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范文

时间:2023-12-05 23:10:54

我心归去篇1

1、秋天,果实累累农民伯伯们满载而归,喜气洋洋。

2、圣诞节早上,我带着家人的祝福来到学校,收到了同学的节日礼物,上课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还有“希望之星”奖励。今天可真是满载而归呀!

3、购物节的产品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最后,我满载而归。

4、星期日,我和爸爸去捉跳跳鱼,我们原本以为满载而归的是鱼,事实上除了一身泥土和一身汗水之外一无所获!

5、在星期六的下午,我和爸爸去池塘钓鱼,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们提着大条小条鱼满载而归。

6、今年的期末考试,如果3科都得A的话,那就可以满载而归地过个欢喜年喽!

7、东海秋季开渔后的第一批渔船满载而归。

8、就快期末考试了,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出好成绩,满载而归回家过新年。

9、邓稼先在国外刻苦钻研,满载而归,为我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0、每当过节时,我都会去朋友家串门,朋友就会送给我好多小礼物,那满载而归的感觉真是开心极了!

11、我父亲是个经验丰富的渔夫,每每出海总会满载而归。

12、在童话节比赛中,我画了一幅画去参加比赛。这幅画我画了好几个晚上,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的画终于拿了奖,我想这次真是满载而归啊!

13、为了办手抄报,我打开电脑在百度搜索中敲入“中秋节”3个字,马上弹出上千条相关信息,真是满载而归呀!

14、参加夏令营,学到了多少英语单词不重要,但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独立,这才算是满载而归。

15、我今天去参观科技展览,满载而归,获益匪浅。

16、瞧,那些到山上去寻找植物标本的同学,他们用心采集,回来时人人是满载而归。

17、我和陈希去湖边钓鱼,()我们两个都不是高手,都属于新手,但我们仍然满载而归,因为我们用买的充数。

18、我相信,大风大浪后的我还是我,就是那个背着一箩筐快乐满载而归的人。

19、这个学期,我们班满载而归。在学校10次文明班级评比中,我们班一次不落。

20、我带着许多问题去书城看书,最终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开了,还买了很多书,真是满载而归。

21、今天准备去逛街,一定要满载而归。

22、我在超市里挑了许多东西,拎着大包小包回家,真是满载而归啊。

23、才夸北海风光好,又见石林更奇妙,心旷神怡览胜景,满载而归喜眉梢。

24、大多数胖的人在餐桌上都是风卷残云,吃完饭后肚子就会满载而归,当然我也不例外。

我心归去篇2

人家给姜归生劣质烟,他抽了;人家给姜归生劣酒,他一仰脖子就喝了;人家给姜归生活儿,他一咬牙也就干了。姜归生感觉自己活得像一只狗,狗晚上还睡在主人安排的窝里,姜归生却睡在脚手架搭建的床上,他感觉自己活得还不如一只狗!狗还可以发春,他却有家不可以回。

然而,明天姜归生却可以回家了。明天是八月二十五日,农历七月初二,离黄新安出事的时间刚好一个月了。昨天,方老板穿着干净的白衬衣,蹬着锃亮皮鞋,特意来工地找姜归生,他平日里可是个很高傲的人呀。坐辆黑得发亮的小车,从来都不屑和姜归生这些民工说话的,昨天他却找到姜归生说:“你是黄新安的老乡?”姜归生忙放下手中正在砌墙的砖刀,忙说是的,黄新安是他的同乡。

方老板说:“这样吧,你明天回家给他老爹捎个口信――他还有个老爹没死吧――问他17万块可不可以私了?如果不――老子也懒得和他们纠缠了。识相的话,让他在这上面按个手印,以后就清了。清了,懂么?”他递给姜归生一张纸。姜归生读过五年小学,识得这是一份协议书。

“好好回家歇两天吧,晚上搂着老婆过过瘾,记得要把那老头的思想工作做好!”他临走的时候,给姜归生做了个微笑,尽管姜归生知道这个微笑比老家村头老樟树上的那只黑乌鸦还难看,但是又有什么法呢?最起码姜归生可以回家了,整整七个月没有回家了,有什么比回家还好的事情呢?!

晚上的时候,姜归生睡的工棚里挤满了同村的老乡们。姜明良对姜归生说,他大叔,回家帮我照看一下孩子,不听话就给我打,让他们发狠念书,顺便给我到大田看看禾苗,看看长势如何。如果有虫害,让我那婆娘赶紧去买农药捕杀。

更强和姜归生说,叔,你和我爹娘说,要他们注意身体,不要担心我。我爹的风湿病严重,要他早上放牛的时候晚些出门,不要打露水……

智华对姜归生说,伯,请转告我娘,让她一定无论如何也要供妹妹读完初中,学费我会按时汇过去的,叮嘱我妹妹,让她发狠念书,不要学我……

姜归生把这些都记在心里,和这些老乡相比,今晚姜归生是幸福的!他们无疑也把他们的幸福全都寄托在姜归生的身上。姜归生明天就能够回家了,这不是梦……

姜归生的家在遥远的贵州,一个偏远穷困的大山沟里,祖祖辈辈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息繁衍,面朝黄土背朝天。姜归生身上流的是他们勤劳艰苦的血液,所不同的是,姜归生并没有选择和父辈那样,一辈子都守在土地上,姜归生二十二岁那年就背起了被盖蚊帐砖刀刷子吊锤和橡胶手套,和村里的年轻人去了南方城市揽泥水活干。

余水妹是个好姑娘,她和姜归生结婚时,连座像样的土坯房都没有,没钱盖不起瓦,只能盖些干稻草和杉树皮,遇到下雨天,一阵风就把草皮吹掉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姜归生的大儿子强强出生后,处境更加惨,下雨的夜里,屋漏成了水塘,被子铺盖全被淋湿了,可怜的娘崽挤在一把破青伞下,瑟瑟地躲着寒雨,这些都是邻居的二婶后来告诉姜归生的。余水妹是个任劳任怨的好女人,田间地里,都是个劳动的好把手。

姜归生和余水妹拼死拼活,日夜劳苦,终于盖了间半红砖半土砖的房子。也许是运气不好的缘故,烧了四次砖楼都没成功,不是砖老了颜色青黑就是太嫩,灰白灰白的,一捏就碎。姜归生的小儿明明出世,他比他哥哥足足小了七岁!

那时建房子,为节省工钱,姜归生很少请工,都是和余水妹在拼死拼活地苦干,她和泥浆姜归生砌墙。大儿子已经上学了,明明还小,没人照看,只能任他在地上爬来爬去。哭得实在喘不过气来了,余水妹就赶紧跑过去用堵住孩子的哭声。孩子累了,睡着了,余水妹又赶紧匆匆揽起了活儿……

那时几岁大的强强也最听话了,一放学回家就担当起照看弟弟的重任,还要负责给家里做晚饭。那时家里煮的是捞饭,孩子还没力气端起那重重的铁锅,于是水一开,就来叫爸爸帮忙倒米汤。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几岁的孩子已经很懂事了,换了现在城里的孩子,还躺在母亲怀里撒娇呢。

火车的隆隆声唤起了姜归生无穷的思绪,虽然是在异乡,可窗外的村庄、田野、庄稼、蔬菜、树林……对姜归生来说却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

车厢里此刻的人并不多,都是一些衣着光鲜的城里人,他们也许是去出差的,腰间的手机响个不停。姜归生知道他们一定在看自己,姜归生的穿着和他们格格不入,他们这样的眼光姜归生已经太熟悉了,姜归生甚至不用抬头就能读懂他们眼神里所饱含的鄙夷和不屑,姜归生已经习惯了甚至麻木了。二十年来,姜归生去过好几个城市,所到之处,只要他们不驱赶他就谢天谢地了。

火车上的服务员推小车过来,问姜归生要不要啤酒和矿泉水,姜归生摇了摇头,姜归生说我不渴。其实那都是假的呀,这么热的天他就不渴么?姜归生是喝不起那几块钱呀!强强马上就要考大学了,这孩子成绩很不错,在班上总是数一数二的,他班主任都和姜归生打趣,说要姜归生准备好大学的学费。可是姜归生在城里看过那些大学的学费,那些都是天文数字呀,每年几万元就算把姜归生卖了也交不起呀!更何况家里种地也要开支,光每年的农药化肥就要两三千元,现在的粮食价格又低得吓人,辛辛苦苦一年,还入不敷出。这几年村里年轻力壮的人都出去打工了,田荒了许多,剩下的就是老弱病残,他们还在农村继续着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

姜归生想起了黄新安和智华他们,姜归生这当叔和伯的心痛呀!智华是上星期满十六岁的,还是个孩子,去年和姜归生一起出来的,初三都还没念完。他母亲身体不好,害胃病,要经常吃药,妹妹刚升初中,父亲是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工,一年到头挣的那几个血汗钱还不够家里开销。智华刚来的时候,怯生生的,见人就叫叔、伯,可现在呢?根本就看不出他是个才十六岁的孩子了,学了那些农民工,说话三句不离脏,并且染上了烟瘾,抽那种两块钱一包的“芙蓉”,小小年纪牙齿就被熏黄了。这孩子干活倒是很勤快,脑子也活,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泥水匠了。

还有黄新安,这个更可怜的孩子,也是姜归生的堂侄,一出生就死了娘,有个姐姐,父亲含辛茹苦地把他们拉扯大。前年姐姐远嫁到一个更加偏远的穷山坳里去了,听说丈夫也没怜悯心,脾气暴躁,经常打她,有次甚至把她推进水塘差点淹死她。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娘家也穷,只能怨八字不好啊……

黄新安是姜归生亲自带出去的,他小学毕业后就因为家穷辍学了,其实那是个很聪明的孩子,看他那宽阔的前额就知道了。前年的时候,他爹找姜归生,让姜归生把黄新安也带出去,混门泥水活的手艺来。当时姜归生点头答应了,可现在回想起来,是姜归生害了他呀!如果不是姜归生带他出去,怎会有这样的惨事发生呢?他爹也是六十好几的人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十九岁孩子的身上,去年托媒人在邻村找到了一位姑娘,已经下了彩礼了,本打算年底成亲的,可现在……姜归生该如何向黄新安爹交代呢?

快要到村口的时候,已经是落日西沉了,一轮巨日斜卧在远方的青山上,像一个喝醉了的高血压病人,摇摇欲坠,村口的阡陌上长满了狗尾草,用手一拔草径就出来了,手上沾满了草籽。一两只急于回家的麻雀掠起尾巴向西闪去,几只青蛙从路边的水田里爬了上来,听到脚步声又扑通扑通地跳进水田里去了,把小脑袋装进浮萍里,许久都不肯出来。水稻长势很好,绿油油的一片,清风徐来,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绿浪。有些地方已经起卷叶虫了,姜归生剥开一片禾叶,发现里面的虫子已经产卵了。

路过村代销店的时候,村民都驻足向姜归生打着招呼,他们不停地向姜归生询问着男人或者孩子在外面的情况。姜归生不厌其烦地回答着他们,但是姜归生没把黄新安出事的情况告诉他们。黄新安出事已经一个月了,到现在家里还是没一个人知道的。那是黄新安的意思,他不让姜归生告诉家里人,免得他们担心。

回去的时候,姜归生到罗屠户那里称了一斤半五花肉,在代销店里称了两斤青苹果。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完全地暗了下来,朦朦胧胧的月光正从屋后的那片松树林间爬起,壁虎的叫声在田间响起。

余水妹正就着月光在台阶上剁猪草,没舍得拉电灯。九岁的小儿明明正坐在灶前生火做饭,明亮的火光映红了他的小脸颊;小黑狗见到姜归生,朝姜归生吠了起来,显然它已经不认识主人了。余水妹转过脸,刀差点砍到了自己的手背上去。她撩了撩垂下额前的长发,怔怔地看着姜归生:“怎么……现在……回家了?”

明明缩在门角里,朝姜归生怯怯地叫了声爹,他不敢正视姜归生,只有姜归生在和余水妹说话的时候,他才敢小心翼翼地用眼光偷偷地扫视爸爸几眼。姜归生心里一阵酸,向前抱了抱孩子,孩子一年都没见过姜归生几次,已经对爸爸陌生了。

姜归生把肉和苹果拿出来,递给孩子一个苹果。孩子把手缩在背后,不敢接。余水妹说:“我的孩呀,那是你爹呀!你亲爹呀!”姜归生拉过孩子:“来,爹给宝宝洗苹果去,乖……”

姜归生问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情况。余水妹说,强强有可能考上大学,老师的评价非常高,把他定为考大学的对象了;明明在读小学三年级,也很听话,只是有点不爱说话,成绩也很好。

孩子睡得早,姜归生帮余水妹喂完猪,余水妹洗着那堆衣服,之后姜归生抱着余水妹就上床了。余水妹象征性地推了他两下,看你猴急的。姜归生说我想你呀。余水妹说,就现在想呀,那以前想不想呢?姜归生说,我夜里都想你呀,想得要疯。她说,那我不在你身边,你又怎么办呀?姜归生说想急了就自己解决。姜归生问她,她说我才没你们那样下流呢,我想你了就去剁干猪草,一把一把的干红薯藤,一直往死里剁,直到心里平静了才睡。

她问姜归生在外面找过没有,姜归生摇了摇头,说实话,有些年轻的民工耐不住就去那些地方,结果染上病了,又没钱去治,弄得自己苦不堪言,毁了一生。姜归生扳过余水妹的身子,脱掉她的衣裤,摸着她那结实的,她在床上疯狂地回应着……

完事后,她问姜归生:“怎么会这段时间回家呢?结了多少钱的工资?”

姜归生说:“还没结完,就带了三千元回家,过两天还得回城――黄新安出事了……”

“黄新安出事了!?”

姜归生悄悄地对她说:“黄新安工伤了,被钢筋敲了一下,伤了坐骨神经,现在已经瘫了……”

“我的天,孩子才十九啊……以后怎么办……”女人一时泪水模糊。

“能有什么办法呢?躺在医院已经一个多月了,现在总算稳定下来了。我们去看过几次,脸白得像纸,一丝血色都没有,包工头早就不耐烦了,要和他尽快私了……”

“老板让姜归生回来和他爹商量,17万块私了……以后就再也不管了……”

“黄新安现在怎样?”

“他不让我们告诉家里,见了我们一句话也不说。真造孽呀,他还是个孩子……”

第二天早上,姜归生起得很早,地穿好衣服,余水妹也醒了,姜归生说我去看看田间的禾苗。

清晨的太阳还未出来,浓白浓白的大雾笼罩着大山,小麻雀已经开始觅食了,路边的芨芨草和解放草上沾满了露水,姜归生挽了挽裤脚。满叔已经在路边放牛,大黄牛正打着尾巴悠然地嚼着露水草。满叔端着锅旱烟蹲在大青石上,见姜归生来了脸上笑成了朵:“什么时候到的家呀?”

“昨晚刚到的家,更强让我捎信哩,让你不要太早出门打露水,说你风湿病重。”

“呵呵,我好得很呢!更强在外面还好吗?”

“更强就像头牛犊,健壮健壮的,您就不要担心好了。”

“好就好,在外就是得图个平安,晚上来我家喝酒,叔给你准备好醇厚的老米烧!”

“好呐!”

农村的人命贱,在城里做事,如遇天灾人祸,就如死了一只蚂蚁一样。这些年来,和姜归生一起出去做事的,出去时都是生龙活虎的汉子,可真正回来了的呢?二壮是村里少有的彪悍汉子,虎背熊腰,又值壮年,挑个两百来斤的担子脚下生风。可去年在城里干活时,一不小心从楼上掉下来,再也没有回来。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尽管他是如此强壮的人,可那有什么用呢?

黄新安家就住村头,在那棵大杨梅树下。那是一座孤零零的小木房子,年代已久,木屋已向西倾斜,打了两个桩,苦苦地在支撑着,像个驼背的老人。木屋门口有口小水塘,上面漂满了浮萍,几只小鸡正在塘沿边上刨食。姜归生踽踽地走着,该怎样开口呢?姜归生怎忍心把这残忍的消息告诉这个可怜的老头呢?命运是这样的不公平,这样残忍,老人是村里少有的老好人,四五月杨梅熟了的时候,总不忘了给村里人送上尝尝鲜。老婆死得早,含辛茹苦地把两个孩子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既当爹又当妈,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好不容易去年有人做媒,给黄新安介绍了一位邻村的姑娘,双方都见面了,都很满意,彩礼都下了,就差年底结婚了,可现在黄新安这个样子,她……

黄新安爹看见姜归生来了,忙招呼着给姜归生端茶。

“黄新安还好吗?听说你昨晚回来的?”

其实那天,姜归生和黄新安正在一个组。姜归生在三楼砌墙,他和智华、更强他们在底下抬预制板。那天天气热得要命,姜归生戴着橘黄色的安全帽,整个头都快发酵了。中午快要下工的时候,姜归生站在脚手架上提一桶水泥浆,正准备尽快弄完就下工吃饭去,姜归生看到黄新安和智华在下面抬了块预制板准备放进吊车里去。他们刚抬到吊车的时候,隔他们很近的另外一台吊车却出事了!可能是违规操作,把钢丝绞断了!吊车一下子就倾斜了,里面的整车八号螺纹钢就像下雨一样倾泻了下来!当时黄新安走在后面,最先发觉,姜归生看见他用力地推了智华一把,自己却被钢筋重重地砸中了下半身。大家七手八脚地赶紧把他拉了出来,他的腰处血如泉涌,已经失去知觉了……

整个讲述的过程,姜归生都没有抬头,他不敢去望那张苍白而扭曲的脸,地上一群蚂蚁正在搬家,它们浩浩荡荡,举家重迁,不知道去一个什么遥远的地方。

老人静静地听完姜归生的讲述,他一句话也没说,脸上平静得就像一摊绝望的死水。姜归生告诉他黄新安现在的情况还算较稳定,只需好好调养就可以。姜归生把老板交给的协议书拿了出来,老人接到手看了看,嘴上喃喃自语,就当没生……就当没生过……

姜归生说这是17万元,同意的话就按个手印……

老人抬了抬僵硬的头,缓缓地说,17万……孩子……

第三天早晨,天还未亮的时候,姜归生就要动身返城了。余水妹给姜归生口袋里装满了花生、鸡蛋。明明也懂事地揉了揉睡眼惺忪的眼睛,他的眼睛装满了依依不舍,姜归生蹲下来告诉他: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在农村,不管你怎样,只有读书,才是你步入城市的惟一出路!不要学我,城市再漂亮,都不属于我们的……孩子乖巧地点了点头,姜归生看见他眼睛里含满了泪水,他多么舍不得姜归生走啊,可这有什么办法呢?在农村,如果不出去,哪来的钱生活呢?哪来的钱供孩子念书呢?

昨天夜里,黄新安的爹巍颤颤地来到了姜归生家。老人一夜好像老了二十岁,头发全白了,背也驼了,像片风中的枯叶,在晚风中颤抖。他把“合同”递给了姜归生,颤颤地说:我同意……我都是快要入土的人了,还有什么不可以放不下的呢……你转告黄新安,要他好好地活下去,不管怎样,天都不会塌下来……

老人说得很悲凉,余水妹听了眼睛也红了。老人顿了顿,余水妹和你都是好人,好人自会有好报的……

姜归生留老人一起吃晚饭,但被他拒绝了。他说:“我也该回家了,我累了……”

余水妹和孩子一直送姜归生过了清江的三拱桥,看姜归生上了汽车。余水妹问姜归生下次什么时候回家,姜归生没有告诉她,姜归生也不知道,也许过年就回家,也许要明年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家了。

坐两个小时的汽车,然后再到县城里坐一天一夜的火车,下车姜归生就可以回“城”了,又可以回到姜归生熟悉的地方。

远处浓雾氤氲的山岗上,放牛的老人坐在块大岩石上唱道:

伢子出清江兮

路漫漫

走多少路兮

水迢迢……

流多少汗兮

汗如雨

望故乡兮

我心归去篇3

《归园田居》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归园田居是回归到自己的家园中过着田居生活的意思。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一、《归园田居(三)》抒发了诗人寄情田园的真情

(一)表现了归园田居的劳作之乐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从诗句表层看,更多的是道出了在田园劳作的艰辛,起早贪黑,开荒种豆,露水沾衣,可以想象,劳动是多么辛苦呀!整首诗很难看出有劳作之乐,但如果联系《归・园田居(一)》就不难理解了。

《归园田居(一)》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国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申,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诗中有两组词:A俗韵、尘网、羁鸟、池鱼、樊笼;B丘山、旧林、故渊、园田、自然。

试想,在尘网中呆过的人、在樊笼里体验过的心,一当回归到向往已久的园田、自然,不管劳作是多么辛苦,从内心上讲都有一种超凡脱俗的体验,多有一种从未有过的,那种快乐,那种舒适便油然而生。自然今儿归园,就象是久在樊笼里的鸟,张开翅膀,回归到它向往已久的大自然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飞翔着。在《归去来兮辞》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其归心之切,已跃然纸上,犹如一支离弦的箭,在晴空中发出“嗖嗖”的声响。

(二)表达了不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

诗中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诗人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黑暗的揭露和对污浊社会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其实,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在《归去来兮辞》中,诗人发出这样的感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它的意思是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人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的选择是对的,而昨天的仕途是错误的,诗人意识到过去做官是一种错误,是误入迷途,没有自我。既然“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因而诗人的“愿”就只有离开官场,不与世同流合污,归园田居了。

二、《归园田居(三)》创设了田居生活的醇美意境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撷取田居生活的“种豆”片断,让读者在其间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在这一片“南山田垅”的境界中,流淌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涓涓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远离尘世,宁静醇美的理想天地。

“晨兴理荒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南山原野的田园耕耘图。在一片草儿茂盛,豆苗稀疏的田园上,有一个弯腰躬背、手把锄头的身影闪现,施肥除虫铲杂草,好让娇嫩的豆苗茁壮成长。

“带月荷锄归”,勾画出一幅南山原野的月下归耘图。月儿悬空,挥洒银光,羊肠小路,杂草丛生,露珠闪烁,有一个肩扛锄头裤脚湿透的人儿正伴着艰辛劳作之后欢快的脚步归来。虽然劳动早出晚归,身子疲惫,但满怀憧憬,心情是舒畅的,脚步是轻松的。尤其是有明月作伴,苦尽也甘甜,月光早已把满身疲惫消融,随之而来的几多欢愉,几多幸福。

三、《归园田居(三)》以平淡自然的用语叙述农事

开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两句,用语平淡自然,几乎是没有修饰的口语,

中间四句没有工整的对偶,只像是一个农夫在娓娓叙述,我曾绞尽脑汁,把“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修改成工整的对偶句:“披星理荒秽,带月荷归锄”,虽对偶了,但最终也没有原诗贴切自然,“披星”除草似乎是不可能的;把“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改成押韵句“狭道草木长,夕露沾衣裳”,虽押韵了,可“衣裳”更没有“我衣”有主观体验,来得自然而体现自愉。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出版社,2007

我心归去篇4

关键词:陶渊明;归田;欢欣;孤独;无奈

最近,带着新的年级的学生又开始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在欣赏诗人的率性、体悟诗人归田的欢欣之余,细细体会,又感慨于作者欢欣外衣下的孤独与无奈。

历来论者认为,《归去来兮辞》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以下思想:安贫守道君子固穷的人生态度,委运任化生死由之的达观思想,质性自然、抱朴守真的生活原则,特立独行、不拘时俗的处世方式,安逸闲适平和恬淡的审美趣味。总而言之,陶渊明的归田是他的最终选择,诗情画意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的是他的愉悦之情。

但是,细细体察,便不难发现他心中难以言表的孤独与无奈之情。这首先要从他的出仕谈起。在序言中,陶渊明介绍了自己出仕的理由:“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五柳先生传》中,他这样叙述自己的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因此,贫穷是诗人的生活情况,为糊口做官,我们相信这个理由。

但这绝不是惟一的理由。陶渊明自幼接受儒家教育,儒家有“兼济天下”的一面,也有“独善其身”的一面。陶渊明青年时是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的:“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三),“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在这种理想的支配下,再加上生活的贫苦,他出仕了。但现实的黑暗又使他无法施展抱负,因此,他陷入了官与隐的痛苦抉择,前后多次出仕就可看出他的犹豫。直到最后一次,彭泽令任上,督邮来到,“吏白应束带见之”,才让他断然离去,彻底结束这种仕隐不定的生活。于是《归去来兮辞》便产生了,它是作者彻底觉醒,断然与官场决裂的宣言书。

但是,陶渊明对于归隐一直是存在矛盾心理的,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当他第二次出仕在桓玄门下当属吏,发现意欲夺权的桓玄并不能让自己实现理想,陶渊明便决定离开他,并叹道:“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中蕴含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在《归去来兮辞》中,也可以窥见这种痛苦,对于归隐,他“惆怅而独悲”,不过陶渊明就是陶渊明,在进行自我调节后,他很快说服了自己:“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质性自然”压倒了“猛志逸四海”,他终于启程了。

一旦决定归田,诗人的真性情就体现了出来。他简直迫不及待了,天未亮就出发,远远地看见家时,恨不得奔跑起来。及至到了家,一切在他眼里都那么舒心。家人已经热情地迎出了门外,离家80多日,院子已经荒芜,但是喜爱的松菊还在,了解自己的老妻也早已准备好了酒。有菊有酒足矣!看着熟悉的一切,自在安适,这小小的容身之地,和那污浊的官场比起来,简直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的陶渊明终于明白,他不属于官场。于是,我们在《归去来兮辞》里看到了这样一个身影,他有时出现在院子里,这儿瞅瞅,那儿摸摸;有时拄着拐杖出去转转,累了就席地坐,看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鸟儿盘旋,日晚归巢;或驾车,或乘船,或探寻幽深的山林,或经过崎岖的山丘,花木欣欣向荣,山泉潺潺东流,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陶渊明这时是悠闲自在的,他似乎沉浸在这浓浓的天伦之乐以及怡情养性的田园风光之中了。

但是他还未能真正放得下,你不见他“乐琴书以消忧”吗?我不禁在想,此时的诗人“忧”什么?还在因生活的困顿而忧吗?似乎不像,从同期的《归园田居》中可以了解到,他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再加上刚刚解职,应该还有官俸,生计应该不成问题。那“忧”什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可以这样来进行推测:

一、懊悔之情

诗人心性淡泊,却无奈出仕,多次的为官经历使他认清了现实,悔不当初。“迷途”“今是而昨非”“误落尘网中”就是这种心情的实录。

二、庆幸之情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一句,其实是化用了《论语・微子》里的一个故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认为当政者危险,因此讥讽孔子不能隐退,并且劝对方及时改正尚来得及。陶渊明是不是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就像孔子一样“知其不可而为之”,现在终于醒悟而选择了“独善其身”?

三、孤独之情

孤独,在文中随处可见:“引壶觞以自酌”――自斟自饮,缺少知音;“门虽设而常关”――与外界隔绝,无人来访;“怀良辰以孤往”――独来独往,自娱自乐;“抚孤松而盘桓”,托物言志,高洁的品格仍在,可是,这“松”毕竟是“孤”啊,这是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孤独地混迹官场污浊,孤独地弃官归田,这种无奈与孤独是他人乃至亲人都无法理解的。尽管可以“悦亲戚之情话”,却还要“乐琴书以消忧”。

伴随着这种孤独与忧伤,面对“得时”的“万物”时,诗人一方面“善”(羡慕),一方面“感吾生之行休”。这时,让人很自然地想起苏轼的诗:“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两个伟大的人物,此时的心灵是相通的。

还能怎么样呢?苏子借客人之口劝慰自己:“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子意识到,只有与自然融为一体,心灵方能得到大解脱。

陶渊明也劝慰自己:“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乐天安命,与其说是达观,不如说是一种无奈。

另外,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也并非完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行动体现,也是对社会现实进行消极反抗的一种无奈选择,诗人的内心其实并不平静,他在与劳动人民进行接触的过程当中,愈发认清了社会的黑暗,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在了《桃花源记》当中,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当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时,转而变为对浪漫的想象,“乌托邦”的始祖陶渊明以另一种方式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

至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归去来兮辞》一文,欢快的外衣下潜藏着作者多少的孤独与无奈啊!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2009.

[2]张若.中国古代文学史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04.

我心归去篇5

归因是一个人利用已有信息去生成因果解释的总体方式。归因理论创始人海德曾说过:每个人都是直觉心理学家,因为要试图全面理解社会存在,所以总在不断做出因果分析,这与专业心理学家的所作所为几乎一模一样。作为学生,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之后,不管考试成功还是失败,都不可避免地会进行自我归因,会在心里给自己一个关于成败的解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会呈现不同的归因方式,进而,不同的归因方式又会影响到学生后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并最终影响到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效果。为此,对学生进行积极归因指导应成为当前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

考试是对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的总结和反馈,在考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归因分析呢?有以下几个思考点需要关注。

一、我习惯于做个人归因还是情境归因?――建议少做情境归因,多做个人归因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人在归因时有两类基本倾向,一是情境归因,二是个人归因。具体到考生来说,情境归因就是把考试的成败归结于试卷、教师、运气、考场、身体等外在和不可控的因素。个人归因则是把考试的成败归结于能力、努力、方法、心态等内在和可控因素。

很显然,情境归因的作用仅在于转移责任,谅解自己,但在个人调整、改进方面作用不明显。而个人归因会更有利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社会心理学家们还研究发现,人们在归因时会产生自利性偏差,即在很多情境中,人们倾向于对成功做个人归因,对失败做情境归因。比如,很多学生在考试成功之后会说“我之所以考得好是因为我的能力强”,在考试失败之后又会说“我之所以没考好是因为这份试卷出的容易了,没能考出我的水平”,这些便是自利性偏差的表现。我们在指导学生做考后归因时要能有意识地避免自利性偏差,尤其是面临考试失败时,更建议多做个人归因,即从能力、努力、方法、心态等方面去思考自己考试失败的原因,这样更利于解决问题,下次考试转败为胜也才会成为可能。

考试之后如何做积极的个人归因,学习心理学研究者郭召良博士总结提炼出了“考试成功三棱锥”理论模型,可供我们在做个人归因时作为参照。郭召良博士认为决定考试成功的关键不是考生的智力水平高低,而是努力程度、学习和考试方法、学习效率和心态调节这四个因素,这些因素构成考试成功三棱锥上面的四个顶点。四个顶点的高度最终决定这个三棱锥的体积,即四个方面的水平高低(高度)共同决定考试成绩(体积)。如果某个方面存在不足,则这个顶点的高度就低,从而三棱锥的体积就会大大缩小。换言之,如果考生在努力、方法、效率和心态的某个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他(她)的考试成绩就会比较差。

因此,在考试之后,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建议从努力、方法、效率和心态四个方面做一个系统分析,这样的个人归因往往是更积极更有效的。

二、我是优先做个人归因的,不过我却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能力了,这该怎么办?――建议少做个人能力消极归因,避免产生习得性无助

随着个人内省特质的发展,大多高中学生能在考后优先做个人归因,而不是简单盲目地做情境归因,但这时也会出现另一个消极现象,即几次个人归因之后却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认为自己就是能力差。

比如,一位高三学生在一模考后分析中写到“一次次的失败让我发现其实我没他们聪明,在考前我也没奢望自己能考好,所以这次一模失败只是对我智商和能力低的又一次证明”,这便是个人简单消极归因的结果。学习心理学研究发现,一直把考试的失败归因于自己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慢慢会失去学习动力和进取心,最终走向学业失败。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它指在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塞利格曼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心理学家随后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现象在人类身上也会发生。

如果一个人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不可能达到特定的目标或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认知缺失,动机水平下降,情绪不适应等心理现象。心理学家们指出,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客观环境和主体因素进行分析,对自己行为失败的结果进行归因,所以是否认为失败与自己的能力相关是影响一个人无助感产生的关键。当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或失败结果归因于自身的智力、能力的时候,一种弥散的、无助的和抑郁的状态就会出现,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减弱到最低水平,无助感也由此产生了。这便是那些一直把考试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慢慢失去学习动力和进取心,最终学业失败的原因所在。

减少来自成人世界的消极评价,帮助学生构建和谐的自我悦纳系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营造合适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利用理性情绪疗法,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念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改变引起他们习得性无助的歪曲知觉;以上这些都是避免习得性无助的有效方法。

三、我是优先做个人努力程度归因的,可是我怎么没有进步呢,我甚至怀疑自己到底需不需要再努力了?――建议在失败面前不要做简单因果连接,关键是要找准问题和症结

在生活中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走进房间把开关按下去,灯亮了;有一天走进房间,把开关按下去之后灯竟然不亮了,你脑海中会如何进行归因呢?你会认为灯坏了还是认为开关坏了呢?有可能两个原因都不是,而是停电了。在生活中把“灯不亮”的原因简单归结为“灯坏了”或是“开关坏了”,这便是“简单因果连接”。

学生在考后归因中也常常会出现简单因果连接的现象,因为教师和家长等外部强化与暗示使得学生常常会在考后做出“没考好――不努力”的因果连接,这样的因果连接既是简单无需伤脑细胞的,又是颇受家长和教师欢迎的。当这种屡试不爽的简单因果连接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时,如果你是努力了却没能考好,这时往往会陷入一种思维困境,正如一位高三W生在考后主诉中所说:“我一直都很努力,可一直效果都不明显,这次竟然考得这么差,看看身边那些没有我努力却比我考得好的同学,我觉得我还不如不努力了呢。”为此,在考后归因中不建议学生做“没考好――不努力”的简单因果连接,因为长期以往它可能会影响学生去洞察自己在努力之外的考试失败原因,甚至会使学生像上面这位高三学生一样在极度学习疲劳之后,在长期体验不到自己的学习成效之后产生放弃努力的想法。在考试失败面前不做简单因果连接,关键是要找准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找准问题呢?

一是鼓励学生在考试之后带着试卷请教师帮助自己一起分析。分析自己在学习中是否有知识漏洞?问题出在哪一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课堂效率不高,还是疏于复习,或是训练量不够?怯于与教师沟通是限制学生成绩提升的重要瓶颈,教师由于丰富的教育经验往往能比学生自己更善于发现问题所在,因此学生每次考试之后带着试卷请教师帮助自己一起分析是发现问题的最好方法,问题发现之后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努力便更具有实效性。

二是让学生有意识地提升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它既包括了结果期望,也包括了效能期望。前半辈子研究习得性无助的塞里格曼最终成为了积极心理学的开山鼻祖,他指出人与人在知识和能力之外的重要分水岭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往往期望值高,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显示成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往往畏缩不前,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显示失败。塞里格曼的后续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至少受五种因素的影响:个人的成功经验(尤其是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功经验)、个人观察到与自己相仿的人的成功经验、个人想象的成功经验、周围人认为你能成功、个人的身体与情绪状态。因此,积累成功、积极暗示、身心调节,这些都是我们指导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努力方向。

教育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公式:学习成绩=(动机,IQ,学习迁移能力)。培养积极的归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迁移能力,激发学习动机,进而提升学习成绩的重要方法。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进行细致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调节情绪,调控预期,指导行为。我相信,在积极归因习惯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美好,学生也会收获成长。

我心归去篇6

所谓生命不过枉著尘埃,烟花尽头,宇宙中零落渺小的瞬间光亮

蝴蝶行走阳光,文鸟坠入大海,谁来替记忆守住原始的知觉

时间回换走一切最初的模样

你的模样

——小引

{PART 1}

不归,永不归来

不悔,永不后悔

为什么人们总爱说永远?

人的永远就是“三生”

三生能与你邂逅就已足够

至少,我们的女主角不归和不悔这样认为

{PART 2}

不归,不悔很俗的名字。她们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不归只比不悔大一分钟而已。她们姓莫,只是她们都喜欢喊对方“不归,不悔”

那是一个繁华的城市,莫家就坐落在这里。作为当地有权有势的人家,盛大的宴会总少不了他们的份。而莫归就是众人皆知的莫家千金,他们遗忘了整日呆在家里的莫悔。

不归和不悔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冲突,她们的关系密切的已经超过了属于双胞胎的那种情感。尽管父亲偏爱归,母亲偏爱悔。

不归和不悔形似,但不神似。每个看到过她们的人都这样说。

不归的举手投足无不显露出一种贵族的气势,温柔典雅,脸上随时挂满迷人的微笑。她有先天性的心脏病,她不能跳,不能过与激动,因此这个“紧箍圈”从小就养成了不归的淑女风范。

不悔则总是冷冷的,眼神中带着犀利,喜欢的是黑暗,她讨厌别人接近她,甚至说话也不可以。幼稚点说,不悔怕生。成熟点说,不悔具有人性恐惧症。爱争强好胜的她完全与不悔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但她们都曾想着同一个问题:永远到底有多远?人的三生的尽头是不是就是永远?

没有人能回答她们。因为所有人都嫌这个问题弱智,摆摆手就走。在不悔看来,他们是不会回答。弱智的是他们。

不归,想着的是问谁可以回答

不悔,想着的是自己寻找答案

这个答案就在她们的身边……

{PART 3}

不归和不悔都从未喜欢过自己的父母。他们喜剧;父亲喜欢不归是因为母亲喜欢不悔。母亲喜欢不悔是因为觉得父亲对不归好。莫悔是母亲取的名字,莫归是父亲取的。名字里的含义可能每个人都懂。他们虚伪;两人在外人面前好的跟一个人似的,有很多人羡慕不已。而回到家的他们就开始冷战,有一点事看不顺就闹,能摔的就摔,能砸的就砸。不归和不悔早已习惯,只顾自己做自己的事,父母见没有人来管,也就自然停止了。

真是无聊,每到这个时候,不悔就会喃喃的咒骂道。不归只是笑着听着歌,站在楼上看真实版的电视剧,还不时的提出点意见。不归比不悔更加可怕。如果不悔是越前龙马的话,那么不归就是不二周助,没有人能懂他,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她在哪里。温柔的后面隐藏的力量到底有多少也不知道。

那是不归真正的可怕之处。

真正体会过不归的潜在力量的人,恐怕只有不悔。

{PART 4}

12岁的不悔总是无法忘记幼年时的回忆,她的余光悄悄盯了一眼保持微笑的不归。她心里一直有一个疑问,真正的不归在哪里?可是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因为她不允许,她的自尊心不允许。

不悔望向窗外远处的游乐场,仍有小孩的欢呼声。一点没变呢!不悔抿着嘴唇微微笑了笑。

“喂,你下来,小莹要坐。”一个霸道的男声响在只有6岁的不归身后。

正在摇着秋千的不归停了下来,笑着望了望身后的两个比她大的男孩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她什么也没说就从秋千上下来,让给了那位叫小莹的女孩。

“小哲,莹想坐那个。”女孩撒娇的对那个霸道的男孩指了指正躺在木马上面睡觉的不悔。

“我妹妹在上面睡觉,你还是就坐秋千吧!”不归皱了皱眉,又笑着对小莹说。

“不嘛!~”小莹哭了起来,“我就要坐那个,让你妹妹下来嘛~~”

“不可以。”不归坚决的说。

“喂,你再把你刚才说的话说一遍!”哪个霸道的男孩—小哲恶狠狠的说。

不归嘴角的笑容消失了,重复道:“我说不可以。”

话刚落,小哲的手毫不留情的把不归推倒在地,脸上露出了幸灾乐祸的表情。

惊醒的不悔从木马上跳下来,以同样的方法把小莹摔在地上,只不过比刚才要重的多。不悔笑着看了一眼小莹,做足了鄙视。

小哲扶起小莹,拳头就怒气冲冲的朝不悔打过来,不悔一躲,用尽全力,一拳打在小哲的脸上。

“小哲!”小莹惊慌失措的叫着。

不悔举起手,还未落下时,背后就被人狠揣了一脚,扑通一声单脚跪在地上,双手竭力不让自己倒下去。又是一脚落在不悔的肚子上,不悔一只手使劲的掐着自己,不让自己叫出声来。她的自尊心不容践踏。

不悔被小哲提了起来,眼里仍然没有服输的感觉。小莹的手就那么打在不悔的脸上,她长长的指甲在不悔的脸上留下了一道美丽的弧线。

“啪”的一声,小莹的脸上顿时开出了一道红色的花朵。

不悔呆了,是姐姐—不归。她的脸上是不悔从未看到过的愤怒。

“你们,也给我适可而止吧!”不归推开小莹,娇小的拳头打在小哲的太阳穴处,小哲猛大一下倒在了地上,不归紧随其上一脚踩在小哲的肚子上,小哲疼的叫了出来。又是一拳打向小哲的太阳穴,不归发了疯似的,一拳接一拳的打在小哲的身上,不悔只是呆呆的看着,吃惊的已经成了木头人,那样的姐姐她不认识,感觉好陌生……

小莹在一旁颤抖着,“宾,快上去帮忙!~~~”

宾拿起一根细长的木棍向不归打去,不归只是腾出一只手,抓住木棍,使劲的向宾打去,木棍脱离了宾的手,打在宾的脸上,他从地上爬起来哭着跑开了,小莹也不知何时消失了。

不归与不悔散步在海边,身上已经伤痕累累。不悔望着不归,哭了,她第一次哭(她生下来时没哭),不归回过头,从口袋里拿出手绢仔细的给不悔擦起来。

“归,”不悔哭着说,“以后,悔,一定不再让别人保护我了。”

“不悔,你是我妹妹啊!”不归笑了,“我会永远守护你的。”

不悔望向远处,“那永远有多远?”

不归顺着不悔的目光看去,“是三生吗?前世,今生,来世。”

海的尽头,夕阳西下。当太阳不再升起,不在落下,那是永远吗?

{PART 5}

不归和不悔手中的小石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亮光。

那是两块断了的石子,不归和不悔分别捏起小石子对着阳光拼在一起,是一快完整的石块,上面写着“三生”

她们相视一笑,冲进屋内,分别从房间里拿出自己的许愿瓶,轻轻把石子放了进去,戴在勃上。

“我们不需要永远。”不悔看着窗外,眼神里充满了希望。

“有了三生就已足够。”不归接着说。

“归”

“悔”

她们异口同声的喊着对方。

“约定好了,我们的三生就在这石子上。”不归缓缓的说。

“三生石上。”不悔悠远的说。

{PART 6}

终究,不归和不悔分离了。

父亲带不归去治病,一去不归。

莫归……莫悔双手紧扣在一起,许愿瓶在她的手心,她闭着眼,感受到了风的气息,还有不归的味道……

我们的前世,今生,来世,真的用一块小石头就能表达吗?不悔苦笑着。

她突然明白,永远就是再也见不到你的那一刻。

三生,无所谓就是再见到你,只是形同陌路的时刻……

{PART 7}

她们在另一个城市相遇,已隔若年。她们擦肩而过,勃上仍然挂着那个小小的许愿瓶,里面有她们的三生……

她们再一次异口同声的轻声喊道“归”“悔”

可是她们谁都没有听到,她不是归,她也不是悔。

她们三生的最后一站……来世

我心归去篇7

(一)

很久很久以前,松源河可不像现在这样温顺,它波浪滔天,根本无法在河上架桥。在松源河的两岸,有二个村子。一个叫堂当村,一个叫练四村。他们因有松源河阻挡,所以素不来往。在堂当村里有个叫咏健的年轻小伙子,他以打鱼为生,天天去松源河里捕鱼。在练四村里有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叫归艳,她天天都要去松源河里给打鱼的父亲送饭。

一天,咏健在河里打鱼时,他远远望见一位姑娘划着船向另一条船靠近。而那条船上的姑娘正是归艳正在给父亲送饭。当归艳从船中走出来,一眼就看见咏健,而咏健早以被归艳那美若天仙的容貌给迷住了。他一动不动地呆在那里,双眼一直看着归艳,他一见钟情,深深地爱上了归艳。

归艳见了,捂着脸,扭过头,她也对咏健一见钟情。可他们都不知道对方想什么,所以不好意思开口说话。

他们一个要打鱼,一个要送饭,所以天天相见,一见又特别害羞,不敢前去问好。

就这样,他们相见又不敢说话,但见面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咏健鼓起勇气走到归艳身旁,吱吱唔唔地说:“你叫什么名字?” 归艳害羞地回答道:“我叫归艳,你呢?”咏健马上回答。他们越谈越投机。

(二)

咏健忍不住说:“归艳,我……喜……欢你,你喜欢我吗?” 归艳听了,脸顿红,结巴地说:“我……也喜欢你。” 咏健听了,特别欢喜,双说:“那你嫁给我吧!” 归艳说:“这由不得我,这得经过我父亲同意。”“那好,你快回去问,我在这等你。” 咏健很急。“哦!我这就回去问”归艳说完,便匆匆回家。咏健满脸笑容。可这一切全被这的一个叫溜的小混混看在眼里。他也贪念归艳的样子。但见到归艳喜欢咏健,心里很不痛快,一心想除掉咏健。

(三)

归艳回到家里问父亲同意吗?她父亲一口就答应了,因为女儿早点嫁出去,就能减轻家里的负担。归艳将这事告诉咏健,咏健高兴得笑岔了气。就这样他们就开始盘算怎样办喜事。

一天,归艳父亲在河上打鱼时,意外网到一个碗,他拿到市场上看,啊!这是一个古代的碗,价值连城。归艳父亲将碗高价卖出,一下子成了两岸首富。归艳父亲成了老爷后,他想到自要即将出嫁的女儿,便反悔了,他想:自己是两岸首富,不能就这样随便让女儿嫁给一个一事无成的家伙。不行,我得好好磨练他,让女儿得到幸福。而且自己是捡到松源河里的宝贝才发的家,可不能忘本,得为两岸百姓做点好事。所以他就出了告示:家有女儿初长成,能在松源河上建一座桥的后生便是我的女婿。并注上:架桥钱我出。

此告示一出便马上得到了许多人的回应,他们纷纷开始设计图纸,准备架桥。其中溜头这个家伙也在设计图纸。

咏健听说了这事,气得大病了一场。可气归气,眼下当务之急还是赶紧去学造桥。当好了一点,他便带上干粮去石龙山上请教建桥大师林勇钦先生。可山上早以挤满了人,他们都希望得到大师真传去建桥。可林大师出了个题:在十分钟内用一万根小林棍建一座桥,谁先建好就教谁。大家议论纷纷,但没办法只好建了。

十分钟到了,林大师一看,有的人为了节省时间只用了几十根木棍建了个简易小桥。

而咏健却仔细的一根一根的架,每个细节都很很精细。林大师一眼就看中了咏健,就把全部技术传给咏健。咏健学习得也十分认真刻苦,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考虑到松源河的状况,用人们常用的石拱桥结构在水流湍急的河面上可不易建成,用木头建桥却难敌风雪侵蚀,怎样建呢?咏健苦苦思索。

这一天下起了小雨,痴情于咏健的归艳打着伞来给咏健送衣裳,咏健看到归艳手中的伞,眼睛忽地一亮:为啥不给自己的桥打把伞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归艳,归艳拍手叫好,并说:“在桥上还可以加上椅子,供乡亲们休息。”咏健点头叫好,便连夜画好了设计图。又把设计图拿给林大师看。大师连连微笑。咏健立刻下山,准备架桥。可这事却被溜头得知了。他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边带人手躲在咏健必经之路江滨路上埋伏。

咏健经过江滨路时,溜头冲了上去,绑住了咏健,从他身上搜到了图纸,又乱棒将咏健打死,又将咏健仍进江滨河中想毁尸灭迹。

溜头顺利拿到了图纸,也架好了桥,命名溜头桥。就这样溜头就要与归艳成亲了。

但归艳誓死不从,她恳求父亲不让她与溜头成亲。但她父亲已发了告示,如果反悔怕是会使大家不满,所以他没有同意。

归艳她发现自己无法说服父亲,天天遭到溜头的逼迫,她只好跳河自杀了。

归艳跳进河中,奇迹出现了,河中闪出两道光,一齐推倒了溜头桥,又合二为一,化成一座桥。在桥顶上,分别刻有一条龙和一只凤,看这桥全用木头建成,走进里面还有供人休息的墙椅。人们都说,龙是咏健,凤是归艳。

而溜头早被溜头桥压死了,而归艳父亲也因此失去了女儿。

后来人们为了记念咏健与归艳,便将他们的名字合二为一,将这座桥命名咏归桥。

我心归去篇8

当老妪复述归有光母亲周孺人对有光的疼爱时,归有光写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回忆祖母当年持一象笏至,并勉励归有光“他日汝当用之”时,归有光写道:“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这“泣”和“长号”响亮有力,音满意足。而在忆亡妻时则用“移情于景”的手法:“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既不“泣”,更不“长号”,甚而无一“哀”字!如果,鉴此认为此处的情感表达力度减弱或认为这三种情感表达理解为并列之举都欠妥当。其实,这三者之间层层递进,波澜渐续。只是情随事迁,时移势易,表达方式别样而已。

我们知道《项脊轩志》是作者分两次写作而成,文中所记的祖孙和母子之事,据赵伯陶先生考证,约写于嘉靖三年,时年归有光18岁。而补记夫妻情的文字则是在至少13年后,学者一般认为当时归有光已35岁。同样是丧亲之痛,18岁时的表达直白响亮,35岁的表达则隐忍内敛。循着这条别样的情感表达线索,本文探讨归有光在科举仕途上及齐家兴族上的坎坷遭际。

一、扬眉瞬目少年事

明人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记载:周孺人怀归有光时“家数见征瑞,有虹起于庭,其光属天,故名‘有光’,甫其字也”。父辈早将这种仕举成功的心理预期根植于归有光心中。这种“天授大任而佑之”的神秘猜想在选文中也可窥见:“轩凡四遭火,能不焚者,殆有神护者”。对于项脊轩能幸免火灾的原因,归有光认为是上苍属意其身,促其读书取有成效之举。这显然是一个封建士子在身处衰境时对自我命运的坚信和肯定。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苏教版教材“殆有神护者”之后,编者在选入教材时删除了“项脊生曰”部分,即:

项脊生日: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蜀清指巴蜀寡妇清,她自珍名节,经营朱砂矿,后得始皇帝敬重。诸葛亮起于陇亩而得辅佐刘备,功业千秋。此处归有光以“清”和“孔明”自喻,以“丹穴”和“陇中”来比项脊轩,在自嘲沾沾自喜的同时也是对自我人生终极目标的预想。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18岁少年的拿云心志。

事实的确如此,在归有光叙写祖孙和母子情时,“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业已三年,离考取秀才并补苏州府学生员还有一年。可以说此时他处于人生发端,意气扬扬,激越奋进。虽说母亲、祖母已相继过世,大家族也经历了“诸父异爨”的变故,但毕竟憧憬在前,自信在身。这时的“泣”和“长号”,是少年在痛彻心扉后找到的宣泄式呐喊,这种伤痛可以在强大的自信和生活的拼搏中得以抚平。所以说在描述祖孙情和母子情时虽则是痛苦的叙述,但其内蕴的基调却是激越昂扬、踔厉风发的。

二、仕途蹭蹬销壮志

据学者考证,《项脊轩志》中记叙夫妻情的部分大约于35岁补记。此时,岁月已将归有光推至中年。9岁即文章,10岁洋洋洒洒挥就数千言,12岁时“慨然有古人志”,14岁应童子试,20岁得补生员。按照他前期科举高歌猛进的速率,归有光应如其他名流般科第早登而成青年俊彦,但他的后续科考却坎坷多磨砺,趔趄常蹭蹬。他乡试六次,远赴南京,连连落第。

无论是妻子“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亦或是妻子和娘家诸小妹谈论自家的“项脊轩”,从中我们都可感受到:令归有光最难以释怀的愧疚来自于妻子对于他学识的器重和对他举业能成的期盼。而现实连续六次的失败已经让他再难有成就向亡妻明证。一方面是名落孙山的屡屡遭际,另一方面则是家人殷切的目光,在残酷现实的“冰”与亲人关切之“火”的夹击中,归有光只能将此种愧怍,裹挟着对自我的懊恨寄寓在妻子手植的枇杷树上:“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当年的拿云心志也在这一次次的磨砺和洗刷下消失殆尽,早已无有当年的豪壮和高度自信。归有光此时只有尽己能,听天命的无奈和趋随。所以归有光在叙说夫妻情后,不再“泣”,更不会“长号”,而将痛苦深深潜藏于心,任其咬啮和撕扯。

三、家业凋零人寥落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封建士人追求的平生抱负。归有光自取号为“项脊生”,是因为其二世祖归道隆曾居住在项脊泾边,所以借地名作书斋名,并以此作为自号,来表达不忘远祖的情怀也暗表振兴家业的希冀。少年时的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即有此心志:“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虽然寥寥数语,用语也冷静克制,但我们从中仍可以感受到个中隐痛。先前的“南北为一”被如今的多道“门墙”界分;先前的安宁和谐被如今的鸡鸣犬吠充盈。面对家族成员日益加深的隔阂,面对家族的分崩离析,归有光的内心倍感悲痛。但这种伤痛对于正奋力向前,冲突进击的归有光而言正激发了他埋首苦读来博取功名、复兴家业的拳拳之心。因而,当祖母拿象笏勉励他“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时,就瞬间触发了潜藏的豪情壮志而“长号不自禁”。

无论是“长号”之悲痛亦或伤感的悲“泣”,都是愤怒、压力和力量的冲突与释放。少年时归有光将这种冲突与释放在岁月长河中又沉淀成一颗无限深潜的心,在仅方丈的项脊轩默默耕耘。但进入而立之年后的归有光,在仕途多舛后,对年少的壮志也心力交瘁,无有自信去实现了。归有光在近乎同期写就的《家谱记》中也表露了此种暗自伤悼,黯然神伤的心绪: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家业寥落的另一方面在于亲人的相继离世。归有光8岁丧母,四年后祖母去世,18岁时作《项脊轩志》前部分。23岁娶魏氏,但好景不常,28岁魏氏即卒。其间又还经历了夭折之痛。爱妻之死,丧女之痛不仅使归有光失去了精神依赖和情感慰藉,而且让一度平复的家庭分崩离析之悲、亲人多逝之痛卷土重来。如果说少年的伤痛因有壮志在胸而能坚挺越过过,可谓“伤则伤矣,尚可平矣”;而中年多年不利的科考对尤重功名的归有光来说已然摧毁了他的自信,其时内心存有的“坚持”也不能抵御因祖母、母亲、妻子、女儿一连串生命离去而带来的残酷的刺伤,真可谓“伤既伤亦,无以平复”。于是,作者只能将无法言说的痛苦寄与静默的枇杷树。让沉默的枇杷树转达他深沉的哀思和怀念。如果说“泣”与“长号”影现了壮志即酬、抱负得伸的自信,那么沉默的枇杷树则氤氲着“不如归去”的夕阳暮气。

当我们再读《项脊轩志》时,不仅要怜惜归有光丧亲之痛,更应在其中体会震川先生借一阁三情而折射出的从“少年”到“中年”的流光中,封建士子在科举仕途及家族纷争上的纠缠和锤炼;悲悯他们在岁月磨砺下对自身的砥砺、期勉、挣扎、无奈和趋随;体悟他们从踔厉风发到隐忍平淡的痛苦蜕变;感受他们对人生无常、命不可测和岁月无可抗衡的深沉喟叹。

上一篇:高职类高考范文 下一篇:故国不堪回首范文