱的追求或爱本身也需要有一种自由的心境。爱必然是自由的,它拒绝一切源自周边环境及自身的一切强制。爱之所以指向美,是由于美是自由的象征;美之所以激发爱,是由于爱是对自由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张之沧.爱的结构分析[J].人文杂志,1998.2:48.

[2][美]艾德勒等编.西方思想宝库编委会译.西方思想宝库.长春:吉林人民出版,1988:279.

[3]刘成纪.物象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61.

[4]刘成纪.物象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61,153.

[5][日]今道友信著.王永丽等译.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M].北京:三联书店,2003:1.

[6]彭峰.美学的感染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0.

[7]刘成纪.物象美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61,153.

[8][日]今道友信著.王永丽等译.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M].北京:三联书店,2003:1.

表面完美的爱篇5

一、以特殊的音乐背景,进行审美教育的融入,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在教《虫儿飞》这首歌曲时,“黑黑的天空低垂,虫儿飞,虫儿飞,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天上的星星流泪,地上的玫瑰枯萎,冷风吹,冷风吹,只要有你陪”,首先教师对这首歌的故事背景进行讲述。从歌词来看,《虫儿飞》这首歌是关于爱情的,可以看到歌词中多次重复了一种孤独的忧伤美,黑黑的夜晚是寂静也是凄美的,玫瑰也枯萎,环境如此凄凉,但是虫儿一直飞。用虫儿独自到处飞去寻找一份真挚的爱情来表达虫对爱情的渴望。冷风吹,在这寒冷的夜晚,虫儿孤独地寻找,锲而不舍,这是一幅执着而美妙的画面。这时教师可以将这个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其实虫儿在本质上是无情的,但是人是有情的,因此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虫儿身上,当虫儿飞的时候便带上了人的主观感彩,就有了寻找温暖的含义。歌词多次出现了“天荒地老”的画面(此处以动态视频展现),以表达一种凄凉寂寞的感调,与美妙温暖的爱情进行对比。用童声的柔和来表现这首歌的温婉情绪。童声又是轻缓有序地,表达虫儿在寻找爱情时的耐心,细心与用心。同时童声又带有纯真,以表现虫儿对爱情的真挚。整首歌曲都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当看完之后学生对于这样美好的画面充满无限的遐想。而小动物恰恰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音乐寄托的是人的情感,而人将自身的情感转化到动物身上,利用动物来表达这种情绪。学生在这种方式进行音乐的学习,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又会对生活充满热爱,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利用音乐之间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于音乐的学习是很快的。但是他们对于音乐的赏析能力却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才能正确判断出来,让他们对不同的音乐有正确的认识。下面以《采蘑菇的小姑娘》和《踏雪寻梅》这两首歌为例,进行对比分析歌曲中所表达的内涵。《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首先初步听歌的时候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轻快愉悦的歌曲,里面有小姑娘的朴实童真。然后在仔细品味这首歌的时候,里面有歌词写道“谁不知这山里的蘑菇香,她却不肯尝一尝,盼到赶集的那一天,快快背到集市上,换上一把小镰刀,再加上几块棒棒糖,和那小伙伴一起,把劳动的幸福来分享”。当唱到这句歌词时,可以体会到小姑娘虽然人小却很懂事。不愿意去尝尝采来的蘑菇而是到赶集的时候将蘑菇都卖掉,换来小镰刀这里说明小姑娘是一个热爱劳动不被诱惑所吸引的孩子,然后再换棒棒糖和小伙伴一起分享,这里可以看出小姑娘是一个懂得分享快乐分享自己劳动成果的孩子,是所有学生所要学习的榜样。这首歌教会了学生要热爱劳动,用自己的劳动换取食物,不仅如此,还要懂得分享。这首歌就充分地让学生的情操得以提升,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对其进行审美教育。《踏雪寻梅》“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坝桥过,铃儿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响叮当,好花采得瓶供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这首歌的歌词很简短,是一首欣赏冬天自然美景的歌曲。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千百年来有不少诗人歌颂雪梅不畏严寒的精神。《踏雪寻梅》写的是一群少年学生骑着毛驴,不惧怕寒冷,迎着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盛景。歌曲中完全没有严寒的学生,而是以轻快的语调歌表现出少年们赏梅时内心的愉悦与兴奋。这样的一种场景是一种美的享受。当学生们学习这首歌时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我们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两首歌所表现出来情绪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听歌的时候都能使身心愉悦。用歌曲来感化学生,让他们细细品味歌曲中的深远意义。体会歌曲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好景象。

三、总结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具有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它能够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教育思想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热带,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为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重要帮助。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趣味,使学生们一个个健康快乐地成长。

表面完美的爱篇6

在那个夜晚,完美公司的十周年庆典晚宴在中山香格里拉大酒店宴会厅隆重举行。中山市副市长李树之先生首先代表中山市政府对完美公司成立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他充分肯定了完美公司十年来的发展之路,并感谢完美公司十年来为中山所做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在中山市公益事业方面所做的贡献。他希望完美公司继续开拓进取,努力创造新的辉煌。伴随着高昂的歌舞《走进新时代》,古润金董事长上台致答谢辞,他向在场的嘉宾和所有长期关心、支持完美公司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承诺完美公司将始终奉行“合法经营、规模经营、永续经营”的理念及“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宗旨,一如既往地拥护政府的领导,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的各项工作,推动完美公司向国际化跨国大公司迈进。

尽管室外寒风凛冽,但是室内的氛围却让人感到异常温暖,这种温暖的感觉来自完美人的那份绵绵不绝的爱心。

为了继续支持中国的“希望工程”,壮大“希望工程完美助学基金”,在晚宴开始之前,完美公司决定在原定向“希望工程完美助学基金”捐赠1800万元的基础上,再向基金注资500万元,使“希望工程完美助学基金”总额达到2300万元,并从“希望工程完美助学基金”中拨出人民币500万元捐赠予中山市职业技术学院,用于改善该学院的教学设施。

为了改变西部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完美公司再次向西部母亲水窖工程捐赠200万元,加上之前所捐,资金总额已达到350万元,用于解决当地群众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当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秦国英从完美公司董事长古润金手中接过捐赠支票时,全场再次掌声雷动,所有在场的人都仿佛看到了西部水窖受益者脸上绽放的笑容。另外,完美公司又继续向中山市红十字会捐赠人民币100万元,用于支持2005年“中山市慈善万人行”活动。在整个晚宴上,完美公司共捐出800万元支持社会各项公益事业,再次彰显了完美人的慈善爱心。至今,完美公司在全国捐赠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总金额逾7200万元。

同时,为了表彰完美公司对中国残疾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以及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国残联副理事长贺邯生先生向完美公司颁发了“爱心明星企业”牌匾;原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局长李必达先生向公司致赠精美的书法作品;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吕伟雄先生代表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向完美公司致赠纪念品;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王晓女士则代表“希望工程完美助学基金”向公司颁发了捐赠证书。

晚宴在《好日子》、《我爱你,中国》的欢快旋律中拉开了序幕,在场的嘉宾一次次举起了酒杯,共同分享完美公司成立十周年的快乐,更分享着助人行善的快乐。

随着响亮的礼炮声和香槟的开启声,宴会大厅顿时弥漫了香槟酒特有的醇香,五彩缤纷的彩带同时飞向了大厅的每一个角落,把整个晚宴推向了高潮,宴会厅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那一刻,古润金董事长、许国伟副董事长、胡瑞连总裁三位领导人心潮澎湃,相拥在一起,分享今天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他们向在场的所有嘉宾和完美人频频挥手致意,现场随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表面完美的爱篇7

一、对学生的作品多鼓励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绘画与成人不同。成人的画一般是具体的,实在的,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东西。而孩子的画却往往是“抽象”的,他们常常会把想象的东西与现实的东西混淆起来。低年级学生画画完全是一种游戏,他们常常把一切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是美好的和自己有关联的。例如一堆乱七八糟的线条,你看也看不明白,他却能说得头头是道。画个圆圈,他会说是饼干,是给娃娃吃的;画个框框,他会说是汽车,会随时放下手中的蜡笔,嘴里嚷着:嘟嘟、嘟——模仿驾驶员开着汽车到处乱跑。在他们的眼里,天空可能是五彩的,树上可能会长出小动物,小蝌蚪和大轮船同游,花儿长得比房子还高,太阳有鼻子有眼,人的脑袋出奇地大……

因此,我们教师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应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以欣赏的态度评价孩子的作品,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引导,让孩子在自己的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对学生的作品要全面看待

长期以来,教师对于学生作业仅仅以“画的是什么”“像不像”等为标准来进行评价。这种传统的作业评价方式从表面上看能显示教师的技术水平,也能使作业水平整齐划一,达到一种标准,然而,却压抑了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多元化评价:

1.从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方面进行评价。如对学生作业的技巧、构图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教学中笔者根据不同的作业特点分别设立“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造型奖”等来鼓励学生。

2.从学生学习态度方面进行评价,如对学生是否按时上课,材料用具准备情况,课堂纪律,完成作业的态度,文明礼貌,保持室内整洁等方面的评价。

3.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价。美术作为艺术创造具有鲜明个性,并没有统一答案,学生的绘画创作更无“对”、“错”可言,只有“好”、“坏”之分。学生在作业中表现的艺术趣味并不是刻意追求的,是天性的自然流露。教师在评价作业时,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找出他们作业中的闪光点加以表扬,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4.从爱心出发进行评价。爱与尊重是教育的出发点,教师要从爱心出发,把对艺术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学生作品的爱、对学生在绘画中表达的天真烂漫的个性和情感的爱融汇在一起,对学生作业进行科学的评价,点燃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

三、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要因人而异

1.改变传统的单一性作业评价方式。教学活动中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可以是实物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个人自评、小组互评、专家点评或座谈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改变传统的美术作业评价符号。等级制与实物交叉使用,时时给学生以新鲜感。有时“优”“良”等级制符号用多了,学生会失去新鲜感,如采用插红旗、种红花、贴五星等作业符号。这样不仅直观有趣,而且还体现了美术课的特点。

总之,我们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因而教师要用肯定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多鼓励、多表扬。同时,还应以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等方面来衡量学生作业,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表面完美的爱篇8

关键词:张悦然;文学语言;唯美语言;冷漠语言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30-02

蕴含在字里行间的语义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人情感的集中体现。如果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没有含义和情感,那么语言将是空洞的,甚至是无意义、无价值的。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它阐释事物、说明道理,它传递消息和情感,在文学作品里它更集中反映写作者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

张悦然的文字具有两面性,有时柔情瑰丽,有时却血腥暴戾。本文试通过对其语言风格特点的分析,挖掘其深层的内心世界。

一、唯美式语言与情感表达

(一)唯美的语言反映一种完美主义心态

张悦然的小说语言唯美而富于幻想,呈现出一派温情脉脉的景象。她用这样柔情细腻的文字来描写她对友情、对爱情的追求,描写生活中让人感动的事物。

在张悦然的所有作品中,爱情是很重要的一个主题。青春期的少女对于爱情的敏感、渴望夹杂着梦幻、决然、不切实际似乎也适用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张悦然对爱情的理解。她追求文字的美丽与纯粹的特征同样反映在她对爱情的追求上,她描写的爱情有时至情至圣,不含任何杂质,也没有世俗的烟尘,有的是王子与公主的浪漫与纯情。

在她的小说中,“我”已经成为童话中的公主,有英俊带着芬芳气息的王子越墙来亲吻“我”,充满幻想而不切实际,这是每一个女孩都会做的梦,只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的渴望更强烈些,更愿意相信这样的童话。她对爱情一直有着美丽的幻想:

我承认我一直生活得很高贵。我在空中建筑我玫瑰雕花的城堡。生活悬空。我需要一个王子,他的掌心会开出我心爱的细节,那些浪漫的花朵。他喜欢蜡烛胜于灯,他喜欢绘画胜于篮球。他喜欢咖啡店胜于游戏机房。他喜欢文艺片胜于武打片。他喜欢悲剧胜于喜剧。他喜欢村上春树胜于喜欢王朔。不对,他应该根本不喜欢王朔。(《毁》)

她渴望自己是那位高高在上的高贵的公主,并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完美的情人,他同样高贵而且具有古典气质,他不热爱一切现代化的、庸俗的事物,他具有英国爵士的风度,又具有法国贵族的浪漫。这样一种完美主义心态正是由于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不完美、不如意造成的。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一切变得庸俗而无常,恒久不变的爱情已属奢求,找到一个理想的情人更是难如上青天。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诱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质水平的极度发展,人的欲望永远难以满足,从而造成一种缺失感和不满足感,现实的不完美促使人从精神上追求完美。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态促使张悦然自觉地运用唯美瑰丽的语言来描绘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

(二)唯美的语言是幸福感与满足感的体现

语言是人物心情的外化形式,悲伤失落的情绪自然会写出忧伤的文字,而愉悦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也会让文字带上开心温暖的表情。反过来,我们从洋溢着祥和宁静的文字中也能体会到审美主体内心的幸福与满足感。

1.如果我们见面时在黄昏他会说,小悦,你看,落日小巧地别在了山坡的肩上。(《这些那些》)

黄昏时携手看夕阳,这恐怕是每个人都会憧憬的浪漫景象,任何人看到这一情形也会由衷的感到生命的美好。能有这样一个人陪你看落日,并且在耳边轻轻诉说着世间的美好,怎不让人忘记这世间的诸般烦忧,尽情享受这幸福的时光,即使只是瞬间亦已知足。

2.我很想念六神无主的秋天。叶子拥有泥土颜色的皮肤和分明的叶脉。它们有世界上最明媚的苍老。(《这些那些》)

秋天是一个让人感伤的季节,可是它也有它的美丽与风采。落叶确实让人黯然,可是她们却以另一种方式灿烂着,金黄的落叶同样绚丽而夺目。它们虽然苍老,可是在生命的最后还以这样明媚的色彩展示着它们的姿态。

二、冷漠叙述与情感表达

在张悦然的小说中,充满了血腥与暴戾,可是她却像一个旁观者,一副漫不经心的姿态,用完全冷漠的手法刻画出一个个具有变态的虐待倾向的女子形象。

《十爱》这本书是十个关于爱的故事,但里面关于爱的故事却充满了流血、撕破、折断、碾碎的声音。张悦然说:“我喜欢看它的姿态,就像我一直喜欢海的女儿跳进大海立刻就变成泡沫,随后破裂。它们是爱的爆破,爱能的转化。”张悦然曾说,在小说写作中,她偏爱一种“过”的状态,“偏执的、疯狂的、奔着一个方向就一头冲过去,那是多么奇妙的事”。她承认,从心理学上讲,病态就是一种“过”,“是一种追求极致的极端状态”。这一特点在《红鞋》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女主人公是一个以虐待、杀戮、制造惊悚镜头为乐的女子,在这部小说里集中反映了当代年轻人个性特征。

(一)冷漠语言与破坏欲望的表达

在《红鞋》这部小说里,作者描写了很多小女孩残杀小动物的镜头,小女孩的残酷无情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在小说的开始,当女孩还只有四岁的时候,对妈妈被陌生人枪杀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惊讶与伤心,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的发生。而当她成为孤儿,在孤儿院的时候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适与不安,只是一心一意地专注于她自己的游戏。

他看到她伸出小手抓住了小麻雀的爪子。他以为她要抚慰这受伤的小动物,不料她忽然拎起小麻雀,并站了起来。然后她伸出手臂,把那只麻雀用力一甩,它就嗖的一下飞上了天空。它甚至没有来得及发出一声惨烈的哀鸣,就已经越过了孤儿院的围墙,落在了外面的草丛里――离他站的位置并不遥远。女孩一直看着麻雀在天空划过一个半圆,眼睛跟随着它,直到它坠地。她显得兴奋极了,小脸上流淌着石榴般的红色光芒。(《红鞋》)

十岁的小女孩,匪夷所思的残忍,这真的是一个十岁小女孩可能有的行为,还是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某种欲望强行地加诸于女主人公身上。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毁灭的欲望,可是现实环境和教育告诉我们不能付诸行动,于是将这种欲望通过虚拟的人物发泄出来。独生子女的孤独与娇宠使年轻一代更加充满破坏欲,他们精神的压抑无法排遣,极度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宣泄,以得到心灵的释放。

十岁,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龄,可是作者却赋予了她一个冷漠无爱的灵魂。面对受伤而惹人怜爱的小麻雀,没有丝毫的关爱之心,不仅如此,还雪上加霜地断送了小麻雀的性命,最让人胆寒的是她在残杀了小麻雀之后的得意与满足,“小脸上流淌着石榴般的红色光芒”。也许这一代独生子女没有学会互相关爱,不懂得如何去爱护别人,爱护其它的生命。他们只会无止境地索取,仿佛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伤害与毁灭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从上面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年无爱而冷漠的心灵世界。在小说中,作者不但没有对这种行为与心态做一个评述与引导,反而一次又一次地渲染这种血腥气味。

在不久之后的一天,男人发现小狗死了,死在它的小窝里面,身子直挺挺的,小爪子翻起来向上。男人蹲下来看它,发现在它的前额上,有一枚深深嵌进去的钉子。血从伤口涌出来,宛如一朵开在它头顶的芍药花。(《红鞋》)

整部小说都沉浸在这样的血腥残杀当中,不断地挑战着读者的心理极限,也许正是这种极度恐怖的阅读体验正好迎合了青年们追求刺激的心理,才使得这样的叙述方式为人所接受,也才使得这种“往狠里写”的写作原则得以贯彻执行。

(二)冷漠语言与叛逆情绪的表达

青春期的少年总是迷惘而叛逆,他们希望世间的一切都能按他们自己的意愿行进。不喜欢父母的唠叨,不相信孔老夫的那一套“之乎者也”,他们有了自己的生活理念和喜好,他们遵照自己的意愿一意孤行。他们否定平庸与中和,寻找刺激与新鲜,他们宣告新时代的来临。叛逆在八十年代生的这一代年轻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公开以叛逆的姿态出现和存在,他们以自己的叛逆为骄傲。同时,他们又随时想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否定美的东西,而以丑陋为美。

她拍得的东西亦都像她这个人一样与众不同,她似乎对于表现生活中的美毫无兴趣,只是喜欢那些骇人的、悚然的东西。……瘸腿的狗,身上勒满了白色的尼龙绳子,四脚朝天;一只青蛙被漆成了鲜红色,蹲在一片荷叶上,一动不动不知死活;一个满头长满瘤子的丑陋老妇,心满意足地大口吃着一只腐烂透了的苹果。(《红鞋》)

她不屑于拍摄生活中大家都以为美的东西,她寻求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来标榜自己所特有的个性,为达到独树一帜的目的不惜选择一种背离传统审美观的表现方式,将一切惊悚丑陋的事物摄入镜头。张扬个性是这一代人最突出的个性特征,一切传统的东西是他们最鄙夷与不屑的,只要是新鲜的、与众不同的,即使有悖常规他们也极力地追捧。

张扬个性并非叛逆,它强调人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这是符合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方向的。但是张扬个性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否定既有的一切。在接受新事物时要懂得甄别和思考,真正张扬优秀的品质,而抵御不良的文化侵袭。

(三)冷漠叙述与孤独心态的呈现

当代的年轻人是热闹的,每天呼朋引伴,劲歌热舞、上网聊天、玩游戏,仿佛一刻没有停歇过,可是他们的内心又是孤独寂寞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他们,朋友个个虚情假意,心事无处可诉,因此他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与陌生人说些无聊的话。他们是最喧闹张扬的一群人,也是最寂寞悲哀的一群人。

张悦然的小说中描写的都是一个个独行侠似的主人公,亲情不再温暖,友情不再单纯,因而女主人公唯一的心灵皈依就是寻找一个可以依靠和给她温暖的情人。当代女孩总是幻想她生命中的男主角是一个会永远守护在她身边呵护她的人,是一个会毫无原则宠溺她,永远无怨无悔为她付出的人。可是这只是一种理想,是她们内心的不安全感与孤独的表现。一个人的世界是冰冷的,可是他们又享受这种刺骨的冰冷与心痛的寂寞。

他在每次找到她的时候都感到精疲力竭,可是他看到的却是一个精神饱满、生气盎然的女孩。女孩必定过得还不坏,多数时候是和一些男人在一起,他们都很“照顾”她。不过她还是玩着自己的,沉湎于自己创造的游戏中。其实她的世界里根本没有别人,永远是她自己的自娱自乐。(《红鞋》)

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将寂寞演绎成一种引人侧目的姿态。总有人追随的孤独不是孤独,真正的寂寞是永远没有目光在你身上停留。作者总是设置一个带着寂寞面孔的女孩,可是她还会安排一个永远追随放纵她的男子,这也反映出年轻一代中存在的一种姿态。他们渴望的只是一种寂寞的冷艳姿态,而并不是真正的孤独,在她们的心灵深处永远希望有一个人会向朝圣一样奔向她。

上一篇:拥有青春五彩梦范文 下一篇:愿望的实现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