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变形记范文

时间:2023-12-03 21:28:29

湖南变形记篇1

村民口中所说的湖南宜化位于冷水江市禾青镇,是一家集化肥、精细化工、医药卫生、农药、化工机械、动物饲料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化工企业,年产合成氨30万吨、精甲醇6万吨、尿素45万吨,除此之外,还生产超细碳酸钙、甲醇钠、均布型炉篦等20多种产品。

而且,因为其省属重点企业的身份,当地监管部门对其环保违规行为似乎无可奈何。

环保不达标 群众受其害

球溪村位于湖南宜化的南侧,村子南侧的高山坡上,梯田诗情画意般蜿蜒向下,一直延伸至村落附近,一条小溪从山顶缓缓流下,昔日在路上还时不时能看到有村民挑着水壶去打山泉水。

但当记者12月11日来到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记者到达禾青镇时,已经接近中午,被山谷半包围着的村庄仍然一片灰蒙蒙,尤其是村庄南侧的山腰,完全处在烟雾缭绕之中,这个曾经迷人的小镇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改变小镇风采的正是一家环保不达标的企业――湖南宜化。由于这家企业常常把大量废水排入流经球溪村的资江内,从而导致村民们不敢喝自来水,改喝山上流下来的泉水;村里居民自家种的蔬菜,也常常因为受到宜化废气污染而大量枯死。

“因为污染,我们也找过环保局,也找过政府,但是没用。政府都管不了,还有什么办法呢?”球溪村村民郭有(化名)坐在池塘边一边吸烟一边对记者说:“有风的时候还好些,这些烟尘马上就会散去,没有风的话整个村子都是灰蒙蒙的。”

站在禾青镇的任何地方,都能清晰地看到湖南宜化厂区内排出的滚滚黑烟和蓝色烟尘。这些烟尘受到山脉阻挡而蕴积在半空中,成为这个小镇污染的注脚。整个厂区上空完全处于灰蒙蒙之中,与高空的蔚蓝形成鲜明对比。

其中,黑色的烟尘从厂区西侧一根圆形的红色烟囱中排出,蓝色烟尘是从该企业东门附近的一个方形白色巨型烟囱中不断飘出来的,浓烟和烟尘时而浓烈,时而转淡,但是一直在持续排放。对于湖南宜化的烟尘问题,其企业负责环保安检的一位姓王的副总经理称,两个烟囱中排出的是水蒸气,不是烟尘。至于这些“水蒸气”为什么是黑色的,这位王副总经理则解释,这是由于经过脱硫等相关措施,致使水蒸气才变成黑色的。

记者在球溪村调查还发现,从湖南宜化厂区东南侧的一条小沟中排出的大量黑色污水,经由一条排水渠直接排出,这些污水流经一座小庙向东北由地下管道排入资江。对此,王副总经理表示,这些废水都是生活区的生活污水,该公司工业废水一部分回收利用,一部分进行了处理。

对于湖南宜化的污染情况,记者来到冷水江市环保局,希望能得到有关领导的回应。但冷水江市环保局办公室主任称,采访必须先经过冷水江市委宣传部外宣办的同意。而外宣办主任谢立松对记者解释说:“企业在发展中不可能一点污染都不存在,但是由于湖南宜化是省管企业,有时候即便发现问题,市里的监管力量也有限。”同时他还强调:“并不是我们环保局不履行监管职责,一方面市里的财力有限,另一方面我们的执行力也有限。”

脱缰的企业 无力的监管

据当地群众及政府部门相关人员透露,自从湖南宜化被收购后,其环保和安全方面均呈大幅度下降,球溪村村民郭有告诉记者:“以前污染并没有这么厉害,安全事故也并没有这么多,自从湖南宜化被收购后,污染就越来越厉害,而且安全事故也不断。”

据冷水江市委宣传部一位解(音)姓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湖南宜化是湖南省重点企业,所以,当地政府对其的一些排污行为也无可奈何,“我们也知道宜化存在污染,但是我们也管不了。不要说我们冷水江,就是娄底市也管不了。”

由于当地政府及环保局和安监局对其监管乏力,而湖南省环保厅对其污染行为鞭长莫及,湖南宜化的污染行为也因这种不正常的监管关系而愈发不可收拾。

虽然当地群众对企业有怨气,但作为湖南宜化主要的监管主体冷水江市环保等相关部门对其违规行为似乎无能为力。球溪村居民王某对记者说:“现在的宜化特别嚣张,一点办法都没有。”

对于湖南宜化在环保、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谢立松表示,可以将相关事宜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本报记者。但是至截稿前,记者仍没有收到来自冷水江市委宣传部任何邮件回复。

对于湖南宜化仰仗其大型企业身份使当地监管部门无力监督的问题,湖南宜化负责环保安检的王副总经理则表示,冷水江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无力监管湖南宜化的说法完全不正确,“我们企业改制后,监管主要在冷水江市,怎么能说监管不了呢?政府再小也是政府,企业再大也还是企业。”

湖南变形记篇2

头号气候记录员住在白茫茫的冰雪世界里,因为记录的信息准确,受到了气候研究员们的热烈欢迎。这个记录员就是冰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开始去格陵兰岛和南极的冰川高处,钻开厚厚的冰层,提取柱状的冰芯,冰芯身上那一些细细的“皱纹”就是积累起来的气候信息啦。

要评选最佳气候记录员,那自然要数南极冰芯了。南极地区气温低,积雪难以融化,由于积雪本身有重量,年复一年的挤压,使得冰层一层层堆叠起来,气候变化的记录也就这样一年一年地积攒了下来。经过千百万年的沉积,南极形成了超厚的冰盖,越靠近冰盖表面的冰层越年轻,记录的气候信息也越靠近我们生活的年代。这下你知道为什么

各国研究人员都要到离表面3000多米深的地方去找冰芯了吧,只有到了那儿,冰芯才会跟我们说说100万年前地球的气候是啥样。

南极常年处于酷寒之中,又很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冰芯的保真性好、分辨率高,记录信息的时间可长达上百万年。同时,冰芯所蕴含的信息量比其他自然物质都大,工作这么卖力,当然好评如潮了。

冰芯深埋在冰雪下,从不主动和人接触,要想让它“开口说话”,还得大费一番周折。首先得判断一下距离表面多深的冰才是人们要找的古气候记录员,这其实就是要判断一下冰层的实际年龄。离冰盖表面100米以上的冰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冰的“年轮”来判断它的年龄;离冰盖表面100米以下的冰层,必须要通过测定氧元素的比值才能判定它的年龄。

埋在湖底的“气候档案”――沉积物

要是你看到有人潜到湖底,用工具在湖底左翻翻、右拣拣,你碰上的可能不是寻宝队员,而是气候研究员。考察气候怎么会考察到湖底来了?跟在南极取冰芯一样,这是在湖底取研究样本呢!要知道湖底的沉积物也是潜伏着的气候记录员。

研究人员首先得在湖心打钻。随着地质的变化,湖的面积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要想得到可靠的气候“档案”,就必须要去湖心位置。接着,从湖底小心地取出“岩芯档案”,用×射线扫描技术分析每一层的各项环境指标、各沉积层中的植物残体含量变化,把它们记录的气候环境历史用人类语言“翻译”出来。湖底沉积的植物和生物残体、矿物质,能告诉人们古时候这块区域的植被是什么样子的,有些什么生物;而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能进一步帮助人们判断当时的气候状况,有机质含量高、植物残体丰富,就说明当时的温度条件十分适合植物的生长,要推断出温度的大致情况,就比较容易了。

灵敏的水下记录员――珊瑚礁

在众多的气候记录员中,反应最灵敏的数珊瑚礁。珊瑚礁是海底建筑工珊瑚虫的杰作。珊瑚虫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停地从海水中吸收钙和二氧化碳,制造出石灰岩外壳或骨架来保护自己。石灰岩外壳逐渐石化,形成了珊瑚礁。

既然生活在海洋里,珊瑚礁最关心的莫过于海洋气候,一旦它发生变化,珊瑚礁马上就能记录下来。怎么才能看懂珊瑚礁记录的“信息密码”呢?

密码1 生长密度

生长密度能综合反映出珊瑚生长的气候环境。珊瑚生长的水温不能低于18摄氏度,它长得密集还是稀疏,能反映出水温的相对高低。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珊瑚年平均密度的变化与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有着一定的关系。

密码2 微量元素

有人说珊瑚礁是天然的温度计,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假。海水温度只要升高1摄氏度,珊瑚的“身体”就会有反应,它身体里的微量元素,例如锶、镁、铀等元素的含量,会随着海水温度的升高或降低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珊瑚的生长速度比较快,生命周期十分长,它记录下来的信息既详细又清楚,是一本不错的海洋气候变化“历史书”。

溶洞里的信息库――石笋

在幽深的地下溶洞里,造型千奇百怪的钟乳石不甘心只能被当作观光的风景,它终于让人们明白,自己其实也是一个古代气候的信息宝库。

我国的南方有很多溶洞,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滴从溶洞顶端的裂缝中滴下来,一点一点地溶解岩石,天长日久,地面上便形成了长相奇特的石笋。如果把石笋切开,人们会发现石笋的内部竟然也有好像大树的年轮一样的层层纹路。

科学家对石笋进行化学分析,发现原来石笋是在跟大家说古代季风的故事呢。兰州大学的教授就在研究石笋的时候发现中国历史上的唐朝、元朝和明朝,都曾经因为季风减弱而出现过干旱呢。通过形状或元素的改变,石笋也把溶洞附近的降雨量变化纪录了下来。

湖南变形记篇3

杭瑞高速湖南段停工事件,已将豫湘两省高速公路BOT合作项目推至风口浪尖。

“从去年12月份我们就停工到现在,没钱开工。”4月8日,湖南益阳南县浪拔湖镇,中铁十五局岳常高速14标项目部的马朝清,指着不远处空荡荡的半截高架桥说:“工程还差40%没做,200名工人全走了。”

无独有偶,与14标仅隔一条马路的15标则境况更糟,施工承建方湖南公路机械工程公司项目经理叶先生告诉时代周报:“前后加起来已停了1年多。”

据了解,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有关杭瑞高速湖南段(从岳阳市至常德市,通称“岳常高速”)停工所引发的传言就充斥坊间,因工程质量导致停工的猜测更是甚嚣尘上,莫衷一是。

近日,记者驱车实地了解,长达141公里的杭瑞高速湖南段,截至日前仍有30多公里的标段停工,施工方将导致停工的矛头直指项目业主―湖南岳常高速公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岳常高速公司”),称因其资金链断裂,导致大量涉及工程变更的材料款、劳务工资等无法支付。而岳常高速公司则认为,“工程变更”等费用不可能做到与工程进度同步支付,并指责对方借此绑架威胁业主。

由此,双方对峙数月,即使湖南有关部门出面斡旋也无济于事,岳常高速停工。

然而,时代周报记者经多方采访查证,停工主因还是业主方资金供给不足。

岳常高速公司董事长汪德民向时代周报记者保守估计,受银行惜贷、材料上涨等综合因素影响,该项目当前整体资金缺口在15亿元左右,公司欲向交通部申请“调概”解决。

汪德民诚恳表示:“这个工程政治和交通意义重大,出问题了各方都不好看。”

湖南省交通厅一人士指出,如果不能尽快解决20亿资金缺口,让停工标段复工、二期工程进入招标的话,那么,杭瑞高速湖南段的竣工通车将充满变数,而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河南交投集团”)首个外省BOT项目也面临失败之虞。

跨省BOT项目遭遇停工

停工事件造成的多重负面影响,让汪德民感到焦头烂额,身心疲惫。

一年前,岳常高速公司前任董事长崔颖超因受贿被拘,身为党委书记的汪德民临危受命主持工作。彼时,建设资金困局已显,个别标段的施工方已出现停工苗头,汪颇感压力。

“岳常高速的成败,事关河南在外的交通形象,这是集团首个省外BOT项目。”

据汪德民介绍,杭瑞高速湖南段是河南交投集团省外投资建设的第一条BOT项目。2009年,河南交投集团与湖南签订投资建设岳常高速特许经营权(BOT)协议,项目资金自筹,经营期30年。负责该项目建设运营的岳常高速公司,乃河南交投集团全资投资的项目子公司。

此外,岳常高速公司质管处处长王新增说:“这条高速穿过洞庭湖核心区,全程43%是软基,工程难度全国罕见,湖南看重河南高速公路的技术实力。”

不仅如此,该工程还承担着终结杭瑞高速在湖南段多年“断头路”的使命。

记者了解,杭瑞高速总长3405公里,其途经省份东段的浙江、江西、湖北三省早在2009年-2011年已全线通车,西段云南和贵州两省大多路段也已通车,而湖南段则成为名副其实的断头路,遭到社会各界诟病,凤凰卫视曾专题报道湖南段迟缓建设阻碍相邻省份的经济发展。

此外,该段高速建成后,还将成为湖南省举足轻重的防汛生命通道。

然而,就是这样一条集政治、交通等多重意义的高速公路,却在一期土建工程尚未完工、二期路面工程还未招标之际,出现了大范围停工事件。

时代周报记者经多方核实,141公里的岳常高速一期土建工程被分为27个标段施工,合同竣工时间是2012年7月24日,工期36个月。但从2011年初开始,就陆续出现多个标段停工,其间,还发生过材料供应商堵门、法院诉讼业主等多例极端事件。其中,15标的停工时间长达1年多,其他标段一般都在4个月以上。

外界担忧,当前一期土建工程的持续停工事件,将影响岳常高速的整体竣工通车。

质量问题与停工假象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有关“岳常高速因工程质量问题停工”的说法就在网络和坊间盛传,难辨真假。

而事实上,岳常高速自2009年下半年开工建设以来,曾多次被质量监管部门下达质量安全整改通知书。

记者获取的一份由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局(下称“湖南省交通安监局”)以【质监巡岳常〔2011〕1号】文件形式,下发给岳常高速公路公司的《岳常高速公路监督巡查整改意见通知书》显示,全线27个标段有13个标段存在七大施工质量问题,例如:24标段团结桥防撞栏杆钢筋连接采用点焊,焊缝未填满;22标段澧水特大桥主墩、盖梁钢筋搭接焊不规范等,每个问题都让人触目惊心。

此外,湖南省交通厅还以【湘交质安〔2011〕68号】文件形式对另5个标段中的突出质量问题进行了通报,如:岳常高速7标段K34+436的通涵墙身未设置沉降缝,已出现多条裂缝;2标段、3标段、13标段出现偷工减料,未按设计施工,其预制箱梁湿接缝横向连接钢筋数量偏少;3标段建新二号桥将不同跨径的预制梁多层堆放一起,且上层梁骑缝堆在下层梁上,支撑受力点偏离支座部位或重心部位。

然而,针对上述质量问题,岳常高速公司质管处处长王新增在4月6日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轻描淡写道:“有点施工瑕疵很正常,就是三峡工程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当记者提出能否查看质量整改报告时,岳常高速公司则以负责人调休婉拒。

王新增还特别向记者强调,社会上所说的停工是假象,这是为了解决洞庭湖区路基的沉降问题,对很多软基路段进行的“堆载预压处理”。

“这种预压沉降处理大概需要1年时间,只有全部处理到位后才能进行后续施工,”王新增说,“所以,就出现了外界看到的停工。”

停工隐情

然而,上述岳常高速公司“因预压沉降导致停工假象”的说法,却遭到了多家桥标工程承建方的反对。

“我们做的桥标工程不需要‘预压沉降’,怎么停了这么长时间?”4月7日,一位项目经理愤然指出,“说白了,就是资金跟不上,桥标和路基标都停了。”

对此,湖南省交通安监局一位人士证实,桩基深达60米甚至几百米的高架桥等桥标,根本不需要做路基这种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沉降观测。

多位项目负责人证实,停工标段的材料和劳务欠款一般都在2000万元以上,因项目业主无钱支付工程款,只能停工。

但奇怪的是,业主岳常高速公司却面对记者的采访大喊冤枉。

4月6日,合同处处长宁留军向记者斩钉截铁表示:“停工是施工单位自身造成的,我们不欠对方的钱,相反对方还欠我们的钱。”他特别指出:“中铁十五局承建的14标和5标两个项目,还欠我们近6000万。”

宁留军提供的财务数据显示,14标和5标在开工预付款、材料预付款和借款三项,截至2012年2月底,共欠岳常高速公司2908万和2800万元。

那么,为何施工承建方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还敢停工对抗呢?背后有何隐情?

对业主的说法,施工承建方一位负责人尖锐指出:“业主这种说法是诡辩,完全不顾工程设计变更和材料价格上涨的事实。”

据其介绍,因先前湖南交通规划勘测设计院的设计未能充分考虑洞庭湖区的施工难度,致使桥标承建方在施工过程中,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大量“工程变更”,由此增加了数千万元成本。而且,由于近年钢铁、柴油、石砂等材料大幅上涨,至少又增加数百万元成本。

例如,14标项目部张经理说:“合同金额原为1.6亿元多,我们做到60%工程量时实际支出就超过了1.9亿元,总支出已超过了7000万元,这些成本应由业主承担。”

也正因此,对桥标处境了如指掌的业主岳常高速公司,才会予以“借款”安抚。但这些借款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难解资金干渴,多个标段只能停工。

对此,岳常高速公司合同处处长宁留军向记者表示:“‘工程变更’和材料调差产生的费用,肯定不能做到与工程进度同步支付,施工单位管理不善突破费用必须承担风险,持续停工就是绑架威胁业主,还想把欠款抹掉。”

据岳常高速公司总经理陈亚莉介绍,将采取三种措施应对停工,第一,上报两省交通厅并约见当事企业法人;第二,通过划拨银行履约保函,降低当事公司信用等级;第三,将施工方告上法庭。

资金缺口高达20亿元

停工事件的蔓延发酵,令岳常高速公司心急如焚,资金成最大拦路虎。

“当前一期已投入70多亿元占总概算的70%,后面还有二期等工程没做。”4月9日,岳常高速公司总经理陈亚莉接受时代周报记者独家采访时,神色凝重。作为主管财务的总经理,她为解资金困局已连续数月奔走于银行和集团之间。

她的难题在于,交通部2009年批复的杭瑞高速湖南段项目总概算为104.5亿元,众所周知,项目概算为钢性批复,不允许逾超。然而,当前整个项目实际已投70多亿元,工程进度才不过60%,剩下的30亿元显然很难完成二期路面和其他配套工程。

对此,陈亚莉坦承:“余下30亿完成后续工程难度太大,肯定要超预算。”

对超出预算的大概数额,岳常高速公司董事长汪德民向记者表示:“大概要超十五个亿吧。”而湖南省交通厅一位人士客观预测:“保质保量完成主体和配套工程,应至少还差20亿的资金缺口。”

时代周报了解,事实上,河南交投集团在资金上一直全力以赴支持岳常高速建设。

一位不愿具名的该集团高管于4月10日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按最初集团与湖南交通厅、中国人民银行、建设银行等部门签署的《投资框架协议》约定,河南交投集团确保25%以上自有资金,国家银行配套贷款为75%左右。但事实上,因银根缩紧,银行未能兑现“按工期进度”发放贷款的承诺,具体支行和分行因受限贷款额度,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未能保证项目贷款的足额发放。

对此,总经理陈亚莉向记者证实:“集团已投自有资金25亿,超过35%比例,银行贷款才45亿。”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另一事实,导致当前资金困局的还有另一深层原因―河南交投集团当初承接该BOT项目时略显仓促。

集团一部门负责人向记者披露,“2007年最开始招商做该项目时,只计划投70亿-80亿元,但后来概算出来却增加了20多个亿元”,此情况下,河南交投集团却贸然进入,未能充分评估投资与收益的风险。

由此,总经理陈亚莉对岳常高速的运营较为悲观,她认为,至少通车之后的5年内,岳常高速每年皆会亏损经营,“就是说当年的收费还难以对付当年的还贷和运营成本”。

而当下,岳常高速公司迫在眉睫的要务是,如何尽快筹措资金解决“停工事件”。

董事长汪德民向记者介绍,公司已决定通过三条途径解决资金困境。首先,不惜成本向银行贷款,在施工方也垫付一定资金风险共担的情况下,确保停工标段能在4月20日顺利开工。其次,力图突破“工程招投标”的法规壁垒,争取由河南交投集团自己承建二期路面标工程。最后,向交通部上报反映实际资金困难的报告,争取调高工程概算。

汪德民诚恳表示:“无论困难多大,都要确保2013年12月底的竣工通车。”

BOT项目

湖南变形记篇4

[关键词]“李陵碑”;泛沙泉墩;环境变迁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2-0042-02

一、“李陵碑”的由来

“李陵碑”位于嘉峪关市新城镇泥沟村西北的新城草湖东缘,南距泥沟村3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9 °55 '59",东经98 °29′ 17.7″,高程1435米。1989年1月17日,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陵碑”实为泛沙泉墩,是明代的一座墩台。据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李应魁撰写的《肃镇华夷志》记载:“泛沙泉墩,亦去城(肃州城)四十五里。先年无墩,此处有沙湾,藏虏常截哨马墩军。嘉靖三十五年(1556),兵备陈其学添筑,今虏或不能掩伏,而望亦为之近便矣。”①就是说,此墩台修筑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是防御蒙古骑兵的。清乾隆二年(1737)黄文炜撰写的《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泛沙泉墩,亦去城(肃州城)四十五里。先年无墩,此处有沙湾藏虏,因添筑此,虏不能伏,而望近便。”②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吴人寿、何衍庆撰写的《肃州新志》记载:“泛沙泉墩,离城西北六十里。先本无墩,因有沙窝常藏贼虏,添筑此墩,望甚便,虏遂不能藏。”③三志记述相差无几,后志多袭用前志记述,查“李陵碑”地理位置与地貌,与志载泛沙泉墩相符。杨惠福先生在《遗址新考》一文中亦认为“李陵碑”为泛沙泉墩,④不同的是他认为泛沙泉墩是清代初期新添筑的,有待进一步商榷。

后人附会说,汉武帝时骑都尉李陵率军由肃州北出居延海抗击匈奴,大获全胜,班师凯旋过酒泉,见新城一带水草茂密,四面沙丘回护,是屯兵休憩的好地方,便下令在此驻扎。李陵为表征战匈奴的功绩,便命令将士夯筑了一座黄土墩台,刻字勒石,立于墩台之上,遂称之为“李陵碑”。

泛沙泉墩之所以称为“李陵碑”,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此墩受水影响大,夯土松散,且处于风口之中,风蚀严重,其形状远望如碑体;二是此墩筑在高出水草的一块台地上,墩体斜而不倒,早年人又无法靠近,有神秘色彩;⑤三是李陵为汉代名将,其与匈奴苦战而败降的故事,负载着文学、民族、历史以及人性的多种内涵,千百年来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李陵曾率丹阳郡的楚兵5000名,在酒泉郡一带教练射术,人们便把与李陵故事稍能沾边的文物古迹都称之为“李陵碑”。

二、“李陵碑”与周边环境变迁

20世纪70年代,“李陵碑”保存尚且完好。1972年,嘉峪关文物工作者对“李陵碑”进行了第一次调查。当时,“李陵碑”位于新城草湖东段居中处的台地上,台地四周较低,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草,东、南两面尚有湖水。四周有围墙迹痕,东西长约54米,南北长约 50米。碑基大体呈圆形,黄土夯筑,南北长约12米,东西长约10米,高约2.8米。碑身为一土墩,向南倾斜,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0.15米,南北宽约2米,东西厚约1.2米,高4米。土墩四角均存木,夯层之间尚存芨芨草绳,地面散落近代瓷片。

1985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对“李陵碑”进行了全面调查。此时,“李陵碑”四周湖水环绕,水中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草。碑向东南倾斜,夯层厚0.12米,高3.8米,四周围墙迹痕、木和芨芨草绳等遗物无存。

1989年4月16日,因风蚀和酥碱作用,碑体倒塌。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对“李陵碑”又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这时“李陵碑”四周湖水干涸,黄沙土,10米开外生长有芦苇,东面有一条东西向的便道,仅存圆形土丘状碑基,碑基夯层厚0.12~0.15米,高3.8米,直径11米,周长36.2米。

其实,所谓“李陵碑”碑体是经风雨侵蚀后残存的泛沙泉墩墩台上部,碑基则是泛沙泉墩墩台下部及上部坍塌后的堆积物,四周围墙迹痕为墩台城障遗址。由于明代此地为北虏潜伏之处,泛沙泉墩对望、警戒新城草湖敌情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嘉峪关关城东北烽燧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变迁原因分析

“李陵碑”随周边生态环境的变迁而变化。明代设置墩台的地方多是位置显要的高地,这样便于望。嘉靖三十五年(1556),肃州兵备道副使陈其学修筑墩台时,选择这一地方应是高出周边的一块台地,墩台附近有水源形成湖面,湖边水草茂盛,适宜放牧军马,但离墩台有一定距离,并未环绕墩台,因为没有建于水中的墩台,夯土结构经受不住水的浸泡。志书记载此处多沙湾,这与明代已有的泛沙泉墩的名字相符。明清时期,新城一带人口稀少,人类活动的影响微乎其微,植被保存较好,流沙推进缓慢,自然环境变化不大,对墩台的影响主要是风蚀。

20世纪50年代地质普查时,“李陵碑”周边生态环境仍处于原生态,湖面面积尚有数十平方公里,一望无际,湖中鱼类众多,湖面活动有野鸭和各种水鸟,岸边长着茂密的芦苇、冰草等植物。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周边环境状况开始改变。由于高出生率和大量移民的迁入,新城农村人口激增,农业生产活动和农民日常生活开始影响环境,大量滩涂被辟为耕地,防风固沙的红柳、梭梭被大量砍伐,植被遭到破坏,由于灌溉农田和生活用水开凿了许多机井,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枯竭,湖面萎缩,流沙入侵。草湖西北4公里处的北山海拔较低且有一处缺口,常年盛行的西北风把沙子吹向草湖,在植被破坏的状况下,流沙向湖面推移,侵占湖面西北部,使湖水东移,逐渐形成湖水环绕“李陵碑”的情形。由于湖水的侵蚀,在酥碱、冻融、风蚀作用下,碑体倒塌。

进入20世纪90年代,嘉峪关市工农业快速发展,人口增多,城区面积扩大,工厂大量涌现,农业用地进一步扩增,城市绿化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工厂用水、农业用水需求量大,城市和农村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嘉峪关市地下水位下降了60多米,草湖湖面进一步萎缩,沙侵更加严重,环绕“李陵碑”的湖水消退,露出沙土,出现流动沙丘。

2000年后,嘉峪关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恢复“李陵碑”周边生态环境。首先,在市区建成东湖、南湖等10余座水库,引讨赖河水入库,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在草湖建成了一座总库容达70.31万平方米的拱北梁水库,兼具灌溉、生态维护功能。其次,2002年3月,开始实施新城草湖湿地保护项目,对现有的梭梭、红柳、白刺等珍贵天然荒漠植被加以保护,建设隔离围栏对天然草场进行封育,在草湖建设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结合的防风固沙林,利用现有湖水建设湿地保护示范区,加大对珍稀动物资源的保护,建立湿地保护管理站,定期巡逻、监测,严禁采伐、开荒。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控制了流沙的扩张与侵袭,保护了草湖湿地水草资源,“李陵碑”周围生态环境得以逐渐恢复。现在,东边是便道,其余三面均为湿地,伴生芦苇、冰草等植物。虽不能与20世纪前期相比,但“李陵碑”周边生态环境已有很大改善。

[注 释]

①明・李应魁撰,高启安、邰惠莉点校:《肃镇华夷志校注》,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②清・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酒泉县博物馆翻印于1984年,第228页。

③清・吴人寿、何衍庆撰,吴生贵、王世雄等点校:《肃州新志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18页。

湖南变形记篇5

    近10年来,关于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问题,笔者先后发表过几篇不成熟的文章,谈了一些想法和意见,反思起来,觉得思路比较分散,构架轮廓也不很清晰,某些问题的阐释缺乏理论底蕴。有鉴于此,拟在条理、深化过去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文献工作实践的现实考察,综合地思考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旨在较为完整、准确地反映个人意见,以教正于从事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地方文献工作者。

1 地方文献的概念

要想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首先必须对地方文献的概念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有一个共同概念。这个概念要标准、规范,便于理解和实际操作,否则,各个图书馆就会各行其是,以至于出现地方文献工作大相径庭的局面。因此首要的是给地方文献一个清楚、确切的定义,揭示其内涵。地方文献的属概念是文献。那么什么叫文献?《辞海》(1989年版):“文献原指典籍与宿贤。《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又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将人类知识记录在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等)上。”(辞源)(修订本)“文献”:“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1983年7月颁布的《文献著录总则)(CB3792.1-83)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种定义已被国家权威工具书《辞海》(1989年版)所采纳,《图书馆学百科全书》添足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由4个要素组成:(1)所记录的知识和信息,即文献的内容。(2)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符号,文献中的知识和信息是借助于文字、图表、声音、图像等记录下来并为人们所感知的。(3)用于记录知识和信息的物质载体,如竹简、纸张、胶卷、胶片等,它是文献的外在形式。(4)记录的方式或手段,如铸刻、书写、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等,它们是知识、信息与载体的联系方式。“文献”的概念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演变,古今定义有数10种之多,我们给“文献”定义不应拘泥于古代学者对“文献”的诠释,而应该定位在当代认识的水平上。因此,“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这样简要而明确的定义应该成为权威性的界说,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不要再穿凿附会,标新立异。玩概念游戏只会混淆视听,贻误工作,地方文献是文献的种概念,在文献这一属概念下,地方文献与其他类型文献的本质区别在于“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循此思路,地方文献就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

2 地方文献的作用

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域内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的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是地方文化的沉淀,是认识某一地域的工具。具体地说,它有着资政、励志、存史的作用。资政:一是为地方各级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在制定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时提供地方资料和历史借鉴,避免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二是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详实可靠的信息资料,进而发掘地方资源,发挥地方经济优势,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三是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了解有关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从事专业的研究提供系统资料。励志:首先是为各地、各部门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参考资料;其次是弘扬地方文化,引发人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自豪感。例如湖南图书馆编辑出版的《湖南院士风采》,收录湘籍和在湘工作的两院院士近90位,从不同侧面展现出院士们辉煌的人生风采。在湖南这块土地上,不仅孕育了彪炳当代中国史册的众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艺术家,也涌现出了众多成就卓越的科学家。作为湖南人应该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激发出建设好湖南的壮志豪情。存史:主要是为子孙后代保存地方史料;也为修志、编写年鉴、地方百科全书提供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料。在前几年修志热潮中,地方文献借阅往往是先预约后再等图书馆通知,图书馆的社会作用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例如湘潭市修志人员在湖南图书馆查到了几本30年代湘潭县的统计资料,如获至宝,解决了问题。

3 地方文献的特征

地方文献属于文献的范畴,同样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特征。而其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地方文献的本质特征是由地方文献的作用所决定的。

3.1地方区域性

这是地方文献本质特征。地方区域性是指地方文献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反映某一区域范围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气候灾异、建制沿革、物产资源、语言文字、风俗人情、名胜古迹、政治军事、经济生活、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地方区域性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小到一个自然村,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地方文献的地方区域一般来讲是相对一个国家而言的,是国家领土所辖的某一个部分,如湖南地方文献、广东地方文献,似乎没有“中国地方文献”、“日本地方文献”之说。

3.2历史资料性

这是地方文献非本质的主要特征。地方文献要起到资政、励志、存史的作用,必须具有历史价值,能够提供重复使用。凡是内容涉及某一地方的图书文物资料,而不论其出版形式、出版地、出版者以及出版物载体如何,都应视为地方文献。但有一部分不具备史料价值,如大量的单位和个人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经验总结、会议交流材料等等。有的甚至是“文献垃圾”,如涉及地方的色情作品;严重歪曲现实的出版物;“文革”中诬陷当地党政领导的所谓“罪证材料”等等,都不宜不加选择地一律纳入地方文献收藏范围。如果说地方区域性是地方文献“范围选择”的要求的话,那历史资料性就是进行“质量选择”的准则。

4 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

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可以考虑从时间、空间、内容三方面来确定。

4.1时间范围

地方文献包容古今,只要记录有地方知识的各种载体,都在收集之列。严格地讲,不存在时间范围,只有其时间的界定,如有古代的、近现代的、当代的之分。

4.2空间范围

地方文献的空间范围是指地理空间,一般是以现行的行政区划为准。但也不要割断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变化比较大。如湖南湘乡,是清代大儒曾国藩的家乡,有“曾湘乡”之称。1949年以后,湘乡属地逐渐划出成立双峰县、娄底市,还析出一部分给了涟源市、冷水江市。曾国藩的家乡富厚里已划为双峰县属地。杨沫、白杨是同胞姊妹,在一本权威性的人物工具书里,杨沫原籍湖南湘阴,白杨原籍湖南汩罗,如果是熟悉杨沫、白杨两姊妹的人看了这本工具书的介绍就会疑窦顿生,其实汩罗是1966年从湘阴分划出来的,杨沫、白杨原籍湖南湘阴(今汩罗)。由于统治阶级权力的作用,行政区划是可以变更的。在进行地方文献收集时,要充分考虑人为因素导致的行政区划的变化。同时,要考虑因为地理、民族、语言、宗教等因素影响形成的自然区划。如洞庭湖区,它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河湖冲积平原与环湖丘岗低山地带,包括湘鄂两省23个县(市)及江陵、枝江两县各一小块,其中湖南省境内20个县(市)。搜集洞庭湖区的文献资料,就必须收集湘鄂两省23个县(市)的资料,湖南图书馆编印的《洞庭湖区史料汇编》就是这一指导思想下的产物,洞庭湖区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单纯用“行政区划”去肢解它们。又如,湖南的汉语方言大致可分为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家话、乡话、湘南土话,因此,在收集湘东、湘东南一带的赣语、客家话资料时,势必涉及江西、广东部分地区。

4.3内容范围

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知识记录,天、地、人、事、物,包罗无遗。地方文献按出版形式可以分为图书、连续出版物、档案、实物资料以及其他资料,如谱谍、碑刻拓片、图录、表册等。而从具体内容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若干方面:

(1)全面报导和反映某一地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各个方面,如综合性志书、手册、年鉴、报纸、期刊、百科全书等;

(2)地方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及其负责人活动的材料,如会议文件、公报、法规汇编、讲话稿等;

(3)考察和研究某一地方的资料,如调查报告、游记等;

(4)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和记述某一地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的资料,包括通史、革命史料、党史资料、文史资料等;

(5)某一地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建制沿革、疆域变迁、人口增减的资料,如地图集、地形地貌等;

(6)某一地域民族或家族起源、演变、繁衍生息,语言文字、风俗人情、宗教信仰的资料;

(7)某一地域的水文、气象、气候、灾异的资料;

(8)有关某一地域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各项事业的历史和现状;

(9)有关物产分布、资源调查、经济发展的资料,如资源分布图谱、统计资料、经济区划等;

(10)某一地域党政组织机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的设置和变化;

(11)某一地域历代各界人物(含长期在某地域工作和生活过的有影响的人物)资料,包括照片、手稿、日记、信函、传记、回忆录、著作研究资料及其成名作、代表作;

(12)反映某一地域的形象资料,如图片、照片(新闻图片、风光图片、历史纪念地图等)和历史纪念地、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的文字介绍材料;

(13)反映某一地域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文艺资料,如诗歌、戏曲、小说、故事、绘画、雕塑等;

(14)反映某一地域自然和社会的口碑资料;

(15)能反映某一地域自然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实物;

(16)其它具有地方性特征的资料,如电话号码簿等。

5 必须明确界定的几个问题

5.1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能不能统统作为地方文献

这个问题观念上是很明确的,实际工作中有困难。地方文献是以内容为划分标准的,是内容上反映某一地域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内容上不具备地方性的,即使是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都不能视为地方文献。

(1)地方出版物,包括图书、报纸、期刊,有纸质型的,也有缩微型、视听型、机读型的。一个地方的出版物可以反映某一地域在某一时期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但出版物的内容纷繁复杂,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多数出版物在内容上不具备地方特色。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图书目录,刊载图书431种,其中重版书208种,内容上反映湖南特点的仅15种,不到4%;湖南省图书进出口公司编印的《湖南书目》(1997年1-9期),收书1594种,内容上具有湖南特色的141种,不到9%。湖南图书馆1998年征订湘版报纸53种,可视为地方文献的34种,占75.5%;湘版期刊108种,可视为地方文献的31种,占28.7%。因此,内容上不反映地方特色的地方出版物不能作为地方文献处理。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难度,图书的处理相对容易,报刊的处理就比较困难,特别是把地方文献单独入藏的图书馆,同一个地方出版的报刊势必会放置几处,这样就破坏了藏书体系的完整,也不利于读者使用。湖南图书馆的做法是把湘版报刊都集中在地方文献库。

(2)地方人士著述同样不能以著者籍贯作为地方文献的划分标准。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湖南韶山人,其著作内容广泛,仅湖南图书馆入藏毛泽东著作版本2600多种, 10000多册,把毛泽东著作视为湖南地方文献显然是不恰当的。湖南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做法是:为丰富馆藏,弘扬地方文化,成立了“湖南名人资料中心”,与3000多海内外湘籍或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籍人士进行了联系,收集他们的著作及其藏书近10万册;对湘籍和长期在湘工作的外籍人士的全集、选集、代表作品及其著述书目、研究、评论文集作为地方文献收藏。

5.2地方文献工作实践中要处理好收集和收藏的关系

“收集”和“收藏”是两个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区别的概念,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不可能都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处理,这里有一个工作策略问题。在地方文献征集中,要尽量拓宽渠道,广泛收集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包括长期在一个地方工作的外籍人士)著述、地方史料,这是丰富馆藏、减少采购经费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995年11月6日下发的《关于做好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通知》中明确的征集范围是:“①新闻、出版等单位公开发行的各种出版物,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画报、音像制品、机读型文献等;②各地、市、州、县党委、政府及所属各部门和省直各单位编印的各类地方史志、史料、统计资料、水文资料、会议资料、气候灾异资料、内部出版物及其它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③高等院校,地、市级以上的科研院所、公司,大中型厂矿等企事业单位内部编印的学报、年报、会议资料、文集、资料汇编、手册和目录、索引及其它可留存图书馆供参阅的文献资料;④地市级以上的社会群众团体编印的内部报刊、会议资料和其它可留存图书馆供参阅的文献资料。”并指出“今后,凡属征集范围的地方文献,不论何种载体形式,何种出版、发行方式,编印单位均必须每种(每期)免费直接寄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征集组两份。”湖南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就是遵循上述“通知”精神。如果在地方文献收集中,拘泥于“地方文献”是内容上具有某一地域特色的文献,那么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势必难以进行下去,更不利于馆藏的增加。至于收藏,就必须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整序、加工处理的功夫,使“地方文献”名副其实。

5.3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

地方文献着重文献的史料价值,自然也存在学术价值。要把文献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截然分开是不科学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也有所偏重,如何去界定,理论上不容易说清楚,实际操作中也有较大难度。地方文献是指那些内容上反映某一地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历史与现状,一般不涉及科学理论与技术问题。科学是没有国界的,那就更没有省界、县界了。具有某些地方特点的科学理论和学术著作,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即使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一般都不应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只收藏反映某一地域的整体科学发展水平,或者某一领域科研进展情况的资料。杂交水稻的科研基地在湖南,可以说杂交水稻是从湖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推广情况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资料应作为地方文献,至于杂交水稻的植种、栽培的理论和技术则不能视为地方文献。袁隆平主编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简明教材》就不能作为地方文献收藏。又如,湖南省农业厅、林业厅分别主办两种刊物:《湖南农业》、《湖南林业》和《湖南农业科学》、《湖南林业科学》,前者主要是报道反映事业的发展,应视为地方文献,后者是学术性刊物,虽然冠有“湖南”,但不能考虑看作是湖南地方文献。有些文章说,地方病防治是地方文献,也不能一概而论。地方病的地理环境、疫情、防治历史和水平现状、防治机构等方面的资料是地方文献,防治技术就可以不算。因此,在地方文献工作实践中,要从文献内容的史料价值去判定是否作为地方文献处理,同时,对文献内容交错、界线不清的也应适度灵活掌握。

5.4图书馆在收藏地方文献中的地位和作用

湖南变形记篇6

吕焕斌

2002年9月,任湖南经济电视台台长。湖南经视被称为中国电视 “第二次革命”的开拓者、电视湘军的“黄埔军校”;

2005年4月,任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副总经理;

2007年9月,湖南经济电视台机构升格为副厅级;

2010年1月,任湖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

2011年3月,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挂职,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10月,当选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2012年12月,任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

记者:履新以来,你主要做了哪些事情?任期内想要达成什么目标?

吕焕斌:(2013年)1月17日到任,算上中间的春节假期不过一个多月。期间主要处理台里的日常工作、熟悉各部门情况、做调研。另一个着重关注的就是节目创新——现在做任何决定都为时尚早,要和大家一起商量。

记者: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经历?

吕焕斌:我的传媒经历主要集中于电台、电视台,内容上,综艺、新闻、体育、电视剧、活动、大型直播等都有涉猎。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电视品质不断上升,对创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行业状况与前些年相比已大为不同。就个人而言,过往经验既是优势,但有时也会束缚想象力。所以,不能单凭经验做决策,要多吸收年轻人的想法,他们受到的教育、见识、接收到的各方面资讯更为丰富。

另外,因为我有在宣传部门工作过的经历,在导向方面可能会要求较多。媒体的号召力、影响力越大,社会责任也就越大,这种理念要贯穿于节目形态中。成长有时是被“绑架”的,因为不进则退。在媒体高速运行的时候,必须冷静考虑责任问题。

记者:湖南台的主要业务目前有哪些?如何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

吕焕斌:湖南台目前的产业布局、产业链建设以及内部产业结构,和有些同行相比还有差距。我们可能在创新、解放生产力、活力氛围营建方面有优势,但在产业布局、市场化转型定位方面相对滞后。湖南台虽然产业体量很大,去年规模达到160多个亿,但只是单个的企业做得很大,产业链并不完整。目前我们的产业板块主要由电广传媒、快乐购、影视剧制作等构成。影视制作中的一些小公司、工作室,发展非常健康,有非常好的产品,但缺少整体设计。电影、影院、主题公园、卡通动漫,还有新媒体也都有相应的公司、机构,单个看都是良性发展,但体量都不是很大,也尚未进行整合。我们正在统一认识,下一步将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大板块业务,参与全国竞争。

记者:湖南的地面频道很强,在新的竞争环境下,这种优势如何保持?

吕焕斌:地面频道因覆盖范围所限,发展的天花板问题很突出。当然,现在大家也在谋求在新媒体上有所拓展。不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DNA迥异,传统媒体做新媒体,必须要改变自己的基因,只是做物理变化,难有长远发展。

当前大部分传媒人的思考行为方式经由多年积累而来,是渗透到血液中的,思维有程式化的问题。对于地面频道的电视人来说,面临的局面是:要么自己的成果被网络媒体拿去“格式化”后售卖,要么团队经过学习消化去接受新媒体的规则和要求。

释放地面媒体的原创能力、生产能力,在网络上拓展渠道,使得两种基因打通,可能是未来我们要做的事,不过对此国际上也鲜有成功案例。所以说,尽管湖南的地面媒体生存得很好,但谈及发展也很苦恼,这是目前国内地面频道普遍面临的发展问题,湖南尤严重——因为湖南地面电视原本就很强,如果在新阶段不能继续发展进而萎缩,对湖南电视而言会是巨大损失。

记者:湖南台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吕焕斌:核心竞争力是湖南卫视的品牌,这是我们的旗舰。但一个品牌如何做到长盛不衰,不断创新,又不犯致命错误,这是很大的一个课题。我们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是内容创新的团队、人才。电视湘军是湖南电视几代人的心血所在,从省委省政府、宣传部、广电局一直到我们,大家对创意产业人才都极为重视,为他们提供创新土壤,让他们专心创作,不设过多限制。年轻团队会有一些毛病,但我们一直有意识地对团队包容、保护甚至容忍。

记者:你认为制约湖南台进一步发展的短板是什么?

吕焕斌:我们的局限在于创新的再生能力。在这个行业,因循守旧、按既有经验规律行事是很危险的,因为某一阶段的成功往往会成为下一阶段突破的障碍——要有危机意识,要不断否定,以突破这种局限性。

目前我们的产业发展还未至理想状态,在对剥离业务进行市场化方面做得还不够。从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势看,未来广播电视业的产业板块将继续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要转企改制,这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要主动迎接挑战,否则一旦行业的整体市场化程度提高,我们将失去在很多领域原有的竞争力。这方面,我觉得江苏、浙江、上海做得都不错,我们也在向这些同行学习。他们的制度设计和人的思想转变比我们要超前很多。相较之下,我们似乎缺少创业精神。未来的文化市场需要冒险精神、企业家精神。敢拼、敢闯,敢为天下先,即便失败也要有勇气重新来过——社会就是这样前进的。

记者:人才方面会不会受到机制的挑战,比如灿星这样的公司可能会重金挖角?

吕焕斌:相较之下,即便目前我们还处于对体制机制重新设定、研究的阶段,但我们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是有相当优势。我自信对人才的吸引力,没有超过我们的,包括创新的空间、施展的平台、得到的回报。我不针对任何特定机构和公司,我们和同行一直相处得很好,就算有人才流动,也很正常,没必要纠缠这些。

记者:更有活力的机制营建,关键是什么?

吕焕斌:推向市场。因为如果真正实现制播分离,体制内的制作团队最终也要走向公司制,他们的回报方式也会多样化,创作空间和平台也会更丰富。以前是一个团队只对应一个平台,未来公司化后,应该是一个团队对应多个平台,属于社会公司,接受行业管理,承担社会公司的义务。这是发展方向,但要经历设计、过渡的渐进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记者:你理想中的传媒集团是什么样子?湖南广电下一步的发展要分几步走?

吕焕斌:CCTV、新华社就很强,社会影响力、覆盖人口、体量上都属传媒翘楚。当然全球视野里也有很多传媒集团是我们的学习对象。我们希望打造强大的媒体平台、品牌,有全产业链布局,有优良的渠道,有丰富的媒体资源,能够综合发展。我们现在还没有确定要几步走,所谓“讷于言而敏于行”,小步、务实地前进,因为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产业要设计一个清晰的发展架构还不大现实。

记者:如何看待中国电视内容的未来发展?

吕焕斌:以后平台会更加分散,既有客厅模式、书房模式,还有床上模式、各种移动模式。内容肯定会越来越对象化、细分化,观众会找到各自喜欢的内容。这其中有满足少数人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内容,也有可满足上亿人需求的大众化内容。对我们来说最大优势是做客厅的“内容提供商”,但书房、卧室和移动端的“战场”也不能丢。想要针对不同终端设计内容,就需从现在开始着手。

记者:你认为目前湖南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湖南变形记篇7

荒诞“亨达睿”

2011年12月7日这一天,武汉是气温接近零下的阴雨天气,午后吹起了凛寒北风。但是在偏僻寂静的武汉足球南湖训练基地里,炽热的希冀开始膨胀升腾。“足球俱乐部”所有队员都觉得这是一个吉日。

就要一睹新任主公的真容了。

在此之前,他们如同垓下断粮多日的楚军,情绪已经抵达燃点。几个月的奖金和工资迟迟芳踪难觅,这边厢,董事长王细南也正在消受他多年商旅生涯中最里外不是人的时刻。球迷打出了“黑心”的标语声援球员的愤懑,训练基地的大巴车玻璃上写着脏话向“姓王的”催工资。

终于,名唤“亨达睿”的救兵带着据说千万投资,这一天赶来相会。

其实这一天原本是新东家“亨达睿”事先承诺的“发薪日”,但临时被安排成了新东家与球员的“见面日”。发薪日推迟一天。球员们并不了解个中情由,但欠薪几个月都熬了,这一天半天的,没人往心里去。“推迟一天就推迟一天吧。”

其实自从“亨达睿”的名字爆出,几乎各路媒体都派出了记者调查“亨达睿”,但蹊跷的是,众人掘地三尺都未能将其真实底细和历史挖出来。而几位主要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更是对一些理应公开的问题三缄其口、讳莫如深,办公场地除了一间屋和一张桌外,再无痕迹……通过几次的接触和观察,老东家董事长王细南已经大致预料到了事态:这些人是不是来“空手套白狼”的?

虽然6日和7日的报纸铺天盖地刊登了“香港大型投资集团子公司”亨达睿确定接手俱乐部的消息,王细南也对媒体发表了类似于告别感言的文段,但这个时候,老谋深算的王细南仍然不含糊,他将球队各种转让材料的原件牢牢押死,给亨达睿方面的复印件通通盖着无效章。“原件我一份不给,不见钱我是不会松口的,想拿到协议出去外面哄钱?你当我三岁小孩啊?”王细南冷笑,“要卖我早卖了,轮得到你?”

王细南心中有数,但不做声,攥着手冷眼旁观。在所有媒体和球迷都以为尘埃落定的7日晚上,《楚商》记者给王细南发了一条短信祝贺,他含蓄回复:“谢谢,不过现在可能还为时尚早……”

“为时尚早”四字,将大团圆结局逆转,而事情的戏剧化程度被证实堪比贺岁片。

最初,亨达睿的副总经理陈江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砸下一亿重金供湖北队冲超。但这一说法很快被“投资人周汉坤”所否定。这一天,后来被王细南形容为“大忽悠”的周汉坤闪亮登场:大背头、粉红西装、白西裤、黑超墨镜。直到今日,当时在场的记者还会津津乐道于此君霸气侧漏的行头。

在那气氛如同黑帮新堂主“坐馆”的球员见面会上,周汉坤发表了一番慷慨豪言:“2012赛季将投入4000万元以上,确保打进中甲前四,力争冲超。即使明年不能完成目标,我们的想法是第二年全力冲超,底线是第三年必须冲超成功……”场面十分逼真,周汉坤甚至走到球员们中间与他们亲切交流。

其实这个时候,频频亮相的周汉坤已经私下甩开亨达睿,三番两次找到王细南商量俱乐部法人变更的问题,称自己与亨达睿没有任何隶属关系,但自己有诚意接手足球队,要求王细南将俱乐部法人变更为自己的名字。“开玩笑!我病急乱投医也是有底线的。钱呢?骗我说有几千万,你好大的胆子!”王细南骂道。周汉坤如意算盘落空,自此不再出现。

众人翘首的发薪日终于到来,却不见亨达睿领导的踪影,王细南打电话:“你来啊,等着你发工资呢。”亨达睿支支吾吾一番,最终爽约。再打电话,对方一声“对不起”挂断。真相水落石出,人们大梦初醒,“亨达睿根本就是个草台班子,为了捞球队而临时组建的。”

希望破灭,但是王细南仍然守着电话等待了最后一天。

好消息没有来,人和钱都似一枕黄粱。

一秒变喜剧

按理说,湖北足球最不缺跌宕情节:1997年,雅琪老总周建国接手足球并一举冲进甲A,当球迷们还没来得及为首次进入顶级联赛的湖北足球雀跃的时候,周建国却出人意料地将球队卖掉。2008年,为抗议裁判判罚,正值好光景的武汉光谷队突然宣布退出中超……这浮浮沉沉,看官都腻了。

但是与职业化十七年来湖北足球历次噩运有所不同的是,2011年底的这一劫似乎是它“转运”前必备的磨难篇。

“亨达睿事件”狼藉收场后的不到一天时间里,球迷呼声最高却不敢寄予期望的卓尔集团董事长、湖北首富阎志倏然出山相救,终结了这满地打滚的狗血剧。

没有“闹眼子”,也来不及预热舆论,12月14日,卓尔发展(武汉)有限公司、武汉置业有限公司、省体育局足管中心三方正式在卓尔总部签订了转让协议,俱乐部更名为“武汉卓尔职业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纠结了半年的球员工资和奖金被大佬光速搞定。仅20分钟,收购俱乐部的资金就转入了的账户。“我从知道此事到签约,就两天时间,效率真的是太高了。”老板王细南难以置信。

阎志是大佬,还是个诗人,这湖北人都知道。湖北足球在不知所措间被娶进豪门,并且这豪门还是“书香门第”。球迷们就像内心妄想得偿一般叫起来:“真的是他!”许多人浪漫猜测,首富将会带着诗性的情怀经营足球。百度贴吧里,湖北球迷为本土足球薪火幸得不灭而彻夜难眠,直到半夜还不停把心声贴出。大家普遍认为,遇到了资金如此充足的东家,6年前的冲超可以再续旧梦。

其实,湖北足球也曾被收养进经济优渥的小康之家,但几乎最后总是沦落饥荒。激情过后,许多球迷重归理性:首富阎志真能烧得起钱?

12月16日,值卓尔创业15周年。阎志将球员悉数请至卓尔集团总部“开眼”并当场承诺“绝不欠薪、保障福利,加大投入、全力支持。”“我们现在有卓尔发展、基建港口两个上市公司平台,融资渠道畅通,银行授信也达到300多亿元。上市公司卓尔发展直接参与俱乐部投资和运营,投入方面不用担心,发展资金没有问题。”阎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回答给球迷也打了强心针。

悲剧一秒钟变喜剧。在2012来临前,充当了末日救世主的阎志依旧表现淡然。对于拯救俱乐部的理由,他是这样解释的:“我平时也喜欢看球,但这不是我接手球队的主要原因。我觉得没有武汉这个城市这些年的高速发展和发展环境,就没有卓尔的发展,就没有卓尔的上市,也就没有卓尔的今天。”言下之意在表示,卓尔接手湖北足球是出于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报答。

几乎所有人都会承认,横行中国职业足坛多年的“假赌黑”,它的背面其实是:足球怎么可能没有老板们的商业心机?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但事实上,根本没有人想用利益思维去剖解诗人首富对湖北足球的这场救助,包括在商言商的王细南。提起阎志,他的表情写满“不能不服”几个字。

“我自己也干过,所以最清楚指望足球赚大钱是不现实的,阎志是个有理性的商人,这一点他不会不了解。从这上面捞钱很难,倒卖这种事我看他也不可能做。所以他说出于公益心接手湖北足球,我个人完全相信。这个时候能伸出援手不容易,如果有人连阎志都曲解,我感觉他太冤枉了。”王细南说,“总之湖北足球交到他手上,是找对人了。”

“我人微言轻,虽然拿着足球这张牌,在政府面前说话也没有分量。对我自己来说没有帮助,是弊大于利。但阎志就不一样,企业做到这么大,已经是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了,在政策方面砝码或许能足一些。他接手湖北足球,不管从经营还是政策层面看,都是利大于弊。”

阎志不负众望,虽然百般低调,但肯花钱的慷慨已经显露。

12月27号,卓尔足球俱乐部已正式与巴西籍两位教练签订协议,由卡洛斯出任武汉卓尔足球队主教练;12月30日下午,卓尔与湖北足球界资深管理人士陈旭东正式签约,聘请陈旭东出任武汉卓尔职业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总经理……

这支命途多舛的汉军曾被大的小的、强的弱的、形形的湖北商人抚育过、也抛弃过。到了诗人首富阎志这里,重新娇生惯养,往事一笔勾销。

商痛

涉水足球一年以后,王细南亏空800多万,在前仆后继的湖北足球史上留下了自己褒贬不一的名字和惘然退出的背影,不知是幸是不幸。

12月22号,《楚商》记者再次走进王细南的办公室。其实一切陈设都不曾挪动,甚至烧水的电壶都还是那个角度。王细南像以前一样打开话匣子,诉说自己作为一个“小微企业主”,在足球场上是如何进退维谷的。

《楚商》记者四个月前曾经拜访过这位焦头烂额的老总。当时挑着大梁的王细南并不用“小微企业”形容自己。时过境迁,冬至正午的日光洒在这个“小微企业”老板的桌上,日光显得冷清。

只恨“亨达睿”是一出闹剧,否则单就当时的谈判条件而言其实还算宽绰,“1000万转给他,从10月份开始我就可以甩手了,也是亏,亏得少一些。卖给卓尔是1000万包干,10、11、12三个月俱乐部的费用还是我买单。”王细南笑,“还要砍(价)。”即便如此,王细南咬牙展现出了小微企业的大度:“卓尔是湖北足球的好归宿,宁可亏一点。就像两个人结婚了,分手闹离婚要付出代价,这都是有成本的。”

早在上个赛季,省内没有消息的时候,将球队转卖给外地的下下之策也被提上议事日程,来自河北、河南,广东、海南等外省的几家企业蠢蠢欲动,一家企业开出了1200万的价码,王细南不是没有动过心,“找不到市长,我找市场!”他激动的时候常常抬高分贝说这句话。

可是冲动归冲动,静下来算一算账,还是意识到,将湖北足球外卖换钱的代价是巨大的,一则骂名将载入史册,二则,以俱乐部现在的价码来看,卖出去的最好结果就算不亏钱,也至多不过是平了帐,依然枉费忍辱负重一场。

当然也许还有一个他没有说出口的原因:虽然明知球队买卖属市场行为,但放眼整个中国,球队的意义浓具行政色彩。作为一个以谨慎求生存的“小微企业”,他无法不强迫自己往最不妙的方向揣测违背“政府意愿”的可能后果。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风口浪尖上的几个月里,省体育局领导有跟接触,向王细南强调了希望他死守湖北足球阵地的意见。对于此事,王细南并不证实,只是说:“不能外卖,总之我自己意识到不能外卖,眼睁睁看到有钱它拿不到,不属于我。”

王细南擅长的是倒完苦水再奖励自己一颗糖。“失去的是金钱,但得到的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这是我的选择,我总要有个担当。”

王细南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妥善保存的报纸,某一版上正是王细南与比他小几岁的湖北首富阎志握手的照片。记者问起他对阎志其人有何印象,他抽象地回答说:“求真务实。”

事情过去很多天了,王细南开始慢慢拾起自己因为俱乐部而耽误的主业。照他自己的话说,好比伤筋动骨一百天,这要有个康复过程。

还有湖北球迷在微博上分析称:“亨达睿事件是导演的闹剧,省足协、周正坤领衔主演,媒体、球迷都是免费群众演员。现在反而变得值得同情了,这下可以堂而皇之的将球队卖到外地,多换点银子。看了一年王细南的拙劣表演,你们还不懂吗?”有人夸王细南是“影帝”。

对于这种“阴谋论”,王细南显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径自走到窗边,竟是取热水壶。回身为记者把面前的纸杯添满,那纸杯里不知是谁喝剩下的茶。王细南没留意,他喋喋地说:“我们策划这个图什么?没用啊……无所谓了,让历史来评判吧。”许久不再说话。

办公桌上醒目的位置摆着一张相框,照片上神采奕奕的王细南居中,时任俱乐部教练的王文华、外教卡洛斯等人在侧,几个男人笑着把臂而立,实在有点豪情正酣的意思。

王细南垂眼看了看照片:“算个回忆,算个回忆吧。”

湖南变形记篇8

一、湖南农村传统年俗的继承、发展与消亡

“任何区域性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且任何区域性文化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许多共性,但区域性文化的鲜明个性和丰富内容显然是不能忽视的。”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祭祖、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传统年俗活动是全中国所共有的。而湖南作为一个有着独特历史文化的地区,其农村地区又有哪些传统年俗文化呢,这些传统年俗的境遇又是怎样呢?

湖南古称“荆蛮之地”,“巫蛊之风”盛行,对于神灵与祖先的崇拜自古便存在,这表现在湖南农村传统年俗文化方面,祭神、祭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湖南年俗文化中的祭祀文化逐渐远离人们,它们被当作封建迷信糟粕而遭到抛弃。其实,这些传统年俗也有其思想文化价值,其中优秀的部分值得我们去继承发展。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具体论述。

湖南的年节饮食也独具特色,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饮食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底蕴丰厚。

由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不同,年俗中的饮食文化在湖南不同的农村地区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具有各自的特色。譬如长沙县黄兴镇地区,过年时会准备“发肉”,取其“发财”之意,这种发肉味道鲜美,做法简单,主要材料是面粉和鸡蛋。先将面粉加水均匀搅拌,再打入鸡蛋,和匀,接着放入油锅中炸得金黄,捞上来冷却后再把它切成片,最后蒸熟,松软香甜的“发肉”便新鲜出炉了。

二、湖南农村新年俗的产生、发展与局限

湖南农村传统年俗有的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有的则日益消亡,而新的年俗也在产生和发展,同时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凸现出许多弊端。

新年俗,自然首推“电视过年”。它包括中央电视台自1983年以来每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以及春节期间推出的一系列电视娱乐节目。“春晚”在兴起之初确实是春节的一大看点,它既是国家和整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重要体现,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使国家和民族更具凝聚力,使国人有种文化认同和归属感,更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新中国经济的进步发展以及文化的灿烂繁荣。

还有一种新年俗称为“短信拜年”,类似的还有“电话拜年”、“邮件拜年”、“网络拜年”。这种年俗的出现得益于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的出现和普及。短信群发的现象十分普遍,它一方面有利于传播,而另一方面在新鲜程度和人情味上就大打折扣了。因为短信是“通过文字文本进行人际互动的,文字的介入已经使交流的双方不是处于共时的,从而使交流传播的质量受到影响,即人与人的情感交流缺乏了声音的介入,产生距离。”

“旅游过年”也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形式,虽然目前在湖南农村中并不流行,但农民们一年到头都在农村中辛苦工作,许多湖南农民希望多赚点钱出外旅游,感受一下其他地方过年的气氛,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风情。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现实问题,春运期间交通并不方便,各种消费都十分昂贵,城市居民还较能接受,而对于农民们来说则无疑是一种负担。

当然,在湖南,还有一些新的年俗产生和发展,如一些商家举行的各类新年促销活动,当地政府支持或组织的庙会、花展等庆祝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年俗文化。然而其中也不乏一些商家炒作,以图暴利,这需要政府部门的规范和监管。还有一些农民选择唱歌跳舞等方式欢度春节的现象也逐渐增多。当众多年俗以新的形式和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理应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不要把春节的放松演变成一种放纵。

三、湖南农村年俗文化的现代转型

在湖南农村,不管是传统年俗的式微,还是新年俗的蓬勃发展,都是年俗实现其现代转型的必然趋势。年俗文化的现代转型是指:“年俗彻底从祈报、迷信、禳除的神秘中摆脱出来,完全转换成娱乐型、喜庆型、休闲型的盛大节日。”

(一)湖南农村年俗文化转型的表现

1.湖南农村“年味”的“淡化”是年俗文化转型的重要表现。

从上面对湖南农村年俗现状的分析来看,湖南农村的“年味”确实有“淡化”的趋势,这是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明的。随着湖南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湖南的现代文明与传统的以春节习俗为代表的农业文明之间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大。

2.湖南农村过节方式多样化是年俗文化转型的基本表现。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和传统过年方式相比,现在湖南农村的过年方式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更是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而随着湖南经济的发展,湖南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的湖南人过春节的方式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二)湖南农村年俗文化转型的原因

1.湖南社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湖南年俗文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湖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它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然而这种小农经济严重制约了湖南的发展,因此,农民生活水平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得不到提高,过去过年对于湖南穷苦农民来说稀饭、野菜都已经是最丰盛的美食。但如今,由于经济转型,湖南的发展理念逐渐由重农转向重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民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逢年过节大鱼大肉已是非常普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湖南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社会生产方式有了极大的飞跃,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湖南坚持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湖南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地区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支撑推动作用明显增强。2.湖南人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求传统的年俗文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较之过去有了质的提高。特别是作为教育强省的湖南,湖南人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比较高。而文化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年俗文化的审美标准不断提升和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上。

3.湖南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要求传统的年俗文化要有相应的发展。

湖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年俗文化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湖南文化的传播手段得到了发展,特别是湖南的电视文化以其被人津津乐道的品牌栏目,连续多年居全国地方台之首,有“电视湘军”的称号!这使湖南人文化消费的结构和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同时得到一流的文化享受,花钱少费事小,为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4.农闲时间的增多,使湖南农民社会文化活动的时空发生变化,传统年俗文化也必然发生变化。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耕时代,春节的时间安排,是以农耕生产活动的时间为参照和依据的,“旧时所使用的是夏历,即所谓‘农家历’,是一种产生于传统农业社会并与岁时农家活动密切相关的历法。湖湘的传统岁时节令习俗活动,几乎全都建构在这一传统纪年的基础之上。”春节也不例外。春节被放在冬闲时节,正好与农业生产的时间相协调,这种协调使农民在身心两方面得到调节。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广大农民不可能在春节之外,有更多的常规性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因此,年俗文化便成为当时湖南农民一种最重要的群众文化消费模式,而这种模式,又规定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三)湖南农村年俗文化转型中的问题

1.随着湖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湖南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一方面,与过去相比,湖南农民的购买力提高,另一方面,消费心理也发生了转变,这使得湖南广大农民不仅仅在过年时才能吃好穿好,在平时也能享受得到。但精神文化水平仍然相对滞后。

2.由于湖南传统年俗文化中有一些驱邪、禳灾、求吉方面的活动,许多年轻人视其为迷信活动而对所有的年俗文化采取摒弃的态度,以致他们对年俗文化知之甚少,传统年俗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其实,这些传统年俗依然有其思想文化价值,它是湖湘文化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其中包含的各种自然人文思想是先辈们的共同心血。

3.西方节日的冲击。

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西、南三面山岭相连。地势三面高,中部低,多河流湖泊。这种地形地势将湖南分割成许多小区域,相对来说比较闭塞,再加上湖南人保守和自大的性格弱点,因此,在过去,湖南的对外交流比较缺乏。而改革开放以后,湖南交通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为外来文化的进入拓宽了渠道。此外,湖南人的思想也逐渐由保守趋向开放,对于外来文化由以前的排斥到现在的积极吸收。

(四)湖南农村年俗文化成功转型的途径

1.打造人性化、有年味的春节。

第一,恢复传统的过年节期。从农历腊月中旬到来年的正月十五,整整一个多月的节期,沿袭从腊月辞旧岁到正月闹元宵的行事惯例,使年节文化空间因欢庆时间的充分而更加丰满。

第二,恢复繁荣热闹的老年货市场。湖南农村传统的年节气氛,首先是由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民俗艺术饰品装点出来的。

第三,在湖南农村,恢复传统年节庙会,举行大规模巡游花会和传统游艺竞技活动。年年举行大型彩灯会展和老艺人扎制灯彩展演活动,举办灯谜竞猜活动,举办征集春联的大赛和书法家书赠春联活动。

2.湖南各界应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对传统年俗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

发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等各类教育中,积极开展传统年俗文化的普及教育。各类影视、报刊、网络、出版等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有关年俗文化的宣传与报道,使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认识到传统年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提高湖南各界对年俗文化积极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自觉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使传统年俗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发展。

3.积极支持“春节申遗”工程。

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所主任、中国年俗文化研究资深专家陈整理竟教授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表示,“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我们做这个题目,就是为了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让每个人都可以为‘春节申遗’做出贡献,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国务院参事冯骥才表示:“在世界遗产的‘申遗’上,我建议将春节放在首位。作为非物质遗产的春节,全民都是传承者。将其推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全民自觉,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增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树立民族人文形象。”我们也认为春节申遗工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既可以借此引起全国人民对年俗文化的重视,也可以切实做到对年俗文化的系统性的保护。

4.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

2006年2月8日至11日,中国民俗学会、东方文化馆、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纽约)民俗艺术委员会、山西省柳林县人民政府、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人民政府和山西省柳林文化研究会在山西省柳林县举办了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并召开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保护与发展专家论坛”,90多位专家学者、民间文化工作者和民间工艺大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大会通过了《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孟门宣言》、《“保护和弘扬中国民族民间文化杰出贡献人员”的表彰呼吁书》、《关于筹备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教育学会”的倡议书》及其他一些建议书。2007年2月28日至3月1日,中国年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论坛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在中国著名古都南京举办的“南京国际梅花节”上共聚一堂,就中国年俗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充分交流与讨论,对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价值及其与旅游经济结合的途径和意义取得共识。山西省柳林县和南京在年俗文化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们湖南应该虚心向他们学习,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合作,在全国树立一种年俗文化保护的新风。

四、结语

湖南农村年俗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年俗文化承载着优良的民族传统,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必要条件,而春节、元宵等节序,蕴涵着团结、和谐、融洽、幸福的文化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精神依据。年俗文化的文化特征体现为和谐对称之美,对人文的终极关怀、乐观自信等,这正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依靠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不仅着眼于物质文化的建设,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的建设。目标中的“乡风文明”属于文化建设,只有建立起互帮互助、热情淳朴、和谐融洽的乡风民风,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上一篇:牛年祝福词范文 下一篇:安全监督检查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