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的功效与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11 22:53:52

甘蔗的功效与作用

甘蔗的功效与作用篇1

1、甘蔗当中含有丰富的糖分,水分,还含有对人体新陈代谢非常有益的各种维生素,脂肪,蛋白质,有机酸,钙,铁的物质,甘蔗不但能够给食物增添甜味。

2、而且还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和热量,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天门冬素,脯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等等。甘蔗味甘涩,性平,主治下气和中,助脾气,利大肠,消痰止渴,可以除心胸烦热,解酒毒,还可以治呕吐反胃,宽胸膈,可以用来治疗反胃以及小儿的口腔溃疡,但是对于脾胃虚寒,胃腹寒疼患者不宜使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甘蔗的功效与作用篇2

主料:甘蔗,荸荠

配料:清水

步骤:1.将甘蔗、荸荠洗净去皮切片。2.将切好的甘蔗、荸荠放入砂锅并加入适量清水。3.煮开后转小火煮15分钟。

甘蔗与生姜搭配制作的甘蔗生姜汁有止呕的功效,甘蔗性寒,生姜性温,合用两者性味中和,对于胃阴不足所引起的反胃、呕吐都颇有良效。其食用方法:

主料:甘蔗,生姜

步骤:用半斤到一斤甘蔗,加上30~45克生姜切碎榨汁或煎煮服用。

甘蔗的功效与作用篇3

关键词:勐海;蔗糖业;现状分析;措施及对策

近几年来,勐海县的蔗糖业发展较快,每年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3万hm2左右,甘蔗总产量稳定在100万t以上,甘蔗原料入榨量稳定在85万t左右,年产白糖8.5万t以上,是云南省蔗糖生产第一大县。甘蔗生产已成规模化,蔗糖业已成勐海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如何发展蔗糖业,提高甘蔗总产量和质量,提高种蔗效益,实现蔗糖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1 勐海县甘蔗生产的现状

勐海县地处东径99°58′~100°40′之间,总面积5511m2,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西部。东接景洪市,北与思茅市隔澜沧江相望,西北与澜沧县相连,西南部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接壤,国境线长146.5km。勐海县海拔高度在558.4~2429m之间,蔗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m以下的丘陵坡地,这些区域土地资源丰富、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甘蔗等热带作物生长。甘蔗生长区海拔在800~1300m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8.1℃,月平均最高气温在23℃,最低气温11.5℃。年平均降雨量为1390mm,65%的降雨量集中在6~9月份,每年11月~翌年的4月份为旱季,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全年日照时数在1800~2200小时之间,全年有霜期累计10天。全县耕地面积43600hm2,其中水田19266.67hm2,旱地24333.33hm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000hm2,总产量1.3亿kg,人均有粮471kg。

勐海县有零星种植甘蔗的历史,以生产传统块状红糖供应市场,20世纪70年代中期,勐海县建成日处理甘蔗原料500t的黎明糖厂,促使勐海县甘蔗面积迅速发展扩大,20世纪80年代建成日处理甘蔗原料1000t的景真糖厂,从1986年起,县人民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行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科技投入,扩大甘蔗面积,使甘蔗连年增产。1990年勐海县又新建一座日处理甘蔗原料1000t的勐阿糖厂,使勐海县糖厂布局更为合理,缩短了运距,降低了成本。由于甘蔗的连续增产,2000年在省、州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景真糖厂扩建为日处理甘蔗原料5000t的中型糖厂,黎明糖厂、勐阿糖厂也从日处理甘蔗原料500~1000t扩建为日处理2000t的规模。2007~2011年度榨季,勐海县3座白糖厂,日处理甘蔗原料7000多t,全县甘蔗面积13333.33hm2,甘蔗入榨85万t,白糖产量突破8.5万t。面对WTO的新形势,私人企业的介入,勐海县蔗糖业将在更广泛的领域里和更深入的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进入国际跑道按照国际通行规则与国内竞争者进行比赛。

2 勐海县蔗糖业发展的优势

勐海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云南省产第一产蔗及产糖大县,国家“九五”第一批糖料基地县蔗糖年产量占西双版州产糖量的80%,勐海县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是全省粮食、甘蔗、茶叶的重要生产基地。尤其是近年来,勐海县甘蔗生产和制糖工业的迅速发展,将成为勐海县24万农民脱贫致富主要产业,对勐海县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和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巩固和发展蔗糖业以推动勐海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识。

2.1 领导重视

在勐海县甘蔗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领导统一思想,加强对甘蔗生产的领导,县、乡、村各党政机构中都有领导亲自抓甘蔗生产,每年都要为甘蔗生产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安排及时调整好发展甘蔗的政策,使之协调发展。

2.2 政策配套

为了鼓励蔗农大面积种植高产高糖甘蔗良种,糖厂收购甘蔗原料采取按质论价,早熟高糖甘蔗品种的差价提高30元/t,高产高糖甘蔗良种苗价差提高50元,对甘蔗良种的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对下田的甘蔗采取每667m2补助100元钱和1袋的复混肥,鼓励蔗农大力种植下田甘蔗。

2.3 机构健全

勐海县把甘蔗生产摆在与粮食生产同等的重要位置,勐海县农业局为政府的甘蔗生产职能部门,下设甘蔗技术推广站,负责全县甘蔗新技术、甘蔗良种的引进试验示范、繁殖推广。各乡、镇建有甘蔗技术推广站、村公所(办事处)聘有甘蔗辅导员,各糖厂建有农务科,形成完整的县、乡、村、糖厂四级生产技术推广网络。勐海县自1979年发展甘蔗发来已有32年的历史,年均甘蔗量100万t,完全可保证3家制糖企业的原料供应,各类土地均适宜甘蔗生长。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生产规模小

勐海县糖业生产规模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业上尚未形成规模种植和经营。人均种蔗面积0.07~0.33hm2,产蔗4~20t;而湛江人均种蔗面积1.67~2hm2,产蔗145~170t;国外巴西人均种蔗20hm2,产蔗量2400t。二是制糖生产规模小,3间糖厂平均日榨能力2300t,生产规模最大的景真糖厂也只有5000t,而湛江4间糖厂平均日榨能力为4000t,国外巴西达9000t、澳大利30间糖厂平均规模为15万t以上。

3.2 生产成本高

农业方面,新植蔗年667m2生产成本1000元左右,其中土地租100元、种苗420元、农药化肥300元、人工费180元。就2007~2011年而言,加工糖成本2900元/t,而国外一般为2600~2700元/t,相差200~300元。由此考虑到国际食糖总量在前2年减产的基础上有所增长,今后进口糖的成本还会继续下降,这会给勐海县蔗糖业带来较大压力。

3.3 蔗糖分和产糖低

近几年来,勐海县通过加快推广高糖良种和新技术,促进产量和糖分有所提高,但从整体上看,蔗糖分和产糖率仍较低,1997~2003年7个榨季的年均蔗糖分不足12%,混合产糖率仅超过10%,与兄弟省区尤其是国外糖业企业相比,蔗糖分相差2个百分点以上。有史以来出糖率最高的是2004年达到了13%,但还是低于德宏的产糖率。

针对甘蔗生产机械化设备不足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是在应用现有机械设备及配套技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创造性的广泛开展农机科技攻关,加快研制和引进技术更加先进、功能更加齐全的农业机械,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①田间管理的破垄、开沟、施肥、培土等一体的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性机械及配套技术,甘蔗节水灌溉机械及配套技术,甘蔗剥叶机械及甘蔗利用技术和先进设备。②要大胆开展对现有农机具与配套设施的改革,如改单一作业机械为多环节、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性机械及设备,改浅耕机械为深耕机械,加快对残旧农机具的更新改造,最终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从开荒耕地——种——田间管理——节水工程——甘蔗剥叶——收获——装蔗机械——运输一条龙功能齐全的现代机械化体系,力争全面实现甘蔗生产机械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向甘蔗生产规模化发展,促进提高企业效益和增加蔗农收入。

4.6 提高原料蔗质量

要科学安排收获甘蔗,彻底克服和改变过去收砍不分品种,不分早、中、迟熟种成熟度的先后等的盲目性,做到合理安排,科学砍收。糖业公司农务部门要根据各蔗区、村、寨,早、中、迟熟品种面积分阶段安排砍蔗计划。在达到开榨标准的前提下,严格按照“三先看”的原则,即做到先砍早熟高糖品种,后砍迟熟品种;先砍秋冬植蔗,后砍春植蔗和低糖品种;先砍宿根蔗,先砍迟春植蔗。在品种安排上,开榨时先砍粤糖93/159、粤糖89/240、勐海92/246、勐海92/299等特早熟高糖品种,然后砍桂糖11号、选蔗3号、川糖61/408、台糖10号、23号、25号等中迟熟品种,最后安排新台糖16号、11、12号等中迟熟品种。要根据每天实际榨量安排砍蔗量,应采取额少多榨计划派砍,做到先砍、先榨和边砍、边运榨,力争当天的蔗量当天榨完,减少积蔗,以保证新鲜度,确保原料蔗质量。

4.7 加强WTO协定的宣传度和人才培养

我国加入WTO已有6年的时间,但至今仍有一些人还不知道世贸组织农产品协议为何物,也不清楚加入WTO后对糖业带来哪些影响和有多大的影响,有的管理人员、农务员、蔗农甚至错误地认为加入WTO是政府的事情,与我们无关。对此,要加强对WTO的宣传,广泛宣传世贸组织协议的有关知识和加入WTO对勐海县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使勐海县蔗糖业适应WTO经营环境的变化,保障自己在世贸组织原则的框架下获得应有的利益。

加入WTO后,蔗糖业是否能在实施世贸组织的协议中获益,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因此,要加快培养一批能熟练运用WTO贸易规则的专业人员。只有熟悉WTO规则,互惠互利,达到保护本国本行业利益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加快建立发挥人才聪明才智的激励制度,要为人才创造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支持其抓好研究开发和生产经营,同时在建立人才流动制度,创造条件吸收优秀人才加盟勐海县蔗糖产业经营,提高勐海县糖业面对WTO的竞争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勐海县的蔗糖业在发展中既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勐海的蔗糖业能否健康稳步发展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凭借长期从事蔗糖原料生产的经验,全面畅述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提出对今后勐海蔗糖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守贵.勐海县标准化栽培技术措施[J].甘蔗杂志,1990(1)

2 张守贵.论勐海县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及对策,1992(1)

3 勐阿糖厂简报,1989(4)

4 勐阿糖厂甘蔗生产简报.2005(9)

5 勐海县1985~2006年度甘蔗生产情况统计报表

6 勐海县勐阿景真两个糖厂甘蔗受灾采取措施的简报、1999(10)

7 勐海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甘蔗收购价格及相关扶持政策.海政发2006年25号文件

8 曾东火.2000年甘蔗糖业展望和研究对策[J].甘蔗,1994(1)

9 李松.甘蔗病虫害探讨[J].甘蔗杂志,2000(7)

10 陈学宽.试论高原蔗区甘蔗生态育种[J].甘蔗1996(4)

11林德华.对甘蔗按质论价试行中的问题探讨[J].甘蔗糖业,1984(5)

12中国加入WTO干部培训读本(修订本).2002

13勐海县甘蔗生产办甘蔗早熟高糖良种推广简报.2006(3)

14勐海县甘蔗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简报.2006(8)

甘蔗的功效与作用篇4

【关键词】 云南 蔗糖产业化 问题 对策

一、云南蔗糖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完善

(1)长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仍未形成。甘蔗的收购价格主要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委托地(市)、县级价格主管部门确定,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虽然价格在制定时也要多方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然而这种一年一定的价格体制,带有相当的随意性和短期行为性,主动权基本掌握在企业方和政府方,各年确定的甘蔗收购价格明显低于其他主产省区,对于从事甘蔗生产的农户来说,基本没有主动权。这种利益地位的不平等,很难在糖料生产者与制糖企业之间建立起长期的、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机制。

(2)甘蔗生产比较利益低,蔗农生产积极性不高。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粮食价格普遍回升,热区种植的咖啡、香料烟、冬早蔬菜、热果等农产品价格也在大幅度上升。劳动密集型的甘蔗虽然收购价格近两年来有所提高,但种蔗的比较利益呈下降趋势,甚至不如一般的粮食作物,蔗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部分蔗区甘蔗面积和产量呈现下滑趋势。

(3)抗御风险的机制仍不健全。云南省甘蔗生产政策性保险、蔗糖价格联动等政策存在着起步晚、覆盖面窄等突出问题。2010年末全省实行甘蔗保险的面积仅为102万亩,只占全省甘蔗总面积的22.6%;实行蔗糖价格联动、二次结算的地区只有德宏、临沧、西双版纳、红河。全省大部分蔗区甘蔗生产仍然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严重地影响了甘蔗产业发展和蔗农收入的稳定。

2、龙头企业科技水平不高

(1)加工企业设备利用率和企业综合生产率低。按企业加工能力分析,云南制糖企业对原料的需求量应为2250万吨左右(按加工天数150计),2005―2008年,全省甘蔗入榨每年为1500―1780万吨,设备利用率仅为68%~80%,全省蔗糖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导致蔗糖加工成本高、劳动生产力低;同时,加工产品单一,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滞后,大多数糖厂企业仍停留在“糖+酒精”的原料型模式上,企业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弱,资金积累较差,在糖料生产扶持、基地建设、科技推广、加工工艺、技改以及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方面均显不足。

(2)龙头企业与科技部门结合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多年来,云南蔗糖行业在工业科技上均形成了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但作为企业的“第一车间”,甘蔗农业科技市场化运作却难以开展。目前大多数制糖企业与甘蔗科研机构之间缺乏合理、稳定、高效的合作机制,企业往往是根据生产、技术上突发的问题和情况与科研部门进行临时的合作科技。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科技需求单位支持科研单位的机制,一方面导致制糖企业在生产发展上缺少必要的科技贮备,影响到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因为科研经费来源单一、资金不足等问题,难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薄弱

(1)甘蔗科研推广机构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云南省目前存在甘蔗产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稳定支持和基础条件建设,社会化服务手段和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全省很多甘蔗主产县(区)没有独立的甘蔗科研推广机构和专职人员,主产甘蔗的乡镇更是没有专职的科技人员从事甘蔗科技推广。

(2)新技术研发推广与生产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云南蔗区生态类型多样,要求有不同类型的甘蔗品种才能满足生产需求。但在目前生产中,甘蔗品种单一(新台糖型品种占近50%的面积),抗旱和广适应性品种缺乏,不同属性品种的搭配和布局不合理,与甘蔗生产对品种多样性的要求具有较大差距,致使甘蔗单产低,全省平均农业单产为4.2吨左右(在近70%的旱地蔗区平均亩产仅为3.2吨左右),低于广东(5吨/亩)和广西(4.5吨/亩)的水平;甘蔗品种更新步伐不快,平均比广西、广东落后4―5年;品种熟期集中,榨期短,生产上过多地强调早熟,以致加工后期产糖率明显下降;甘蔗生产总量不足,制糖效益欠佳。

(3)甘蔗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社会化服务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保证,目前云南甘蔗社会化服务比较单一和薄弱,对甘蔗种植者的服务大多由制糖企业和农技部门提供,主要以预购定金的方式向糖料生产者提供购买良种、肥料、农药、机具、农膜等生产物资的扶持资金,对糖料生产者进行种植管理技术的指导和推广等,由于企业基地面积大、蔗农多,这种单一的社会化服务力量很难提供完善的服务,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不会太高,同时这种方式也直接或间接地加大了龙头企业的负担。

4、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云南省旱坡地蔗区面积大,依靠自然降雨的旱坡地面积占70%以上,蔗区水利、道路等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蔗区水利化程度低,有效灌溉面积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本榨季的大幅减产就是最好的例证;二是蔗区道路等级低,蔗区道路大部分为制糖企业自己修建、自己维护,近年来企业效益不佳、维护能力弱,很多数路段为晴通雨阻,道路交通成为影响正常运榨的瓶颈。由于云南省降雨量分布不均,春旱、秋旱现象普遍,加之基础设施薄弱,甘蔗生产旱、寒等自然灾害突出,严重影响蔗农收入和甘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完善云南蔗糖产业化经营对策

1、提高组织化水平,创新产业化组织形式

(1)加快甘蔗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甘蔗专业合作组织是蔗农、企业和市场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与蔗糖产业化经营息息相关。云南当前甘蔗生产、服务的合作组织发展仍然缓慢,今后要进一步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从财政、土地、用电、金融信贷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结合甘蔗生产、加工等特点,积极引导制糖企业、种植大户、技术服务部门、各种经济组织和能人举办甘蔗生产协会和甘蔗专业合作组织,为甘蔗生产提供物资供应、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加强蔗农组织化程度。

(2)不断创新蔗糖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制糖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实行以合同制为基础的契约化管理模式,仍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但公司如何连接农户却有很多选择,从过去的实践来看,公司直接连接农户在生产中会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甘蔗种植科技含量低、蔗区分散、蔗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差、蔗区不稳定、甘蔗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即使采用“公司+种植大户”的组织形式也由于土地流转的限制、组织化程度低、种蔗效益差等原因无法维续。要根据各地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公司与蔗农的连接方式,提高蔗糖产业化组织营运效率。例如近年在临沧等地探索出“公司+糖料甘蔗专业村+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实施效果非常好,值得其他蔗区借鉴。

2、创新与推广科技成果,提业科技支撑

(1)加快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09年9月云南农业厅启动了“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甘蔗产业是全省首批启动的8个项目之一,这为推动云南甘蔗产业技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要依托现有省、州(市)、县科研、技术推广力量等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产业为主线,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服务农业发展目标的甘蔗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品种研究、集成、试验的示范和推广,收集、分析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系统开展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和研究,最终达到技术集成、资源聚合、效益集聚,提升蔗糖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2)加强科技培训和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县、乡三级甘蔗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引进充实甘蔗科技人才,不断加大对甘蔗科技的推广和服务设施设备的投入。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鼓励和支持蔗糖业优势产区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和方式,在稳定现有农技推广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扶持集体、民办等科技服务组织,实行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的多元化发展。在甘蔗优势产区重点县创建一批以甘蔗专业农技站、甘蔗科技示范场和专业合作组织结合的“三位一体”农技推广组织,使科研与生产、推广紧密结合,为甘蔗产业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加强蔗农科技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其掌握和驾驭科技的本领。

(3)加快甘蔗良种及配套技术的推广。云南甘蔗生产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困难都说明,选育和推广应用高产、高糖、抗逆和广适应性的甘蔗新品种,加快甘蔗品种的更新换代,是全省甘蔗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针对云南蔗区立地条件多样性的实际,组织科研机构与制糖企业联合开发,培育出适合本地区气候、土壤及栽培条件的甘蔗良种。推广中要重视现有成熟技术,因地制宜地加以配套实施,加大良法推广应用,如深耕深松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冬植地膜覆盖技术、旱地喷灌和滴灌技术、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等,良种良法配套,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同时大力推广规范化的间套作技术,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综合效益,提高甘蔗生产的比较利益。

(4)提高甘蔗生产的机械化水平。甘蔗生产是一项劳动密集型生产,所需投入劳动量多、劳动强度大,云南省每吨甘蔗砍收费用,从2006年的30―40元上升到2009年的60―80元,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影响蔗农收入和蔗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行国家实施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为推动云南甘蔗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应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发展机械化深耕深松、收获、碎叶还田等,有效地提高产量,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需求及降低生产成本。

3、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1)加快龙头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将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逐步培养一批跨地区的大型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经济实力,提高企业开拓市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和辐射能力,防止龙头企业在低水平重复建立和在低水平上过度竞争。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龙头企业要不断地健全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对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企业或企业集团。

(3)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率。加快发展蔗糖深加工和糖基化工业,延长产业链,从原来制糖、制酒精等传统产业中开发新产品,进行多元化经营,增加产品附加值,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生产效益,使企业向农民让利成为可能。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副产物或废弃物的有效控制和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提高综合生产效益。

4、创新和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

(1)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应加快推进甘蔗联动价格、二次结算政策的规范实施。二是积极推动龙头业的产权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引导和发展股份合作制,建立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健全产业化经营的约束机制。通过签订合同,合理确定有关各方的责权利,处理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以及各种服务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特别要维护生产者的利益,其中包括在系统内部稳定地实行一些“非市场安排”。

(2)完善产业化经营的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质量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引导龙头企业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二是积极发展甘蔗的政策性保险。鼓励保险机构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实行甘蔗农业保险,将各种风险损失分散到各年和各投保人,从而提高单个蔗农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蔗农的收入。三是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功能。龙头业应积极参与和利用期货市场,减少突发性因素干扰,降低生产周期对甘蔗生产的影响,通过期货交易避免蔗糖跌价损失。

5、强化政府职能,加强综合服务

(1)增加投入,改善生产基础设施。一是可以合理、适当地增加制糖企业允许计入生产成本的道路、农田水利建设维修费;二是调动和整合各种渠道资金投入甘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扶贫资金、水利投入、发改基本建设资金等,不断增加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改善蔗区基础设施条件,夯实发展基础。

(2)产权制度创新。蔗糖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都是从国有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部分企业大多由于改制不到位,体制和规模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迫切需要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进行资产重组和制度创新。但由于涉及国有资产的处置必须由政府出面实施,这样才能在确保公有资产不受损害的前提下,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和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完善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机制。一是在信贷方面,政府主要通过信贷资金的倾斜,支持蔗糖产业,促进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二是在税收方面,政府通过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减轻龙头企业负担。三是在财政方面,建立对蔗糖产业投入的约束机制,规定其在财政支农支出中增长比例,增加对蔗糖产业化扶持,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注:本文系云南省财政厅、农业厅项目――云南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经济体系甘蔗产业经济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邓军、张跃彬:云南省蔗糖产业布局现状与分析[J].中国糖料,2010(3).

[2] 张跃彬:中国蔗糖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分析[J].甘蔗糖业,2004(5).

[3] 王永和、高和平等:云南陇川县甘蔗产业和发展[J].热带农业科技,2007(2).

[4] 何根元、吴曼峰等:儋州蔗糖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08(5).

[5] 雷朝云、代正福:贵州甘蔗产业化发展的建议[J].作物与栽培,2002(5).

甘蔗的功效与作用篇5

关键词 有机拮抗肥;甘蔗;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66.1;S1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009-01

甘蔗生长周期长,所需营养多,易受到各种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为害,肥料和农药是甘蔗生长过程中必备的生产资料,而施用肥料和农药也成为重要的农事活动。药肥一体化的研究可以减少生产操作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深受农民的喜欢,也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产品配方有很多,如N-B多元素甘蔗杀虫复混肥[1]、29%甘蔗杀虫复混肥[2]、30%甘蔗多元复合药肥[3]。但对于有机肥与农药研究有机拮抗肥的报道较少。为了适应甘蔗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落实国家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的政策,2010—2012年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与广东省翁源县盛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甘蔗有机拮抗肥的研究。本文主要是研究有机肥与药剂互作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和对甘蔗萌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设在广东省翁源县六里镇(六里糖厂附近),试验地块为甘蔗翻种地,虫害发生较重。

供试甘蔗品种为当地种植面积较大且农民喜欢种植的“台优”品种。供试有机肥由广东省翁源县盛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提供;拮抗药剂由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自制加工,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供试配方为有机拮抗肥A1、有机拮抗肥A2、有机拮抗肥B1、有机拮抗肥B2。加工方法采用混入法[4],将有机肥和拮抗药剂混合在一起,经过混匀、挤压造粒、干燥、筛分,得到有机拮抗肥产品。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有机拮抗肥A1(小区用药量10 g、有机肥20 kg);有机拮抗肥A2(小区用药量400 g、有机肥20 kg);有机拮抗肥B1(小区用药量18 g、有机肥20 kg);有机拮抗肥B2(小区用量1 000 g、有机肥20 kg);有效成分为有机拮抗肥A1、有机拮抗肥B1(未经过混入法加工)的有机拮抗肥(小区用药量400 g、有机肥20 kg)(CK1),有效成分为有机拮抗肥A2、有机拮抗肥B2(未经过混入法加工)的有机拮抗肥(小区用药量1 000 g、有机肥20 kg)(CK2),以有机肥(小区施20 kg)作对照(CK)。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的面积为66.7 m2,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5-6]安排试验小区。

1.3 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以田间蔗苗五叶期左右,此时田间对照区已出现一定量的枯心苗,根据甘蔗的生长和田间枯心苗发生的情况,分别在试验后55 d和85 d分2次进行调查,中间间隔30 d。调查方法:取小区中全部样本,统计小区总苗数、甘蔗螟虫枯心数,计算平均枯心苗率和相对防效。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螟虫的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有机拮抗肥A1、有机拮抗肥A2、有机拮抗肥B1和有机拮抗肥B2相对防效分别为63.09%、61.50%、72.25%和70.42%,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都分别强于CK1(相对防效61.42%)和CK2(相对防效68.11%)。说明有机肥与药剂的互作没有降低拮抗药剂防治螟虫的效果。

2.2 对甘蔗萌芽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施用不同配方有机拮抗肥的小区平

均苗数都大于未经过加工的农药制剂处理和只施有机肥的处理且差异性显著,说明有机拮抗肥在防治螟虫的同时,在促进甘蔗萌芽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甘蔗施用不同配方的有机拮抗肥后,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都强于未经过加工的农药制剂处理和只施有机肥处理,说明有机肥与药剂的互作没有降低拮抗药剂防治螟虫的效果。施用不同配方有机拮抗肥的小区平均苗数都大于有机肥区且差异性显著,说明有机拮抗肥在促进甘蔗萌芽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研究的有机拮抗肥是以畜牧养殖业和甘蔗压榨过程产生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通过无公害化处理后作为有机质和载体,与对虫害具有拮抗作用的物质进行合理组配而成的兼具营养、防虫双重功能的新型肥料。有机拮抗肥与其他药肥的不同点在于其中的“肥”是采用无公害化处理的有机肥料,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培肥地力、对环境友好。

本文初步研究“肥”与“药”互作,主要是有机肥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的影响和促进萌芽的作用,体现出有机拮抗肥较好的保苗效果,而有机肥的肥效及其壮苗效果研究还需进一步的探讨。

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劳动成本的提高,成为制约我国甘蔗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何减少甘蔗生产过程的操作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就成了甘蔗生产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药肥一体化的研究是解决该问题关键,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4 参考文献

[1] 农定产,陈引之,许树宁,等.“棵棵无损”防治甘蔗虫害效果[J].广西蔗糖,2009(3):20-22.

[2] 周建群,覃建林,谢冬梅,等.29%甘蔗杀虫复混肥在甘蔗上的药肥效研究[J].甘蔗糖业,2010(5):23-26.

[3] 杨俊贤,周仁强,梁路.30%甘蔗多元复合药肥的研究及应用[J].甘蔗糖业,2004(3):5-8.

[4] 蓝亿亿,茶正早.药肥的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7(6):105-108.

[5] 崔雄维,刀静梅,樊仙,等.氨基酸复合微肥对甘蔗产质量及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7):215-219.

甘蔗的功效与作用篇6

甘蔗是XX县主要的经济作物,蔗糖业的发展为XX县域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蔗区人民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是XX县域经济中产业化经营最为成熟的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和省产业发展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XX甘蔗糖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十一五”期间,XX甘蔗糖业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强品种改良更新和双高甘蔗科技应用,提高蔗园综合生产能力,2014年植蔗面积20.18万亩,年蔗糖产量11.21万吨,农业产值4.23亿元,工业产值8.33亿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耕作制度的变革,引种的频繁,化学农药的滥用,再加上蔗区气候、环境复杂多变,随之而来的病、虫、草害往往给甘蔗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发生程度日趋严重。在推进现代甘蔗产业过程中,品种是基础,栽培是关键,病虫草詈是最大威胁:防治甘蔗病虫草害是甘蔗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如果抓好病虫草害防治工作,不仅能显著提高甘蔫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可使甘蔗生产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二多年来,XX县甘蔗技术推广站在XX省农业--学院甘蔗研究所的指导下,从生卢实际和需要出发,针对蔗区主要病虫草害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明确蔗区主要病虫草害的备类和分布,总结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实物图片,为XX蔗糖产业的减损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生产中广大干部、蔗农对于一些甘蔗病虫草害的为害性认识不足,不知如何防治,错过防治时机,最终酿成灾害,损失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蔗糖业的发展:针对当前甘蔗生产中存在的病虫害防治问题,为了提高蔗区广大干部、蔗农的科技水平,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增强减灾防灾抗灾能力,确保甘蔗品种质量和甘蔗生产安全,我们在有关部门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下,结合XX甘蔗科技发展和蔗区的生产实际,认真总结和整理多年来的科技成果。

甘蔗是XX县的主要经济作物,在农业经济收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甘蔗种植面积扩大,产业结构调整,蔗区70%以上变为“雨养型”旱地甘蔗,管理粗放以及连片种植,长期连作,化学农药的滥用,甘蔗植期多样化(秋植、早冬植、晚冬植、早春植、春-植),再加上蔗区环境复杂(坝区、半山区、山区),气候多变,甘蔗与害虫、害虫与天敢之间的动态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害虫种类有所增加,发生日趋严重,在甘蔗生产中每年固虫害造成了较大的产量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甘蔗害虫达360余种,其中,严重影响我县甘蔗生产并经常造成灾害的害虫主要有:甘蔗螟虫、甘蔗绵蚜、甘蔗蓟马、甘蔗粉介壳虫、甘蔗金龟子、甘蔗剌根蚜、甘蔗白蚁、甘蔗赭色鸟喙象、蔗头象虫、甘蔗蝗虫、甘蔗毛虫、甘蔗黏虫、甘蔗飞虱、食叶象虫等。多年来,XX县甘蔗技术推广站从生产实际和需求出发,在XX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的指导下,针对我县蔗区主要害虫进行防治研究,拟定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甘蔗病害有130多种,国内记载的有60多种。掌萎蔗区内甘蔗主要病害的种类、为害和分布等情况,可为甘蔗引种、病害的防治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XX蔗区冬春干旱、夏秋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春季气温回升时,如遇寒流降温降水(倒春寒),再加上管理不善,冬春新植蔗易感风梨病,宿根蔗易受赤腐病为害;蔗区甘蔗整个苗期都处在干旱季节,黑穗病大量发生,造成缺塘断垄;6月以后,高主高湿,眼斑病、褐条病、梢腐病、锈病、黄斑病、褐斑病、轮斑病、-焦病等极易发生流行;近年来,引种和蔗区间相互调种,使得一些危硷性种传甘蔗瘸害(宿根矮化病RSD、花叶病Masic、黑穗病Smut、黄叶病SYLS等)在蔗区传播蔓延,为害严重;甘蔗病害的流行发生为害影嚆甘蔗产量、品质和宿根年限,给甘蔗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隐患。为科孝防控甘蔗病害蔓延传播为害,增强减灾防灾能力,确保甘蔗高产稳产拳甘蔗生产安全,多年来,XX县甘蔗技术推广站从生产实际出发,在XX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的指导下,针对XX蔗区病害进行防治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

除草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甘蔗除草主要由人工进行,而现代的甘蔗除草主要靠化学除草。人工除草效率低,费工费时,除草难以彻底。机械除草是除草技术的重大进步,具有工效高、用工少、成本低、环保等优点;但也有易伤根系,操作技术要求高、小地块难以作业等缺点;机械除草对一年生杂草比较有效,对多年生杂草效果较差。化学除草,劳动效率高,省王省时,并能够杀杂草于萌芽前,除草彻底,具有十分独特的优越性。

采用化学除草剂防治蔗园杂草来代替人工及机械除草,是一项在世界上已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具有防治成本低、节省工时及减轻劳动强度的优点,并能及时有效地防除杂草,保证蔗株正常生长而获高产。化学除草也有不足,如污染环境、杂草产生抗药性及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药害等,既花了钱又使甘蔗不能正常生长而减产。在杂草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中化学除草占据核心地位,并在现代甘蔗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甘蔗除草的最主要手段。化学除草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生产活动,要根据所防治的杂革种类正确选用除草剂及根据土壤墒情科学喷施,才能使除草剂发挥其功效。

甘蔗的功效与作用篇7

由于气温过低,人体的关节柔韧性较差,所以在进行体育运动前要做好热身,以免造成损伤,晨练时不宜过早出门,等太阳升起后再出去比较适宜。

我国自古流传着“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此时的食补应以温补为主,并配以润燥的食物。

这个月为大家介绍的杂粮是芋头,蔬菜是洋葱,水果是甘蔗。

芋 头

芋头又称芋、芋艿,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北方也有栽培,台湾及珠江流域产量较大。芋头可蒸或煮后蘸白糖食用,也可以用来制做多种菜肴,或制成各种小食品。

中医认为,芋头味甘、辛,性平,有小毒,具有益脾胃,消瘰散结的功效,主治中气不足、虚弱乏力、瘰疬痰核等症。现代研究发现,芋头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芋头中氟的含量较高,具有洁齿防龋的作用。

芋头在食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有痰者、过敏性体质者、小儿食滞以及糖尿病患者应少吃芋头;食滞胃痛、肠胃湿热者不宜食用。二、在烹调芋头时一定要煮熟,否则其中的黏液对咽喉有刺激。三、有文献记载,芋头忌与香蕉同食,要加以注意。

1.芋头粥

原料:芋头90克,粳米140克,砂糖适量。

做法:新鲜芋头洗净,去皮,切成小块,粳米洗净,与芋头块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粥成后加入砂糖,稍煮沸即可食用。

功效:消瘰疬,补脾胃。适用于小儿瘰疬、虚疬、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淋巴腺肿及脾胃虚弱等症。

2.芋头红枣小米粥

原料:芋头100克,红小枣50克,小米50克,白糖适量。

做法:芋头洗净,切成菱形块;红小枣洗净。小米淘洗干净,与芋头块、红小枣一起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成粥,调入白糖,搅匀即可。

功效:活血化淤,补益肝肾。适用于淤阻心络之冠心病。

3.芋头鸡肉羹

原料:小芋头400克,鸡肉100克,调料适量。

做法:小芋头洗净,煮熟,去皮,切成小块。鸡肉洗净,切成丝,入沸水中焯去血腥。炒锅置火上,加入熟猪油适量,油热后放入熟芋头块,炒成糊状,加入鸡丝,煮至鸡肉熟烂,放入调味料即可。

功效:益气补肾,破血散结。适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的食少瘦弱、久痢便血、口渴便秘及肠中癖块、无名肿毒等症。

洋 葱

洋葱俗称葱头,原产于亚洲西部,在我国分布很广,南北各地均有栽培。洋葱是一种很普通的蔬菜,但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并有多种保健作用,在欧洲被称为“蔬菜皇后”。

中医认为,洋葱味甘、微辛,性温,具有理气和胃、润肠、温中通阳、解毒杀虫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无汗、鼻塞、食积纳呆、宿食不消、肠炎、虫积腹痛、赤白带下等症。现代研究发现,洋葱有降血压、降血糖、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洋葱中富含硒元素和槲皮素,可以防癌抗癌。洋葱提取物还具有杀菌作用,可有效抵御流感病毒,预防感冒。

一次食用过多的洋葱容易引起目糊和发热。洋葱辛温,热病患者应慎食。有皮肤瘙痒性疾病、眼疾及胃病者要少吃。

1.炒洋葱

原料:洋葱300克,食用油、料酒、酱油、醋、味精、精盐、白糖各少许。

做法:洋葱去根、皮,洗净,切成丝。炒锅置火上,放入油,油热后放入洋葱丝煸炒,烹入料酒,加酱油、精盐、白糖及味精,再翻炒几下,淋上醋即可。

功效:降脂降糖。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及糖尿病等。

2.洋葱豆腐

原料:豆腐400克,洋葱150克,花椒粉、大茴香、桂皮粉、生姜、酱油、黄酒、鸡汤、湿淀粉、味精、精盐、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豆腐洗净,切成小长方块,用油炸成金黄色。洋葱、生姜去皮、洗净,切成小长方条。炒锅置火上,加入油烧热,放入洋葱、大茴香、桂皮粉、生姜、花椒粉和酱油炝锅,再放入炸好的豆腐及黄酒、鸡汤,焖一会儿,汤不多时放入精盐、味精,用湿淀粉勾芡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降脂降压。

3.洋葱拌豆芽

原料:洋葱500克,绿豆芽200克,调味料适量。

做法:绿豆芽洗净,洋葱去皮,洗净,切成小块,与绿豆芽一同用沸水焯一下,用凉开水过凉,挤净水分,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调味料拌匀即可。

功效:降血脂。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症。

甘 蔗

甘蔗原产于印度,现广泛种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是我国制糖的主要原料。甘蔗是冬令佳果,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被称为“脾之果”。

中医认为,甘蔗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和胃止呕、滋阴润燥的功效,主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反胃呕吐、消化不良、大便燥结、肺燥咳嗽、高热烦渴等症。

患有胃寒、呕吐、便泄、咳嗽、痰多等症的病人,应不吃或少吃甘蔗,以免加重病情。

霉变的甘蔗不可食用,食用后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最初为呕吐、头晕、视力模糊,进而眼球偏侧凝视,阵发性抽搐,抽搐时四肢强直、大小便失禁、昏迷,严重者会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

1.甘蔗生姜汁

原料:甘蔗250~500克,生姜15~30克。

做法:甘蔗、生姜去皮,分别切碎,略捣绞汁,和匀。

用法:可分3~4次服。

功效:益胃和中,下气止呕。适用于阴液不足、胃气上逆、反胃呕吐、噎膈饮食不下等症。

2.甘蔗石榴饮

原料:甘蔗50克,石榴10克,冰糖少许。

做法:甘蔗、石榴去皮,加水煎成一碗,调入冰糖即可。

功效:清热润肺,止咳生津。适用于肺热燥咳、咽痒口干、食欲不振、周身乏力等症。

3.甘蔗粥

原料:甘蔗汁100毫升,粳米50克。

做法:粳米淘洗干净,与甘蔗汁及适量水一同放入锅中,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熬成稀粥即可。

甘蔗的功效与作用篇8

【关键词】甘蔗;食用菌;高效互利共生技术

Analysis of Sugarcane-mushroom Symbiotic Technology

Ma Guiqi1 Tang Jinfu2 Xiong Yan3

Neijiang Sichuan 641000

【Abstract】Sugarcane-mushroom symbiotic technology was a cost effective cultivation technique, which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sugarcane and mushroom relay intercropping system. The technology was characterized with symbiotic coordination, mutual benefit, production and income increase, and it was a high efficient cultivation technique with good application foreground.

【Key words】Sugarcane, Edible fungus, cost effective, Mutual benefit, Symbiosis.

内江素有“甜城”美誉,种植甘蔗是传统优势,现以果蔗生产为主,种植果蔗产值可达15万元/hm2。为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人们纷纷探索蔗地高效利用技术。随着市场发展变化,当前已将果蔗、食用菌放在同等重要地位,蔗、菇套作具有高效、互利共生特点。是农业增产、资源合理转化利用和农业增收的重要技术途径。

1 甘蔗、食用菌具有互利共生优点

1.1 甘蔗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

1.1.1 甘蔗植株高大,行间形成了适合食用菌生长的最佳散射光环境

甘蔗植株高达3m左右,叶密,吸光和热,上部光热资源利用充分,有部分散射光透入行间地面。经测定,蔗株达2.5m以上时行内光照强度一般3000LX左右,是食用菌最佳的光照条件。随着我市甜城15号、甜城18号、甜城99等一批新型高产果蔗品种的育成,内江三富农业公司大力实施综合技术开发,为推进内江地方特色产业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1.1.2 蔗行为食用菌生长提供了良好稳定的适温环境

由于蔗株的大量吸光吸热和对地面遮光,蔗行内地温与同期室内温度相近,在外界风热影响下,无论自然气温高或低,蔗行内地温相对稳定,是食用菌生存特佳的适宜温度环境。

1.1.3 蔗行具有优越的湿度环境

上部蔗叶发挥着遮阳和遮雨、防止地面水分蒸发的多重功能,致使蔗行地内多数时间保持在湿润而不涝的状态,行内湿度大多在80%上下,这对食用菌发菌、生长过程十分有利。

1.1.4 蔗行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空间,节省成本

除生态环境特别适宜食用菌生长外,甘蔗行还为食用菌创造了有利的自然空间,约为蔗地面积的50%,无需大棚材料、人工搭建等,节省人工和材料投入。

1.2 蔗行种植食用菌有利于甘蔗高产优质抗病

1.2.1 培肥地力

蔗行种菇后,可大量利用稻、麦、玉、棉、蔗等的秆、渣、稃及猪、牛粪便等农业副产物,使之变为商品价值较高的财富;将大量菇渣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肥料,增强土壤保肥保水能力,改善土壤通气透水条件,增加微生物菌群量和活性,提高土壤氧化性能,使土壤抗病、抗毒能力增加。加之人类的经常活动,破坏了蔗螟等越冬场所,减少虫源。

1.2.2 有利于蔗叶还田

在蔗行种植食用菌,可将下部老叶剥掉,用作食用菌的底料,节省了资源,省去了人工搬运。

1.2.3 提高甘蔗品质

蔗行种菇时,将甘蔗下部老叶剥除,蔗行平整,大大提高了行间通透性,减少了病害、虫害繁殖为害和鼠害,有利于甘蔗糖分积累,还可因蔗茎曝光使蔗茎变鲜红,提高了商品价值。

2 甘蔗、食用菌价值及其前景

2.1 甘蔗是传统高价值经济作物

2.1.1 地方特色品牌

内江有“甜城”美誉,这是内江特色品牌和城市名片。果蔗产业既是内江甜城品牌的实现途径,更是农业增收的途径,随着甜城15号、甜城18号、甜城99等一批新型高产果蔗品种的育成,内江果蔗产业具有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2.1.2 生态观光

果蔗植株高大,光合效能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的能力强,成片种植可打造规模“蔗海”,能满足很多人品果蔗、观蔗海、徜徉蔗林小道、分享宁静田园、呼吸清新空气的生态观光需求。

2.1.3 适应农业增收调结构

当前,内江种植业需要发展出特色增效益的产业,以水稻产7500 kg/hm2,产值15000元为对照,发展果蔗一般产量75000kg/hm2,产值可达15万元,产值是水稻的10倍,扣除成本,较水稻纯增收67500元/hm2。

2.1.4 加工价值高

果蔗不仅可鲜销,还可加工为果蔗酒、果蔗醋饮料、地方土产红糖等,据测算,10t果蔗可加工6~7t果酒,果酒产值20~30万元,而10t原料果蔗产值仅2万元,可见果蔗的加工升值空间非常大。

2.1.5 果蔗的保健性能

人称“秋日甘蔗赛过参”。甘蔗含水分的84%,含有12%左右的蔗糖、葡萄糖及果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及维生素等。中医认为,甘蔗入肺、胃二经,具有清热、生津、下气、润燥、补肺益胃的特殊效果。

2.2 食用菌产业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2.2.1 减少资源的浪费

食用菌生产以稻、麦、玉、棉、蔗等的秆、渣、稃及猪、牛粪便等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农业副产物为原料,避免了被抛弃、烧掉带来的污染环境,能变废物为很大的财富。

2.2.2 农业增收新途径

食用菌产业是在种养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链式产业,它是新拓展的将种养业中的废料变为财富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增收新途径。

2.2.3 有益人体健康

食用菌品种类型很多,对人体保健作用不同,据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营养医师雷敏介绍,食用菌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并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多种具生理活性的矿物质,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抗肿瘤、调节血脂作用。

2.2.4 加工前景较好

食用菌可加工为多种保健食品和药品,如猴头、茯苓、虫草、银耳等加工产品非常多,内江农科院近年在食用菌保健面条、酱油、饼干等保健加工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有丰富的技术储备。

3 蔗、菇高效互利共生技术

3.1 技术原理

以土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为开发对象,将甘蔗喜光、喜热、植株高大、遮阳性好、蔗行空间宽和可用面积大的特点与食用菌的耐荫蔽、喜湿润、喜中低温、植株矮小、农业副产物转化与还田特点结合,科学合理利用两者的互利共生优势关系,以达到充分利用空间、农业资源,提高甘蔗和食用菌增收效益的目的。

3.2 技术方法

在9月前,以甘蔗高产为主攻任务,做到季节较早、早管早促、合理密植、高培土、分苗均匀等,利用6~10月大生长期发挥好栽培潜力,力争果蔗高产优质。进入9月则要开始着手准备食用菌栽培料,如主副料准备、种子采购、原料堆翻发酵等,备料同时要清理蔗行,包括剥除老蔗叶、清理蔗空行,如果床栽菇类,可稍平整清洁蔗沟,如果地栽菇类,应适当加深蔗沟,以便埋菌袋。准备充分后即可在蔗沟播种食用菌,品种可根据当地市场需要或加工需要灵活确定,经多年实践,有些菌类地栽产量很高,如蘑菇、姬菇、大球盖菇、鸡腿菇等,主要得益于蔗行空地源源不断供应适量水分和矿物质营养。

3.3 技术的高效、互利共生结合特点

3.3.1 空间利用充分

蔗地套作食用菌可将丰富的农业副产物进行转化,土地空间和自然资源也得到合理搭配利用,是农业高效集约化经营的理想模式。众所周知,甘蔗主要以起垄植为主,大生长前大培土,蔗行空地面积约占50%,因甘蔗植株高大遮光,不可能再套作绿色光合类植物,在蔗地套食用真菌属理想的生物生存搭配,是最佳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使土地、空间、时间、副产物得到充分利用的好办法,体现了单位面积生产效率和效益的高效。

3.3.2 单位面积增收明显

除前述果蔗增收效益外,蔗地套作食用菌对甘蔗有益无害,由于大量菌渣还田和人为活动,地力越来越好,通气透光,对甘蔗产量和品质有显著提升。据对比观察,蔗地种菌后次年甘蔗产量可提高10%~20%,当年起,纹枯病、赤霉病、大小斑病发病明显减轻,甘蔗糖分和外观性变好,甘蔗产量和收益稳中上升;相应地,蔗地套作的食用菌,以姬菇为例,667m2可种植近5000袋,鲜菇产量可达5000kg,折合产值4万元,扣除生产和销售成本约2.5万元,纯收益可达1.5万元。由此可见,蔗地种菌收益是粮食作物的若干倍,增收效益极为显著。

3.3.3 蔗、菇共生,没有生存竞争

蔗、菇共生是一组十分协调的生存关系,甘蔗为食用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类似于自然的森林小气候或食用菌野生条件,产量高、质量佳、商品性好,将大大提高种菇水平和效益;加之食用菌植株矮小,不与甘蔗争光争水争肥,对甘蔗没有生存竞争;相应地,由于地力改善和田间通透条件改善,对甘蔗持续增产和提高品质有利无害,蔗、菇共生相互有利促进,没有生态竞争。

3.3.4 两者分季实施,互不影响生产操作

甘蔗生产田间操作主要在6月前,完全可按照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实施正常的机耕、灌溉、施肥、培土工作,9月后播种食用菌,此时甘蔗田间管理基本结束,可将人力物力调节到食用菌生产上来,专注搞好食用菌的生产管理和采收,两者不存在管理矛盾。

4 蔗菇高效互利技术应用须把好几道关

4.1 把好主次关

在应用该技术模式前,应该根据自身投资能力、市场消化能力等综合考虑本生产模式的主要作物,或以甘蔗为主,或以食用菌为主,须认真斟酌确定。

4.2 把好投资关

应用该生产模式前须综合测算甘蔗、食用菌的投资数量,根据生产能力确定规模,

4.3 把好技术关

要认真学习甘蔗高产高效栽培和食用菌栽培技术规程,善于从实际操作中总结和发现问题,培养能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好以科研单位为品种和技术依托。

4.4 把好市场关

任何一项产业都需要与市场紧密联系才能最终实现生产价值,要根据市场范围、市场容量、市场需求产品类型综合决策生产规模、产品类型、生产品种,切忌盲目跟风。

4.5 把好加工关

在当年市场鲜销量不佳时,将甘蔗或食用菌产品转化为另类耐储、保质又保值、销售时间长的产品,可缓解短期销售不畅等问题,如保健食品类、日常挂面、营养保健饮品等。

4.6 把好成本关

这是决定种植效益高低的关键。例如,人工成本过高、用工量大、原材料价格高等都将制约效益产出,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应对办法,如机械化生产可大大节省人工成本。

5 技术讨论

上一篇:茫茫人海范文 下一篇:别里科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