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厢情愿的不舍范文

时间:2023-12-09 12:33:27

一厢情愿的不舍篇1

关键词:西厢记 流变 题材 主题 人物形象

《西厢记》是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成名之作。也是我国古代戏曲创作的巅峰之作。不管是文学脚本还是舞台演出,七百多年来都备受追捧。从后世对于这部作品的评价,我们便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如朱权曾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述委婉,深得骚人之趣”,贾仲明“作词章,风韵美,土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从这些言简意赅的评论里,我们就不难看出,《西厢记》及其作者在当时所受到的尊崇和在文坛曲艺界的至高地位。即便是放到现在来看,《西厢记》的语言、人物、情节、环境等均具有典型性和研读性,是典型和意蕴均具备的上乘佳作。

《西厢记》的成功,自然离不开作者的天赋和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敏感而细腻的心思。同样,任何艺术的成功都离不开前人的心血和建树。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学技术如是,文学艺术亦如是。

众所周知,《西厢记》的故事源头起源于元稹的《莺莺传》。《莺莺传》是唐代的一部传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后来很多文艺作品都源于此,如北宋秦观、毛滂根据《莺莺传》的故事各写了歌舞曲《调笑转踏》,稍后的赵令畴用鼓子词形式写了《商调蝶恋花》、到了南宋,“说话”有了《莺莺传》名目,杂剧有了《莺莺六幺》、金元时有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明代有李日华的《南西厢》、陆采的《南西厢》、清代有金圣叹评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等。在西厢故事的演进中,《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西厢故事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如果说莺莺传是西厢故事的本源的话,西厢记诸宫调则是西厢故事的推波助澜者,而西厢记则是西厢作品的登峰造极者。它们分别在唐人小说、金代说唱文学和元杂剧领域里占有无可争议的地位,在文学史上交相辉映。本文将从这三个重要的阶段,分析其题材、主题、人物形象,试浅谈《西厢记》的流变及意义。

一、题材

《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在元稹的戏文中,张生和莺莺以悲剧收场。故事发生在唐德宗贞元年间,男主人公张生,知书达理,风度翩翩。年二十三尚未娶妻。他东游蒲州,寓居普救寺。巧逢崔莺莺随母亲郑氏亦借住寺中。适逢兵乱,张生求友保护,郑氏一家才幸免于难。乱定,郑氏宴张生,命其女莺莺出谢,张一见倾心,但莺莺贞慎自持,张没有机会表达爱慕之情。后得婢女红娘相助。待月于西厢。两人偷结良缘。张生牵于功名,入京应试。翌年,张生落第,滞留长安,寄书莺莺致意。莺莺复信,情词哀婉缠绵。张生将信公之于众,小说结尾,写张生在女人祸水思想的影响下,忍情地与莺莺分手,一年后,女婚男娶,各有所归。张生以旧见莺莺,为莺莺所婉谢。小说最后看似无情却有情,有情却又不得善终的结局,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也为后世的再创作提供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董西厢》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改动,尤其是对故事的结尾做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容也更加曲折和复杂。将不足三千字的传奇小说,改成了五万多字的说唱艺术。故事情节如下:张生在普救寺对莺莺一见钟情,于是借故寓居僧舍,遇孙飞虎逼亲,老夫人以将莺莺嫁与张生为条件,让张生搬兵救援,退兵后老夫却以莺莺已许配表兄郑恒为名赖婚。张生求之不得,竞相思成疾,莺莺感其用情至深,在红年的帮助下竞以身相许。老夫人察觉后,红娘劝其息事宁人,老夫人思虑再三,许嫁张生,然孝服未满,不能完婚。试期近,张生赶考,因病延误一年,次年得中进士第三名,捎书信告诉莺莺,待御笔除授之后,告假完婚。郑恒先至,诈言张生已娶卫吏部之女为妻。老夫人恼怒,令郑恒择日与莺莺成婚。张生至,无奈,欲与莺莺同死,众人劝,于是连夜携往杜确处求助。真相大白,郑恒无颜,坠阶而死。杜确主婚,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西厢记诸宫调》最大的成就就是将元稹的《莺莺传》做了剧情上的再创造。使之成为了一几乎与全新的剧本。从剧情到人物性格设置到主题都做了全新的演绎,为王实甫的再创造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蓝本。

《王西厢》对《董西厢》的内容方面,做了很好的继承,但更趋于完善和成熟。大的剧情框架虽然保留下来,但是《王西厢》之所以成为大家最为认可的作品。必然有其过人之处。首先在情节上,王实甫对《董西厢》做了一定的删减和再创作,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董西厢》共八卷。其中第二卷中大量篇幅写寺院的法聪和尚如何对抗孙飞虎,并有大量战争场景的描写。让人有喧宾夺主之感,脱离了主题。《王西厢》全书一共分为五本。修去了许多《董西厢》中显得赘余和不合情理的部分。使结构更加严谨。成为作品的亮点之。其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王西厢》对崔莺莺和张生做了细腻的打磨和再创造。使其成为含蓄矜持却又渴望爱情的大家闺秀和爱情至上的痴情种。为最后两人突破封建枷锁的重重阻挠,得以修成正果而倍感欣慰。《董西厢》中的张生虽然也渴望爱情,但还是割舍不下功名。并不像《王西厢》中见到莺莺后,便要长住普救寺,只要美人不要江山。另外《董西厢》中的张生并不单纯可爱,甚至有些官僚和世俗,而莺莺的塑造也并无大家闺秀之感,毫无矜持含蓄之美。更多的是少女怀春的人之常情,忽略了人物身份的定位。另外,在语言上,《董西厢》和《王西厢》语言都是用词的典范,都极为讲究。但是《董西厢》的文风更为严谨正式。表达出来的感情更是直白可观。而《王西厢》的语言更加凝练优美,富有诗情画意,更符合剧本的主题。

如同样是写长亭送别,《董西厢》原文摘取如下:

[仙吕调][恋香衾]苒苒征尘动行陌,杯盘取次安排。三口儿连发聪,外更别无客。鱼水似夫妻正美荡,被功名等闲离拆。然终须相见,奈时下难捱。君瑞啼痕污了衫袖,莺莺粉泪盈腮。一个止不定长吁,一个顿不开眉黛,君瑞道“闺房里保重”莺莺道“路途上宁耐”。两边的心绪,一样的愁怀。

再看《王西厢》中是如何描写的。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的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迪迪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的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魇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搵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东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栖栖惶惶的寄。

从这两则从原著中摘录的片段可以看出。同样是写离愁别绪,同样是写难舍难分,《董西厢》中“闺房里保重”,“路途上宁耐”都是十分正式的语言,严肃而诚恳。《王西厢》写出了别离时细腻的心情,诗一样的语言。却又通俗易懂。用的都是生活语言。尤其是上则[叨叨令]中,运用许多重叠的词。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语气,经过提炼加工,不再是俗气,而是文雅,显得通俗易懂。使人一看就能体会出彼此留恋不舍却又非离不可的烦闷心情。

二、主题

《莺莺传》的主题历来是学术热点,这与“张生即元稹自寓说”有脱不了的关系,元稹本人风流不羁,穿梭于各种风月之所。也曾写下“曾经桑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名句,让人感慨其用情至深,可自己的风流生活却也未曾打住。这也是为什么元稹虽在文学造诣上颇有成就,却往往让人不齿的原因之一,给人留下伪善之感。言归正传,我们在分析《莺莺传》的主题时,不管张生最后舍弃莺莺的原因有何其之多,何其之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张生在爱情和功名之间。最终选择了功名和前途。虽然当初的相爱发乎情,却未止乎礼,两人私下结合后,爱情的走向反而不明朗。有的学者指出,这可能与崔莺莺的主动献身有关。打破了张生对于莺莺的爱慕和疼惜之感。也注定了两人只是露水夫妻,莺莺不可能得到名分。这一看法倒也值得借鉴。不过最后张生自己透露舍弃莺莺的原因,竟是“女人祸水的尤物论”,并且作者称之为“善补过”,这就让这部以爱情为主线的传奇小说蒙上了厚重的封建色彩,大有作者为张生辩解之嫌疑,也透漏了作者的主题倾向和态度。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将“始乱终弃”的悲剧变成了“大团圆”的喜剧。中间的过程复杂和曲折,更让人感知爱情的来之不易。在封建社会中,“私奔”和“私定终身”原是违反妇道和孝道的大不敬之举,但却得到了作者的赞同和褒扬,故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由爱情的肯定和支持,歌颂莺莺的反叛行为,反对封建礼教的态度。不过,《董西厢》的主题更“个体化”或者“阶级化”。他赞同“门当户对”的爱情,包括张生在受到崔母阻挠时。他也觉得“功名世所甚重。背而弃之,贱丈夫也”,于是“发策决科”去了。之所以说《董西厢》的爱情强调“个体化”或“阶级化”。是因为作者表达了“冷才爱色的才子佳人”情结,而所说的“报德”“功名”之事,也削弱了原本积极纯粹的主题。

而《王西厢》发出的“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呼声。让这部作品的主题较之《董西厢》变的更有“普世价值”。通过对人物的重新再塑造,让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更纯粹,两人是因为相爱才在一起,而不是所谓的“报德”之故。如此这般,便净化了两人爱情的根源。两人的爱情之路越是艰辛,就越突出了爱情的伟大。封建礼教阻挠的越强烈。两人如履薄冰的爱情便愈加珍贵。而爱情战胜封建礼教的“大团圆”的结尾。就是作者对崔张爱情的支持,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的鲜明态度。

三、人物形象

《莺莺传》三千余字,主要人物就是崔莺莺和张生。次要人物就是老夫人和红娘,在《董西厢》中又加入了法聪、杜确、孙飞虎等人,到了《王西厢》中,红娘成了主要人物,甚至有她大段的主唱。现以崔莺莺和张生为例,谈谈人物形象的流变。

在《莺莺传》中,崔莺莺的具体身份,历来争论颇多,有学者认为是崔鹏之女。有人认为是胡姬,也有人说是烟花女子。在此,我们不做考证和分析,重点关注崔莺莺的性格和情感。不管莺莺身份如何,但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美丽、满腹诗书、端庄自重的女子,正因为饱读诗书所以对于封建礼教深谙于心,但又有着对于青春和爱情的美好期待和热烈向往。所以她时而冷漠,时而热情就不难解释了。当她最后被张生抛弃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怨恨,“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足可看出这是个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逆来顺受的女子形象。

而张生就是一个“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他对莺莺一见钟情,百般追求。红娘劝其按照正常程序求婚时。他却表示三媒六聘,时间太久,自己相思成疾,不能再等。中唐时期,正是儒教复兴的时候,强调“礼”,作为一个读书人说出这番话,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若说是太爱莺莺所致,吾认为不然,与其说是爱莺莺。倒不如说更爱自己。后来两人相好一月之余,面对功名和爱情,张生毫选择了功名,舍弃了莺莺。这里的张生是个十足的封建仕途观念的维护者。包括到最后,张生婚后屡次要拜访莺莺,求之不得,便拿莺莺以前写与自己的诗文与众人观看,说自己忘不了莺莺是“德不足难以胜妖孽”。声称自己断了和莺莺的联系实属“改过”,并得到众人的认可。足见当时读书人的普遍价值观念。

到了《董西厢》中,张生的人物改变颇大,他不再是始乱终弃的负心汉。而是为了爱情可以自杀的读书人。虽然也认为功名重要,但爱情同样不可舍弃。董解元成功的将张生塑造成了一个情痴。一个对爱情执着的读书人。但是这里的张生有些软弱,行动力不够强。比如因为爱情求之不果,便动不动要自杀。除此之外,他还是世俗和矛盾的结合体,在对莺莺追求不得的情况下,他甚至提出要和红娘在一起的念头,除了爱情之余。他性格上的缺点也很明显。让这个人物看似多了些烟火味,却少了纯粹之美感。

而莺莺由一个身份不定的软弱女子。变成了已有未婚夫的相国千金,面对爱情,她虽然含蓄、嗔怒,但是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冲动。她在半推半就中主动、大胆的追求和保护自己的爱情。在张生要离开之时,也是万般嘱咐莫要辜负,主动性更强。叛逆主动的个性表现鲜明。

在《王西厢》中,张生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它着力刻画张生的痴傻和爱情至上。爱情成了他一切行动和选择的动力,包括上京赶考也是为了和莺莺在一起,是被动的去赴考。这里的张生勇敢、坚定、不屈不挠,他对爱情的态度,可谓“至诚”。除了对爱情的态度外,较之《董西厢》,这里的张生更为单纯。比如在出兵普救寺一出中,在《董西厢》中写道,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抢莺莺。张生非但不帮忙。还讥笑众人无退兵之策,法本大师请张生相救崔相国家眷。张生却说:“夫人与我无恩,崔相与我无旧。素不往来。救之何益?”老夫人亲自“以礼见生”,哭着求张生设法退敌。张生云:“不是咱家口大,略使权术,立退干戈。除却乱军,存的伽蓝,面那种僧祸害:你一行家眷,须到三十五口,大小不叫伤着一个。恁时节,便休却外人般待我?”这才迫使老夫人不得不许诺:“是何言也?不以见薄为辞,祸灭身安。继子为亲!”张生这才请白马将军解了兵围。而在《王西厢》中,张生是自愿前来帮相国家眷解兵围的。并无如此傲慢的态度,而且是老夫人事先定下“能退兵者以莺莺为妻”,而非被迫许亲。这便让张生的人物形象可爱又可敬。

结语

《西厢记》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剧本创作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不管是从剧本结构、语言特色、人物形象都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以《莺莺传》作为源头,中间经历了无数文人骚客,各种体裁形式的传承和再创造。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研究之广泛无一不让人赞叹。七百多年来,人们争相传诵与演绎,丰富了民间艺术生活。繁荣了戏曲理论与创作的知识宝库。对后世的影响延宕至今。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王实甫.牡丹亭西厢记[M].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

[2]田同旭.《元杂剧通论(上册)》[M].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3]张建均.读西厢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一厢情愿的不舍篇2

那一幕,始终让他魂牵梦绕。他从小被父母遗弃,被清凉寺的方丈收养。今年,他20多岁了,他又高又壮,可惜他是个和尚。这天,一对父“子”来到寺中,其实其中有一位少女,女扮男装,但她身上的清香是改不掉的。他一看见着她,心就碎了,也许这就是人们说的一见钟情。那位父亲是来给她死去的母亲做祭奠的,怪不得她的杏眼红肿着,她的父亲要了一种最贵的祭奠。“净空,把这两位施主带到西厢房去。”方丈敦厚的声音打断了净空的思绪。净空把他们带到西厢房,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净空有些惊恐,他从来没有这种感受。净空挑着一担子水,就在菜园的不远处,那水晃晃悠悠,还是免不了被洒的结局。净空惊呆了,干了10几年的活,第一次洒了水。

祭典开始了,净空觉得他唯一能为少女做的就是好好念经,为少女的母亲祈祷,他一遍一遍,把每一个字节都念得准确无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净空突然认为,自己这么多年来每天为母亲念的经,还抵不上这一天位少女母亲念的经认真。净空有些脸红,他羞愧不已。

没想到就在这祭奠的空隙,少女的父亲偷偷溜走了。当寺里的人们在深夜发觉,要开始打起火把到处寻找的时候,少女给所有人跪下了,泪流满面。那时,净空的心都揪紧了。“对不起,对不起,我们骗了你们。我们没钱。”在少女断断续续的哭诉中,人们都明白了。原来,少女的母亲托梦给他父亲,要他给自己做一次祭奠,少女的母亲生前就一直贫苦,她父亲不忍心让死人的愿望都难以实现,于是就制造了这桩骗局。“我的父亲说要带我走,可我不能,你们把我卖了吧……”少女泣不成声,所有的人肝肠寸断。“你,留下来吧。”方丈抛下着一句话,走了。寺里的经济很拮据,尤其是在做完那场祭奠后。少女不忍看到寺人饥饿却整日给她送来可口的饭菜,她瞒着寺里的所有人,把自己卖给了一位富豪。在出嫁的前一天,少女站在湖边,信手拈来一片树叶,轻轻的吹着。净空在一旁远远的听着,那悠扬的叶声一直传到他心里。他痛苦极了。少女婀娜的身影至今还环绕在他的眼前。

就在出嫁的那天,净空奔出寺门去见她最后一面,他看见她的泪水吐了,他晶莹的舍利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他永远睡着了,没有血,死的是那么干净。他的灵魂升空了,他看见她从花轿上跑下来,那飘逸的头发触到他的肉体,一颗舍利子飞出来,她被那些仆人拉走了。是他保佑了她,在她吐出舍利子时,他念了一句:“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一个死人的愿望谁也不忍改变。

事情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他亲眼看见鲁班和妹妹赛艺,一层一层地把这座塔踢上去,土地公公受不了又压下好多层。他——被天神派去看守这座塔。

改革开放了,许多专家来他的塔考察,他不想让人看见那些珍贵的舍利子,他在等一个人。这个人终于来了,就是像极了那位少女的女人,她曾经来过,但那时的她还小,可他一样就认出了她。他知道那舍利子的价值,她要把他们还给自己最爱的人。她——来了。她一步步摸索着,她是一个瞎子,可她还是那么美。也许是因为心灵感应,她一下子就摸到了那座佛,她小心翼翼的推倒那座佛,舍利子就洒落在她伸手可及的地方。她真的摸到了,塔里散发着从未有过的喜悦,全县的人都看见了,红光笼罩着那座佛塔。

一厢情愿的不舍篇3

抗美援朝的战争结束了,中国的志愿军要回国了。

当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的时候,在一节车厢的登车处,一位小女孩紧紧抓住一个志愿军的手。她,就是小金花。她用她带有哭腔的声音对志愿军说:“叔叔,你别走啊!我舍不得你啊!”叔叔说:“小金花,不要难过,我们还会回来看你的!想当年,我们的侦查队员老王去敌人的营地里侦查情况,由于疏忽被敌人抓住了,给关在一所小房子里。你妈妈知道了,心里万分着急,于是,你们乔装打扮成美国人的样子,悄悄地混进了敌人的营地,找到了那所关着老王的小房子。可是一看那些站岗的士兵,都好像雕塑一样地站在小房子旁一动不动。你妈妈急中生智,跑出去跟敌人大吵大闹,利用调虎离山计把那些站岗的士兵引走了,这时你大胆而敏捷地溜进了屋里把老王救了出来。当老王掩护你回到村里后,得知妈妈拉响手雷跟敌人同归于尽了。你不但没有哭泣,而且还坚定地说要为妈妈报仇。你是多么坚强啊!”他安慰着小金花。此时,小金花停止了哭泣,依依不舍地跟他们挥手告别。

“嘟嘟”,列车开始缓缓起动了,人们都抢着和志愿军握手道别。不一会儿,列车就渐渐远去、远去,最终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了。

翠竹小学五年级:朱祺睿

一厢情愿的不舍篇4

不知从何时起,你加我为好友,我三心二意地与你瞎侃起来(我从来不认为网上聊天的人是真诚的)。但从你的昵称,到你的言谈,我发现你与众不同,你有着一般男士所没有的矜持,表达含蓄、思维缜密,但又不让人感觉拒人于千里之外,相反,还让人感觉亲切、真诚,所以我们就聊上了。

从此以后,你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到单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而此时总能如期地收到一支玫瑰花或温馨的问候语,虽说那只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但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有人惦记着,真好!

慢慢地,我们的相知发生了一种质的变化。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念着,想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我们都无法理清自己的情感,但又不愿割舍彼此。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过得快乐而又充实,但现实又不得不让我们忧伤:我们不能因这种不应有的情感而影响了彼此原有的一切。终于,你先我一步,放弃了这一切。 我伤心,悲痛,但还分得清轻重。只是搞不清楚,你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地放弃?或许,从头开始都只是我一厢情愿。

一厢情愿的不舍篇5

“乡愁”要发酵,“乡愿”会击碎。于是,我们要不断构造、更新、再更新我们的“美国叙述”。而在这个“美国叙述”中,虚构的文学化叙述与文化思想性的学术化叙述是互为表里和互相推进的。

中国模式的较早讨论者潘维曾留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那儿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他认为,在以往的三十多年里,中国人从向往美国,到赴美了解,经历了羡慕崇拜、学习理解、批评对比三个阶段,现在已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而主要由中国旅美学者构成的对美国的阐述,也由原来的学院式精英描述为主,逐渐转为学院派与民间派共同参与,非学院派的草根描述更是获得了广泛的市场支持,林达等人“美国书写”的多年畅销可资为证。“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在梦里你是我的唯一”,虚构故事里的“美国书写”虽然一开始即深入普通人的故事,但其背后的“悲情”和哀怨,无论是《丛林下的冰河》中的茫然和无措,还是《北京人在纽约》等中基于个人奋斗之上的“美国梦”的具象化,后面支撑的还是那个浓浓的“美国乡愁”和欲说还休的“美国乡愿”。

《口袋里的美国》是走在背离中国式的“美国乡愁”之路上的美国叙述,是将中国式的“美国乡愿”打碎了给你看。如果沿用潘维的三阶段分法,它已经到了文学中“美国书写”的第三阶段。在这个《秋菊打官司》的美国版中,赵大卫的“美国故事”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它深入了美国社会的肌理,已基本祛除了“乡愁”的悲情和“乡愿”的一厢情愿。赵大卫刚到美国时,虽也有惶恐和无力感,但更多的是奋斗的意志,一开始,他的同学就告诉他,这辈子想成为纯正的老美是不可能的。进入到跨国公司高层后,他透析了公司高层“凝聚”的秘密,那就是:基于信仰、亲疏和人种基础上的“小圈子”,尤其是突出了的因素。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观察和分析,也是赵大卫最后走向打种族歧视官司的经验基础。有了这样实际的经验和切近的观察,小说也带出了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关于法庭调解员的描述,那个不讲案子,不讲谁对谁错,好像对案子本身毫不感兴趣,只讲价钱,跟掮客似的老调解员;开庭前对陪审员的选择和审定等,不仅丰富了故事,而且是真正深入观察美国社会的独特视角。

其二,主人公赵大卫穷追不舍,一直讨要“说法”的背后,首先是他一贯的个性使然。但个性背后,还是对尊严的维护和追求。当公司方以施舍的态度答应给他部分赔偿时,他觉得受到了侮辱,所以,即使处于绝对弱势,他仍鼓起了打官司的“意志和决心”。应该说,他的这种个性和对尊严的追求,既超越了文化和国界,又是特有文化支撑的结果。当然,最有意思的是法庭审理最后赵大卫的个人陈述,那简直是对一代人“美国乡愁”的最好注脚:那样的充满美好想象,来到这个美丽的国家追求美梦,然后是遭遇不公,满腹悲情,作为一个已经入籍的美国华人,他在回答对方律师是否爱美国的追问时回答,“我用120万分的真心向你保证我想要爱这个国家,可是我在金海岸的遭遇正在摧毁我的爱!”

一厢情愿的不舍篇6

车在颠簸着,如同车里每一个人不安的心弦。在拥挤的人堆中,挤着一个小男孩,皮肤白白的。一双大大的眼睛充满了灵气,可现在却因为浑浊不堪的空气,显得不那么清澈。他坐得有些耐不住了,不断地更改着姿势。不过他的父母有些不高兴了,因为这样会消耗体内不多的能量。他们在这里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漫长的等待还会持续很久很久……

“妈妈,我们还要坐多久?”男孩禁不住地问。在这有些寂静的车厢里,尽管先前很热闹,男孩问话平和的语气却锋利地刺着每一个人的心,虽然其中一些已经麻木了。

“不久了。等到这扇车门一打开,我们就会迎来全新的生活。你可以尽情地在宽大的球场上玩耍,接受最好的教育。我们会有好多好多东西……”母亲很疲惫,可仍然那样绘声绘色。

他把目光聚焦到集装箱那厚厚冰冷的门,他多么希望这一扇门能马上打开,他能够第一个出去迎接新生活的阳光啊!车厢里处处充满了黑暗污浊的空气,似乎还夹杂着一股晦气,希望的泡沫在静悄悄地破灭。

他凝视着那扇车门,伴随着颠簸,那扇门似乎打开了:他回到了家乡。他又看到了那山,那水,还找到了邻家的好友,与他们一起歌唱,寻宝……他不想走,他舍不得这一切!他还答应好友要常常回来,不忘了他们。想到这里,他把手上系的有小伙伴签名的红布条解下来,用双手捧着,深情的看着,虽然很暗很暗,看不见。随后,他把布条放到内衣最里层的口袋里,也把一个真诚的心愿埋在了心底,双手放在胸前,像祷告似的。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小男孩也越来越不行了,灵魂似乎要脱离肉体,整个人都陷入了一片迷茫之中,一切都开始朦胧,模糊……母亲的话奇迹般地使他活到了最后,谁也没想到。

他靠着车厢,在生命最后关头,已无任何感觉,奄奄一息。终于在最后一刻,他获得了一种从未有的生命的解脱。门,那一扇门,终于打开了!他来到了天堂,与他的父母一起,带着那红布条及他的心愿……

那辆货车仍然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并行,驰向那些可怜的人们的梦想的地方。哦,可恶的蛇头!可怜的偷渡者,这难道是生命的罪过吗?

一厢情愿的不舍篇7

促成这次旅行的始因,我还得从考入中专学校说起。上世纪90代末,中专学校毕业后还可以由地方教育局的分配工作,而且工作还不差,所以考中专比现在考大学还难。

踏上中专学校这扇大门,我们这些学子除了自豪,更多的是感觉踏入了理想之门。我们热爱学习,除了学好专业课外,还摆弄着各种各样的爱好。当时,绘画、横笛演奏、写作,我都摆弄过,但因为绘画和横笛演奏相对成本太高,家庭条件不允许,我都放弃了,只有写作,几乎不要什么成本,我就坚持了下来。

坚持了写作这个爱好,我也就认识了很多同样爱好写作的朋友,雁城的校园作家就是其中之一。抱着拜师学艺的想法,我和同学挤上了去雁城的火车。那时的火车还是绿皮车厢,经常人满为患,只能买到站票。那次,我们买的就是站票,一上火车,才知道许多车厢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了,时不时还有卖小吃和盒饭的推车挤来挤去,恨不得把人挤成苍蝇,飞到半空中去。

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学生装扮让列车员动了恻隐之心,他邀我们几个到员工专用车厢去,他说那还有几个座位。员工专用车厢紧挨着火车驾驶舱,透过一扇推拉窗,驾驶舱里的火车司机的操作情况一目了然。

因为第一次坐火车,我好奇地扒在推拉窗口,看着驾驶舱内的一切。那些稀奇古怪的操作手柄和彩色的仪表吸引我久久不愿离开。看久了,司机开始和我搭腔。他说,他去过好多地方,不知道自己奔波过多少里路,和家人也是聚少离多。不过,他下月就要到铁路部门的机关工作了。我一听,暗暗吃惊,一个每天和机械打交道的司机也可以进机关。更让我吃惊的是,他说自己工作之余一直坚持写作,还在很多报刊杂志发表过文章,迄今为止,他发表了一十多万字了。等火车抵达雁城时,我和他就成为了朋友,还留下了联系方式。

其实那次到了雁城,我们并没有找到那位校园作家。据学校老师说,他放假回家去了。他电话告知了我校的宿舍管理员,只是忙碌中宿舍管理员把这事忘记了。

从雁城回来后,我和那位火车司机开始通信,直到我中专毕业,我不小心弄丢了他的地址,才断了联系。他经常在信里鼓励我,给我提一些宝贵的建议。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说,很多理想并不是那么容易成功,只有坚持下去,才有成功的希望,如果不坚持,就希望都没有了。我相信了他的话,把写作的爱好坚持了下来,还在校刊上发表了几篇小文。就在我坚持自己的爱好时,很多同学已经陆陆续续放弃了自己的爱好。特别是临近毕业那会,学校告诉我们,全国上下正进行政府和企业改革,毕业后需要自谋出路,这样想消息,无疑是一枚重型炸弹,狠狠地击沉了我们骄傲的理想。

中专毕业后,为了谋生,我不得不暂时搁下手里的笔,坐上了南下的火车,成了深圳龙岗区的一名打工仔。每天加班到八点以后的工作,让我连觉都睡不饱。即便如此我还是隔三岔五地买来《江门文艺》《佛山文艺》《读者》等杂志来看,当遇到不加班的时候,同事们都在玩牌和逛街时,我就躲在宿舍里读着那些令人激动的文字,激动之余,还写下几篇短文。我看到无数的打工仔在坚持写作,还发稿到杂志上,后来成为打工作家时,我的内心总是有一股激流在涌动,涌进了我睡不饱的梦里。

不甘放弃写作理想的我,一年后回到了家乡,开始了漫长的求生和求学的路。我终于在几年后取得了大专文凭,谋得了一个公务员岗位。而让我最满足和快乐的是公务员的生活和工作有了规律,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写出自己喜欢的文字。让工作之余的时光变得丰富起来,这个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如今,我只在报刊杂志发表了十几万字,还称不上是一个作家,但我的理想还在,我一直走在写作的路上。

前些天,同学聚会,我见到很多同学都围着生活团团转,有些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但他们都被社会同化了,几乎没有人坚持自己当初的理想了。经过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洗染,那些青春里豪迈的理想只可以深入他们的记忆去找寻。

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理想,而在冲向理想之巅的路上,有多少人改变了方向,又有多少理想之花可以绽放呢?我们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理想之花可以如期绽放,但我们可以用一生的力量去追寻、去呵护那朵理想之花。正如在冬日里寻找春天一样,只要你一直走在寻找春天的路上,那些浅绿的芽孢总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日子里变成浓浓绿荫。

一厢情愿的不舍篇8

说不出的爱爱舍不得放手只能偷偷摸摸的跟在后头再美的景一直只能自己欣赏落寞没人曾安慰唯独自己抹泪写得再多的情诗也是自己品味抚摸空气吻着无谓的风纷飞我深爱的那个谁你到底深爱着谁我不知道你知道我有多认真最后只能明白自己是一厢情愿你心里已经有了谁谢谢你让我爱过你让我再不必须为的对世界强颜欢笑笑得太多太累爱的苦谁能替我流泪想的太久落寞的眼神看透什么你不会明白

原创:

上一篇:下次再见范文 下一篇:顾城远和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