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种植技术范文

时间:2023-11-09 13:27:27

甘蔗种植技术

甘蔗种植技术篇1

为了使甘蔗生产的发展摆脱自然环境束缚,广西扶绥县庆旺植物抗旱保水剂厂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示范,自主创新研发出一套在甘蔗生产上投资小、见效快,而且可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抗旱、节水新技术体系——甘蔗种植“一早、二保、三避”新技术,成就了农业技术又一创新。

该技术体系具有应用模式多、科技含量高、增产潜力大的特点,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目标的现代农业技术集成,通过因地制宜的应用和推广,有效地解决了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技术问题。

技术的实施方案:

一、主要材料与处理方法

1.广西扶绥县庆旺植物抗旱保水剂厂生产的庆旺牌保水剂

处理方法:每亩使用保水剂4公斤,按1:100的比例兑清水,经1个小时左右浸泡成保水剂凝胶。

2.地膜

使用规格根据沟宽等备用。

3.农药

每亩施用 “SP003杀虫颗粒剂”4~5公斤,可有效防治甘蔗生长期间的多种虫害。

4.消毒剂

处理蔗种需要适量的多菌灵、生石灰。

5.肥料

每亩施用30%(10~10~10)的复合肥150 公斤,尿素20公斤。

6.蔗种

推广应用甘蔗良种是提高甘蔗单产的最有效途径,必须选用与蔗区环境条件相适应、抗逆性好、宿根性强的良种,才能获得高产[2]。

7.处理方法

7.1将蔗种砍成双芽段。

7.2浸种:用2%的石灰水浸 12 小时,可提高发芽率。

7.3消毒:用2%多菌灵药液浸种5~10 分钟,可防凤梨病的发生[3]。

二、方法与过程

1.整地

蔗地需深耕,先犁35~45厘米深至底土,然后再耙碎耙平。

2.开蔗沟行距

坡地 0.8~1 米、水田1~1.2米。

3.种植

3.1施足基肥:亩施复合肥 100公斤;结合施放基肥,每亩施放4~5公斤“SP003杀虫颗粒剂”。

3.2下种:用双行摆种,蔗芽向两侧平摆[4]。亩用种苗约 10000~12000 个芽。

3.3施放保水剂:下种后,将上述吸足水的保水剂凝胶均匀的撒施在蔗种上面。

3.4覆土盖地膜:撒施保水剂后用碎泥覆盖一寸左右,然后覆盖地膜。

4.开好排水沟

选择水田为甘蔗种植地的需要在蔗田周围开通排水沟,田块较大的还要开十字沟,确保蔗田雨后不积水,防止蔗种浸坏变质影响萌芽率[5]。

5.后期管理

5.1施肥管理:甘蔗分蘖时,每亩复合肥50公斤,甘蔗拔节时,每亩施尿素20公斤。

5.2其他:按常规进行除草、培土。

三、技术应用效果

2007年以来,广西扶绥县糖业局分别在全县11个乡镇部署了“一早、二保、三避”技术应用示范点。期间,各示范点经过验收工作,对于甘蔗的出苗和分蘖、甘蔗伸长期株高增长、甘蔗产量性状及蔗茎产量等都不同程度的体现出很好的效果。

1.甘蔗出苗和分蘖的效果

应用该技术体系种植甘蔗的蔗农普遍反馈甘蔗发芽早20天以上,甘蔗的出芽率可以达到95%以上。苗比较齐,有效茎增多,株高多20厘米以上。

表1所示,示范点的出苗率较高,分蘖率相比对照组也明显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保水剂具有长时间储存及释水功能,能较长时间的保持土壤湿润,再加上地膜的覆盖可使土壤温度可增加2~4℃,蔗芽即可提早且顺利萌芽,从而促进了甘蔗的出苗与分蘖(6)。

表1甘蔗出苗及分蘖率比较单位:%

2.甘蔗伸长期的株高及增长效果

2009年7月份至10月份,对广西扶绥县中东镇示范点的甘蔗伸长期株高及增长的效果进行了阶段性验收。从表2中得出,示范点的甘蔗株高都比对照组要高,月增加甘蔗株数也比对照组明显增加。

表2甘蔗伸长期株高增长比较 单位:cm

3.甘蔗产量增长效果

2010年甘蔗采收时,对中东、柳桥、山圩三镇的试点进行产量测试;其中,中东镇试点增产效果尤为显著,甘蔗亩产达8122.7公斤,对照组亩产6149.5公斤,增产了1973.2公斤,增长幅度32.1%;

柳桥试点甘蔗亩产达7152.2公斤,对照组亩产6016.4公斤,增产了1135.4公斤,增长幅度18.8%;山圩试点甘蔗亩产达6935.7公斤,对照组亩产5882.1公斤,增产了1053.6公斤,增长幅度17.9%。

表3甘蔗产量比较

4.技术效应的可持续

几年来,广西扶绥县各乡镇的示范点以点带面带动了更多的蔗农在甘蔗种植生产上参与应用了该技术体系,涉及面积近两万亩,蔗农受益达2000人以上。

“一早、二保、三避”新技术还可以有效的应用于甘蔗套种西瓜生产模式。蔗地间套种西瓜是大搞蔗田综合利用、增加收入的一项好措施,当前,甘蔗套种西瓜模式的实施,西瓜都要在2月底以前种植,甘蔗则要一起下种,而此时是最旱时节。由于水源、经济能力和劳动力等条件限制,农户护理淋水时只能顾及到西瓜苗,甘蔗自然受干旱影响,缺苗、断垄的情况比比皆是,继而影响甘蔗的产量。而该技术正好能解决这些问题。

四、结语

“一早、二保、三避”技术体系中,核心的技术环节就是应用了保水剂和地膜覆盖。该技术的实施,甘蔗可以在任何时候下种,不受干旱影响,还解决了甘蔗因春旱不能及时下种和秋旱不能充分伸长的问题。

甘蔗种植“一早、二保、三避”新技术的实施,甘蔗平均增产1吨/亩,按2010-2011年甘蔗收购价482元/吨计算,除去相关成本后蔗农每亩可实现增加利润380元以上。如果在无法使用滴灌技术和水利设施不到位的100万亩甘蔗种植面积应用该技术,可以使蔗农增收利润3.8亿元以上,这对促进甘蔗生产上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早、二保、三避”新技术体系的实施是一个三利的事情,即利农(蔗农)、利企(制糖企业)、利财(财政收入)。

参考文献:

[1]刘甫清,陆国盈等. 2006第1期《广西蔗糖》.保水剂不同用量对甘蔗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2]新农网 > 农业技术 > 经济作物种植技术 > 甘蔗种植技术.

[3]百度文库《甘蔗种植技术要点》.

[4]百度文库《甘蔗种植技术要点》.

[5]百度文库《甘蔗种植技术要点》.

甘蔗种植技术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示范研究;创新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363-01

1 农业生产现状

忻城县地处广西中部,红水河下游,光热充足,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种植多种经济作物。该县党委和政府根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把发展甘蔗种植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蔗糖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忻城县是广西重要的糖蔗生产基地县之一, 2009年全县种蔗面积达15万亩,甘蔗种植面积呈逐年递增,但甘蔗单产并不是很高,2010年平均亩产4.1吨,2011年平均亩产4.3吨,特别是新植蔗80%以上种植在山区、丘陵、旱坡、干旱、缺肥的土壤,亩产一般在3-4吨左右,甘蔗种植低产主要原因是甘庶生产自然环境恶劣,如干旱和土壤贫瘠等问题。

2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示范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制约我国甘蔗单产提高的技术瓶颈除良种应用之外,就是相配套集成的高效甘蔗生产技术,仍未能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我国生态适应性强的甘蔗品种不多,单一化严重,生产手段绝大部分以人畜力为主,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甘蔗多种植在干旱、瘠薄的“望天田”,蔗区有效灌溉面积不足甘蔗总面积的15%,甘蔗单产水平偏低,蔗农收益差,单位面积产糖量只有巴西的76%,澳大利亚的56%左右。其次,从品种数量,推广速度及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推广等方面看,与世界先进蔗糖国相比,仍有较大的距离,远远不能适应蔗糖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迅速推广现代实用先进栽培技术,以提高种蔗和生产效益已成为蔗农和糖厂的共识,也只有不断地提高种蔗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下蔗糖生产的发展。

加快我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示范研究,是以发展现代农业,以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实现甘蔗高产高糖高效低成本生产,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以“富民、惠民”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开展科技服务组织服务模式示范研究,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3 主要措施与对策

3.1 明确总体目标: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研究平台,主要是通过县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大学、县科技局生产与教学研究结合,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平台,通过高校先进农业技术指导——基地示范种植——培训农民推广应用模式,引进甘蔗地膜覆,蔗叶还田与生物肥料结合培肥地力,平衡施肥等现代先进技术,建立示范点和基地,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甘蔗。通过建设县域技术培训网,使广大农民掌握新技术,提高新技术的普及率。

3.2 共享资源,发挥基地优势:农业科技服务创新平台建设要坚持面向“三农”服务为宗旨,把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传播短、平、快实用技术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广西大学农学院提供科研成果转化,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忻城县职业技术学校、忻城县科技局为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供保障。目的是为农民提供先进生产实践学习示范和农业科学技术优质服务,加快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步伐。通过建立覆盖全县的科技推广、示范、服务网络,使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推广技术紧密结合,形成课堂学理论,基地做样板,家庭园地再实践,社会基地出成效的农业科技服务创新体系。

3.3 产教研学紧密结合: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甘蔗高效栽培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涌现出一批新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蔗糖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自治区科技厅、财政厅支持组织实施的“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甘蔗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及“大面积亩产吨糖田综合技术开发”等项目,通过开展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提高了蔗农种蔗素质,对蔗糖生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甘蔗单产不断提高。例如在广西农垦的一些蔗区,通过产学研密切合作,积极推广良种甘蔗种植,并因地制宜地采用深耕深松、地膜覆盖、病虫综合防治、初步配套组装成抗旱节水、高效低耗的甘蔗高产高糖生产技术体系和标准化的甘蔗生产示范基地,并对周边蔗区起到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而这些工作在我区广大农村还没有系统开展。因此,在大力发展地方县(区)域经济的同时要与高等院校科研教学紧密结合。

3.4 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模式:忻城县是广西大石山区贫困县,针对当地旱坡地种植甘蔗面积大,土层薄,保水保肥力差,甘蔗单产低的问题,将几项甘蔗栽培先进实用技术组装起来应用,通过技术培训示范,使广大蔗农尽快掌握新技术。例如该县通过对不同类型蔗地进行不同深度的机械深耕深松,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及甘蔗立地条件,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甘蔗耐旱、抗旱能力;通过推广甘蔗地膜覆盖,对春植蔗和宿根蔗进行地膜覆盖栽培,提高土温,保持土壤水分,促进蔗芽早萌动,早出土,提高甘蔗发芽率,适当减少下种量(与当前下种量相比),增加单位面积蔗苗基数,提高甘蔗宿根年限和宿根蔗产量。

4 总结经验,拓展成果

甘蔗种植技术篇3

[关键词] 旱地甘蔗 宿根 低产 栽培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52-02

甘蔗是多年生作物,上季甘蔗收获后,遗留在地里的蔗蔸(甘蔗根桩)的地下芽,在适宜的温度、水份和空气条件下萌芽长成的新植株,经过栽培管理而形成的一茬甘蔗称为宿根蔗。宿根甘蔗栽培具有省工、省种、省成本,且早熟、高产、高糖,深受蔗农的欢迎。宿根蔗栽培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镇康县旱地宿根蔗面积保持在15万亩左右,占总植蔗面积的60%以上,除少部分比新植蔗增产外,大部分宿根蔗产量仅在3.1~4.5吨。旱地蔗是发展原料蔗的主要面积途径,因此种好旱地蔗十分重要,特别是镇康县98%的蔗区是旱地,而旱地宿根蔗管理粗放是阻碍旱地蔗发展的根本问题。如何提高旱地宿根蔗,找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技术措施,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使宿根蔗实现高产、高糖、高效益,成为蔗糖产业生产的迫切需要。

一、镇康资源情况

1.气候资源

镇康县属于低纬山地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冬无严寒、春秋温暖,四季分明,干湿季节分明,全县平均气温在18.2℃~19.4℃之间,全年各月平均气温≥10℃,且春季回暖快,最冷月(1月)一般年份都在0℃以上,年极端最低气温为-2.1℃,月平均气温最高的6、7、8三个月,一般在23~24℃,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雨季来临前的5月份,多在34~36℃之间,怒江峡谷和南捧河尾海拔800米以下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

镇康县全年无霜期长达335天。全县历年平均降雨量1611.4毫米,相对湿度76%,雨季降雨量1401.1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87%,主要集中在5月中下旬开始至11月结束。年日照时数1925.3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10℃的积温6813.3℃,日照充足,光质好,太阳辐射量达125.39千卡/平方厘米,境内有大小河流42条,海拔在165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在17~18℃,坡度在15.1~25℃的可植蔗面积达70万亩。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优越,雨热同期,干湿季分明,当、热、水资源丰富,适宜宿根甘蔗生长。

2.土地资源

镇康县隶属云南省临沧市,位于临沧市西部,东经98°40′19″至99°22′42″,北伟23°37′14″至24°15′32″,县界周长318.66公里,全县面积共25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0084亩,其中:水田78543亩)占25.3%。海拔在900~1400米左右的勐堆、南伞蔗区近几年来开恳了部分土地种植甘蔗,增加种蔗面积18万亩;目前镇康县旱地甘蔗种植面积已占总植蔗面积的76%,旱地甘蔗种植水平的高低在镇康县“二次创业”和糖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镇康县旱地蔗单产低、含糖份低,旱地甘蔗产量不稳定,一直困扰镇康糖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镇康县旱地甘蔗的生产现状

1.品种方面

镇康县旱地甘蔗品种老化严重,对甘蔗品种的地域性、时效性和栽培技术以及当地蔗区的生态条件缺乏全面了解,忽视品种时效性推广,品种的单一化严重影响了甘蔗良种的发挥,必须因地制宜加强甘蔗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管理才充分发挥蔗农、企业推广应用良种的生产积极性,推动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种植宿根年限方面

镇康县旱坡地蔗面散点多,蔗区公路距糖厂干线较远,原料进厂成本居高不下,与其他经济作物竞争突出,多数旱地蔗多年连作,种植年限长达5~6年,长期连作导致土地肥力逐年下降,病、虫、草、鼠逐年加重。因此,旱地蔗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是相当有必要的。

3.种植技术方面

镇康地处边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多,受经济社会条件制约,科学种蔗意识淡薄,种蔗技术多年来滞留在“人畜开沟、行距过窄、免耕少耕”的种植模式,导致旱地甘蔗土壤肥力越来越差的恶性循环。

4.管理方面

由于镇康县半年干旱、半年雨水的气候,蔗农完全是“雨养甘蔗”的依赖思想,由于种植时大多是“免耕开沟”,发株后追肥一次,化学除草一次,防蚜虫危害一次,属于典型的少耕,又免去了重要的种植管理环节——培土作业,导致甘蔗产量低的现象逐年突出。

三、镇康县宿根蔗低产的原因

1.旱地甘蔗栽培技术不到位

旱地蔗“少耕法”栽培,是由各先进成熟的单项技术高度信约构成的完整措施,它包括选用良种、深沟板土开种植沟、地膜覆盖、合理密植、增施底肥、化学除草、科学病虫害防治、及时除草等一系列增产、增塘措施。因此,种好新植蔗是旱地宿根蔗高产、高糖的首要保证。

2.管理不及时,缺苗断垄

旱地宿根蔗发株主要是在土表下10~20厘米的蔗桩芽的发株,成茎关系最大,栽培上设法促进这部分的萌芽。由于上茬甘蔗种植技术不到位,加之砍收后管理粗放,断垄缺苗严重,有效株数少,随着连作年限增加,有效茎减少,产量下降幅度增加,据调查,有效茎分别在3500~4000条/亩,单产在2.5~5吨不等。

3.干旱、病虫害影响

旱地宿根蔗造成蔗蔸发株不良的因素,一是虫害。主要是有白蚁、金龟子、暝虫、食根蚜虫等地下害虫。二是病害。主要是凤梨病、褐条病、梢腐病、赤腐病、矮化病等。三是干旱。蔗株在受干旱后蔗头失水,蔗芽干枯致死,由于土壤水份不足,地直蔗芽萌动出土延迟,从而增加受虫害致死的机会。

4.生理成茎率低

旱地宿根蔗的地下蔗芽是一个活体,需要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作用,一切妨碍其生理机能的都能使它变弱至死。土壤空气不足切口溢泌汁液,加之细菌的作用,致使萌芽缓慢,砍收时蔗头过高,上部芽先萌动而抑制下部芽的萌发,产生顶端优势,造成蔗株苗出苗参差不齐,部分强弱不均,产生生理性死亡。

5.追施肥料不足生产生理死亡

甘蔗是C4作物,生物产量高,宿根蔗需肥量大,发株盛期需肥开始增大,开始亩施三元素复合肥80公斤中尿素40公斤锌硫磷2公斤,及时深耕培土覆盖肥料,保证前期养分供给是提高宿根蔗产量的前提。

四、解决旱地宿根甘蔗低产量的对策

1.种好新植蔗,确保出苗而壮

旱地新植时,在选择宿根强、高产高糖品种的基础上,精心整地合理密植。选用《云南双高甘蔗标准化综合技术》,“旱地甘蔗”曹植法节水旱栽培技术操作规程。

2.旱地宿根甘蔗丰产管理

2.1要坚持适时收砍,快锄低砍,蔗叶还田,保护蔗蔸,实行宿根蔗地膜覆盖。

2.2适时开垄松兜,施足肥,宿根蔗在深松根兜后蔗株苗萌发到适当基本苗时及时施足基肥,生长后期选择雨后及时补施壮尾肥一般亩施尿素20公斤,以维持甘蔗中后期生长和增加下地蔗蔸芽位孕育。

3.“四早”的宿根栽培管理

宿根蔗生长其特点是一个“早”字即:早发株、早分蘖、早封行、早生长拔节,易早缩尾,早成熟等。相应的栽培管理必须贯彻早开垄松土,早施肥灌水,早查苗补苗,早防虫以及适时清园和埋垄等措施。

3.1早清园,就是上茬甘蔗收获留在蔗园中的蔗梢、残茎、叶等。采用火烧叶清园,能烧死蔗头高位芽,烧死在蔗叶残茎中越冬的害虫和病原菌,同时能增加蔗园的有效磷钾肥。

3.2早开垦松蔸,收获后清园结束,及时开垄松土,松蔸要求靠近蔗头周围的土壤翻松,把土壤晒白分化,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土壤分化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蔗芽萌发。

3.3早施肥回土,回土的同时结合防治地下害虫。利用“甘蔗专用肥”作为基肥,用量与新植蔗基肥用量相同。亩施用氮磷钾复合肥80公斤,尿素20公斤,加5%棵棵无损4公斤均匀施用,并用碎土回垄盖过蔗头,使细土与蔗桩紧密结合。

3.4早查苗、补蔸,开垄松蔸后及时检查缺株断垄,发现垄间30厘米以上蔗株死亡的及时分蔸移补,或选用同一品种进行挖穴补植,对挖穴补植的要施足基肥,浇足定根水,也可采用预育苗进行补植,齐苗后或育苗补植后要及时分次追施追肥,做到补植后的幼苗成为有效茎。

3.5早培土,防治病虫草鼠害。宿根蔗早发快发,管理上要比新植蔗提早,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雨水来临时重施肥的基础上,进行高大培土,培土要求15-20厘米高,土培于植株间,培完土后及时化学除草,选用40%莠去津200毫升加8%敌草隆100毫升兑水喷雾或80%阿灭净150克作早期土壤处理,以防除杂草。

3.6适时剥叶,去除无效分蘖,剥叶有利于蔗园通风透光,去除无效分蘖及茎基部枯黄叶可促进养份供给,加快蔗茎生长,增加糖分和增强抗倒伏能力。

五、推广降解膜覆盖栽培技术

宿根蔗降解膜覆盖栽培,是一项新推广的技术,它具有省时、省工、保水、保肥等特性,据勐堆大帮东冬植蔗覆盖观察,全覆盖比常规覆盖出苗提前近20天,有利于提高出苗率,增加基本苗。

六、结束语

宿根甘蔗性状的表现不仅取决于本身的遗传特性(由种性决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生产技术措施的目的,就是通过选用良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与良种种性相适应的先进栽培技术,一方面通过改善环境因素,为宿根甘蔗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则通过调节宿根甘蔗本身的生长发育,使之适应环境,达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出其优良种性,获得高产。如何透过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耕作管理等)的影响,探明性状的自身发展规律和性状间的相互间的关系,以此制订出先进合理的技术措施,指导大面积甘蔗生产,以提高甘蔗单产,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水利设施未解决前,建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例如:调整作物布局,用部分低产稻田改种甘蔗;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质和磷、钾肥;早植,催芽,地膜覆盖栽培,雨后抢种等,为宿根甘蔗早生快发创造适宜条件;早施肥早管理,促进甘蔗早生快发,充分挖掘利用4~5月份的温光水资源;封畦蓄水,蔗叶盖畦保水,9~10月份遇旱引水灌溉等,使甘蔗全生长期都有较大的生长速度,以夺取较大的单径重,全面提高甘蔗单产。

参考文献

[1]戚经人.苏广达等.甘蔗.广东科技出版社.

[2]苏广达等.甘蔗栽培生物学.轻工业出版社.

[3]张跃彬等.云南双高甘蔗标准化综合技术.云南科技出版社.

甘蔗种植技术篇4

关键词甘蔗原料;生产;现状;问题;发展趋势;云南澜沧

中图分类号S5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111-02

澜沧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面积8 807 km2,境内热区面积3 880 km2。该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甘蔗生长和蔗糖分的积累,蔗糖产业是澜沧县传统的经济支柱产业。甘蔗是澜沧县50多年来的重要经济作物,它不仅是制糖工业的重要原料,而且是澜沧县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项目之一。因此,大力发展甘蔗原料生产,着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糖分,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制糖工业效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澜沧县甘蔗原料生产现状

澜沧县20个乡(镇)中有16个乡(镇)种植甘蔗,种植农户30 905户,种植人口106 141人。2008―2009年榨季全县甘蔗种植面积1.33万hm2,农业产量71万t,工业入榨量67.94万t;澜沧县上允、勐滨2个蔗区甘蔗面积1.13万hm2,农业产量60万t,工业入榨量57.42万t;县外调供面积2 006.7 hm2,农业产量11万t,工业入榨量10.52万t;县内产糖量7.3万t,平均出糖率12.71%,实现工农业产值3.5亿元以上。

2甘蔗原料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甘蔗单产低

造成甘蔗单产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不足,管理粗放。多年来广大蔗农前期种植达不到双高甘蔗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的要求;使用地膜不规范,造成出苗不齐,缺塘断垄现象严重;出苗时未能及时破膜放苗,致使有相当部分蔗苗被高温烧死或灼伤;病虫害防治不及时,发生面积逐年加重,给蔗糖原料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甘蔗收砍质量差,造成当年产量下降,也影响第2、3年宿根产量。二是澜沧县甘蔗90%以上种植为旱坡地,其产量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一遇到旱情,产量大幅下降。三是科技含量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该县蔗区多处于陡坡地,大型机械很难进入耕种,机械耕种比例只占15%,尤其是砍收机械作业尚未推广使用。

2.2甘蔗原料生产成本高

造成甘蔗原料生产成本高的原因:一是农用物资价格上涨。澜沧县20世纪90年代甘蔗原料生产的农药、化肥成本为1 500元/hm2左右,到目前农药、化肥成本达到3 000元/hm2左右,增加了1倍;二是该县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如茶叶、蚕桑、冬早蔬菜等,劳动用工十分紧张。尤其是甘蔗砍收时,要求时限短、劳动强度大,多数蔗农均需雇用劳动力,导致砍收费用上涨,甘蔗砍收费用在20世纪90年代为25~30元/t,到2008年达60~70元/t,且依然呈上涨趋势。

2.3甘蔗品种结构搭配不合理

澜沧县甘蔗品种多而杂,有近40多个。但甘蔗早熟品种占比重较小,种植面积仅占2008年全县甘蔗种植总面积的15%,中、晚熟品种占比重较大,占2008年全县甘蔗种植总面积的85%。现有甘蔗品种种植结构对糖厂提早开榨不利。

2.4农业基础设施差

蔗区基础设施差的主要表现:一是蔗区分散,道路山高坡陡,路况差,晴通雨阻,给蔗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不便,使投资成本增加;二是水利灌溉条件差,目前全县甘蔗水田和水浇地面积为0.12万hm2,仅占甘蔗种植总面积的9%,且难以保证水源。

2.5甘蔗原料种植边远化

随着国家对粮食作物良种补贴等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和粮食价格的上涨,蔗地改种杂交玉米等粮食作物达4 000 hm2左右,培植新兴蚕桑产业逾2 000 hm2。部分香蕉产业的发展壮大,导致糖厂周边及交通沿线土地不断增值,造成甘蔗原料种植逐年不断向远距离山区发展。

3甘蔗原料生产发展趋势

3.1发展思路

澜沧县甘蔗原料生产发展将以科技为动力,效益为目标,调整、优化蔗区布局。减少海拔1 300 m以上和坡度25°以上蔗园,建立和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实施“吨糖田”和高优蔗园工程。加快良种选育、引进和推广步伐,大力普及先进实用的综合栽培配套技术,提高甘蔗单产、糖分含量和出糖率,提高甘蔗产业化水平,提高甘蔗原料的市场竞争力。

3.2发展目标

澜沧县“十一五”规划期间甘蔗原料种植面积稳定在1.3万hm2。农业产量达80万t,使甘蔗品种早、中、晚熟比例达3∶4∶3的合理结构。

3.3发展措施

3.3.1加快甘蔗良种推广应用。选用甘蔗良种是发展蔗糖生产的关键措施。它不但能增加甘蔗产量、产糖量,降低生产成本,还能使糖广提早开榨,延长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在生产中,积极引入省内外甘蔗优新品种。在甘蔗良种繁殖推广中坚持以点试验、多点示范推广的原则,并注意甘蔗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熟期、性状、薄弱性和收获后甘蔗品质的易较转化性。把甘蔗新品种引进、选育、繁殖、推广、应用等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生产用种良种化。在甘蔗良种推广过程中:一是靠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有关部门,根据市场情况,做好宏观调控,制订配套的扶持政策和甘蔗收购价格,做到蔗农受益、企业增效、财税增收;二是靠科技,推广甘蔗良种必须有相应的甘蔗栽培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才能取得甘蔗品种的最大增产潜力和最大的收益。

3.3.2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根据澜沧县蔗区自然气候特点、生产条件,甘蔗原料种植应以节水抗旱为中心,丰产高效为目标,重点选用甘蔗良种,以秋、冬植为主,结合深沟板土栽培技术,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推广旱地双高甘蔗栽培综合配套技术。

3.3.3甘蔗生产品种布局。种植甘蔗良种是蔗农增收、企业增效的技术措施之一。应根据蔗区的自然气候条件,科学选择适宜种植的甘蔗优良品种。澜沧县坝区应选择高产高糖、增产潜力大、抗病虫性强的中大茎品种,如新台糖22号、云瑞99/601、新台糖10号等;山区选择抗旱、耐瘠、耐粗放管理的丰产甘蔗品种,如云引42号、粤糖82/882、93/159、德蔗83/88等品种。

3.3.4充分利用糖厂周边土地资源。为巩固糖厂周边种蔗面积和提高蔗农种蔗效益,首先要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广大蔗农的扶持力度,建立高优蔗园,提高种蔗效益,提高蔗农种蔗积极性;其次实行合理的甘蔗间套作,不仅能提高甘蔗产量,而且对整个生长周期内各种作物的总产量和总效益也能大幅提高。如澜沧县2008年在酒井乡勐根村蔗地间套马铃薯可增收12~15 t/hm2,提高种蔗效益;间套种豆料、蔬菜、绿肥等作物既能提高种蔗效益,又能增加蔗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团粒结构的形成,利于土壤养分的矿化,降低甘蔗投资生产成本。此外,增加地面覆盖,可减少水土流失,起到保肥作用。

3.3.5加强科技培训。加大甘蔗新技术培训力度,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一是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培训经费。由县农业主管部门组织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举办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分期分批培训广大蔗农和糖厂农务人员;二是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村组现场指导种植、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提高蔗农科技管理能力;三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培训专业技术人员,使科技人员掌握更多的国际、国内新技术、新成果。

4小结

蔗糖业是澜沧县传统支柱产业,对澜沧县的财政收入、农民致富起关键作用,也是近期和今后一段时间不可忽视的重要产业。而优质甘蔗原料的发展是制糖企业立足于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对澜沧县甘蔗原料生产发展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全面推进甘蔗原料提质增效,达到农民增收、企业降低吨糖成本、财税增收、社会稳定的发展目标。

5致谢

撰写论文过程中得到了张跃彬、李奇伟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并得到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对此表示感谢!

6参考文献

[1] 广西甘蔗研究所.致力酿造中国甜蜜事业[J].当代广西,2010(14):F0003.

[2] 张跃彬.云南双高甘蔗标准化综合技术[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3] 李奇伟,陈子云,梁洪.现代甘蔗改良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 覃蔚谦.甘蔗高产栽培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 张跃彬,吴正,刘少春.甘蔗科学种植手册[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甘蔗种植技术篇5

这次某区甘蔗生产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某市甘蔗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某区**年甘蔗生产工作,部署明年甘蔗生产工作任务。刚才,大家参观了某现场,听取了经验介绍,这些经验和做法很值得学习借鉴。下面,我就甘蔗生产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年某区甘蔗生产工作的情况

某区甘蔗生产在2005年大增产、大丰收的基础上,**年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完成甘蔗种植面积某万亩,其中实施甘蔗下田某万亩。虽然从9月初到11月下旬,遭受了50年一遇的秋冬连旱(降雨量仅为44毫米,同比减少123毫米),造成甘蔗受旱面积达某万亩(其中中度受旱某万亩,枯死面积某万亩),给甘蔗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把旱情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甘蔗生产仍取得较好的成绩。据第二次估产,预计**/**年榨季原料蔗产量为某万吨,到×月某日止,已入厂原料蔗某万吨、产糖某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多某万吨、某万吨。

某区的甘蔗生产在大旱之年仍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实属不易。总结**年某区甘蔗生产工作,我认为有以下经验和做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借鉴:第一,坚持抓好蔗糖生产不动摇。蔗糖业是某区的支柱产业,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对蔗糖生产的领导,把蔗糖生产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积极抓,各个部门配合抓,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第二,突出抓好大田甘蔗生产这个第一车间。积极实施甘蔗下田、“吨糖田”建设、甘蔗生产“六化”等,努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量。**年,共完成甘蔗下田某万亩,占计划某万亩的某%;完成“吨糖田”建设某万亩,占计划某万亩的某%;完成机械深耕深松某万亩。经验收,水田种蔗平均亩产某吨,比旱地种蔗平均亩产某吨多某吨。第三,制定优惠政策,扶持甘蔗生产发展。通过对“六化”示范基地给予种蔗、机耕补贴,对完成甘蔗生产任务给予奖励等办法,调动了广大蔗农及干部职工种蔗的积极性。第四,加强服务,强化指导。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制糖企业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为蔗农做好蔗种、肥料、农药等调运和供应,帮助蔗农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甘蔗生产铺路搭桥,从而推动了甘蔗生产顺利进行。第五,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共建立高产高糖示范基地某片某亩,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带动了面上甘蔗生产发展。

**年,某区甘蔗生产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差,防旱抗旱能力弱。我们的甘蔗绝大部分种植在旱坡地上,没有水利设施,防旱抗旱能力弱,甘蔗产量受天气影响而波动的幅度大。二是甘蔗品种比较单一,抵御风险能力低。当家品种新台糖16号、22号的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以上,而这两个品种在某区种植将近十年之久,在有些地方已发现这两个品种有种植性退化的迹象,抵抗病虫害能力弱化。三是地膜覆盖、因土配方施肥等成熟、实用技术的普及范围不还够广,制糖企业扶持发展新良种的力度也不够,导致新良种的推广速度较慢。四是病虫害没有得到有效防控。由于大部分的蔗地是长年连作,病虫害逐年增多,但蔗农预防病虫害的意识不强、经验不足、重视不够,导致一些病虫害没有得到有效防控,局部有蔓延成灾的现象。上述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乡镇、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确保某区蔗糖业稳步健康发展。

二、关于**年某区甘蔗生产工作的意见

**年,某区甘蔗生产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转变增长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实施“甘蔗下田”,着力建设“吨糖田”,推进甘蔗生产“六化”,努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量,做大做强蔗糖生产集群。**年,某区蔗糖生产的目标任务是:甘蔗种植面积某万亩,**/**年入厂原料蔗某万吨,产糖某万吨以上.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切实抓好某万亩水田种蔗。实践证明,利用水田种植甘蔗的优势明显,特别是经过去年秋冬连旱的考验后发现,旱坡地种植的甘蔗因旱减产问题十分严重,而利用水田种植的甘蔗受旱影响不明显,绝大部分单产保持在某吨左右。这充分证明了实施“甘蔗下田”是实现甘蔗稳产高产的有效途径,是解决甘蔗治旱工程的最有效办法,。但是,目前甘蔗绝大部分还是种植在旱坡地上,十年九旱,产量很低,单产长期徘徊在某吨左右,成本高、效益低,竞争力不强。为了消除干旱对甘蔗生产的影响,区委、区政府决定加大水田种蔗工作力度,**年计划新增水田种蔗某万亩。为了确保水田种蔗工作的顺利实施,各乡镇领导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措施,认真组织工作组深入村屯,做好调查摸底,与农户算经济帐,宣传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利用水田种蔗。各乡镇务必要在**年某月底前将计划任务落实到村屯、农户,某月底前完成备耕工作,某月底前完成种植任务。

(二)全力抓好×××万亩“吨糖田”建设。**年我们遭遇了50年一遇的秋冬连旱,对甘蔗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要稳定某区的蔗糖业,增加蔗农和地方财政收入,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变不利为有利,促进蔗糖业稳步发展。为彻底改变某区甘蔗生产受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被动局面,确保蔗糖业稳定健康发展,区委、区政府决定,**年建设稳产、高产、高糖、旱涝保收“吨糖田”某万亩,2010年要发展到某万亩。要实现这一目标,各乡镇、农(林)场要根据下达的目标任务,结合实际认真做好规划,将种植任务落实到村屯农户、田头地块,确保“吨糖田”建设按计划按步骤实施。要千方百计增加资金投入,努力改善生产条件。要改变过去粗放经营和靠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总产量的做法,加大科技投入,实行集约化经营,在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量上下功夫。要严格按照《某糖料甘蔗亩产吨糖栽培技术规程》要求,切实抓好各项增产措施的落实,突出抓好深耕深松、地膜覆盖、高产高糖良种推广。要积极扩大冬秋植甘蔗。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由于生长期较长,冬秋植蔗比春植蔗亩产多某吨左右、含糖量多一个百分点。某区每年都将近有三分之一面积宿根蔗翻种,对这一部分我们要科学合理优先安排砍运榨,边砍边翻种,扩大秋冬植蔗面积,提高单产和含糖量,推动某区糖料生产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三)积极抓好甘蔗生产“六化”示范

某区四家领导班子有关成员,区直有关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农(林)场领导,制糖企业有关领导,都要抓示范片工作,要按照任务要求,选择土地条件较好、有一定基础设施、群众基础较好、靠近公路边的连片蔗地建立甘蔗生产“六化”示范片。其中,某区本级及各制糖企业要各建立一片×××亩以上的示范片;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每片×××亩以上,分管蔗糖生产的副书记、副乡镇长、副场长、甘蔗站站长、农技部负责人每片×××亩以上。示范片要立牌标志,要设在交通要道边,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各制糖企业的“六化”示范片中,必须要各有1片面积×××亩以上的滴灌示范,投入由各制糖企业负责解决。该项工作要求在**年某月前完成选点,某月底前完成备耕,某中旬完成种植任务。同时,要做好面上甘蔗生产“六化”的宣传发动工作,按时完成计划任务。

(四)大力抓好良种甘蔗繁殖基地建设。目前某区甘蔗的当家品种仍是

八、九年前推广种植的新台糖16号和新台糖22号,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以上。**年种植新台糖22号比例更是高达×××,甘蔗品种单一,优良性状有退化的迹象,如逐步矮化,抗病能力减弱,单产和糖分降低等等。以上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蔗糖业的发展必受到制约和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甘蔗良种繁殖(育)基地建设工作。此项工作具体由制糖企业组织实施,各制糖企业要各建设一个面积×××亩以上的甘蔗良种繁殖基地,并抓好二级良繁的基地建设,积极引进、试验、推广甘蔗优良品种,加快甘蔗品种的更新换代,进一步推广高产、高糖、宿根性能好,抗旱力强的甘蔗良种,形成早、中、熟品种的合理搭配,进一步提高甘蔗单产和蔗糖份。

(五)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要实现甘蔗的高产高糖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良种良法。要开展大规模的技术培训,使蔗区每个农户都要有一个掌握种蔗技术的明白人。**年的培训任务是某万人次,培训形式可多种多样,可集中培训,可现场参观,还可以通过电视、墙报、录像、印发资料等形式进行宣传培训。培训重点是抓好成熟实用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一是大面积推广应用地膜覆盖技术,特别是对冬植蔗要采取地膜覆盖,达到保水保温、防止烂种,确保长齐苗,这是甘蔗获得高产的关键。二是大力推广机械深耕松技术,进行机械化深耕深松,提高抗旱能力。三是大力推广因土配方施肥技术,要结合不同的土壤类型及甘蔗不同的生育期对肥料的需要,进行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降低生产成本,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更大的效益。四是大力推广综合防治病虫害。做好甘蔗引种检疫,阻止病虫害随着蔗种的引进而传播,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采用无病种苗,通过轮作、化学、物理等进行综合防治。五是大力推广使用化学除草技术。利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田间杂草,促进甘蔗正常生长,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六是大力推广滴水灌溉技术。×××宁武镇旱地采用滴水技术灌溉种植甘蔗,每亩达到××吨,这充分说明在旱坡地上使用滴水灌溉技术种植甘蔗同样获得高产,我们应该学习人家的经验,大力推广滴水灌溉技术。七是大力推广宽行窄株技术。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合理密植,使有效株数亩达6500株以上,夺取高产。同时,要大力推广高产、高糖、耐旱、耐寒、抗病,抗倒伏强的优良品种。

(六)保证资金投入,确保项目正常运转。有投入,才有产出。我们的甘蔗生产要做到稳产高产高糖,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投入的主体是农民,企业和政府也要加大对甘蔗生产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各制糖企业,这几年由于市场和政策的因素,效益都不错,这个时候应该想到广大蔗农,反哺社会,拿出资金来支持甘蔗生产发展。**年,我们计划新增水田种蔗×××万亩,新增甘蔗生产“六化”示范某万亩。各制糖企业一定要按照要求,及时、足额地投入甘蔗生产扶持经费,保证项目正常运转。同时,各级业务部门要争取对应上级的资金支持,使某区甘蔗生产资金投入多元化。

(七)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年,我们继续把蔗糖生产工作纳入“三个文明”建设年终考评的主要内容,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各乡(镇)的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经常过问甘蔗生产工作的进展情况,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班子成员以及广大干部要实行分片包干,深入到自己所联系的村屯,督促当地群众认真抓好当前的甘蔗生产工作,特别是要落实好“甘蔗下田”和“吨糖田”建设工作,帮助蔗农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各行各业要大力支持甘蔗生产,糖业、科技、农业、糖厂等部门要帮助农民做好技术指导;供销部门要为蔗农提供甘蔗生产所需的物资;农机部门要帮助农民解决蔗田的机耕和甘蔗机械化问题;水电部门要想方设法帮助改善蔗田的水利条件;金融部门要在资金贷款发放上给予大力支持。通过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某区甘蔗生产大发展。

三、关于当前榨季生产工作

某区**/**年榨季开榨以来,总的来讲还是比较正常的,前段时间出现部分制糖企业跨蔗区收购原料蔗行为,经过协调,情况有了好转。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继续互相配合,共同抓好榨季生产管理。在这里我强调三点:一是各制糖企业要遵守蔗区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等文件的规定,严格执行某市国税局关于榨季原料蔗管理“两票”的通告,不能擅自跨蔗区收购原料蔗。二是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开榨以来,安全生产形势不错,但大家坚决不能放松,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检查,防患于未然。三是抓好防霜冻、防火灾工作。目前,旱情仍在延续,又是霜冻易发季节,各乡镇、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做好防霜冻和防灾害工作,确保榨季生产任务全面完成。

甘蔗种植技术篇6

【关键词】甘蔗种植;地力现状;问题措施

引言

甘蔗系属热带或亚热带作物,其喜温、喜光的特性,其产区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一带。甘蔗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不仅包含有蛋白质、糖类,还含有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多种利于人体吸收的氨基酸以及利于新陈代谢的多种维生素,此外其还具有不可忽视的药用价值,主治消化不良、口干舌燥、反胃等症状。而且目前各地的糖厂等制糖业基地制糖采用的主要原料也是甘蔗,由此可见,甘蔗对日常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其作为蔗民唯一的收入来源,对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为顺利实现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必须缩小巨大的城乡差距最后达到农村城镇化,而对农村来说,发挥其地区优势是经济发展最快的方式,也是最合理的方式。故在甘蔗主要产区提高甘蔗的产量是果农的心愿,也是政府关注的焦点。而土地,作为甘蔗种植最基本的条件,理应成为提高甘蔗产量首要的考虑因素。

1 甘蔗种植区所需地力状况

甘蔗种植所需土壤不同于一般的作物,根据各地区地理状况的特点,其种植土壤主要以赤红壤为主,成土母质以花岗岩母质居多,而由花岗岩母质形成的赤红壤养分十分丰富,最有利于甘蔗的生长。其土壤结构则以块状结构居多,而块状结构的保水保肥性能突出,以沙壤为主的土壤质地通透性良好,有利于甘蔗根系伸展,且兼具保温性能,强强联合,相得益彰。另外,最适宜甘蔗生长的土壤PH值是6.1~7.7,偏中性,因此各种植区可根据土壤不同酸碱度通过施肥调节土壤的PH值。总之,要想使甘蔗达到高产,其种植区土壤必须满足深、松、细、平、肥五大条件。

2 种植区耕地地力存在的问题

针对我国甘蔗种植区的不同状况,种植区土地地力大致存在五大问题:

(1)土壤缺乏营养。由于一些种植区把甘蔗种植于旱坡上,而旱坡地的一大劣势为常年遭受雨水的冲刷,这一状况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进而使土壤的营养缺失,造成甘蔗的减产。此外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在甘蔗生长过程中,土壤的PH值会发生变化,当这一变化很大时,会给甘蔗吸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带来障碍,从而使产量降低。

(2)灌溉不及时,干旱情况严重。有些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复杂,种植区缺乏系统的灌溉设备或者设备不完善,致使干旱的土地得不到及时的浇灌,持续的干旱必将造成土壤水分的流失,从而降低耕地的地力。

(3)雨季排涝不良。种植区因排水设施不全,当雨季来临时,种植田里的积水未能及时排出,积水使甘蔗的根部接触不到氧气,因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后果是既消耗了甘蔗本体的储存能量,又造成了甘蔗根部的腐烂,直接影响其产量。

(4)管理不细致。在农村地区,蔗农主要是一批文化程度偏低的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甘蔗种植技术管理培训,田地的管理全凭自觉,因此达不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白白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另外,技术的缺失和管理的不细致也使资源白白浪费,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5)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病虫害的加剧促使蔗农喷洒农药,而增加作物产量又免不了给土地施肥,目前由于有机肥还没能得到广泛推广,人们施肥普遍使用的还是化肥,农药与化肥的过度使用就使土壤的肥力降低,致使土壤营养成分流失,进而甘蔗产量得到降低。

3 改良地力状况的措施

鉴于甘蔗种植区耕地存在的诸多问题,为改良地力状况,主要提出几项应对措施:

第一,实行不同作物的合理轮作以提高土壤的肥力。轮作是众多作物提高肥力常用的措施之一,由于甘蔗的需钾能力很强,常年种植甘蔗会使种植区土壤中的钾大量流失,实行其他作物特别是豆类作物的轮作可以让土壤有时间去固钾,以提高肥力。

第二,增施有机肥料,代替普通化肥。有机肥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多种元素,不同于传统的“缺啥补啥”,相当于全面调理,既补充所缺的元素,又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时还避免多次施肥所带来的副作用,减少资金成本。

第三,合理增施碱性肥料,以改善土壤酸碱性。据调查,大部分甘蔗种植区的土壤是偏酸性的,而甘蔗生长最适宜的酸碱度是偏中性的,故为提高产量应合理增施碱性肥料,适度提高土壤碱性,使甘蔗最大限度生长。

第四,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不论是灌溉设施还是排水设施,对甘蔗的生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灌溉及时才不会造成土地干旱,使甘蔗因得不到充足的水分而生长停滞,严重的甚至死亡,排水及时才不会产生积水并因而造成烂根的发生。拥有完善的水利设施,才能随时随地的调理土壤的水量,不必依靠随机性很高的自然降水。

第五,加强相关的技术培训。一般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偏低,对种植作物缺乏一定的专业性。通过对种植人员加强相关的技术培训,扩大其知识广度,让其充分了解作物的各项特性与喜好,使其劳动更具科学性与准确性,从而知己知彼,达到增产的目的。

第六,合理密植,提高土地利用率。考虑到作物的通风性与土地的利用率问题,合理密植保证相邻作物间空气流通性的同时,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避免了土地空间的浪费,利于增产,是增产的又一有效措施。

4 结语

综上所述,这一系列问题的源头是和落后的生产力及技术的不到位分不开的,故要想达到高产,除了要合理利用自然外,还要发展生产力、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另外,农民和农业部门之间应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二者相互配合,提高甘蔗产量,增加国民经济总值进而加速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快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力。

参考文献:

[1]田娟.莲花塘乡大力发展甘蔗产业浅析[J].云南农业,2013(6).

[2]韦克游.广西甘蔗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2).

[3]张小燕.钦北区甘蔗种植区耕地地力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3(1).

甘蔗种植技术篇7

[关键词] 耿马 甘蔗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25-02

耿马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是全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25个边疆县之一,是通往缅甸的陆上捷径之一,是国家粮食和蔗糖生产基地,云南民营橡胶主产区,蒸酶茶之乡,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富集之地。县域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甘蔗生长和蔗糖分的积累,是甘蔗生长适宜区。耿马蔗糖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历经40年的创业、巩固和发展,现已成为云南省第一产糖大县,拥有全国罕见的16万亩连片大蔗园,也是部级糖料基地县和全国48个“高产高糖”甘蔗糖料优势产区之一。蔗糖产业的发展为全县农民脱贫增收、区域经济发展、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十一五”期间蔗糖产业的现状分析

1.广大的人民群众为蔗糖产业发展提供着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全县辖9个乡镇、2个农场管委会、1个华侨管理区、83个村委会(社区)。“十一五”末,全县总人口达284911人(总农户45949户,农业人口240034人)。甘蔗原料种植分布于全县8个乡(镇)、1个华侨管理区、1个农场管委会,涉及47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和15个农场生产队,种蔗农户达2.25万户10万余人,蔗农人数接近全县农业人口的一半。蔗糖产业成为全县覆盖面最广、关联度最大的第一产业。

2.宽广的国土面积为蔗糖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甘蔗生产基地

全县国土面积3837平方公里,90%以上的土地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年均气温19.2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400毫米。“十一五”末,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37.91万亩,其中拥有全国罕见的16万亩连片大蔗园,被确定为部级糖料基地县和全国48个“高产高糖”甘蔗糖料优势产区。

3.健全的科技推广机构为甘蔗生产发展提供了较强的科技支撑

县级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甘蔗技术推广站,乡镇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村委会设有甘蔗辅导员,甘蔗加工企业设有甘蔗原料部等机构,农技推广人员近200人。负责甘蔗栽培技术、甘蔗新品种、新农药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目前,“环山等高、深沟板土、闭垄成槽、地膜覆盖”旱坡地甘蔗栽培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引进和推广了新台糖20号、粤糖83/88、93/159、00/236、82/882、盈育91/59、云蔗03/258、91/99、高海拔1号等一批甘蔗新品种,实现了大规模的品种更新换代,1万亩以上的主栽品种达9个,甘蔗品种多元化格局已形成 ,新台糖20号、粤糖83/88、93/159、00/236、82/882等农艺性状好、工艺性状优的高产高糖品种面积已达21万亩,甘蔗品种结构趋于合理。随着实用技术和新良种的推广应用,甘蔗总产不断增加,达到168.71万吨,比“十五”末的89.89万吨增长87.7%;单产不断提高,达到4.45吨/亩,比“十五”末的3.31吨提高34.4%。

4.雄厚的甘蔗加工企业搭建了基础扎实的蔗糖产业发展平台。“十一五”末,全县有耿马南华糖业公司、耿马南华华侨糖业公司、耿马南华勐永糖业公司三户制糖企业,隶属临沧南华糖业有限公司,三户制糖企业日处理甘蔗能力达11500吨,现有从业人员1085人,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0/2011榨季,三户企业甘蔗入榨量达153.37万吨,比“十五”末的75.34万吨增78.03万吨,增长103.6%;产糖量达18.95万吨,比“十五”末的9.63万吨增9.32万吨,增长96.8%,成为云南省第一产糖大县。

5.“甜蜜事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主渠道 2010/2011榨季,县内耿马、华侨、勐永三个榨区甘蔗种植面积37.91万亩,实现甘蔗农业产量153.37万吨,比“十五”末的84.6万吨增68.77万吨,增长81.3%;甘蔗农业产值4.25亿元,比“十五”末的1.12亿元增3.13亿元,增长73.6%。蔗区人均甘蔗产值达4250元。蔗农实现现金收入4.17亿元(蔗款3.86亿元,甘蔗运费3078万元)。

6.建立了较好的蔗区基础设施

建成蔗区道路1495公里,其中弹石路面143.5公里,形成较为完善的蔗区运输道路网络。5万亩蔗水配套工程的主干沟渠已投入使用,为保证春蔗出苗和实现增产奠定了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蔗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利因素

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1.1蔗区道路运输条件差,雨天通过能力低

全县蔗区主要分布在坝区丘陵地带,还有很大一部份分布于山区、半山区。全县蔗区道路 1495公里(土路占整个蔗区道路的 91%以上),基本做到蔗区道路全覆盖。但山路崎岖,加之维护管理跟不上,蔗区道路路况差,遇雨不能通行,道路全天候运输能力不高,对甘蔗及其生产资料的运输产生较大影响,难以保障生产资料按节令农时投入到生产中,也难以保障原料蔗在砍后48小时内及时进厂入榨,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企业和蔗农利益。

1.2蔗区水利化程度低

虽已建成5万亩蔗水配套工程的主干沟渠,但由于蔗区支系沟渠配套不完善以及沟渠管护工作跟不上,时常出现水田变成旱田,田蔗变为旱地蔗现象,有效灌溉面积少。加之旱坡地蔗园面积大,改造难度大,蔗区水利投入严重不足等因素,全县约22万亩蔗地干旱缺水,一方面影响春植蔗及时下种,另一方面制约着宿根蔗早生快发,严重制约着甘蔗单产和品质的提高。

2.甘蔗种植布局区域不尽合理

全县10余万亩甘蔗分布在山区、半山区,部份蔗区海拔超过1400米,距离糖厂超过40公里。这些蔗区生产投入大,甘蔗单产低、糖份低,运输成本高,对蔗农增收作用不明显,也影响着制糖企业的经济效益。

3.甘蔗连作现象突出,施肥不合理

全县蔗区80%以上的甘蔗种植面积连作长达十年以上,加之蔗农重索取、轻投入,重施化肥,轻施甚至不施有机肥,不注重种地养地相结合,掠夺式经营比较突出。部分蔗区,尤其是旱坡地的土壤养分比例失调严重,普遍缺磷少钾偏酸,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肥力下降严重,制约了全县甘蔗单产提高和品质提升。

4.蔗农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甘蔗中耕管理粗放

蔗区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多数蔗农科技文化水平低,思想较为保守,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对甘蔗的科学种植和科学管理基本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对甘蔗中耕管理物化投入不足,工序不及时、不到位、不规范,用肥不足、施肥不科学已成为全县甘蔗生产上台阶、上水平的软肋。

三、“十二五”时期蔗糖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目标任务

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成甘蔗原料基地65万亩,甘蔗农业产量340万吨以上。其中:县内建成单产达6吨以上的高优蔗园35万亩(含吨糖田20万亩),确保甘蔗农业总产量达210万吨以上;境外建成甘蔗原料基地30万亩,甘蔗农业总产量达130万吨以上。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本人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1 以提高蔗区水利化程度为重点,加大蔗区基础设施建设。耿马蔗区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基本能满足甘蔗生长的需水要求。但干湿季分明,11月至翌年4月雨量较少,只占全年降雨量的14%,既影响春植蔗及时下种和提早出苗,也影响宿根蔗早生快发,最终影响到甘蔗单产的提高和蔗糖份的积累。因此,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云南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另仂水库、允楞水库、弄巴水库等库区以及部份河流水资源,积极申报和争取建设项目,加大投入,加快耿马中型灌区建设,不断提高蔗区水利化程度。要抓住国家实施“兴地睦边”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的机遇,加大投入,加快低产低质低效蔗园改造,加快实施“双高”糖料基地建设,加大吨糖田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旱地蔗园蔗水、蔗路配套工程建设,促进甘蔗生产持续发展、跨越发展。

1.2 合理搭配品种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加大甘蔗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加快甘蔗品种的更新换代,按照4:5:1的比例,合理搭配早、中、晚熟甘蔗品种。按照甘蔗生产向适宜区、优势区集中发展的要求,调减海拔1400米以上的低产低质低效甘蔗种植面积,加快优势区域甘蔗生产发展,努力建设单产达6吨以上的高优蔗园35万亩,确保甘蔗农业总产量达210万吨以上。

1.3 大力开展境外农业合作。抓住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以及孟定边境经济合作开发区建设、孟定万吨糖厂建设的有利时机,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设原料基地在外、农产品销售市场在外、加工企业在内、内外联动的农业产业化经济共同体,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共赢。加强与缅北替代种植的合作,发展和建设甘蔗产业基地30万亩。

1.4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种蔗水平。要结合甘蔗生产不同的农时节令和生产环节,采取集中培训,印发资料,现场观摩,实地指导,咨询服务等办法,向蔗农传授甘蔗栽培管理先进技术,使蔗农受训率达到 100%,确保每户蔗农有一个科技明白人,一张明白纸。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蔗区,开展现场培训、实地指导,努力提高农民种蔗水平。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甘蔗高产创建,切实扭转我县甘蔗种植质量不高,投入少、施肥不科学、管理粗放、单产低的现状,促进全县甘蔗生产健康、持续发展。

1.5稳定甘蔗收购价格及有关产业政策。价格是推进甘蔗发展最有力的杆杠,甘蔗价格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蔗农的甘蔗生产积极性。推行规范的订单农业,依法用契约稳定和约束企业与蔗农的关系。由企业拿出一部分利润,建立原料价格风险基金,低谷时用于调节、稳定甘蔗原料的收购价格,确保适时兑付蔗款,不打“白条”。坚定不移地实行甘蔗原料优质优价、推广品种最低保护价制度。为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甘蔗原料总量提供机制基础。制定和完善并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产业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不折扣、不走样地兑现到蔗农中、兑现到产业发展中。

四、结论

勤劳的耿马人民经过40年的艰苦创业,造就了全县覆盖面最广、关联度最大的第一产业——耿马县蔗糖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在全县国民经济和小康社会建设中具有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产高糖甘蔗种植技术手册》.

[2]耿马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讨论稿).

[3]耿马县蔗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4]耿马县蔗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讨论稿).

甘蔗种植技术篇8

[关键词] 甘蔗;无公害;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一、整地规划

1.选择下田和旱地

蔗田或旱地应选择建立在周围没有明显的潜在的污染源,有清洁的灌溉水源,排灌良好,地势平坦及缓坡地,土壤肥力中等,没有严重的农药、重金属污染的历史,阳光充足的地块。

2.进行深耕翻耙整平蔗地

要求深翻35cm-40cm,使土壤松软、细碎、平整。如果是水田平坦,我们四周要挖排水沟,沟深要达到50-70cm,中间要有十字型和丰字型。

3.开厢理沟

应根据蔗区自然条件,结合甘蔗品种大中小茎和分蘖强弱来开挖种植沟下田或植株高和茎颈大的品种按110cm-120cm开厢;早坡地或中茎种和植株稍矮的品种以90cm-100cm开厢。开厢后按厢开植蔗沟,植沟深35cm-40cm,底宽25cm-30cm。蔗沟平直,沟底平整

4.施肥

肥料施用应符合DB 51/338规定。农药施用应符合DB 51/337规定。亩施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加工生产有机肥200kg(有机质含量30%;N、P、K含量6%);英茂糖业有限公司加工生产复混肥100kg(N6%、P12%、K10%)。

二、播种

1.选种,我们主要选择中大茎种,宿根性强高产、高糖新良种,采用生长健壮,无杂种,无病虫害做种。下种前采用50%多菌灵浸种,减少病虫害提高甘蔗发芽率。

2.剥去叶鞘,将种茎按2-4个芽一段砍种。灌溉条件好的坝地按3个芽一段砍种;早坡地按3-4个芽一段砍种。砍种时应一刀砍断。

3.确定播种量

每亩播8000芽-9000芽,大茎种每亩播8000-8500芽;中大茎种及中茎种每亩播8500-9000芽。

4.下种在10月下旬至1月中旬,下种芽向两测,覆盖土3-5cm,然后喷施除草剂,覆盖地膜,地膜要求紧贴土面,四周用细土压严压实,不通风透气,保证透光面在20 cm以上。

三、田间管理

1.破膜引苗与揭膜

将出土蔗苗从膜内引出,用细土填实破膜处,待气温稳定在20℃以上蔗苗基本出齐时揭膜。

2.查苗补缺

待蔗苗出齐后检查出苗情况,对缺窝断行的应进行补植,采用移密补稀的办法,移植时间宜在阴天或在晴天下午5时以后进行。

3.中耕除草

盖膜的蔗田在揭膜时立即进行除草;未盖膜的蔗田在蔗苗3片-4片真叶时进行除草。

4.追肥、培土

当蔗苗长到6-8片真叶时,进行第一次施肥小培土每亩施用尿素10kg-15kg,施后盖土3cm-5cm。

第二次中培土:80%蔗苗分蘖结速时。进入拔节期每亩施尿素25kg-30kg,盖土5cm-7cm。适量配施草木灰,培土时压掉多余的弱苗,使蔗苗均匀散开。

第三次大培土,如蔗苗长势弱,呈缺肥症状,应施壮尾肥,每亩施尿素8kg-10kg,培土高度10cm-15cm,使蔗垄中间高,两边低,培土后做到苗均苗匀,大茎种每亩留足7000株左右,中大茎种每亩留足7500株左右,中茎种每亩留足8000株左右。

四、病、虫害防治

1.农业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从蔗园整体生态系统出发,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无病虫蔗茎作种;选择无病虫害田块留种;实行快锄低铲,减少蔗蔸上的虫源,及时清除上季甘蔗蔗叶及杂草,合理密植,不偏施氮肥,剥除枯黄老叶,将田间湿度控制在病害发生所要求的湿度之下,淹水杀虫(淹没厢面7cm—10cm),及时排除积水,中耕除草,合理轮作、间作和套作等。

2.物理防治

(1)采用人工捕杀,减轻大象甲、蝗虫等危害。

(2)利用害虫趋性,粘虫、进行灯光、色板诱杀、异性诱杀。

3.化学防治

(1)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宜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

(2)一般叶面害虫实行叶面扫喷;地下害虫建议用颗粒剂施于蔗根覆土。

(3)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无公害蔗园可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标准)。

(4)农药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8321)中的所有规定。甘蔗进入伸长期,由于这个季节高温、多湿,容易发生各种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凤梨病、梢腐病、褐条病、黄斑病、锈病等,可用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防治;选择晴天,在10点或者下午4点风小时候进行喷洒最好。

主要虫害有:绵蚜虫、蓟马、螟虫、粘虫危害,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防治喷洒;螟虫可用5%辛硫磷颗粒剂4-6kg/亩或5%杀虫双颗粒剂3-5kg/亩施于蔗根周围覆土防治。

(5)加强田间巡查,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减少菌量、压低虫口密度,控制发生流行,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时期及时施药,连防统治,高效快速压低虫口量,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虫发生为害。

(6)使用安全高效、对口农药 对甘蔗病虫害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主治重要病虫,兼治次要病虫。

(7)严格按照DB51/337的要求控制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

(8)从国外引种或国内向外地引种时,应进行植物检疫,不得将当地尚未发生的危险性的病虫草随种苗带入或带出。

4.排涝、预防甘蔗倒伏

7月-10月为高温多雨季节,若蔗田积水,要及时排水、因为这个季节甘蔗植株高大,后期容易倒伏,会影响产量和糖份。

五、收获、运输 、加工

1.为保证宿根甘蔗的萌发,新植甘蔗应选择立春后收获较好,这样可以避免1月份云南蔗区低温和霜冻对宿根甘蔗芽的影响;在甘蔗达到工艺成熟期时,应做到低砍或快锄低铲,入土2-5cm,蔗桩不外露,小锄低铲不仅有利益当年甘蔗高产,还有利益第二年宿根甘蔗萌发,为甘蔗的持续高产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然后将挖起的甘蔗用刀削去须根、剥去叶鞘,从最顶端有黑色蜡粉的节间砍下,送入糖厂。

2.甘蔗成熟,适时砍收,防止过熟糖份下降,运输过程中防止无公害产品或成品污染,确保无公害甘蔗产品的质量。

3.加工、产品储藏、运输、加工所用的场地、设备必须具备安全、卫生、无污染。仓库外必须挂牌标明“无公害甘蔗产品专货仓库”。

4.加工人员要求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持证上岗。

5.按甘蔗品种、等级或原料等情况,采取相应的加工工艺,确保产品质量。

6.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不准使用国家禁用的化学合成的防腐剂、食品添加剂和人工素色等,国家允许使用的不得超过国家标准。

7.包装材料应符合无公害食品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梦明.甘蔗高产栽培技术总结.甘蔗.2003(4)

[2]谢浩才.甘蔗抗旱高产栽培技术[J];热带农业工程.2010(5)

[3]杨生超.甘蔗抗旱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糖料.2001(3)

[4]李慧芳.甘蔗高产栽培技术.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0)

[5]何树林.甘蔗高产高糖高效栽培技术.湖南农业.2000(2)

[6]覃凤茉.甘蔗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2)

上一篇:豇豆的营养价值范文 下一篇:蜜蜂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