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厢情愿的爱情范文

时间:2023-11-02 05:45:33

一厢情愿的爱情

一厢情愿的爱情篇1

《西厢记》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戏剧名著,描绘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的渴望,写出了生活在压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闷和莫名的惆怅,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从而对封建道德教条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冲击。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西厢记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西厢记读书心得1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曲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到现地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重点刻划了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形象,围绕“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展开故事情节,表达了对封建礼节的不满。

近日,又重读《西厢记》,发现里面有三个问题应会值得重视一下。

首先,是关于戏剧透露出来的对“佛门“的看法。全剧发生的地点是围绕在普救寺及其周围。张生与莺莺正是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的。普救寺是个寺院,是个佛门境地,佛讲究清心寡欲,而作者却把这个爱情故事发生地点设在普救寺,这实在是大有意味。另外,这个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众生,帮助人生摆脱苦海。但是,当孙飞虎围寺扮亲时,不知是谁在救谁。为何在王实甫笔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据考证,元代统治者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特权,因此,僧俗成为统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实甫通过这些来讽刺当时的“佛门”,也间接嘲笑当时的统治者,由此可见,王实甫的笔力,在讲述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还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关于老夫人的形象。许多评论者都认为老夫人是个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尔反尔,是张崔爱情道路上的绊脚石。这些都是从反封建礼教来讲的。那有没有谁真正试着为老夫人想一想?我认为,老夫人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个非常具有母爱的人。一开头,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儿,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爱倾注在莺莺身上。来到寺中,怕莺莺闷,特别叫红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关心女儿。在对待张生的态度的问题,也是建立在自己对女儿莺莺爱的基础上。莺莺本是相国千金,从小就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虽说张生的父亲以前做过官,但50多岁就早逝了,家里积蓄肯定不多了。莺莺嫁过去后能象之前在家里过得一样吗?老夫人肯定会从客观物质方面为莺莺着想。逼张生上京也是为莺莺着想。在当时,张生作为一名读书人,却不上京赶考,在当时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的人。试想想,哪一位母亲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呢?归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莺莺,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何必这么操心呢?可能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夫人最后不是赖婚吗,她把莺莺嫁给自己的侄子郑恒,这难道也是爱女儿的表现?其实,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郑恒为了娶莺莺,谎称张生娶尚书之女,具体时间具体地点,还声称自己是目击见证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气张生,一方面也没想到自己的侄子会吭她。因此,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关于这部戏剧的喜剧因素问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杂剧是喜剧,因为最后是大团圆结局。但是这部喜剧又有别于其他一般的喜剧。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外,善的得到好报,恶的受到惩罚,善的战胜恶的。《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故事到最后,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满足。也就是说,在这部戏剧中,是善恶两方都得到满足,不同于一般喜剧的结尾。

西厢记读书心得2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包括《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在这四部剧作里,《西厢记》是我唯一一部从头读到尾的作品。

对于西厢记,恐怕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剧中的人物了,剧中主要人物张生、崔莺莺、红娘,各自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彼此衬托,相映成辉。就崔莺莺这个人物个性,就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出身名门家道中落的崔莺莺,带着青春的忧郁上场。封建社会中,女子常被教化“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以及“三从四德”。崔莺莺也是这个大背景下生出的大家闺秀。但是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当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男子注视着自己,但她的反应是“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剧本写红娘催促她回避,而她的反映是: 回顾觑末下。 此时莺莺的这种举止已将封建礼教的规矩抛之于脑后,这一细微的动作中,不难想象莺莺以后性格发展的走向。此时年龄的她似乎还带着青春期的小小叛逆之心,但是她却毕竟是封建礼数教化下的大家闺秀,一方面她强烈追求爱情,似乎让人值得敬佩,但是另一方面她对红娘却也有所顾忌,所以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当看到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黠谲多端,有时又扭捏尴尬时,让人哑然失笑。

《西厢记》中的鲜明的人物性格,还有很多值得人们赞叹和研究的地方,其实这些人物性格也是成就者一部古代经典爱情剧的基础。

西厢记读书心得3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老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在整场戏剧中,分为4个高潮,一线贯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以崔、张二人的爱情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二类矛盾是指以崔、张、红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张、红之间的误会性矛盾。这两类矛盾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戏曲冲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使剧情生动曲折。三个人物是指处于全剧结构中心的崔、张、红三个主要人物。整部戏就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通过情节发展来展示性格,又通过性格来展开冲突。《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和“争婚”。全剧既有统一的线索,又有六大转折,因而使剧情波澜曲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戏剧中刻画的四个人物中,张生,一方面执着追求爱情,一方面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莺莺,她既要

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他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现小姐的尊严与矜持,所以充满了顾及与尴尬,这种种的客观因素困扰着她。而在其过程中,各个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尤其生动。

其中的语言极具艺术魅力,比如张生的琴声中曰: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欲细诉哀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已飞兮使我沦亡

表达了张生对莺莺的痴情与志诚,感染力很强!

张生与莺莺的简帖,同样令人惊叹不止:

张生:相思恨转添,慢把瑶琴弄

乐事又逢春,芳心尓亦动

此情不可达,芳遇向须奉

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

莺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生动地刻画了崔、张的情深意重,却蕴含这压抑与无奈

通过传简帖,表现了崔张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自由的心情

对张生“痴中见傻,傻中见真”的形象描写,

与莺莺不仅外表美丽,而且还有炽热而又深沉的情感

于此,“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符合人们美好的愿望!

古言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虽然张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一介寒儒,但是他对爱情的追求是大胆勇敢的,

并且英俊潇洒,富有才学和胆略。

最后,整部戏剧以喜为圆满

张生功臣名就,与莺莺永结同心,结同心!

自古以来,歌颂爱情的诗歌、小说、戏曲比比皆是,有喜也有悲,尽管大多以圆满

结局,但谁又能看到它过程中所受的波澜与曲折,其中的艰辛与坎坷呢?或许,只有真

真切切地经历了才可感悟到其中的酸甜苦辣,爱恨情长,相聚分离,以换得来之不易的美满团圆!

西厢记读书心得4提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最先想到的人物必是崔莺莺,最能见出作者深厚艺术功力的,也要算是崔莺莺。别林斯基说过:“真正艺术的作品永远以其真实、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以致读完之后,其中所描绘的人物好像活人一样,使你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他们。”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和红娘互相映照的极其成功的艺术形象。如果说,红娘的性格有点像出谷长风,那么,崔莺莺则属于幽林曲涧式的人物,细腻隽永,柔美恬静。崔莺莺是元代人民群众民主思想在剧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她一经诞生就又成为封建社会中争取自由幸福的无数青年男女的精神鼓舞,同时她还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可以说,崔莺莺这一艺术形象,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

关于《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看法,学术界基本上众口一词认为《西厢记》是反封建。这种矛盾、含混的说法显示了人们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上所处的困境,也透露了人们需要对《西厢记》的主题思想重新认识。崔莺莺和张珙二人从相爱到结成婚姻经历了一个在“礼”的约束中挣扎、冲破“礼”的约束而结合,到最终结成婚姻,也就是回归“礼”的过程。

应该要在这样的文字与已经当中感受美,慢慢享受这种美……

西厢记读书心得5《西厢记》之后我觉的这样的爱情史完美无缺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有现在难得的一见钟情,有经历各种社会给予的磨难,有来自双方家长的阻扰,他们之间的爱情可谓是越演越切,在我们看来可谓是天作之合。这个故事的结尾以中国似的大团圆给大众一个交代。而我却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尾,我觉的过于通俗化,所以有时我会去看一些国外的经典电视及作品,我觉得他们的结尾都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观众自己去细细品味,我觉的这样才让作品更有意义,才会促使人们去回味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结尾,所以我不怎么喜欢看韩剧结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团圆。看了结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觉得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是否太过于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经典爱情的必要情节于一身,就一见钟情而言,现在科学家研究机率很低,况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所以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开始就有点梦幻般的感觉。后来又经历了社会的考验,为心爱的女子于权贵做斗争,可谓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壮举,验证了爱情史盲目的。在后来来自父母的阻扰,就想现在的父母一样有爱情还不行没面包我的女儿会受苦的,于是一介书生张生为爱情上京赶考,得到上天眷顾荣归故里娶了崔莺莺,这好似现代大多数人的爱情观鲜花于面包不可兼的,就会放弃爱情,但是张生做到了鲜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没有抛弃崔莺莺这也很不容易,现在很多人都在爆发后抛弃自己的发妻,我觉的《西厢记》中的这一点我比较喜欢。这一段爱情流传至今,可能是因为它留给了人们对心中美好爱情一方净土吧!所以一直被后人推崇,但是这样的纯净的爱情在此时物质横流的现实社会中还剩多少,让我们在自己的心里回答吧!

一厢情愿的爱情篇2

我以为这样你会幸福

我以为这样我会开心

我以为我以为我以为

好多事情不是我想的那样美好

梦醒了还是要生活

累了也不能死亡

一厢情愿

是我不愿再去想的事

一厢情愿

是我做的傻事

一厢情愿

我不知道对不对,只知道

我是

一厢情愿

一厢情愿的爱情篇3

2、后来,每次我用到这个词语我就很难过,多么无奈的一个词语,后来。

3、如果真的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索性就先做好眼前的事情。只要今天比昨天过得好,就是进步。长此以往,时间自然会还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未来。

4、爱是哪怕你衣食无忧,也觉得你处处需要照顾。

5、时间会告诉你,伴你到最后的不是旧人的手,而是伤喉的酒。

6、我慢热,也不爱凑热闹,如果我对你热情,说明你很重要。

7、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把脾气拿出来,那叫本能;把脾气压回去,才叫本事!

8、这是常有的模式吧。一厢情愿的喜欢上,一厢情愿的迷恋上,一厢情愿的失恋。不管什么时候都是我一厢情愿。

9、幸福分成两种,一种是看的见的幸福,一种是看不见的幸福,前者是物质的感观,后者是精神的感受。你选择了何种幸福,就决定了哪一种人生。

10、跟自己说声对不起,曾经为了别人而难为了自己。

一厢情愿的爱情篇4

[关键词] 西厢记;张生形象;积极娱乐视角

[中图分类号] I206.2 [HT5H][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5-0065-07

[作者简介]王领妹(1983-),女,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

一、积极娱乐视角的概念界定、合理性及必要性

故事题材一旦进入文化消费领域其娱人特质势必突出,所以戏曲文学具有娱人特质。但是同样是娱人,同样是娱乐,也有层次的差别。王骥德将传奇流传与否的原因归于“世数之变”[1],似是而非,不如李笠翁“传非文字之传,一念正气使传”[2]14-15来得深刻,因为能经受百千年淘洗的是“情”,是精神,而不只是“事”,不只是文字。如果剧本创作和表演的取向仅仅停留在感官的层次,为娱人而娱人,即使能新人耳目,也只是暂时的,难免“不过数年,即弃阁不行”[1]的命运。这种创作和表演带来的娱乐自然只是停留在表面,粗浅一笑而罢,不能引起观众和读者内心的情感碰撞,不能给以积极引导或启示,不能唤起深层次的共鸣和认可,因之不具有积极的成分,作品自然不会得到流传。能够使作品和人物不朽的,不只是娱乐,更是超出娱乐之上的精神。“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① ,这种安排之所以可以厌阅者之心,是因为契合了国人世间的、乐天的精神,这种对“悲”、“离”、“困”的拚弃,正是对现状的不满,对束缚的反抗,对环境的征服,对“欢”、“合”、“亨”的实现,正是对理想人格的期待,对美好感情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是人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自己的要求的一部分。这种精神也许是一种生存理想,却是伴随着人的觉醒而一直顽强存在,既积淀在民族心理之中,又通过民族文化反映出来、传承下去,并且愈来愈强劲,愈来愈明晰。这种精神的影响力又是在娱人的理念之中,通过娱乐的方式实现,这种精神灌注成为作品和人物挺立的脊梁,不仅让观众和读者得到娱乐的审美享受,而且能够给他们积极的引导或启示,能够引起内心情感的共鸣,使娱乐具有鲜明的积极倾向。

因此积极娱乐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观众读者所要求的娱乐效果,其二是娱乐中灌注的人反抗束缚、征服环境、追求理想生活、努力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自己的精神,积极娱乐正是灌注了这种精神的娱乐。而对积极娱乐的充分实现使作品带给观众读者娱乐的同时带给他们精神上的饱足感,让

他们看到生存的压力的同时也感受到反抗的勇气,看到环境的束缚的同时也感受到征服的力量,让他们在娱乐的同时感受到追求自由的信念和实现理想的希望,场上场下这种深层次的情感沟通和共鸣,是作品和其中的人物得以长久广泛流传所不可或缺的。

积极娱乐视角即从积极娱乐的角度考察人物形象设计和动作安排的发展变化的动因和意义。积极娱乐作用于故事和人物形象的形成,一方面观众读者将积极娱乐的要求通过审美和消费过程反映出来,另一方面,民间艺人和文人作家等创作者恰当把握这种要求,甚或融入个体情志,通过对人物形象设计和动作安排的改造以更充分地实现积极娱乐。这一方面要求作品和人物能够更好地实现娱乐效果,娱乐方式又是多样而非唯一的,正如李渔所言:“如其离合悲欢,皆为人情所必至”[2]111-112,虽然表现形式甚而是相反的,但是都能有“即使鼓板不动、场上寂然,而观众叫绝之声,反能震天动地”[2]14的娱乐效果。另一方面要求作品和人物能够更好地展现人努力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自己的精神,这可以表现在对束缚的反抗、对环境的征服、对自由自我的坚守、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等多种形式。于是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有旧的要素被淘汰掉,新的要素被加进来,好似滚雪球,原本相对简单的故事,经过观众、读者、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反复捏塑敷演,更加天才作家的刮垢磨光而成丰华巨制。

而对积极娱乐的充分实现使作品能够以娱乐效果吸引观众读者,“则许(多)官员上户财主看勾栏散闷”①,能够让伶人“觅几文济饥寒,得温暖养家钱”转引自石兆元《元杂剧里的八仙故事与元杂剧体制》,《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选》辽金元卷第114页。,能够让戏曲成为“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2]96,更能够给人精神的鼓舞和力量,使作品和人物不仅当时能够案头场上交相为美,而且能够得到长久广泛的流传,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和生命力。

崔、张故事从文人传奇作品进入民间流传系统,以《莺莺传》、“董西厢”和“王西厢”三部作品为参照,故事结构和人物形象都发生了变化,有结局的根本改变,有人物和情节的增加,也有同一人物类似动作的微妙变化。这个反复传唱改编的过程也正是在积极娱乐的推力下进行的,因此积极娱乐视角对于探讨《西厢记》故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的形成动因及魅力所在当有所裨益。

二 、积极娱乐视角下的张生形象

从《莺莺传》到“董西厢”再到“王西厢”,张生的形象设计和动作安排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对“王西厢”中这个张生的认识也在改变,从风魔解元、典型才子到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叛逆者,明清时的批评家可能会欣赏张生之呆趣,近代以来的论者可能更看重他的真心志诚和叛逆精神,张生人物形象之魅力何在?

在积极娱乐视角下,张生全新形象的形成和动作的安排是积极娱乐作用的结果,是对积极娱乐的充分实现。从一上场的“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张生就与众不同,而接下来的一系列想法和行为更是与规矩方圆格格不入。初见红娘时款款报上本贯,却对先人拜礼部尚书不提只字;爱上莺莺,他弃置功名,他借亡父母之名只为看看莺莺;他被逼赴试,但是临别仍然慷慨;他帝京夺魁,但是荣归只为莺莺,他遭遇赖婚悔婚争婚却从未停止抗争。无论是“二十三岁不曾娶妻”,还是“俺是个猜诗谜的社家,风流隋何,浪子陆贾”,或者“白夺一个状元回来”,并非刻意为谑,只是至性流露,不是嬉皮笑脸,而是再正经不过,“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2]102,这是张生形象设计和动作安排的娱乐效果,其中却蕴含着自由自我、真心志诚、乐观勇敢的人格精神,体现着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不管莺莺是已经许人的相国千金而自己只是脚根无线的落魄白衣,他爱,于是他追求,不以性命为重,不以家门礼法为重,不以声名前途为重,只为心之所往,情之所钟,张生的动作由此展开。

(一)无视礼法似傻如狂的张生:自由自我,娱人更动人

“王西厢”中有很多动作是这个张生仅有的,比如《借厢》中在红娘跟前的那番自陈:

【末云】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么?【红云】我便是,何劳先生动问?【末云】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莺莺传》中没有这样的情节,“董西厢”中,张生在红娘自方丈出来后也有一番说话:

红娘辞去,生止之曰:“敢问娘子:宅中未尝见婢仆出入,何故?”红娘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红娘曰:“夫人治家严肃,朝野知名……”言讫而去。

这里的张生虽然言语斯文,但是不曾相识却直接询以家事便显突兀,而且缺少戏剧色彩,也难能有很好的娱乐效果。更重要的是,内心明明热切暗恋着莺莺,外表上还做成十分守礼的样子,少了些“真”,也就少了些可爱。“董西厢”中张生也有一番自陈,那是在谢宴上的乘酒自媒:

小生虽处穷途,祖父皆登仕版,两典大郡,再掌思纶。某弟某兄,各司要职。惟珙未伸表荐,流落四方。自七岁从学,于今十七年矣。十三学《礼》,十五学《春秋》,十六学《诗》、《书》:前后五十余万言,置于胸中。二九涉猎诸子。至于禅律之说,无不著于心矣。后拟古而作相才时务内策,仗此决巍科,取青紫,亦不后于人矣。……

首先强调的是祖父兄弟的名位,继而是自己的仕宦前程,他贯彻的仍然是社会主流的重出身、重事功的价值观念,这和他“守礼”的行为逻辑相符合,却也使他没能以更独立的姿态超出世俗众生之上,因此缺少些引人瞩目的理想光彩。

“王西厢”将套问崔家情况的情节转至借厢时张生与法本长老的对话中,将自我介绍转至与红娘的对话中,而且进行了改造,使这个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傻角张生一帜独树。对张生的这一动作论者见仁见智。戴不凡先生认为这是对莺莺的回顾和鼓励的反应,是张生钟情莺莺的表现[4];董每戡先生认为张生此举“自诩的成分多于风流的成分”[5];蒋星煜先生认为这种做法“很傻很笨,太无技巧”[6]。这些论述都还有可以再进一步探讨的地方。张生对莺莺的追求在“王西厢”中是得到了莺莺的认可和鼓励,但是张生的言行不仅仅是出于对莺莺的钟情,难道“董西厢”中的生、红对话就看不出张生对莺莺的钟情了吗?如果说此举更多的是自诩的成分,那么为什么这种自诩能够得到观众和读者如此的喜爱?如果说这种做法很傻很笨,那么为什么要让张生采取这种傻笨无技巧的做法?可见动作安排当另有一番原因和意义,其中的内涵也当有新的诠释。

这个动作的娱乐效果不仅明显强于“董西厢”中的安排,而且在五花八门的自报家门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难怪金圣叹要反复感叹千载奇文,这正是张生“呆趣”之一斑,其喜剧色彩已有相当详尽的论述 相关论述如吴国钦《〈西厢记〉艺术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73-74页;洪柏昭《〈西厢记〉的艺术构架和喜剧性》,寒声、贺新辉、范彪《西厢记新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75页。,此不赘,而是侧重尝试探讨这个动作中蕴含的对自由自我的追求。这个张生的言行跟随的是他的情,他的心,而非圣人之言、外在规范。而且与“董西厢”中的张生不同,他的自陈中没有提及官宦出身和功名前程,他一直在说的只是他自己。这正是自我意识的突出,正是对自由的追求,而通过张生式的看似痴傻非常的言行表现出来。从《莺莺传》中的赋春词以乱之,到“董西厢”中的斯文连篇,这个张生无疑最可爱,因为他自由自我,因此也最动人。

“王西厢”中张生的无视礼法似傻如狂一直延续,他重情轻名,为情弃名,一上场他就两次直接提到赴试,“欲往上朝取应”和“却往京师求进”,接下来的【点绛唇】和【混江龙】中的“得遂大志”、“日近长安远”等等,可见张生求取功名的愿望非常突出。但是一见莺莺之后便曰:“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将功名壮志全抛到九霄云外;之后随着爱恋转深,“再不向青锁闼梦儿里寻,只去那碧桃花树儿下等”;甚至在被逼赴试路上还埋怨“无奈功名,使人离缺”。这不仅和《莺莺传》、“董西厢”中张生对待功名与爱情的态度有根本不同,而且不合乎社会主流价值标准。“王西厢”还安排张生为了追求莺莺甚至不惜假借亡父母之名,当他听说莺莺要为亡父做好事,马上做哭科,请求带一分斋,看似孝心拳拳,实际上是“看莺莺强如做道场”:

【末背问聪云】那小姐明日来么?【聪云】他父母的勾当,如何不来。【末背云】这五千钱使得有些下落者。

道场开始,张生满心想的都是莺莺,即使是拈香祝祷也是明修暗度:

【沈醉东风】……焚名香暗中祷告:只愿得红娘休劣,夫人休焦,犬儿休恶!佛啰,早成久了幽期密约!

与“董西厢”中一本正经地请求法本“小生备钱五千,为先父尚书作分功德” 的张生相比,这个张生实在是太无礼太痴狂。

为什么创造这样与礼法规范多有所违又似傻如狂的张生,而这样的张生还备受喜爱?“王西厢”中全新的张生的形象设计和动作安排反映了积极娱乐的要求,同时更好地实现了积极娱乐。来自反抗,对长久以来约束人们行为的礼法规范的反抗。在这个系统中,人必须遵守那一系列礼法规范然后才能成为社会人,但却不是自由人,不是拥有自我的人。郭沫若曾经断言:“数千年来以礼教自豪的堂堂中华,实不过是变态者的一个庞大的病院。“[7]其实这个病院里的病人何止变态者,可能还有愚忠愚孝者、自抑自虐者、虚伪缪丑者。这些压抑和束缚,虚伪和愚迂,既充溢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该也令他们疲惫厌恶吧,却难能奈何。但是现实中不能实践的,却可以诉诸理想;生活中不能实践的,却可以诉诸文艺。因此,“董西厢”里那个听说罢老夫人推辞婚事的言语后“喏喏地告退”的张生,那个放言“功名世所甚重,背而弃之,贱丈夫也”的张生,那个自思“吾与其子争一妇人,似涉非礼”的张生,应该让人觉得可厌吧,于是有了这样自由自我的张生。这样的张生让人觉得可亲可爱,是因为以娱乐作载体,而有精神为内核,所以让人愿意相信,乐于相信。也正是这个原因,他引发的欢笑回味无穷,他延续的感动古今不废,娱人更动人。

(二)先搂红娘再搂莺莺的张生:开怀的笑源于感情的真

“王西厢”中在赖简那晚张生有“两搂”,一是错搂红娘,二是搂住莺莺。这“两搂”的动作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在“董西厢”基础上的创造。《莺莺传》中没有这样的场景,“董西厢”中有错搂红娘,那是在莺莺听琴之夜,但是赖简那晚也没有张生搂住莺莺或红娘的安排。“王西厢”将错搂红娘调整到逾墙之后,继之以再搂莺莺。

从逾墙赴约到见得莺莺,《莺莺传》中只是简略叙述:

既望之夕,张因梯其树而踰焉;达于西厢,则户果半开矣。红娘寝于床,生因惊之。红娘骇曰:“郎何以至此?”张因紿之曰:“崔氏之笺召我矣。尔为我告之。”无几,红娘复来,连曰:“至矣!至矣!”

“董西厢”则增强了春夜深深的环境渲染,又丰富了张生忐忑惶急的心理刻画,但是仍多袭本传,叙述也仅着眼张生一方。“王西厢”则多所转折,莺莺独立湖山之下,红娘探看角门之旁,张生跃跃粉墙之外,一片夜月,三人三处,三样动作,三种心事,更加红娘与张生墙里墙外的明言暗语更增扑朔。终于跳过墙来,满心欢喜,结果一把抱住的却是红娘;错愕请罪,一阵慌乱之后,到底抱住了莺莺,就在那一刻暴风雨不可遏止。这番逾墙,又是从红娘冷眼旁观中写出,一人逾墙,三处着笔。不仅场面灵动,人物鲜活,而且情节回环,只是逾墙之间,千曲万折之势已在其中,娱乐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虽然是出于娱人的需要,两搂的描写非但不会让人觉得低级趣味,反而会让人发自内心地开怀一笑,为什么?因为这其中贯穿着张生追求美好爱情的精神。张生连日来害于相思,而且夜色深沉,以致错搂红娘,并非故意或者心怀非分。得知错搂了红娘,张生没有一丝轻薄的意思,而是坦承自己搂得慌了,恳请红娘赎罪。看着或者想象张生一本正经又书生气十足地说出这番话,观众和读者不禁莞尔的同时,还会领略到“志诚种”的本色。这与《董西厢》中那个得知错搂了红娘却并没有表示任何歉意、只是赶着问“莺莺适有何言”的张生,与那个遭遇赖简后厚颜要与红娘“权作妻夫”的张生有根本不同。再搂虽然莺莺马上遭到了拒绝,但是这一搂不同于风流浪子的轻薄行径,因为有相互爱慕为基础,是许久以来积聚的真情深爱之自然迸发,是脱离了自然欲念而具有美好情感内涵的行为。因此,当张生搂住莺莺的时候,观众和读者会开怀一笑,不仅为这动作本身,而且为这是一对“有情的”。开怀的笑源于感情的真,无论是张生对红娘的尊重还是对莺莺的专一,使两搂与噱头有了本质的区别而引发千古一笑。

还有佳期的描写,自《莺莺传》到“王西厢”一直延续下来,可见这的确是娱乐点。“董西厢”中有两处这样的描写,一次是张生梦中,相对于《莺莺传》来说,是“董西厢”的创造;一次是莺莺相就。虽然是故事流传中的保留要素,但是“王西厢”进行了改造,其中有两点值得格外注意:

其一,“王西厢”淘汰了前者。赖简之后,相思成梦,既可以见出张生对莺莺思慕之深,又能增加“看点”,“王西厢”为何弃而不用?那就要看一下这种淘汰会带来什么效果。首先,这次梦中幽会的描写,于崔、张爱情历程而言可谓斜枝,而今剪去,代之以“小红娘问汤药,张君瑞害相思”,围绕崔、张爱情“一线到底”,情节发展更加顺畅集中。其次,过程的描写仅停留在感官的层次,不过更加深了张生

风流才子色中饿鬼的色彩而已,而今剪去,直以风魔相思贯之,志诚种张生的形象更加完整纯粹,也就更加可爱动人。最后,避免了与相距不远的佳期描写重复。可见,这次淘汰不仅加强了娱乐效果,而且突出了张生的志诚之心。

其二,“王西厢”改造了后者。《莺莺传》中莺莺倏然而来,忽然而去,更多的是“岂其梦耶”的传奇色彩。“董西厢”中沿袭本传的痕迹仍然相当明显,除了描写更加细致之外,流露的是“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基调。无论是《莺莺传》还是“董西厢”对张生在爱情问题上的态度都没有更深入的揭示,“王西厢”中则不同,试看这几处唱和白:

【寄生草】安排着害,准备着抬。想着这异乡身强把茶汤捱,则为着可憎才熬得心肠耐,办一片志诚心留得形骸在。试着那司天台打算半年愁,端的是太平车约有十余载。

【末跪云】谢小姐不弃,张珙今夕得就枕席,异日犬马之报。

【柳叶儿】我将你做心肝儿般看待,点污了小姐清白。忘餐废寝舒心害,若不是真心耐,志诚捱,怎能够这相思苦尽甘来?

通过这些唱白可以看出张生在爱情问题上的思想状态:追求爱情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美满的爱情得自真心志诚的态度;不是一时的欢爱,而是终生的承诺。因此,“王西厢”中的佳期不仅是一场幽会,更重要的是情感的皈依。“王西厢”又是以娱乐的形式来传递这种精神的,张生跪迎跪拜,有些痴傻夸张,保持了一贯的傻角本色,与佳期的气氛巧妙碰撞,让观众和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真心志诚的可爱可贵,体味自由爱情的美好和理想实现的快乐,这就在娱人的同时,唤起观众读者对对美满爱情、理想生活的向往,甚至赋予他们追求的力量。

有的论述认为两搂的科诨和佳期的描写是迎合观众低级趣味的表现 如董每戡《五大名剧论》(第164页)、谭志湘《论〈西厢记〉的艺术张力》(《西厢记新论》第87页)中的论述。,那么,“王西厢”保留“董西厢”中张生梦中与莺莺幽会的描写不就可以更多地迎合这种趣味了吗,为什么还要删掉呢?为什么保留佳期的同时还要改造呢?作为创作者,观众和读者的审美情趣是必须考虑的,甚至包括低级趣味,可以为低级而低级,为娱人而娱人。但是在积极娱乐作用下,天才作家在集体创作的基础上,不仅巧妙安排关目,精致设计曲、科、白,而且倾注了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塑造了真心志诚的张生形象,既实现了娱人目的,又保证了美的内质,使观众和读者在美的欣赏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力量。

(三)慷慨赴试夺魁完配的张生:娱乐中的理想实现

张生离别莺莺上京赴试,自《莺莺传》一直延续下来,可见这似乎是动人歌哭的一种理想选择。本传中第一次去而复还,第二次则成决绝,均是张生决然遂西而莺莺愁怨凄恻,弥漫的满是悲剧的气息。“董西厢”中改为张生先是为佳人弃置功名,婚姻初定后又自请赴试;赴试前致意莺莺“无惜一时孤闷,有妨万里前程“,告别时连连答应“放心地,放心地!是必是必”,姿态自与本传中不同,但是【大石调】、【越调】、【仙吕调】三套曲子,反复渲染的还是“”两边的心绪,一样的愁怀“”,无论是张生的自愿赴试还是离别时的伤感气氛,更多的仍是基于本传。

“王西厢”对这一情节的改编有两点颇为有趣。一者,张生乃被逼赴试。这样一来,赴试离别就成为崔、张爱情婚姻的外部环境的压力,因此,不仅这种离别之情更具有感动人的力量,而且张生的赴试也成为对这种压力的一种反抗。这种压力来得越是强大,张生中状元的反激就越是激烈,观众和读者的情绪就被更充分地调动,也就可以获得更多娱乐的。被逼赴试的张生“志诚种”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惹人爱。二者,被逼赴试的张生有更多的自信与豪情。张生言道:“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别语愁难听,离筵边的莺莺已经是“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虽然张生也是“离恨重叠”,但是如果他也和莺莺一样,淹没在难舍难分里,那么这场戏就只剩下抱头痛哭了,与“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2]102的原则有违,又怎么能达到良好的娱乐效果呢?张生的这种表现不仅是对莺莺的劝解和鼓舞,而且给这浸透了离人泪的碧云天黄花地增添了一抹欢喜的色彩,这种形象设计和动作安排不仅不仅更好地实现了娱乐,而且洋溢着积极和乐观的精神风貌。

张生中状元的安排更鲜明地体现积极娱乐对关目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影响。十年窗下,一举成名,这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愿望和理想,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张生的满腹经纶既有目共睹,衣锦还乡亦众望所归,合理的事物取得胜利,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在让观众读者为张生的成功欢呼雀跃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理想实现的满足。因此,中状元的安排就不仅仅是一场团圆的点缀,或者为博一笑的生搬硬套,而是能够鼓舞人精神的娱乐。中第是对通过知识、科举改变命运的愿望的反映,中状元则是进一步的理想化,从“董西厢”中的第三人及第到“王西厢”中的头名状元,夺魁的张生是积极娱乐的理想打造。

“董西厢”和“王西厢”中,衣锦荣归的张生都遭遇了郑恒争婚。“董西厢”中,张生初听说也曾扑然倒地,但是转瞬思之:“郑公,贤相也,稍蒙见知。吾与其子争一妇人,似涉非礼”,又“莺既适人,兄妹之礼,不可废也”云云,没有做任何反抗就接受了郑恒的争婚、老夫人的乱命,之后也只是跟莺莺双双悬梁,最后的私奔还是法聪的提议和鼓励。这种安排与张生“守礼”的性格逻辑相符合,而且情节也有转折,但是有不合情理之处,张生也显懦弱无力,娱乐效果便打了折扣,精神上的积极倾向亦不够突出。

“王西厢”中的张生面对老夫人的质问马上坚决否定,接着表明自己对莺莺的执着:

【雁儿落】若说着丝鞭仕女图,端的是塞满章台路。小生呵此间怀旧恩,怎肯别处寻亲去?

当红娘也来冷嘲,问他那新夫人“比俺姐姐是何如”,张生顿时向红娘倾诉:

【搅筝琶】小生若求了媳妇,只目下便身殂。怎肯忘得待月回廊,难撇下吹箫伴侣。受了些活地狱,下了些死功夫。不甫能得做夫妻,现将着夫人诰敕,县君名称,怎生待欢天喜地,两只手儿分付与。你刬地倒把人赃诬。

既有对往日恩情的执着专一,又有对行嫉妒者的冲冠之怒。面对莺莺的忧疑,张生更是诚意拳拳:

【落梅风】从离了蒲东路,来到京兆府,见个佳人世不曾回顾。硬揣个卫尚书家女孩儿为了眷属,曾见他影儿的也教灭门绝户。

这种坚定的态度终于得到莺莺、红娘的信任和支持,待到杜确来时,张生于老夫人前据理力争,终于郑恒来到,张生上前直问“郑恒,你来怎么”,唬得本欲来成亲郑恒转而改口“贺喜”。

郑恒争婚,张生亦争婚;郑恒先来,张生后到;郑恒在暗处栽诬使诈,张生在明处陈理叙情。这个过程,由老夫人赖婚到红娘质问再到莺莺生疑,层层深入;由法本力保到杜确主持再到郑、张对证,步步明朗。几番回环转折之后水落石出,让观众读者如同徘徊曲径,步换景移,终于豁然开朗。而张生对莺莺的执着专一,对阻力的反抗斗争,对爱情的坚定追求也跃然场上纸上。正是因为张生的反抗和斗争,才使得莺莺安心,红娘快慰,老夫人知错,郑恒后退,改变董西厢中崔、张自杀不果双双私奔的结局为完配团圆,使观众读者在获得充分的娱乐享受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鼓舞和力量。

慷慨赴试夺魁完配,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是娱乐的需要,同时也是追求自由爱情、美好生活的精神的贯穿。科举制度使许多中下层出身的读书人一举成名天下知,在造就了许多新贵的同时,也造就了许多弃妇,反映在文艺创作中,便有了陈世美的典型。这世道的冷落,人情的炎凉,应该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以心灵上的震动吧。怎么办?是在这沉沦中更加沉沦,在冷酷中更加冷酷,还是怀抱着理想,在寒冷的夜里彼此温暖?国人的伟大之处,就是既有认识现实的清醒,又有怀抱理想的坚强,所以,既有陈世美,又有张君瑞。当这“”傻角“”在戏台上痴性大发,在字里行间专一执著的时候,应该在娱乐看惯了和未曾谙世事无情的观众和读者的同时,也给他们以精神上的慰藉和希冀吧。

三 、小结

作为娱人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的流传和形成应该和观众读者的需要有关,这种需要既有娱乐上的,也有精神上的,由于这种需要而自然生成,由于满足这种需要而广泛流传。张生全新形象的生成,是因为观众和读者喜爱看到这样的形象,他们需要这样的志诚种,用童话式的理想实现,来弥补现实的不足。张生是文人传奇撒落民间的一粒种子,经受历史的风雨淘洗,在世间众生的怀抱中成长,在天才作家的笔下茁壮,积极娱乐是肥厚的养料,不仅给他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最灿烂的模样。张生往往被看做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但是,要站在戏台上给人以娱乐的张生,应该不只是作为叛逆者来塑造的,还有可能是作为理想化的成功者来展示的。书剑飘零的落魄书生,不仅遇上了相国千金,而且恩情俱深;不但抱得美人归,而且金榜题名,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他凭借的是什么?才貌双全,自由自我,真心至诚,勇敢专一,是对爱情的倾心投入,这是多少人理想中的良人,又是多少人理想中的自己。这样的张生形象的形成,是故事流传过程中大众心理的反映,是集体创作的选择和积淀,通过反复改编表现出来,最后在天才作家手里而天才作家激之扬之,使之更加明亮深刻从而唤起更广泛的共鸣,而二者相碰撞相契合的点正是积极娱乐。很多论述都提到“王西厢”中崔张故事获得了新的生命,这“新的生命”是什么?正是这种积极娱乐,是能使人笑、能使人哭、能使人手舞足蹈、能使人惊魂欲绝的审美享受和娱人效果,是不满现状、反抗束缚、征服环境、用勇敢和智慧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讲,张生可谓理想典型,是生活经验的集合,是美好理想的集合;现实生活中也许没有这样的人物存在,或者有的只是这种理想人格的某个、某些方面,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种理想典型产生出来,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

[参考文献]

[1] 王骥德.王骥德曲律[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03.

[2] 李 渔.李笠翁曲话[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80-481.

[4] 戴不凡.论崔莺莺[M].上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98-99.

[5] 董每戡.五大名剧论·西厢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77-178.

[6] 蒋星煜.《西厢记》研究与欣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

一厢情愿的爱情篇5

“王西厢”安排红娘两次述情于莺莺的情节,使红娘与崔、张两情相关的联系更加密切。第一次是将峻拒张生之事告诉莺莺:

【红笑云】姐姐,你不知,我对你说一件好笑的勾当。喒前日寺里见的那秀才,今日也在方丈里。他先出门儿外等着红娘,深深唱个喏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姐姐,却是谁问他来?他又问:“那壁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乎?小姐常出来么?”被红娘抢白一顿呵回来了。姐姐,我不知他想什么哩,世上有这等傻角!

第二次是提醒莺莺墙外吟诗的人即是张生:

【旦云】有人墙角吟诗。【红云】这声音便是那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那傻角。【旦云】好清新之诗,我依韵做一首。【红云】你两个是好做一首。

《莺莺传》中,红娘除了向张生建议“试为喻情诗以乱之”,就只是做堪密付新诗的青鸾。“董西厢”中,虽然也有和诗,但是墙里佳人并不知墙外行人正是张生;虽然张生也有向红娘探听崔氏起居,但是事后红娘并未向莺莺提及。“王西厢”中,同样是峻拒张生,这个红娘却把张生的傻角作为告诉了莺莺,于是有“休对夫人说”的心照不宣;不仅告诉给莺莺,而且还在听到张生吟诗后提醒莺莺,“这声音便是那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那傻角”,于是隔墙酬和成为莺莺、张生的情感交流,而红娘有“你两个是好做一首”的心领神会。

可见,《莺莺传》和“董西厢”中,红娘在崔、张爱情发生发展初期的作用并不是很重要,形象亦不甚鲜明,与之相关,作为追求自由爱情的形象,莺莺的主动性的展现也受到影响,而且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故事的发展和叙述仅从张生一条线单方面发展,戏剧性不够强,场面不够生动,这都直接影响作品的积极娱乐效果。“王西厢”则通过红娘述情于莺莺的行动,使红娘从一开始便作为促成崔、张爱情发生发展的重要力量存在。更由带她的行动带起莺莺的动作,使莺莺追求爱情的勇敢主动从故事开始就峰峦突起。而且张生诉情于红娘可见张生之痴情红娘之锋芒,红娘述情于莺莺可见红娘之伶俐莺莺之聪慧,有红娘述情于莺莺而有莺莺闻情于红娘再有和诗传情于张生,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人动作而激活两处场面显出三人面目,观众读者也将享受到更畅快的身心愉悦。

二、传书递简、智对闹简的红娘

《莺莺传》和“董西厢”中,诗词书信都是崔、张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一赖于红娘,“王西厢”中亦然,但是具体安排上却有增删改造。比如同样是传简,《莺莺传》中是红娘提出喻情诗以乱之的建议,而后将春词传与莺莺,既没有交代红娘帮助张生的原因,也没有显示莺莺收到诗简的反应。“董西厢”和“王西厢”中,不仅都有传简,而且都有闹简,但是红娘的行动安排却有很大变化。“董西厢”中,描写红娘传简时只一句“持简归,置于妆台一边”的简单叙述,而莺莺闹简时,红娘则是急躲过曰:“死罪!死罪!”当莺莺责怪时谢罪不遑,令其再持简报张生时,更是“精神失措,手足战栗,趋至生前”。相较于《莺莺传》,情节也无疑更加细致跌宕,但是这个红娘本身的娱乐因子仍不充足,又缺少精神的脊梁,因此也就难以带给观众读者心灵上的感动。

“王西厢”中,传简、闹简的描写则于红娘三加化工之笔。第一,嘲弄张生的金帛之酬以显其志。《莺莺传》中张生在谢宴之后为接近莺莺便馈红娘以金钗,红娘“果惊沮,腆然而奔”。“董西厢”中张生在谢宴上求婚碰壁,归来亦馈红娘以金钗,红娘以莺莺贞顺自保相拒,“竟不受金,忿然奔去”,乃继承《莺莺传》而略加敷演。“王西厢”则强调红娘拒绝张生的金帛之酬,非为其他,只为自我:“我虽是个婆娘有志气”,独立之人格精神凛然而立。第二,告白接受传简之因以见其情。这个红娘答应传简,抛去了以往报恩的套子,重视的是自由的爱情和追求爱情的人,为此“我愿为之,并不推辞,自有言辞。则说道‘昨日弹琴那人儿教传示。’”可见其对崔、张爱情的赞成和支持,亦可见她认可、追求自由爱情、幸福生活的精神。第三,智对莺莺闹简以壮其气。这一节历来为批评家所赞赏,这不仅仅是红娘之智,因为有精神情感的充实才能有的言语行动的智慧。

正是出于对自由爱情的赞同,对崔、张追求爱情的支持,所以红娘能如此无私又豪情地传简,如此巧妙又不失轻重地应对莺莺闹简,会有对张生“梦里成双觉后单,废寝忘餐”的同情,会有对莺莺“撺断得上竿,掇了梯儿看”的埋怨和“背地里愁眉泪眼”的心疼。而且,这几处都安排红娘主唱,虽是写崔、张,却也展现了红娘追求自由自我和幸福生活的闪光的精神,加以通过颇具喜剧色彩的曲、科、白和关目安排的具体呈现,娱目娱心,更好地实现积极娱乐。

三、周旋赖简、促成酬简的红娘

“王西厢”中的红娘在莺莺赖简和酬简时的情节安排,也可见“王西厢”的改编对积极娱乐的实现。《莺莺传》和“董西厢”都有类似情节,但是,“王西厢”中的安排却使她与这两部作品中的红娘截然不同。

赖简可谓崔、张爱情发展过程中双方互相试探磨合的节点,莺莺的突然变卦也使他们的爱情面临继续发展的困境。莺莺赖简,《莺莺传》未及红娘之反应,“董西厢”中,面对赖简的莺莺,红娘“精神失色,精神失色”,有的是作为丫鬟的顺服怯弱,而缺少帮助崔、张走出爱情发展困境的作为。“王西厢”中这一折由红娘主唱,突出了她对莺莺赖简积极主动的参与,当莺莺变了卦张生无一言时,她竟背白“向前搂住丢翻,告到官司,怕羞了你!” 可见她在追求爱情问题上态度之坚定勇敢;还有下面这段为人乐道的对白:

【旦】红娘,有贼。

【红云】是谁?

【末云】是小生。

这一问之间真可谓百感交集,而尤可见红娘机灵地在莺、生间的全力周旋;当香美娘处分破花木瓜已成定局时,她先是抢先一步要莺莺和她私下处分张生,后又恳请莺莺“且看红娘面饶过这生者”,对张生的维护对莺莺的理解又跃然纸上。正是她的参与缓解了紧张尴尬局面,给崔、张创造了退步的余地,从而也更多地保留了他们爱情继续发展的空间。

酬简是莺莺迈出的关键一步,《莺莺传》中,红娘仅是作为丫鬟捧崔氏而来,“董西厢”只是增加红娘传讯言莺莺须待老夫人烧罢夜香来的情节,至于月下佳期仍然只是莺莺一人之决定,红娘未与焉,“王西厢”中却是这样安排:

【红云】不争你要睡呵,那里发付那生?【旦云】什么那生?【红云】姐姐,你又来也!送了人性命不是耍处。你若又翻悔,我出首于夫人,你着我将简帖儿约下他来。【旦云】这小倒会放刁,羞人答答的,怎生去!【红云】有甚的羞,到那里只合着眼者。【红催莺云】去来去来,老夫人睡了也。【旦走科】【红云】俺姐姐语言虽是强,脚步儿早先行也。

莺莺有此犹豫徘徊、红娘有此一臂之力,都更加合情入理,至于莺、红言语机锋往返之间带来的场上的娱乐效果更是不言而喻。尤为重要的是,如此一来,红娘便成为莺莺突破最后防线的助力,打破崔、张之间最后的坚冰帮助他们最终定情,而这种力量的根源是红娘对内外束缚的彻底反抗、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赞成并勇敢追求的精神。

四、打破崔、张外在困境的红娘

在崔、张爱情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外部环境的压力和困境。“董西厢”和“王西厢”中,白马解围之后,崔、张有兄妹之义而无夫妻之分,便是其中之一。两部作品中的红娘都有向张生献听琴之计,但是具体的安排有很大不同。从大处来说,“董西厢”中是张生求婚受挫,所以红娘对张生的帮助,反抗的只是父母之命的婚约,“王西厢”中则还有老夫人赖婚,因此还有对老夫人背信弃义的抗争。从细节来说,“董西厢”中红娘是在第二天因不忍张生凄惶献听琴计,“王西厢”中是在扶张生归书舍后,见张生寻死觅活,红娘便曰:“街上好贱柴,烧你个傻角。你休慌,妾当与君谋之。”风趣之中见泼辣爽快,使剧情发展更加紧凑,又见红娘反抗的坚决彻底。另外,“董西厢”中是莺莺留意琴声后,红娘才提及张生操琴事,而主动表示听琴意愿的是莺莺;“王西厢”中则是红娘一再鼓动莺莺去烧香,以成听琴之计,当莺莺听琴时,她又以去瞧老夫人躲开,既保证了环境的安全,又给了崔、张足够的交流空间。“王西厢”的这种种改造,增强了场上的戏剧性,红娘机智伶俐的性格、反抗外在束缚和支持自由爱情的精神也更加鲜明。

拷问红娘,崔、张爱情婚姻又一次面临严重困境。虽然两部作品中的红娘都取得了胜利,但是“董西厢”中的红娘,之前在面对莺莺闹简、赖简时惶恐失措,面对老夫人的拷问却振振有词,前后似乎缺少一致。“王西厢”不仅避免了这一点,而且对红娘言行的改造,无疑使她一贯机智泼辣的性格和反抗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更加突出。还有一个细节的差别,“董西厢”中发现崔、张私情的是老夫人,传唤莺、红的是女奴,红娘在并不知事发的情况下便直接拜答老夫人的问话,“王西厢”中红娘已从欢郎口中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但是直到老夫人喝令下跪时方跪下,红娘反抗的强硬彻底、对信念的坚定不移由此亦可见一斑。

郑恒争婚是崔、张完配难以避免的困境。面对郑恒的诬陷,“董西厢”中在老夫人大棒下慷慨陈词的红娘,此时又退居为顺服的丫鬟,受了“姐姐万一不快,必不赦汝”的严命,毫无作为。“王西厢”中,红娘先是佳言隽语极尽调侃善谑之能事,与郑恒针锋相对,让郑恒落荒而逃。后来,听信郑恒诬陷的老夫人更加坚定了悔婚的决心,张生不能使老夫人回心转意,莺莺更无由言语,矛盾集结于一点而难以继续发展,此时安排红娘从中斡旋,一边于老夫人处反复申辩,一边唤莺莺来问,又力主张、郑对证,这些安排不仅活跃了场面,引导剧情向前发展,而且可谓反抗束缚、追求自由爱情的红娘形象的响亮结尾。

以积极娱乐视角考察“王西厢”对红娘形象的改造,可以发现全新红娘形象的形成与积极娱乐的要求有重要关系,并且更充分地实现了积极娱乐。通观“王西厢”的情节安排,可见红娘在打破崔、张爱情困境坚冰中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全崔、张的爱情婚姻是红娘全部活动的主线,但是如果着眼整个故事发展的话,将会有更全面的认识。崔、张爱情双方,在爱情发展遭遇困境时,红娘作为第三方力量介入,使爱情继续发展的同时也使故事继续发展。崔、张和老夫人、郑恒又是崔、张婚姻问题所关系的双方,在产生正面冲突,甚至崔、张一时都难以解决时,红娘作为第三方力量介入,使阶段性矛盾得到解决,使故事继续发展。因此,红娘行动的主线是配合崔、张爱情婚姻的发展、配合故事发展的主线波动。这种安排是故事能够得以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娱乐的必然要求,配合以曲、科、白的设计,更好地实现了娱乐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改造使“王西厢”中的红娘有自己的原则立场,成为有独立精神和坚定意志的完整的人,更加鲜明地展现了红娘反抗束缚、追求自由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精神,这种精神无疑是引发发自内心的欢笑,并让这种欢笑持久不绝所不可或缺的。凡此种种,使这个红娘超出以往,卓然独立,流芳至今。

[参考文献]

[1] 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80.

一厢情愿的爱情篇6

【关键词】《西厢听琴》 艺术形象 演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81

演唱《西厢听琴》对演唱者声音位置的运用要求较高,歌曲选用民族调式中的d羽调式,音域为c1―a2,最高音为小字二组的a,整首作品的音域适中,旋律处理较平稳,大起大落较少,古典意味十足,音乐动人心弦,耐人寻味,非常适合民族唱法的女高音中级程度选用。

一、《西厢听琴》艺术形象分析

《西厢听琴》首唱于2010年,由韩静霆作词,张宏光作曲。其中的词作家韩静霆,男,汉族,生于1944年6月,他的作品包罗万象,有中长篇小说、有电影、有电视连续剧,还有专门为歌曲《乡愁(歌曲)》、《思恋江南》、《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等创作的歌词,是一位较多产的作家。而张宏光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一直以来还被音乐界尊称为“幕后音乐高手”。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有:《精忠报国》、《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两只蝴蝶》、《美人吟》等一些歌曲,还曾经担任过电影《天下无贼》的音乐编曲和音乐监制。《西厢听琴》这首作品的首唱者是周旋,她在“{色经典-天之蓝”杯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是代表中国唱片总公司参赛的,在比赛中荣获了这届民族唱法的优胜奖,这首作品可以说是张宏光的又一力作。歌唱家周旋的声音音色细腻甜美,音乐表现力强,对作品的把握非常到位,是一位优秀的民族唱法抒情女高音。

歌曲《西厢听琴》取材于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名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当年此剧刚刚一搬上舞台,马上就因为其内容的大胆开放而令世人惊倒,也得到了无数青年男女们的追捧与喜爱,甚至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就连《红楼梦》中清雅脱俗的林黛玉也曾为之心神俱醉。在我国古代的戏剧史上,张生和莺莺曾经珍重发下的“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更是成为了古往今来无数描绘美好爱情的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更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这首歌的歌词立意新颖,采用直抒胸臆的写法奠定了作品缠绵婉转而又充满积极意义的基调,把古人对爱的理解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搬到了现代的舞台上,发人深省,引导人们再一次深深的沉浸于张生和莺莺那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里。[1]

该作品摘取了莺莺听张生弹琴于西厢之下这一片段,把莺莺听琴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入木三分,把琴声描写的委婉缠绵,张生抚琴传情的聪明之举与他对莺莺的思慕渴望之情和大胆追求,莺莺听到琴声后的暗喜暗嗔、心慌意乱,以及难以遏制的对爱情的向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都为我们塑造出了如此经典的艺术形象,也体现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尽管有封建势力的无情严密打压和无情扼杀,但是却仍旧难以阻断心心相连的有情人的感情与彼此之间爱意传递的主题思想,把“爱无羁绊,情无栅栏,琴声做媒,剪不断,不见不散,见也不散,今生今世,早早晚晚,有情人手儿相牵。”这一有情人的爱情宣言,通过细腻柔缓富有古典意蕴的旋律表现得清楚明了,感人至深。

二、《西厢听琴》演唱特点分析

这首歌曲的旋律优雅委婉,运用了古曲的写作风格,听之缠绵悱恻,旋律起始的模仿古筝弹奏的前奏设置是为了表现出张生抚琴这一切题之举,是写实的手法,也很容易把人带入莺莺听琴的情境中去。旋律的写作形式上采用了引子接两段重复性旋律的方法,其中的引子部分包含了作品的前四句,旋律写作动机与两个主体段相同,但相对平稳,音程跳度不大。作为主体的两段中,歌词与旋律保持不变,使得歌曲更加突出了张生与莺莺之间一个弹琴一个听琴,一个唱一个和,把他们富有诗意的爱情故事和两人之间无需语言表达的爱情誓言的交流与宣告,通过相同的旋律展示出来,从而着重体现了主角莺莺的爱情观。[2]

作品适合民族唱法的抒情女高音演唱,音域较高,其中mi―do的六度大跳在演唱时要注意气息和声音位置的提前准备,做好腔体的提前调试,不要临阵发慌,保持好气息的稳定状态,可以采用民族唱法中常用的腹式呼吸法来加深对人物深刻情感的演绎,还要注意换气气口的正确设置,如“酸秀才”的“才”字在两个so音之间就要求换气,这样能更好的表现出莺莺宜嗔宜喜的娇媚之态,把作品表达的更加细腻贴切,还有就是几处高音句前要做好换气准备,如“爱无羁绊……见也不散,”这一连串的高音区乐句,以及最后的高潮句“有情人手儿相牵”都需要在心理上提前准备好,保证高音区的演唱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从而使声音更有表现力。[3]

演唱该作品对演唱者声音位置的运用要求较高,一定要注意在做到头腔空间充分打开的同时,能够挂好眉心的支点,让每个字都能通过眉心支点穿透出去,使音色从头到尾保持一致,使声音能够传得更远,也使声音能够尽量贴合古典题材声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该作品对气息的要求还要注意依循丹田用力上抗下坠的方法,保持好气息的支点,做到气息运用不徐不急、游刃有余。作品中的高音设置在“琴弦”两字上,突出了听琴的主题,演唱时要多注意这两字的发音特点,既要保持前鼻韵音的收韵准确,又要保持好鼻咽腔的共鸣色彩,使声音具有良好的穿透力和音色,咬字吐字要做到既清晰婉转又充满深情,使作品始终保持完美的表现力,把旋律美和情感美融合起来,从而打动听众的心弦。[4]这首歌曲选用了民族调式中常见的d羽调式,音域为c1―a2,最高音为小字二组的a,整首作品的音域适中,旋律处理较平稳,大起大落较少,古典意味十足,音乐动人心弦,耐人寻味,非常适合民族唱法的女高音中级程度选用。了解了该作品的创作取材蓝本、创作背景、歌词旋律设置以及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必要的演唱技巧与特点,就可以更好的演绎这首经典作品,为观众带去一场视听盛宴。

参考文献

[1]沈一鸣.民族调式的分类[J].中国音乐,1992(4):53-55

[2]曾庆清.“甩腔”在歌曲中的应用[J].中国音乐,1993(4):69-70

[3]张红梅.浅谈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1999(4):28-30

一厢情愿的爱情篇7

关键词 倩女离魂 西厢记 继承 发展

活跃于元代后期的著名杂剧作家郑光祖的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被公认为是元代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剧中张倩女与王文举系指腹为婚。文举成人后,“上朝进取”,途经张家,拜见岳母。倩女的母亲嫌弃文举功名未就,只许他们以兄妹相称,承诺文举“得一官半职”后再续婚约。文举只身进京应试。倩女忧思成疾,卧病在床,其灵魂悠然离体。追赶文举,一同上京,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后,携倩女之魂回到张家,在众人惊异之际,倩女灵魂与病体重又相合为一,遂欢宴成亲,阖家团圆。

这一浪漫的爱情剧在千百年来流传的过程中,以其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优美的曲文以及敢于反抗封建礼教、争取自由幸福婚姻的张倩女形象的成功塑造而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和赞赏。此剧虽取材于唐代陈玄祜的传奇《离魂记》,但经郑光祖再创作之后的杂剧,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方面均显示出与元前期优秀爱情剧《西厢记》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1 思想内容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封建婚姻的实质进行的精辟揭示:“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中国古代的封建婚姻制度,完全排斥青年男女的爱情,而是以门第、财产和家世利益为转移的父母包办代替以当事人感情为基础的个人自主。尤其对于封建社会王公贵族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因此,封建家长要求子女的婚姻不但要有父母之命,而且要有媒妁之言,否则,便被视为伤风败俗、大逆不道。家长以此牢牢掌握子女婚姻的主动权,当事人自己则只能服从家长的安排。

然而,钳制愈厉害,反叛就愈强烈。到了元代。程朱理学的影响力下降,长期以来封建礼教的磐石开始松动,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广大下层人民,尤其青年男女蔑视礼教、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而在文学领域内,便表现为随着俗文学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表现人性的作品: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以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其中,《西厢记》在第五本第四折的[清江引]一曲中鲜明地提出了“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代表了一种重视男女真情的进步婚姻观念,《倩女离魂》继承了这一思想。这两部剧作分别通过塑造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崔莺莺和张倩女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礼教与封建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束缚,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幸福的热烈追求和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斗争,揭示了婚姻问题上长期存在的父母包办和当事人自主之间的矛盾。王生和倩女,张生与莺莺,均由于彼此的容貌与才华而由衷相爱,但都因封建家长的专制而受到阻挠。张母和崔母均从“门当户对”的家世利益考虑,以“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而从中阻拦。倩女与莺莺并未屈从于家长的限制。而是继续相爱,并进行不妥协的斗争。为了追求幸福,她们大胆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分别以“密约”和“离魂”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两部剧作最后虽都因男主角的功成名就而以大团圆结局。也最终纳入“门当户对”的传统封建婚姻的范畴,但无疑地,两部剧作在叙写主人公为争取这一美满结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反对封建礼教和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念、同情和歌颂青年男女追求生活幸福的主题思想方面,是十分明显且一脉相承的。

2 人物形象

在同一主题基础上塑造的两大叛逆女性形象――张倩女与崔莺莺,在元代剧坛上,以至于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以她们勇于冲决传统礼教的叛逆精神而光彩照人。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莺莺“长亭送别”张生时,“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心理活动,不仅表示了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而且表达了对功名的强烈愤恨。“但得一个并头莲,强似状元及第”更大胆地否定了封建科举功名的传统人生道路和人生追求,充分肯定了追求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的鲜明态度。张倩女也同样表达出轻视功名、看重感情的思想:“我情愿举案齐眉傍书榻,任粗粝淡薄生涯”。甚至乐意“戴荆钗,穿布麻”《倩女离魂》第二折。在她看来,真挚幸福的爱情要比功名富贵高尚得多,也珍贵得多。正因为这种执着,所以倩女便有了冲决一切束缚,大胆追求爱情幸福的冲天勇气,甚至表现得比崔莺莺更为果敢。

《西厢记》中,从“闹简”、“赖简”到“酬简”,我们可看到崔莺莺由一个封建管教十分严格的相国小姐逐步挣脱自己精神的枷锁,到最后成为争取爱情幸福的勇敢叛逆者这一过程中她内心的犹疑、畏缩和复杂的矛盾斗争。而张倩女在钟情于王生以后,便不顾一切地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毫不动摇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敢于直率地蔑视封建礼法,面对母亲的阻挠,她悲愤地唱出了内心的强烈不满:“可待要隔断巫山窈窕娘。怨女鳏男各自伤,不争你使着一片黑心肠,你不拘钳我可倒不想,你把我越间阻越思量”。在王生赴京的情况下,对王生的殷殷思念。对爱的热烈追求使她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勇气,没有丝毫的动摇与忧惧。她的魂魄离开躯体,逃脱出礼教的樊笼,穿过茫茫的夜色,追赶上旅途中的王生。当王生胆小怕事地问她“若老夫人知道,怎了也?”倩女无丝毫的犹疑与不安,回答得非常干脆:“常言道做着不怕!”当文举拘于礼教束缚,责难她“有玷风化”时,她坚定地表示“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归家,我本真情非为相吓,已主定心猿意马”(《倩女离魂》第二折)话虽不多,却将一个勇敢坚定地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女性形象十分鲜明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因此,就莺莺与倩女对传统礼教的叛逆精神而言,后者明显继承了前者:但同时,倩女的反叛表现得更为果敢、坚决,这又是对莺莺形象的进一步发展。

3 戏剧矛盾

矛盾冲突是戏剧的基础,表现为剧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以及人物内心的冲突,是生活冲突的典型化。

首先,从主要矛盾来看,两部剧作都描写了封建时代青年男女出于真情实感的爱情遭遇封建礼教的禁锢和“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的阻挠的痛苦。都以同情和赞扬的态度叙写了主人公敢于追求、大胆反抗的勇气。只不过《西厢记》中的莺莺所面对的阻力是多个方面的:其一,她与表兄郑恒有婚约在先,要老夫人答应她与张生的婚事,首先必须使老夫人能够突破“一女不嫁二夫”的传统观念。显 然。这对于生活在特定时代的老夫人来说,是极为困难的。其二,崔张爱情的真正阻力还在于他们俩门第的悬殊。莺莺是相国之女。名门之后:而张生乃一介书生,白衣秀士,所以老夫人在普救寺之围解除后,竟以相国家谱“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堂而皇之地悔婚。其三,除了外在的阻力,莺莺自己内心出于真情的渴望与她长期以来由于严格的家庭教养、封建礼教的熏陶而形成的礼教观念之间相互较量、矛盾斗争。真切地展现了封建时代被锁闭深闺的妇女由于青春的觉醒、人性的需求而逐步挣脱自己精神的枷锁,最终成为传统礼教反叛者的心路历程。这也是本剧现实主义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倩女离魂》中张倩女所遭遇的阻碍就主要是门第观念。倩女与王生虽是“指腹为婚”,更有倾心相爱,但都在倩女母亲“三代不招白衣秀士”面前而被否定。这也正典型地反映出所谓的“父母之命”其实就是以门第、财产等家世利益作为婚姻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倩女只能以“离魂”的方式,大胆冲破现实中封建婚姻制度与礼教的禁锢,勇敢地追求爱情幸福。

此外,《倩女离魂》部分情节对主人公内心活动的描写也继承了《西厢记》。最典型的是崔莺莺“长亭送别”张生,张倩女折柳亭送别王生及其魂魄月夜追赶王生的情节,都通过女主角的唱词刻画出她们痛苦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既表现她们深挚相爱、难舍难分的别离之情的痛苦,也流露出她们对爱情生活前景共同的担忧。崔莺莺怕张生负心不回,另求新欢:“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因此告诫张生不仅要“青鸾有信频须寄”,而且“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张倩女也何尝不是担心王生一旦“鱼跃龙门播海涯”而“做了贵门娇客”,自己被抛弃。早在第一折中,当她听到母亲对王生“你如今上京师,但得一官半职,回来成此亲事,有何不可?”的承诺后,所作出的第一个反应是叮嘱王文举:“哥哥,你若得了官时,是必休别接了丝鞭者”。对文举中举后是否会变心的顾虑和恐惧,象一片阴霾,浓重地笼罩着她:“兀的不取次去舍,等闲抛掉,因而零落”:“似长亭折柳赠柔条,哥哥你休有上梢没下梢”:“常言道:‘好事不坚牢’。你身去休教心去了。”莺莺和倩女对爱情生活前景饱含痛楚的忧虑,对婚姻能否实现的迷茫与恐惧,正共同反映出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女子的命运普遍不能自己把握的苦闷心理。这是封建社会广大妇女命运的真实写照,是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

4 艺术手法

从《西厢记》到《倩女离魂》,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矛盾方面,后者明显地继承了前者。但是,作者又并不停留在前人的基础上,而是就《西厢记》的艺术手法方面作了新的发展与开拓,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西厢记》的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只有第四本第四折“草桥惊梦”的情节显示出极为有限的浪漫主义的尝试。它描写张生与莺莺长亭分别之后的当晚,张生梦见莺莺夜半私奔而来,从而塑造了一个与现实不同的、变消极等待而为积极掌握幸福主动权的崔莺莺形象。但由于这仅仅只是张生梦境中的莺莺。不可能更进一步地表现出莺莺对自身命运的抗争,因此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尝试。尽管如此,我们却可以从《倩女离魂》中看到这一浪漫主义尝试对后人的重大启示。

“《倩女离魂》正是在《西厢记》‘惊梦’的影响下,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把《西厢记》送别之后莺莺一味消极等待的情节改用魂游与卧病的两种情境来写,把消极的等待与主动的追求结合在一起,把现实与理想结合在一起。”作者巧妙地构思了两种情境,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封建时代青年女子在礼教压抑下精神的痛苦。作品第二折集中写生活在幻想天国里的倩女之魂,她代表了青年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它以灵魂离体这一闪烁着浪漫主义光彩的奇妙构思,塑造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倩女形象。在离魂的状态下,她可以不受现实中的任何束缚,大胆冲破礼教观念等一切阻碍,与心上人私奔。这是封建时代丧失婚恋自由的青年男女渴求爱情幸福的理想之光的灿烂放射。作品第三折叙写现实生活中的倩女由于身受礼教的重重禁锢而丧失追求幸福的主动权,只能卧病在床,茶饭不思,精神恍惚。忍受离愁别恨的煎熬。

幻想中自由飘荡的倩女魂魄与现实中备受煎熬的倩女病体,两者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封建时代青年女性的真实处境:既渴求爱情婚姻幸福,又身受封建礼教禁锢。因此,《倩女离魂》在继承《西厢记》现实主义成就的基础上。大胆采用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不但进一步发展和升华了《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而且把主要形象的反抗性格刻画得更加鲜明,也使戏剧情节更具新奇动人的魅力。

一厢情愿的爱情篇8

列车划开茫茫夜色,徐徐出站。我和那个军人同时发现,整个包厢只有我们两位乘客。他有些兴奋:“哦,就我们两人住?这不是与情人包厢差不多?”我立即应付道:“人少了就不热闹了。”我从手提包里取出口杯,他赶紧说:“我这里有家乡的绿茶,是我父母亲手种的,算是土特产,你尝尝。”说着便从军用包里掏茶叶。我急忙制止:“不用不用,我从来不喝茶的。”他却执意与武断地抢过我的杯子,为我沏上一杯家乡茶。他每隔3分钟就把杯子往我面前递一次,说:“你怎么不喝呢?不给我面子?”其实,我特别喜欢喝茶,眼下也口干舌燥。只是他越是催促,我越不敢喝,谁知道里面有没有。

他不停地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出门干什么等等,像是查户口,更像是在录口供。我小心翼翼地选择着语句,显得防范意识极强。他感到实在不投机,只好从包里取出一摞杂志,隆重向我推荐:“看书吗?这些书挺好看的。”我说不用,我有。随即拿出一本厚厚的英语书读起来,让他感到我与他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他心不在焉地把目光埋进那些书里,时不时瞥我一眼。我虽然不是很漂亮,但还是吸引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又一眼 。我坐得很工整很严谨也很拘束,过一会儿就要用手理一理开口不太低的胸襟,拉一拉裙子的下摆,惟恐那偷渡过来的目光“剽窃”了自己身上的隐私。

已经零点了,他困倦地说:“不早了,休息吧。”然后起身走向厕所。我乘机找到乘务员恳求地说:“麻烦你帮我换位置吧,这个包厢里的男人对我热情得叫我害怕,我觉得他不怀好意。大热天的,穿得又少,一男一女住在一块儿,就算他不偷东西,不耍流氓,也很不方便呀,求您了。”乘务员冷冰冰地说:“你凑合点儿吧,要想方便,坐在家里最方便……”

我失望而归。不一会儿,他回来了,只见他掐灭了烟头,对我说:“姑娘,刚才我碰到一个老战友,住8号车厢,他那里也有空铺,我与他好长时间未见面了,我到他那里去住,好与他叙叙旧。”

车轮碾碎了黑夜,蓬勃的朝阳驱逐着乘客们的残留的睡意。我踏实而恬静地从睡梦中醒来,穿衣起床,提着洗漱工具准备去洗脸刷牙。当我打开包厢门的时候,惊诧万分,我发现他坐在包厢对面的壁凳上睡得正甜。我意识到了什么,急切地推醒他要问个究竟。只见他睁开惺忪的睡眼,脸上铺着浓郁的倦意,亲切地问候道:“早上好,昨晚休息得好吗?”我低声问:“你,你昨晚就在这儿坐了一夜?”他憨憨地笑道:“我在这里为你站岗呢。”我明白了他邂逅战友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我把他拉进包厢,激动地说:“你花了钱,你有权利在铺上睡觉!”他说:“这个……这个……男女有别,都不太方便嘛。”我怀疑他是听到我与乘务员的对话了,于是我很过意不去:“对,对不起,我误会你了……”他不以为然:“嗨,说哪去了,咱当兵的就是要把安全留给人民群众,把危险留给自己,要不怎么叫子弟兵呢?可我大大咧咧惯了,吓着你了。”我鼻子一酸,好感动,好愧疚,眼角潮湿了:“谢谢你,兵大哥。”“谢什么呢,也怪我当时想得太单纯了,表现得太热情了,一个出门在外的单身女孩,与一个陌生的男人要在这么个特殊的空间里共度漫漫长夜,把对方想得很坏也是可以理解的,你防得也有理啊。”说这话时他才注意到我已经换上一套休闲装,铺位上还挂着我昨晚洗过的衣服。我一点也没浪费他为我提供的宽松、自由的环境,一种幸福的感觉荡漾在我的内心深处。于是,我的心灵不再设防,我们两个人把剩下的10多个小时旅程利用得满满当当。我承认,假设昨晚他不去他的“战友”那里,我就通宵看书,绷紧神经,熬到天明,以防不测。他自我介绍说他叫顺华,是某部队某营某连连长,这次休假回家原本是找对象的。可刚刚才回家3天,他就接到部队首长的电报,让他立即归队带兵参加通信光缆施工任务的加急电报,连媒婆的面都未见上,更不用说见对象了。为了赶时间归队,在火车站一时买不到车票的他只好花高价从票贩子手中买了一张软卧票。他说,这是他参军11年来第一次坐软卧。我不好意思地说:“可因为我,你花钱却买了罪受。”

正当我们聊得意犹未尽时,列车到站了。我说:“兵大哥,能给我留个地址吗?”顺华爽快地给我留了住址。同时,我也给顺华留了我家的电话号码。我有些依依不舍地说:“真希望还能与你一道同行。”顺华说:“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很乐意为你站岗的。”

非常旅行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但我的情感旅程才刚刚开始。我经过冷静的思考后,向顺华发出了一封真挚的求爱信:顺华,自车站一别已一个多月,我的脑海里心里梦里总是装着你的影子,赶不走,驱不散,忘不掉,我被甜蜜与幸福折磨得好苦。我知道这已不是一般的想念,更确切地说应该叫相思。

经过40多个日日夜夜的慎重考虑,我想如果你喜欢我,我愿意把我的浓情给你,把我的挚爱给你,把我孤独寂寞的心给你,在人生的旅途上,我愿与你同行,直到永远……

此信发出后,我一直在焦躁不安的等待中度过每一天,而那封炽热的情书却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一去不回。每当家里的电话铃一响,我都以为是顺华打来的,一次次百米冲刺去接,又一次次大失所望而归。我22岁的青春情怀都快被一团自己点燃的火焰烧焦了,而远方依然以沉默对待我的万丈激情。

终于,一个多月过后,一封印着顺华所在部队地址的信函姗姗来迟。我激动的心像一枚使劲拍打的乒乓球,狂跳不已。当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却不是一个好男人对我的爱的呼应,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悲凉结局:雨竹小姐,我是顺华所在营的营长,是顺华朝夕相处的战友、兄弟。顺华今年7月初在执行通信光缆施工任务中,在组织爆破作业时为救身边的战友而牺牲了。当组织上清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了你这封他还没有读到的信……

此刻,我满含泪水的眼前,徐徐再现那次列车,那个包厢,那个给我印象极深的顺华。我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利用那个我一生中惟一可以与顺华独处的包厢,向他表达爱慕,甚至抢在死神之前,完成纯洁而崇高的爱的仪式,不顾一切地、心甘情愿地、勇敢而主动地做他的新娘……

上一篇:相声剧本范文 下一篇:培训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